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责任审计职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联席会议在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一、联席会议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组成人员有: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陈国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齐香民,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贾秀成,县审计局局长于才臣。
二、联席会议召开的形式和时间。
联席会议的召开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每年六月份、十二月份各召开一次定期会议,不定期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安排联席会议。
三、联席会议的主要工作
(一)研究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和有关审计工作安排。
(二)听取全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有关部门通报与具体经济责任审计事项有关的其他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
(三)就审计报告中难以界定责任的问题,研究讨论给予界定。
(四)研究审计结果运用和重大问题处理及案件移交,并就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或事项,按有关规定负责向社会公布。
(五)负责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其他问题。
四、组成部门的工作配合
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合力。
组织、人事部门及时下达审计委托书,通知审计机关,明确工作要求;审计机关组织力量依法组织审计,及时出具审计结果报告,在出具审计结果报告以前,向组成联席会议的有关部门通报情况;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利用审计结果,注意主动找被审计人员谈话,搞好思想疏通,以便消除疑虑,减少阻力。
当纪检监察部门发现领导干部有重大经济违纪问题线索,需要进一步查处的,审计部门要密切配合。
审计机关在依法实施审计中遇到阻力和干扰时,纪检、组织、监察部门应当出面协调,给予支持。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本镇范围内各村主要负责人实施的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村主要负责人,是指行使村集体及村民委员会财务审批权和参与村级经济活动决策的主要负责人。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经济责任是指村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主管责任,是指由于村主要负责人对其所在单位的经济事项管理、领导或监督不当等原因,致使所在单位出现违法违规问题而应负担的经济责任。
直接责任,是指由于村主要负责人对其直接分管的经济事项管理不当,或决策失误而事后又处理不力,以及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所在单位经济损失或经济效益差而应负的经济责任。
第五条村主要负责人在任期内或离任、换届时,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
第六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镇范围内村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设立镇审计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村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并接受区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七条镇人民政府应建立村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保证审计资料的完整性和审计工作的连续性。
第八条村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审计办应根据镇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或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第九条审计办实施审计时,可通过审前公示、述职、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及时掌握工作重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若遇到难以深入实施或涉及职权范围以外的问题,则应向镇人民政府报告,并按法定程序移送有关机关处理。
第十条审计办工作人员在审计中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并遵守审计回避制度。
第十一条被审计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办实施审计活动,其他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审计办实施审计活动。
第十二条由镇人民政府审计办组织实施的村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所需经费列入镇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十三条村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作为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或上级组织评议村主要负责人工作实绩和对村主要负责人进行管理、监督、罢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审计办应当通过审计村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必要时延伸到有关部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分清被审计的村主要负责人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并作出客观评价。
第十五条对村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㈠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㈡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
㈢损益性收入情况:
1、经营收入;
2、发包及上交收入;
3、投资收益;
4、补助收入;
5、其他收入。
㈣损益性支出情况:
1、管理费用(干部工资、补贴、奖金、公务活动支出);
2、经营支出;
3、收益分配;
4、其他支出。
㈤非损益性收支情况:
1、土地补偿费收支;
2、福利费收支;
3、捐赠款及捐赠物资收支;
4、上级拨款收支;
5、依法向群众专项筹集的公益性、生产性建设资金收支;
6、其他非损益性收支。
㈥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㈦集体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㈧基本建设和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效益情况;
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㈩群众反映的其他有关经济事项;
(十一)镇人民政府及有关国家机关委托的其他审计事项。
第十六条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还应审查村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情况;审查村主要负责人个人在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集体资产,违反干部廉政规定以及是否有违反国家规定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分清村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问题应负的责任。
第十七条审计办应当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拟定审计通知书。
第十八条在实施审计3日前,由纪委或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会同审计办,向被审计的村民委员会送达审计通知书,同时抄送被审计的村主要负责人。
第十九条审计通知书送达后,村民委员会应向审计办提交下列材料:
㈠村主要负责人任期内财产清查,各年度财务收支的会计帐册、报表、凭证及相关资料;
㈡村主要负责人任期内各年度的经济工作计划及执行结果资料;
㈢村主要负责人任期内作出重大经济决策的会议纪要、记录等相关资料;
㈣村民委员会内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人员状况及内控管理制度;
㈤审计办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条审计实施阶段结束后,审计办拟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按审计复核规则审议通过后送达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征求意见,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应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送交审计办;逾期未提出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提出异议的,审计办应进行复查,然后形成审计报告,并将审计报告和村主要负责人、村民委员会的书面意见一并报镇人民政府。
第二十一条审计终结后,审计办应向镇人民政府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㈠基本情况(包括村民委员会机构人员情况,村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经济目标完成情况、财务收支及资产负债情况、对外投资、基本建设等重大事项的基本情况);
㈡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和建议(包括经审计查出的单位主要问题和个人经济问题,同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㈢审计评价(简要概述经审计确认的被审计人员的经济工作业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负的经济责任和其他相关评价);
㈣需要说明的问题(根据需要对一些因时间、人力或其他特殊原因而无法审查清楚的问题加以说明)。
第二十二条镇人民政府审定审计报告,对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理或处罚;情节严重的,提请纪检、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三条审计报告应送达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审计报告自送达之日起生效,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
审计结果以适当形式公布。
第二十四条审计办应当自审计报告送达之日起3月内,对审计报告中提出问题的落实情况、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进行回访。
第二十五条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拒绝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资料,阻碍审计办依法实施审计活动,或者提供伪证、毁灭转移证据,拒不执行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报复陷害审计人员、提供资料人员、检举人和证人的,应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按下列规定追究责任:
㈠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提出罢免的处理建议;
㈡违纪政纪的,向纪检、监察机关提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建议;
㈢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审计办工作人员在审计期间、、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现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存在的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把组织监督与审计监督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加强干部监督的有力措施;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有效保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近几年来,各地审计机关认真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取得显著成效。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起步较晚,相关的政策措施还不十分完善,尚处在摸索阶段,在实践中笔者感到现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存在以下难点和矛盾,应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以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健康。
1.1、时间紧、任务重、审计压力大
,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调配使用的特点是集中调整多,个别调整少,一般集中在换届前后。而领导干部从被组织人事部门确定调整到正式任职,时间一般都很短,因而出现组织部门集中交办、审计部门突击审计的特点。再加上审计部门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造成每年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量相当大,而且随着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日益凸现,各级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审计寄予厚望,因此,审计部门在短期内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这一重任有相当大的困难。
1.2、工作协调有难度,难以有效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
目前,我省各地均建立了由纪委、组织、人事、审计、监察五部门参加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在实施中也规定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而事实上,各部门除每年例行的联席会议外,尚未在工作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仅仅把经济责任审计看作是审计部门新增加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能。对审计部门而言,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审计项目,有其特殊性:一是审计机关在工作计划安排上处于被动地位,随机性强;二是离任后审计多,审计成效差,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干部群众和离任干部配合审计主动性不高,另一方面干部已经调离,审计成了“马后炮”,发挥不了应有的监督作用。所有这些问题均不是审计部门能单独解决的,必须是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在工作中增强协调性,才能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1.3、审计部门无法确认或解除被审计者的全部经济责任
国务委员王忠禹同志在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是对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中的必须的素质和决策水平,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纪的依据的反映。按两办暂行规定要求,审计机关实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通过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审计,分清领导干部本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在审计的基础上查清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它违法违纪的问题。按以上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实质是对一个领导集体的审计。在这一点多、面广、量大的工作中,审计部门的职责是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凭证、帐簿等资料揭示领导干部在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而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是否具有必须的政治素质、决策水平等则很难用常规的审计手段揭示出来。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有时会收到各种举报,有些举报与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有关,审计部门可以查证,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单位会计记录无关的,审计部门无法通过常规审计手段确认其可信性。因而无法确认或解除被审计对象全部经济责任,往往需要纪检、监察部门利用其工作职能进行大量的调查,予以查证。
1.4、缺乏规范合理的评价依据,审计定性难
两办暂行规定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部门应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在工作中我们发现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比其它审计项目的评价困难得多。主要原因一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套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依据;二是审计评价的范围难以界定。经济活动中很多内容是普遍联系的,因而在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时很难区分哪些是直接责任,哪些是间接责任,哪些是主要责任,哪些是次要责任。三是前后任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近几年刚刚起步,很多领导干部接任时未对前任进行审计,不区分前后任的责任则难以评价现任的责任,而前任工作已时过境迁,难以评价。
2、完善责任审计制度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益,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2.1、统一领导,加强协调,实行经济责任联合审计制度
建议成立由分管干部工作的领导任组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加强协调。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实行联合审计制度。审计工作的实施主要由组织、纪检、审计三个单位来完成,三个单位同时进点,但有明确的分工:组织、纪检部门根据各自的要求,负责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重大决策的会议记录,领导干部的勤政廉政情况,收集干部群众的反映,并据以调查;审计部门负责检查凭证、帐簿、报表等会计资料。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三部门各自的优势,将审计监督和干部管理及纪律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有侧重,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
2.2、建立起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的经济责任
审计机构,各地虽然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但由于没有行政监督权,审计工作仅停留在搞清经济活动的事实,反映有关情况移交案件线索的阶段,还不能完全实行对“人”的监督,难以分清责任,审计评价也因此流于形式,责任追究也就无从谈起。为此,应当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监督权,实现经济监督与行政监督的有机结合,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干部提供量化的依据,能有效地解决目前审计查帐、纪检监察追究责任相分离的格局,避免案件移交后纪检监察部门重复查帐。
2.3、理顺干部变动与审计的关系,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
按照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应当先审计后离任。目前很多地方还是采取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我们考虑到目前实行先审计后离任的条件尚不成熟,工作尚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不宜过急地强调先审后离。干部虽然离任了,但其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并未脱钩,如果查出问题,仍然可以追究,为了有效地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是否可以对拟任新职的干部,由市委宣布其先到新单位主持工作,视离任审计结果,再决定任命与否,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使他们工作有了压力和动力,增强勤政廉政的自律性。既增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约束力,提高审计效果,又可以解决先离后审的矛盾。
【关键词】经济 责任审计 绩效审计 比较研究
研究国内相关理论和实务,其经济责任、绩效两种审计间存在紧密性的联系,特别是政府领域内的审计。当前国内很多学者不断学习且研究着国外的绩效审计相关经验,在该过程中极易发现二者有混同不良现象,认为绩效、经济责任两种审计具有雷同性,故极易混淆其审事、评人,直接影响了社会对其经济责任审计正确认知以及落实,制约了绩效审计当前在国内各领域内的发展。为了令绩效审计在国内得到高效的发展,要求社会或工作者能够正确认知两者间的联系和本质性区别。因此,从各视角、各层面研究和比较两种审计间的区别,令其在各领域中更好地发挥自身职能作用。
一、研究概念间的对比
从概念上进行比较,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审计者需从被审计的所在单位开展财务相关活动,安排会计记录相关信息(资产和负债),确保信息具有真实性、合理性,对资产增值的部分予以全方位审计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理清审计单位工作者在本次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而绩效审计在概念上到现在尚未有系统性观点,国内审计者借鉴了一些国外与绩效审计相关经验,并有效结合了国内的国情,重新界定了绩效审计概念。在定义上它主要是由独立性审计部门或机构及其工作者对政府开展经济相关活动展开审查,在分析和评价中确保公共资源利用有效效益能够和预期效果保持一致,从而改善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提升政府经济活动在绩效上的监督力度。
在基本的定义方面,其绩效审计在原理上和经济责任的审计相一致,皆搜集与被审计相关单位的财政财务实际收支等重要信息或数据。比较其既定标准,在评价上能够与规定相符,且把审计最终结果传回给相应被审计的单位系统之中。但是存在区别的就是绩效审计更加倾向于对项目自身经济性能、整体效率以及最终效果等作出评价,其经济责任审计则倾向于对被审计的单位责任者在任期之内经济职责进行划分。两种审计皆是构建在其财务审计之上,由于仅能在合法且真实原则上对其各项指标作出评价,确保经济责任的评价要有客观性、公平性、精准性,在该过程中两者实现了互补。一方面,其绩效审计很好地指出了被审计机构在工作或相关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借助经营管理分析问题产生的本质,同时为其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划分沥青相关部分设计者的职责,并为审计提供确凿证据。但是在另一方面,其经济责任审计把审计结果以报告形式提交给被审计的机构相关负责人,有力督促了该机构实现整改目标,不仅加强了管理力度,还提升了此机构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着绩效审计提升发展的层次以及高度。
二、研究基本要素间的对比
(一)审计职能
从职能上进行比较,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含传统财务的审计职能,审查财务部门收支合理性与真实性,确保国家各项经济的完整和安全,职能重点在于监督经济。其次是经济责任审计,它重点在于审查并评价被审单位相关负责人自身在任职时间内对经济活动应该承担的职责。绩效审计在职能上倾向于评价以及鉴定,其职能实现主要是通过审核被审计的机构相关经济活动,考核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环保性,令此机构整合与优化自身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其经济活动的效益。在鉴证职能上延伸了评价重要职能,运用法律效力进行证明,进而为各机构或是相关法人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两者皆有着评价的职能,区别在于对各自职责评价不同,绩效审计体现在经济活动审计整体效率和经济性以及最终效果。但是评价与审计息息相关,评价在内容上局限于部分或是所有事项的决策参与者,其绩效审计在评价内容上主要包含了经济事项整个过程。然而,经济责任审计在职能上倾向于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延伸了财务审计在监督方面的职能,其绩效审计在鉴证职能上延伸了评价职能。从其职能上来看,二者存在优势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审计作用方面。
(二)审计方式
在审计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其经济责任审计会随时、全方位对专项活动展开审计,分为现场、送达等多种方式。通常情况下,其绩效审计经常以调查方式开展审计工作,较少进行全面性的审计。另外,在时间上会随时不定期对多个项目展开审查与分析,在地点上对现场实施检查和取证以及分析,较少运用电子数据或是书面资料完成送达;其次为经济责任多数审计相关机构内部会计资料,具有较强的微观性,相关事项存在较少宏观性建议或是结论。由于绩效审计不仅在微观上展开审计,还对各类问题展开大范围性审计;而后经济责任重点对事后展开审计,还对事前和事中以及后续等展开诸多审计。经过对审计方式的比较,其绩效审计具有灵活多样的特征,针对于自身有着广阔的领域,较宽的界面和复杂且多变的内容,审计者可自由、灵活的进行选择,相较之下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单一的审计方式。书面审计方式可以与电子审计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减少审计过程中的数据误差、数据篡改等问题,绩效设计亦可以其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审计方式补充责任审计的单一审计方式。
三、总结
通过对两种审计概念、基本要素间的比较,其绩效审计比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方式也比较灵活,以及较为明显的审计成效。它在未来审计发展中势必会成为主流,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又由于滋生对经济活动监督的复杂性,故在审计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虽然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都存在着不同的倾向点,但其之间却存在着互补优势。绩效审计倾向于经济领域的宏观性审计,其经济责任审计更加倾向于经济领域的微观审计,经两者结合应用在审计中,对政府机构充发挥出监督和评价以及鉴定等重要职能。
参考文献:
[1]李利华.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J].学术交流,2012,(3).
【关键词】 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增加值; 平衡计分卡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法人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进行评判和界定的行为。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公正,不仅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和风险,而且也是被审计人员和委托人关注的焦点。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评价客观、公正的关键。就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现状而言,一方面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财务分析指标为主,尽管有关经济责任的法规已经考虑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引入了内部控制流程指标,但尚未形成规范;另一方面,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开始注重社会责任、提出终生学习等概念,如中国石化、中国移动等单位开始每年社会责任报告,审计评价已落后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因此,如何适应形势,改进现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业绩评价模式分析
业绩评价是指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参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营者的努力程度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评判。根据评价指标的不同,可将业绩评价系统划分为三种模式,即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
财务模式是以财务报表的数据、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绩效的依据。这种评价模式的优点是财务数据容易取得、财务指标容易计算,通过财务指标的层层分解,不仅可以发现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还能从不同的角度判断和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缺点是衡量公司业绩的传统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容易纵,而且无法从战略高度反映企业决策的要求。
价值模式是站在股东的角度来评价企业的业绩,即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导向,将企业战略与日常业务决策和激励机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经济增加值(EVA)。EVA利用经济利润代替会计利润,只有EVA大于零,经营者才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否则经营者不仅没有增加价值,反而侵蚀了原有的价值,考核结果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缺点是EVA的计算仍然是以现行财务报表的数据为依据,且需要建立在强式或半强式有效资本市场的假设基础之上。
平衡模式相对上述两种模式,其最大的突破就是引入了非财务指标,通过指标间的各种平衡关系来体现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该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平衡计分卡(BSC)。BSC将业绩评价分为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财务是最终目标,客户是关键、内部业务流程是基础,企业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虽然根据BSC设计的业绩指标考核比较全面,但是如何将总体业绩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平衡计分卡并未提供一套规范的参照指标体系,使得指标的创建难度较大。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通过对传统财务模式、EVA和BSC的比较,可以看出三种评价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可以在吸收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BSC的原理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构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整体框架;其次,借鉴财务模式中合理的成分完善指标体系;最后,以EVA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在财务层面突出EVA的统领地位,并在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中加以体现,使企业业绩考核更加真实。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将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在BSC四个维度进行分解,确定战略重点,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财务业绩维度反映企业的综合业绩,是整个业绩评价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等维度揭示了企业财务业绩的创造过程和实现途径。四个维度分别用一系列的指标来描述,各个维度之间的指标和各维度内部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调整评价维度
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国家,决定了国有企业不仅仅要完成一定的经营业绩,而且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明确归口部门,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统计和考核体系”。截至2007年年底,已有中国石化等11家中央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可见,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引入社会责任已具备条件。因此,除平衡计分卡常用的四个维度外增加了社会责任维度。
(三)设计评价指标
战略重点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方向和关键结点,体现公司战略成功的主要方面。每一个战略重点都对应着一个或者更多的目标,每一个目标能够分解成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关键指标。关键指标是企业运作的考核标准,衡量每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战略目标,从五个维度确定战略重点,对战略重点进行分解确定主要目标,分析影响主要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然后设计出衡量这些关键成功因素的指标,从而最终建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参见表1)。
(四)确定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即可采用经验法确定,也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本文一级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下面以A=(Bij)5×5为例,说明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财务维度(B1)、客户维度(B2)、内部业务流程维度(B3)、学习与成长性维度(B4)及社会责任维度(B5)等一级指标的权重。
首先,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在与其他一级指标进行重要性程度两两比较时,社会责任指标赋值最低,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考虑到如何量化社会责任仍然没有明确的操作方法;鉴于学习与成长性指标评价采集的数据不够精细,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所以重要性程度赋值较低;财务模式尽管对企业业绩评价不够全面,但是由于运用时间长且指标体系成熟,在与其他一级指标进行重要性程度比较时赋值最高。对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性及社会责任等一级指标两两比较后,形成下面的判断矩阵:(五)确定评价方法
对于定量评价指标得分,可采用以下步骤计算:首先,计算各指标的实际值;其次,用各指标的实际值除以标准值,再乘以该指标所占分值;再次,得出各维度定量指标的总分。标准值可采用本单位历史年度该指标平均值或本行业该指标平均值,同一维度中各指标所占分值(分值合计100分)由审计人员依据审计任务的实际情况设定。对于定性评价指标,评价为“优”得95分,评价为“良”得85分,评价为“中”得75分,评价为“较差”得65分,评价为“差”得55分,各单项指标最后加权平均计算出该层面的得分。
综合评价分数=财务维度评价得分×40.31%+客户维度评价得分×20.90%+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得分×20.90%+学习与成长维度得分×11.07%+社会责任维度得分×6.82%,表示对被审计人履行职责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 陈宋生.平衡计分卡理论与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J].中国审计,2008(14).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
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是对其经济责任评价的主要内容。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二是基本建设的投入及效果,三是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的发展及民生资金的落实效果。
(二)任职内重大经济决策事项
一是有哪些重大经济决策事项。二是做出决策的制度、程序和效果。任职期间是否建立健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决策是否遵循了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决策事项的执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对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
(三)财政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情况
通过对任职期间的财政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审计,揭示财政收支增减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领导干部履行经济监督管理职责情况。审查其所在单位财产的保值和增值情况,包括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及资产流失情况等。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其真实性、效益型与合法性,从而对领导干部不能完成的相关指标的责任进行明晰。最后,还应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进行评定。主要审计:财政财务收支中的重大事项;非税收入收缴和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财政专款资金的使用和落实情况;预算外资金管理情况;政府采购的执行情况,执行有关经济决策、财经法规、内控制度及日常财务管理情况等。
(四)遵纪守法及廉洁自律情况
这主要是指领导干部是否能够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有无侵占国有资产、行贿、受贿、贪污、挪用等违法违纪行为。
(五)其他与经济责任有关需要审计的事项
包括未纳入上述审计内容但属本地经济工作重点及组织、纪检监察等机关委托或群众反映强烈的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重要问题等。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存问题
(一)审计人员无法满足审计需要
审计人员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除了财会知识以外,还包括宏观的经管知识等,还要求对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熟悉程度,具备初步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当前,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还不够全面,这些都对审计工作持续开展造成限制。此外,审计工作技术性很强,难以通过短期、简单培训增加审计人员的队伍,提供合格的审计人员。从目前我国审计机构的设置与审计人员编制情况可以知道,审计力量难以满足审计任务需要的情况十分普遍。很多被审计干部对经济责任的审计往往也存在错误认识,对审计工作存在排斥现象,影响审计人员的调查取证及资料的收集。
(二)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虽然我国相关规定中对与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进行了界定,但对其的解释比较笼统,且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往往会造成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会出现责任认定不明确、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主观责任与领导责任间区别不清,这些都会严重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进行。此外,审计人员在认定经济责任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选择性,容易过分夸大干部功绩,避免涉及负面事实,导致审计结果往往报喜不报忧,难以正确指出领导干部的决策失误与等情况。另外,对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考察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的方式,目前很多审计工作都是在领导干部离任以后进行的,这就会造成评价结果与干部任免的脱节,使得经济责任的审计容易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其评价、管理和监督作用。
(三)审计结果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终结阶段,审计机关会根据审计过程中的工作内容提出审计意见,并做出审计决定,将结果告知相关部门,对审计机关,这是完成委托审计的过程。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不能切实执行,或是不能完全执行,拖延执行等,这些都会削弱审计权威性,减弱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提升审计工作效能的途径
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如下方面进行解决和完善:
(一)完善经济责任的审计机构
建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对审计机关来说据有很多的益处。审计机关不需要从其他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审计小组,可以有专人负责审计活动,这些人员就有更多的时间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计算机等其他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和学习,这些都能够更好地满足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此外,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可以传达出这样的信息: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保护与监督形式,被审计干部应该重视审计工作,并积极配合。
(二)关于审计手段与方法的改进
审计手段与审计方法的改进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建立以内控制度和风险导向作为基础的审计制度,并通过计算机工具进行辅助,通过这种手段与方法的改善,能够对审计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三)创新经济责任的审计方式
经济责任的审计必须坚持审计后离任或离任-审计-任职的原则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使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犯下的错误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并对不规范、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及时制止,从而顺利地保护国家财产,达到审计工作与干部的任免相挂钩,从而建立有效地人员聘用的机制。
(四)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综合性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之一。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财会意识和计算机技能等,为了更好地满足审计工作的具体需要,应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便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从而及时地对复合型人才进行吸纳,充实专职审计人员的队伍,从而加强我国经济责任的审计队伍建设。
(五)加强法律体系的建设
法律环境对于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只有更好的法制化程度才能促进审计效能的充分发挥,对于当时不适应我国国情的一些法律法规应进行及时调整,以便充分发挥法律发挥对于审计工作的有效保证,从而充分建设出能够充分发挥效能的审计体制。保证审计工作有法保障、有法可依。
(六)建立相对完善、公正、标准的评价体系
对于审计工作的评价,要尽量保障评价体系的标准性和公正性,从审计的角度,以数字和事实为依据,以便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评价的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并秉持一定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并根据已知的经济事项与实际情况,结合评价指标,把握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尺度,正确看待干部业绩。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流程;风险点;风险控制
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强化干部管理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的手段。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主体,伴随审计过程存在和产生。分析审计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主要流程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出风险控制要点,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
(一)主要流程与风险点分析
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所处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和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包括单位组织架构、业务性质(学院或部门涉及的专业领域)、内部控制情况;所处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经济、文化、市场、政策、法律、监管)、学校内部环境(学术风气、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水平)、行业环境(专业领域内行业特征、惯例、竞争态势)等情况。审计人员可以单独编制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环境的风险点标示图,便于细化分析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准备阶段运用风险预警策略,主要是针对项目前期准备以及对被审计单位初步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包括主要风险点在哪儿、什么风险、什么原因造成的、会有什么后果等情况。绘制准备阶段审计风险点标示图后,需进一步设计和编制审计风险清单,分析各种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走势和影响范围,揭示风险可能的转化结果,发出风险警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接受组织部门委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谁、什么时候审,主要由党委组织部门决定。当被审计对象确定后,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开始为实施审计做准备,这一阶段称为审计准备阶段。根据准备阶段审计业务的主要流程,审计人员应细化工作内容,分析主要业务环节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因素,编制审计业务流程的风险分析图表,记录风险预警分析的过程。图(1)是对某学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环节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内容分析。审前调查的主要工作是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所处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和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包括单位组织架构、业务性质、内部控制情况;所处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经济、文化、市场、政策、法律、监管)、学校内部环境(学术风气、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水平)、行业环境(专业领域内行业特征、惯例、竞争态势)等情况。审计人员可以单独编制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环境的风险点标示图,便于细化分析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准备阶段运用风险预警策略,主要是针对项目前期准备以及对被审计单位初步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绘制准备阶段审计风险点标示图后,需进一步设计和编制审计风险清单,分析各种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走势和影响范围,揭示风险可能的转化结果,发出风险警示信号,为进一步防范控制风险提供基础条件。
(二)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审前调查阶段,审前调查的风险主要来自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人员实施调查分析过程产生的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环境,目的是识别和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该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是否准确,以及实施审计调查是否充分。为了控制该阶段的审计风险,在对某学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做了以下工作。1.选择恰当的审前调查途径和方式:通过学校和被审计学院的网站、其他宣传资料等传播媒体了解学院信息;走访学校组织部门、纪检监察和教务、科研、财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听取各部门对被审计学院教学管理质量、科研绩效、财务状况等情况的介绍;联系和走访被审计学院行政办公室,获取学院基本信息资料;查阅相关资料,询问有关人员。2.确定必要的审前调查内容:了解学院规模、机构设置、教职员工基本情况;了解学院内部管理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内部控制风险状况;了解学院负责人职责范围、分管工作内容及管理业绩情况;了解学院外部环境如主要学科所处地位、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国家政策导向等情况。表(1)为编制的该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工作日志表,目的是控制审前调查不充分的风险。3.收集相关的基础性资料:收集与被审计学院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资料;以前年度学院被审计或检查的结果报告;各类考核、评估结果报告,学院年度预算和财务决算报告;学院工作计划、总结、年鉴、各项制度汇编等资料。4.实施关键的调查分析步骤:在了解被审计学院情况和环境基础上,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使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初步评估被审计学院重大错报风险;制定项目总体审计策略和工作方案。表(2)是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学院相关情况后,对学院重大错报风险初步评估的内容和结果。
(三)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主要程序是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座谈、访谈、询问、检查、观察以及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主要风险是实施审计程序或使用审计方法不恰当和收集的审计证据缺乏可靠性、充分性、完整性的风险。为了控制该阶段审计风险,我们在对某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时,重点进行了如下工作:1.重视口头证据收集:通过座谈、访谈、询问等言语交流,识别和判断审计风险信号并实施相互印证式的询问,即向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人员询问同一方面问题从而获取真实可靠信息。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完成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根据风险预警策略,对审计实施阶段风险信息的收集主要围绕实施审计程序可能产生的风险事项进行。准备阶段预警重点需要收集和识别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的风险信息。实施阶段主要关注审计人员的行为是否偏离准则和规范的要求,是否未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执行。图(2)列示的是对某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实施阶段主要业务流程的核心工作以及对应环节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内容。
(四)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主要程序是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座谈、访谈、询问、检查、观察以及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主要风险是实施审计程序或使用审计方法不恰当和收集的审计证据缺乏可靠性、充分性、完整性的风险。为了控制该阶段审计风险,在对某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时,重点做了如下工作。1.重视口头证据收集:通过座谈、访谈、询问等言语交流,识别和判断审计风险信号,并实施相互印证式的询问,即向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人员询问同一方面问题从而获取真实可靠信息。2.实施内部控制测试:使用检查、重做等测试方法,对被审计学院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评价其控制风险。审计过程中选择该学院风险较大的业务事项进行控制测试。表(3)是内控测试时选择学院培训项目进行业务流程和管理控制了解的情况。根据对学院培训业务内部控制了解的情况,得出其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得到执行,但该业务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还需要实施进一步的测试,重点关注控制在各个不同时点是否按既定设计得到一贯执行。表(4)列示的是测试培训业务控制运行有效性时,梳理主要业务流程进行测试的内容和结果。测试结论:总体上学院非学历教育培训内部控制有效,但存在以下问题:(1)对收费标准的报备不够重视,有随意定价的倾向;(2)部分培训项目教学计划欠规范,招生简章中未公布学时数,易让外界对培训质量或收费标准产生疑问;(3)授课酬金发放标准提高未经授权批准,授权管理存在缺位现象;(4)重要文书资料查阅未设置或未执行权限管理,易引起信息外泄或资料毁损;(5)学院各短期培训成本资金账户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基本全部支出,与校内其他学院类似资金账户使用结果有明显差异,需在实质性测试中进一步核实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相关性情况。3.规范实质性测试:即对被审计学院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经济业务合规性、合法性,会计记录真实性、完整性,资产存在性和所有权等经济活动结果实施细节测试和分析性程序。采用抽样方式,根据对学院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测试结果确定了抽样范围和规模,对学院日常经费(教学、行政、人员经费)、专项经费(985、211、教改经费)、各类办班经费等进行实质性测试。4.收集充分和适当的审计证据: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取证方式收集证据,结合询问、辨认、鉴定、延伸调查、分析对比等方法,验证获取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为保证收集证据的充分性,不仅设置取得证据数量要求,还考虑取得证据类型,以符合多角度印证目标的需要;对审计证据适当性控制,主要把握证据与审计目标的相关性和证据与事实的相符性原则。5.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按内容真实、形式规范和措辞恰当的要求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对存在问题或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编写审计查证底稿,体现已收集的审计证据与最终形成审计结论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阶段
(一)主要流程与风险点分析
根据风险预警策略,对审计报告阶段风险信息的收集主要围绕导致审计结论性意见或结果严重背离客观事实的可能性展开。该阶段风险可能是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风险的延续,也会有新风险的产生,因此对各项风险信息的汇总和综合分析尤为重要。图(3)列示的是在对某学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报告阶段主要业务流程的核心工作以及对应环节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内容。
(二)风险控制要点
1.1被审计对象未全面提供会计资料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被审计对象未全面提供会计资料往往会导致审计风险隐患的存在。以云南红塔集团为例,其间开展过多次审计,然而由于未充分提供会计资料,导致多次审计均未发现10亿元“小金库”这一严重违纪行为。因而国内审计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然而目前国内审计队伍建设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2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就目前审计工作现状而言,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这一问题普遍性存在,且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先进的审计方法,导致审计质量不高。相比于常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全新形式,审计人员应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然而在审计经费短缺、审计力量不足以及审计任务繁重的现况下,大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以及后续教育机会,其业务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1.3审计评价标准不够统一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评价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的综合评估,与审计对象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现阶段,国内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审计范围、责任的界定与追究、审计工作人员行为准则、评价标准以及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治措施等各个方面仍然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审计机关无法精确审计范围,或评价责任标准不一,容易引发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策略
2.1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
在现代审计构成中,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风险防范的关键所在。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有利于保证资产完整与安全,并能够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与错误,从而实现会计资料合法真实等诸多财务目标。在建立和落实内部管理制度以及会计制度基础上,内控制度评审能够对企业管理层岗位职责的落实以及管理水平有全面了解。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重点对执行乏力、缺乏健全内控制度或根本未建立内控制度的审计对象展开详细审计。与此同时,还应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结合制度基础审计以及账目基础审计,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2加强审计人员培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涉及较多复杂问题,具有较高的要求,审计责任以及审计风险较大,因此审计部门应针对此点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审计工作人员参与各类培训活动,推进审计团队建设,并提高培训资金投入,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后续教育,确保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树立严格的法治观念,进而提高执法水平。审计部门应坚持人本理念,对干部人事制度加以改革,通过竞争激励机制推进干部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业务素质不断提升,推进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现代制度基础审计以及风险基础审计等各类方法,推进审计技术方法以及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2.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保持合理性
首先应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并对评价标准以及评估指标体系加以完善,确保评价有理有据。应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问题,多角度分析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允和准确性。就国家政策调整与变化而言,审计企业管理层对此无法做出改变,但审计企业经营成果最终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审计人员在评价过程中应坚持全面、真实以及客观陈述,切忌只看表象,草率做出是非功过的结论。此外,在评价过程中还应坚持谨慎性原则、责权分清原则以及对比原则,确保审计结论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3结语
关键词:领导干部 审计质量 机制
随着近年领导干部违规现象的日益突出,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显得更加严峻,切实提高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显得更有必要。因此,针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环境因素的影响
1.经济环境。在经济市场化的转型期里,经济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普遍存在;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发展也导致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和执行上显得滞后,在内部控制弱势的情况下,干部权力相对集中,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决策失误等现象频繁发生,由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难以查证,种种原因都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对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价。经济市场化引起的后果是审计难度的提升,这大大影响了审计质量。
2.政治环境。我国政治体制的特性决定了我国的国家审计体制属于行政主导型。由于审计机构直接附属于行政机构,国家审计在形式上属于“内部审计”,审计独立性争议一直存在,加之我国公众参政和监督意识普遍薄弱,并未能形成规范的群众性监督体系,使得审计质量水平不高。
3.法律环境。新的《审计法》虽然明确提到了经济责任审计,但并没有具体提及相关的细节;而最新颁布的《规定》也只概括性地提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些要求,至于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具体方面例如具体的审计内容、详细的评价标准、审计结果公开披露等规定仍然留有空白。
4.审计文化宣传环境。经济责任审计属于国家审计范畴这是毋容置疑的,但自其诞生以来,其地位始终是异常的尴尬。经济责任审计文化宣传不到位导致了该审计模式并未受到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足够重视,从而无法保证审计的高质量。
(二)审计风险因素的影响
1.固有风险方面,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主要表现为审计范围大、审计内容多,而且审计时间比较仓促,由于审计人员有限,审计人员通常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2.控制风险方面,由于领导干部所属单位内部控制的缺陷,相当部分的领导干部出现个人专断的情况,在进行审计前有些领导干部会故意将有关资料尤其是会计资料操纵到满意为止再签字接受审计,造成了信息传递受阻,使得审计实施的难度悄然增大。
3.检查风险方面,受到审计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取证时可能会发生程序不合规、方法和技术不合理、检查内容不全面、职业判断失误而导致的审计遗漏或审计低效情况,影响审计的过程质量。
4.社会风险方面,在公众较高的社会期望下,经济责任审计在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之余,承受的社会压力也是非常大的。经济责任审计一旦失效,便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期望差,极可能引起一定的社会震动。
(三)审计资源因素的影响
1.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人才紧缺是我国国家审计的一个长期性顽疾,表现为审计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整体素质不高。现时国家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仍然偏向单一化,由于缺乏充分的后续教育,知识水平显得滞后,综合素质仍未能很好地迎合国家审计工作的需求,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2.审计实务资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审计机关所拥有的实务资源差异较大。例如,先进地区现今已经实现审计信息化,但还有部分极度落后地区并无此条件。落后地区的审计机关可能由于审计所需设备的缺失或者功能低下而大大影响审计效率从而降低了审计质量。
3.审计无形资源。审计无形资源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审计技术障碍。由于经济责任审计长期以来缺乏强有力的理论体系支撑,因此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审计评价往往带有随意性。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宏观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
1.经济责任审计环境的完善。
(1)政治环境。随着经济责任审计政治功能的日益突出,应考虑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支持力度。现时经济责任审计受到重视程度不足,更需要各地方党委、政府加大对审计工作的政治支持力度,这也十分符合我国现时行政主导型审计体制的特性。此外,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下,应该将审计监督与政治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媒体、公众创造一个积极、宽容的审计工作监督环境,从而为审计工作的外部监督提供政治保障。
(2)经济环境。经济体制改革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亦显得日益复杂化。由于经济关系的复杂,加之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权力过于集中,其隐藏错误或经济问题的可能性就将会大大增加,使得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更容易发生错判、漏判,大大影响审计质量。因此,在经济环境方面,建议从优化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入手,建立完善的干部管理机制,加强约束领导干部的行为,降低审计机关的审计风险,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3)法律环境。虽然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文件越来越多,但到现时为止,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性文件仍然缺失,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详细的指导性文件亦未形成。由于法规条例的缺失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仍然未形成统一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报告制度,各地方在审计业务运行上仍然各自为政,这势必会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因此,建议尽早颁布诸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具体界定方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准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
(4)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建设主要体现为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培育良好的审计文化和舆论环境。审计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应加大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认知度,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社会宣传工作,鼓励公众参与,培养大众监督文化,以加强外界对公共机构运行状况、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舆论监督。
2.宏观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的构建。
(1)体制内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的构建。根据新《规定》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和制度,监督检查、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由此可知,联席会议各机构都负有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责任。此外,联席会议的组成机构均隶属于政府,因此,联席会议的监督活动属于行政监督。但受制于审计体制的缺陷,仅靠联席会议的行政监督并不能确保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施充分有效的监督。要实施充分有效的监督,就必须做到“多管齐下”。体制内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主体包括领导干部、审计机关和监督机构,但监督机构不应只局限在政府下设的其他行政机构,还应该包括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在体制内要实现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全面、有效监督,应充分运用现有的监督资源,构建一个集立法、司法、行政等机构于一体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估和问责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评估机制。建议联席会议应该设立由国家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共同组成的专门的审计质量评估中心,专职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进行评估工作。在具体的评估流程上,首先由评估中心出具质量评估报告,交给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核,再由联席会议办公室将报告呈递给人大进行二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人大决定是否对审计机关进行问责。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问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估完毕之后,必须根据评估报告由问责机构决定是否对审计机关实施问责。若评估报告反映审计机关存在审计质量问题时,相关问责机构应立即启动问责机制。
(2)体制外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的构建。体制外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主体包括大众传媒与社会公众,要从外部实现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监督,必须建立政府、传媒与公众之间的审计信息传导和沟通机制,这也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公众参政的内在要求。
信息传导机制。设立面向媒体、公众公开信息的渠道。最根本的手段是实施信息公开,审计工作的信息网络披露是重要的途径。审计机关和监督机构应针对公众意见和举报等随时做好信息接收准备。
沟通机制。沟通机制的建立需要以培育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前提,这就有赖于在审计工作评价中不断地扩大公众参与。
(二)微观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
1.基于质量文化的审计机关内部治理机制。该机制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质量文化的内部约束机制,主要发挥约束性作用,包括对组织成员观念上的引导和规范等功能;第二部分是基于质量文化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发挥的则是激励性作用,体现的是对组织成员意识上的认同和凝聚等功能。
2.经济责任审计业务的过程质量保证机制。若审计机关内部能够做到优化治理,各方面(包括人力、物力、制度)都已齐备,便具备了实施高质量审计的基础,接着要解决的就是审计业务过程中的问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在审计人员本身素质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将会决定着审计效率和效果,对审计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建议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业务过程建立“程序+技术”的质量保证机制,以确保审计过程质量。
审计程序的优化。现阶段,审计机关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先接受相关部门的委托,再制定相应审计计划,送达审计通知书,然后进行现场审计,审计工作程序在计划、时间和地点等方面普遍显得僵化。审计虽然是“良药”,具有“免疫”功能,但审计程序若没有任何变化,容易使领导干部出现“抗药性”,审计质量必定下降。建议审计机关应该活化审计程序,建立审计程序优化机制,具体可以从审计计划、审计时点和审计地点等入手。
审计技术的优化。审计技术方法不成熟是经济责任审计多年来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审计机关应该力求在审计技术方法上有所突破,保证审计过程质量,因此建议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技术方法创新机制,鼓励审计人员进行创新。审计机关在探索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时还应该通过完善员工技术培训机制来实现。
3.经济责任审计业务的报告质量保证机制。加强审计配合,完善审计结果传递机制。在审计结果传递上,审计机关应与其他部门加强审计配合,与其他部门建立信息互通制度,在保证审计结果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相关部门的同时,也应该确保相关部门的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到审计机关。对此,审计机关应设立专职小组,专门协调与审计报告利用部门的沟通协作。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披露机制。多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但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始终未能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化,多数审计结果只被记入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人事档案,且只有特定的机关和部门才能进行查阅,社会公众根本无法了解到详细情况。应尽快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机制,实现审计报告的全民共享。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机制。建议今后应该继续完善相关的审计结果运用法规,积极推行任前、任中审计,推动审计监督关口的前移,这有利于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任用进行关联,并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调职、升迁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
三、结论
综上所述,认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的设计和运行只是过渡性措施,对于未来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保证审计质量就必须彻底改革审计体制,大概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从现行国家审计体制中的剥离;第二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去行政化。
(注:本文系浙江省审计厅2012年审计科研课题资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管理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做法及成效
(一)评价方法新。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客观评价。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高管的履职情况进行了客观评价,为自治区联社任用、管理干部队伍提供了参考。
(二)关注新趋势。充分关注各行社发展情况,促进各行社战略目标的实现。审计不仅仅局限于揭示风险、查错纠弊、评价业绩,还对各行社的持续经营能力、管理水平、管理现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研判,充分发挥了审计的咨询、增值功能。
(三)关注重大风险点。首先重点关注社团贷款风险,对2015年末全区存量社团贷款进行100%的检查,对社团贷款的风险底数有了基本的判断和认识,发现了全区社团贷款存在的共性及个性问题,为摸清风险底数、化解风险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化解社团贷款的风险从三个管理层面提出管理建议;其次重点关注行社“三重一大”决策的合规性,揭示了固有风险。
二、新疆农村信用社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高管人员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合规意识
一是部分高管人员决策意识模糊,分工职责不清,管理缺位、粗放。重贷轻管,重经营指标考核轻内部风险控制,致使具体操作人员养成为上面咋说,下面就咋干的坏习惯,将制度规定束之高阁、置之不理。充分反映出行社高管人员与操作人员职业道德和风险识别能力差,个人意愿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合规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合规意识与文化。
(二)违规行为问责不够、违规成本低是造成有章不循,制度执行力差,操作风险突出、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审计发现部分行社制度执行力差、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行社领导到中层以及一般员工未能培养起按章办事的理念,制度化规范化观念淡薄,靠关系、感情、惯性办事,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操作风险突出,检查出的大部分问题均是屡查屡犯问题。究其原因是违规成本太低,出了问题之后大多以经济处罚为主,纪律处分较少,从而在县市行社中逐渐形成无视规章制度、敢于与制度、规章抗衡的心理。
(三)财务预算管理不到位,规章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财务预算管理、指导不到位。审计发现,县市行社能做到年初制定财务预算,但仍存在财务预算依据不充分,营运费用预算内容不详细,未根据变化情况定期调整财务预算,对预算控制-执行差异未进行详细分析,无相关考核资料,费用列支未执行预算管理等问题,不能充分发挥费用预算和资源配置对战略发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二是部分制度不完善或缺乏细化的制度规定和操作流程。如部分制度缺乏相应的操作流程。
四、政策建议
(一)落实责任追究,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理力度
一是对部分有章不循、屡查屡犯、风险隐患高、负面影响大的问题所在行社的高管进行责任追究,有重点、抓典型,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相结合,加大违规成本切实起到威慑作用。二是修订员工违规处理规定,明确违章违规的高压线。制定“新疆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十不准”。如有违反,绝不姑息,进行纪律处分直至免去高管职务或移送司法机关,对漠视内控管理制度、屡查屡犯的高管人员“动真格”,形成“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愿违规”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一是实施财务分类管理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分类管理办法(试行)》(新农信办〔2016〕25号)文件精神,对不同类别的联社进行区别对待、差别管理、重点关注、侧重帮扶,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财务管理亟须加强辅导、规范,不断强化县市行社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监督作用,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全面提高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和业务发展能力。推行财务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自治区联社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预算约束机制,完善财务预算的工作程序,实施分类申报、分项审核、定期研究、集中审批,逐步建立起公平透明、平衡稳固、高效有序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对财务预算执行的情况考核力度,充分发挥预算的约束作用,努力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提高行社财务管理的经济性,评估经营的效益性,建立长效激励考核机制。部分县市行社管理层经营行为过于短期化,甚至出现“寅吃卯粮”的现象,自治区联社应定期评估资金投入的长效性,资产配置的经济性,加大对经济资本考核力度。通过期权、延期支付等方式,督促县市行社高管人员逐步树立长效性的经营管理意识。
(三)健全和完善信贷管理责任制,避免经营行为短期化的问题
对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可实行个人赔偿制度,同时对造成重大风险和损失的责任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强化源头管理,再造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信贷管理与服务部门按照流程银行的理念,对原有的信贷业务流程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在既要控制信贷风险,又要提高操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前提下,按照审贷分离、定岗定责、权利制衡、责任追究的流程原则,依据的基本信贷流程架构,打造适合农村信用社管理特点和信贷品种的信贷管理流程模式。
(五)继续推进合规文化与制度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风险管理理念和机制能够贯穿于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章制度要随着业务的发展创新不断补充完善;建立和完善制度执行情况的考评奖惩机制。
(六)加大业务培训力度
特别是对县市行社高管进行相关业务培训,从源头上树立合规经营意识,力促财务工作走向正规化管理。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也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一个壮举,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今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形式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自身的工作。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不仅在理论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还在监督企业管理层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较晚,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解决。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中发展较为快速的企业,但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通过研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控制对策,以期能够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作用
1.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者在其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效益等进行监督和审核的活动,是在企业财务审计的基础之上,将审计结果与管理者的责任相联系。可以说,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具有特定的审计对象,由企业管理者的任期时间作为审计期间,主要审查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同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涉及较多方面,不仅包括一般审计所具有的内容还包括其他经济效益审计等内容。通过对企业管理者任职期内的管理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计,以此来评价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水平,确定企业财务审计的真实性及合理性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济,以此为人事部门评价管理者提供依据。并且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仅能够对评价内容提供标准,还能够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
1.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
第一,完善企业监督机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提高了对企业管理者的考核质量。
第二,增强企业财政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要内容,因而能够重点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财政情况。
第三,增强企业管理者的自觉性,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管理人员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公平且客观的审查,使水平较高的管理者能够得到较高的评价,而违反了经济政策的管理者则会得到查处,从而进一步促进管理者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第四,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进一步查清企业的资产,了解企业的效益,发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2.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为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内容,同时审计应当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为主要内容。
2.1 管理者任期内企业的财务合法性
企业财务合法性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核算是否符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是否客观、真实且合理,同时财务报告是否完整及合法,以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合理且有效。
2.2 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
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主要是指企业的各项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周转状况,经营状况是否有所改良,资产的完整性如何,企业是否存在资产质量下降的状况,且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有何影响。
2.3 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状况
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决策中风险较高的投融资决策、公司经营结构、资本变革以及企业资产重组等对企业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
2.4 企业电力销售管理状况
电力企业的电力销售管理审计主要是指以评价电力销售业务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内容,采取抽查验证的方式,验证电力销售相关信息的状况,为审计提供依据。
3.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一是审计力量较为有限,且与审计任务相矛盾。从总体来看,审计对象较多,但是企业的审计力量较为有限。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定的,并且每年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审计工作,而审计对象的数量却并不确定,这就导致审计力量不足。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比一般审计有更广泛的内容,还会对被审计的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
二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不够明确。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具有信息、资源、人员及组织等优势,电力企业通过内部审计来提升自身的经济责任已经越来越重要。电力企业基本都制定了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但是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的主体并不明确,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三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较难确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是否能够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企业收支的合法性等。但是在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中有一些经济责任难以进行划分。
四是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统一。当前,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并且审计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审计范围内的特定事项,审计的职责并没有对人的审计范围进行规定,并且对人的评价缺乏依据。
4. 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4.1 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
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是能够真正实现高效和统一的主要基础。可以说,它并不是企业审计能够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联合组织、纪律监督等部门进行工作协调。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需要企业内部的组织、审计和纪律部门等能够统一分工,共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4.2 明确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目标
首先,电力企业应当设立经济责任审计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长期目标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短期目标则是正确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同时,电力企业应当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发展方向相结合。可以说,只有两种发展和改革方向相一致,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如果企业能够做好自身的财务审计,那么企业的经济责任能够更加明确,那么审计结果就可以更为明确地对相关人员进行正确评价。
4.3 明确界定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
为了消除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申风险,电力企业应当首先明确经济责任中的前任和现任责任。同时,电力企业也应当明确直接责任与主要责任的区别。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当对分工负一定的直接责任,对其余负间接责任。而对于其任期内,未经其审批而发生的重大净问题应当由当事人负直接责任。
4.4 建立完善的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构建首先应当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不仅需要对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等指标进行分析,还应当对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率等进行评价。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实事求是、全面反映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状况,不能主观且片面在审计评价中,电力企业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首先应当对重要的经济事件进行评价;其次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在进行经济评价时,需要以事实为依据;最后应当遵循客观的原则,以客观、多方地角度来看问题,并且能够客观且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聘任合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
沈伟民×××局考核审计领导小组:
按照局考核审计领导小组的安排,财务审计处于20__年12月25日对××分局20__年至20__年财务收支及X同志聘任合同履行情况进行了专门审计与检查,现将财务审计和聘任合同履行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分局现有干部职工57人,其中在职(全额)56人,招聘1人。分局长1名,副局长3名。内设五科一室,采取打破档案工资,核定年薪但必须与任务包干挂钩结账的管理办法。局对该分局财务实行报账式的管理模式,实行财务监管与审计。
这是局财务审计处对X同志任××分局局长两年以来的第一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审计和抽查了××分局20__年至20__年资产负债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及同期X同志聘任合同履行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这次审计采取账面审计与账外调查结合方式进行。审计得到了X同志和分局其它有关人员配合,X同志对提供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及个人廉洁自律方面作了承诺。
二、合同检查、财务审计结果和评价
(一)主要成绩
X同志在聘任期内带领××分局一班人,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认真执行主管局各项管理规定,并按照主管局的要求抓管理、求发展、保稳定,并进一步深化分局内人事制度改革,增强了单位活力,使分局的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同时也较好地完成了聘任合同期经济工作目标任务。
1、资产保值增值。20__年12月末,资产总额万元,负债总额万元,净资产总额万元,比20__年末的净资产万元,增加资产万元。
2、当期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两年收入总额229.61万元,支出总额217.51万元,收支相抵结余12.10万元。
3、收入总额逐年有所增长。20__年收入总额为××.×万元,比20__年的××.××万元增加×.××万元,增长23.76。
基本上完成了聘任合同(20__—20__)签订的经济创收计划指标,超额完成了聘任合同(20__—20__)签订的总收入计划指标××万元。
4、认真执行效益工资制度并保证了站内员工效益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
20__年分局人平个人所得×万元,20__年分局人平个人所得×万元。
5、加强对分局内债务的管理,任期内没有新增债务,是5个考核分局中唯一没有负债的单位。
6、三项费用逐年降低且控制较好,20__年差旅费、邮电费、办公费合计支出12.45万元,20__年差旅费、邮电费、办公费合计支出13.35万元。
(二)××分局X同志个人廉洁自律方面情况
1、个人所得。20__年领取聘任合同年薪1.6万元,20__年领取聘任合同年薪1.6万元。
2、通话费据实报销。没有报销手机购置费,也没有领取通讯补助费。
(三)主要问题和责任追究
1、招待费支出较高。
2、超计划支出聘任合同签订的常年事业经费1.10万元。
关键词:基础教育;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16-02
开展基础教育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中小学校校长的管理和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校长的有关经济责任,它能促进中小学校科学有效管理,并作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考察和使用干部的依据,促进基层领导干部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关键所在。
一、基础教育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按照《中小学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教审[1997]2号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11]2号规定,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资金使用权、廉洁自律的监督,促进中小学校校长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廉政建设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基础教育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原则
基础教育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度量中小学校校长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工具。要使这种测度工具科学有效而可信,测评结果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反应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完成情况,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原则:
1.观公正性原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一种主观行为,但是为了保证审计评价尽量符合实际,在设计审计评价指标时,各指标所使用的资料应尽量全面、真实、准确,可以定量,尽可能减少情感因素左右审计评价结果。
2.可量化原则。财务指标是能够用数值表示的指标,可以定量分析;非财务指标如单位遵纪守法情况,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是不能够直接用数值表示的指标。在对中小学校长审计评价时对不易量化的经济责任赋予一定权重,使其定量化。
3.可操作性原则。在设置指标时,保证能够获得相关数据和证据可以鉴定的资料,使指标值能够计算出结果。如果不能得到数据,则使指标失去了使用意义。
三、基础教育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1.经济决策权。主要审计检查中小学校校长任职期间所制定的大经济决策制度,对违反决策程序做出决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等严重后果的行为追究责任。审计检查内控制度,重点审查和评价中小学校内部各种内部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符合本学校实际情况。
2.经济管理权。主要审计中小校长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行政管理权运行是否得当,着重审查资产存量的真实性,资产增减变动的规范性,内部管理有无漏洞,有无监督,监督是否有力。
3.资金使用权。主要是评价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情况,一查预算内资金使用是否严格执行上级规定,超支部分是怎样列支的;二查预算外资金,有无将预算内转为预算外、隐瞒收入和私设“小金库”的问题。
4.个人廉政情况。主要审计单位和个人执行廉政纪律情况,领导干部有无违反规定取得收入,有无借各种名义占有国有资产等情况。
四、基础教育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1.经济决策权。(1)重大经济决策。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重大经济决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指标:①重大决策违规率。重大决策违规率=(任期内未按程序做出的重大决策额/任期内重大项目决策额)×100%。②重大决策损失率。重大决策损失率=(任期内所造成的决策损失金额/任期内重大决策总额)×100%。③集体决策比例。集体决策比例=(民主决策项目/重大经济事项)×100%。(2)内控制度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从内控制度健全性、有效性的角度,说明学校履行学校财务管理职责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指标:①内控制度健全率。内控制度健全率=(已建立的内控制度项数/审计调查问卷设置的内控制度项数)×100%。②内控制度执行率。内控制度执行率=(实际执行的内控制度项数/已建立的内控制度项数)×100%。③内控制度有效率。内控制度有效率=(实际测试有效的内控制度数量/内控制度数量)×100%。
2.经济管理权。(1)资产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对资产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和资产完整情况。主要有以下四个指标:①资产完整率。资产完整率=(期末资产盘点数/期末资产账面数)×100%。②固定资产保值率。固定资产保值率=(无损的固定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总金额)×100%。③财产损失比率。财产损失比率=(任期内财产损失总额/任期内年均资产总额)×100%。(2)实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情况,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投入、教育科研费用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等方面所做的成绩。①基础设施投入增长率。基础设施投入增长率=(任期内基础设施投入的增长额/任职期初基础设施账面余额)×100%。②教师培训费支出比率。教师培训费支出比率=(任期内教师培训费支出总额/任期内经费支出总额)×100%。③教育教学支出占学校经费比例。教育教学支出占学校经费比例=(教育教学支出/学校总支出)×100%。(3)遵守财经法规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指标:①审计调整比率。审计调整比率=(审计调整金额/审计资金总额)×100%。②违纪违规金额比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单位和个人违反财经法规的资金总额,包括违规变更预算、虚增财务收支、挪用专项资金、乱收费、挤占挪用学生伙食费等发生的金额。违纪违规金额比率=(任期内违纪违规总额/审计总金额)×100%。③损失浪费总额。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投资、借款及担保等行为造成的损失浪费金额。(4)绩效目标完成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中小学校校长任期内推动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情况。资产增长率。①资产增长率=(任期内资产增长总额/任期初资产总额)×100%。②负债增长率。负债增长率=(任期内负债增长额/任期初负债总额)×100%。③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任期内净资产增长额/任期初净资产总额)×100%。④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100%。(5)资金使用权评价指标。①预算内资金指标。经费管理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指标:预算支出完成率=实际支出总额/预算支出总额×100%;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总支出×100%;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总支出×100%;业务支出比率=业务支出/总支出×100%;招待费支出比率=招待费支出/公用支出×100%;生均事业支出,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年培养成本的合理程度。生均事业支出=事业支出总额/折合后的在校学生平均人数。②专用基金增长率。专用基金增长率=(任职末专用基金余额-任职初专用基金余额)/任职初专用基金余额]×100%。③个人廉洁自律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遵守财经法规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主要有以下两个指标:职务消费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履行职务而发生的各项开支的年平均额,包括在学校行政账和伙食账中支出的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通讯、办公等费用。个人违纪违规支出率。个人违纪违规支出率=(任期个人违规支出金额/任期支出总金额)×100%。
参考文献:
[1]李凤鸣,时现.经济责任审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55-257.
[2]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作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Z].2000-09-26.
[3]陈宋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现状与分析[J].审计与理财,2009,(2):8-9.
[4]王倩.浅议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几个问题[J].财会月刊,2009,(1):48-48.
关键词:校长 经济责任审计 评价指标体系要素
围绕全部教学科研经费政府性投入资金(资产)审计和校长职责运行轨迹,构建一套科学适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贯彻落实《审计法》的客观要求,是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学校负责人依法履职尽责的重要举措。
一、贯彻执行上级政策落实情况指标内容
收费情况审计。主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物价部门的规定,审查学校的收费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有无巧立体检费、晚自习费、补课费、洗澡费、学校绿化费、月考费、个人赞助费等名目进行收费的情况。有无存在收学费时搭车收费,有无在收费单据上没有注明收费项目,但在学期中间分别向学生收取,且不开具任何票据的情况;有无所收取的费用存放在教务处或年级主任处,账外循环,用于支付教职工人各项补贴。
择校政策落实情况审计。收取择校生择校费是否执行“三限”(限额度、限人数、限分数)政策,学校是否在“三限”政策以外以自费、旁听、借读、转学、非计划生等名义招收学生高收费,是否存在收取择校费后再收取学费,是否存在择校费跨学期收费。
困难学生助学补助政策情况审计。发放困难学生补助款时国家实行的民生工程之一,主要审计是否真正发给困难学生,是否存在虚套资金,是否一边发放一边以其他名义收回,是否存在学校以暂时困难临时借用变相截留挪用等违纪、违规问题。
二、依法履职尽职情况指标内容
重大政策执行情况审计。中小学重大经济事项主要时工程建设、设备采购、国家自助困难家庭学生安排,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资产出租等,审计主要查看是否建立了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如建设项目是否公开招标,变更事项实施过程中是否凿开领导班子会议或专题会议研究,是否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审计,按规操作。
主要管理指标完成情况审计。审计主要关注预算收支计划完成情况,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和学生升学率。通过预算收支计划完成情况审计,检查是否根据《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要求编制学校年度财务预算,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法组织收入,控制、监督支出;检查其预算执行及据算情况,查找存在问题和原因。
三、经济风险防范情况指标内容
财政、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审计。财务管理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主线,通过检查校长任期内是否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方面内控管理制度,以及通过穿行测试、问询、核实、查阅资料等方式检查这些制度执行是否严格、有效,有无失控点。审查各项债权、债务是否真实合理,有无利用往来款账户挂账隐瞒收入或这届列收列支;有无隐瞒、转移收入,私设小金库;有无不遵守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有无违反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有无滥发将近、实物、补贴,用公款请客送礼、挥霍浪费;代管款项的收取是否符合收费规定,核算是否合规。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绩效性审计。应关注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查看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是否进行了清理,是否长期挂账,导致有账无实,致使资产虚增;社会捐赠的资产是否经有关部门评估后入账,是否存在体外循环;在学校基建中,是否存在外欠工程款而导致资产无法入账,不能全面准确反映学校资产。审计中,应对以上资产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列表反映,作出增减调整,反映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的真实绩效。
学生食堂管理及运行绩效情况审计。对学校食堂要予以重点关注其是否坚持公办“公益性”原则,是否按照“非盈利性”的要求进行财务管理和成本 核算。有无擅自转移,挪用食堂收入。有无超范围核算食堂收支,食堂经营盈余是否合理利用。学校有无挤占学生伙食费,是否存在应由学校经费负担的招待费等支付在食堂列支,有无通过食堂采购屋子用于发放教职工福利并列出食堂成本,学校的水电气、固定资产采购与折旧等费用是否据实核算等情况。食堂的物资采购和内部控制及管理情况。
四、立足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指标内容
廉洁自律时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基本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 内容之一就是检查其是否存在不廉洁自律问题。通过审计公示、民主测评、个别座谈、审计调查等方式发现线索,看是否存在相关问题。是否在基建项目、政府采购等经济活动中存在个人“一言堂”,有无,贪污受贿行为,有无指使或强令财务人员作假账、虚报经济指标、违反财经纪律、偷漏税金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