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构建地理高效课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近些年,各地各校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其共同目标都是:在短短的课堂45分钟内,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打造高效课堂。
那么,什么是高效的课堂呢?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高效课堂的中心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高效课堂的基本点就是关注每一位学生;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结合各学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吸取各校经验的精髓,在高中地理课上,本人也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尝试和实践,探索出以“设疑—探究—展示一检测”为基本结构的教学法。下面谈谈这种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上的具体运用。
二、具体实践
1.设疑。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前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设疑置问时,应注意问题要准确,切忌模糊不清,如讲“中国的农业”这一内容时,我出了下面几个预习题:①广义的农业和狭义的农业分别包括哪些部门?②举例说明农作物的分类。③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五大商品棉基地和四大牧区的名称及位置分别是什么?④我国主要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的主要分布区分别是什么?
2.探究。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读图,让其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并总结得出结论和所依据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对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讨论,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自学。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需要自己通过看其他书籍、查资料、翻图册,来解答问题。
(2)互帮。同桌的两个学生之间,根据每位学生碰到的问题,互相设疑、互相解疑或经过讨论得出答案,扩展解题思路。
(3)小组讨论。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及所产生问题的多少,使前后两张课桌的四位学生面对面作为一组,也可以将邻近四张课桌的八位学生作为一组,让其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博采众长、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边巡视边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发现问题以帮其解决。学生如遇到困难,教师应启发并正确引导,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程度。
3.展示。教师分别让各小组代表到讲台上讲解经过自学、小组讨论后解决的问题,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有效的方法。学生展示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最好体现,是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学生展示后教师要进行评价。因为学生比较在乎教师的态度,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在学生展示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4.检测。展示阶段过后,教师要对本课内容进行梳理知识、强调重点、归纳规律、总结方法、进行拓展。最后,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其将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并能应用。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当堂练习。当堂练习是指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要求学生本节课必须完成的练习。一般采用当堂抽查,从中获得反馈信息,掌握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可采用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进行。口头练习可采用背诵、语言的综合运用等形式。书面练习可采用习题测试,要求每个学生认真答题,必要时可找同学帮忙解决,鼓励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
关键词: 地理教学 高效课堂 课前准备 创新教学 课后拓展
高效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从教师角度讲,高效课堂教学是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讲,高效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
近年来,国家推行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原有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构建地理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新理念。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构建高效中学地理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关键。充分的课前准备包含两层含义:老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准备。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摸清学情,依据学情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难易适中教学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广泛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地理文献、地理现象视频、影视剧、图片等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与应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预习,了解学生在预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导学稿,并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并在课前进行批改,摸清学生预习情况及集中出现的问题。
2.学生课前准备。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依据导学稿预习课本知识,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基本认识,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内合作探究及查阅相关资料等找出疑难问题,以便在课上有的放矢地融入课堂。
二、创新教学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要让课堂教学摆脱以往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费时费力又成效不大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理念,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向课堂要质量。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完善和发展,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亲和力,要善于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营造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自我、自主激励中,不断地发现并努力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识与技能。
2.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地理课堂的导入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如在学习《海陆的变迁》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火山喷发和地壳变化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的无穷变化,通过画面感知让学生产生走进地理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3.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根据目标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作用,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各自完成相关任务。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可以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思考,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新知识。
4.趣味教学,营造舒展愉悦的学习氛围。一节课45分钟,要让学生时时保持注意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适时抛出一些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表达夏季风登陆时我国的气候状况,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表示夏季风只能影响我国的东部地区,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这样,课堂不仅变得有趣,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一举两得。
5.设计问题,搭建思维平台。课堂上问题情境设计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中,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够得着”;三是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让学生感受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喜悦。
6.媒体应用,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为高效课堂提供了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通过制作PPT课件、浏览互联网网页、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观看录像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素材,使教学手段富有实效。通过多媒体让地理教学大量的有关图片插入、动画、声音和地理知识结合变为可能,图文并茂的效果,使学生多方位、立体型感知有些地理知识更容易掌握,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很好,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7.合理评价,催化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和创新欲望。及时、准确、积极、有效的“即时评价”方式,不仅对地理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而且对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更能高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为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积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使评价真正促进学生发展,让评价成为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三、课后拓展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必要延伸
课后是课堂的延伸,学生课后的学习是高效课堂启迪、感悟的必然,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布置适当的练习巩固,要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究课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布置学生探究问题。教师课后要善于回顾、总结课堂授课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写出课堂教学反思,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技巧,最终达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总之,要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善于总结反思提高。这样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的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主客体因素;有效教学;教学内容;主导地位;主体地位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有效课堂教学,是指师生在和谐的课堂中,有机协调教学客体因素和主体因素,使学生主动达成愿学、会学,乐学的三维目标,使认知与情感得到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是“面向学生的发展”,正确处理教学本身的客体因素和主体因素的关系,即是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业进步,获得发展空间。
1合理利用教学客体因素,使教学真正变成有源活水
教什么,用什么来教,是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1.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地理《新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它本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一出发点,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体现提高能力为主的目的,而且教学目的更加具有方向性,目标更加具有操作性。它围绕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四方面提出了外显行为目标,更加具有明确性。同时,《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地理老师,应该将地理课程标准当成必备的工具书伴随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全过程,才能克服传统教学造成的思维定势,使备课过程和教学过程实现高效性具有理论基础。
1.2研究教材内容,把握其深度与广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切实让课堂有效。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是师生教学的蓝本,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媒介。教师务必准确理解教科书的编者意图,把握教材在发展学生能力、人格、个性等方面的内涵,客观审视教科书的总体布局和细节设计,而且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创造,把教材转化成接近学生的学材。首先,教师要对每章节进行认真分析,弄清教材每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呈现方式;其二,分析教材各知识点所承载的教育效果,判断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思考能否在教学中根据情况进行增删内容。其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虽然现用教材在内容的编排和选材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师教学的空间较大,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具时代性,可适当增加世界热点地理问题内容,挖掘学生喜闻乐见的本土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
1.3综合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源及信息传输媒介的作用。首先,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传统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综合的特点,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运用地图教学时,一要尽量将课本内容落实到图上,让学生加深对地图的认识。如在讲美国时,让学生通过地图找经线和纬线的跨度,东西部临什么大洋,南北和哪些国家接壤等,把这些知识点融在了地图中,这样让学生在观察中掌握知识;二要有效运用地图填充。将主要知识点落实在图上,学生凭记忆,在空白地图上填充,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记忆效率;三要将文字转化为图像。将教学内容转化成简洁明了的图像,用图像准确地表现地理知识的过程。例如,教材中对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带来的后果如果用图示来进行分析讲解,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灾害严重后果的理解。
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多媒体具有视听媒介的功能,有效刺激学生视听感官,带给学习者更佳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的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删繁就简,淡化难点,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和传统教具结合运用;同时它只是一种客观手段,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才能对现代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采取有效的教法,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必须和学生的学习融合,教与学才会产生化学反应,教和学才能同时收到最佳的效果。
2.1教师应该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能力。作为地理教育目标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应该自觉全面提高道德修养与专业修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首先,地理老师应该具备多种学科知识,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了解物理、化学、历史等知识。其次,教师还应具备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熟悉教学常规工作,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还应具备动手能力,熟练演示教具,独立制作图表等等。其三,地理教师还应具有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如精湛幽默的语言,可以采用特殊地理语言,如地理谜语、别称;此外,教师还要还要注意体态语言的使用,合理的教位,鼓励的眼神、准确的手势,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2教师善于创设课堂中融洽和谐的氛围。一个哲人所说:“老是弯着的弓易断,而如果及时松弦弓将会如你所愿”。课堂氛围充满火药味,或死气沉沉,都不利于学生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习,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相反,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过程松弛有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全身心投入,都能发挥自己所长,获得知、情、意最大限度的发展。首先,在课堂中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如在“人口迁移”一节的教学中,从老家谈到现在居住地,说说自己,问问学生,查查名人,让师生都参与,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整个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就水到渠成了。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精神饱满,深情投入,要有精、气、神,才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后,创设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每个学生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中。
2.3教师立足学情,选择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使教学高效完成。新《标准》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有效教学开始朝着建构多元化、情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老师们开展多种途径的有效教学方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指导——自学”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当然,每一种方法和模式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生等都是可变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和模式,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多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机结合。总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4教师应该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实施的“风向”。 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把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评价促进、激励学生发展的功能;只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学生体验不到学习过程的快乐。《标准》里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强调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在方法上有:首先,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如在每个阶段的活动之后,能够给予学生一个简洁、准确的评价,使其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利于教与学的稳定平衡。而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教师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其次,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如定量评价可以量化,以分值体现;而定性则用发展性语言描述法,如“进步”用“显著、较大、一般、缓慢”等简易描述语,表示自主发展情况。还有,综合性评价和特色评价相结合。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特长教育成为共识,所以特色评价更加有必要。比如有的学生整体地理成绩一般,但是他对地形地貌的成因很有研究,教师可给予肯定鼓励性的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自觉性,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
长期以来,地理占中考分值比例小,学校不重视,教师不太专业,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而理论和实践证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参与,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课堂的效率越高,收益越多。
3.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地理是门容易培养学生兴趣的学科,因为很多地理知识和生活联系密切,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愿望。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使教学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地图能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其次,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开展地理问题的探讨,如透过和黄岩岛问题,学习东海和南海知识。最后,把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运用生动的事实,严谨理论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3.2运用不同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在此理论指导下,近年来,出现了研究自学互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然而,应该注意,接受式模式并非一无是处,探究式模式也并非无懈可击,可探究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或合作探究,学生无法探究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解,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意义接受学习。所以接受与探究适时运用,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能力无从形成,课堂教学效率极端低下。
3.3锻练意志,增强学习地理自信心。意志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它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入,更持久。实践和研究表明,地理成绩优异的学生,善于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而有些成绩差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弥补。在学习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困难,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良好地意志品质是保证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激发人强大的意志力量,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还可以有意识地借助集体的力量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如建立良好班风和深厚学风的班级,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受到熏陶;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如努力去做自己虽不感兴趣但却必须做的富有意义的工作,如画地图,收集资料,实地考查,都可以锻练学生的意志。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包含师生的主体因素和教材教具等客体因素,新《标准》发展了新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教师要在《标准》的指导下,充分挖掘客体因素的作用,探索师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王中华.陶行知的生活课程观及其当代启示,《教育探索》,2009
[2]丁舒.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南京师大学报》,2007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121―01
一、实施趣味化教学
地理教师应该实施趣味化教学,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教师采用了游戏教学法:首先,准备一个大的世界地图的拼图,并将各个大洲和大洋“分解”开来,带领学生逐个认识单个拼图所代表的大洲和大洋,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然后,带领学生按照各个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共同组装拼图,将单一的知识系统化;最后,将拼好的拼图再次打乱,让学生自己动手拼装,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地理知识,也激发了其对于地球、对于世界、对于地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
教师应该实施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中国的人口和民族”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针对人口这一部分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也要求学生了解人口的增减和迁移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并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二胎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生活视角审视地理问题,这样在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可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施自主化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实施自主化教学,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等多种课堂组织形式,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小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完成: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当地地理和人文环境保护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如果存在,应该如何解决?如果让你给我们所在的城市拟定一份旅游发展计划书,你会如何完成?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路、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实施情感化教学
初中地理新课标一方面肯定了情感态度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就需要教师实施情感化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在情感教育中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实现情感教育和地理教学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例如,在学习“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时候,教师结合之前讲过的“长江”、“黄河”两部分教学内容,在向学生介绍水资源的生成、利用、开发与转化等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向学生揭示目前我国正面临严重的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引导学生能够正视这一问题,并尽自己所能解决或避免这一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观念,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地理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促使学生情感、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
五、实施现代化教学
地理教师应该善于利用音频、视频、网络等先进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灵活运用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的时候,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反映台湾风土人情的纪录片片段,将“宝岛台湾”四个字由抽象的名词变成鲜活的影像,增加学生对于台湾省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于台湾省的热爱,培养学生捍卫祖国、维护祖国领土尊严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知识讲解和情感教育的效率。
地理学科对较多学生来说难学易忘、枯燥乏味,初中学生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对地理学科不重视,缺乏学习兴趣,特别是初一起始学期,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使用能力很低,阅读方法也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尽快使学生掌握地图的观察、分析、绘制、记忆等基本方法,使学生会用、爱用地图;在练习中,教师要注意归纳各类地理图表的阅读、使用和应试技巧,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绩,达到教学方法的有效化。
一、善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地理的“法宝”,地理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用图措施:
1.要用好地图,首先得会用地图。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熟练的掌握地图要素、用途、分类等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用图技能,熟悉图表语言,并对此加强实际训练,以便提高用图能力,适应学习需要。在此基础上,再用“图文结合法”进行有效学习,因为任何复杂的地理事物、现象,都与它在相关地图上的位置、分布有关。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课文、插图、地图册上相关地图,把有关知识内容落实到地图上,让他们把地理事物逐一在地图上“对号入座”后,在地图上用红笔勾画出来再进一步记忆。这样“以图释文”、“以图忆文”来学习地理。
2.充分发挥地理教学挂图和黑板略图的作用。
(1)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学挂图,让学生读图、指图。学生可以从挂图上直接获得许多地理知识,使用挂图教学还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如: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到讲台上指图说明“这个区域有什么?为什么?”看着地图综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这样,既落实了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又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综合,理清了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2)经常在黑板上绘图,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每堂课板书时,力争做到左图右书,以图取胜,养成无图不上课的习惯。如:教学《印度》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印度轮廓图”,并指出它的形状大致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记住“印度”这个国家的轮廓特点,接着教师一边问学生,一边在板图上用绿色粉笔标注: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地、中部的恒河平原;用黄色粉笔画出些斜线条表示出“德干高原”的范围;用蓝色粉笔画出恒河、印度河,标出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用红色粉笔标出: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三个工业中心;用粉色粉笔标出印度半岛、乞拉朋齐及印度的主要邻国。最后,老师将文字擦除,只留图例标示位置,让学生到黑板前指图说明或填图。这样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一幅印度的简易地图,使学生真正做到“脑中有图”,能很快地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并且能避免死记硬背,达到了在练中学、学中练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地理学科涉及大量的地理名称、地理原理,课本文字叙述比较枯燥,难以记忆,教师可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想象,将一些复杂的地理事物转绘成图,画在黑板上,使内容条理化,从而达到快记、熟记、长记的效果。实践证明,板图教学大有益处。教师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注意力随老师的语言和勾画而自然转移,做倒了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达到教师教的生动灵活,学生学得兴趣浓厚的效果。
二、让学生学会填图、画图,提升能力。
仅仅看地图是不够的,对于重要的地名、地理事物、地理要素,还要让学生动手来填、来画,将重点内容再现于图上,会使记忆更深刻,学习效果更佳。当解答相关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幅地图。如:学习《中国主要铁路线》时,我在黑板上用白色粉笔绘出“五纵三横’铁路干线、青藏铁路;用蓝色粉笔绘出长江航道、京杭运河,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绘图,并标出各铁路线名称;标出株洲、郑州、兰州、徐州、北京等重要交通枢纽;标出长江航道和京广线、京九线交汇处的城市。从而构成一幅简单、实用的“交通图”教师一个一个找他们面批,修正无误后,贴在每个同学的课本中备用。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记忆,降低了教学难度,发展了学生的地理技能,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
在教学“世界分区地理”和“中国分区地理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些章节的填图题,打印出来,裁成小块,每学习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我就让学生做一次填图练习,老师认真批阅、修改以后,让学生积累起来,装订成册。这些图较之课本地图,清晰、精炼而又突出重点,学生复习时还可以拿出来温习一遍。
另外,我还设计了单元、期末的地图专项训练题,以供复习巩固知识时,让学生阅读、分析,从中掌握读图技巧,发展学生的读图、忆图能力。
三、诱导启发学生,培养读图的积极性。
1.培养学生经常看图、用图的习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像直观、形象、生动的优点,让学生经常看图、用图,积极从图中查找教学中所述的各种地理事物,并借助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特点、规律,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地图中,变文字内容为地图语言,一直坚持下去,形成学文看图、图文对照的良好习惯,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还要调动学生平时利用休闲时间阅读世界、中国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是巩固地理知识和扩大知识面的源泉。
2.培养学生经常读图的积极性很重要。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没有地图就无法学好地理。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丰富的地图知识做指导,通过读图、拼图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也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让学生进行拼图比赛,学生兴致很高,积极准备,富有实效,对学生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分布帮助极大。
四、抓住特点,教给学生记忆地图的方法。
1.教学中发现,利用兴趣记忆、联想记忆、形象记忆、谐音记忆等多种记忆法,对记图非常有效。例如:学习《中东》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中东的轮廓特征,把“阿拉伯半岛”想象成一只“靴子”,把“波斯湾”联想成 “斯达舒”药品广告中人 “胃”的形状,把“伊朗”的轮廓想象成“一顶草帽”,学生只要识别出这些形状,就能判断出图示区域为中东。
一、精心编写导学案的重要性
高考复习参考资料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把握高考的大方向,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复习,最终达到高考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有选择地将最新、最有效的复习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不是随心所欲或按部就班将别人的东西不分学情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有通过教师搭建的平台才能构建基础知识网络,了解高考的具体要求,毕竟学生的学习精力有限,没有时间和能力亲自去研究高考动向等深层次问题。好的复习资料最基本的要求是体现该省份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具体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不同的学情。
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高考教辅层出不穷,我认为这些资料在课堂教学时仅仅可以作为师生复习的参考书籍,如果把它们当成复习的全部载体,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有些书籍根本就没有依据具体省份高考考试说明去编写,为了增强其市场占有力,却故意标上“某省专用”或“配套某版本”,但里面的具体内容很少能够体现该省份高考的核心,甚至对该省高考地理的考试形式和要求一窍不通。选用这样的资料,只能是低效徒劳的复习,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学生的复习情绪。
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抓手,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认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还关注了学生的学,有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智慧的传递,因此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坚持使用精心编写的导学案能够提高复习效果,正确对接高考。
二、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写的原则
1.精确瞄准高考原则
在内容编排上,一轮复习导学案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按具体考点分课时编写并最终涵盖考试说明中所有考点。高考对考试说明规定的各级目标有具体的要求,尽管高考不能覆盖所有的三级目标,但在复习时还是要求考点全清,所以高考一轮复习导学案要求覆盖所有考点,确保学生形成完整的考点知识体系。
在能力训练上,导学案的设计要瞄准高考能力要求,适时进行达标训练。高考不仅考查学科基本知识,同时更多的是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此体现其选拔功能。所以,导学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专门的框体对本课时涉及的能力进行训练,也可以通过近年本省和相关省份的高考试题、本省各大市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生本原则
导学案设计的目的是对接高考,但最终要通过学生的使用才能达到目的,所以导学案设计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智力等具体学情。
高考复习,不同于新课学习,所以在基础知识梳理时更多的是需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学生已有知识为出发点向外扩展至新复习内容或拓展内容,切忌面面俱到。疑难问题、能力训练等内容的设计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次推进,由易入难,让学生在情感愉悦的同时提高地理综合能力,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
3.动态反馈原则
“人无完人”,导学案的编写虽然凝聚备课组全体教师的智慧,但在学生课前自主复习和课堂教学使用后师生仍然能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要通过适时调整使导学案无论从内容还是能力培养方面都能更好地符合教学要求,成为建立在动态反馈基础上师生智慧的结晶,成为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的主要结构
1.明确考点
将考试说明中涉及的本课时考点,明确告诉学生,使学生知道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确保高考复习方向的正确性,少走弯路,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2.基础知识梳理
综合各版本教材的主干知识,对较容易记忆的内容通过考点填空的形式进行梳理,在梳理时注意知识的条理性,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洋流等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些较难的问题设计“动手构建”、“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从地理原理本身出发,动手、动脑去理解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3.核心知识解读――重点难点突破
对重点、难点知识和高考考查的高频考点,通过文字分析、图表解读等形式理清考点核心知识,同时安排“对点检测”等环节,突破重难点,攻克核心知识。
4.技能训练
高考地理不仅涉及地理基本知识的考查,更侧重于对地理基本技能的考查,每年的地理高考试题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所以在一轮复习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复习,形成完整知识网络,还要有计划地将各种技能训练贯穿在各个考点之中。
5.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高考试题是最有效的复习材料,也是高考复习的风向标,所以引导学生研究高考试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更能使学生亲身感受高考试题考查的角度、试题难易程度,提前感知高考,树立必胜信念。
6.考点达标检测
精选对应考点的经典试题,搜集最新模拟试题,整合后选择合适数量的题目,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达标训练,检测所学知识点,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试题要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形式要贴近高考,内容要契合考点,同时关注最新的时事热点,发掘新闻事件中的地理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应用。
7.考点知识网络自主构建
通过自主复习、合作学习、课堂师生探究、达标检测等环节以后,学生对本考点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每一考点复习结束后,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绘制本考点思维导图或知识框图的形式,将分散的考点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考点知识体系,绘制时注意本考点与其他考点的前后联系。
8.自我反思、我的疑问
学生将课前自主复习及课堂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自己的疑问记录下来,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调整课堂教学师生活动环节分配,有利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写的步骤
首先,认真研读考试说明、课程标准、本省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分解考点,确定本课时复习内容。
其次,搜集与本考点有关的本省及相关省份的最新高考试题、本省各大市最新模拟试题,研究高考命题趋势,确保导学案编写能精确瞄准高考,符合本省高考要求。
再次,翻阅相关复习资料,上网搜集本考点对应的试题、导学案、教案等,筛选有用信息存档留用,确保导学案能集百家之长。
第四,备课组教师集体分析讨论各版本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找出核心知识,整合教材,理清共同的知识点。从学生已学过这一角度出发,设计如何进行基础知识梳理、突破重难点知识、培养学生哪些地理技能等。
第五,根据所搜集的材料和组内意见着手编写导学案。初稿完成后,备课组集体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修改,形成定稿。将导学案印刷,在一课时最后十分钟下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完成导学案,并将自己存在的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交老师进行批改。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修改导学案相关内容或调整课堂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继续根据自己的反思和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导学案作进一步修改。
五、结束语
构建高效课堂,精心编写导学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笔者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坚持使用导学案,时刻瞄准高考、关注学情,将凝聚教师集体智慧的导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目标的载体和精彩的课堂预设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自主梳理基础知识,构建高中地理考点知识体系。学生经过课前自主复习,将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时师生活动能集中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提高了课堂复习效率,为构建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效课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课堂现状 构建方法
对于每位同学来说,一个好的学习方法终生受用,但对于教师而言,能够构建高效课堂是一项挑战性工作。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在地理课上,教师有清晰的思路、严谨的逻辑是不可或缺的。根据调查分析得到一个结论,在一堂课上,如果教师能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那么效果大大不同。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且人类在思维活跃时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强。
一、高中地理课堂的现状
现阶段的高中对文理分科有着一定的定向,但对于地理这门学科,就理科生来说学起来有方法,但对于文科生来说却是一件难事,因为地理在一定程度上偏向理科,理解时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导致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不乐观。
(一)依赖性
学生对教材的依赖性甚为严重,没有教材就不会自主思考问题,导致教学目标实现不了,并且与课程标准相背。
(二)效率低
新课标标准以学生为主体,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但由于一些教师教授课程时仍然运用以前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创新教学,这一沿袭的方式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
(三)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地理学科是一门偏理性的学科,学习时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新课程改革后,由于高中地理课堂研究相对较少,不能够很好地与新教材教学大纲结合,还是沿用以前的教课模式,虽然拿的是新课标模式教材,但实践的教学模式却相同。
(四)主次位置认识不清
有的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带着一种错误心理,认为老师的地位是超然的,即使实行新课改革,却不在乎,以自我为主体决定每堂课的内容。
(五)评价方式单一
高中教师对于学生成绩的关注度比初中时更高,换句话说,就是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完全忽略了新课标的要求,在评价学生时,只注重实质性的优点而忽略了个体存在的优势,注重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而忽略了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二、对地理课堂的探析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教师方面的因素。一堂高效的地理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一堂安静、氛围低沉的课,对学生就是一种无形的折磨,不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受到不同的影响。一堂高效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甚为重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式教材进入高中校园,带来的是种种问题,但主要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充当的是知识的传递者,怎样让学生很好地接受,并学以致用是关键。教师要扮演执行者,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如何构建地理课堂
合理选择方法方式,对以往不同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吸取有用的加以运用。(本文中的案例与教师口中的案例不同,它是指教学中的教案、教学体会等。)
(一)教学方法情景化
由于地理这一学科需要一定思维逻辑并清晰的情景化,但老师所举的例子,大多使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不大,在这方面,教师要尽量言语连带语言场景化,比如可以把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等都一一说明。
(二)探究性教学
一个好的案例对于地理学科而言,是能够真实营造场景的,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不是把数字塞满,让学生朝向一个正规化的方向迈进。对高效课堂的探究不仅在于此,还要对本学科进行一定的构想与理解。
(三)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在准备教学方案时,应带着明确的目的性,把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准备充分,因为新课标改革后教学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注重的是实际教学,所以在案例的准备中应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对有效信息进行合理化筛选。
(四)教学的吸引性
学生对于事物的好奇性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案例的筛选要可读性强些,在讲述的方式上带有一定语气,这样可以给学生营造发挥想象的空间,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灵活性教学
高中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形式很灵活,要结合真实处境的感触,在现实环境中感受知识的成就感。教师针对不同的问题和词语灵活变通地加以解释,这样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课堂的高效性对于老师而言是一项艰难任务,要不断探索课堂建设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用一种创新的思路解决问题,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潜在性。
参考文献:
[1]许忠良.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4.
[2]抽奔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海洋地理”内容解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5.
[3]李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整合高中地理教材[J].地理教育,2010-5.
[4]吴作诚.谈高中地理课的预习-高效地理课堂的基石[J].中学教学参考,2011-15.
一、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要纠正学生对地理学科偏激或模糊的认识。地理不是死记硬背“本本知识”,而是要掌握对将来生活和生存都有用的、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可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努力给他们上好人生的第一堂地理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一课是《与同学们谈地理》,有些地理教师将这节课一带而过,甚至不上。因为在这些教师的观念里,这一课教材没有要考的内容。但笔者每年上这节课时都是做最精心的准备,结合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采用媒体手段呈现大量实例,力求教出精彩,点燃学生地理兴趣的火花。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构建地理高效课堂才有可能!
二、彰显地图的教学功能
“地理不看图,越学越糊涂!”一些不理解地理学科特点的学生就是不喜欢看地图,甚至把地理当作语文来学,只注重教材里的文字而忽视地图的重要作用,这是地理学习低效的根源之一。笔者在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时就旗帜鲜明地给他们提出“地图上的旅行”计划:当你在每天晚上做好语数外作业后,或者做这些作业感到厌倦的时候,请你拿出地图册,在世界政治地图、中国地图上做个“纸上旅行”。现实中我们很难做到行万里路,但在地图上却可以轻松实现。你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去定向旅游;也可以漫无目的地去自在漫游。笔者还为学生这种“地图上的旅行”写了一则有趣的广告词:“每天图上五分钟,地理学习真轻松!”很多学生在做了一段时间“地图上的旅行”后,就不再满足教材上的地图了,便自觉买了《世界地图册》、《中国地图册》去看。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吗?笔者进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以图导文、图文结合、文随图行,为构建地理高效课堂起到了保证作用。
三、挖掘教材里的探究资源
地理课堂低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探究得太少。学生在被动接受中,形成压抑的学习情绪,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要改变目前地理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侧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地理教材充满了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资源,需要我们慧眼挖掘并合理利用,就能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究,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地球和地球仪》的活动中指导学生利用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制作地球仪,《地图》的活动中指导学生用泡沫或者橡皮泥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八年级下册教材《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活动中让学生探究“古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如何有效保护的问题”等。笔者在让学生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时候,把教材中提到的泡沫、橡皮泥材料改成了不要学生花一分钱的家乡常见的黑粘土,学生们探究得很有兴致。教师巧用教材里这些活动资源,不仅能让学生投入地学习,而且在具体活动探究中提高了他们的地理学习效率。
四、张扬有活力的学风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
地理科学是中学一门基础课程,他主要以地理科学知识为重点,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是新课改下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地理学科较为陌生,此外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度不够,学习积极性较低,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已经成为地理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要全面构建地理高效课堂,应该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路和教育方法,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提高学生地理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努力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1.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
信心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前提条件,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纬线这部分内容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畏惧,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座位所在的行代表纬线和用列代表经线,随机选出一个学生确定他所在点的经度和纬度,再附加上每行纬度相差20度和每列经度相差30度的条件,让学生们根据上述要求报告自己所在位置的经纬度。通过把抽象的经纬线知识设计成学生容易理解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解开了疑惑,找到了规律,排除了畏惧心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要想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信心,关键在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排除畏惧心理,进行教师角色转换,注重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信,享受学习的乐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努力挖掘教材,创设生活情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并将教材与生活实例紧密相连,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实例,让学生摆脱对地理的恐惧和陌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地理来自生活”的新形象,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探究地理科学的兴趣。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时,教师以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夏天吹东南风而且经常下雨,冬天吹西北风而且天气很干燥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对季风气候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让学生用平常感受到的知识加深对我国季风气候变化的理解,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冬季风与夏季风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季风,夏天降水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冬天干燥主要由于冬季风造成的,从而达到课堂高效和有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实际结合,激励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开拓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合理性的问题情境。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主要应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具有趣味性、启发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教师创设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把握好难易程度,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树立学习的信心。如:在学习长江时,教师可以设立以下问题:
(1)长江自源头至人海口,落差约多少?(2)长江自源头至宜宾,落差约多少?(3)长江水能集中在哪一河段?为什么?(4)假如你是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你将把水电站建在长江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发挥长江的“水能宝库”作用,为什么?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江上游主要流经山区,落差大。推理出河流的流速快;从降水量分布图中发现长江流经地区降水丰富,推理出河流的水量大,从而加深对长江是“水能宝库”的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方面,能够将图像、音频、声像有机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创设出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使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另一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师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教案、板书等内容提前制作成课件,节省了熟悉板书的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教学进度变得紧凑有序,有利于大力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形象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有效地学习地理知识。如:在教授“我国的地势”这一章节时可以把我国的主要地势特征做成动画,在课堂上播放,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中国各地的地势特征,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探究,自己总结出中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教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动画进行补充、评析。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有效备课
只有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才可能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备学生。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唯有了解学生的学情,才可以取得有效的教学。“备学生”首先要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来设计课前的预习提纲、课堂中的探究题、课后的巩固题等,并且充分考虑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备教材。从宏观上看,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从微观上看,每堂课的教学又有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高考动态、教科书及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既熟悉每堂课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和优势,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独创性地拟写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剖析热点、攻克疑点,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进程,准确定位目标,加强教学的目的性。
备教法、备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启发性,活跃而又充实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二、学生的积极参与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也就是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在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时,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能否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因学定教。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一些活动实践的余地,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1)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地理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上课伊始,可先提出一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或设计学案,出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疑应设何处?一般说来,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衔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
加强联系比较,扩大自学的效果。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地理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地理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之间的联系比较,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地理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把有关联的地理人物、地理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维,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地理概念。
加强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多问“为什么”,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恰当的激励性评价
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教师应当“蹲下身子,听学生的声音,走到学生中去”这也是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有效的教学评价与高效地理课堂教学息息相关。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适时、有效的运用,是保证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及其他评价主体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地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态度要真诚、中肯,语言要新颖、独特、幽默、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要适时,要恰如其分,不过分夸张。地理课上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学生发表观点,如果老师善于引导,由浅入深,利用真诚、中肯、幽默的评价,学生的激情定会被激发出来。一组精心设计的讨论题配合以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讲练结合,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再好的教学如果不落实到学生身上,都是无效教学。”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因材施教。在设计练习作业时要做到难易适度,既具有一定挑战性,又确保大多数学生能成功完成。同时,可设计课外探究活动题,引导学生课外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延伸地理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四、积极开展课后反思,修炼深厚的教学内功,实现由优质教学向有效教学转变
[关键词]地理高效课堂解读教材因材施教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17
每学期每学年,笔者都会在自己的备课笔记扉页写上这么一句话:“说学生易懂的话,写学生易识的字,教授学生于生活有用的地理……”
大道至简。的确,非常高深的道理,它的呈现往往都是最朴素最简明的。在多年的中学地理教学生涯中,我不断总结和验证着这一点。一个老师,一个令学生喜爱的老师,除了应该具备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深厚的学科文化知识底蕴外,还必须拥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让学生学得轻松、听得明白、懂得深刻、记得牢靠!
熟悉高中地理教材的老师和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那就是必修Ⅰ的自然地理特别难学。很多学生刚刚进入高一就被这部分教材搞懵了,特别是一些女同学,由于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有限,对“地球的运动”、“天气系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知识很是头痛,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甚至到选科分科的时候,谈“地理”色变。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明白?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握教材,教学内容必须拓展延伸
各学科的教材资源都具有生成性的特点。新课程积极倡导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那就是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把教材变“厚”。要想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讲清讲透,讲得浅显易懂,教师就要认真钻研,剖析和挖掘文本。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而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高效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必须在课下自我加压,静下心去钻研教材,努力做到对教材烂熟于心,方能让课堂教学内容丰满而不干瘪,贯通而不孤立。
比如,在学习“锋面与天气”这部分知识时,作为教
者就应该切实把握相关概念和原理,简明扼要地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弄清原理。
笔者在讲述“冷锋与天气”时,将冷锋的定义拓展为“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迫使暖气团抬升”,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两个关键词――“主动”和“抬升”,并结合《冷锋天气图》进行讲解:
因为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所以图中冷气团前进的方向即代表了冷锋前进的方向,也决定了图中的风向和雨点的飘向。也因此,暖气团在锋前,冷气团在锋后,当然,降水出现在锋后冷气团一侧。
在一次测试中,恰好出现了这样一道题:
2010年12月,新疆等北方省区普降暴雪,有些地区积雪近2米。造成此次强降雪的天气系统属于图3中的:
答案:B
在讲评试卷时,我特意请学生来讲解他们自己对本题的解题思路,学生由“普降暴雪”很容易地分析得出是受冷锋影响而产生。随之,在判断冷锋天气图的过程中,精彩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学生竟然总结出了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由冷暖气团移动的方向、雨点飘向和锋面倾角均可将冷锋和暖锋天气图准确地区分出来!
二、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必须灵活多变
高效课堂主张学生自主探究,但这并不是要摒弃教师的“讲”。不少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强调还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既然讲,那就必须想方设法讲得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明明白白、详略得当、举例恰当。绝不能蜻蜓点水、似是而非,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也不能面面俱到、不得要领,或者平铺直叙、拖泥带水;更不可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知识的讲解要“透”、“简”、“准”、“实”。
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必须以学生学习的需要来决定教师讲什么、讲多少、何时讲和怎么讲。教师的讲解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玑、语惊四座,但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灵活多变地根据教材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新鲜知识。
比如在学习“锋面与天气”这部分知识时,笔者根据教材知识的特点,采用了比较法,将《冷锋图》、《冷锋天气图》和《冷锋示意图》分别和《暖锋图》、《暖锋天气图》和《暖锋示意图》进行对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冷锋天气”和“暖锋天气”是十分重要但又非常难懂的知识。如前所述,在这里,笔者首先认真研读教材,抓住基本概念不放,并适当进行拓展,即冷锋就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迫使暖气团抬升”,而暖锋则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迫使冷气团后退”,结合黑板板图和多媒体课件中动态的气团移动状况,使学生对冷暖锋的形成原因有深入的了解,再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来进行强化巩固,比较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特征,让学生烂熟于心,记得牢靠。
三、唤醒激情,探究活动必须巧妙设计
现在还有少数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为讨论而讨论,追求形式却毫无目的。一味地追求讨论合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什么?不该合作的也合作,不该讨论的也讨论,带给学生的是惰性!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被完全抛弃,这样的学生还有主见吗?还有创新的意识吗?
高效课堂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当个体在解决问题确实有困难,需要有同伴的帮助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作为教者应当精心设置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思考讨论,从合作学习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在这个环节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必过分追求花样花式的翻新,而应看重实效。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新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去伪存真,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
还以“锋面与天气”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探究活动中,不仅要求学生讨论冷、暖锋降水区域的不同,还要求大家认真思考讨论冷暖锋降水区域的相同之处。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很快得出结论:不同之处是“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冷、暖锋降水都是出现在冷气团一侧”。这样的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走向“主动”,由“消极”走向“积极”,由“低效”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t,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学研究,2002(10).
[3]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一、进行有效教学管理,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管理对提高教学效果很重要,课堂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心态和管理艺术两个方面。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倡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等,这无疑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难题,即课堂的管理。课堂秩序无论何时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保障,否则课堂教学设计得再好、讲得再多再美也是无效劳动。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
学生没有兴趣,高效课堂只能是一句空话。对于初中地理学科来说这点尤其重要,因为不涉及到升学,没有内在的学习需求,很少有学生会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不能游离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之外。教师要从学生现有经验出发,照顾学生兴趣需要,增强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地理知识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教师要有效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行为准则,它从宏观上确定了每一章节在三维目标上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但对每一章节、课时没有具体涉及,因此必须把涉及到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细化为本节课相关的具体要求,把握住课程标准就等于把握住了教学方向。明确教学起点和落点,注重课堂实践,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需要,落点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课堂教学设计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必须从学生需要出发做出关于学习目标和学习有效性的分析;第二,从教学实际出发,研究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方法,从而制定出进行课堂反馈矫正和促使学生当堂达标的措施;第三,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对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进行课堂实践做出深入思考,并设计出对课本以外资源进行调控和利用的方案,使教学设计真正发挥指导课堂实践的作用。教学设计要探索教材处理的新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处理教材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结合本地实际,讲授对学生有用的知识,注意引入生活素材,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活动应具有实效性。小组合作交流,目的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如果安排一个大家几乎都能掌握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结果肯定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既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又不能产生良好效益,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之前必须精心思考,充分结合学生水平、兴趣等多方因素,让学生都能乐于参与,从中受益。
把握好时间安排和学法指导,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教师要在课堂上惜时如金,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比方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安排收发作业等。上课要守时,不要迟到,更不允许拖堂。教师要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助学生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5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可以学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会的观念,帮助学生制订自学方案,解答学生疑难。对于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讲,解决不了的问题精讲,遗漏的问题予以补充。
三、对教学内容要进行有效的选择
删除无效教学环节,为关键环节增效。课堂一开始是否复习提问,是复习上节课内容还是提问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都要视需要而定。教学内容和形式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认知水平安排,减少无效活动或讨论,更要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为讨论而讨论。对于一些价值不大的细碎教学环节,坚决删除,能合并的教学环节要进行合并。
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练习的目的有三个: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有弹性。
关键词:高效;复习;地理;“中国的地形”专题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46-02
地理中考复习课的形式与效率直接影响学生上复习课的兴趣,影响学生系统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许多地理专题复习课,还是以教师讲为主,教师从头到尾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复述一遍,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怎样提高地理复习课的效率,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上复习课的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下面以“中国的地形”专题复习为例,谈谈这一复习专题的创新举措。
一、关注时事热点,设置问题情境
地理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对地理学科的正确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国际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解说,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增加地理学科的教学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增长同学们的学识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和考试命题方向一致,因为根据历年考试命题的数据分析,很多问题都是根据国际热点时事而设计的。
教学片段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的专题是中国的地形,这一节内容在历年中考中均有命题。同学们脑海里还有印象吗?先来考考你。
【展示课件】巴布鲁的日记
中国与坦桑尼亚是友好邦交国家,今年初坦桑尼亚国际部为了促进两国交流,派出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来中国考察交流,下面是学生巴布鲁写的游学日记片段,但有部分污损,请你来补充一下吧!
第一次来到中国,感觉中国好大啊!这里有最高的_______高原,有天府之国_______盆地,还有鱼米之乡_______平原。
我们坐船从长江顺流而下,不知不觉已经航行了上百公里,船的速度怎么这么快呢,问了同行的中国好友,原来这与中国的_______有关。
设计意图:摈弃传统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导入,设置与时事热点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了复习课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素质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关注学生参与和互动,提高复习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参与”。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有效”,甚至“高效”,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复述式的复习课让人觉得“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地图是地理的语言,真正的地理课堂应该让学生做到眼会看图,心里有图,手会填图,只有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在课堂中有叙说、有读图、有思考、有填图等活动,才能巩固知识点,才能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要舍不得把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多让学生进行指指图、画画图、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等活动。
教学片断二:模拟导游,介绍中国地势特征。
【展示课件】中国地形图
1.导游词一:地势特征。巴布鲁您好,我是×××,很高兴向您介绍我们国家的地势特征。请看这张中国地形图,图面色彩斑斓。我们发现深色集中在______地区,浅色集中在______地区,图面大体上有 种颜色。说明我们国家的地势特征:_______高_______低,呈______状分布,自西向东分别是第______级阶梯,第______级阶梯,第______级阶梯。
2.导游词二:各个阶梯的特点。巴布鲁您好,我是×××,很高兴向您介绍我们国家各个阶梯的特点。第一级阶梯的颜色是深棕色的,平均海拔在 米以上,地形类型以 为主;第二级阶梯颜色以浅黄色为主,平均海拔______米至______米之间,地形类型以______、______为主;第三级阶梯颜色以绿色为主,平均海拔低于 米,地形类型以______ 、______为主。
设计意图:教师把对地势特征的介绍转变为让学生当导游介绍,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参与进来,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外国有句俗语:告诉我的,我忘了;表演给我看的,我记住了;我亲手自己做过的,我明白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对复习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记忆更长久。
三、善用诗词,感受地理课堂之美
地理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美丽的地理课堂是地理教学的最高境界,美的课堂是艺术的享受、魅力的释放。因此,地理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营造美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感受地理学习之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教学片段三:山脉纵横交错
【展示课件】诗欣赏
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南南岭。南北走向有三竖,贺兰、六盘与横断。东北―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夹当中,台湾山脉东分布。西北―东南有两捺,北尔泰,南祁连。弧形山脉气势宏,喜马拉雅似卧龙,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师小结:这首诗的主题有两个:山脉、走向。学生活动:熟读诗句,并且指图解诗。
设计意图:山脉的识记枯燥而烦琐,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诗句,可以把地理知识的学习与诗歌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增进对地理学科的感情,而且还能从诗歌中得到美的享受,这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四、设置竞猜活动,课堂推向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充当导演,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是关键,好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变成活动化的课堂,可以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地理知识,并且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考力。
教学片段四:地形区竞猜
刚才在日记中提到我们有天府之国四川盆地、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说明各个地形区都有各自的特点。下面我们来个竞猜活动,看谁能最先猜出地形区。
【展示课件】地形区竞猜
竞猜一:该地形区地势平坦开阔,位于秦岭――淮河以北;该地形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该地形区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民族以蒙古族为主。
竞猜二:该地形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矿产资源丰富;该地形区位于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该地形区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最长的内流河。
【关键词】生活案例 主体作用 多媒体技术
地理课堂是学生们获取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利用率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地理成绩是否能够提高。地理这门学科和生活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但是又有很多抽象的知识,很多教师没能处理好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只是利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强行让学生记忆,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们吸收理解了多少。因此,教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提高课堂的利用率,构建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
一、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这门学科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些比较规范、学术化的语言,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要深入的研究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一个有效的转化,找出地理知识和生活的契合点,并利用学生们容易接受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主动意识。同时,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还能引导学生们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实用性,体会到地理这门学科的价值,这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节内容,课文中是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的,并对鲁尔区开发区位因素、存在问题及整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方法就当下北方京津冀地区雾霾严重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们掌握分析某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能力。利用这种当下较热的话题,可以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性,感受到地理这门知识的价值。
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更加贴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既没有脱离了教材,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这对于提高课堂利用率,创建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有着很大的作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传统的教学课堂之所以不能称之为高效的课堂,是因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多,学生们消化的少。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师讲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缺乏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得学生们即使有疑问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还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处于一个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应试化的教育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得不到提高,即使他们记住再多的知识,取得再高的分数也不能称之为高效的课堂教学。
要提高课堂的利用率,构建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师就需要改变一些传统的观念,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教学手段,不仅要帮助学生们掌握地理知识,还要利用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们养成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并且,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们勇于质疑,多让学生们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学习地理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主动性,而且还能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一个有效的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切忌一直向学生们灌输知识,可以适当地放慢讲解速度,给予学生们一些讨论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理解常见的大气现象的基本原理等相关知识。并且,教师还要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们将疑问及时地提出来。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师开展地理教学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化静为动,并能利用课件帮助学生们图片重难点知识,有效地解决一些通过板书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可以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入到地理课堂,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唤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的利用率,为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奠定了基础。
比如在讲解“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不能有效地区分理解不同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演示一些动态的图示,帮助学生们有效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这些难点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展示更加丰富多彩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们跨学科迁移能力,增强他的分析和应用意识。此时,学生们的综合素养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这样的地理课堂才能称之为高效的课堂。
总之,要提高课堂的利用率,构建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学生们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