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教师的角色范文

传统教师的角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传统教师的角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传统教师的角色

篇1

关键词:教学顾问教学合作伙伴教学引擎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99-02

一、引言

教育部负责人曾指出: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工具,英语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就业竞争、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加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以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可以为其它课程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大课题。教高[2006116号文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发挥教学顾问、合作伙伴和教学引擎等作用,不断适应高等学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或以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形势发展需要,努力构建一种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二、大学英语教师传统角色的一些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许多人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和束缚。误以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力量,他们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不给学生有发挥自我特长的空间。教师们像封建家长那样,主宰一切,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就得学什么内容;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学。学生们为了尊师重教而盲目顺从教师,他们不勤于思考,不擅于提问。缺乏创新和挑战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忽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许多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激情和主观能动性,他们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考虑,因材施教成为空话。在这种传统模式的影响下,许多学生暂时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在学习中所承受的被迫压力,他们屈从于对教师的恐惧害怕,不学不行,要学就听教师安排。教师安排考试,学生就盲目复习迎考,考试不求消化理解,只求60分合格,考完就忘记,考完就放弃英语学习。他们平时不敢多问,不愿意多种角度思索。学习目标单一,学习方法单纯,考试合格似乎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

另外,固定僵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安排使大学英语教学缺乏生机活力。由于有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指导文件,地区性教学安排就难以真正落实,导致部分教师像传统的军人一样,唯命是从,固步自封,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简单化地定格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实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上。他们每学期固守原有的教学程序,从讲解词汇、句子开始,然后进行课文分析、教学练习,很少主动地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教学安排。缺乏教学创新。一些教师抱怨教学任务繁重,害怕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建设性建议,同一班级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共享同样教材、同样教法、同样试卷。一部分人仅注重书本教材的语言知识,缺乏文化对比,培养的学生只理解所学过的内容,缺乏利用所具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摆脱传统僵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有必要探索转变大学英语教师的传统角色,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注入一些新的活力,逐渐克服大众所批评的“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象,为大学生毕业后终身学习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探索大学英语教师的新角色

大学英语教师在一些方面类似于体育运动中的教练员。假如教练员所使用方法科学合理,假如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运动员和其所在运动队就有积极性,他们就能正常发挥水平,赢得比赛的胜利。相反,假如教练员所使用方法不科学合理,假如教练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不和谐融治,运动员和其所在运动队就没有积极性,他们就不能正常发挥水平,不能赢得比赛的胜利。刘翔的教练所使用方法既人性化,又科学合理,他与运动员的关系和谐融洽,刘翔就能超常发挥,多次夺冠。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中的法国队教练与部分队员产生分歧,球队就大失水准。大学英语教师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转变传统的封建家妊式和唯命是从军人式的角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学会发挥英语教学顾问的作用。顾问的英文含义是someone whose job is to give advice because they know a lot about asubieet.especially jn business,1aw or politics,英语教学顾问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建设性意见。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一些教师唯我独尊,仍像封建家长那样主宰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一言堂”、“满堂灌”,缺乏发挥教学顾问作用的意识。因此,我们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把传统的教师主宰者的角色变为自主式大学英语教学顾问的角色,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建议。学生要从原来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式大学英语教学的合作伙伴和主体力量。上课前,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主动征求不同基础学生对教学安排的不同想法,让学生自主确定想学什么?怎样学?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进行必要的分析研讨,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教学建议,供学生们自主参考。双方通过当面座谈和研讨,各抒己见,沟通各自的想法和建议。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平等的合作参与者。

教学顾问能全面了解学生们的具体想法,引导他们从多种角度分析思索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实践,不断增加创新和挑战意识。教学顾问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英语的压力,让他们不再屈从于对教师的恐惧害怕,有针对性地增加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真正来源于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走出校门后继续终身自主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学顾问能引导学生正确理懈考试的作用,把考试作为自我评价的手段之一,不再仅仅比较分数高低,主要侧重分析一些薄弱环节,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逐渐提高自我确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综合能力。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应发挥英语教学合作伙伴的作用。合作伙伴是指业务活动中的同伴、合作者,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配合协作的同伴,需要教师和学生自主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自主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在教学顾问的建议下进人从学习依赖向学习自主的过渡。学生仅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地承担自主的责任。教师自主就是对自己的教学承担责任,在学生的配合下从教学统一向教学自主的过渡。

大学英语专业已出现了6种教学模式:(1)外语+专业知识;(2)外

语+专业方向;(3)外语+专业;(4)专业+外语;非通用语+英语;(6)双学位。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应共同研究切合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师应与专业教师相合作,由专业教师选择确定一部分专业相关的基础材料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其比例可达到35%,使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传授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专业的兴趣。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可适当增加实用的市场经济及传统文化等题材内容,其比例可达到25%左右,使师生对生活实用的英语知识有所了解。英语中有专业,专业中有英语,英语中有实用的生活,生活中有实用的英语,这或许是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趋势。大学英语教师要虚怀若谷地听取专业教师的意见,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我的教学生存能力;学生要趁此机会掌握走向社会后在本职岗位上自主学习英语的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中究竟是教师是主体还是学生是主体?传统的理论把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王才仁教授(1996)在他的《英语教学交际论》中提倡英语教学二主体论。他指出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和学是两种活动方式,学生为主体时,要学会英语;教师为主体时,教师要教学生了解和掌握学好英语的规律。教师和学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为教学合作的双主体,双方应平等合作,忽视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建立健全正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另外,大学英语教师应发挥英语教学引擎的作用。引擎好似汽车等机械的中枢神经、心脏部位,它决定整个机械的运行速度、时间、距离等,但不是真正的驾驶员。如果引擎能正常工作,驾驶员就能按规定的速度顺利地把汽车开往目的地;如果引擎出现故障,再好的驾驶员都只能望洋兴叹。

大学英语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平时要加油鼓劲,创新活动内容。而不能替代学生完成驾驶员的任务。学生是真正的“上帝”。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能否认可、能否接受、能否掌握为衡量标准,以能否跟上时代为重要依据。当今世界。学生的需求丰富多彩,教师要不断变化教学内容,建议学生参考相关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如对比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不同系列教材。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时代,教师还可建议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和现代化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注意利用网上资源,参考计算机网络、报纸杂志上的教学内容,做到纸质资料与网络资料齐头并进。不同的教材可以提供不同的教学营养物。

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向目的地行驶,在课堂上可安排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结合教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按照较难、适中、较易等类型灵活设计问题,较难的问题由基础好的学生讨论解答,适中的问题由基础一般的学生讨论解答,较易的问题由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参与解答,使各类学生均有恰当的思维空间和发挥才能的机会。教师如发现学生进行自由交谈和连贯表达时出现一些语言错误,可暂不纠正,待表达结束后稍加评析。教师还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写作比赛、pair work,email communication,etc,既维护个人权利,又不放任学生自由化;既挖掘个性潜能,又考虑教学的共性要求和实际需要,引导学生有更多机会体会驾驶的快乐,在英语活动中表现和发挥个人潜能,不断提高他们驾驭英语的能力。

篇2

关键词:教师隐喻;伦理;角色;暴力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4-0005-04

一、教师隐喻及其伦理意义

教师隐喻是借用另一个事物来指代教师。它是关于教师形象的社会共识及其文化符号,是关于教师角色及其社会定位的社会期待与心理认同,是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与生活概念。人们熟知的教师的隐喻有:“园丁”,“工程师”,“蜡烛”,“路标”,“灯塔”,“摆渡人”,“梯子”,“一扇窗”,“钥匙”,“镜子”,“拐杖”,“铺路石”,“孺子牛”,“太阳”,“指挥师”,“导演”,“教练”,“学生的朋友”,“一桶水”等,以上主要是积极正面的或褒义的隐喻;也还有消极负面的或贬义的隐喻,如“臭老九”,“警察”,“法官”,“身心摧残者”等等。教师隐喻在特定的历史文化中产生,并与世俗观念和民族文化传统有关,经主流媒体与大众舆论的推波助澜,从而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园丁”,“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传统的教师隐喻,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流传至今,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树立了教师的伟大的光辉形象。

传统的教师隐喻清晰地表达了教师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隐喻蕴含的伦理意义,规定了教师对学生、对知识与对自己必须做什么,及如何做等伦理责任与义务问题。具体地说,它定义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知识、教师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之理。它成为教师人格的内在维度,决定着教师劳动的实践特征,暗示了教师关怀学生真实性的实现,描述了教师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的定位倾向,说明了人们当时对教师的普遍价值与期望。如作为“园丁”的教师就要关心学生,作为“蜡烛”的教师就要牺牲自己,作为“工程师”的教师就要塑造灵魂等等。并且,隐喻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处的特定时代与历史环境,如“水桶论”一直是坚守教师是人类知识的载体的价值取向;“铺路石”、“孺子牛”与“蜡烛”等隐喻要求教师大爱无痕,无私奉献的价值传统;“工程师论”恰好是工业文明中坚守科学理性的价值需要;“臭老九”却是特殊历史时代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教师隐喻有一个可怕的危险,我们在反复强调并坚守教师隐喻所歌颂的教师正面伦理价值时,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隐藏其中的负面价值。这就是笔者所要论述的传统教师隐喻的伦理悖论。如与人的存在及其价值有关的平等、自由和控制等教育中的根本问题,需要对之进行重新批判、审视与建构。林贤治先生有一句话特别深刻:“人类记忆中最耸人听闻的罪恶,并非一群无法无天的乌合之众所为,而是由身穿制服的唯命是从的人完成的;它不是源自秩序的破坏,而是一种源自完好的秩序的统治。”现实学校生活中,许多压迫人性甚至戕害生命的事件,我们往往将之边缘化,归咎于社会弊端或历史遗留下来的野蛮行为,从而免除了教育合理性的追问与反思。当我们被置入一个物质与精神高度剧变的复杂社会时,深感传统教师隐喻或如瞎子摸象,抓不到教师伦理的根本,难以将特殊上升到普遍。我们必须关注的是,教师隐喻应该与学生的生命属性、自由生长及适应环境等教育的实质性内容相关,它需要被重新定义。

二、角色神圣:传统教师隐喻蕴含的正面伦理价值

传统教师隐喻蕴含的教师角色神圣性,内化为教师的品质,并先于教师个体自我的存在,使教师在教育关系中成为支配者角色,规定了教师如何对学生、对知识与对自己的道德责任与实践义务,从而决定了其具有相对积极的伦理价值。下面从几个主要的教师隐喻说明其蕴含的正面伦理价值。

1 灵魂的启蒙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施者与创造者。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学习的盲目性和个性的复杂性,教学活动中有必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是工程师”的隐喻赋予了教师职业神圣性以现代性内涵。教师通过对灵魂的不断认识、加工和唤醒、设计与规划,希望塑造人类的灵魂,把一个个幼小的儿童塑造成具有各式各样主体意识的个体。教师对受教育者加工的同时,也需要对自我加工。通过唤醒别人的意识以唤醒自己的意识,从唤醒的意识中认识自我,最后不断地形成新的意识。正如希腊德尔菲神庙前的那句话: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虽然这是几千年前的一句话,在现在看来又是如此平凡,但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更何况是作为灵魂启蒙者的教师。所以,教师要不断地认识自我,关注自我,在学习工作中认识到自己主体意识的存在,要反思自己的责任,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教师是灵魂的启蒙者,是从提升自己灵魂品质开始并最终指向、启迪学生灵魂并使其得到升华的。

篇3

关键词:出纳;小班;角色扮演;带教法;实训

出纳综合实训是财务专业士官学员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实践手段之一,是学员正式实习、上岗前的“技能综合演练”。出纳综合实训具有专业内容广泛、演练科目众多、场地转换频繁、沟通协作困难等诸多特点,按照传统单一的带教法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实训科目正常推进,实训效果差,所以,如何进行有效的出纳综合实训,以期将多课程专业知识整合转化为学员实践操作技能,这对于出纳综合实训意义重大。我们在襄阳士官学校基层财务系对财务专业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出纳综合实训中将传统的由专业教员带教模式结合小班分组角色扮演,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一、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抽取

本次实验选择财务专业(中职)2011级学员22队共100名学员作为研究样本,按照教学计划,在2012年5月份出纳课程综合实训中,学员22队一区队45名学员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单一带教法,实训作业在固定位置的教学楼306大教室进行,学员不分组,主要依托专业教员的示范带教进行;在2012年6月份出纳课程综合实训中,学员22队二区队55名学员(含17名女学员)作为实验组,采取小班分组角色扮演与传统带教法相结合的模式,实训作业在不固定位置的教学楼505财务实训中心进行,学员按每5人为一组,共分成11个财务作业小组,区分人员角色和作业场地,实训科目主要由实训作业小组共同协商讨论,专业教员个别指导帮带进行。

(二)实验方法

2012年5月份对照组45人按传统单一带教法进行,2012年6月份实验组55人除重要科目接受传统的专业教员带教外,在实训全过程还采取分组角色扮演的小组共同作业模式进行,具体作业方法如下:

实验组学员每5人为一组,成立财务作业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财务科长、会计助理员、出纳助理员、业务经办人员、银行等其他机构工作人员等角色。专业带教教员主要是引导学员对模拟业务进行判断分析,协调同一作业小组不同成员达成共识,形成业务处理意见,指导各作业小组有效完成整个实训作业流程,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对学员综合表现进行评判打分,为实验提供数据。

(三)评价指标

军队出纳综合实训结束后,学员实训成绩根据最终形成的会计实训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其主要根据财务业务工作流程按模块重点考核以下几个方面:1.财会基本技能,2.票证处理技能,3.现金银行业务,4.账簿处理技能,5.会计档案整理

以上内容共分成10项考核指标,包括职业态度、财会三功、现金业务、银行业务、数据较验、票证处理、账簿处理、运算能力、凭证装订、协作能力等10项考核点,每项10分,满分100分。

(四)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采用分类比较法,其中计数项目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计量资料采用秩检验。

二、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两组学员的实训综合成绩主要指标数据比较如表1、2所示:

三、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样本学员的得分情况就可明显看出,在实务操作中其得分普遍高于对照组,可以说小班分组角色扮演模式结合传统带教法在实训过程中有以下显著优点:

第一,按军队财务工作业务流程和岗位分工设置了不同角色,由各小组学员分工协作完成,这可以使学员更加直观的了解军队单位财务业务流程、岗位职责分工,同时在作业过程中学会协作沟通的工作技巧,这种实训模式还能理清学员在实训过程中的工作思路,对军队出纳工作形成整体认识,为今后部队实习、上岗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军队出纳综合实训科目涉及军队财务专业众多课程,知识面广泛,专业带教教员由于专业限制,无法精通各门课程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实行小组作业模式可方便学员集体协商讨论,共同整合业务处理意见,将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

第三,分组实训可有效提高实训效率,在较短时间内可开展更多演练科目,同时分组角色扮演模式形式有趣,参训学员兴趣热情高,互动交流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随着基层财务系军队财务教学实训中心软硬件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善,在今后的军队出纳综合实训中采用小班分组角色扮演模式结合传统带教法的教学实训方法将极大的提高综合实训效果,增强学员岗位任职能力,从而缩小与部队用人单位对后勤士官人才需求的差距。(作者单位:1.襄阳士官学校;2.信息工程大学第二干休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网络教学;行为与角色;关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22-02

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学生”这一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角色占据中心地位,如今网络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交流平衡,网络学习结构扩展了交互、选择和运作的范围,解决和有效的改革了教学方法,教师在此情境中角色必须从传授者升华成设计者、终身学习者、管理者等诸多角色,而教师角色的变化必然驱动教师自身行为的变化转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由于教学环境的变迁,教师扮演的角色以及教学行为会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的的实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着重分析此背景下教师行为与角色变迁转换的过程及其互动关系和动力建构,阐述网络教学中教师角色与行为相互驱动产生的效应以及如何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1 从传统教学到网络环境:教师行为与角色的变迁

系统论认为,教学行为不仅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能等的构成体,而是由一个行为主体及其相关的因素、在整个教学中显性和隐性的行为构成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者一个“教学者”的角色,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呈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错误倾向,导致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错位,成就了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扮演权威型的角色,构建了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讲授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是“讲坛上的圣师”,“先知先觉之师”以及信息的权威拥有者。因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演”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作为知识的复制者和灌输者,其教学行为的主要承担着帮助学生记忆和存储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的教学任务,教师只负责复述课本的知识,借鉴前人的观点的思想,只是解说和注解书本上的各种条框。而网络时代,教师角色转换,意味着教师的真正功能将更加凸显,教师原有的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的角色。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全新变化,教师在网络社会中应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即将由知识学习指导者、文化知识传授者、课程教材执行者、教育教学管理者逐渐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知识体系建构者、课程教学研究者、人际关系艺术家。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关注教学行为的点在于自己在课程中的角色和表现,单方面的传输知识。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自身知识的精准性及广博性制约了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及课堂的精彩程度。为此,教师必须苦心钻研教材,准备例题材料等诸多细节活动,教学行为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较低。而随着网络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变迁,以及网络教学开放性的原因,教师其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导师,其行为是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加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变“教学”为“导学”。

这种教师行为与角色的变迁的作用在于使学习者获得有效学习绩效的同时产生较高的学习满意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活动已成为学习者进行自主化、个别化和协作学习的主要模式。

2 教师行为与角色之间关系的动力建构

网络教学的广泛应用,传统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新型的教育理念正在形成,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在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变了教育活动中信息的呈现方式,改变了教学的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与传统方式下的教与学的目的、过程及环境有很大的不同,网络环境下教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教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单一掌握基本知识的理论人才,而是指导、帮助学习者,使之成为具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教与学的环境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室,而是通过教育技术建构起来的充满信息、易于获取信息的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由传统环境转变为网络教学环境这一教学环境的变化是教师角色与行为之间的变迁的根本性动因,综合表现在多个方面和层次推动着教师角色和行为的变迁。而系统理论和建构主义都认为,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应该相符合,表现出一致性,网络教学中的教师也不例外。网络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的变化驱动着其行为上的表现的变化,行为的变化又作用于角色的扮演,两者表现的关系便可以得到一个它们之间动力转换的模型。

教师的角色和行为的变化处在一个循环转换推进的系统中。教师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由传统的讲台面对面教学转换为网络多媒体教学,其扮演的角色和表现的行为都在不断变化之中。由系统论观点,与此变迁相适应,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将不复存在。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将从长者、智者和权威的旧的角色地位转变为集合教学性、管理性、社交性和技术性、协作性、指导性、帮于一身的新角色。

如此教学环境下,教师被视为成功结合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是网络教学环境的创造者,其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大的引导作用。教师在网络教学中扮演的角色的转换必然会作用于教师自身的行为上,这就会驱使教师从旧的行为(如权威者而严厉教学、教授灌输学生知识、准备指定内容的教案等旧行为)转换为新的行为(如权威下降而为学生更多的提供服务;介绍引导学生学习;找寻、分析、甄别和设计网络教学资源等等),以适应当前网络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实现教学目标,新的行为又会作用于旧的角色上,促使其转换为新的角色以适应教学需要,如此循环往复。

3 教师行为与角色相互驱动产生的效应

在网络教学这个大环境中,教师会采用两类网络教学模式,即集体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在其中扮演的主导角色也会有所差别,但无论是哪种模式,教师的行为与其自身角色往往是息息相关的,并且相互作用,以期达到角色与行为的整合,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在集体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与行为的变迁转换的效应呈现“双赢”效果。在采用集体教学模式这一路径时,教师会在整个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并采用讲授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景。基本的概念、理论框架构建后,教师作为讲授者、设计者、引导者的角色的任务已经结束,接下来学习的细节基发散思维方面的学习就需要学生去实现。学生可以在Web上搜寻信息,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针对教师给定的题目讨论交流,进而思维风暴,对题目透彻的了解。难题也因为网络的迅速可以传输到教师的计算机上,此时教师的指引者角色便体现了,寻常的难题可以通过留言簿、论坛、语音等手段对提问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典型的错误可进行网络系统广播功能进行系统指导,以达到借鉴效果。在集体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摒弃了以往“教师主体”的教育思想,行为上奉行交流者、参与者的姿态布置交流的课题,在网络互动过程中,语言温和,循循善诱,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这样,“学生主体”的网络教学得以践行,教师的角色与行为“正位”,对于师生而言,是个双向受益的双赢学习过程。

而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角色与行为的变迁转换却表现为碰击的过程。自主学习模式中整个系统是平行开放的,没有信息的控制者,只有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参与的双边实践活动。教师承载着角色期望,教师在教学中所承担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将让位于指导者、组织者、研究者、学习者的新角色。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自主、实时交互以及信息的即时交流大大增多,教师与学生容易形成“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双向互动行为。迅捷的网络环境使得教导者,师生关系的主线由“主导、从属”到“交互、协作”,教学活动是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师是引导设计者,从而推动了教学行为的变迁。原先围绕“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授课形式及师生关系转化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行为,师生通过多媒体的媒介接触,对教师的各种教学行为参数得到完整的评价,有利于师资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网络情境下教师行为对如今教师角色正位提供了参考标准,推动了教师角色的强化。宏观上,教师应该介绍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计划和进度;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学习资源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采取哪些学习策略使自主学习取得最佳效果,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等等。微观上教师也要学生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估。总之,教师不仅仅担任是讲授者、监督者等传统角色,而且要升华成为引导者、设计者、终身学习者诸多角色,以此避免了教师的角色和行为的缺失带来的不良影响。

4 教师行为和角色关系良性互动的实现

随着网络教学促使传统教学环境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对象的多样化、教学依赖资源的变化、教学环境人文特点突出、教师权威的变化,都在驱动着教师的边扮演的角色与表现的行为处在不断转换之中。如何实现教师角色和行为的关系良性互动对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实现必要的一些角色和行为的转换。

4.1 促成学生主导地位,变自身为引导者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育者是“牧羊人”的形象,他挥动着羊鞭,起承转合,乐此不疲,结果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或是自主探究、或是小组协作,教师再也不能“灌输”、“填鸭”了,这也归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这种促成教师的主要角色和行为由“教”变为“导”是必要的和务实的,因为在信息时代,人们很容易从网络等媒介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已不在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可能通过各种信息途径获取比教师更多、 更精确的知识。因此,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可能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师的任务更多的体现在“导”上。教师的职能和角色由主导转为辅导,由台前转入台后,由只管教授不管接受与否的旧行为转向了解学生需求、按学生需要供给的新行为,昔日定时、定点、定员进行面授的教学行为方式转为今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和传播的新行为方式。

4.2 整理优化网络资源,充当教学设计师

在“知识爆炸”的网络教学的环境下,教师不仅自身也要扮演“挖泉人”的角色,不断挖掘“活水源”,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价值实现。还要为了学生的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某种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学生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网络资源极为丰富,者就需要教师整理优化,而由于网上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区别,教师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的课程设计行为也发生很大变化。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在自己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状况、了解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期望、 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了解学生周边有哪些促进其发展的资源,只有在充分分析学习需求的情况下确定的学习主题和按照主题做出的教学设计,才能够“通教知学”,具有最实用的价值。

4.3 适应网络教学新环境,成为人文关怀者

由于网络学习特殊环境,其中人文关怀、人文氛围相对缺失,以致学习者容易产生孤独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为了解并解决这类问题,教师要成为学习者的“知心朋友”以了解学生心理,保证相当的人文关怀,以成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设计者。教师首先必须重视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掌握一定的关于心理学的知识和交谈的技巧,从语言行为等方面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减轻负担,实现良好的交流。教师这一角色的扮演以及其行为的表现涉及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开掘、培养和训练,对学习者心智的健康,学业的完成、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取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朱曦.论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模式[J].科技信息,2009,(27).

[2]陈奕宏.网络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定位[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3).

[3]蒋华,王涛.从建构主义教学观看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教师角色[J].成人教育,2005.

[4]张建琼. 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5,(3).

篇5

关键词 语文改革 角色定位 价值 角色转变 教师素养

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进入新课程时代。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作为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者,能否摆正自身角色位置,事关新课改的成败。为了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为了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角色必须转换,因此必须对新型的教师角色做认真的思考,加以重新定位。

一、 传统教育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反思

中国是一个教育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将教师放在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地位。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甚高,尤其对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语文教师更是非同一般。

(一)教师是“燃烧的红烛”、“吐丝的春蚕”、“辛勤的园丁”

无论是红烛、春蚕还是园丁,它都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角色的崇高期待。教师的“师道尊严”应运而生。教师作为“圣人”成为权威的象征,是学生的标准。然而,红烛光亮有限,只能照亮一部分学生,甚至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春蚕丝少时限,未必能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求知欲;园丁则过多按自己意愿修剪枝条,重视种子的开花结果,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语文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同时注重学生心灵的发展,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但学生与教师同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同等的生命价值,怎能按统一的标准塑造学生呢!黑格尔说: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意在说明人的复杂性,学生是有思想的人,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工程师”式的教师却过于用整齐划一的尺度和标准来衡量和检验每一个“工业产品”。

(三)教师是课堂上的统治者

传统教学中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以效率低下的讲解法为主,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不过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以及三寸不烂之舌。课堂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学生完全受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灌输——训练”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主要方式,教师不怒自威,处于统治者的地位,师生关系极度失衡。一位教育家针对这种教育状况说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教师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定位必然抑制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上是传统的语文教师角色,在今天,这种与时展极不相适应的陈腐观念还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突破它们的束缚,改变这种种情况。

二、新课程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一)语文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习惯于“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成为“知识的传声筒”;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按照自己的要求把学生“格式化”,充当课堂教学的霸主,成为“教学内容”完成者;习惯于唯教育行政命令是听,唯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是从,是完全的“遵命教学”,成为“课程计划”执行者;习惯于认为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只是“你、我、他”某个人的事,行动上单兵作战,成为“个体劳动者”……这些传统角色,忽视了教师作为一部“生命经典著作”的价值。

(二)新课程对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呼唤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自主、探究、合作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的合作进行学习,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显然,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已不再适应当今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面对新课程改革,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师角色,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语文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新课程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如何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呢?教师不是作为单一角色出现的,而是一个“角色丛”或”角色集”。因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

1.课堂教学活动的“总导演”

传统见解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关键在于教师的出色“表演”,教师的“表演”水平越高,这堂课的“艺术水准”也就越高,因此一味追求课堂的“表演”效果。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语文课上,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手舞足蹈,而学生在讲台下无动于衷,安静得一潭死水,或瞠目结舌,如坠入五里云雾之中……这样的课堂,“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知识的贩子,而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