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课堂的概念及内涵范文

智慧课堂的概念及内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智慧课堂的概念及内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慧课堂的概念及内涵

篇1

【关键词】高中英语 智慧学习 环境构建

一、智慧学习环境的内涵及特征

1.智慧学习环境的基本内涵。智慧学习环境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基础上建立起的,围绕学生学习需要,面向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实现线上线下整合,满足学习者需要的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当前学习者的需要。首先,智慧学习环境是以往数字化教学环境的高级形态,它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传统的数字教学资源,优化并且提高了传统多媒体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提高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其次,智慧学习环境把学生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的与周围环境发生交换,达到技术与环境的优化联系,是在技术推动实现的高效英语教学,解决了传统英语教学课堂的效率低下问题,它不仅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真实贯彻执行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第三,智慧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工具,学习者可以利用多各视、听工具,以及学生群体和教学社群资源,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水平,实现了有效的捕获和使用教学信息。

2.智慧学习环境的主要特征。高中英语智慧学习环境是在资源、工具、教师、学生和学习方式等要素的优化整合下建立起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有着现代教学技术的特征特点,而且吸收了先进而有价值的教学方法。首先,智慧学习环境可以主动判断学生的情况,可以识别学习得的基本特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第二,实现了课堂与生活的无缝衔接。真实实现了英语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衔接,可以解决学生在日常英语交际和实际方面的各种困惑,能够把生活中情境搬到课堂,教师可以在典型情境中解决学生的交际和学习困扰。第三,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供了集考试测评,口语发音训练,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纯正交流思维锻炼等多种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满足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第四,不断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对学习环境进行变化提升。智慧学习环境不是固定,而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不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与引导方式的转变,全面适应和发展了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二、高中英语智慧学习环境构建

1.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师功能构建。在智慧学习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既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首先,教师要构建起智慧化的学习环境,要根据教学目标,匹配合理的教学内容,力求达到教学情境与学生个性需要相适应,要通过微课与慕课等模式连接学生的课上课下学习。其次,教师必须利用智慧环境形成学生的英语学习智慧,把智慧资源有效的推送给学生,并且时刻关注学生的体验,给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引导,形成学生智慧环境下的安全感与情境感。第三,教师还要把课堂教学内容内化到学生知识结构当中,为学生设置高级的思维和智慧化的任务,帮助学生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得到语言知识和学习技巧的提升。第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评价,指明学生英语学习前进的方向,借助智慧学习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同时承担起监管学生的责任,及时评估学生的状况。

2.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学生状态构建。高中英语智慧学习环境主要由智慧管理系统,智慧实验活动,智慧情境教学模式组成。学生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可以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课堂上充分的开展自我学习和研讨活动,实现了在做中学的基本模式。首先,学生的英语学习模式变为主动体验模式,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英语交流情境,直接感知和实践英语知识的用法,明确英语交流的习惯与策略,在英语环境中解决发音、语感、思维方式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的问题。其次,学生的学习模式变为集体协作模式,学生集体共同分享学习资源,所有人都能在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同学间互动进行英语能力锻炼,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探讨英语问题成为基本教学模式。第三,学生个性被充分彰显,学生可以利用人机互动与个性化的英语教学内容,补足自身的短板,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智慧学习环境是根据学生情况特征而不断变化的环境,它可以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始终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成长需求。

三、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教学策略

1.全面整合优化教材的策略。对照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只有整合优化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发挥出教材的最大潜力,才能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效率。首先,教师应当吃透教材文本,把握牛津高中英语各模块之间的关系,明确每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注重相邻单位之间的关系,有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恰当设置高中英语教学目标。其次,围绕高中英语教材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互动环境、教学实践活动情境、教学练习内容与教材相统一。第三,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把握重点内容的同时,有效取舍超出学生能力的内容,还可以调换教材内容顺序,以满足教学实际需要。

2.借助互助开展教学的策略。有效的互动可以营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智慧化的教学环境是从营建互动的氛围开始,教师就非常好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营建互动氛围。首先,教师应当加强师生互动氛围的创建,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学生练习英语听说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还可以采用学生之间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相互的进行英语练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解决学生交际氛围欠缺的问题。

结论:智慧学习环境由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氛围,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组成,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智慧化学习环境,全面起到提升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智慧课堂;构建方法;教学模式;学习变革和创新

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十年以来,笔者发现厌学一直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部分学生无法专心听讲,也无法按时完成课堂任务,他们以玩手机、睡觉、玩游戏等方式消磨课堂上的无聊时光。尽管中职的教育目标已经在传统的“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掌握相关技能和操作方法”这一内容,提高了对操作和实践目标的重视,但这样仍然很难促进学生主动、发自内心地学习。虽然我国近些年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并努力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却依然停留在支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浅层次、辅层面上,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仍然陈旧,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不够,显得枯燥无味,显然不符合职校生的实际学情。信息技术的介入并没有使课堂中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消除,在此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1智慧课堂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1.1智慧课堂的概念

本人结合多年中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立足当前大环境下智慧教育视角,认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应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主动、高质高效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智慧,增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以培养现代智慧型人才。智慧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智慧,使学生能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用智慧方式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本文将智慧课堂定义为:以智慧培养为最终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的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高效、主动、有趣的新型课堂。其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

1.2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

智慧课堂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在于教学者与学习者的角色与传统课堂存在本质性差别。在智慧课堂中,需要教师更多地以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学情进行智慧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为学生创建真正实现主动学习、个性学习、互动学习、移动学习的智慧化环境,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辅以积极反馈和情感激励,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的建构和智慧能力的培养。而学习者在老师创设的智慧化学习环境下,摒弃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在老师创建的学习情境下,大胆地去发现、构想、探索、协作以解决某一个问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能力,积累了思维经验,从而成长为具备智慧能力的新型人才。

2智慧课堂的构建方法及实践探究

2.1构建智慧课堂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对智慧课堂概念的界定和主要特征的剖析,笔者认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必须做到以下几步:(1)让学生主动学习: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给学生设置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而解决该问题或完成该任务则正好需要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2)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习:新知识中的疑难点,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一定的努力刚好能够找到有效破解的方法和手段;(3)让学生会发现、会构想、会创造:必须把这个作为教学目标,体现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中,必须设置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任务;(4)让学生成为心智丰富,富有灵性,具备完善人格,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将这一德育培养目标在智慧型课堂的学科教学中内化完成;(5)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动态掌握学习的动向:方法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科学的智慧化的测试方法,智慧、动态地获取学生动态学习数据,并做出智慧化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选择并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模式。

2.2智慧课堂构建的实践和案例分析

在确定思路的前提下,笔者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突破,尝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中实践对智慧课堂的构建,本文列举了我们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三个不同学科的课堂中,对智慧课堂构建的实践和探究案例(见下表),通过传统教学模式与改进后的智慧型课堂的对比来实践我们对智慧课堂构建的思路和探究结果。案例点评:培养智慧型的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前提是教学者脑海中具备这样的思路。创造性思维能力绝对不是学会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培养出来的,而是创设环境,在技术和资源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尝试、发现、构想、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通过经历过程、积累相应的思维经验,从而达到高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去参与、去投入才能对课堂感兴趣,而这正是传统中职课堂教学所缺乏的,如案例二中教师直接将拍摄的思维导图模型提供给学生,只在模型中给学生留了几个空,让学生来填空,这样学生就失去了通过大胆探索、验证构想的过程。智慧课堂的构建,不着急把最终结果呈现,而是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环境及相关资源都对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了硬件、软件和环境支持,从本质上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革命性应用。

3结语

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大环境下,智慧教育实践永无止境,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仅定位在支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浅层次、辅层面上,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恰如其分地融合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支持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工具和资源有哪些,如何建设和提供这些工具和资源等等仍然成为我们对智慧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方向,笔者将在实践中继续探究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周迨琛.以人为本视角下新时代智慧教育的发展理念[N].中国青年报,2020.

[2]刘小琴.以“移动终端”模式构筑智慧教育新生态[J].教师博览,2020,10(33):12-13.

[3]付小华.“智”用信息技术,“慧”见课堂变革——以“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展示课”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29):54-58.

[4]马媛媛.利用智慧课堂提升教学质量[J].学苑教育,2020(25):13-14.

[5]朱荣,赵磊.智慧教育视域下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94-97.

[6]黄丹华.开展“互联网+”教育打造智慧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7):115.

[7]王忠东,隋晓红,谢永盛.智慧教育对教育改革的功能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20(8):1-5.

[8]潘竹.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智慧课堂发展路径[J].教育现代化,2020,7(51):5-7.

[9]张西宁.基于互联网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学案例分析[J].电子技术,2020,49(6):88-89.

篇3

一、转变教学方式,彰显教学智慧

贲友林老师年纪轻轻,但他很好地把握住了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成熟的思考,处处体现着教学智慧. “圆的认识”这一课有很多老师都上过,但是一些课上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把握都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与调控之下,学生缺乏独立的探索空间,并且学生对于圆所反映的文化背景根本是一无所知,学生学习的是一个冰冷的圆. 贲老师的课堂智慧大气,课堂上用抽签的方式选择孩子上台发表自己的发现,更体现了“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的重要”. 他让我们知道,我们应该促进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我们应该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关注个体智能的差异,满足不同智能结构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尊重,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找到自信,体验快乐和幸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学习,主动活泼地发展,体验学习的快乐,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思维过程并与同学进行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学会尊重、倾听、欣赏、接纳与批判;引导学生尽可能达成学习目标;注重生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于继续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可供学生自选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作业.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指向学生的发展,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和幸福,构建智慧、幸福、生态课堂. 贲老师教学智慧体现在他的教学方式上.

二、创新教学思想,渗透教学智慧

再来看张齐华老师的师哥华应龙老师去年在泰州实验学校所上的“分数的认识”所体现出的教学智慧. 《人民教育》2011年第六期也发表了华老师的“分数的认识”的设计构想. “本期所刊登的教学案例正是对过去常规教学的一种背离. 但是这种新的探索却引起了我们对‘分数’这一概念以及教学选择的重新考究”(《 人民教育》编者语). 是啊,像这些课都已经是很久很久之前的老教材就已经有的,只不过是每一期的教材换个内容而已. 但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编者为什么要换内容?我认为换内容是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是教学思想的一种进步. 华老师在“分数的认识”设计中着重考虑了分数的内涵,也就是分数究竟是什么?我们以前在教这一课时,通常是让学生先认识单位“1”,如通过猪八戒分大饼,让学生知道大饼是单位“1”,然后再引出把大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可以用■来表示,然后逐步引出■,■出来.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认识会重于对分数的认识,颠倒了教学重点,分数给学生的印象是极其模糊的.

华老师认为 “分数是先分后数的数”,在教学中要设计让学生“分”的环节和“数”的环节,因此他设计了“大头儿子用领带量沙发的环节”,一根领带比沙发长,所以要把领带对折,对折2次不行,对折3次,然后1个沙发长度正好等于对折3次后的领带量了7次后的长度. 方法有了,下面学生就要思考怎么回答小头爸爸的问题“1个沙发到底有多长”. 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把领带对折3次,也就是把领带平均分成8份,这时引出分数单位“■”,然后数1个沙发长度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呢?学生肯定明白由7个■组成,最终得出分数也就是■.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清晰地认识了分数,不再被单位“1”迷惑.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华老师的教学智慧体现在教学思想方面.

三、执着事业追求,绽放教学智慧

篇4

【关键词】职业学校;智慧校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8-0017-04

【作者简介】谢传兵,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13)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

为全面深入地推进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O、管理与应用水平,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于2016年年初,在全国首次以政府部门文件的方式提出推进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主题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该文件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全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并从内涵解释的角度给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发展要求:在特征状态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育人效果方面,要提高职业学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在事业发展方面,要以智慧化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这样的一个文件给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和系列要求,至于智慧校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建设实践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依然需要具体研究和落实。本文试就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几个本质问题进行探讨。

一、智慧校园建设的概念分析

(一)概念的提出

在国内,第一个提出“智慧校园”这一概念的是浙江大学。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要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值得赞誉的是,这一概念在提出之初,就从技术服务的角度提出了智慧校园与传统物理校园和数字校园在功能与服务效果上的不同,这个概念的内涵既界定了作为特殊状态的“校园”本质,也界定了技术学视野下“智慧”的基本特征。其“整合”的特征,既包含了“智慧校园”必须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化特征,也明确了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智慧化的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其后,从2011年至今,有很多高校也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在内涵解释与现象描述上,更多地侧重于从技术角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智慧”的性质

对于智慧校园的“智慧”,学者及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多有不同的理解,最终导致对“智慧校园”的多重理解。黄荣怀等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具有较高的共识性,认为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应具有以下特征: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

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发展的转变过程中,很多人都从Smart Campus或者从Intelligent Campus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其本质特征是一种“智能化”,基于这种理解的智慧校园建设行动,更多地侧重于技术本身的发展,从而忽视学校发展中的人的核心地位和思想理念的变革,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定位为对技术系统的升级与应用。对智慧校园的这种理解本身并没有错误,但这肯定只是一个侧面,没有对智慧校园进行更为宏观的、整体的理解。

也有人认为,智慧校园应该更加强调Wisdom(智慧性),认为“Smart Campus”过于侧重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和网络的发展,因为最早这个概念就是从网络发展提出来的,而“Wisdom Campus”比较侧重于校园建设更深层次的、更长远的Smart,更加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思考、规划和相关的举措。这种理解对于放眼未来而言极具方向与引领意义,但对于当下的建设推进来说,系统性要求更高,执行难度更大。

(三)“智慧”的意义

基于这个时代的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必然内在地包含着:在宗旨上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核心;在目标上以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在技术上以多种信息技术为支撑,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在功能上有效支持教育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从数字校园发展到智慧校园,不仅仅是概念与形态的变化,更是一种基本性质的转变。相对而言,智慧校园更加强调多种校园服务的融合与创新。所以我们对智慧校园应该有新的认识,不能把它等同于数字校园,也不能硬给普通数字校园贴上智慧校园的标签。讨论智慧校园的概念问题,是智慧校园建设初期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通过概念的讨论,来明晰在这个时代提出职业学校智慧校园的意义和内涵所在,讨论概念及其背后的意义与内涵,是通过复杂的思考来引导简单的行动。把智慧校园的要求说得太低了,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把智慧校园的要求设计太高太远了,更容易让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误导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如果偏离了职业学校现状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有可能导致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使智慧校园发展误入歧途,走进一个“沉没资本”的陷阱。

二、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任务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应该是革命性的,这在相关文件中早有论述。但这种影响,不应该是单向的,而是互动、交互和生成的。其中职业教育自身的革命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互动性,将会成为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的一种显性特征。因为强调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思路与路径的变革,所以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融合、创新,将会是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难点。

从通常的理解出发,智慧校园(其实在此处理解为“智慧学校”也许更有启发意义)包括很多相互关联的功能模块或者说由很多具体的功能模块组成,例如智慧教室(课堂)、智慧(虚拟)实训室、智慧校企通、智慧节能等。对于现阶段的职业学校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智慧校园建设改革师生关系、校企关系、产学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要从根本上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整合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建设的重点就是要研究和尝试怎么构建无缝学习平台(如“人人通”等),本质上是将单一的物理学习空间转变为物理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并存,使教师、学生能基于“学习网络”开展学习。把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等顺畅地连接起来,用一些成熟的、稳定的、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技术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同时空之间的充分互动,真正形成学习的网络。“学习网络”一方面是使用网络来支持学习,另一方面是建立学习中的网络。连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创建连接和发展网络,知识存在于这个网状结构中,设计合理的网络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正式、非正式学习环境一方面支持学习者基于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支持学习者建立网络连接,通过不断优化内外网络,促进个体学习发展。

在校企关系上,就是要立足产教融合的理念,改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效果。基于网络平台重新设计校企合作的途径与项目,让校企合作的成本降下来,使得校企合作更为简化、易行,共享学习资源、共建研发与培训项目、共生教育与生产智慧。在职业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中,各个领域和侧面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是最核心的要求,没有良好的校企合作空间、途径与成效,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学校智慧校园。

在产学关系上,探索有效的途径,基于多角度、多功能的校企合作平台,将生产与学习相互融合起来,这是智慧校园建设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传统的物理环境下,学校无论如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都不可能完全解决大面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问题。因为各类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学校硬件环境的投入更是有限的,无论哪个方面都无法解决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问题。要利用虚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技术,共同建立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场景、虚拟生产、虚拟岗位等,与物理空间的实训环境共同构成生产与学习的融合环境。

当然,对于不同的职业学校而言,其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各有不同,全面建设智慧校园与形成特色专长以解决学校发展的全面问题与特殊问题一样重要。最为可行的办法是强化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重要项目分步实施。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构建统一的技术系统,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顶层设计,寻求系统整合方案。要确定有限目标,分步骤实施,考虑不同建设项目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特点,制订合理的分步实施计划。

三、智慧校园的技术支持

与过度强调智慧校园的技术方案一样,过度强调学校核心业务发展目标而回避技术支持的系统性也是一种固执己见。因为智慧校园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结合体。

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团队)曾经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化,提炼出智慧校园环境的十大特征:第一,位置感知:感知学习者的物理位置。第二,情境感知:探测学习者在不同场景以及他与谁在什么时间、地点做什么。第三,社会感知:感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第四,互操作性:不同学习资源、服务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第五,无缝连接:在任何设备进行任何连接时,提供持续的服务会话。第六,适应性:根据个人学习偏好和需求推送最合适的学习资源。第七,泛在性:随时随处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得感兴趣的学习资源。第八,全程记录:记录学习历史数据,便于数据挖掘和深入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建议以及推送相应的服务。第九,自然交互:利用多种感官及肢体语言开展人机互动,如语音、姿势、表情识别。第十,深度参与:沉浸于技术丰富环境中开展多向互动,获得平常难以企及的体验。这一提炼,既涵盖了智慧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与生活现象,也内在地包含着一系列整合的技术应用。

这些现象的背后,主要由三层技术架构:第一层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其核心是对网络中服务器功能进行虚拟化,实现提升性能、横向扩展、分布结构却能够减少成本和能耗的目标;第二层是雾计算(Fog Computing),即把应用终端进行虚拟化,能够真正解决不同终端设计独立的信息格式的交换问题;第三层是群计算(Swarm Computing),与物联传感技术相关,在物理环境中安装很多联网的传感器,运用新颖的求解优化组合问题的模拟进化算法,具有典型的群体智能的特性。从未来(已经到来)的发展趋势看,在网络服务器功能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虚拟化、终端功能通过雾计算技术实现虚拟化的基础上,网络中的交换机、路由器功能也将逐步实现虚拟化,亦即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例如:I Campus。基于以上技g的智慧校园,其技术实现的维度可以归结为:科学的决策系统、实时的控制系统、泛在的互联系统、便捷的服务系统、面向服务的计算系统、透彻的感知系统。

以上的技术问题,并不可能甚至也并不要求在学校层面上去系统解决,但忽视这些问题显然会在智慧校园建设中产生短视甚至是盲目的行动。智慧校园概念从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而这些技术隐含着高成本、高投入的必然。支持智慧校园形成与运行的技术要求,必然包括网络先进、业务智能和大数据,完全的自我经费投入或技术投入。无论学校的经费如何充足(其实统计数据证明当前职业学校的经费并不充足)都难以满足,何况整体建设难度大、建设周期较长、成熟案例非常少、建设与成效显现的风险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技术支持的问题更为必要,至少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进程中,必须规划设计与系统解决好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与重点,强调基于基本应用与特色创新,强调技术选择的成本与收益,强调技术共享与边际效益,在建设进程中不断立足新技术来强化应用与实用,提高智慧校园建设的功能性、可控性、持续性与成功率。

四、智慧校园建设的特色要求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适应需求、产教融合是最根本的育人特征,人才培养的不同决定了智慧校园建设必须有自己的定位。服务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特别是适应“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就必须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实践变革。新的产业发展是建立于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融合、3D数字制造技术、能源互联网、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虚拟化生活等组合的基础之上的,这种需求不仅给中国也给全球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因为这种产业与技术发展到最后,实际上是一场“人的革命”,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分享、和谐,更重要的是要求具备驾驭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的人才,以及能研发或者应用更加智能的、生命的、个性的新材料、新设备等的创新与应用型人才。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将面临更多非传统领域的挑战。智慧校园在发展的生成过程中就已经先后以网络教育、游戏化学习、虚拟社区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等新型教育模式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的培养时间和空间概念,实现了超时空的学习和超时空的互动。随着职业教育需求与目标的发展,其建设必须以更远更高的视野来考量:打破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元化格局,构建起互联网平台上的学校、家庭、企业、社会一体的交互式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而这将成为引领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特色甚至是本质要求。

这一本质要求包含着加快学校观念的转变:从“学校”到“社会”(在特殊的背景下也可狭义定义为企业)。职业教育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连同其他类型的学校时常被隐喻成“工厂”。回到根本上看或者说站在教育的理想中看,学校的本质是每一个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和空间,最本质的取向是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共同体。正如杰里米・里夫金所说:“虽然专业技能和技术对于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过渡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技术和技能,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改变,那就本末倒置。”教育学正在发生“由教向不教”的覆性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更包含着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教”到“学”的转变。

就教育和学习本身而言,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和学习行为上,也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和学习的基本制度与结构上,而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理解。或者说,构建一种新的学习文化将成为学校乃至于整个社会的重要任务。不管是哪一类哪一级的教育或学习,都不再是你花了12年左右的时间勉强忍受,然后在18或22岁时欣慰结束的那种枯燥乏味的活动。在21世纪,学习是人类的根本。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那么这个世纪将会被称为“学习的世纪”。

篇5

关键词:实新课堂;课堂文化;建设措施

教育应面向未来,课堂文化建设也应具有发展的眼光。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深化发展的阶段。重庆市先后提出了“减负十条”“提质十条”以及建设“卓越课堂”的文化呼唤,为此,我校积极探索具有石新路小学文化特色的课堂建设之路。

一、实新课堂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实新课堂的概念

一个学校的课堂一定是基于它的学校文化。实新课堂是基于石新路小学“崇实立新”的学校文化,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内容,打造“真实、朴实、扎实”的高效课堂。实新课堂让学生拥有会学的能力,学到扎实的知识,培养创新的意识,使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成为身心健康、个性和谐的个体。实新课堂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三实”和“三新”。“实”主要是指通过实际问题,基于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实际效果,即“实际、实践、实效”。“新”则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思维上产生新变化,教师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用新的方式学习,进而师生能获得新发现、新成长、新进步。[1]

(二)实新课堂的理论基础

1.生命教育哲学生命哲学家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更新自我的过程,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这种体验性和创造性。正是从生命哲学的角度,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郭诗乐曾经指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2]2.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坚持人的经验为出发点,强调人的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其次,坚持以机体潜能为基础,强调人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及其乐观前景。最后,坚持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为重点,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3]。因此,课堂教学的展开应该以“人”为出发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解放学生的内部力量,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从而使教育关注生命本身,关注生命的鲜活性、体验性、主体性、独立性和完整性,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同时,人本主义学习观更是强调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情感和认知不可分割,应该彼此融合[4]。“实新课堂”特别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力求培养会创新有思想的学生。3.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5]。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老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效学习[6]。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是真实的,因而他们就更具有学习兴趣和动机,更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更能够张扬人的个性。

二、实新课堂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一)实新课堂文化的概念

1.课堂文化的概念课堂文化,就字面理解是课堂中存在的文化,是在课堂这一特殊环境下产生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学者认为课堂文化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7]。也有学者认为,课堂文化就是在课堂的师生活动包括环境中所传达的所有价值观,它同时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影响[8]。总体来说,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课堂氛围和人的精神气象,并且要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聚合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2.实新课堂文化的概念根据课堂文化的概念,我们认为,“实新课堂文化”是石新路小学在课堂中倡导以生为本的价值追求,鼓励教师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等角色,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行为规范,最终实现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实新课堂文化”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尊严、活力、自我管理、集体感和专注意识的“五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为价值导向的。通过“实新课堂文化”的建设,我们希望课堂能够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知识到技能、从情感态度到价值观的发展过程;希望教师能发现学生所具有的内在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实新”课堂中快乐地成长、不断地发展。3.实新课堂文化的内涵明确了实新课堂文化的概念后,我们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关于实新课堂文化的内涵特征的调查,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全校教师的描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全校教师对有效课堂核心内涵的理解主要表现为“三实”与“三新”。“实新课堂”的“三实”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实际问题,基于操作实践,达到实际效果,即“实际、实践、实效”。“实际”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了解教学主体的实际也要了解教学内容的实际。“实践”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着眼于过程,注重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效”着眼于教学效果:学懂、会学、能应用,是指通过实际问题、基于实践操作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实新课堂”的“三新”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有新思维,教学过程要有新方式,得到更多的新收获。“新思维”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新教学思维与学生的新学习思维。“新方式”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不断地创新,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新发现”则主要是指通过教师所采用的多种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方面的新收获。

三、实新课堂文化的建设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树立实新课堂的价值追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的主阵地,如何将学校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根据现代教学论和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出了“实”与“新”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全校教师与专家一起反复论证实新课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环节,确定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重点展示,实新结合”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其后,在多次讨论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新课堂要完成“从讲堂到学堂、从学会到会学、从知识到思维、从紧张到轻松、从单反到多反”的教学方式变革。明确了教学理念之后,老师们就开始探索实新课堂的教学环节。我们分成了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学组,围绕着现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实新课堂中“实”与“新”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环节、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进行了多方位的开放式探讨,初步构建了基于实新课堂的教学操作模式,然后每组推荐一人上课实践,最后再与教师和专家对话、研讨,进一步体会、明确“导课定向、激情引趣—尝试学习、多种方式—点拨提炼,应用升华—思考内化,领悟成长”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反复研讨,不停追问,如在课堂中如何体现我们的教学理念?可不可以省略掉一些环节?环节之间可不可以调换顺序?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哪个环节实现了从讲堂到学堂的彻底转变?如何做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等等。在老师们的积极参与和不断追问中,共同探索和内化着实新课堂的文化理念,形成了对实新课堂的共同价值追求。

(二)开展读书论坛,内化实新课堂文化

学习是思想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航标。为了加强老师们对实新课堂的理解,实现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的过程,在暑假,我们推荐并指导老师积极阅读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特别推荐阅读了《我的教育理想》《爱与智慧》《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等书籍,结合理论阅读,让每个老师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理想和追求,并围绕三个主题开展小组研讨:高效课堂特征———我理想的课堂状态,课堂教学新理念———我的教学理想,有效教学的教师素质———我能为实现理想的课堂状态做些什么。在做好充分理论准备的基础上,请全校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实新课堂文化”进行自我解读和相互交流。通过读书论坛,教师们明确了实新课堂的“新”主要集中体现为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角色要“新”:从“前台”到“后台”定位;其次,教学内容要“新”:从教材本位到学生本位;最后,学习方式要“新”:从“他主”向“自主”发展。教师的发展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通过读书论坛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在实新课堂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创新思维及优秀的品质”这一育人目标,为此,我们从研究的角度开始思考如何建设“实新课堂文化”的问题,就这一选题申报并获准了今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通过老师们真实、生态的课堂教学实践行动来探究实新课堂文化建设方略,深化老师们对实新课堂文化追求的理解,丰富老师们建设实新课堂文化的实践行为。

(三)创设民主、信任、宽容的教学环境,建立基本的课堂价值导向

课堂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追求与引领、教师的文化自觉,以致形成课堂文化的生命力[8]。因此教师怎么样能锻造优秀的课堂文化,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价值观念问题。由于前期我们对实新课堂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研讨和扎实的实践探索,在建设实新课堂文化时,老师们已经初步具有了实新课堂的价值取向,开始了自觉的课堂文化建设实践。例如,在区进修学院课改评价小组,我校的一节推门数学课上,一个学生给汇报学生提问为什么是A而不是B,小组展示了思维的推理过程,老师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认为还可有另外的理解。在实新课堂上,“我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想法吗”已成为老师们课堂常用的提问语句,这些语言,营造了一种民主、信任和宽容的教学心理氛围;这些教学语言背后,不光培养着学生的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还为学生指引着科学、公正、开放、多元的价值导向。因此,我们认为实新课堂就是要创造让学生感觉到安全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学会倾听、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大胆实践、勇于探究,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的价值,让教师发现、相信、肯定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可能,从而自觉地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四)建立“问题导向”的校本教研机制,让教师演绎课堂文化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校本教研机制,以课题为载体,教师团队设立小课题开展研究。“问题导向”一方面是指选题的问题导向。在实新课堂文化的教研中,各教研组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选择要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老师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的困惑。另一方面,“问题导向”是指教研方式上的追问、辨析。教研会上,教师们常常就实新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堂氛围等问题进行多次追问和讨论。我校的校本教研特别强调培育教师学习共同体,使得“学习”作为一种对话性实践、合作性实践成为可能。因此我校要求各个研究团队定期召开研讨会、学习交流会,分享教学及学习的体会;要求讨论、撰写实施计划,收集整理案例,建立专业成长记录等。教师团队研究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进一步强化了他们践行实新课堂教学理念的教学行为,演绎课堂文化,形成师生共同成长、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

(五)完善课程体系,更好地彰显实新课堂文化

现在我校正在积极完善课程体系以更好彰显实新课堂文化。例如,如何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力、学习习惯、创新意识、良好的个性特点,如何建设有实新课堂理念的校本课程等。我校目前正在积极建设习惯养成的德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科学校本课程和课外阅读的校本课程。我们希望通过将课堂与课外、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让课堂文化得以顺利培育和创生。实新课堂是我校课堂改革的一种探索。虽然对于实新课堂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才刚刚起步,但我们相信,只要抓住“实”与“新”这个核心,只要真正做到把讲堂变学堂,由学会到会学,我校的实新课堂就会提升品质,走向卓越。

参考文献:

[1]宋开亮,徐光燕等.基于新课改的实新课堂理论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7(32),21-25.

[2]郭诗乐.教育激扬生命[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5):208-209.

[4]刘宣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27(1):90-93.

[5]钟志贤,徐建洪.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2000(157):17-19.

[6]吴楠.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学改革的启发[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5,7(4):69-70.

[7]刘耀明.课堂文化的诠释与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