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微观经济学的原理范文

微观经济学的原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7: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微观经济学的原理

篇1

关键词:古典微观经济学;4P;4C;4W;渊源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041-01

1 营销的4P理论

营销理论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其基本的营销观念受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指导和规定。美国营销理论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第九版《营销管理》中认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这一定义包含下列一些核心概念: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商品、服务与创意);价值、成本和满意;交换和交易;关系和网络;市场;营销者和预期服务。”这里不难看出这些核心概念也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从时间上看,在1890年左右,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以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和单个行业作为分析对象,构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是其理论的基石。“准确地说,4P存续于187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时间上的巧合性,不是偶然的,正是经济学理论对营销观的影响和启迪的结果。而从经济形态来看,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从19世纪后期到1929年全球经济过剩危机这一时期内,世界经济的主流是短缺经济。4P代表了销售者即生产者的观点,即卖方用于影响买方的有用的营销工具。4P理论的出发点是以生产者为中心,4P理论的时代背景是卖方市场,是短缺经济时代下的产物。4P理论的目的是以企业或生产者的利润为目标。

2 营销的4C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个性化、人文化、多样化特征日益突出,传统的4P理论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茨和劳特明教授为代表的营销专家认为:企业从事营销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此他们提出了营销组合的4C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 Cost),沟通(Communication)和便利性(Con-venience)。4C理论的提出对传统4P理论冲击很大,传统4P理论是一种企业导向而不是真正的顾客导向,以4P为核心的传统营销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经营思维,本身带有销售观念和以生产为中心的痕迹,而4C理论的经营理念则刚好相反,它是一种由外向内的经营思维,是市场观念的具体体现。

4P到4C是营销观念的变革。传统营销理论强调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要素。这种4P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围绕4P制定灵活的营销组合,产品销售就有了保证。

3 营销的4W理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既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又是后者的方法论基础,营销理论无论是4P和4C理论都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在4Ps和4C之后,人们提出诸多营销新理论,来刻画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理论创新,如社会营销、关系营销、生态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等,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确实有创新,但它只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理论创新的某一特征,具有启发性但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它们均是对实际营销现象的经验总结,缺乏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分析新古典经济学的纯生产者与纯消费者的两分法的局限性,提出了生产――消费者全新的分析单元,提出了4W理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4P是第一代营销理论,4C是第二代营销理论,而4W是第三代营销理论,4W是4P和4C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

笔者认为,如果从营销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来看,或者从4P和4C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实务来分析的话,4P和4C理论在本质上是属于同一逻辑结构中的同一论,即4P和4C的理论基础都是新古典经济学。4P和4C理论两者最大的共同点,都是以一个独立的观察者来观察市场营销,4P以生产者的角度来演绎出一套营销理论,4C以消费者为出发点来发展出一套营销理论。这也是4Ps的营销近视症和4C理论的营销远视症局限性存在的原因,这一原因的存在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致命缺限是4P和4C理论局限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4P和4C存在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目前流行的微观经济学著作或教科书的流行写法,是以马歇尔对需求和供求的狭义解释为基础。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在1890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利用供求、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加以形式化,形成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该框架有三个基本的假设:第一是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第二是马歇尔对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的狭义解释以及他对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第三他用规模经济概念替换了专业化经济概念。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两分法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奠基石,它使得“边际学派”得以兴旺,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在理论与方法上构建了较为厚实的基础。两分法是分解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被当作微观经济学分析柜架的标准构件,新古典经济学及其现代形式成就卓著,但由于其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这一致命缺陷,从而导致4P和4C理论存在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接近现实的框架,用消费――生产者代替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其中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种职业,这就决定了他买和卖什么。在这种框架里,在选择不同职业的个人之间,消费者-生产者的地位是对称的,因此,不存在纯消费者地位与纯生产者地位之间的不对称。

从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的逻辑来思考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第一代营销理论(包括4P和4C)应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单赢营销理论或优化营销理论,第二代营销理论(4W)称为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共赢营销理论或博弈营销理论。笔者将之概括为4W营销。4W并不否定4P、和4C,而是在4P和4C基础上的总结和扩展,4C比4P进步的观点有二:一是观察市场营销的角度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这意味着“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地满足顾客需要,同时和顾客保持有效的沟通”,与4C相比,4W是从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生产者――供应商、生产者――环境四个范畴来全而审视市场营销,4W认为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经济地满足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的需要,同时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双赢的结果。总之,4W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它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磋商、共赢、合作、参与、学习、分散、柔性。4W是一种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其与4P与和4C相比,它更符合建立在市场规则,公共利益认同之上的合作这一新经济观。

综上所述,4P,4C,4W营销组合理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这样理解:它们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完善和发展的关系,它们都有深刻的微观经济学的渊源。由于企业层次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市场及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因此企业在了解、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把三者结合起来指导营销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

近年来,社会上相继出现了很多类型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相对于普通的网格资源管理系统,本次研究提出的网格资源管理方法具有管理简单、实现容易、扩展型较强的优势,且系统不需要掌握全部的资源信息,仅需要引入竞标机制,就可以解决资源提供者的报酬问题。

一、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概述

立足于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以此设计出来的模型如图1所示。

正如图1所示,整个模型是借助于现代网格的信息和管理的模块,并利用大量的网格域来共同构造出一个新型的网格系统,这样就可以实现通信。网格域属于资源分配管理系统,具有自治特点,在这个网格域中,主要涉及数据、信息、存储、计算等各类资源,当然也可以利用一台超级计算机或者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集群来对其数据进行管理。网格域主要负责对本地资源进行管理,为本地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将接收到的招标信息进行处理,并为其他域的用户提供服务。本次研究的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主要由几大模块组成,且在这个模型中,资源的调度内容有如下方面:一是作为卖家方,需要对资源进行任务分配;二是作为买家方,需要对作业进行资源分配。具体流程如图2、图3所示。

二、有关市场供需均衡原理的价格调整算法

1、均衡价格的存在性证明的概述

从理论上分析均衡价格的存在性有关证明方法,对不同的经济变量需要使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均衡求供离差使用V1表示,求供离差使用V表示,均衡供求离差使用U1表示,供求离差使用U表示,需求数量使用D表示,供给数量使用S表示,均衡价格使用P1表示,价格使用P表示。大于0的系数或者常数使用γ、β、α、a、b、c、d表示。

(1)静态供求综合模型。静态供求综合模型一般形式使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U=0

P=P(U) (dP/du>0)

在这个公式中,由于U=S-D,所以U=0。也就是说,U=S-D=0,推出S=D,也就是供给和需求相等。均衡解为:P1=P(0),U1=0。

针对有关该行为方程增加了解答的条件:首先由dP/du>0推出,在这个行为方程中,供求离差U的单调增函数就是价格P。如果U=S-D<0,那么P0,P>P1。这也就是说,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均衡价格就会高于价格;而需求和供给相同时,均衡价格和价格也是相同的;当需求小于供给时,此时的均衡价格会低于该价格。当出现价格和供求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此概念称之为供求规律。

当供求函数的自变量为求供离差V=D-S时,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模型:

V=0

P=P(V) (dP/du<0)

在这个公式中,由dP/du<0这个限制条件可以推出,V的减函数是P,而在第一个公式中,U的增函数是P,这是因为V符号和U符号正好相反,和第一个公式是等价关系。第二个公式的解值是:P1=P(0);V1=0。

S=D

D=a-bP (a,b>0)

S=-c-dP (a,d>0)

线性供求综合模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U=0

P=α+βU (α,β>0)

在上述的第三个公式中,线性综合模型分析较之于线性分析少一个方程,并且β是数值,而U和P的关系是正向关系。有关第三个公式的解值如下:

P1=α

U1=0

从这个公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U<0,那么P<α=

P1;如果U>0,那么P>α=P1。由于α=P1,所以第三个公式中的供求函数可以使用P=P1+βU。

这几个公式充分体现了供求函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优势,也就是供求和价格的关系都和均和价格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且均衡价格主要是由消费者的收入和偏好、商品价格等外部因素所决定。继而推出第五个公式:

β=(P-P1)/U=(P-P1)/(S-D)

在这个公式中,价格的概念是指供求离差与均和价格离差的比率,尤其是这价格也会通过供求的变化来随时影响均衡价格的速度。如果将U=-V带入第三个公式中,可以推出:

V=0

P=α-βV (α,β>0)

第六个公式的解值为:P1=α,V1=0。和第五个公式一样,U1=0和V1=0都是指D=S。

(2)动态分析。为了研究具体的动态问题,需要先找到有关时间路程P(t),通常情况下,立足在某个时间点,分析时间变化率在价格变化下的超额需求(D-S)呈正比,也就是dP/dt=γ(D-S)(γ>0)。由于(D-S)=V,所以dP/dt=γV(γ>0)。由第六个公式可以推出:V=(α-P)/β。将此公式带入dP/dt=γV(γ>0)公式中,推出:dP/dt=γ(α-P)/β=γα/β-

γP/β,对这个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得出:P(t)=[P(0)-α]e-γt/β+α。从第五个公式中推出:α=P,所以:P(t)=[P(0)-P]e-γt/β+P1。在这个公式中,由于γ/β>0,所以如果t无穷大,那么e-γt/β就是0。同时由于P1和P(0)都属于常数,所以如果右边第一项趋于0,也就是如果t是指无穷大,那么P(t)= P1。

2、算法描述

结合现代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调整算法的具体概念:已经清楚未来或者过去的一些时间段对资源信息的掌握和了解的基础上,来对均衡价格进行数理分析,从而实现系统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资源总能力使用C表示,总资源需求量使用D表示,算法精度使用α表示,平均价格使用P1表示,高价和低价使用ph、pl表示,当前资源的价格使用pi表示,价格调整周期使用Ti表示。资源的超额需求的主要表达方式是Z=D-C。其具体的理论说明如下:

第一步:接收资源交易管理模块的有关资源信息数据;

第二步:对于资源Ri,从周期Ti来对资源价格进行调整,并执行以下步骤;

第三步:高价ph和低价pl的初始值使用当前资源价格pi表示,初始化的测算精度α值;

第四步:在价格pi下,对总资源需求量Di进行计算是立足于表格中的竞买者对资源Ri的有关信息,得出超额需求的Zi=Di-Ci公式,而两者之间的差就是指资源总能力Ci减去总资源需求量;

第五步:如果|Zi/Ci|≤α,那么直接执行第十五步;

第六步:在低价pt的条件下,对低价资源超额需求Zl数据的得出是建立在需求列表中竞买者对资源Ri的需求信息的基础上来计算的;

第七步:如果Zl小于0,pl=pl/2,则返回到第六步;

第八步:在高价ph下,对高价资源超额需求Zh的计算是建立在需求列表中竞买者对资源Ri的需求信息的基础上来计算的;

第九步:如果Zh大于0,ph=2ph,则返回到第八步;

第十步:为了计算平均价格pl和ph的算术平均值p1,需要在平均价格p1的条件下,评价价格超额的数值是需要在需求Z列表中竞买者对资源Ri的需求信息的基础上来计算的;

第十一步:如果|Z1/Ci|≤α,那么使pi=p1,执行第十五步;

第十二步:如果Z1小于0,使ph=p1;

第十三步:如果Z1大于0,使pt=p1;

第十四步:返回到第十步;

第十五步:均衡价格是pi,资源Ri的价格调整结束,返回到第一步。

三、结语

相对于普通的网格资源管理系统,本次研究提出的网格资源管理方法具有管理简单、实现容易、扩展型较强的优势,且系统不需要掌握全部的资源信息,仅需要引入竞标机制,就可以解决资源提供者的报酬问题。为了尽量避免部分因素的改动而影响到系统的应用功能,因此还需要对有关资源价格的程序进行适当的设计,建立一套安全机制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施运梅、刘梅彦、杨根兴:网格资源管理模型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6(3).

[2] 王兴伟、江南、王家林、黄敏:一种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网格资源分配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2006(7).

[3] 张建勋、贺毅朝、田俊峰: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

[4] 张建勋、贺毅朝、田俊峰:基于市场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2).

[5] 王兴伟、蔡颖、佟呈呈、黄敏:基于拍卖和免疫优化的网格作业分配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6] 李明楚、许雷、孙伟峰、陆坤、郭成:基于非完全信息博弈的网格资源分配模型[J].软件学报,2012(2).

篇3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看,该门课程特点表现为:第一,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经济理论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理论介绍中包含各种假设条件,理论的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使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经济学思想、经济数学及经济曲线三者的相互融合贯穿于教学始终。

该课程以其新颖性和有用性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它又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的课程。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以量化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可以通过图表来形象直观的再现,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同时,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应具备应用和分析的能力。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备课、资料准备、授课、学生做习题、专题讨论、考试等主要环节上都努力体现这个目标性特征。做到每章节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楚,紧紧扣住《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目标,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实验。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之前首先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了解该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心、研究目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特点是什么,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关心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以便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边际、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科斯定理等。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

2.增加前沿教学内容的介绍

教学中充分反映学科最新进展,同时结合教师科研,丰富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把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引进到课堂,形成了一种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机制。比如,结合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介绍经济学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科方法的学习,实施方案为删减一些不必要重复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对融合的新方法、新背景以及新的挑战和机遇都有所了解,为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研究拓展视野。

(三)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强调改变教学理念的创新,努力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课”向“综合性教学系统”转变,形成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系统。突出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为:从经济现象入手一提出问题一引出课程讲授内容一提问式教学一穿插课堂思考、身边的经济学故事一多种方式阐释经济学原理(散文式语言、图表、模型、案例等)一讨论、课堂实验一网络、媒体资料一经济学理论应用一复习小结一课后练习和阅读参考资料加深理解。该过程充分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通过这样的系统教学,有利于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满意度。

2.组织微观经济学实验

为学生营造了活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发掘自身对经济事件的好奇心,并且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讨论,对于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来思考周围的世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对没有修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和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的学生都十分有用。每一个实验应包含以下内容:实验说明部分,对实验进行指导说明;实验讨论部分,提出与实验相关的经济理论;实验报告部分;课后作业。实验和讨论的交替使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经济理论和分析结果。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对市场配置资源运行机制的规律总结,其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先讲解理论要点,然后引入案例;也可以将案例融入到理论要点的讲解当中,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方法。作为授课教师平时就应该保持敏锐的观察、联想力,为案例教学准备素材。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以电影票分为成人票和学生票,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

三、结论

篇4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人才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并能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和模型,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在微观经济理论中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的得出,都是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感到很抽象、深奥、难懂,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因此,在讲解微观经济理论中如何恰当运用数学分析方法,增强其具体应用价值,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微观经济学的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晦涩为通俗,变苦学为乐学,对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改革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方法是现代经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经济学科学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在经济学分析中应用数学分析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混乱。但并非所有的经济问题都能用数学分析解释和解决,数学方法只是一种工具,在现实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现象很难用数学模型来解释和说明。因此,我们应对微观经济学中的数学分析持正确态度,经济学数学化与拒绝数学分析都是错误的。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数学方法在各章讲授中的使用量和难易程度。对于能较好地说明经济理论且实际应用价值较强的数学知识部分可重点强化,详细讲解推导过程及举实例讨论应用;对一般性理论可考虑简要说明,适当删减,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应用方法的一般思路

 

1、以应用知识为导向,坚持基础性、前沿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分析方法与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因此经济学知识在最大程度上应以职业应用知识为导向。在微观经济学讲授过程中的基础性是指要把基本理论的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讲述清楚,从总体上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前沿性,就是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及时将微观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国内外经济前沿问题引入课堂,这样既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和激活课程的经典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实践应用性是指并不需要学生精通数学,而以应用为导向,并采用问题场景的方式展开叙述。每一章的数学分析过程都与某个具体问题如何运用及其对决策制定等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演示和互动轻松掌握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如利用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中的供需原理以及弹性理论说明我国燃油税开征对燃油价格、社会福利的影响。通过数学分析方法证明燃油税开征确实短期内会抬高油价,抑制需求,有利于节能减排和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如案例讨论教学法及开展课外辅助教学等,鼓励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公开等。

 

2、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提高演示效果。使用多媒体和其他课辅软件教学,借助动画和数据图表能直观地向学生阐述有关经济变量的关系,当堂演示计算和推导过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三、构筑微观经济学数学应用方法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1、课程设置的改革。根据经济类专业与非经济类专业的不同,分层次设置经济学课程,应有普及与提高之分。非经济类专业主修初级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用比较通俗、直观的方法,讲述基本概念,介绍基本理论;而经济类专业主修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深度、难度有很大变化,而且引入较严谨的数学分析方法;侧重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可继续选修高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

 

2、教材建设的更新。现有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无论从理解阅读上抑或习题练习上都存在一定难度。应根据学生可接受及实际需要的程度,进行教材的改革与更新,使其更适合中国理论与实践的要求,也有利于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流行、普及与深化。

 

3、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若真正能把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透彻地传授给学生,还特别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外语基础及世界历史知识等,为此任课教师需进一步学习或进修。

 

4、加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决策;宏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规律;计量经济学研究经济运行中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3门核心课程构成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于经济类专业,应适当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数学工具的运用。

篇5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 教学方法 趣味性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应用学科,该课程从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入手,了解和分析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使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现代经济管理理念,为日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微观经济学课教学程存在的问题

1.1课程难度大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来解决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问题。存在着大量的基础概念、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及分析方法,只靠传统的灌输式授课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庞大的课程体系和分析方法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造成厌学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在市场供需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行为分析、成本分析等章节中出现大量的图形及经济数学知识,对于数学程度参差不齐的同学们来说难度较大,特别是多个章节中出现了导数的运用,数学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数学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中一知半解,会产生厌学情绪。

1.2案例脱轨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模型多,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单纯的理论讲解起不到理想的效果。教学方法方面要注重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接受到大量丰富的信息,如果案例不能贴近时代特征,教师不重视案例的适用性、适用性,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出与时俱进的典型案例,学生接收到生硬的老旧案例达不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课本的案例教学中大多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学生在认知层面上缺乏兴趣,也不容易接受。

1.3学生缺乏对经济的认识、意见分歧多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以对中国经济初步认识的眼光看待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难免会存在意识偏差,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而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百花齐放的社会科学,分歧争议贯穿历史的各个阶段,学生们的观察角度、侧重点、假设不同,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2.1合理安排课程,把握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体系

2.1.1分专业选择授课难度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繁多是不争的事实,授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的授课有不同的偏重,如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可以更深入、让学生了解详细的推导过程,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表述得简单易懂,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2.1.2理清微观经济学内容体系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居民、厂商和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供求均衡、厂商均衡与收入的分配等,要重视内容的联系和统一,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授课中强调学习微观经济学的作用,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机会提出问题,自由讨论,把握经济问题,抓住热点话题,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侧重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逻辑。

2.2实施案例教学

2.2.1实时更新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案例的选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微观经济学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中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寻找身边的经济热点话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对微观经济学产生兴趣,例如,在教授消费者行为章节的时候可以选择当前热点话题“双十一”进行讲解,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把枯燥的课本知识变为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社会现象的解疑。

2.2.2运用翻转课堂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翻转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网络、书籍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有更多时间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自信,肯定自我价值。

2.3探索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

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课程考核是衡量教学效果最直接的途径。教师在设计考核方式时,建议把日常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纳入考核范围,使考核方式更加科学有效,而不是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加大考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平时成绩的占比,促使学生注重日常的积累,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1).

[2] 任云霞.微观经济学的几点教学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

[3] 魏布谊.工商管理类转而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篇6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方面的入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用经济分析的思路来解决实际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如市场营销学基于市场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学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运作管理基于生产者行为理论等等。独立学院是处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高校,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而言,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社会一线的生产和管理人才。对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掌握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理论,提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显重要。但是微观经济学因其理论抽象、图形复杂、专业术语众多、逻辑性等特点给学生们学习和教师讲授造成很大的挑战。

 

一、独立学院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

 

微观经济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通常都安排向刚进校的大一学生讲授。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刚从高中的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压力中走出,并未能完合适应于高校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还停留在以往的“满堂灌”教育影响下,使得学生们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通过班级调查发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同学极少,如果对这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没有足够的认识,学生们就难以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更不用说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2. 学生们思维方式单一,抽象思维有待提高

 

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大国经济关系事件尤其是互联网上关于经济学家的评论,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的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但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影响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很多大一的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是不足的,很难形成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阶段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3.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独立学院经济与管理专业文科学生偏多,数学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虽然通过前期的学习,掌握了一部分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高数知识,但是因为平时与实践接触得少,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然而微观经济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公式及曲线图。由于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学生们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容易产生惧难情绪和排斥心理。

 

4.学生们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接触,对社会中经济现象认识不够。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和解决社会供需问题、边际效用的分析、公共物品与消费、成本分析与机会成本等实践问题。但是大学生们大都是从高中毕业,然后升入大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参与得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都难以理解。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不仅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而且更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生们存在的以上问题外,微观经济学不同的教材中对经济学阐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选用适合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材也至关重要。分析独立学院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讲练结合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等,都对培养学生们的经济思维方式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我院课题项目组正在积极应用并推广案例教学法并且设计开发了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通过教学实践,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真实的经济事例,并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出一套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案例。通过整理好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更是向学生传输一种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经济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选用和实施案例教学的科学性

 

(1)应选取能增强学生兴趣和生活化的案例来组织教学。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鉴别和选择,要选择学生们关注或适应于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案例,这样能更快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可以用学生喜爱参加的明星演唱会做案例讨论,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性,论述自己在选择参加不同明星的演唱会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可以结合国际大事件——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来更好地理解机会成本。

 

(2)案例要体现学科的关联性和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之所以作为高校经管类的核心必修课,是由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它与经管类的其他课程如市场营销、管理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等都有密切联系,同时,经济学的很多概念和方法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如在讲授供需理论时,对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可以将微观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价策略结合起来。在讲述罗伯特.弗兰克提出的“平行世界理论”时,可以将此理论与消费者行为学、社会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在进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时候,就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其他课程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了解。

 

(二)应用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增强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是我院课题项目组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的一套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互动网络学习平台系统,集视频、音频和数据通讯于一体,支持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和课件制作管理,可实现互动、直播、点播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互动系统的应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教师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可以实时给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同时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系统特点归纳如下:

 

1.真正实现自主与协作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知识、教师案例、相关资源、课堂检测等丰富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在线讨论交流、互相发送信息、共享和发送文件、小组合作作品、互相评价作品、共建学习资源等交互形式,使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参与,真正做到小组合作学习。

 

2.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学生充分参与共建学习资源,可以在线推荐资源或提供帮助素材,经教师审核即可提供给学生学习。

 

3.易于整合备课资源

 

教师除自建课题外,还可导入其他教师的优质课题进行备课,从而实现课题积累与交流。

 

4.备课结果可输出为网页

 

课题数据可以导出为网页形式,不受环境影响,便于携带与应用。

 

5.全程高效的课堂管控

 

通过学习状态查询,实时监控学习进度;通过系统对课堂的设置,可控制学生的操作功能与学习内容,从而对整个课堂进行有效的管控和引导。

 

三、总结

 

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改善,需要教师密切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在提高自身微观经济学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时刻关心经济学前言和经济热点,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适当引入案例教学法和教学互动系统,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吸收程度和提高用经济分析的思路来解决问题能力。

篇7

關键词:微观经济学;理论应用;会计学领域

Keywords:microeconomics;theoreticalapplication;accountingfield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1-0187-02

0引言

微观经济学最早发源于西方,二十世纪初才渐渐传入我国。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价格问题,并且主要研究个体或者个人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对所有权状况以及资源配置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学术研究的深入下,微观经济学理论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经济问题当中,例如:会计、金融、人力资源等。当前,着重讨论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1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

微观经济学又称小经济学,即所谓的个体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是研究以个体或者个人为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还深入研究了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并且提出了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市场失灵的看法和纠正,积极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个体的经济过程。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就是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中,微观经济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了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其中包括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的本质问题就是对于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并且能够解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优化配置,来尽可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消费的欲望,从而提高人们在生产方面的作用。在微观经济学中,不论是消费者理论还是生产者理论都是根据资源优化配置联系在一起的,而市场理论也充分的证明了政府无形的手的有效性,同时也讨论了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关系。在微观经济学主体中,主要包括了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等模块,这样分析就可以大体得出微观经济学的脉络。微观经济学从资源稀缺的方面考虑,认为所有个体和单位的经济行为准则都应该在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并且使有限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当然,要想获得最大的效益也必须考虑个人和单位所需要的条件。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消费者及其家庭都要根据各种商品不同的价格来进行选择自己适合及偏爱哪一种产品,在自己有限的收入的条件下,能够有能力购买该商品,并且获得一定的收益或者说能够满足自己一定的需求和欲望。消费者及其家庭对商品的选择过程和结果都会影响商品的价格,而市场价格又处于一个波动的范围,因此,市场价格的变动又会对商品的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各种商品及其劳务都是由厂商决定的,因此厂商是商品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就是在于利用最小的投资和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促进厂商的发展。一般来说,厂商的决策又会影响到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价格变动,从而间接的影响到家庭及个人的收入。不管是家庭和个人还是厂商都是根据市场的变化来执行最终的决策,也是这种决策在市场上通过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有效的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最终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和作用,均衡市场价格,考察市场机制是怎么通过个体和单位来进行资源最优配置并且取得一定的效益。微观经济学也是市场机制的经济学,以价格变动为中心,称为价格理论。除此之外,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政府是如何发挥其作用进行有效干预。例如:在经济学历史上,马歇尔计划,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和凯恩斯主义都充分的说明了政府的干预对市场机制的影响和作用。

2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2.1产权和市场失灵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根据上文所述,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中,市场理论在理想的假设条件下对市场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以便达到最大程度的收益。但是,在现实情况下,那些理想的假设条件往往是不存在的,所以市场机制也不能够正常运行,也不能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最大收益,同时也导致了生产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一般来说,最严重的市场失灵源于有限的资源不能配置和资源的产权不够明确,产权理论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表明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明确产权,使产权能够明确并且可以转让。产权是有效利用、交换、保存、管理资源对资源进行投资的先决条件。产权理论表明,私有企业的常人有权享有剩余的利润,并且利用激励机制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低下、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的社会。当然,能够保证经济高效发展的产权具有明确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可操作性。

合理利用产权原理,能够清晰分析出企业中会计造假的一定原因。从企业的产权关系来看,我国国有资产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下,整个企业没有明确的投资主体,也没有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更沒有使资产、人、事之间进行合理规划的管理。由于产权关系界限的模糊,绿色会计理念应运而生,所谓的绿色会计就是将会计要素记录到会计报表中。绿色会计可以根据自然资源的特殊性,利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理论,采用成本和效益的分析法来进行会计表达。绿色会计的重点在于会计报表的记录上,只有进行严格的绿色会计披露,才能有效的对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收入进行记录,并且综合分析。

会计市场的交易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即会计信息的交易。会计市场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包括:会计信息的公共性;会计信息的外在性;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性。其中,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就是指会计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属于公共物品,可以供所与人使用的东西。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在证券市场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另外,会计信息的外在性,也叫做外部经济的影响性,是指一个经济行为对其他的经济行为造成的影响。最后,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性是指市场机制提供的信息,对交易事项能够有所帮助的信息要素。由于会计信息的特点和属性以及市场本身所具有的不完善机制,就要求政府必须进入会计市场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2.2委托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在会计学领域中,委托关系是从事某种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契约关系。在经济生活中,主体是人们,因此,在互相依存的经济整体中,需要某一个决策者做出相应的决策并且彼此产生影响。而在经济生活中最典型的就是委托关系。委托关系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委托关系;第二,是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委托关系。在管理会计中,通过各个单位、成员和委托关系来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委托在会计理论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表明了会计学在激励机制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会计信息方面的能动作用,激励问题在委托中处于核心地位,包括了对人的激励,也包括了对委托人的激励。只有在委托人和人之间进行合理的激励,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双方的经营成果,达到最大收益,实现双方的共同目标;第二是在会计的相关制度中强调的风险分担的重要性,委托具有分享原则,也就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必须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但是,风险一般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很难被人们所预测或者控制,一般都是在人们完全没有预测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当委托人把经营风险交给人时,要积极调动人的热情,不能对人实施压力作用,使人心理发生变化。正确的做法就是使风险和收益之间达成科学合理的平衡。另外,委托关系在管理会计中的具体应用有责任预算的编制、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间接费用的分配、责任中心的业绩考评。总的来说,委托就是将左右着的资产根据其意愿和相关的条件委托给人经营,实质也展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事实。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稳定发展,对经济的学术研究力度也在不断地加深,不管经济是衰败还是繁荣都属于一种经济现象,并且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学术领域间存在着相互交融的现象,对于不同的经济情况和现象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和相互作用,在新形势下,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作者:周一然

    参考文献: 

[1]陈淑华.会计信息的经济学分析[J].财会通讯,2010(06). 

[2]王铁林.论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借鉴与融合[J].财会研究,2010(05). 

[3]陈汉文,董望.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研究述评——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篇8

一、微观经济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理论研究部门,就已经将微观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提出了一些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重大宏观调控计划。由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时下的市场化经济,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资源总量利用程度已经基本确定的条件之下,推行各种有效的资源配置计划,实现生产资料和资金流向的最优配置。由于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各种商品等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的调解来实现的,市场的调解是“一只无形的手”,它摸不着、看不见,却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市场条件下供求关系的相对稳定和平衡。

二、微观经济学统计工作的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济学研究,需要对市场中的额各种经济要素开展一系列有理有节的分析工作,经济学家主要针对市场经济中的“需求关系”“供给关系”“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进行深度调研和透彻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均衡指导价格。这些微观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内容,和一系列市场经济逻辑分析,便是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的结构。

由于市场化经济基础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需要国家的经济统计分析部门的高层领导者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内部的各项经济管理和调研工作。国家经济机关的执行单位层人员要全面处理好市场化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前要,通过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初步厘清市场的产销动向。从而,生产出适销对路,通过向市场供应商业附加值大的产品,提升经济市场的经营效率。

三、微观经济学内容展示

经济自由度概念的产生与与人们进行抽样调查密不可分,在微观经济学的调研过程中,往往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而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解决或者较难解决的问题,然后对想要研究的市场竞争性对象进行调查。虽然在许多定律和假设条件中受到限制,为了降低判断微观经济学市场统计中的失误和调查不全面的情况,可以采取提高总体样本和抽样样本之间的相关性措施,在抽样样本数据的形成上必须慎重对待。基于满足总体和样本之间的约束原因,通过对部分变量和元素的调整以达到实现抽样调查的准确性的目的,因此竞争性市场效率分析的概念产生主要原因,就是样本在选择过程中的为满足相关条件进行的优化,从局部均衡达到一般均衡。

四、微观经济学的结构探讨和建设要求

(一)在微观统计学中的理论建设中,立足于《经济法》进行深入调查

国家经济部门事业单位的统筹管理人员,在立足于《经济法》进行微观经济学市场调查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将市场经济的配套管理与财务统计分析工作相结合,建立科学的经济内部分析和管理制度,形成一套高效的“经济风险测度”“风险偏好”“预期效用函数”“风险的防范”、“风险资产”和“资产组合”的科学结构调查方式。微观经济学必须遵循从“局部”到“一般”的逻辑规律,通过深入论证“市场看不见的手”原理,体现微观经济学中竞争性市场的效率问题。

(二)重视市场需求曲线变化,科学控制经济"膨胀”和"通缩”节奏

在市场化经济的浪潮中,地方政府想要进行更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建设,本地商圈想要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微观经济学研究,开展市场经济的相关内部控制,将市场经济水平调控到合理的水平,科学控制经济膨胀和通缩节奏。因此,国家经济工作人员,在开展基础经济行为调研和市场量化管理工作时,应该将其当做一项比较严肃且重要的工作来抓。

(三)对经济统计工作的人员配比及处理方法进行细化

对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统计工作的处理方法进行细化和明确,增强其市场调研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用严格高效的程序来避免部门统计操作人员的行为,影响了整套市场调研工作的有序展开,用制度的固定性来提高经济内控措施的力度。确保成本与效益达到合理比值,达到国有资产市场经营的最大化。

五、结束语

篇9

1.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需求定理)。

注意:需求定理是就一般商品来讲的,对某些特殊商品(如炫耀性商品、吉芬商品、投机性商品)而言,需求定理则不一定适用。

需求:是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时愿意(购买欲望)而且能够(购买能力)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

需求曲线

表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见下图,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需求量),这表明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1)当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在下图中,在需求曲线D上各点的变动就是需求量的变动,向左上方(如从b点到a点)变动表示需求量减少,向右下方(如从a点到b点)变动表示需求量增加。

单项选择题

(2009・北京)北京市下调公交车车票价格,乘坐公交车的人次增加,能够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

解析:由需求曲线的定义可知,A、B为需求曲线,首先排除C、D两个选项。在A、B两个选项中,A项表示随着公交车车票价格的下调,乘坐公交车的人次增加(向右下方变动),故正确选项为A项。

(2)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其他因素[包括:消费者的个人收入水平、相关物品(替代品、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消费者的预期、买者数量、人口增减、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季节变化等]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

在下图中,需求曲线由D0移至D1和D2都是需求的变动。当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从D0移至D1)表示需求的增加,当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时(从D0移至D2)表示需求的减少。

区分:“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变动主体价格P其他因素图形表现

需求量的变动Q变化不变同一条曲线上点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D不变变化整条曲线的位移

单项选择题

1.(2008・山东)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 )

解析:由需求曲线的定义可知,A、C为需求曲线,首先排除B、D两个选项。在A、C两个选项中,C项表示在家电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农民对家电的需求会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故正确选项为C项。A项表示需求减少。

2.假设某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该国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致其价格飙升;受此影响,消费者转向国产中低档品牌,使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1)和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2)发生变动(注:F代表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量)。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

解析: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会导致其价格升高,销量减少(沿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F1F2);进口化妆品与国产化妆品互为替代品,受进口化妆品涨价影响,国产中低档品牌化妆品销量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故选D。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在经济学中,将商品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称之为需求价格弹性,计算公式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①需求缺乏弹性。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需求弹性小于1)。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见下图)

如,某商品价格上升20%,而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缺乏弹性。

②需求富有弹性。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需求弹性大于1)。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见下图)

如,某商品价格上升6%,而需求量减少9%,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富有弹性。

需求弹性大小与需求曲线形态

企业的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由于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所以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也不同。这样,需求弹性就会影响总收益。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反方向变动。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同方向变动。所以,企业对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对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可以卖出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

单项选择题

1.(2010 海南)价格变化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下列命题正确反映这一原理的是( )

A 中高档轿车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小

B 食盐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

C 家庭煤气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

D 品牌服饰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

解析:食盐、家庭煤气为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中高档轿车、品牌服饰为高档耐用品,需求富有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选D

2.2014年1月10日,我国成品油价格迎来今年首次下调。假设下图(P为价格,Q为需求量)d1和d2中有一条是汽车需求曲线,另一条是某生活必需品需求曲线,受汽油价格下调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下图移动的线是汽车需求曲线的可能是( )

A.② B.① C.③ D.④

解析: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汽车属于高档耐用品,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汽油与汽车为互补品,汽油价格下调,对汽车的需求会增加,汽车需求曲线会向右上方平移,故选②(d2为生活必需品,d1为汽车)。

3.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互补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各不相同

注意:这里要分析的是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带来什么影响,而不是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的影响。

①互为替代品:

如果两种商品的功能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一般情况下,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用图示表示替代品之间的关系:

提示:若甲、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纵轴P代表甲商品的价格,横轴Q代表乙商品的需求量,则甲、乙两种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化(见下图)。

②互补商品:

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用图示表示互补品之间的关系:

提示:若甲、乙两种商品为互补品,纵轴P代表甲商品的价格,横轴Q代表乙商品的需求量,则甲、乙两种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化(见下图)。

单项选择题

1.(2010・山东)甲商品价格(P甲)与乙商品需求量(Q乙)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

②甲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

③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增加

④人们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从图所示甲商品价格与乙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商品与乙商品互为替代品,所以,甲乙两种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消费者同一需要。若乙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乙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甲商品,导致对甲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情况则相反。可见,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①④正确,故选B。由于甲乙互为替代品,若甲商品价格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会增加对乙商品的需求量,这并不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相反,乙商品价格还可能上升,故②不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量应减少,而不是增加,故③不选。

2.(2013・四川)近两年,免费的互联网微信用户快速增长,这对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发送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近来有“微信向用户收费”的声音,但网络调查显示,如果微信收费,有近九成的用户表示将改用其他免费社交软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映上述信息的图示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微信与短信互为替代品,因微信免费,微信用户大幅上涨,造成其替代品短信的用户及需求量减少(需求曲线向左平移),故②正确,①错误。如果微信收费,即其价格上升,将会减少其需求量,微信发送量会减少(沿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故③正确。④没有体现题干信息,应排除。

商品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是由需求交叉弹性定义的。

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程度。它的计算方法是用甲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乙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如果需求交叉弹性大于零(为正值),则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具有替代关系(因为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成同方向,所以弹性系数为正值);如果需求交叉弹性小于零(为负值),则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具有互补关系(因为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成反方向,所以弹性系数为负值)。

区分: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交叉弹性

篇10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微观经济学内容多,难度大

微观经济学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和知识点较多,许多概念和术语比较抽象和晦涩,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热情不高。在学习消费者理论的核心概念效用时,一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效用本身实质上是主观心理分析,无法数量化,因而不能简单通过数量进行比较,而消费理论又要计算比较效用程度大小,从而推导出消费规律和特征,在这一点上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分析。在整个微观内容体系中,这样的抽象概念还有很多,诸如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等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学生理解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往往认为微观经济学不好学也学不好,进而不愿意学,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无法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2.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轻视微观经济学的学习

虽然微观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一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轻视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微观经济学本身理论性较强,一些理论观点、基本概念和分析过程又比较抽象难懂,使学生对这一理论不够重视,认为其只是抽象的语言描述,缺乏实用性,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关系不大,对其就业没有直接的帮助。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时间投入,使得学生消极对待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只是应付考试,学习效果差。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

微观经济学一般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很多新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时代,不会自我学习和主动学习,往往只是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也不及时复习和总结,整个学习过程不努力,表现为被动地听课和学习,更不会进一步阅读经济类相关书籍和进行课外拓展。

4.教师缺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目前,高校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经常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很难主动学习,不能拓宽知识面,更不能开展创新性学习。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改进了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此外,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授课形式和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教师讲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

1.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听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多角度强化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一,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将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案例的选取和使用要注重现实性和相关性,避免空洞化,尽量选取社会生活及日常生活中与课程主要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给出案例,从而有效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理论现实性和应用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多进行讲解,而应主要由学生就案例分析内容、阐述观点或提出问题,也可组织学生结合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要注重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善于启发教学。启发教学可有效吸引学生听课,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因而要重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侧重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启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然后引导和启发学生就经济现象分析其中所表现出的经济理论和规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体会到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第三,重视课堂考核,考核方式多样。课堂随机考核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重视课堂考核,并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以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而不仅仅是在考试的前几天突击复习,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和基本知识点。

第四,将传统板书授课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结合使用,不可偏废一方。传统板书授课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各有优缺点,要将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现代多媒体方法可以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特别适合进行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使用多媒体,特别是不能流于多媒体表现形式而忽视内容讲授。

2.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重难点和基础知识的讲授

微观经济学内容涵盖面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加之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因此要重新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

第一,根据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体系和结构安排,在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应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重点讲解供求理论及应用、均衡价格理论及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基础知识,做到精讲并讲透。其他内容可以简单进行介绍,或者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济学相关的财经类文献,并进行简单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的了解,增强对经济学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通过讲授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力求培养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 克服学习障碍和心理畏难情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11

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作为微观经济学中消费理论的基础概念,对微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边际分析法作为标记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分析作用,所以,经济学家只有掌握边际效用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对微观经济学具有更好的理解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关于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的相关概念

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个体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一门以社会中的单个经济单位所产生的经济行为作为研究主要目标的科学,因此,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市场经济学。

2、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于消费者新增的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是服务所带来的相关的新增效用,也就是说,在外界相关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从此件商品增加的每一个消费单位之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被称之为边际效用。在边际效用中,商品的消费量是自变量,由商品消费量增加而产生的效用是因变量。

3、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

首先假定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那么,该消费者从此件商品所增加的每一个消费单位中所获得效用的增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对该规律的透彻掌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消费者所进行的消费行为。

二、在微观经济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边际效用的意义

1、边际效用对微观经济学的意义

边际效用对与微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通俗的来说,正是由于边际效用的出现,才使得商品使用价值、消费者消费目的以及消费者消费感受三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同时,经济学家也通过边际效用的帮助对消费者在收入确定的情况下,针对商品价格的约束所表现出来的理性消费的行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边际效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微观经济学从传统的唯物主义的困境中得以解放,使微观经济学成为一门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科学。

2、边际分析法对微观经济学的意义

边际分析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针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方法,通过把进行追加的支出和收入进行比较,得出数值相等时的临界点,也就是所得利益、投入资金以及输出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相等时的点。随着边际分析法的逐渐普及,对不同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对于微观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各种经济学现象进行解释,同时为经济学家进行经济均衡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边际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除了应用范围最广的递减规律以外,还包括成本的递增规律、产品边际转换率的递增规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边际分析法在经济学家对微观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对边际效用中递减规律问题的分析

1、边际效用是否唯心

虽然消费者自身的心理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在对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即商品的边际效用,但是,由于消费者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不同的消费者必然会拥有不同的消费偏好和倾向,这就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者对于同样一件商品在效用评价方面必然会有所不同,但是并不能因此把依存于让消费者心理而产生的效用评价与心理学或是唯心主义划上等号。虽然社会的经济和科技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之中,但是在现阶段人类所达到的科技水平仍旧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这就导致了经济学家无法直观的对消费者在进行商品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应的边际效用进行衡量,但是并不能以此而否认边际效用的存在,因为在对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商品效用是可以被消费者所感知的,商品关于物质方面的属性以及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受都是有客观依据所支持的,由此可以看出,边际效用是客观存在的,而并非是由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所虚构出来的,但是想要对边际效用的存在进行否定却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因此,作为具有客观存在性的边际效用与唯心主义从本质上就背道而驰。

2、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否唯心

通常情况下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消费者所共有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因,这里需要重点进行强调的是,虽然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依托于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但是这与唯心主义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虽然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无法通过实质性的物质进行准确的衡量,但是,通过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已经将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进行了证实,这说明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不能因为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的产生是以消费者主观的心理感受为基础,就认为该规律是主观唯心的,如果仅仅因为无法被衡量就说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唯心主义的,那么我们就会进入思想的误区,从而影响边际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的运用。

3、货币在应用边际效用时是否遵循递减规律

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曾在《世界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货币具有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这一观点,但是由于货币具有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储藏手段以及交易媒介四种职能,不同的职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马歇尔提出的理论仅仅适用于贮藏手段和价值尺度这两种货币职能,这是由于边际效用在应用到消费的过程中时,针对商品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但是对于货币的储藏手段这一职能来说,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即使适用,也只有在拥有了大量货币的人身上才能体现。除此之外,由于过量发行货币而导致的通货膨胀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当做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的应用,所以,在货币的发行量正常并且进行正常流通的基础上,经济学家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对通过商品价格的约束所形成的理性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可以对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而造成的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进行忽略。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除了以上两种货币职能之外剩下的流通手段和交易媒介的职能来说,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并不适用。实际上,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在微观经济学中具有普遍适用的特性,该规律是一个具有客观存在性的经济规律,同时它又没有特定的阶级属性,并且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最后一点,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世界,而经济只是占据了世界中的某一个层次,所以经济学在很多时候都与法律和政治紧密相连,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导致了某一现象通过微观经济学中边际效用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具有合理性,但是在法律或政治的层面上来看,就无法实行,因而,在运用边际效用进行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其他领域进行结合,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综上所述,边际效用的合理应用对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经济学研究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对边际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应用到的相关知识进行透彻的理解,达到促进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目的。参考文献:

[1]黎有.微观经济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边际效用”分析[J].金田,2013(04):172.

[2]邹传伟.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2013.

[3]陈凯.基于习惯形成和地位寻求的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4]朱海洋.连锁商业视角下的消费环境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3.

[5]方培培.资源约束下的适度经济规模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

篇12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教改;教学内容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是财经管理类诸多专业课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启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程,也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主考课,关系到学生考研的成败。

2二本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2.1学生素质整体下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背景下二本院校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中学教育中高密度、被动式接受教育的过程使学生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意识,课程学习完全依赖老师讲解。过早地文理分科,使学生们没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理科生怕文字描述、惧怕记忆基本概念和理论,对经济常识的了解较少;而多数文科生不具备简单的数理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高校对教学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弱

二本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越来越看重学历与科研,引进的几乎都是来自研究型大学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虽然二本院校重视日常教学管理,但多数留于形式,教师只要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严格考勤,保证不出教学事故即可,学校找不到合理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和监督教学效果。学校的教学奖励与职称评定等也与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挂钩。在这种体制下,教师既没有努力钻研教学的动力也没有提高教学能力的压力。

2.3微观经济本身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繁多的特点。教师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讲清楚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模型、图形等理论已经很不容易。微观经济学中假设条件太强太多,很多原理只有在严格的假定才能存在的,这些条件的假定与现实的经济世界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怀疑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在理解消化模型上有一定难度。

2.4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

二本院校经济学课堂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授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教与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逐年扩招使得各高校师生匹配比例严重失调,生均教学资源数量在减少。教师通常一学期要上几门理论课,每门课的人数又非常多(课堂人数一般在九十人以上),基本上只能采用大班上课,这种条件下不仅教师上课辛苦、课堂纪律很难控制,而且师生讨论和互动时间少,教学效果差。

3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3.1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的选择教学内容

为解决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不顾学生的专业需要一股脑的灌输全部理论。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讲解一些基本的理论、注重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并运用模型分析经济现象;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要求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模型分析和内容更全面,而且要配套各种类型的考题进行学习。对于考研的同学,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群,除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补充一些经济思想史,让他们对不同流派的理论体系有个初步认识。

3.2多种教学方法配套使用以提高上课效率

在教学中对概念性的内容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每天会接触的商品进行解释,而对于基本原理比如弹性、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等理论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学生的兴趣和效率。

3.3改变单一的职称评审模式,有效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改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状况,二本院校在职称评定和教学奖励的过程中要更多的体现教师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考虑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其他网络资源

微观经济学内容多,原理、图形、理论模型复杂,加之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好,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此外教师也应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比如在网上寻找最新案例让学生分析,利用网络给学生布置作业,并在网上批改作业等都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掌握的模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推导过程,指导学生课外学习。

篇13

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被定为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21世纪初,教育部把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两者并不存在对立的关系,只是针对的研究领域不同,所用方法等都差不多。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微观经济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该课程将为以后学习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微观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在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当前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授课教师的缺乏和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般都采取大班的教学模式,课堂纪律难以保证,师生互动很难开展。第二,微观经济学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学任务繁重,部分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整个课堂就是在“灌”⑴。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光死记硬背一些结论,并做一些与理论相关的题目,但对这些理论到底是干什么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作用、如何利用这些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学生却甚少关心,更不用说弄清楚。“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更重的是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等。第四,部分年轻老师注重理论模型的推导,数学化严重,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可接受度,进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积极性。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从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入手探讨改革对策,以期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第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偏少。微观经济学需要讲授的内容特别多。目前很多本科院校都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作为教学用书,该教材共有十一章,涉及的内容包括需求、供给和均衡理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结构论等,教师很难在规定的50个(左右)课时之内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弱。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对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原理的介绍,理论性非常强,难免会有些枯燥。并且,现在讲授经济学的基本上都是年轻老师,缺少实践经验,对一些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缺乏深刻理解,讲起理论来自身都感觉空对空,没什么依托,底气不足。学生的主要精力也放在了看课件和记笔记上面,很少联系实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丧

失了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热情反过来也受到了打击,教学陷入了恶性循环。

第三,研究方法多而杂。研究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很多,经常采用的有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和数学方法等。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被学生所接受。像有些数学模型,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就难以接受。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很重要。

第四,教材的选用存在问题。国内高校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版的《微观经济学》,主要阐述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学思想,为西方学者所写,更有权威性;第二类是中国学者根据自身对经济学思想的理解并综合中国的实情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在国内得到大多数的认可并运用;第三类是照抄别人的教材而组编形成的教材,编者对研究一些经济学理论的假设前提、经济学思想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易误导学生,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材质量层次比较低。

第五,考试方法单一。选择什么样的考试方式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试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微观经济学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现有的理论闭卷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考核到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2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对策

第一,调整教学班级的人数规模,班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这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课堂交流中,学生可自由提问、自由发表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上课前要充分备课,吃透教材,吃透所要讲授的理论,才能在交流中游刃有余。

第二,教师应首先把理论讲透,再联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枯燥的理论。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科学,对消费者、生产者和商品价格等进行研究,其实就是对日常经常经历的事情进行讨论。比如,物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当一方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价格的波动。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如夏天热就会引起对冷饮的需求增加,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需求发生变化时会影响价格的波动,那么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影响需求增减的因素有哪些呢?商品的价格、收入、偏好、预期等等是属于什么因素呢?

第三,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经济学理论。通过建立模型,可把一些次要、粗糖的东西去掉,留下一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具体化数量化,而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经济学中有很多数量方面的关系,有时候数学模型可以帮我们清楚地了解这些数量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的真实存在性。但数学模型的建立也要适当,对数学基础好的班级可适当多讲一些。

第四,教师应尽量采用双语教学。目前一些比较好的微观经济学教材都是外国人写的,很多原著都是英文版。有的用英译过来的教材,有的用国内学者组编的教材。由于翻译上的习惯和文化差异使得那些非原版教材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经济学的原始概念,而这种原始概念更能体现经济学的精髓,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采用双语教学,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经济学的一些思想。

第五,建立更科学的考核体系。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版本为例,章节内容非常多,48个课时连课程内容都讲不完,根本没时间复习,有时学生学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仅通过闭卷考试很难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应该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如可以把闭卷考试和平时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期中测试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核。

3结语

篇14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问卷调查;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65-02

《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专门人才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1]。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能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该门课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而产生畏难情绪直至失去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真实情况,2010年6月底,本人借微观经济学结课之际,面向经管学院2008级国贸、会计、财管专业学生,本着自愿参加原则,采用匿名“访问式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9份,回收率为99.3%。

一、微观经济学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充分了解该课程教学效果,问卷从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学习情况、授课情况以及改进建议四大方面展开调查[2]。

(一)对该门课程的评价

为充分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问卷围绕学生是否对该门课程感兴趣、课程是否重要、难易程度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显示,国贸专业有40%的学生表示对该门课程感兴趣,财管专业有32%的学生表示感兴趣,但会计专业这一数字偏低仅为13%。大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程度一般。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与学生文化基础有关。我校国贸和财管专业属本一招生,会计专业为本二招生。

关于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方面,调查发现三个专业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没有一人认为该课程不重要,只是在重要程度方面有差异。国贸专业有57%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很重要,33%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财管专业有49%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很重要,22%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而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很重要的占15%,有57%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导致这一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专业所属学科不同,因而该门课程在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同。调查还发现,有95%的同学认识到该门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学习有关联。

关于课程的难易程度方面,三个专业的学生认识较为一致。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比较难学或是很难学。在问到导致难学的原因时,各专业学生首选的原因是“内容和曲线过于抽象”,其次是“无经济学思维” 以及“知识量太大”,也有10%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数学基础较差”。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尽管如此,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的比例却不是很高,国贸最高也仅为40%,最低的会计专业仅为13%。这与学生的畏难心理有关,很多同学都认为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过于抽象且庞杂。

(二)对该门课程学习情况调查

为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方法、过程、时间安排以及自觉性,问卷围绕学生课前是否预习、课后是否复习、作业完成情况、努力程度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尽管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能按时交作业,且98%学生作业是自己完成的,但在自主学习方面表现欠佳。能做到课前经常预习的人数只占3%,课后经常复习的平均只占10%,大部分同学只是偶尔预习或复习,而从没预习和复习分别占41%和23%。在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仅3%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努力,认为不够努力的国贸、财管、会计专业学生分别占35%、44%、54%。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要上交且进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因此按时上交作业的同学比例较高;而不好量化考核的,需要学生自主复习、预习的环节均表现不理想,也导致学生关于该课程学习努力程度自我评价不高,尤其二本的会计专业,过半同学认为不够努力。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很多国内外好的参考资料,包括一些精品课程网站。在问及此问题时,国贸和财管专业调查结果相近,49%的学生只是偶尔看这些课外资源,经常看的只占10%,42%的学生很少看。而会计专业44%的学生偶尔看,经常看的占52%,仅4%的学生很少看。不同专业的学生涉猎课外资料习惯不同,可能与授课教师的指导有关。有些教师特别强调参考资料的重要性,经常提醒学生去关注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告诉学生获取这些资源的途径,这对扩充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十分有利。

(三)对该门课程授课情况调查

为了了解教师授课情况,本调查围绕教材的选择、授课方式与态度、课堂管理展开。我院教师选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高鸿业老师主编的教材。从调查情况来看,70%的学生对该教材比较满意,近3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而且会计专业有26%的学生希望选择浅显一点的教材。

从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内容、方法的评价来看,国贸专业有59%的学生对该课程授课质量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明确表示不满意的仅为5%,,85%的学生对课堂互动表示较为满意;财管专业对授课质量不满意率为10%;而会计专业则有74%的同学表示教学质量表示一般或不太满意,75%的同学认为课堂互动不够。同时,三个专业的学生都一致认为只能部分理解教学内容。这说明,学生对课堂互动很重视,也是决定授课质量很关键的环节。

(四)对改进教学质量的建议调查

在授课重点方面,80%的学生认为应该放到方法和理念的讲解上,而不是纯粹的知识讲授。在教学内容方面,会计专业20%的学生希望压缩教学内容。关于微观经济学授课方式的选取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学生认为在现有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第一是“案例教学”,第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第三“教学资源稀缺”。

二、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鉴于以上调查统计的结果,为更好地服务学校提出的“三个导向”,应实施专业化-多样化-案例化-制度化四维一体的教学新模式,着实提高微观经济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专业化

调查结果显示,经管专业的学生大都认为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比较重要且较难学习的课程,但是,本一和本二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学习的努力程度有差异。本二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努力程度都较低,而且他们中有近20%的学生希望压缩教学内容、选择较为浅显一点的教材。目前,经管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师大都选用同样的教材和相同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考虑学生专业的差异以及文化功底的不同。鉴于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如国贸、金融等经济学学科专业且为一本招生的专业学生选择难度中等的教材,并保持原来的教学内容。对于管理类且为二本招生的专业如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专业要精简教学内容并选择初级教材,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二)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国贸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满意度较高,与此同时他们对该课程的课堂互动性也较为满意,而会计专业75%学生对课堂互动不满意,也就直接导致他们对教学效果满意度最低。同时,学生认为在经济学教学改革中“教学方式的单一”排在改革的第二位。微观经济学涉及最基本的概念、原理,教师的讲解很重要,但是只是一味的灌输,学生会产生听觉疲劳,而且会让学生形成被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适当设置一些让学生参与的环节如“即问即答”、“向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等环节,通过提问,让学生去思考,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结果也显示,虽然90%以上的学生能按时交作业,但学生大都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主学习的习惯,上课也并非认真听讲。这种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会给学生一种压力和动力来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这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三)案例化

从调查结果看,5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及其他可获得的资源”是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的首要因素;国贸和财管专业近60%的学生认为经济学教学最需要改进的是“案例教学”,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所学原理与实际情况相脱节”。这就说明教学资源的匮乏是制约我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的最大瓶颈。尽管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微观经济学的精品课程网站,而且课堂上一些教师也做了推荐,但是,其中有很多资源受限,而且有价值的资源也十分分散,再加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导致这些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学生觉得现成的可供使用的资源很少。调查也显示,学生很希望老师在讲解经济学原理时能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据了解,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实施“案例教学”,但是比较分散,效果也欠佳。因此,我院急需编写短小实用的微观经济学案例手册并分发给学生,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大大改变学生所认为的“所学原理与实际情况相脱节”的现象。此外,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在已有的案例手册、试题库的基础上,我院应优先资助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从而早日推进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

(四)制度化

我院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青年教师,从调查情况看,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授课教师授课态度很认真。这也说明我院教师师德高尚。但是,学生对授课教师的知识是否扎实、渊博看法不一,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课堂互动性的满意度也有很大出入。调查还发现,有的教师没有向学生推荐几本经典的国内外好的专著以及其他可获得的网络资源,导致学生视野较为狭窄。鉴于此,可以组成微观经济学课程组,并形成微观经济学教学重、难点定期会诊制度。课程组的老师定期汇集在一起,一起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研究重难点问题的把握和解决方案,分享教学“秘诀”,这将会大大提升微观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