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篇1

一、基本现状

杨岗村位于五里桥镇西北部灌河旁,全村19个自然组3797人。东邻五里桥镇北堂村,南邻我镇封店村,西邻我镇孔沟村,北邻双龙镇十亩地村,我村以山坡丘陵为主,耕地面积为2437亩,全村公益林地面积78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507亩,樱桃面积5000余亩,猕猴桃1000亩。

全村区域面积较大,交通不便,居民以农业种植及外出务工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低。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红薯、袋料香菇、猕猴桃、樱桃为主。我村农业种植以猕猴桃及蔬菜种植,中部区域多以玉米小麦种植及外出务工,北部区域以樱桃和袋料香菇。我村两委共有8名村干部,监委会成员3名,农业户口3656人,非农业户口111余人。我村属于城区周边村。

二、集体经济收入状况

村集体经济空壳。

三、集体经济收入存在的问题

杨岗村无特色经济支柱产业。

四、分析原因

1、客观条件的制约。我村的经济基础薄弱,区域面积大,北部以山区为主,生产生活用水匮乏,农作物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村民较多以除外务工为主,造成集体经济长期薄弱。

2、主观上不思进取。村民传统思想严重,因循守旧,思路不开阔,宁愿固守着二亩三分地,也不思开拓致富,缺乏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不落实。镇历届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鼓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具体到村里,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和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好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造成村集体经济薄弱。

4、村班子战斗力不强。因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缺乏资金,历届班子既解决不了直接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用水、道路等实际问题,又难以拉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导致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威信树立不起来,影响了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班子成员说话无分量,工作叫不响,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工作信心,临时思想滋生,安于现状,一届接一届,面貌依然。

5、上级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虽然镇上出台了鼓励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政策,但上级制定的政策对我村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五、下步计划

待新312国道和灌河湿地公园建成后,村委会借地理位置优势、上级政策支持发展村集体企业,增加村集体收入。

1、依托土地、地理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增收。新312国道和村公路的修建,促进交通的便利,出行的方便。我村的樱桃、猕猴桃种植是多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特别是我村的樱桃结果早,都是我们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搞樱桃节、组建村交易市场等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增收新渠道,让我村的樱桃等让更多的客商过来选购,以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

2、多方筹措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搞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优质高效农业,办厂兴企业,离开钱只是空话,采取政府帮扶、银行贷快、吸引外资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3、依托灌河生态的建立,加强对我村的对外宣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人了知晓杨岗、了解杨岗,通过上级政府加大我村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发展集体经济。

篇2

关键词 村集体经济;问题;对策;云南巍山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319-02

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事关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的大事,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切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可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1-2]。现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1 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2008年底,全县83个村委会(社区)集体经济共有293.3万元。从收入来源看,当年无任何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村委会(社区)47个,“空壳村”占56.6%;当年有一定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的村25个,收入152.2万元,分别占全县行政村数和全年集体经济总收入的30.1%和51.9%;有非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的村37个,收入141.1万元,分别占全县行政村数和全年集体经济总收入的44.6%和48.1%。在有一定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的25个村中,收入最高的达80万元,最低的只有0.44万元;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5个,占20%,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3个,占12%,10万元以上1个,占4%。从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村委会(社区)分布情况看,全部村委会(社区)均为“空壳村”的有2个乡,占20%;“空壳村”数在1/2左右的3个乡,占30%;绝大多数为“空壳村”的7个乡,占70%。从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渠道看,村办街场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1个,收入33.8万元,分别占有收入村委会和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数的44.0%和22.2%;铺面出租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5个,收入23.5万元,分别占60.0%和15.4%;发包、租赁土地、山场等收入的村委会(社区)4个,收入4.2万元,分别占16.0%和2.8%;经营种植业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个,收入1万元,分别占4.0%和0.7%;经营或者入股经营工业企业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个,收入80万元,分别占4.0%和52.6%。村委会一级集体资产主要是村委会的房屋、村办街场、小库塘、较少的山场等。

1.2 当前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后,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果园、荒山、荒滩、小水塘、机井、抽水站、机器、场房等绝大多数都由农户承包经营。农村税费改革前村民小组和村委会的集体收入主要是对承包户的村提留和政策性费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各种农村税费取消了,村集体多数无任何收入。当前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下。

(1)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这是运用股份合作制改造传统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益探索,其最大的特点是“产权明晰,受益明确”。农民具有劳动者与股东的双重身份,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劳动集体共同所有与劳动者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继承了合作制的优点,实现了规模经济,又融入了股份制的长处,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增加成员收入,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经济组织和其他人员自愿组织起来,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在信息、资金、技术、加工、购销、储运等环节的自愿合作、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政府指导农业方法的转变。巍山县创办了河西蔬菜协会、马鞍山红雪梨协会、永建镇永胜刺绣协会等一大批协会,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当前巍山县的这些专业协会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村集体尚未从中获得收益。

(3)村集体兴办市场,出租房屋、铺面、水塘等资产。在2008年中,村委会一级通过租赁市场摊位、房屋、铺面、水塘等获得收入的村委会有23个,占25个有收入村委会的92%,收入71.2万元,占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总数(152.2万元)的46.8%,成为巍山县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渠道。如永胜村委会先后投入近50万元建设西山街市场,建成了数十间铺面出租;大仓村委会先后筹资逾300万元兴建大仓农贸市场、建设商铺逾290间和大量摊位;牛街村委会参与开发小集镇建设。村民小组出租、发包小水塘、机井、抽水站和由集体管理和经营的公益林、水源林、经济林。如营盘村委会出租由其管理的中药种植场;庙街镇新华、古城、北桥等村的村民小组将集体所有的小水塘按一定的承包费发包给村民养鱼等。

2 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观念不强,思路不活跃

许多基层的干部群众缺乏发展经济的意识,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已过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通过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集体经济的发展无重要意义。很多村干部认为当地没有资源、没有资金,他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思路还没有被激活,对村集体经济建设积极性不高,存在“等、要、靠”思想。

2.2 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小,收入来源单一,发展不平衡

2008年,全县83个村委会(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不足300万元,平均每村3.5万元,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不到11元,处于较低水平。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于铺面、房屋租赁、街场管理、摊位出租等收入,只有个别村以村办企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来源渠道单一。以乡镇为单位,村委会一级集体经济“空壳村”或者“空壳村”占大多数的乡镇占全县乡镇总数的70%以上,以村委会为单位集体经济“空白村”超过了1/2,达到56.6%。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最高的村与无收入的村相比相差在几十倍,发展极不平衡。

2.3 缺乏有特色的生产经营性项目

巍山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素质不高,“少、小、乱、低”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有收入的项目,一是有部分村委会在集镇所在地的村采取办市场、出租房屋等获得一定收入,对活跃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作用,但举办市场的村投入较大,收入主要用于还贷款;二是村委会对其管理的水库、机井收取水费收入,但此项收入基本用于维持水库和机井的正常运转,确保生产正常用水。一些村委会曾举办过养殖、种植、加工业等培训,但由于没有选准合适的发展项目,大多以失败或者低微收入、资不抵债而告终。

2.4 缺乏资源性资产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由于没有足够注重集体经济发展问题,除无法分给农户的库塘、机井、抽水站外,其余的资源性资产均分给农户经营,公社时期发展的加工作坊、农机修配厂、集体果园、养殖场等社队企业,也基本上拍卖或转让,收取的出让金已分光。仅有的少量集体土地、山林、渔塘等资产,绝大多数所有权属归村民小组,现有“空壳村”中,95%以上没有资源性资产,启动集体经济困难重重。

2.5 集体经济发展面临体制机制制约

一是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与“分”的矛盾制约。巍山县村组仅保留的集体必须统筹对库塘、机井、抽水站等的经营管理,绝大多数都是支大于收。二是自治组织与经济组织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委会职能定位不清、政企不分,发展机制缺乏,激励政策缺失。三是村干部任职年限与集体经济组织长期经营的矛盾。村干部任职期仅3年,思想不稳定,短期行为突出,不愿想,不愿闯,不愿作长远规划;而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是一个长期过程,没有多年的积累难以形成规模。同时,缺乏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带头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是当前集体经济薄弱的又一大制约因素,这不仅使集体经济创业难,还存在对已有经营实体管理不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等问题,因此村集体不敢轻易投资创业。

3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3.1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县级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一是在扶贫整村推进和小康村项目规划中,对具备条件的,可以增加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项目,重点帮助经济薄弱村尽快增强“造血”功能,使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壮大。二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筛选和储备一批项目,通过积极争取省农业、扶贫、市场建设等项目,整合部门资金,县财政适当配套等,每年扶持10~15个“空壳村”,每村补助30万元左右,作为村集体资本金发展集体街场、停车场、特色林果种植等经济发展项目的资金。三是对工商企业等单位和个人成片租用农户承包土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村集体可按照其使用原集体投入的基础设施,收取一定的使用费或折旧费,扩大增收渠道。四是对农村中小学校撤并后的校址、房产无其他更为合适用途的,可以无偿划拨给村委会管理,作为仓储、养殖场、客场、停车场等用途,由村委会经营或者出租;对村集体兴办街场、停车场,符合布局和实际需要,有经营前途,符合土地管理规划的,建设、商务等部门给予规划、设计指导帮助,国土部门积极给予办理报批手续,政府给予免收土地出让金,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给予争取相关项目扶持资金。

3.2 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是有效实现资本运营,探索盘活集体资产增收的发展模式。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要积极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采取多种方式盘活村集体存量资产,包括股份合作、承包经营、租赁、公开拍卖等,使村集体货币资产、村集体闲置水塘和厂房、废弃的学校等设施优化组合、合理流动。二是运作土地经营,探索以地生财的发展模式。通过有效利用村集体所有的留用地、非农建设用地,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如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提高村集体收入;进行二、三产业设施建设,如休闲娱乐设施、服务设施、停车场、厂房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发荒滩、荒山等村集体资源,可以实行村集体单独开发,也可以吸收其他资金。农户无实力进行承包开发的,村集体可以采用反租承包或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按一定比例与农户进行收益分配。通过村庄整治、土地开发整理等工程,实现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有效增加,利用增加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实现村集体收入稳定增加。三是发展特色经济,探索“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突出乡村特色,有效利用各地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壮大农村经济,打造农产品品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四是整合资源开发,探索依托资源开发增收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各种自然资源,如风景、矿产、水、林、山等,以及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对村集体资源其进行综合发展,吸收其他资金参股共同开发,从而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五是创新运营机制,探索经纪人角色创收的发展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开拓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实体,逐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降低农民单独经营的风险。村集体作为经纪人,通过收取服务费用增加收入[3-4]。

3.3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准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头人

一是配强配好村级班子。提拔、重用经营管理能力强、具有科技水平的青年人才,让其在村级领导岗位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加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增强其在新时期带领群众致富的创业意识,更新和解放思想观念,提高责任感。加强村干部培训,提高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质。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方式,建立和完善制度,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5]。

3.4 强化监督管理,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

一是完善积累机制。落实集体项目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归集资金;集体收回农户长期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重新招投标承包经营;采用有偿使用机制,有效利用村集体的水域、山地资源。二是制定村集体经济使用约束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占村级当年可支配收益的比例,村收入要有一定的比例服务于发展生产,合理制订村干部报酬标准,减少村组拿补贴干部的人数,遵循因事设人的原则;为避免决策失误,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一事一议。三是健全完善村组账乡代管、会计委托制、村级财务电算化等多种形式的财务管理新办法。四是加强村级财务民主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对村主要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增强村干部分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县、乡、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督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债务,坚决制止新的不良债务的产生[6-7]。

4 参考文献

[1] 刘志辉.关于村级经济管理的初步探讨[J].经济视野,2012(11):5.

[2] 严凯,方希东,秦雷.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J].新:党建版,2012(12):53-54.

[3] 王洪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2(6):45.

[4] 宋宝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2(6):48.

[5] 郭慧娟.积极发挥村级组织基层作用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J].现代园艺,2012(22):187-188.

篇3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策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集体土地产权关系不清。农村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主要资源。虽然采取联产承包重新赋予了农民土地使用权,但是农民并不能以产权主体的身份行使职能,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共有的产权关系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突出表现在为一是土地所有权现行的人权属不清,造成产权主体错位。二是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所有权主体缺位。(2)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存在于不同行政区域的农村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在相同行政区域的不同乡村之间。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郊区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行政村所占比重很高。统计显示城市近郊与远郊之间、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富裕与贫穷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从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一些乡镇企业改制成为民营企业,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出现了改变。另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的支持,因为大多年轻人和有知识的人脱离了农村,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带头人年龄较大,知识老化,缺乏创新能力和经营意识,造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生产缺技术,决策缺能人,产业缺项目的局面。(4)集体经济承担较多社会职能。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实际上承担了较多的农村社会职能,突出表现在村级行政组织承担了较多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和公共管理职能,包括农民福利、社会治安、文化服务、卫生保洁、合作医疗、来访信息等管理职责,也承担了危桥维护、村级道路、生活饮水、便民服务点等工程建设服务,致使村级行政组织的办公管理费用和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支出显著增加,而很多本由公共财政负担的支出,实际却是村级集体经济负担。

篇4

目前,东屏镇有12个村,3.7万农村人口。据统计年报数据,2011年,全镇村级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3 979万元,同比增长 21.4 %。总的来看,各级扶持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明显高涨,村村抓招商的氛围初步形成,村级集体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当前,该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1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增多

农村村级集体可支配资金主要有经营收入、补助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其他收入和投资收益等。2011年上述5项收入分别占村级经济收入的1.4%、52.5%、8.4%、31.2%、6.5%。

1.2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步入正轨

近年来,全镇村级集体经济管理逐步步入正轨。在支出程序上,实行村委会主任审批、党支部书记审核、民主理财小组监督;在制度上,规定每年进行1次村级财务收支审计和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村会计只能保持3 000元以内的备用金用于日常零星支付,大额现金支出必须通过镇农村财务结算中心审核支付;村级财务通过电子信息平台、村务公开等多种形式及时公开公布收支情况,村民对村集体的收支情况都能基本了解。随着村务全面公开、监督管理等体制的不断完善,东屏镇村级财务管理也越来越规范。

1.3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

一是地区之间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高于不发达地区,城镇、城郊村收入高于其他村。年收入400万以上的村大部分分布在城郊和经济发达地区。东屏镇群力片区的几个村,由于交通不便、上级扶持不足等原因,大多位次居后。二是村与村之间不平衡。2011年全镇有5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平均水平331.6万元以下,其中200万元以下的4个,占67%。同时,富裕村和贫困村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两极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全镇5个村明显高于其他村,徐溪村年收入450万元,而和平村年收入仅149万元,相差2倍以上。

1.4各村争先进位意识明显提高,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

在各级的大力扶持、激励和引导下,广大村干部思想近一步解放,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开放意识明显增强。立足本村优势,积极开动脑筋,埋头干实事、一心谋发展,各显神通,形成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可喜局面。比较2010—2011年的村级经济综合实力排名显示,有2/3以上的村位次发生了较大变化。

1.5因村制宜的发展路子明显清晰

各村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涌现出了一批有活力、有特色的专业村。金湖村大力发展有机蔬菜、食用菌等高效实施农业;徐溪村发展花卉苗木种植、销售,形成周边有影响的花木集散地;方边村利用地处集镇、紧临工业集中区的优势,积极兴办市场、商住楼、餐饮等三产服务业,成为近年来村级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集体经济总体快速发展的同时,全镇仍有一部分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趋缓,有的甚至出现明显的滑坡,给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通过调研,结合基层的反映,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土地要素制约

全镇集体经济发展得较好、较快的村,基本上都利用土地发展起来的,如土地整理、征用、出租、级差排基等,其收入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和原始积累。据调查,年收入400万元以上的村,全部都是靠土地征用后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现在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土地指标越来越紧缺,加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两图”错位,各村基本上是无地可用或有地难用。土地要素紧缺已成为制约东屏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2区位环境影响较大

村庄的自然条件、区位环境等自然禀赋的优劣不同,导致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年集体收入200万元以下的村,其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可支撑,集体经济发展受区位环境影响更加明显。由于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太差,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并且很难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种植大户,进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而采取“一事一议”农民筹资筹劳办法来解决当地的道路水渠,操作难度也很大。这些因素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成为制约这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命点。

2.3组织建设滞后,观念不适应新形势要求

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有所弱化,村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偏低,发展经济本领不强,未树立经营农村的理念,长期沿用过去的行政管理手段,不懂得寻找新的发展对策,更缺乏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即使村集体有土地、有资金、有条件,也不知道如何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部分农村干部过分依赖上级有关政策补助,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有的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意识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也想有所作为,但面对诸多困难时信心不足,往往半途而废。

2.4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单一,缺乏新的增长点和后劲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保证。目前,东屏镇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都依靠补助收入,占52.5%;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等只占16.3%,可以看出,目前绝大多数的村自身“造血”功能还不强,没有稳定的集体收入。随着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许多村的集体经济支出水涨船高,收入难以满足支出需求。再加上原由农民负担的费用:农村医疗保险、农业灌溉、环卫保洁、有线电视月租费等,大多转嫁给了集体,而非生产性支出如报刊订阅费用等负担也较重。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固定的微薄收入很难满足村级刚性支出需求,有的已经入不敷出,难有节余资金发展其他社会事业。

2.5发展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带头人等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上,缺乏更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村级总支出为3 803.5万元。除村队干部工资和村级道路修建以外的非生产性支出达2 293万元,占总支出的60.3%,这说明村级财务管理还不规范,监管有待加强。

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举措和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东屏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开创村级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必须以变求变,突破常规,大胆开创,破解难题,加快发展。针对村级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坚持“输血”和“造血”并举,努力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来源,努力打造一批经济发展强劲、经营机制灵活、财务管理民主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

篇5

一、当前先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特点

2016年,全街办8个村,总收入为1923.85万元,其中经营收入1371.02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村村20万元以上,其中30-50万元的村2个,70万元以上的村6个。村组集体总资产为15139.7万元。

(一)村级经济收入增多。先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资产利用型。主要是盘活利用存量资产进行承包、租赁等,增加村集体收入;二是土地资源开发型。几个经济发达的村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土地租赁取得可观的服务性收入;三是服务创收型。主要是通过提供劳动、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四是借力发展型。通过拆迁新建小区,依托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兴建配套的店面出租取得收入。

(二)村级经济管理步入正轨。近年来,先锋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正逐步步入正轨。

(三)各村经济发展不均衡。村与村之间存在的不平衡不容小N,经济发达的村实力明显高于不发达村。

(四)村级收入难以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等多方面的需求。随着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许多村的集体经济支出水涨船高,收入难以满足支出需求。

二、制约村级经济发展壮大的因素

在集体经济总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仍有部分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趋缓,有的甚至出现明显的滑坡,给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要素的制约。先锋集体经济发展得较好较快的村,基本上都是利用土地发展起来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而今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地理环境的影响。村庄的自然条件、区位环境等自然的优劣不同,导致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思想观念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部分村干部缺乏发展意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思想,责任感不强,创新性、专业性人才匮乏,还没有树立经营农村的理念,过分依赖上级有关政策补助而缺乏内在发展动力。

(四)村集体融资难度大。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村可以盘活的固定资产少,缺少信用抵押,而金融部门在村集体涉农贷款方面数额有限,使村集体上项目融资困难,发展集体经济举步维艰。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积极在探索支持方式、寻找发展途径、创新管理模式上进一步下功夫、求突破,坚持“输血”和“造血”并举,努力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来源,努力打造经济发展强劲、经营机制灵活、财务管理民主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

(一)更新观念,努力打造一支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村干部队伍。要提高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在工作中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摆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充分调动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事。

(二)加大扶持力度,力求多措并举地发展。要发展村集体经济,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帮扶,因此在财政资金、政府投入等方面应给予优惠,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寻求财政支持的同时,力争做到帮扶多措并举。如村企结对,要探索村企双方合作开发共赢互利的共建形式,突出自愿结对,共赢发展。

(三)因地制宜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注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要进一步挖掘区位优势,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充分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优势,从市场需求出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引导村级集体通过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榕┟裉峁┎前、产中、产后的有偿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篇6

关键词:集体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23-1

1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梨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和畜牧业大县,2011年全县粮食产量再创历新高,超过50亿斤,全县29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超过60万。2011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为2573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18万元,占总收入的5%;发包及上交收入为175万元,占总收入的7%;补收入为1962万元,占总收入的76%;其他收入为318万元,占总收入的12%。集体经济总支出2249万元,其中:干部报酬支出为1045万元,占总支出的46%,(占补收入的53%);他各项支出为1204万元,占总支出的54%。无经营收入的村为244个,占总村数的83%。

2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村级经济组织的收入来源渠道狭窄

从当前我们统计掌握的情况看,村级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财政转移支付的补助收入,只有极少数的村有一点发包收入和资产处置收入,靠近102线和四梨线,梨十线周边的村因为征占地有一部分土地补偿费收入,绝大部分的村也将集体的预留地随着二轮土地发包一次性包发到底,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支撑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2.2 村级集体经济的各项支出不断上升

近三年来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由过去的3.8万元,增加到6.8万元,增加的转移支付资金绝大部分增加到村干部报酬中去了,只有少量的资金用于弥补村级办公经费的不足。特别是近几年的村村通工程,需要村级配套的资金,基本上是空头,极个别通过处置预留地和林地等资产弥补一部分,大部分是空缺,形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新的债务,扩大了村支出的范围和数额,直接影响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正常运转。

2.3 村级集体资产难以盘活,债权不能得到有效清收

村级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很大,但多数是有账无物或账面价值大,实际价值小,更多的是闲置无用的废旧资产。目前全县各项收款(即欠村级组织的债权)在全社会的大背景下,没有有效的政策和法规进行约束,特别是税改前尾欠的税费额度很大,很多农民认为听话的吃亏,挑皮捣蛋的占便宜,也是近年来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难操作,议不成的主要原因。

2.4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负债沉重

由于历史遗留和现实原因,多年来村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村两委换届、村村通工程、一事一议和新农村建设等超越自身实际能力的支出,产生大量的新生债务,债务的本金又在继续衍生新的利息债务,结果是事干了,欠了一大堆无力偿还的债务,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干部造成的困惑和烦恼是不言而喻的。

3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途径和保障措施

曾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农村集体经济,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走到今天,走过了一条由强变弱,由弱变无,从辉煌走向低谷。原因是多方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各级政府十分关切的事情,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短时期内很难找到能使村级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的捷径和行之有效的办法,要改变目前的状况,我们认为,应从抓基础,抓本质,抓长远上做起,不能急躁,不能脱离农村的现实去研究和解决集体经济如何走出低谷,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起。

3.1 着力提高村级两委班子的建设水平

说到底大到一个区域,小到一个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组织队伍建设和人才建设。村级两委班子的组织建设化程度和抓经济建设的能力,直接考验着一个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建议,一是适当延长两委班子的换届间隔时间,保持两委班子的相对稳定;二是尽快推进和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把大学生选派到两委班子中担任实职;三是有计划分阶段的实施村级主要领导实行财政供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抓组织建设。

3.2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到今年为止,全省利用3年时间已经把村级转移支付资金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3万元。大的村已达到6.8万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支出成本都在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中,干部报酬一项就占去60至70%,各项办公成本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目前转移支付资金虽然较过去有大幅度的增加,但原有的基础低,增加后的转移支付补贴仍然是低水平的,没有更多的可用资金投入到发展集体经济上面,所以,适当逐年的增加转移支付资金是十分必要和客观的。

3.3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支出

我们目前建设的标准化“三资”服务中心,无论是从制度保障,还是从业务管理上,已从根本上解决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问题,但是在资金使用上,还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量入为出,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少事的问题,有很多超越自身能力和实际的建设工程,形象工程,减少公益事业建设要求村级配套的比例和额度。

3.4 加大对村级债务的化解力度,减少村级债务的刚性利息支出

目前,村级债务严重困扰着各级干部,建议上级部门加快推进化解村级债务的进程和化解力度,使各级干部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抓经济建设。

3.5 积极探索发展村级经济的各种途径

篇7

关键词:新型农村经济体;发展现状;思考

近年来,柘城县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种植大户、畜禽养殖大户、特种作物种植户、特种畜禽品种养殖户、农村种植合作社、农村养殖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调查:截至2016年末,柘城县有粮食种植大户200多户、畜禽养殖大户1000多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畜禽养殖场、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单位1600多家。这些新型农村经济体不光发展自己的产业,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户,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一、发展新农村经济体的优势

(一)能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

新型农村经济体是加快推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承包、入股等形式把分散经营的土地、分散养殖的散养户以公司+农户、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土地托管等形式集中起来,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程度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单位面积土地产出也有了大幅提高。30多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耕地不断减少,农民往城镇转移,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劳力减少,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加之,这种小户经营的农业模式在农村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的规模效益难以提升。单一的、小农经济已难以适应现代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新型农村经济体无论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市场供需信息、资金还是承担风险能力都是农户无法比拟的,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生产技术优势在单位面积的耕地上投入较多的技术、资金和劳动,以期获取相对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又能减少每单位内农产品劳动消耗,利用市场产品需求信息,调节生产订单产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留守人员本地就业

如何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留守人员就业,增加这部分人的收入是值得社会关注和认真研究的问题,这是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随着农村新型经济体的发展壮大,可以吸纳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留守人员就业,尤其是农村年龄偏大、身体不好等不能外出从业的人员。如种植蔬菜大户这样的新型农村经济体,在田间管理方面,拔草、防治病虫害、收获等生产环节,都需要很多劳动帮手,这些生产环节对所需人员的身体素质、文化水平等条件要求不高,同时这些工作的劳动强度也不大、多劳多得,来去自由,非常适合想外出务工又不能出去的和在家留守的劳动力、半劳动力,即使他们不远离家门就能挣到钱,又解决了恋家和照顾家庭的问题,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留守人员在本地的就业问题。

(三)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新型农村经济体的发展不仅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可以通过转让、转包、入股等形式使农户土地集中经营,腾出大量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这些人再不需为收种操心发愁,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进城务工、经商,为城市建设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新型农村经济体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问题制约新型农村经济体的发展

从目前现状看,土地零碎插花流转、短期流转并不难,但是如果想集中连片、长期流转却很难,很多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很高,对土地流转问题认知不够,有的农民持观望态度,土地问题制约新型农村经济体的发展。

(二)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脆弱

农业易受旱、涝、冰雹、冻害、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会造成巨大损失,再者有些经营规模小、时间短的新型农村经济体由于他们的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管理等原因,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若遇上市场疲软,他们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很脆弱,持续时间长有可能是灭顶之灾。

(三)融资难、贷款难

新型农村经济体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种植业、养殖业受市场因素、自然因素等影响较大,现有风险控制手段无法有效控制风险,致使融资难,银行想贷也不敢贷。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新型农村经济体发展

加大土地流转宣传力度,同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加大新型农村经济体发展的宣传,宣传新型农村经济体的定位、内涵、作用,引导新型农村经济体的发展。

(二)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业科技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经营者。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

认真贯彻农民合作社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要采取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组织发展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增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项目资金规模,着力支持专业合作社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四)加大对新型农村经济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篇8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问题;建议;对策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不能单纯依靠农民,也不能过度依赖政府,而是要通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来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经过对贵阳市白云区五乡(镇)56个村进行调查,全面分析当前贵阳市白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贵阳市白云区下辖5个乡(镇),56个行政村,全区集体经济总收入706496.86万元,与2014年的668777.31万元相比,增长5.64%。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村有31个、50~100万元的有2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政府补助收入、土地征用补偿、财产性收入等,但是村集体经营收入占比不高。从发展情况来看,村集体经济总体上呈现近郊村优于远郊村,城郊村和有资源的村比一般农村的村级集体收入要高的态势。

(二)近年来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依托区位优势,发展集体经济。随着贵阳市白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农村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等有利条件,通过出租场地、出租门面、物流仓储等多种途径,发展集体经济。如艳山红镇程官村,村集体统一修建门面,为西南家居城提供仓储服务,保证村集体每年有二百多万元的租金收入。

2.整合集体资源,集中发展经济。整合全村资源,集中发展,即增加村集体收入,又带动农户增收。如艳山红镇尖山村,利用南湖新区建设、整村搬迁的契机,集中安置村民,统一规划,于2005年开始在现西南家居装饰博览城地址修建整村搬迁居住点,引进西南家居城到新村经营,不仅村民获得房屋、门面租金,村集体经济也获得了发展。

3.加强财务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推行 “村账乡代管”,将村级财务全部收归乡镇财政所,统一管理,减少了集体资产浪费,增加了村级积累。

4.强化产业带动,实现经济发展。借助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契机,按照各村的资源特点,发展适宜当地的特色产业。在此过程中,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带动,促进和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二、制约白云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因素

贵阳市白云区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不平衡。从全区各村的经济收入来看,存在近郊村比远郊村发展快,有土地征拨村比无土地征拨村实力强,差距明显。

二是收入来源单一。全区各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征收等,通过发包、资产租赁、自主经营等获得收入比较少。

三是发展观念弱化。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对发展集体经济存在顾虑。

四是产业带动能力不强。虽然贵阳市白云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快,但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辐射带动不大。能为工业园区提供配套服务的村不多,而农业周期长、风险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村集体经济中基本上未出现产业带动发展的情况。

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努力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一)政策扶持,营造壮大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1.建议出台征拨预留地政策。按照征用土地的总量,按比例留出少量土地给被征拨的村集体,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用于村发展集体经济。对已经征拨的村,可以考虑从征拨剩余的零星地块中解决预留地问题,保证村集体发展的土地资源。

2.建议出台项目扶持政策。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实际,在贷款发放上优惠,在办理规划、环评等手续上优先办理,在税收上制定返回奖励规定,鼓励支持发展实体经济。

(二)加强管理,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资产营运、监督和考核体系,盘活集体资产,开发利用资源,确保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因村制宜,构建壮大集体经济的新模式

本着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的原则,不断拓展、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不拘一格求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鼓励各村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途径。从分析来看,以下几种模式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股份合作型。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集体的土地、房屋等资源,以股份合作形式,通过招商引资,创办村集体经济实体,村集体在实体中占定额股份,并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入股,达到群众与村集体共同增收的目的。

2.资源发展型。在符合国家政策的情况下,将村集体所有的“四荒”资源,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联合开发,拓展收入来源,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引导农民进行土地委托流转,由村委会将农户承包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合作服务型。可以利用集体或农户的土地、山林、果园等资源,由村集体牵头,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聚集财力、人力、技术,把技术资源等优势最大限度地变现为发展优势。

4.产业发展型。着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效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自然资源,发展农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

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不断坚持并完善。它关乎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及绩效,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破解。当前,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大力开发集体资源,从本地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出发,狠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参考文献:

[1]吴金海.关于村级集体经济问题的若干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5).

[2]李云峰,魏丽莉.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J].新,2014(01).

篇9

1北京市流通业发展的现状

1.1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业地位不断提升

2006年以来,北京市流通规模不断扩大,集中反映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2006年的3295.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229.3亿元,几乎翻了一番。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在不断提高。流通业在2010年实现产值2918.69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为20.68%,产值拉动力达到了1.52。表1从产值角度反映了北京市流通业发展现状的概况。

1.2市场主体中私营及个人经济发展迅猛

2006年以来,北京市流通市场形成了国有、集体、合营、外资和私营个体等不同类型的主体。非公有制主体发展迅猛,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市流通产业的发展。表2反映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各种不同所有制主体所占有的市场份额。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有经济以及集体经济的比重在不断地下降,而个体经济及外资等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并占有绝对的优势。这说明北京市流通业已经逐步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市场的竞争机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1.3流通业企业数量众多

2010年北京市法人数为384973名,这其中属于流通产业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以及运输服务业法人数总计为13716名,占比例为34.21%。其中批发业占比最高,批发业法人数占全市总法人数的15.38%,最少的为运输服务业,其这一比例仅为0.56%。表3是2008年到2010年流通业及其各行业占全市法人数的比重。

表3北京市流通业及其各行业法人数占比(2008—2010年)(单位:%)行业2008年占比2009年占比2010年占比批发业13.8414.5715.38零售业13.3615.4314.92餐饮业2.472.432.32住宿业1.031.071.03交通运输业0.540.570.56流通产业31.2234.0634.21全市100100100

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批发业在2010年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流通产业企业占比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水平。相比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除餐饮业有少量萎缩以外,其他行业的企业数量占比都有所提高,其中以批发业和零售业最为明显。

1.4批发零售业固定投资增长最为迅猛,餐饮住宿业有所萎缩自2008年批发零售固定投资增长率达到-37.5%的水平,这两年投资增长较为迅猛,而相应的餐饮住宿业固定投资增速开始下降。2010年为-10.5%。表4反映了2008年到2010年三年流通产业分行业固定投资增长比例。

表4北京市流通产业分行业固定投资增速(单位:%)年份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运输服务业2008-37.523.011.5200915.1-26.814.6201052.3-10.50.8

1.5流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北京市为促进流通业的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如《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以及《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项目银行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等。为规范流通业发展,提高流通企业服务水平与质量出台了一系列行业标准与规范如:《北京市流通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商业、服务业服务质量》、《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促销行为规范(试行)》等。

2北京市流通业发展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北京市流通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企业质量也有所提升,但是还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流通企业单体规模较小,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严重

2010年流通业产值较2009年增加了20%,然而企业数量增加了34.21%。因此,平均每个企业的产出下降了,说明单个流通企业创造的新增价值有所削弱。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的小规模的并提供近乎同质服务的流通企业大量的出现,这严重影响了流通企业整体的良性发展,降低了流通企业的规模效应,削弱了北京市整体的流通竞争力。

2.2流通业空间布局有待完善

生活在北京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生活在郊区十分不方便。这是因为关乎民生的流通业在空间布局上较为集中在中心城区,郊区的商业无论从层次上还是服务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在南城地区,商业发展相当滞后。

2.3流通业发展现代化水平较低

北京市目前传统批发业还处于变革时期,现代批发业还需进一步发展完善;综合性批发市场过剩,专业性批发市场不足。除了少数大型的综合批发市场,多数批发市场在配套设施、技术支持、市场管理服务等方面仍有不少欠缺。此外,相关的物流服务业也存在资源分散、物流成本高、结构不合理甚至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2.4社区商业较为分散,商业业态结构不合理

北京市现有社区商业多以楼盘底商或者是临街店铺为主,很少有较为集中的大商业综合体。这不仅降低了社区商业的吸引力,还给居民带来了环境污染,噪声等降低区域吸引力的后果。商业业态也较集中于餐饮和零售,而其他生活性的服务却极度缺失,造成社区内服务层次的缺失,无法满足社区内消费者的综合需求,降低了社区居民的消费意愿。

2.5社区商业运营模式落后

商业地产商为谋求短期的利益而将社区内商业地产分割为小块进行出售,由于商铺面积被分割的很小,大商业难以进入。不利于社区商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产权式商铺的开发终将导致社区商业功能、业态上的混乱,带来的是恶性竞争与商业运营的低业绩。

2.6批发零售业利润率低,税负阻碍其发展

从表5中可以看出批发业总体平均税后利润率仅为4.03%,零售业则更低仅为2.40%。尚不及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这将严重降低批发零售业对资金的吸引力。从税负上来看,零售业的所得税率达到了31.30%的高值,这是在零售业投入产出比高于批发业的情况下导致其低利润率的重要原因。因此,税收政策的“一刀切”原则损害了零售业整体的发展。

2.7法律法规尚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近年来为促进流通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行为准则和标准,但流通业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完全,应当从流通业全产业链着手制定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法律条款以形成完整的流通业法律体系。

3北京市流通业发展的建议

流通业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与健康发展,在于提高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在于更好地服务于城乡统筹的战略。

3.1调整中心城区与周边功能新区的商业格局

目前,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商业已经呈现过度开发的态势,而周边功能新区的商业发展却严重不足, 这进一步导致了城市整体流通业的低效率运营,也导致北京市人口分布的极度不均衡,阻碍功能新区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要重新调整中心城区和周边功能新区的商业格局。中心城区应当发展高附加值的商业,建立综合性的集休闲、娱乐、购物、商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最大程度地使土地的利用最优化。周边功能新区的商业发展应当有助于该区域功能的发挥。北京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需要在周边的功能新区建立新的副中心地带以承接从中心城区转移的产业,新区的商业要与之相适应。

3.2促进产业与流通业的协同发展

北京市现有流通业的主要业态依旧以服务居民生活的零售业和批发业为主,而服务于旅游和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则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城市的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北京市在区域内发挥其中心城市的作用。因此,应当规划服务于北京及周边地区产业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增强北京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业与流通业的协同发展。

3.3不同层次的流通业应当共同发展

如果将流通业按照其辐射范围的不同分为:区域性流通业、城市流通业、社区流通业。不同层次的流通业应当共同发展。不同层次的流通业在发挥流通业的功能上呈现互补的关系,任何一个层次的流通业发展出现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都必将影响另外两个层次的流通业的发展。

3.4促进旅游业与流通业的和谐发展

北京市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北京吸引众多国际游客的优势,与旅游相关的流通业的发展将严重影响这种优势的发挥。应当根据游区特点,旅客需求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特色产业以及为之服务的流通业。应当鼓励特色产品产业化、商标化以及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规模化、正规化。

3.5根据流通业细分行业的不同制定扶植政策

流通业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其包含的行业众多,各行业中经营的商品以及提供服务的种类也十分繁多,产品的特性差异性较为明显。为适应北京市低碳式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北京的优势,应当鼓励流通业中低能耗、高附加值以及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企业发展,针对流通业内不同行业的产品及服务特点制定扶植政策。政策的制定应当征询行业内法人代表的建议,也需要国内相关行业的专家参与研究制定,并持续跟踪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结果,对政策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修正。

3.6大力发展流通业的现代化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者通过政府扶植成立流通技术、流通方式研究中心。推进电子商务、无店零售的发展,建立大型信息交换以及共享中心,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北京市流通业的协调合作能力,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培育本土大型流通企业,在可行性调研的基础上推广商标制及商品可追溯体制。培育本土大型连锁经营店以及专营店,增强对本土企业投资的扶植力度。建立培训中心,提高流通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3.7加强法制,加强流通业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篇10

合肥市地处华东腹地,安徽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十二五”期间,经2011年的行政区划变动,县域经济单位由三县调整为四县一市,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县域总量不断扩张。2015年,合肥市县域生产总值(GDP)1863.4亿元,比2010年净增加955.6亿元,现价增长1.95倍。

2.县域产业结构升级。2015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3.2:61.5:25.3,与2010年比,一产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提高2.1和1.8个百分点。

3.县域工业地位凸显。截止2015年末,县域规上工业企业1543家,比2010年末增加近500家,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7.3%,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4.县域财政较快增长。2015年县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92.05亿元、125.18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2.6倍和2.9倍,“十二五”年均增长分别达20.6%和23.3%。

5.县域人民生活改善。2015年,肥东、肥西两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全市平均429元和746元,2010年五县市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6.县域发展好于全省。2015年,县域GDP增长10.2%,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9个、1.1个和0.5个百分点,五县市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省9.3%的水平。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强,才能市强。合肥市始终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且取得长足的发展,其中肥西、肥东等县在全省排名靠前,肥西县位列《2016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排行榜》第78位,但县域整体份额偏低,2015年末县域户籍人口464.4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5.2%,土地面积10318平方公里,占全市90.2%,GDP仅占全市的33.4%,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本市范围,县域间发展不平衡。从总量看,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最高是最低县的5.3倍,GDP、地方财政收入最高与最低差距分别为2.5倍和2.2倍;从增速看,GDP、地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最高与最低增速差距分别为1个、8.4个和6个百分点。

2.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与合肥市产业结构(4.7:54.7:40.6)相比,县域三次产业的特征是:一产过大,二产支撑但优势不够突出,三产虽发展势头良好,但带动力不强,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

3.融资渠道不畅,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县域财政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致使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资金极为有限,对外开放程度不高,2015年县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87亿元,不足全市的五分之一,外界互动力不足暴露出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封闭,对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短缺资源的吸纳能力较弱。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县域经济的落后,一方面不利于改善广大农村地区落后的社会面貌,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会对全市的城市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成为制约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十三五”时期是合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时期,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做好各项工作。

1.大力推进“四化”进程,全面提升县域实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农村独特优势,千方百计推介特色产业项目,为城市发展提供要素保障、资源支持和生态屏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积极发展环保型、科技型特色企业,按“四化”要求,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县域产业支撑体系。

2.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县域“三产”发展滞后,新兴产业比重低,转型面临攻坚,因此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创业辅导、对外合作等专业,不断为“合肥速度”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篇11

[关键字]“银发经济” 消费不足 市场规范

一 “银发”经济调查现象阐述与初步分

在对“银发经济”问题的研究中,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包括实地走访、发放问卷等形式。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与分析,我们发现了关于一些老年人消费的现象及问题,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通过对这些问题归类分析,能够对“银发经济”形成客观深入的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收入与支出。首先从收入角度来看,现今老年人的收入情况总体来说处于中等水平,超过一半的老人月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其次,从支出的角度来看,约有八成的老人支出水平在500-1500元之间,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两点联系起来说明现在老年人的消费还是属于一种滞后消费,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缺口。

同时,经过调查发现,老年人的收入与支出之间并不是像一般情况下的正比关系,收入的不断增长并不会让支出也同比例增长,而是出现了一个支出的集中区域,即无论收入如何增长,支出都是集中在500-1500元之间。这说明老年人还不具有强烈的消费意识,更多老人还是选择将部分甚至大部分的钱用于自身消费以外的地方或是进行储蓄。

这些现象表明因为老年人的普遍消费不足,“银发经济”的发展还并不成熟,而且极有可能处于一个瓶颈阶段。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银发经济”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市场,现在的老年人具有消费能力,而一些准老年人的消费意识相比也较超前,因此,可以说,“银发经济”的消费市场还是有待开发的

(2)消费的地点。老年人主要的购物地点是超市和街边的小店铺,同时大型商场也占到了16%的比重,而由儿女购买或是去专卖店购买的比重总共占据不到一成。这些数据反映出三个问题。一、老年人基本实现了自主消费,而不是完全由子女赡养或是照顾,所以老年人已经是“银发经济”的消费市场的最重要主体之一,二、老年人的消费集中在超市、街边店铺这样一般价格比较低廉的地方或是老人能够方便地到达的地方,说明了老年人求简图便、注重价格的消费心理,三,老年人的消费有高档化的倾向,高质高价的大型商场作为老年人经常购物的地点有着发展空间。

在子女为父母选择商品的地点上,超市也是主流之一,占到四分之一。但与老年人不同的是,有将近四成的子女为父母购买商品主要集中在大型商场,同时有19%的子女选择专卖店,这反映出了子女与父母不同的消费观念与价值取向,同时也是未来“银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品牌与质量可能会超过价格成为人们购买老年产品考虑的首要因素。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网上购买这一新兴电子商务模式的巨大潜力,这说明“银发经济”的发展将突破一个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多维市场。

(3)购买的商品。老年人购买的商品主要集中在食品、生活用品及药品,而人们普遍认为的老年人产品(如保健品及保健器材等)在老年人消费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同时,书籍、音像制品等相关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同样不足。老年人的服务市场在近年来有所发展,如老年旅游业,部分老年人开始选择外出旅游。但目前为止,服务型产品在老年人总消费中还不到10%,老年人的服务市场依然有待开发。

综上,老年人消费的产品主要为生活必需品,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产品的消费则相对不足,老年产品市场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发。被调查的大多数老年人对老年产品缺乏认知,缺少消费意识,他们的消费还停留在基本消费层面。

老年人的子女为老年人购买的商品主要为食品、生活用品等,但与老年人消费有所不同的是,服装、保健品也是子女经常为老年人购买的商品。可见,子女在关注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同时,也开始重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书籍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型产品的消费依旧不足,这一点与老年人的自身消费存在相似之处。

子女作为老年产品市场的另一消费主体,对“银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的消费涉及保健品等较高层次的消费品,为此类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以老年人子女为主体的老年产品消费市场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巨大市场。

(4)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在我们所调查的老年人中,超过50%的老年人对产品的满意程度一般,其次是不满意,占总体的21%,对老年产品满意及很满意的老人只占总体的21%。同时,66%的老年人子女对老年产品的满意程度一般,对产品不满意及很不满意的老年人子女占总体的17%。由此可见,现有的老年产品没有得到老年人及老年人子女的广泛接受。因此,老年产品应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开发,以使产品能够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5)产品存在的问题。现有的老年产品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也是我们此次调查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我们所调查的老年人中,50%的老年人认为现有的老年产品价格昂贵,超过30%的老年人认为此类产品的质量较差,种类少也是老年人认为老年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比例占总体的20%以上。由此可见,现有的老年产品对老年人不适用的主要问题在与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这也是决定商品消费的两个主要因素。另外,在我们调查的老年人中,有将近10%的老年人认为商家的宣传不足以及存在虚假宣传,很多老年人对产品使用效果持怀疑态度,认为此类产品的宣传与实际使用效果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是老年人在老年产品上指出较多的原因。

而约有43%的老年人子女认为现有老年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类少,30%的人认为主要问题是质量差,同时,认为老年产品的主要问题是价格昂贵和对老年人不适用的子女也分别超过了总体的20%。由此可见,老年人子女主要关注的是产品的种类和质量,这与老年人看法的区别主要在于老年人主要关注的是价格,而老年人子女主要关注的是产品的种类。也反映出现有的老年产品市场还有待完善,需要商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开发。

(6)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子女的关注,在我们的调查中,子女会选择各种方式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直接的如给老年人购买高级用品占到了约15%的比重,说明子女还是比较重视提高老年人的物质享受,改善老人的生活。而最受欢迎的是陪同父母去旅游,有三分之一的人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丰富父母的生活,同时,老年大学也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这些都反映了老人的精神生活在随着物质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升华。雇佣保姆以16.85%的比重位居第二,可以看出“银发经济”作为一个经济系统的发展具有全面性,第三产业在“银发经济”的发展中还是占有了一定的比重,同时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子女采用各种方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一方面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老人们能够安享晚年,另一方面也推动着“银发经济”的多元化、全面化发展。

综合以上这些现象及分析,“银发经济”作为一种体现着老年人独特特色的经济现象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正在发展并已具有初步规模,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老人、老年人子女),老年产品商家包括市场的监管者政府都尚未发展成熟,市场的不完善使得“银发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消费者的老人依然消费不足,而商家供给的商品也存在着质量、价格、种类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监管上的薄弱。不过,虽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是“银发经济”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长与收入的提高,必然会促进“银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 “银发”经济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老年消费遭遇瓶颈:消费支出少,种类单一

(1)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在调查过程中,许多老人都反映,除去生活必需外的盈余收入通常都是攒起来为以后养老而用,这也体现了老年消费市场疲软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养老保障程度低,覆盖率低,社会养老概念差严重影响老龄化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过去由企业和政府“包揽”的社会福利制度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进展相对缓慢和滞后。因此,尽管改革以来我国城镇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均有所提高,城镇职工的退休金和养老金也随之增长,但由于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依旧没有跟上社会需要,一些制度和举措尚未落实,个别地区在政策执行中也存在一些失误偏差(如退休金、养老金拖欠,医疗费用报销难),都增大了老龄人口的后顾之忧。养老金方面没有坚强后盾,医疗方面又产生“看病贵、看病难”的顾虑,使老人们即使有富余收入也不敢消费,只能将现实购买力转化成储蓄,为未来的养老治病未雨绸缪。

(2)老年人消费心理。除了对未来生活的提前储备,老人消费不足还跟老人的消费心理密切相关,从消费者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老年人的消费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惯性强:老年人在长期的消费生活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态度倾向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老年消费者对商标品牌的偏爱一旦形成,就很难轻易改变。他们往往对传统产品情有独钟,在购买的产品种类以及品牌上都比较固定,继而消费支出数额也相对固定,因此就算市场上出现新的产品,大多数老人也不会轻易去购买。

价格敏感度高:作为经历过战争年代、、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等艰难时期的群体,许多老年人仍然保持着过去的生活消费习惯,认为“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因此老年消费者对商品的普遍要求是物美价廉。且更多时候老人会为价格了而将就质量。许多老人节衣缩食,依然遵循着以往的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消费欲望。

注重实际:老年消费者是务实主义者,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以方便实用为主,在购买过程中,要求商家提供方便、良好的购物环境和服务。购物地点方面会就近选择,选择产品时亦会挑选一些简单易用的商品,对于过于花哨复杂的产品则不太青睐。如此一来,消费范围有了很大局限性。

(3)传统观念束缚。中国的家庭观念浓厚,长期大家族生活形成了父母补贴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紧密经济联系。然而在现今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许多子女在日常生活、购房、养育自己儿女等方面的重压已经不堪重负,不但没有盈余去赡养照顾父母,更需要父母出钱补贴,出现“啃老”或“被迫啃老”的社会现象。在此巨大的生活压力下,老年人仅有的盈余收入更显得微不足道,自然抑制了消费潜能。

(二)问题:老年产品市场发展滞后:产品种类缺乏、性价比低、服务业和精神产业发展滞后

(1)消费者方面。在市场需求规律主导的市场经济中,需求引导市场,哪里有需求,哪里才会有商家企业蜂拥而至地生产及销售。但是,正如前面的分析,尽管老年市场的总体需求潜力很大,但是总体而言还是比较疲软的,老年人由于对未来担忧、传统观念限制等原因不愿消费、不敢消费,对于市场上的老年产品敏感度弱,很多时候老年人本身也都忽略了这样一个市场。商家逐利,缺乏了充足的有效需求这样一个重要动因,自然无法激起企业生产者的生产销售热情。

(2)企业方面。在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中,需求引发供给,需求占主导地位,但是老年消费者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有很大的被动性,他们严谨务实,往往不会主动去了解接触新产品,也不轻易相信新的产品,很多时候都是子女为其添置某物品后才被迫去接受使用。而且,老年人对产品往往需求更加细化,个性化强,专业化程度也比较高,因此,在发展老年人产品市场时,企业应更主动地迎合、揣测老年人需求。

然而,企业在开发老年产品市场时却忽略老年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对老年市场不断攀升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产品研发方面,没有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充分细致的市场调查与研究分析,大而化之地采取标准化大生产,产品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老年消费者很难找到适合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产品质量方面,企业往往把大量资金投入到铺天盖地的夸大虚假广告宣传,使得价格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对产品本身却与其高价位不符,大量假冒劣质产品充斥老年市场,导致性价比很低(这点在保健产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产品销售方面,企业也很少根据老年人通常的购物地点和习惯制造特别的营销战略,采用恰当的分销和促销方式。总的来说,老年产业投入回报有较长周期,而企业偏向追求短期利益,对于老年产品市场认识有一系列误区。

篇12

一、杭州块状经济发展现状

据省委政研室2005年调查,近几年杭州块状经济总体的发展在全省处领先地位,突出表现为区块总量与产值迅速增加,区块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区块迅速发展,呈现出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同步推进的特点。

1.块状经济总数不断增加。2004年,杭州亿元以上块状经济区块总数为124个,比2000年的57个增加67个,其中新生79个,萎缩12个,块状经济区块总数从2000年的全省第4位上升到全省第1位;块状经济总产值3380亿元,是2000年963亿元的3.5倍,从2000年的全省第3位上升到全省第1位。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62.4%提高到73.5%。

2.块状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04年,杭州块状经济区块平均规模为27.3亿元,比2000年增长61.6%。其中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8个,年产值10亿元到100亿元的41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下的75个,分别比2000年增加7个、25个和35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下的小区块合计年产值310亿元,在全部块状经济产值中的占比为9.2%,比2000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年产值10亿元以上区块合计总产值3070亿元,占比90.8%,比2000年上升8.1个百分点,其中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区块8个(全省共35个),合计总产值1975亿元,占比为58.5%,比2000年提高37.7个百分点。萧山纺织(630亿)、萧山汽配(360亿元)、杭州通信设备(323亿元)、萧山羽绒(160亿元)、滨江软件(105亿元)、富阳造纸(105亿元)、萧山精细化工(100亿元)、萧山钢构(100亿元)等大区块发展加快,分列全省第2、4、6、15、28、29、33和34位。

3.高新技术产业区块快速发展。2004年,杭州49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中,有7个是高新技术产业区块,合计产值约640亿元,占全省同类区块总产值的42.7%;有243家龙头企业发展成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2%;在全省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区块,杭州占了3席,分别为杭州滨江通信设备(年产值323亿元,列全省第1)、杭州滨江软件(年产值105亿元,列全省第4)和富阳光通信(年产值96亿元,列全省第5)。

二、杭州块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杭州块状经济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竞争优势,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块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统计显示,在杭州49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中,纺织服装14个,产值合计约1100亿元;机械五金12个,产值合计724亿元,两者合计占了杭州块状经济数量的53%、产值的59%。产业同质容易导致“随波逐流式”的发展,难以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杭州块状经济的知名品牌不多。在1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中,杭州仅获中国驰名商标3件、中国名牌产品7件、浙江省著名商标50件,分别占全省块状经济的10%、14%和12%左右,明显低于块状经济总产值、总区块数占全省的比重。

2.集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块状经济的优势源于集聚。集聚水平越高,块状经济的优势就越大。近几年来,浙江块状经济的集聚化呈现出加快趋势,出现出跨行业、跨区域发展的态势,如绍兴的纺织区块,从织造起步,通过向前向后延伸,形成了从PTA到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的完整产业链,目前总规模已经达到1040亿元,名列全省第1位。其他地方的块状经济,如宁波(家电、服装)、台州(汽摩配)、温州(皮鞋)以及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和诸暨(袜业)等也出现了跨区域或跨行业的发展趋势。

相对而言,杭州块状经济集聚发展水平较低。除萧山纺织外,其他县市区的块状经济尚未出现明显的跨区域和跨领域发展趋势,有的还局限在镇域范围内。如余杭区有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31个,其中纺织区块6个,合计产值114亿元;服装区块5个,合计产值35亿元;五金区块4个,合计产值70亿元;机械区块6个,合计产值47亿元。如果将这些区块分别加以整合,融合成纺织、服装、五金、机械四大区块,将极大地提升余杭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

3.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杭州块状经济外向度相对较低。2004年,全市块状经济合计出货值558亿元,约占年产值的16.5%,比全省低3.5个百分点。2004年,在全省出货值最多的20个区块中,杭州仅占4席,分别为杭州通信设备(第7位)、萧山羽绒(第9位)、萧山汽配(第14位)和杭州软件(第18位),且排名均比较靠后。

三、提升杭州块状经济的对策思路

2005年,杭州户籍人口的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56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4960美元,2010年将超过1万美元。如何加快推进杭州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化,是杭州未来5年最紧迫的任务。我们认为,杭州块状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必须紧紧抓住都市型产业集群和重工设备集群两个重点,同时积极推进传统块状经济重组,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领域发展的大规模产业集群。

1.大力发展都市型产业集群。都市型产业集群是指依托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由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供应商、服务商,以及相关机构(大学、科研单位、产业公会等组织)共同组成的产业网络体系。其特点一是根植性强、开放性大、机构密度高;二是产业的附加值比较高,能够适应大都市的高商务成本;三是这些产业大多是人才密集、知识密集,“科技含量”或“文化含量”比较高,如研究开发、创新设计、技术服务、高技术制造等。发展都市型产业集群,从杭州的情况看,目前基础比较好的主要是高技术制造和创意产业。

高技术制造集群。杭州高技术制造集群目前已具规模的主要是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产业和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合计产值超过800亿元。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杭州的新兴支柱产业。2005年滨江通信年产值超过350亿元,加上老城区、下沙、萧山、余杭的相关企业,年产值在700亿元左右。除本土的东方通信、UT斯达康等现代通信制造厂商外,近年来相继有华为、诺基亚、摩托罗拉、中兴、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杭州分部、中科院电子辅助设计中心杭州分部、国家集成电路师资格培训中心等一批企业和科研机构落户。因此,杭州完全有条件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培育成为年产值上千亿的产业集群。

医药产业杭州也有较好的基础,2005年总产值达到80亿元。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化学制药为基础,现代中药为重点,生物医药为先导,医疗器械为后发优势”的“新药港”,涌现出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如国光、浙大药业、浙大生物技术、美坚华药业、九洲药业等企业。未来5年的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共生环境建设,争取到2010年成为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

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是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工业结合而成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滨江光机电集群的产出规模约在40亿元,加上老城区和萧山相关企业,2005年的产值超过50亿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一批类似东方通信、UT斯达康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浙大中控”独木难以成林。因此,对这一块状经济要作进一步研究,争取通过5年的努力,将其发展成为年产值上百亿的产业集群。

创意产业集群。创意产业是“以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来获取发展动力”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意为产品或服务提供了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对其的定义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行业。目前,杭州的软件、动漫、女装等创意产业已有相当规模,年产值超过300亿元。要加快制定创意产业发展政策,争取经过5-10年的努力使杭州成为全国创意产业高地。

软件是近几年来杭州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目前,杭州有大小软件企业900余家,2005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其中,经认定的软件企业数和软件产品登记数累计分别达到400家、1700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软件企业已达32家,超1000万元的软件企业130多家;浙大网新等8家企业跻身“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12家软件企业入选2005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157家重点软件企业名单;恒生、信雅达、新利、中程科技、士兰微等14家软件和以软件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先后在境内外上市。最近,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来杭筹备成立软件研发中心,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杭州办事处正式落户杭州并准备成立微软杭州技术中心,新加坡信息产业联合会正式与杭州东部软件园签订共建“新加坡杭州解决方案中心(SSC)”。因此,杭州要继续把软件业作为重中之重,争取经过5―10年的努力,使之成为产值近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动漫产业杭州有很好的基础。杭州文化底蕴浓厚,民营企业发达,并有中国美院、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作支撑,打造“动漫之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国际动漫节长期落户杭城是对杭州动漫产业异军突起的充分肯定。目前,杭州拥有动漫游戏企业70多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初步形成了动漫产品加工、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2005年杭州共立项动画片29部3131集,生产14部共752集,计8000多分钟,占全国总数的20%,跃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州。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发展业态单一,缺乏国际间联合服务的机制和平台。因此,杭州要加快推进动漫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争取到2010年,动画作品制作时间超过3万分钟;动漫产业产值超过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200亿元。

女装产业杭州颇具规模。截至2005年,杭州拥有服装企业已经超过2400家,销售产值170亿元,自主品牌500多个,其中女装占相当比例。女装产业是一个特殊产业,其外在形式是服装,但内在要素是文化,核心是创意设计。打造杭州女装集群,必须突出创意设计,逐步成为集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国际时装中心,带动全杭州服装业的发展。

2.积极培育重工设备集群。重工设备制造是一个包括运输设备、矿山设备、电力设备、建材设备等多个产业领域的宽泛概念。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重工设备制造杭州有一定的基础,杭气轮、杭锅、杭氧、杭州机床、西子电梯等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年产出规模约150亿元左右。我们认为,这一产业科技含量比较高,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都市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若能进一步整合市区县现有相关企业,并大力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通过10年的努力完全可能打造出一个年产值过1000亿元的大规模产业集群。

3.加快重组传统块状经济。杭州目前的传统块状经济,绝大部分分布在萧山、余杭以及郊县(市)。这些块状经济,大部分局限在县(市、区)域框架内,有些甚至局限在镇域框架内,严重影响了块状经济的提升和发展。因此,首先要在县(市、区)域范围内将同类产业重组,然后根据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在更大区域进行重组,最终形成若干跨区域、跨领域发展的大集群。

篇1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ports economy has become a new economic form.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it is vigorous development. Sports economy as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day, in a market economy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pressure, sports economy also faces grea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sent economic situation on sport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por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sports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 体育经济;现状;对策

Key words: sports economy;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80;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153-02

0 引言

体育经济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经济,它是指将体育行业和相关的经济行为融合起来,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形成的一项特殊的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体育经济在我国有了快速发展,它同时还带动了一系列行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发展。体育经济可为我们带来很多的效益,如体育经济可提升人文效应,通过进行体育锻炼,人们的身体不仅得到了锻炼,同时,一个人在体育锻炼中还可磨练出坚韧不拔的耐性,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其次,体育经济还可拉动市场经济效应。体育经济的发展会拉动体育用品、体育衍生品及体育赛事等产业的发展,这些都会成为我国体育事业获取经济的来源。最后,体育经济的发展可联动其他产业,给更多的人提供就业的机会。体育经济作为第三产业,它的发展离不了其他产业的支持。当国家举办大型赛事时,不仅体育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同时还能带动其他产业如餐饮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因此,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成为我国一个特殊的行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1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其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完全,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体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体育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这也使得体育经济发展并不具有其独立的经济实体,或体企业的特征。

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体育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限制因素,导致了我国的体育经济中的主要产业并没有独立的经济实体,以及企业特征。中国国内所参加职业联赛的各个俱乐部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种是联合型,一般是当地的体育行政部门与企业所联合而组建成俱乐部。第二种是联合股份型,是由地方体育行政部门与几个企业工头投资,并分配红利的股份型俱乐部。从俱乐部的主要构成因素来看,其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或者体育项目协会提供人才资源,而企业在其中融入资金。在这种股份制的俱乐部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俱乐部的具体产权问题、管理问题以及其经营权的归属问题并不清晰。而且在进行资产评估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

在进入市场后,双方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冲突,而冲突所产生的原因往往有责任、权利和义务上的分配问题。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体育部门控制着球队,企业控制着资金,两方都在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两种权利互相竞争角力,一旦矛盾出现激化,就会导致两方出现严重的分歧,最终导致组织的解体。在目前我国的体育经济整体运行中,存在着局部性的隐性通货膨胀。一些商品一上市就拥有着比较高的价格,且价格高居不下,这样的通货膨胀很难从商品的价格上发现蛛丝马迹,因此我们称之为隐性通货膨胀。由于这种隐性通货膨胀的存在,导致了长期的、大范围的需求低下的后果,使得整个体育产业都被阻碍。尽管以一个高价格进入市场,但其有着较高的利润,其盈利空间也较大,因此整体上来说,整个体育产业领域的平均利润较高,同时也符合吸纳资本的性质,比较有利于吸引投资。但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政府部门对部门体育产业的垄断经营使得想要对其进行投资的人无法与之相竞争,这也相当于在无形中在体育产业与社会资本之间建立了一道无法越过的鸿沟,社会资本被隔绝在体育产业之外。还有一点,由于体育产业市场的条件并不成熟,管理法规与整个市场体系不完善,因此,众多投资者都与一个观望的态度,不敢贸然投资,就算是投资也只是少量资本的尝试。这就使得整个体育产业的融资量偏小,规模无法扩大,产生了一种不良的“高平均利润与低资本容量并存”的现象。因此,目前中国体育经济正处在一个市场很不完善以及企业缺乏利于约束和预算约束的不稳定状态。

2 我国体育经济非均衡性发展的原因

2.1 产品的质量普遍不高 国内的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仍然处在一个小规模的经营阶段,其生产的规模小、管理水平不够、理念落后,以至于产品普遍质量不高,和国外的名牌相比,国内的体育用品企业十分弱小。且国内职业联赛受到了腐败之风的侵袭,各种“假球”、“黑哨”层出不穷,比赛的观赏性大大降低,导致了观众不看比赛,体育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中介产业的经营水平很低、服务质量很差,无法满足目前市场的发展需要,导致了体育产业死气沉沉。

2.2 市场缺乏竞争力 我国目前比较著名的企业很少,而体育的产业化需要提升其名气。也就是要形成其自己的品牌,并推销自己,打出名气。中国的体育品牌有不少,比较有名的有李宁、安踏、红双喜等等,但其终究没有国外的一些名牌强势。国内的体育用品市场受到了国外体育用品品牌的极大打击,没有一个拥有能够力挽狂澜的实力。中国各大企业的资本发生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在国际性的比赛中,中国的各个企业很在再其中争得半个席位,几乎所有的冠名权、指定产品等商业竞争都被国外企业抢走。

2.3 传统体制制约 我国的赛事一直是由国家体育部门包办的,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虽然已经开始在尝试性的改革,但仍然带有很强烈的市场经济成分。企业在与政府合作时无法获得其相应的自。盈利时,企业很难获得符合其自身的利益,长此以往,投入越来越多,效益却不能成正比。久而久之,企业对体育投资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真正的产业其资源是可以在市场中流动的,但中国的体育经济并不能流动,且中国国内绝大部分的比赛、运动员、运动队,尤其是场馆等资源都被政府牢牢的把握在手中。而相比于中国,西方发达国家体育大国的体育是目前最能够体现政治的影响力、经济的生产力、社会的亲和力以及文化的传播力,集四位为一体体现社会价值的实现平台。目前我国既然要发展体育经济产业就必须给予体育流动的资源,其首先需要对体育的发展模式进行调整。让行政推出其中的竞争,将体育经济向全世界的资本开放。只有全面面向目前优质的世界上非常成功的经济实体的开放,才能够将中国体育进行转型,从而走入社会,走入经济,走进平常老百姓的生活。

2.4 产业结构不合理 体育市场是由体育消费而产生的,在目前这个社会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着大众对于体育消费需求的欲望,这就要求了体育市场包含着多元化的因素,因此,体育产业结构也就被要求为多层面、多种结构构成的复杂系统。一个完整的体育产业链应该有三个层面,①核心产业,②中介产业,③产业这三个层次。作为体育产业链的基础,核心产业需要增加其活力,但由于政府的垄断,导致其缺乏活力。中介产业在体育产业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国的体育产业链并没有中介产业这一环节,这也是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之一。我国的产业与国际上的企业在竞争中节节败退,无法与国际企业相比,导致我国的体育产业结构失衡,陷入困境。

2.5 市场不完善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思想不开放,眼光不开阔,造成了体育与经济二者严重脱节。近年来,国家过多强调对体育进行投入,而其内在的商业价值却不去关注。致使我国的体育市场缺乏活力,同时我国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进行垄断,导致了市场资本无法融入体育经济,体育经济无法像其它市场经济一样快速发展。体育市场亟待建立起一个公平竞争机制保障,加强体育市场的竞争。同时还要在政府机构中引入一种竞争机制,它能够通过利用市场的力量来改变政府的工作效率。如将体育场馆及一些相关的体育设施等委托给私人企业,以充分利用社会中的资本。对于各个部门的职责需要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且各个机构部门需要在其职责范围内实行其职能,不应该互相交叉,以防止各个部门互相推诿责任。要对体育行政部门进行机构改革,且按照统一、高效的原则来进行整改行政组织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2.6 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 目前我国的体育市场运作并不成熟,管理也不规范,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如何才能在这样的劣势下将高校体育资源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的有效配置,就必须要使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并且加强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将政府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一些不合理的体制进行重新分配,将体教融合为完美的一体。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化发展必然会促使体育产业化。后奥运时代的体育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其隐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将科学思路融入体育市场的现代化进程,并优化体育资源的配置。

3 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论述与分析,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经营水平亟待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提出加强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策略,执行完善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措施,大力推动和提高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体育产业效益以及发展水平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以此来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从政策法规方面来完善体育产业的发展,还要深入开发具有价值的体育资源,拉动产业升级。同时,为满足体育发展的需求,我们还要加快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以高师资、高科技来保障人才队伍的建设,并且要改变传统的体育管理体制的理念,拓宽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领域,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求。

总之,体育经济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产业,不仅可以丰富和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还能够为我们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然而,我们要认真分析目前体育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总结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大力发展和完善体育经济,充分发挥体育经济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拉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这样,体育经济自身的发展不仅为我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大力推动和提高我国的体育事业水平,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祁慧涛.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02).

篇14

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经济规模的扩大,传统生产模式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迫使各个国家开始探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在四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通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资源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二是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把不同的工厂集聚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让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企业的能源和原料;三是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如德国大力推行固体废弃物再生回收利用,废物循环、建筑废料、玻璃瓶回收和废纸再利用率分别达到50%、72%、85%和88%;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如日本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用生态学原理统筹规划工农业、生产消费、城市农村的发展。多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也越来越大。对此,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法规,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批准设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在全国掀起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热潮。××作为西部欠发达市,要解决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一、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及有利条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 “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战略,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节能降耗力度加大。坚持把节能降耗列为各县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严格考核。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后关停、拆除了立窑水泥、小焦炉、火力发电等落后生产线,去年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降至35%。节能项目建设步伐加快,胜隆能源实业30万吨甲醇汽油、春光油脂20万吨生物柴油、洋县玉虎化工三废混燃炉节能改造、万邦置业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燎原航空机电综合改造等一大批节能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用,去年38个节能项目投资达24.2亿元。节能领域不断扩大,全市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的节能执行率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高油耗客货车退出营运市场速度加快,节能灯具安装近20万套。据测算,去年全市能耗下降量为20.8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1.589吨标准煤,同比降低4.22%。

二是清洁生产实现新突破。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为主逐步向生产过程控制转变,八一锌业、汉钢集团、振华生物、南化公司、中材水泥等6户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略阳新兴洲工贸公司荣获省级清洁生产审核先进单位称号。汉烟、略钢、陕飞集团清洁审核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清洁审核推进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八一锌业实现经济效益7366万元,节水、节电分别达14万吨和1087万kwh,削减二氧化硫157吨,减少排渣1582吨;汉钢集团实现经济效益1894万元,节电103万kwh,削减二氧化硫269吨,回收粉尘1万余吨。

三是资源循环利用取得新进展。部分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了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如大秦汉生物公司利用薯渣生产无抗饲料养猪,用生猪粪便做沼气,用沼液养鱼,沼渣做有机肥料;南化公司利用工业废气废水提炼纯碱、八一锌业回收废气生产工业硫酸、秦吉公司利用粉煤灰加工混凝土砌块、汉钢集团从集炉煤气中提炼硫胺等,既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又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管理逐步规范,占地75亩的交易市场及加工中心开工建设。

四是循环产业链条日渐形成。目前,我市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矿产开采—矿石—水泥建材,铁矿石—铁—钢、铅锌矿—烧结矿—锌锭,烟草种植—加工—卷烟、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中成药、铸造—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等六大循环产业链。特别是各企业、产业之间的循环配套水平也正在逐步提高,比如远东化肥、定军山水泥厂等企业,利用八一锌业、汉钢集团的硫胺、冶炼渣等资源,生产有机肥料和新型水泥等等。这些都标志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是生态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全市通过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认定面 积达110.7万亩,获得认证企业73个、认证产品107个。大力实施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新式沼气池5.86万口,秸秆综合利用率达69.1%,每口沼气池户均年节约燃料和电费300至400元。随着沼气、秸秆综合利用的广泛运用,全市广大农村初步形成了种植—养殖—沼气—猪药茶菜渔等循环农业产业链。注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化肥使用强度同比下降16.5%,农药使用强度同比下降8.7%。

六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种苗培育、经济林基地建设等重大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大气治理工程,汉江水质出境断面始终保持在二类水平,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近年来都在300多天以上,去年达到332天。扎实开展城市联创,城市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等称号。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已成为××扩大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张响亮名片。

我市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仍处于低层次、小范围、短链条的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循环经济理念意识淡薄。据问卷调查,全市仅有18.3%人偶尔听说过循环经济,32%的群众没听说过这个名词。一些部门和单位狭隘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的自身行为,与政府部门无关。一些企业经营者只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对清洁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对废弃物再生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关注也不够。一些群众由于长期养成的生产生活习惯,节约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淡薄。

二是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偏高。我市经济粗放型发展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传统工业比重较大,能耗大的行业所占比重较高,工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总体相对落后,工业能源消耗结构主要以煤为主,资源消耗量大。近几年,虽然我市加大节能降耗力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能耗高、浪费大仍然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20xx年,我市万元gdp能耗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0.499吨和0.298吨标准煤。

三是废弃物处理任务繁重。全市工业固体废物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去年达到357.5万吨,但综合利用率仅为38%。11县区中仅有污水处理厂1户、垃圾处理厂4户,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仅为40.4%。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乱采乱开、采“富”弃“贫”、挑“肥”捡“瘦”现象严重,尾矿库等矿石堆积量较大,矿山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农村废弃物处理滞后,环境状况堪忧。

四是科技研发能力不足。全市现有研究所大都设备陈旧老化,人才资源匮乏,研究资金短缺。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具有资质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服务机构仅有1户,且仅限于化工、钢铁行业。全市企业科技基础薄弱,自主研发能力较差,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五是政策扶持亟需加强。循环经济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能,要求政府采取更多的推动措施。近年来,虽然我市组织实施了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55315”科技创新工程,但总体来看,尚未在领导体制、政策导向、价格机制、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合力,目前,除试点项目和示范企业外,多数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基本处于自发状态。

尽管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总体来看是希望多于困难、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正在增多。一是中省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规政策,省上也出台了许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正确方向和有力指导。二是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部委于20xx年和20xx年分两批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我市借鉴试点省市成功经验,避免少走弯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国务院作出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我们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钢铁业、有色金属业、轻工业、物流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措施,只要我们努力争取,必将赢得更大的支持。四是我市已被纳入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这为我们争取项目资金,提高产业集聚度,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作为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辐射带,必将促进××在区域间的经济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应把握的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社会等各个方面,既是发展理念的极大升华,又是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就我市而言,在思路确定上必须坚持纲举目张原则,扎实做好功能分区、产业发展、循环层次三项重点工作,逐步形成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的循环经济全面发展新局面。

(一)科学确定功能分区。确定功能分区,意在彰显和提升发展优势,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必将享受政策、资金等方面的诸多优惠。如何在全市范围内整合、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做到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综合考虑各县区资源基础、园区分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因素,应把我市产业集聚区规划为中心区和辐射区,进行分层布局,整体推进。中心区应包括汉台、勉县、城固、南郑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余县列为辐射区。确定这一功能分区定位,不仅有理论依据,而且有实践基础和现实优势。从理论依据看,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资源、人才、信息总是受利益驱动向经济相对活跃地区流动,这些地方不仅有聚集效应,也有辐射效应。通过集中力量加快发展中心五县区循环经济,必将带动辐射其他各县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整体提升我市的产业集聚力、要素转化力和区域竞争力。从实践基础和现实优势看,中心五县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63%左右,人口占到全市人口的53.8%,全市骨干企业、支撑产业也大都分布于此,加之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技术研发力量相对较强,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加快发展循环产业。发展循环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从我市现实基础来看,要以循环工业为龙头,全面推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加快促进现代服务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形成循环农业、循环工业和循环服务业互动发展格局,构筑循环经济体系。

第一,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工业。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工业强市的始终,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重点拉长延伸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冶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五大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共生耦合、协调发展。装备制造方面,以汉航集团、陕飞集团、燎原航空、汉川机床、汉江工具、汉变公司等为龙头,重点发展中小型运输机及支线客机、航空起落架、数控机床、电测传感器、特种变压器和微型汽车等,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钢铁生产方面,以汉钢、略钢为龙头,形成铁矿石—精矿—烧结矿—铁—钢—板材/线材产业链。有色冶金方面,以八一锌业为龙头,重点推进铅锌矿—精矿—烧砖矿—电解锌/锌合金/超亚细金属锌粉和镍精矿—高冰镍—电解镍(硫酸镍)—氢氧化镍—镍氢电池两大产业链。同时积极培育矾钛磁铁矿—钛精矿—四氯化钛—海绵钛—钛材—钛合金产业链。新型材料方面,以台玻集团和市内优势非金属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提升硅矿石、石膏、板岩精深加工程度,向系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打造以硅石、石膏为主体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方面,以汉王、汉江药业为龙头,扩大天麻、杜仲、山茱萸、猪苓、西洋参等优势药源种植规模,重点开展药物中间体提取和中药饮片、胶囊、制剂等保健品的开发生产,形成以中药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同时,加快镇巴特大油气田勘探工作,以本地开采、初级加工和异地精深加工相结合的模式,形成油气石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陕南油气化工产业基地。

第二,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坚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建设城市的理念建设农村,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在农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厉行节约,推广设施农业、节水灌溉、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将绿色理念置入土地整理、土壤改良、种子选育、作物栽培、保水施肥、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销售各个环节,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和有机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发展壮大优质粮油、烟叶和猪药茶菜渔等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发展观光农业,打造种养殖—精深加工—无公害农产品和种养殖废弃物—有机饲料—有机肥料两大循环链,提高产业化水平。完善农产品生产安全体系、检测检验体系、监督检查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扩广应用低残留、高效、无毒农药和生物防治,实行无公害、绿色生产。大力开发农村生产和生活能源,建立以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程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链条,重点实施沼气工程、秸秆气化工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等,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放,形成大农业内部良性循环。

第三,提倡生态绿色消费,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今后发展的潜力所在。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具备把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条件。要围绕“一心一带、两线三区”旅游空间布局,把清洁化、生态化、节约化贯穿在旅游产品生产、交换与消费过程中,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格局,推动旅游业向主导产业跃升,努力把××建设成为以生态和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型旅游创新中心。二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西汉高速公路和我市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及地缘优势,培育引进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城乡商业网点合理布局,加快建设辐射陕甘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努力发展生产业,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促进商品流动、资源节约和设施共享。三要大力发展会展业。我市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会展业的优势,我们举办的菜花节、茶叶节、柑桔节、樱桃节人气旺盛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要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搞好新的会展资源开发,加快各类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大限度地延长会展产业链。四要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借助西北联合大学抗战时期迁驻××的历史渊源,密切加强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交流合作,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争取他们能在××恢复设立分校,或设立联合办学机构,借此吸引西安、成都等地高校来汉办学,全面提升我市教育培训业发展水平。同时,大力推进“放心食品工程”,倡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计划。

(三)建立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循环层次。主要目的是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平台,最终实现全市范围内物质和能源的有效大循环。从我市实际来看,要以企业为主体,突出资源消耗减量化和资源利用循环化,在建设循环型企业、园区的基础上,全面构建城市循环体系。

第一,加大推进清洁生产力度,建设循环型企业。要以六大企业集团和八户明星企业为重点,从财税政策、协调服务、配套建设、项目争取等方面大力扶持,建设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紧制定全市企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废气、废水、废渣、余热等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实行清洁生产。装备制造企业,要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加快精密技术研究开发,提高节能节料节电水平。钢铁冶金企业,要加快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提高钢渣、尾矿渣的回收利用,推进焦炉煤气向有机肥、化工原料的转化。医药化工和非金属矿开采企业,要减少污水排放,加强中水回收利用。同时,做好产品认定工作,鼓励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无污染产品。

第二,加快工业区改造步伐,建设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目前,东部沿海都在争先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我们要抓住被确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机遇,加紧编制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积极向上争取试点。开发区要借助自身良好发展基础,突出航空电子、现代中药两大产业特色,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创建成为全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铺镇航空工业园、褒河机械工业园、勉略宁冶金工业园等园区,要结合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园区内的资源流和能源流,整合园区各种要素,建立园区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促进园区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实现产业集聚循环发展。创新园区建管机制,可以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布局原则,积极探索与沿海地区在我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

第三,大力推广固定废物的再利用,建设循环型生态城市。加快发展静脉产业,在中心城区和各县建设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培育和发展地域性的固体废弃物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处理基地,重点推广利用尾矿与沙石并用生产彩砖、利用钢渣和粉煤灰混合料生产高性能水泥等成熟技术。以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旧电脑及电子废弃物、废金属及包装物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废旧家电等废物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江南污水处理厂等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以上。建设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继续推进市内出租车和机动车油改气。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最佳人居城市等活动,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在新建小区逐步建立水循环利用系统,推进旧住宅小区绿化改造,创建绿色社区,建设绿色××。

三、加快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

构建支撑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必须突出重点,以满足我市重点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聚集区发展需求为核心,扎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总体来看,我市交通不畅、成本高、运力紧,煤电气等能源供应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必须下大力气破解交通能源等难题,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可靠保障。一要大力破解交通瓶颈。以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打通××与周边的交通连接。特别要加快西汉蓉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兰渝铁路武都至阳平关连接线、阳安铁路复线建设,抓好十天高速、宝鸡至巴中高速公路建设,抓紧建设××新机场。市内重点改造、完善、优化城乡道路结构,提高循环经济中心区和辐射区连接道路的等级,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二要大力破解能源制约。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市内开发与市外合作相结合,统筹电、气、煤、油等能源建设。加紧××电厂、大唐略电火电项目和城乡输配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天然气工程、宝鸡至××天然气长输管线工程等项目,大力开发水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扩大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的比例,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三要大力争取中省在我市设立内陆口岸,建立商务、检验检疫等部门有效的联络协调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更便捷、低成本的通关条件。

(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我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型经济比重较大。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键是要推进矿场资源综合开发和节约利用,加快形成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链条,促进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进步。一要加强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管理。坚持对铁、铅锌、镍、钒钛、硅矿石、石膏、板石等热点矿产、重点矿区实行最低开采规模和开采总量控制,尤其是对从事优势矿产资源开采的中小企业,实施严格“三率”(采矿回采率、贫化率、选矿回收率)指标管理,统一纳入市级监管体系。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补偿费与采矿回采率挂钩制度,激励企业加强伴生矿和尾矿的综合利用。二要提高矿产“三废”回收利用水平。鼓励冶金企业和矿山企业对铁尾矿、矿泥石、废石、废水以及尾矿渣回收利用,实施选矿工业废水压滤处理和尾矿库外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推广钢铁、铅锌等冶炼过程中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变废为宝,提高“三废”资源化水平。三要建立矿山生态恢复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杨家坝铁矿等重点开采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恢复。对停用的采矿场、尾矿库和其他工矿用地,制定生态恢复规划,进行土地整理、植被恢复。按照谁破坏、谁恢复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切实解决生态恢复治理投入问题。四要加强自然地质灾害防治。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加快病险水库、堤坝等除险加固工程,强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监测、治理和防范措施,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实施汉江、嘉陵江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城市污染防治等“蓝天碧水”工程,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三)加快建立技术创新和咨询服务体系。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科技有着更高的需求。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依托陕西理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研究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借助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外脑”,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快开发、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循环型技术、工艺和设备。当前要围绕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有机农业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尽早攻关。二要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信息平台。依托××环境保护协会、环保研究所,建立全市固体废物交换中心,并尽可能与市外网络连接,定期公布企业副产品和社会废旧物资供求信息,实现固体废物动态化管理和资源化处置。积极引进循环经济技术咨询、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推进循环技术推广应用。三要加强清洁生产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抓好循环经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结合企业不同需求开展“订单式”教育培训,为企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懂清洁生产、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家队伍。市内大专院校可以为企业代培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主动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四)扩大开放合作和项目包装推介。近年来,我们在加大项目招商引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有的地方来者不拒,“捡到蓝里就是菜”,不管项目好与坏;项目布局比较分散,不利于产业集聚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结合我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科学招商,合理布点,把循环经济发展落实到一个个好项目、大项目上。一要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全市筛选的318个近期和远期循环经济项目,要实行统一策划包装、统一推广,建好外商信息库和外来投资企业库,增强包装推介项目的针对性。对今后新增的项目,要严把审批关,凡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的,不立项、不建设。二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抓住当前东部沿海产业向内地加快转移的机遇,积极开展与东部沿海地区政府间的经贸合作,密切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行业协会及商会的联系,加强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大财团、大公司的交流,构建与天津、省有色集团长期合作机制,吸引更多外资投向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投向产业园区。三要创新投资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资、市场化经营机制,特别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要在市上统一规划、支持和监督下,逐步建立“政府参与、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环保监管”的管理机制,走社会化和多元化投资、市场化和企业化经营的路子。

四、努力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当前,一些影响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围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必须把营造良好环境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降低成本,创造条件,让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规划引导。我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加紧编制,今年内将出台,下一步要围绕《纲要》确定的目标、内容和重点,加快编制全市循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聚集区内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制定更为详细、更具有操作性的行动计划。各县区要按照《纲要》的要求,抓紧做好各自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有机对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注重把企业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的循环、产业之间的循环、区域之间的循环和社会层面的循环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解决资源节约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大循环。规划设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企业,通过重点扶持,示范引导,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的同时,抓紧制定我市配套激励措施,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引导支持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和大型生态项目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为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示范产业、示范产品等进行投资配套、开发补助和贷款贴息支持。加快研究制定全市清洁生产管理办法,适时制定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包装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生资源化管理办法、城市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生资源化管理办法,完善排污交易权、污水处理收费等制度。加大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制氛围。

(三)建立协调服务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跨县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市政府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决策,定期研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市经委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的指导监督。市商务局要抓好废塑料、废金属、包装物等可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建设指导。市城规局要加强城市中水回用工程、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及垃圾资源化建设的指导监督。市科技局要加强对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项目的指导协调。市环保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监管,努力形成目标一致、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