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范文

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篇1

市政府金融办

( 2020年7月)

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市金融系统以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切实加大金融投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全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金融支撑。现将近年来我市金融领域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切实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一是强化信贷支持。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140.05亿元,贷款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比年初增加258.01亿元,增长13.71%,增速位居全省各地市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2个百分点。二是优化贷款结构。累计发放疫情防控贷款142.27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0.32亿元,较年初增加42.34亿元,增长15.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9个百分点,贷款户数51196户,较年初增加5600户;制造业贷款余额177.37亿元,较年初增长4.55%;全市共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基金1.94亿元,新增小额担保贷款5.12亿元,直接扶持个人创业人数达4096人,带动就业人数15344人。三是开展“降成本优环境”活动。会同多个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转贷(倒贷)基金贷款中间环节收费开展专项整治,通过依法查处贷款中间环节违规收费行为,坚决治理贷款中间环节违规收费,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62%,较2019年末下降了0.38个百分点。全市银行业机构严格执行3000亿元专项贷款优惠利率,辖内10家银行已向68户重点防疫企业授信,向其中49户企业发放了优惠利率贷款6.83亿元,发放户数占全省的12.34%,贷款金额占全省的7.35%,分别列全省第三位和第四位,累计为企业减轻利息负担2000余万元;全市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充分利用5000亿元专用再贷款额度累计为新型农业主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19.83亿元,办理再贴现业务0.85亿元,合计20.68亿元,占全省总额度210亿元的9.85%,节约利息成本1000余万元;全市累计发放续贷6.12亿元、展期8.16亿元,累计为企业节约续贷“过桥成本”约3000余万元。同时,在疫情期间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贷款共2048笔,贷款金额合计16.64亿元,实施临时性延期付息的贷款户数130户,延期付息金额合计2290.43万元;全市政府性担保公司在疫情期间,累计为124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29亿元,担保费率由原来的1%以上下调至0.74%,为企业至少降低担保费用182.9万元,累计减免再担保费21.97万元。

(二)积极完善扶持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一是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抚州市银行业机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二是建立银行抽贷报告制度。为防止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进行抽贷,及时协调、稳妥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题,我市从2014年正式建立了银银行抽贷定期报告、问题企业贷款处置协调、地方政府倒贷机制、金融诉讼案件快速处置机制“四项制度”,坚决制止银行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抽贷、断贷行为,促进了民营企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建立重点企业融资协调制度。会同抚州银监分局和有关金融机构,定期对辖内重点民营企业融资情况进行现场调度。先后调度了大乘汽车、金品铜科、海利科技、创世纪科技、智谷科技、卓朗科技等重点企业的银行融资问题,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融资帮扶力度。

(三)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金融业发展。一是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入股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推进民营资本入股村镇银行,目前全市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11家,每家村镇银行中都有民营企业股东,民营企业及自然人股东基本上占比都在40%以上。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及典当行,目前全市已设立3家民营性担保机构、11家小额贷款公司、6家民间融资服务中心和10家典当行。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农信社改制。全市所有县级农村信用社全部完成农商银行改制工作并全部挂牌开业。在改制过程中,每家农合机构都吸收了民营企业入股和自然人入股,占股比例达到40%。三是撬动民营资本参与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撬动民营资本通过入股等方式与市金控集团、市城投、市文旅投、市工创投、市农发投、高新区高发投、高新区财投等市本级平台设立了多支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基金总规模达到近300亿元。

(四)狠抓资本市场发展,推动民营企业挂牌上市。一是完善奖励政策。出台了《抚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挂牌)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挂牌上市的奖励力度。二是企业挂牌上市势头良好。全市上市企业达到2家(博雅生物、万向新元科技);志特新材已经在深交所进行首轮问询,灿辉科技正在港交所排队待审,施美制药预计三季度完成辅导验收。卓朗科技与壳公司基本确定股权转让协议,北斗变电科技已与壳公司签订并购协议,云时代教育启动纽交所上市事宜,老表互联科技已与合作券商对接赴荷兰加勒比证券交易所上市事宜,三是债券发行稳步推进。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发行债券50.01亿元,同比增长94.2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全市民营企业融资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民营企业融资依然困难。虽然今年疫情期间银行机构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紧张的局面,但由于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小微企业,企业自身规模小,效益不稳定,财务制度不健全,贷款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其融资还是面临较多困难。二是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目前由于我市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少,还未专门设立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准备金。三是金融风险防范压力加大。受疫情影响,不良贷款出现反弹,贷款逾期情况出现不同程度增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切实强化信贷投放,全力稳企业保市场主体。结合“两宣一帮”活动深入园区、企业开展“六保、六稳”的金融政策宣讲。继续深化与各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用好央行1万亿再贷款(目前全市已经授信3.54亿元,办理再贴现金额2.37亿元);和全省首批2200亿元的专项贷款政策(目前7家专项贷款资质银行已成功对接项目59个,授信44.18亿元,放款15.88亿元),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努力增加对我市的有效信贷投放,确保全年新增贷款300亿元。结合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政银企对接常态化,每月定期开展分行业、分产业链、分企业、分领域、分县(区)的政银企专场对接活动。

二是持续开展企业帮扶,全面加强企业融资服务。深入推进“降成本、优环境”金融帮扶专项行动,规范银行贷款收费行为,落实央行降息降准政策,推动贷款利率LPR的市场化改革,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督促金融机构采取延期还款、分期还款、展期续贷,收回再贷等措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款安排,还本付息可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罚息。

三是狠抓企业上市挂牌,深入推进“映山红”行动。全力做好志特新材排队待审工作,力争年底前顺利上市,加快灿辉科技挂牌港交所进程,跟踪做好北斗变电、卓朗科技的并购回迁工作。加大债务融资工作力度,力争今年全市新增发行债券100亿元。

四是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不断拓展“两山”转换通道。积极学习借鉴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经验,按照“一县一品、一行一品”的试点要求,创新推出“两权”、收益权、养殖权、用能权、排污权等“信用+多种经营权”生态专属信贷产品,确保“两权”抵押贷款规模达到50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

五是全力以赴防范风险,切实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坚持促发展与防风险“两不误、两促进”的工作原则,落实好《抚州市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行动方案》,紧绷防范金融风险这根弦,压实各方责任,严密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金融风险。

篇2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 商业银行 影响 对策

一、《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

(一)更严格的资本金要求

《巴塞尔协议Ⅲ》规定最低总资本充足率仍为8%,但是提高了核心资本尤其是普通股的占比,即要求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由4% 提高到6%,普通股最低标准由2%提高到4.5%,并可于2011 年到2015 年分阶段达到要求。

(二)建立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

《巴塞尔协议Ⅲ》中引入了2.5%的资本留存缓冲,由扣除递延税项及其他项目后的普通股权益组成。如果商业银行的资本留存缓冲比率达不到该要求,监管机构将限制银行拍卖、回购股份和分发红利等。这项规定将于2016年1月起适用,并于2019年1月开始生效。同时,该协议还规定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建立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

《巴塞尔协议III》关于过渡期安排,从现阶段银行资本状况,以及对银行盈利情况和为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等方面考虑,将过渡期规定为2013 年1 月1 日到2019 年1 月1 日,在此期间分阶段达到《巴塞尔协议III》的相关规定。

(三)系统性重要银行额外资本和应急资本机制

通常系统性重要银行也被认为具有“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因此,需要对系统性重要银行建立额外资本,通过这一规定使得系统性重要银行具有较高质量的资本,具有更强的损失吸收能力得以稳健的发展。建立应急资本机制,如应急可转债,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银行濒临倒闭时,通过债权人参与共同承担损失,因而不但能够减少对纳税人的影响,还使得银行得以继续经营。

(四)在风险资本框架之外,引入杠杆率监管指标

新协议规定了最低3%的权益资产比指标,以控制银行的杠杆融资规模。但是,由于银行经营模式的不同,杠杆率指标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建议从2011年1月1日起,各国监管部门开始对杠杆率指标进行监控,以观察其与资本充足率框架的契合情况。2013年为正式实施期间,所有与杠杆率相关的信息披露应从2015年开始执行。

(五)流动性监管指标

金融危机爆发的又一重要原因是银行流动性监管不足,全球银行业缺乏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标准,此次,《巴塞尔协议III》引入流动性监管指标。首先提出流动性覆盖率(LCR)监管指标,衡量在设定的严重压力情景下,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否充分满足短期(一个月) 流动性需要,规定要求不低于100%。于2011年开始进行检测,于2015 年实施。其次提出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监管指标,用于度量银行较长期限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对其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规定要求必须大于100%。于2012 年开始进行检测,于2018 年实施。

二、《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影响分析

短期来看,核心资本充足率提升对我国银行业影响不明显。中国银监会目前规定国内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限为11. 5% , 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 而《巴塞尔协议Ⅲ》中这两个指标分别为8% 和6%, 即便巴塞尔新协议马上执行, 国内资本充足标准仍高于国际标准。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主要以信贷为主,以利差收入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信贷业务为资本消耗型的银行业务模式。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快速发展时候,以及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快速发展,对于信贷的需求将会增大。再加上提出了《巴塞尔协议III》资本要求,我国银行业将面临资本监管压力。其次监管资本中普通股所占比例的增加,普通股被认为是高质量的资本,因此其资本成本也最高,这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

(二)对建立资本留存缓存和逆周期资本缓冲影响分析

根据《巴塞尔协议III》的规定,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 2.5% 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协议规定资本留存缓存和逆周期资本缓冲由普通股和其他高质量的资产构成。根据目前我国监管当局对资本留存缓存和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要求来看,尚不足《巴塞尔协议III》中2.5%的要求。《巴塞尔协议III》提出的更高的资本要求,这将会使商业银行的再融资或者使得其未分配利润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

(三)对系统性重要银行额外资本和应急资本机制的影响分析

《巴塞尔协议III》规定银行体系需建立系统性重要银行额外资本和应急资本机制,使得对于系统性重要银行计提风险准备,当发生重大风险或者经营失败时,通过额外资金进行风险补偿或启动应急资本机制,从而使银行能够得到稳健的发展。由此可见,系统性重要银行额外资本和应急资本机制的建立对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三、我国银行业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一)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调整经营模式

长期来看,我国银行业将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国需要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如通过调整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将普通股资本补充方式同内部资本积累补充方式相协调,以实现高资本补充低成本。还可通过创新混合资本工具等,通过开发创新型金融工具以增加银行资本。

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努力调整经营业务模式,减少资本消耗型业务,增加资本节约型业务,进而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以最小的资本消耗尽可能获取最大的经营效益。

(二)结合现实国情,合理安排过渡期限

如何在贯彻《巴塞尔协议III》的前提条件下不影响经济各部门的稳定运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更严格的资本定义,更高的资本持有水平,更广泛的风险覆盖范围等,都是我国银行业在下一阶段工作中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过于仓促地实施新资本框架势必会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太长的执行期间又会削弱新准则的政策效果。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寻找一个时间上的制衡点,以合理的速度对我国金融系统进行改革。只有这样,中国银行业才会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发展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商业银行多年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银行业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项目的核心是,通过不断的了解客户情况,根据客户的投资爱好以及财富积累,匹配合适的金融理财产品,开发一系列适合客户消费习惯、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预期期望的投资方案。在国外,由于发展时间较长,国外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财系统,从产品概念初级阶段到理财产品成熟化,不同的商业银行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设立不同的理财项目,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各部分相对独立却又相互依存的体系。银行在培养客户忠诚度的同时,不断加强完善客户服务,注意客户体验,以寻求为客户带来最好的专业服务。在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再因部分群体对理财业务不够了解,对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国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国内投资理财的刚性需求也逐渐提升。而在国内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的背景下,银行要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也同样面临巨大挑战。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个人理财产品同质化。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资金实力比较雄厚,分布较为广泛。各银行理财产品的数量较多,但是产品的形式、特点变化幅度较小,导致理财产品缺乏特性,削弱了对客户的吸引力。各个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在功能、特征、种类、目标市场等方面差异性较低。比如,建设银行的“乾元-日积利”系列产品与招商银行的“日日享”系列,理财产品的同质化不仅会弱化品牌竞争力,也会限制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2.个人理财业务服务不到位。商业银行服务的质量和品质是客户选择的重要参考,而在近几年的客户评价和网络舆论中不难看出,其实中国的各大商业银行都存在着服务失位的问题。商业银行业务服务中,最大的服务问题是关于理财产品的科普性,银行工作人员产品讲解和客户理财知识的普及不到位,便直接推销理财产品,造成客户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投资,导致投资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投资失败的情况。

3.客户容易受到信息误导。在互联网未有效普及之前,我国的银行业营销基本是在营业网点进行,客户可以在网点了解自己想要的产品,听取理财师的建议,选择跟自己情况相匹配的理财产品。但由于监管力度不足,银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加强,有时会出现客户根据建议选择产品后出现投资失败的情况,从而降低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

4.营销人才结构化失衡。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单一型投资产品到现在的复合型理财产品。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开始趋向多元化。而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的提升则是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现阶段的金融市场监管仍然不健全,同时各种规章制度和人才制度均跟国外发达国家有一些差距。虽然我国的金融理财营销人员较多,但我国的金融营销准入门槛较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部分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对金融产品的了解不充分,无法提出高质量的建议。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问题成因分析

1.理财产品创新性不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力度不足,各银行相似产品较多。再加上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突出优势,人们的投资理念有了转变。互联网金融产品操作便捷等优势,再加上资金实力雄厚企业的资金保障,使得零钱通、余额宝等产品的竞争优势明显。他们的投资门槛较低,不限起购金额,随时赎回,适合任何风险型客户等特点。然而,商业银行的局限性相对更大一些,赎回期一般需要期限,对需要随时赎回资金或没有足够资金的客户有很大的影响,致使商业银行失去了较好的竞争优势。

2.营销服务管理失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服务管理不完善导致员工服务不到位。个人理财业务人员向客户介绍理财产品的准确性、全面性、合规性是衡量营销服务质量的重要一环。比如,理财产品风险揭示和相关信息介绍的详细说明是个人理财服务人员在向投资者介绍理财产品进行投资时必须做到的一项工作,客户的知情权应该得到尊重。商业银行理财服务人员在处理此项工作时还存在不当之处,为了追求业绩,减少客户办理业务的时间,着重为客户介绍产品的优点,而在产品的缺点及风险方面,忽略一些关于产品真实的风险情况,导致客户接收错误的提示,产生理财产品风险小的错误认知,最终被误导,作出错误的理财规划,造成投资损失。

3.人才培训不到位。商业银行人员招聘一般通过公开招考来进行。员工在入职前会有三个月的培训期,培训内容主要为一些基本实操性的内容,银行主要培训的是营销人员的营销能力,在员工知识储备较少的情况下会导致客户经理无法向客户充分解释个人理财产品,无法获取客户的信任,导致客户难于选择甚至最终选择其他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情况发生。

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优化路径

1.加强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做好客户需求分析。针对不同客户需求,研发更加合理和优质的理财产品。在产品研发时,银行要充分对新产品进行风险分析和把控。商业银行应借鉴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优势对产品进行创新,提高自身理财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要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与时俱进,提供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或者服务。

2.提升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品质。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个人理财业务管理。要求理财人员真实、客观、全面地向客户介绍产品的优缺点,明确告知理财产品可能会造成的风险。银行要重视自身的服务品质以及客户对于服务的评价,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品质。从产品的研发调研、项目设立、对外销售、服务策略、服务手段、服务品质,再到最后的重新复盘改进服务。而在这些服务之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服务的同时随时跟进客户的情况。通过获取客户的服务满意度及反馈,增加销售经验为后续其他理财产品的销售提供宝贵的经验。

篇4

【关键词】 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 必要性

一、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定位的特殊性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组织中处于超脱地位。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董事会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定位是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与任何方面达成重大的质量妥协,不能把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凌驾于对审计事务的判断之上。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只有持续地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达到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满意,从而融洽各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工作。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参考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职业领域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履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道德倡导者。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根据组织向顾客提供最优产品或服务的原则制定的长期战略性措施,是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实施的全部管理活动。它的主要原则是追求顾客的完全满意、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全员全过程地参与。

4.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银行业务经营、内控管理、综合绩效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和效果的有效发挥。

5.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内部审计质量及效果,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证,自然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6.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树立内部审计人员形象的内在要求。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获得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及员工的认可,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是最基本的支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防止偏差,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确保落实责任制,从而帮助组织达到预期目的。质量控制 贯穿整个审计活动的始终,将质量标准分解到每个具体环节,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进行自我控制,并由审计执行主管进行监督。它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事中控制主要是审计程序的选择与应用、工作底稿的记录与复核、报告的编制与审批;事后控制主要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反馈意见。内部审计活动范围涉及组织内不同的层次和领域,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示风险管理漏洞和内部控制弱点,建设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并跟踪落实,能够把组织的战略层、控制层和执行层上下左右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支持战略层针对目前需要改进的项目做出科学决策,又合理保证执行层按预定方案进行操作、不偏离目标,最终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能够保证满足顾客需求、维护自身信誉。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在做出战略规划后,迫切地希望得到处于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的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是如何具体执行的,执行效果和效率如何,存在什么风险,风险的严重程度,以便于进行分析判断,在加强指导、修订政策和接受风险之间做出选择,但是这些消息的来源必须客观、真实、可靠。而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希望将操作流程中客观存在、自身难以解决、不敢或不愿反馈给上层领导的问题和建议通过一个可信的信息通道进行反应。建立在严格质量控制之上的内部审计活动可以通过对有关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扩大测试来发现和验证问题性质,在两者之间充当媒介,满足双方的诸多需求。同时,内部审计师通过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进一步融洽审计与被审计、审计与高层之间的工作关系,进而维护自身信誉,逐步树立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权威性。

篇5

一、现有条件下,县支行有效履职的方法和手段

一是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扎实做好县支行工作。当前,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尽管面临诸多问题,但是人民银行县支行仍然具有许多优势,也是其他单位和部门所不具备的。基层行都立足实际,积极进取,在风险防范、工作机制、优质服务、内部管理、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认真做好基层行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的高质量促进高效履职。

二是在货币信贷管理方面,依托各级党委、政府认真抓好货币信贷政策贯彻实施,提高货币信贷政策实施效果。近年来,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人民银行各级行认真履行货币信贷管理职责,加强组织推动,开展银企对接合作,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肯定。特别是开展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增强了银行业的服务理念,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民银行基层行更好地履行职责。

三是加强探索创新,推动基层行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维护金融稳定、征信管理、反洗钱等职责。当前,基层行大力探索,积极做实金融稳定、征信管理、反洗钱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抓手,切实维护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特别是反洗钱和征信管理涉及面广,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人民银行基层行包括县支行积极探索,从加强检查督促、实施处理处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了反洗钱机制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四是认真做好中央银行金融服务,夯实工作基础。当前,中央银行诸多新系统运行后,作为远程终端的县级支行面对业务缩减,职能进一步弱化的现象。但人民银行基层行还是从实际出发,坚持按照一级财政、一级国库的原则,认真做好县支行经理国库工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做好服务,也为履行其他职责提供了支撑。

二、县支行在履职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

一是职责与权限不对等。职责较重、责任较大,但是权限较少、手段缺乏。依据现有的职责分工,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是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但人民银行基层行缺少必要的履职手段,职责与权限严重不对等,不利于基层行履行职责,更不利于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二是工作抓手不实。当前,人民银行基层行务虚工作偏多,沟通协调性工作较多,工作抓手不够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履职效果和履职效率。比如: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方面,强调宣传多、强调银企对接多,但是考核评价较少、窗口指导效果缺乏应有的效果。

三是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人员结构与岗位结构方面。由于人员年龄偏大、连续多年没有进新人,县支行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加之履行县支行职责经常要调研、撰写调研材料,致使人员结构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此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各项业务系统不断上线,但是工作量不降反增,对人员要求却在不断提高,致使县支行人员压力加大,不得不聘用临时工人员,现有的县支行临时人员占在编人员的三分之一还多。

四是经费较为紧张。随着地方规范津补贴工作逐步到位,地方不少部门特别是金融部门工资标准、福利待遇已赶上或超过人民银行县支行职工,加之近年来县支行存在工资总额计划还不能完全落实到位的情况,县支行干部职工还存在一些反映,过去曾经的优越感明显下降;另外基层行临时人员较多,要保证工资、福利正常发放、购买社会保险、因没有专项费用,只能从支行的公用经费中支出,造成支行公用经费紧张。

五是人员管理难度加大。多年来,人民银行县支行在编人员长期不变,工作人员危机感不强、活力不足,常存在人浮于事、“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给县支行日常管理带来难度。由于对一线人员数量有刚性要求,县支行人员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加之临时人员较多,又没有实现同工同酬,还有遗留问题,如:临时人员的组织关系等问题没有落实,造成管理难度加大。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赋予县支行制定和实施县域信贷指导政策的职责。着力推动县支行围绕货币信贷政策,紧密结合县域实际,切实抓好落实,切实搞好货币信贷政策的传导和实施。人民银行基层行要站在全局角度上加强对县域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监测,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县域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增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完善与地方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报刊媒体的信息沟通机制,积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做好货币信贷政策效应评估,提升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进一步明确赋予县支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责。着力推动县支行积极主动地依据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县域金融风险的防范、监测和掌控,维护辖区金融安全。特别要关注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对突发事件、特殊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确保当地经济金融稳健运行。加强横向和纵向沟通协调,建立央行与政府部门、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部门的沟通联系机制,共同研究制定涉及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的政策措施。

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渠道 政策支持

1.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随着全球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融资租赁业已经成为世界银行第二大资金供给渠道。在中国,我国融资租赁业正迎来发展的好时机。近年来,中国的金融租赁业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上半年,中国的金融租赁业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为了促进行业有序发展,2011年12月15日,商务部了“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创新融资租赁业务模式,优化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布局,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推动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2012年商务部对国内金融租赁公司制定了“国内金融租赁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征求业界意见,并为金融租赁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制定政策。商务部下一步计划从四个方面推动加快发展金融租赁业,支持和引导企业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2.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目前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有三类:

2.1政策融资。

各级政府部门每年都有各种名目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尤其是科技企业成长的资金支持,而且这些资金都是无偿或无息给予的。这个渠道往往被很多中小企业忽略。

2.2债务融资。

向银行、贷款公司申请贷款,或者通过担保公司担保,或者以融资租赁方式获得债务融资。这应该是主渠道,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抵押物,也不熟悉银行贷款方式。

2.3权益融资。

通过出售、转让、稀释公司股权获得融资。就是所谓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尽管这不需要利息,也不需要抵押物,但这是融资成本最高的方法,也是最难获得融资的渠道。

3.中小企业融资对策与建议

3.1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信用。中小企业借款困难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究其原因,与其自身缺点有较大的关系,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各种建议已经提出,但是没有自我发展方面的加强和改善。

3.1.1提高融资能力。一是企业要实施严格的预算控制制度,建立预算管理的资金需求预测方法,在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中;二是要加强成本控制,融资活动,评估完工成本,建立财务管理责任制;三是要建立有效的使用资金的办法,加强内部管理,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金使用情况。

3.1.2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首先,我们必须提高质量,业务经理应该熟悉货币政策,积极学习金融知识和使用现代金融知识,并结合自身条件适当向银行融资;其次,企业要抓住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在产品上市之前,及时改造设备,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在激烈的竞争中使市场稳定健康地发展。

3.2强化信用观念,构筑良好银企关系。

有一些中小企业不具有长远眼光,为了减轻债务负担,逃债,废债,严重损害企业信誉形象,破坏与银行的关系。为此,我们必须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意识,保全银行债务,尽可能与银行协商解决,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3.3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3.3.1金融机构要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变工作作风,深入企业,认真听取、反映业务需求,了解和掌握中小企业的需求,主动了解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增加潜在的信贷支持。

二是利用银行点多面广的优势,及时告知市场信息的优势。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关业务的前景较为乐观,通过贸易融资、封闭贷款、短期信贷等方式给予支持,以帮助企业尽快扭亏为盈。

三是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建设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四是金融机构可以展开相应的银行中间业务,使企业迅速积累生产和经营所需的短期资金,克服融资困难。

五是根据国家政策,落实和完善信贷人员入职豁免机制。

3.3.2建立和完善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应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系统,并扩大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存款和贷款紧张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根据老化性强的特点,完善公共信贷政策,简化业务流程,在业务计划和财务系统实施后更好地集成单个中小企业信用的基础上优先考虑。

二是合理调整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向,突出支持当地小企业的重点,使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支持中小企业。

三是适当建立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将成立一家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可以根据政府的政策和方向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各种贷款引导健康发展中小企业。

3.4中小企业市场营销。

面对新的营销环境和发展目标,中小企业必须培育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创新营销包括:

3.4.1营销理念的创新。为了捕捉市场信息,新思路,改进营销策略。

3.4.2技术和产品创新。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开拓新市场,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创造并引领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抢占市场先机。

3.4.3机制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企业管理制度,增强营销效果。

3.4.4管理创新。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公共资源,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

3.4.5人才创新创业。重点引进高科技人才,培育人才,以形成更高质量的企业技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执行分析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龙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项目的方向,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实施项目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第二,它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它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好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现场实施有的放矢,审计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因此,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现场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业务操作,重点把握好两方面的质量控制。其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为内部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提供了依据,是项目质量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三点:一是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为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根据取证的要求不同,对取证方法有所侧重,以规范审计取证行为。三是要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进行签名或盖章,确认其来源真实,证据有效。无法获取签名盖章的证据,应当了解原因,并在底稿中注明原因和日期;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其二,审计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编制工作底稿时,应遵循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保证认定事实客观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准确、审计建议合理专业。 转贴于

篇8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底稿重要意义

Abstract:Inrecentyears,alongwiththemarketeconomyunceasingdevelopment,theinternalauditgovernedtheroleintheorganizationwhichactedtoreceivetheattentiondaybyday,theacademiccirclesandthepracticalrealmallhopedthechallengewhichsolvedthecompanythroughtheinternalauditfunctionoptimizationtogovernwhich,theriskmanagement,theinternalcontroldomainappearedthequestionandfaces,andpromotedtheentireorganizationsimprovementbythis.Undersuchbigbackground,strengthensinternalauditqualitycontroltoappearessentialespeciallyandimportant.Thisarticlehadexpoundedinternalauditintheeconomicentitythenecessity,simultaneouslytostrengthenedinternalauditqualitythevitalsignificancetocarryontheindication,regardingdisplayedinternalauditeffectivelyintheeconomicsubjectfunction,hadtheverystrongconstructivenature,theguidanceandpointed.

Keywords:UnderinternalauditQualitycontrolWorksheetVitalsignificance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主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运行格局突破了原有模式,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课题,内部审计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发生,为管理服务,这些作用的有效发挥,就必须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改进内部审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十分必要且意义深远。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包括组织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作为组织成员的被审计单位(业务委托人)。内部审计师通过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评估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并建立跟踪检查程序,以监督、保证针对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为管理层、审计委员会以及被审计单位提供帮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管理手段,包括审计执行主管(总审计师、首席审计执行官、首席内审师等)为使审计工作的开展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部门的章程及其他适用标准的要求,制定并实施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包括监督、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等方面。

1.1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定位的特殊性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组织中处于超脱地位。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活动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它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董事会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定位是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客观性是指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它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与任何方面达成重大的质量妥协,不能把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凌驾于对审计事务的判断之上。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只有持续地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达到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满意,从而融洽各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工作

1.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和其他活动一样,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参考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职业领域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履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道德倡导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包括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涉及制定计划、开展业务、报告结果、监测进程等具体环节。《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行为规则,为内部审计师适任本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能够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科学化,能够更快、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从而将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审计客户的审计标准建立在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如果把内部审计师形象地比喻为足球赛场的裁判员,董事会和被审计单位代表两支球队,其他组织人员代表观众,相关的评价标准代表比赛规则,那么裁判员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平竞争理念,其次应熟悉比赛规则,最后在比赛中准确、熟练、审慎、公正地运用比赛规则,才能使双方队员信服,使观众满意,同时,也使自己的知名度和出场机会得以提高。

1.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根据组织向顾客提供最优产品或服务的原则制定的长期战略性措施,是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实施的全部管理活动。它的主要原则是追求顾客的完全满意、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全员全过程地参与。内部审计的顾客就是它的服务对象。最优服务就是从质量即利润的观念出发,以最小的成本帮助组织实现最大利润。它要求内部审计师充分利用审计资源,以高质量的保证活动和咨询服务对组织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揭示风险因素,提出改进建议,跟踪纠正措施的落实,从而使组织得到最大利润,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1.4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银行业务经营、内控管理、综合绩效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和效果的有效发挥。

1.5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内部审计质量及效果,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证,自然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1.6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树立内部审计人员形象的内在要求。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获得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及员工的认可,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是最基本的支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2.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防止偏差,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确保落实责任制,从而帮助组织达到预期目的。质量控制并不只是活动终了时的审核,而是贯穿整个审计活动的始终,将质量标准分解到每个具体环节,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进行自我控制,并由审计执行主管进行监督。它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事中控制主要是审计程序的选择与应用、工作底稿的记录与复核、报告的编制与审批;事后控制主要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反馈意见。内部审计活动范围涉及组织内不同的层次和领域,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示风险管理漏洞和内部控制弱点,建设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并跟踪落实,能够把组织的战略层、控制层和执行层上下左右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支持战略层针对目前需要改进的项目做出科学决策,又合理保证执行层按预定方案进行操作、不偏离目标,最终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

2.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能够保证满足顾客需求、维护自身信誉。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在做出战略规划后,迫切地希望得到处于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的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是如何具体执行的,执行效果和效率如何,存在什么风险,风险的严重程度,以便于进行分析判断,在加强指导、修订政策和接受风险之间做出选择,但是这些消息的来源必须客观、真实、可靠。而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希望将操作流程中客观存在、自身难以解决、不敢或不愿反馈给上层领导的问题和建议通过一个可信的信息通道进行反应。内部审计具有上述职能,建立在严格质量控制之上的内部审计活动可以通过对有关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扩大测试来发现和验证问题性质,在两者之间充当媒介,满足双方的诸多需求。同时,内部审计师通过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进一步融洽审计与被审计、审计与高层之间的工作关系,进而维护自身信誉,逐步树立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权威性。

篇9

银行保险在我国开始起步于2000年,经过短短数十年的发展,它已成为我国寿险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之一。但在银行保险保费收入逐年增长并整体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的同时,从2004年开始,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增长率却出现多次大幅波动的现象(见表1)。显然,这种起伏波动加剧了保险公司的潜在风险,对于银行保险的长期健康发展有不利影响。另外,目前我国银行保险采取的是松散的协议销售模式,而且“多对多”的关系不具有排他性,合作基础十分薄弱。为了争夺销售渠道,常会出现保险公司之间竞相提高手续费,甚至向银行柜员提供劳务费而不入银行大账等现象,使得商业贿赂的空间由此滋生。这种寻租行为严重削弱银保产品的成本优势,尽管保费收入不断增长,但利润空间却不断缩小,最终导致保险公司被迫退出银保市场,进而造成市场大起大落。

二、银行保险改革与创新的金融支持

银行保险虽然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在借鉴了许多国外银行保险发展的经验后,我国已经逐步开始在传统的模式上开始了改革和创新的探索。银保模式按照金融一体化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协议合作模式、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建模式和金融集团模式三种,在提高我国总保费收入以及对国内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方面,以上三种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以协议合作模式为主导

从银行保险在我国的保险市场上出现开始,协议合作模式便是充当着先行者的角色。2003年后,随着监管政策的放松,“多对多”的协议销售模式成为国内银保模式的主流。我国多家大型保险公司和几乎所有大型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其中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和银行都有着一个以上的合作伙伴。

(二)银行保险共建模式得到深化

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催生了银行保险的资本联姻,使得银行和保险公司能够展开更深层次的共建合作。当年,保监会《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规定保险机构可以投资未上市商业银行的股份,为银保双方的股权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2008年,银监会和保监会又就双方开展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达成协议,允许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持股。一时间,掀起了银行和保险公司互相持股的热情,银行和保险公司分别以收购形式进入彼此的浪潮席卷而来。股权合作虽使银保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的迈出了第一步,但是较长的磨合周期和成本以及文化、经营理念差异都会使成本显著增加,这一模式要走的更远,还需要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深层探讨。

(三)金融集团模式逐步兴起

金融集团这一模式在欧洲和北美的保险市场广为采纳,这与当地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不可分割,尤其是在欧洲大陆,高度一体化的银行保险公司具有高水平的相互承诺,是最常见的银保合作形式。目前,中国的一些金融集团已经开始将银保合作向纵深推进。比如备受关注的“平深恋”,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

三、改善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现状的对策建议

由于起步晚,发展快,我国银行保险已陷入瓶颈,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监管,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的监管措施还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阶段,那种政策不断、对策不断的畸形监管使得银行和保险公司总是处于寻找政策漏洞求发展的状态,然而,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长远意义的监管政策,这对银监会和保监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通过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制定出科学的监管法律法规,为银行保险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序规范的发展环境。

(二)完善自身,加快保险业成长

众所周知,我国的保险业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主要表现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潜力巨大,但保险深度与密度处于较低水平,未来对保险呈现出不可估量的需求强度,这决定了我国保险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因此,保险业应当从自身找原因,提高产品研发能力,积极拓展保险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改善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塑造优良的企业形象和高质量的信誉。

篇10

【关键词】银行信贷;经济;资源;结构调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营货币和信用的特殊行业。信贷资金的运行,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以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将增加企业经营的变数,加大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风险控制的难度,本文拟就调整银行信贷结构,谈点粗浅看法。

一、强化优质贷款营销,实施开拓式调整

随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不断更新,倘没有开拓意识,必然要落后,如果固守原有的观念、视野和思路,按照传统的办法经营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必然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金融服务于经济、促进经济的功能作用也就难以发挥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观念就是效益,思路就是出路。在信贷营销活动中应打破常规思维,改变思维方式,以一种全新的理念,从市场中寻找空当,从信息中捕捉商机,用全新的眼光和视角去拓展业务空间。

(一)瞄准市场,强化营销定位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布局状况,对优质客户和潜力客户贷款需求情况进行摸底和排查,细分客户市场,积极培育相互依托、互惠互利的稳定的绩优客户群。要做好市场调研和分析,明确市场营销目标和竞争对象,要对市场和客户动态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把握不同类别客户的需求和同业竞争态势,适时调整信贷政策,增强市场开拓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做好信贷营销。

1.要把贷款投放的重点放在对国民经济有重大牵引力的领域,加大对道路、交通、通讯、能源以及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的投放力度,扩大中长期贷款比例。对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项目必须增强内部运行机制和对外界的感知能力,深入细致地了解、分析当地经济情况,预测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建立灵敏有效的信息网络。要与企业主管部门、综合部门及政府决策部门建立专人联系制度,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了解当地固定资产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的情况,选择一些好的项目作为贷款的投资对象。要积极介入项目的前期工作,尤其要介入那些国家重点工程、环保建设的前期工作。对已经承诺的项目,要加快评估、审查和审批速度,加快发放进度。对一时难以完成评估的项目,客户又急需资金的,在上级银行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先注入流动资金贷款。对一些大项目的竞争,在服务内容超越本行的权限、能力、范围时,要树立统一法人的观念,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对这些投资热点贷款的良机。

2.要巩固和扩大对优良客户群的贷款投入,着力实施抓"大"抓"好"战略。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密切相关的基础产业、强势行业和优质客户作为"深耕细作"的主要市场和第一营销序列,整合创新信贷产品,扩充和延伸信贷产品功能,着力竞争他行优质客户,进一步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资产规模有效扩张,增加优良客户贷款的比例。

3.要把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作为支持重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着力支持一批效益高、前景好、风险小的技术改造项目。同时,选择并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市场看好、初步形成产业规模的高科技行业作为发展争取对象,确保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

4.要进一步开拓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企业的贷款市场,提高个体私营贷款比例。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纠正传统信贷政策导向的偏颇,彻底改变重国营大中型企业,轻其他经济成份小企业的做法。改革现有一些制约和阻碍这一市场开拓的管理制度,把拓展中小企业和个私企业贷款作为一项重大举措加以落实,并对中小企业实行分类管理,采取大小并重、抓好放差的原则,加大对优质客户贷款力度。同时要增加服务品种,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逐步拓宽新的服务领域和客户群。

5.要加大对消费性贷款投入,提高消费性贷款占比。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房地产业、汽车消费、旅游业进一步升温,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相关产业将不断出现,这为银行开拓贷款市场提供了空间。必须抓住机遇,把拓展住房金融业务作为调整信贷结构的一个战略性步骤积极加以推进,增加业务品种,扩大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范围,在重点发展按揭贷款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小额住房抵押贷款,有选择地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逐步开办住房混合贷款。加快开拓汽车、旅游等消费热点的信贷业务。

(二)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强化服务创新

要改进对优质客户的服务,提升服务档次,提高服务效率。对重点优质客户要坚持定期走访制度,了解和掌握客户需求,听取客户对银行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满足客户要求。要逐步推广客户经理制,努力为客户提供差别化、个性化、高附加值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1.贷款资源重点向AA级以上客户和省、市优质客户倾斜,对重点客户和优质项目的资金需求优先保证。

2.推行优质客户承诺授信贷款业务,对授信额度内的贷款优先安排信贷规模,优先确保资金到位,简化贷款报批手续,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做到从优、从简、从快、从宽,提高工作效率。

3.为优质客户开通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业务,构建现金管理服务平台,提高资金结算和融资效率。四是对优质客户申请的贷款在利率、期限和方式上给予优惠,执行基准利率或下调利率优惠,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实现双赢。

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实施淘汰式调整

从低效信贷市场退出是调整信贷结构的关键。无论是适应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新形势,着眼于当前信贷存量的现实,还是着眼于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抓紧研究从信贷市场退出的问题,正确实施从低效信贷市场退出都是当前信贷工作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

要有效地从低效信贷市场退出,首先,必须建立反应及时,灵敏准确的风险预警机制,动态地、科学地分析和预测企业贷款风险,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其次,要加强政策引导。建议总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发展前景、行业发展状况以及行业风险特征,对一些主要行业进行分析,提出行业信贷掌握意见,制定近期和长远的退出原则、退出目标、退出措施和退出对象,引导基层行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基层行也要根据风险的大小确定全部退出、部分退出和预备退出的客户名单。要建立对退出客户的"会诊"制度,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和法律事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对拟退出的各类客户进行集体"会诊",分析退出的有利时机和条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退出方案,落实责任人。

在从信贷市场退出的具体实施中,必须充分考虑负面效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否则,如果退得过急和过于集中,不仅会在社会上产生震动和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将导致银行信贷质量和效益的急剧下滑。因此,从信贷市场退出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科学计划,妥善安排,分期分批,稳步推进,因企施策,分类治理,实施信贷市场退出的"软着陆"。

1.让出市场份额。对于一些占有份额过大,但发展前景不乐观的企业,即使能够正常还本付息,也要适当让出贷款份额。特别是对其中一些一时效益回升困难的行业,在其融资环境相对宽松,资金状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要不失时机地退出,决不坐失退出良机。

2.压缩信贷总量。对产品结构不合理、工艺落后、市场前景不佳的夕阳行业要进行信贷总量控制,逐步退出。对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要通过信贷杠杆逼出市场。

3.循序渐进地实施从信贷市场退出。对大部分BBB级企业来说。如果退出刚性过高,一律立即予以清户收贷,既有可能导致企业逃贷逃息,又有可能使部分生产经营前景看好的企业因此而停产或倒闭,不仅达不到贷款退出的目的,而且还致使银行当期经营效益大幅滑坡。因此,对这部分企业信贷退出,要有收有放,多收少放,逐步实施,逐步到位。

4.实施贷款移位退出信贷市场。企业重组改制是退出信贷市场的契机,对出现贷款风险的企业,可以通过促进其改制和实施兼并、联合等,将贷款移位到优势企业,进而从劣质企业中退出。五是彻底退出信贷市场。对扭亏无望、风险无法转化的企业,对政府信用缺失的"破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项目贷款,要坚决依法收贷。

三、强化信贷管理,实施内涵式调整

加强信贷管理,努力完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从源头狠抓贷款质量。通过完善企业信用评定,加强授信管理;强化贷款管理,定期对企业进行跟踪检查,做好信贷审批流程工作,推进信贷管理电子化建设和健全信贷业务档案管理等措施,从内部筑起一堵"防火墙",切实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

1.要加大信贷监测检查力度,严密监控新增贷款质量。首先是利用信贷综合管理系统对贷款质量目标控制情况和当年新发放贷款质量逐户逐笔进行实时非现场监控。对违规越权行为,发现一笔查处一笔。对新增贷款不良率超过风险预警线的给予警告,要求限期清收压缩。同时要加大现场检查稽核力度,稽核、资产风险管理等部门应密切配合共同对新增贷款质量进行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规经营、擅权渎职、弄虚作假以及因工作不负责任、管理松懈、把关不严导致新增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并形成制度,以便进一步落实责任,堵塞漏洞,防范风险,做到警钟长鸣。

2.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贷后管理,严格控制存量贷款转化成不良贷款。首先是要扩充、完善信贷综合管理系统中的风险预警和提示功能,通过计算机对客户经营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动态分析,根据设定的指标自动识别风险,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示应采取的措施,督促信贷员做好贷后管理。其次是要认真做好日常监测分析和贷后管理,随时掌握客户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和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因客户经营状况恶化给信贷资产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

3.要以人为本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一家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高不高、效益好不好,与其信贷队伍的素质高低息息相关,因此首先要配备好信贷队伍,将敬业精神强,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调整充实到信贷岗位。建议对现行各项管理制度、办法进行整理、编辑,制订出适用于当前业务工作需要的《信贷管理手册》,与《信贷操作手册》配套使用,方便查询和操作。同时,建立业务知识培训考核制度,以督促各级信贷人员自觉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掌握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要求,提高工作水平。

4.要建立信贷人员考核评价制度。根据日常考核分数和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以及群众评议情况对信贷人员做出全面评价,与信贷人员的晋级、提升及收入挂钩,充分调动各级信贷人员规范操作、开拓市场、清收不良贷款的积极性。要制订全行信贷管理责任制度,明确各级行、各部门以及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提高信贷管理水平,真正建立起职责明确,考核严格,奖惩严明的责任制度。

篇11

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的缺陷

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我国很多企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工作成效,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亟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1)管理的基础工作需加强。部分企业对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不够细致深入,部门分工不明确,统计不深入,管理者依靠个人经验进行管理,经常承担“救火队”的角色。

(2)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足。部分企业缺乏制度和流程的管理,企业内部的行为因为没有标准而显得混乱,从而降低了效率,也使整个企业陷入了“推一下,动一下”的被动无序状态。

(3)组织机构不规范。虽然有的企业管理水平、经营绩效有所提高,但其行政性管理格局未有实质性改变,不仅在继续支付高昂的创设成本,而且导致资源空间配置的分散化和低效率。

(4)企业管理存在不稳定性。企业在管理中以“人治”代替“法治”的现象较为普遍,管理方式和企业秩序受个人影响较大,导致管理的稳定性差。企业领导的更迭,易造成企业管理秩序发生波动。

(5)存在依靠直觉和经验决策的现象。企业在决策过程中调查研究工作做得不充分,没有严格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

上述问题不解决,就会对我国企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具体到金融行业,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提升整体竞争力。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理论和经验,在笔者多年管理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度和执行力两方面深入研究,提出了以“三化”、“三高”、“三严”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化管理的概念,以期为我国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提高整体管理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科学化管理理论的内涵

科学化管理的定义

科学化管理,就是把企业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成功的管理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并通过全面筛选、整理、归纳,建立制度、标准和规范,形成管理理论,从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达到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使企业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的管理阶段。

科学化管理的理论架构

科学化管理的理论架构,可以用三个“三”概括。

第一个“三”:“三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制度化: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标准化:针对每个岗位,制订详细的工作职责标准。衡量标准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

规范化:规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规范、操作规范、服务规范、标准规范、制度规范等。

第二个“三”:“三高”(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

高质量:高质量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核心,企业从事的各项工作,无论在产品、服务、人员和管理各方面,都要追求高质量。

高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效率越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就越高。

高效益:效益一般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和个人效益等几方面。高质量、高效率最终落脚在高效益上,追求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回报。

第三个“三”:“三严”(严于律己、严格要求、严肃法规)

严于律己的管理作风:管理者对自身要做到严于律己。

严格要求的管理风格:管理者对下级要严格要求。

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树立依法合规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三个“三”中,“三化”是核心,“三高”是标准,“三严”是要求。“三化”、“三高”、“三严”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科学化管理的理论体系。

科学化管理理论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

近年来,笔者根据科学化管理的内涵和具体标准,探讨了这一理论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的适用性。根据在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公司业务方面的工作实践,运用科学化管理理论,在内部管理、流程梳理、资源整合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推行以“三化”、“三高”、“三严”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化管理

通过在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公司业务板块推行以“三化”、“三高”、“三严”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化管理模式,加强内部管理,整合系统资源,改变了公司条线存款大起大落、授信重贷轻管、部分员工执行意识淡薄等状况,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了条线整体竞争力。

(1)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梳理完善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制订二级分行公司金融业务科学化管理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推动科学化管理实现“计划、执行、检查、总结、提高”的良性循环。

(2)明确管理策略。按季召开业务分析表彰会,强化经验信息交流,重视总量发展与结构平衡,强调发展节奏与动态调整,实施中、高端客户战略和产品带动战略,突出重点产品和优势业务,突出重点区域业务发展,综合运用表彰奖励、绩效奖惩、戒勉谈话、黄牌警告、任免建议等手段,强化板块督导激励。

(3)狠抓绩效考核。以总行战略为导向,突出财务、客户以及产品结构调整指标评价,建立条线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各类业务竞赛,把条线评价结果纳入二级分行主管行长和部门主任个人绩效考核,带动条线整体业务实现健康协调发展。

通过改革条线管理模式,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公司金融业务脱离了单一、狭隘的自营视野,对总行、分行发展战略的主动贯彻执行意识,对营销资源的整合管理和跨行级、跨部门的协同联动能力,对行业走势以及授信客户的评判识别能力,对授信业务的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控能力,对产品的创新组合推广管理,对辖内公司金融业务条线的监管督导与考核评价水平等,均得到全面有效提升。

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末,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人民币公司存款四年翻了两番,市场份额累计提高了2.12个百分点,增量份额位居河南省全口径金融同业第一。存贷款发展速度和新增总量在当地四大国有银行中位居第一。外汇公司存款保持竞争领先地位,存款总量稳居河南省同业第一。多年来存贷款业务发展指标在全国中行系统中排名一直靠前,人民币存款连续两年排名二类行第一。工作进程绩效指标大幅提升,2009年,6个对公业务部门,有5个部门年度绩效被总行评为A+,一个部门被评为A。

建立“虚拟营销团队”架构,统筹重点客户营销

采取“三三六”组织架构(三级行、三个职级、六类部门),以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公司业务为龙头核心,组织和协调相关产品支持保障部门和各级分支机构,集中省行、市行、基层行多层次营销资源,对总行、分行级重点客户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立体营销,为优质客户和重点项目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1)突出营销规划管理。动态跟踪国家宏观政策走向,按照总行、分行部署,结合省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发展规划,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省内经济发展走向和产业结构布局的基础上,对电力、电信、交通、煤炭、烟草、石油石化、冶金等支柱产业进行分析研究,定期形成统领全省的重点行业营销规划。

(2)注重营销资源共享。定期联系省发改委、商务厅、财政厅、外管局、海关等政府职能部门,关注国家行业政策变化以及省内重大产业重组动向,捕捉重点投资建设项目信息,筛选重点客户联动营销名单,实施营销跟踪责任制,明确贷款投放和储备的重点。

(3)综合运用多种营销管理手段。凭借客户资源调配、行业集团客户收益再分配以及跨部门、跨行级协调联动等管理手段,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客户的营销组织与管理,全面实施源头营销和牵头营销。

近年来,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进一步强化银政、银企战略合作,与省政府以及郑州等8家地市政府、63家重点客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金额超过5000亿元,加强重点项目与行业集团客户源头营销,在核电、高铁、南水北调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营销中屡获突破,成为交通、地铁等多家银团贷款主办行,成功投放了全省首笔并购贷款。

实施“蓝海”战略,创新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公司金融业务市场竞争力,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大力倡导“蓝海”战略创新理念,并着力从营销机制、产品服务、制度和体制创新等多个方面,加强创新管理。

(1)创新营销机制。依托联动营销团队营销体系,组建由省行领导牵头、各部门总经理参与的“超级联动营销团队”,在全辖范围内开展总行、分行级重点客户高端营销,打破部门界限,充分整合各部门优势,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满足客户时效性需求。

(2)创新产品服务。自主创新“工商入资e线通”、“银税联网”、“银烟联网”、“国内C保理”等系列产品,探索对重点客户的上下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资金融通方式,对授信客户实施多种产品的交叉捆绑与组合营销,开拓无竞争的细分市场。

(3)实施创新制度和体制。构建“以CMS(内容管理系统)为管理基础,对公司客户进行动态的过程管理;以CRMS(全程风险管理系统)为评价依据,对授信项目进行动态风险评价和预警管理;以CCA(客户贡献度系统)为分析手段,对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公司金融业务收益及客户的贡献度进行综合分析”的“三C”特色管理体系,以制度创新推动产品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依托“蓝海”战略,产品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先后成功创新推广了“工商入资e线通”、“国内C保理”、“银税通”等系列产品,形成了以“工商入资”拓展新客户、以“银税联网”扩大客户群、以“国内C保理”切入客户资金链,开拓无竞争的“蓝海”市场。“工商入资”系统对河南省中行客户拓展和经营创收发挥了关键作用,荣获总行产品创新一等奖、河南省信息产业科技成果一等奖,并被总行在全国中行系统进行推广,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校效果和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银税联网”也已在全省范围推广并产生效益;“国内C保理”等多次荣获总行创新奖。

建立“双脑双系统,人防加技防”的授信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授信管理,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自主开发了授信项目CRMS,该系统通过集成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RAROC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了对客户授信项目风险的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和判断。并充分结合总行CMS,实现了“双脑双系统,人防加技防”。

(1)深入推广总行CMS和省分行自主研发的CRMS。依托系统实施在线评价和监控管理,把业务人员的主观分析判断和系统的客观评价有机结合,以技防促人防,建立条线授信业务风险预警和长效管控体系。

(2)凭借重点客户申报评定、行业客户准入退出、项目库核批、贷款投放规模审控、BB级以上客户授信占比指标考核、牵头集团客户总量报批和额度切分调剂等业务管理手段,不断优化辖内授信业务质量结构。

(3)定期开展贷后管理知识竞赛和各种活动,有计划、分层级开展内控与贷后管理知识培训,梳理制订贷前调查细则、贷后管理补充规定以及大额授信客户贷后督导管理办法,逐级签订大额授信贷后督导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

(4)开展多种形式的内控调研和检查督导,成立内控调研小组,深入实地跟踪业务操作,查找风险,强化控制,对分支机构进行100%覆盖面的内控检查,实施板块联合现场检查,针对存在问题现场督导指正,杜绝屡查屡犯行为,推动条线业务内控管理工作深入持续开展。

科学化授信管理体系的建立,实现了项目自动评价和贷后工作的在线监控,提高了授信管理质量和项目评审效率。在总行贷后管理与内控合规检查评价活动中,河南省中国银行分行贷后管理工作连续四年被总行评为条线先进单位。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末,公司贷款不良率为2.44%,较2010年年初下降0.22个百分点,四年累计下降4.56个百分点。目前,“CRMS”已成为全辖授信管理的“电子眼”;“CCA”为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制订营销策略、强化系统考核提供了强大的管理支撑。

结论

篇12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不足;对策

一、发展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的意义

(一)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经营模式,提高赢利能力

建于90年初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银行资金来源和贷款融资需求,使得银行负债成本显著上升而资产质量却明显下降,从而增加了银行的授信风险。中间业务自身收益高、风险低和收入稳定的特点在帮助商业银行规避经营风险,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在经济正常运行下,低利率将成趋势,从而进入一个“微利时代”。仅凭发展传统存贷业务,在短期内银行很难摆脱经营的困境。所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势在必行。

(二)有利于稳定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也在提高,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存贷与结算服务。如果商业银行银行无法顺应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将会导致客源的流失。反之,银行能够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不仅增加银行对客户的吸引力,更利于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重视中间业务开拓与创新,并凭借高质服务稳定客户,为传统业务的发展提供资金的源泉。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和尚存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

在大部分发达国家中间业务早已不是一个新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金融自由化与创新就已经促成了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到了80年代,各种创新的中间业务更是大量的涌现。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金融挑战却愈趋严峻,金融混业化也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与金融发展潮流。

据年报显示,2010年,五大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稳中有升:工商银行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达7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1%;中国银行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达554.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58%;建设银行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达661.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6%;农业银行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达461.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4%。据统计,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平均比例约为8.5%。然而美国商业银行的净收入中,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已达到43%。以上种种数据显示,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步可喜,但相对“发达”我们的距离依然甚远。

(二)我国商业银行尚存的问题

1.中间业务缺乏创新且盈利能力差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已开始从传统的结算收费、业务收费等项目中开发了260余种产品,但实际运用的品种较少、层次较低,对资本市场的依赖也过大。相对于西方商业银行高附加值品种的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则是劳动密集型。

据资料显示,2010年,作为五大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最高的建设银行也不过是20.40%,而国外商业银行如美国银行业早在1980年就已经达到22%,一些大银行如花旗银行现今竟高达8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还有待提高。

2.人才匮乏,科技服务手段相对滞后

中间业务是集人才、技术、机构、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了银行、证券、保险、法律、企业财务等知识领域,是属于金融行业中的高技术产业。它需要的不仅具备金融业务知识,更要求具备有敏锐的分析、决策能力和公关能力的顶级人才。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大批熟业务、懂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来从事一些如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顾问业务等高层次的中间业务。另一方面,以信息通讯为中心的技术服务已成为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核心。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2001年出台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商业银行关于中间业务立法规范的空白,更为中间业务的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不足之处是忽视了银行与客户关系的调整,特别是对中间业务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规范,造成了法律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中间业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力度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范围窄、种类少,主要集中在结算、和银行卡类业务。随着经营观念的转变,商业银行应敢于冲破中间业务传统的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以市场消费心理为导向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在学习西方商业银行中先进的创新理念的同时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的品牌效益。如商业银行可利用所具备的金融信息及银行技术优势,提供大项目投资咨询、企业的兼并、资产重组、项目融资等高层次服务。其次,应注重中间业务的工作效率,毕竟“客户就是上帝”。完善“自动扣费”的网络系统既能避免错收与漏收,又有助于将人力资源逐步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到高端客户的服务和维护中去,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提高监管和防范中间业务风险的能力

中间业务的风险多表现为潜在风险,因为它在会计核算上是属于表外业务,只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披露。这种期末的披露方式的却会给银行管理部门的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我认为中间业务风险的防范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应完善表外会计核算标准;对不同种类的中间业务收入进行成本效益和变动因素分析;关注或会形成负债可能的中间业务进行分析并加以关注;第二,健全内控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严密科学的岗位分工和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实现风险监控的量化和连续性。此外应根据实际业务的开展情况制订更为科学有效的表外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与操作规程,实现表外业务管理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洪钱宝,柴俊,王晓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经济,2010,(5).

[2] 晋重文.从中间业务中寻找赢利增长点[J].西部论丛,2006.

篇13

金融垂直搜索是专门针对金融行业信息的专业搜索引擎,其特点就是“专、精、深”,明显具有金融行业色彩。目前国内信用体系并不健全,传统引擎不能满足用户金融信息领域的专业化搜索需求,同时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其搜素比价成为人们普遍习惯。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趋势愈加明显,出现了一批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互联网垂直搜索网站,包括融360、好贷网、财经道等众多企业。其中融360以金融产品搜索和申请为切入口,以金融领域的垂直搜索和智能推荐服务为主要盈利模式,并逐步向金融电商发展。上线一年半的时间已经集成了2000余种贷款、入驻近千家银行,用户月申请贷款金额过百亿元。由于互联网金融垂直搜索网站基本盈利模式和组织机构大同小异,所以本文选取融360作为金融垂直搜索网站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融360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垂直搜索网站发展策略做出建议。

二、融360盈利模式分析

融360的主要盈利模式有:一是垂直搜索模式,消费者在网站上输入金额、期限、用途、自身收入等信息,即可得到相应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借贷方案。消费者在比对各方案后自主选择方案并一键提交申请,无需前往线下物理网点办理。

二是智能推荐模式。融360基于搜索和交易记录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可靠的贷款产品推荐服务,同时也为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智能化金融创新定制服务。

三是O2O在线申请平台。用户搜索比对确定方案以后,可以在线填写申请材料贷款。申请完成后,信贷经理会与申请人进行联系,确认之后就可以去申请贷款。并且融360并没有单纯的照搬线下模式,而是结合网上申请优势和特点,优化了金融产品销售环节和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和界面友好感。

三、融360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金融百度盈利模式问题

融360其实扮演的是金融领域的“百度”,在商业模式上融360上游汇集数百家银行,下游对接用户。由于金融垂直搜索公司大都处于培育市场习惯和增加流量的阶段,为大量保持已有客户和增加新入流量,搜索平台暂时对消费者和中小企业实行补贴策略,而对于上游具有大规模客户的银行进驻搜索平台也实行免费策略,所以融360等网站仍然处于初期低盈利或者负盈利的阶段。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缺乏重视

尽管融360定位是为银行高效的寻找优质借款客户,但目前并没有受到银行的重视。银行对于网上借贷客户资信存在疑问,对于金融产品线上申请和销售反应并不积极,同时用户在搜索比较后在线申请时与信贷经理联系沟通也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碍。

(三)客户缺少网上搜索比价习惯

虽然国内金融市场潜力巨大,然而现在通过互联网搜索消费信贷产品的人数只20%左右,与欧美发达市场相差较远。地域方面国内大城市所占比例不到30%,中小城市比例则更低。此外国内客户网上搜索比价的习惯仍有待培养,目前整个中国通过互联网去搜索信贷产品等金融产品的人还不到10%。金融搜索平台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人们成熟的在线比价行为上,但目前国内用户的比价习惯还未养成。

四、融360盈利模式发展策略分析

(一)延伸产业链整合盈利模式

360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信息型垂直搜索,更多的具有电商化特征。目前融360应该扩展产业价值链,打造在线金融平台,依托传统的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建立高质量风险控制体系。继续深化与传统金融机构深化合作,打造金融销售平台,这能够真正使融360避免与金融大鳄直接竞争,成为传统金融机构产业价值链上重要的环节和银行销售渠道的重要补充。

(二)大数据技术平台应用

融360应该构建大数据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出更加适合个性化、小众化的金融产品,抢先占领个性化金融需求的蓝海,集聚先发优势和客户流量。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根据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和其自身条件,预先为金融机构筛选高质量的客户,并且通过历史比对信息对于客户投资和信贷做出初步风险控制和预测,致力于打造一个财富管理平台。

篇14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执行分析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龙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项目的方向,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实施项目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第二,它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它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好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现场实施有的放矢,审计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因此,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现场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业务操作,重点把握好两方面的质量控制。其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为内部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提供了依据,是项目质量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三点:一是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为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根据取证的要求不同,对取证方法有所侧重,以规范审计取证行为。三是要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进行签名或盖章,确认其来源真实,证据有效。无法获取签名盖章的证据,应当了解原因,并在底稿中注明原因和日期;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其二,审计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编制工作底稿时,应遵循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保证认定事实客观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准确、审计建议合理专业。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复核审定和最终审定控制。审核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审计底稿为基础,问题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对审计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但必须在报告中揭示的情况,责成审计组继续深入检查,将工作底稿补充完整。二是审计报告是否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引用法规条文是否有效、准确。三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原则,问题定性是否正确,评价是否到位。四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帮、促为出发点,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对被审计单位目前或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五是审计报告结构是否合理,报告的层次是否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用词是否恰当,审计报告作为专业文书,应切忌用华丽辞藻或修饰的方法等。

5.审计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

做好以下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以后项目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认真开展项目总结。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项目组长要认真组织开展项目总结,提出本次项目开展中的不足并指明今后类似项目中应注意的事项。审计总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后续审计质量控制。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已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和及时的过程。为保证后续审计的质量得到控制,首先,应将后续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部门的书面章程中得到明确。其次,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是否得到控制,加强审计人员对风险接受程度的准确判断,以规避审计风险,保证项目质量。

6.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其他配套措施

(1)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审计项目督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审项目质量的高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于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审计项目的督导缺乏实质内容,仅仅是对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做象征性复核,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达到项目质量控制得要求。因此,应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明确审计项目的督导工作应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保证对项目各环节督导的质量控制。

(2)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绩效考评的目的本身是奖勤罚懒,但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实际运行的情况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采用矩阵式组织方式,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审计人员受本科室和项目组的双重领导,而这双重领导出于各自利益出发,可能会将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选入项目组,这势必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加大审计风险。因此,内审部门应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05年5月.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