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经验

初中近几年的历史教学感受颇多。我认为要想把知识教授给学生,还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

备课是将课本内容、教参内容和课外材料进行有机重组。备课时,我们要认真阅读课本,依照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本内容,搜索各种资料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再加之典型习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最后把教材内容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排序好,再落实到教案上。每次上课前再温习一次教案,做到万无一失。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写教案只不过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取得良好的教学的关键。我认为课堂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采用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在备课时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关系的或是他们感兴趣的材料,以材料为主线来完成课堂教学,避免单纯的说教。这样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发表自已的见解、看法,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乐于表现自我。在我看来,下面的方法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1. 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的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生往往对于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比较感兴趣,能否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的根本。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结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2. 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3. 运用课本知识和社会热点知识激发兴趣。

知识就是力量。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在讲课时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并适时的引入社会热点知识。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搜寻教材以外的材料,不善于就地取材,利用教材现成的材料。孰不知,教材上的材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较高典型性。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现成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现成的东西似乎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善于吸收消化,灵活运用,辅之恰当适量的社会热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新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声、行、色并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情景交融,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直观、生动,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容易接受新知识,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于理的效果。

三、注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困生的转化

一个班由几十名年龄相仿的学生编组而成,他们虽处在同一年龄段,但性格差异,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对此应因材施教、培养补差,对成绩良好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对中等生制定追赶目标并督促其定期赶上;程度差的学生更需要关爱、鼓励,不排斥、不挖苦、不放弃,给其特殊的关注,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当他们取得一点点的成绩的时候,都及时的给予表扬,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给予宽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时间可能比较长,如果能坚持下去的话,对改善中下等生的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科任老师与班级学生们的关系,那么我们科任老师的工作也就如鱼得水。

四、做好阶段检查工作,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每阶段学习结束后,我都要进行阶段检查,形式可以多样,不一定要用一套题来进行一次考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把这段时间的知识加以归纳小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成绩反思自己工作的优缺点,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扬长避短,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

五、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篇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目前,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现象还很严重,教师只顾埋头教书,而不去指导学生如何学,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我觉得自己组织的实验教学很受师生欢迎,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兴趣十足,常常提前做准备,预习相关知识,检查所需实验材料,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实施新课程以来,物理实验教学更加令人关注,所以今天,本人特意将自己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愿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验教学

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较差,还难以自主,所以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引导。在实验教学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

例如:在“平面镜成像实验”教学中。我的学生先是自主实验,即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效果不理想。第二次我参与了进来,和学生共同设计了方案,适当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兴趣不断,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显然,同学们在实验中已经成为了真正的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创新自豪。

二、通过“小组合作”开展实验教学

现实中合作探究学习这一方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教师对合作探究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和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缺乏对此活动的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因而实验教学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事倍功半,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求在实验学习中,合作实验中的每个学生都有交流与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实验中发展自己的思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1、课前分组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

2、多小组中的人物,要给以科学的分工,每次实验都要有所调整,留给每个学生不同的机会。

3、实验合作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实验合作要允许学生出错,要及时帮助分析,帮助总结,做好必要的补救工作。

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例如:我在教学“串联电路”实验时,八个小组七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

三、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引导开展实验教学

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于不同实验教学教师应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1、对于平时学习方法、习惯、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实验上给予指导,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单独给这批学生布置实验内容,要求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学习“欧姆定律”时,先让学生复习电流形成的原因和电阻的概念,然后提问:“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如果改变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或导体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会变吗?”然后学生进行互相讨论:①假如把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升高,通过导体的电流会变吗?②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把导体的电阻减小,通过它的电流又会怎样呢?是否可以这样推测:电阻减小了,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了,电流就大了呢?那么“怎样来检验我们的推测呢?”学生回答“实验”。于是学生互相讨论这个实验应采用什么方法,学生分组把实验器材、实验电路、实验步骤、实验表格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动手完成了这个实验。

2、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般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每次试验注重指导、讲解,增强对实验的领悟,以此帮助他们拓宽解题思路。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 物理实验 教学资源 开发与利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对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实验是新课改永恒的主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说所有的物理课都有实验,绝大部分物理课都应该在实验室进行。但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实验教学情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实验仪器老化,实验设施和设备不足;②实验员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偏低,一般由其他老师或后勤人员兼任;③实验的开设率达不到要求,仪器的使用率不高;④教师只重视课本实验的教学,忽视课外实验资源的开发。这些现象将严重地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因此加强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搞好物理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保证。下面对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1 根据新课程标准不断增加和更新仪器设备,以保证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物理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自己做实验探究物理知识,因此增加了大量的学生实验和探究性的实践活动。目前许多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实验室设备简陋,教学仪器缺乏和老化,再加上“普九”后学校班级和学生人数大量增加,现有实验设备已远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把加强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实验基础设施建设拿上议事日程,并设立专项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和更新实验设备,以满足实验和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保证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2 联系生活实际,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重要的实验资源。新课程强调物理学习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最普通的日常用品都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实验资源,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不仅能缓解实验设备不足,还可以拉近物理学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制一些教具和学具,对于效果较好的实验和器材,可以作为学校的常规实验保留下来。如用橡皮筋制作测力计,用纸杯制作的土电话,用牙膏盒和小镜片制作的潜望镜等等。教师应该因地制宜的多设计这种类型的简单实验,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做,切忌用演示来替代学生的动手的操作。如通过搓手发热的活动来感受摩擦生热;用手将塑料瓶慢慢压入水中,体验物体所受浮力与排水的关系;利用盛水的玻璃杯代替凸透镜来研究成像规律等。还应该鼓励学生创建个人家庭实验室,收集废旧物品,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小制作,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如我们利用小鞭炮来模拟火箭升空的实验,把小鞭炮去除引火线,对折后固定,在对折后的破裂处点燃时会喷出火焰,能使放在下面的纸片燃烧起来。通过观察小实验后,再引导学生一起来解释为什么火箭发射台底要建一个大水池?为什么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火箭发射升空的瞬间会有大量的烟雾产生?在模拟小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高科技并不那么神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3 开放实验室,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作用

物理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主张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索、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便利,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自习课、辅导课或课外活动课等到实验室亲自动手做实验。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感受:有些习题型实验或阅读型实验在课堂上反复讲了好几遍,很多学生对原理还是很模糊。辟如初三电学中有这么一道习题:要求画出用两个“双刀单掷”开关来实现楼梯口上下都能控制灯泡发光的电路。这道习题老师反复讲,学生重复练,结果测验时还是有许多同学做不来。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开放实验室,提供器材,让学生亲自到实验室中连接电路,弄清开关控制灯光发光的原理,让学生体验因实验成功而带来的喜悦。这样不仅能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

4 制作并使用视频素材,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但有些传统的实验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实验需要很长的时间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传统的教学挂图所提供的只是静止的画面,对讲解现象的过程很不适用;有些物理实物模型本身又不易拆开,工作时各部分的情况不容易看清楚等等。正因为这些局限性,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应根据教学需要不断改进、开发和创造性地使用实验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制作并创造性地使用视频素材,可增加实验的可见度,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的观察;放慢实验的过程,让稍纵即逝的现象完美呈现;加快实验的过程,拓宽课堂教学的时空。

5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发和利用社会环境资源

新的课程改革主张教师既要重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注意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物理学知识是在通过对生活中的大量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可供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资源,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在实际生活和劳动锻炼中去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并努力地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所学物理知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从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如,让学生在家里安装简单的电路,制作简易的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让学生参观农村工厂的自动流水线的工作过程,观察家乡水电站的发电原理等。

总之,多数农村中学的实验设备还比较落后,与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要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而是要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使物理实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各级领导和学校教师应引起重视,积极行动起来,多渠道、多角度的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为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提高学生素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传神——冯容士物理DIS名师培养基地成果集.上海三联书店,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较低,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一直处于瓶颈期,历史教师的课堂创新意识极差,具有较强的教学惰性。而历史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文化背景的学科,教师只有践行教学措施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将历史课堂推向高效化、多元化发展大道。因此,笔者结合日常初中历史教学经验,给出一些建设性教学建议与提高教学效率的实际措施。

一、整合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

历史教材是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书面化载体,大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立足于教材基础之上,但是初中历史教师切不可过渡依赖教材,要有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案的意识。教师要深入研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寻高效、形象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从而优化课堂内容结构,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提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强力引导下实现高效学习与知识面的巩固、拓宽。

比如,在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统一帝国与多民族融合》之第8课《秦帝国的兴亡》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历史教材上的内容过于程式化,只是按历史时间的发展顺序将秦帝国的兴亡讲述了一遍,使大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将教材知识点向学生一一讲授,学生往往在课堂上会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针对此种课堂现象,我首先针对“秦帝国的兴亡”这一教学主题进行文献资料搜索,灵活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将全国各地与秦帝国兴亡的历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提升初中生的历史意识。同时,我还根据当前初中生的生活经历与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例如,最近电视热播的《芈月传》讲述了关于秦国由衰而盛的历史故事,我将其合理穿插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好奇心极强,在历史故事的熏陶下,学生对秦帝国的兴亡更加形成了感性的认识,本节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趣味教学

如今,多媒体技术成为初中教学课堂的高效教学工具,初中历史教学应该积极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模板化套路,根据历史学科的教学特殊性与历史文化背景的趣味性进行多媒体教学,从而为学生有效创设趣味历史性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全身心投入到历史课堂中去,帮助学生不断奠定历史基础。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历史课堂上将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游戏教学法及故事教学法结合教学,以此充分活跃历史课堂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课堂注意力和历史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给学生播放一系列历史故事纪录片、历史人物动画和历史背景听书音频等,学生在如此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效率得到了充分提高。

比如,在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之第13课《统一的隋唐时代》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对于统一的隋唐时代的商业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社会人文发展状况的描述只有少数图片,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对隋唐时代统一的繁荣现象缺少视觉感知,从而在感知意识上难以形成进展与提高。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直观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便捷性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示隋唐街头的动态商业文化以及当时政治、文化高度统一的文明,学生在此种教学情境的渲染下,对隋唐时期的繁荣不禁心生感叹之意,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设计,师生共同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灵活布置教学内容,深化教学主旨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比如,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理科逻辑思维,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数学题型训练,在做题中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但是历史学科与古代、近现代历史事件有着较强的内容连接性,初中生只有与历史生活充分接触,才能够在课堂中实现历史知识的感悟、升华。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探索最优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案,尽自己最大努力向学生提供真实化历史情境,积极还原历史文化,让学生的思维从现代生活中跳跃出来,以历史学家的思维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

比如,在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宋元文明》之第21课《三大文明的进步与传播》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初中生热爱科学的兴趣爱好,并利用三大文明与当今生活的贯穿性进行内容的设计与布置搭配。三大文明即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对于当今科技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科研推动性,极大地改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轨迹与走向。我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安插了飞机、轮船、导航等现代科学工具与指南针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古代人民智慧的钦佩感。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过于单一,教师要积极践行教学措施创新与模式改革,帮助学生感悟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给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一点启发,进而更好地投身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学科思想;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089-02

1初中历史学科思想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建立在深入分析中学生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以及中考要求等各方面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改革对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及历史知识的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从初中历史的学科思想出发,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理清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发展、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能力意志为指导,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要载体,通过章节训练和课堂教学使学生们能够全面把握重大历史的发展过程、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历史发展规律,并清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历史的学科思想还表现在教师要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用历史学和现代意识的相关理念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和研究历史发展的重点知识。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前言、思考问题、图片、文字介绍等资料,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史实,以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奠定扎实的基础。总之,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外,还要学会用相关的历史学理论去研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历史事件的本质,并最终促进自身历史思维提高正确认识的能力。

2基于学科思想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2.1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在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整理和阅读相关史料的方式找出相应的答案。此外,还要为他们创造更多可以自主进行历史叙述和论据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和教学促进学生应试思维的有效培养。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知识结构,通过全面把握历史教学主干知识、研究考纲,科学分析学生情况等多种途径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分析历史事件,解决的问题。

2.2注重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的培养:历史时间观是历史学科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树立起了历史时间观,才能在着手处理历史问题时,准确地解释历史因果关系、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思考和动手实践,逐步培养起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的能力,并引导他们站在历史的层面上,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具体实际,来全面、深刻地把握具体历史事件的现象及本质,从而促进历史问题的剖析和解决。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培养学生将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应用于现代问题的评价和处理。

2.3注重学生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培养:所谓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领悟和认知能力,及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则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大量历史资料面前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结合有效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历史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会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思想、制度和事件,并在形象认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学会用历史的观点来探究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引导他们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学会分析事件中的现象和本质,历史人物的意图和动机。在学习和阅读历史资料时,一定要避免学生用现代的标准和观点去评判历史,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具体背景和前后关系。

2.4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与历史学科思想的特征是一致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当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出现不同观点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历史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鼓励学生通过搜查各种史料的途径,研究证明某种观点的可靠证据,进而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现象、本质及背景。在对历史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记述历史,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更加客观地认识力守、评价历史,阐释历史。在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到历史背景中,并向其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从历史发生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实现一方面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促进自身认识历史、评判历史能力的提高。总而言之,历史学习并不单纯的为了了解过去的历史,而是要学生通过总结过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现代问题的解决提出具体思路和方案,逐步培养起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历史时间观的培养、历史阅读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立柱,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改革 自主学习

要让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改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是当前新课改倡导的。学生只有个性张扬、主动探究才是改变的初衷。基于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摸索出一种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促进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此,笔者选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历史自然需要学生的兴趣,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离不开教师的激发。历史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创设历史大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如在讲日本侵华史专题单元学习时,那些大量日军暴行的照片是最真实的历史材料,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课前查找,在课前以PPT播出,让学生对照片提出思考、质疑。展播后再出示日军和当时军队的装备、人数等数据的对比资料。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学生对日军侵华史的研究必然感兴趣。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1)日军在我国如此残暴的恶劣侵略,是否受到国内各种势力抵制?国际如何评价?(提示学生近几年的抗日战片作为思考的对象)(2)从军事力量对比看,军队其实不比日军差,为什么没有阻止住日军的暴行呢?(留这个有悬念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急于评价)(3)抗战胜利后,战败的日本受到怎样的惩罚……这么一来,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前问题,让学生对系列问题进行探讨,鼓励学生课前充分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积极思考,促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宽松、愉悦、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师生关系要和谐。师生和谐关系是长久的,不仅仅是为了某节课,因此教师平时无论课中还是课后都与学生交朋友,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甚至是心理的问题;其次,要让学生走进教材,多元解读文本。对于教材,学生需要足够的预习时间,只有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才会让学生有一种深入探究课文的学习欲望;最后,要创设良好的课文情境,结合历史情境教学法,适当地模拟当时的历史情境,与教材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或者让学生当演员、分角色表演等都能达到这些效果。

二、设疑激趣,培养探究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学习是灵动活跃的。学生不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究教学活动,注意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学习“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时,一位学生问:“我国古代的瓷器也很有名,大量出口到国外,有没有‘瓷器之路’的说法?”这个问题确实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教师首先需要肯定学生对教师的“发难”精神。教师借此展开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次向学生提问关于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为什么能出口到国外?(教师提示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做个历史调查小论文。)

为此,教师面对学生具有“刁钻”或者“挑战性”的问题不能三言两语就回答完,教师针对问题能不能做简单地启发引导,能不能带出一系列问题呢?经过多次历史课堂的授课,学生久而久之会理解教师的用意,才理解准确课堂问题,让问题变得更深刻,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探究的主体、习得历史方法的主体。

三、激发动机,形成探究能力

由于教材的安排设置,教师必要的时候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特别是上新课时,好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更好地让学生收心进入新课学习。例如在教学《难忘九一八》这课时,教师在课前播放《松花江上》的歌曲:“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首先给课堂打上凄惨悲凉的气氛,为本课教学给学生打下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深深感染着,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迫不及待想了解“九・一八事件”的前因后果。另外,教师可以播放每年东北各地举行纪念“九・一八”悲惨历史的新闻事件或者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的节选文章,让学生从现实中感受“九・一八”的历史事件,通过音乐、新闻事件、教材相关文章的导入,让学生多角度地探究历史事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能力。

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多,存在部分知识超过教师的认知,出现提老师无法回答的问题的情况。为此,对于教师而言,要不断地对教师各方面进行充电工作,在假期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平时多参与网络教学,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课堂教学。老师不妨更新教学理念,允许学生怀疑学习、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教师可以试着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分组研读教材、探究发现,提出见解。

四、结语

培养探究能力,促进课堂自主学习主要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此,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构建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进而留足自主探究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从学生的视角创造自主课堂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个性化探究学习,谋求自己的学习技巧,力促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在长久的自主探究学习中达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让每一堂课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德荣.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种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2(03).

[2]孟凡石.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学校外教育,2012(23).

篇7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应用

一、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它的教学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图示教学法主要是应用各种图例,包括自制的历史图解以及历史图片,培养学生构建并回顾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从历史图解或者图例的解读中,读取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便于记忆和应用。比如说,著名的记忆树,即是将历史信息按照层次结构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中。图示教学法融合了系统性和形象性,让学生从图示中直观地记忆繁多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动手编制图示,更是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理解,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的措施

结合上面所说的图示教学法的优势,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图示教学法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教师编纂历史图示,展示图示教学法的精髓

图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大量历史图示和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解读历史图例,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和重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繁多的历史知识点,将它们进行有序的归纳和记忆。比如说,教师在教到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由于工业革命的内容十分繁琐,学生容易记得这个又忘记了另外一个知识点。而工业革命又向来是历史考试的重点内容,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细,这就要求学生记诵的内容非常多。这个时候,图示教学法就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示范如何编制树状图,将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知识点都囊括在树状图中。比如说,珍妮纺纱机的树状图图解可以是这样一个层次: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手工工场―棉纺织部门―飞梭织布速度快―棉纱需求增加―“珍妮机”的发明。最后的结论是:珍妮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2.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历史认知

通过教师对图示教学法的演示,教会学生如何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即常说的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方法,解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看似繁多实则有序的历史知识点以图示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可以重新将历史分为多个层次,比如说,在时间的纵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现代历史等;在空间的横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图示编纂方法,比如,应用性最广的树状图,能够将历史知识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最好地展现出来,或者是概念图,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或者相似的概念的根本区别,比如,改革和革命的区别,改革是在一定条件下变革,采用温和改良的方式,基本保留原来那些制度、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原来的制度进行不触及根本的修修补补;而革命是旧的制度或者环境,除旧布新,脱胎换骨,基本上与过去决裂,用暴力的形式进行的。举个例子,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没有用暴力方式;商鞅变法改变了社会制度,但没有用暴力,保留了原来较多的东西。而法国大革命,中国的,都是用暴力形式,了原来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3.引入各类新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图示教学法除了应用图示外,还有许多有效的应用方式。比如说,由于个人的总结有限,可能占用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各自完成一部分的编纂图示的工作,最后将图示汇合起来,选择出其中优秀的部分,复印给全班学生使用。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历史图示,分享自己编纂图示的过程和从中获得的经验和心得,给予学生一些记忆的心得和建议,提高整体学生应用图示教学的效率。而其他同学通过学习优秀的编纂图示的方法,在编纂的过程中,掌握了初中历史的知识结构体系,梳理出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考试考查的内容了然于心。在反复地记诵图示的时候,根据历史顺序,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得到最好的初中历史知识效果。

三、总结

图示教学法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十分有效,是因为它与历史学科需要大量记诵知识的特点很切合。图示教学中应用到的树状图和概念图、历史相片等,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的工具,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应用有效的记忆方法,记诵必考的历史知识点。

图示教学法不仅以一种较为轻松简便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牢记繁多的历史知识,更是让学生在自己编纂历史图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体系的理解,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积极地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盲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志锋.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8).

篇8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措施所谓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并且有目的性地执行和实施计划,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和实现学习目标。然而,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老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讲授课本的知识,却没有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接收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了依赖感,已经不愿意或者不会自主思考了,这对学生全面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老师务必要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中学会自我反馈、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保证初中历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下面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自

我们知道,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却没办法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学习将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长期下来,学生的思维变得固化,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举个例子,老师在教《夏、商、西周的兴亡》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整合,用简单的小故事方式给其他学生讲述这个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话,学生便会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内容,然后划出重点的内容,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将内容进行整合和总结,从中提炼出夏、商、西周这段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由老师个人单一地讲授,将知识内容全盘地“倒”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果学生对学习历史失去了动力和热情,那么即使老师再做多少的努力都是白费的。因此,老师务必要跳出传统的“教学框框”,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极大的乐趣。举个例子,老师在教《法西斯势力的猖獗》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小段关于纳粹党残害犹太人的视频,让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当时纳粹党的残忍和种族歧视。在看小短片的时候,学生就好像沉浸在战争的虐杀和暴力中,在看完小短片后,老师便可以让学生根据《法西斯势力的猖獗》这部分知识,对法西斯主义的产生源头进行讨论,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的教学中,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得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和讨论,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保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合理结合现实生活,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

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依据课本知识进行教授,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老师就要敢于“跳出”教材,合理地结合现实生活的现象进行教学,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开发和发散,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举个例子,老师在教《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主组成几个小组对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学生可以访问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对比现在的生活情况,从中发现人们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教材的内容。通过这种生活实践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协作,提高实践能力,从实践中寻找真知。

四、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思考

在过去,初中历史老师进行教学时更多的是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本的历史知识,却没有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和历史蕴含,这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是不利的。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要融入情感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蕴含,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举个例子,老师在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对参加万隆会议,外国记者“刁难”的片段进行演绎。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务必要先对参加万隆会议的国内和国际环境进行分析和学习,再研究当时其他国家对我们和平外交的态度,然后进行角色的分配,进行认真的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要把自己当做是国家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来应对国外记者的提问,这样一来,学生便会深刻理解到当时我们国家外交所处的形势和地位,从而更加深入地看待国内国际问题,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最适合学生的,这需要老师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结合现实生活现象以及重现历史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在历史学习的氛围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自主地思考和学习,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涛.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精神[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3):28.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36-02

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来说,历史这门课程本身没有语文,数学,物理等等其他课程的重要,以及在中考中占据的分数也造成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忽略。而且,传统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是高分低能,因此,新课改这样重大的教育变革,就是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许多针对性的策略进行解决。

一、初中历史教学举步维艰的原因

1.学生及教师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教师影响以及本科目所占的比例,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主科与副科之分,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不仅仅把历史作为一门副科,更是把它打入小三门的队伍之中。在这样的学习与教育理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更加降低了对历史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历史课的代课老师对于学生历史学习不给予硬性的要求,就是担心因为历史这样的副科影响到其他主科的学习。同时也是受中考中历史科目所占比例的影响,在历史的课时上也进行了压缩,更使学生降低了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完全脱离了国家的开设历史课程的初衷,没有任何科学可言。因此,针对学生和教师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应该进行一些整改对策。

2.缺少历史教学氛围

历史课程开设是建立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应该充分重视历史氛围的培养。而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却没有任何历史气氛而言,历史课程开设的服务宗旨只是为了应对考试,久而久之,教师也失去了让学生了解中华光辉,文明的中国历史的积极性,进而也会失去让学生充分了解在某个历史时刻中出现过什么样的人物,以及自己是从哪个年展过来的等等近现代史的机会。在没有任何历史教学氛围的情况下,是绝对不能够发挥历史使学生明志的作用的。因此,历史教学的氛围对于学生的熏陶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涨

可以说学生在初中阶段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只为“中考”二字服务。中考中历史课程占据的地位是微乎其微,有些学生认为即使历史学懂,考试满分也在中考中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唯有数学、语文、英语才能决定中考的成败,因此,有些学生抱着这样的态度,在历史课上甚至在学习语文,或者在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怎么起到历史想要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怎么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何提学生的历史成绩。而且,历史课上大部分是教师的口头描述,没有提问,抢答等这样活跃课堂氛围的环节,更加使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涨。

4.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当前,特意学习、研究历史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因此,能够胜任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专业性较强的老师也变得紧缺了起来,所以,学校内部会私自进行老师的调配,完全不注重教师是否有该项课程的专业能力。例如,有些以前带英语课的教师,由于历史教师的短缺临时代授历史课,那么此时,教师所带出来的学生的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因为这样转行过来的老师是完全依照教师的辅教科书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样教师没有任何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的前提下,吃不准难点,拿不住重点再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那么,以上就是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低下的具体原因分析。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整改对策

1.平衡中考制度中各科所占分数比例

想要真正将以上的这些教学缺点剔除,那么就需要对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进行重点的整改。所有的这些弊端,以及教师或者学生观念上的误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中考引出的结果。因此,对中考中各个科目所占分数的比例应该进行一个平衡,不能让历史与数学语文形成主,副之分,并且在比例上落差这么大。应该以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为基准,拉小中考中各科目之间的不平衡,才能真正解决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2.通过历史纪念活动的开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有效开展各种具有主题意义的有关历史的活动。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许多历史影视片段,在节假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也可以针对全国的中学生举办一次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主题意义较强的历史交流活动。通过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逐步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对历史的探索兴趣。让学生通过历史的熏陶变得更明志,更有涵养。

总之,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及时的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及时的进行反省,从而采取更新的教学策略进行课堂改革。顺利的将新旧教育方式进行一个成功的交接,通过这种交接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因此,对于初中的教师来说不应该再把精力放在教材那些具有局限性的知识上,而是应该将部分精力投入到学生如何能够重视起历史这门课程,并且以最大的兴趣去了解钻研它,在中考中拿到好成绩的同时,也夯实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苗登.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08,(S1).

[2]李翠华.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09,(24).

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初中历史;自主学习;个性化;启发性;合作性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和发展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广大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下面,我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此话题与大家进行详细说明和探讨。

一、网络环境下基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应该是主动获取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参与者、指挥者。而且初中阶段的学生,智力水平已发展到一定标准,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同时也已有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解除对他们的强制和管束,这对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恰好可以有效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比如,我们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等,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和个人爱好等进行合理选择,教师则在其中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这种富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对提高历史课堂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时,我就运用网络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步骤建议,让每位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重点阅读内容、完成作业方法等,老师也可通过网络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二、网络环境下基于启发性的自主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避免网络“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的出现。另外,教师也可将本节课要学的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具有启发性的小问题,让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充分使网络技术的应用和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也冲破了课本的束缚,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何理解和掌握的性质和破产原因”“如何客观正确评价”的思考题,然后让学生自主搜索有关这部分知识的相关资料,如,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所起的作用等,然后使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等得出正确结论,并运用网络软件向老师和学生阐述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想法和意见。

三、网络环境下基于合作性的自主学习方式

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把学生链接成不同小组的学习团体,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种新颖、有趣的教学马上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内的每位成员都会主动、认真地探寻,然后把自己的搜寻结果分享给组内其他成员,最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教师根据代表的发言进行适当分析和评价,这样既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适宜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就编制了有关本节内容的网络软件,并且设计了网络讨论功能,使每个小组的组员发言都能显示出来,这样每位学生的想法都能够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综上所述,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当然,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以生成发展出真正适合学生、能为学生所接受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使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变得亮点纷呈、活力四射。

以上就是我对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几点探索和研究,在此将我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 模式 改革

为了满足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动态,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教师应该在严格遵循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打下坚实牢固的历史学习基础。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1.传统历史教学对教科书认识的偏差。传统历史教学视教科书为“圣经”,唯恐有一丝取舍就会带来天下大乱。反反复复“教”教科书而不是根据新课标需要“用”好教科书。这种对教科书毫无创造性的不断重复导致有的教师教学水平越教越差;有的学生对历史学科越来越没有兴趣,更别谈什么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了。

新课改理念强调 :无论哪种版本的教科书,都只是竭力最大限度的体现课标而已,都仅是最常用的课程资源之一。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围绕课标加以充分利用,而不是教师一味死讲教科书 ,学生一味死背教科书 ,剥夺学生主动探究的权利,压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传统历史教学实践行为的偏离。传统教学实践行为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居高临下,一味加大课堂的容量,肆意拔高,提高所谓的“课堂学习效率”,密集型的轰炸使得部分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逐渐产生了厌倦情绪,课堂参与程度低,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在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不但教师只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结论,而且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完全被老师占用了,忽视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我们知道,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参与了思维,亲身经历了活动,才算是真正获得了知识,也提高了思维能力。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写的关于看书感受的名篇。其中的“源头活水”成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代名词。那么,教师的角色担当正应是这“源头活水”。“导”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思维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辨别方向;“导”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总之,教师们要牢记:教会学生获取知识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

二、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策略

1.教师角色要及时转变。面对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老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观念还是比较保守,我们的教学能力是需要不断提高的。教师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当前初中课改实际的优良作风,深入课堂,相互听课、相互探究,研教法、访学情、解难题,求策于实践、问计于团队,不断总结教育教学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加强与改进中促进工作,干出业绩。

2.抓好学生成长共同体建设。在教学上构建以小组为单位的师生合作学习的“学生成长共同体”。以苏教版历史课程为例,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按照‘兼容差别,优化组合’的原则,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编排方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团团坐”。全班被分成了6—8个学习小组,组员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协作,你超我赶、共同进步。这对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十分有利。

3.抓集体备课,精心编写导学案。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模式,首先要改教案为导学案。“导学案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案卷于一体,三案合一,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及时等等问题。”对传统的教案是一种本质的超越。导学案的编写一般由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特级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备课,吸纳众长,确定框架,然后分工合作,经历“个人初备,拿出初案——集体同备,确立共案——组长终审,形成定案”的过程,并提倡“个人再备,变成个案——课中续备,订成矫案 ——教后补备,打造补案——同课异构,制作复案”。 因此,确保实用高效。

总之,解决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所极力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解放了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10).

[2]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J].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篇12

关键词:明确教学目标;精心组织语言;创设历史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105-01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量大,历史事件、人物年代多,时空跨度大。要使初中学生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历史学观点,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教育工作者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也给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难上加难的情况下,如何改变现状,让初中历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否贯彻和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并切实把对新课改的相关理论研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是教育界普遍关注并亟待研究探索现实的重大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呢?

一、纠正认识偏差,提升思想认识

1、寻求支持,营造氛围。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争取主动,积极地寻求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要主动筹建历史长廊,历史过道等历史知识氛围,通过学生天天时时对历史知识的接触和面对面对话,促进自我对照、自我反思,解除对历史的认识隔阂。

2、搞好宣传,纠偏正向。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和校内报刊,采取每周一个历史小故事、小事件、小知识,在听看中感悟历史知识的丰富和博大,积极开办校内历史小广角,让学生自由交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丰富学生历史知识,使认识得到纠偏正向。

3、思想引领,提升认识。在平时教学中,注意用马克思、恩克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具体的历史史实,揭示史实内部的联系和实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做到史论结合。

二、注重兴趣引导,激发学习热情

1、运用电子传媒,注重吸引提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多媒体、视频等形式再现历史事件和事件经过,让学生身处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教师适时反映或补充重要史实,印证重要观点,解释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深化历史认识,从而吸引学生对历史的关注和思想认同,提升学历史的兴趣。

2、积极创设情境,激发浓厚情趣。事实证明,要提高教学质量,在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师不能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要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走进你创设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紧跟你的思想。在授课中注重让历史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性的“百科全书”。

3、开展教学活动,体验历史事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兴奋点,只要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模式要多样化不拘一格,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开展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历史知识、辩论赛、历史人物小对话等课外活动,切实让学生亲自认识它或走进它,体会历史其中的奥妙,丰富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深化认识中激发出浓厚的兴趣。

4、主动关心关爱,融洽师生感情。作为历史教师平时注重与学生多谈心交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喜好,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学生“交朋友”当知己,让学生对你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才能喜欢你讲话和授课,进而喜欢历史这门课程。

5、注重激励先进,营造比学氛围。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多方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特别是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及时表扬。必要时可主动设制一个情况,让其主动解答,帮助落后生提升信心。通过激励表扬使学生实现从讨厌上历史课向爱上历史课的转变,通过培育学历史的兴趣爱好,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三、遵循认知结构,创新历史教学

1、突出通俗易懂。教师在备课授课中注重口语化语言,多用白话授课和简明课件,让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少用成语复杂课件,让学生听后似懂非懂,看后似明非明。要多采取现代电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形象直观,尽可能地给学生减负,提升学历史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加大难点突破。在学习中学生往往因遇见难点问题,而对学习产生厌恶,成为了提升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作为老师要加大对难点问题的研究,在突破中提升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要进行全面点破,加大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不留丁点死角和疑问,切实帮助扫清障碍,达到破除瓶颈的目的,使教学质量在破解中得到提升。

3、注重语言艺术。历史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围绕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特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决定声音的高低,取舍音速的快慢,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要不断探索、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生动性的辩证统一,使历史教学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当然,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项工程,首先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能力水平和知识储备,才能对各类教材融会贯通,驾驭自如,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富有吸引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也是我们永不停止所追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史;衔接

通过对近几年初高中历史在新课改要求下发展现状的观察,我发现,初中历史新课改的教材依然是通史体例,基础知识在改革中被大量删减,一般课本中常使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进行历史叙述,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而且,从教师方面来看,初中教师不教高中,高中教师不教初中,因此,他们对历史教学的把握只是从一个独立的阶段来进行的,忽视了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在学生方面,由于初中历史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采取课上勾画重点,课下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仍旧采取原来的学习方式,这就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觉得高中历史难、深、广,衔接问题相当突出。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因此,我将从初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史中的“中国政治制度”方面来进行研究,从教学角度来寻求有效的教学衔接对策,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研究新课改之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首先需要从初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方面入手,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以此能够更权威、科学地发现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进一步找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依据。

通过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于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课程结构上,初中历史课的开展主要是以主题形式来进行的,在开展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依据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间性和线索性。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初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简单,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比较模糊。在古代政治制度的讲解上主要是以史实为教学重点,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不做深入的要求,即点到即止。而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初中通史的体例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在这种体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较于初中阶段就显得翔实。此外,高中历史也不像初中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教学内容,此时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在这种情形下,学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应对教学。这种教学标准的安排也规定了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例如,在知识能力方面,初中历史主要从客观角度入手,而高中历史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从而使高中历史向学生提出更加宏观的能力要求,这就给高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只需要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即可,而高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情感态度方面,高中历史相较于初中历史,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学衔接对策

1.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

教学目标是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我们首先可以从课程标准入手,改进完善学校的教学标准,使学校的教学标准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升华,具体解读和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每一个专题的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师在牢牢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融合进本校的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此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维目标。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细化教学目标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对学科知识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分析,因为学生也是设计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在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加上学生的已有历史认知和对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教学发展要求和学生学情的。下面,我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来论述一下如何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一教学内容方面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归结到历史教学中,主要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在历史教学中,“知识”就是指知道、理解和记住教师教授的历史事实,并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解释、评价。“技能”就是指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复现”。在《秦始皇中央集权的形成》这一课中,我常常会设定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重要概念,例如,中央集权等;②阅读有关资料,提高过去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进行教学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导课、新课讲授、小结等部分。下面我从知识结构整合和材料的选取这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实现知识的衔接。

(1)知识结构的整合

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在设计的知识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进行适度地“取舍”,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中,知识点比较琐碎,再加上古代史是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内容,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便,这时我就会用归类学习法来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衔接。

(2)材料的选取和运用

历史主要是以史实构成的,这些史实距离学生已经很远了,学生对此了解不多且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枯燥。这时,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与现代政治有关的内容来进行补充教学,而且对这些材料的运用也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展示给学生。我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一般都会补充一些当时的人物画像、名言、代表作品等;在介绍历史事件的时候,会播放与之有关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史料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层析性,以此引导学生对初高中历史内容进行衔接。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这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吸收他人的教学成果,为历史教学献计献策。我还将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衔接的有效方法,以此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其学习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初中的学习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其从懵懂逐渐建立起自身个性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当中学生会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变得非常敏感,因此这一阶段正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但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实践都起着无法估量的重要作用。

一、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当今初中的历史课程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尽全力去引领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并且激励学生凭借自身的认识主动分析讨论问题,教师在一旁观察并加以适当提醒暗示,从而保证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多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去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由思考并加以深刻理解,总结出自己在课堂上所了解到的重要知识点。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找出弱点并主动出击,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相关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动力

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在学知旅途上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上自主探索、积极思考。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而且还要注重设置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符合的历史情境,以此为了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做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在追求探索以及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且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总而言之,创设历史情境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学习自信心的非常有效的路径,与此同时,这也是用以提升学生在整个初中历史课堂上能够拥有更高学习效率的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

三、通过积极的评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与成功感

初中的学习阶段由于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广,知识内容更加复杂,所以导致了学生内部逐渐拉开了距离,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在整个初中的历史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给予足够尊重,以此确保学生的心理不会出现高低不平的状况,促使全部学生对于学习都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与此同时,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以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评价整个集体,应该将注意力放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特别是对于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激励与引导,鼓励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树立一定的自信心。

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当出现问题或者是对问题有了一定的看法与解答时要积极举手发言,努力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发挥机会。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一定检验,不管学生答案是否准确,都应该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能够在鼓励中接受自身的不足与学习上的失误。

四、对于教师自身的相关要求

现代化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教育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于教师本身的要求,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来说都有了很大不同。现代化的教育方式需要教师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以及学生的发展动态进行相应改变,从而摸索出一个更符合当代学生思维模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就目前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效率来讲还有很大的不足与弊端,这些不足之处使得学生不能进行有效学习与理解,从而导致了学生群体中不断有厌学状况的发生,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不断进行创新、优化,不断完善教学的过程,尽最大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在整个初中历史方面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自主性是一个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培养与引导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教师大力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并在日常的授课当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育方式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新时代的教育当中让自身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学习的动力得到有效、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沐春美.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