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导与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因此中学语文课堂“讲练导”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当前传统低效语文课堂的背景下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的语文课堂模式,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倡导以生为本,实现语文课堂的双赢,实现“少教多学”、“少教多练”“讲练结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它是落实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中学语文课堂该如何有效实施“讲练导呢,笔者曾经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讲”就是要少讲精讲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早相机诱导。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避免滔滔不绝的讲述,应该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更多的阅读、思考和练习的空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三个方面内容,即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讲明疑点,同时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在于引导、指导和诱导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这篇课文,按传统的教法多是采用逐篇的讲授法,费时又费力,往往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课后就忘了,一旦遇上这类诗歌鉴赏题,学生照样还是不会,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课堂训练,影响了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为此,笔者在今年的一节教学公开课中,就如何有效实施“讲练导”的课堂模式作如下教学设计:
制定出精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1、诵读诗歌,梳理诗句,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旨(知识与能力)。2、通过“讲练导”,初步学会鉴赏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3、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情感与价值观)。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其中教师讲授的时间集中在第一首诗歌《秋兴八首》(其一),不超过20分钟。讲授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读诗歌,感受节奏;二读诗歌,理解内容;三读诗歌,鉴赏评价(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旨,学会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四读诗歌,背诵全诗。
这样的语文课堂模式,目的是通过语文教师这种精练的讲授,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评价诗歌的知识和水平,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压缩教师的“讲”,并不是说就可以忽视教师的“讲”了,相反是要求做到“讲”的水平更高了,要达到精讲的高度,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或少讲的境界。
二、“练”要落到实处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早些年就提出“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课堂模式,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成功的经验在全国推广。我们反思一下,之前的语文课堂是否有留给学生必要的甚至是充足的练习时间呢?而语文课堂缺少学生这种动手练笔的训练,是否会影响我们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呢?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练”,正是为了弥补传统语文课堂的不足,培养学生解题和答题的能力,检测课堂学习的效果,把训练真正落到实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同时让学生当堂训练,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堂活动时间,有加强了教师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学生的书写更加端正,解题的速度更快,正确率也就更高了。我们所提倡的“练”,是一种精练,即要精选课堂的练习题,题目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和层次性,同时能够有利于学生巩固并拓展知识。
同样以《杜甫诗三首》这节公开课为例,笔者将第二首《咏怀古迹》(其三)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课堂练习,以实现巩固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并将知识化为能力的目的。课堂训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训练一:把握节奏。学生用“/”号划分这首七言律诗的诵读节奏。训练二:理解内容。学生解释重要字词,梳理重要的诗句。训练三:鉴赏评价。这部分设计两道相对简单的必做题和六道选做题(每一学习小组完成其中的1―2小题),必做题分别是:
1.这首诗歌咏的对象是哪位历史人物?
2.找出诗中点明作者感情的词语。
选做题分别是: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上下句分别写出了什么?
3.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4.颈联运用哪种表现手法写出昭君的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5.颈联哪一个字是这句的关键,为什么?
6.尾联两句千古来被人吟唱,其中“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是否只写了昭君的怨恨?
训练四:背诵全诗。
这一节语文课,整个课堂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而且学生要限时完成。语文教师在学生训练中要带上一把红笔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共性问题,及时反馈,集中解决。这种课堂训练有效培养了学生动口、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解题的速度和规范。
当然,语文课堂的这种“练”应该做到“精练”,它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精选练习题;应该是以书面的练习为主,而且必须是以纸质的训练为主,多媒体视频投影的要少用。
三、“导”要讲求方法
语文教师要检测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的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发现哪些学生还存在哪些疑难的问题,再及时地加以指导。所以教师在提问学生时最好让学生单独回答,要找程度不同的学生来回答,再由其他同学来补充,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点拨,这样,教师既可以针对一些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指导、提示和启发,同时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因此,这种教师这种课堂上的“导”学既包含对每一节语文课程知识的引导和课堂训练的指导,如教师在讲评《咏怀古迹》(其三)练习中,还可以作一些拓展指导,讲一讲咏史诗的特点等。“导”学还应包括课堂上对该节课后作业的辅导等方面。再以《杜甫诗三首》这节公开课为例,笔者将第三首诗《登高》作为学生课后的巩固作业,设计了5道题。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好这些作业,教师在课堂不妨花上三五分钟作些辅助和提示,如写作背景和作业要求等。
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出发点,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积极引导、指导和诱导,共同来完成教学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讲练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是基础,它解决“是什么“,“练”是重点,它解决“怎么做“,“导”是关键,它解决“为什么”。
构建中学语文课堂“讲练导”三环五步教学模式要掌握几条原则:一是教师不能以讲代教,因为“讲”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的好手段;二是不能以练代教,因为盲目的练习无法替代教师的教学;三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以口代手,即不能以口头训练替头的训练,因为这样能够训练学生规范的解题,避免随意性。
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认识到:语文教改近20年来虽然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作文教学仍然处于费力大而收效微的状况,尤其是高中作文教学,一直缺乏科学系统的作文训练体系和相应的广泛适用的写作教材,致使作文教学无序可循,无本可依,处于教师头痛,学生怵学的境地。而“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语文教育前辈半个多世纪语文教育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的丰富经验与精粹思想,既可以在宏观上指导我们当今的作文教学改革,又提出了许多具体做法和建议。高中作文教学要改变被动局面,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就应从“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以“三老”在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达到的高度为出发点,进一步开拓创新,才能够有所发现和建树。
经过这样带有明确研究方向的认真学习后,我们体会到:
一、要树立大作文观念
大作文教育观是针对传统的封闭型的作文教育观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有三点:写作目标由“应试”转为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写作内容呈开放型,以社会生活为写作的源泉;写作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人”为本位。在学习中我们发现,这三个特征,“三老”在几十年前就早有论述。
叶老曾指出,写作目的应由“应试”为目标转变为以“应需”为首务,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应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他说:“尽量运用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略谈学习国文》)这是极具现代意识的写作教育观。
叶老认为写作教学要以“立诚”为本。所谓“立诚”,即“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的,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概括地说,就是要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应需”与“立诚”的统一,是叶老写作教育思想的精髓。
叶老还指出,作文与“作人”要统一起来。其中的“统一”即作文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写作教学是以整个人类历史文化背景为载体的,对学生而言,写作的基本能力是显性的,文化素质是隐性的。但后者是前者的根基,不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作文能力的形成就会架空。以往作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只重短期效应,忽略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大作文教育观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以培养四个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为终极目标,注重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和实用性,创设与作文教学相关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真正把作文与“作人”统一起来。
二、要把思维训练与语文训练作为写作教学的核心
以往作文教学较多强调文体知识、写作知识的传授,未能触及写作的根本。通过学习“三老”有关论著,我们体会到,思维和语言应是训练体系中的“两翼”,不可偏废。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早在1984年,叶老就在《中国教育报》上著文说:“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路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同年,他再次著文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是当然之理,语文课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顾到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至关重要。”在《集体习作实践记·序》一文中,叶老则更为明确、具体地指出: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思想和语言是合二而一的,因此,练习作实际上也就是练思想。
叶老的论述道出了写作的本质。如果把写作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感于物”、“得于心”、“形于文”。那么其中“感于物”、“得于心”是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其间有着看不清、摸不着,充满矛盾的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因而思维能力当是写作智能的核心。写作活动的各个环节——观察、想像、构思成文无一不是思维沿着一定轨迹的运行。“形于文”则是指用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语言不仅使写作对象成为表达上的现实存在,而且一切手法、技巧也只能借助语言加以体现。因此,尽管写作能力不能说等同于语言表达能力,但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建立高中作文训练体系,一方面给学生一个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序”,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观察积累、体验感受、联想想像、分析综合、提炼加工、语言表达等能力,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知”,而且能“行”,才能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三、在操练中培养写作能力
叶老认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在实践中练习。”又说:“看看文章技法之类只是‘知’的事情,虽然不一定有害处,但是无益于写作的‘行’是显然的。”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操练”。
学生的习作过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始终借助内部语言展开,同时伴随动手等“动作技能”,而“内部语言”的外化与“动作技能”的形成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二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学生作文都有自己的“习惯”,往往选用自己喜欢的语句,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这些“习惯”一旦养成,不通过训练难以打破,长此以往就会阻碍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写作知能结构。另外,从写作教学的本旨看,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而要如叶老所说,让学生“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能力习惯好比一条巨缆,需要我们一根线一根线地把它们编织起来,这“编织”本身就是历练。
当然,训练并非随心所欲、杂乱无章,而要依据“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符合学生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建立科学的训练序列。张志公先生曾说过:“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计划的安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要影响运动员出成绩。语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循序渐进吗?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科学的高中作文训练序列应具备“四定”:(1)定向,即高中三年有明确的总目标,每学年、每学期乃至每单元都要有明确的分目标,这些目标环环相扣,形成合理梯度。(2)定序,即思想感情、写作知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四体一体,形成知识分类、能力分层、单元分项的相互承接、逐步递进的训练阶梯。(3)定量,即有合理的量次控制,既不能过大,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又不能过小,以致训练力度不够。(4)定度,即训练设计的要求、方法适度,教师的指导适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此外,训练时还要把握有利时机,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方法的实质是赋予训练内容以明确的目的性和达到目标所采用手段的有效性的统一。吕叔湘先生认为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是“活”,活教规律,教活规律。可见,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是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关键。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根据高中生一般的作文认识规律和切实的写作需要,对作文内容类别、文体形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诸方面做了整体设计和精心安排,编写出了《高中作文指导与训练》一书。书中对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确定了明确的训练目标,构成了相互承接、逐步递进的训练阶梯;在每一训练单元就教学内容作了要点指导,同时精选例文加以解说;为了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思路,还安排了循序渐进的专题训练项目的“启智搭桥”;“例文点评”又能为教学提供可借鉴的作文范例。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此,当天课堂上学过的新知识,除了该堂课上学过的新知识,当天课后还要及时再复习。
********************************************
【招生范围】:小学1-6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
【热门课程】: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各学科同步辅导、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作文,语文,历史,地理,生物。小升初、衔接班、托管班、奥数班 、中考冲刺、艺考辅导。
【课程费用】: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价格不一,详情拨打免费电话咨询
【上课地点】:选择最近校区,来校区上课!(具体校区见下文)
【上课时间】:周六日、寒假、暑假、平时晚上等时间灵活协商安排!
保定学大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 转分机63694(接听时间8:00-24:00)
温馨提示:400免费电话使用方法--先拨打前十位,听到语音提示“请输入分机号码”后按“转分机”后的几位分机号即可。 免费咨询了解~从现在开始!
********************************************
保定口碑比较好的辅导机构咨询电话(每日前十位拨打400免费热线电话咨询,可享受免费试听课!400询电话使用方法:先拨前10位总机号,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几位分机号即可咨询详情或预约对孩子学业进行免费测评)
1、保定学大教育校区及电话:400-0066-911 转分机63694
【中央峰景校区】——保定市 新市区【山水华庭校区】——保定市 北市区【七一路教学点】——保定市 新市区
2、保定聚智堂教育校区及电话:400-0066-911 转分机61578
【诚明校区】——保定北市区【少年宫校区】——保定新市区【新市场校区】——保定新市区
品牌:二十年办学经验!学大教育遍布全国60余城市,充分了解各地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和考试状况
师资:7000余名专职老师!多年担任各年级、初高中毕业班教学工作,部分教师长期研究中考、高考命题和阅卷任务。
ps:每天前五位拨打免费电话咨询的家长,还可以享受免费试听机会哦!
浏览十个广告,不如一个免费电话了解快!
********************************************
教育心得:
传统个性化教育辅导行业发展到互联网时代进行变革转型是势在必行。作为行业隐形冠军,学大教育此次率先引领趋势,推出“e学大”,引领行业变革的同时,也给行业树立了一个高技术壁垒。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个性化教育辅导行业中将有一大批不跟上或者跟不上的教育辅导机构被淘汰,未来将属于个性化智能教育时代。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实施高中语文新课改基本教学方法的目的。语文新课改的依托是导学练,教学方法的构想是完美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很难操作,除了教师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外,还要有一个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活动的依托,于是导学练便产生了,导学练不仅是老师教学的依据,还是学生自学的方向。具体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出示的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学什么,掌握什么,重难点是什么;第二部分导学过程,即告诉学生自学探究完成哪些任务,合作交流哪些问题;第三部分巩固提高是对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检测;第四部分是收获与困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如学到什么,还有哪些困惑,这些困惑就是下节课教师备课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分组学习是高中语文新课改基本教学方法的前提
分组学习,是在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互,形成互助分享的学习场。分组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根据学生的男女性别、个性特征、能力强弱的差异进行分组,并考虑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学生性格、脾气等的不同。因为每个小组内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级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小组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具体到我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把全班分为两大组,男生女生各一组,然后按学习成绩编号,每一号六人,再由事先选出来的小组长从各号中挑选一人作为组员,组长是几号,就不再在几号中挑选组员,这样全班共四十八人,分为八个小组,每组有四个男生,两个女生。各组对面而坐,便于小组讨论。这样分组基本上做到一碗水端平,也给每个组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为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奠定基础。
三、课堂环节是高中语文新课改基本教学方法的实施
1.自学探究。课前把导学练发给学生,然后由小组长带领全组独立完成,教师只从方法上给予指导。就语文学科来说,导学练的自学探究这一块,内容比较简单,就是每一课的生字、解词、文学常识、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等。学生大多在自习课上就能完成这个任务。在自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调整学习状态、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并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情境问题,设计导入语。可利用教具、图片、多媒体等创设情境,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合作交流。导学练这个环节设置的内容稍微有点难度,学优生能独立完成,其他层次学生则需要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心理学家经过上百次的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导学练中要启发学生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鼓励学生合作创新、合作探索。合作包括生生合作即小组学习和师生合作即启发指导。首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各小组组织讨论自学指导题,生生交流,加强相同知识背景学生间的沟通,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尊重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听取别人见解,在相互辩论中加深对自学指导题的理解,使小组对自学指导题达成组内共识。师生合作,主要是小组成员合作后,针对自学指导题存在的疑难,教师及时点拨,纠正强调,传授知识。
3.展示指导。在本环节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不仅把自己会的展示出来,还要力求当小老师,给不懂的同学进行讲解,实现“兵教兵”。各小组将本组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展示,让学生树立参与无错思想,逐步敢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培养展示积极分子,定好规则,建立参与考核制度。参与形式可游戏化,展示方式可灵活多样。可采取小组争答方式,在课上加入游戏元素,展示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各班要制定积分细则,主动参与小组管理,即游戏管理,及时分阶段总结表彰。展示内容主要是自学指导题,可以分为预习题、提高题等,设计好分值,让教室成为知识的超市。展示的目的是进一步激发、激活小组合作的活力和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此环节要注重小组管理,调动每一名小组成员的积极性,鼓励每一位学生敢于讲解,积极发表看法,或积极做补充。在学生讲解时教师要及时参与指导,强调语言精练,准确无误,步骤规范。教师在本环节中,应适时地查漏补缺,弥补学生的不足,最重要的是要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62-0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高中生实际需求。深度阅读属于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帮助其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使学生的思维广度不断得到扩展,为其建立起一个立体式、平面化的阅读思维空间。
一、建立生态课堂
高中生的学习时光主要是在课堂上度过的,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中语文阅读也朝着多样、灵活、开放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教育规律,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课堂。首先,我们要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使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保持一致,能够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其次,学校可以适当开设“自主阅读课”与“讨论导练课”。在讨论导练课上,先由学生默读全文,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懂之处进行启发引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通常学生会难以理解“秋雨”这一节的内容,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让学生认识到“雨”属于散文中的一个场景,“凉”既指天凉,也指人心凉,这是极度不负责任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扩宽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为学生讲解作者写作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处境,使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还可以适当引入其他作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凉”是特定环境下作者的爱国情怀。
二、丰富阅读量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海量阅读与大量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大家都认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于教会其举一反三,使其能够厚积薄发。站在深度阅读的角度上,仅从教育的角度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评判往往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首先,我们可以打造出一个阅读课程群,借助同类型的阅读文本进行对比鉴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做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文本教学的不足。以《故都的秋》为例,我们可以为学生准备两种校本读物,一种为《郁达夫作品集》,其中包含有《春风沉醉的晚上》《采石矾》《沉沦》等文章,另一种为《郁达夫同期作品读本》,主要包括有叶绍均的《潘先生在难中》,王统照的《湖畔儿语》《微笑》等作品。其次,还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选修课程群,帮助其储备更多的能量。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某一天专门设置成阅读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的书目以及阅读的时间。在节假日可以实行节假日作业签批制度,以此来控制作业的数量,提高质量,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多时间。
三、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要想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得让他们热爱阅读,将其作为一种动力来推动学生阅读。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一大阅读资源。学校拥有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各样的图书,这些图书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从现阶段图书馆的利用率来看,多数图书都会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这样图书馆就形同虚设了。只有学生在图书馆中真正地进行阅读,或将书借出去,阅读完再还回来,这样图书馆才发挥出了它真正的作用。例如,学校在“自主阅读课”的时间,应该指导学生去图书馆进行阅读,确保其有一个适合深度阅读的环境。学校应该全天候开放图书馆,这其中包括节假日和双休日,保证学生随时能够借阅书籍,以此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在学生宿舍以及学校食堂等区域设置自助式图书吧,使学生能够随取随读,不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手续,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日常习惯。
四、活跃阅读文化
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与阅读相关的文化活动来帮助学生展示深度阅读的成果,这种文化活动的过程属于学生体验成功以及促进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在“经典诗词朗诵与研读”方面,要在校园生活中的每天、每周、每月以及每学期都贯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经典诗词朗诵与鉴赏等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情怀,进而提高其文化素养。学校可以挑选出包括校歌、市歌以及三德歌在内的《100首经典歌曲》在课间广播中反复播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团结活泼的校园文化。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阅读活动课程建设,以班级为单位,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每个月可以举办一次辩论赛或读书交流会。学校也可以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古诗词朗诵会,每一年都定一个不同的主题,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经典。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深度阅读,对高中语文教学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兴趣、知识广度和文字功底都有很大的提升,学习能力显著提高,促进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金桃.手机阅读引入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摭谈[J].教育导刊,2012(01).
一、学生学
阅读是学生主体和文本对话的过程,高中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基本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如果此时教师再采用讲授方式包办,那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效果将不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学可分为三个环节:激学、导学和自学。
首先,激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课堂气氛调节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的阅读内容。可通过话题、故事、辩论、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其次,导学以教师为主导,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当次课堂需要实现的目标。最后,自学是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以《古都的秋》教学为例,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家乡的秋”讨论进入,也可引导学生欣赏秋的图片进入,接着出示目标,引导学生围绕写景抒情这一线索通过阅读掌握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最后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从时间安排上看,学生学阶段时间以10分钟为宜,其中激学环节要做到精简而激发学生兴趣,导学目标要契合学生的实际,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根据自己的阅读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则在学生阅读时巡视以收集问题,初步处理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二、教师讲
在阅读教学中,虽然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但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不能忽视。相反地,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在学生产生质疑的时候给予学生点拨,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讲可分为三个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教师讲解。
首先,师生互动。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后初步获得对作品的感知,但此时还处于初步构建阶段,接下来教师就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获得更深入的认知。如《祝福》阅读中对祥林嫂的形象分析,由问题引导可知: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什么?祥林嫂临死前是怎样一种境况?有了问题的引导,学生的阅读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其次,师生互动。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阅读,阅读后小组交流,提出质疑,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对话,以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如《老人与海》阅读中对问题“老人先后几次与鲨鱼搏斗?结果如何?”的分析,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为:①用鱼叉杀死一条鲭鲨(失鱼叉,鱼被吃四十磅);②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鱼被吃掉四分之一);③用刀子杀死一犁头鲨(刀子折断);④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半个鱼身被咬烂了);⑤用短棍劈打成群鲨鱼(大马林鱼只剩下残骸)。最后,教师精讲。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难点和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精讲。如针对《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怎会失败这一问题,要通过精讲让学生明白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桑地亚哥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一个典型的硬汉。
三、学生练
练习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在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进行讲授,课堂中没有抽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课后则是以大量的练习进行反复训练,这种模式让学生机械反复训练,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反而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阅读内容,及时以课堂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巩固,针对学生的差异布置课后练习,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从知识向技能的过渡。这个步骤可以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
1.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一般以填空、判断、简答形式为主,目的是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对作品中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相应的字词句的简单分析等。在课堂练习过程中,为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可采用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且做到当堂练习,当堂检测。
关键词:导学案 培养目标 尝试 实施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17-01
导学案,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笔者认为,“导学案教学”对于以“解决问题”为培养目标,以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人才为方向的职业学校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1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导学案教学实施依据
1.1 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成才的的需要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实用性,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实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社会合格的劳动者。
“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与职中教学倡导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1.2 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千千万万既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又拥有一定技术理论知识,同时能够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导学案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导学案教学实施流程
2.1 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考察、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潜心研究教材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根据不同的课型和要求进行设计。通过备课组研讨,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精致化,导学简单化”。
导学案每个课时的基本结构及要求:
(1)课题及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应把学习的目标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目标明确,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2)学习重难点。根据《大纲》,确定学习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课前补充。在学习新知识前,设计一些思考问题,补充与该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背景、趣事和热门话题等为学习该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4)课内探究。这是学案的关键,尽可能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将知识问题化,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层次性、启发性、趣味性,激起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5)课后提升。能力训练是学案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后设置适量的思考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巩固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掌握方法和形成能力。
2.2 导学案的运用
导学案教学的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导学案中包含的知识、能力培养要靠课堂导学去实现,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习惯。
导学案的使用:发放导学案,依案自学讨论交流,信息反馈点拨精讲,解难释疑当堂反馈,优化补偿加强总结,反思领悟。
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掌握了解学生的模糊点,提高上课时“导”的针对性。
3 导学案教学尝试过程中的思考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导学案教学法对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是可行的,对学生的成长是高效的。其主要意义在于:
(1)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导学案”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思考和探究,增大了课堂学习容量。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性,更提高了课堂效率。
(3)能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技能学习。在“导学案”指引下,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和巩固,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有利于职中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
导学案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问题一:忽视导学案和教案的区别。部分老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规定或者限定了学生的学习路径,呈现的还是不容选择的过程,不断“强化训练”的过程,为落实知识点服务的过程,偏离编制导学案初衷的现象严重。通过实践,我们更清晰的明白,导学案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导”和“学”。应区别于着眼点在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的教案。
问题二:导学案编写习题化。有些教师始终相信题海战术,认为“导学案”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道道习题,以练促学,所以,他们在设计“导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认为这就是“导学案”。必定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的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导学案”教学的优势。
问题三:导学案编写共性化和僵硬化,学案模式变成了流水线作业。导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有些老师忽视学生的差异,无视课型的不同,过分依赖导学案,被导学案束缚住手脚,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完善,我们相信,“导学案”教学模式会在构建职中语文高效课堂、培养合格的中等技术人才的过程中释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杨秀花.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初探[J].吉林教育(教研),2011(3):72.
[2]蒋宏达.试论职业高中培养目标的定位[J].职教论坛,1999(1):11-12.
一、导: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课前引导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所做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是以考试而服务的。落实到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采用的模式也就多是“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无论是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特点、人物形象、结构和主题都是通过教师讲授而告知学生,学生则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客体而被动地采用记忆、背诵、练习的方式完成阅读,因学生没有深入到文本中进行阅读,体验不够丰富,感悟不够深刻,在解答问题时语言也就僵化而没有个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向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指明所学完成的阅读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树立阅读方向。一般而言,在阅读前,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文本的基本内容等是需要学生提前了解。同时,教师也应向学生明确具体的阅读目标。以《江南的冬景》为例,郁达夫中期是其低潮期,作品多有忧郁风格,但该文则是作者生活较为顺利时偶得的作品,对江南之景多喜爱之情,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题。而这就需要教师再课前布置学生去了解郁达夫的创作历程,在此基础上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一般特点,明确通过文本阅读要能体会体会《江南的冬景》清新舒缓的语言特色及其所营造的意境美,能结合具体句段而分析其语言风格,感受自然美。课前导读环节是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该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具体的去提前预习。
二、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初步构建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为理解文本的内涵奠定了基础。而要学生能真正走进作品,教学中还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对作品形成自主构建。在高中语文阅读实践中,初读环节以学生个体为主完成,在该阶段,教师要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自主阅读任务,在课堂中也要预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再次阅读作品。同时,要让学生在初步阅读中学会去理清作品的结构,能初步概括作品的基本内容。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初读中了解作品,教学中教师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也可用具体的任务来指导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可先引导学生在初读中尝试概括作品的内容。依然以《江南春景》为例,在初读中用“曝背谈天图”、“冬郊植被图”、“微雨寒村图”等来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先由学生自主概括,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精简、整理。又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初读中引导学生找出人物、归纳情节、地点、场景,引导学生围绕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发展(“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和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而对情节进行梳理。在引导学生概括时,可用问题作为引导,如《江南春景》中对江南春景特点的概括问题引导如“文章中有几组对比,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初读环节是学生自主感知文本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更多要让学生去读,把文章读通、读顺,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交流中更好地把收获和疑问提出来。
三、议:小组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议实质为讨论,即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来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活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这个环节是最为核心的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丰富学生阅读体验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教材而向学生讲授,学生只是用听来完成“阅读”,学生没有深入到阅读过程中,效果自然不好。提倡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在读中去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
[关键字]备课 思 疑 释 练
“激发积极内动力,促进持续发展力”是富有创建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依托新型的育人机制,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培养积极内动力为重点,以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为保障,以三维目标的高效达成为目标,在实践探索中构建 “学生有准备,人人都参与、自主求发展”课堂模式,即“思―疑―释―练”教学模式,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为课堂教学的“预”,课堂成效的“立”与“废”,在此一“预”。同时,备课更是此项课改行进的敲门砖,引路人。下面,就“备课”的相关问题,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思疑释练”包括四个要素:一是“思”,即完成学案,思考问题;二是“疑”,即通过预习,提出问题;三是“释”,即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四是“练”,即巩固知识,训练能力。所以,教师备课就要就此准备。
一、备“思―疑―释―练”学案设计
学案导入需要引发思考:学案包括课标要求、学法点拨、基本知识点、我的疑问、魅力精释、即时训练、拓展应用、教师反馈。导学案要突出重点、难点,文字量适当,力求简洁明快。导学案课前发放,并要求学生及时完成,教师课前和课上要检查,以保证师生节奏合拍。教师设计的问题,主要在精,问题的设计只有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本质到感悟,由感悟到领悟,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才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才能层层深入击中知识的本质,才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备“思―疑―释―练”中的“魅力精释”
“思―疑―释―练”提倡生本课堂的理念,显现的是学生主体主体意识,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又相对松散凌乱,所以教师需要对学案的整体内容梳理总结,补充,拓展,从而达到知识系统化,内容深刻化。激情互动魅力精释: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可引导学生互释,并作精要的评定、补充、更正;对于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精辟的阐释。
魅力精释的重要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精选课文内容要点,重点及难点。
阐释要具有一定的深度性和广度性。
语言简练,形象生动。
知识渊博,文化底蕴深厚征服学生。
三、备“思―疑―释―练”的“疑”,备学生
“思―疑―释―练”教学模式中自主学胆质疑:这是课堂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阶段,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参考学案,组内、师生间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自学的心得和疑惑,互相启发和促进,并将有关不能解决的疑问记录在导学案上,并由老师汇总。老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再适时提出深层次的质疑,引起思考的延伸。
备学生主要围绕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展开的。
1、备学生的知识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常常是前后密切关联的。为此,教师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教师应把以上工作作详尽的分析,分类登记,并注明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差,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好。同时在试题检测后进行系统地试卷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研究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 备学生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
4、备学生的情感因素
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每课的三维目标都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要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
中专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但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问题不准确不深刻,有时带有片面性。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心理疏导,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四、备“思―疑―释―练”的“练”
练习是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服务的,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设计高质量的课堂练习题时,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基本题要练足练好,既要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可只重数量而轻质。其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可重发展提高题的练习而轻基本题的练习。再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重点知识重点练,难点知识反复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思,乃教学之基也;疑,乃教学之始也;释,乃教学之行也;练,乃教学之宗也。“思、疑、释、练”,乃教学之径也。可见,无论哪个环节,教师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思―疑―释―练”课改的路途中还有漫漫长路,但要坚信拂去黄沙始得金,只要我们一路播种,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谈谈我从事语文教研工作的几点体会与感受》 许更生 《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07期
【2】《备课新思维》,杨九俊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柳菊兴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总的看来仍属于传统教学的范畴,有相对统一的教材,有相对一致的教学任务。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重视个人学习,以分数为终极目标,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学习兴趣的锐减,学生只能在教师的管束和分数的逼迫下被动地、痛苦地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这是课程体系改革的第一突破点”。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师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经过集中研究、实践,探讨了学案导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学案、教案与练案三案合一的编制与应用模式。根据学校本学年的工作要点,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大力推行“211三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取得了初步成效。“211”是指课堂时间分配,40分钟的课堂总体上切分为三部分,20分钟老师创设问题情景精讲点拨,10分钟师生互动交流探究,10分钟课堂练习、反馈与点评,三部分独立进行或交互式进行,促使课堂结构的最优化;“三案导学”指教学方法上以集“学案、教案、练案”为一体的三案为载体,师生按“三案”互动教与学,使主导、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促进教与学过程的最优化。在利用“三案”进行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做到设计的趣味性、内容的新颖性、引入的吸引性、过程的启发性、评价的鼓励性、方法的多样性、手段的直观性、语言的艺术性,从而达到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移。“三案”是指在教学之前,由教师执笔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文字材料,它实际上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副本,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学作用,为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供助学作用。
以往的语文课前预习,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我们编写的“三案”尤其强调预习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课前预了基础知识的准备外,往往是比较宽泛意义上的学生的自我准备,教师会指出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自我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是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的,只有坚持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对课堂学习产生一种渴望,形成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态势。这样的预习过程,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动起来。例如,比较了解鲁迅其人其事的同学可以带动周围的同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奋程度;不太熟悉作家作品的同学可以借此机会取长补短,形成主动接受的意愿。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还推动学生们利用教师之外的多种渠道主动获得知识,正式的课堂教学就在这个基础上展开。
传统语文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往往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现在的“211三案导学”则突出学生的“思”,变为“读、思、写、说、听”。即预习中学生先读课文,根据导学预习要求独立思考相关问题或自主提出问题,并动笔写下。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交流,分组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观点,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思维过程,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分享学习的过程,在主动建构中提高课堂效率。当然,限制老师讲的时间并不是不讲,而是要精讲,教师的讲授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要更新讲的理念:变先讲后练为先学后讲,让学生体验从确实如此到原来如此的心理转变;找准四个讲的时间:导学引入时、诱导点拨时、提炼升华时、效果回授时;明确三大讲的内容:学生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二”要讲、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所以然”要讲、学生能举一但不知如何反三的“三”要讲。例如,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三案”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关键词:阅读教学;导-学-评;合作;展示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74-02
作为教学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与之相应的阅读教学也应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获得自己探究和发现的喜悦。但是,现实的阅读教学,尤其是名著导读教学,常常让高中语文教师无所适从,而名著导读课则往往沦为学生重量不重质的课外自读方式,有些学生甚至不读原著,只看故事梗概,这样,从文学作品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与发现就无从谈起。
针对这一尴尬的阅读现象,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课题研讨交流,收获很多,笔者通过所在课题组的教学研讨活动,对高中语文“导―学―评”阅读教学模式下名阅导读教学的实施途径有了一些认识。
一、名著阅读学习小组的建设
福建语文教学高中阶段要求学生阅读的名著主要有七部:《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子夜》、《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这七部名著涵盖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思想、不同阶级的人物众生相,内容丰富,但学生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兴趣却并不大。为了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阅读、个性阅读的渠道,给教师提供一个名著导读教学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搞好学习小组的建设。
学习小组的组建宜以“互助、互补”为原则,以便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每组成员以六人为宜,并要注意各小组间语文能力的均衡,以利于推动小组间的竞争性阅读。小组成员由师生共同选出。组长由组员推举、自荐产生,并负责语文教师与同学间的阅读沟通工作,进而更好地激发每个组员的表达欲望。
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各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意识,让组内成员更好地分享名著阅读快乐,激发每个成员的阅读热情,可让各小组自拟组名,组织“最优点评”、“最佳团队”等评选活动。例如,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每个小组的组名都各有特色,像“凯旋在子夜”、“分久必合”、“一家人”、“圣母院的歌声”等,甚至有的小组每个成员都仿照大观园诗会模式自取雅号,如“学中仙”、“思无邪”等。
名著阅读学习小组的有效建设,是高中语文“导―学―评”阅读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
二、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名著因其篇幅长、容量大,不可能在课堂45分钟内读完,因此,指导学生积极、持续地进行课外自主阅读是名著阅读教学的起点。
首先,教师可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在学生阅读名著前设定阅读问题,让学生带着解答问题的热情跳进名著阅读的殿堂。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就设置了三个开放性的阅读问题:①贾宝玉与现代青年间的异同点?你有贾宝玉身上的哪些特质?②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红楼梦》中一些诗、词、曲的隐喻义,并与结局作对照,发现其中的联系。③红楼女性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几个?为什么?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有针对性地获得发现的、思考的乐趣。而这些与乐趣又能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持续阅读,为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交流做思维上的准备。
其次,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进行“圈点批注”,让学生在读书时也能写出自己的个性化旁批,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课外交流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的书中密密麻麻地批注着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例如,有学生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理解为:曹操形象的塑造最贴近生活中的人性,他既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又有多才多艺的一面,既能写诗作文,又能指挥作战,因此他的形象塑造更接近真实。
再次,指导学生“反复看”。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或不甚了解的部分反复阅读,不断深化对名著的理解。有的学生说自己因为对《红楼梦》的喜爱而反复阅读其中的经典情节,发现阅读感受常读常新,而且因对其人物情节的熟悉,在写作时不由自主地引经据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合作品读、学习
在学生自主阅读名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堂讨论,是实现“学”与“评”的有效手段。
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讨论氛围。课堂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思维含金量。教师可在课上设置质疑环节,引导各学习小组讨论可解决的问题,提交组内讨论却未能解决的问题,让全班共同讨论。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师生交流中的“首席”作用,通过恰当地点拨、充分地鼓励、积极地评价,创造性地引导名著阅读教学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讨论积极性,不时穿学习活动,如让各学习小组组织名著知识竞赛、演讲、精彩情节再现等实践活动。同时也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习、思考、感悟,充分领略从名著阅读中获得的成功与喜悦,从而获得一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快乐。
其次,师生的质疑、答疑是课堂合作阅读交流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质疑。例如,在课堂合作阅读《红楼梦》一书时,有的学生质疑:“《红楼梦》一书大多笔墨实际上也不过在对日常生活琐事进行描述,为何却成为流传百年的名著?”有的质疑:“秦钟这一角色似与全书主线无关、他的存在有何意义?”有的质疑:“如果林黛玉没有死去,贾、林二人有可能成就姻缘吗?”课堂上,一个提问引发另一个疑问,如此,学生的思维更活跃,阅读热情更高涨。
另外,教师的答疑与解疑要有启发性、渐进性,不必一步到位。要留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思考,同时让其他学生酝酿回答,让课堂留有一定的空白,以此显现名著阅读的效果。例如,在针对学生的质疑“如果林黛玉没有死去,贾、林二人有可能成就姻缘吗”时,笔者提示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婚姻与爱情所考虑的问题一样吗?”回顾《红楼梦》中贾、林的爱情中考虑的问题与家长们考虑的问题,把思维之“球”再传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思考,并在讨论交流中针对相关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打造高效、愉悦的阅读教学课堂。
四、阅读成果的展示
本环节是针对课堂交流中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果,让组间同学整理、分享阅读的成果。让那些或受到他人问题的启发而拓展开去的阅读体验,或在自读时形成的个性化解读,或在交流讨论中达成的共识,或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的新思维火花得到充分的展示。展示者可以是学习小组组长,可以是推举产生人员,也可以是小组全员参加,轮流亮相。同时,展示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同样以《红楼梦》阅读为例,在展示《红楼梦》阅读成果的时候,有的学习小组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有的以诵读的形式,有的以报告的形式,有的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各具特色、各有创意。
五、课堂阅读评价
评价环节主要由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组内自评由小组长组织完成。教师的评价应客观,防止全褒或全贬的评价语出现,同时要能及时捕捉各组展示的问题点和闪光点,力求评得学生心服口服。在《红楼梦》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笔者和学生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价,并就“《红楼梦》中人的个性与时代特点的关系”等问题做了一番深入的探讨,一起归纳了几个经典情节中的人物个性,评选出最佳小组与个人。该环节重在促进参与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总之,“导―学―评”阅读教学模式下名著阅读教学的各个实施途径并非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导―学―评”的阅读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可操作的阅读教学模式,该阅读模式的实施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三语文 有效性 探究学习
语文作为高考的首考科目,对考生整体实力的发挥具有极大影响,是高中课程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但高三阶段的语文教学现状却颇为尴尬,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提升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很难做到立竿见影,而在高三紧张的学习气氛下,学生难以做到长期地认真巩固语文知识基础,丧失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实质提升。就此,笔者认为,在高三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一个“导”字,即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催生其语文学习欲望,指导其科学投放精力,积极备考应考。
一、激励学生自我完善,提高备考应考
在现行班级授课制度下,教师应做到以生为本,利用学生联系教材、拓展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所应了解的知识、技能,在保证统一进度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主备考。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对高考考纲做宏观的掌握,对语文基础知识、古诗文、现代文阅读等三大块的52个考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思、悟,教师可结合高中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扩展训练,以苏教版必修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为例,教师可在继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常用词知识及文言文语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如“臣愿奉璧西入秦”中的“奉”通“捧”,“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是名词作动词。其他如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教师就是要以教材教
学为突破口,鼓励学生主动纠错,查漏补缺,进而达到完善知识体系、提高语文成绩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阅读技巧,积极指导课外阅读
随着高三综合复习、专题复习的逐次展开,师生往往将精力投入讲练评中,无意识地忽略了文章阅读。而阅读理解在高考中的分值比重极其重要,直接决定了学生成绩的优劣。如何以较少的阅读训练时间获取明显的效益,这是高三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培养学生全新的阅读价值观念,使其认识到阅读活动是丰富提升自身人文精神的过程,自主阅读、博览精读有助于形成与作者情感活动的共鸣,进而感受到语言的奥妙与精髓。具体而言,教师可利用以下做法刺激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一是注重浏览、速读、精读等基本阅读技巧的教授,并选用教材内的典型文章如科普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等进行示例;二是教材与课外阅读并重,安排学生适当阅读部分文体不同的1000~2000字内的文章进行阅读;三是古诗文阅读除熟读背诵课本内选文外,还应结合《史记》中世家、列传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巩固练习。
三、引导学生课外练笔,积极落实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是高中语文教学板块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落实课程标准确定的作文训练之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形式的课外练笔,包括周记、随感、片段练习等。在具体写作内容上尤其应凸显社会现实、周边事物,鼓励学生大胆地在文章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并以此为基础,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借鉴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如《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写法进行创新写作或仿写,并在作文评改中都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不断感悟、总结,并以两周或一月为单位抽出课时供学生交流写作心得,实现共同提高。
正所谓教无定法,教无常法。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有效的学习与复习,将“学习”转化为“求知”,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动出击者,使高三语文教学在分秒必争的教学氛围内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汪保忠.接受理论与当代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5.
高中语文古诗词“1234”目标导学问题推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高中语文古诗词翻转课堂有四个特点:“1”,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2”,关注学生课前与课堂两个阶段的学习;“3”,强化教师备课的三个步骤――教学设计、制作微视频、编制学案;“4”,以一个主目标串联四种学习课型,即课前自学A1、A2课型和课堂学习B1、B2课型(课前自学A1、A2课型,分别指课前自学文本课型和课前观看微课检测课型;课堂学习B1、B2课型,分别指课堂交流释疑课型和课后反馈拓展课型)。而“目标导向”指每首诗歌围绕一个专题目标学习,主题明确、一诗一得,每节课有具体的学习任务驱动学习。“问题推动”指所有课型都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推动下一步一步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本模式基于因材施教原则和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二者都强调针对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本模式不管是课前学习课型还是课堂教学课型都重视了学生的学习差异,强调了自主合作学习,强调了形成适合自己节奏的学习方式。所有学案、微视频和进阶练习都基于因材施教原则和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微视频短小精炼,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微视频可以清楚地看到学习的重点、要点;除此之外,微视频画面只出现教师结合讲解的幻灯片、动画或纸上的书写,没有课堂实录的嘈杂,不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前自主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来安排学习的进度,学不懂时可以暂停或后退,理解快时可以快放甚至跳过不学,满足差异化明显的学生学习需求;课前教师通过网络上学生的及时反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在课堂上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和交流辅导;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帮助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
多年以来,高中语文无论是从平时的阅读积累还是从考场上的阅读鉴赏来说,古诗词鉴赏都是很重要的一环,可是反观我们平时的古诗词教学,大多围绕释题、翻译、赏析语言、理解情感、明了手法五步骤进行。诗歌教学满足于学一首懂一首,教学呈现碎片化状态;而在高三阶段进行诗词复习时,多数教师会结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从怎样读懂诗歌、怎样鉴赏诗歌语言、怎样鉴赏诗歌情感、怎样鉴赏诗歌手法等方面系统复习,工程巨大,耗时颇长;而且这两个阶段在学习上也显现出了语文学习交叉重复和系统性不强的弱点。怎样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诗歌学习从高一古诗词学习开始就系统地学习鉴赏古诗词的知识和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技能,这个问题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下面笔者就结合教读怀古诗的实践说说具体做法。
一、教师课前要做的工作
1.整合教学内容和目标
由于诗歌是表意的艺术,所以,任何诗歌的鉴赏都离不开“情感”。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一虽然是现代诗词,由于它和古诗词的鉴赏是相通的,所以我把它定位为“意象”“意境”和“情感”。而在必修二中,由于诗词的内容相对较长,我把它定位为“表现手法”和“情感”。在必修三诗歌单元集中欣赏的是唐诗,而必修四诗歌单元集中欣赏的是宋词,我把这两个单元进行整合,整合发现,必修三、四中的怀古诗有四首,分别是必修三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李商隐的《马嵬》以及必修四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我把它们整合为咏史诗怀古诗专题。
2.确定翻转内容
在各个学科里,语文是最难翻转的,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语文翻转是把教师上课应讲的内容都放在微课里讲解了;课堂上纯粹以“练”和“写”来强化巩固教师所讲内容。阅读欣赏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课堂上学生的合作、师生的交流是思维的碰撞点,不能因为微课就抹杀了课堂上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和碰撞,所以我把翻转的内容定位为怎样鉴赏咏史怀古诗方法的讲解和引导。
3.编制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和《 马嵬》。
学习目标:
①了解王昭君和杨玉环的故事。
②把握《咏怀古迹(其三)》和《马嵬(其一)》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③总结咏史怀古诗的一个特征。
④背诵全诗。
知识链接:
①杜甫和李商隐相关知识(略)。
②王昭君和杨玉环的故事(略)。
学习任务:
①依据课下注释写出应知应会的关键词并解释。
②思考探究诗中写王昭君和杨玉环的故事有何用意?
③你总结的咏史怀古诗的一个特征是什么 ?
自学质疑(写出个人在自学本诗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4.设计课件(下面为幻灯片要点)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本次新课程方案所体现的教育理念与思路,所倡导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一、新课改环境下高中语文课程的变革
1、新的课程功能及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对普通高中性质的重新定位,在理念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课程功能聚集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确立的基本理念也是全新的。
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其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是遵循共同基础、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2、新的课程结构和内容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合理处理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在横向结构上,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在纵向结构上,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新课程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了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了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能根据时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二、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教学
1、转变教学重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是新一轮课改的主要内容。就语言教学而言,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能动性,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被动转为主动、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并使他们在多边交往中全面深刻地关照自身的潜在价值,做出颇有前瞻性和广阔性的自我设计。因此,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氛围也是十分必要的。 转贴于
2、改变教学策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型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主体,自主地探究,自由地质疑,并被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师应围绕这个核心思想转变教学策略。
3、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提倡多样化、个性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将知识、技能分解,通过听、练、背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新的课堂教学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表演小品、课本剧、展示图型,以社会热点为话题,播放视频资料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获取新知的动机。
三、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1、更新教学理念,做“引导型”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变化很大,语文作为一门课程,自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要由“为教而教”转向“为学而导”为重心的轨道上。高中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适当时候进行必要的引导。
2、提高自身素质,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在内容上把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作为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有大量的文学知识储备,注重潜性知识的积累。另外,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修养是学生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富有爱心,热爱人生,追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