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篇1

【关键词】课例教学 课例研究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2-02

当前,关于课堂教学的说法很多,有“有效教学” 、“优质教学” 、“高效课堂”、“理想课堂”等等,其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追求课堂教学效能的最大化。课例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它集中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行为导向”或“工学结合”等主流思想。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行动研究,它把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让教师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因此,它备受专家学者推崇,也深受一线教师认同。专业项目课程课例,是广大专业课教师在教研实践中,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形成的一种成果表达方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学习项目中各种工作任务的完成。它通常是以完成某一具体工作任务为研究对象,提出对工作任务的解决方案和个人反思,以便对工作任务本身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通过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研究,把农业专业技能教学和课例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

一、意义

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际+教学反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课例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听课,讲课。它有明确的研究主题,有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有聚焦于发现问题的“观课”,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剖析,找到成功或不足之处的反思。课例研究使教材解读从模糊趋向清晰,使课堂活动从粗糙趋向精致,使课堂细节从繁琐趋向简约。努力探索专业课有效教学的方法,并将专业项目课程课例教学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这对提高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效能,培养农业类专业应用性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实践

课例教学研究能提高专业课堂教学的效能,在培养应用性人才中发挥着一定作用,鉴于此,笔者提出一些粗浅的做法,供同仁商榷。

1.用心把握整合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载体,是积累系统科学知识的工具。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要全程参加课例研究,就必须研究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编写目的、编排特点、知识体系、学习重点、难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隐含的思想方法、教材呈现的教与学的方式及习题的练习功能等。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专业项目课程课例教学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行动导向”或“工学结合”教学思想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摒弃了学科体系的束缚,注重实际行动,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从而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2.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所有活动的文本设计,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 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做到统筹兼顾,才能使教学设计更有效。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课例研究”的长远目标在于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思维习惯以及与其他同学合作的能力等,所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尤为重要。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课堂纪律、自我约束能力等都较差,课堂不应该出现的现象经常出现,如吃东西、照镜子、梳头、看杂志、说话等,睡觉、不干扰别人听课就算不错的。这些情况要了解、掌握。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教师根据“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注意效能”的原则,探索“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理当离不开逻辑化的教学设计,只有严密的逻辑化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才不至于变成为一句空泛的口号。以具体项目、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任务完成”为核心的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的教学设计能够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思想,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3.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将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才是新课程的要求和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不管在过去还是在当前的新课程背景下,都是教师一直关注的焦点。不过从我国传统的对课堂教学研究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念或是教师自己发现、研究和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这种研究途径使教师个体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效率也不高。课堂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程度较高的实践活动,课例研究为研究课堂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开展的一种集备课、上课、观课、议课为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例教学研究中教师更加关注问题,特别是技能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细节,特别是技能教学中的细节。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强调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要避免诸如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变“讲堂”为“学堂”。使传统的讲授法推陈出新,演绎出讲解法、讲述法、引导法、点拨法等。所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三主”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三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三有”(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议论、有所创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新技能、吸收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懂得怎么做人等,而不是为了赶教学进度。

总之,精心规划、设计、组织课例教学,能够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又使他们懂得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训练了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工作能力,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4.仔细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效果的批判的反思与讨论,回答“这堂课上得如何?”。从师生交往方式、学生观及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教学模式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安排、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深思,说说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重点要说明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有何差异,要真实描述自己的授课体验与感受。吸取专业研究者或同行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对课例进行再加工和实施,改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于建明.高职课例教学研究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

[2]孙国英.开展体验课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辅导员,2014(12).

篇2

在生态英语课堂整体教学过程中,语言学习是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为了使英语生态课堂得以平衡发展,实现学生英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化英语课堂整体教学应注意语言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保证,语言技能既是英语教学的内容,又是巩固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平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综合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大量听、说、读、写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在日常教学中,利用课文进行综合训练是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途径,这样的训练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只要运用得当,是非常有效的[1]。《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Task板块和Project板块,都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有效结合。比如,项目活动(Project)是一种开放性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协作,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他们自己选定的课题。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得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创造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技能的机会。因为在项目活动实施的初期阶段,学生要进行讨论或协商,听和说的活动较多。随着项目的进行,学生的四项语言技能都得到充分展现:为项目活动准备背景资料、书籍等需要读,讨论、采访时需要听和说,而做笔记、完成报告等则需要写。项目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四项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项目活动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语言能力(如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2]。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通过每一阶段具体任务的完成来达到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任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训练[3],使外语生态课堂得以平衡发展,学生的英语能力得以可持续发展。创建英语生态课堂,需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生态课堂中,要注意“教”与“学”关系的多边性

教与学的多边性可以改变教师的“权威”地位,教与学之间是开放和谐的,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同时将教学中心放在寻找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上,这样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实现教与学的多边性,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帮助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策略,通过教学反思实施有效教学反馈,用以指导实践,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进行全面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比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Reading板块的“阅读策略”和Self-assessment板块的“自我评价”都可以营造师生之间互利共生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生态意蕴。

二、生态课堂中,要注意语篇教学的整体性

调查发现,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单词的释义和句子的语法结构的分析比较多,这种“自下而上”的教学方式对初学者来说非常必要,它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对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英语教学若仅仅停留在词、句分析和理解的水平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英语教学在词、句教学的基础上,要发展语篇教学。语篇教学是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阅读和理解,教学的程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4]。 语言知识不等于交际能力,但知识可以转化为交际能力。这种转化不是自发的,而是在解读语篇、理解文本和建构意义中才能发生。教师要利用上下文在语义上的连贯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使得学生已有的“图式知识”输入并贮存在自己的记忆中,需要时可以调用。

三、生态课堂中,要注意语言文化的融合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从教材的文本中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知识和中外文化差异。但是学生所学到的这些文化知识主要是显性文化,而对隐性文化(外国文化的深层文化)知之甚少,而隐性知识对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文化教学不是教学生记忆一些文化事实,而是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课堂生态观指导下,创建开放和谐、多维互动的生态英语课堂,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实现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的需要。它有利于从全新视角考察高中英语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现状和优化举措,实现高中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能。

【注释】

[1][2]何锋.进行综合训练培养语言能力[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2).

[3]何锋,章玉芳.落实英语课程目标,优化英语教学和评价[J].江苏教育研究,2012(5C).

篇3

目前我校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理解不够深入,对学生的原有基础、认知能力认识不足,造成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更多的是盲目性、随意性,40分钟的教学效能不高。掘课堂效能潜力理应成为教师的共识。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数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攀登数学的最高峰。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把爱渗透在课堂上,关爱每一个给学生,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如果学生喜欢了数学,那么学生就对数学有了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过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毫无疑问是有效的。

2.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指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给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仅仅体现在部分学生身上,而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策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题可做。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通过合作学习,能弥补个人思维狭小单一的缺陷,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充分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新课程实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措施。变革学生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必需。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

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场巨大变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了教育界人士常常谈论的论题。笔者在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十七年,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许多想法。“教学”一词中的教,在英文中为teach,有“给人示例”的意思。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师教得认不认真、教学内容有没有完成。关键在于看学生有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如何。如果学生学的糟糕,教师教的卖力、再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很注意向同行学习,注意平时的教学反思。一节好的英语课,需要教师细心雕琢、认真准备才行。听课及教学日志、或教学反思是很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方法。笔者通过实践、摸索,逐渐掌握了一套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现在写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商榷。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笔者注意以下问题的处理:

一、抓好语法教学

现行英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多,课时又极有限。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内容上重复的较多,如音标、字母、日常口语、对话等相当一部分七年级课本中的单词和句子,在小学课本中均已出现。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衔接上存在着脱轨现象,严重地违反了教育学原理。语法项目等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语法揭示了语言的内在规律。对于学习者来说,一定的语法知识有助于更正确和更标准地使用语言。而对于外语学习来说,语法学习则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近些年英语教学方法不断翻新,英语课成了“四不象”。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刚走上讲台的教师,容易走极端。在英语课上几乎不讲语法,上课就是全盘西化的授课方式,这种课实质上是很不走俏的课,费时低效不说,学生易“走火入魔”,或容易造成“两极分化”。交际教学法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1972年提出的。后来在此理论基础上,肯纳尔(Canale)和斯温(Swain)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笔者认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不讲语法和语法讲的较少的作法是很危险的。英语对于学生们来说,有许多陌生的地方,如单词难记,句子结构不容易掌握。所以,在教学中,要腾出时间补上语法教学这一课。语法教学,也不能脱离语境――如能将语法知识融入语言材料中,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重点内容、强化难点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容。选取的材料应有趣: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小文章、诗词、对话等,都可以用。也可选取英美小说简易本中的东西,让学生读。网络上、报纸上许多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材料也可以拿来用。应该注意教材上每单元的Grammar Focus,让学生明白句意,再出现一些例句,归纳词和句的用法。让学生象学古汉语那样,字词都一一去推敲。另外,让学生做点语法练习。这样做,有百益而无一害。语法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不能缺少,方法应多样。学生通过贴近生活的感知、理解来学习和使用语法,而不是孤立的拿句子就事论事。所以我们既不要谈语法“色变”,也不要脱离语言实践,而津津乐道于语法。

二、加大背诵力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从孩子一开始学英语,就要注意指导学生去背诵。

刚开始时,只需让学生背一两句话,逐渐地加大力度。由背句子,背对话,再到背诵长文章,教师要坚持每天督促学生朗读背诵。学生一旦养成此学习习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英语学习本无捷径可言,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想不费功夫,就牢记单词、脱口而出讲英语,恐怕是徒劳的。许多英语名家都提倡学生背诵。

三、努力用英语组织课堂

用英语教英语,这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应倡导。尽量用英语讲课,语速自然停顿恰当,不给学生在大脑中进行英汉转换的时间。课堂上,教师如果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适应,但如果坚持做下去,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这个笔者深有感触。刚走上讲台时,因为用英语教英语,招来同事、学生以至领导的不解,但笔者顶了下来。刚开始时,课上允许说汉语。慢慢地,等学生适应了,尽量减少汉语的出现。学生称笔者为“洋老师”,说我的课有趣,他们喜欢这种授课方式。课堂力应求形式多样。每天课前热身对话,让不少学生抛弃“害羞、怕开口”的毛病。课前几分钟的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课堂气氛,对学生起帮带作用。热身对话以新颖愉快的方式拉开教学帷幕,以迅速简洁的形式整合学生思维,从而把学生带入轻松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在笔者的课上,采用最多的是表演课。让学生对话表演,谈论图片、说喜欢的事物、讲故事等,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联系起来。让英语课真正成为学生十分向往的兴趣天地。

四、打好基础

1、过语音关。教学生国际音标的读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让学生朗读单词。反复认真的模仿及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对学生进行看、听训练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反复模仿,养成良好的语音习惯。对于长词、长句的语音训练,要分音节和语段训练。大声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形成,帮助会很大。

2、重视书写。要从刚开始就要抓好学生的书写,对学生的作业应该严格要求,不能听之任之。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业要当面订正、指导。书写差的,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书写,图快不认真的,让他重做;抄袭作业的,提出批评,坚决杜绝抄袭现象。

五、注意文化教学

中国古时候儿童入私塾读书,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此外还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意在让儿童早期接触我国传统文化。学英语也一样,让学生通过英语文章、材料等的学习,了解西方人说话、做事等礼仪知识,了解其风土人情。在课堂内外,可以抽出时间去介绍西方礼仪和节日的知识。如:在谈及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时,可通过VCD、多媒体、图片、书报资料等,让学生观看节目和阅读文字,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平时在开课前播放音乐、英文歌、对话材料,营造语言学习气氛。教师可在课外组织各种文化专题讲座。如外国节日、宗教习俗、餐桌礼仪、小费、问候语、禁忌语、体态语和手势语等。教师也可帮助学生阅读一些英文故事、报纸杂志文章,促使学生留心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将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英语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把学习过程真正交给学生――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把“对话”当作问答,把“自主”变成“自流”。独自学习、探究学习等有名无实。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最后笔者想借别人的话结束本文――“在英语教学中,应当还孩子们说的权利。让民主像一座桥一样搭在师生的心灵至上。做老师的人,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做他们的好朋友。”教学是一门科学,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研究,会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突破口的。

参考文献:

[1] 张丹主编,《初中英语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篇5

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在突况面前,其行为语言往往一急就乱,主要表现为动作失调、语无伦次、情绪紧张等,这种现象一旦出现,课堂就会失去控制,出现混乱局面。有的教师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事件,怕影响自己的尊严和威信,就板起面孔,采用“高压政策”,对学生的“越轨”行为严加训斥,甚至暴跳如雷,这又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思维的火花彻底泯灭……那么,教师怎样对待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怎样具体采用应急的技巧呢?从以下几个不同的实例中我们也许会得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一、教学中的实例

实例1:一个偶然的因素使和谐的教室气氛骚动起来,若教师处理不当便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目的的实现。这时教师的应变能力体现在机敏地洞察信息的特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笔者在教学“空中的生物”时,刚讲授完“千姿百态的鸟类”,正要讲授“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时,一只灰喜鹊突然误飞进教室,顿时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先是好奇,继而骚动、起哄。教学过程被迫中断,面对这一情况,笔者急中生智:“灰喜鹊飞得多舒展啊!但大家想过没有,灰喜鹊能飞,我们人为什么不能飞?”学生抢答:“人太重了。”笔者追问:“飞机更重,为什么能飞?”学生哑然。这时笔者趁势说:“结构和功能相适应。鸟类能够飞行,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下面我们就以家鸽为例,一起来进行‘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笔者即兴应变的一席话,重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恢复了正常的教学过程,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实例2:教师的应变能力还表现在一开始就觉察出突发性信息的错误及其典型性,但不急于进行纠正,而是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或结果,推出相互矛盾的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一位教师在教学“土壤里的微生物”的时候,讲授完“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后,在讲授“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几个细菌的实例。当问到一个学生时,这个学生脱口而出:蘑菇。这个教师愣了一下,显然,这个回答很出乎教师的意料。如果按照正常的思路,教师会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否定。但这位教师灵机一动,不动声色地继续提问:“请你想一下,细菌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细菌是单细胞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教师说:“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的结构呢?”学生回答说:“借助高倍显微镜。”教师说:“那么,你刚才所说的蘑菇是否符合细菌的这些特征呢?”学生恍然大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蘑菇是微生物中的另一类,属于大型真菌,这将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对于教学中的这个小“意外”,教师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因势利导,通过引导学生对两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解决了细菌、真菌这一容易混淆的问题。

实例3:对一些突发性信息,教师虽能判断出学生提问的价值,但对于引出的结论的真伪或方法的好坏,却不能“一眼看到底”,这时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和分析过程放慢,在讲述分析的同时师生积极思考,当分析、讲述到某一步时,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

在教学“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说明科学探究的5个环节,笔者和学生一起重温了巴斯德关于“肉汤变质的原因”这一著名实验。当实验完成后在课堂上作最后交流时,突然有个学生举手问:空气中就有漂浮的细菌,鹅颈瓶为什么只能进去空气而进不去细菌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备课时就没有想到,一时也不知道怎样解释才能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笔者决定临时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集体交流。学生们很感兴趣,讨论得十分热烈,提出了很多种解释,最后得出结论:细菌是有结构、有质量的生物,与空气有着本质的不同,细菌会因为重力的作用而附着沉积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而无法直接进入瓶内。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科学家实验设计的巧妙性,由衷地钦佩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从而对科学探究更感兴趣。

通过上述几个事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抓住课堂上的一些“突发”细节,临场发挥,随机应变,不仅可以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这些课堂的精彩瞬间,也会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点缀得更加色彩纷呈。

二、提高课堂应变能力的方法

教师的应变能力,首先表现在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课堂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上,教师应能发现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其次是具有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这种判断能力是需要以大量实践经验为基础的。有的是逻辑判断,从观察所得的信息迅速推理而得;有的是直觉判断,像有些小说里所写的“第六感觉”那样;最后是有果断采取适当措施的机智,教师要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并能在学生的反应中,及时调整措施。

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学是一门艺术,较强的应变能力并不是任何人都具有的,更不是想有就有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教师本身就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要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中的“变”,就应具有渊博的知识。首先,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本学科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广泛的横向知识和技能。其次教师要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做好“教学六认真”,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工作能力。教师备课时要通过上网、看报、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查阅大量资料,不拘泥于教材和参考书,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生物专业水平,这有利于教师应对充满生机活力、特点多样的学生。教师备课既要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又要正确处理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利因素,确实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篇6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课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热度,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语文学科的特性落到实处,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效率

一、师生交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很高的。一些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他们会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热烈响应教师的每个要求。而且他们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来。建立在师生交流基础上的教学是高效的。

二、情境教学.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如果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计划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的,面对课堂教学,也必须从教学需要出发,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小学生天动、好展示,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一些适合学生表演的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课前笔者耐心地制作了课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把声音和图画巧妙地组织起来,通过声音与图像的融合,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在课堂上,他们被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深深地吸引住了。看完后,笔者提问:“你觉得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实,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有许多,只要教师能下功夫在教学中主动、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教学情境,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就能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水平

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客观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成效。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所以教师要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在课堂上教师依靠教材和黑板,主要在讲台上进行教学,虽然说这样也可以向学生传达尽可能多的知识,是学生投入其中,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媒体相比,差之甚远。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把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综合运用起来,创设多种感官的课堂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图像、逼真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以提高课堂实效。例如,笔者在讲授《惊弓之鸟》一课时,学生对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迷惑不解。于是,笔者就通过多媒体把这一情境展示给学生,把有声的图像播放给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学生能够合情合理地进行判断与推测,受伤的大雁悲惨的叫声,听到拉弓后的振翅欲飞以及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他们深切地感受了“惊弓之鸟”处境,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多读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名诗名句都为我们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例如,在教室里设一个图书架,方便学生阅读;也可以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积极交流读书感受。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也一定会有显著提高。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知识的积累。

六、促进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水平

篇7

一、开展听评课活动,提高教学能力

学期初,骨干教师必须上一节示范课,并且课后说课,为全体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然后倡导教师开放自己课堂,开展听评课活动,在听评课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把此项活动打造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研讨的平台。为保证此项活动顺利进行,特制订了相应的听评课制度。经过一年不懈的努力,几名青年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课堂教学能力可以说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韩炳秀老师在县级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中脱颖而出,参加市级教学设计评比获得市级二等奖;王智香老师在县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二、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学能力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效。为此,我校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校本研修的重点任务来抓。重点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等几本书,加强研修,我们主要抓三方面工作。首先明确研修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课改打好基础;其次,充分利用好业务学习时间进行研修,并形成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校内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的研修,在个案中实践体验新课程的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再次,一人学习,大家受益,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返校后写好学习体会及时向同组同伴传达新的先进思想理念,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抓教学反思,提高自身水平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行动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优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校非常重视这一环节,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反思的记录。

1.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记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3.记教学再设计。每节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反思自己新课程理念渗透得如何,三维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学策略运用得怎样;是否调整了教学策略;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及时修订再设计教案,创新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

4.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校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批青年教师在全县开展的教学反思文评比活动中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

篇8

新课程对物理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调节学生思维节奏,沟通师生感情等等。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并掌握这一教学技能,充分发挥它的教学功效。

1.题意清楚 准确严密

含糊不清的问题很难让学生展开思维,不确切的问题必然会产生多种回答而引起混乱。例如:已知磁场方向和导线运动方向,如何确定导线中的电流方向?此题因果关系不明,学生很难回答,是由于导线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感应电流呢,还是由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因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欲使提问达到引人注意、启发思维的目的,提出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准确严密。

2.紧扣目标 精心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

3.优化程序 注重研究

提问的一般程序是:教师踢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然后指名回答。那种先指名后提问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被提问的学生因没有思考的余地而非常紧张,而其他学生觉得与己无关而袖手旁观,达不到启发思维的目的,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用"对不对""能不能""好不好"之类的判断和填空题让学生齐声回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实质上大多数学生未经深入思考而随波逐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不但对物理概念与规律获得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如何发现和研究新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必须优化提问程序,注重研究性学习。提问之前,必须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提出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问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并鼓励发表不同意见,使一系列的提问成为研究性学习的纽带。当然,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课前必须精心设计。

4.难易适度 顺序渐进

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对教师的提问很有启发。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要"吃透",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才能出现"共振"。提问过易,缺乏启发性,学生感到乏味不愿回答;提问过难,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每一次成功的机会都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温故知新、顺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问的重点在于弄情"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学习。

5.富有感情 助以手势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只有当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关心时,他才愿意与老师积极配合,尽最大努力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的感情对提问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后,目扫全体学生,其作用有二:(1)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唤起全班学生的思维,对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多看几眼,使其预感到老师马上要叫他回答问题;(2)用鼓励和试探的目光和学生交换意见:"你能否站起来回答问题?"认真思索而没有结果者皱眉,害怕老师指名者低头,对问题已弄清者常微微点头,根据学生各种表情,教师已找到了指名的对象。教师伸出右手,掌心向上,面带微笑:"某某同学,请你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脸上又露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伸出右手,掌心向下,做出结论:"很好!完全正确,请坐。"学生回答不确切,教师运用比喻、类比等方式进行启发,从教师那鼓励的目光和表情中,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力量。即使学生一字未答,教师仍然温和地说:"没关系,请坐。"虽然教师没有批评,学生看到老师那种安慰的表情和目光,却会感到非常惭愧。教师若不认真观察,翻开名册,随便指定一名学生,也没有丰富的表情和手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吗?

6.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如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呢?下列3种做法值得分析:(1)让差生回答简单问题,中等生回答一般问题,优等生回答难度较大的综合题。(2)提出问题后,先叫中等生,再叫优等生,偶尔叫差生试试。(3)择优罚差,为了节约时间,总叫优等生回答问题,只有当差生走神时,教师才板着面孔,提问差生。上述3种做法产生的效果只能是优生更优,差生永远是差生,都不可取。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要扬其长而避其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其上进心和自尊心。有一名特级教师了解到一名差生的父亲是一个建筑工,该生对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比较熟悉,所以课堂上提问有关简单机械的问题时,就提问该生,并给以肯定和鼓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不一定差生只能回答简单问题,更不能把提问差生做个样子,偶尔叫差生试试。

篇9

本节课教师选择与观察物体有关的语文诗词,有表情的进行朗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每一个过程。通过动手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题

上课铃声刚响,我迈着轻盈的脚步,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师生相互问候后,我对全班学生说:“这节课,我给同学们上一节语文课,好不好?”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主动提出要给学生上一节语文课,已让学生感到好奇了。)

我听到的不是齐声说“好!”看到的也不是激动和兴奋,而是惊奇、诧异和怀疑的表情。(这些不同的表情,正体现了学生的不同心里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一个学生说道:“老师,这一节不是数学课吗,怎么要上语文?”

又一个学生说道:“老师,你教数学,还会教语文吗?”

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清了清嗓子,抑扬顿挫的吟起了宋朝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避而不答,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学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我最后一句吟完,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同学们一个个兴奋不已。

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没想到你朗读的这么好!”很多学生附和说,是啊!是啊!(由猜疑,惊奇和不信,变成现实,学生由衷的鼓起掌声!)

我一看刚才惊奇、质疑的表情没有了,赶紧说道:“现在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学生声音响亮的答道:“愿意!”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以上各环节的处理,让学生由惊奇、猜疑和不信的思维状态,到不由自主的鼓起掌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被动式的学转向主动式的学,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也正是主体性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好!下面请同学们先和老师一起有表情的朗读一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生一起朗读后我问道:“谁知道这首诗的大体意思?”

一个同学答道:“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庐山后的观后感,描写了庐山美丽的景色。”

我赶紧表扬说:“不错!你基本上概括出了这首诗的意思。下面老师简单的把这首诗给同学们分析一下,如果老师分析的不全面或不准确的地方,下去后可以查一查相关资料或网上搜集一下相关内容。”

“这首诗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教师简单而短暂的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诗的大体意思,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重要的是为《观察物体》这一课做好了铺垫。)

我给同学们分析完后,问道:“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一个学生答道:“观察任何事物,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个位置,某一个面上,不然你看到的只是片面的。”

“你回答的真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好不好?”我边说边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面。(课题的引出恰到好处,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学生高兴的答道:“好!”

二、动手操作,观察探究

1.让学生先拿出自己准备的纸箱。

2.讲观察要求(两人一小组,观察时视线要与观察物体的面保持水平与垂直)。

3.每观察一次,把自己观察到的若干个面和形状在大脑中想一想,说给同位听,然后把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画下来。

4.两人转换方向和观察角度,再观察,再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观察要求和目标,即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来达到教学目标。同时,这一环节的处理,即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交流;教学内容的组织,即重视了过程,又处理好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即重视了直观,又处理好了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即重视了直接经验,又处理好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三、汇报交流,总结评价

1.我请一个小组的两个同学汇报观察的结果:

(1)我问甲生:“第一次你看到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状?”

甲生答:“我看到一个面,是长方形。”(我在黑板上板书:一个面)

(2)我又问乙生:“第一次你看到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状?”

乙生答:“我看到两个面,是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我接着板书:两个面)

(3)我问甲:“第二次你看到几个面,各又是什么形状?”

甲答:“我看到了三个面,两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我板书 :三个面)

2.我向全班质疑:“同样一个长方体纸箱,放在那里没动,为什么有的同学看到一个面,有的同学看到两个面?”

一生抢着举手回答道:“因为观察的角度和方向不同,所以同一小组的两个同学,看到的面的多少和形状也不相同。”(随即板书:观察角度和方向不同)

听完他的回答,我会心的笑了,同学们也为他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一位不善言答的学生,我知道这一节课他在用功了。

(教师的微笑是对回答问题学生的一种肯定和嘉奖,教师的微笑也引导了全班学生为他掌声鼓励,这种时时对学生的呵护和鼓励,激发每一个学生积极向上。)

3.我接着问道:“一个物体最少可以看到几个面?最多可以看到 几个面?”

看到同学们纷纷举起了一双双可爱的小手,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班上平时不回答问题的一位女生。

她颤颤惊惊地站起来答道:“最少一个面,最多三个面。”

我带头为她鼓起了掌声,同学们也随之响起了热烈 的掌声。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要因材施教,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这一细小举措,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把简单的问题留给那些学困生来回答,让他们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品尝学习的乐趣和喜悦,实现《新课标》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同学们鼓掌的同时,我在前面板书的“一个面”的前面添上“最少”二字,在“三个面”的前面添上“最多”两个字,这样,这节课的知识同学们掌握了,板书也层层递进完成了,难点也突破了!

4.阶段评价:我看到同学们一个个高兴的样子,赶紧说道:“这节课到目前为止,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很积极,只要我们坚持这样,每一个同学都会是最棒的,最优秀的!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评价达到了及时,恰到好处。)

学生高兴答道:“好!”

四、猜测验证

一个长方体纸箱,四个同学分别垂直、水平对着每一个面。

1.猜一猜,谁和谁观察到的面的形状是一样的?

2.游戏验证:四人一小组分别坐在纸箱的四个面前,把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画下来,然后交给你认为和你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相同的同学手里。

3.汇报游戏验证结果:前――后、左――右,与猜测结果相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即缓解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又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甲生说:“一个物体,当你的观察视线与物体水平垂直时,你只能看到一个面,无论你怎样转换角度,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不可能看到所有的面。”

我赞许的点头说道:“这节课你学的很不错,希望保持下去!”

乙生说:“观察景物,观察物体是这样,只要你换个角度,看到的就不一样。对于我们生活中的事情也是这样,如两个同学要动手打架,赶快换个角度去想一想:我这样做对吗?如果他这样对我,我会怎样?这样两个人就不会打起来了!”

我听到这位同学说这么好,随即说道:“是啊,就像刚才这位同学说地一样,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只要你换个角度去考虑,想一想,也许什么事情都解决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同学之间也不会闹矛盾了!”

(课堂评价全面,及时,不只简单的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思想教育抓住时机,恰到好处)

随着话音刚落,下课铃声也响了,这节课在欢乐中结束了。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首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学生营造了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1.创设情境,有效导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个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上一节语文课,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惊喜,又是惊异。学生半信半疑,学生的大脑已进入思维状态,这也应了“学来源于思,思来源于虑。”教师这一有效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和集中了过来。

2.评价及时恰当。《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本节课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或者简单的语言激励,或一个微笑,或带头鼓掌,语言之简练,动作之简单,可很有效。在评价时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找回了自信,明白了道理。

3.教学思路清新,环节流畅,知识点联系紧密。本节课由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给学生上一节语文课,把学生带入半信半疑的状态,同时也把 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教师的有感情的朗读和热情简单的讲解,提出读后之感受,由学生的回答,巧妙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有效的提问和解答,游戏的猜测与验证,既调配了学生学习的疲劳感,又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4.板书设计科学合理、层层递进。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从课题的呈现上体现了自然与巧妙,达到水到渠成;从知识点的展现上体现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从板书的目标上达到了突出知识点,突破重点,攻破难点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信息;有效教学;教学方法;方法选择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常言“教无定法”,这是指在教学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为了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是所有中小学基础学科中最年轻的一门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比既有类似的地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深入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个信息技术老师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一、转换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发展技术能力,内化信息伦理,产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并能够应用它们为自己和社会服务。信息技术在信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优势面前,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再用一支粉笔+黑板的传统教授模式,否则无异于赶着马车上高速公路去和别人竞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死教书,教死书。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学生互动交流,能成为一种常态,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形象比拟教学法

举例子、打比方是人们常用的表达方法,用来说明一个事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的课程章节里有些专业术语学生甚为难懂。在我讲解的时候我常将这些术语化“深奥”为“通俗”,化难为易,举些生活中大家熟知的一些例子进行说明。这时候进行形象的比拟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在讲计算机结构的时候,计算机系统比作一个人,“硬件系统”相当于人的“躯体”,“软件系统”相当于人的“灵魂”、思维、能力、知识、精神,没有灵魂的躯体就好比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软件的计算机硬件就是一堆废铜烂铁。又比如,在讲文件及文件夹时,我把“文件夹”比作“档案柜”,“文件”比作档案柜里的“档案”。

2.游戏学习法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喜爱游戏更是学生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游戏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键盘操作一两天后,联系盲打的兴趣就降低了,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盲打的兴趣我在适当时候引入“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来进行练习。在网络教室,我安排学生相互充当一定角色,进行联网游戏“警察捉小偷”,在练习过程中,我自己也加入到此行列中和学生一起来玩这种打字游戏,教师参与的示范效应极大激发了学生练习键位积极性,掀起了盲打训练的热潮,学生感到凭借自己的击键能力“捉到”对手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对学生快速实现盲打目标是十分有利的一种方法。当然,一定要强调,学生严格要按照“十指分工,包键到指”的原则来进行,否则不利于盲打训练目标的实现。

3.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进取和创造的内驱力。过节赠贺卡是近年来中学校园里流行的时尚节拍,在教学生word时,教师利用这一点兴趣来引导学生学习word并制作电子贺卡知识。可事先自制较好的一张有声(嵌入流行音乐)有色(美丽背景装饰)并有动画效果的电子贺卡在课前展示给全班学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后对学生说:像这样的一张贺卡在计算机中制作起来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大家好好学,就可以学会。这些兴趣爱好都可以充分挖掘用来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起来。

4.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当“老师”

“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5.适当留白

教育要讲究留白艺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保持最佳思维状态的时间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教学要讲究张弛结合。张,即让学生有紧张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驰,则让学生的状态得以调节,思维趋于平和。张而不驰,会使学生紧张过度,弦绷过久则断;驰而不张,则拖拖沓沓,导致学生精神松懈。只有张弛相间的课堂节奏,才能使学生精神松懈。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曾经做过一个班级的调查,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如表所示的调查结果显示:81.3%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的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既然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又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自学等,那么教师就应多设计一点活动,以学生操作交流为主,突出实用性和创造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全面准备教学资源,灵活实施课堂教学。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非常灵活。每一节课,可能是一种方法,也可能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具体课堂具体对待,构建智慧课堂,应考虑多种策略,这是课堂需要。就让我们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渴望智慧的心灵吧!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李文昊主编.《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

篇11

关键词: 高中课堂 教学效能 数学特性

数学学科作为学校基础知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学科知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数学学科以它所具有的知识性强、逻辑性密、系统性全等方面的独特特性,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学科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此可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数学学科的知识特性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当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紧紧围绕数学学科特性,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反思评价能力等方面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教学活动效率的有效提高。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才能达到展现数学特性、提升教学效能。

一、展现数学问题生活特性,激发学生探究潜能

数学学科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数学知识来源生活,是生活问题和现象的提炼和精华,但它又时时刻刻为国家和社会的生产、科技等方面提供着服务。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高中生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和能动更加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把课堂所学内容渗透到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中,让学生在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问题的探索和解答,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数学知识的基本内涵,享受解答问题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应用”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一个大风车旋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固定,它的最低点离地面的距离一定,则风车翼片的一个端点离地面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y=Acos(ωτ+φ)+h表示。上述问题蕴含了什么数学知识?如何用相关数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答?”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更加主动地进行问题解答的探究活动,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展现数学方法多解特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都不同”。人们所处的位置和思维的切入点的不同,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也有所不同。数学学科以它知识内在关系的复杂性,在对同一问题的解答上也出现多种不同的方法,但最终还是“千条小溪汇聚于海”的效果。由此可见,数学学科是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讲解例题时,多改变例题的样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以联系所学知识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可以抓住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全面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可以讲解不完整填空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开放性例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在讲解“一个等差数列的第6项是5,第3项和第8项的和也是5,求这个等差数列前9项的和?”过程中,我先向学生提问:“这里的数字5重要吗?”“S=0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因a=a+a=a+a,得a=0所以S==9a=0。这时我又提问:“等比数列有类似的结论吗?”学生通过联系所学内容和刚才的知识,得出了“{a}为等比数列,T为其前n的积,若aa=a(m,n,p∈N*),则T=1”的答案。我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由等差数列到等比数列,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叉、汇合,培养了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

三、展现数学知识整体特性,提高学生知识水平

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数学学科章节知识之间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别,但实际上在知识的内涵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在进行椭圆方程知识内容的教学时,要用到平方、二次函数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时,要凸显数学知识整体特性,引导学生认真掌握所学内容,将所学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汇总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深刻掌握数学知识章节中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让学生在进行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问题的解答,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素养的提高。如在讲解“函数y=Asin(ωτ+φ)的图像和三角函数的应用”章节内容时,在知识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函数图像的四种变换方式和函数y=sinx图像变换为函数数y=Acos(ωτ+φ)两种途径”等方面,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能够一个基本的掌握,然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提升学生“三角函数的实际运用”水平和解题的技巧。这种教学过程,既能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又使学生解题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传授。

四、展现数学要点层次特性,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十个手指有长有短”,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等方面也同样如此,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如果在进行知识数学教学时,按照统一标准向学生提出要求,必然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要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借助集体的力量和智慧,采用“一带一”学习竞赛等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实现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提升。

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进步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繁重的教学任务。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特性,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进行认真实施和探索,通过有效教学形式,实现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整体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标准摘要(实验稿).

[2]李秋河.高中数学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

篇12

一、要发挥师的情感作用

1.爱是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础和源泉。

教师不但要爱学生,而且要知道怎样去爱学生,更要知道怎样去赢得学生的爱。教师应倾心竭力地将热情投入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给学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家庭不健全的学生。教师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那么怎样去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其主要在“尊重、关怀、理解”六个字上。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2.关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了教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教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

3.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己。这样,学生就自然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吐露秘密。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教师应信任和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使学生爱你,尊敬和拥戴你,主动接近和配合你。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在信任和理解中,学生才会尽可能地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其天赋与个性,从而自我教育、自我践行、自我评价,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树立平等的教学观

平等是指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课堂上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学”上,要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这就要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怎样才能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呢?实现师生良好合作,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之中,给人一种亲切感,开展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要主动地、活泼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良好合作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教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说,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我给自己提出了要求:要面带微笑地上每一节课,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不用过多的时间处理不良问题,表扬激励的语言不离口。这种做法使我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融洽了。课堂上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个人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健康和谐地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质量才会显著提高。

三、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终目标,如何学会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有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是势在必行的。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的建立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如何构建出具有互动性质的课堂教学呢?因素有很多,下面我就“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数学是一门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非常高的学科,一堂课的效率高低完全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开动脑筋,有没有跟着你转,即有没有真正地跟你互动起来。所以我上数学课的宗旨就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真正让他们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师生对话、分组讨论、实践活动和独立探究,甚至可以是师生换位等。当然要在课堂上形成互动,首先应要求教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因为教师应当是课堂上良好气氛的首先带动者。

四、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篇13

关键词:兴趣;操作;语言;质疑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思维在兴趣中迸发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探求的一种渴望,也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心情。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或做事的过程中,感受到心情愉悦,感觉不到疲累,往往会产生很好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又作用于下次的心情,使整个过程都处于兴奋状态,精神集中,效率加倍。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也对智力开发有很大的帮助,能够维持学习热情、强化学习理念,使学习过程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足见兴趣是最本质的学习动力,应该或是必须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譬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小明今天已经16岁了,但是只过了4次生日,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学生马上情绪激昂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我再指出:“如果想要解开这个神奇的谜团,那就来认真听一下我们的课,看看谁能先给出老师答案哦!”这样具有目的性、悬念特点的课堂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并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促使其养成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动手操作实践,让思维在直观中抽象

从哲学上来讲,凡有创造力的东西,一定是维系着实践的。教育学生要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要手脑并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实践淼模是“动手积累”,是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的。而且有关科学报道,动手能力好的人,右脑较为发达。并且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如果仅从字面来理解,难以起到教学作用。动手操作能够使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再升华理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要建立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时,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边思考边进行操作。思考(1):一根小棒不是角,那么至少几根小棒能做成一个角呢?思考(2):圆片上没有角,怎么把它“变”出一个角呢?思考(3):一根毛线怎么做出一个角?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操作,那么角的特征就水到渠成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了。然后在展示与交流的过程中,由小棒搭出一个角,揭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由毛线拉的角,深化学生对顶点的理解及两条直边的感受。在用纸片做角的过程中渗透不同大小的角、不同模样的角的展示。这样,学生对角的感受不再停留在角是“尖尖的”最初印象上,而是逐步升华到对一个顶点、两条边的感悟上。

三、加强语言训练,让思维在表达中完善

思维只有表达才有意义,才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学生要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只有通过“说”才能把内在的思维以外在的语言表现出来。反过来又借助语言对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让学生以独立思考为基础,然后将自己的理论在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完善,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应用题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寻找合理的解题途径。一般来说,这一过程是在做题者的脑海中完成的,但是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组织语言,向其他同学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基本算法,从而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在计算教学中也要注重让学生说算理和方法。比如,在教学“24×13”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情境图(有13盒彩色笔,每盒有24支。)说说是怎么来计算的。学生说可以先算3盒是24乘3等于72支,再算10盒24乘10等于240支,再加起来一共得到312支。即24×3+24×10=312(支)。然后再让学生来观察竖式: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3去乘第一个乘数24就是先算3盒的支数,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乘数24,得240,就是算10盒的支数,然后再把两者相加。通过这一个说算理、说算法的过程,使学生由具体逻辑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四、注重质疑问难,让思维在突破中提升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创新的开端,也是创新的动力。疑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输出信息并及时反馈信息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无需挥动教鞭,学生仍能自进不息。

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中,认识“倍”的含义后,出示花皮球图(12个),提问: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几倍?设疑:你有什么问题?那花皮球有几个?当花皮球是12个的时候,白皮球可能是几个?学生马上显出跃跃欲试的态势,他们的思维随着问题的提出激烈地展开了,从而得到有效的提升。带着问题去学习,就让他们产生了探索的动力,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培养过程,而这一过程的主体也必须是学生本身。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能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创新教学,定能发挥数学魅力,通过探索和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篇14

一、要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的意识观念,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深化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慰。师生关系力求民主、合作与互动,以学为本,以生为本,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巧用激励机制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丰富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个性;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等。

二、要提升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写道:“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课堂管理的经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创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课堂管理不是要强化教师的权威或者训导作用,而是为了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如何,需要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技能。

此外,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可以有效运用多种奖励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全力投入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最多的就是鼓励性语言,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而且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但要鼓励得多,鼓励得有层次,鼓励得正确,更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激起学生前进的动力。

三、要提升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