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范文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

篇1

成像技术。临床诊断。合理使用。

随着医学影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clinic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1].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s not only very simple and convenient to operate, 但是 而且 这个 最终的 后果 属于 医学的 成像 技术 诊断 是 不 明显地 不同的 从…起 这个 真实的 症状 属于 病人 这个 不断的 进步 属于 科学 和 技术 医学的 成像 技术 是 而且 不断地 改善 和 改善, 和 这个 精确 属于 成像 设备 是 而且 不断地 改进。本文通过介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类别和原理,研究了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意义。

医学影像技术的医学影像技术正变得越来越流行,医学影像技术也是最有前途的专业之一[1]。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的发生。

。X射线成像主要取决于射线波长的穿透。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器官和组织,如骨骼、形态、位置、性质、金属异物等。如果人体骨骼或器官有损伤或变形,可用射线扫描相关部位,然后在胶片上进行成像。从胶片的成像可以看到体内的病变,然后医生会根据病变的部位或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2]. 目前的X射线技术比以前更加完善和先进。以前难以成像的自然组织和器官,如血管、心脏、膀胱等,现在可以通过X射线成像。目前,大多数X射线摄影和透视设备采用多主机系统,然后与各种摄影、诊断床等辅助设备一起使用。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控制和图像处理系统,X射线技术可以完成一些特殊任务和功能测试。

。CT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人体组织吸收的X射线的不同性质。它可以将人体的一个特定层分成许多立方体。X射线可以通过扫描这些立方体获得临床诊断信息。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主要扫描人体的某个部位或区域,然后在连接的计算机中形成诊断数据或治疗措施。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在组织横断面扫描中的精度非常高。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与射线成像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不仅可以定性地监测人体器官的进展,而且可以提供准确的检测数据信息。此外,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不仅具有非常快的扫描速度,而且具有特别高的最终成像分辨率。摄影技术的扫描区域和工作区域的大小也关系到摄影和成像的效率。磁共振成像是一种与人体密切相关的磁共振成像。其工作原理是,当人体受到外部固定脉冲的刺激时,人体内会发生磁共振。一旦磁场消失,质子将发送MR信号以形成图像。磁共振血流成像技术在磁共振成像中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心房等器官的精细结构,也为各种心脏病的准确治疗提供了依据。

阴影技术有许多应用,如腰间盘突出、寄生虫、脑血管疾病、肿瘤、鼻炎、头痛、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可用于诊断。通过CT的成像技术可以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医生可以通过CT的影像为患者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可以提高医生诊断病因的准确性[3]。

。然而,使用计算机X线摄影有一个缺点,即在用X射线进行诊断时会对患者的身体功能造成一些损害。一般来说,计算机X线摄影的技术很少应用于腹部器官疾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因此,在使用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之前,医生必须熟悉患者的病情,不能随意使用摄影和成像技术,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摄影和成像技术。

。此外,高频超声成像技术还可以使用微型探头检查和诊断胃肠道疾病和胃肠道肿瘤。通过微型探头,医生可以了解肿瘤的大小、深度和范围,更好地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降低肿瘤患者的治疗风险,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概率[4]。

。医生可以通过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了解胎儿的生产情况。此外,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也将用于生殖医学和围产期观察。

超声造影剂注射到人体静脉后,它会随着毛细血管扩散到全身,然后通过相应的对比成像技术将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实际情况成像到计算机上。此外,超声造影剂还可以反映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血流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坚实的事实依据。总之,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他们在医学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突出的应该是医学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相关部门和医院必须更加重视医学影像技术,努力提高医院的质量和水平。本文对医学影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希望我国的医疗事业能够不断改进和提高。

[1]程磊。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19(28):212。

[2]马秀敏。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19(11):156.

篇2

关键词:远程医疗;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R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75-01

一、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概念以及特点

(一)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概念

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是指满足医学质量及其要求,包含医学完整信息的高质量、高清晰、高精确的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它包括医学影像的采集、图像缝合、图像压缩、图像存储、图像传输及其图像的复原再现的过程。

(二)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特点

通过国家构建的交互式计算机系统实现医学图像的静动态解析及其多点交互,完成了病理图像的无缝拼接,完善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的进程,无疑是中国科学技术的一大进步! 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运用计算机、通讯、 医学设备和现代技术,通过图像、数字数据信号、符号等将病人的病历资料远距离输送和传输,实现了医学专家和医生、病人之间在不同地方直接的交流和诊治。

二、国内外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内容及方法

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与其他图像处理技术(传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区别和联系视频会议系统技术和高清视频会议系统(NETMEETING),一般的卫星传输,音视频压缩技术。

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几个重要发展历程,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技术实现及其高端设备全自动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运用。

三、全自动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应用

(一)全自动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技术特点

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与其他图像处理技术的区别和联系:视频会议系统技术和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一般的卫星传输。远程高精度多路医学动态解析转移及多点交互系统、远程静态医学图像交互式讨论系统、远程病理无缝缝合拼接及诊断数字技术系统病理工作站、远程手术指导系统、远程查房系统及其电子医院数码技术系统、远程高精度皮肤检查系统、体征检查内镜系统、远程医学影像阅片及讨论系统、及其远程培训及其教育系统。

实际上远程高精度医学图像的获得虚拟病理切片是利用电脑控制显微设备或者CCD镜头的上下运动,一张一张的通过面扫描自动采集放大后的图像,这种信号是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的数字信号,较以前的线扫描有了很大的提高,然后通过储存自动缝合拼结成一张信息完整的数字病理图片通过光纤发到服务器上或者其他计算机中,通过图象处理软件可以对图象进行编辑处理,这种能够虚拟观察的计算机可以被认为是虚拟显微镜,一个很大的图像通过软件的处理,可以压缩以后传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总体来说,数字病理切片技术应用显微图像数字化目前世界上和国内的应用上还停滞在局部图象扫描的数字化的水平上,就是通过显微镜或者摄象机或者数码相机中的CCD采集很多张或者上百张用来诊断病情或者做出分析并且复原出病理图象的照片,远程诊断和进行专家讨论,为专家提供了非常有用而真切的医学图像信息,使专家能够很快地浏览图片上的医学信息,非常方便而准确,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资源,方便了医生和患者,它的推广给现代医学带来了观念性的技术变革。

(二)全自动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应用实例分析

数字病理切片可以进行远程会诊和远程诊断病情,医院可以制作数字病理虚拟切片和一些病理资料通过软件进行查看和浏览,分析和判断并且得出病情的判断,医院可以收集病人会诊的病历资料进行局部的切片扫描,随意进行放大和压缩的进行观察也可以上传到服务器上,提供给大家查阅,对大病技术特别是肿瘤的病变有了很好的效果,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完全达到病理资料的电子化、数字化、技术化。

四、高精度医学图像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展望

南非项目,西部为民工程,云南县县通工程,南方医院工程,协和医院,中山医院,瑞京医院的运用情况,印度运用情况,ATA年会及其科技部国际培训班情况,人类的安康,天下的福址,解决了人民的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天正在使用的绝大多数远程医疗系统采用了两种不同技术类型。一种叫做存储和传输,用于将数字图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数字图像在原始拍摄处传输到另一个地方,这是一种非实时的典型应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功多年以前曾经预言:“未来医疗活动中,医生将面对计算机,根据屏幕显示的从远方传来的病人的各种信息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这种局面己经到来。

篇3

1目前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中医药作为一种重要辅助及补充医学,在逐步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受到一些质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以目前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难以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包括传统针灸经络理论在内的中医药理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在中医药基础及临床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推动了中医药科学的现代化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的生物医学影像技术,fMRI在探索中医药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面展现了非常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但fMRI技术的复杂性要求从事该项研究的人员同时具备计算机信息科学及医药学基础知识,而我国传统医工分离的教育体制导致该领域人才匮乏。近年来,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信息化目标,全国不少中医药院校逐步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工结合的交叉学科,中医药信息学将现代信息工程技术与传统的中医药科学密切关联,为培养符合中医药领域fMRI研究人才创造了条件。笔者认为,推动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开展中医药领域fMRI研究,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研方法挖掘中医药宝库、研究中医药科学、解决制约传统医学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所在。

2磁共振功能成像基本原理及其在科研中的应用

传统医学成像技术主要包括X线成像、超声成像、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及核医学成像,以往这些成像均以解剖成像为主,主要通过观察疾病引起的解剖形态变化来实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步从之前单一解剖成像发展成为一种解剖成像与功能成像兼备的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及基础和临床科研的技术手段,其中MRI技术的发展尤为突出。fMRI便是一种将功能与解剖成像、临床与科研影像相结合的成像新技术,为脑功能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

2.1基本原理

广义的fMRI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及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等。不同的成像技术各有优势,在临床中有不同的应用。狭义的fMRI一般特指基于血氧水平信号变化强度的BOLD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人体大脑神经元活动导致大脑被激活的功能区局部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引起血液中顺磁性氧合血红蛋白及抗磁性脱氧血红蛋白的比例改变,使局部磁场均匀度变化,进而引起BOLD信号改变。

2.2基础及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BOLD的fMRI技术无需注射对比剂,以其无创、无辐射损伤、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在活体上重复进行等优点在脑功能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具备独特的优势。目前,fMRI在基础科研中主要应用于运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语言、认知、记忆、智力、情绪、性格、决策、睡眠、意识、性别、发育、衰老、针刺、坐禅、睡眠等相关研究,尤其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临床研究中,fMRI技术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相关类疾病、各种成瘾性疾病、精神类疾病、药物应用、脑卒中及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疼痛及癫痫等相关研究。值得关注的是,fMRI能从整体上探索各种诊疗方案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恰好与中医将人体视为有机统一整体的理念相符。因此,fMRI在各种中医特色病种的研究中独具优势,在揭示中医治疗疾病的内在机制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近年来,fMRI广泛应用于基础科研及临床研究中,在中医药领域,由于fMRI实现了无损伤活体脑功能研究,可直观获取针刺时脑功能区激活状态的信息,使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日趋深入。目前,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基于fMRI的针刺作用机理研究[1-5]。其范围主要涵盖真针刺与假针刺时中枢神经响应的区别、不同针刺手法中枢神经响应的区别、不同穴位中枢神经响应的区别、健康志愿者与处于不同疾病状态下患者的区别、针刺刺激与其他类型刺激的神经响应区别等。针刺作用的发挥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及调节机制密切相关,但对针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仍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如哈佛Martinos生物医学图像研究中心的中医针灸研究团队的研究表明,针刺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旁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的负激活来发挥作用[6]。国内相关研究则表明,针刺刺激具有不同的时空特性,这种不同穴位的不同时空特性正是针刺治疗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是针刺穴位特异性的基础[7]。当然,关于针刺fMRI研究的方法学尚存在一些问题[8],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另外,fMRI在中医药其他领域也逐渐显现了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如在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观察、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此外,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也在探索将fMRI用于中医症候及证型的研究中。

4对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的意义

fMRI作为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对中医药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fMRI研究的复杂性对从事fMRI研究的科研人员提出了较大的挑战,fMRI复杂的实验数据处理要求相关科研人员既要拥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理工学科知识基础,同时还要求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因此,fMRI研究的发展需要一批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我国目前医工分离的教育体制导致这一类型人才极为缺乏。为此,不少中医院校近年来逐步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课程。

作为一门新兴的中医药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9-10],中医药信息学科立足于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科学相结合,打破了以往医工分离的教育体制,客观上提供了将包括中医药科学在内的医学和信息工程学科切实有效融合的客观条件,为fMRI研究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目前,不少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放射科室已引进了MRI,具备了开展fMRI研究所需的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设备条件,同时又有充足的研究所需的病源条件,对今后开展中医药相关的fMRI研究极为有利。因此,中医院校有必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信息学科的重要作用,合理设置中医药信息学专业,调整中医药信息学课程设置,为学生构建医工结合的基础知识体系[11];同时,重视培养开展fMRI研究所需的人才,推动fMRI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逐步形成fMRI研究发展与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互相促进的局面。

5小结与展望

篇4

1循证医学的概念、核心思想及其与传统医学的区别

1.1概念循证医学是指临床医师诊治病人应该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任何医疗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而这种科学证据也应是当前最佳的证据。

1.2核心思想循证医学的核心是应用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对病人的病情及其医疗做出评价时,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最佳证据,通过系统研究将个人的经验和获得的最佳外部证据融为一体。

1.3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最大的区别在于临床医师在制定医疗决策时既重视已有的个人临床经验,同时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客观的研究依据,两者缺一不可。

2医学图书馆员在EBM中的作用

2.1指导医师正确利用图书馆首先是普及用户教育,让每一名读者了解馆藏,掌握检索文献信息的技能,其次是冲破传统观念,改进服务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吸引愈来愈多的读者(或用户),真正成为医教研的文献信息保障中心。

2.2为医师提供EBM的证据来源EBM的证据来源非常广泛,包括数据库、医学期刊、论著等。主要来源:一是CorchraneL图书馆;二是最好证据(bestevidence)资料库:三是重要的医学数据库;四是其他有关EBM的专著指南等,医学图书馆应重视对上述资源的开发,使之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

2.3捕捉最佳信息,搞好情报服务工作如今不少国家将医院图书馆员称之为临床医学图书馆(clinicalmedicallibrari-an,CML),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为管理病人的临床医师提供高质量的有关病症的特定信息,还要经常与临床医师一起参与巡查病房,参加一些有关的会议及其他活动,在参加病房巡查和平常的讨论会上,所获得的医学知识及相关信息,能够帮助图书馆员有效地了解、分析临床方面的各种特殊问题,并以高质量的情报服务帮助临床医师妥善解决问题。

3循证医学对医学图书馆员的要求

3.1熟练掌握EBM的知识应率先学习EBM的原理和方法,了解EBM的一般知识,参加EBM的各项培训和研究,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专业技术作用,此外,还应及时提供最新EBM培训班信息。

3.2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在电子时代,医学图书馆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如下:一是医学知识,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中医学知识;二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三是公共外语,图书情报外语及医学专业外语知识;四是医学信息相关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知识;五是信息技术知识。

3.3为临床医师讲授信息检索的方法与技巧为了推动循证医学实践,图书馆应举办CochraneLibrary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及其他相关信息检索技术的培训班,使全院职工尤其是临床工作人员充分掌握临床循证医学的思想和方法,掌握证据检索的技巧,提高他们的循证医学意识和科研素质。

3.4参与信息筛选及其质量控制图书馆员今后的服务重点不仅仅是寻找信息,而且是在获得最好的信息后,发现解决问题的答案,并从众多可用信息中辨别文献的质量,筛选出切题合适的文献为临床医师和卫生决策者服务。

3.5参与文献的系统综述或荟萃分析实现循证医学的技术依据是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对其进行的系统综述或荟萃分析,收集所有相关的RCT文献,是荟萃分析最基本的步骤,医学图书馆员可以与统计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医学专家共同完成这些工作,编写出高质量的系统综述或荟萃分析文献。

篇5

关键字:数据挖掘;HIS;特点;任务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HIS)、数字医疗设备和医药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各医疗卫生单位计算机中的数据容量不断膨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和数据检索的效率问题,但无法改变“数据爆炸但只是贫乏”的现象,如何充分应用这些宝贵的医学数据资源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促进医学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是一个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信息处理技术,它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可信的、新颖的、有效的并最终能被人理解的信息模式处理过程,它涉及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模式识别、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众多领域知识。医学数据挖掘是一门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的新兴交叉学科,它需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数学的科研人员与医务工作者通力合作,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医学数据库中,用以发现其中的医学诊断规则和模式,从而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帮助管理者发现并创造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2 数据挖掘的定义

从商用角度来看,数据挖掘可定义为一种类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方法,是按照企业既定业务目标,对大量企业数据进行探索和分析,揭示隐藏的、未知的或验证已知的规律性,为企业决策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而获取利润的一种模型化的先进方法。

从技术角度来看,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有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由定义可看出,数据挖掘与传统数据分析(如查询、报表、联机应用分析等)的本质区别在于数据挖掘是在没有明确假设的前提下挖掘信息、发现知识,换言之,数据挖掘所得到的信息应当具有预知未知、有效和可实用3个特征。

3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时间不长,但其在商业、产业、电信等领域的应用已相当广泛,并取得了客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医疗卫生系统本身具有的复杂和时变的特性,导致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医学技术作为一门验证性的科学,因此在该领域的数据挖掘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3.1 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特点

医院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医疗过程和医患活动的全部数据资源,既有临床医疗信息,又有医院管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医学的独特性。

3.1.1 多态性

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包括纯数据(如体征参数、检验结果等)、影像(如CT、B超等)、信号(如ECG、EEG等)、文字(如患者检查检验结果、病历记录等)等,因此其具有模式的多态性,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领域的显著特征。

3.1.2 不完整性

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是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收集的,是以对患者进行诊断并最终治愈为目的,并非以研究为目的,再加之人为因素也可导致数据记录的偏差和缺失,因此搜集的数据具有疾病信息的客观不完整性和描述疾病的主观不完整性。

3.1.3 冗余性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系统中的某些数据关乎患者的健康安全,如发药信息、检查检验结果数据等,为进行数据校验,保证数据的正确性,系统会保存大量重复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数据记录。

3.1.4 隐私性

医院信息系统中保存了患者的所有信息,包括身份信息、诊疗信息、费用信息等,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患者的隐私,一旦这些隐私信息被暴露,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侵扰,就会涉及到较多的伦理、法律等问题。

3.2 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挖掘的步骤

数据挖掘可分为预处理和挖掘分析两个阶段如图l所示。由于医学数据具有前文所介绍诸多特性,需要对带挖掘数据进行筛选、清洗、匿名化、标识转换等操作,因此通常需要花费较多时间,通常约占总时间的60%。

3.3 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挖掘的任务

3.3.1 分类

分类是指根据一个可预测属性将事例分为多个类别,是最常见的数据挖掘任务之一。医生根据望闻切诊以及辅助检查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实际就是一个疾病分类的过程,即根据患者的疾病特征,将其划分为某个疾病或某类疾病。典型的分类算法有决策树、神经网络和贝叶斯算法。

3.3.2 聚类

聚类也称细分,是基于一组特定的属性对事例进行分组的数据挖掘方法。利用聚类分析工具分析患者的疾病诊断数据,进行探索性的数据分析,生成聚类结果,并考察其意义。例如,对糖尿病患者,可按照年龄、性别、体重和血压指数等产生聚类模式,得到糖尿病患者典型分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3.3.3 关联

关联规则最典型的商用案例就是一家连锁店通过数据挖掘发现了尿片与啤酒之间有着惊人的联系。使用关联规则,可以发现临床数据间的关联性,通过病历系统中患者的诊断信息、用药情况等,可以挖掘出某种疾病的常规用药方案,并形成临床路径。

3.3.4 预测

预测是医学数据挖掘最重要的―项任务。预测技术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集,即有时序关系的一组观察值,而患者的诊疗过程所记录的数据也是具备时序性的,应用预测技术对这些诊疗数据进行分析,可预测患者疾病的发展趋势甚至预后情况,并根据预测结果对诊疗方案进行修正,以获得最佳的疗效和预后。

篇6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世界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11-2497-03

An Exploration on Research Direction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U Xiaoxi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With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s the beginning of study,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at 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in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of both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after respectively discussing their different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TCWM),it points out the real goal of ITCWM is to produce a new unified theory system and technolog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nd to produce a new unified medical science.By further pointing out the method of ITCWM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w unified medical science,it suggests tha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ITCWM based on the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has a wide space to develop and a good prospect.

Key words: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research direction;worldview;methodology

中医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至今仍在保障人类的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医兴起并传入我国以后,中医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甚至有人在网络上主张废除中医,目前中医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经过了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目前中西医结合在结合层次、方法、目标等方面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还未形成统一的新理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正确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直接决定着中西医结合健康快速发展,能有效地减少在中西医结合探索过程中所走的弯路,能更快地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现就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1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1.1医学的产生

1.1.1医学的产生医学不是原创学科,它是将当时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研究人的生命现象,疾病的产生、发展及防治等,从而形成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是当时将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与人体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古代,将当时的哲学、数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气候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经过长期大量的医学实践,形成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诊疗规范的中医学。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将当时的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产生了现代西医学。

1.1.2医学与当时其它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在医学产生过程中所借助的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①当时的世界观、方法论;②当时其它学科相关的理论、技术。这些相关知识是先于医学而产生的,是医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医学不可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凭空产生。因此,医学是在当时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借助当时其它学科相关的理论、技术,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诊疗技术,从而形成的独立学科。它与当时的其它学科有着共同的世界观、方法论,但由于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不同,所建立的理论、技术也不同,这是医学与当时其它学科的本质区别。

1.1.3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是“气”和“象”、整体思想、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等;西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为机械还原论、线性因果决定论、实证思想等。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诊疗技术等截然不同,最终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这就是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

1.2医学的发展

1.2.1医学发展的内容其发展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内部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原有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新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的不断创立等。②外部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影响力的增强,应用范围的扩大,民众认可度的不断提高;对外交流范围的增大,交流频率的增多,交流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内部的发展内容是内在本质,代表着医学的发展水平,外部的发展内容是外在现象,受内部的发展内容的影响。

1.2.2影响医学发展的因素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世界观、方法论直接决定着医学的发展方向。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决定了中医向宏观方向发展,以整体联系的观点来研究人体;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决定了西医以研究微观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为主,使西医向微观研究的道路上发展。②医学在其产生的过程中借助了其它学科相关的理论、技术,同样,医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其它学科理论、技术的发展。在世界观、方法论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其它学科理论、技术的发展不断地为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不断地促进医学向前发展。

2中医的发展前景

2.1中医发展的里程碑

在中医悠久的发展史中,中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里程碑阶段:①秦汉时期。在这个时期,《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诊疗规范的确立,使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被建立起来。②金元时期。在这个时期,多个中医流派的形成及学说的建立,使原有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不断完善和深入。③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创立了温病学这一新的医学理论及相应的诊疗技术,填充了中医学理论体系、诊疗技术的一大空白,同时也使原有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更加完善和深入。因此,中医学其内部的发展内容已相当完善,即理论和诊疗技术已相当完善,中医的发展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些发展均是理论、技术应用层次上的发展。2.2中医的发展前景

在世界观、方法论方面,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一直没有改变,中医一直在宏观的道路上前进,但是,没有微观方面的内容,其发展是不全面的。在中医相关学科方面,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我国古代的相关学科已被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所替代,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唯独只有中医学存活下来,还在继续发挥光和热,继续为人类的健康做贡献。因此,在失去了中医相关学科发展的情况下,在现有中医理论、诊疗技术应用层次上的发展已相当完善的情况下,中医发展应该提升到世界观、方法论层次上的发展,这样中医才能显示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3西医的发展前景

3.1西医发展的直接动力

目前,西医相关学科不断地向前发展,这直接促进了西医向前发展。新的理论、应用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西医中来,使西医原有的理论、诊疗技术不断地完善和深入,新的理论、诊疗技术不断地被建立,同时其外部的发展内容也不断丰富。可以说,西医相关学科每前进一步,西医也会前进一步。

3.2西医发展的方向

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决定了西医主要向微观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还原论思想上。在研究人体这样的复杂系统时,总是尽可能将人体分解成最小的组成部分,研究这些最小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然后用这些最小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的总和,或者干脆用某些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来说明或替代人体这一复杂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在其指导下,西医对人体最小组成部分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下一步将会达到原子、量子水平,这是人类的巨大进步。但是,在已经进入到分子研究水平中的西医,还有许多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总是希望能在更微细的水平上去解决。西医的这一还原论思想,忽视了人体各个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不同层次间以及同一层次的不同物质之间的网络立体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影响,不重视人体的系统调节和整体调控,结果会导致只能解决一部分医学问题,还存在一些问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因此,西医目前的世界观、方法论决定了西医是不全面的发展,是一条腿的发展。

4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4.1中西医结合的层次

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医与西医的基本理论体系截然不同,在理论层次上是无法结合在一起的。但各自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因此在技术应用层次上是可以结合的。这种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是目前的结合层次。

4.2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目前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相结合,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医学理论的直接指导,还是处于实践摸索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的摸索:①中医的介入阶段。中医在病情的哪个阶段介入最合适。②中药的介入途径。面对某个病人的具体病情,中药以哪种途径介入最合适。③中药的介入依据。中药在何种理论的指导下介入,是以辨证论治的方式介入还是以西医的药理医理为指导进行介入。④中药介入的时间。中药介入多长时间获得的效益最大。⑤中药与西药的协同作用。

从上可以看出,目前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相结合的目标是避免单一医学的不足,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做到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但是这种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需要长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医学理论上的结合而形成新的统一的医学理论,其根源在于两种医学体系的世界观、方法论截然不同。

5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途径及新医学的特征

5.1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的目标应该是从目前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转变到中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结合;从目前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互补转变到中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互消。中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是忽视人体的细微物质结构和功能,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是忽视人体的普遍联系及整体功能。如果各自克服自己的劣势,保留自己的优势,那么就可以发现,这两种医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就融合成为一种医学,这种新医学同时具有中西医的优点、又同时去掉了中西医的不足。在研究局部时,将局部的物质放到整体中去研究,不忽视整体;在研究整体时,充分考虑各个局部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真正目标是在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上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产生新医学,这与20世纪50年代提倡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方针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5.2中西医结合的途径

目前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分别代表着两种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及思想,是无法直接结合的。因此,需要对各自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改造,保留各自合理的部分,同时积极吸收新的世界观、方法论成果及其它所有学科可以利用的成果,将其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产生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现在的医学理论进行改造,保留合理的部分,同时吸取相关学科,特别是一些横向边缘学科的理论、技术,将其应用到人体,产生许多新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这样,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在理论体系、诊疗技术上都被统一起来,成了一种医学,这就是新医学。目前,一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已经出现,比如“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新三论(混沌学,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和应用技术已经产生,其在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还没有被应用到医学中来,至少它们的出现已为医学吸取新的世界观、方法论提供了源泉。

目前,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已渐渐地被人们淡忘,其发挥力量的舞台正越来越小,其真正博大精深的内容只有越来越少的人所知道,因此,发展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吸取中医世界观、方法论中的合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挖掘其可取的合理的部分,为新医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产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西医世界观、方法论还处于其发展的强盛时期,在西医相关学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还能促进西医更多的发展,其不足虽已被部分认识但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想改造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也并非易事。应该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重视其不足,同时重视系统论知识,加强对系统论方面的研究,争取早日实现新医学。

5.3新医学的特征

篇7

【关键词】数字化影像 检查方法 成像手段

中图分类号:R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325-01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 医学影像学(技术)在当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使单纯的放射诊断科室发展成为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大型临床医学影像科室。CT、MRI、DSA、CR、DR、PET、SPECT以及超声等先进影像设备应用于临床并深刻地改变着原有影像技术实践的内涵,先进的影像设备和技术对专业人员素质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何促进影像技术人员与高精尖设备的有机结合, 如何发挥医学影像学先进技术在医学实践中的作用, 是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医学影像技术队伍的现状, 结合多年的医学实践经验, 提出医学影像学技术队伍发展的新方向,新途径。

1 材料和分析

1.1 新设备对技术人员的宽容度越来越大,技师发挥的舞台越来越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X线设备对人的依赖越来越少。现在许多大医院都采用DR,CR,数字化影像系统以及激光自动洗片系统, 数字化影像系统的后处理技术可以改变窗宽、窗位明暗对比度以及边缘勾勒等新技术, 不仅可以提高图象质量而且大大地降低了对操作技能的要求, 而激光自动洗片系统的运用,几乎抛弃了原有的暗室技术。从而使放射科技师在整个医学影像实践中的经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这是医学影像发展必然。数字化影像已经使放射专业从技能型向知识型转变, 设备的性能对医学影像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影像科的技师不光懂得医学常识,还要了解设备性能,知识更新的速度要跟上数字化变革的步伐[2]。

1.2 影像检查方法的多样性决定技师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现在的高端数字影像设备,比如说CT,它的成像介质虽然还没离开X线,但与X线投影已经有着本质的区别。已经不是经典意义上的X线投照,而是经过X线扫描断层后的计算机成像,虽然它还保留着千伏,毫安,毫安秒等成像参数的自由设定,但是CARE技术(自动调节系统)的应用,使人为的干预越来越少,但是技师要求掌握的知识却越来越多,比如说选择断层扫描还是螺旋扫描,是否需要动态扫描等,图像后各种处理技术等等。还有磁共振,它的成像原理早已超出了X线的范畴,它是通过磁场激励和磁场能量转换的方法来成像。成像手段很多,比如说T1像,T2像,质子像,弥散像,脑功能成像等等,分别对应不同的成像参数,成像因子,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广。因此要当好影像技师,如果对这些成像原理,成像方法,以及成像参数,没有很好的理解和运用,那是很难当好影像科技师的。

1.3 检查方法的正确运用对疾病的诊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技师的医学水平正受到考验。现在医学影像检查的水平在原有解剖显象基础上,已经到了分子成像水平,比如PET-CT等。技师如果对病理病因了解不足,就很难安排好扫描方法和扫描序列。比如说,CT的薄层扫描,它对肺的孤立性结节,肝小囊肿等鉴别诊断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技师如果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经常就会漏扫。MR的扫描的序列意义就更多了,MR压 脂,MR弥散,MR波普,MR功能成像等,这些成像原理,方法以及诊断已经是紧密得不可分割。所以现在一些三甲医院MR经常是由医生在操作。我们得承认如果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如果检查方法运用不正确,可能会给疾病诊断带来麻烦。因此笔者认为,技师应该懂得更多的医学知识,从而使检查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1.4 设备新技术新功能的开发,技师责无旁贷。一台高端设备,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我们购买的不光是裸机硬件的价值,实际上还包含了软件的费用,在许多医院多存在软件功能闲置,或者功能开发不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好多1.5T的MR,不会做MR波普分析,MR脑功能分析等。医院一般对购买设备热情普遍较高,而对设备的功能开发却不那么重视,这一点,技师应该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新设备为开展位新技术新业务提供了平台,为我们技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应该熟练运用手中的武器,积极参与到新课题和科研中去,为课题的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技师的作用,体现一名技师的价值,。

2 讨论与结果:

当代的医学影像专业技师已经不是过去一般的摄影师(摄片技师),不管是从内涵还是外延都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不可同日而语,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技师,必须兼备理工和医学,并且能熟练运用各种检查方法,否则将会被时代无情的淘汰;作为医学影像技师,做出符合疾病诊断要求的医学影像,这才是一名医学影像技师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医学人道主义;身心二分;功利主义;商业伦理

在医学人道主义的研究中,人们普遍将功利主义作为人道主义的对立面进行论述和理解。因为在传统的医学人道主义思想中,物质利益与人的健康和生命相比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人道主义提供的是无偿的、不计代价的奉献精神。但多年以来,这种精神受到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破灭、医患关系的淡漠、医疗卫生的商业化、医学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医务人员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等一系列问题的挤压。而这些问题带来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理性冲动[1]、医院效益[2]、绩效管理[3]、过度医疗[4]、放弃治疗[5]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应该说,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之争是医学人道主义研究中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矛盾的突出显现。

一、“人道”与“功利”之争

作为一种影响M深il远l的伦理思想,功利主义有St其ua久rt远的历史,19世纪密尔(John )和边沁(JeremyBentham)等将其理论化和系统化。功利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基础形成的产物,因其适应其发展而得到推崇,但也受到了广泛的批评。20世纪后半叶,随着价值论的转向功利主义得到复兴,特别是在科学发展昌明的时代,各种类型的功利主义思潮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对于功利主义,密尔有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论述。他说:“承认‘功利’或‘最大幸福原则’为伦理学基础的信条,即主张行为的正当性是与它增进幸福的倾向为比例,行为的错误是与它产生不幸福的倾向为比例。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快乐的丧失……快乐与免除痛苦是作为目的而可欲求的唯一的事情;并且,所有可欲求的东西(这种东西在功利主义的体系内与在任何其他体系中一样是很多的)是因为它自身内在固有的快乐而值得欲求的,或者作为增进快乐和免除痛苦的工具而值得欲求”[6]。

医学作为一门维护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学问和实践,本身就是以提高人类的最大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生命健康是人类的“最大幸福”之一这一原则与医学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并不矛盾。行为的错误与它产生不幸福的倾向为比例也指出了医学行为本身是一个“功利”的行为。医学就是为了增加快乐和免除痛苦,在医学中,“快乐与免除痛苦是作为目的而可欲求的唯一的事情”。“医学是关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的科学,医学职业的功利性就是医学人道主义,其核心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医学职业虽然不直接创造具体的物质财富,但是创造了正常生产的必要前提,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医学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保护健康,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本身’。这就是医学职业的功利目的。”[7]从这个对功利主义基本思想的描述可以看出,对功利主义作以“利益为中心”的理解是片面和狭义的。也正是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了“人道功利主义”[8]的伦理观。

如此看来,所谓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矛盾实质上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经典命题――“义利之争”,即医学应该是义为先还是利为先的问题。这源自于两种对功利的理解。一种是医学“事业”的功利主义,即将医学看作是人类的健康事业。其功利价值自然是为了通过追求健康而追求幸福。另一种是医学“职业”的功利主义,即通过医学职业追求高收入、追求行医者高质量的生活。前一种理解事实上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理解,后一种理解才是不适合或有违人道主义的理解的。“功利主义可以作为医学及医学伦理学的理论或原则应用于医疗实践之中,但它不可能成为起主导作用的中心原则。医学中的功利主义仅是人道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为达到人道主义最高目标或宗旨的方式或手段而已”[9]。这正是从前一种医学事业的功利主义出发的。由此可见,医学人道主义并不完全排斥功利主义,医学的目的本身就是功利的,但这也意味着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是相互并列的关系,二者可以兼收并蓄。

而从后一种医学职业的功利主义来理解,则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关系是道和器、体和用的关系。人道主义是道、体,功利主义是器、用,功利主义的实践必须以人道主义的理论为基础,功利主义的实现必须以人道主义为前提,功利主义必须建立在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之上。离开了人道主义指导和约束的功利主义是不存在的,是违背医学的目的与价值的,也是必须抛弃的。“忽视利己的道德价值这是以往道德的一个普遍的误区。其实,利己是有着重要的道德价值的”[10]。但是,如果将利己价值作为唯一价值或者总是作为第一价值可能就走进了误区,特别是在医学道德领域更是如此。

医学不是纯粹的慈善事业,特别是当代以高技术支撑的医学。即便不是功利主义者,也不可否认医学的功利性。医学的功利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于患者来说,以牺牲最少的金钱、承担最小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更健康的身体、更长的寿命、最愉快的生活,通过治愈疾病回到正常的生活;对于医师来说,则意味着通过医疗活动获得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物质收入,以及通过努力为患者解除病痛获得心灵的喜悦、道德上的认同、人生意义上的满足,同时获得威望与名声。一般来说,医生的报酬与声望总是伴随着患者的治疗成功与快乐而获得的。但事实往往并不如此简单,首先医师的收入与患者的支出密切相关,而且,医师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声望,则倾向专注于特别的“疑难杂症”的治疗或重病的治疗活动,而对于疾病的预防则会较少关注,而这恰恰是对于患者来说最为关键的环节,毕竟“上医治未病”。尤其是市场经济时代,如果“世间全无病”,就会“架上药生尘”,这显然是不利于医者的职业需求的。尽心治疗与尽力获得利益之天平并不永远平衡,于是医师的“功利”与患者的“功利”也就分离了。

二、医学从慈善走向市场

20世纪初期以前,医学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赐舍恩惠”型的活动。医师从事医学事业虽然并不是像宗教事业一样完全地具有慈善的性质,但能够通过从医而过上富足生活的人也并不占大多数。通常“病人很少有立即交费的,有不少人从来也不交。有的几个月送来一个小额支票。有少数可能是富裕的病人当时交款且分文不少”[11]。即便如此,并不影响医生履行自己的“救死扶伤”的职责。20世纪以后,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医学越来越成为一种尊贵的职业。其尊贵地位的取得一方面在于其历史留传下来的声望,另一方面在于其收入的可观(高收入往往是一个人高地位的象征)。诊疗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医学科学和技术的高度发达基础之上,而这些技术的进步是靠着巨大的产业和投入来支撑的。生命科学在科学中地位的提升使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医学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医疗机构不断地通过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新药物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应对来自于同行的竞争和取得更高的声望,医务人员也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合法弥补习医昂贵的投入并通过行医获得丰厚的回报。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曾经通过计划的形式使最大范围内的人口取得了廉价的医疗保障,使医学覆盖了绝大多数人口。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医疗保障是一种低水平的保障,甚至只是维持低水平生存的一种保障。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一致,80年代后医疗体制引入了市场机制,开始了以市场为引导的医疗体制改革,以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相适应的医疗体制,坚持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统一,义与利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虽然这种改革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批评,但历史地看待这次改革确实也是居功至伟的。它使中国用十几年的时间达到了西方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达到的水平,一批批大型医疗机构达到了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的医疗科技水平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它使中国人对重大疾病有了治愈的预期,使中国人对生存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有了强烈的期望。但由于医疗卫生事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卫生事业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与普通的商品经济有着不同的特点,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不仅未见统一、融合,反而充斥着对抗、排斥。医务人员的素质是履行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基础,这个基础必须以尊重医者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合法行为,及其基本权利受到保护为前提,包括能反映与医生职业特点相一致的收入[1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和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医疗体制改革为医院的建设发展注入的活力、经济地位的提升使得从医人员获得了社会的价值认同,荣誉感与职业感都有所提升,也促进了医务人员独立人格的形成。

但与此同时,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也促使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拜金主义的出现,诱发了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追求,在利与义之间,医务人员的价值天平发生倾斜,以医谋私、收取红包、滥用检查、开大处方、收受贿赂等,致使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患者个人和社会的医疗负担过重,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的形象与声誉也受到严重的损害。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在为医学进步增强支持、为医疗事业改革奠定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出现了滥用高新技术、忽视小伤小病和基础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见钱不见人、医疗保健市场萎缩等问题。之所以出现医学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之争,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人们混淆了物质技术与医学技术的区别,更混淆了商业伦理与医学职业伦理的区别。

三、商业伦理与医学职业伦理不可否认,医学技术的进步是医学进步的标志。医疗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医学技术进步基础之上的。但是,医学技术与其他的物质技术相比是有极大差别的。医学有另一个特征使它区别于许多物质技术:它具有伦理和社会目标;它医治疾病和保护个人与社会的健康。因此,尽管有许多困难,我们还是可以以那些人类目标和标准判断各种医学。但是也需要根据相似的标准判断我们的物质技术:它们有助于保护我们的星球及其

居住者的健康――不仅仅是财富吗?我们的科学除了提供经得起批评的知识外,有助于达到这些人类目标吗?[13]

无论如何定义技术,技术总是有其共性的。一方面技术表现为一定的物质产品,如自动化机床、听诊器、X光机等。另一方面,技术还表现为一定的技术主体的技巧和判断,例如对同一架机床的操作,不同的人会制造出不同质量的产品;面对同一张X光片,不同阅历的人会读出不同的信息。因此,技术本身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东西。对于普通的工业技术而言,通过各种训练和设计会将主观因素降到最低点,从而实现程序化和标准化,可以用电脑代替人脑,但对于医疗技术而言,这样的过程则困难得多。其主要原因是医疗技术是直接针对人体的,不仅受到复杂的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影响,而且受到人的意识、心理、心态等的影响。

如果说技术本身尚存在标准化和程序化的可能,例如自动生化分析仪,但技术的应用则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伦理问题了,无论是技术的选择,技术的应用程度,还是技术的应用范围。Coller,等B[14a]比rry较了商业伦理与医学职业伦理学的不同,目的是使人们明确两种伦理学思想之下做出决定的动力以及两者之间潜在的张力。但是,更多的情况是个人或组织的伦理行为可能会受到两种伦理的影响。首先,商业协议的一部分期待是一经出售概不负责(购买者要当心)。相反,医学誓言赋予医生要向患者揭示医疗决策和行为中的所有潜在利益和风险(知情同意)。第二,有限的保证和延伸的责任是商业伦理和医学职业伦理的责任范围区别的另一个要点。在商业关系中商家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商家仅就其出资额对其债务负责),因此,商家一般有严格的责任时间并仅提供正常的有限保证或者类似的文件。但医生却有着开放的责任,只要与患者订立了“医疗合同”就有包括每一年中每天24小时有效的责任范围,这个范围远远超出“医疗合同”的范围,因为“医生(doctor)”这个名称是在所有情境下使用,而这又是从神职人员群体转化而来的一个身份(从而使其具有神圣性)。这种地位来自这种新的身份,有责任以一种典范的方式行为从而捍卫医生和职业的名望。第三,两者的区别还在于对方的态度分别是怀疑和信任。出于这样的考虑,即使是拥有高度道德的商业伙伴的很好的商业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某些怀疑的因素。但是,医疗职业关系则是基于誓言的,这在患者和医生之间建立起的牢固的信任关系,因为医患之间要达到分享隐私和高度机密的医疗和身体信息的程度。

第四,两者的区别还在于是竞争关系还是伙伴关系。商业伦理和医疗职业伦理一个显著的对比是它们分别来源于商业竞争的有效规则和职业者之间的合作。在商业中,其目的是投资者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回报,因此,商人可以通过保守商业秘密的方法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在医疗职业伦理之下,则要求迅速扩散新的医学信息以便全球范围的患者可以受益。

第五,外部监控和内在监督。尽管很多商业具有广泛的内部审查政策,但那不是义务性的,因此对这种商业行为的监控首先通过审计员、政府的律令和机构、专业团体从外部进行,以便维护商业的标准。医学职业同样也有由外部团体掌控的外部规则,但其根本的规则则是由医师职业内部通过复杂的教育程序来达到内部的一致性的。因为《希波克拉底誓言》指示医师的最高责任是患者的健康,医师们有积极的义务保证一个高标准的医学实践。

第六,目标和责任。商业伦理和医疗职业伦理的底线是前者着眼于利益而后者着眼于最大化的健康(也就是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主体的自我意识也受到显性伦理观念的深刻影响,因为绝大多数商业人将他们的职业看作是一件工作,但医生会认同他的职业是在神圣使命召唤之下开展的。

从医疗职业伦理的特点和要求可以得出如下的推论:由于患者人人有平等权利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医生必须把自己投入终生的学习中。这也意味着医生要尊重患者和医疗团队中的成员,包括为其他同行提供帮助。积极提出和接受关于履行医疗职能的建设性批评建议也是医生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最后,积极参与医生的专业学术活动,积极为其他同行和患者提供咨询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14]。

如此看来,由医学的传统和特点决定了选择医生职业决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果仅仅将其作为渔利的工具的话,就失去了医学职业的神圣性和高尚性,从而会造成实践中“人道医学不人道”的现象出现,甚至连医学最起码的“功利”目的都达不到。或者说,将医学作为普通职业或一般的市场工具不仅是反“人道”的,同样也是反“功利”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医生寻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为远远不能称为“功利主义”,而只是存在于一种低层次的物欲支配下的消极行为,最多是一种“赢利主义”。

四、医学市场化的人道后果

如前所述,功利主义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它追求利益最大化与人类追求幸福之间并不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功利主义原则指导下医学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市场化的医学,市场化的医学充其量是对医学功利主义的歪曲和“妖魔化”。

市场化的医学造成医学目的的分离,通过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的分离也造成医生的“身心二分”。对物质利益的追逐使医学失去了人道性,医师的心灵在美德与利益之间徘徊游弋。随着越来越多非医学市场主体与产品、技术在医学中的普遍应用,医学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主宰,市场伦理随着产品而进入医学伦理领域,对传统的美德伦理造成强烈的冲击。传统伦理在新的市场机制的冲击下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应对体系与能力,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步步退让,不断修正传统美德的范畴与涵义,最终几乎完全地退出医学伦理的领域。人们发现,医疗技术发达了,可以诊断和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多了,人们也越来越健康和长寿了,但人们对医学却越来越看不懂了,医学不再是“仁术”,医学也不再人道。

技术的进步和技术市场武装起来的医生越来越有信心和能力对付疾病,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使病灶看得更清,听得更准。对医疗机器强烈的依赖使医生和医疗机构成为仪器市场中的买主从而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医生从传统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主导者”变成了现代医疗过程的“操作者”。患者去医院看病类似于到商场购物或到无线运营商的营业大厅交费,成为市场消费的主体,传统的“看医生”变成了“看机器”或被机器看。由于管理体制的障碍,卫生管理部门的困惑表现在对医疗市场的失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仪器制造供应商、新药开发商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医疗事业整体变得重要起来。医药产品的生产者与经营者按照市场运行机制结成一个牢固的利益链,而最终为这种利益链埋单的只有处于终端的消费者―

―患者了。医药市场的“降价死”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应当承认,以上“困惑”并不是无中生有,而且在当前市场化医学中变得越来越尖锐,

其实质则体现了医学如何坚持其“人”性,如何呼唤“人文”回归的问题。这些“困惑”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不断地拷问着医学的目的,而且越来越制约着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的医学首先造成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形象受到社会的强烈置疑,特别是近年来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患者而言,市场化医学增加了患者就医的选择性,但市场化运作自由形成的垄断(集体垄断或行业垄断)使得先进的仪器设备的运用带来诊断与治疗过程的高成本,“看病贵、看病难”就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更有甚者,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同时使患者生理疾病得到治愈的同时并不能得到心理的关怀,从而使医学的目的和宗旨大打折扣。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讲,如何解决医疗“市场”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也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事实上,随着医学市场化趋势的强化,医疗保健中的“马太效应”迅速显现甚至扩大。资金“自由流动”使医疗资源选择性地向城市集中,农村的医疗保障不足问题变得日益严重起来,“根据1998年全国医疗保健服务调查数据,87.44%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社会医疗保障”[15]。这种现象直到新一轮医药体制改革,国家和社会对医疗市场进行强烈干预才获得改观。医学市场化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提高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医疗水平。同时,市场化的运作可以通过增加患者的选择机会而使医疗水平和质量同步提高。但事实上是市场化的结果使医生、患者、医疗管理者都陷入了困惑,造成了新的“身心二分”。

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作为人道主义事业的医学也无时无刻不建立在发达的市场基础之上。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市场的医学,也难以想象一个只领带市场的医学。从某种程度上讲,市场化对于医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医学的进步,提升了医学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将医学交给市场

会带来灾难。“医疗市场化将会出现对富者和医生是福音,对普通人是灾难的局面”[16]。这个预言性的结论被20年来的医学改革实践充分证实,而医学市场化导致“人道主义灾难”的机制便是人的身心二分,医学伦理与市场伦理的混乱。

参考文献:

[1]尤吾兵.伦理共同体:医学人道主义出场的新基点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5):78-79.[2]刘道桂.医学人道主义与医院效益[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3):19-22.

[3]詹勤彬.关于医学人道主义与医院管理绩效相互关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5):114-116.

[4]杨同卫.过度医疗的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2):20-21.

[5]郭永松.从一个案例引发的医学伦理学思考[J].医学与哲学,1998,(12):651-654.[6]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黎群武.论临终关怀的道德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9,(4):19-21.

[8]杜治政.医学伦理学面临的选择: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3):17-22.[9]施卫星.人道主义: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的选择[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5,(2):39-42.

[10]吴然.优良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刘易斯・托马斯.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M].周惠民,石珍荣,周云,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篇9

1拉曼光谱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1.1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微生物细胞膜表面有大量已知的生化成分可以看作是微生物的特征性标志,因而可以作为菌种快速识别和鉴定的判断标准。利用拉曼光谱可以在不依赖培养基的情况下直接对患者体内分离下来的或实验室中保存的单一菌种或混合菌群进行快速鉴别及分析[8]。美国华盛顿州的研究人员利用拉曼光谱对从临床患者和医院环境中分离得到的7株副溶血弧菌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7株菌株都有其各自不同于其他菌株的特征峰。他们还将其中2株副溶血弧菌菌株分别按照1∶2、1∶1和2∶1的比例混匀后分别利用拉曼光谱检测,结果显示可以通过2株细菌各自的特征峰将两者明确区别开来,其中一株副溶血弧菌的特征峰出现在了1002cm-1、1177cm-1和1532cm-1处,而另一株副溶血弧菌的特征峰却分别出现在了525cm-1、738cm-1、1319cm-1和1639cm-1处,证明拉曼光谱无论在单一菌种标本还是混合菌群标本中均具有良好的分析鉴定能力[9]。另有研究发现结合使用拉曼光谱和化学计量法可以鉴别微生物的种类及各自血清型,已有实验利用银纳米颗粒作为基底对绿豆芽中的李斯特菌、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食物源性致病菌进行了拉曼光谱的鉴定和区分[10]。有研究报道对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食物源性致病菌进行了拉曼光谱分析,从而对细菌进行等级划分,第一级便是区分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另外通过各自特征峰区别不同细菌菌属,结果显示各级的识别结果准确度均在91%以上[11]。利用拉曼光谱技术与微流控芯片相结合的办法,毛丽华等人设计并建立了拉曼光谱-微流控芯片自动化检测系统,检测并统计了珠蛋白生成性障碍贫血型红细胞与健康人红细胞的拉曼光谱值,通过在1004cm-1、1130cm-1、1450cm-1等拉曼光谱特征峰的数据对比,发现了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型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宽度较健康人红细胞广,并以此发现了新的快速、便捷的检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检验医学技术。另有研究者也利用拉曼光谱技术与微流控芯片相结合的办法从十多种细菌混合的菌群中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快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其他细菌有其独特的拉曼波峰,并且整个检测过程用时只需20s时间,在检验精度上也与传统PCR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所得到的结果相似[12]。该方法简便快速,安全可靠,非常适合用于卫生稽查部门的快速检验。

1.2在肿瘤检验中的应用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依然没有很好的针对肿瘤的治疗手段,肿瘤的分期对预后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对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摆在了尤为突出的地位[13]。在肿瘤组织中,在细胞发生病理学手段可观测到的形态恶变之前,其实已经存在由细胞增殖分裂分化或一些信号蛋白的产生等引起的细胞中遗传物质、蛋白质和脂类的结构和含量改变,而这些细微的改变可以及时通过拉曼光谱检测反映出来[14]。因而在肿瘤检验中拉曼光谱技术具有传统病理学检测所无法替代的功能用途,对肿瘤的早期诊断有巨大帮助。实验证明拉曼光谱可用于癌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鉴别。早在1991年就有人率先对拉曼光谱的肿瘤检验学价值进行了报道。他们发现正常乳腺组织与肿瘤组织甚至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拉曼光谱在700~1900cm-1存在着明显差别,且对应的各自拉曼峰相对强度也存在显著差异[15]。从此掀开了拉曼光谱应用于早期肿瘤诊断的新时代。Gawinkowski等[16]对拉曼光谱技术进行改进设计了快速近红外拉曼光谱检测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效率,可在5s内快速测得活体皮肤的拉曼光谱。随即该科研团队利用此系统对肺癌组织进行拉曼光谱检测,结果显示肺癌组织的拉曼光谱特征与正常肺组织之间存在明显差别。此后,该科研小组又成功获得了亚洲人种皮肤黑色素组织的拉曼光谱数据。在对胃癌的在体拉曼检测中研究人员将拉曼光谱技术与微型摄像机、图像分光仪、双极管激光发生器等结合建立了新型拉曼内镜系统,也推动了内镜技术的发展[17]。有学者利用激光作为拉曼光谱的激发光源,对15例手术切除且经病理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的组织标本进行拉曼照射,同时与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拉曼光谱检测可以实现对基底细胞癌的高灵敏度诊断[18]。在对鼻咽癌组织和正常鼻咽组织的拉曼光谱比较中也有相似发现,它们在1290~1320cm-1,1420~1470cm-1和1530~1580cm-1这3处波段区间均存在明显特征差异,可以作为鉴别要点。另有研究人员选用830nm波长激光对甲状旁腺腺瘤组织标本及增生组织标本中的结节区域进行拉曼照射,重复了四十多次试验,比较发现二者的拉曼光谱比较相似,但在蛋白质、脂质等某些特定波段仍存在可区别的差异,建立线性分析的数学模型可以很好地将二者区别开来[19]。对人体多处肿瘤组织的拉曼检测均得到了较好的鉴别指标,预示着拉曼光谱在肿瘤学检验中将有宽广的发展空间。

1.3在药物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拉曼光谱较早即应用于药物检验领域。早期便有科研人员用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对盐酸曲马多进行了检测,所获得的拉曼谱带显示图谱峰形良好,峰强明显,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出盐酸曲马多的化学结构信息[20]。研究人员分析了倍他米松磷酸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这两种差向异构体的化学结构差异,分别对其固态及水溶饱和态进行了常规拉曼光谱检测,并进一步对以银胶为基底的这两种药物进行了增强拉曼光谱检测分析,成功建立了这两种差向异构体的拉曼区分系统,可以实现其快速区分鉴别的目的[21]。科研人员采用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法对不同产地且不同采集时间的野生及人工种植黄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对中药材的质量鉴定较传统鉴别方法更快速简便且不会对受检样品造成破坏,值得推广。有学者在前人基础上开创性地将拉曼光谱技术与光纤传感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甲硝唑片的快速无损鉴别,尤其适合于药品监管部门对药品快速检验。

1.4在眼部疾病检验中的应用

晶状体是一具有高浓度蛋白质的双凸面透明组织,其内蛋白变化对晶状体功能改变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人眼屈光调节也有重要意义。利用拉曼光谱对晶状体蛋白质的亚结构例如:氨基酸亚基、二硫键、羧基、巯基等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晶状体及其调节模式。拉曼光谱技术引入眼部疾病的研究首先是测定了牛晶状体中α、β和γ蛋白的拉曼图谱,结果显示α蛋白主要集中于核部而β蛋白主要集中于皮质部[22]。Short等[23]测试了紫外线诱导下的兔白内障晶状体拉曼光谱,结果显示氨基酸残基中的羟基谱线强度显著增加,无法与水形成氢键,从而科学地解释了白内障晶状体中水分的缺失。与此同时,研究中发现了多肽水解物的组成成分邻氨基苯甲酸,暗示着光化学反应可以造成色氨酸残基的下降。综合现有发现,他们提出了紫外线诱导白内障发生的热损伤学说。研究人员测试了诱发哺乳动物白内障的致病性光谱,以6月龄家兔为阴性对照组,以7月龄糖尿病家兔为糖尿病组,对比发现在900~1700cm-1,并无明显差异,而在800~850cm-1两组差异明显[24]。分析后认为诱发晶状体混浊的主要原因是α、β和γ晶体蛋白的不良聚合反应。

1.5在骨科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绝大部分生物样本都有自体荧光,而荧光的强背景会对拉曼光谱造成很大的干扰,从而影响拉曼光谱的准确性。虽然关于引起骨组织光谱背景的物质尚不明确,但很有可能是一些有机基质中的某些非胶原蛋白分子[25]。如果在未处理的情况下,利用拉曼光谱对骨组织的检测很不准确。随后熊义等[26]发现了通过双氧水法降低骨组织光谱背景的方法,从而为拉曼光谱在骨组织中的研究打开了大门。骨组织在发育成熟后其密度与硬度即随生物力学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称为骨重建。在人体整个生命进程中,骨质会伴随着有所改变,利用拉曼光谱可以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一旦吸收与沉积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则会造成不同类型的骨科疾病。Oshokoya等[27]建立了以拉曼光谱为研究手段的外力作用下的颅缝早闭模型,研究内容涉及颅骨成分、骨质及基质的相对含量和分布。颅缝早闭症是一种由多病因造成的颅缝发育异常综合征,在婴幼儿属于常见疾病,由于颅缝过早闭合,限制了颅腔的容积,不利于智力的发展。结果显示在非轴向压力的作用下成骨区的前端矿物含量相比无压力的状态下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是矿物沉积不完全[28]。在成骨不全症的研究中,有学者利用拉曼光谱证实了成骨不全症小鼠在6月龄后的骨强度增长不是由于骨形态改变引起的,而是由于骨基质的改进而达成的[29]。

2展望

篇10

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开设时,绝大部分院校均定为五年制,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也有极个别院校设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规范专业设置时,统一规定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为五年制,毕业学生可授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近年教育部有规定,新设置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一律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已明确统一规范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医学技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重新认识和定位新专业目录及培养目标

新专业为“医学检验技术”,虽然名称没有太大改变,但明确归属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统一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使本专业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认为,学制、学位及归属类别的改变,主要是强调、突出了该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而淡化“临床检验诊断”属性,即业务培养要求由“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该转变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基础及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而有关诊断性报告的签发、检验所获信息的应用、转化及临床检验诊断,应由具临床检验医师资质的专业人员承担。

三、正确处理几点转换和关系

1.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的转换。

原有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由原归属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可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五(四)年制专业,明确归入新设立的医学技术类中,意味着本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淡化了其临床医学内涵。因此,本专业原有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即“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进行相应调整。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改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及医学检验相关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能在各级医院、医学研究、血站、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生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转换。

由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本专业教学指导思想一直强调培养既有医学检验基本技术、又具有将检验信息转化为临床信息、能积极参与临床的人才,因此,从课程体系、专业课教材建设及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前期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相同,并有一定的临床课,不少五年制院校还有临床实习环节;专业课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上,技术相关内容越来越淡化(也与临床检验日益试剂化、仪器化、自动化相关),而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知识及临床相关内容越来越多;部分专业课教材体系也按临床医学的有关器官系统疾病体系编写等。为适应新专业目录的要求,首先,教学思想应明确统一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上,突出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属性。因此,应按照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思想,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能简单的认为只需将有关临床课(仅约一学期)砍去即可。并且根据新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仪器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必须开设或加强。在人文公共课不能动、多数院校实行菜单式课程组合的现状下,怎样得到其他教学单位的支持,构建保证本专业获得所需的基础及相关临床知识的课程体系?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置?其次,专业课教学内容应按新的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较大的改革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知识结构的转换是基础(目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背景的师资同时并存),是新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此外教学内容上在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的同时,在学生临床医学知识较薄弱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无法回避的与临床的联系和结合?

3.配套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思路转换。

现有教材的编写者,主要以早期开设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教师为主,应该说是主要适应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要求,并且过多强调各专业学科的完整理论体系,重复介绍学生已学过的相关基础及专业基础学科内容较多,对医学检验近年出现的新技术介绍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医学检验技术”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怎样建设与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匹配的专业课教材,是新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工作。专业课实验教材已有按技术为主线进行编写,也符合教育部关于实验课程独立开设,自成体系要求的改革。专业理论课教材编写是沿用原器官系统疾病体系,还是借鉴国外相关专著按技术及检测物理化、生物学特性为主线进行编写?怎样合理处理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及临床知识与检验技术的关系及比例?怎样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材一体化设计、立体化建设,加强技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4.四年制本科培养与应用技术本科的区别。

篇1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医药院校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在医学生中招收医学信息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医学信息学教育相当重视。我国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逐步在各高校中推广,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相关的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大块: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如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数据库技术课程则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了解一种数据库编程语言。信息检索课程在于使学生熟悉重要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已有医学信息的技能。这些课程内容大部分是进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已被统一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体系之下,没有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教学体系[3]。从各医药院校所开设的信息学课程中,可以发现,针对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训练相对较少,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等相关知识,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利于我国医疗的信息化。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4]。因此,临床医学生的信息学教育急需进一步加强。

    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信息社会对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要求普遍提高,随着医疗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各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很难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技能新挑战。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学生必须熟悉其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医学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2.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就包含了信息管理(ManagementofInformation)[5],它要求: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毕业生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处理的优势和局限,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毕业生应该能够: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健康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监控;④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局限;⑤保存医疗记录以便分析和改进。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教育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干专业,加强其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对于推动医学信息化,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的建议

    3.1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

    信息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6]。医疗实践、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工作均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工具的支撑。CT、MRI、超声诊断设备、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数字人体等都是医疗信息化的结果。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既需要医学知识,也需要信息学知识。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应该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从发展的角度,加强医学信息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3.2积极开展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改革,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掌握,没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进一步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因此,可以考虑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从大学课程教学中剔除,以免产生知识重叠和教育资源的再浪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7]。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正从简单的费用和行政管理向临床信息管理转变。临床应用的普及,要求医学信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不断调整。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熟悉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流程,掌握基本业务系统的操作技能,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临床中的深入应用,也需要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参与甚至指导,从而推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对于临床医学生,可以考虑强化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向应用型、研究型转变,强化医疗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育。笔者认为,在保留原来信息检索课程和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数字化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内容。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以下四大块:信息获取。即当前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通过这一块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常用医学数据库的使用,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是信息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因此,不同层次的临床专业学生均应该开设这一内容,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的需要。信息系统应用。这一块内容主要是针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常用系统的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医疗领域关键信息系统的应用,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PACS、LIS、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同时应该介绍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这一部分内容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培养。例如专科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因此,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应该作为这一块的主要内容。数据处理。这是对临床医学生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医疗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熟悉医疗卫生信息的相关标准与编码,HL7、DICOM、ICD、UMLS、SNOMED-CT等,使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使用医疗数据,具备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能力。决策支持。这一块是对临床医学生的更高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模式识别等。主要介绍如何用信息学的方法发现关于疾病过程及其新的知识,从而为开发医学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3.3按授课对象分层次开展教学

    医学院校的信息知识教学体系必须适应本行业应用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可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三个层次。三者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专科主要是培养适应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全科医学实际工作,要求能够较为全面地胜任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因此,这一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应用辅助决策工具进行医疗决策。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检索、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本科生面向的中层医院,除了需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外,常用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其重要培养内容,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临床医学生主要是培养临床方面的高级人才,对其信息素养也要求更高。在本科生层次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医学信息应用打下基础。

    3.4开课时机与开课方式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开课时间,笔者认为最佳开课时间为见习时期。这时,学生已经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和桥梁医学课程的学习,对医学知识已经有了较深入理解,同时,正在进行临床见习,对于临床实践工作也有一定了解,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学生容易理解和接收,而且更容易接触实践工作,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课方式应该采用理论与操作并重的方式进行,应该建立医学信息学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如信息检索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等,使学生有自我体验的环境,能够直观感受信息系统的真实面目,便于深入剖析信息系统的原理。

篇12

近20年来,我国护理学专业教材建设发展很快,教材品种由少到多,教材系列由单一到多样化。但是,目前国内的护理学教材建设还存在着定位不清晰、内容不协调、专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和缺欠,为此,在建设与使用护理学教材中,除了遵循教材编写和使用的一般原则和要求,还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区别专业

培养目标的差异

由于我国护理学专业各层次、各类型主要课程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业务要求来设计和区别的,因此,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教材,首先,要正确分析它们的区别。以普通教育护理学专业高职高专和本科为例,两个层次教育的真正区别在于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要求,高职高专以“必需、够用”为度,而本科则要较为“系统”,就能力而言,本科还要求具备初步的管理、教学和科研能力。

注重教材内容的

整体优化和协调性

目前,国内的护理专业教材不仅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同一系列的教材也普遍存在着内容严重重复的现象。为此,在规划和修订每套教材时,编者应强调整套教材和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条理性、协调性和完整性,使每门课程服从整套教材和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需要,淡化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意识。具体而言,应在以下几个层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协调:护理学专业各层次、各类型课程教材的协调和区别;一套教材的各本教材之间的协调;一本教材的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协调。只有通过协调,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界定和划分,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联系和衔接,才能避免重要内容的遗漏、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准确把握教材

的护理特色

教材的护理学专业特色,是通过贯穿始终的整体护理理念、护理程序等临床护理思维和工作方法,通过教材的内容及其组织形式得以反映的。如何把握好这一点,是编者最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说对于整体护理观,为了使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观念,护理学类的教材都贯穿了这一先进的护理理念,在课程体系、教材结构和内容上,都力求反映整体护理的思想。

然而,贯穿整体护理的理念,不等于一种教材可以包括实施整体护理的全部内涵,一本教材只是针对某个系统、某种症状、某种疾病的病人编写的,教材所述对每个具体的病人而言,是评估和护理病人的“要点”而不是“整体”。因此,在编写时,编者还应提示学生,在临床实施护理时,必须全面认识和考虑每个病人的个体差异,指引学生了解和体会真正的整体护理学观。

科学整合课程

教材体系

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课程改革,并积极编写适用的课程教材,一时间,各种课程形态的护理教材“百花齐放”。但是,要评价教学或课程是否具有护理专业特色,课程结构显然并不是适当的评价标准。就教材建设而言,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学科分化和交叉融合并存,即使是学科型课程的教材,为避免分科过细、课程门数过多,也有其综合性的一面,而不是绝对地只分不合,但分与合必须有充分的依据和比较成熟的考虑,否则将失去改革的意义。例如,现在的《内科护理学》实质上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但其内容已涵盖内科各系统专科、传染病科和神经内科,这门课程的规划教材如能淡化课程结构的影响,则可以提高教材的普遍适用性,以方便各学校灵活地选择与组合。

篇13

这是一位妇科医生对自己从医生涯的感慨,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流露出了对医学的挚爱。一字一句从她口中娓娓道来,平和又不乏对医学的激情,执着且充满了对医学的坚定。她就是华克勤教授。

医学路漫漫,理念技术齐提升

在二十余载的从医生涯中,华克勤教授兢兢业业地专研于妇科肿瘤的内分泌治疗。在谈及近些年来临床妇科疾病的发展趋势及治疗进展时,华克勤教授举例说道:“宫颈癌是近些年来患病率明显上升的一种疾病,患者的患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与其有多名及性生活开始得尚早有关。”对于这部分患者,以前大多选择广泛全子宫切除手术,包括子宫和宫颈、卵巢和输卵管、宫旁组织以及部分阴道组织的切除。术后,患者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不再有生育功能、夫妻性生活受到影响、内分泌功能受到波及,以及子宫根治手术中因影响到支配膀胱的神经,术后放置导尿管的时间会相对较长,有的甚至是半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患者健康理念的改变以及对疾病恢复状况期望值的提高,在过去患者对疾病治疗只要求复发率低、生存时间延长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现在对于此类患者,只切除肿瘤部位,尽可能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内分泌功能、膀胱排尿功能及提高性生活满意度,成为了当今医学面临的关键问题。

微创路修远,多年求索结硕果

作为医院微创技术的“领头人”,华克勤教授在谈及微创技术的发展时提到,“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疤痕小、手术视野暴露清晰、患者对疾病预后的期望提高等因素促使了更为先进的微创技术的诞生和发展。”

微创技术,是妇科疾病治疗手段进步的方向,也是患者的又一新选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微创技术就已问世。而事物的发展必然有一个艰辛的过程,更何况是这项有别于传统手术方式的现代微创技术。华克勤教授回忆到,“每一个新技术的起步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包括患者、医生、社会对其的认同。如何找好一个平衡点,是将微创技术开展下去的关键。比如,想要患者认同微创技术能为自身的疾病治疗带来更大的收益,就需要医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和掌握微创手术的基本技能并逐级提高,这需要大量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患者群、健康人群了解和接受微创技术的存在等。”华克勤教授笑言:“在开展微创技术初期,患者都会很疑惑‘不开腹,能切得干净吗?’面对这样的疑问,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沟通,让患者了解微创技术与开腹手术的区别,微创技术的优势所在,并引导患者接受。对医生而言,则要认识到微创技术的发展必然是传统开腹方式的一次‘革命’。这一路,虽然不乏艰辛和阻力,但必须要承担起推进技术进步的责任才能有发展。这就是风险与机遇并存。”

“在医院决策层的大力扶植之下,在改变自身观念的同时,我们让更多的医生有机会去触碰这种新技术,让他们逐步地具备微创技术的基本技能,并通过阶梯式的培训,逐步扩大了医院采用微创手术进行诊疗的范围。”通过近10年的持续性培养,目前该医院掌握微创手术技术的医生占90%,其中具有四级微创手术(妇科微创手术中难度最大、级别最高的顶级手术)资质的医生近20名。过去,医院妇科微创手术只占30%,2012年,其占全部手术总量的85%,成为了上海市能24小时开展妇科微创手术的妇产科专科医院。

“有很多患者初次就诊就告诉我:‘华医生,我们找您就是为了做微创手术啊!’”华克勤教授爽朗一笑说道。现在很多患者都对微创手术非常认可。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疤痕小等优点,但是也存在一些相对禁忌证。比如瘤体太大的患者,就需要使用一些药物使瘤体缩小了才可以进行手术;有疝气的患者,由于腹壁结构薄弱等缺陷不能承受气腹压力,不宜选择微创的方式;还有一些心肺功能不好以及不适于微创技术的头低脚高的患者均不能选择微创手术的治疗方式。

篇14

1 全科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范畴各异

1.1 全科医学研究范畴 全科医学是以健康为中心。以所有社区居民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导向,强调提供综合卫生服务为特点的一门临床二级学科,以解决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满足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基本医疗为一体的有效、经济、安全、方便、综合、连续性的基本卫生服务。

1.2 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学研究范畴 把人的机体分解为各个区块和若干个组织器官,用局部的、个体的、细胞的、分子的方法、观点来观察疾病,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关注的是已病的个体如何恢复健康,更关心患者身上的病而不是一个社会人,对已发生了疾病的患者身上的病加以施治。以恢复某个组织器官的功能为己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防控往往显得被动无力。

2 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区别

2.1 全科医生的工作范围 服务人口较少而稳定,为居民解决社区主要常见健康问题,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经济、有效、连续、综合、适宜技术的卫生服务,注重于人、伦理生命的质量和患者的需求,为社区所有居民服务,以满足患者基本卫生需求为目标。以维护患者的最佳利益为准则。

2.2 专科医生的工作范围 服务人口多而流动性强,处理疑难重症,应用高新技术,价格昂贵,只为就诊的患者服务,注重于疾病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片断的专科服务。根据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异同,全科医生应发挥桥梁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全科医生应主动与专科医生联系,利用双向转诊与专科医生互动,全科医生应亲自介绍患者到指定专科医生处应诊,利用义诊机会请专科医生参加。扩大专科医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健康教育的契机请专科医生授课,专科医生直接零距离与患者互动。实行开放式问诊,收到很好的效果。使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为患者服务的连续性得以延续,全科医生应在居民中间经常宣传上级综合医院诊疗范围和特色医疗,供患者自由选择。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协调作用

医学的最大目的应是如何保持健康,而不是单纯治病,医学必须从单纯研究疾病转到也研究健康上来。发展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是弥补多年来疾病治疗(临床医学)、疾病预防(公共卫生)之间脱节的最佳选择和最好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应广泛与社区居民、患者、社区行政管理干部、上级综合医院的专科医师进行联系,保持医疗信息互通,医疗资源共享,把上级综合医院的医疗特色介绍给社区居民和患者,使他们不盲就医,综合医院把适合自己特色的患者收上来,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和从事全科医学的全科医生将是弥补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的裂痕使者,使其协调发展。

4 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互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