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互联网银行的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互联网+;支付清算;卡基支付;虚拟账户;银联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2-0063-06
一、引言:支付创新顺应了“互联网+”商业形态的发展变化
“有贸易必有支付”,自从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诞生以来,以货币为载体的支付工具在不断变化,无论是代用货币、信用货币还是虚拟货币,其存在形式随贸易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演进,因此可以说:贸易推动了支付工具的不断创新。随着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社群和个人需求的差异必然需要一个多层次的商业环境,支付不单是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而更多转向服务和金融产品的购买。在“互联网+”时代,伴随蓬勃发展的电商引领的支付需求,通过柜面办理支付的传统交易模式,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支付需求,依托互联网发展的新型支付工具不断涌现并得以快速发展,基于银行体系的支付交易规则也处于不断更新与迭代中。
毫无疑问,近年来电商经济推升了中国商业流通效率,推动了市场价格公平,自由的购物体验和良好的支付体验尤其使青年人淡化了刷卡支付的概念。平台电商和虚拟账户交易与支付的闭环使用结合得似乎非常完美,甚至没有第三方平台介入的机会。在新兴商业领域(订单消费、对称消费),其使用的便利性也超过了传统货币支付形式,借助于O2O商业模式抢滩,代表虚拟账户的电商支付平台开始积极布局线下,进入传统银行卡市场结算领域。数字显示,2015年三季度,非银金融机构处理网上支付业务交易额12.8万亿元,移动支付金额5057亿元,而同期银行卡跨行交易额为11.01万亿元。非银机构线上与银联线下交易总额已各占半壁江山。
从全球范围看,2015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预计增长至1.7兆亿美元,到2017年将达到2兆亿美元。在此期间,跨国电子商务预计增长21%,而国内电子商务增长9%。由于各国的商业环境和监管政策不同,各国不同网上支付工具交易占比有很大的差异,银行卡网上交易和本土虚拟账户支付并存依然是支付主流,但从消费习惯改善的角度看,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不容置疑,网络支付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互联网金融企业资本利得的融资优势和快速的“烧钱”营销方式极具市场竞争力,而传统金融企业则受到国家财税政策和审计的严格约束,金融监管的不对称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其快速应变能力和驱动创新能力。业界普遍开始有这样的疑问:银行卡支付时代过时了吗?从金融改革的角度看,金融体系顶层设计的变革必将引导支付产业顶层设计变革,银行由传统“存、放、汇”向“理财、投融资、综合支付”的现代银行转型,由传统金融信贷供给向供应链金融供给变革。银行卡业务因其天然的合法性及多年发展的成熟性,在世界各国一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跨境离岸人民币结算和个人支付业务需求上升空间广泛;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境内支付需求市场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刚刚起步。同时,从维护国家金融信息安全、防止输入性支付产业风险的角度出发,银行卡产业尤其是民族品牌责无旁贷,仍有巨大的存在价值与拓展空间。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述银行卡产业适应整个金融体系变化、进行市场化变革、满足和顺应互联网“沟通自由、消费自由、支付自由”的发展理念及其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银行卡产业有能力顺应支付市场变革
(一)自主品牌的银行卡产业成熟度高,有着浓厚的市场积淀
1985年3月,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三十多年时间里,我国银行卡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4年底,银行卡跨行交易笔数达到186.7亿元,金额达到41.1亿元,较银联成立初期的2002年交易笔数和金额分别提升了29.6倍和229.23倍。发展至今,我国银行卡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络系统和相应产业链,交易对象和范围覆盖传统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产业、服务业的约70个环节,产业商业模式日趋完善。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支付产业也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目前有近50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银联卡业务。随着老挝国家银行卡支付系统上线,银联卡支付的输出已经由传统的品牌输出上升到技术标准输出,银联芯片标准成为泰国银行业的行业标准是另一个典型案例。这些均说明,银联标准已初步具有全球影响力。据央行《2015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截止到三季度末,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特约商户1513.50万户,POS机具1989.30万台,ATM机具84.08万台,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52.52亿张,银行卡渗透率已达到48.01%,交易规模持续稳步增长。银行卡已在社会零售领域广泛渗透,并向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渗透,提高了交易效率和结算安全,已形成广泛的用户基础,成为最常用的非现金支付方式。
(二)央行支付产业政策指明了支付产业发展方向
2012年以来,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支付产业政策,包括发放非金融机构支付牌照、会同发改委改革手续费定价机制、开放银行卡支付清算市场等,给银行卡产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这些政策给支付市场带来的具体影响表现在:转接清算和定价机制市场化,银行卡收单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在线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产品快速发展,POS终端的智能化升级丰富了收单场景,基于芯片卡(IC卡)的综合支付应用提升了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消费支付进化到个人综合支付的增值服务等等。从支付政策驱动的角度看,支付产业未来开放的发展趋势更为清晰。而从支付市场开放的角度看,随着支付参与主体的多元化,银行卡产业生态化趋势成为必然。
(三)银行卡支付本身是高新技术产物,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
银行卡产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塑料卡片为卡基,通过以银行、银行卡清算组织、第三方专业化的服务机构、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行卡受理商户组成的企业群体,为持卡人提供电子支付和消费信贷的服务。银行卡产业属于典型的网络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个人支付结算系统。客观来讲,在互联网经济还没有形成的时代,银行卡在技术上和形态上已经实质进入了互联互通的网络时代,具体表现在:银行卡诞生时的信用卡压卡(离线交易)时代早已经进化到高度联网通用的在线交易时代。银行卡的安全性由单纯的磁条卡时代进入到更为安全高效的芯片卡(IC卡)时代――适应小额快速结算的银行卡闪付(Quickpass)、从刷卡支付到移动智能终端时代的无卡支付(手机NFC近场支付)、从现场到非现场的发卡(TSM可信技术)、更为安全的在线支付安全技术(Token)和移动云支付技术(HCE),均能够高效防止伪卡和盗刷风险。国际化的智能终端支付合作(如Apple pay、Samsung pay)也将于近期开展。尤其是近年来,银联与各发卡行及网络运营商合作建立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从柜面到移动的全渠道发卡和收单体系,快速顺应了科技进步和商业模式的演变趋势。可见,无论在支付形态、安全性和体验性方面,银行卡都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密切关联,其发展完全嵌入了现代商业模式的价值链中。
(四)“线上\线下”的双向渗透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线上\线下”的分类是按照支付的受理通道来区分的,两者双向渗透是一个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从支付工具的层面看,目前国内个人支付领域的支付工具主要包括:虚拟账户、电子货币账户(银行卡)、现金。从支付的角度看,除去实体货币(现金),支付工具本身没有“线上\线下”的直接划分。但从产品的角度看,线上支付产品(账户支付)本身对新兴商业模式的融入性较好,有些甚至是封装应用(淘宝―支付宝),但对线下传统支付通道(柜面受理)而言,却没有比使用银行卡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和操作的便利性。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两类支付工具有功能衍生和融合的趋势,即线下支付工具(银行卡)不断衍生出线上支付产品,如“银联钱包”、“银联在线”、手机银行、移动金融等等,线上产品则需要叠加线下支付的交易验证环节,比如扫码支付(二维码),而在闭环应用领域,双方都要符合及时支付的要求。短期看,账户支付与卡基支付在支付渠道上是互补的,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趋势,银行卡线下优势和虚拟账户的线上优势会各自逐渐发展,交易规模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但双方在各自领域的主导优势不会改变。从长远看,分散支付产业成本投入、显著降低市场发展成本、满足消费者支付喜好、培育对支付产品的忠诚度,从而扩大各自的支付份额是支付产品竞争方向,而从支付标准和支付安全层面看,银行卡依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三、银行卡具有良好的产业生态优势
(一)多种支付工具并存符合商业发展的交易要求
在新兴市场领域,电子商务提高了信息透明度,促进了交易公平。购物网站在信息基本对称的环境下,给买卖双方提供了更便利的沟通途径,用户有了更好的交易体验。但互联网企业的草根扩张要与传统社会商业规则的改变产生良性互动还需要持续摸索与融合。从支付领域看,闭环支付应用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业支付壁垒,而且由于非金融机构缺乏严格的金融产品流程管理和风控意识,蕴含金融风险。同时,相对传统商业,政府对电商在完善交易监管、税收等方面也亟待加强管理。当下,电商自律、分离商业模式和支付模式、开放支付通道是对电商平台生态健康化的要求,便利的传统商业体系与电商平台共同满足不同消费者购物差异化需求的趋势应该是现在包括未来商业发展的主流,因此,多种支付工具并存符合商业发展逻辑的要求。
(二)银行卡产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参与性
在社保、公交等领域,由于各自行业标准的制定,造成了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理论上,在账户监管有效、风险可控、支付便利的前提下,银行卡完全可以加载社保、公交支付功能,非银虚拟账户在技术上也可以实现同等功能,但由于银行卡承担的社会责任要高于非银机构(国家体制决定),账户管理效率和安全性也优于非银机构,而且会显著降低社会成本,因此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的银行承担发行的“社保卡”、“医保卡”、“城市一卡通”等大大降低了公共服务的社会成本,同时提高了安全支付保障,加载IC卡闪付和NFC近场支付的收单应用场景则增强了用户体验。银行卡大数据服务衍生出的POS流水贷服务,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补充需求,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扶植战略。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便于农民使用银行卡实现农资订购和农产品采购支付,避免了“白条”和挤占挪用涉农资金现象的发生,是银行卡(此处特指银联卡)支付本身具有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样,在新兴行业(P2P)、投资理财、现代农业、医疗、健康、出行、保险赔付、商户营销等领域,银行卡应用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支付产品和服务体系,介入新兴产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信用支付是金融社会的显著支付特征,凭借银行体系庞大的授信结算能力,信用支付在社会个人融资消费总规模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由商品社会进化到金融社会进程中,信用卡的推广使用无疑推升了人们对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而以卡基为载体的个人金融服务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教育、投资等各个生活领域,其强大的社会金融服务能力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难以超越和替代的。而且,虽然在个人支付领域,虚拟账户支付与银行卡支付已经开始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竞争,但应该认识到,银行卡账户余额或授信额度,是标准的法定货币形式,受法律法规的严格监管和保护,账户安全性高,是符合国家货币政策的支付工具。而虚拟账户只是用于支付的预存货币管理账户,并受法定货币规模和规则控制,该账户存储的虚拟货币也应纳入监管,其使用规模和渠道也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其法定货币身份尤其值得商榷。
(三)银行卡体系安全优势和生态优势突出
银行卡账户是依托制度设计和法律保障的、以银行强大后台信息系统和一系列银行卡标准规则支撑的个人账户体系的组成部分,从IT系统架构设计到流程设计,从应用研发到工业化运营维护,保障了银行卡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安全性,账户交易的关联性也便于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和开展反洗钱活动。通过银联网络的互联互通,银行卡使用体现了更高的通用性和便利性。因此,相对于非银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银联(银行)的结算通道更具有清算的稳定优势和服务的持续能力。
多年来,中国银联牵头组织各家银行建立了机构发卡、收单、风险控制较为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建立了以商户回佣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实现了银行卡支付的产业化。自主品牌“银联卡”在国内市场优势明显,而且境外使用还可免除货币转换费,丰富多样的营销和持卡人权益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和实惠,而PBOC3.0标准的制定则进一步巩固了银联芯片卡的市场地位。银行卡支付本身是开放的、不带侵入性的、有产业自身特色的商业模式,有社会认同的价值体系,其支付平台的开放性便于给商户全渠道一致的结算体验,而且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与商户的商业行为不构成直接竞争,其营销平台和大数据服务还能够给客户带来新的增值服务,提升客户商业价值。
按照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概念,商业生态系统本身是价值生态系统,其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的(现在的和潜在的)价值。综上所述,银行卡产业具有自组织、协同进化、适应性等基本商业生态系统特征,并具有显著的网络化特征,易于形成以银行卡账户为支付核心的价值网络,因此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
四、“银行卡+”的时代正在到来
(一)宏观经济改革是支付变革的原动力
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看,当前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人民币国际化、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新能源、大健康、服务业升级必将带来新的经济活力,对外破除货币垄断(美元)、对内破除行业垄断是大势所趋,因此,与经济转型配套的金融变革势在必行。对外经济的“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设立、亚投行的战略布局,迫切需要完备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体系,需要完善的跨境个人支付网络,迫切需要加快银联卡网络的国际化延伸。从国内支付市场看,随着国内银行卡转接清算市场的开放,支付市场进入多个卡组织并存、多种支付机构共存、品牌竞争和支付渠道竞争并存的时代。支付产品由原来的卡品类之争、机构竞争最终转向卡品牌之争、账户竞争。从银联层面看,是自主品牌和国际卡组织品牌的竞争;从银行的角度看,则是银行卡支付和虚拟账户支付的整体竞争。因此,如何引领银行卡产业升级,是“互联网+”在个人支付领域的实践,“互联网+” 呼唤“银行卡+”产业时代的到来。
(二)“银行卡+” 是互联网思维在个人支付产业的具体运用
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信息对称的思维,其核心是信息快速传播和价值快速发现。移动互联时代使分享经济、社交经济的理念深入到社会日常生活之中,敏捷的移动应用系统更容易在平台和客户间产生紧密互动,移动金融势不可挡。“银行卡+”就是以生态思维经营银行卡产业,淡化柜面、淡化介质、淡化平台观念,强化账户支付功能,银行卡支付重心由贸易结算支付(消费支付)向个人综合支付(生活支付)转变,具有更典型的移动金融和快速金融的支付特征。
“银行卡+”时代的银行卡在产品功能和应用上应该更加完善,具体表现在:完备的现代金融社会个人金融投资理财和授信结算功能(投资、结算、授信、理财)、满足持卡人全渠道一致的交易体验(线上、线下、代收、代付)、对持卡人全生命周期的贴心服务支持(发卡、风险控制、权益、综合支付)与快速响应、收单与支付一体化的紧密互动(清算多元化)与敏捷的移动应用系统(分享、体验)、叠加支付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和自助销售设备主导近场快捷支付、Pos终端的智能化实现从人找场景到场景找人的支付体验、适应基于主动支付和主动收单的碎片化商业应用(智慧支付)、跨界合作的商户增值服务体系(大数据应用)。以卡基为载体,支付市场的参与主体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更贴切地满足持卡人多样化支付结算需求,是“银行卡+”赖以发展的市场基础。在“银行卡+”时代,“得智能终端者得天下”的支付理念应该成为支付市场参与各方的共识。
在银行卡智能化支付的时代,联网通用时代靠行政手段推动的支付产业平台发展模式已成为历史,传统POS产业的商业盈利模式随着受理市场的轻资产化趋势而改变,以平台为基础的银行卡双边市场理论已经不适应支付市场的发展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场景推动型的支付产业生态发展思维。新的支付产业发展逻辑要求在每一个细分行业产生的微小生态系统共同繁荣支付市场,构建多层次、多场景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更贴切地满足持卡人碎片化消费需求。
(三)境内支付市场开放给银联带来了国际化的机遇
伴随人民币清算市场的开放,卡组织间的(银联与Visa、Mastercard等)直接竞争是在发卡和ATM受理方面(即银联卡走银联转接通道,而其他品牌卡走其他卡组织通道),潜在竞争层面是在POS收单市场(收单机构的倾向性和商户喜好),国内新设立清算组织与银联竞争主要在POS受理渠道方面(因为其卡品牌短期内不可能有量的突破,因此不存在卡品牌竞争)。因此,从不利的因素看,开放给银联直接带来国内转接清算市场业务的分流,竞争导致交易费率下降、机构和持卡人维护成本提高等等,而国际卡组织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提升,最终会影响国内持卡人的品牌喜好,从而与银联争夺个人人民币支付市场的支配权。从中性的角度看,多个支付机构并存将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支付市场的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更加人性化,而商业交易成本下降最终使持卡人和商户获得双赢,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活跃交易气氛。但市场开放,首先推动了银联发展思维的战略变化:即由支付平台思维过渡到支付生态思维,由执行央行货币政策的支付工具思维转化为支付产品供给思维。思维的转变是去行政化和市场化的开端,是卡组织机构改革趋于国际化的环境要求。开放既给了国际卡组织境内市场机会,同样也给了银联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机会,而银联的市场化转型,由单纯的渠道竞争提升到技术标准和产品服务竞争的实力,是银联成为真正的公司化组织、国际化卡组织的重要基石。
(四)在“银行卡+”时代银联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线上+线下”并存的商业模式呈现出成熟的立体化商业特征,完善的城市社区供给和服务、衣食住行的消费体验升级、社会财富的金融化特征、亟待提升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等对支付体系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而银联作为人民币卡标准的制定者,应该继续引领银行卡产业发展方向,降低产业参与各方成本,通过制度和规则制定,防控产业风险,提供全球化的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和转接清算服务,通过支付创新,加快银行卡产业链价值流动,推动个人支付产业升级。
支付产业由平台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是支付产业市场化的趋势,支付产业的商业化程度越高,银行卡的电子货币支付功能和衍生服务会越丰富。从国内唯一的卡组织银联的角度看,开放平台是直面竞争的最好手段。彻底放弃行政化思维,明晰创新产品战略定位,将产业思维融入产品逻辑中,创建适应“互联网+”的产业发展理论,建立与银行业供应链金融改革配套的行业链收单清算服务体系,对外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和对内的支付产品营销战略相配套,是产业升级的环境要求,也是银联转型的外在要求。通过国际化巩固自己的品牌地位、通过创新和规则改变改善发卡和收单主体的参与方式、通过收单市场升级(提升产业链收单服务能力)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通过建立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向跨界发展、通过平台服务为成员机构量身打造差异化的发卡和收单服务、通过数据模型分析为持卡人防控支付风险、通过打造社区支付产品完善自己的产品体验、通过完善农村支付环境推动产业链纵向发展,从而最终完善银联服务社会的能力,完成银联自身由清算向支付、由服务型向产品型的卡组织升级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随着支付市场的放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给支付市场注入了活力,但其迅速膨胀的发展模式也给支付市场造成了巨大混乱:既有破坏规则和秩序的价格竞争,也有滥用支付通道造成账户信息泄露的风险,清算通道的多头接入造成了风险责任主体混乱。2015年股市的跌宕起伏给整个金融体系敲响了警钟,虚拟账户电子交易“阅后即焚”的交易机制极易绕开金融监管,一旦达到足够的规模(出现道德风险)势必引发巨大风险。因此,为确保支付市场的有序发展,政府的监管机构需要进一步明确监管规则,明确金融创新的政策底线,并不断完善电子交易监控系统建设,使监管水平与科技进步“与时俱进”。同时,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传统金融业也应有对称监管的思维,应制定公平、公开、透明的监管政策,适度允许传统金融业有等同于互联网企业的创新空间。
社会发展的人性化思维――“更有序、更自由、更舒适”引导着科技进步的方向,“互联网+”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支付宝”、“微信钱包”、“银联在线”的快速响应提升了金融服务的用户体验。对传统支付产业而言,科技进步使普惠金融的快速商业化成为可能,外力推动的流程变革不再受传统体制的束缚,降低了改革成本。因此,“银行卡+”有良好的产业背景和生态价值基础。只要一以贯之地运用开放共赢的思维,始终把消费者支付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形成支付产业各参与方良性互动、大众创新,有序竞争的局面,无疑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商业价值,让消费者享受更丰富的权益和更便捷的支付体验,让商户享受支付行业健康发展带来的普惠金融成果。
支付的最大价值应该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支付结算需求,在中国金融开放的时代,国内转接清算市场由一极走向多极,卡组织由对标时代走向市场开放竞争时代,非金融第三方支付机构间的产品竞争也会愈加激烈,支付市场如何监管也充满了挑战。站在人民币支付的角度看,银联应继续发挥产业优势,更好地发挥其在传统银行卡产业的政策推动作用,协同各家成员银行和非银金融支付机构,加快实现账户支付升级,成为新兴支付产业的生态核心,实现支付产业共赢。
Explor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Bank Card Industry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Zhong Wei Zhao Baojun
(Shandong Branch of China UnionPay,Shandong Jinan 250101)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中国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和改变,也为金融后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金融后援行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金融业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前台与后台相互分离,分工不断细化而产生的服务外包行业。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将原本应由自身处理的某些事务或某些业务活动,委托给本机构以外的第三方进行处理,金融后援服务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中国金融后援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无论在政策限制、内部治理、信息安全、法律体系、产品及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金融机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金融后援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6%,涌现出了大量的金融后援服务公司,如东软、文思信息、银联数据、华道数据、黄石捷德等,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及服务人才,积累了大量的金融行业客户群,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和业务特点。正因为金融后援行业有了20多年的发展,自身无论在技术,还是人才储备还是产品服务方面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才能在金融环境发生变革的互联网金融时代,抓住机遇,借势成长。
本文将主要讨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后援行业公司应该更加发挥主动引领的作用,依托自身在人才,技术,产品上的储备和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抓住机遇,联合银行金融机构组建互联网银行,从而实现自身从后台服务延伸至前台服务的发展战略。
一、传统银行面临的挑战
目前,中国传统银行金融机构面临很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逐步的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利差减少,利润下降。中国利率市场化步伐近三年来明显加大,目前存款利率已经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0%,距离最终放开只有一步之遥。二是互联网公司向金融行业渗透,带来了跨界整合压力和竞争压力。三是国家放开民营银行准入,存款保险制度出台,银行退出机制已是箭在弦上,众多小型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同行竞争压力加大。四是经济结构转型,未来的贷款客户就转向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业务成本和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互联网银行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使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没有时间去柜台办理业务;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交易能降低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越来越多的银行金融机构推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或者直销银行服务。然而,现有的网络银行都仅仅是作为传统银行的一种渠道补充,不是独立法人机构,业务发展受到传统银行体制的束缚,无法发展壮大。
三、互联网银行亟须从传统银行业独立出来,变成真正的独立法人去自主经营
互联网银行就是一种依托互联网技术而生的新型金融机构。目前,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正在讨论放开银行股权投资的限制,鼓励中小银行设立独立法人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在我国监管机构明确了相关政策后,因银行科技部门人员流动性不强,金融后援行业的IT公司,可依托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与银行金融机构联合,强强联手,组建独立法人资质的互联网银行,从传统银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产品创新、客户服务创新、客户渠道拓展等方面大有可为。例如,与移动运营商合作,与商铺合作,与邮局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去开拓新客户,发展新业务。今后,互联网银行还可以率先开展保险、证券业务,突破银行,保险,证券之间的分业经营限制,使得金融业不断融合。使得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得银行服务。在未来,随着约束条件的改变,金融模式变革更多的是无网点服务,资金双方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直接匹配,产品定价、风险管理和信息处理,完全可以在每个人的手上来完成,不再需要传统银行等金融中介。
四、开展大数据分析业务,为互联网银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信息处理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核心是通过大数据替代传统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如果金融后援行业能抓住机遇,利用自己的IT技术优势,很好地将业务拓展到互联网银行,那么将迎来新的发展良机。互联网银行虽然为金融机构,但自成立起就具有很深的互联网烙印,一定会具有互联网注重社交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基本特征。
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互联网金融热潮正在涌起,在较大程度上冲击到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商业银行需要将其看作为一个发展机遇,把握自己的优缺点,发挥优势,科学选择发展模式,以便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本文简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务的渗透与银行应采取的对策,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银行业务;对策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满足了人类诸多需求,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热潮的兴起,对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产生了较大变革,银行传统的服务模式遭到了颠覆,并且在银行各个领域内开始渗透,冲击到了传统银行经营模式,那么银行就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务的渗透
1.渗透到银行支付领域。商业银行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支付中介,如今,出现了诸多的第三方新兴支付手段,发展较为迅速,银行的清算业务正在被不断侵蚀。自从2010年开始,很多支付公司推出了一大批产品,用户不需要开网银,只需要将账号信息输入进去即可,这样银行网银就被绕开。第三方支付公司对多种银行进行了整合,可以清算交易资金,并且能够通过网络渠道来实现公共缴费。
2.渗透到银行资产业务领域。互联网也在较大程度上威胁到了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如阿里金融,支付宝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信息与经验,支付环节需要停留和沉淀支付资金,这样阿里金融就可以向相应的企业贷款沉淀资金。相较于任何传统银行机构,阿里金融在这个方面都极具优势,可以用秒来计算贷款的发放时间,并且随借随还也是支持的。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阿里金融已经提供了十分丰富的金融服务,在简单支付的基础上,拓展到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现金管理等。特别是余额宝产品的推出,其能够随时消费和转出资金,存留资金则会产生利息,相较于银行活期存款,有着更高的利息。此外,传统银行的抵押担保正在被P2P网贷模式所取代,新型的互联网信贷商业模式逐渐形成。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1.互联网进军金融行业是必然趋势。为了促进网上电子商务交易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具有较大的平台优势,掌握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大量中小微企业的信用和资金流转记录,如今,利率市场化还不够完善,市场的理财需求还十分庞大;而自由、开放、公平是互联网的特点,可以实现在各个主体之间有效调度资金。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革新,人们的需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要求能够随时随地地无缝对接,传统金融业无法满足这个需求,那么互联网金融就应运而生。
2.互联网金融的先天不足。因为监管不够,导致有风险积聚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如P2P网贷平台,这种快速的贷款模式不需要见面和抵押,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监管不够,线下业务已经开展,且为了提升收益,在企业垫资中会使用平台资金,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投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还有安全隐患存在,以支付类业务为例,用户在注册时,只需要将证件信息、银行卡号、支付机构的账户密码给输入即可,这样客户的真实身份就很难核实;还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汇划大额资金时,安全校验工具不需要使用,客户只要将绑定手机的动态校验码输入进去,就可以划转大额资金,相较于银行账户来讲,没有较高的安全性,存在着较大的被盗风险。此外,互联网有着较高的透明度,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这样都会对互联网金融金融的发展造成较大程度的制约。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银行的应对措施
1.创新理念,追求融合。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将不会一支独大,仅仅依据政策优势或者牌照优势是不行的,而需要革新理念,积极地将互联网思维运用过来,化敌为友,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实是有效融合了金融行业互联网化和互联网行业的金融需求,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擅长业务,但是互联网基因比较缺乏。如果互联网企业能够将自身监管、资产以及信用体系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那将可以实现双赢。首先,要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研究实施机构构建起来,商业银行需要充分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本行互联网金融部门构建并完善,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且将新型金融模式构建起来,保证其与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所适应;其次,积极转型,对于互联网企业成功的网络营销方法,银行业要积极学习,通过科学分析客户交易数据,来对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大力完善。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不能够单单将第三方支付和社交网络看作是对手,还需要将其看作是合作的朋友,共同合作,开辟市场。
2.转变方向,整合平台。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需要将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继续发挥出来,互联网企业以及个人交易客户在金融支付的需求之下,催生出来了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产品,而信用中介的主体是银行,商业银行就需要对各类支付功能有效整合,将庞大客户群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充当信用中介;其次,将互联网网上银行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于自己没有优势的领域,商业银行不需要重金投资,而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对自身网上银行的功能进行整合。如今,网上银行都将网银业务构建了起来,但是都作为补充渠道来使用,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在网络时代下,商业银行需要将网上银行提升到战略高度,对网银平台功能进行丰富或者细化;同时,对网银用户体验大力优化,提高客户满意度。
3.转变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商业银行需要将客户需求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结合客户需求,来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有机改善。首先,依然借助于物理网点来发展互联网金融,要大力建设智能网点,不能够单单设置一些柜台业务或者自助机具,而是应该让用户在此体验网银与手机银行等产品,设置专门的电子银行引导员来深入讲解,以便将一对一的服务提供给客户;其次,将网络操作界面的便捷性大力提升,客户的直观体验会直接受到网络操作界面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将客户体验部门设立下去,以便将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收集过来,进而结合客户需求,调整和优化,此外,要丰富操作界面的颜色、模式等,促使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最后商业银行需要对业务操作方式大力整合优化,对于银行卡申请以及贷款申请等审批环节大力减少,将更加便捷的服务提供给客户。同时,要对客户多账号、多币种的信息充分整合,借助于相关技术,来对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投资爱好等进行分析,以便将个性化的优质金融服务提供给客户。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从各个业务角度冲击到了传统银行的发展。但是相较于还不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业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这些优势,结合客户需求,研究互联网金融特点,借鉴其成功经验,改革理念和流程,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促进商业银行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飞.互联网金融影响下的商业银行竞争对策研究[J].金融纵横,2014,3(10):123-125.
[2]叶楠.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研究[J].智富时代,2015,6(18):66-68.
【关键词】银行业务 互联网支付 互联网融资 互联网理财 探讨
互联网的方便快捷,经济省时给金融领域的发展带了质的飞跃,其普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的发展。银行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本银行业务,扩大原有的资产规模。现今,互联网金融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包括支付结算,融资和投资理财,这也是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表现较为明显的三个方面。这在给银行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机与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业务带来的优势
(一)互联网金融促进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发展
互联网支付主要表现为网银、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的形式,互联网与传统支付的有机结合,给银行创造了机遇,银行也因此建立了网络银行。网络银行作为最早被接受的互联网支付,在信用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现阶段,各种在线支付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支付方式,大部分原本可以用传统的现金支付的消费结算已经逐渐被新兴的互联网支付方式取代。
(二)互联网金融促进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的发展
银行信贷业务是商银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收入。新型的互联网融资颠覆了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以全新的面孔迎接金融领域的新挑战。银行利用互联网也开启了新型的互联网融资方式。比如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融e购,此电子商务平台集消费和采购、销售和推广平台、支付融资于一体,做到用户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中国工商银行将利用融e购实现全新的转型。
(三)互联网金融促进商业银行投资理财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与信息的系统性,使其对投资理财客户的锁定不仅仅只是在高收入群体,还同时锁定在中低收入群体。自降门槛,有利于银行更广泛地吸纳客户的资金。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创新型的互联网投资理财产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带来的劣势
(一)互联网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业务迅速蓬勃发展,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第三方支付虽然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支付手段,但它又是一种信用中介,不仅具备网银所具备的资金传递功能,而且能对交易双方进行约束和监督。第三方支付的大规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的业务起到了一定的威胁。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三方支付为了取得竞争的优势,以收取低额手续费甚至免费的手段,和其特有的担保功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人们更多地选择第三方支付,使网银客户出现了分流。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使商业银行的存款积累减少,从而影响银行业贷款业务的发展,对银行的资产业务的开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互联网融资对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融资主要以P2P借款、电商小额贷款、众筹融资等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互联网融资的资产规模较小,其主要针对的是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方面。随着互联网在融资方面的发展,互联网融资的触角将会伸向更广阔的领域,并寻求突破跨区域放贷的限制,与传统的商业银行进行激烈的竞争。2015年7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了有着“互联网金融基本法”之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它的,提到了推动符合条件的相关从业机构介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这将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也就意味着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征信机构扩大规模,有利于其贷款业务的发展,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挑战,长期发展,会使银行的贷款业务减少,商业银行的支柱业务水平的下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三)互联网理财对商业银行投资理财业务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投资理财产品广为人知,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接受与采纳,使商业银行形成了面临提高筹资成本,加大投资的局面。据东方财富网知,于2013年6月推出的余额宝,其净资产从2013的2.01亿元迅速发展到现在的7626.07亿元,截至2016年3月末,该基金规模已经超过了6000亿元,发展迅猛。从整体上看,余额宝货币基金规模还在持续扩大。该货币基金主要用于投资国债、银行存款等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有价证券。互联网投资理财的发展,大部分客户的理财资金逐渐地流向于互联网,这不仅使商业银行加大了的筹资成本,也相应减少了银行理财的业务量,使得商业银行的投资理财业务面临挑战。
三、利用“互联网+”找准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突破口
(一)利用“互联网+”,搭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平台
在现今的经济大背景下,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聚美优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迅速,并且获得一定的成功。商业银行为应付此种挑战,利用互联网+,搭建属于本银行的专属电子商务平台。商业银行构建电商平台,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电商平台掌握更多的交易信息和客户数据,充分发挥数据在金融服务、金融理财、品牌建设、服务渠道、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势。银行电子商务平台是借鉴企业电子商务平台,采取网上商城模式,并以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为主导,各大商家可以入驻该平台,实现商城实物商品一对一的交易。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平台的客户信息,创造新的运作模式,突破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实现银行的产品从线下到线上的突破。
(二)利用“互联网+”,加速网上银行转型
网上银行具有一定的高效性,灵活性,便利性,因此也深受广大商业银行和客户的推崇。但是网上银行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只是供客户操作的一个平台。资金在银行内部封闭运作,不具有获客和经营功能,与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较大的差距。网上银行,是网上的银行,换句话来说是银行只是换了经营场所。因此,网上银行转型要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特性,着力打造商业银行实体网点的应用场景。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接受网上银行转型的挑战。利用互联网+开发智能产品,充分运用互联网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银行本身的客户信息系统。不仅如此,商业银行应该在原有平台上开展个性化服务,开发针对网络客户的专属产品,丰富产品,把线下的银行产品运用到线上。
(三)利用“互联网+”,建立联合征信体系,共享客户资源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推动符合条件的相关金融机构介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互联网金融秉持着自身的优势,再加上日常的运营和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其中包括客户的交易记录,信用记录,资产状况等等,从而能使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今天站稳脚跟.然而,社会上的任何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商业银行的帮助,包括网络信贷机构的放贷资源,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联合支付认证等。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将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纳入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中。有利于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设计个性化产品以及进行品牌建设,也有利于商业银行高效地为互联网金融机构企业提供商业贷款,使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得到高效的配置。双方联合建立的征信体系,共享客户资源,最终使双方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张吉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趋势与六大问题[J].中国银行业.2015(03).
近年来,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及一批独角兽,乘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之风,不仅控制了场景,拥有流量、数据、技术及运营能力,还多方面延伸,向互联网金融进军,突破不断,锐不可挡。
尤其当互联网金融企业挥舞着“金融科技(下文统称“Fintech”)”的大旗进入市场,对于以银行为首的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其中的挑战性、冲击性不言而喻。当然,银行也会主动出击,也因此上演了不少与互金企业互掰手腕的戏码,此外它们也在努力探索“触网”创新。
如今,更大的转折点来了。
牵手
3月28日,我国商业银行的典型代表建设银行竟然破天荒的选择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蚂蚁金服将协助建设银行推进信用卡线上开卡业务,为此前无法覆盖的人群提供信用卡服务。双方还将推进线下线上渠道业务合作、电子支付业务合作等。
无独有偶,据智能信贷公司读秒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透露,他们也已与新网银行展开战略合作。其中,读秒作为新网银行直贷模式的首批Fintech公司,与新网银行在风控、技术等领域深度合作,为小微用户提供专业、便捷、科技化的信贷服务。
除此之外,兴业银行日前也宣布与乐视联合推出合作产品――家庭银行。《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双方将通过大同交互技术和O2O场景打造客厅金融模式,为用户提供集金融咨询、金融产品购买、产品咨询、便捷消费信贷等客厅一站式立体化服务。
像建设银行、新网银行、兴业银行这样的主流商业银行,主动选择向大数据应用、风控体系等方面更加擅长的互联网金融靠拢,不难看出其求新的步伐也在加快。
只是,银行做互联网金融会受到许多监管限制的客观条件。对此,兴业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杨忠杨忠认为,“既要牢牢坚持银行的本质,还要努力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探索,路子只有两个。”
首先,两者从最末端生态系统直接对接,共享客户的同时再共同服务客户,将线下、线上服务通道都打通;其次,就是对传统金融产品通过数据化处理的方式,提供给千家万户,摆脱过去商业银行固有的“只抓大客户”的传统思维,真正实现普惠金融服务。
然而,无论走哪条路,单纯依靠银行自身传统的优势和风控能力还是不够的,优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所具备的科技优势,以及其在大数据运用、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超前探索,抛开相竞因素,这些都值得传统商业银行侧目。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也表明了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趋势,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金融间并非谁取代谁、谁吃谁的问题,双方存在一个“竞合”关系,“未来一定是优势互补的。”
互补
以往Fintech与银行常常是通过信托模式来合作,在其他机构为Fintech公司担保与增信的情况下,银行出资获得Fintech公司提供的固定收益,银行与贷款人不产生关系。
“此次我们与新网银行的合作则是采用助贷模式。”读秒CEO周静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这一模式下,用户可以在读秒的端口提出贷款申请,由读秒先行实施风控,银行方面再联合风控,并借此完成与用户发生的借贷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读秒POWERED BY DUMIAO(读秒驱动,下称PBD)模式已经突破线上、线下多种场景,其风控能力也得到广泛认可。“如今与新网银行的合作,既是读秒PBD模式的又一突破,更是对读秒的资产、风控的认可。”周静认为,双方合作对未来Fintech行业与金融业的深度结合意义重大。
而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也坦言,作为一家开放型银行,新网银行继承了小米的互联网基因和新希望集团的线下基因,但在大数据风控和信贷流程管理方面还有所欠缺,而读秒在这一方面的强大技术实力和经验,恰巧是与之相匹配的。“我们愿意与有着同样技术基因的企业合作,为各式各样的小微客户服务。”赵卫星表示,双方的合作并不依赖于某个场景,更加灵活,业务前景更可观。
“不会做自己的金融产品,将向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平台。”以余额宝这一拳头产品开端理财市场多年的蚂蚁聚宝,日前高调宣布将定位变更为Techfin,其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未来蚂蚁金服也将专注于做Tech(技术),帮助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为此,它还尝试推出了“财富号”业务,不仅向所有基金公司开放,未来还将陆续向银行、保险、证券行业全面开放。
而建设银行在2016年更是完成产品创新1900多项,推出了全球现金管理、智慧场景应用等新型商业模式,同时也首推了融合NFC、二维码、人脸识别等技术,覆盖线上线下全场景的全新支付产品组合“龙支付”。但建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指出,“在移动支付大潮中,做好手机银行才是传统银行l展的希望。”但从支付结算来看,“老资历”的国有大行在手机端的客户量远远不及年轻化的支付宝。
建行年报显示,个人网银用户2.37亿户,手机银行用户2.23亿户,微信银行绑定用户3623万。而公开数据显示,支付宝实名用户4.5亿元,月活3亿。
显然对于要在理财产品发力的建行来说,蚂蚁金服正好是一个不错的平台“选择”。建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指出,合作后会上线建行“财富号”,意味着用户在支付宝和蚂蚁聚宝上就可以方便地选购建行的各种理财产品,“直达月活3亿的80后们。”这正是建行在产品方面的业务拓展之一。
不仅如此,据蚂蚁金服方面透露,它们还会协助建设银行推进信用卡线上开卡业务以及打通信用体系、实现二维码支付互认互扫、支付宝将支持建行手机银行APP支付。
未来
此前市场认为,金融创新的聚焦点在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前端产业,监管趋严下发展空间渐失。而今,科技与金融发展已经从分立颠覆走向协同共赢。
金融领域的普惠金融、高效价值传递等亟待解决的需求,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科技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方面的迅速发展,又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着原动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