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DOI]10.13939/ki.zgsc.2015.23.023
1 我国财政收入与税收的关系
1.1 我国财政收入现状
2014年以来,我国多数省份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前一年,近十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从2007年开始回调。构成这种形势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的下行使得与之密切相关的财政收入也会下行;其二,与我国宏观经济下行相对应的作为宏观调控中的财政政策方面的调整是适度降低税率以支持我国经济增长。预计2015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大幅放缓,地方及国家性的财政收入将出现同比负增长。
1.2 我国税收征管现状
在2015年的税收征收管理法的修订草案中将给自然人终身不变的“纳税识别号”,这将为税收改革铺路。该修订使买房买车缴社保都要登记纳税人识别号、“灰色收入”无法逃税、依据消费监管收入将成为可能、个人网店收税将不再有障碍。
1.3 我国财政决算收入与税收的理论关系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得到1978年到2013年国家财政决算收入和与之对应的各项税收这两组时间序列。国家财政收入和各项税收总额随着年份的变化折线图见图1。
为使这两组时间序列更平稳且消除异方差,故先对其取自然对数。对处理后的这两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两组数据都非平稳,对其进行一阶差分,数据平稳,故这两组数据都是一阶单整。接下来进行协整性分析,首先作两变量之间的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结果表明该序列平稳,这说明两者具有协整性关系,即两者之间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现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将我国财政收入的短期变化与长期变化联系起来。最终得到的长期均衡模型――误差修正模型为:
InY1=-0.035773+0.9244191nYt-1+0.3310341nXt-0.2401191nXt-1
其中:x-国家财政决算收入中各项税收
Y-国家财政决算收入
其修正的可决系数达到0.999295,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非常好,模型的F检验以及各系数的t检验均通过,DW检验表明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
该模型说明,不仅税收的当期波动对我国财政收入有显著性影响,前一期税收收入与前一期财政收入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影响同样显著。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前一期的税收收入、财政收入以及当期的税收收入来预测当期我国财政收入。
2 税收征管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影响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可以说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力军,我国只有认真落实税收征收管理法才能使财政收入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的目标。税收征管制度是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一个税制设置合理、税种构造科学、税负适度的税收征管机制是实现我国财政收入目标的必要条件。没有好的税收征管制度支撑,再好的财政政策也难以有效地实施。西方经济学认为,实施机制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有效,除了具有完善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外,更主要的是这个国家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离开了有效的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因此,税收征管是实现我国财政收入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在上述的误差修正模型中,我国当期的财政收入取决于当期的税收收入、上一期的财政收入以及上一期的税收,并且上一期的税收收入与我国当期财政收入呈现负相关。这说明我国当期的税收收入并不能完全决定我国当期的财政收入,上一期我国的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对其也有显著影响,并且从系数上看,上一期我国的财政收入对当期我国的财政收入影响最大。综上所述,认真落实税收征管制度是实现我国财政收入目标的前提。
3 当前我国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3.1 纳税人不了解缴税的意义
征收制度在当代这个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不断修改和完善,是为了更好地调节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促进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合理的税制,统一的税法,公平的税负,对于理顺和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对于理顺和规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在制定和完善的过程中所召开的听证会波及范围小,并没有广泛地征求纳税人的意见,这样一来,自觉缴税没能在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中落下烙印,人民群众对于为什么要缴税,缴税对国家及自己有什么重要意义等一系列问题都不太了解,因此人民群众对缴税的积极性普遍偏低,这严重地影响了税款征收的效率。
1994年的分税制是在界定了中央地方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建立的,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未重新划分,地方分税制只是在地方各级政府间大致划分了税种。这样,尽管财政能力包括财政收入能力和财政支出能力,但测度地方财政能力应仅测度财政收入能力,因为分税制前后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相同。河南地方分税制自1994年建立以来,历经1996年、2004年和2009年三次比较大的调整。1996年和2004年的调整是为了缓解因分税制实施致使财力上移、事权不变给基层财政带来的收支压力,实现财力下移。2009年的分税制完善是为了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财政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以分税制调整为线索,分析分税制调整前后河南各级财政收入能力的总量变化和上下级财政关系的纵向变化。前者体现河南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总量水平,后者反映各级财政自给能力的均等化程度。据此,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设计提升各级财政收入能力和实现财政自给能力均等化的财政体制的改革路径。
二、河南各级财政收入能力的总体性衡量
由于财政支出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财政收入是财政能力形成的基础,因而,河南地方财政收入在政府间如何划分就决定各级财政能力的高低。
(一)河南各级财政的收入规模财政收入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各级财政收入的多少和增长速度直接关系着各级政府辖区内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尽管上级的转移支付也可作为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但
一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主要由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来解决。而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主要有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绝对量指标指一级政府财政收入的绝对数量,相对量指标指一级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于GDP是地区概念,而这里论述的是不同级次政府的财政收入规模,因而就不能使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度量不同级次政府的财政收入多少,只能采用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指标。1995年,河南省级财政收入为16.42亿元,比1994年增长39.36%,比全省财政收入增长率高5.85个百分点。市级为46.43亿元,县级32.85亿元,乡级28.93亿元。2003年,河南财政收入为338.05亿元,比1996年增长108.6%。省级收入为55.71亿元,增长177.21%。市级收入为108.94亿元,增长89.69%。县级收入为74.13亿元,增长82.59%。乡级收入74.13亿元,增长82.59%。就财政收入增长率而言,1996年分税制调整未能实现政府财力的下移。2008年,河南地方财政收入为1008.9亿元,比2004年增长135.3%。省级财政收入为79.55亿元,增长87.07%。市级财政收入为363.96亿元,增长118.5%。县级财政收入为397.94亿元,增长178.55%。乡级财政收入为167.45亿元,增长117.98%。市、县、乡三级财政收入增长率均高于省级,2004年分税制调整增加基层财力的效果明显。2010年,河南财政收入为1381.32亿元,比2009年增长22.67%。省级财政收入为107.26亿元,增长24.14%。市级财政收入为514.74亿元,增长26.81%。县级财政收入为529.68亿元,增长20.03%。乡级财政收入为229.65亿元,增长19.34%。由于2009年省级财政对增值税、资源税和非税收入分成收入的增加,2010年省级财政收入增长率比2004年提高。1995年—2010年,河南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08倍,省级增长6.53倍,市级增长11.09倍,县级增长18.31倍,乡级增长7.94倍。财政收入的增长有力促进了财政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务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但市、县级财政收入增长得快,省级、乡级财政收入增长得慢,尤其是省级增长得最慢。各级财政依靠本级收入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并不均等,省级财力下放过度,省级、乡级财政需要上级的转移支付来履行政府职能。
(二)河南各级财政收入结构
财政收入结构是财政收入中税收与非税收入的比重。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税收比重越大;相反,税收比重越小。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的高低就成为衡量财政收入质量的重要指标。1995年,河南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82.99%,省、市、乡级税收比重分别为94.52%、89.36%和86.59%。县级税收比重为62.59%,居四级财政之末。随着1996年分税制调整,地市以上企业增值25%部分的增量省级不再分成,各地市也不再集中县市增值税25%部分的增量。1996年—2003年,省、市级税收比重由94.51%和83.99%分别下降到74.41%和76.94%,财政收入质量下降;县乡级税收比重由57.65%和83.67%上升到69.44%和94.7%,财政收入质量提高。2004年河南省财政对地市下放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当年省级税收比重下降为39.8%,2008年也仅为40.57%。市县乡级税收比重由2004年的76.63%、64.88%、90.95%分别上升为2008年的77.17%、69.05%、92.19%,财政收入质量提高。2009年河南省级财政提高了增值税和资源税类税收的分成比例,税收比重提高到49.29%,市县乡级税收比重下降到76.93%、66.53%、89.94%。2010年省市级税收比重下降为38.69%、76.68%,县乡级上升为69.77%、91.79%。1995年—2010年,省市级税收比重下降,县乡级税收比重上升。省市政府需要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保障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河南地方财政收入中各级财政收入的比重
地方财政收入中各级财政收入的比重是反映各级财政从分税制中直接获得的财力水平,影响各级财政的自主程度,受制于分税制的集权和分权设计。1996年、2004年和2009年的分税制调整都没有改变省级、乡级财政收入比重比较低,市级、县级财政收入比重比较高的状况。省级财政收入比重最低,2003年之前略高于10%,2004年起低于10%,并从2004年的9.92%下降到2008年的7.89%,2009年再下降到7.67%,2010年回升为7.77%。乡级财政收入比重2004年前略高于20%,2004年后明显下降,从2004年的17.91%下降到2008—2010年的16.59%、17.09%、16.62%。2008年前,市级财政收入比重最高,均在30%~40%之间徘徊;自2008年起,市级财政收入比重低于县级财政收入比重,市级略高于36%,县级略高于38%。1995年—2010年,省级、乡级财政收入比重下降,市级、县级财政收入比重上升。省级、乡级财政需要上级的转移支付提供公共服务。
(四)对河南各级财政收入能力总量关系的合理性判断
1995年—2010年,由于省级、乡级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市级、县级,因而省级、乡级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低于市级、县级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然而,省级、市级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低于县级、乡级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却是不合理的。因为,根据国际经验,政府的层次越高,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越大;反之,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越小。
三、河南政府间财政收入能力的纵向均衡性判断
判断上下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需要借助于财政自给能力的概念,而财政自给能力是各级政府在不依赖高层政府援助的情况下独立地筹措收入的能力,通常以财政自给能力系数来表示。①财政自给能力系数=本级负责征收的收入÷本级公共支出如果系数等于1,说明该级政府刚好具有财政自给能力,虽然没有能力向其他级别政府提供转移支付,但也不需要其他级别政府提供转移支付,也不需要举债。如果系数大于1,说明该级政府具有充分的财政自给能力,除了满足本级政府支出外,还可向其他级别的政府提供转移支付。如果系数小于1,则该级政府的自给能力不足,需要其他级别政府向其提供转移支付,或通过举债满足财政支出需求。由于2011年之前我国地方政府无权举债,财政自给能力系数小于1,意味着需要接受其他层次政府的转移支付来提供公共服务。1995年,省级财政自给能力为0.38,居于河南四级财政之末;乡级财政自给能力为0.84,居于河南四级财政之首;市级财政自给能力为0.69,高于县级财政的0.53。各级财政自给能力均显不足。1996年—1997年,各级财政自给能力均有所提高。2002年—2003年,县级财政自给能力低于省级,乡级依然最强,市级位居第二。2004年之后,各级财政的自给能力的对比关系又恢复了1995年的状况,表明2004年和2008年的分税制调整对各级财政自给能力的影响相同。特别是2008年后,四级财政自给能力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趋势更加明显。例如,2010年,省级财政自给能力系数为0.17,县级为0.3,市级为0.66,乡级为1.04。1995年—2010年,除乡级财政自给能力是上升的并在2010年超过1外,省市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均是下降的并小于1,省市县级财政需要上级的转移支付完成提供公共服务的重任。
四、政府间税收划分的国际经验及河南税收配置的缺陷
(一)河南税收在政府间的错位分配
1.政府间税收分布经验。一般而言,政府层次越高,税收占政府总税收的比例越大;政府层次越低,税收占政府总税收的比例越小。单一制国家中较高层次的政府的税收比例一般高于联邦制国家。在联邦制国家中,澳大利亚(2007)中央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比例为81.93%、15.3%、2.94%,加拿大(2007)为48.04%、42.19%、9.78%,德国(2007)为49.44%、37.3%、13.26%。在单一制国家中,匈牙利(2007)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比例为82.98%、17.02%,挪威(2007)为84.27%、15.73%(单一制国家一般不设州政府),法国(2007)为81.59%、18.41%①。
2.税收在河南政府间分布的错位。2010年,税收占河南财政收入的73.6%以上,其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划分并不均匀。市级税收占全省税收的比重超过38.83%,税收比重位居各级政府之首。省级税收比重为4.08%,税收比重最低。县级税收比重为36.36%,乡级税收比重为20.73%。与上述国家相比,河南省市县乡政府占有的税收比例与其政府层次高低不相适应,省级政府②的税收比重太低。
(二)税种在政府间的错位配置
1.税种在政府间的分布规律。一般来说,高层次政府的商品税、所得税和其他税种的比重较大,较低层次的政府财产税的比重较大;单一制国家较高层次政府各种税的比例一般高于联邦制国家。在联邦制国家中,澳大利亚(2007)中央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商品税比例为81.98%、18.06%、0%,财产税的比例为0.05%、67.87%、32.12%,中央政府占有所得税的100%。加拿大(2007)中央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商品税比例为39.15%、60.14%、0.71%,财产税的比例为0%、19.17%、80.83%,地方政府拥有其他税种的100%,所得税的62.8%、37.2%、0%。德国(2007)中央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商品税比例为63.56%、34.73%、1.72%,财产税的比例为0%、54.17%、45.83%,所得税的40.87%、38.33%、20.8%。在单一制国家中,匈牙利(2007)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商品税比例为86.84%、13.16%,财产税比例为37.72%、62.23%,所得税比例为80.44%、19.56%。挪威(2007)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拥有商品税的99.21%、0.79%,财产税的52.26%、47.74%,所得税的77.1%、22.9%,其他税的100%、0%。法国(2007)中央政府拥有所得税、商品税的100%,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产税为20.5%、79.51%。
2.河南政府间税种配置的缺陷。2010年,河南省市县乡政府分别拥有商品税③的2.77%、39.56%、34.83%、22.84%,所得税的14.64%、39.85%、29.16%、16.35%,财产税的0%、39.44%、42.8%、17.76%,其它税种的0%、26.04%、48.97%、24.99%。与上述国家相比,河南省级政府的商品税、所得税与其他税种的比例较小。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河南省级财政收入增长率、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省级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和省级财政自给能力均是最低的,河南财力严重向县级、市级倾斜。另外,2012年,河南要全面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而省管县体制包含着省级财政加大对县级财政的支持。为此,必须改变河南省级财政收入能力最低的状况,以便有更多的财力来增加对县级财政的支持。目前,河南的“乡财县管”体制也在积极探索之中,乡级政府将要虚化。有鉴于此,本文基于2009年的分税制框架,以省、市县两级政府为例,构建提升财政收入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的改革方案。
1.增值税。市县增值税收入(25%部分)以2008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分成20%的规定,促进市县实现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省级企业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仍归省财政所有(原体制规定)。
2.营业税。省级企业营业税全部归省财政,取消原省级企业营业税下划市县的规定,扩大省级税收中营业税的比重,使营业税成为省级政府的主体税种。
3.资源税。为促进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市县资源税收入以2008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集中30%;市县耕地占用税收入以2007—2008年两年加权平均数为基数(分年权重为2007年1/3和2008年2/3),增量部分省级集中20%(原体制规定)。
4.企业所得税。省级企业所得税除重点企业、特殊行业、跨省经营集中纳税企业和跨市经营企业外,其他企业所得税全部下划市县。企业所得税(包括市县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增量部分省与市县维持现行的15∶85比例分成,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5.个人所得税。原下划县市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省与市县改按6∶4比例分成。这一分成比例与个人所得税中央与地方分配比例一致。由于省级财政占有了个人所得税分成中较大比例,其便逐渐成为省政府具有调控收入分配性质的税种。
6.除了上述税种以外的其他税种归市县所有,真正使财力下移,满足市县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实现其职能的财力需要。
一、财政收入组成与GDP对税收影响分析
财政收入包括各项税收、企业亏损补贴退库、教育费附加和非税收入四部分。各项税收的增幅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关,财政补贴、教育费附加和非税收入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关。因而,各项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体,其增长速度决定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税收的增收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制度性增税”,即提高税率、开辟新税种、扩大征税范围、或者税制的某些具体政策调整导致税收增加;二是“管理性增税”,指由于税收部门加大征管稽查力度而带来的税收增长;三是“自然性增税”,即在税制不变,管理方式和力度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导致的税收增加。显而易见,只有其中第三个因素与GDP增长存在最直接的关系。
2004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36875.9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5%:财政收入26396.47亿元(财政收入中不包括国内外债务收入),(2003年财政收入21715.25亿元。)按照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6%。
在26396.47亿元的财政收入中,各项税收收入为2416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2%,2003年为20017.31亿元。影响财政收入增幅19.10个百分点。以退库负数形式存在的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为一217.93亿元,比上年-226.38亿元降低了3.73%,影响财政收入增幅0.04个百分点;征收排污费和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用附加和其他费用2004年总计2448.72亿元。2003年为1924.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但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幅度为2.41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受税收因素的影响,在财政收入21.6%的增幅中,19.1%受到税收的影响,影响率达到84.25%。
二、影响税收的其他特殊因素分析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对其影响最大,而财政的增长主要依托GDP增长。那么是否可以说税收的增长只依托GDP增长呢?显然不能就此下结论。税收的增长除依托GDP增长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因素。
(一)统计口径上的差距
我国2004年税收收入增长20.72%,是按照现价计算的;而GDP增长9.5%是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的,没有考虑价格的变化因素。根据2004年我国的各种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2.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6.1)计算,按现价计算的GDP增长率为16.6%(2003年我国GDP为117390.2亿元),这样各项税收与GDP两者幅度差距就小了很多。
(二)各税种与GDP相应产生的效果不同
我国2004年三大主体税种,入库的收入分别为9017.94亿元、3581.97亿元,3957.33亿元和1737.06亿元。这三项收入占全国税收总额24165.68亿元的75.7%。地方税收收入总和为9999.5亿元(包括2004年中央本级出口退税增加200亿元,增加地方财政本级收入中增值税200亿元),地方收入的三大税种,(增值税2404.43亿元,营业税3470.98亿元.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为1596.00亿元和694.82亿元。)入库的收入占全部地方收入总额的81.6%,各税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关系是:
1、增值税
从经济运行的整体看,增值税的总规模是由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的工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中的商业增加值来决定的,因而增值税的增长速度也是由这些部门的增加值增长速度决定的。2004年我国增值税完成901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工业增值税对应的税基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增加值,2005年工业增值税中免抵调库比上年多2-3个月,增收250亿元左右,扣除免抵调库不可比因素后增长16.7%,而当年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恰好为16.7%。2004年第三产业中的商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增加值为19.57%。这两个指标的平均增幅为18.14%,远高于GDP增长率的9.5%,与增值税的增长幅度基本同步。
2、营业税
是对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邮电通讯业、建筑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等第三产业取得的营业收入进行征税。2004年我国营业税完成358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5.9%。营业税增量中的一半来自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去年房地产业投资增长19.8%.来自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营业税分别增长18.2%和21.5%,大体上与税基对应。这些产业的增加值的增长率要大大高于总的GDP增幅。所以营业税是按营业收入的固定比例征收的,与GDP增长9.5%没有同步关系。
3、所得税
企业的盈利状况决定着企业所得税的多少,个人收入的高低决定着个人所得税的高低。2004年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完成3957.33亿元,比上年2919.51亿元增长了35.5%,与之相关的企业效益指标也是情况良好的。其中,由于2004年企业利润增长38.1%,当年预缴所得税增长低于利润增长,使得2005年汇算清缴收入比较多,增幅达86%;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6%,当年预缴所得税增长了23%。
(三)我国目前一定程度的多环节重复课税与GDP的核算口径不一致
例如,生产型增值税已经实行多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对固定资产投资还不允许抵扣增值税。但近年来,一些部门和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不低的,从而带动了这部分税收的相应地增长。又如。营业税也存在重复征税的现象,例如建筑安装购进材料已交了增值税,到总的建筑安装价值里又征收了营业税。再如,废品、下脚料的出售也同样存在重复征税,因为废品的过项税金已作进项税转出不予抵扣。销售自己使用过的游艇、摩托车、应征消费税的汽车,依照6%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因为此三者一般作为固定资产在购进时进项税不予抵扣,而在销售时又要交税。明显重复征税。
三、对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关系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总的来说,当前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当然,当分析我国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关系时,我们应该注意:
第一,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判断财政收入增幅是否正常。如果比较,首先要统一比较的口径,即需要剔除制度性增收和管理性增收因素。同时,一定要注意统计口径,注意指标的内涵与外延。
关键词:财政收入;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拉弗曲线;计量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114-02
1 理论基础
根据财政学理论来讲,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应形成相依相存的长期稳定关系。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比较深刻地分析了税收与国民财富、税收与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关系。而瓦格纳在《财政学》中也提出了他所主张的社会政策的财政理论。他认为财政政策原则即是税收能灵活地保证国家经费开支需要的原则。该项原则包含两层含义,即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
对于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还提出拉弗曲线理论。严格的说,拉弗曲线是用来指出一个命题的,即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税收决定于经济,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拉弗曲线大体描述了税收与经济之间的这种辨证关系。当税率为零和100%时,都不会有赋税收入,从原点至拐点C处,随着税率提高将增加税收额,C点是税收和经济增长最大处;从C点到B点间,随着税率提高,税收额将逐步减少直至重新为零。
图1 拉弗曲线图
拉弗曲线表明,当税负增长率一定时,税负增长初期,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即GDP迅速增长,GDP增长率大于税负增长率,图1中表示为D点至E点;当税负增长超过某一点后,尽管其增长率不变,但GDP的增长率迅速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图1中表示为EA线段和AB线段。拉弗曲线的这种形态变化,在曲线上表现为DE段平缓,即税负有一定增长,但GDP以更快的速率增长;EA段陡峭,即税负有一定增长,而GDP增长率很小,也就是说GDP增长率小于税负增长。大于A点时,出现过高的税负,长期看会对消费、储蓄和投资产生负面效应,从而抑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ABC区域被称之为“”。在以拉弗为首的供给学派看来,要维持税收行为的有效,政府只能在OAC区域征税。可见,只有合理的财政收入水平才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四川省财政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
2.1 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现状
注:LGR:地方财政收入,GDP:国内生产总值
由上表可看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四川省财政收入也随之增长,但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以1997年重庆直辖为界,1986到1997年,1997到2000年两段均呈下降趋势,而从2001年起该比例较为稳定。
2.2 财政平均收入率、财政收入弹性及财政边际收入率现状
从1997年重庆直辖以后,财政边际收入率多数高于财政的平均收入率,表明财政收入有提高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收入弹性跌至最低-0.14,重庆刚直辖前后即1996、1997两年的财政收入弹性都小于-1。财政收入弹性在1998年之后大部分年份都大于1,这也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也相应增长,且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3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3.1 对变量进行定义并建立模型
3.1.1 变量的定义
解释变量的确定:从经济理论和实践来看,经济增长可以用GDP来表示,文以GDP作为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本文以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解释四川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3.1.2 建立模型
设定财政收入与GDP相关关系模型。
T=α+βG+μ(1)
其中:T为各年的财政收入,G为各年的GDP,α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μ为随机变量。
为获得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设立模型(2)。
LnT=η+δLnG+ε(2)
3.2 模型的检验与处理
(1)对模型(1)的检验。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上述模型,可知方程的拟合度高,R^2=0.966495,纠偏后R^2=0.964633,F=519.2310总体显著性较好,G的t值为22.78664>1.73,通过检验。在а=0.05下查DW检验临界值表,得dl=1.20,du=1.41,1.537775∈(du,4- du),因此可认为其不含自相关。
(2)对模型(2)的检验。
对原始数据取自然对数,再对变量进行一次回归,可得方程的拟合度高,R^2=0.956296,纠偏R^2=0.953868,LnG的t值为19.84595>1.73,通过检验。但在а=0.05下查DW检验临界值表,得dl=1.20,du=1.41,DW值=1.133874∈(0,dl),因此可认为εt存在一阶正相关。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得DW值=2.060926,在95%的置信度下∈(du,4-du),因此可认为不再具有自相关。
3.3 得出回归方程
方程(1)为:
T=8.246207+0.058918G(1)
方程中β=0.058918 表明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财政收入可增长589.18万元。
方程(2)为:
LnT=-1.072110+0.787717LnG(2)
由方程(2)可知,四川省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为0.787717,这与学术界普遍认为的0.7~0.8基本接近③。这表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仅增长不到0.8个百分点,这一比值显得过低,这不符合瓦格纳所提出的财政理论,四川省的财政收入并未保持充分的收入弹性。
3.4 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关系
四川省1987年到2005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过Eviews软件得出两者的散点图,可知直到2005年四川省财政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还没形成明确地相依增长的关系。这不符合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因此四川省应加大对财政收入与当地经济的协调关系,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协调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税收征管
进一步完善税收体制和加强税收监管力度。尽管拉弗曲线存在着不足,但它的确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为我们带来新的思想。适度的财政收入规模才能够有效地保证财政职能的发挥,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从四川省实际需要出发,使税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经济的增长。四川省应继续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源监控,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从而减少税收流失,增加税收收入。但是,在加大税收征管,获取必要的税收收入,提高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尽量避免劳动者因税收而选择休闲或生产者因税收选择从事地下经济或放弃投资,防止进入拉弗曲线的“”。
4.2 提高企业效益
四川省应加快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改革,减少对民营经济发展制约,优化吸引外商投资的环境,促进外贸出口。同时,改善企业所有制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改善四川省的企业运作效率,使其利润水平、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这样,按照现行税制,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有一定的税收累进效应。四川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就为其财政收入提供了良好基础和保障。
4.3 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经济增长对财政收也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提高GDP的增长率,也就提高了财政收入。国民经济各产业在收入水平、适用税种和税率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提供税收的能力并不一样。按照我国现行税制以及产业特点,第二、第三产业比第一产业的宏观税负要高。例如四川省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并且其环境美丽,气候宜人,有大量的休闲景区和文物古迹,是旅游的圣地,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其旅游业的发展。四川省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本省的经济,从而促进财政收入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闫茂斌.析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5,(34).
[2]曲振涛, 周正. 我国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04,(8).
[3]钟友明.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关性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4]高黎,聂华林.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5).
关键词:财政收入;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68
1问题的提出
财政收入是一国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保障,主要有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和宏观经济调控三大职能。为了研究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预测中国财政收入未来的增长趋势,需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2文献回顾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一支,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抑制的作用。对于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王小平基于1994-2011年29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在《地方财政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中揭示了人均GDP对人均财政收入差异有正向作用。纪跃芝、邓波、王继新在《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中,研究了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及居民消费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财政政策到底是什么,是我们所关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分析近年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对帮助国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
3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方法
3.1变量设置
通过对财政学理论和实际经济生活的学习和研究,选择“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Y;选择税收、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就业人数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1、X2、X3。本文数据以《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4》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为数据源,数据均为中国官方给出,来源真实可靠。
3.2模型构建
通过变量的试算筛选,最终确定以下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被解释变量:财政收入,解释变量;X1:税收;X2:国内生产总值;X3:就业人数。
3.3数据来源
(1)本文数据处理以及分析操作均借助Eviews8.0软件。
(2)数据来源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4》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4实证结果分析
4.1实证分析过程
由表中数据可得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Log(y1)=-3.563884+0.911336log(x11)+0151785log(x21)+0.243140log(x31)
(-1.705620)(21.08214)(3.170006)(1.371209)
R2=0.999964F=149221.4D.W=3.174106
4.2实证分析结果与解释
要对建立的初始模型进行包括经济意义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的两级检验。
4.2.1经济意义检验
(1)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正向,税收增加1%,财政收入增加0.91%,说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正向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财政收入增肌0.15%,符合经济现象。
(3)就业人数与财政收入的关系也是正向的,就业人数增加1%,财政收入增加0.24%,符合现实。
4.2.2模型的统计推断检验
(1)T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n-k-1=16的T统计量的临界值为t0.025(16)=21199,初始模型中只有X3未通过检验,表明模型存在一定偏误。
(2)F检验:方程F检验结果F=34910.0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临界值为F0.05(3,16)=3.344,结果显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成立。
(3)R2=0.999964,表明模型拟合较好,中国财政收入变化的99.99%可以由其他3个变量来解释。
4.2.3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检验
(1)异方差检验――Glejser检验。
用eviews作异方差的Glejser检验如下:
得出R-squared=0.324705,可看出,nR2=64941,由检验知,在=0.05下,查χ2分布表,得临界值χ2(9)=16.9190,nR2
(2)序列相关检验―拉格朗日乘数检验。
一阶自相关拉格朗日乘数检验Included observations:20R-squared=0.431105
一阶自相关检验:LM=20*0.431105=8.6221,该值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自由度为1的χ2分布的临界值χ20.05(1)=3.84,由此判断原模型存在1阶序列相关性。
二阶序列相关拉格朗日乘数检验Included observations:20R-squared=0.619692。
进行广义差分得出新模型:
Log()=-5.014569+0.945294log(x21)+0432204+0.956029AR(1)
(-0.454220)(5.813107)(0.413244)(26.45672)
R2=0.999432F=8795.158D.W=1.470556
AR(1)前的参数值即为随机干扰项的1阶序列相关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W=1.470556>du=1.4,则经过广义差分变换后的模型已经不具有序列相关性。
(3)模型设定偏误检验-拉姆齐检验。
结论:F=117180.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临界值为F0.05(3,16)=3.344,结果显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原假设式无模型设定偏误。
由此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性质,通过了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推断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模型符合现实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相关假设,可以较好的提供经济信息。
5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
(1)从模型的估计到检验,到得出最后的模型,可以看出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X1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税收弹性,即税收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91%,税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
(2)从经济意义上面分析,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的关系均为正向,有一定关系,且经过计量经济分析通过了检验,符合经济现象。
5.2政策建议
5.2.1加强税收管理,保证税收的稳定增长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现职能的关键保障。税务部门要加强税收的监管,避免偷税,漏税等犯罪行为的发生,保证税收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再分配职能的地位。依法征税,依法治税,是未来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改进的。
5.2.2加强税费改革,推动税制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对经济运行起到调节作用。进行税费改革,不仅仅要求政府在合理的范围内完善税收的各个环节,还要求政府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通过税费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5.2.3积极促进就业,带动经济发展
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人民收入进而推动财政收入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积极促进就业,不仅有利于缓和当前略为低迷不振的经济境况,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同样对未来预期的财政收入增加也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4)[Z].
[2]王小平.地方财政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财政监督,2014,(13):6365.
[3]纪跃芝,邓波,王继新.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