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说课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说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思想政治说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思想政治说课

篇1

一、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中突出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二、思维方法

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遵循“个别一般个别”的程序,探求新知以“个别一般”为主,坚持归纳法为主,演绎法为辅。让学生在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中,拥有获得新知的体验。

三、教学方法

以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多设计讨论、辩论、演讲、调查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四、实施程序及要求

本模式由搜集信息、导入新知、探究新知、集结观点、运用实践、加深拓展等六个环节构成。下面以《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例,把新授课的实施程序及要求作一说明。

(一)信息搜集

此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准备。由于新课程中,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在这个环节中,要树立以课标为中心的思想,广泛收集各种教学信息,为落实课标服务。为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研究所学教材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规定,把教材、教参等相关教育资源分析透、把握准。研究教材能否落实好课标,若不能,还需搜集其他信息,为落实课标要求服务。然后根据学生实际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及主要教学方法,设计出易操作、高效益的具体教学活动程序。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先看课标要求如下:

我们把这一标准与教材内容对比会发现:教材中描述了四种消费心理,课标要求是描述几种消费心理。这种差别告诉我们对消费心理不能固守在教材中的四种。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把学生中实际存在的如:爱美心理、安全心理等列入教学活动的范围,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消费心理具有多样性。

(二)导入新知

此环节要巧设新颖的开头导语,来激发学习兴趣,其具体方法多样,在新课程实施中要尽量多采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现象,选取典型生动的事例导入,会让学生感到知识与生活贴近,能更好地增强学习兴趣,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的导入,就可以中学生当今典型的求异爱美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导入,既引发兴趣,又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本框第一个问题:消费心理面面观。

(三)探究新知

此环节是落实课标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灵活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新型师生观,倡树教学民主,积极开展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促进生生间的合作学习。如《树立正确消费观》一框,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先把学生分成两组,对每一种消费心理,消费原则进行逐一讨论,让学生充分利用在生活中的获得的体验,对同一消费现象发表不同看法,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从而实现在价值中突出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四)集结观点

经过一系列的新知探究活动,学生在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中,必然获得一定结论,即得到了正确的价值标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需及时归纳梳理,以使学生今后准确规范地使用去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在新知探究结束后,可以以图表或提纲的形式整理本框主要观点。

如:《树立正确消费观》一框,观点集结如下:

1、消费心理面面观

2、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五)运用实践

精心设计适量的习题,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型要多样,倡导开放的综合的题型,既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又着眼发展能力的培养。选题要贴近社会生活,突出联系实际,富有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可运用下题。

最近,雷晓燕一家正在闹矛盾。雷晓燕的爸爸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拥有上千万资产。爷爷从乡下来城里后,爸爸花一千多元到酒店为爷爷义不容辞接风洗尘,又花几千元为爷爷购置生活用品。爷爷非常生气,看什么都不顺眼:晓燕正在上高中,好好的衣服说不穿就不穿了,说买就买,要那么多新衣服干什么?一到周末就下馆子,一出手就是几百元;春节快到了,父母又计划着贷款买车,开私家车去海南旅游过春节,这要花多少钱?这不是把子孙的钱都花了吗?爷爷大骂爸爸是“败家子”。

你赞成谁的消费行为?请说明理由。

(六)加深拓展

此环节作为课下作业安排,以丰富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锻炼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如:《树立正确消费观》一框,可这样安排:

1、撰写小论文

篇2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触摸童年生长个性”为教育理念,开辟德育课程,注重实践体验环节,抓好德育课程建设,努力把德育做“实”、做“活”、做“亮”,让新时期德育工作不断焕发生命活力,走进学生心中。

一、建构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统揽德育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小学校道德与法治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课时规定,按课标制定学校教学计划,分段教学,分段实施,循序渐进;加强对课堂质量的评估,定期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计划不得挤占道德与法治课时;配强配齐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把课程渗透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该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课程功能。

深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形成层次递进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本县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其它各类课程的德育内容,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德育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基于此我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工作理念,并将之贯穿在全县教育教学的始终。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二、开发特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课程。

鼓励各校根据校情实际、师生需求,依托办学积淀、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点、区域特色,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开发并形成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成熟的德育校本课程,彰显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校本特色。

(一)抓好骨干力量,促教研氛围。

抓好骨干力量,创造德育研究氛围。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带动全校的思品教研氛围。

在各个中心校校内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重视听课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样把新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来上,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改革,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综合运用感化、激励、启发、熏陶等手段,实行互动式、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每月定期组织教研会,集体备课,每学期组织教学观摩课,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良好,思政课学生满意度平均94%以上。

县基础教研室将中小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纳入教研内容,并探索在教研机构中思德思政教研员。在中小学校,吸收年级思想政治课课程专任教师、心理教育教师成立教研组,开展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同时,开展由校到县分级队活动课观摩评审活动,在校、县层面开展教研、现场观摩活动,推出一批高水准的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教研成果。

(二)立足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定期检查基层中小学执行每周1课时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安排,具体落实到学校各年级课表,并确保思政课时不被挤占、挪用。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每个年级可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选定几篇重点课文开展集体备课。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青年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教师要立足课堂,围绕课题深入研究,主动探索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模式,让教学获得更好的实效。

(三)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德育特色。

充分利用了学校和家中的现代化设施,收集了思品课堂相关数据等资料,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进入课堂。利用学校图书资源,让学习通过收集,来补充课堂的知识。家长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家长成为共同的教育者,形成了教育合力。

篇3

关键词:

    在四川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日益增多的形势下,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笔者在高中从事过多年政工工作,也担任过多届年级主任,深感当前高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现就自己的一些探索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模式固化,脱离高中生实际需求

        当前的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旧是以课堂教育为重,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高中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高中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

        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3.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差异

        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以单一课堂教育方式为主。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囿于知识层面,将之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生活和学习。这些都有碍于高中生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不利于其养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4.缺乏家校沟通,德育师资力量不健全

        学校教育和家庭监督的分离或合作不够,导致高中生言行表现、思想动态在学校和家庭表现出巨大的反差,究其根本是因为家校之间没有的达成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常态化持续进行。同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地依赖于班主任,班会形式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建设。

        5.弱化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

        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由教育者预先安排、统筹包办,学生难以自主参与。计划性的思想教育对流变性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受教育者讳疾忌医的心态,使得教育者面临着无的放矢的工作困境。高中生心理疏导缺乏相应的渠道,难以通过有效的渠道去宣泄心情、取悦自己。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使得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履维艰。

        二、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1.齐抓共管,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目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外部环境联系密切。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外部社会,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同时,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父母的影响密切相关。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营造人人关心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从提高高中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高中生实现1+1+1>3的教育效果。

2.以人为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新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认识,着眼于高中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高中生的思想需要。从高位思考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高中生交流、沟通、讨论,打开他们的思想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采取创新性的手段和措施来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3.教学相长,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认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学现实,与时俱进地吸纳包含时代内涵的新知识,为高中生的思想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通过交互的探讨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一方面,教师要身先垂范,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模范。另一方面,教师要勇于进取,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篇4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课程改革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开展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教研组统一确定一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课题,任课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发挥自己的特点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同时教研组组织政治教师观摩听课,课后组织大家说课和评课,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在观摩的基础上推出一节优课,再二次上课,再次研讨,集聚集体智慧,形成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观摩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通过两次教研交流活动,我们对于进行中的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课程和教学要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发生了变化,作为学习主体,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怎么去学习?成为新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起点。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的课程也只能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构建,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贯彻好“三贴近”原则。在教学观摩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今后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应关注和了解学生实际,从学生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选用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设计,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听着无味,教师讲课好像是教材解读,课堂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通过创新和认真研摩的课,优化了教学策略,让人耳目一新。这类课堂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创设情景或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发现和交流中生成课程。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广泛交流,呈现出生动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和谐课堂生活画面。这种课堂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教师有参与、有点拨、有鼓励,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教师也能其乐无穷。更可喜的是一部分任课教师在反思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学更具有艺术魅力。这些都启发我们今后教改教研要进课堂,加大校本教研力度,不断贯彻新课程要求,建设有生命力的课程,不断适应新时期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整合好课程资源,优化问题设计和教学手段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同一节课在建构过程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是不同的,一部分教师局限于运用教材,也有一部分教师补充了课程资源,同时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呈现方式也有区别,最终导致课堂学习效果存在明显差别。我们研究认为课程资源的使用要从学习需要出发,不断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不仅要利用好和处理好教材资源,还应合理利用校本资源和乡土资源,师生信息交流的资源,而且要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恰当呈现和运用好这些资源。例如,在情景创设、案例教学和新课导入时,我们发现,使用的课程资源越是直观的、生动的、有趣的、贴近生活的图片和视频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动力,而且它们能诱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注意力,这比单纯的文本资源的效果要好,特别是学生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学生学习效果更好。例如,在学选举这一课时,任课教师指导学生组织选举活动,选择恰当选举方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任务,汇报成果生动有趣,从而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课堂的人文关怀

在听课和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习效果。一部分任课教师只关注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习得,热衷于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实际上大打折扣。我们反思,学习者都是有生命的个体,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都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正如有些教育家提出的,学生不是容器和木偶,而是需要我们点燃的火把。所以课堂内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实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且我能学,我会学的转变。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甚至一点风趣或幽默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更亲切、更真实、更值得信任,课堂生活也会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因为这里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看到了希望,而最本质的则是民主、尊重和爱,这也正是我们寻找的课堂生命的支撑点。总之,通过这种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发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任课教师的观念有所转变,都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交相辉映无不渗透着教师的创新和努力,一部分教师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生活魅力无穷。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差异在不断扩大,不同的教学理念也在激烈的碰撞。而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刚好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交流平台,通过实践和比较,得到一些共性的认识,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通过这种探索,任课教师既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特别是有利于我们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今后我们更需要不断完善这种教研方式“,同课”要加强集体备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切实把它建设为集体教研的平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从而切实提高我们整个教研团队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推动新课程改革。

作者:王学军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中学政治课 课堂效率 师生和谐

如何才能切实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效益呢?笔者认为应当从其构成的相互影响的几个因素说起。从哲学上讲,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党和政府,社会,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高度重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效益主要的外因。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忠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要认真地备好课,要认真上好课,这些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效益主要的内因。内因是我们可以操控的,外因如党和政府、社会、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高度重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我们所无法操控的,而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可以努力奋斗的。笔者认为要切实有效地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效益,必须从现实前提出发,研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操控的、可以努力奋斗的因素。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忠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不断学习进取。

1.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能否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教学层面上讲,首先要看政治课教师能否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对人才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德育”在最先。中学思想政治课首先是思想品德课,即德育课,同时又是政治常识、政治理论课,即政治智育课。这种双重性质的特殊性要求政治课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对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政治课教师要高歌人间正义、弘扬社会正气、抵制拜金主义、痛斥社会上的腐败风气。

2.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进取。政治课涉猎的知识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从初中到高中,大的门类就有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行为学、环境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考试学等,还有不少是这些学科的相互交叉的内容,因此政治课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就难以胜任这一工作岗位。因此,笔者不仅希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今后政治课教师的任职资格证的考试发放上从严要求,而且在目前情况下,更希望在职的广大政治课教师不断地“充电”――不断地结合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接受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认真备好课。

1.要认真地备教材。备教材不仅应掌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层次,还应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解释和讲解,这一课时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如何让学生去掌握并加以运用,等等。一些教师在讲到“市场经济的缺陷”时,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笔带过,对其含义未加以任何解释,对其表现也未加以区分,当练习、考试中要求学生对这些缺陷的具体表现进行区分时,学生便无从下手了。笔者认为,只有学生理解了的才能牢固把握并加以运用。为此,政治课教师在备课时对自己不太清楚的重要名词、概念,有必要去查一查政治学、经济学、法律等专门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做到胸有成竹。否则,“以其昏昏”,就难以“使人昭昭”。

2.要认真地备课型。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课型。如果这个难点问题深奥,学生以目前的知识水平难以理解,可以选择讲授型;如果这个问题较浅显,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可以选择讨论型。为了强化某些知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容量,教师备课时可以制作适当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效地感染学生。

3.要认真地备学生。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因材施教,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提问、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成功感,从而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如讲“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时,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等较简单的内容可以留给平时学习理解能力不高的学生;为什么会形成买方市场、卖方市场属中等难度的题目,可以留给平时学习理解能力中等层次的学生;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违反价值规律而恰恰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这课最难的,可以让平时反应能力较快的学生回答,这样一来,就可以扬长避短,充分树立起学生学习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自信心。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形象地说明了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笔者认为,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效益的关键环节在于教师上好课。为此,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设计好开场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是否短小精悍,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师生能否配合默契乃至教学能否成功。如一个教师在讲货币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有一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它可能使你寸步难行,但一心追随它又可能使你深受其害!这是什么呢?这就是金钱――货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货币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相反,有的教师上课就说今天讲什么知识,翻到多少页,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浓,欲望也就不强了。

2.要注意精讲,注意教学语言的简洁、生动。某些教师上课很害怕学生听不懂,一段话翻来覆去,结果使学生感到很烦燥、很郁闷;而有的教师教学语言简洁、生动,学生越听越有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讲好必须讲的重点、热点和学生难以理解的疑难点,少讲或不讲学生已经明白的问题,有些学生已经明白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同龄人的话语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教师还必须注意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要控制适当的语速,否则容易使人疲劳,听不清楚所表达的意思。

3.要注意随机应变,处理好突发事件。有时老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答不上来,有时学生不与教师配合,甚至有个别学生故意和教师唱对台戏。这些情况处理不好,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教学的成功。教师要因势利导,切不可在课堂上侮辱学生,否则就会伤害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要有恰当的肢体语言。有的教师上课时双手撑着讲台,或者把手插在裤袋中,这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的双手锁了起来,变成了一尊泥菩萨。教师上课应当运用好自己的双手,借助恰当的手势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教师恰当的微笑、和蔼可亲的面容可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沟通师生心灵,达成心与心的默契。

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切实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益的外因。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起着主导作用,是教学的外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起着重要的主体作用,是教学的内因。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场戏剧表演,则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导演的意图必须通过演员的积极有效的活动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为此,必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贴心人。教师必须真正关心学生,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等等。曾经有一个学生突然在课上发病昏倒,我背着他去医院看病,掏钱给他买药输液。事后,我感觉这个班的学生更听我的话、更尊敬我了,很多学生说无论如何也要学好我教的这个学科。结果,期末考试我教授的这一学科果真取得了优秀成绩。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必须真心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健康等问题,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篇6

关键词: 江苏高考模式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主导作用 主体作用 增强教学效果

江苏省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模式已有四年了。在这四年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也迎来了不少挑战,面临着不少的困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大减,课堂效果令人担忧,前景堪忧。在这种情形下,我认为在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和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大力提倡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性,师生间多互动合作,激发师生激情,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才会迎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春天。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学科,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学科划等级了,学生只要过关就行了,没必要再像过去那样下大工夫了。在这种情况下,确实也有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失去了兴趣,上思想政治课没了激情,对教学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我认为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让学生想学这门课程、学好这门课程,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只有更充分地发挥这种主导作用,学生才愿意去学、认真去学。

1.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学科特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以“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每一章节内容丰富,材料鲜活,融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实践性为一体。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其特点,选择多种形式的开放性的教法,有效地“导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取得尚佳的教学效果。

2.提高认知水平,发展学生思维。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闻道在先”。教师主导作用的首要问题在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引导学生明辨善恶、美丑、是非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师生互动,在互动中引导学生明白课文中的道理,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让学生从中感受思维之花的魅力,培养发挥其思维的乐趣。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就是利用鲜活的生活实际情景,激发并培养学生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一要热爱生活,体贴关爱学生生活,做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才能以情于教,作用于学生;二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产生共鸣,以情载理,以情育人。

4.联系生活实际,指导正确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成于内、形于外的知、信、行的转化过程,因而思想政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理论,而且必须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养成良好的人格,使学生知善、向善、行善。教师应按照知行统一原则,在教学中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学生的实际表现,在行为习惯培养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同时教师自身还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学生作出示范,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

二、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和高考模式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而且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起来,通过激励、启发、引导和组织,实现学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使之成为教育教学认识活动、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积极主体,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获得新知,掌握程序和规范,形成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1.利用条件,激发动力。高中生思维比较活跃,表现欲较强,兴趣广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采用“自学、活动、讨论、精讲”相结合,“课堂教学、课前课后活动、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不断变换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独立、半独立学习、探究真理的机会,通过这些机会、方法,激发学生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并使两者内驱力相互促进,不断递进上升。

2.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思想政治课新课标提倡以“体验、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密切配合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自,将教师设疑、质疑、启发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解疑,学生质疑与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精讲与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教师鼓励创新与学生积极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师生双方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参与性,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3.全员参与,共同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参与过程也就是思维之火碰撞的过程。让学生全员参与,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别,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参与都有所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偏爱某个或某些学生,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才能使教学真正实现“活”,并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4.全程参与,自主体验。学生的参与不应局限于独立思考和实践演习阶段,而应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当然这些环节要以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为基础,设置一定的生活情景,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其所获得的感受、感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对新获得的体验进行分析,从而丰富和强化内心体验,促进学生人性的完善。

5.提供支架,独立参与。要为学生参与提供支架,因为当前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自主学习的习惯普遍较差。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和自主学习品质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应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循序渐进,由扶到放,使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减少,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参与的程度。

三、重视并增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从这四年高考情况来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前景堪忧。在这种形势下,我认为教师还必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十分重视并增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适应当前形势。

1.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在江苏高考模式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怎么教,怎么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很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应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素质。根据教学计划,在集体备课中,要注重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长处。集体备课前,指定一位教师准备下一周的课;集体备课时,主讲教师进行说课,然后每位教师对主讲教师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逐一评价;集体备课后,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和重新精心备课。这样,既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和统一了教学进度,又使各位教师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课堂效果。

篇7

【摘要】

高中政治课上主体缺失现象的原因是缺乏创新教学模式;学生主体对政治课缺乏的理性认识;师生缺乏交流沟通。恰当使用时事材料,有效开展时事教学,是思想政治课保持蓬勃生机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主体缺失有效开展时事教学

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型、全面发展型、终身学习型的世纪。我国在应试教育盛行多年后终于提出要在我国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应该说素质教育的推出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的,也是符合国际潮流的。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一些省市率先进行教材改革,推出全新的素质教育课程,为我国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政治课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在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忽视政治课的作用,课堂上出现了各种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无关的现象,导致政治课上出现了主体缺失现象,这不符合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因此,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政治教师普遍探究的问题。

1.政治课堂教学主体性缺失

多年的教学实践,并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对政治课的看法,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是造成政治课堂中出现主体缺失的原因。

1.1政治教师角色未改,缺乏创新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传统教学观念,还有许多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采取“填鸭式”陈旧的教学模式。

1.2学生主体对政治课缺乏的理性认识。当前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彼此间基本上不会交流对政治课的认识,至今仍停留在感性层面,认为政治课上学的都是一套枯燥乏味的理论。

1.3师生缺乏交流沟通。由于政治课是小科目,学生普遍不重视,教师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自己也表现得不够重视,不像其他学科一样经常会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愿意参与讨论。

鉴于政治课的重要德育作用,针对学生在政治课上的表现,笔者认为当前的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多,知识面也较广,但分辨能力还较弱,故在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育,将当前时政热点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教育学生,让政治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时政对高中政治课的作用

2.1时政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时事教育早已被国家明确地颁布在课程标准中。让学生了解重大时事,并且能够运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判断分析,明辨是非,不至于在纷乱的外界环境中迷失自我,这是时事教育的目的之一。政治课上用引入时政把时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也改革了课堂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是课堂结构创新的一个尝试。

2.2时政有助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是采取满堂灌,一堂课下来,教师自己口干舌燥.感觉身心疲惫。而学生听课也倍感吃力,精神高度集中,一不留神就不清楚老师讲到哪里了,学生对政治课失去兴趣。而课堂引入时政,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体,有参与的义务,从而促使他们能积极收集最新的新闻并认真准备。同时在准备新闻的过程中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2.3时政有利于学生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直以来,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觉得学习就是生活的唯一,是自己的全部,天下大事与己无关。课前开展时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新闻的习惯,促使学生能主动关心时政,做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生。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许多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表达能力。时政演讲能克服学生的一些缺点,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胆量,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

2.4时政有利于开阔视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生由于繁忙的学业而无瑕顾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知识面狭窄;另一方面,学生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希望能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了解有关国内国际大事。通过教师的分析来理解和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应该说课堂引入时政满足了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有价值的新闻消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这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引入时政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某种预期目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很容易走进误区,偏离引入时政的本意。

3.走出时政教育教学的误区

3.1避免“应试时政”,轻素质提高

考试到来之前教师往往准备了一年来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政治材料,并选出所谓的重点编成各种题型对学生进行突击训练。其结果往往是“考前背一背,考后全荒废”,可以肯定,这种急功近利的应试做法不仅不会产生时政教育的应有作用,提高中学生的素质,相反,会使中学生产生“时政教学就是死记硬背”、“时政教育无用”等错误认识。

3.2重教育形式,轻内容渗透

目前有些学校搞时政教育煞费苦心在班级发动学生举行课前5分钟的“时事新闻会”,虽然在形式上是比较新颖的,但只重视这5分钟的所谓“新闻”,不免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只记得条条新闻,而根本不会也不可能去对时事内容的前因后果作出分析,这样又何尝谈得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等能力呢?

3.3思想政治课以教学为主,时事教育为辅

不少教师认为:政治课主要是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教育,作为时政教育只能是次要的。这在行动上表现为时政课可有可无或几周之中上那么一节课等。事实上,时政教学对于学生深化中学政治理论、增强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好时政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的关系,中学思想政治这门学科才会充满活力。

课堂引入时事中注意避免以上一些误区。同时采用恰当的方法,才会使时事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差异,因此,我们要注意选择符合实际状况的方式开展.以确保时政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发挥。

4.如何有效运用时政

4.1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开展时政入课堂的目,一方面是要增加政治课的生动性与有趣性,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学会筛选有价值的新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懂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理解所讲新闻。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发挥好自己的指导作用,在课前给学生方向性指导。在学生演讲后能进行适时的点评,不能偏离方向。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时,一般对当前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会事先给学生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应该选取哪些内容,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段新闻,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理解。

4.2对学生课前演讲的要求要明确。我们的学生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所以他们对时政演讲的态度也是各不相同的。一般情况下,多数学生会认真对待,但也有少数学生态度不够端正,常敷衍了事。一种现象是会出现上台来根本不是演讲什么时政新闻,而是随便的说一则消息甚至是笑话;另一种现象是临时拿着一张报纸漫无目的的上台应付了事。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时政演讲是事先做好要求,给学生一本笔记本专门做好自己时政演讲的内容及自己对自己的演讲评价记录。最后,要上交这个记录本,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种参考。在这种要求下,学生基本上能克服上述一些敷衍的做法,从而达到演讲的目标。

篇8

祝国强

摘 要:至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全员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普通高中各个学科包括思想政治学科都将按照《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运作。思想政治学科改革的“深化”主要表现在那里?如何引导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和教师尽快适应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首先从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介绍了思想政治学科改革“深化”的表现;然后从学科层面对《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及其成效进行了总结和提炼。

关键词: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课 主要举措 成效

作者简介:祝国强,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从2012年下半年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施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遵循多样化、选择性、可持续发展、循序渐进等原则,全面深化了从2006年开始的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至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全员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各个学科包括思想政治学科都将按照《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运作。本文试图对两年来思想政治学科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情况做一介绍,以求教于同行。

一、深化课改的主要思路

深化课程改革是相对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而言的。与2006年课程改革相比,思想政治学科本次课程改革的“深化”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这是本着《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关于“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的精神而作出的调整。

1.课程体系方面的变化。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大致如下:

2006年浙江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体系框架与全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相比既有共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共同之点是:整个学科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全国统一的四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选修I(国家课程)和选修Ⅱ(地方课程)。不同之处是:浙江省课改把选修课程I划分为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其中,选修IA是列入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命题范围的内容,选修I B是列入高考“自选模块”命题范围的内容,选修工C则是由各普通高中学校视具体条件开设供学生选择的内容。

2012年深化课程改革后的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大致如下:

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下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变化,变化主要集中在选修课程的体系结构上。《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一改2006年课程改革方案把选修课程分为选修I(国家课程)和选修Ⅱ(地方课程)的框架,把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每一类又细分为若干部分。其中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关系最为紧密的是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这类课程又分为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和学科研究性学习四个部分。在这四个部分课程中与一线思想政治课教师关系最为紧密的则是必修拓展课程,必修拓展课程又进一步分为国家选修课程和自主开发选修课程,国家选修课程再分为全省统一要求(包括选修3、选修5、选修2三个模块,由省统一提供教学意见)和不作统一要求(其余模块,不提供统一的教学指导意见)模块,在全省统一要求的选修模块中又有进入高考“自选模块”的命题范围(选修3、选修5两个模块)和不进入高考范围之分。

2.课程设置方面的变化。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和开设情况大致如下:

必修课程: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4个模块8个学分,每学期开设1个模块,每周2学时,每个模块的开设学段全省统一。

选修课程:浙江省课程改革实施意见把选修1分为选修IA、选修IB、选修ic,思想政治学科对侧文、侧理的学生分别提出如下选修课程开设与学分安排要求:

侧文的学生,选修课程分设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具体开设安排如下:①选修IA:共设置1个模块,即选修3。凡要进行文科综合高考的学生都必须选学选修IA这一模块,统一在高二第二学期开设。②选修IB:共设置2个选修模块,即选修2、选修5。对于选修IB的模块,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1个模块或2个模块,也可以不选修。统一在高三第一学期开设。③选修Ic:共设置3个选修模块,即选修6、选修4和选修1。

侧理的学生,选修课程分设选修IB和选修Ic,具体开设安排如下:①选修IB:共设置2个选修模块,即选修2和选修5。对于选修IB的模块,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1个模块或2个模块,也可以不选修。统一在高三第一学期开设。②选修Ic:共设置3个选修模块,即选修6、选修4和选修1。

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和开设情况大致如下:

必修课程: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相比,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稳中有变:一方面,开设的要求与2006年基本相同,《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学校每学期必须按规定要求开设必修课程,这里的“规定要求”就是《课程标准》中的“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规定,即要求4个模块在高一、高二每学期各开设一个模块,每周2课时,每学期2学分。另一方面,具体开设顺序的规定不同于2006年课程改革方案,4个模块开设的具体顺序和学段安排不再全省统一,而是由各学校自主确定。

选修课程: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相比,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取消了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的划分,而是把原来的选修IA、选修IB模块归人至“必修知识拓展”全省统一要求的选修课程,选修ic模块划入至“必修知识拓展”不作统一要求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具体开设学段全省不作统一规定,而是由学校自主确定。其次,其他各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一方面《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各学校必须切实遵照执行,另一方面具体的安排、实施则由学校自主确定。

二、深化课改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从《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全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1.培训。为顺利实施和推进深化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在省级层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培训:

(1)教研员培训。按照统一部署,于2012年暑假组织全省各市、县(市、区)全体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进行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培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主题,安排了深化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科调整方案解读及选修课程开发、选修课程建设典型案例介绍、国家选修课程相关模块深度解读以及学科前沿专题等五个部分内容。

(2)骨干教师培训。从2012年暑假开始,用3年时间,组织全省各市、县骨干教师(培训者、业务领头人)进行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三次培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主题,先后安排了深化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科深化课程改革调整方案解读及选修课程开发、选修课程开发实施典型案例介绍、国家选修课程相关模块深度解读、学科前沿专题、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基地培育学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方案介绍、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必修课程走班制实施典型介绍、微课程与微课制作等内容。

(3)学科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与深化课程改革相配套,从2013年开始,省教研室举行3年一轮的学科疑难问题解决培训。在已经举行的2013年培训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这一疑难问题,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了4所学校交流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方案、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规划;二是安排了两位教师现场开设了由自己开发、设计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并对所开设的课进行了现场说课;三是请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姜根华的团队现场开设了由他们自己开发、设计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并由姜根华教授结合这节课,就思想政治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四是请一位教师结合由他开发、开设的省精品课程,作了专题介绍,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优秀案例。培训期间,还介绍、学习和讨论了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

通过各类培训,统一了教研员和教师们对深化课程改革的认识,掌握了深化课程改革的理念、政策和方案,弄清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和要求,明确了深化课程改革中教研工作和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增强了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

2.课程开发。为推动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多方面配套措施,如开展普通高色示范学校评比,改进、完善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普通高中学校的考核内容,增加普通高中教师评优、评职称的相关条件等。从学科角度讲,在课程开发方面主要组织或参与了以下几项工作:

(1)编制《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省教研室组织省普通高中专业指导委员会各学科组编制各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为学校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课程开设提供方向性意见。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及目标”、“各类课程的内容”、“课程开设建议”和“课程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其中“课程类型及目标”如下表:

“各类课程的内容”部分,分类列举了一些课程的主题或专题,供学校和教师们开发课程时参考。如“I类:必修课程知识拓展”列举的主题或专题有“就业与创业”、“投资理财”、“消费知识基础”、“产业知识基础”、“财政税务常识”、“经济全球化现状和趋势”、“我国国家机构概况”、“我国派概况”、“我国和世界民族概况”、“我国和世界宗教概况”、“中国文化简介”、“外国文化简介”、“趣味哲学”、“哲学故事”、“著名哲学家简介”、“著名哲学命题趣谈”等等。

(2)省级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开发建设。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提供范例,省级层面开展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评选活动。

一是省级网络课程开发建设。省网络课程评比由省教育技术中心具体组织、省教研室参与,参加课程评审的有学科教研员、高校专家和普通高中著名教师。参加评比的每一门课程必须提供“课程简介”、“开发教师简介”、“课程纲要”、“教材”、“课件”、“作业题”以及“上课录像”等材料,被评上的课程统一放到省教育资源网上,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和教师都可以免费浏览和选用。从2012年开始至今已经进行了五批网络课程评选,共评选出了977门网络课程。

二是省级精品课程评选。省教研室组织开展了省级精品课程评选,参加该项评选的课程经过层层推选,最后由省教研室组织各方面专家按照“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和“课程实施与评价”三个方面标准、12个主要指标进行评审。从2012年开始,至今已进行了两批评选,第一批评出了100门,第二批评出了近150门。

以上两类课程负责评审的部门不同,各有特色和侧重点,如果说网络课程侧重于课程的文本,强调课程文本的规范性和完整性,那么精品课程则侧重于课程的实施,强调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建立学科培育基地。为顺利推进深化课程改革,尤其是在选修课程开发方面取得预期成效,普通高中各学科开展学科基地建设活动。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一,促进了各基地培育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善,形成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建设方案。第二,开发、开设了一定数量、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学科选修课程。第三,在省级培训中多次介绍了各基地学校的想法和经验,使其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第四,影响了所在学校其他学科的课程建设,并且影响了所在地区其他学校的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建设。与比同时,还加快了所在学校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基地学校普遍开展了思想政治学科专用教室建设。

3.教研活动。从2013年开始,思想政治学科的教研活动把侧重点转向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上,通过一系列活动配合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尤其是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方面有较深入的改革。

(1)课堂教学评比。《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的第一次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比,就是紧紧围绕选修课程开发、开设展开的。本次评比活动所确定的主题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变革”——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评比活动采取“录像课十录像课展示与自述”的封闭式方式。录像课的课题为知识拓展类课程——“我国的农业”,参评教师可在这一主题范围内选择、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所选内容自主确定上课的具体课题、自编教材、自主进行教学设计、自己实施并完成课堂教学和录像。面试的内容和环节包括参赛选手结合录像课展示进行自述、评委提问、对话交流等。本次活动录像与面试相结合、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相结合、评比与研究相结合取得了多方面成果:首先,展示了一线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创造力。其次,推动了课程开发方面的思考和讨论。再次,一些地方和学校直接开发出了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最后,锻炼了参赛教师从开发课程、课程实施到反思教学的全方位能力。

(2)学科调研指导。《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后,思想政治学科参加或组织了多种类型和形式的调研,包括参加由教育厅组织的对各市进行的深化课程改革综合调研,参加由几个学科联合举行的深化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专题调研,由本学科组织的思想政治选修课程开发开设情况调研,还有对省思想政治学科基地培育学校的调研,更多的则是结合日常教研活动进行的微调研。通过各种调研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和问题,对成功经验和典型通过一定途径予以推广,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场研讨寻找对策予以解决,对存在的困难通则过一定途径反映给相关部门。

3.评价考试。深化课程改革如果没有评价考试的配合,其实施和推进将会举步维艰。

(1)明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为了便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更好地安排和把握教学的进度、难度和要求,通过培训和途径让教师们明确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相关考试的关系。

①必修、选修课程与相关考试的关系:

(2)学业水平考试。与《深化课程改革方案》相配套,同时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其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考试范围为必修课程中的基本要求和不作拓展两个部分,卷面总分为100分,基本题型为选择题和综合题,考试时间为80分钟;学生最多可以参加2次考试,以最好成绩记人档案,允许学生再参加一次未及格学科的考试,作为学业水平考试补考。

篇9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的障碍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障碍主要存在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的障碍

一是教师教学观念落后。部分教师教学思想偏向认同老教材、老经验以及老教学模式,不能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这些教师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填鸭式地给学生重复书本理论,墨守成规式地讲解书中的概念、题型,生怕遗漏知识点,重心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二是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停留在讲授课、批改讲解作业层面,未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学生缺乏课前自主预习、主动巩固收敛知识,不能采用灵活有效的学习步骤、方法策略完成教学任务。三是教学行为的偏见。部分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喜好、方式影响学生,偏好和自己喜欢的学生“打交道”,而忽略另外一部分学生。导致一些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最终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这种偏好性教学行为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学生方面的障碍

一是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政治课不感兴趣,学生上课精神状态懒散,没有对政治学科知识表现出渴求感。很少有学生制定政治课学习计划,学生不能有效把握学习效率,并对学习情感与学习计划进行调整。二是学习动机不明确。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实质动力。学生往往对教师的提问、布置的作业、强调的重点充耳不闻,就连政治是什么也说不清楚,更不用说学习这门课的作用。三是学习方法不对。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缩短学习时间上的耗损,提升学习的效率。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只知道采用疯狂做题、死记硬背的方式面对学习任务。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成因

(一)教师方面因素

通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就是希望能够适应教师的授课习惯,按照教师教授的方法达到学好课程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又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完成好学习任务,摆脱书本教学的束缚,形成自主学习模式。从教师层面看,教师以自我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没有彻底改变,教师不能完全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心里不认同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也不愿意把学习完全交给学生,觉得学生一旦拥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就体现不出教师教学的价值。这导致教师不愿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依旧停留在旧体系上,学生依旧被动接受教师生硬传递的课程信息,创新的自主学习理念难以普及。

(二)学习动机因素

目前高考模式主要采取 3+X的方式,政治学科的地位和影响力相比其他学科还比较低,加上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自身特点内容较为枯燥,教学始终围绕学校限定的框框,课程内容死板单调,实践教学环节少等因素,未能发挥出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教学评价质量标准方式呆板、缺乏创新精神,导致学生对{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不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是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共同去实现和完善的,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最关键的,而这也是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所欠缺的。

三、提升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教师方面

1.更新教学观念

一是要鼓励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切实感受到自身受到关注,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并努力实现自我;二是要用表扬替代批评,作为老师要多表扬、少批评,要接纳学生犯错,并引导学生少犯错、不犯错,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三是动态在跟踪学生的成长。及时记录学生学习动态,与学生共同分析学习过程中得与失的原因,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一是活跃课堂气氛、开放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二是及时地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求学需求,有的放矢开展教育。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应当适当地留下问题悬念,让学生在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以后的课后时间能够拥有自主解决学习问题的时间与机会,对于学习主动性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传授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三是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教师就是朋友,开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当前的状况。

3.加强教学实践拓展

思想政治课单从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机会并多多鼓励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领会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写课程论文,分析、解决社会政治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有了解社会事业发展的意识同时拥有内心社会责任感。做好理论和社会,理论和学生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客观事实面前,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自己进行比较、分析与鉴别,从中体会、领悟树立正确世界观、科学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学生方面

1.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是政治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为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从理论知识掌握到获取学习能力,同时获得学习的快乐。不断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享乐在学习中。

2.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用兴趣的心带领自己的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知识,要用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说课方式让每一位学生萌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创造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当前的问题,启迪激发学生提出新问题,通过良好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智力课、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道德课。学习习惯与学习效率也是相互促进的,习惯感越强烈,学习的效率也越{,学习动力也越明显,学习效果会更好。要发挥本学科的特点,要教会学生去形成习惯,让学生明确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去学习、与谁一起学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自主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习惯紧紧地联系起来。

4.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当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一项基本教学任务来把握,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空间环境下逐步发现学习方法、应用好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少走弯路、迅速成长。学生有了适用自身的学习方法就能够不断提高综合能力,适应学习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总之,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需要教师能够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与信心去努力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学生也要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热度感,独立思考政治学科内容,让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2]曹春琴.对自主性学习及其意义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4)

篇10

【关键词】 高中政治 优化教学 策略

新课标也要求教师转变多年来形成的老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一条如何能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新教学途径。新课标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的动摇。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学方式之一,而且对学校和教师来说仍然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中心,离开课堂,或者说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不到提高,那么其他的所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真正要改变的是以往陈旧的、效率低下的课堂教学方式。

1 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有利于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和灵活的,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事先设计的方案时,教师不应用自己的或教材上的结论来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更不能粗暴地打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与自己争论,多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时,教师不应不理会学生的看法或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课上或课下)学习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这种和谐优化的教育情境中,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能得到保护,受到重视,师生关系就能进一步和谐,使教学不断朝着 “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

2 教学训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果教师在教学训练中,每次都能出一些“新意”的训练题目,开展一些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会使学生在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受到启迪,他们也会出现跃跃欲试的创新欲求,从而达到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优化教学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联系实际,多激“趣”;②问题训练,多生“疑”。“怀疑”是发现的钥匙,“敢疑”是探索的动力,“存疑”是创新的前提。有“疑”才意味着有了学习的动力,在学生有“疑”或者不敢“疑”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设疑”或“激疑”。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就应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帮助他们打开思路解决问题;③疑难问题,多启“思”。布置训练题时,教师都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程序性综合练习,不断创设能激发学生认知欲望和“思维火花”的问题情境,从而逐步升华学生的思维境界,引导学生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开辟“柳暗花明”的新天地;④课后训练。多策“问”。“多问”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 “好问”是有所创造发明的信号,“乐问”是策马奔腾的鞭子,在教学训练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对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优化多层次教学结构的自然形成是很有必要的,并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⑤拓展训练,多导“议”。“拓展”就是在一道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脸谱”变化,拓展思维过程和思维的“视角”,变换思维方向,进行思维能力的立体训练。“多议”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更要拓宽题型,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优化教学实践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思想政治课;教师备课;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十”精神,立足于中学生成长成才,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生活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师要想很好地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备好每一堂课。备好课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完成这一教育任务的保证。但是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说,备课是一种累赘。他们认为备课仅是应付检查的无奈劳动,与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多大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应不断从现实生活中大量涉猎生活实例,加强理论学习汲取新知识,增强对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导,真正实现从“在备课中生活”到“在生活中备课”的备课新思维转变,充分展现思想政治课的学科魅力和时代特色,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师生良好互动、相得益彰的共振局面。

一、传统备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陈旧的备课理念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有些政治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备课理念,把备课和写教案完全等同起来。部分老师甚至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所以教学分工后,老师们就赶紧到书店买一本优秀教案书,开始写教案或是抄教案。如果说写教案是备课的显性付出,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研究学生、思考教法则是备课的隐性付出。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应不断刷新自己的视野,将熟悉、不甚熟悉或者陌生的课程资源均作为新的认识对象进行备课。这是现行的备课中不合理之处逐步的消解,随着前者的不断消解而新的备课必要性逐渐潜成的体现。当前正是由于教师备课理念没有把握正确,使得有些教师把备课视为一种累赘、一种负担,并由此出现一些教师的形式备课现象。

(二)备课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备课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好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各自的地位与作用。首先,表现在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其次,教师在备课中没有思考如何达成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习惯了单一的模式,只把传授教材知识作为教学的全部来设计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就成了书本知识的传声乐器,学生成了教师灌输书本知识的容器。这样的备课模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丧失兴趣,进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落实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变当前备课中过于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状,不断激发学生的激情与兴趣,师生相互交流共主课堂。这样政治课才能彰显学生的个性,教给学生自发地和真实地生活。,

(三)备课过程中没有认真研究处理好教学内容

一方面,把教学方法的设计作为备好课的重头戏,轻视教材内容的研究。由于传统的政治课备课过于强调教学方法的设计,甚至很多老师对此已陷入至上的泥沼,而忽视对教材内容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的发掘和升华。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教学改革往往更多的是关注教学方法,热衷于教法上的刻意求新求妙,而疏忽了教材内容的研究,导致课堂教学卖弄技巧、华而不实。另一方面,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思想政治课备课容易割裂各部分知识的相互联系。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备课侧重于知识的归纳,即侧重对单个知识和一个框题的条块分割,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重难点,而忽视了本框在整个单元、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使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显得孤立、单薄,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因而学生无法建构起知识网络,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完整准确理解。因此,备课的任务应该是:研究教材内容、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二、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师备课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学生的印象里,政治课无非就是灌输思想。因此他们就把政治课当成一门说教课,进而对政治课产生厌恶,没有一点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而这时政治老师如果能够适当地调整备课模式,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学生,教学设计时给予学生更多参与体验的活动机会;教材的处理上以及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方式上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剖析社会生活的典型案例,进而在循循善诱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政治课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与积极性。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备课时,教师要写教案,这其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导向和教学方案,还要考虑到教学里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各种处理办法。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要认真思考,查阅大量资料,预设各种问题情境,教师才可以在教学中处于主动地位,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学生听一堂准备充分、思路清晰的课所获得的知识会更多,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三、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师备课的现实思考

(一)实现备学生与备教材的紧密结合,重备学生

1.备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思想政治课备课要围绕学生去创设教学方案,使教师扮演教学的参与者、疑难的指导和学生成长的促进者的角色。因此,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知识及学习方法,更应考虑这种学习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即能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能否形成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的融洽氛围等。

2.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改背景下强调,教学的过程应中教师的教学不仅要立足于教科书还超越教科书。备课时,教师不仅要钻进教材之中,认真钻研教材,钻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还要超脱教材,跳出教材。可以说教材是为教师教学提供的一个例子,一个模子。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从机械的教科书中解脱出来,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特点和个性化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这样才能开设一堂富有创意和活力的思想政治课。

(二)实现“教前案”与“教后案”的有机结合,重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政治课应提倡一个发展式的备课模式,即不仅要重视授课前的备课---教前案,也要重视授课后的备课---教后案,并将此作为完整备课系统。所以反思就是教师以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进行反思的过程。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种种反应,并据此拟定多种相应对策,采亦即认真分析教前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发现问题、记录的学生问题及课堂师生见解等。课后教师则可以进行课后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进行课后总结、反思、补充和完善。在新课改背景下政治课的教学的进程中新教案的编写应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部分。因此,完善备课模式应实现“教前案”与“教后案”的有机结合,重反思。

(三)重视备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政治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政治课堂上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教学语言。政治教师要想备好课很好地掌握这门语言艺术,不仅需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而且还需要深入生活,深入学生,充分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和语言特色。政治教师只有掌握好生活语言和学生语言,才能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讲得幽默风趣,把复杂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才能使课堂教学起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真实感受进而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在快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接受知识,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与兴趣。因此完善的备课必须重视备教学语言。

【参考文献】:

[1] 何聪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谋”[M].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05):53-54

[2] 胡忠杰.运用“透思探究”提高政治教学实效性[M].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3):19-20

[3] 邓栋涛.备课还需实用至上[J].上海教育,2006,(5).:33-34

[4] 何培昆.对当前教师备课的反思[J].陕西教育,2005,(6).25-26

[5] 林丽旭.整体备课 纵横联系[N].湛江日报,2011(07)

篇12

关键词:新课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4Ps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131-03

一、新课改对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基本观点教育与时代特征相统一[1]

新课程更加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回归生活的思想政治课程观,在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要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观等崭新的教学理念。

2.在课程内容上,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在课程结构上要建构起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标准规定对课程内容应采用模块化设置方式。例如,新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必修部分设置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大模块。在课程内容上,初中、高中课程中都删除了其中一些偏、难、旧、繁的知识。可见,新课改条件下需要教师要有较丰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同时也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进行全新的改革。

3.在课程实施上,强调实践性和开放性

新课改强调采用案例型、研究型、体验型、自主型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样,在新课改条件下,教师引导学生“学”的方式和方法就要有所改变,就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在课程评价上,要求要建立起一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要求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即要求学生、教师、同行和学校领导等都要参与对教学评价之中,而且要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二、当前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学界对之有不同的理解。根据新课改提出的前述四个方面的要求,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方式和评估方式来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的总和。据此,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简化表示为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管理和评估方式)。

为更好地了解目前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四川省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2008~2010)及2010年“国培计划”中的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初中思想品德)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共发放了问卷180份,收回问卷 163份,有效回收率90.5%。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与新课改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人才培养是否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一般可以通过其毕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反映出来。为此,我们不妨看一看被调查人对下面一个问题的回答:

问题:您毕业后是用了多长时间才适应了中学政治教师这个职业的?(回答结果见图1)

在这项调查中,56位教师选择了三个月,18位教师选择了半年,27位教师选择了一年,62位教师选择了一年以上。有近55%的教师认为,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到工作单位后需要有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适应中学政治教师职业的要求。

之所以不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对自己的要求,其教学理念落后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教学理念这一问题中,选择“传授知识的科学性”的占30%,选择“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的占18%,选择“学生喜欢并容易接受”的占15%,选择“考试大纲的要求”的占47%。

调查表明,毕业学生在教学理念上离新课改的要求尚有较大的距离。(见图2)

2.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面临重大的挑战

问题1:您认为在大学的培养与教育,最为重要的应该是什么?(回答结果见图3)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选择“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占13%,选择“教师素质与技能的培养”的占51%,选择“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的占27%,选择“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占9%。

问题2:您认为在大学课程设置中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回答结果见图4)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选择“专业学科知识偏多偏重”的占45%,选择“社会实践类课程偏少”的占15%,选择“与就业衔接不上”的占11%,选择“与中学课程教学断链”的占29%。

问题3: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您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回答结果见图5)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选择“学科知识欠缺”的占1%,选择“教师的综合能力不足”的占56%,选择“课程资源缺乏”的占38%,选择“时间不允许”的占5%。

可以看出,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们较多认为大学应该着重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技能,因此,大学的课程设置也应更重视与中学教学实践的衔接。

3.在课程实施方面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不足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发现,当前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实践教学时间短、内容少及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不紧密的状况。目前,在很多师范院校,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师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通过微格教学的途径来实施的,并且多安排在大三一年进行。事实证明,一年的培训时间太短,在一年的时间内,学生学不到足够的教育教学技能。至于实习,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把学生的实习都安排在大三时进行,并且实习所用时间也只有仅仅两三个月的时间。对于见习,目前很多学校也重视不够,更没有相应的措施或制度作保障。

4.教学评价机制相对单一,评价不够真实和全面

在对“您认为当前大学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能否反映

出其真实的状况”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只有25%的受访者给予了认同,有接近75%的受访者认为现有评价体系无法较全面地对学生和教师的真状况做出评价。(回答结果见图6)

从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高师院校现有的对教学的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几乎都是以等级分和奖惩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更多的还是看其考试成绩。不少学校评价的主体也较为单一,所谓的学生参与评价和教师间互评在很多情况下也只是流于形式。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对当前高师院校思想政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并借鉴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我们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归纳提炼出一种名为“四位一体的‘4Ps’人才培养模式”,即“多维的培养目标(Polydimen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拓展性的课程体系(Prolongable curricular system)”、“实践性的技能培养方式(Practical training method)”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Polynary evaluation system)”。

1.多维的培养目标

在新课改的导向下,四川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将自己的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理论素养,具备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的教育素养,能在中学、中等以上学校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或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我们发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信仰,有利于学生形成较扎实的学科知识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可持续的发展后劲,从而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拓展性的课程体系

四川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仅包括了专业主干课程,还包括了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教师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等课程,这让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有了很大的拓展空间,使学生在未来能适应中学课程变化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不再仅仅是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其中还包括了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逻辑学等。四川师范大学还有一门较特别的课程,这就是美育课程。在美育课程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较为喜欢的学习内容。此外,文科类的学生要选修理科类的课程,理科类的学生则要选修文科的课程,这些都让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

3.实践性的教师技能培养方式

我们强化了对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技能的培训。信息社会,要求教师要能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来教学,要设法让学生学得更有趣,将声音和图像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要提升思想政治专业学生的教学艺术,教师就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在这方面我们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对微格课程的时间安排,可以考虑提前到大二进行。在实习时间方面,我们也认为应该要作出很大的改变,将大三下学期都作为实习时间。这样不仅能给学生们在大四找工作留下足够的时间。而且还使实践的渠道变得更多。除了实习和见习外,学校可举办院内、班内和组内的试讲或说课比赛,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学校听课,开展一些解读中学教材的活动。还可以邀请中学教师或企业人士给学生讲学。在假期,还组织学生深入农村或企业了解群众、了解国情,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

4.促进发展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

在课程评价上,我们已建立起了一种能促进发展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3]。在这种评价中,学生、教师同行、学院或学校的教学督导和领导等都要参与到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之中,而且要求采用多渠道(社会、学校和课堂等)、多方式(以测试为主的分数评价和以评定为主的等级评价等)、多环节(生活、学习和实践等)的立体化的评价方式。学生和教师都比较满意这种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邹绍清. 论中学思想政治新课改对高师思政专业学生师范素 质的新要求[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篇13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态的内涵

教学生态是个仿生学概念,从自然生态的概念中引申出来。按照生态学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的是由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自然界中的各类生态系统基本上都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生物群落和环境系统。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生态定义为由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在这里,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目的及教学发展的归宿――学生,教学生态环境则包括教师、学校、国家和社会制度等人文环境,也包括一些物化环境:教材、教学资源、环境设备等等。如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学活动主体和教学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和彼此影响的,教学生态环境决定教学活动主体的生存条件、发展方向、健康状况、生活质量、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教学活动的主体又对教学生态环境起反作用,影响着教学生态环境的构建、运行和质量。

二、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态的意义

1.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

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很具体:传授学生政治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给学生生活的智慧,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但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往往本末倒置了,或者说把政治课最重要的内容――价值观的教学丢掉了。学生接受的是一点应试能力,一些理论知识,学生不会选择正确的方向和行为,不愿选择教师认为的正确方向和行为。在教学中,过分忠诚于知识,却背弃了人的需要;教师表演精彩,却忽视了受众;追求了可操作性,却忽视了创造性;体现了理性,却失去了精神交往。让学生学会选择、让学生跟你走、围绕着你指引的方向走,需要和谐和生态平衡。如果他们反感政治课,还会相信你的理论和指引吗?如果他们厌烦政治课,还会跟你走吗?在高中课堂中,政治课往往成为学生最不受欢迎的课,课堂上,学生不愿配合,不愿参与,甚至是抵触,何来效率和效果?只有改变现状,构建教学生态平衡,把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统一起来,让学生学习需求的本能得到尊重和满足,使生命活动处于自然和蓬勃状态,才能促进学生向善、向真、向美,才能实现政治课的全面目标和本质目标。

2.促进学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学生的将来做准备,为学生的未来奠基,是每一所学校的高境界目标,也是每一门学科的高境界追求,可是怎样才能把学科目标内容渗入学生血液,嵌入骨髓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在春风化雨和润物无声中的教育才最有效,在大雪无痕、和风细雨中的教育,影响才最深远,在学生最需要时,把学生最需要的东西给他们,才最能被学生吸收。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人体需要盐分,怎么给?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吃盐,另一种是放在菜肴中,前一种可能吸收不了,还会把别的东西连带吐出来,后一种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哪一种是我们要追求的教学生态方法?哪一种是教学生态下才能实现的结果?一看便知。被动应付考试的教育,出门就忘;纯粹为他人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令人厌烦;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不会有兴趣;远离生活的教育,记不长久;深入不进心灵的教育,成就不了学生的思想。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生态场景下,才有学生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可能。

3.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在教学生态中,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学校等都是环境体系的一部分,从关注生命、关注生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操作教学,目中有人,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果教师是精神王国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即便有一些教师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其实质也仅仅是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规定的和现成的知识,而不可能有学生独立地面对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不少政治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入学时,学生发言很踊跃,后来逐渐淡化,“退出江湖”,到高三时,几乎不讲话了。启而不发的人很多,集体失语的现象很普遍。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主动性被善意地剥夺了,学生只是教育这台大机器上的一个个等待按预定程序进行标准化加工的“零件”,活生生的“人”被埋没和忽略了。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何来质量和幸福?走进生活,关注生命,在教学生态中生活,才有生机和活力,才有生活的质量,才有学生的幸福。

三、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态的要求

1.以学生的身心规律和特点为基础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高中学生,追求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他们猎新好奇,争强好胜,爱美纯真,喜欢张扬,乐于被鼓励。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资源的利用、教材的编辑、教学手段的组合、教学评价的考虑,必须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机会,有更多的创造机会,呈现新材料和情境,创设竞争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获胜机会,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进入课堂。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元化的课外作业、多元化的考试题目、多元化的课堂情景、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目中有人,课堂才能精彩纷呈。教学生态互动平衡、能量辐射广泛,学生这个生态主体才能茁壮成长。教学生本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态建立的基础。

2.把社会意志与学生的需求统一起来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总有作为核心的生物,作为核心的生物,不是没有天敌,不是没有磨难,也不是没有修剪,而是根据生物的生长需要,在动态的平衡中,让它们长得更好,让它们长得更快。教学生态的核心是学生,学生的成长需要引导,需要雕琢,需要社会意志的指引。教育教学是主流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教学业已贯注了家庭意志、社会意志、国家意志,特别是政治课,国家意志更突出。主流意志把这一切托付给学校,学校里的课堂就是主流社会的反映,教材就是主流意志的载体,评价方式就是主流意志引导的手段。如果教育者与学习者不协调,家庭意志、社会意志、国家意志与学生意志不协调,学生不喜欢课堂,或者说课堂拒绝了学生、教材拒绝了学生、评价方式排斥了学生,产生了主流意志同学生内心世界的潜在对立,学生自己喜欢的、又是对社会有益的事业就协调不起来,教学中的生态平衡就构建不起来。在政治课堂上,不少结论深入不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少课堂都有尴尬的境遇:你是否选择环卫工人作为自己的职业,你是否把勤俭节约作为自己的消费原则,你怎样奉献自己的人生价值等等问题,存在不和谐的音符。单方面灌输,一厢情愿,只会破坏教学生态平衡。

3.充分考虑作为环境而存在的教师与学校

教师的情感、心理状况、教学教育素养、技能技巧等因素,就像生态中的营养供给源,能量供给地,不能枯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的传授过程与情感统一起来,理论的理解与生动的生活统一起来,道德的培养与学生的选择统一起来,这些都需要教师的修养和学识。知识仅是培养健康情感、正确世界观的载体,思维能力仅是培养学生面对生活的途径,不能本末倒置、生态失衡。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存在心理不适和调适的问题,他们能否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新课改中来,不仅关系到教学生态的构建问题,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教师心理适应,即个体顺应环境、个体与环境和谐相处,教学生态才能产生。如果教师不适应教改形势,他的主观世界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认知冲突和情绪障碍,甚至出现忧虑、失望等消极情绪,从而,造成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行为上的变化,教学生态的构建就成了一句空话。学校,就像是生态中的温度和湿度等气候条件,不同的气候带适应不同的动植物,气候恶劣只能导致生物成长受阻,导致物种枯竭,乃至绝迹。学校追求急功近利的效果,追求文化成绩的片面提升,学生成长生态环境的恶化,何来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使命承担者与教学使命实现者存在不统一,教师与学校的意志愿望膨胀,学生受压抑,水土不服,小树苗很可能就要枯死了。

总之,生物在适宜的生态中才能存活,才能成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才能发展,才能进步。时不我待,及时行动起来,构建教学生态,让我们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篇14

由于CAI具有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能充分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在教学中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应用场合,如何合理选择一种适合本学科的CAI 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计算机的特点,避免课本搬家等形式主义倾向,是每一个利用CAI进行教学的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种类是很多的,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课堂展示类的CAI课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多媒体课件。其作用主要是用来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

本文拟就课堂展示类CAI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政治课教学中应用CAI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近几年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结构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好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很大一部分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旧十分落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运用。如: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完成一堂课;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枯燥乏味等等。这些应试教育时代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妨碍了其作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更是与素质教育和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政治课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中学政治教师的重要课题。

二、政治课教学中应用CAI的原则

(一) 教学性原则

任何一门学科,运用CAI的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展示类CAI的运用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也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因此,首先要关注的是我们制作或利用某个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是否有必要,即课件的教学价值。

课件的教学性原则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选择两个方面上。表现在教学目标上,主要是要明确课件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也就是说课件要解决哪个重点和难点。

(二)直观性原则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组合动态视频(录像)、动画、照片(图片)和声音,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抽象内容)向学生展示,来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无论选择何种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一方面要考虑其能否刺激学生的感官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思维接受能力,选择那些直观的,能让学生看得懂、说得出,看了之后,有感好发的材料。而不能选择那些不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素材。

三、政治课多媒体课件的编制

如何制作一个既具有丰富表现力,又有比较好的交互性并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课件,就成为我们教师最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实践,就政治课件的编制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课题的选择

课件为教学服务,这是CAI的一条宗旨。根据课件的教学性原则,在选择课题时,通常要选择那些既适合于多媒体技术表现的,又要是运用常规手段难以解决重点和难点的课题。否则,课件只会追求美感、直观和动感而流于形式,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 教学设计

确定课题后,就要进行精心备课。包括确定好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素材,设计哪些练习,都要精心准备。

(三) 制作软件的选择

从目前来看,用来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软件较多,如:Powerpoint、Authorware5.省略和上海东方网(时事图片)等。(2)视频材料。可以通过解霸五或视频辅助卡转换获得。

确定课题、教学设计、确定制作工具、准备素材之后,就要开始利用著作工具进行组合,编辑成一个交互性好、操作简单、视听效果好的多媒体课件。

四、要处理好的四个问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有几年了,在这几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也是我们广大CAI爱好者要把握好的问题。

(一) 板书要不要的问题

针对一些多媒体课没有保留板书的问题,近年来,一些人士指出,利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必须保留板书,对此,我不敢苟同。要不要板书,不是绝对的。对于我们政治课关键,在于使学生懂得知识要点,学会用有关观点分析现象,并落实到行动中去,因此,政治课教师在分析得出结论后,应该出示结论的板书,但并不一定要自始至终的保留。不过,在课文小结时,应该出示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知识。

(二)整堂课与使用片段的问题

有人认为,CAI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了解决某一重点和难点而制作的,因此不需要在整堂课都使用CAI,只需使用某一片段就可以了。是的,CAI一般是定位在辅助上,但在教学中是由电脑、课件、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必须在多媒体教室完成,至于是使用片段还是整堂课使用,取决于课件能否很好地完成所有的课堂教学任务。

(三)大量使用和适度使用的问题

由于CAI的教学中的效果明显,其使用频率也大大提高。公开课、优质课、说课和平时上课都追求多媒体。会做的自己做,不会做的请别人做,大有一哄而上的趋势,这并不符合实际。首先,硬件设施不具备。在目前条件下,一般一所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多的也只有两个或三个(极少数),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全校几十个班级都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其次,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于多媒体。在一个学期中,肯定没有必要所有课都使用CAI。像我们一些政治多媒体课件,只是使用计算机代替黑板板书,用电脑视频代替录像,那就完全可以用简单的幻灯、投影器、录像机和黑板代替而非要用CAI。有一位教师,不管是否需要,所有的课都在多媒体教室上,结果因学生长期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等原因,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四)拿来和制作的问题

许多人一想到上多媒体课,就要自己制作课件,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其实,要想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不必忙着去制作课件,先考虑怎样把别人的课件用好,实在没有现成的可用,那才自己做。不同的教师有不同思路,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也有差别,因此,在使用别人的课件时,首先要弄懂制作者的思路,搞清楚每一素材的作用。其次,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当然,自己如果有好的课件,也可以上传网上,供大家共享。

总之,如何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CAI的制作运用于政治学科的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本人也是在尝试中。有许多技巧性和科学性的东西有待从事教学一线的老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师书恩. 计算机辅助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许惠英.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