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篇1

裔昭印指出,“性别观念受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并对人的“自我评价、行为方式和成就动机有巨大影响”。自我评价在衡量自我与个人存在价值的同时,参与个体人生目的的成型,并对此起到调整和改善的功能。可以说,性别观念、自我认识与人生目的三者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别观念对人们的自我认识有潜在的影响,人们的自我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人生目的的思考和追求。但是本研究的统计结果显示:除了个别项目,重庆市女大学生人生目的、性别观念与自我特质认识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与我们之前的假设相反,与以往的经验不符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本次调查中,重庆女大学生的样本相对较小,也可能是大学生群体(不只在重庆市)在性别观念、人生目的与自我认知的联系上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总体而言,这次调查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人生观教育及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对人生目的的思考缺乏明确性,提醒我们应正视对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与我国现行的职业生涯教育。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允许人生目的选择更趋于个性化,家庭、学校和社会理应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培育给予适时适度的引导。在功利主义势风日涨的今天,对大学生人生目的的教育尤为迫切,要使他们认清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权力至上等人生观的本质,培育他们树立科学合理,又适合个体发展的人生目的。

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MarLand博士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观念,我国台湾地区也在1998年将职业生涯的概念引入基础教育领域,而大陆地区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目前多数高校都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类的选修课程,但实际达到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们的大学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学生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质等尽早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做打算,这样,他们才会形成相对成熟的人生观,即便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可以看清方向,有所把握。

二、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性别观

关于性别的认知从小就向我们昭示了性别的不同,而且还严格地规范着两性各自的行为。社会文化与学校教育的长期熏染已经将传统性别观念注入女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她们也不自觉的陷入“男权话语”的窠臼之中。女大学生在认知层面认可男女之间应遵循平等与和谐发展,但在潜意识和实际行为中则表露出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认同。现实生活中的碰壁,使女大学生对男女平等观念产生疑虑,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女大学生性别观念向传统的复归。如80%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中国青年报,2008-3-21),择偶时以“男高女低”为标准等现象屡见不鲜。

上海市妇联2008年对青年女性价值取向的调查显示,在“如何看待全职太太”的问题上,近半女性的首选是“很正常”(新民晚报,2008-4-22),2008年初,重庆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几位学生完成了一份“女大学生就业调查”发现,在面对“职业和婚育”关系问题上,有三成女生害怕激烈的竞争,如有条件想做全职太太(重庆晚报,2008-2-28)。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了就业的压力,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年轻女性亦已出现此类状况。这一方面表明女大学生独立意识渐弱,自信自强精神不足,开始倾向于躲回家庭堡垒,重温“相夫教子”的旧梦;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她们对男性强势地位及自我弱势的潜在认同。

三、女性价值观的转变与矛盾

现代高等教育无疑使女大学生较普通女性更具有理性思辩精神。面对社会变革与文化动荡,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大,价值观发生变化,使她们在心理上产生了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冲撞,影响着她们对自我的认知。女大学生优先选择了“自立、自尊和平淡”来描述自我特质,表明具有现代意识的女大学生追求生存独立性的同时要求人格的尊严与完整,这暗示了她们渴求自我认同,希望得到社会肯定与他人尊重。而对“平淡”的选择则是她们内心传统观念的体现,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中庸思想,使人们追求自然平和、安逸淡泊,同时不喜欢用激烈的词语自我标榜。此次调查中没有人选择“自强”一词,这是否向我们发出了这样的讯息:当前女大学生思想心理状态极其复杂矛盾,她们心灵的幽闭处依然存在着对个人能力或性别方面的不自信。

目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趋于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社会环境潜在压力的影响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危机感的加重,使女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也偏爱较稳定、风险小的工作,不愿问津竞争性强、挑战性大的职业,甚至出现“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行为

导向。然而,女大学生要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向传统角色的回归是不可取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才是可取之道,这不仅需要社会观念的再次变革,关键还要靠女大学生自身不懈的努力。因此在现阶段改变观念、重识自我、提高自我竞争意识和独立意识对年轻女性来说仍十分关键。

四、正视外部因素对人生观的影响

依据调查统计,重庆高校女大学生对人生的迷茫与性别观念和自我特质认识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充分表明了目前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念与自身内部环境关联性不高,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聚焦于社会外部环境。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文化总是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使一个新生儿按既定的文化形象成长。”中国传统文化从孩童时就开始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行为轨迹。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与普及传统文化,以期达到发扬中华文化的目的,然而人们的接受也可能出现偏差,譬如既吸纳“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同时又接受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篇2

关键词:体育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体育教育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优势分析和实施途径

收录日期:2012年8月8日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与时代相适应,有更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方向。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资本。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人文奥运”的口号,人们更加意识到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新时念。作为一个有利于公众健康的体育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和特殊的社会影响,不仅能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它的价值和意义有关。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的概念,在新的时期,新的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如何培养,成为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意义

我们社会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每个大学生正面临着各种观念的影响,因此提出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个新课题。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人文弱化感增加。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影响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目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表现:

(一)道德素质低。当前大学生有没有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下降,团结和协作精神,国家和集体冷漠的概念。许多学生的功利思想的蔓延,在入党、提干、交友、择业等方面见利而动,甚至不择手段。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懒散,自我为中心,自私,有很多是无组织性和纪律,违反公共道德。早恋、赌博、酗酒、打架的现象频繁发生,大学生在学校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人文意识差。大学生学习期间他们研究更多的专业知识,较少接触到的人文知识,由于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学生很少了解文化遗产、人类两千多年的优良传统,对科技的发展,缺乏认识;在文学和艺术的文化、语言表达、文字写作等方面并没有达到大学生的理想水平,缺乏一定的内涵。

(三)心理素质低。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也是其他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心理素质,应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然而,现在在校大学生存在自信或骄傲、焦虑、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好冲动、低能力抵御挫折、人际交往的障碍等许多心理问题。

(四)社会适应能力差。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实践。由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道德原则,他们的专业素质低,缺乏人文素质诚信,信誉低。

二、体育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在高等教育的领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领域的相互整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观念和想法的转变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在具体实践中,掌握整合仍然是个问题。体育教育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塑造学生的性格、品质、思想、情感,而且在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争取胜利的信心,对组织性、纪律性、社会荣誉感、集体责任感,爱国主义热情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有一定作用和影响。这些措施包括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挖掘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使其人文素质教育有更深远的影响。

(一)体育教育是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大学生作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身心、思想品德及社会适应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水平的体现。体育是具有育人育体功能的体育项目之一,可以利用其人文价值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通过学习和练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体育教学的活动性需学生亲身体验实践,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学生很容易表露自身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许多思想、态度和情感。教师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性格品质以及道德品质的优劣,针对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观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体育教育促进智育发展。在进行体育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还是训练,都是一种三维立体的体育活动:聆听动作讲解、思想动作步骤、体验动作要领,是以思维活动为主,兼身体体验练习的一种教学。各种运动训练、竞赛都需要人脑的想像力,需要创造性思维,通过身体运动练习能够训练多向与单向的思维能力。在运动训练中,人脑的思维活动更积极、更主动,单向思维与多向思维经常交织在一起。实践表明,体育教学是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能够挖掘参与者的聪明才智;能够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质;能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水平。

(三)体育教育促进身心健康。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体育主要以实践活动为主,以其欢快的节奏、动感十足的动作为特色,在高校受到较多大学生的喜爱,为他们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情趣。大学生在参与当中不仅放松了心情,而且从中获得了运动的乐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社交、组织、审美等素养,使其更加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体育活动可产生“情绪改善”效果,愉悦性提高,精力比原来充沛。体育活动可作为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体育教学这一优势,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体育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开展。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沉淀凝结的特色体现。她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宽泛,体育活动具有群体性、参与性、外部影响性。组织一项体育活动,不同专业、年级和性别的学生都将参与,影响深远。体育活动可使学生释放情感,展现自我、彰显个性,唤起学生对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崇尚文明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的综合实力也会大大提高,学校未来的发展就具有了可持续性和前瞻性。

三、体育教育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发挥体育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功能。高校体育教师应合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程,开展体育文化讲座,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满足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体育教学要深入进行改革,改变并杜绝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多种形式和内容,使教师和学生置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并能够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体育教育中,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使其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得到充分发展。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也能够使体育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的素质教育不只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也需要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高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磨炼了学生坚强的意志、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学生和团体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感受体育文化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人文文化。在互动、互助中传播与渗透,并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开设体育欣赏美学教育。在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上开设体育欣赏等审美教育,对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美学是一种陶冶。一方面学生文史哲知识、中国传统文学精华以及文史知识都需要掌握和提高,并加强大学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相关的美学知识,对运动美、健康美有充分的认识。提高学生美学素养,增强对美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感受美,能用美的事物净化学生的心灵,在将来能够创造更多美的事物。大学生的体育欣赏审美提高了,就会追求更加崇高的人生境界,自觉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从更加广阔的美学视角审视体育和人生的关系,这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师不仅仅是肩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表,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所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体育教师是一切教育的先决条件。在教育观念方面,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发展,教学观念要从过去的只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转变为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生理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体育教学观念。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体育心理发展的基本需求,更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感情和崇高品格。在内容方面,应该教给学生的物理理论和技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团结和合作精神。教学方法,教师改变传统的体育类,课堂教学人性化、多元化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提高自己人文素质和修养,这不仅是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对体育教师所提出的迫切要求,这对下一代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结论

培养和造就21世纪高质量的新一代,要求我们用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加强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博,田佳.浅谈中国人竞技观的变迁[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人生观 人生观教育 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民族的未来。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

一、什么是人生观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区别在于是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还是错误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正确科学的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和活动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能够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确立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实际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是人们的一种信念,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

二、大学生人生观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其主流是好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个性心理尚未成熟,致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少数大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仍然严重存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薄。

1.对待人生的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于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把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的大小及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但是一些西方社会低级、庸俗的文化意识和错误的社会风气必然波及到我国大学校园,对青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致使学生中存在着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倾向,他们人生追求中,重实惠轻理想追求、重利益轻奉献、重个人主义轻集体主义、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的不良苗头。

2.对待金钱的看法。

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杜林致教授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总体上对金钱持积极、认可的态度,但不把金钱视为成功的标志,并且认同合理理财,积极投资、愿意参与慈善捐款。即便如此,2008年人民网针对中国大学生金钱观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的大学生是拜金主义者。学生中跟风攀比现象呈抬头趋势,日常生活里比谁的衣服是名牌,谁的化妆品高级,谁的手机最潮……加上一些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社会阴暗面的过分渲染都导致了大学生不安分的消费心理,产生许多消费误区。校园里一度流行着“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找工作看钱途”等口头禅。因此,专家呼吁,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金钱观”和理财意识需要科学引导。对金钱的过分看重会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急功近利、思想偏激。

3.对待职业的选择。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今天,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多数学生都能放下“天之骄子”的光环,勇敢地面对竞争,摆正位置,调整心态,甚至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可是令人担忧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过于注重物质利益而淡化了社会责任,忽视了社会需求,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甚至寄希望于社会关系上,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捷径。这些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教育的对策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小小的社会,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我们无法消除各类消极因素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环境,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抵制腐朽没落的道德观、金钱观,提高学生的抗诱惑能力,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学生们对自己有较准确的定位,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确努力学习的目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理性地面对各种失败,增强抗挫、抗压能力,努力提高前进的动力。

1.加强自我管理。

人生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心理塑造工作,需要健康环境的熏陶和良师益友的引导。

大学生在蜕变过程中,应从本校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学好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同时,主动选修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立场坚定;吸取前人的优秀思想,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健全的心理、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情趣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树立健康人生观。

2.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开篇就阐明了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重要作用:“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由此可见,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虽然意识渐趋成熟,不再迷信父母的权威,希望通过民主平等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解决自己所要面临的职业选择、社会交往、爱情婚恋、人生发展等重大问题,但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对家庭还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仍然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开放式教育的高校,主要是宏观上的指导,无论是课任老师还是辅导员都不可能经常对每位学生的生活细节,心理变化关心到位。家长更应积极配合学校,经常提醒孩子在学会自理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加强学校教育。

在大学的德育工作中,人生观教育一直是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当前大学生人生观念的现状中我们不难看出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基本是端正的。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校园,一方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更要发挥好主平台的作用,积极探索人生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理论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和典范教育,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大学生在人生观教育中认识人生,感悟人生,并且从中受到教育。就高等院校而言,应该始终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成为社会伦理的向导、人类良知的灯塔,充分发挥对青年学生的引领、示范和陶冶作用。

4.加强社会舆论导向,校内校外双结合。

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依靠大学生自身、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而且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社会各界和大众传媒都有责任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出一份力。青年大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群体,他们接受各方面的文化影响比其他阶层多,社会大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共同努力,大学生教育的整体构架才能平衡,才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国家的储备人才,中间力量的大学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及成才使命感,立足现实,从大局出发,把个人的理想、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何士青,夏岚.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学校思想教育CNKI:SUN:XXDJ.0.1994-03-002.

[2]左云,陈冰俐,乌进高娃.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3]论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对策.论文汇.

篇4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1]。一直以来,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许多不足与困扰,随着“90后”一代步入高校校园,这些不足与困扰又将呈现新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认清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到在理工科大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剖析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与成因,从课程体系设置、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促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关于人文和人文素质的内涵,许多学者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人文”一词在《辞海》中这样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的核心是“人”,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文关怀、生命关怀[2]。而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3]。也有学者认为,人文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人文素质指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人的思想道德、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于人文素质范畴[4]。人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的一种在特定历史和文化积淀下形成的素质,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本质和最高境界。

二、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脊梁,其“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新时期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

1.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一个民族,没有高度的科学素质是愚昧的,必然落后挨打;而没有高度的人文素质,也将丧失民族精神,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全球化运动对我国人文教育传统带来巨大冲击,如果人文教育和文化全盘西化,那么中国人将只是一个种族、生理、生物的概念,而不再是一个民族的概念。总理多次讲道,我们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年轻一代的素质。

2.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理工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素质的缺失直接影响到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将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构建。

3.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所需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作为承担人才培育重要渠道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改变忽视人文基础等状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4.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科大学生不断提升全面素质的自我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而理工科高校则过分偏重科技教育和专业教育,导致了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的下降,缺乏创新精神,这种状况使我们看到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总理在与大学生座谈时讲道:“我是学理工科的,说句老实话,我对我自己的专业很喜欢,但是我对文史比对我的专业还喜欢。我们国家需要的建设人才是全面的,我们不仅需要理工人才,也需要经济、管理人才,也需要文史方面的专家。我想提几点建议,就是一个人的道路往往也是会改变的,我提倡学科不要分得太细。学理工的也要学点文史,甚至艺术;学文史和艺术的,也要懂得一点理工,这样的人才才是全面的。”

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综观目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存在如下弊端。

1.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单一。当今大学生是在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的,加之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中学早早进行文理分科,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理工科的知识所占比重过大,人文知识匮乏,整体的知识结构单一。虽然近几年人们逐步开始重视,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对最基本的四大名著都没有通读一遍,有些学生也选修这方面的课程,但只是为了修得学分。在2010年3月份进行的江苏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的测试中,理工科大学生整体的得分很低。

2.人文精神缺失,文明礼仪淡化。伴随着社会转型,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而其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起来,并成为某些学生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准则,很多理工科大学生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社会义务。而文明礼仪淡化,比如,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勾肩搭背,坦然自若;食堂打饭插队、拥挤、不文明用语经常挂在嘴边;进出教师办公室不敲门、穿拖鞋进教室,等等。

3.审美趣味低下,生活态度功利。对高雅艺术不懂、不问、不感兴趣,对低俗文化却津津乐道。平时只关注经济效益、眼前利益,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根本问题很少考虑。过于追求物质享受,淡化精神追求,表现得很“现实”。

4.心理素质差,情绪容易波动。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尤其“90后”一代为主的在校大学生,由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人生挫折,加之缺乏必要的渠道疏导,导致其行为偏激,耐挫能力差,缺乏心理上的自我疏导与调适能力,情绪波动较大。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与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不重视人文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实行文理分科,学生重理轻文,而高校的人文课程体系设置又不科学,哲学与历史等方面的课程相对薄弱,课程体系不规范、不成熟。此外,学生还受高考招生考试的影响,将学习重点仅放在高考课程上。到高校以后,受就业的影响,不少理工科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忙于考各种证书,而没有重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

四、做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与路径探索

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实践来看,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学校与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的意义,在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灌注式教育,缺乏师生互动,没有讨论争辩,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因此无法真正深入持久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品德。人文素质教育需要观念上的突破和方式上的改进。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观念,所谓“学好数理化,走偏天下都不怕”。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只懂技术的高档器材。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是通过人文科学课程的学习,广博而高雅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及教师的为人师表和学生的养成训练,使学生具有高尚品质,具有献身祖国、献身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5]。

2.改革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首先,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将人文社科类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如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课程富有实效地开设起来,而且注意突出对科学精神、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开设专题讲座进行人文教育,定期邀请名师名家给学生进行讲授,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最后,要加强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

3.建设师资队伍,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教师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高低是人文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使老师不仅传授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的体认,使学生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乐趣,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魅力会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6]。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主体,充分学习人文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品位。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要不断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建设师资队伍,营造人文氛围。相信经过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必将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宏奎.谈正确处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几个关系[J].教育探索,2007,(10).

[2]张宏雷.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9).

[3]白鑫刚.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2).

[4]于立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篇5

一、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大学生人际冲突在社会活动当中随处可见,利益的不同、认识的差异、性格的差异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人际冲突的原因。在我校,女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事情时有发生,亲身经历后的深入思考分析发现,女大学生的交往存在以下现象:

第一,交往退缩与自我封闭。一些女大学生在宿舍交往中退缩、自我封闭、不敢参与室友谈论的话题、不敢与室友辩论、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行为退缩、瞻前顾后。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也不敢据理力争,害怕得罪室友,或表现为默默忍受、退让,或表面孤傲、清高、难以接近而内心渴望交往等等。

第二,小团体交往。在女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中,时常存在“小团体”交往。在这个小团体中,大家交往亲密,无话不谈,甚至可以分享最深层的秘密,而另一些室友则被排除在这个团体之外,成为局外人。甚至在一个女生宿舍内会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团体,在同一个小团体内大家亲密交往而不同团体间界限明确,没有交往或交往甚少。

二、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原因

第一,社会因素。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正确价值观和不正当竞争思想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集体主义淡化,表现出来自我意识强烈,很自私,不懂得分享和关心,不讲原则。而当前竞争的压力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协调不好,容易造成自身的情绪焦虑,人际安全程度降低,彼此产生防御性。此外,现代通信工具,如手机、电脑的大量使用,女大学生的恋爱,一些失窃等宿舍危机事件的发生,也会影响宿舍人际关系。

第二,家庭因素。现在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生活让他们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优越感会让他们不知道去体谅和尊重别人。这些不利于交往和处事的习惯使他们在宿舍里并不是很受欢迎,宿舍关系很难长久持续稳定和谐的状态。此外,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有不同的家庭经济背景,有不同的见识,从小接受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也因人而异,因此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第三,个人因素。学生个人的不良心理因素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影响人际交往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以自我中心以及自卑、嫉妒等方面。宿舍生活中近距离的接触导致生活中很平常的细节也能引发矛盾。宿舍生活中最不能容忍的生活细节依次是:不讲个人卫生、脚臭、不打扫寝室卫生、打鼾、休息时间接电话、开关灯和风扇意见不一致、晚归、留宿外人、不经允许使用他人物品。而女生对宿舍生活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宿舍卫生和个人隐私,如果不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顾己而不顾他人感受,往往因得不到室友的认同而造成人际交往困难,并影响宿舍团结。

三、建议

第一,社会方面。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对大学生容易受到不正确价值观和不正当竞争思想的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宿舍关系。鉴于此,社会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基层教育制度,营造一种社会的高尚素质道德氛围。

第二,家庭方面。家庭教养对人的影响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家长有必要在行为和认知上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引导,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对孩子讲明原则与情感的区别,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早发现问题,进行调整。在入学前后,家长应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社会各类媒体,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对怎样与人和睦相处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大学生逐渐在心理、生理上趋于成熟。

第三,自身方面。作为女大学生,为更好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生活环境,首先需做到与人交往,要真诚和坦诚;其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高尚的素质和思想道德,建立健全伟大的人格,以此来提高自己对未来的适应能力。最后要规范个人行为,适当尊重个人习惯。

第四,学校方面。对于学校而言,营造良好的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宿舍氛围,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校园文明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具体来说,可以做出如下改进:

其一,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具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宿舍环境是生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外界条件之一。学校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积极向上的活动,可以增进女大学生间的感情,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增强宿舍的凝聚力和对宿舍的归属感。

其二,培养女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引导女生宿舍成员学会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以及关系的不同程度,确认自己所承担的不同角色,掌握不同的交往分寸。培养学生自我调适能力,树立健康的交往观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沟通,把握与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以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

其三,对人际关系不良的女生宿舍进行团体辅导。通过组织班级心理辅导、年级心理辅导等方式切实解决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议以宿舍为单位,组织各类人际交往的训练和游戏,让成员在活动中得到交流和锻炼。在人际交往的模拟游戏中,根据宿舍成员的特点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氛围中获得人际交流的体验,体会人际交流的意义,认同其他成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