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程建设新模式范文

工程建设新模式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工程建设新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新模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2

工程管理的三大核心目标任务是保证质量、按期完成、节约投资,所以工程造价始终是工程建设领域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在普遍引入监理的基础上,又普遍引入全过程委托审计。就业主而言,把质量工期控制委托给了监理,把造价控制委托给了造价咨询公司,好像就可保证目标的实现了。

一、全过程委托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1.全过程不全。全过程委托审计就是造价及相关咨询单位受业主委托完成整个项目审计业务活动。实际情况如何呢?在招标时,多数业主将最高限价(或标的)交由造价咨询单位进行审核;在建设阶段,委托一家造价咨询单位参与现场签证、材料定价,然后对施工单位报送的结算进行审核,最后出一个造价为多少的结算审计报告。由此可见,没有将全过程进行委托审计,审计功能(监督、评价、控制、咨询、鉴证、管理)没有得到全面体现,审计的作用(预防性、及时性、效益性)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2.造价把关不严。(1)业主干预。在工程造价管理中,业主的地位不言而喻。业主往往以集体研究决定后的会议纪要形式确定某事项的计价办法,受委托的造价咨询单位很难不认可。如某工程大面积土石方施工在定额计价的合同里不按合同计价,而采用比定额计价高得多得所谓市场价,最终在结算审计中得以通过。(2)受托造价咨询单位审计人员责任心与职业道德水平的限制。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中介机构在审计中与被审计单位人员串通,泄漏与被审项目有关的秘密,合伙骗取委托单位的利益,严重违犯职业道德,给委托单位造成经济损失。(3)受托单位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限制。受托审计人员对项目情况不了解、对疑难问题把握不准、未发现重大错报漏报的情况下发表不恰当审计结论,对存在争议较大的地方,未经委托单位代表认定,就私自拍板定案。(4)受托审计方法和手段的限制。审计方法落后、审计风险意识的淡化、审计质量不够高等因素引起造价虚增。

3.委托成甩脱。在国有投资的项目中,有的管理者把全过程审计受委托者看作风险分担者,沿用招标有投标预算及中标价、建设中有签证及各种纪要、竣工后由受委托的单位出结算审计报告的思路对造价进行管理,等到结算审计报告出来,先大呼怎么这么多,继而说通过审计了的应予以认可。业主将造价管理完全甩给受托的造价咨询单位,不进行过程管理,全凭造价咨询单位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进行处理,结果可想而知。

二、在全过程委托审计模式下,实施阶段业主对造价管理的措施

1.明确业主、造价咨询单位对造价管理的职能,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对造价的控制,明确参与工程的各方的职能。

就施工阶段而言,业主造价管理的职能主要有:(1)在合同价的控制下,编制施工阶段年、季、月资金使用计划,并控制执行;(2)进行投资控制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并提供各种报表;(3)对施工单位报送的所有施工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论证,择优批准;(4)审核支付工程进度款,扣回预付款;(5)审核工程变更等其他支付申请;(6)审核及处理索赔中与资金有关的事宜。

造价咨询单位造价管理的职能是:(1)施工组织设计审计;(2)工程预付款审计;(3)工程进度款审计;(4)工程变更审计;(5)现场签证审计,参与已发生的、经施工方申请、监理审核、业主同意的变更工程量签证,及时核实工程造价,作为施工承包人和业主之间的结算凭证;(6)工程索赔和业主反索赔审计;(7)材料设备审计;(8)监督、评价,即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基建管理部门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向业主报告;(9)提供咨询和建议,以提高基建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只有通过合同等形式详细的明确各阶段业主与受托造价咨询单位的职能,才有可能做到各尽所能、到位而不越位、形成联动有序的管理造价体系。

2.扩大审计范围,实现真正的实施阶段全过程委托审计。(1)把项目勘察设计纳入全过程委托审计范围,从源头管理造价。项目勘察设计所确定的经济技术方案对工程项目的造价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全过程审计受托单位应通过勘察设计招标文件的审计、勘察设计投标文件的审计、勘察设计合同的审计、建设方案的审计、限额设计的审计、设计图纸审计、设计概算的审计,把造价一步一步细化,落实到各分部分项中,达到把造价控制在投资估算所对应的金额内的目的。其中的重点是建设方案、限额设计、设计图纸的审计。要单独或配合其他机构审计不同建设方案、施工图的经济合理性、技术先进性和从工艺流程到空间布局、从平面布局到立体造型、从功能分区到内外装修等全方位满足设计委托书的程度及其对应的预算造价,并提出意见建议。(2)加强交易阶段的委托审计,确定每一子目量价和风险,严控中标造价超招标控制价。建设工程交易阶段形成的量价及有关计算原则等,是结算的基石,是造价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受托造价咨询单位的主要工作有:资格预审文件审计、招标文件审计、招标控制价审计、施工投标文件审计、施工合同审计。其中的重点是招标文件、招标控制价和施工合同的审计。在完善施工图的基础上,合理预测市场的变化和可能发生的应由业主承担的风险,全面详细审计,形成在设计概算控制下的招标控制价是重中之重。(3)落实施工阶段的委托审计职能,全面及时动态反映造价的变化。

一是受托审计单位应及时对变更进行估价。目前,施工阶段的委托审计大多常态化,但重签证轻及时计价的现象十分突出。业主应要求受托造价咨询单位依据每一份变更审查出具造价变动报告,及时动态反映造价变化,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受托审计单位应出具材料设备审计报告。材料设备审计似有似无,更谈不上质量好坏。有的受托造价咨询单位参与了业主定价材料设备的招标或询价,有的只是在有关资料上签字,正负偏差、质量好坏不过问,有的根本不参与,完全由业主说了算。根据施工阶段审计职能要求,无论是业主采购供应的设备材料,还是施工方采购的材料设备,都要进行审计,只是审计的项目有一定的区别,但都必须保证与价格相对应的品牌、相对应的型号、相对应的质量的合格以上材料设备用于工程建设,杜绝使用不合格产品。三是受托审计单位应开展施工过程审计。包括业主在内,大多人认为,本项工作应由监理负责。这是错误的,质量与造价是相关的,计价的前提之一是质量合格,不合格产品不能计价。尤其是隐蔽工程,更需加强审计,防止偷工减料。由于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消耗的人机材等必然发生变化,造价也就跟着发生变化,所以必须开展施工过程审计,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导致的造价变化。四是加强结算受托审计,把好造价管理的最后一关。结算审计包括合同执行情况的审计、资料真实性全面性合法合规性的审计、合同内价款的审计、变更洽商现场签证工程量及价款的审计、暂估价调整的审计、索赔费用的审计、价格调整费用的审计、工期质量奖惩的审计、其他费用的审计等内容。受托审计单位应出具详细的报告,一一给予明确。结算审计的方法很多,业主应明确要求审计单位用全面审核法进行。

3.完善审计管理的相关制度,严控委托审计风险。一是建立全过程委托审计公开招标制度。在选聘全过程委托审计造价咨询机构时,应引入竞争机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选用信誉高、力量强的造价咨询机构。二是建立全过程委托审计机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第一,签订委托合同,明确责任,并严格执行。合同内容应包括委托审计事项、委托范围、审计时限、双方责任、审计纪律、取费标准、质量要求、处罚标准等内容,明确责任。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合同条款,保证合同的严肃性。第二,审查批准《全过程委托审计实施方案》,并督促落实。业主应要求全过程审计单位结合工程实际编制详细的《全过程委托审计实施方案》。方案应包括审计组织构成、内部审计程序及与业主的衔接制度、各阶段各分部分项的审计目标任务工作点、审计成果文件及提交时点等内容。经业主审查批准后执行。业主应按此督促落实。要求全过程受托审计单位建立审计日志制度,业主随时检查审计日志。第三,建立定期报告和工作例会制度。全过程受托审计单位除了按审查批准《全过程委托审计实施方案》执行外,应建立月定期报告制度,向业主汇报本月的工作、总结自身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向业主提出建议等。业主应定期召开造价管理例会,协调全过程委托审计中审计单位与各方的工作,解决相关问题。第四,加强抽查与复核,提高审计质量。业主对全过程受托审计单位出具的各类审计报告应组织人员抽查和复核,必要时可委托再审计,以提高全过程审计单位的责任感,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

参考文献:

[1]姚伽华.高校基建项目全过程委托跟踪审计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报,2011(4).

篇2

关键词:通信工程建设;监理模式;创新和展望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已达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倘若没有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以及无处不在的WIFI,就等同于世界末日,不仅生活会失去滋味,就连工作都无法高效率的完成,这足见通信工程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网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通信工程也要加强改革,不断创新,以迎合人们对网络的需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想要达到上述目的并不容易,因为目前通信工程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国家和相关企业对通信工程的重视不够,从事通信工程的相关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企业竞争环境恶劣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使通信工程趋于完善。

1 概述通信工程建设的含义及其监理工作的内容

所谓的通信工程就是以网络传播为前提,以科技发展为基础,将网络与科技相融合并应用到通信中去。简单介绍其过程就是在信号传播的过程中,能及时接收信号并处理信号使其不失真,再将信号传输到客户接收端,利用技术来确保客户接收端能接收到信号并能正确辨识信息。虽然过程看似简单,但所运用的技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加之网络本身存在诸多缺陷,其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在通讯过程中一旦信息泄露,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乃至国家,都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通信工程建设,减少通信工程存在的问题,监理这种模式应运而生。

何为监理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对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模式。企业在进行通信工程建设之前,要招聘监理单位,目的是对企业的通信工程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监理。由于通信工程建设需要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这就要求监理单位也要具备这样的技能,才能更好地监督、协调和管理企业的通信工程建设,这足见监理模式的重要性。

2 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实际状况剖析

2.1 忽视通信工程建设的监理工作

正如上文所述,监理工作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但是目前看来,很少有能达到以上要求的监理单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监理单位对自身要求不高,没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严于律己的精神,对于相关知识缺乏刻苦努力的钻研。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监理工作恰恰缺少实践,没有经验又没有高水准严要求,可想而知,这都归结于监理单位忽视本职工作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监理单位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无法高效率的完成监督管理的工作,这就为那些利欲熏心的企业提供了机会,他们钻监理和法律的漏洞,对于通信工程建设采取低成本,低要求,快速完成立即投入使用的策略,这种做法只会导致通信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2.2 监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自古以来就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诗句,人才自古以来都是供不应求的,对于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对于企业监理这个行业,由于社会并不重视监理工作,监理单位对自身要求也不高,这就导致了监理这个行业人才的缺失,以及监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低下。尽管在监理单位有很多年纪大、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但毕竟他们的年纪大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大不如从前,无法跟紧时代的步伐,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在做着相应的改变,老员工就显得会力不从心,无法带领大家向前迈进,那就需要年轻人拥有舍我其谁的精神来继续引领大家向前迈进。然而,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是重知识轻实践,但课本上的知识已然落后于社会生产力,与时代脱节,知识与实践不能完美的结合,在这种大学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不仅专业水平不高,能力不够,加之监理单位培训程度不够,只会使监理工作更加滞后,不利于通信工程建设的发展。

2.3 恶性竞争的企业环境

提及“竞争”一词,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句话,听上去虽然很残酷,但这就是生存的法则。在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这才是企业的生存发展。然而,在通信这个行业中,企业竞争尤为激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企业常常会偷工减料,求速度不求质量。由于企业对监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减少对监理工作的投资也是情有可原。没有资金的支持,监理单位就更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待遇,这样一来监理人员的积极性就更不容易被调到起来,员工的专业水平也不会得到提高,这才是制约监理工作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企业之间为抢占市场而不择手段,比如企业竞标的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用重金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收买对方的相关人员,导致企业机要文件泄露,从而导致公司破产等等。

3 通信工程建设监理的创新和展望

3.1 对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的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都纷纷加入到抢占市场份额的行列中去,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迎来了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都在千方百计的加快通信工程建设,忽视监理工作的重要性,这样非常不利于对监理制度的完善。想要完善监理制度,首先要提高对监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不仅要求企业对监理工作提高重视,更重要的是国家也要对监理工作提高重视。有了重视程度,就有了完善制度的动力。对于监理单位,需要在实践中寻找监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完善制度。对于国家而言,整体把握监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和相关法律上的缺陷,了解企业间的竞争环境,根据监理制度的不足和竞争环境的恶劣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强制性来制约企业,从而完善监理体制。

3.2 对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师的培训力度加强

面对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若想在经济的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断地发展、壮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监理单位,应该对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期间,对监理所需的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对监理所需的专业技能进行实践培训,对监理单位的在职员工定期提供岗位培训,选拔出优秀的职员出国深造。不仅如此,还要在培训中加入竞争制度,让员工之间进行良性竞争,这对人才的培养十分有利。

3.3 对“自建+外协”的监理模式的创新采用

对于通信工程建设的监理模式,不仅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还需要对其进行创新。所谓的创新,就是要求监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行自我培养,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积累丰富的经验,简称“自建”;对于企业,要根据当地的工作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从而节约成本,简称“外协”。“自建+外协”的双重作用有利于企业通信工程建设进度的加快同时还能提高通信工程的质量。

4 结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通信工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想要提高通信工程的水平,就要改善监理工作,完善监理制度。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解决的方法就是从企业自身和国家政策这两个角度出发,建立比较完善的监理体系,从而提高通信工程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创新模式;改接;林药间作;林草间作;封育

收稿日期:20160113

作者简介:李秀义(1968―),男,工程师,主要从事退耕还林方面的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2502

1引言

北票市地处辽西低山丘陵地区,科尔沁沙地南缘,地理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市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50~450 mm,年蒸发量2160 mm,年平均气温7.8 ℃,无霜期135~150 d。干旱少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风沙危害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为主要气候特点。

北票市从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之一。2006年又先后被国家和省确立为退耕还林工程示范县。为保证工程建设成效,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北票市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总结建国以来林业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十年来工程建设实践中,总结、创新、推广了八种工程建设的技术模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2坡地生态林竹节壕整地造林模式

每个竹节壕单体长宽深各1.6 m×0.4 m×0.4 m。挖出的生土放在坑下沿,修成30 cm高度的拦水埂,从坑上沿扩坑回土,回填土达0.3 m以上形成1.6 m×1.0 m×0.4 m的整地坑,间隔0.4 m。造林株行距1 m×3 m或2 m×3 m,环山等高配置,初植密度111~222 株/亩。雨季整地,秋季(或翌年春季)造林。适宜在土层较厚或半土半石立地条件下的坡耕地或荒山荒地生态林用刺槐、山杏等树种造林,特点是能够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墒情,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同时由于整地坑体积较大,表土回填,增加了造林地土壤肥力,为林木幼树生长创造了条件。正常年景,造林当年,幼树生长高度达到0.8~1 m,三年生达到3 m以上。

3山地鱼鳞坑整地造林模式

每个鱼鳞坑单体0.7 m×0.5 m×0.4 m,呈半圆形,挖出生土在坑下沿修成0.2 m高的拦水埂,从坑上沿扩坑回土,回土深度达0.3 m以上,造林株行距1.5 m×3 m,初植密度148株/亩,行向环山等高,上下行株间错开,呈品字形配置,如鱼鳞状。雨季整地,当年雨秋季节或翌年春季造林,适应半土半石质的陡坡山地生态林针叶树或山杏、沙棘等树种造林。这种模式偏重于荒山配套造林,既有第一种模式的蓄水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优点,又相对减少了整地用工量,降低了造林成本。

[BT(1]4[ZK(]坡地机械开沟与人工平整相结合的整地造林模式[ZK)][BT)]

[JP3]使用链轨拖拉机在坡地上按环山等高拉沟,沟深、宽各0.5 m,将机械翻出的生土在下沿修成0.15 m高的拦水埂,在沟上沿扩沟回填土达40 cm深,同时在沟内每1.5 m修一道拦水隔,防止降水顺沟冲刷。造林株行距1.5 m×3 m,初植密度148株/亩,适用于土层较厚的坡地营造各种生态林树种。特点是既能有第一种模式的蓄水保墒的优点,又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造林成本。[JP]

5河滩大坑整地造林模式

整地坑规格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0.6 m×0.6 m×0.6 m,立地条件较差地块0.8 m×0.8 m×0.8 m。立地条件较差地块进行客土。造林株行距3 m×4 m,2.5 m×5 m或2 m×6 m,初植密度55株/亩,秋季整地,翌年春季造林。使用二根一干或二根二干大苗,每株浇水50 kg以上,并覆膜保墒。适宜河滩,沙化耕地及绿色通道等地块杨树造林。亦称“三大一深”(即:大坑、大水、大苗,适当深栽)造林模式。

6大枣经济林密植造林模式

[JP3]整地规格同第四种模式,造林株行距2 m×3 m或2 m×4 m,初植密度84~111株/亩,栽后修成横向相连,宽1.5 m的条田或台田以利蓄水保墒,适合营造“金丝王枣”等适宜密植经济林品种。苗木成活后进行低干矮冠整形,靠群体密度增产。特点是早结果、早丰产,一般地块较好经营水平可实现三年生亩产100 kg,5年生实现500 kg。亩产值分别达到1000元和5000元。是一种深受果农欢迎的早达产,早丰产,高效益的造林栽培模式。[JP]

[HJ1.2mm]

7经济林先常规造林后改接模式

[JP3]这种模式为北票市多年以来一直实施的“两接”造林模式,即山杏改接食用杏,山枣改接大枣(包括低质大枣改接优良品种)。具体操作方法为先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按常规造林方法栽植山杏、山枣(含普通枣树),成活三年后,再改接食用杏、大扁杏和优良品种的枣树,或利用现有的山枣树资源直接嫁接优良品种枣树。主要特点:①降低了造林成本,如直接定植成品苗经济林每株需1.5~2元,金丝王枣为每株5元,改接只需要0.8~1元;②能迅速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③可以对前期造林工作中品种选择不当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正。[JP]

8林药间作,林草间作模式

即在林木未郁闭前在林木行间间种中药材或牧草,中药村选择当地产的地道品种,牧草选择多年生的紫花苜蓿、沙打旺等,间种面积占林地面积的60 %左右。主要特点是有效地防止了退耕农户在行间间种高稞作物影响林木生长问题,又能使退耕农户获得了高于或相当于间种粮食作物的收入,有效地巩固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可谓一举多得。

9人工促进荒山封育造林模式

根据北票市大部分封山育林地块中荒山荒地、灌木林地、疏林地交错分布的现状,在立地条件比较好的地段,采取小坑整地方式,人工营造针叶树为主的树种,一般安排在雨秋季造林,株行距采取不规则分布。特点是封育后能够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加快了封山育林工程的成效,较快实现林地的生态效益。

在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最早我们曾提出了18种造林技术典型设计,经实践、示范、推广、总结、比较等几个阶段,最后筛选出以上八种模式,这八种模式占全市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的80 %以上,并在大规模荒山绿化工程中广泛采用,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工程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经2008年退耕还林工程普查,全市17万亩退耕地还林面积,造林保存合格面积达到97.38 %,54万亩荒山配套造林和封山育林造林保存合格面积达到了746 %。全市的森林复被率增长了5 %。

二是大部分退耕农户已经从退耕还林工程地块上获得了收益,早期营造的速生丰产林平均胸径已达24 cm,最径达到34 cm,成材有望。早期营造的经济林已普遍进入结果期,如枣树经济林每亩纯收平均达到2000元以上,最好的上园镇金丝王枣亩产值实现1.5万元以上。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后续产业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恩来.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2] 鲜明.麦积区退耕还林树种选择与林业产业开发模式[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2):31~33.

[3] 柳锦宝,何政伟,段英杰.GIS支持下的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决策系统设计与实现[J].广东农业科学,2012(11):201~204.

篇4

【关键词】 电力 配网工程 建设模式 系统 自动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技术的发展,电力配网工程正朝向自动化发展,我国在电力配网自动化方面,实现了配网运行控制与监视的自动化,并配备了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与SCADA等功能,为了有效实现电力配网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发展,应加强我国电力配网模式的建设分析,但在我国电力配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恰当的建设模式,有效衔接旧电力配网向新电力配网自动化的转变发展,保证电力配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1 我国电力配网工程建设现状

从改革开放以来,在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发展速度及规模均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并且在电力配网工程建设模式方面,电力配网自动化发展并不完善,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1)工程建设中的电源布点问题。在我国电力配网工程建设中,电源布点存在不合理现象,该问题的出现与电力早期建设规划不合理相关,由于旧电力配网建设的早期规划不够合理,让我国的电力布点不够,电源分布也不合理,从而出现了供电半径太长,电线破损严重的问题。(2)负荷增长快,电力配网建设用地紧张。近些年,我国电力负荷增长迅速,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一些城市地区的电力负荷增长已达18%,而北京、广州及上海等地,电力负荷增长的速度已高达25%,电力负荷增长速度快,主要与企业用电增多及居民用电量增加相关。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建筑密集性越来越大,使得电力配网建设出现了用地紧张问题,电力配网建设用地紧张,使得变电站建设数量不够,进而致使电力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城镇化发展中,应该留出足够的电网建设空地,以缓解电力需求间的矛盾,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量。(3)网络结构合理性不够。在我国电力配网建设当中,网络结构的不合理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电力配网运行故障复电与检修带来了困难,再加上运行方式的安排不是很到位,也给电站移址带来了不便,所以,加强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并改进电网运行的方式,方能有效保障电网安全高效运行。

2 转变旧电力配网工程建设模式的必要性

通过我国目前电力配网工程建设现状的了解,为提升居民的用电质量,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加强电力配网工程改造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是要提高电力配网运行效率,要转变思想,加强配网自动化建设。我国现在的电力系统可大致划分成电源、电网与配网规划三部分,但一直以来,我国的电力系统建设,多注重在电源规划与主网规划方面,对于配网规划投资方面,还稍显不足,在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当中,一些大城市依然采用旧体制的城网管理模式,对城市建设发展带来了一定制约性,对各项资源的利用与配网结构优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在电力配网工程发展中,要看到其不足,并采取一定措施,强化电力配网的自动化建设水平,确保电力配网的稳步提高。

二是要提高电力配网的自动化水平,需要合理转变旧建设模式。尽管有些地区实施了电力配网系统的自动化建设,但并非全面实施馈线自动化的系统建设,其建设方式是以实时监控发展为前提,对电力配网的运行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进行提高,而馈线的自动化作用是降低电网运行故障的停电时间,但我国在停电方面,实施计划停电时间的比例经常高达80%左右,在馈线自动化方面的供电可靠性要比发达国家滞后许多,因此,要真正解决我国电力配电建设现状,需要合理地转变旧建设模式,全面地实施馈线自动化、SCADA及电网分析应用等功能,让新旧电力配网工程建设模式进行有效衔接,全面实现电力配电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电力配网的3+1模式就是比较可靠的建设模式,不仅不会让建设成本显著增加,还能保证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

3 新电力配网工程建设模式分析

3.1 新电力配网模式的优点

与旧三层电力配网模式相比,新电力配网模式添加了遥点延伸层,该层的添加,让电力配网的建设模式更为合理化,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一是电力配网加大了故障的判读指示密度,能有效提高故障定位精度,降低维修人员劳动强度;二是延伸层的增加,提高了定位精度,减少了故障查线时间,可迅速找出故障维修区段,并尽快恢复供电,以减少停电的时间,增强供电的可靠性;三是在电力配网终端下,接入遥点设备,可实现电力配网信息延伸,让数据更完整,准确指示故障馈线位置,将信息传送至主站,让电力部门迅速判断出故障的位置,对故障位置进行及时处理,尽快恢复供电,提高电网的整体运行效率。

3.2 新电力配网模式结构

在电力配网自动化建设下,电力配网的自动化方案不断增多,我国已有效实现了配电网控制与监视的自动化,并具有了馈线自动化、SCADA、应用系统互连与电网分析应用等功能。现代电力配网自动化依然实施的是旧主站、子站与终端模式,可称之为三层模式,在此模式下,电力配网自动化功能也可实现,不过因终端设备的价格较为昂贵,并非适合每个线杆或者开关的安装,仅是选择重要环网柜、开闭所及开关等场所进行安装,在这种情况下,终端指示故障线路较长,范围广,线路故障位置确定的耗费时间约占据故障处理时间2/3左右,所以,加强故障位置精确判断是必要的。

新电力配网结构主要包含配网的自动系统本体、配网信息延伸与电力配网自动数据等部分,其中,自动化本体为3层结构,第1层为配网的自动管理系统,主要包含GIS、SCADA/EMS与DAS等;第2层为电力配网的子站,主要包含FA与电力配网终端等;第3层为馈线的自动化终端,主要包含TTU、DTU与FTU等,该3层所强调的是数据精准完整与通信可靠。将原来的3层模式转变为主站、子站、终端与遥点的四层模式,把故障指示器等遥点归入电力配网的自动化系统,赋予新内涵,这是个很实用的电力配网建设模式。并且遥点设备的价格比较便宜,可多部署,尤其是辐射线路上,能较准确判断故障点位置。把故障点定位于两线杆间,一旦主干线路出现故障,将主干及分支线路间的开关断开,就能有效实现故障隔离,缩小断电的范围。

3.3 新电力配网模式实施过程

在新电力配网模式下,当线路出现故障时,电力配网的终端会采集相关信息,对馈线进行故障判断,同时,还会接收来自遥点设备方面的故障信息,故障信息的传送过程如图1所示。当配网终端把故障信息与一遥点的故障信息传送至子站,子站会接收故障信息,转发至主站中。而主站接收子站转发的终端故障信息之后,会依据故障信息对故障进行定位,尤其是两台终端间的故障定位,并采取保护与隔离动作等,以缩小故障停电的范围。同时,主站还会依据一遥点设备所发出的故障信息,对两一遥点设备间的故障进行定位,缩小故障定位范围,将故障位置显示在GIS系统上,便于相关人员的维护检修,从而完成一次故障的处理。

4 新旧电力配网工程有效衔接建设的注意事项

4.1 合理选择电源点,遵守馈线规划原则

在电力配网工程建设中,电源点分布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应从网损减少,经济效益增加角度出发,对电源点进行合理规划,降低线路建设投入,从而减少网损。对挡墙城市电源点分布不足与容量有限等问题,应采取合理措施进行解决,避免依靠其他电源点给予补救措施的出现,在科学发展观下,扭转这种局面,合理安排电源点。为了提高电力配网运行的可靠性与灵活性,对电源点出现进行规划的时候,应统筹考虑,遵循出线方向与环网联络原则。在出线原则下,对同一变电站的不同主变出线进行区域交叉,也就是某用电区域馈线应来自不同的主变,单台主变的话,应考虑把不同母线出线进行区域交叉,以两台主变与8条出现为例。F1与F2为不同主变,但同时出向同一供电区域,F7与F8、F5与F6、F3与F4也均是这样的道理,根据此原则出现,能保证每用电区域中,均有来自不同的主变电源,某主变故障或母线失压的时候,应由本站中的另一主变进行供电。除此之外,馈线还应遵循环网联络原则,让馈线运行方式更为灵活,以满足不同状况下的转电需求。

4.2 注意新电力配网工程中的故障线路报警系统

在电力配网工程当中,应建立故障线路的报警装置,报警系统通常由开关站内报警装置与微机监控中心所组成的。一是要建立监控中心,对全网各报警单元进行全面管理,应该对各级故障信息给予接收记录与分析报警,向下级进行工作命令或参数更改的命令发送,从而及时调整系统;二是开关站中的报警装置应该实施智能单元,对此部分故障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并将有关信息发送到调度中心。

4.3 远程控制与地理信息系统

远程控制系统是由计算机与远动技术组成的,能够实现遥控、遥信与遥测这三遥,为电力配网工程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所以,在应用系统中,运用远动装置,对厂站运行设备进行测读,强化系统硬件联系,将相关信息经远动通道传送至调度室中,以强化调度室的协调功能,其具体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在电力配网建设当中,地理信息系统可称为硬线的监控系统,与模拟机协调功能是相结合应用的,通过此技术对电力配网进行有效监管,以确保电力配网工程中的有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时,需要注意下列几点:一是注意配电自动系统的构建,把城乡街道地理的背景图,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馈线接线图绘制,并在图中标注架空线、断路器、配电变压器与电缆等设备的规格型号,对全部电力设备给予统计、查询与维护;二是地理信息系统要和监控系统相结合应用,合理分析每条反馈线路信息,利用理论网损与短路电流进行计算处理,以增强电力配电工程新模式建设的管理水平。

4.4 注意交流输电系统与负荷预测系统的建设

要有效衔接新旧电力配网工程,还需要注意交流输电及负荷预测系统的建设,交流输电系统通常是在电力技术及控制技术下,对交流输电系统中的电压、阻抗与相位进行灵活调速,对电力潮流进行大幅度地灵活控制,增强现有输电线路中的输电容量,让线路更加稳定。交流输电系统的完善,可增强联络线输电力,减少系统事故的影响,避免连锁反应与阻尼系统的震荡等现象发生。除此之外,还应确保供电质量优良,对用户用电要求进行满足,其公式表达为:

公式中的与所表示的是电厂发送有功功率与j用户以及线路所消耗的有功率,而与所表示的是电厂发送无功率与j用户以及线路所消耗的无功率。在交流输电系统当中,要确保系统频率及各母线电压均保持于额定值周围,以确保电能质量的优良性。加强负荷预测系统构建,对电力配网运行的经济性与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实现地区间的负荷预测,还能实现对网络状态的估计,对电力配网建设中的数据误差进行及时调整,强化数据实时的控制,以优化电力系统的各项配置。

5 结语

电力配网建设管理所涉及内容较多,要确保电力配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应加强旧电力配电建设模式的转变,实现电力配网的自动化,并在工程建设当中,注意新旧电力配电模式的有效衔接,根据电力配网建设的实际状况与用户需求,加强输电网、配网与发电网的有效结合,构成综合性的智能网,提高电力配网运行的可靠性,在三层模式基础上,加上一遥点的延伸层,增强线路故障的精准定位性,从而促进我国电力配网工程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曦.探析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及管理[J].才智,2012(3).

篇5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T07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1-0117-0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质监。同时伴随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国家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发实施,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步入了依法质监的快车道。

但是,十几年来形成的基础、主体、竣工三步到位等级核定与巡回抽查相结合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方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也积淀了诸多影响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因此,对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创新与具体措施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转变思想观念,健全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全新理解

2.1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责任感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责任,一是代表政府对在建工程进行执法监督检查,掌握本地区的工程质量状况,并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二是督促各方责任主体的工程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建设工程质量;三是认真检查工程建设中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情况:四是树立好的企业典型,处罚劣质工程的质量责任人。

2.2 执法监督人员的工作质量标准化

不直接把工程质量的好坏与监督人员挂钩,而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少来衡量监督人员的工作;以一个地区、一个监督科室所监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及历史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作为监督工作的成绩;以质量投诉的多少、投诉质量问题的影响来反映监督工作的成绩:以社会对质量监督机构的反映作为监督工作的成绩。

2.3 建立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

监督站内部应有一个良好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办法。程序要简化,办法要实用、有效,从而形成一个透明的监督工作环境,使监督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认真、积极的工作:形成一个人人为自己负责、人人为工程质量负责的良好氛围。

2.4 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检查环境

主动发挥参建各方的积极性,加强与服务对象的互动,相互促进工作质量。通过座谈、研讨、宣贯来相互沟通、理解、支持,使工程参建各质量责任人重视工程质量,并自愿干好本职工作。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创新分析

从宏观来看,在新形势下,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人员不仅要转变思想管理观念,更应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以取得管理创新的实效。笔者认为,应从对内和对外二方面强化管理,具体如下:

3.1 对内强化管理,规范制度建设,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3.1.1 优化机制,打造过硬的质监队伍

将监督科室按工作目标进行分工,即分为主体监督科、装修监督科、商品混凝土监督科、检测监督科和监督督察科。各监督科对分管工程进行巡回监督,督察科对所有工程进行巡回监督。不定期地对各科所监工程进行调整,使每一个工程都将接受质监站人员的监督管理,使质监站的每一位监督人员尽可能多地覆盖监督工程。

3.1.2 坚持集体执法检查

对施工现场执法检查,规定必须是三人小组集体行动,不得单人到工地进行执法检查。这样有利于公正执法,业务知识互补,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3.1.3 实行工程验收内部运行卡制

运行卡内容包括监督科室意见、监督档案情况、日常监督检查得分情况、验收小组的验收意见、站领导的结论。验收严格按承诺时间(5个工作日)进行,并且强调验收人员在现场提出结论性意见。

3.1.4 监督检查情况的定性、定量评定

每一次工程质量监督检查都用“建设工程质量巡检问题通知单”提出发现的问题,按不同的问题分别要求整改、落实到位,并用分数进行量化打分。工程主体及工程竣工验收时,可以用日常监督分数来评价工程质量。

3.1.5 监督工作的量化考核

对各科的监督工作进行月量化考核,使监督工作程序化、规范化。考核内容包括行风廉政、质量投诉、日常监督、监督到位、监督频率、发现并解决的问题及领导抽查情况等。

3.1.6 实行工程质量监督责任追究制

谁主管的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或出现用户质量投诉,由谁负责处理解决,并根据发生工程质量问题情节的轻重,对相关人员提出批评教育或追究其监督责任。

3.1.7 周例会制度

每周一上午可定时召开站务会,各科汇报上周工作情况和发现的质量问题以及本周的工作计划。站领导通报质量验收情况,强调日常监督检查应注意的事项。

3.1.8 建立质量监督工作内部通报制度

每周将各监督科发现并解决的问题,监督督察科发现的质量问题,质量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工程停、复工情况等,用“工程质量信息”进行内部通报。

3.1.9 健全监督日志和监督档案的管理

监督日志记录监督人员每日的工作情况,主要是每天检查的工程、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目前的质量状况等。监督日志配用“建设工程质量巡检问题通知单”、“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停工整改通知单”,进行三级监督管理。监督档案专人负责,统一管理。办公室每天将各监督科前一天发出的“建设工程质量巡检问题通知单”按工程归类存档,并进行内容统计,每周将统计情况报站领导。监督日志按月进行整理、归档。主体、竣工验收前,办公室在运行卡上填写日常监督信息。

3.1.10 质量监督工作的年度总结

每年年初,应对去年的监督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下一步监督工作的重点及措施,并有针对性地出台站文件,例如:《关于主体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有关规定》、《关于住宅工程竣工验收的有关规定》等。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可以从制度上减少管理漏洞,杜绝重大质量与安全隐患,从而对提高建设工程整体质量水平发挥很大的监督保障作用。

3.2 对外应严格质量监督,提高监管效率,推进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3.2.1 质量监督的动态管理

将过去对施工“停工待检”的质量控制点检查,改为不定时、不告知的日常质量巡回监督。加大对工程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随机抽查,实行质量行为与实体质量检查相结合,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增强了质量监督的威慑力。

3.2.2 质量监督管理的分级化配合取消质量“控制点”,对所监督的工程实行分级化管理。每一监督科室将所监督的

工程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对好的工程进行表扬或召开不同范围的质量观摩现场会;对差的工程加大监督检查频率,召开工地质量分析现场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参观好的工程。监督督察科对所监工程的单位领导进行督导,要求施工单位的总公司领导查看质量现场并到质监站交换意见,或质监站用文字材料寄总公司领导。

3.2.3 开展工程质量监督交底

第一次到工地现场主要是告知参建各方质监站的有关要求,包括站制定的文件内容、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质量月报、隐蔽工程施工时间的通知、日常监督检查的方式、验收的时间和程序等。

3.2.4 抓参建方施工现场的质量保证体系

要求开发、监理和施工单位项目部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现场配有质量样板照片或质量模型,建立针对班组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奖罚制度,并且在显要位置设立标牌公示。

3.2.5 实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轮岗制和验收抽签制

为了增多质量监督人员发现问题的角度,把质量问题处理在施工过程之中,避免所监工程成为“自留地”,应不定时对工程的监督人员进行调整,使每一个监督科尽可能扩大工作范围,尽最大可能实现工程质量巡回监督。

对工程主体和竣工验收,采取定时(每周五)、不定人的方式,随机抽签确定参加检查验收的人员,增加验收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3.2.6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监督检查力度

以往的工程质量初验制度,会使质量问题堆积到最后,质量问题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工程质量也不会提高,最终还会给质监站的工作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应取消工程质量初验,将监督关口前移,改为既重视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查,也重视竣工验收。

3.2.7 加强对工程质量问题的专项治理和专项检查

专项治理工程质量通病。根据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同质量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治理。《关于模板支撑体系的几点规定》、《关于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检查要点的通知》、《关于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的通知》、《钢筋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关于高层建筑与相邻地下车库施工相关问题的规定》等技术性文件的执行,有效地防治了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大大提高了施工质量水平。

预拌混凝土供应商的专项检查。一是对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的技术人员进行考核;二是对搅拌站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特别是试验室的监督检查;三是施工现场抽检其坍落度是否满足施工要求:四是施工现场抽取混凝土试块进行强度检验和强度对比试验;五是对基础混凝土进行钻芯取样,检测其混凝土强度;六是对抽检的混凝土试块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其生产管理水平,并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

在专项治理的基础上,对观感质量、使用功能、可能出现质量投诉的地方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加强“结果性检验”,如卫生间蓄水试验、地面泼水检查、抹灰的“四角八线”实测实量、电器工程的“抽线穿线”等质量实行结果性检验,从而提高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

3.2.8 加强对施工质量信息的及时收集汇总分析

执行施工、监理单位的施工质量月报制度,要求其每月向质监站报告工程质量状况。强化参建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和总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规范参建单位的质量行为,增进监督人员对工程质量状况的了解,及时调整监督管理工作。

执行检测机构不合格台帐“零报告”制度。目前,随着检测机构的市场化,不良的市场竞争,导致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值得怀疑,致使工程质量没有根本性的保障。因此,要求检测单位将不合格项目在24小时内报建设单位和质监站,每周向质监站报不合格台账,或“零报告”不合格台账。

3.2.9 定期进行质量大回访

通过质量回访发现使用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发现日常监督工作的漏洞和偏差,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检查。

4、新形势下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重点措施的思考

从微观来说,笔者认为,作为基层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单位,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除了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筑市场需求的监督管理体制和机制,对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之外,现阶段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也应抓住重点,寻求突破,从而落到更好地保障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这个实处上来,使建设工程监督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规范监督管理程序

质量监督机构应该负责宏观控制管理工作,通过抽查和巡查的方式对本辖区工程质量的基本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管理制度,引导和规范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对突出的质量问题,可以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防止和纠正参建各方偏离基本的工程建设程序的错误行为。将质量的控制点的验收工作交给监理,充分调动监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动态抽查来监督促监理人员忠实履职。通过违规查处,鞭策监理人员提高质量责任意识。

监督程序要规范化,就要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减少人为因素影响,避免不正之风的滋生。具体包括:a.加强监督机构及其人员资格管理;b.完善施工许可及监督报监;c.切实做到现场检查;d.改进不良行为记录的处理;e.提交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等等。

4.2 建立实物监督与行为监督并重的监督机制

行为监督与实物监督并重,实行结构工程质量季度大检查制度。目前,质量监督机构是以行为监督为主、实物监督为辅的监督方式。但实践中发现如果对实物监督力度不够,就可能造成工程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及其结果,即工程产品质量,均列为监督对象,将工程建设参建各方推向工程质量责任第一线,通过日常监督、监督巡查与结构工程季度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要素实现全覆盖的监督。通过检查,促进各个责任主体工程质量意识的提高。

4.3 认真开展学习和培训工作,切实提高质量监督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推进质量监督工作水平的提高

质量监督工作是由基层质量监督人员来完成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工作的质量水平。因此,需要切实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两个方面。对质量监督从业人员的培训应当包含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是经常性和长期性的。

建立监督人员的持证上岗和定期培训制度,打造一支技术精良的质量监督队伍,使其具有较强的技术判断能力和行政执法水平;上级质监机构要定期对下级质监机构、质监人员进行考核,不合格的机构要进行整改,有关人员要调离岗位或降级、降职;就技术装备而言,还要加大检测力度,增添检测设备,以数据说话。

4.4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尊重建设各方主体地位,保障建设主体合法行使自身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职责

质量监督工作代表政府对工程实施监督,应当着眼于工程重点监督和宏观把关。监督工作重点在于审查各方主体的合法性,指导和监督各方主体建立起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监督各方质量行为的合法性和尽责性,以达到质量监督的有效目的。

切实建立工程建设质量的责任主体是业主、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理念,在质量监督工作中应当充分尊重各方的权力,明确工程质量责任由各方主体承担而不是质量监督人员或机构,督促各方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能使各方主体切实履行其责任和义务,确保工程质量。比如,依照条例规定,竣工验收由业主单位组织各方主体参加,质量监督工作是在接到业主通知去参加验收,监督参加验收各方主体人员执业的资格和验收工程程序的合法性,如工程达不到国家验收标准,可以宣布验收无效且不同意工程备案和投入使用。在质量监督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业主单位履行权利和义务的指导和监督,因为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业主处于中心地位,业主行为的合法性对工程质量是起决定性的。另外,质量监督要特别注意保护监理单位和人员的地位和职能,确保监理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与监理单位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全面掌握工程质量状况。

5、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基层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不断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严格遵循质量监督程序下,充分发挥各方责任主体的主导作用,依靠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活动,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任春峰,专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探讨[J],工程质量,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