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类学科评估范文

工商管理类学科评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工商管理类学科评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商管理类学科评估

篇1

1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同时具备“学生”以及未来“企业管理实践人员”双重身份,所以该指标体系将同时关注这两个方面的能力要素,根据人力资源的胜任力模型,紧密围绕知识学习和掌握以及技能运用和创新两个重点评价方面,并着力体现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较强的IT/通信行业学科特色,此外,还将兼顾其他基础性指标,如学生身心素质等。指标体系的形成拟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使用专家法拟出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专家主要是学校的相关老师,含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拟出5个左右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包含3~5个二级指标。

(2)通过问卷方法对指标的合理性进行初步评价。根据专家法中拟出的指标制定问卷,让被访者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或合理性打分,最终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整指标体系。

(3)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讨论制定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2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效度检验

指标体系确定之后,需要进一步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通过检验之后才可以展开实际应用。为此,将按照以下主要步骤对所提出的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效度检验。

(1)应用已经制定好的指标体系对重庆邮电大学2006、2007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评价,得出每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得分。为了便于分析,每1项内容的度量值均按照优、良好、一般3个等级设置,并分别赋予3、2、1分值。并运用统计分析软SPSS(StatisticsPackageforSocialScience)来对调查结果进行效度检验。在所发放的120份问卷中,回收问卷108份,回收率达90%。其中有效卷94份,问卷有效率为78%。

(2)利用SPSS软件进行效度检验。测验的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质的程度。换言之,效度指测验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测量目的。它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一个测验若无效度,则其他任何优点都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在此我们计算的是测试的效标效度,效标效度是指测验结果与效标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在此将专家的评价作为效标,利用积差相关法求效标效度(Pearson法)得到结果为0.861.具体操作如下:在SPSS中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选择自评值和效标值变量进Variables,然后在Correla-tionCoefficients中单击Pearson。得到以下表格2。

从效度上来看,效标效度为0.861,说明学生自评值和专家的评分相关性较高,即该学生能力评价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3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出课程体系优化的主要思路,然后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与课程体系优化相结合,提出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目的。

3.1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结合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这一观念是课程体系的设计、改革以及完善的出发点和目的。

(1)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结合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出,学生在信息领域相关知识、基础知识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亟待提高。以优化课程体系为基础,在课程建设方面需增设这些方面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改变以往的只请教育专家等为主的人对课程进行编制,还应该邀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参与到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中去。在对各个不同的会计及相关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应能够掌握的知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教材的选用上,结合本专业实际针对性的选用一些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用性较大的教材。

(2)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核心。必须加强工商管理人才与供求双方的联系,使工商管理人才能够充分了解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能力要求,订立教育目标,设置工商管理课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人才。因此,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必须在工商管理教学研究组和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方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的需要。

3.2二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要以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以“培养能力,社会需求”为思路。依照学生能力结构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确保实现培养目标;同时,按照研究性教学的思想,进行课程建设。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科创活动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和监控;在现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IT业相关的实习基地,并对学生实习环节进行合理的指导和监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按照指标体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依照课程体系,建立研究型教学团队,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本文提出二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1)

篇2

论文摘要:论述了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在树立学科、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中的积极作用。

1整合教学创新思想,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

2.2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

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概况

1.专业解释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科下的分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分类,工商管理专业包括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审计学、和资产评估物业管理等八个方向,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选择较多,本文主要根据研究主体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如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工程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等,研究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和人力资源管理者五个专业方向的就业竞争力。

2.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竞争力概况

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根据学生在进行学校专业学习、校园实践、综合素质等的培训之后而提升得到的个人专业技能、社交技能、就业竞争技能等,并具备持续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分析,从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即工商管理专业核心知识、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专业技能等;以及学生的就业基本素质,包括就业态度、就业精神、就业能力、就业团队意识等等。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调查与分析

1.问卷调查

本次针对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调查主要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法,在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工程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总共发放问卷420份,剔除无效问卷、不完整回答问卷等的情况,总共回收有效问卷382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0%。中国农业大学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31%,江西工程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33份,有效回收率34%,湖南师范大学回收有效问卷共129份,有效回收率是34%。

2.就业竞争力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调查评估,比如问卷中涉及到的工商管理类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价、对自身就业知识的评价、对学校教学的意见、对就业工作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就业基本情况、就业质量评估等等。根据问卷反馈出来的结果,大部分工商管理类学生对于工商管理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核心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等,掌握较为牢固,自我评价较高。而在对一些专业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的评价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掌握的程度一般,所以在这方面的就业竞争力相对不足,因为工商管理类的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能够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工商管理技能,进而实现更好的专业匹配。工商管理类学科的职业要求学生具有较良好的实操能力和专业技能,而大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控制不足,容易削减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在对待就业的态度上,大部分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持较强的评价,较少学生会评价自己的职业能力在强的范围内,这体现工商管理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仍有提高的空间。不过,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工商管理类学生对于就业的信心和决心,对待未来职业持有相对的事业心、责任心,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在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时,可发现现在大部分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服务企业均以中小企业为主,如商业、服务业等企业,就业地点集中于一二线城市,而且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质量持较为满意态度,从事的职业内容亦与自身的工商管理专业较为对口,评价所属学校的本专业教育和管理,也基本处在较为满意的范围,当然也有个别例外。

3.就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综合三所院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工商管理类学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体现出来的一些问题。第一,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工商管理前沿知识较为欠缺。在工商管理专业不断发展的时代,工商管理更要结合时代技术的特征不断补充自己的前沿领域知识,工商管理类专业生更加要掌握好专业前沿的相关更新知识和技能,避免被时代淘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第二,在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实操中,工商管理类学生仍需努力。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技能非常重要,能够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起到辅助作用,很多用人企业会反映工商管理类学生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无法很好配合企业进行实操,匹配专业人才需求。第三,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仍需加强。调查中反馈出很多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团队意识较弱,而且对于团队合作精神重视程度不够。然而,团队合作能力不仅仅是工商管理的大局意识、合作精神的体现,更加是现代很多管理型企业对于人才必不可少的要求。所以,不善合作或者缺乏合作经验、团结精神的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其就业竞争力会削弱。第四,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不足。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应该有综合能力进行企业组织和企业管理,然而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表示缺乏企业组织管理经验。组织管理能力如果运用得好,可以灵活协调个人能力与公司资源,进而锻炼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第五个是工商管理知识的创新能力欠缺。不管是教育还是企业运营或者其他行业,都非常注重工商创新能力,学生只有革新自己的观念,在企业运作中积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激发创新思维,为企业贡献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很多大学生却表现出创新能力不足,因循守旧。最后,缺少动手实操能力。很多工商管理类学生因为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动手操作能力的培训,无法灵活地把理论联系实践进行操作,会使学生的就业能力无法与企业生产匹配。

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竞赛;实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25-02

一、引言

作为一门注重应用实践的学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庞大。但随着就业市场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越来越明显,企业迫切找到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而学校理论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需求变化的速度,究其根本,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缺失或者不足是导致劳动力市场上供需不匹配的主要原因。

学科竞赛是在某专业领域内,根据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选定相关主题,以竞赛的方法,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进行联系,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相应的学科竞赛兼具社会性和理论性的特点,竞赛往往将社会工商类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竞赛主题,基于此,学科竞赛将趣味性和竞技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一方面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反思理论的深层含义。通过竞赛,可以为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做前期铺垫。

二、工商管理类学生参与比赛现状分析

以防灾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工商管理专业组织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活动主要有基础类竞赛和专业类竞赛,基础类竞赛主要为与基础课程有关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专业类竞赛主要侧重于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如创业计划类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管理决策类有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模拟大赛;营销策划类有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基础分析类有工商管理案例大赛、市场调研大赛等。在这些竞赛中,防灾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有多人获得奖项。

近五年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情况为:“社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营销策划项目》河北省总决赛一等奖(2014年);“社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品牌创意项目》河北省总决赛三等奖(2014年);第八―十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河北省总决赛二等奖(2012―2014年);第四届“东华杯”全国管理决策仿真大赛一等奖(2012年);第六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信息化技能大赛二等奖(2012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晋冀总决赛二等奖(2011年)。

除以上获奖情况,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还参与了许多省级以下的以及校级的学科竞赛,如市场调研大赛、管理学案例大赛等。通过不断推进学生对各类竞赛的参与,稳步扩大学科竞赛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影响。

三、学科竞赛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作用

1.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从实用角度考虑,竞赛主题一般都是与企业实际密切相关的,旨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如第五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以“哇哈哈”为冠名企业,工商管理专业类学生通过对“娃哈哈”企业真实产品进行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和销售实施,参赛人员加入到真实的企业市场营销中,将课程中学习的营销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切实为企业培养具备营销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科竞赛作为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在竞争态势下存在和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学科竞赛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激励,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创新,从理论课堂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采取各种方式获得相关知识的“主动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碰撞有了创新,从“个人学习”转变为“团队学习”,碰撞出新点子。但创新能力不仅是碰撞出点子,而是将点子通过团队整体的分析、策划,实施、评估,将点子最终落地,这一系列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可以将其灵活思维落到实处,从点子到实施结果,有始有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参赛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参加了学科竞赛,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3.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要走入工作岗位的,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清楚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市场需求特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的输出方向可以有很多,如:人力资源类、财务管理类、物流管理类、运营管理类、市场营销类、企业信息化类等。学生只是通过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就业方向和岗位的内容和要求的感觉比较抽象,而通过参赛,预先体验未来就业中的职位,可以更好地了解岗位需求。如管理决策仿真大赛中,学生在做决策过程中,模拟扮演了企业中专业管理人员的角色,可以更真实、更直观地体验企业决策,并在竞赛中挖掘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毕业之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同于其他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更注重实践结果,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模拟经营类和实践经营类,都会考察企业的赢利能力,企业赢利能力决定着比赛是否继续进行,而企业以赢利为主要目标,整个比赛经营过程都充满着异常激烈的竞争。在符合竞争原则的前提条件下,学科竞赛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大多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运营,团队小组成员分工不同,对应着比赛企业中的不同岗位,企业运营的特点是,统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惊醒决策,以达到企业预期目标,在整个运营过程中,都在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工商管理学科竞赛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以人才培养为其中心,开展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保证教学教育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这说明,高校培养的本科生,是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范围是工商类企业,其中,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类企业的需求比较大,而这些企业需求的岗位大多集中于行政岗、人力资源岗、营销岗、运营岗,策划岗、物流岗、销售岗以及公关岗位等。

市场中需求的岗位,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都有涉及,对于防灾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而言,现在开展的比赛和未来可以开展的比赛基本上覆盖了企业岗位的基本内容。基于此,本文构建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的基本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篇5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学研究,发展尖端科技,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集中本地力量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大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入世三年来,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己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1)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数量大大増加,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増加;(2)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综合性大学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増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采用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和更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以典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一南昌大学为例,该校从1984年开始,设置管理专业(国民经济管理),在20年的办学过程中,管理类专业扩大到7个,为地方及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其中一部分己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工商管理界的中坚力量。

 

但是,应该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加入WTO后市场对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的竞争与挑战。笔者将以南昌大学为例,分析工商管理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强

 

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竞争,其中最关键的是师资力量的竞争。在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2/3,其中多数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有2名,还有12名在读博士,教师队伍中的高学历者尚不多。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后继乏人。除了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尽合理之外,还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少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既没有组织和从事大型科研项目的水平与能力,又缺少工商管理的实践经验,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讲普遍原则多、定量推导多、“务虚”的内容多,而讲具体方法少、实际业务少,所授知识的实用性不强,即使有少量的案例教学,也与现实结合不够,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于管理人才非智力因素(如意志、信心、胆略、风险意识等)的培养更是不够重视。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我国工商管理的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管理专业教学却明显落后,除课程设置外,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相当突出。在教学手段方面,不少老师还是‘黑板+粉笔”,属于课堂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尽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及模拟实验室己经建成,但教师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还不多。

 

(三)缺少与地方经济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实践性环节的效果不够理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毕业生就业主要靠国家计划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毕业生大多数要自主择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缺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观念,毕业后都想到沿海地区就业,当地企业也不愿意接受学生实践,开放式办学的路子多年来一直未能形成,造成学生从事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没有稳固的实习基地,只能凭指导教师的关系应付一阵子,实际效果往往不好。

 

(四)缺乏专业特色和业务专长

 

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些,但缺少特色,其业务能力和技术特长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再加上学生缺乏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对自身的期望值又过高,往往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高校的课程设置也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如学生择业己趋向市场化,技术课程就显得比例过多,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税务、营销、资产评估、保险等课程相对较少。

 

以上是南昌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其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情况与之大体相同。

 

二、入世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取向与教学改革的方向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増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环境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与此关系十分密切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较之地方综合性大学中的理工科专业,更直接地面临着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问题。我国工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是我们进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需要的是生产管理型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也是以静态、单一的执行型管理人才为主。现在的企业面临着日益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方面,各类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集团化、多角化经营,经营范围跨越多个行业,经营业务涉及生产、销售、技术开发、金融、房地产、贸易和服务等多个领域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具有跨行业、多领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灵活适应复杂环境的应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工商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对管理人才的实用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当今工商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应变创新才能和实用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取向的转变可以看出,现今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良好素质,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熟练掌握沟通、交往、协调、组织和领导等多方面的实际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尽快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目前许多地方综合性大学仍在延续传统的“三段式”教育培养模式,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卷面成绩、轻应用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正如一项调查所显示的,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地方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属于新兴高校,在生源、办学设施、办学经费、师资条件等方面与一流大学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因此,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方针和办学宗旨出发,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设置应贯彻以下指导思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立足于地方的资源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承认学生个性的前提条件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复合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工商管理知识以及结构合理的综合管理知识,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通才”的需要。实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减少企业培训成本,满足企业在人才使用方面“拿来就用”的要求。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在全面掌握知识和不断増强能力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各种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升华,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可见,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若干举措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特征。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改革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课内计划总学时应控制在2600学时左右,课内周学时一、二年级控制在22学时以内,三、四年级控制在18学时以内。课程结构比例,必修课学时应占总学时的60%左右,限选课占总学时的25%任选课占总学时的15%;公共课、基础课占总学时的45%,技术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35%(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所差别)其余为专业课。

 

在教学安排上,可以采取“521”模式,即前5个学期基本上为必修课,保证基本要求,第6、7个学期以选修课为主,増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第8学期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完成期。

 

在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方面,应从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提高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出发,其基本思路有四个方面。

 

1.强化学科基础。为拓宽专业面,结合工商管理学科群建设,在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前提下,工商管理类学科可以开设现代经济理论、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等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强化学生必需的宽广而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

 

2.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在总学时压缩的前提下,英语授课时数和开课的学期适当増加,要求大部分学生达到国家六级英语水平。第6学期开设专业英语,并广泛开展双语教学,要求至少有一门专业选修课采用英语教材或用英语讲课,保证外语教学不断线。计算机基础课要増加学生课外上机实践时间,特别强调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对选修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方向的学生,应强化计算机软件与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

 

3.明确专业方向,开出深层次专业课,培养学生-专多能。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日益复杂、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既需要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跨行业的综合管理才能,也需要有精通某一管理职能的一技之长。因此,课程设计可以组合成三至四个模块,每个学生至少修满其中一组,以保证在这个专门领域中有较强的业务专长与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就业需要和兴趣,选择市场营销、投资与财务决策、工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方向中的任一课程。

 

(二)教学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有关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约有17%的大学生毕业后即可独立工作,83%的毕业生要经过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锻炼才能上岗。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因此,加强教学实践改革,是培养社会所需工商管理人才的必经之路。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多年来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一方面,作为一个现代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说服能力,这些能力素质往往需要在大量的实践环节和社会工作中加以锻炼和培养;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环节又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如经费不足、企业不欢迎学生、教师责任心不强、毕业论文课题软化等,使实践性环节的实际效果不大。因此,要创新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学生实践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出发,从多个方面对教学实践进行创新。

 

1.保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管理类专业实践性环节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和集中性实践环节,管理类本科专业应保证每学期不少于2周的实践时间,总学分维持在35学分以上。

 

2.对原来的专业实习进行改革。可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安排在暑假进行;另一部分改为认识实习与市场调研,促使学生在与社会接触中锻炼其实践活动能力。

 

3.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咨询和研究。在工商管理院系,老师主持研究和咨询项目的机会比较多。应挑选一些能力较强又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到项目小组中,既可以分担老师的任务,对学生又是极好的锻炼机会。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的改革

 

1.教学手段的改革。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为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来说,由于工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及联动性客观上要求学校必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直观性、动态性和大容量的信息,使教学内容实现了对时空的超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单调的注入式教学重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单向“填鸭式”的强制灌输,忽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运用双向“互动式”的主动启发,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首先应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并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不断加强对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高校应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例如,南昌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推行了多种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管理、角色扮演、讨论班(Seminar)、网上实验等。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发展,使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更贴近实际、更加有用,因而上课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3.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可采用闭卷、开卷、两页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方式进行。对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说,两页开卷的效果比较好。所谓两页开卷,是指允许学生带两张A4复印纸进入考场,这两张纸由学生本人把认为重要的内容事先记录在上,以便考试时查阅。其他形式如小论文、文件综述和调查报告等也是比较好的考试方式,可以考核学生运用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学生还可利用Internet资源,对一些课程在网络上申请考试试点。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可以丰富对学生能力检查的手段。

 

(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改善影响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课程信息、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学生学习及课堂教学能力)和外部因素(教育方针、政策和激励机制等)以及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来营造、监督、控制并保护良好的课堂育人环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发展的需求,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可以从营造四个监控渠道入手。

 

1.学校渠道。从学校的角度看,应建立和完善以学校、学院领导和教学科研处为主体的监控渠道,该渠道从整体上把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素质结构和能力要求。应根据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组织专业建设,修订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依据。同时,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考核和奖惩办法,从制度上加强对教学管理的规范。学校还可以成立教学督导组,制定督导工作条例,督导组成员由校内外的学科专家和优秀教师组成,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合力。

 

2.学生渠道。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学生评教一直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监控手段,今后应进一步强化学生评估教学问卷的质量。学校还应该组织一批学生信息员,明确其职责和任务,让他们随时提出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供监控分析。另外,还可以増加毕业生离校前对学院教学的评估,请毕业生就四年的学习情况,从整体上评价课程及教师教学对自身的影响和作用。

 

3.教师渠道。首先,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其次,教师要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再次,教师应根据《〈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对照自己的教学,找出差距,不断改进。第四,教师之间应开展互相听课、评课、观摩教学、教学讨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