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程建设新模式范文

工程建设新模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程建设新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程建设新模式

篇1

关键词: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新模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2

工程管理的三大核心目标任务是保证质量、按期完成、节约投资,所以工程造价始终是工程建设领域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在普遍引入监理的基础上,又普遍引入全过程委托审计。就业主而言,把质量工期控制委托给了监理,把造价控制委托给了造价咨询公司,好像就可保证目标的实现了。

一、全过程委托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1.全过程不全。全过程委托审计就是造价及相关咨询单位受业主委托完成整个项目审计业务活动。实际情况如何呢?在招标时,多数业主将最高限价(或标的)交由造价咨询单位进行审核;在建设阶段,委托一家造价咨询单位参与现场签证、材料定价,然后对施工单位报送的结算进行审核,最后出一个造价为多少的结算审计报告。由此可见,没有将全过程进行委托审计,审计功能(监督、评价、控制、咨询、鉴证、管理)没有得到全面体现,审计的作用(预防性、及时性、效益性)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2.造价把关不严。(1)业主干预。在工程造价管理中,业主的地位不言而喻。业主往往以集体研究决定后的会议纪要形式确定某事项的计价办法,受委托的造价咨询单位很难不认可。如某工程大面积土石方施工在定额计价的合同里不按合同计价,而采用比定额计价高得多得所谓市场价,最终在结算审计中得以通过。(2)受托造价咨询单位审计人员责任心与职业道德水平的限制。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中介机构在审计中与被审计单位人员串通,泄漏与被审项目有关的秘密,合伙骗取委托单位的利益,严重违犯职业道德,给委托单位造成经济损失。(3)受托单位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限制。受托审计人员对项目情况不了解、对疑难问题把握不准、未发现重大错报漏报的情况下发表不恰当审计结论,对存在争议较大的地方,未经委托单位代表认定,就私自拍板定案。(4)受托审计方法和手段的限制。审计方法落后、审计风险意识的淡化、审计质量不够高等因素引起造价虚增。

3.委托成甩脱。在国有投资的项目中,有的管理者把全过程审计受委托者看作风险分担者,沿用招标有投标预算及中标价、建设中有签证及各种纪要、竣工后由受委托的单位出结算审计报告的思路对造价进行管理,等到结算审计报告出来,先大呼怎么这么多,继而说通过审计了的应予以认可。业主将造价管理完全甩给受托的造价咨询单位,不进行过程管理,全凭造价咨询单位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进行处理,结果可想而知。

二、在全过程委托审计模式下,实施阶段业主对造价管理的措施

1.明确业主、造价咨询单位对造价管理的职能,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对造价的控制,明确参与工程的各方的职能。

就施工阶段而言,业主造价管理的职能主要有:(1)在合同价的控制下,编制施工阶段年、季、月资金使用计划,并控制执行;(2)进行投资控制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并提供各种报表;(3)对施工单位报送的所有施工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论证,择优批准;(4)审核支付工程进度款,扣回预付款;(5)审核工程变更等其他支付申请;(6)审核及处理索赔中与资金有关的事宜。

造价咨询单位造价管理的职能是:(1)施工组织设计审计;(2)工程预付款审计;(3)工程进度款审计;(4)工程变更审计;(5)现场签证审计,参与已发生的、经施工方申请、监理审核、业主同意的变更工程量签证,及时核实工程造价,作为施工承包人和业主之间的结算凭证;(6)工程索赔和业主反索赔审计;(7)材料设备审计;(8)监督、评价,即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基建管理部门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向业主报告;(9)提供咨询和建议,以提高基建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只有通过合同等形式详细的明确各阶段业主与受托造价咨询单位的职能,才有可能做到各尽所能、到位而不越位、形成联动有序的管理造价体系。

2.扩大审计范围,实现真正的实施阶段全过程委托审计。(1)把项目勘察设计纳入全过程委托审计范围,从源头管理造价。项目勘察设计所确定的经济技术方案对工程项目的造价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全过程审计受托单位应通过勘察设计招标文件的审计、勘察设计投标文件的审计、勘察设计合同的审计、建设方案的审计、限额设计的审计、设计图纸审计、设计概算的审计,把造价一步一步细化,落实到各分部分项中,达到把造价控制在投资估算所对应的金额内的目的。其中的重点是建设方案、限额设计、设计图纸的审计。要单独或配合其他机构审计不同建设方案、施工图的经济合理性、技术先进性和从工艺流程到空间布局、从平面布局到立体造型、从功能分区到内外装修等全方位满足设计委托书的程度及其对应的预算造价,并提出意见建议。(2)加强交易阶段的委托审计,确定每一子目量价和风险,严控中标造价超招标控制价。建设工程交易阶段形成的量价及有关计算原则等,是结算的基石,是造价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受托造价咨询单位的主要工作有:资格预审文件审计、招标文件审计、招标控制价审计、施工投标文件审计、施工合同审计。其中的重点是招标文件、招标控制价和施工合同的审计。在完善施工图的基础上,合理预测市场的变化和可能发生的应由业主承担的风险,全面详细审计,形成在设计概算控制下的招标控制价是重中之重。(3)落实施工阶段的委托审计职能,全面及时动态反映造价的变化。

一是受托审计单位应及时对变更进行估价。目前,施工阶段的委托审计大多常态化,但重签证轻及时计价的现象十分突出。业主应要求受托造价咨询单位依据每一份变更审查出具造价变动报告,及时动态反映造价变化,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受托审计单位应出具材料设备审计报告。材料设备审计似有似无,更谈不上质量好坏。有的受托造价咨询单位参与了业主定价材料设备的招标或询价,有的只是在有关资料上签字,正负偏差、质量好坏不过问,有的根本不参与,完全由业主说了算。根据施工阶段审计职能要求,无论是业主采购供应的设备材料,还是施工方采购的材料设备,都要进行审计,只是审计的项目有一定的区别,但都必须保证与价格相对应的品牌、相对应的型号、相对应的质量的合格以上材料设备用于工程建设,杜绝使用不合格产品。三是受托审计单位应开展施工过程审计。包括业主在内,大多人认为,本项工作应由监理负责。这是错误的,质量与造价是相关的,计价的前提之一是质量合格,不合格产品不能计价。尤其是隐蔽工程,更需加强审计,防止偷工减料。由于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消耗的人机材等必然发生变化,造价也就跟着发生变化,所以必须开展施工过程审计,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导致的造价变化。四是加强结算受托审计,把好造价管理的最后一关。结算审计包括合同执行情况的审计、资料真实性全面性合法合规性的审计、合同内价款的审计、变更洽商现场签证工程量及价款的审计、暂估价调整的审计、索赔费用的审计、价格调整费用的审计、工期质量奖惩的审计、其他费用的审计等内容。受托审计单位应出具详细的报告,一一给予明确。结算审计的方法很多,业主应明确要求审计单位用全面审核法进行。

3.完善审计管理的相关制度,严控委托审计风险。一是建立全过程委托审计公开招标制度。在选聘全过程委托审计造价咨询机构时,应引入竞争机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选用信誉高、力量强的造价咨询机构。二是建立全过程委托审计机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第一,签订委托合同,明确责任,并严格执行。合同内容应包括委托审计事项、委托范围、审计时限、双方责任、审计纪律、取费标准、质量要求、处罚标准等内容,明确责任。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合同条款,保证合同的严肃性。第二,审查批准《全过程委托审计实施方案》,并督促落实。业主应要求全过程审计单位结合工程实际编制详细的《全过程委托审计实施方案》。方案应包括审计组织构成、内部审计程序及与业主的衔接制度、各阶段各分部分项的审计目标任务工作点、审计成果文件及提交时点等内容。经业主审查批准后执行。业主应按此督促落实。要求全过程受托审计单位建立审计日志制度,业主随时检查审计日志。第三,建立定期报告和工作例会制度。全过程受托审计单位除了按审查批准《全过程委托审计实施方案》执行外,应建立月定期报告制度,向业主汇报本月的工作、总结自身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向业主提出建议等。业主应定期召开造价管理例会,协调全过程委托审计中审计单位与各方的工作,解决相关问题。第四,加强抽查与复核,提高审计质量。业主对全过程受托审计单位出具的各类审计报告应组织人员抽查和复核,必要时可委托再审计,以提高全过程审计单位的责任感,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

参考文献:

[1]姚伽华.高校基建项目全过程委托跟踪审计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报,2011(4).

篇2

关键词:通信工程建设;监理模式;创新和展望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已达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倘若没有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以及无处不在的WIFI,就等同于世界末日,不仅生活会失去滋味,就连工作都无法高效率的完成,这足见通信工程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网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通信工程也要加强改革,不断创新,以迎合人们对网络的需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想要达到上述目的并不容易,因为目前通信工程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国家和相关企业对通信工程的重视不够,从事通信工程的相关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企业竞争环境恶劣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使通信工程趋于完善。

1 概述通信工程建设的含义及其监理工作的内容

所谓的通信工程就是以网络传播为前提,以科技发展为基础,将网络与科技相融合并应用到通信中去。简单介绍其过程就是在信号传播的过程中,能及时接收信号并处理信号使其不失真,再将信号传输到客户接收端,利用技术来确保客户接收端能接收到信号并能正确辨识信息。虽然过程看似简单,但所运用的技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加之网络本身存在诸多缺陷,其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在通讯过程中一旦信息泄露,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乃至国家,都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通信工程建设,减少通信工程存在的问题,监理这种模式应运而生。

何为监理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对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模式。企业在进行通信工程建设之前,要招聘监理单位,目的是对企业的通信工程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监理。由于通信工程建设需要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这就要求监理单位也要具备这样的技能,才能更好地监督、协调和管理企业的通信工程建设,这足见监理模式的重要性。

2 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实际状况剖析

2.1 忽视通信工程建设的监理工作

正如上文所述,监理工作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但是目前看来,很少有能达到以上要求的监理单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监理单位对自身要求不高,没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严于律己的精神,对于相关知识缺乏刻苦努力的钻研。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监理工作恰恰缺少实践,没有经验又没有高水准严要求,可想而知,这都归结于监理单位忽视本职工作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监理单位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无法高效率的完成监督管理的工作,这就为那些利欲熏心的企业提供了机会,他们钻监理和法律的漏洞,对于通信工程建设采取低成本,低要求,快速完成立即投入使用的策略,这种做法只会导致通信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2.2 监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自古以来就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诗句,人才自古以来都是供不应求的,对于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对于企业监理这个行业,由于社会并不重视监理工作,监理单位对自身要求也不高,这就导致了监理这个行业人才的缺失,以及监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低下。尽管在监理单位有很多年纪大、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但毕竟他们的年纪大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大不如从前,无法跟紧时代的步伐,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在做着相应的改变,老员工就显得会力不从心,无法带领大家向前迈进,那就需要年轻人拥有舍我其谁的精神来继续引领大家向前迈进。然而,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是重知识轻实践,但课本上的知识已然落后于社会生产力,与时代脱节,知识与实践不能完美的结合,在这种大学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不仅专业水平不高,能力不够,加之监理单位培训程度不够,只会使监理工作更加滞后,不利于通信工程建设的发展。

2.3 恶性竞争的企业环境

提及“竞争”一词,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句话,听上去虽然很残酷,但这就是生存的法则。在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这才是企业的生存发展。然而,在通信这个行业中,企业竞争尤为激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企业常常会偷工减料,求速度不求质量。由于企业对监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减少对监理工作的投资也是情有可原。没有资金的支持,监理单位就更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待遇,这样一来监理人员的积极性就更不容易被调到起来,员工的专业水平也不会得到提高,这才是制约监理工作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企业之间为抢占市场而不择手段,比如企业竞标的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用重金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收买对方的相关人员,导致企业机要文件泄露,从而导致公司破产等等。

3 通信工程建设监理的创新和展望

3.1 对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的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都纷纷加入到抢占市场份额的行列中去,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迎来了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都在千方百计的加快通信工程建设,忽视监理工作的重要性,这样非常不利于对监理制度的完善。想要完善监理制度,首先要提高对监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不仅要求企业对监理工作提高重视,更重要的是国家也要对监理工作提高重视。有了重视程度,就有了完善制度的动力。对于监理单位,需要在实践中寻找监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完善制度。对于国家而言,整体把握监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和相关法律上的缺陷,了解企业间的竞争环境,根据监理制度的不足和竞争环境的恶劣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强制性来制约企业,从而完善监理体制。

3.2 对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师的培训力度加强

面对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若想在经济的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断地发展、壮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监理单位,应该对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期间,对监理所需的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对监理所需的专业技能进行实践培训,对监理单位的在职员工定期提供岗位培训,选拔出优秀的职员出国深造。不仅如此,还要在培训中加入竞争制度,让员工之间进行良性竞争,这对人才的培养十分有利。

3.3 对“自建+外协”的监理模式的创新采用

对于通信工程建设的监理模式,不仅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还需要对其进行创新。所谓的创新,就是要求监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行自我培养,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积累丰富的经验,简称“自建”;对于企业,要根据当地的工作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从而节约成本,简称“外协”。“自建+外协”的双重作用有利于企业通信工程建设进度的加快同时还能提高通信工程的质量。

4 结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通信工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想要提高通信工程的水平,就要改善监理工作,完善监理制度。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解决的方法就是从企业自身和国家政策这两个角度出发,建立比较完善的监理体系,从而提高通信工程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创新模式;改接;林药间作;林草间作;封育

收稿日期:20160113

作者简介:李秀义(1968―),男,工程师,主要从事退耕还林方面的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2502

1引言

北票市地处辽西低山丘陵地区,科尔沁沙地南缘,地理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市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50~450 mm,年蒸发量2160 mm,年平均气温7.8 ℃,无霜期135~150 d。干旱少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风沙危害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为主要气候特点。

北票市从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之一。2006年又先后被国家和省确立为退耕还林工程示范县。为保证工程建设成效,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北票市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总结建国以来林业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十年来工程建设实践中,总结、创新、推广了八种工程建设的技术模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2坡地生态林竹节壕整地造林模式

每个竹节壕单体长宽深各1.6 m×0.4 m×0.4 m。挖出的生土放在坑下沿,修成30 cm高度的拦水埂,从坑上沿扩坑回土,回填土达0.3 m以上形成1.6 m×1.0 m×0.4 m的整地坑,间隔0.4 m。造林株行距1 m×3 m或2 m×3 m,环山等高配置,初植密度111~222 株/亩。雨季整地,秋季(或翌年春季)造林。适宜在土层较厚或半土半石立地条件下的坡耕地或荒山荒地生态林用刺槐、山杏等树种造林,特点是能够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墒情,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同时由于整地坑体积较大,表土回填,增加了造林地土壤肥力,为林木幼树生长创造了条件。正常年景,造林当年,幼树生长高度达到0.8~1 m,三年生达到3 m以上。

3山地鱼鳞坑整地造林模式

每个鱼鳞坑单体0.7 m×0.5 m×0.4 m,呈半圆形,挖出生土在坑下沿修成0.2 m高的拦水埂,从坑上沿扩坑回土,回土深度达0.3 m以上,造林株行距1.5 m×3 m,初植密度148株/亩,行向环山等高,上下行株间错开,呈品字形配置,如鱼鳞状。雨季整地,当年雨秋季节或翌年春季造林,适应半土半石质的陡坡山地生态林针叶树或山杏、沙棘等树种造林。这种模式偏重于荒山配套造林,既有第一种模式的蓄水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优点,又相对减少了整地用工量,降低了造林成本。

[BT(1]4[ZK(]坡地机械开沟与人工平整相结合的整地造林模式[ZK)][BT)]

[JP3]使用链轨拖拉机在坡地上按环山等高拉沟,沟深、宽各0.5 m,将机械翻出的生土在下沿修成0.15 m高的拦水埂,在沟上沿扩沟回填土达40 cm深,同时在沟内每1.5 m修一道拦水隔,防止降水顺沟冲刷。造林株行距1.5 m×3 m,初植密度148株/亩,适用于土层较厚的坡地营造各种生态林树种。特点是既能有第一种模式的蓄水保墒的优点,又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造林成本。[JP]

5河滩大坑整地造林模式

整地坑规格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0.6 m×0.6 m×0.6 m,立地条件较差地块0.8 m×0.8 m×0.8 m。立地条件较差地块进行客土。造林株行距3 m×4 m,2.5 m×5 m或2 m×6 m,初植密度55株/亩,秋季整地,翌年春季造林。使用二根一干或二根二干大苗,每株浇水50 kg以上,并覆膜保墒。适宜河滩,沙化耕地及绿色通道等地块杨树造林。亦称“三大一深”(即:大坑、大水、大苗,适当深栽)造林模式。

6大枣经济林密植造林模式

[JP3]整地规格同第四种模式,造林株行距2 m×3 m或2 m×4 m,初植密度84~111株/亩,栽后修成横向相连,宽1.5 m的条田或台田以利蓄水保墒,适合营造“金丝王枣”等适宜密植经济林品种。苗木成活后进行低干矮冠整形,靠群体密度增产。特点是早结果、早丰产,一般地块较好经营水平可实现三年生亩产100 kg,5年生实现500 kg。亩产值分别达到1000元和5000元。是一种深受果农欢迎的早达产,早丰产,高效益的造林栽培模式。[JP]

[HJ1.2mm]

7经济林先常规造林后改接模式

[JP3]这种模式为北票市多年以来一直实施的“两接”造林模式,即山杏改接食用杏,山枣改接大枣(包括低质大枣改接优良品种)。具体操作方法为先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按常规造林方法栽植山杏、山枣(含普通枣树),成活三年后,再改接食用杏、大扁杏和优良品种的枣树,或利用现有的山枣树资源直接嫁接优良品种枣树。主要特点:①降低了造林成本,如直接定植成品苗经济林每株需1.5~2元,金丝王枣为每株5元,改接只需要0.8~1元;②能迅速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③可以对前期造林工作中品种选择不当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正。[JP]

8林药间作,林草间作模式

即在林木未郁闭前在林木行间间种中药材或牧草,中药村选择当地产的地道品种,牧草选择多年生的紫花苜蓿、沙打旺等,间种面积占林地面积的60 %左右。主要特点是有效地防止了退耕农户在行间间种高稞作物影响林木生长问题,又能使退耕农户获得了高于或相当于间种粮食作物的收入,有效地巩固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可谓一举多得。

9人工促进荒山封育造林模式

根据北票市大部分封山育林地块中荒山荒地、灌木林地、疏林地交错分布的现状,在立地条件比较好的地段,采取小坑整地方式,人工营造针叶树为主的树种,一般安排在雨秋季造林,株行距采取不规则分布。特点是封育后能够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加快了封山育林工程的成效,较快实现林地的生态效益。

在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最早我们曾提出了18种造林技术典型设计,经实践、示范、推广、总结、比较等几个阶段,最后筛选出以上八种模式,这八种模式占全市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的80 %以上,并在大规模荒山绿化工程中广泛采用,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工程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经2008年退耕还林工程普查,全市17万亩退耕地还林面积,造林保存合格面积达到97.38 %,54万亩荒山配套造林和封山育林造林保存合格面积达到了746 %。全市的森林复被率增长了5 %。

二是大部分退耕农户已经从退耕还林工程地块上获得了收益,早期营造的速生丰产林平均胸径已达24 cm,最径达到34 cm,成材有望。早期营造的经济林已普遍进入结果期,如枣树经济林每亩纯收平均达到2000元以上,最好的上园镇金丝王枣亩产值实现1.5万元以上。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后续产业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恩来.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2] 鲜明.麦积区退耕还林树种选择与林业产业开发模式[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2):31~33.

[3] 柳锦宝,何政伟,段英杰.GIS支持下的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决策系统设计与实现[J].广东农业科学,2012(11):201~204.

篇4

【关键词】 电力 配网工程 建设模式 系统 自动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技术的发展,电力配网工程正朝向自动化发展,我国在电力配网自动化方面,实现了配网运行控制与监视的自动化,并配备了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与SCADA等功能,为了有效实现电力配网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发展,应加强我国电力配网模式的建设分析,但在我国电力配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恰当的建设模式,有效衔接旧电力配网向新电力配网自动化的转变发展,保证电力配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1 我国电力配网工程建设现状

从改革开放以来,在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发展速度及规模均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并且在电力配网工程建设模式方面,电力配网自动化发展并不完善,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1)工程建设中的电源布点问题。在我国电力配网工程建设中,电源布点存在不合理现象,该问题的出现与电力早期建设规划不合理相关,由于旧电力配网建设的早期规划不够合理,让我国的电力布点不够,电源分布也不合理,从而出现了供电半径太长,电线破损严重的问题。(2)负荷增长快,电力配网建设用地紧张。近些年,我国电力负荷增长迅速,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一些城市地区的电力负荷增长已达18%,而北京、广州及上海等地,电力负荷增长的速度已高达25%,电力负荷增长速度快,主要与企业用电增多及居民用电量增加相关。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建筑密集性越来越大,使得电力配网建设出现了用地紧张问题,电力配网建设用地紧张,使得变电站建设数量不够,进而致使电力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城镇化发展中,应该留出足够的电网建设空地,以缓解电力需求间的矛盾,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量。(3)网络结构合理性不够。在我国电力配网建设当中,网络结构的不合理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电力配网运行故障复电与检修带来了困难,再加上运行方式的安排不是很到位,也给电站移址带来了不便,所以,加强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并改进电网运行的方式,方能有效保障电网安全高效运行。

2 转变旧电力配网工程建设模式的必要性

通过我国目前电力配网工程建设现状的了解,为提升居民的用电质量,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加强电力配网工程改造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是要提高电力配网运行效率,要转变思想,加强配网自动化建设。我国现在的电力系统可大致划分成电源、电网与配网规划三部分,但一直以来,我国的电力系统建设,多注重在电源规划与主网规划方面,对于配网规划投资方面,还稍显不足,在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当中,一些大城市依然采用旧体制的城网管理模式,对城市建设发展带来了一定制约性,对各项资源的利用与配网结构优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在电力配网工程发展中,要看到其不足,并采取一定措施,强化电力配网的自动化建设水平,确保电力配网的稳步提高。

二是要提高电力配网的自动化水平,需要合理转变旧建设模式。尽管有些地区实施了电力配网系统的自动化建设,但并非全面实施馈线自动化的系统建设,其建设方式是以实时监控发展为前提,对电力配网的运行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进行提高,而馈线的自动化作用是降低电网运行故障的停电时间,但我国在停电方面,实施计划停电时间的比例经常高达80%左右,在馈线自动化方面的供电可靠性要比发达国家滞后许多,因此,要真正解决我国电力配电建设现状,需要合理地转变旧建设模式,全面地实施馈线自动化、SCADA及电网分析应用等功能,让新旧电力配网工程建设模式进行有效衔接,全面实现电力配电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电力配网的3+1模式就是比较可靠的建设模式,不仅不会让建设成本显著增加,还能保证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

3 新电力配网工程建设模式分析

3.1 新电力配网模式的优点

与旧三层电力配网模式相比,新电力配网模式添加了遥点延伸层,该层的添加,让电力配网的建设模式更为合理化,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一是电力配网加大了故障的判读指示密度,能有效提高故障定位精度,降低维修人员劳动强度;二是延伸层的增加,提高了定位精度,减少了故障查线时间,可迅速找出故障维修区段,并尽快恢复供电,以减少停电的时间,增强供电的可靠性;三是在电力配网终端下,接入遥点设备,可实现电力配网信息延伸,让数据更完整,准确指示故障馈线位置,将信息传送至主站,让电力部门迅速判断出故障的位置,对故障位置进行及时处理,尽快恢复供电,提高电网的整体运行效率。

3.2 新电力配网模式结构

在电力配网自动化建设下,电力配网的自动化方案不断增多,我国已有效实现了配电网控制与监视的自动化,并具有了馈线自动化、SCADA、应用系统互连与电网分析应用等功能。现代电力配网自动化依然实施的是旧主站、子站与终端模式,可称之为三层模式,在此模式下,电力配网自动化功能也可实现,不过因终端设备的价格较为昂贵,并非适合每个线杆或者开关的安装,仅是选择重要环网柜、开闭所及开关等场所进行安装,在这种情况下,终端指示故障线路较长,范围广,线路故障位置确定的耗费时间约占据故障处理时间2/3左右,所以,加强故障位置精确判断是必要的。

新电力配网结构主要包含配网的自动系统本体、配网信息延伸与电力配网自动数据等部分,其中,自动化本体为3层结构,第1层为配网的自动管理系统,主要包含GIS、SCADA/EMS与DAS等;第2层为电力配网的子站,主要包含FA与电力配网终端等;第3层为馈线的自动化终端,主要包含TTU、DTU与FTU等,该3层所强调的是数据精准完整与通信可靠。将原来的3层模式转变为主站、子站、终端与遥点的四层模式,把故障指示器等遥点归入电力配网的自动化系统,赋予新内涵,这是个很实用的电力配网建设模式。并且遥点设备的价格比较便宜,可多部署,尤其是辐射线路上,能较准确判断故障点位置。把故障点定位于两线杆间,一旦主干线路出现故障,将主干及分支线路间的开关断开,就能有效实现故障隔离,缩小断电的范围。

3.3 新电力配网模式实施过程

在新电力配网模式下,当线路出现故障时,电力配网的终端会采集相关信息,对馈线进行故障判断,同时,还会接收来自遥点设备方面的故障信息,故障信息的传送过程如图1所示。当配网终端把故障信息与一遥点的故障信息传送至子站,子站会接收故障信息,转发至主站中。而主站接收子站转发的终端故障信息之后,会依据故障信息对故障进行定位,尤其是两台终端间的故障定位,并采取保护与隔离动作等,以缩小故障停电的范围。同时,主站还会依据一遥点设备所发出的故障信息,对两一遥点设备间的故障进行定位,缩小故障定位范围,将故障位置显示在GIS系统上,便于相关人员的维护检修,从而完成一次故障的处理。

4 新旧电力配网工程有效衔接建设的注意事项

4.1 合理选择电源点,遵守馈线规划原则

在电力配网工程建设中,电源点分布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应从网损减少,经济效益增加角度出发,对电源点进行合理规划,降低线路建设投入,从而减少网损。对挡墙城市电源点分布不足与容量有限等问题,应采取合理措施进行解决,避免依靠其他电源点给予补救措施的出现,在科学发展观下,扭转这种局面,合理安排电源点。为了提高电力配网运行的可靠性与灵活性,对电源点出现进行规划的时候,应统筹考虑,遵循出线方向与环网联络原则。在出线原则下,对同一变电站的不同主变出线进行区域交叉,也就是某用电区域馈线应来自不同的主变,单台主变的话,应考虑把不同母线出线进行区域交叉,以两台主变与8条出现为例。F1与F2为不同主变,但同时出向同一供电区域,F7与F8、F5与F6、F3与F4也均是这样的道理,根据此原则出现,能保证每用电区域中,均有来自不同的主变电源,某主变故障或母线失压的时候,应由本站中的另一主变进行供电。除此之外,馈线还应遵循环网联络原则,让馈线运行方式更为灵活,以满足不同状况下的转电需求。

4.2 注意新电力配网工程中的故障线路报警系统

在电力配网工程当中,应建立故障线路的报警装置,报警系统通常由开关站内报警装置与微机监控中心所组成的。一是要建立监控中心,对全网各报警单元进行全面管理,应该对各级故障信息给予接收记录与分析报警,向下级进行工作命令或参数更改的命令发送,从而及时调整系统;二是开关站中的报警装置应该实施智能单元,对此部分故障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并将有关信息发送到调度中心。

4.3 远程控制与地理信息系统

远程控制系统是由计算机与远动技术组成的,能够实现遥控、遥信与遥测这三遥,为电力配网工程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所以,在应用系统中,运用远动装置,对厂站运行设备进行测读,强化系统硬件联系,将相关信息经远动通道传送至调度室中,以强化调度室的协调功能,其具体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在电力配网建设当中,地理信息系统可称为硬线的监控系统,与模拟机协调功能是相结合应用的,通过此技术对电力配网进行有效监管,以确保电力配网工程中的有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时,需要注意下列几点:一是注意配电自动系统的构建,把城乡街道地理的背景图,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馈线接线图绘制,并在图中标注架空线、断路器、配电变压器与电缆等设备的规格型号,对全部电力设备给予统计、查询与维护;二是地理信息系统要和监控系统相结合应用,合理分析每条反馈线路信息,利用理论网损与短路电流进行计算处理,以增强电力配电工程新模式建设的管理水平。

4.4 注意交流输电系统与负荷预测系统的建设

要有效衔接新旧电力配网工程,还需要注意交流输电及负荷预测系统的建设,交流输电系统通常是在电力技术及控制技术下,对交流输电系统中的电压、阻抗与相位进行灵活调速,对电力潮流进行大幅度地灵活控制,增强现有输电线路中的输电容量,让线路更加稳定。交流输电系统的完善,可增强联络线输电力,减少系统事故的影响,避免连锁反应与阻尼系统的震荡等现象发生。除此之外,还应确保供电质量优良,对用户用电要求进行满足,其公式表达为:

公式中的与所表示的是电厂发送有功功率与j用户以及线路所消耗的有功率,而与所表示的是电厂发送无功率与j用户以及线路所消耗的无功率。在交流输电系统当中,要确保系统频率及各母线电压均保持于额定值周围,以确保电能质量的优良性。加强负荷预测系统构建,对电力配网运行的经济性与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实现地区间的负荷预测,还能实现对网络状态的估计,对电力配网建设中的数据误差进行及时调整,强化数据实时的控制,以优化电力系统的各项配置。

5 结语

电力配网建设管理所涉及内容较多,要确保电力配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应加强旧电力配电建设模式的转变,实现电力配网的自动化,并在工程建设当中,注意新旧电力配电模式的有效衔接,根据电力配网建设的实际状况与用户需求,加强输电网、配网与发电网的有效结合,构成综合性的智能网,提高电力配网运行的可靠性,在三层模式基础上,加上一遥点的延伸层,增强线路故障的精准定位性,从而促进我国电力配网工程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曦.探析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及管理[J].才智,2012(3).

篇5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T07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1-0117-0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质监。同时伴随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国家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发实施,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步入了依法质监的快车道。

但是,十几年来形成的基础、主体、竣工三步到位等级核定与巡回抽查相结合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方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也积淀了诸多影响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因此,对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创新与具体措施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转变思想观念,健全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全新理解

2.1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责任感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责任,一是代表政府对在建工程进行执法监督检查,掌握本地区的工程质量状况,并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二是督促各方责任主体的工程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建设工程质量;三是认真检查工程建设中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情况:四是树立好的企业典型,处罚劣质工程的质量责任人。

2.2 执法监督人员的工作质量标准化

不直接把工程质量的好坏与监督人员挂钩,而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少来衡量监督人员的工作;以一个地区、一个监督科室所监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及历史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作为监督工作的成绩;以质量投诉的多少、投诉质量问题的影响来反映监督工作的成绩:以社会对质量监督机构的反映作为监督工作的成绩。

2.3 建立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

监督站内部应有一个良好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办法。程序要简化,办法要实用、有效,从而形成一个透明的监督工作环境,使监督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认真、积极的工作:形成一个人人为自己负责、人人为工程质量负责的良好氛围。

2.4 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检查环境

主动发挥参建各方的积极性,加强与服务对象的互动,相互促进工作质量。通过座谈、研讨、宣贯来相互沟通、理解、支持,使工程参建各质量责任人重视工程质量,并自愿干好本职工作。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创新分析

从宏观来看,在新形势下,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人员不仅要转变思想管理观念,更应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以取得管理创新的实效。笔者认为,应从对内和对外二方面强化管理,具体如下:

3.1 对内强化管理,规范制度建设,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3.1.1 优化机制,打造过硬的质监队伍

将监督科室按工作目标进行分工,即分为主体监督科、装修监督科、商品混凝土监督科、检测监督科和监督督察科。各监督科对分管工程进行巡回监督,督察科对所有工程进行巡回监督。不定期地对各科所监工程进行调整,使每一个工程都将接受质监站人员的监督管理,使质监站的每一位监督人员尽可能多地覆盖监督工程。

3.1.2 坚持集体执法检查

对施工现场执法检查,规定必须是三人小组集体行动,不得单人到工地进行执法检查。这样有利于公正执法,业务知识互补,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3.1.3 实行工程验收内部运行卡制

运行卡内容包括监督科室意见、监督档案情况、日常监督检查得分情况、验收小组的验收意见、站领导的结论。验收严格按承诺时间(5个工作日)进行,并且强调验收人员在现场提出结论性意见。

3.1.4 监督检查情况的定性、定量评定

每一次工程质量监督检查都用“建设工程质量巡检问题通知单”提出发现的问题,按不同的问题分别要求整改、落实到位,并用分数进行量化打分。工程主体及工程竣工验收时,可以用日常监督分数来评价工程质量。

3.1.5 监督工作的量化考核

对各科的监督工作进行月量化考核,使监督工作程序化、规范化。考核内容包括行风廉政、质量投诉、日常监督、监督到位、监督频率、发现并解决的问题及领导抽查情况等。

3.1.6 实行工程质量监督责任追究制

谁主管的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或出现用户质量投诉,由谁负责处理解决,并根据发生工程质量问题情节的轻重,对相关人员提出批评教育或追究其监督责任。

3.1.7 周例会制度

每周一上午可定时召开站务会,各科汇报上周工作情况和发现的质量问题以及本周的工作计划。站领导通报质量验收情况,强调日常监督检查应注意的事项。

3.1.8 建立质量监督工作内部通报制度

每周将各监督科发现并解决的问题,监督督察科发现的质量问题,质量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工程停、复工情况等,用“工程质量信息”进行内部通报。

3.1.9 健全监督日志和监督档案的管理

监督日志记录监督人员每日的工作情况,主要是每天检查的工程、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目前的质量状况等。监督日志配用“建设工程质量巡检问题通知单”、“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停工整改通知单”,进行三级监督管理。监督档案专人负责,统一管理。办公室每天将各监督科前一天发出的“建设工程质量巡检问题通知单”按工程归类存档,并进行内容统计,每周将统计情况报站领导。监督日志按月进行整理、归档。主体、竣工验收前,办公室在运行卡上填写日常监督信息。

3.1.10 质量监督工作的年度总结

每年年初,应对去年的监督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下一步监督工作的重点及措施,并有针对性地出台站文件,例如:《关于主体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有关规定》、《关于住宅工程竣工验收的有关规定》等。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可以从制度上减少管理漏洞,杜绝重大质量与安全隐患,从而对提高建设工程整体质量水平发挥很大的监督保障作用。

3.2 对外应严格质量监督,提高监管效率,推进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3.2.1 质量监督的动态管理

将过去对施工“停工待检”的质量控制点检查,改为不定时、不告知的日常质量巡回监督。加大对工程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随机抽查,实行质量行为与实体质量检查相结合,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增强了质量监督的威慑力。

3.2.2 质量监督管理的分级化配合取消质量“控制点”,对所监督的工程实行分级化管理。每一监督科室将所监督的

工程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对好的工程进行表扬或召开不同范围的质量观摩现场会;对差的工程加大监督检查频率,召开工地质量分析现场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参观好的工程。监督督察科对所监工程的单位领导进行督导,要求施工单位的总公司领导查看质量现场并到质监站交换意见,或质监站用文字材料寄总公司领导。

3.2.3 开展工程质量监督交底

第一次到工地现场主要是告知参建各方质监站的有关要求,包括站制定的文件内容、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质量月报、隐蔽工程施工时间的通知、日常监督检查的方式、验收的时间和程序等。

3.2.4 抓参建方施工现场的质量保证体系

要求开发、监理和施工单位项目部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现场配有质量样板照片或质量模型,建立针对班组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奖罚制度,并且在显要位置设立标牌公示。

3.2.5 实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轮岗制和验收抽签制

为了增多质量监督人员发现问题的角度,把质量问题处理在施工过程之中,避免所监工程成为“自留地”,应不定时对工程的监督人员进行调整,使每一个监督科尽可能扩大工作范围,尽最大可能实现工程质量巡回监督。

对工程主体和竣工验收,采取定时(每周五)、不定人的方式,随机抽签确定参加检查验收的人员,增加验收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3.2.6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监督检查力度

以往的工程质量初验制度,会使质量问题堆积到最后,质量问题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工程质量也不会提高,最终还会给质监站的工作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应取消工程质量初验,将监督关口前移,改为既重视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查,也重视竣工验收。

3.2.7 加强对工程质量问题的专项治理和专项检查

专项治理工程质量通病。根据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同质量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治理。《关于模板支撑体系的几点规定》、《关于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检查要点的通知》、《关于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的通知》、《钢筋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关于高层建筑与相邻地下车库施工相关问题的规定》等技术性文件的执行,有效地防治了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大大提高了施工质量水平。

预拌混凝土供应商的专项检查。一是对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的技术人员进行考核;二是对搅拌站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特别是试验室的监督检查;三是施工现场抽检其坍落度是否满足施工要求:四是施工现场抽取混凝土试块进行强度检验和强度对比试验;五是对基础混凝土进行钻芯取样,检测其混凝土强度;六是对抽检的混凝土试块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其生产管理水平,并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

在专项治理的基础上,对观感质量、使用功能、可能出现质量投诉的地方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加强“结果性检验”,如卫生间蓄水试验、地面泼水检查、抹灰的“四角八线”实测实量、电器工程的“抽线穿线”等质量实行结果性检验,从而提高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

3.2.8 加强对施工质量信息的及时收集汇总分析

执行施工、监理单位的施工质量月报制度,要求其每月向质监站报告工程质量状况。强化参建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和总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规范参建单位的质量行为,增进监督人员对工程质量状况的了解,及时调整监督管理工作。

执行检测机构不合格台帐“零报告”制度。目前,随着检测机构的市场化,不良的市场竞争,导致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值得怀疑,致使工程质量没有根本性的保障。因此,要求检测单位将不合格项目在24小时内报建设单位和质监站,每周向质监站报不合格台账,或“零报告”不合格台账。

3.2.9 定期进行质量大回访

通过质量回访发现使用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发现日常监督工作的漏洞和偏差,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检查。

4、新形势下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重点措施的思考

从微观来说,笔者认为,作为基层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单位,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除了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筑市场需求的监督管理体制和机制,对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之外,现阶段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也应抓住重点,寻求突破,从而落到更好地保障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这个实处上来,使建设工程监督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规范监督管理程序

质量监督机构应该负责宏观控制管理工作,通过抽查和巡查的方式对本辖区工程质量的基本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管理制度,引导和规范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对突出的质量问题,可以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防止和纠正参建各方偏离基本的工程建设程序的错误行为。将质量的控制点的验收工作交给监理,充分调动监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动态抽查来监督促监理人员忠实履职。通过违规查处,鞭策监理人员提高质量责任意识。

监督程序要规范化,就要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减少人为因素影响,避免不正之风的滋生。具体包括:a.加强监督机构及其人员资格管理;b.完善施工许可及监督报监;c.切实做到现场检查;d.改进不良行为记录的处理;e.提交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等等。

4.2 建立实物监督与行为监督并重的监督机制

行为监督与实物监督并重,实行结构工程质量季度大检查制度。目前,质量监督机构是以行为监督为主、实物监督为辅的监督方式。但实践中发现如果对实物监督力度不够,就可能造成工程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及其结果,即工程产品质量,均列为监督对象,将工程建设参建各方推向工程质量责任第一线,通过日常监督、监督巡查与结构工程季度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要素实现全覆盖的监督。通过检查,促进各个责任主体工程质量意识的提高。

4.3 认真开展学习和培训工作,切实提高质量监督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推进质量监督工作水平的提高

质量监督工作是由基层质量监督人员来完成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工作的质量水平。因此,需要切实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两个方面。对质量监督从业人员的培训应当包含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是经常性和长期性的。

建立监督人员的持证上岗和定期培训制度,打造一支技术精良的质量监督队伍,使其具有较强的技术判断能力和行政执法水平;上级质监机构要定期对下级质监机构、质监人员进行考核,不合格的机构要进行整改,有关人员要调离岗位或降级、降职;就技术装备而言,还要加大检测力度,增添检测设备,以数据说话。

4.4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尊重建设各方主体地位,保障建设主体合法行使自身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职责

质量监督工作代表政府对工程实施监督,应当着眼于工程重点监督和宏观把关。监督工作重点在于审查各方主体的合法性,指导和监督各方主体建立起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监督各方质量行为的合法性和尽责性,以达到质量监督的有效目的。

切实建立工程建设质量的责任主体是业主、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理念,在质量监督工作中应当充分尊重各方的权力,明确工程质量责任由各方主体承担而不是质量监督人员或机构,督促各方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能使各方主体切实履行其责任和义务,确保工程质量。比如,依照条例规定,竣工验收由业主单位组织各方主体参加,质量监督工作是在接到业主通知去参加验收,监督参加验收各方主体人员执业的资格和验收工程程序的合法性,如工程达不到国家验收标准,可以宣布验收无效且不同意工程备案和投入使用。在质量监督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业主单位履行权利和义务的指导和监督,因为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业主处于中心地位,业主行为的合法性对工程质量是起决定性的。另外,质量监督要特别注意保护监理单位和人员的地位和职能,确保监理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与监理单位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全面掌握工程质量状况。

5、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基层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不断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严格遵循质量监督程序下,充分发挥各方责任主体的主导作用,依靠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活动,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任春峰,专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探讨[J],工程质量,2005,9.

篇6

关键词:园林总承包 设计 施工

1 传统的“设计--招标--施工”模式存在的弊病

高速公路与其他的工程建设程序类似,高速公路绿化工程的实施一般可分为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传统的模式是在设计和施工前甲方分别对设计、施工两阶段进行招标,审查投标单位标书,评估判断其资质和能力,确定设计和施工单位的程序,称为设计-招标-施工模式。认真分析一下时下通用的这种模式,会发现它存在着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管理层级过多,程序过于复杂,影响工程进度

传统的管理模式需要业主、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共同参与项目管理,业主或监理常周旋于设计和施工单位之间,协调设计和施工两方面的工作,解决出现的矛盾。首先,业主要对设计和施工分别组织招标,也就是两次招标,花钱耗时。而且,高速公路的绿化工程一般要与高速公路主体工程进行总体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和验收,方能保证整个工程的全面完成,一旦主体工程出现设计或施工变更,就要求绿化工程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迅速应变,以免影响工期。业主又要在设计单位修改了设计,拿出了相应的变更后,重新组织设计、施工以及监理三方进行交底,如果频繁地出现修改、变更,将使业主和施工、监理这三方都疲惫不堪。而且设计单位的施工图修改又有一套管理程序,而且又要重新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查,这必然会影响工程进度。

1.2 设计图纸的可行性无法保证,不利于成本控制

设计单位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对现场的情况及市场苗木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进行详图设计时只能根据过去的经验或通常状况进行。如果其业务范围仅限于当地,问题可能还不突出,但如果扩展到更大范围,设计师的经验及对通常状况的估计就可能发生偏差,结果可能是设计人员经过详细考虑的施工详图却不符合工程实际,从而造成大量的工程变更。此外设计单位对市场苗木情况了解不全面,导致设计出来的苗木市场上找不到或者数量不够,又要进行设计变更,这样就无法保证原来想要的设计效果。这些因素都不利于项目的成本控制,增加了工程造价和管理成本。

1.3 设计服务不到位,容易造成设计和施工脱节

设计单位往往出完施工图后进行一次技术交底,基本上就完成了设计任务,他们由于工作关系,很难做到派设计师常驻工地进行设计服务。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再打报告给监理和业主单位,然后他们再通知设计单位到现场勘查确认后再出图,这一来一往浪费时间不说,还造成了施工单位因为误工而增加了管理成本。

既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改革创新就刻不容缓了。压缩中间环节,将设计和施工企业合而为一是一条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法,也就是实行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施工的总承包,即将设计和施工交由一家企业完成,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以下简称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

2 高速公路绿化工程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的优势

2.1 有利于理清工程建设中业主与承包商、总包与分包、执法机构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

在总承包项目中,业主仅提出业主要求,主要针对工程要达到的目标,如实现的功能、技术标准、总工期等。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业主仅着眼总体的、宏观的、有限度的控制,给总承包商以充分的自由完成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设计、采购、施工、项目管理方面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业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省时、省力、省心。在工程总承包条件下,业主选定总承包商后,勘察、设计以及采购、工程施工等环节直接由总承包确定,业主不必再实行平行发包,避免了发包主体主次不分的混乱状态,设计、施工、供应之间和各专业工程之间的责任盲区也不再存在。也可避免执法机构过去在一个工程中要对多个市场主体实施监管的复杂关系。

2.2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并非我国首创,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几十年的道路,事实也证明,此模式对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国外经验证明,实行设计施工总承包减少了资源占用与管理成本。

2.3 有利于提高全面履约能力,并确保质量和工期

设计施工总承包最便于充分发挥承包商所具有的较强技术力量、管理能力和丰富经验的优势。同时,由于各建设环节均置于总承包商的指挥下,因此各环节的综合协调余地大大增强,这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是十分有利的。

2.4 有利于降低成本

“设计节约是最大的节约” 。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下,施工承包商可在设计早期阶段介入,能够把自身在施工方法、降低成本、缩短工期以及设计是否能在施工中实现等方面的知识、专业技能和经验体现在设计之中,使得许多施工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开工之前就得到解决。带来项目建造过程的优化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进而达成降低工程造价的目标。

2.5 设计变更更加便捷

设计和施工人员由于在设计阶段能够经常接触和交流,共同攻关,克服诸多施工技术难题,避免设计、施工脱节的现象。另外,由于设计和施工均由一个单位负责,故还可边设计边施工,随时从容应对高速公路主体工程设计或施工的变更。

可见,在高速公路绿化工程中,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在成本、工期、施工质量以及便于业主方管理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完全可以使业主与总承包方达到“双赢”的目的。

3 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启动部门联动机制,开创景观设计施工总承包新模式

践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要树立创新的观念和思维。在确定中标后立即召开项目筹备会议,并迅速启动联动机制,公司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利益的共同体。为保证完成任务,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3.1 设计理念新颖、设计服务到位

项目招标时设计部分占的比分较大,所以在前期方案设计时就非常重视,设计前派五名设计组成员到现场进行仔细的勘查,包括当地气候条件、周围环境、当地乡土树种、现场土质情况等等。

贵州省麻尾至驾欧高速公路作为进入世遗风景区的主要门户通道,道路沿途的山川秀美,自然风光旖旎而神奇,麻驾高速不仅要考虑公路的实际功能需求,更应考虑公路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怀着对脚下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挚爱,我们以“绿廊、金带、新黔南”的理念为主题,用虔诚的态度审视周边地理地貌、规划设计黔南州美好的未来。打造一条集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绿色长廊,由景观的发展性、开放性和连续性带动经济发展,沿线采用樱花为主要树种,使麻驾高速成为黔南州的极具特色的景观大道,更使其成为黔南州的经济腾飞的金丝带。

3.2 加强项目管理,做到“确保安全、和谐施工、快速反应”。

(1)做好安全管理

对于安全管理在总承包中的难度,项目部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全面认识。要树立安全管理“零隐患、零事故”的理念和务期必成的坚定信心。

(2)做到和谐施工

在总承包项目管理中,要构建好项目领导班子之间,项目部与施工队,项目部与当地群众,项目部与业主监理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几个方面处理好了,才能构建和谐的施工环境,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3)加强快速反应

对文明施工突发事件的发现处置效率,要制定并启动了文明施工快速反应机制,为快速有效处置文明施工突发事件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3.3 后台支持,提供保障

项目部作为前线部门,但是他们并不是在孤军奋战,公司总部和各部门作为二线部门,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不能到现场的,通过互联网等现代通讯积极参与麻驾高速的设计和施工。在设计方面,由于施工图工作量较大,现场设计师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那么公司设计部全体人员都将参与进来,根据现场设计师反馈回来的信息,迅速组织人员加班加点绘制施工图;人事部负责配合组建项目部人员,做好人力资源保障工作;采购部负责针对施工图上苗木进行审核,采购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市场调查,如果某个品种市场上苗源紧张或价格偏离较大,超出工程中标造价,就要及时反馈给设计部更换苗木品种。

由于该项目道路全长28.733公里,品种较集中,特别是樱花,需要对市场上现有的樱花品种和数量作一个全面的调查,确保苗源供应;财务部主要是保障项目部资金运作,特别是项目工期紧,更应该提前做好资金计划,保证项目正常运行;工程部负责施工工程队伍的选择和调配,根据项目大小、工期长短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做好科学调度工作。

风潮汹涌,自当杨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新的形势催使我们加速发展,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勇当设计施工总承包新模式下实践者的排头兵。把贵州省麻尾至驾欧高速的环境保护与景观工程建设成为一条景观、生态、经济的高速公路。

4 结语

篇7

以通信监理公司为例,其每个监理工程师的年创收也不过10万元左右。而有经验的监理人员需要多方面的积累。遇到工程项目多、工期赶的情况,监理公司人手不足无法满足需要,只能要么临时抽调经验不足的监理人员,要么干脆就不跑现场,监管不力必然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二是通信工程与建筑施工比较而言,相对简单,即便施工不规范也不至于塌楼塌桥,完工后也能正常使用,只是会增加后续的网络故障频次和维护成本。所以部分监理人员也会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即使监理不严格也不会出大问题;三是监理虽然代表建设方(运营商),但由于具体监理人员和施工方长期“三同”,容易被同化,从而对施工质量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监理工作形同虚设。被建设方抽检现场发现质量问题后撤换监理人员甚至总监工程师的事情发生也不足为奇。所以说,监理发挥的作用有一定局限性,运营商不能凭此高枕无忧。

二、运营商对通信工程建设创新管理的思考

由于预期网络投资规模减少,运营商必须从源头着手,加强对通信施工企业的掌控,创新施工队伍的组织模式,采取信息化工具实施监控,确保通信建设质量和安全。

(1)加强对通信施工企业的掌控,实施嵌入式管理或者采取并购方式

以中通服广东公司为例,它拥有五家通信建设子公司,彼此独立又相互竞争。中通服为中国电信的网络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虽然两家是甲乙方关系,但毕竟是亲兄弟,在责任心方面跟追逐利益的其它社会通信施工企业相比是天壤之别。中通服是将中国电信的网络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做,尽心尽责,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电信的网络质量。反观重组并入中国联通的原中国网通,在改制时将原北方十省实业公司所属的各设计、监理、工程公司都改为私有化,结果是这些公司和重组后的中国联通已基本没有血缘关系了。改制导致分家并失去控制权,这样的结局对中国联通而言非常可惜。运营商加强对通信施工企业的掌控力度,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借鉴中通服模式,运营商可以从总部层面或省级公司层面组建通信建设公司,物色已有资质、有实力的通信施工企业,并通过资本运作,采取控股或收购的方式直接掌控,这叫“借船出海”;二是运营商与为其长期提供服务、有良好口碑的几家通信施工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对其实施嵌入式管理:派员参与其日常管理,将整套规范标准复制和输出到这几家施工企业中,以确保输出高质量。无论哪条路,运营商直接掌控通信施工企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杜绝短期行为;提高责任心和归属感;可杜绝层层转包行为,大幅降低违规分包现象,大幅降低偷工减料行为等等。

(2)采取“自建+外协”方式,精干自有队伍,整合外部资源

无论是新组建或是重组收购,通信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都必须精炼,项目经理、五大员、核心设备安装和调测的技术人员等必须适量配备。但要尽量规避中通服的传统工程公司模式,即一个公司动辄几千人的规模。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各市、县当地都活跃着数支通信工程施工队,它们有的经过努力获得了主管部门颁发的较低的资质资格,但大部分均没有资质,长期以挂靠的方式承揽业务。这些队伍良莠不齐,有的自律性较强,施工口碑较好;有的则偷工减料,短期行为明显。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在当地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这恰恰是线路施工所必备的能力。作为为驻地网运营商提供服务的通信施工企业,如能整合当地资源“为我所用”就会降低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为此,对这些施工队伍进行考核、评估、筛选,然后通过合作的方式整合这些外部施工力量,并通过嵌入式管理来提升他们的生产组织能力。如有必要,可采取收编的方式,将好的施工队纳入到自有队伍中,并根据施工任务的季节不均衡性,为他们制订差别工资政策:任务饱满时一个工资标准,任务不饱满时一个工资标准,没有施工任务时又一个标准。无论是合作还是收编,对施工队而言都是利好,因为他们同样有了获取长期稳定收入来源的保障,从而愿意遵循通信施工企业的安全规章、教育培训、技术规范等管理标准,杜绝偷工减料等短期行为,保障网络建设质量。

(3)工程建设IT化管理,随时随地掌控安全、质量和进度

篇8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法;模式创新

1.转变思想观念,健全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全新理解

1.1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责任感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责任,一是代表政府对在建工程进行执法监督检查,掌握本地区的工程质量状况,并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二是督促各方责任主体的工程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建设工程质量;三是认真检查工程建设中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情况:四是树立好的企业典型,处罚劣质工程的质量责任人。

1.2执法监督人员的工作质量标准化

不直接把工程质量的好坏与监督人员挂钩,而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少来衡量监督人员的工作;以一个地区、一个监督科室所监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及历史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作为监督工作的成绩;以质量投诉的多少、投诉质量问题的影响来反映监督工作的成绩:以社会对质量监督机构的反映作为监督工作的成绩。

1.3建立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

监督站内部应有一个良好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办法。程序要简化,办法要实用、有效,从而形成一个透明的监督工作环境,使监督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认真、积极的工作:形成一个人人为自己负责、人人为工程质量负责的良好氛围。

1.4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检查环境

主动发挥参建各方的积极性,加强与服务对象的互动,相互促进工作质量。通过座谈、研讨、宣贯来相互沟通、理解、支持,使工程参建各质量责任人重视工程质量,并自愿干好本职工作。

2.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创新分析

从宏观来看,在新形势下,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人员不仅要转变思想管理观念,更应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以取得管理创新的实效。笔者认为,应从对内和对外二方面强化管理,具体如下:

2.1对内强化管理,规范制度建设,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2.1.1优化机制,打造过硬的质监队伍

将监督科室按工作目标进行分工,即分为主体监督科、装修监督科、商品混凝土监督科、检测监督科和监督督察科。各监督科对分管工程进行巡回监督,督察科对所有工程进行巡回监督。不定期地对各科所监工程进行调整,使每一个工程都将接受质监站人员的监督管理,使质监站的每一位监督人员尽可能多地覆盖监督工程。

2.1.2坚持集体执法检查

对施工现场执法检查,规定必须是三人小组集体行动,不得单人到工地进行执法检查。这样有利于公正执法,业务知识互补,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2.1.3实行工程验收内部运行卡制

运行卡内容包括监督科室意见、监督档案情况、日常监督检查得分情况、验收小组的验收意见、站领导的结论。验收严格按承诺时间(5个工作日)进行,并且强调验收人员在现场提出结论性意见。

2.1.4监督检查情况的定性、定量评定

每一次工程质量监督检查都用“建设工程质量巡检问题通知单”提出发现的问题,按不同的问题分别要求整改、落实到位,并用分数进行量化打分。工程主体及工程竣工验收时,可以用日常监督分数来评价工程质量。

2.1.5监督工作的量化考核

对各科的监督工作进行月量化考核,使监督工作程序化、规范化。考核内容包括行风廉政、质量投诉、日常监督、监督到位、监督频率、发现并解决的问题及领导抽查情况等。

2.1.6实行工程质量监督责任追究制

谁主管的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或出现用户质量投诉,由谁负责处理解决,并根据发生工程质量问题情节的轻重,对相关人员提出批评教育或追究其监督责任。

2.2对外应严格质量监督,提高监管效率,推进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2.2.1质量监督的动态管理

将过去对施工“停工待检”的质量控制点检查,改为不定时、不告知的日常质量巡回监督。加大对工程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随机抽查,实行质量行为与实体质量检查相结合,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增强了质量监督的威慑力。

2.2.2质量监督管理的分级化配合取消质量“控制点”,对所监督的工程实行分级化管理

2.2.3开展工程质量监督交底

第一次到工地现场主要是告知参建各方质监站的有关要求,包括站制定的文件内容、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质量月报、隐蔽工程施工时间的通知、日常监督检查的方式、验收的时间和程序等。

2.2.4抓参建方施工现场的质量保证体系

要求开发、监理和施工单位项目部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现场配有质量样板照片或质量模型,建立针对班组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奖罚制度,并且在显要位置设立标牌公示。

2.2.5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监督检查力度

以往的工程质量初验制度,会使质量问题堆积到最后,质量问题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工程质量也不会提高,最终还会给质监站的工作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应取消工程质量初验,将监督关口前移,改为既重视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查,也重视竣工验收。

3.新形势下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重点措施的思考

从微观来说,笔者认为,作为基层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单位,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除了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筑市场需求的监督管理体制和机制,对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之外,现阶段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也应抓住重点,寻求突破,从而落到更好地保障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这个实处上来,使建设工程监督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规范监督管理程序

质量监督机构应该负责宏观控制管理工作,通过抽查和巡查的方式对本辖区工程质量的基本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管理制度,引导和规范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对突出的质量问题,可以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防止和纠正参建各方偏离基本的工程建设程序的错误行为。将质量的控制点的验收工作交给监理,充分调动监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监督程序要规范化,就要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减少人为因素影响,避免不正之风的滋生。具体包括:a.加强监督机构及其人员资格管理;b.完善施工许可及监督报监;c.切实做到现场检查;d.改进不良行为记录的处理;e.提交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等等。

3.2建立实物监督与行为监督并重的监督机制

行为监督与实物监督并重,实行结构工程质量季度大检查制度。目前,质量监督机构是以行为监督为主、实物监督为辅的监督方式。但实践中发现如果对实物监督力度不够,就可能造成工程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及其结果,即工程产品质量,均列为监督对象,将工程建设参建各方推向工程质量责任第一线,通过日常监督、监督巡查与结构工程季度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要素实现全覆盖的监督。

篇9

【关键词】CM 模式;通信工程;建设

0.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也在不断加强。CM建设管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它比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加完善。CM 建设管理模式就是在进行施工时做到准备充分,提前雇用具有施工经验的相关单位同工作人员以保证工程能顺利进行。CM 管理模式适用于许多领域,在通信工程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通信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通信工程建设

通信工程建设主要从事的是网络布点以及硬件设备的相关安装施工,其中包括对通信线路的架设施工、网络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相关通信设备的使用等。这些通信工程建设的事项相对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到许多的因素和注意事项。另外还要充分掌握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

1.1 项目具有稳定性

所谓稳定性就是指通信工程建设项目一般情况下都是比较复杂和工程量较大的事项,例如在建设通信线路管道或是安装调试通信设备时都是相对稳定的,不可移动的,整个工程建设需要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而不是多方位的移动。所以通信工程建设具有稳定性。

1.2通信设备技术先进、种类多样化

作为二十一世纪最前沿的科技领域,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一点也不为过。而现代通信设备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成果,其集成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就对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施工的施工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 由于现代通信手段具有多样化特点,也决定了通信设备多种多样。

1.3对施工配合要求高

通信工程的建设内容十分庞杂,而通信线路动辄几十公里或者几百公里,一些骨干传输网络甚至能达到数千公里。因此一个通信工程的建设工地往往有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在通信设备以及线路的安装调试过程中,各个安装调试点的施工人员要相互配合来进行整个系统或者某个子功能的测试。这就要求沿线各施工点的工程施工人员密切配合,保持相互之间流畅的通讯,才能保证整个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工。

1.4 通信工程实效性比较强

目前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通信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通信设备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一些通信工程建设的时间比较长,在工程完成后其使用的时效却比建设时间短许多,所以由此可以看出通信工程的实效性比较强,这就要求在通信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外还要注重对通信工程的管理。

2.CM 管理模式的概述

CM 管理模式又叫两阶段招标,其主要是指由业主来委托CM 单位以一个承包商的身份,采取快速跟进的生产组织方式(有条件的边设计、边施工)来对工程施工进行管理。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有时需要CM 单位亲自对工程建设的施工活动进行指挥和管理,CM 的指挥直接影响到设计活动的效果。CM 单位负责工程的监督、协调及管理工作,在施工阶段定期与承包商会晤,对成本、质量和进度进行监督,并预测和监控成本和进度的变化。另外CM 单位与业主签订的合同不同于传统的工程建设合同,其采取的是成本加利润的管理方式。

2.1 CM 管理模式的具体含义

CM 管理模式分为许多阶段,其中以设计、施工为主要的环节。在工程设计完成前,可以采用一些已经完成的设计施工图来指导下一阶段的施工招标工作,从而提高工程的完成效率,使得工程的施工能够提前完成,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工程的工作效率,有利于整个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

2.2 CM 管理模式的应用范围

CM管理模式通过分散发包和集中管理的方式, 使得施工与设计两个阶段充分衔接到一起,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同时 CM 单位可以随时就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与工程设计单位的沟通和协调,减少由于更改设计方案所带来的工期延误和投资增加。 CM 管理模式通过将工程施工多次分包,每一次分包都经过严格的招投标过程,能够有效地降低整个工程的造价。而且 CM 单位与分包商以及供应商之间的合同价都是公开的,不会赚取额外的合同差价。此外,CM 管理模式能够直接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 通过设计与施工的协调配合,可以督促施工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有效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

CM 管理模式的上述优点决定了其适用于下列工程:

①工程的参与单位较多, 且可能有较多的设计变更, 技术方面仍需进一步验证的项目;

②施工工期要求紧,建设周期又比较长, 若等全部设计过程完成再进行施工难以满足工期要求的项目;

③工程投资大,建设规模大的项目;

④工程性质以及具体的建设规模尚不能完全确定,导致无法做出准确造价的项目。

2.3 CM 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对比

与传统管理模式不同,CM管理模式将整个工程划分为许多单个工程,同时进行施工,这个划分过程是依据工序的平行过程来进行的。同时,为了避免工程划分后增加工程的复杂程度以及多个施工单位相互之间的组织协调难度,业主一般将设计与施工管理之间的协调工作转交给 CM 单位。目前,国内比较通行的做法就是施工监理负责的 CM 组织管理方式,即施工监理直接采用CM管理模式对施工过程进行组织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各个专业设计以及施工方的综合管理,使得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井然有序。

3. CM 管理模式在通信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实施

3.1 通信工程CM 管理模式的运行流程

通信工程建设分为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例如在整个通信工程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三个不同的独立体系:控制阶段、传输阶段和接入阶段。因此针对不同的环节需要制定不同的CM 管理模式,这是通信工程CM 建设的第一个步骤,建立三个不同的独立个体。通过对通信工程建设管理进行分层,就可以指导相关的工作人员和工作单位进行组织管理工作。例如通过CM 单位,即施工监理单位分别在核心层、传输层以及接入层进行施工建设的组织管理,进而实现一体化、全过程的通信工程CM建设管理模式。

3.2 生产组织结构

为了确保通信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对通信施工的生产组织结构的规划。在CM 管理模式下,需要进一步对项目实施和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例如在分配组织结构时需要考虑到各个施工单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施工监理单位主要负责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中的一些管理和协调工作进行监督。CM 单位则是协调单位间的组织关系,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工作主要由CM 单位负责。

3.3 CM 管理模式在通信工程建设中的适用性

通过CM管理模式在通信工程建设中的实践表明, CM管理模式能够将整个通信工程切分为多个单项工程。这样可以在没有工程完整规划以及设计图纸的情况下,分别由各个单项工程的设计图纸就可以进行施工。而这些单项工程的现场施工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则是由 CM监理方进行。此外,CM监理方还要配合设计单位进行整个通信工程的图纸汇总以及整个工程造价的制定。CM 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起通信工程的建设, 很好地控制了整个工程的进度和投资, 优于传统管理模式。

4.结语

随着通信工程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建设周期也必然会相应增加。而由于通信工程建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建设周期的增加必然会给通信工程建设的业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有效缩短工期,控制工程建设成本,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协调和管理好越来越多的参建单位,实行 CM 建设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蒙潇.项目管理在通信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5):11

篇10

一、 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内涵

(一) 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内容

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农户享受诚信带来的便利和优惠政策,它主要通过对农户建档评级的方式(评级流程如图1所示),以建立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信用县为载体,为农户贷款提供便利,并根据规定实施利率等相关优惠政策。

1、实地调查

成立由乡镇包村干部、信用社主任、管片信贷员、村支两委或村民小组组长组成的农户信用评级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逐户进行调查,了解农户基本信息,针对农户收入、各项资源资产进行调查核算,获取一手数据和图片,并结合农户道德诚信情况,最大范围收集准确的信用评级原始资料。

2、信用评级

农户信用评级工作小组根据实地调查的原始资料, 按照评定标准对农户各项指标进行打分, 明确农户还款能力和意愿, 再根据得分对应的级别标准, 给农户评定相应的信用等级。

3、授信

按照评定的信用等级,给予统一授信,同一级别之间的授信额度相同,不同级别之间按照具体标准确定授信差额,并将最终的评级授信结果以村组为单位进行张榜公示,对存在争议的农户,进行再次核实授信,以确保评级授信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4、建立信用贷款档案

农村信用社按照“一户一档”的原则, 将农户基本信息, 授信评级相关资料按照统一格式整理归档,并在信贷系统中录入农户相关的信用数据,使农户凭其所持的信用证(贷款证)和身份证件, 通过柜面人员的系统审核, 便能获得授信额度内的贷款。

5、动态管理

通过对授信农户的贷后检查,对农户的贷款进行跟踪,并对其信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根据变动作出信用等级与授信额度的调整,具体可按照农户还款情况和农户个人申请进行。

(二)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涉农贷款的构成主体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业现代化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各个金融机构。但是,近年来,虽然涉农贷款总量有所增长,但根据调查显示,每年涉农贷款在所有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重大约只有6%,由于农业投资回收周期长、风险高、季节性强、不稳定,加上农户缺乏可抵押的财产,在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很差,农业、农村、农村经济组织得不到金融机构应有的信贷投入,农业、乡镇企业、农户的“贷款”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受政策和营业网点的限制,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对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的支持力度较小,真正立足服务“三农”,以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只有农村信用社。

建设农村信用工程,大力推广农户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支农”的重要途径,信用社对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能够有效推动农民进行生产、创业,带动农民致富,通过资金投放导向,农村信用社对农民的小额贷款能引导农民生产、创业投资的资金投向,从而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而农民的富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又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在这一循环推进的过程中,农民致富是核心,农民生产、创业、致富是实现“三农”同步的基础,因而,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营造良好信用环境,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开展以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评定为载体的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活动,农村信用社对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利率优惠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争当信用户、争创信用村(组)、信用乡(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诚实守信观念深入人心,基本形成了“人人讲信用,争当信用户;户户讲信用,争创信用村;村村讲信用,争创信用乡(镇)”的良好氛围。农户间的相互监督制约,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增强了农民的自律能力,在农村逐步建立了诚信激励机制,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普遍提高,营造了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

2、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

在农民守信的前提下,农村信用社资金利用率得到提升,加大了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增量,提高了既定资金的使用价值,同时,农村信用社在自身利益驱使下,会进一步增加“支农”资金,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增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3、解决诚信农民贷款难,带动农民致富脱贫

通过建立诚信档案的方式,有效防范了不诚信农民贷款,而针对诚信农民群体,农村信用社则积极给予贷款资金支持,并实施各项优惠政策,缓解诚信农民贷款难的状况,及时解决诚信农民生产创业对资金的需求,有效推动农民脱贫致富。

4、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民诚信管理,规范农村金融秩序,有效降低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在风险可控情况下,最大限度推动农村信用社不断扩大各项业务规模,获取利润效益的增长,保证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模式

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惠及多方,形成政府、农户、信用社等多方共赢的局面,而根据推动信用工程建设力量的不同,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模式归结为以下几种模式:

篇11

关键词:现状;信息化;建设工程管理

建筑企业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已经融入各行各业。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尤其是装配式建筑的大力推广,建筑业已逐步进入工业化时代[1]。在建筑工业化的背景下,工程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很多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导致工程进步缓慢、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在当前的大环境中,建筑企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信息化融入工程管理中,不断提高建设工程管理的效率,促进建设工程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1我国建设工程管理的现状

1.1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涉及的主体较多,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等。各主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经常会出现各方管理相互脱节、管理目标不一致等现象。再加上建设行业的企业众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更是加大了工程管理的难度。

1.2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我国在建筑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导致建设工程管理混乱、不规范。建筑市场仍会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例如,在招投标过程中,有些工程并未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甚至有串标、围标等违法行为。这些行为对建设管理工作有严重的影响。当前的重要工作就是规范建筑市场,加快建筑业的立法,加大建筑行业的执法力度,使建筑业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1.3信息化程度低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装配式建筑使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管理工作却没有质的发展,BIM、广联达云平台等信息化技术开始应用在建设工程管理中。这些信息技术为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没有普及,导致建设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效率低下[2-4]。

2信息化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必要性

2.1由建设工程自身的特点决定

建设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不确定性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建设工程管理工作困难而复杂。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工程管理中,能够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为建设工程的各方主体搭建一个信息数据共享的平台。通过大数据的对比分析,实时有效地开展进度、成本、质量、风险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信息化数据平台的建立不仅能够使烦琐的工作简单化,还有利于实现建设工程的全过程管理。

2.2实现信息共享的需求

建设工程涉及的主体较多,各主体之间相互独立,所以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工程管理最后形成的纸质文件和资料较多,不利于各主体进行查阅。针对此情况,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能有效节约资源、节省劳动力。通过信息技术搭建工程数据平台,各方主体可通过平台实现数据共享,进行线上讨论和交流,大大减小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

2.3社会进步的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使建筑行业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水平较高,推广力度大,在建设工程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只有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断调整与创新,才能促进建筑工程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3信息化应用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对策

3.1明确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的要点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在建筑设计业中,但这种技术并不能实现数据之间的关联。近年来,随着BIM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可以智能实现多种图形模式以及多种构件模型之间的联动。在BIM技术的影响下,出现了建设工程生命周期信息管理(BLM),该技术推动了建筑设计、建造、管理流程的发展。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的实行首先要明确各项管理业务的管理要点,如表1所示。

3.2构建信息协同服务平台

CAD和REVIT等信息技术软件偏重于设计、施工和造价管理,无法实现建筑工程的全过程信息管理。施工阶段一般还是采用人工记录工程数据,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不易查找和保存。建筑工程的各单位之间有着较多的业务关系,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各单位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在此背景下,急需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协同服务公共平台,这是基于项目自身的集成平台,侧重于不同组织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及相关业务流程的整合,涉及项目的各方主体可登录该平台处理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共享,也可通过该平台查询与项目相关的信息数据。在此基础上,每个项目都会形成一个独立的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内不仅有项目构件的所有信息,也有与项目相关的历史记录。网络协同服务平台不仅能节约资源,还有利于实现各参与单位的高效率协作。

3.3优化建筑工程管理体系

为顺应建筑工程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筑工程管理的框架体系也应随之做出调整。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不仅要求在信息技术上有更高水平,还要求企业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与改革。基于信息技术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重点围绕工程管理的各大领域,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致力于实现预期的成本、进度、质量目标。在此框架体系中,信息技术是支撑,信息系统则是针对经营性业务、生产性业务和综合性业务的管理要点所设计的全面系统,将此应用在实际工程管理中,有利于实现预定的管理目标。企业在增强信息化意识的基础上,应注重培养信息技术人才,适当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形式,保证该框架体系能够稳定运行。

3.4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

信息化的发展和推广离不开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因此政府要重视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是一场建筑业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必将会遇到很多问题,政府只有足够支持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正常推进。政府部门也可以大力引进信息技术人才,研发和设计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和软件。信息技术人才应定期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从问题中总结经验教训,保障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能够有序推进。

篇12

(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针对传统的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封闭性、单一性和静态性的特点,提出基于“开放( open)、主动(initiative)、动态(dynamic),OID”式的卓越软件人才创新培养模式,阐述该模式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并说明效果。

关键词 :卓越软件工程师;OID;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78-04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4]247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XJK015BGD063,XJK014BGD067)。

第一作者简介:欧阳纯萍,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学、软件工程、知识工程,ouyangcp@126.com。

1 背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型的重大措施。2010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 1年,教育部又批准了133所高校的82个学科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获批“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有12所。由此,如何培养卓越的软件工程师,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软件人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新话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封闭性、单一性和静态性的特点,并不适合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可概括如下:

(1)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4年修订1次专业培养方案,也就意味着大学4年的培养方案从入学到毕业不会更新。而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IT行业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技术和知识点出现,4年不变的静态专业培养计划制定模式将无法适应IT行业发展的需求。

(2)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教材的理论授课为主,内容和方式都缺少创新性。卓越软件工程师计划不仅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同时也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软件人才,以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注重社会、企业和学校的结合,静态的教学难以适应相对动态的社会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针对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开放( open)、主动(initiative)、动态( dynamic)”式的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简称OID创新人才培养模式。OID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改革与实践,是对卓越软件工程师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的一次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探索,为具备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资质的高校普遍存在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供了理论解决方案,在实践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2 现状分析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和实施,旨在利用高等学校的平台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熟练工程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优秀人才。国内已有多所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申请加入该计划,致力于探索有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就软件工程专业而言,国内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1)简单混合模式。初期阶段,绝大多数学校在进行卓越软件班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保留了大量计算机专业课程,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几门软件工程方面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忽视了不同领域间的自我特色,从而导致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学生不清楚卓越软件工程师所需达到的能力与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区别,无法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进行衔接,从而对将来的职业方向感到迷惘,学习积极性不高。

(2)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目前广泛被高校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是“3+1”模式,即学生在校理论学习3年,第4年在企业进行实训和毕业实习。这种模式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一整年的企业实践机会,但是企业和学校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差异较大,学生往往无法领会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之间的知识联系,势必造成教学培养体系的脱节。

(3)订单式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即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对口职业人才。许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如北大青鸟、中软国际教育等,目前均采取与高校合作的方式进行订单式高级人才培养。虽然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保证学生就业,但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单方面强调某一种实践技能,而忽略软件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的培养,学习系统性不强,后劲不足,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多层次的需求。

为了弥补上述模式的缺陷,尽快提升卓越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引入了麻省理工提出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开展了大量基于CDIO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大幅度提高了卓越软件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能力。不过按照现代软件工程师培养思路,知识、创新和实践是软件人才必须具备的3大要素,在实践的同时还要注重知识与创新的融合。所以本项目在融合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开放( open)、主动( initiative)、动态(dynamic),OID”式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创新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出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从事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系统测试等相关工作的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

3 0ID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3.1 0ID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大学、相关学术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等的软件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后,笔者总结和归纳OID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与演进路径,设计如图1所示的知识、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OID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型。

该模型充分体现卓越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知识、创新、实践”为研究核心,将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体现“需求驱动、技术引领、产学研合作发展”学科发展思想和“开放、主动、动态”的卓越软件人才培养策略。在OID卓越软件人才培养模型中,知识即指卓越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创新即指面向实际需求的创新能力,实践即指企业真实业务的解决能力,而开放的教学理念、主动式的学习模式和动态的考核方法则是贯穿“知识、创新、实践”3条能力主线的创新型培养方法,以期培养出适应IT行业不断变化需求的卓越软件工程人才。

3.2 0ID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

依托知识、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OID人才培养模型,可从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竞赛驱动3个方面全面实践OID人才培养模型的创新理念。

3.2.1 实践教学

通过增设开放式实践课程、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全方位开展实践驱动理论的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具体措施包括:

(1)增加软件工程卓越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课时量,确保每个学期都有至少1门课程需要进行设计性综合实验,修订实践教学大纲,规定实践课程总学分须达到专业培养计划总学分的30%以上。

(2)培养方向的多样性建设。在培养计划中设立至少3个培养方向,每类培养方向均设立综合实训类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学分占软件工程卓越班培养计划总学分的15%左右。

(3)在每学年的夏季学期,面向软件工程卓越班增设一门开放性实验课程。开放性实验课程是对理论教学实践和实训课程的有效补充,不预先设立具体实验内容,由学生自由选题。在教师研究性教学的引导下,强化培养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自主探究性思维,最终获得知识成果。

3.2.2校企合作

综合学校理论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优势,及企业在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多边校企合作模式。

(1)拓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范围,对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的性质将实习基地分为培训型实习基地和业务型实习基地。培训型实习基地主要依托知名培训机构(如中软国际教育),为实践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和提高软件开发能力的培训。业务型实习基地则依托IT企业,利用企业真实的业务项目为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真实企业环境。

(2)在校内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上,与企业结合,共同培养学生。每学年开设一门企业实训课程,将企业讲师引入到课堂教学。课程内容弹性化管理,由企业导师根据IT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设置具体课程内容,按照企业的工作和管理模式,制定工作计划安排表,对学生进行团队式的企业项目实训,让学生在校内实训环节就能体验企业文化,从而缩减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实践的过渡时间。

(3)在学科竞赛、项目申报等创新性活动中,与企业开展互动合作。从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中提取项目立足点,在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过程中与企业指导老师进行深度合作,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遵循“立足产业、携手行业、服务企业、成就职业”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3.2.3竞赛驱动

把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

(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环境建设。制定每年度科技竞赛日程表,每项科技竞赛指派一名竞赛负责人,全面负责该科技竞赛项目的具体运行,组织和落实每项科技竞赛活动的实施。

(2)成立科技竞赛指导团队,每个团队指派一名导师,负责团队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在各级别学科竞赛和校内校外科技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除颁发荣誉证书之外,由学校再给予额外奖励。

(3)改革课程考核制度,以综合评价替代卷面考试。制定软件工程卓越班学生以赛代考的考核制度,要求前3个学年期间必须参与1次学科竞赛,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可替代相关课程学分。制定与竞赛等级相对应的考评制度,包括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评优评先的关键参评数据,从而保障科技竞赛活动的良好运行,提高卓越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

4 结语

全国人才需求走势调查报告显示,人才需求最大的5个行业中计算机软件居首位,因此,实用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以期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的卓越软件工程人才,促进中国软件业的自主研发进程,加速我国信息化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南华大学作为第2批进入“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12所高校之一,目前已招收3届软件工程卓越班学生共96人,通过实施“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创新培养模式,以企业实际项目平台为契机,转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制定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旨的培养方案,形成了“知识、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本校实施该培养计划的软件卓越班学生屡次在省级软件作品大赛、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等各大科技竞赛中取得一等奖、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可以看出“开放( open)、主动(initiative)、动态(dynamic)”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引人为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也为地方院校特色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做出了进一步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郑姝,屠立.面向工艺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技能人才OAA教育模式探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 (2): 15-21.

[2]范剑波,于华,刘良旭,等,卓越软件工程师3C立体培养体系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16): 22-25.

[3]王萌,唐新来,李健军,浅谈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中国外资,2011(20): 237-237.

[4]李锋,夏小玲.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3(13): 18-21.

[5]吕庆文,曹蕾,李远念,等,基于CDIO模式培养复合型卓越软件工程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3(1): 71-76.

篇13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联通工程 建设模式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不仅有利于改善公共交通状况、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结构、带来土地增值效应,更能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倍增效应,据统计,轨道交通1亿元投资可带动GDP增长2.6亿元。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之后,国家发改委密集批复25 个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迎来黄金发展期。目前全国19个城市已拥有83条运营线路,总里程达2476km,已发展和规划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总数已经超过54个,全部规划线路超过400条。

2013年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加强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增强城市路网的衔接连通和可达性、便捷度。”总理也非常关心轨道交通建设,在赴重庆、湖南等地考察期间,多次深入轨道交通建设一线和地铁车辆生产基地调研指导工作,并对轨道交通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给予肯定。为支持轨道交通站场上盖和附近的土地进行综合一体开发,国务院先后了《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3号)及《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2014〕37号),给轨道交通建设以政策支持。轨道交通建设中沿线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给沿线的商家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客流量,但建设模式问题一直是困扰轨道交通公司的问题。

一、 现状及问题

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商家会提出与地铁车站间建立通道连接,以增大其客流量,通道建设资金由商家承担,但通道的权属属于轨道交通公司,通道是地铁资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决好资金来源与资产权属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关键,需轨道交通公司引起关注,最佳的建设模式将从源头上理顺资产关系。

目前各地地铁的建设模式不同,目前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如表1。

各种模式侧重点不同,各有利弊,在通道结建中,如何解决资金来源与资产权属之间的问题,成了建设模式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 解决建议

轨道交通建设是国家的重点工程,亦是各城市的重点工程,合规合法是建设的前提,但对于建设中涉及的通道接建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国家的政策较少。2008年6月25日,哈尔滨人民政府印发了《哈尔滨市地铁沿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文件中第七条“地铁配建的地下空间项目属地铁配套设施,纳入地铁项目整体管理,土地实行行政划拨,收取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作为地铁建设专项资金。”给地下通道的联通,带来了政策支持。鉴于轨道交通通道建设的特殊性,对于其建设模式建议如下:

通道的结建是地铁资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建设所需资金可由商家承担,该部分资金可由商家上缴到市财政部门作为地铁建设资金的一部分,通道的建设由轨道交通公司结合地铁的建设同步进行,该模式可解决资产权属与资金来源之间的关系,又可利用轨道交通的规模优势,使成本达到最优化,实现各方共赢。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3年,2014年7月.

[2]隋映辉.轨道交通空间综合利用研究,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3]张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理论与实践创新,2012年8月.

篇14

【关键词】分析心理学 社会个案工作 程序

传统的个案工作程序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按时间顺序来划分,把个案工作程序分为开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结束阶段;按服务内容来划分,把个案工作程序分为接案和建立关系、问题评估、制定方案与实施服务、结案及持续的治疗等几个阶段。在实践中,这些过程(包括其他模式划分的阶段)其实都是交叉的,也常常同时进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倾诉、解释、教育和转变的四阶段心理治疗程序。①该模式对治疗型工作关系的发展进程有着深刻的洞见,在社会个案工作程序中可以参考借鉴。

荣格的心理治疗模式概述

荣格提出了分析心理学的范畴,发展了心理治疗中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治疗实践中,荣格咨询师和治疗者持有一些根本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以促使案主对其真正自我更高程度理解的人格超越、转变和整合。为实现这些根本性的目标,荣格咨询师和治疗者通常帮助案主在其治疗过程中经历四个阶段:倾诉、解释、教育和转变。

荣格的四阶段模式是在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理论基础上的发展成果。因为分析心理学包含的理论差别极大,要采取一种无所不包的立场是极其困难的。于是在划分阶段或类型时,荣格以其谨慎的态度谦恭地表示,是“冒险”、“试图”、“临时性”地将治疗程序划分为这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尽管看起来似乎就是终点,对精神健康的恢复是足够的,但事实上没有一个是完整的,甚至转变都不是终点。

心理治疗最初开始于案主的“倾诉”以达到宣泄净化的效果。但并非所有的病人都能被带到靠近意识的地方,对这样的病人就需要引入“解释”—即第二阶段。弗洛伊德正是在此阶段对病人的移情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阐释。与弗洛伊德不同,阿德勒认识到了“教育”的必要性,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医患关系拓展到了社会交往。案主在理解的基础上,需要借助教育,才能改变原来的生活状态,并逐步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但个人间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医生应该抛弃一切过早得出的结论,从而把任何特定病例中的结论看作是假设性的。于是,荣格提出了“转变”阶段。在此阶段,要求医生也要面对病人的任务。这样,对治疗者关键的要求不再是医学文凭,取而代之的是人的素质。在研究上,弗洛伊德发现了致病原因;阿德勒提出了解决方法;而荣格则提出了检验效果的标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步。通过将传统的医疗方法上升为自我教育的要求,荣格将医患关系从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两人的治疗理念提升到了素质教育的高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心理学的一支,精神分析学极大地影响到了社会工作者,在20世纪20年代曾一度成为社会个案工作的核心指导理论并广获赞誉。精神分析理论在新弗洛伊德学者的努力下不断发展,并受到了社会工作者的持续关注。其中,很多学者研究了荣格心理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这既有整体性的研究;也有从具体知识模块来探讨其应用价值的研究。但有关荣格心理治疗与社会个案工作程序之间的相关研究还不多。据此,笔者将对此试作一些探讨。

社会个案工作核心服务过程的模式建构

文章将社会个案工作的“核心服务过程”理解为社会工作者向案主提供服务的主要过程,此概念不多涉及部门管理上的程序。相对于心理治疗而言,社会工作方式具有双方关系平等化、服务方式人性化、工作场所生活化、助人方式灵活化等特点。因此,四阶段程序所涉及到的内容也必然随之延伸到广泛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不再囿于治疗室中的医患关系。基于此,为便于实务需要,笔者将荣格治疗的四阶段模式进行了扩展,提出了适应于社会个案工作核心服务过程的“新四阶段”模式。即,第一阶段:引导倾诉,建立信赖关系;第二阶段:解释不足,培育优势意识;第三阶段:教育观念,拓展社会交往;第四阶段:自我转变,实现价值传递。笔者将以荣格理论的视角对新四阶段中的相关内容及意义作出分析说明。

第一阶段:引导倾诉,建立信赖关系。在开始阶段,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整个服务过程的开始。但存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间的那些意识和无意识的感情和态度却会严重影响双方的沟通。对案主来说,任何被隐藏的东西都是一个秘密。保持秘密就像心理上的一副毒剂,它使秘密的保有者与集体疏远,使人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被隔离。隐藏的另一种方式是对感情的克制。当感情受到克制时,它容易像无意识的秘密那样孤立和扰乱案主,让案主背上沉重的负罪感。

无论是秘密隐藏还是感情克制都会限制案主与社会工作者专业关系的发展。因此,在第一阶段要积极地与案主建立交往,引导案主通过倾诉释放压抑的情感和秘密,从而对社会工作者产生信赖,愿意阐述影响问题的各方面因素。在这样一个支持和肯定的情境中公开表达那些和各种经历及问题相关的情感,案主往往能超越他们原有社会印象的局限,并体验到人性中的新方面。这种情感表达,有利于案主提高对影响他们生活的各种心理力量的认识和理解。最终,案主能够感受到一种更深的心理完整性和生活意义的实现感。

总之,第一阶段所建立的信赖关系程度将直接影响后续阶段的助人效果。尤其是那些并非主动求助的案主(如辍学儿童、网瘾青少年和心理障碍患者等),能否获取他们足够的信任从而使其乐意分享信息直接影响着治疗服务的成败。此阶段在整个服务程序中具有基础性的功能,因此在没有取得有效成果前,不能操之过急地进入到下一阶段。否则,很多问题和因素都会因为交往关系的不成熟而被潜藏起来,结果工作程序过度到了下一阶段,效果却无法高质量地保证。当然,目前还没有直接具体的标识可以表明此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可以转入到下一阶段了。但仍有很多的细节信息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去判断此阶段的目标实现到了何种程度。例如,案主与社会工作者交谈时的距离远近;案主是否愿意对他人提起社会工作者等。总之,在基础型的第一阶段,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起足够的信赖关系,对整个助人过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阶段:解释不足,培育优势意识。在服务中,案主与社会工作者交往关系的形成不仅与实际外部生活—他们的经济条件,住房状况,日常生活方式等有关,还可能会牵涉到其早年经历所产生的影响。有些案主在倾诉完以后却不愿离开。由于倾诉的行为,案主似乎牢牢地与社会工作者拴在一起了。这种令人困惑的联系被弗洛伊德恰如其分地称为“移情”,其与家长依恋特别相似。移情现象在那些依恋社会工作者的案主身上表现得非常清楚。

弗洛伊德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解释了这种依恋的本质—它是由无意识的幻想造成的。透过移情分析,当事人将会显露自己在无意识里深藏的情感意念及欲望。在此阶段,社会工作者若能以真正的关心和诚恳与案主交往,并辅以适当的安排,那么,这种关系将不仅能提供一个供以往经历再现的场景,还能使案主获得早期依恋中与现在问题相关的积极力量,并使其对那些仍有影响的因素感受到不同的意义。培养案主移情的积极性,无论是被理解为当下关系中的信心产生因素,还是被理解为孩童时期形成的可信赖一面的有效应用,都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

弗洛伊德将移情主要归因于人的力比多。因此,弗洛伊德的解释方法立足于对人的阴影一面的详细解释,从问题视角对病人进行治疗。荣格指出,人的阴影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阴影,而是投下阴影的身体,即人本身。于此,荣格心理学从整体论的角度发掘了人性中闪光的一面。在对案主优势性的强调上,荣格心理学和丹尼斯·萨利贝的理论殊途同归。萨利贝提到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要践行优势视角,强调了在实务中从案主缺陷方法过度到强调案主资源性的重要意义。②尽管很少从理论、原则或实践的角度将其扩展或系统地表达,但数十年间优势视角一直是社会工作知识领域中的一部分。如今,优势视角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已成为一种模式。

在第二阶段,通过解释案主的阴影以及无意识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心理功能的过程,有助于案主接受现实并将自己从道德失败或社会挫折中解脱出来。案主作为个体是有能力的、可激发的、抗逆的和值得尊重的,且有一系列的才能和资源可被用来提升他们当前的状况。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去识别、追加并调动案主的个人与环境资源,从优势视角帮助他们培育关于生活情境和问题的新的意识,从而为其重新开始健康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教育观念,拓展社会交往。当案主倾诉完个人感受,并经社会工作者解释以后,现在案主所面临的是学会建立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许多案例中,即使最彻底的解释也只能使案主成为一个“充分理解却仍然无能为力的孩子”。问题在于用弗洛伊德的快乐及其满足理论来进行的解释是片面的,因此是不够的。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在此阶段弥补了弗洛伊德的不足。阿德勒的理论哲学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存在,人的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对人类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发展人们的社会兴趣。阿德勒的理论表明,用社会发展欲求比用快乐原则来解释许多人际关系的障碍者,结果会更加令人满意。③

从根本上说,阿德勒的方法始于第二阶段;他用以上观点解释症状,并在这个程度上求助于案主的理解力。阿德勒的贡献在于认识到了社会教育的必要性,他努力尝试用各种教育手段使案主成为能正常适应社会的人。阿德勒确信,健康的人际关系—即社会适应性和正常性是不可或缺的—它们甚至是一个人最渴望的结果和最适当的成就。阿德勒学派怀着教育的目的,帮助了那些已经学会认识自己的病人发现通向正常生活的道路。不管有多少理解,如果没有新的习惯来代替症状,病症就不会消失。但是习惯只能通过训练形成,而适当的教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手段。

通过支持、鼓励和帮助(即教育),人们去适应风险以提高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工作者在第三阶段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同于其他学者的观点,荣格指出,要为所有案主描述出具体的咨询技术以便有效地帮助他们通过服务模式的第三阶段几乎是不可能的。荣格谈到,任何在此阶段需要做的都要明确地做出来;而且,咨询师要通过道德支持和对案主的努力给予鼓励以扮演好朋友的角色。

高质量的社会工作关系,一方面既是有效帮扶案主的介入方式;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又要有利于案主的人格成长与社会发展。因此,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密切交往的同时,要适时地开展教育。通过教育观念,使案主提升能力,拓展社会交往,逐步建立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帮扶模式培养了案主的独立性,体现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阶段:自我转变,实现价值传递。助人服务是相互影响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案主和社会工作者这两个完整的人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帮扶中,两个主要的因素走到了一起,也就是说,这两个人谁也不具有固定的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这个阶段,案主和社会工作者都要通过提升他们的自我转变能力以发展出一种新水平的自我认识。

社会工作者也是普通人,因此同样会经历案主方面的内容并受到影响,即产生“反移情”:社会工作者的当前经历包含了过去事件—无论是以再唤醒或再体验方式—的某种映现,而这与他们现在所帮扶案主的现实情况可能有所关联。总之,在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关系当中,带来了互相的转变。在这种交流中,更稳定、更坚强的人格将决定最终的结果。

因此,如果社会工作者希望对案主施加适当的影响,他自己就必须不断地努力达到他的治疗要求。在助人关系当中,治疗者遇到的所有指导原则以及其中包含的重要道德责任都可以归结为一条规则:你希望怎样影响别人,你就要作一个怎样的人。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向案主传递的知识观念必须是可被践行的,而其验证过程则需社会工作者同时来完成。这种可被信任的示范效应是前面所有帮扶阶段能否产生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一旦社会工作者无法实现自我宣称的目标,治疗贡献就仅仅停留在了向案主介绍了某些知识的层面上,而这些知识的实质能量还是社会工作者自身所尚未确知的。于是,由此产生的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不信任及对其能力的怀疑,更会对帮扶效果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在最后阶段要求社会工作者迈出从教育他人到教育自己这一步,这是社会工作者要求案主转化自己,以便最终实现目标的必然结果。

由此,在第四阶段,亲躬的社会工作者成为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者和实践者。案主随着现实目标的完成,从社会工作者的帮扶中也同时获得了一种真实可信的价值观。于是,曾经的被教育者—案主,如今便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角色,继续将这种观念传递给他人,而且可以由他人不断地传递下去。于是,社会工作者最初的工作便具有了“种子”般的功能,实现了价值的再生传递,最终为整个社会的健康福利与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转变阶段把教育实践通过彼此共证的方式转变成了教育规律,是理论—实践—再理论的不断提高过程,是更深层次教育目标的实现。

结语

社会个案工作核心服务过程的“新四阶段”模式,在实务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此模式程序模糊、收效缓慢,理论上的分析在实践中还未能一蹴而就地应用。但这种服务模式却提供了从工作关系及其质量成效的视角重新审视个案工作程序的新思路,深值探究。以此,希望“新四阶段”的个案工作模式,在更多的有教辅特征的行业(如教育、医护、养老、社区矫正等)中也能够发挥价值,从而为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管学院)

【注释】

①Jung, C. G. 1971. Problems of Modern Psychotherapy: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vol,16)2n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55.

②Saleebey, Dennis. 2005.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 (4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p.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