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趋势范文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趋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互联网银行的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互联网+;支付清算;卡基支付;虚拟账户;银联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2-0063-06

一、引言:支付创新顺应了“互联网+”商业形态的发展变化

“有贸易必有支付”,自从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诞生以来,以货币为载体的支付工具在不断变化,无论是代用货币、信用货币还是虚拟货币,其存在形式随贸易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演进,因此可以说:贸易推动了支付工具的不断创新。随着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社群和个人需求的差异必然需要一个多层次的商业环境,支付不单是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而更多转向服务和金融产品的购买。在“互联网+”时代,伴随蓬勃发展的电商引领的支付需求,通过柜面办理支付的传统交易模式,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支付需求,依托互联网发展的新型支付工具不断涌现并得以快速发展,基于银行体系的支付交易规则也处于不断更新与迭代中。

毫无疑问,近年来电商经济推升了中国商业流通效率,推动了市场价格公平,自由的购物体验和良好的支付体验尤其使青年人淡化了刷卡支付的概念。平台电商和虚拟账户交易与支付的闭环使用结合得似乎非常完美,甚至没有第三方平台介入的机会。在新兴商业领域(订单消费、对称消费),其使用的便利性也超过了传统货币支付形式,借助于O2O商业模式抢滩,代表虚拟账户的电商支付平台开始积极布局线下,进入传统银行卡市场结算领域。数字显示,2015年三季度,非银金融机构处理网上支付业务交易额12.8万亿元,移动支付金额5057亿元,而同期银行卡跨行交易额为11.01万亿元。非银机构线上与银联线下交易总额已各占半壁江山。

从全球范围看,2015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预计增长至1.7兆亿美元,到2017年将达到2兆亿美元。在此期间,跨国电子商务预计增长21%,而国内电子商务增长9%。由于各国的商业环境和监管政策不同,各国不同网上支付工具交易占比有很大的差异,银行卡网上交易和本土虚拟账户支付并存依然是支付主流,但从消费习惯改善的角度看,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不容置疑,网络支付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互联网金融企业资本利得的融资优势和快速的“烧钱”营销方式极具市场竞争力,而传统金融企业则受到国家财税政策和审计的严格约束,金融监管的不对称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其快速应变能力和驱动创新能力。业界普遍开始有这样的疑问:银行卡支付时代过时了吗?从金融改革的角度看,金融体系顶层设计的变革必将引导支付产业顶层设计变革,银行由传统“存、放、汇”向“理财、投融资、综合支付”的现代银行转型,由传统金融信贷供给向供应链金融供给变革。银行卡业务因其天然的合法性及多年发展的成熟性,在世界各国一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跨境离岸人民币结算和个人支付业务需求上升空间广泛;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境内支付需求市场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刚刚起步。同时,从维护国家金融信息安全、防止输入性支付产业风险的角度出发,银行卡产业尤其是民族品牌责无旁贷,仍有巨大的存在价值与拓展空间。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述银行卡产业适应整个金融体系变化、进行市场化变革、满足和顺应互联网“沟通自由、消费自由、支付自由”的发展理念及其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银行卡产业有能力顺应支付市场变革

(一)自主品牌的银行卡产业成熟度高,有着浓厚的市场积淀

1985年3月,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三十多年时间里,我国银行卡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4年底,银行卡跨行交易笔数达到186.7亿元,金额达到41.1亿元,较银联成立初期的2002年交易笔数和金额分别提升了29.6倍和229.23倍。发展至今,我国银行卡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络系统和相应产业链,交易对象和范围覆盖传统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产业、服务业的约70个环节,产业商业模式日趋完善。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支付产业也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目前有近50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银联卡业务。随着老挝国家银行卡支付系统上线,银联卡支付的输出已经由传统的品牌输出上升到技术标准输出,银联芯片标准成为泰国银行业的行业标准是另一个典型案例。这些均说明,银联标准已初步具有全球影响力。据央行《2015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截止到三季度末,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特约商户1513.50万户,POS机具1989.30万台,ATM机具84.08万台,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52.52亿张,银行卡渗透率已达到48.01%,交易规模持续稳步增长。银行卡已在社会零售领域广泛渗透,并向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渗透,提高了交易效率和结算安全,已形成广泛的用户基础,成为最常用的非现金支付方式。

(二)央行支付产业政策指明了支付产业发展方向

2012年以来,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支付产业政策,包括发放非金融机构支付牌照、会同发改委改革手续费定价机制、开放银行卡支付清算市场等,给银行卡产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这些政策给支付市场带来的具体影响表现在:转接清算和定价机制市场化,银行卡收单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在线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产品快速发展,POS终端的智能化升级丰富了收单场景,基于芯片卡(IC卡)的综合支付应用提升了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消费支付进化到个人综合支付的增值服务等等。从支付政策驱动的角度看,支付产业未来开放的发展趋势更为清晰。而从支付市场开放的角度看,随着支付参与主体的多元化,银行卡产业生态化趋势成为必然。

(三)银行卡支付本身是高新技术产物,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

银行卡产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塑料卡片为卡基,通过以银行、银行卡清算组织、第三方专业化的服务机构、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行卡受理商户组成的企业群体,为持卡人提供电子支付和消费信贷的服务。银行卡产业属于典型的网络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个人支付结算系统。客观来讲,在互联网经济还没有形成的时代,银行卡在技术上和形态上已经实质进入了互联互通的网络时代,具体表现在:银行卡诞生时的信用卡压卡(离线交易)时代早已经进化到高度联网通用的在线交易时代。银行卡的安全性由单纯的磁条卡时代进入到更为安全高效的芯片卡(IC卡)时代――适应小额快速结算的银行卡闪付(Quickpass)、从刷卡支付到移动智能终端时代的无卡支付(手机NFC近场支付)、从现场到非现场的发卡(TSM可信技术)、更为安全的在线支付安全技术(Token)和移动云支付技术(HCE),均能够高效防止伪卡和盗刷风险。国际化的智能终端支付合作(如Apple pay、Samsung pay)也将于近期开展。尤其是近年来,银联与各发卡行及网络运营商合作建立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从柜面到移动的全渠道发卡和收单体系,快速顺应了科技进步和商业模式的演变趋势。可见,无论在支付形态、安全性和体验性方面,银行卡都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密切关联,其发展完全嵌入了现代商业模式的价值链中。

(四)“线上\线下”的双向渗透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线上\线下”的分类是按照支付的受理通道来区分的,两者双向渗透是一个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从支付工具的层面看,目前国内个人支付领域的支付工具主要包括:虚拟账户、电子货币账户(银行卡)、现金。从支付的角度看,除去实体货币(现金),支付工具本身没有“线上\线下”的直接划分。但从产品的角度看,线上支付产品(账户支付)本身对新兴商业模式的融入性较好,有些甚至是封装应用(淘宝―支付宝),但对线下传统支付通道(柜面受理)而言,却没有比使用银行卡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和操作的便利性。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两类支付工具有功能衍生和融合的趋势,即线下支付工具(银行卡)不断衍生出线上支付产品,如“银联钱包”、“银联在线”、手机银行、移动金融等等,线上产品则需要叠加线下支付的交易验证环节,比如扫码支付(二维码),而在闭环应用领域,双方都要符合及时支付的要求。短期看,账户支付与卡基支付在支付渠道上是互补的,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趋势,银行卡线下优势和虚拟账户的线上优势会各自逐渐发展,交易规模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但双方在各自领域的主导优势不会改变。从长远看,分散支付产业成本投入、显著降低市场发展成本、满足消费者支付喜好、培育对支付产品的忠诚度,从而扩大各自的支付份额是支付产品竞争方向,而从支付标准和支付安全层面看,银行卡依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三、银行卡具有良好的产业生态优势

(一)多种支付工具并存符合商业发展的交易要求

在新兴市场领域,电子商务提高了信息透明度,促进了交易公平。购物网站在信息基本对称的环境下,给买卖双方提供了更便利的沟通途径,用户有了更好的交易体验。但互联网企业的草根扩张要与传统社会商业规则的改变产生良性互动还需要持续摸索与融合。从支付领域看,闭环支付应用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业支付壁垒,而且由于非金融机构缺乏严格的金融产品流程管理和风控意识,蕴含金融风险。同时,相对传统商业,政府对电商在完善交易监管、税收等方面也亟待加强管理。当下,电商自律、分离商业模式和支付模式、开放支付通道是对电商平台生态健康化的要求,便利的传统商业体系与电商平台共同满足不同消费者购物差异化需求的趋势应该是现在包括未来商业发展的主流,因此,多种支付工具并存符合商业发展逻辑的要求。

(二)银行卡产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参与性

在社保、公交等领域,由于各自行业标准的制定,造成了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理论上,在账户监管有效、风险可控、支付便利的前提下,银行卡完全可以加载社保、公交支付功能,非银虚拟账户在技术上也可以实现同等功能,但由于银行卡承担的社会责任要高于非银机构(国家体制决定),账户管理效率和安全性也优于非银机构,而且会显著降低社会成本,因此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的银行承担发行的“社保卡”、“医保卡”、“城市一卡通”等大大降低了公共服务的社会成本,同时提高了安全支付保障,加载IC卡闪付和NFC近场支付的收单应用场景则增强了用户体验。银行卡大数据服务衍生出的POS流水贷服务,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补充需求,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扶植战略。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便于农民使用银行卡实现农资订购和农产品采购支付,避免了“白条”和挤占挪用涉农资金现象的发生,是银行卡(此处特指银联卡)支付本身具有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样,在新兴行业(P2P)、投资理财、现代农业、医疗、健康、出行、保险赔付、商户营销等领域,银行卡应用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支付产品和服务体系,介入新兴产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信用支付是金融社会的显著支付特征,凭借银行体系庞大的授信结算能力,信用支付在社会个人融资消费总规模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由商品社会进化到金融社会进程中,信用卡的推广使用无疑推升了人们对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而以卡基为载体的个人金融服务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教育、投资等各个生活领域,其强大的社会金融服务能力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难以超越和替代的。而且,虽然在个人支付领域,虚拟账户支付与银行卡支付已经开始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竞争,但应该认识到,银行卡账户余额或授信额度,是标准的法定货币形式,受法律法规的严格监管和保护,账户安全性高,是符合国家货币政策的支付工具。而虚拟账户只是用于支付的预存货币管理账户,并受法定货币规模和规则控制,该账户存储的虚拟货币也应纳入监管,其使用规模和渠道也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其法定货币身份尤其值得商榷。

(三)银行卡体系安全优势和生态优势突出

银行卡账户是依托制度设计和法律保障的、以银行强大后台信息系统和一系列银行卡标准规则支撑的个人账户体系的组成部分,从IT系统架构设计到流程设计,从应用研发到工业化运营维护,保障了银行卡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安全性,账户交易的关联性也便于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和开展反洗钱活动。通过银联网络的互联互通,银行卡使用体现了更高的通用性和便利性。因此,相对于非银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银联(银行)的结算通道更具有清算的稳定优势和服务的持续能力。

多年来,中国银联牵头组织各家银行建立了机构发卡、收单、风险控制较为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建立了以商户回佣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实现了银行卡支付的产业化。自主品牌“银联卡”在国内市场优势明显,而且境外使用还可免除货币转换费,丰富多样的营销和持卡人权益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和实惠,而PBOC3.0标准的制定则进一步巩固了银联芯片卡的市场地位。银行卡支付本身是开放的、不带侵入性的、有产业自身特色的商业模式,有社会认同的价值体系,其支付平台的开放性便于给商户全渠道一致的结算体验,而且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与商户的商业行为不构成直接竞争,其营销平台和大数据服务还能够给客户带来新的增值服务,提升客户商业价值。

按照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概念,商业生态系统本身是价值生态系统,其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的(现在的和潜在的)价值。综上所述,银行卡产业具有自组织、协同进化、适应性等基本商业生态系统特征,并具有显著的网络化特征,易于形成以银行卡账户为支付核心的价值网络,因此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

四、“银行卡+”的时代正在到来

(一)宏观经济改革是支付变革的原动力

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看,当前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人民币国际化、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新能源、大健康、服务业升级必将带来新的经济活力,对外破除货币垄断(美元)、对内破除行业垄断是大势所趋,因此,与经济转型配套的金融变革势在必行。对外经济的“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设立、亚投行的战略布局,迫切需要完备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体系,需要完善的跨境个人支付网络,迫切需要加快银联卡网络的国际化延伸。从国内支付市场看,随着国内银行卡转接清算市场的开放,支付市场进入多个卡组织并存、多种支付机构共存、品牌竞争和支付渠道竞争并存的时代。支付产品由原来的卡品类之争、机构竞争最终转向卡品牌之争、账户竞争。从银联层面看,是自主品牌和国际卡组织品牌的竞争;从银行的角度看,则是银行卡支付和虚拟账户支付的整体竞争。因此,如何引领银行卡产业升级,是“互联网+”在个人支付领域的实践,“互联网+” 呼唤“银行卡+”产业时代的到来。

(二)“银行卡+” 是互联网思维在个人支付产业的具体运用

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信息对称的思维,其核心是信息快速传播和价值快速发现。移动互联时代使分享经济、社交经济的理念深入到社会日常生活之中,敏捷的移动应用系统更容易在平台和客户间产生紧密互动,移动金融势不可挡。“银行卡+”就是以生态思维经营银行卡产业,淡化柜面、淡化介质、淡化平台观念,强化账户支付功能,银行卡支付重心由贸易结算支付(消费支付)向个人综合支付(生活支付)转变,具有更典型的移动金融和快速金融的支付特征。

“银行卡+”时代的银行卡在产品功能和应用上应该更加完善,具体表现在:完备的现代金融社会个人金融投资理财和授信结算功能(投资、结算、授信、理财)、满足持卡人全渠道一致的交易体验(线上、线下、代收、代付)、对持卡人全生命周期的贴心服务支持(发卡、风险控制、权益、综合支付)与快速响应、收单与支付一体化的紧密互动(清算多元化)与敏捷的移动应用系统(分享、体验)、叠加支付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和自助销售设备主导近场快捷支付、Pos终端的智能化实现从人找场景到场景找人的支付体验、适应基于主动支付和主动收单的碎片化商业应用(智慧支付)、跨界合作的商户增值服务体系(大数据应用)。以卡基为载体,支付市场的参与主体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更贴切地满足持卡人多样化支付结算需求,是“银行卡+”赖以发展的市场基础。在“银行卡+”时代,“得智能终端者得天下”的支付理念应该成为支付市场参与各方的共识。

在银行卡智能化支付的时代,联网通用时代靠行政手段推动的支付产业平台发展模式已成为历史,传统POS产业的商业盈利模式随着受理市场的轻资产化趋势而改变,以平台为基础的银行卡双边市场理论已经不适应支付市场的发展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场景推动型的支付产业生态发展思维。新的支付产业发展逻辑要求在每一个细分行业产生的微小生态系统共同繁荣支付市场,构建多层次、多场景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更贴切地满足持卡人碎片化消费需求。

(三)境内支付市场开放给银联带来了国际化的机遇

伴随人民币清算市场的开放,卡组织间的(银联与Visa、Mastercard等)直接竞争是在发卡和ATM受理方面(即银联卡走银联转接通道,而其他品牌卡走其他卡组织通道),潜在竞争层面是在POS收单市场(收单机构的倾向性和商户喜好),国内新设立清算组织与银联竞争主要在POS受理渠道方面(因为其卡品牌短期内不可能有量的突破,因此不存在卡品牌竞争)。因此,从不利的因素看,开放给银联直接带来国内转接清算市场业务的分流,竞争导致交易费率下降、机构和持卡人维护成本提高等等,而国际卡组织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提升,最终会影响国内持卡人的品牌喜好,从而与银联争夺个人人民币支付市场的支配权。从中性的角度看,多个支付机构并存将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支付市场的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更加人性化,而商业交易成本下降最终使持卡人和商户获得双赢,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活跃交易气氛。但市场开放,首先推动了银联发展思维的战略变化:即由支付平台思维过渡到支付生态思维,由执行央行货币政策的支付工具思维转化为支付产品供给思维。思维的转变是去行政化和市场化的开端,是卡组织机构改革趋于国际化的环境要求。开放既给了国际卡组织境内市场机会,同样也给了银联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机会,而银联的市场化转型,由单纯的渠道竞争提升到技术标准和产品服务竞争的实力,是银联成为真正的公司化组织、国际化卡组织的重要基石。

(四)在“银行卡+”时代银联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线上+线下”并存的商业模式呈现出成熟的立体化商业特征,完善的城市社区供给和服务、衣食住行的消费体验升级、社会财富的金融化特征、亟待提升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等对支付体系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而银联作为人民币卡标准的制定者,应该继续引领银行卡产业发展方向,降低产业参与各方成本,通过制度和规则制定,防控产业风险,提供全球化的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和转接清算服务,通过支付创新,加快银行卡产业链价值流动,推动个人支付产业升级。

支付产业由平台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是支付产业市场化的趋势,支付产业的商业化程度越高,银行卡的电子货币支付功能和衍生服务会越丰富。从国内唯一的卡组织银联的角度看,开放平台是直面竞争的最好手段。彻底放弃行政化思维,明晰创新产品战略定位,将产业思维融入产品逻辑中,创建适应“互联网+”的产业发展理论,建立与银行业供应链金融改革配套的行业链收单清算服务体系,对外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和对内的支付产品营销战略相配套,是产业升级的环境要求,也是银联转型的外在要求。通过国际化巩固自己的品牌地位、通过创新和规则改变改善发卡和收单主体的参与方式、通过收单市场升级(提升产业链收单服务能力)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通过建立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向跨界发展、通过平台服务为成员机构量身打造差异化的发卡和收单服务、通过数据模型分析为持卡人防控支付风险、通过打造社区支付产品完善自己的产品体验、通过完善农村支付环境推动产业链纵向发展,从而最终完善银联服务社会的能力,完成银联自身由清算向支付、由服务型向产品型的卡组织升级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随着支付市场的放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给支付市场注入了活力,但其迅速膨胀的发展模式也给支付市场造成了巨大混乱:既有破坏规则和秩序的价格竞争,也有滥用支付通道造成账户信息泄露的风险,清算通道的多头接入造成了风险责任主体混乱。2015年股市的跌宕起伏给整个金融体系敲响了警钟,虚拟账户电子交易“阅后即焚”的交易机制极易绕开金融监管,一旦达到足够的规模(出现道德风险)势必引发巨大风险。因此,为确保支付市场的有序发展,政府的监管机构需要进一步明确监管规则,明确金融创新的政策底线,并不断完善电子交易监控系统建设,使监管水平与科技进步“与时俱进”。同时,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传统金融业也应有对称监管的思维,应制定公平、公开、透明的监管政策,适度允许传统金融业有等同于互联网企业的创新空间。

社会发展的人性化思维――“更有序、更自由、更舒适”引导着科技进步的方向,“互联网+”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支付宝”、“微信钱包”、“银联在线”的快速响应提升了金融服务的用户体验。对传统支付产业而言,科技进步使普惠金融的快速商业化成为可能,外力推动的流程变革不再受传统体制的束缚,降低了改革成本。因此,“银行卡+”有良好的产业背景和生态价值基础。只要一以贯之地运用开放共赢的思维,始终把消费者支付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形成支付产业各参与方良性互动、大众创新,有序竞争的局面,无疑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商业价值,让消费者享受更丰富的权益和更便捷的支付体验,让商户享受支付行业健康发展带来的普惠金融成果。

支付的最大价值应该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支付结算需求,在中国金融开放的时代,国内转接清算市场由一极走向多极,卡组织由对标时代走向市场开放竞争时代,非金融第三方支付机构间的产品竞争也会愈加激烈,支付市场如何监管也充满了挑战。站在人民币支付的角度看,银联应继续发挥产业优势,更好地发挥其在传统银行卡产业的政策推动作用,协同各家成员银行和非银金融支付机构,加快实现账户支付升级,成为新兴支付产业的生态核心,实现支付产业共赢。

Explor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Bank Card Industry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Zhong Wei Zhao Baojun

(Shandong Branch of China UnionPay,Shandong Jinan 250101)

篇2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中国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和改变,也为金融后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金融后援行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金融业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前台与后台相互分离,分工不断细化而产生的服务外包行业。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将原本应由自身处理的某些事务或某些业务活动,委托给本机构以外的第三方进行处理,金融后援服务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中国金融后援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无论在政策限制、内部治理、信息安全、法律体系、产品及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金融机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金融后援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6%,涌现出了大量的金融后援服务公司,如东软、文思信息、银联数据、华道数据、黄石捷德等,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及服务人才,积累了大量的金融行业客户群,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和业务特点。正因为金融后援行业有了20多年的发展,自身无论在技术,还是人才储备还是产品服务方面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才能在金融环境发生变革的互联网金融时代,抓住机遇,借势成长。

本文将主要讨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后援行业公司应该更加发挥主动引领的作用,依托自身在人才,技术,产品上的储备和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抓住机遇,联合银行金融机构组建互联网银行,从而实现自身从后台服务延伸至前台服务的发展战略。

一、传统银行面临的挑战

目前,中国传统银行金融机构面临很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逐步的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利差减少,利润下降。中国利率市场化步伐近三年来明显加大,目前存款利率已经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0%,距离最终放开只有一步之遥。二是互联网公司向金融行业渗透,带来了跨界整合压力和竞争压力。三是国家放开民营银行准入,存款保险制度出台,银行退出机制已是箭在弦上,众多小型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同行竞争压力加大。四是经济结构转型,未来的贷款客户就转向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业务成本和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互联网银行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使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没有时间去柜台办理业务;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交易能降低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越来越多的银行金融机构推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或者直销银行服务。然而,现有的网络银行都仅仅是作为传统银行的一种渠道补充,不是独立法人机构,业务发展受到传统银行体制的束缚,无法发展壮大。

三、互联网银行亟须从传统银行业独立出来,变成真正的独立法人去自主经营

互联网银行就是一种依托互联网技术而生的新型金融机构。目前,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正在讨论放开银行股权投资的限制,鼓励中小银行设立独立法人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在我国监管机构明确了相关政策后,因银行科技部门人员流动性不强,金融后援行业的IT公司,可依托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与银行金融机构联合,强强联手,组建独立法人资质的互联网银行,从传统银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产品创新、客户服务创新、客户渠道拓展等方面大有可为。例如,与移动运营商合作,与商铺合作,与邮局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去开拓新客户,发展新业务。今后,互联网银行还可以率先开展保险、证券业务,突破银行,保险,证券之间的分业经营限制,使得金融业不断融合。使得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得银行服务。在未来,随着约束条件的改变,金融模式变革更多的是无网点服务,资金双方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直接匹配,产品定价、风险管理和信息处理,完全可以在每个人的手上来完成,不再需要传统银行等金融中介。

四、开展大数据分析业务,为互联网银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信息处理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核心是通过大数据替代传统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如果金融后援行业能抓住机遇,利用自己的IT技术优势,很好地将业务拓展到互联网银行,那么将迎来新的发展良机。互联网银行虽然为金融机构,但自成立起就具有很深的互联网烙印,一定会具有互联网注重社交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基本特征。

篇3

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互联网金融热潮正在涌起,在较大程度上冲击到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商业银行需要将其看作为一个发展机遇,把握自己的优缺点,发挥优势,科学选择发展模式,以便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本文简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务的渗透与银行应采取的对策,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银行业务;对策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满足了人类诸多需求,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热潮的兴起,对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产生了较大变革,银行传统的服务模式遭到了颠覆,并且在银行各个领域内开始渗透,冲击到了传统银行经营模式,那么银行就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务的渗透

1.渗透到银行支付领域。商业银行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支付中介,如今,出现了诸多的第三方新兴支付手段,发展较为迅速,银行的清算业务正在被不断侵蚀。自从2010年开始,很多支付公司推出了一大批产品,用户不需要开网银,只需要将账号信息输入进去即可,这样银行网银就被绕开。第三方支付公司对多种银行进行了整合,可以清算交易资金,并且能够通过网络渠道来实现公共缴费。

2.渗透到银行资产业务领域。互联网也在较大程度上威胁到了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如阿里金融,支付宝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信息与经验,支付环节需要停留和沉淀支付资金,这样阿里金融就可以向相应的企业贷款沉淀资金。相较于任何传统银行机构,阿里金融在这个方面都极具优势,可以用秒来计算贷款的发放时间,并且随借随还也是支持的。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阿里金融已经提供了十分丰富的金融服务,在简单支付的基础上,拓展到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现金管理等。特别是余额宝产品的推出,其能够随时消费和转出资金,存留资金则会产生利息,相较于银行活期存款,有着更高的利息。此外,传统银行的抵押担保正在被P2P网贷模式所取代,新型的互联网信贷商业模式逐渐形成。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1.互联网进军金融行业是必然趋势。为了促进网上电子商务交易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具有较大的平台优势,掌握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大量中小微企业的信用和资金流转记录,如今,利率市场化还不够完善,市场的理财需求还十分庞大;而自由、开放、公平是互联网的特点,可以实现在各个主体之间有效调度资金。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革新,人们的需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要求能够随时随地地无缝对接,传统金融业无法满足这个需求,那么互联网金融就应运而生。

2.互联网金融的先天不足。因为监管不够,导致有风险积聚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如P2P网贷平台,这种快速的贷款模式不需要见面和抵押,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监管不够,线下业务已经开展,且为了提升收益,在企业垫资中会使用平台资金,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投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还有安全隐患存在,以支付类业务为例,用户在注册时,只需要将证件信息、银行卡号、支付机构的账户密码给输入即可,这样客户的真实身份就很难核实;还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汇划大额资金时,安全校验工具不需要使用,客户只要将绑定手机的动态校验码输入进去,就可以划转大额资金,相较于银行账户来讲,没有较高的安全性,存在着较大的被盗风险。此外,互联网有着较高的透明度,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这样都会对互联网金融金融的发展造成较大程度的制约。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银行的应对措施

1.创新理念,追求融合。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将不会一支独大,仅仅依据政策优势或者牌照优势是不行的,而需要革新理念,积极地将互联网思维运用过来,化敌为友,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实是有效融合了金融行业互联网化和互联网行业的金融需求,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擅长业务,但是互联网基因比较缺乏。如果互联网企业能够将自身监管、资产以及信用体系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那将可以实现双赢。首先,要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研究实施机构构建起来,商业银行需要充分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本行互联网金融部门构建并完善,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且将新型金融模式构建起来,保证其与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所适应;其次,积极转型,对于互联网企业成功的网络营销方法,银行业要积极学习,通过科学分析客户交易数据,来对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大力完善。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不能够单单将第三方支付和社交网络看作是对手,还需要将其看作是合作的朋友,共同合作,开辟市场。

2.转变方向,整合平台。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需要将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继续发挥出来,互联网企业以及个人交易客户在金融支付的需求之下,催生出来了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产品,而信用中介的主体是银行,商业银行就需要对各类支付功能有效整合,将庞大客户群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充当信用中介;其次,将互联网网上银行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于自己没有优势的领域,商业银行不需要重金投资,而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对自身网上银行的功能进行整合。如今,网上银行都将网银业务构建了起来,但是都作为补充渠道来使用,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在网络时代下,商业银行需要将网上银行提升到战略高度,对网银平台功能进行丰富或者细化;同时,对网银用户体验大力优化,提高客户满意度。

3.转变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商业银行需要将客户需求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结合客户需求,来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有机改善。首先,依然借助于物理网点来发展互联网金融,要大力建设智能网点,不能够单单设置一些柜台业务或者自助机具,而是应该让用户在此体验网银与手机银行等产品,设置专门的电子银行引导员来深入讲解,以便将一对一的服务提供给客户;其次,将网络操作界面的便捷性大力提升,客户的直观体验会直接受到网络操作界面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将客户体验部门设立下去,以便将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收集过来,进而结合客户需求,调整和优化,此外,要丰富操作界面的颜色、模式等,促使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最后商业银行需要对业务操作方式大力整合优化,对于银行卡申请以及贷款申请等审批环节大力减少,将更加便捷的服务提供给客户。同时,要对客户多账号、多币种的信息充分整合,借助于相关技术,来对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投资爱好等进行分析,以便将个性化的优质金融服务提供给客户。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从各个业务角度冲击到了传统银行的发展。但是相较于还不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业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这些优势,结合客户需求,研究互联网金融特点,借鉴其成功经验,改革理念和流程,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促进商业银行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飞.互联网金融影响下的商业银行竞争对策研究[J].金融纵横,2014,3(10):123-125.

[2]叶楠.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研究[J].智富时代,2015,6(18):66-68.

篇4

【关键词】银行业务 互联网支付 互联网融资 互联网理财 探讨

互联网的方便快捷,经济省时给金融领域的发展带了质的飞跃,其普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的发展。银行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本银行业务,扩大原有的资产规模。现今,互联网金融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包括支付结算,融资和投资理财,这也是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表现较为明显的三个方面。这在给银行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机与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业务带来的优势

(一)互联网金融促进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发展

互联网支付主要表现为网银、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的形式,互联网与传统支付的有机结合,给银行创造了机遇,银行也因此建立了网络银行。网络银行作为最早被接受的互联网支付,在信用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现阶段,各种在线支付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支付方式,大部分原本可以用传统的现金支付的消费结算已经逐渐被新兴的互联网支付方式取代。

(二)互联网金融促进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的发展

银行信贷业务是商银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收入。新型的互联网融资颠覆了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以全新的面孔迎接金融领域的新挑战。银行利用互联网也开启了新型的互联网融资方式。比如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融e购,此电子商务平台集消费和采购、销售和推广平台、支付融资于一体,做到用户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中国工商银行将利用融e购实现全新的转型。

(三)互联网金融促进商业银行投资理财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与信息的系统性,使其对投资理财客户的锁定不仅仅只是在高收入群体,还同时锁定在中低收入群体。自降门槛,有利于银行更广泛地吸纳客户的资金。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创新型的互联网投资理财产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带来的劣势

(一)互联网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业务迅速蓬勃发展,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第三方支付虽然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支付手段,但它又是一种信用中介,不仅具备网银所具备的资金传递功能,而且能对交易双方进行约束和监督。第三方支付的大规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的业务起到了一定的威胁。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三方支付为了取得竞争的优势,以收取低额手续费甚至免费的手段,和其特有的担保功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人们更多地选择第三方支付,使网银客户出现了分流。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使商业银行的存款积累减少,从而影响银行业贷款业务的发展,对银行的资产业务的开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互联网融资对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融资主要以P2P借款、电商小额贷款、众筹融资等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互联网融资的资产规模较小,其主要针对的是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方面。随着互联网在融资方面的发展,互联网融资的触角将会伸向更广阔的领域,并寻求突破跨区域放贷的限制,与传统的商业银行进行激烈的竞争。2015年7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了有着“互联网金融基本法”之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它的,提到了推动符合条件的相关从业机构介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这将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也就意味着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征信机构扩大规模,有利于其贷款业务的发展,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挑战,长期发展,会使银行的贷款业务减少,商业银行的支柱业务水平的下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三)互联网理财对商业银行投资理财业务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投资理财产品广为人知,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接受与采纳,使商业银行形成了面临提高筹资成本,加大投资的局面。据东方财富网知,于2013年6月推出的余额宝,其净资产从2013的2.01亿元迅速发展到现在的7626.07亿元,截至2016年3月末,该基金规模已经超过了6000亿元,发展迅猛。从整体上看,余额宝货币基金规模还在持续扩大。该货币基金主要用于投资国债、银行存款等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有价证券。互联网投资理财的发展,大部分客户的理财资金逐渐地流向于互联网,这不仅使商业银行加大了的筹资成本,也相应减少了银行理财的业务量,使得商业银行的投资理财业务面临挑战。

三、利用“互联网+”找准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突破口

(一)利用“互联网+”,搭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平台

在现今的经济大背景下,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聚美优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迅速,并且获得一定的成功。商业银行为应付此种挑战,利用互联网+,搭建属于本银行的专属电子商务平台。商业银行构建电商平台,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电商平台掌握更多的交易信息和客户数据,充分发挥数据在金融服务、金融理财、品牌建设、服务渠道、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势。银行电子商务平台是借鉴企业电子商务平台,采取网上商城模式,并以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为主导,各大商家可以入驻该平台,实现商城实物商品一对一的交易。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平台的客户信息,创造新的运作模式,突破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实现银行的产品从线下到线上的突破。

(二)利用“互联网+”,加速网上银行转型

网上银行具有一定的高效性,灵活性,便利性,因此也深受广大商业银行和客户的推崇。但是网上银行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只是供客户操作的一个平台。资金在银行内部封闭运作,不具有获客和经营功能,与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较大的差距。网上银行,是网上的银行,换句话来说是银行只是换了经营场所。因此,网上银行转型要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特性,着力打造商业银行实体网点的应用场景。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接受网上银行转型的挑战。利用互联网+开发智能产品,充分运用互联网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银行本身的客户信息系统。不仅如此,商业银行应该在原有平台上开展个性化服务,开发针对网络客户的专属产品,丰富产品,把线下的银行产品运用到线上。

(三)利用“互联网+”,建立联合征信体系,共享客户资源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推动符合条件的相关金融机构介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互联网金融秉持着自身的优势,再加上日常的运营和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其中包括客户的交易记录,信用记录,资产状况等等,从而能使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今天站稳脚跟.然而,社会上的任何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商业银行的帮助,包括网络信贷机构的放贷资源,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联合支付认证等。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将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纳入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中。有利于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设计个性化产品以及进行品牌建设,也有利于商业银行高效地为互联网金融机构企业提供商业贷款,使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得到高效的配置。双方联合建立的征信体系,共享客户资源,最终使双方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张吉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趋势与六大问题[J].中国银行业.2015(03).

篇5

近年来,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及一批独角兽,乘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之风,不仅控制了场景,拥有流量、数据、技术及运营能力,还多方面延伸,向互联网金融进军,突破不断,锐不可挡。

尤其当互联网金融企业挥舞着“金融科技(下文统称“Fintech”)”的大旗进入市场,对于以银行为首的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其中的挑战性、冲击性不言而喻。当然,银行也会主动出击,也因此上演了不少与互金企业互掰手腕的戏码,此外它们也在努力探索“触网”创新。

如今,更大的转折点来了。

牵手

3月28日,我国商业银行的典型代表建设银行竟然破天荒的选择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蚂蚁金服将协助建设银行推进信用卡线上开卡业务,为此前无法覆盖的人群提供信用卡服务。双方还将推进线下线上渠道业务合作、电子支付业务合作等。

无独有偶,据智能信贷公司读秒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透露,他们也已与新网银行展开战略合作。其中,读秒作为新网银行直贷模式的首批Fintech公司,与新网银行在风控、技术等领域深度合作,为小微用户提供专业、便捷、科技化的信贷服务。

除此之外,兴业银行日前也宣布与乐视联合推出合作产品――家庭银行。《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双方将通过大同交互技术和O2O场景打造客厅金融模式,为用户提供集金融咨询、金融产品购买、产品咨询、便捷消费信贷等客厅一站式立体化服务。

像建设银行、新网银行、兴业银行这样的主流商业银行,主动选择向大数据应用、风控体系等方面更加擅长的互联网金融靠拢,不难看出其求新的步伐也在加快。

只是,银行做互联网金融会受到许多监管限制的客观条件。对此,兴业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杨忠杨忠认为,“既要牢牢坚持银行的本质,还要努力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探索,路子只有两个。”

首先,两者从最末端生态系统直接对接,共享客户的同时再共同服务客户,将线下、线上服务通道都打通;其次,就是对传统金融产品通过数据化处理的方式,提供给千家万户,摆脱过去商业银行固有的“只抓大客户”的传统思维,真正实现普惠金融服务。

然而,无论走哪条路,单纯依靠银行自身传统的优势和风控能力还是不够的,优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所具备的科技优势,以及其在大数据运用、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超前探索,抛开相竞因素,这些都值得传统商业银行侧目。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也表明了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趋势,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金融间并非谁取代谁、谁吃谁的问题,双方存在一个“竞合”关系,“未来一定是优势互补的。”

互补

以往Fintech与银行常常是通过信托模式来合作,在其他机构为Fintech公司担保与增信的情况下,银行出资获得Fintech公司提供的固定收益,银行与贷款人不产生关系。

“此次我们与新网银行的合作则是采用助贷模式。”读秒CEO周静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这一模式下,用户可以在读秒的端口提出贷款申请,由读秒先行实施风控,银行方面再联合风控,并借此完成与用户发生的借贷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读秒POWERED BY DUMIAO(读秒驱动,下称PBD)模式已经突破线上、线下多种场景,其风控能力也得到广泛认可。“如今与新网银行的合作,既是读秒PBD模式的又一突破,更是对读秒的资产、风控的认可。”周静认为,双方合作对未来Fintech行业与金融业的深度结合意义重大。

而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也坦言,作为一家开放型银行,新网银行继承了小米的互联网基因和新希望集团的线下基因,但在大数据风控和信贷流程管理方面还有所欠缺,而读秒在这一方面的强大技术实力和经验,恰巧是与之相匹配的。“我们愿意与有着同样技术基因的企业合作,为各式各样的小微客户服务。”赵卫星表示,双方的合作并不依赖于某个场景,更加灵活,业务前景更可观。

“不会做自己的金融产品,将向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平台。”以余额宝这一拳头产品开端理财市场多年的蚂蚁聚宝,日前高调宣布将定位变更为Techfin,其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未来蚂蚁金服也将专注于做Tech(技术),帮助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为此,它还尝试推出了“财富号”业务,不仅向所有基金公司开放,未来还将陆续向银行、保险、证券行业全面开放。

而建设银行在2016年更是完成产品创新1900多项,推出了全球现金管理、智慧场景应用等新型商业模式,同时也首推了融合NFC、二维码、人脸识别等技术,覆盖线上线下全场景的全新支付产品组合“龙支付”。但建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指出,“在移动支付大潮中,做好手机银行才是传统银行l展的希望。”但从支付结算来看,“老资历”的国有大行在手机端的客户量远远不及年轻化的支付宝。

建行年报显示,个人网银用户2.37亿户,手机银行用户2.23亿户,微信银行绑定用户3623万。而公开数据显示,支付宝实名用户4.5亿元,月活3亿。

显然对于要在理财产品发力的建行来说,蚂蚁金服正好是一个不错的平台“选择”。建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指出,合作后会上线建行“财富号”,意味着用户在支付宝和蚂蚁聚宝上就可以方便地选购建行的各种理财产品,“直达月活3亿的80后们。”这正是建行在产品方面的业务拓展之一。

不仅如此,据蚂蚁金服方面透露,它们还会协助建设银行推进信用卡线上开卡业务以及打通信用体系、实现二维码支付互认互扫、支付宝将支持建行手机银行APP支付。

未来

此前市场认为,金融创新的聚焦点在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前端产业,监管趋严下发展空间渐失。而今,科技与金融发展已经从分立颠覆走向协同共赢。

金融领域的普惠金融、高效价值传递等亟待解决的需求,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科技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方面的迅速发展,又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着原动力支撑。

篇6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各大银行业务与其有了深度融合,传统经营理念和盈利模式也逐渐转变,电子渠道逐渐增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新兴移动渠道用户大幅增加。传统银行为迎合这个发展趋势,也在加大力度开发电子银行产品种类及功能。各大银行陆续推出的企业网银,个人网银,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终端,微信银行等等品牌产品服务。但是,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发展战略不明晰,品牌建设力度不够。目前国内传统银行的电子银行大都作为传统物理渠道的补充,发展战略不明晰。e在品牌建设上,没有系统精准的广告策略,客户的品牌认知度有待提高。其次,产品创新力不够,同质化严重。银行具有互联网属性的金融产品只是简单地从线下搬到线上而已,没有专门针对互联网产品的进化路径。以电商平台为例,2012年已经上线的善融商务“购物可贷款”与工商银行的“融e购”的具体运营方案类似。此类购物与消费信贷相结合的同质化操作规程在其他金融机构同样存在。同时,电子银行营销机制不健全,电子银行发展在开通后,缺少维护,与用户互动不够,反馈信息少,营销手段单一,过于依赖网点的传统营销方式。

二、电子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建议

目前,银行业已经迈入网络时代。电子银行业务以物理网点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各家银行为抢占市场,制定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传统经营理念,转型发展“互联网+”电子银行

在今年两会上,“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不断融合,加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深刻影响着目前的金融生态。电子银行逐渐成为银行服务的主要渠道,而传统银行的架构体系只是将电子银行作为柜面服务的延伸,忽视了其所具备的营销能力以及整合业务的创新空间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传统银行必须转变观念,转型发展电子银行,根据庞大的电子渠道用户群体,抓取用户操作信息数据进行有价值的挖掘,定制个性化产品,提升电子渠道的个性化营销能力。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基于用户体验需求及自身转型需要,银行应考虑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从而打造一流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二)发展移动优先策略,加入互联网金融大流

移动平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最近据EMAKER研究报告显示,移动平台将超越互联网平台成为2014年受众花费时间最多的媒体平台。众多媒体纷纷摈弃数字优先战略,转而高调宣布各自的移动优先战略。(MobilityFirst)移动优先项目启动于2010年9月,旨在直接应对大规模无线接入和移动设备使用的挑战,同时为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新的组播、选播、多路径方案,以及新型的情境感知服务。MobilityFirst项目成立的前提是,移动平台及应用程序逐渐取代固定主机和服务器。数据显示,移动优先已经不再是口号和发展方向,而是实实在在正在做的事情。2014年,许多互联网公司纷纷迈入移动优先,这如今成为全球互联网公司坚持的战略。而银行作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后起之秀,也不例外的将其作为发展目标,打响了移动金融的战役。2014年以来,P2P、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等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加快向移动端渗透和扩张;新型移动金融服务如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等层出不穷,并加速向O2O、社交网络等领域拓展。移动金融正在重构电子银行的发展格局。手机银行在具备网上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更具有移动性与便捷性优势。智能终端和无线网络成为移动优先战略的重要环节。所以,银行在发展移动优先战略之时,这两个环节是不可忽视的。当然,移动优先并非移动唯一。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或金融机构都适于移动优先战略,要做好精准的市场调查与发展定位。

(三)重视用户体验,提升用户参与度

在这个移动金融的时代,不仅仅要了解银行客户,还要看银行能否通过已有的用户资料信息挖掘到银行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与关联。2014年我国的网络购物市场,主要呈现出普及化、全球化、移动化的发展趋势。如今,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已经从注重产品功能过渡到注重参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是强调用户体验,银行也要迎合而上,尝试引导用户参与和互动,分享体验感受。还能够为产品提供更好的建议,以助于其产品优化。

(四)防控新型金融风险,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如今,移动金融成为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在移动互联时代竞相逐利的关键节点。移动金融带来便捷与多元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其引入的新型金融风险形态。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无论监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的技术防范措施都尚未完善目前中国用户对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移动支付尚存疑虑,由于智能手机系统的一些先天性不足,移动支付安全一直受到手机安全漏洞和木马的威胁,用户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解决安全隐患成为电子银行发展移动优先战略的当务之急。

(五)积极探索“大数据”战略与电子银行转型升级相结合

篇7

天弘基金借助支付宝这个在线理财平台销售基金,成功成为国内基金业的翘楚。在线理财平台对于银行、证券公司等第三方理财产品代销机构的冲击是较大的。据媒体报道,截至10月27日,国有四大行的存款流失高达1.29万亿元。从这股资金分流的趋势看,银行在资金融通中的传统垄断地位开始略微松动。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或可能成为新的理财渠道。

从购买体验来说,在线购买理财产品的购买渠道不会逊色于网银。以支付宝为例,在支付上直接通过支付宝绑定到银行卡,银行的资金(特别是活期存款)被小幅度分流,银行成为支付宝的娘家,而支付宝却成为新的资金中介和支付平台。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淘宝与支付宝的海量用户为互联网理财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基金代销机构的加入,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激烈的第三方理财产品代销市场竞争。如此重压下银行会有何对策呢?

在基金销售等银行零售业务上,银行并非没有优势。银行的传统优势在于线下资源。但应对基金公司跟风上淘宝卖理财产品的现象,银行仍然可以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入手。

线下:挖掘自身线下资源,利用线下营业网点等各种传统销售渠道,改善购买体验。银行的理财产品十分丰富,这一点是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比不了的;银行的代销渠道也更能获得线下客户的信赖;在一些高端的理财业务和私人业务上,银行理财也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线上:通过银行本身拥有的线上资源,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培养客户黏性、使用习惯等,做好线上的销售服务。对于银行而言,最重要的是提供收益稳定和服务体验俱佳的理财产品。

银行应该先充分利用起自身体系内的资源优势,然后借鉴学习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的销售模式,通过自身的网银、手机银行等模式与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竞争。互联网时代,银行发展基金销售等零售业务的核心在于获取用户并保持用户的黏性,线上线下都是获取用户的渠道,两者能优势互补。

此外,银行开展社区银行同样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线下渠道帮助应对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的冲击。

社区银行,也叫Community Banks,其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其中的“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既可以指一个省、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社区银行主要是和银行大型营业网点相区别的,以服务于区域生活、商业中心为目的的快捷、便利的银行服务场所。作为银行服务的延伸,社区银行将承担起未来开拓零售业务市场的重任。站在银行的业务经营角度,社区银行的发展将成为银行改变传统业务模式,从“坐商”走向“行商”的重要一步。

即便是习惯了网上买理财产品的客户,社区银行的近距离、咨询式体验和传统的人际沟通同样可以起到较好的购买体验作用。

很简单,社区里面的大妈们至少短期内还习惯不了在网上买理财产品。而这类社区的中老年人往往具有很强的理财产品购买需求。他们将成为社区银行的潜在客户群体。从这一点看,社区银行开展线下的理财产品销售大有可为,前提是提供适合特定消费群体的产品、用户体验和较高的安全性。

篇8

关键词: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流程;金融中介理论;互联网技术;金融机构

一、商业银行相比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优势

1、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的经营与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最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加大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使用电子银行的客户数量明显增多。按照2012年上市的银行数据显示,一共有九家银行公布了其个人网银的相关资料,七家银行提供了企业网银的相关资料,再经过专业的统计汇总之后,九家银行使用个人网银的数量约为3亿,七家银行使用企业网银的数量接近532万,同2011年相比有显著的增幅。

2、拥有丰厚的资产作为其后盾。按照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年底到2012年年底,我国的金融业相关机构资产总额276600亿元增加到1312700亿元。在九年中,约103.61万亿元的总资产增长,年增长率达到18.9%。根据艾瑞商榷的《中国网上银行年度监测报告》统计,2011年我国网上银行交易总额约为712.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5.9%。在同一时期相比,虽然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非常快速,不过其资产范围、交易模式等各种指标都是直接取代商业银行。

3、拥有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金融业属于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关键领域。面临着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等构建的凌乱复杂的风险框架,在日益严峻的外部监督管理的制约和日趋剧烈的同行竞争的推动下,商业银行应注重管理风险等相关实际问题,在实施相关措施的过程中,不断改进风险管理的程序,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完善各种风险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各种风险。

4、金融行业入行标准高

在金融行业中,商业银行以其历史悠久、业务范围广泛的资源优势,在现阶段国民经济运行与金融体系中影响深远。以盈利为目的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的工作宗旨,其是由中间业务、存贷业务、财富管理等等手段取得营业利润的,但在盈利的同时,也要共同担当者结算的中介与社会支付的角色,要保证金融活动可以顺利进行等多种社会职责。所以,间断部门严格监管商业银行是无可厚非的,入行的标注高,互联网企业所获得的金融牌照的难度不言而喻。

二、基于互联网的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的相关措施

1、寻找互惠共赢的合作关系

在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当中,互联网企业与商业银行除了是竞争对手之外,还是合作伙伴。面对着互联网公司的来势汹汹,商业银行要积极迎接挑战,但也不可以使用卑鄙的方式来挤兑对手,造成恶性竞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金融企业要做的就是与竞争对手建立一种互惠共赢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扬各自优势,主动开发更具人性化的支付工具或金融产品,塑造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将客户信息与商户资源实现共享。互联网企业由网络支付、电子商务等着手,支配丰富的交易信息和客户资源。商业银行通过长期以来的经营,和物流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制造业等行业的龙头企业构建强而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通过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在一定的程度上,交叉销售,与中小企业一起打造在线的融资平台。

2、充分挖掘与培养综合性的人才

互联网业务的特殊属性对人才与技术提出了更加高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人才竞争才是互联网金融业的最终竞争对象。现阶段商业银行员工的知识体系大多都为单一的经济金融专业或者是单一的计算机专业,尤其是缺少又熟悉银行业务与通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性管理决策人才。所以,商业银行在招聘员工的时候,要侧重与综合型人才,同时也要强化培训金融专业人才的科学技能与科技专业人才的金融知识,极力构造一个熟悉网络编程与网络运用,熟悉财务管理与金融业务知识,并熟悉应用各项互联网工具所开展的市场营销,拥有吸引客户、培育客户与留住客户等能力,让商业银行得以保持发展活力。

3、全面提高科研及其运用水平

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管理决策、业务运作、数据处理与产品设计等每项流程都不能离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与科技系统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企业经营成功与失败。互联网公司面对着如此强大技术优势,商业银行应在科学与技术的投资加大力度,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主动整理数据,构建自己人性化的市场细分系统与客户管理体系,在数据汇集的前提上,实施发掘深层次的数据,把数据汇集的技术长处转化成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要强化信息安全的保障,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与应急响应系统,提高金融信息安全的检测性能,极力确保系统技术风险得到保障,确保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行。(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建丹,谭春枝;论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运行对比——兼论开拓银行网络化创新以应对WTO[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叶建清,刘剑明;遵循制度变迁路径,优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特区经济;2005年07期

[3]徐颖.中小商业银行加强民营企业贸易金融业务的探讨[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0(02)

[4]陈福生;李婉丽.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基于商行2004-2010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投资研究.2012(11)

篇9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互联网行业的大额并购较往常更多,包括阿里巴巴5.86亿美元并购新浪微博,浙报传媒34.9亿人民币收购边锋网络和浩方,百度3.7亿美元并购PPS等;而近期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百度频频出手,导致移动互联网和网络视频行业备受关注,并引发业界广泛猜想和讨论。

高成长性互联网产业吸引着资本的眼球。不仅是互联网三大巨头,很多传统媒体公司也尝到了收购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甜头。互联网的并购浪潮更加剧烈,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三大巨头给创业者和VC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网络银行呼之欲出

各路民间资本对成立民营银行跃跃欲试,尤其是阿里巴巴、苏宁、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土豪”们。据消息称,各互联网龙头企业已向监管部门递交了银行牌照申请,“阿里银行”“苏宁银行”“京东银行”“腾讯银行”等互联网银行似已呼之欲出。

设立互联网银行并非互联网巨头们的专利,中关村银行作为服务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银行,未来定位偏向网络银行,将主要为中关村区内的创业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各类融资服务。目前,中关村银行正在开展包括工商注册在内的各项申请银行牌照的前期准备工作,预计将在年内正式向监管层申请银行牌照,并有望在众多民营银行申请者中率先获批。中关村银行将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协会的部分成员单位发起和运作,同时还有多家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参与其中。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姬利认为,互联网企业涉足银行的优势主要在于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体优势体现在:强大安全的在线平台,确保流程简单、快捷、高效、可靠、无纸化,实现不间断业务受理;互联网银行省去物理网点,并降低人力资源等成本,与传统银行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以互联网精神完成金融服务,将实现共享、透明、开放的客户体验。互联网银行的出现将为目前银行业态注入创新,并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鲶鱼效应”。

“互联网银行也面临相当多问题,互联网只是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一种手段而非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才是关键所在,联网银行本质上仍是银行,需要遵守银行的游戏规则。” 姬利表示。互联网企业进入银行业在如何开户、吸存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落实到具体条款或需要修改相关法律法规,难度较大,而以创新和用户体验为优势的互联网企业,如果因设立银行被纳入严格的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属性所独有的创新则可能被遏制。

易宝支付CEO及共同创始人唐彬认为,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风险控制,而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是信息问题。互联网带来了信息大爆炸,金融风险因此可以得到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的管控。

好贷网创始人兼总裁李明顺表示,互联网可能会创造新的体验,互联网用户可以进入到这个行业来,同时让金融行业更加关注用户,关注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李明顺认为,全新的互联网金融会把以前的界限打破,未来可能不会再有传统金融。唐彬指出,风投最喜欢投资三类互联网金融企业,一是利用互联网模式打破原有的信息不对称和原有垄断的企业;二是利用大数据降低交易成本,或者提高交易效率的企业;三是利用一些新模式、新产品覆盖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金融市场的企业。

移动互联高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期,巨大的成长潜力吸引大量资本进入,投资活跃度保持上升,成为最大的投资热点。据清科私募通数据统计,去年至今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行业初创期投资案例数为118起,披露投资金额3.74亿美元;扩张期投资案例数29起,披露投资金额1.63亿美元。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41.9亿元,同比增速71.4%,移动互联网经过两年的沉淀和积累,市场正朝向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移动互联网商业化价值逐渐凸显。

艾瑞分析师王影认为,今年是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的关键一年,互联网巨头通过投资并购等手段逐渐补齐自身短板,延续PC优势,完成了移动端的战略布局,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在维持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将继续面临与互联网巨头的竞争,移动领域成为新的竞争战场。第二季度,移动互联网市场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移动端的商业价值和变现方式开始逐渐凸显。广告主特别是品牌广告主逐步重视移动广告的价值,不断尝试投入并逐渐建立移动广告预算。另外,移动搜索广告价值也受到广告主的进一步认可,用户刚性搜索需求刺激移动搜索流量持续增长,虽然目前尚处于流量变现的初创期,但本季度货币化表现良好,移动搜索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王影认为,未来各公司将持续投入在商业模式和流量变现的探索中,预计下半年市场将进一步清晰。

腾讯科技投资并购部助理总经理、腾讯产业基金执行董事李朝晖表示,今年腾讯投资将加速手机游戏投资布局,相比较之前的投资手法,会更加专注早期投资。全球游戏市场持续增长,手机游戏成为最主要的增长引擎,中国的在线游戏和移动游戏贡献了全世界最大的比例,移动游戏不管在欧美、日本和中国,这一两年都是最好的增长局面。全球的增长是32%,他相信中国的增长数据今年至少是50%-100%。在手游领域,2010年出现超过千万的产品,去年出现了超过3000万的产品,现在已经有超过5000万的产品,今年单品可能会接近或突破一个亿。手游行业处在快速上升阶段,腾讯扮演了全平台的角色,既是最大的游戏运营商,也在积极地投资布局,希望能够拓展市场,挖掘出最好的游戏开发商。

云计算备受关注

云计算被看作继个人计算机变革、互联网变革之后的第三次IT浪潮。2010年,中国政府将云计算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云计算产业在政府大力扶持下,逐步从概念走向落地。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自2007-2011年,中国云计算产业VC/PE投资活跃度稳中有升,去年在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下有所减缓。云计算作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影响深远,准确判断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投资机构及行业从业者都至关重要。基于此,清科研究中心推出《2013年中国云计算产业投资研究报告》,就中国云计算产业政策环境、产业链、商业模式和产业投资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对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投资机会作出判断。

多项政策扶持云计算产业,试点城市为行业初期发展提供支持。2010年,中国政府将云计算产业列入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了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2011年,发改委设立了云计算专项基金,首批资金已陆续下拨到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5个试点城市的15个示范项目,包括百度、联想、华东电脑、华胜天成等15家牵头企业已陆续获得资金扶持。试点城市的设立为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初期提供了巨大动力。2012年,通信、互联网等行业“十二五”规划出台,多方面对云计算发展工作进行部署,并将物联网和云计算工程作为中国“十二五”发展的二十项重点工程之一。

中国云计算产业尚处发展初期,规模小、增速快、潜力大。由于市场规模较小且市场范围界定并不明确,无权威机构进行统计。据Gartner测算,2011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约为900亿美元,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仅占不到3%,约为27亿美元。相比美国、欧洲及日本地区,中国信息技术发展水较低。国内中小企业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公司网站,企业信息化水平还较低。

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总体较小,但潜在的庞大市场需求,推动着云计算产业高速发展。据清科研究中心测算,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36.69亿美元。

云计算投资去年放缓,以A轮投资为主。自2007年云计算在中国开始有所发展,云计算企业逐渐受到投资机构青睐。从投资案例数看,2009-2011年逐年上升,2011年有42个云计算投资案例。从已披露投资金额看,2009年投资规模最低,虽案例数较上年有所增长,但投资规模下降近2/3。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志鹏认为,原因在于:存在未披露部分;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投资机构相对谨慎,单笔投资规模都较小。2011年云计算行业投资规模达到历年最高,一方面受到整个PE/VC市场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云计算2010年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1年相关领域的企业开始涌现,投资机构也开始更加关注此类企业。去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下滑严重,投资机构对国内市场信心不足,投资案例数和投资规模都出现大幅下降。

篇10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信息科技发展迅猛,以互联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呈现出深度融合,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形态,也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使经济的增长也随着金融发展的新型模式有了新的增长趋势。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和金融结合的产物,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实现资金通融、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金融功能在不断完善,同时带动了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兴起,经济在区别于传统模式下快速增长。

1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现状

(1)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内涵。互联网金融与电子银行的关联是基本业态。主要模式分为:“直客式”模式、“集成式”模式和“渠道式”模式。“直客式”模式为行业大客户与银行关联的上下游交易平台,这种模式还在起步阶段,是大企业进行品牌营销的首选模式。客户的资金直接打入企业的网银账户,企业在于各大经销商进行利润再分配,这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为企业也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点发展模式。关于“集成式”模式,“支付宝”是典型的代表。知名品牌的商业企业借助这种网络平台,为卖家和买家提供金融延伸服务。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为市场终端客户提供更快捷的交易环境,使人们的消费方式调整,经济增长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渠道式”模式是将众多的散户集聚发展的新模式。各大企业可以借助该渠道发展自身的电子商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该金融模式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农村、小城镇客户购买商品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互联网金融拓展新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2)互联网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特点。我国互联网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银行和电子商务。互联网时代银行服务模式创新,移动金融是商业银行正在崛起的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手机银行发展、智能终端金融服务创新及移动金融商业生态圈建设。通过手机银行建设,推动基础金融服务的全面移动化,以满足随时使用,推动基础金融服务的移动化。以移动支付为切入点,建立完整的移动支付服务体系,打破传统业务与部门职能设计的束缚,使经济发展更加开放,实现经济新阶段的快速增长。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再创新高,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电子商务成为未来金融服务的必争之地。如今,社会网络化趋势明显,人们的衣食住行处处可见网络的身影,消费方式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发生巨大变化。客户通过网络金融实现自主、自由的支付与买卖,从而使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3)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潜在风险。在关注互联网金融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新生业态对金融系统的冲击。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处于非监管的状态。我国的监管制度及法律规范方面有缺失,而且行业自律也极为松散,这使经济环境存在安全问题。我国互联网金融公司尚无法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各公司之间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对于违约人无法惩戒,对行业的长期成长极为不利。此外,由于信用信息交换困难,容易引发恶意骗贷、借旧还新的风险,不利于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经济健康增长。再者是技术方面的安全考验。金融互联网虽然大大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较为突出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问题。现在的网络黑客会利用互联网金融的缺陷,窃取客户信息,进行贩卖或诈骗等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安定。

2互联网大趋势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发展建议

(1)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服务功能。互联网时代的客户需求,随着网络生活习惯的养成而变得多元化。银行的发展最能体现经济的增长。所以,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中,应延长自身的服?樟刺酰?将融资服务嵌入客户完整的需求结构中,扩展自身的服务范围。未来商业银行可以扮演的综合服务角色分为三大类:服务咨询的提供者、信息资源聚合与传播者、生活服务的介入者。商业银行作为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塑造者,不能仅将眼光放到金融服务领域,还需要将服务链延伸到客户的各需求层次,并进行跨行业整合,整合平台,聚合资源,挖掘客户衣食住行等全方位的需求。像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产品的出现源自互联网企业和个人交易客户对金融支付的需求。银行恰恰是社会中发挥信用中介的主体,商业银行应该整合各类专业功能,利用自身庞大的客户群发挥信用中介功能,优化网银用户体验,实现信息化下的经济快速增长。

(2)提高合作能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典型的平台型商业模式,其精髓在于通过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力大的开放型的生态圈。构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简单的创新并不能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多方合作才能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银行方面,面向电商和大数据金融的服务转型,突破传统服务的契机,扮演好渠道或中介撮合的角色。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方面,严于律己,对该平台的订单、交易、物流等大数据资产化管理,将消费客户的浏览、搜索、比价、购买行为进行数据登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进一步带动经济消费。企业方面,积极创新,应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服务,打破时间空间对企业发展的限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高服务能力。总而言之,想要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多方面整合资源,提高服务能力。

(3)加强监管力度,规范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增长是存在不利影响的。为保护金融创新,避免引发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政府适时出台法律法规的管理策略,明确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范围、监管办法及违规处罚制度。工商、税务等部门在部门职责范围内,加强对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机构的监管。工业信息以及人民银行、银监会等行业监管部门,可从信息技术、信贷政策、金融安全等角度,联合科研院所等机构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研究。公安机关加大对网络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使网络金钱交易有足够安全的环境。监管者不仅对金融发展进行监管,也要对新生事物有一定的包容水平,刚柔并济才能有效管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化,使经济增长阳光化。

篇11

一、新技术、新应用为电子银行持续创新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正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格局,信息化、网络化越来越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金融复苏增长的新动力。各类新技术、新应用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它们不仅引发市场版图的快速扩张和重新划分,也带来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如何适应每一项创新技术的兴起和应用,不断完善产品功能和体验,如何适应新的商业行为的变化,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和营销方式,在巩固原有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都是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必须面对的挑战和考验。

1.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电子银行业务拓展的新引擎随着3G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享受着随时、随地、随身的在线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国内手机用户已达7.8亿,手机网民突破2.33亿,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应对这股“移动”热潮,诸多商业银行纷纷加快移动金融服务创新步伐,陆续结合自身特色推出各类金融产品,以手机银行、移动支付、手机门户为代表,一系列涉及资金交易、客户服务、营销推荐的创新产品成功地将银行业务迁移到手机终端,并成为客户“口袋中的移动银行”。同时,移动互联网特有的位置服务(LBS)与金融业务的深度结合,更是为电子银行客户带来了全新的产品操作体验。银行通过手机对客户地理位置的准确捕捉,使得一系列特约商户、营业网点方位信息超越了银行网站和客户手册中的宣传定位,合适的时间地点、准确的客户捕捉、贴心的营销推送、鲜明的品牌传播将为客户带来全新的产品体验。

2.云计算助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迈上新台阶云计算正在改写当今世界技术服务格局,然而“云”的价值不仅仅局限在技术领域,它灵活、可伸缩、易扩展、低成本、高负载、高吞吐、高效率的业务处理特征非常适合手机银行的应用要求。一方面,手机终端通常具有存储容量较小、计算能力不强、电源续航能力较弱的特点,云计算恰好将复杂的应用计算与大规模数据存储从终端迁移到云端,这种从“拥有”资源转向“控制”资源的计算模式有效降低了相关应用对移动终端的硬件要求,使得终端主要定位于展现和交互,既提升了响应速度,又保障了客户体验。另一方面电子银行从以提品为核心向以提供服务为核心的模式转型已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社会服务银行化”促使银行不再局限于自身核心业务,银行与第三方的合作、研发将越来越频繁,而云计算正是符合上述趋势的产物,大量专业性很强、数据量很大、实时性要求很高的服务(如地图、天气等)都部署在云端,银行可以依据授权轻松获取、灵活应用。云计算与电子银行的结合,将促使商业银行向服务更加丰富、应用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强大的方向进化,从而推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迈上新台阶。

3.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推动电子银行服务模式迈向智能化、人性化的新征程当前,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需求对电子银行,特别是电话银行的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工商银行为例,2010年全行95588电话银行日均呼入量超过12万通,而通过对客户呼入内容的分析来看,大部分问题和咨询都是标准化、规范化的传统内容。因此,深入挖掘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在电话银行中的应用,促进其自动识别、理解客户的咨询问题和服务要求,并给予准确、迅速的响应。这种高效、差异的服务创新不仅释放了宝贵的座席资源,也更加契合快节奏、DIY的现代生活特点,为提高电话座席接听率,提升中高端客户售后关怀打下了良好基础。

4.Web2.0应用开启电子银行个性化服务创新与互动的新模式Web1.0时代的特点是信息获取,人们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Web2.0时代的特点是开放、互动和共享,用户既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络内容的制造者、者、共享者。微博、社交网络等个性化的平台应用开启了个人互联网时代。网民贡献内容,传播内容,分享内容,并通过提供这些内容的浏览路径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对其他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每个人都成为网络主人时,成功的商业模式就必须建立在个性化服务与互动基础之上。这也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带来全新的营销服务理念,它要求电子银行关注每一位客户的感受,提供丰富的互动服务进而取得客户共鸣。

5.多样化的终端、系统载体环境对电子银行平台兼容性提出新要求在电子银行领域,终端和操作系统至关重要。近年来,以iPad、iPhone为代表的上网本、智能手机以其卓越的创新理念吸引了全球消费者的目光,这些拥有操作系统、多点触控、重力感应、移动定位等“酷”、“炫”特色的新兴终端既方便人们管理“碎片”时间(即利用零散的在途时间上网、游戏、聊天等),也满足人们办理各类应急事务的需求。新兴终端的发展不仅开辟了电子银行业务应用的“新阵地”,也对电子银行平台的兼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必须面对多系统、多平台的复杂环境,考虑不同终端特点,兼容不同操作系统,具备适应多种渠道界面、各类技术标准、不同系统平台的创新研发能力。

二、围绕交易主渠道和营销服务平台两个创新着力点,构建国际一流电子银行

技术创新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营造出全新的施展空间。未来,工商银行将紧紧围绕交易主渠道和营销服务平台两个着力点,扎实做好产品创新工作,努力实现国际一流电子银行战略目标。

1.交易主渠道建设

推进交易主渠道建设是指要进一步提升电子银行业务在全行总业务量的占比,深入实施电子银行渗透与提升战略,通过海外业务拓展、业务流程优化再造等措施,为全行经营模式转型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更大贡献。一是深入开展业务流程优化工作。业务流程综合改造和优化是一项全行性的工作。电子银行作为一项与各专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覆盖各类客户的综合性业务,更要注重对跨部门、跨专业、跨系统、跨机构业务流程的梳理与整合,加快突破电子银行柜面业务办理的流程瓶颈,减少内部的冗余环节,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二是实施三项提升工程。以客户体验为基础,依托客户实验室深入组织开展新产品评估和测试,真正从客户的视角、感受和体验出发,做好产品的优化和提升工作,实施“有进有退”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让工商银行的产品更具人性化、更贴近客户需求、更符合客户使用习惯。开展电子银行“精品工程”建设,对银企互联等产品从全渠道互动、营销推广包装、增值服务等维度进行提升和创新,打造具有强大核心竞争优势的“杀手锏”。推动电子银行“难点工程”攻关,重点实施安全产品易用性提升、电子银行柜面交易改造等项目,着力解决困扰业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完成“精细化工程”收官,投产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及电子商务精细化项目,进一步提升电子银行产品的人性化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境外业务体系,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未来几年是全行努力建设跨国银行的关键时期。全行将进一步完善全球经营网络,推进境外人民币资金清算网络布局,进一步做大做强海外产品线。电子银行会以此为契机,更加注重服务全行的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深化内外联动,提高电子银行海外产品线的先发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海外业务推广,提升对境外市场的辐射和拓展能力。

2.营销和服务综合性平台建设

营销和服务平台是指电子银行要充分探索、挖掘自身特点,逐步从单一的交易渠道向多元化增值服务供给中心转型,形成一个完整、循环的“营销服务链”,促进银行开辟业务拓展的新阵地、新平台。

一是顺应移动终端创新发展趋势,完善电子银行在各种新兴终端的部署应用。2011年,工商银行已经推出了iPhone手机银行,随后还将投产iPad个人网银,从而构建“WAP+iPhone”手机银行以及“WWW+iPad”个人网银行的双重应用模式。相应的客户端软件将在苹果应用商店(APPSTORE),它们不仅包括传统手机银行和个人网银行的产品功能,更融合了先进的终端技术和“云计算”理念。以手机银行为例,“多点触控”、“位置服务”一应俱全。客户通过iPhone手机既可以享用账户查询、转账汇款、金融理财、支付缴费等传统银行服务,又可以体验更为“酷”、“炫”的操作感受:拇指从屏幕轻轻滑过,操作就进入了下一个页面和流程;客户登录手机银行,系统就能精确定位,完备的“云端”地图服务随即提示距离当前位置最近的网点方位及其服务范围、工作时间,并开始导航指引。随时、随地、随身、让人耳目一新的移动金融愿景通过iPhone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现实。

二是密切跟踪云计算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兴商业模式。借鉴云计算理念,探索构建“工行云”服务。未来,将尝试把电子银行服务向云端推送,通过公共的互联网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为贴心的金融服务。

篇12

关键词:智能银行;互联网+;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十”在推动社会各项改革的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互联网+”的未来社会发展规划蓝图,为包括银行金融业在内的多个传统行业的战略发展提出了最新的改革方向。而对于银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革新的开端,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智能化技术改造传统银行服务,打造更快捷方便的“智能银行”,是银行在“互联网+”时展的必然趋势。

一、智能y行的概念

“智能银行”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概念,主要针对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以及在智能化时代里客户对银行服务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为客户打造的开放性通道。具体而言,“智能银行”概念的产生是金融创新和互联网科技的相结合,银行通过为客户开设智能化的交易服务流程,将传统的有时间、空间及服务人数限制的银行服务延展至全天候、无空间界限以及随心所欲的全新服务方式,通过智能化服务的应用,优化银行内部资源配置,提高银行业务效率,最大限度地为客服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二、智能银行的优势和价值

1.智能银行的优势

在当今社会里,网络科技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应用推广,让不少生活服务逐渐能通过网络及手机应用进行办理,为各类服务效率的提高创设了更好的基础和平台。智能银行最大的优势正是在于通过无时间、空间和地域局限的网络科技,让银行服务突破传统服务的约束,让客户服务能得到更快速、及时和合理的处理。其次,对于银行而言,智能银行的推广一方面能让银行内部的机构设置有更大的调整空间,尤其在营业网点的设置方面,智能银行能减少客流量、网点成本对选址的限制,为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智能化服务最大的优势是减少了银行投入在柜台的人力资源,通过自助设备、网银应用等代替了人工服务,让银行能将人力资源投入到其他业务领域,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1]

2.智能银行的价值

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正从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活进行渗透和改变,这对于属于传统行业的银行金融业而言,社会的变化和进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智能银行概念的提出,首先便是针对银行从传统的发展方式向“互联网+”转变所跨出的第一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银行金融业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警醒,市场的变化、客户群体要求的提高、银行业内竞争的加剧等让各大银行都面临着转型时期的巨大挑战。[2]因此,智能银行的价值就在于一方面,其出现迎合了市场和客户对业务办理效率提高的要求,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银行服务进行全面的技术提升。另一方面,借助智能银行的应用和推广,推动银行内部的资源整合和优化,是银行在转型时期的改革和创新的动力。

三、发展智能银行的约束和障碍

1.网络安全未能得到保障

智能银行是对于互联网科技及电子技术的全面依赖,互联网的开放性既是智能银行搭建的架构基础,但同时也是风险来源。银行业务内容包含了银行、机构、客户的机密信息,互联网的开放性一方面带来了便捷,但其匿名性也可能引发极大的信息泄露风险。在当前技术应用尚未成熟稳定的探索时期,智能银行的全面推广具有一定的风险。

2.缺乏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规模

智能银行依赖于设备基础设施、终端设备系统等硬件设备的构建,此外,为需要完善的支付系统、信用评价系统、认证设备等各方面体系的共同配合,才能让智能银行真正安全、有序地运作。但从当前银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缺乏硬件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其他相应的体系也尚未完善,缺乏应有的发展基础和规模。

四、发展智能银行的对策

1.将智能银行的发展纳入银行战略规划中

智能银行是当前传统银行业转型发展的集中态势,要真正发展起智能银行,必须将智能银行纳入到银行的战略发展规划中,重视智能银行的逐步发展和应用,利用智能银行最大程度上优化当前业务办理的效率和方式,推动银行现代化、智能化管理的建设,为智能银行全面提升银行服务质量做好基础性铺垫。

2.加强传统渠道与智能银行的融合

从智能银行的初步规划来看,首先是需要利用智能银行代替一部分传统以人工处理的服务项目,而从智能银行的长远发展来考虑,传统渠道与“互联网+”渠道的联合和互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3]正是利用智能银行的优势,通过渠道的整合为银行多渠道业务的多元化拓展提供更快捷实现的模式。例如利用营业网点的传统渠道,有针对性地将客户逐步引流,结合客户转账、交易、购买金融产品、投资等不同的渠道,推广智能银行的应用,并通过智能银行的信息智能化,为银行服务客户的重新定位和产品推广进行更精准的调整。

3.不断优化完善智能银行的业务流程

智能银行的关键在于客户的使用体验,因此在智能银行的设计、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对于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完善设计都是必要。首先应当理清智能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的人工服务,需要在智能银行中实现人机交互的完整交流,继而在合理、流畅的流程中让客户获得最优的体验。因此,在智能银行的发展和应用中,需要一直根据数据的整合分析,挖掘客户的需求,继而进行不断的调整,同时根据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如业务等待、业务出错等环节进行相应的指引,使智能银行与客户需求能有更完美的嵌合。

4.提升服务质量,推动银行创新转型

推广智能银行的根本在于对银行服务的改革、创新和升级,而这也是当前市场环境中,银行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因此,银行要明确智能银行建设的目标始终是服务客户,优化银行资源配置,在此基础上推进银行技术层面上的不断升级,转变经营模式,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总的来说,智能银行的建设、应用和发展是信息时代下的银行业趋势,如何克服当前建设智能银行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利用智能银行的优势来推动银行转型升级的革新,是当前银行发展的关键。

篇13

关键词:互联网民营银行;运营成本;互联网平台;监管体系

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民营银行在金融发展与经济进步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民营银行资金比重增长迅速,近些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民营银行属于民营企业类型,所以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如市场准入方面或者资金、信用等方面。民营银行并不具备完善的信息网络,在互联网时代下,民营银行受到很大冲击。互联网同样为民营银行带来很多发展机遇,尤其在市场资源重新配置基础上,民营银行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利用大数据作为桥梁积累更多用户,打造全新型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拓宽发展渠道。

一、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背景

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主要从2014年12月29日微众银行上线开始,作为腾讯牵头的国家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打开了金融机构发展的新大门。在随后的发展中,互联网民营银行顺利通过测试运营成为金融市场发展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民营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普惠金融服务,帮助其缓解金融压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根据2017年互联网民营银行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当前规模最大的微众银行总资产已经达到917亿元,净利润实现15亿元。富民银行在互联网银行中增长速度最快,相较于2016年,2017年增长670%,净利润增长500%。互联网银行积极打造个存小贷发展特色,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互联网银行数据统计,与中小企业相互依托,在信息化时展市场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优势

1.增加民营银行经营灵活性

互联网民营银行主要通过现代化数字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相结合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互联网民营银行将所有权、经营权调整更为灵活,凸显互联网民营银行特色,民营银行真正作为独立体在市场经营中发展,金融作用更明确,提高互联网民营银行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力,服务能力更强。

2.降低民营银行运营成本

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协调民营银行发展结构,增加民营银行发展灵活性基础上,帮助民营银行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能够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互联网民营银行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实现民营银行的网络交易,减少民营银行网点人力资源以及运行资金的投入,发挥民营银行经营独立性,发展投资渠道增加。民营银行的主要投资对象为小微企业,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融资活动,解决融资问题。

3.打造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迅速发展,致力于小微服务研究,弥补现有银行中对小微服务缺失的不足,打造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这是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的重要优势。互联网民营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与国有银行实体机构之间互为依托,充分发挥互联网民营银行的便捷性优势,在发展竞争中不断创新,推动银行体系的改革。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主要目的是利用互联网民营银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其注入新鲜血液,通过民营、三农经济的结合改善经济发展薄弱环节,解决三农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互联网民营银行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与三农经济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控制运营,为后期银行体制优化,金融市场调整以及民营银行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与积累经验。

4.帮助民营银行提高创新能力

民营银行创新是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民营银行结合基本发展需求与金融产品内容不断创新与升级,制定运营成本有效控制手段,积累更多服务经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创新,还体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上,通过公众平台公开民营银行金融产品相关要素与信息,了解大众需求,打造个性化产品,提供更多便民服务,如远程开户、线上缴费以及人脸识别等。

三、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挑战

1.民营银行信用基础与人才比较匮乏

对于当前的民营银行来讲,虽然积极进行互联网技术应用,打造互联网运行平台,但因为民营银行属性以及金融服务等,直接影响民营银行的信用等级。加上民营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信用基础主要通过与客户的合作长期磨合为主,但在利益关系长期博弈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用问题,所以整体的信用基础比较薄弱。缺少国家信用担保,没有独立的信用体系与征信系统,这些都是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融资渠道增加,民营银行的专业人才问题加剧,虽然通过在高校不断储备人才,但受到国有银行管理印象与教学理念的限制,储备人才对于互联网民营银行运行缺乏专业性,这方面也增加了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难度。

2.民营银行金融存款、贷款对象、目标客户方面的挑战

对于互联网民营银行来讲,在金融存款方面处于弱势,尤其是传统社会存款明显少于国有银行。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正在探索阶段,社会公众对其的认知度较低,像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缺少完善的存款利率制度,金融存款渠道拓展受到限制。民营银行贷款对象方面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互联网民营银行作为新型模式,贷款对象增多,但主体依然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抗风险方面能力不足,影响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目标客户的培养与维持是银行长远发展运行的基础,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中,在目标客户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不仅目标客户群体扩展缓慢,还会出现客户丢失的现象,这对后期发展极为不利。

3.风险管控经验不足监管难度大

对于互联网民营银行来讲,在发展中面临风险管控不足的挑战,加上监管难度较大,经营管理不到位,限制民营银行的发展。民营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服务机构,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业务趋同,民营银行在很多方面受到发展限制。互联网民营银行增加公存公贷、小存小贷等多种金融业务,虽然创新了发展模式,但在监管与风险控制方面还没有进一步升级,影响民营银行发展与交易公平性,风险隐患增加。

四、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策略

1.调整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运营思维

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建设中,为了更好地经营与发展,必须转变互联网民营银行运营思维,调整传统用户导向模式,明确民营银行服务方向,结合互联网技术,打造系统的民营银行导向价值链,引进全新经营管理理念,发挥民营银行金融服务价值。互联网民营银行创新管理模式,调整运营思维过程中,提高对互联网技术的重视,发挥其在信息统计与整理方面的优势,及时为客户提供需要的信息,保证信息及时性,随时了解客户需求,真正做到民营银行金融交易透明化。例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利用互联网商业生态作为载体加以运行,引进大量信息化技术,积极进行数据分析创新,互联网色彩浓重,以轻资产、重科技的管理模式,为互联网民营银行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模式与发展空间。运营思维调整还体现在银行权利与用户权利的转移,尊重客户权限,坚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真正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

2.提高互联网民营银行公众信任度

互联网民营银行经营与发展期间,必须认识到公众信任度的重要性。提高公众信任度,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客观认识市场发展情况,不断整合金融业务,为客户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真正让社会公众认识到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进步,帮助大众能够主动了解民营银行,接触民营银行,以此为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积累更多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度。在此基础上强化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盈利体系,创新模式基础上抓住互联网民营银行盈利契机,适当进行体系调整,将已有金融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提高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品牌号召力,以此增加其发展优势,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准确对互联网民营银行金融业务进行判断,科学规避业务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积极拓宽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盈利渠道,增加银行利润的同时提高银行信誉度。做好金融业务对接工作,合理安排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资金,准确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实现与传统银行经营的无缝衔接,获取更多银行发展资源。

3.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

大力发展互联网民营银行期间,在当前发展基础上必须更好的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提高金融平台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技术水平,加大业务推进力度。协调互联网金融资源,利用平台为基础,实现资源开放性,不断探索更多金融合作机构,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与银行客户之间实现共赢。调整互联网民营银行资金结构,突破资金方面的发展限制,针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方位战略规划,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引入更多金融技术与复合型人才,有效融合银行业务、互联网技术,增强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运营能力。通过金融平台的完善与核心业务的优化,提高金融业务的信息化,真正为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带来更多优势。

4.打造全面性监管体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解决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监管问题,打造更加系统、全面的监管体系,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尤其是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下,互联网民营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增加。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去提高自身风险意识,制定系统的风险防范方案,总结更多民营银行监管经验。加大风险防范与监督宣传力度,互联网民营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的同时还要提高公众风险意识,真正做到内外部的有效监督。对于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升级,从监管机制、法律制度等方面着手,注意金融业务服务监督,及时排除风险隐患。根据制度引导帮助互联网民营银行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扩大民营银行在银行体系发展中的空间,将民营银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当前民营银行在发展中受到互联网技术与复杂金融市场的影响面临发展挑战。结合当前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现状,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展优化,创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银行发展中的优势,及时排除民营银行发展风险,凝聚发展力量,创新发展思维,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蒋煦霖.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民营银行发展模式及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

[2]王竞达,王海燕.中国民营银行发展模式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J].税务与经济,2004

篇14

关键词:企业网上银行 商业银行 现状 发展趋势

企业网上银行随银行传统柜面业务的不断发展正在逐步完善,由于企业客户群体相较个人客户来说,整体数量规模较小,在对公结算方面的应用更专业,所以被大众熟知的程度要低得多。

企业网上银行主要是是银行资金结算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指商业银行以互联网或专用网为接入方式,通过安全认证后为对公客户提供实时化的自助金融服务。作为一个面向客户的标准化产品渠道,企业网上银行加快了客户资金周转效率,突破了银行传统会计柜台业务地域、时间的限制,向企事业对公客户提供了除现金以外的几乎所有形式多样的在线金融服务,因此越来越被客户所青睐;企业网上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会计柜台的一个延伸服务渠道,营运成本低廉,巩固和完善了传统银行业务,商业运行模式及赢利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其自身渠道的产出与投入比也越来越大。另外,企业网上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的业务融合,从而衍生出更多的金融创新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因此,企业网上银行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发展重点。

一、企业网上银行近几年的发展概况

(一)概况

企业网上银行的起步相对较晚,初期是作为商业银行对企业客户提升服务水平的一种柜台延伸手段,换句话说是一个服务补充渠道。客户使用企业网上银行,需经签约认证后通过互联网或专线接入方式实现资金划转、查询等实时功能。各商业银行一般都是以宣讲全天候、足不出户等服务特点作为推介企业网银的营销卖点。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和多数的股份制银行均推出了各自富有特色的企业网上银行,不仅基本覆盖了传统会计柜台除现金以外的业务,而且还涉及到了自助贷款、票据业务、国际业务、缴税、报关、电子商务、现金池管理、企业理财等多项综合性金融领域,通过系统直连方式还可经专线或互联网实现企业财务软件系统、ERP系统与企业网上银行系统的无缝连接,客户直接通过财务系统或ERP系统的界面就可以享受账户查询、明细下载、转账付款、资金归集管理等服务。各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的企业网银相对覆盖的产品较多,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其次,建设银行近几年也加快了产品与柜面的同步覆盖。各金融机构的企业网上银行在各自服务的客户中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查数据显示,工行网上银行及品牌“金融@家”的认知度最高,达到了86.4%,招商银行“一网通”和建设银行“e路通”的知名度也分别达到了64.8%和60.1% ;从企业网银的服务水平来看,用户对工行的网上银行满意度达到了84.2%的较高水平,其次是招行网上银行业务,建行位居第三。从企业网上银行安全性对比调查中,认为工行和招行的网上银行很安全的用户较多,分别达到了47.9%和42.3%。从企业网银系统构架,工商银行的企业网银相对来说略胜一筹,一个网银系统分层级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简单明了。建设银行则采用不同的客户推介不同的结算系统。中行和农行的企业网银近几年也在系统优化和产品种类做了大量的有效工作,力求与同业领先的工行缩小差距。

(二)优势

企业网上银行提升了各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服务的地域、时间等渠道的延伸使客户的忠诚度不断提高。针对大型集团公司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资金管理需求,企业网上银行更显现出重要性,其跨区域全天候的资金归集、现金池、收支双线管理等应用功能,成为商业银行争夺和维护重点集团客户的必备手段。

企业网上银行基本的转帐、查询等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系统,依托人民银行的大小额系统或二代支付系统(超级网银),跨行实时转帐、实时查询等新功能逐渐成为吸引客户的新特色功能。为加强对授信客户的服务,一些商业银行将传统贷款的操作流程模式转移到企业网银上,实现信贷额度内自助借贷还款,例如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招商银行的点金成长计划以及建设银行的E贷通等,这种传统资产业务与企业网银的结合,在贷款申请、支取和还款方面极大地方便了信用良好的企业客户,提升企业与银行的相互依存和忠诚度。另外,一些传统手续较为复杂的票据业务和国际业务也正在逐步迁移到企业网上银行,通过流程优化再造和系统联动使客户真正体会到网上银行的便捷,从而达到手工柜台业务的网络渠道分流。

在安全性方面,美国彼得S罗斯(Peter S Rose)在其《商业银行管理》在线银行的观点中强调让客户账户和资金安全是目前网上银行最大的问题,提出了采取密码、智能卡、指纹等进行多重身份验证。企业网上银行正是基于数字证书的电子签名和多重密码保护,并且网银系统的交易流程和角色权限控制沿用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流程管理,所以从目前的安全机制和防控措施来看,企业网上银行是相对安全的,至少从近几年的网上银行案件来看,因为企业网银行系统原因造成的客户资金风险还是少见。

(二)劣势

从目前各商业银行企业网银的功能来看,多数还停留在传统柜台业务的电子化搬迁上,即把银行柜台除现金外的各种银行服务、产品移到网上来供客户自助操作使用,从而造成各家银行企业网银的的主要功能,尤其是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功能如查询、转账、代收付业务等基本一致。产品功能和服务存在着较大的“同质性”使得企业网银在同业竞争中日趋激烈,用布鲁斯.亨德森(Bruce Henderson)的竞争平衡理论中的反应模式理论可以较好揭示企业网银市场的竞争态势,具体表现就是各个商业银行企业网银由于传统功能同质性很强,那么就会通过价格浮动展开争夺,通过开发特色功能来吸引客户。

各商业银行的企业网上银行客户细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客户细分要针对不同的客户匹配对应的个性化和行业化功能。不同层级和规模的客户需求是不一致的,相同行业的客户具有需求的相似性。尽管工商银行按照不同客户层级将其企业网银

进行系统功能划分,但还远未达到真正按需选用的客户细分的要求。客户细分不但要按行业、按区域、按规模等可识别的差异性区分,而且还应当与客户自助开通对应的服务渠道、网上银行产品功能结合起来,借助自助方式达到更精确的细分,将企业网上银行原有的以银行为中心转换成以客户为中心。商业银行应当在企业网上银行面向客户的渠道、产品功能的自助互动开通方面都做得更充分彻底,例如通过签约成功企业网银后,客户可以自助开通短信提醒、理财投资功能、国际业务以及资金管理等一些特色服务。客户根据业务需求通过渠道自助互动,实际上也就把自己进行了一个合理的类型细分。

企业网上银行面临多语言和多操作系统的客户群体,还有待推出更多的版本或者可嵌入式客户端。例如除了WINDOWS外还有LINUX、MAC操作系统,WINDOWS除了简体中文版还有繁体中文版,除了英文版还应有日文版、韩文版、法语版、德语版等。

企业网银要加强针对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服务内容。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严格的说应归于企业网银的一部分,这部分也是目前和今后商业银行以及非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企业竞争的焦点,尤其是人民银行的跨行二代支付系统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垄断的支付结算格局被打破,谁早走一步,谁就可能占领先机。

二、外资银行企业网上银行值得借鉴之处

1、丰富的产品服务。从外资银行的网银发展的趋势看,凡是柜台网点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网上银行都有,凡是柜台网点没有提供的服务网上银行也应发挥优势向客户提供,所以外资企业网银的产品服务种类较多,涉及面较广,包括柜台网点没有提供的股票、期货、保险等。

2、简约通用。外资银行除了针对用户比较关心的网上银行产品功能、安全和收费下足功夫外,更越来越重视系统的通用和易操作性,例如香港汇丰银行如果遇某企业的财务软件与网银接口不一致,不会单方面要求客户与之匹配,也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开发一个转换小程序方便其向网银交互各种数据,提高其企业网上银行的通用性。

3、价格优惠。外资银行的网上银行价格一般较柜台网点优惠,借以吸引客户使用。

4、高增长性。这几年外资银行的网上银行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2008年全球金融虽受到经济衰退和泡沫破灭冲击,但是网上银行的发展势头依然良好,每年交易额、交易量都有成倍的高速增长。

5、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外资银行注重企业网银与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结合,积极进军这些领域并设计和开发出许多新型金融产品。例如,汇丰银行和商业网站、软件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组成策略联盟,专门从事电子商务,并推出电子商务门户网站(B2B、B2C),供商业机构进行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的交易,包括保险、房地产、采购及零售等网上交易。随着政府大力引导信息产业和公共服务电子化等客观有利因素支持,国外银行也积极与政府公众信息平台合作,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将网上银行的支付结算与政府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发展网上招标采购方案(i-shoppingsolution)与网上贸易方案(e-commercesolution),例如花旗银行属下的CitiCommerce。

但是,由于国外银行利用混业经营的优势,在网上银行中融入了很多金融创新,国内商业银行受制于监管业务模式不同,不能完全照搬。

三、企业网上银行发展趋势

国内一些专家人士把企业网上银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最基础的阶段是“依附主营业务的网上银行”——只是将除了现金存取款以外的银行传统柜面业务全面搬到网上开展,且实现方式尽量遵循现有业务的流程规定和制度?这一阶段的企业网上银行更像是自助式的会计柜面终端?

第二阶段可称之为“可定制的全面支撑的网上银行”——网上银行在利润率?渠道选择和客户行为方面都做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客户规模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依赖性更高,网上银行成为银行抢占市场、拓展客户、提升服务、创造收益的重要渠道;这一阶段的网上银行在互联网上仍旧只能提供基本功能,银行的电子银行策略尚不够明确?

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网上银行势必要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真正意义的电子化金融机构的网上银行”?这一阶段的网络银行有自己的客户群体,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系统?应用结构?程序和策略,令客户实现自助服务?产品选择和决策支持?这一阶段的网上银行建立的是“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种真正贴身的服务,可大大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并因此加强银行的竞争力?

从这三个阶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的企业网上银行基本走完以交易为核心的第二阶段,伴随着网络、网络技术、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正在突破传统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向第三阶段迈进,就目前企业网银的具体业务发展趋势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望:

(一)企业网上银行的渠道立体化整合

立体化的渠道体系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电子银行产品服务营销理念,是依托物理网点将企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WAP手机银行、短信通知银行等各具不同特色的系统进行整合,共同搭建一个营销和服务的大平台,渠道整合体现了电子银行立体化发展趋势,是电子银行无限拓展性的特点决定的。

(二)企业网上银行打造自己的电子商务支付平台

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给电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网上支付业务在短短几年内成几何倍数猛增,电子商务作为企业网银的一个组成部份,使得企业网银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人民银行的二代支付系统、WEB2.0的信息互动、第三方电子支付的从业资格牌照的发放,势必更进一步突破银行与非金融机构在金融支付业务竞争中的壁垒。面对第三方支付行业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各商业银行的企业网上银行借助自身行业优势和客户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使得传统的客户发展、盈利模式、竞争格局等传统规律不断被打破。

(三)无限量扩大规模,不断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

规模的无限扩大并不意味成本增加,企业网上银行不仅是一个超级强大的交易渠道,而且在销售、创新和市场细分中孕育着巨大的潜能和机会,并逐步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网上银行遵循网络经济规律不断发展完善,突破传统商业银行的服务方式,催生新的商业金融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从客户角度和市场角度的市场

细分,势必不断创新形成商业银行新的核心竞争力,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

(四)更高的安全保证

不再使用传统USBkey数字证书加密方式,而是采用指纹、虹膜等生理信息技术验证客户身份,或者IC卡组合实时的一次性动态密码和交易信息进行多重认证等安全简便的方法。

(五)成熟的网上银行立法保证

根据网上银行的实际情况,建立适用于网上银行操作运行的法律规范,严惩利用计算机在网银系统中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分子,完善对网上银行在法律制度上的安全保护。网上银行无国界,要加强与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金融司法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合作,解决好对跨国、跨境金融数据流的监管,制定共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和调控网络金融业风险责任承担的国际条约,来确保网络金融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捷  建设国际一流电子银行理论与实践  2011

[2]《金融时报》2010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