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景区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设
一、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景区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校外实习基地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理论教学联系实践教学的重要桥梁。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需求,以解决工作实际问题;要求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理论应用创新能力;要求具有很强的岗位适应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旅游行业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适应其他相关行业的就业能力,以拓展就业面。实际工作中的这些要求,很大程度都是需要依靠校外实习基地的培训来完成的,所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很有必要。
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一般包括高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这三个行业的经营环境、行业特点甚至人力资源供求关系等都存在不同。所以,对于在景区类旅游企业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运营,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与方法。
二、目前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景区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景区类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缺乏规划与投入
目前,许多学校在建设旅游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时,一般由学校领导或教师的人脉信息传达合作意向,或按照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临时找到提供实习岗位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接洽。而从与酒店类校外实习基地比较来看,由于酒店行业竞争更为激烈,酒店企业寻求学校合作的意愿更加突出,市场上(尤其中心城市)也存在大量的人力资源公司为学校与酒店企业的合作积极牵线搭桥,所以学校的酒店类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相对较为有序。我国的景区类企业仍处于急速发展中的阶段,对于与高校旅游专业的合作迫切性仍不高(对比酒店行业)。而学校由于管理机制的问题,也缺乏主动寻求景区合作的动力。这就导致许多高校在选择景区类校外实习基地时,以临时性的应急安排为主,缺乏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另外,由于在各种评比检查中,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往往是衡量一个学校专业建设质量的硬性指标,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建设很受学校的重视。在实践中,往往是校外实习基地协议签订了许多,而使用效率不高,而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文科属性,对实习基地的经费投入更是基本为零。
2、学生对校外实习效果满意度不高
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学生对于到校外景区进行实习,对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体验有一种踊跃的心态。但在经过了最初的兴奋期后,学生开始对实习的体验进行客观的评估,从而发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景区类企业,学生实习岗位多为基层一线岗位,如接待部门、验票部门、运营部门等,学习到的专业技能较少,又无法获得中层或基层管理岗位的锻炼,不少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产生了将来不在景区行业就业的想法,这与校外实习的设计初衷是相背的。
3、景区类企业对实习学生缺乏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企业为了尽快让实习生上岗,通常会安排一周左右的集体培训,如果遇到人员短缺甚至仅安排两三天的时间让实习生熟悉环境,之后都到各自的岗位上边干边学了。景区企业通常把实习生作为上岗的员工与其他的正式员工一样对待,在培训、激励和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没有考虑到实习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地管理,因此会造成酒店和学生之间立场不同,沟通不良的状况。
三、景区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
1、积极申报,争取列入学校的有关建设计划中,获得支持。
相对于校内实习,校外实习成本要高昂的多,经费是校外实习的重要保障。许多高校目前用于实习的经费非常有限,不足以支付教学所需成本。因此,为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教学环节有效开展,学校应加大投入。但在争取学校支持的过程中,各个专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应当充分体现。
在某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专项活动中,学校共投入约数百万元经费,建设六个校外实习基地。该校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积极申报,组织专业教师遴选合作企业,在对合作单位的实习现状、实习效果、管理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估后,由专业实习带队老师撰写申报书。在经历了学校的答辩、评估等环节后,最后成功获得立项,成为六个建设项目中唯一一个在外省建设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得到宝贵的建设经费、学校重视等支持。
2、积极改善实习条件,稳定景区类企业实习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
基地建设目标是满足校外实习教学需要,企业也希望通过合作减轻招聘员工的压力。所以应当通过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争取在短时间内达到提升学生实习效果的目标。比如,学校与该企业合作,投入资金,购买专业书籍与专业期刊,在该企业建立图书资料室;同时购买多台电脑与学术期刊网的上网帐号,供实习师生与企业管理层查阅资料。另外,该企业大型活动较多,实习学生也很感兴趣,但企业无法让很多学生参与策划这些大型活动,该校同时在该企业建设实习案例分析室与市场营销策划活动室,组织学生模拟整个策划活动。
3、针对企业需求,提升合作质量
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后,进合人才培养阶段,提升实习活动质量是基地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广东观音山景区是我国首个民营资本管理和运营的国家森林公园,在其探索、发展的道路上有较丰富的经验与曲折的道路。企业有自我总结的需求,大学也应当进行前沿的理论探索。双方组织骨干教师、实习学生和企业核心管理人员,对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道路进行深入的典型案例剖析,研究出民营资本管理和运营国家森林公园的一般规律。同时,在此过程中,双方也在企业管理水平、教学科研、实习合作内涵上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韦瑾 科教导刊2012 10(中);
引言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中国的旅游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了全面高速的发展。生态旅游景区依托于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控制,人员配置与培训,管理理念的引进与优化、环境重视与保护等方面需要景区管理部门进行不断的强化,甚至是积极的重视与建设。面对生态旅游景区发展所产生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的重视,提高相关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识,建设专业化的景区管理队伍,规范服务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生态旅游景区的全面管理,提高景区的综合质量。
一、生态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强
由于生态旅游景区主要依托于自然基础环境,其观赏性旅游项目多,体验式旅游项目少,使得游客对于自然生态旅游景区的缺少必要的关注度,使得自然景区的旅游知名度不高,而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对于旅游宣传以及景区建设的力度不够。
(二)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保证游客的基本旅游生活
由于生态旅游景区主要是对于自然环境的展示,其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全面,甚至有些基础开始老化,无法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得生态旅游景区缺乏旅游实务的竞争力。
(三)安全管理意识弱化,不安全事件时常出现
自然生态旅游景区以自然环境为主,其景区通常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加之面积大,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安全措施不完善,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安全的事件出现,导致生态景区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困局。
(四)景区的旅游环境下降,优秀的自然环境资源恶化
由于旅游旺季以及旅游景区热度的影响,使得生态景区容易超出他们的生态承载量,其实是在旅游的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不断的下降,使得自然环境逐渐的恶化,无法满足生态旅游的基础。
(五)服务人员基本素质不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不全面
在自然生态旅游景区中,由于基本的旅游商业少,使得相关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没有办法得到保障,容易出现一些低素质的服务人员,同时生态旅游景区的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得无法满足游客的旅游服务要求,造成一定的消极旅游服务体验。
二、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管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景区管理队伍建设,引进新的管理理念
生态旅游景区应该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旅游景区的管理经验,强化对于旅游景区的实务的管理,成立相应的专业化、责任化的景区管理队伍,对景区管理进行全面的监控,指导详细的旅游管理细则。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在保护旅游景区自然资源的同时应该积极强化对于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要需要改善旧的基础设施设备,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保障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基础旅游生活的有序进行。
(三)加强旅游景区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保护,强化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景区应该积极的加强对于景区自然环境哦保护意识,强化对于旅游景区的自然资源的保护,成立专业的旅游景区环境监测与保护的工作队,提高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
(四)强化安全旅游宣传,降低旅游景区不安去事件的发生
景区应该加强旅游景区的安全宣传,积极的做好各项预防不安全事故出现的预案,保障在旅游景区中如果出现不安全的事件,可以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保障游客的安全权益。
(五)完善景区从业人员管理,定期进行旅游事务培训
旅游景区管理工作中,应该定期的进行相关的旅游服务人员的招聘与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规范他们的服务流程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游客的旅游提高,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与好感度。
三、结束语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的经营和管理,合理有效地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单位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旅游景区以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定义为准。
第三条汉台辖区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经营、服务、管理以及进行旅游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旅游景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区旅游局负责全区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区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旅游景区可以依法成立行业协会。旅游景区协会应当制定行业服务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按照协会章程开展活动。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加强保护、持续发展和面向市场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第七条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景区进行资源评估,制定旅游景区发展规划,按相关程序进行评审和报批后公布实施。
旅游规划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因特殊情况需调整、变更的,必须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景区旅游规划,应当与市、区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八条新建、改建和扩建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要符合旅游发展规划,其建筑规模和风格应当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旅游环境。
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有关部门在论证时,要征求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
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
第九条增加政府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导向性投入。区政府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景区开发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景区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环境保护等。
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旅游景区配套的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供水供电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第十条鼓励境内外有实力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投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十一条积极推行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遵循公开、公正、公平、诚信原则,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进行。
第三章管理与经营
第十二条区政府可以在景区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第十三条旅游景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登记,明确产权归属,由区人民政府设置界标,保护产权者的利益。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旅游资源。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在旅游景区及规划范围内从事损害生态环境的采石、采矿、挖砂、取土、伐木、烧荒等活动,不得向旅游景区及规划范围内排放污染物。
第十五条旅游景区内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妨碍游览的建筑与设施,由区政府或相关部门限期治理或拆迁。
在旅游景区内施工的单位和个人,要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环境和资源,维护景物完好,保障游客安全。
第十六条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或者调整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前,应当与区旅游局衔接沟通,并召开价格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第十七条旅游景区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进行规划、经营和管理,积极参与等级评定,创品牌效益。
配合上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标准,对景区进行质量等级评定,并颁发证书和标志牌。
未取得质量等级的旅游景区,不得使用质量等级标志和称谓进行广告宣传或者经营活动。
第十八条旅游景区要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设施;对旅游景区有可能给旅游者造成危险的路段、游览设施等,设立明显警示标志,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同时,必须制定应急预案和救护措施。
要加强旅游景区的治安、防火等安全工作,旅游高峰期间要制定游客安全疏导工作方案、确定安全人员、救护人员,确保旅游者的人身安全。
第十九条区旅游局、旅游景区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景区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遵守职业道德。
旅游景区内从事收费导游的讲解员必须取得国家旅游局或相关部门颁发的导游(讲解员)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第二十条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统一管理、分散经营、方便游客的原则,对旅游服务经营点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旅游经营者必须在指定的地点和项目范围内经营,经营项目、旅游商品必须明码标价,质价相符。不得擅自摆摊、圈地、占点,妨碍旅游观光、摄影;不得纠缠、诱骗或者胁迫旅游者购买商品、接受有偿服务。
第二十一条旅游景区设置的各种引导标识(包括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景物介绍牌、标识牌)、公共图形符号等,要美观醒目,制作规范,其材质、造型、色彩要与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二条各旅游景区应公布旅游投诉电话,健全投诉处理制度,及时有效处理各类投诉,并完整保存记录档案。
第二十三条各旅游景区应当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卫生管理的规定,健全卫生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并保证完好有效。
第二十四条旅游景区周边环境与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由所辖镇乡办事处负责,景区内的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由旅游景区管理机构负责。
公安汉台分局、工商汉台分局、卫生、物价、交通、旅游、质监汉台分局、林业、水利、建设、文化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作,加大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力度,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区旅游局做好旅游联合执法检查的组织工作。
第二十五条旅游景区管理机构依法执行旅游统计制度,按时向区旅游局报送统计报表。区旅游局要按时向市旅游局报送统计报表。
第二十六条旅游景区管理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对现役军人、新闻记者、老年人、在校学生等特殊游人给予门票减免。
第二十七条对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资源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区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章法律责任
关键词:4A级旅游景区;经营战略管理;主要经营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2
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对4A级旅游景区来说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自身发展的瓶颈,必然会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4A级旅游景区要实现自身的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施行的经营战略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确的经营战略选择。
一、4A级旅游景区经营战略概述
4A级旅游景区经营战略,是4A级旅游景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根据景区内外部条件和资源,为达到景区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对自身要实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等进行的总体性规划,也是旅游景区所制定的战略性筹划。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对4A级旅游景区经营战略的形成都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但是从本质上讲,在整个旅游景区经营战略中具有主导性的因素是4A级旅游景区的获利能力、4A级旅游景区在同业中的的核心竞争力。4A级旅游景区经营者只有在把握以上影响因素基础上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有效经营战略。
二、4A级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主要战略
科学合理的景区经营战略对于景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推动景区经济的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4A级旅游景区的经营战略管理活动中,旅游景区形象建设、竞争战略、游客忠诚度管理、景区品牌管理是最为重要的几种战略类型。
(一)4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形象战略
提升旅游形象、实施形象战略被旅游景区视为争夺客源市场份额的制胜法宝。当前,许多4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形象建设,只把精力集中于景区形象策划和设计等方面,却没注意后续的形象传播规划;在旅游形象定位和设计上,许多4A级旅游景区往往也是仅从本身的角度来考虑,没有考虑游客的个性特征、心理认知模式和竞争对手的影响,导致许多4A级旅游景区旅游形象建设的效果不佳。我们可以基于沟通理论从以下几方面提升4A级旅游景区在游客心目中的旅游形象:
(1)加强4A级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建设
旅游形象建设的主体和传播的主体是旅游景区管理机构。进行旅游形象建设,4A级景区管理机构通过市场调研,既要掌握景区目标游客的消费习惯、欣赏偏好、文化水平、价值观念和个性特点,也要了解景区拥有和可运用的主要特色旅游资源、竞争对手的旅游形象定位和本地的习惯风俗,以确立旅游形象建设的主题。根据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周边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定位和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心理认知种类等具体情况,通过运用恰当的方法对本景区旅游形象进行定位,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旅游形象。
(2)4A级旅游景区的具体形象设计与完善
根据特定游客的特点和景区的资源特色,4A级旅游景区应对景区的形象传播口号、人—地要素、人—人要素等软硬件形象感知要素进行系统设计,使旅游形象转化为目标游客所能接受和喜欢的语言和非语言形式的具体旅游形象。旅游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4A级旅游景区应根据目标游客的需求偏好和个性特征的变化趋势,及时地调整和进一步完善旅游形象。
(3)4A级旅游景区旅游形象传播媒介的选择
旅游形象的传播媒介的选择类型和组合形式对旅游形象建设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当代社会信息化趋势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对人们形成对外部事物的形象感知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旅游景区要根据目标游客对媒体的选择偏好,形象传播所涉及的目标、内容、形式、预算等限制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相关传播媒介和进行传播媒介的优化组合,以最好的实现旅游形象传播的目标。
(4)游客的印象感知和印象决策
在游客印象感知阶段,4A级旅游景区要通过积极引导旅游形象的人际传播,为旅游形象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人际环境,激发潜在游客的旅游需求冲动;在印象决策阶段,4A级旅游景区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优化旅游形象传播媒介的组合,强化旅游形象推介宣传,变告知性广告为劝说性广告;并在广大游客群体中不断深入宣传旅游形象,使他们形成对旅游景区正面的、积极的印象决策。
(5)游客复合印象
在复合印象阶段,4A级旅游景区应对旅游形象的宣传主题进行统一,尽可能挖掘和开发旅游形象的可感知因素;加强景区形象载体的质量建设,为游客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氛围,最大限度缩小景区的形象内涵与形象载体之间的差距,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避免游客旅游后产生的不协调感,使他们对景区形成一个正面、积极的综合性感知印象。
(6)4A级旅游景区形象效果调查
通过对旅游形象现状的调查,4A级旅游景区可获得景区游客对旅游形象的真实全面的感受,检测出旅游形象建设的实际效果。通过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游客的忠诚度等主要指标来衡量旅游形象效果。通过对旅游形象现状的调查,4A级旅游景区在具体了解旅游形象建设的成效和现状的同时,也可为旅游形象的未来塑造和发展方向提供重要切实的参考,最终实现对旅游形象建设的常态化、动态化管理。
(二)4A级旅游景区的品牌管理
旅游市场上各类景区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各种旅游产品的市场周期也越来越短,这些市场变化迫使4A级旅游景区重新考虑和规划自己的旅游产品品种管理。迪斯尼乐园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并且能在世界范围内组建自己的连锁式迪斯尼跨国运营帝国,这就得益于迪斯尼乐园自己树立起来迪斯尼乐园的品牌管理。4A级旅游景区的品牌管理要在学习同业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同业景区的竞争状况和自身产品比较优势来确立自己管理运营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并根据当前各类潜在游客的需要和偏好进行分析,通过媒体传播塑造良好地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在与旅游者互动中获得积极认知,满足旅客的心里需求,以此打造景区的独特竞争优势,使旅客在对同类产品的消费中,排他性地选择本景区开发的旅游产品。实现品牌管理的基本要求就要做好品牌定位、价值定位、传播定位、消费定位。
(三)4A级旅游景区的竞争战略
市场竞争中4A级旅游景区可采用的竞争战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景区成本领先、特色经营、集中战略等。
1.4A级旅游景区成本领先战略
旅游景区的经营成本包括景区旅游项目开发成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本、景区环境的营造成本以及营销成本等。经营成本的高低决定企业盈利的多少,4A级景区要控制好景区经营成本,做好景区经营成本管理,尽量实现单位运营成本最低。景区控制运营成本的选择有:贯彻人本管理思想,加强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培训;努力提高经营效率和经营质量,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做好媒体公共关,借助有关媒体来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口碑,降低景区的宣传成本;利用科学的环境设计和环境管理手段来保持低的景区环境成本;借助高质量的创意策划,开发低成本投入高游客满意度的景区项目,来降低景区的开发建设成本等。
2.4A级旅游景区特色经营战略
4A级景区实施特色经营的关键要处理特色产品的实际效果与顾客感受到的效果的关系以及信息有效传递等问题。因此,4A级景区应尽可能运用各种可能的手段,把景区经营特色的实际价值及时全面有效准确地传达到游客,以增强游客的预期消费信心,促进游客做出消费决策。同时,旅游景区要积极预防特色经营战略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产生的额外成本,游客喜好的不确定性;旅游产品被复制的可能性,新旅游产品在将来的市场中地位的不确定性。这要求,实施游景区特色经营战略时,必须保持产品创新和成本控制之间的平衡。
3.4A级旅游景区集中战略
景区集中战略就是要在旅游市场上能够确定一个合适的市场切入点,也就是确定一个相对规模不大的细分市场,该市场的潜在游客对市场的旅游产品具有某种特定的偏爱或需要。游客产生这种特定需求的原因要么是景区地理位置特殊性,要么顾客具有某种特性的要求。4A级旅游景区在选择集中战略时,应把握该种市场具有的特征:该市场的规模不会太小,该市场应有想当的盈利空间;该市场增长潜力也应该较好;4A级景区也要有充分的资源、技术和市场竞争能力来支撑该市场。
(四)4A级景区游客忠诚度管理
对于游客忠诚度的认识是从4A级景区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历史经验证明,良好的顾客口碑是企业最有效和最成功的宣传手段,所以,加强对景区游客忠诚度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和长远眼光的。当今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景区旅游企业来讲,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统计角度上来衡量旅游市场占有率,而是实际上在该市场拥有的忠诚顾客的数量多寡;对于旅游景区而言,管理者必须清楚游客的高忠诚度并不意味着游客对本景区的重复消费。这就要求景区管理者实现管理思想转变,重新定义游客忠诚度,将本景区游客在获得服务高满意度下实现的良好口碑和自动宣传,作为景区游客忠诚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指标。
参考文献:
[1]王玉霞.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6(34).
[2]董观志.旅游景区管理咨询的商业空间与拓展对策—对深圳锦绣中华的实证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
[3]史文斌,张金隆.我国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5(06).
[4]徐伟,沈永田.浅谈改革与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一、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含义和必要性
1.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含义
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是指以云计算、基于位置的技术、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旅游景区内构建起自动办公系统、监控系统、信息门户网站、电子检门票系统、电子导游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将信息技术与景区的管理、保护、发展、服务等工作紧密联系,既给游客提供了随时随地的便捷服务,又促进了景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2.旅游景区信息化系统的组成
景区信息化系统的组成通常有六个部分:
(1)电子门票,不同于传统的纸质门票,电子门票采用条形码、IC卡等新介质,采用计算机、验票机等智能设备取代人工检票,既能节省人力,又可以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漏票、逃票,同时实现对客流量等信息的收集与管理;
(2)电子导游服务系统,即通过电子导游设备为旅客介绍景点情况,通常具有多国语言以供选择,因此一部电子导游讲解器可以满足不同国家游客的需求,相较于人工导游,效率和方便性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3)多媒体信息终端系统,也就是常见的触摸屏查询系统,只需要游客点击相应的选项,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得所需信息;
(4)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它承担了网络支付、网络宣传、客户关系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实现景区门票信息、餐饮、酒店、旅游线路等一条龙的查询和预定;
(5)保安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借助计算机与监控软件、以摄像头为介质、在大屏幕对现场情况进行实时显示,在发生紧急事件的情况下,能及时发现、指挥以及疏散人群,最大程度保障了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6)计算机网络系统,它是信息化平台的中枢传输系统,以光缆为介质,相关的操作系统进行支持,建立起一个稳定、高效的网络平台。
3.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必要性
第一,适应时展的需要。当前,我们都身处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依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自身的业务进行拓展、对自身的服务水平进行提高,旅游业只有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才能在这个行业中保持竞争力,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提高景区的口碑,树立良好形象。
第二,符合游客个性化的需求。当前伴随网络的普及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信息和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互联网处理各种生活活动,旅游也是其中的一项。在旅游前,相当一部分人会在网上找到相关推荐信息,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旅游景点,然后继续通过搜索网络查询,制定旅游路线、预定所需的门票和酒店、了解天气等各类信息,在景区内游玩时,游客需要获得帮助信息,如景区的游览路线。只有在景区内构建信息化平台,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自身的吸引力。
第三,提高景区内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在过去,景区内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是相互孤立的,无法实现实时共享,统筹管理难度大,通过构建信息化的平台,可以做到及时共享游客的实时信息,可以使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助和联动,根据现场信息及时调整工作策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维持景区秩序。
二、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的现状
1.取得的成绩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旅游景区都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吸引游客,尤其是级别较高的景区,信息化程度较高,通过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进行宣传、树立形象,同时积极与携程、去哪儿等专业的旅游营销网站进行合作,开展网络营销方式;景区内都配置了电脑、网络等基础设备,财务、计调、信息查询等都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逐步实现办公管理的自动化;针对游客,大部分景区内都配备了触摸屏信息查询设备、智能监控系统、车辆调度系统以及信息系统等,为游客提供实时、快速、方便和自动化的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
2.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旅游景区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入。眼下,许多旅游景区对景区信息化的概念认识仍然很片面、肤浅,他们往往认为信息化就是建立一个网站或者与专门的旅游网站进行合作,完全没有意识到景区信息化对吸引游客、优化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导致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如:很多景区存在网页信息不符合游客需求、景区信息陈旧不更新、没有在线服务等。
第二,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配备的基础设施差。景区信息化管理的设施不配套,一些景区只是购买电脑等硬件设备,但缺少必要的网络建设的支持,电脑无法实现联网只是摆设,一些景区没有相应的软件支持,无法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建设的专项资金,在景区的信息化建设中,是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和相关的软件进行支持的,这往往需要几十上百万的花费,如果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的景区根本无法承受。
第三,缺少系统建设和维护的专业人员。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调试、运行以及维护都需要具有相关的专业人员来进行:一是需要专业的人员对信息系统进行前期的建设和日常的维护,二是急需复合型的人才,既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又具有相关旅游景区管理知识的背景,这个目前来说都是稀缺资源。
第四,旅游景区信息化无法共享。这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前以景区旅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旅行社、酒店等行业所掌握的游客信息没有实现共享,游客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二是在景区内,各个部门之间所掌握的游客信息没有共享,这通常是由于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或者规划不合理造成的。
第五,无法实现信息化及时维护。维护与建设都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如果没有信息维护能力,那么会造成实时信息没有更新,游客无法查询到景区的最新动态,游客与景区没有互动。据调查,许多景区都将门户网站委托给相关的网络公司进行维护,一旦出现工作人员调换岗位、缺少资金等情况,和网络公司会失去联系,网站信息往往没有及时更新,内容陈旧,大多数都沦为“僵尸”网站。景区网站与为了与游客进行互动,促进景区建设而设立的游客留言板也存在问题,如对于游客的提问建议,回复时间至少要两天或者以上,无法即问即答或者迅速回复及时解决游客遇到的问题。
三、旅游景区信息化维护与发展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引导更多的旅游景区加入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必定需要政府采取各种行政措施进行积极的引导,各个政府主管部门应对旅游信息化的整体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出台更多的相关政策吸引各个旅游景区加入到信息化的队伍当中,同时尽量为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给予资金、技术等支持。
2.旅游景区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
首先,旅游景区自身必须对景区信息化建设有正确和深刻的认识,意识到景区信息化的建设对景区吸引游客、实现自动化办公、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景区形象等的重要意义。其次,旅游景区应采用多样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景区宣传,比如加强与专业旅游网站合作进行宣传、录制精美的视频或者采用三维虚拟全景等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宣传、建立景区论坛、开通微信微博等公共账号与游客进行互动。最后,在景区内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例如使用电子门禁系统以实现自动售票、取票、验票查询等,来优化景区内的工作流程。
3.与相关的培训机构和高校合作
旅游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维护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的人才和技术软硬件的支持,而每年培训机构和高校都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景区一方面应当与各类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景区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的需求与培训机构的培训目标结合起来,使得这些培训机构的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到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既能促进学生就业,又可以为景区的发展输送许多既有丰富旅游管理知识又懂得景区信息化系统运行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景区应当与科研高校展开合作,高校是研发的主力军,借助高校研究平台能够更好地开发符合景区发展和管理需求的专业性的、系统化的、个性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高校的系统开发费用一般较低,通过此举可以减缓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压力。
四、以九寨沟为例
九寨沟被誉为童话的世界、人间的瑶池,属于世界级的自然遗产,其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价值。2001年九寨沟开始实行“数字九寨”的工程项目,到2005年6月份建立起以门禁票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GPS车辆调度系统、多媒体展示系统、景区智能化监控系统、监管信息(遥感监测)、LED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九寨沟景区的信息化管理,在实际运行中,景区的管理、服务等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自2002年7月1日信息化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全部的旅行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预定九寨沟景区的门票以及观光车票,据统计到2011年7月份,从电子门禁安全通过的游客累计到达1549万人次,线上交易额高达35亿元,而且资金交易实现零误差,同时由于采用电子门禁,不法分子销售假票的现象彻底消失。
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一方面,管理局、景区、旅行社以及游客都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实时的门票情况,一旦购票总量达到上限则停止卖票,可以有效地控制游客的数量,对景区的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景区可以根据游客人数提前安排好景区内的配套服务,如景区内班车、餐饮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统筹管理,节约了成本,管理更加高效、有序。
景区内基于OA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对当前的基础建设、计算机软硬件等进行资源整合,合理调度、安排资源使用,降低未来系统的维护成本和扩展成本。
关键词:低碳景区;管理;工作;决策
一、目前大部分景区存在的问题
(一)景区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大部分的景区中景区整体的环境建设存在不协调的因素,各种的设施在外形、风格和景色等方面不协调使得景区的低碳环保工作难于实现。另外景区的现代化开发导致各种的资源的过度开发、各种的自然景点的利用效率和开发效率低下。没有带来最大程度的坚持低碳、经济、实惠等原则。
(二)低碳技术实现受到的阻碍
不同的地区的旅游景区的经济基础是不一样的,应用低碳技术、低碳材料等存在着差异性。低碳的技术和材料是建设和管理景区的重要内容,但是底层的经济资金严重地影响着景区的低碳化和环保性。目前影响大部分的景区的低碳建设的直接因素是景区的旅游收入。要在景区全面实现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转型和建设是很困难的。旅游收入、成本开支、利润等因素都是景区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游客给低碳景区的实现带来的影响
游客素质的高低不等、环保意识低下给景区低碳工作和活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大量的垃圾、各种的破坏等使得景区的低碳景区建设受到了各种的挑战。这也给广大的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低碳旅游景区管理工作原则
(一)低碳环保原则
无论是景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都要将低碳环保根植于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景区的建设,将景区建设成为游客心中的最好的放松的地方,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技术突破原则
低碳很大的一部分取决于景区各项工作和设施中的技术含量,应用最环保的材料进行设施的搭建,用最低碳的方法进行工作和管理。技术的突破时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景区的工作人员不断的努力和拼搏。
(三)经济实惠原则
经济实惠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着景区的各种的建设和管理的环保程度,在景区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将经济实惠原则贯穿在每一个细节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将景区建设成为游客心中的满意的景区,不断地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游客的回头率。
三、关于低碳景区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旅游部门的扶持
政府部门对旅游景区的宏观调控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各种法律法规、条例规定的出台和颁布直接地影响着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和活动内容。低碳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涉及很多的方面的内容,如土地、森林、交通、文物等。政府部门如何进行科学的、整体的调控和引导关系着低碳景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设管理的内容。景区应该充分的应用政府部门独特的作用来为自己发挥作用,利用政府部门每年的大量的公益广告和各种的群众宣传工作来倡导人们从自己开始做到碳、环保。配合政府部门各项的制度实现景区的科学发展模式。
(二)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决策
在各种低碳景区中设施、管理的方法等都应该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最科学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实现景区的低碳指标。景区管理人员更应该时刻的重视低碳指标的实现。在各种的活动中从每一个细节出发来完成低碳指标。低碳景区的实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从最基础的设施建设、游客的管理、各种工作的管理中来进行实现。各个项目和环节的低碳、环保指标是整体低碳实现的必要保证。这有从每一个步骤和管理工作中逐渐的实现低碳。
(三)重视低碳思想的宣传工作
低碳思想的宣传活动在社会媒体上得到了很大的宣传,但是实现却是存在很大的困难。景区管理工作者可以在景区举办一系列的低碳旅游的宣传活动,这样可以增加人们的低碳、环保思想。在这一系列的环保教育中不断地提高人们的低碳旅游意识和观点。在旅游的过程中更加的环保,在实际的行动中不断的饯行低碳、环保。在欣赏自然景物的通用是还能感受到景区的人文感受。这样既能达到广大的旅游管理工作者的效果,也能给广大的旅游爱好者身心的愉悦。
四、结论
低碳景区是低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存在着很多的阻碍和困境。但是采用各种的低碳技术、低碳材料、管理方法等可以大大的促进景区的低碳发展和建设。作为旅游管理者更应该加大各方面的资源调度工作。从不同的方面来加强和实现景区的低碳指标。从游客、政府、工作者几个方面来进行支持景区的管理建设。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优化都能在低碳景区的建设和决策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从技术创新、坚持原则、方法革新等方面来实现景区的低碳、环保。让景区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促进旅游业的突飞猛进和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 石培华,冯凌,吴普.旅游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政策技术体系与实践工作指南[M].北京.
[2] 葛全胜,宁志中,刘浩龙.旅游景区设施建设与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1):6872.
[3] 孙权.建设“低碳”旅游景区的思考[J].实践与探索,2010(25):232.
[4] 侯文亮,梁留科,司冬歌.低碳旅游基本概念体系研究[J].
[5] 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09(11):100102.
[6] 吴晨,李东和,汪燕.旅游景区的低碳交通模式研究[J].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
[7] 靳非.我国低碳景区构建方式与保障机制研究[D].2012(5):21.
[8] 谭锦,程乾.论低碳旅游景区评价体系构建——以四川贡嘎燕子沟景区为例[J].
[9] 雷琼.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与管理探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3):6163.
[10] 张朝,胡道华.中国低碳旅游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湖北武汉.
[11] 曾曼琼.论低碳经济下旅游景区的创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09110.
[12] 房茜,王亚琳.低碳旅游视角下的景区发展[J].经济研究,2010:33.
[13] 王辉,宋丽,郭玲玲.低碳旅游在海岛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与探讨[J].
【关键词】旅游景区;档案建设;旅游文化;问题;对策
我国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旅游资源数不胜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在当前的旅游景区建设中,将景区规划、资源开发、资源保护、旅游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建档归案是景区在运营管理中一个重要事项,其目的是为了将景区开发与发展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将之作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保存,以供后人研究。因此,景区档案既属于旅游景区历史传承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能保证景区的稳定发展。
一、关于旅游景区档案建设的概述
(一)档案的归类。1.规划建档。这一类档案主要是景区从开发之初对于各类项目设施建设的规划、论证等资料,既包括景区主体的整体布局与细节规划,也包括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明细。2.资源开发建档。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景区内存在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这两大类,自然资源建档主要包括景区内的植被、土地、河流、野生动物等的原始档案与开发档案。而人文资源则是景区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传统建筑、文人墨迹、书画作品、碑刻壁画等的原始档案以及开发档案。3.环境保护建档。这里的环境同样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即景区资源保护、动植物保护、污染监测保护、人工绿化以及人文资源保护等相关规划、措施、细则的档案建设。4.景区管理建档。这一类档案建设内容较为繁杂,主要包含了基础项目的档案、旅游秩序规定的档案、景区纪念品的相关档案、票据档案、举行的特色活动档案、名人到此旅游的档案等。景区管理建档是档案建设的主体部分,且需要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5.行政管理建档。这类档案是针对旅游景区行政建设中所使用到的材料、文件等进行建档,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档案、财务支出审计、景区评估等。
(二)旅游景区建档的重要性。1.为加强旅游景区的管理提供了依据。通过将景区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管理细节记录在案,能够为景区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根据分析这些档案,能够发现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调整管理方针,保证景区管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2.能够保证景区的稳定高效发展。当前,我国对景区质量作了分级,因此游客在衡量一个景区好坏时往往先看其质量等级。而国家针对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也设定了不同的指标,除了基本的经济效益之外,还注重对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评定。而对景区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建档归案,能够给管理方提供足够的研究材料,从而为景区的发展指明方向。与此同时,这些档案在申遗、等级评定时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3.是景区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有效方式。一方面,旅游景区的档案建设囊括了景区开发建设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景区当前的发展资料,还包括了其历史渊源、人文资源等。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景区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景区管理方在对外宣传时往往会公开一些档案,通过这些档案能够让大众了解景区的历史文化与精神财富,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以吸引更多的游客。4.能够进一步促进景区的开发。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包含了其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价值。而景区档案建设注重的是景区人文方面的建设,是一种延续景区历史的做法。在档案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景区管理方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中所潜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为打造具有独特性的旅游资源提供依据,有利于景区的后续发展。5.能够促进景区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对于特定景区来说,档案建设并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记录的方式,更能够成为旅游的直接消费品。例如抗战纪念馆中的展览馆就是依据从档案中所提取的信息而建立的。再如根据档案记载而发行的纪念图册,同样能够成为特色旅游中的一个消费热点。除此之外,档案的建设能够为旅游景区的后续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对其他景点档案的分析来提炼出对本景区有效的观点,从而招揽更多的参观者,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当前景区档案建设的现状
(一)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前许多景区建设中都借助了科技的优势,出现了“旅游信息产业”这一新兴的产业。但是在景区档案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却十分低下,相关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相对滞后,档案信息化建设没有完全实现,其中景区档案数字化管理较为落后,开发程度极低,不方便查阅,致使档案建设效率不高。
(二)档案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由于旅游景区不断开发建设,档案收集整理的数量与种类也在不断更新,尽管景区的档案建设工作一直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着,但是大部分档案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档案的建设能够反映出景区在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管理部门对景区档案不重视,不能有效利用档案对景点的文化历史等内涵进行开发,就会使得一些较为严重的错误被忽视,在做决定时没有充分的依据作为支撑,从而影响景区的稳定发展。
(三)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首先,由于景区档案数量大、种类多,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因此不同地方对旅游档案建设的要求不同,各地方建档时五花八门,使得在管理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许多景区管理方对这方面不够重视,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导致档案建设时人力资源分散。其次,由于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在对不同档案进行整理时,很可能将重要的档案分散开来整理,容易造成档案记录出错。最后,档案存放保管不利,由于档案建设信息化程度不高、发展落后,再加上部分流传下来的古代档案不易保存,因此当前许多景区的档案都是纸质的,可能会因为人为的原因导致档案的丢失、破损。
一、引言
由于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相应的衍生服务行业也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人们的旅游体验和旅游质量也得到很大的提高。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物质条件的提稿,人们在经济条件富裕的条件下,也逐渐对精神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来看,人们在享受精神追求时,就会对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对于旅游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精神方面对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的追求,就会使得旅游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态势。
然而,从目前旅游行业的管理现状来看,在旅游业发展迅速的期间,难免会碰到一定发展问题,尽管对于旅游业所面临的困境,有关管理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大力发展旅游业,但这些政策只执行过程中有些却很难获得良好的长期效果,因此,及时地对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对策进行探讨成为摆在旅游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为了保障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改善我国旅游管理的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的困境,旅游行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薄弱。同时,一些城市对于旅游景区的规划力度、投入力度和建设强度的不足,这些都使得游客的需求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影响了旅游业的扩大发展。从旅游行业的角度研究而言,我国的旅游管理面临着较为明显的困境,具体来说,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难题:
1、景区基础条件层次不齐。在许多旅游景区中,特别是一些发展较早的旅游景区中,交通问题常常困扰着景区的管理者和游客。从整体局面来看,在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中,对于旅游景区建设中的交通规划常常不重视,由此导致景区的交通便利程度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换个角度来看,交通是否便利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关系到景区未来的发展质量,因此,交通条件应当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同时,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程度不高,景区的周边环境也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2、景区环境遭到破坏。在一些旅游景区内,市场可以见到垃圾成堆的情形,在游客不注意景区环境的影响下,造成了污水的处理并没有达到相关标准。在我国的旅游环境的相关规章要求中,也缺乏对于这一方面的具体要求,使得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做起来也很艰难,这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我国并没有针对具体的旅游景点的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还忽视了对于旅游景区的环境进行科学有效利用与持久保护。此外,在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旅游景区的相关部门也忽视了对于长期利益的考虑,这些都使得景区的管理工作陷入了困境。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在我国的旅游的经济发展中,许多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定制的时期都比较久远,制定的管理制度往往更新换代都比较滞后。在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中,如管理权限方面,很多旅游景区的相关规章体系中并没有及时对各部门及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的制定进行有效明确。针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很多的规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世界各地游客的风俗民情不同,有着不同的习惯和特色,这对我国的旅游事业的发展产生很多的阻碍。
此外,我国的旅游管理部门在进行旅游景区的相关事宜进行指定的管理规章时,就会由于考虑不周等原因造成旅游景区的管理不足,影响旅游景区的逐渐完善和发展。但是,对于旅游的规章制度制定时,一定要对旅游理念的构思进行适时调整。对于旅游业的管理过程中,就会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管理部门的具体管理职能不同,在进行景区的管理时往往会出现管理任务交叉,管理景区重叠的现象。针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很多地方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常常会有很多部门的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造成职权重合、管理混乱现象。
(三)旅游产品的开发相似度高
在现在我国内开发的旅游景区内,常常会出现管理景区的开发内容出现相似的状况,造成对于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旅游景区的产品过于相似,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享受不到旅游景点的独特带给游客异样的体验,留下的都是相类似的景区自然环境和可视化景观的印象,并没有与众不同的旅游感觉,特别是缺少深入内心的感受。此外,在进行公园的主体建设中选择的建设方案水平太低,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精神需求,造成旅游景区的欣赏的价值功能与娱乐目标都无法获得充分发挥。
此外,在进行同类旅游景区的特点比较中,他们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使一些处于劣势条件不好的景区开始大肆模仿热销的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这些旅游景点的建设完全忽视了建设重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由于景区的建设雷同性,造成游客的审美疲劳,容易对景区的旅游产品产生不满情绪。游客内心会觉得自己的旅游不值等其他原因,导致游客不会进行再次的旅游观赏。这些都会给景区的旅游带来一定的负担,无法为其所在的旅游景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缺乏完善的旅游管理法规
在进行旅游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总是会忽视对于旅游管理法规的制定具有针对性,大多数的法规的制定都是地域性、临时性的。在制定旅游景点的相关管理规范时,主要针对的法规的管理对象是对于本景点的利益进行有效保护,法规的制定中往往忽视了对于游客的利益的保护,缺乏相应的保护管理保障措施。
在许多旅游管理法规的制定中,由于旅游管理法规的制定都是缺乏法律保障的。针对涉及游客的自身利益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许多困难。此外,旅游管理法规的制定时,总是牵扯的范围面积较小,管理的范围小不够全面。如大多数旅游管理中的法律法规中,环境及景点总是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的,这对于景点的开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不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在进行旅游景区的管理过程中,大多数的旅游景点都是忽视了对于景区的信息化管理,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进行旅游景点的管理中,对于旅游景点的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信息的发展对于在旅游景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产业管理信息化的程度非常低。从游客的角度而言,旅游产品带给他们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视觉享受,他们渴望看到更加赏心悦目的旅游环境,这对于游客的消费过程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旅游景区的信息化管理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发游客的“流动”。而人的流动对于旅游景区的收益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势必会涉及到商品的销售及费用的支付等情况。这个过程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旅游景区的相互结合,促进景区给游客提供更多的服务,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及旅游景区的收益。
三、我国旅游管理困境的应对措施
(一)加大对旅游项目的建设
在旅游景区的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景区的环境优势,进行积极的研究设计,争取建设具有一定环境特色的旅游景区。在进行建设时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旅游建设项目时,要充分掌握开发资金的投入来源。确保进行旅游项目建设时,项目资金的投入充足,确保环境设施的强硬,以保证旅游环境的安全性。要想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要十分注重旅游项目的开发,确保旅游项目对于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旅游管理中的相关建设人员,一定要转注对专项资金的深入管理,使得资金都能最合理地应用到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去。对于某些影响因素的正确运用,使得旅游项目的开发都能够科学合理,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进一步提升,促进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进行有效结合。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尚在初期阶段,后期工作的开发及管理对于以后的旅游事业甚至当地的经济收入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旅游环境建设时,一定要确保经济资金的来源充足,使得旅游行业的发展得越来越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良好的相互促进的局面。
(二)注重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在朝着行业管理的方向进行,在进行旅游行业管理中,管理体制是否健全与完善对于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完善与整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在我国的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中,大部分旅游景点还处在针对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阶段,这种管理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业在一步步的发展中,越来越朝着行业管理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趋势正是因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才产生的。同时,旅游行业管理中,不仅仅要考虑景区的管理保护政策,还要为游客的自身利益进行考虑。另外,管理的实际操作中,主要是将景区管理进行进一步细分,分配到具体的企业进行管理。而现实中的景区的管理工作几乎还是由政府进行的掌控,旅游企业的发展方向,一直在向着不断的健全与完善我国旅游行业的管理制度的角度进行。
(三) 加强旅游业管理当中的监督与处罚力度
我国旅游业要是想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就必须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旅游景区的管理规章的滞后性也是造成旅游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管理体制的制定一定要严格根据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在旅游管理制度相对落后时,会导致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旅游管理体系的构思中,一定要符合先进的管理理念。
此外,在进行旅游业的管理过程当中,必须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的景区的监督管理,必须加强相应的处罚力度。我国旅游管理过程当中,监督以及处罚相关方面的相关的管理制度发展不健全,就会使得管理景区的有关措施不到位。造成了景区的管理工作手段缺失,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应的监督与处罚制度,有关部门一定要对管理规章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要结合当前的突出问题,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确保今后旅游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68-02
旅游景区发展主要表现为旅游品牌的竞争,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是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须弥山为例,就旅游景区品牌建设的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初步探讨。
一、创新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创新就是旅游景区将自身个性化信息在市场中推广,并使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景区应该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扩大景区的市场规模,使旅游者通过该形象认知旅游景区。可见,旅游景区品牌塑造有多种渠道的选择,因此,将景区的特色传递给游客就成为旅游景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须弥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随着新景区的不断增多,全国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塑造新的旅游形象成为须弥山景区经营者的当务之急。针对须弥山旅游形象塑造,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调整品牌形象
旅游者的需求、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旅游景区要根据市场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策略。须弥山景区要在原有的观赏性景点基础上,以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和利润增长点为依托,举办传统庙会活动和山花旅游节,吸引海内外游客到须弥山观光游览;并在旅游淡、旺季有针对性地进行形象宣传和促销,让游客对须弥山有不同的认识;还应该在佛教文化上下功夫,确定“须弥圣境,丝路明珠”的品牌主题,从而扩大影响力。
(二)准确定位形象
旅游景区在其市场范围内准确定位形象非常重要,这是品牌塑造的关键。好的品牌定位是旅游景区成功的重要保障,旅游品牌定位就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形象的旅游卖点,最终赢得市场客源。须弥山景区进行品牌定位时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深入挖掘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的内涵,并借助文学作品中对佛教文化名人的描述,兴建文化墙,通过策划一系列旅游活动项目,打响“须弥圣境”的至尊品牌,奠定石窟艺术在旅游景区的地位。
(三)策划品牌创意
旅游景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对旅游景区精心策划,并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因此,品牌创意是旅游景区发展的灵魂,是品牌成功的关键。富于新意的策划可以避免雷同景观,从而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须弥山自古以来就是天下佛教名山,被誉为“小敦煌”,应重点策划包装佛教石窟文化项目,丰富旅游活动,使名山秀水一体化,将须弥庙会、丝路佛教文化、须弥石窟建筑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大力开发重丝路游、石窟博物馆游、回乡民族风情游等特色专项旅游产品,创建知名旅游品牌。
二、创新品牌营销
当今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争夺影响力的竞争,因此,提升旅游景区知名度就要靠品牌长期有效传播。长期以来,形象单一、地方特色不浓等因素一直制约着须弥山对外品牌形象的推广,也影响了旅游者对须弥山的进一步了解。为此,须弥山应该在品牌营销推广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加大旅游品牌市场营销,实现品牌传播的有效运作。
(一)借助媒体宣传的强势作用
以强势电视为依托,联合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展开超强度、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攻势,形成持续不断的影响力和高强度的视听冲击力。众多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可以聚焦游客的吸引力,并提升佛教名山须弥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可以同旅游主流媒体合作,定期举办品牌点评活动,从品牌定位、品牌传播、旅游管理、发展潜力等多方面让旅游者对须弥山进行立体、客观地了解,同时对旅游品牌进行有效传播,切实提升品牌形象。
(二)借助节事活动的拉动效应
须弥山源远流长的佛教历史、高深神秘的佛教石窟构成了博大精深的须弥佛教文化。可以依托须弥山的文化特色,通过其强大的拉动效应,使须弥山这一品牌鲜明立体。通过活动的开展,树立须弥山新形象,提高其知名度,从而为全面提高须弥山旅游环境质量和旅游形象品位,最终为其品牌形象推广带来良好的效益。
三、创新品牌管理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决策和主导作用。须弥山要致力于品牌管理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政府主导局面,全面推行政府主导的品牌建设。
(一)推行政府管理
须弥山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优势和作用,领导决策者要进一步增强旅游品牌意识,将品牌经营管理放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对须弥山旅游发展和品牌建设进行指导和协调,运用全新的模式进行品牌管理,举办旅游品牌推介会,通过政府景区的联动发展,为须弥山在国际范围内树立佛教名山形象做出贡献。
(二)理顺经营管理
旅游景区目前被众多部门管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上的障碍造成了旅游景区管理上的混乱和低效,使得某些旅游景区为了获得片面的经济效益,忽视联合协作,景区之间因为信息沟通的不畅,致使区域景点条块分割,建设重复雷同。因此,须弥山必须尽快建立协调机制,理顺经营管理,打破部门之间的利益纷争,明确各自为政的局面为建立品牌景区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三)建立管理输出模式
须弥山作为佛教名山、宁夏知名旅游景区,要利用专业化的管理技术,将无形资产效益化。要开发思路,运用企业参股、抵押、保证金等企业运作方式,实行开发管理、培训管理,并通过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提供给母体经营景区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建立管理输出模式,既可以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为其他景区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四、创新品牌维护
旅游景区的品牌和其他产品一样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对旅游景区品牌要进行定期维护,通过对品牌的维护可以有效的保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延长旅游景区品牌的生命周期。
(一)完善景区保护法规制度
完善景区保护法规和相关制度,帮助当地居民树立保护须弥山有形旅游资源和无形文化旅游产品的意识。除当地居民外,旅游者、各旅游企业要自觉遵守国家有关名胜古迹、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同时,当地政府还应该同文物保护和建设部门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法律制度。必须对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等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保护程序和财政资金。
(二)建立危机预警反馈体系
旅游景区品牌的维护还包括建立旅游预警、旅游应急预案、受损品牌的修复工作等,以此来树立景区的公众诚信度。首先,要建立旅游预测机制,即对不同时期旅游景区的游客容量等进行预测,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其次,建立责任制,成立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旅游安全问题;再次,成立应急预案,可以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最后,对受损品牌进行修复,消除负面影响,重新树立品牌形象。
五、创新品牌资源
(一)创建景区联盟
须弥山作为六盘山旅游区重要的旅游品牌,要不断整合旅游资源,将周边景区和市内景区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共同做大六盘山旅游品牌;以特色线路为基础,实现产业对接,建立以产品为纽带的营销整体,提高整个景区联盟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建立全区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统一品牌,借此进一步扩大知名度,赢得更多的回头客,最终实现大品牌下的共赢。
(二)打造整体产品
根据现有旅游产品发展的趋势,应该将以须弥山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作为基本产品和旅游实体,同时将须弥山博物馆和原州丝路文化等旅游产品作为延伸产品,增加旅游者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旅游整体产品应该包括基本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和潜在产品,通过打造“宁夏王牌景点”来深化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
(三)实施协同营销
旅游景区的联合营销是对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策划、包装、推广等一系列活动,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塑造区域化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客源,通过分担营销费用,协同进行营销宣传、品牌建设、产品促销等方面的营销活动,以达到资源优势互补、营销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四)建立信息共享
景区之间的资源整合要真正取得成功,必须达到信息交流的通畅和各类资源的共享。因此,要更新信息观念,引入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对客户资源也要实现共享,完善网上交流平台,及时将各个方面工作简报、近期旅游特色项目等上传,开展网上营销互助,带动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关键词:五台山;旅游景区;品牌形象
一、五台山旅游景区简介
五台山是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建筑文物古迹非常多。自东汉开始,就在五台山地区代代建设寺庙,多的时候寺庙达到了三百六十多座。目前,五台山还有北魏时期以来不同风格的寺庙共有六十多处,这些寺庙都是国家保护的文化遗址。这里面的文物都见证了佛教在我国两千多年历史中的发展历程。
五台山地区气候比较凉爽,每年的平均气温为6.8摄氏度,夏天的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到20摄氏度之间。当人们在酷热的夏天游览五台山的时候,就会感觉进入了一种可以与世隔绝的室外桃园的感觉。这里的气候也特别的好。
除了以上这些优秀的资源和气候环境之外,五台山还是一个革命老区,在和时,军区司令部以及八路军总部都在这里创建和驻扎过。、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战斗过或暂居过。
二、五台山旅游景区品牌形象存在问题
1.五台山旅游景区品牌形象模糊
五台山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没有一个合适的企业识别系统和宣传方式,同时,还缺少完善的旅游品力牌建设体制。这些旅游建设体制包含了景区的标志、名称以及辅助色彩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五台山景区是由当地旅游局统一管理的,缺乏自主经营权;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历史原因,因为各个景区发展进度以及规模不同,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到位;第三是因为五台山旅游景区没有现代化景区的发展理念,仅仅是为了旅游而发展旅游,没有从根本上发掘出五台山旅游景区的的真正价值和蕴藏的文化气息。所以五台山景区品牌形象设计有不够清晰。
2.五台山旅游品牌和现代化旅游市场差距大
第一,五台山的旅游资源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没有按照当代旅游的需求进行开发,整体的形象也很不鲜明;第二,就是对五台山景区的资金投入非常匮乏,开发层次比较低,因此也没有做出有吸引力的产品。第三,五台山旅游特点不够鲜明,造成了旅游接待游客量比较少,旅游收入比较低。第四,五台山景区的开发的旅游项目都比较简单,旅游的费用不高,竞争力相对较弱。第五,五台山旅游景区地理位置有一些偏,交通也不便利,这严重制约了五台山旅游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第六,五台山旅游景区管理不到位,旅游业市场化程度还相对比较低。
三、五台山旅游景区品牌形象策略
1.导入CIS系统,建立旅游品牌形象
CIS系统指的是MI,BI,VI。其中vI是和其它景区不同的标志。一个景区如果有一个好的VI设计,将对景区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vI又会把五台山景区的特点和其他景区的特点区别开,进一步确保了五台山景区在未来旅游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位置。明确市场定位,也是景区发展的前提。用代表自己的特殊的符号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消费者对这个服务品牌提高忠诚度;作者通过对五台山旅游景区的调查,设计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五台山旅游景区的标志构成图采用的是印章式的图形结构。它标志着五台山景区是一个庄严的旅游圣地,也具有和悠久的历史。整体的边缘摩擦感则表达了五台山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更加的有历史的气息和亲和力。标志从整体上看是非常简洁的,但是采用红白两色,红色让人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视觉冲击力。
2.树立五台山旅游景区经营理念
第一,五台山景区的品牌经营理念不是一经济利益为首要的目标,而是一种思维的模式;第二五台山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具有科学性,并且管理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第三,五台山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不仅要保持原有的名称和建筑特色,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做一个更优秀的管理设计和未来长远发展的规划。第四,五台山旅游景区品牌建设是要借助别的旅游品牌的建设理念,又要突出自己的特点的,适合五台山景区的独特的建设过程。第五,五台山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和品牌的建立概念不一样。品牌建立是一个没有计划的行为,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够完成。但是,一个企业的品牌建设确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利用科学的管理办法,树立企业的品牌。第六,五台山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利用了经济学理论,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起一个管理的思维模式。
四、五台山旅游景区未来品牌设计目标
第一,我们从优良的气候环境方面进行品牌的设计,五台山是一个非常好的避暑休闲的旅游胜地。由于五台山挺拔雄伟、气候宜人,我们能够将五台山这种气候宜人的特点看做是五台山旅游景区品牌定位一个方面的原因。第二,我们能够从佛教文化角度进行分析,五台山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五台山为佛教的发源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这个特点使五台山旅游景区品牌定位的又一重要原因。第三,我们从民俗文化角度分析,五台山是一个比较崇尚杨家将的圣地。“瞻杨氏遗迹,传中华忠义”是五台山旅游景区品牌形象的另一个依据。第四,我们从古代建筑方面看,五台山是一个品味古建筑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圣地。五台山是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中的意味。在古代,五台山寺庙建筑相当多,佛教文化也相当丰富,这是五台山旅游景区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依据。
一、引言
景区智能化是旅游产业服务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实现智慧旅游的核心和基础。随着物联网、云计算、3G/4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及广大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旅游体验需求,结合目前湖南省旅游业正处于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由粗放服务业向集约服务业、由本土服务业向国际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时期,如何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助推湖南旅游产业在管理、服务、营销等方面的转型升级和创业创新是当前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智能化是优先需要解决的难题及面临的挑战。为此,我国许多专家和科研院所开展对旅游景区信息化、智能化进行研究。李继峰对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内涵、特征、表现形式进行详细的阐述;陆芳欢对安徽省旅游业从“十一五”到“十二五”转换时期信息化发展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韩林提出了基于体验经济下的智慧景区信息化产品创新思路;郭伟等认为我国智慧景区的不足是人才、资金、新技术、机制体制制约引起的,并提出相应对策。党安蓉等探讨了智慧景区的内涵,并设计了智慧景区建设的全面架构。赵耀对湘西州“十二五”期间旅游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战略目标及相应对策。冯刚等提出以物联网技术之一RFID为中心构建智慧九寨沟景区,解决目前景区内旅游旺季旅客拥挤、车辆调度不畅等问题。根据知网文献查阅,以湖南省智慧型景区为关键词查找的文献为0,说明缺乏针对湖南旅游景区的智能化发展理论研究;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提出智慧旅游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后,把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作为智慧旅游建设工作重点,2012年湖南省政府把张家界、韶山作为智慧景区的试点地区,但与国内旅游强省的景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差异明显。因此,开展以智能化为主导的旅游景区信息化研究是实现湖南旅游产业升级、缩小差距、提升景区智能化发展理论的重要途径。
二、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内涵及关系
旅游景区信息化发展被认为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景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含义可理解为:在旅游风景区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游客、旅行社、酒店管理及信息,其表现形式为游客的统计、管理,旅游景点信息等。旅游景区数字化内涵是借助计算机硬件设备,综合利用网络技术、3S技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实现对景区的基础设施、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游客管理、游客活动进行采集和动态监测,并通过整合这些信息为游客提供服务,为景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其表现形式为网络预售、电子商务网站、LED显示屏信息、电子门禁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等;旅游景区智能化内涵是利用物联网技术、3G/4G等移动技术、穿戴技术、虚拟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云存储技术等,实现景区内对人、物、景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管理、跟踪,从而达到智能化导航、导游、导览、导购的目的,其表现形式有:二维码、RFID、实景3D、触摸显示屏、O2O电子商务等。上述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信息化、数字化是智能化基础,智能化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推进和延伸,数字化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桥梁和纽带。
三、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国外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
国外许多国家非常重视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随着3G/4G、物联网、穿戴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特别对景区智能化建设尤为关注,经过近十年建设,许多国家取得一定的成效。2006年新加坡提出了“智慧立国”旅游计划,围绕各景区实施了智能化数字服务系统:该系统着眼于增加游客在新加坡的旅行体验。游客通过各种渠道如手机、互联网等得到“一站式”服务,利用各种智能终端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利用交互式营销平台开展个性化的旅行规划及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韩国开发了“i Tour Seoul”掌上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它能提供定位服务,智能信息服务及丰富的附加服务如推荐旅游路线等。比利时推出基于智能手机的微电子旅游大全“标识都市”项目,让带条码标识的不干胶沾满景区及景区周唯店铺等,智能手机到指定网站下载条码扫描器,能随时随地获取历史文化、购物路线、景区内景点线路导航。2009年英、德开发一款智能导游软件,让游客“亲身”体验被遗忘的历史遗址样貌,规划自己的旅游路线。
(二)国内景区开展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
我国从2004年至2011年开展了“数字景区”示范工程,已有九寨沟、黄山、峨眉山等24个景区实施了数字化试点工作。据有关资料显示,至目前为止全国153家5A级景区已经全部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立了完善的语音导游、电子监控系统和游客服务中心,完善了网上预订和支付系统。2012年随着国家智慧旅游带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大战略的提出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国家旅游局确立了22家全国旅游智慧景区的建设试点单位,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许多景区取得一定的成绩。如九寨沟的景区旅游服务资源动态优化配置,实现游客分流智能化管理;黄山的“智慧+服务”模式;北京颐和园智慧景区,现已实现智能游客统计、四季花讯实时更新、实景导览等多个功能等。2015年7月河南省政府与腾讯公司合作准备“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项目建设,实现智能景区4G和WIFI全覆盖,该平台具备互联网+购票、互联网+游园、互联网+管理、互联网+宣传四大功能板块,借助互联网手段,实现微信购票、微信入园、语音导游、在线客服等功能,通过便捷性、趣味性、互动性的改变,为游客带来从入园前到出园后的全流程智慧体验。伴随智慧景区建设,产生一些旅游附加值较高的智慧旅游项目。如支付宝推出国内首个“旅游担保”支付方案,将让消费者旅游消费真正实现“先玩后付”。目前,已有北京、上海、三亚、深圳、杭州、四川等地区近10个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网站支持了支付宝旅游担保交易。
(三)湖南省各景区开展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
相对于旅游强省而言,湖南旅游产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开展相对较晚。于2011年湖南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利用数字化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特别是在2012年省政府旅游局确定张家界、韶山作为湖南省智慧景区示范点后,经过前几年数字化建设和近几年智慧景区建设,景区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张家界和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合作进行智慧景区建设规划编制。景区现已建成全国首个指纹IC卡身份识别自动化门禁系统,平安技防安全保卫和景区防火监控系统并实现湖南省防火办对接,信息平台,网上售票系统及基于游戏的景区虚拟项目。韶山景区建成了二维码验票门禁系统,部分景点无线WIFI覆盖,网上售票系统。2014年湖南旅游局已完成旅游政务网、旅游监督网、旅游投资网、旅游电商网的整合,并且利用“锦绣潇湘旅游卡”――湖南旅游景区智能电子年票和旅游电商网,为全省旅游企业开通网上销售推广渠道,为广大游客提供旅游在线服务、网上预订、网上支付、智能手机APP等智慧旅游服务。
四、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不足
虽然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
绩[8],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景区旅游信息不对称
1、旅游经营者对游客需求认知有限。具体表现在目前湖南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方式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户外广告、杂志等渠道,而新媒体渠道应用较少,游客被动吸收旅游信息。往往旅游景区及旅行社单一类型的定制性旅游产品,缺乏难以吸引八、九十年代年轻人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2、游客对景区的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时。具体表现为节假日热点景区游客超载。游客超载不仅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容易造成景区交通拥堵,诱发安全事故,降低游客游览质量。景区危机信息难以获取。景区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瘟疫、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景区内游客难以及时得到。景区内景点线路不能实时获取和定位。景区内没有构建全覆盖的WIFI或3G/4G网络,在游玩过程中查阅路线和景点信息比较困难。
3、旅游管理者对旅游经营数据掌握不准确。具体表现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企业(酒店、旅行社、商铺)的服务质量、土特产销售、旅游产品设计的合理性、游客投诉等无法准确、及时获取。湖南旅游管理部门仍然采用传统的投诉途径――电话投诉和部分的网络投诉。
(二)景区旅游信息缺乏整合、协同
湖南景区内信息化建设没有考虑把交通运输、监控、环保、国土资源、销售、气象等涉及到旅游方面的数据进行整合,建立起景区旅游大数据资源平台。张家界作为全国综合旅游改革示范区,目前也只是进行门禁系统、售票系统、监控系统、大型LED显示屏的信息化建设,各系统中之间数据不能共享,更不能进行数据整合。而其他景区信息化建设相对张家界景区而言,其景区内信息化各系统之间共享、整合程度更低。
(三)景区旅游信息建设随意性较大
全国其他旅游强省为推进信息化建设,都相应编制十二五旅游信息化发展规划。通过百度搜索或知网文献查阅,没有找到“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湖南省旅游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划。除张家界外,湖南其它景区信息化建设缺少系统规划。尤其是智慧景区的建设,湖南省缺乏智慧景区的建设规划和标准,也没有景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规划部门。
(四)景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发展滞后
湖南省旅游景区公共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还是较为薄弱。几乎湖南省所有景区都没有实现WIFI和3G/4G的全覆盖,造成像张家界这样的示范景区即使开通智慧导游,但对游客而言,由于景区内缺乏良好的通讯信号,智能终端设备几乎不能正常使用。湖南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相对滞后。尽管2014年初湖南省曾提出三大终端(移动智能终端、电视终端、PC终端)促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但从目前景区项目实施效果看,游客基本感觉不到三大终端的使用效果。
五、湖南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应对策略
湖南省作为年国民经济总量过万亿,其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经济十强的强省,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大省,随着近几年各景区开展的信息化、数字化基础建设,可以说湖南省部分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建设基本具备实施条件,为促进湖南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例,满足普通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旅游服务需求,提升旅游产业管理、服务、营销的升级,湖南智慧型景区项目推进无疑是较好解决上述需求的途径之一,同时能促进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提升,因此对湖南省智慧型景区的建设及应用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从而引导湖南省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
(一)景区旅游大数据整合
整合景区交通运输、环保、气象、国土资源、人文历史地理资源等涉及到旅游的数据,通过电信、百度、阿里巴巴等主要移动通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建立社会各方面数据和旅游数据相整合的旅游大数据资源,推进旅游的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升级,从而推动智慧旅游的发展。针对湖南省景区,继续推进潇湘一卡通的升级,重点开发和建设移动旅游信息门户和移动旅游应用服务平台,为景区在途游客提供跨平台、跨网络短彩信服务、APP下载等各类移动终端应用服务,组织开发符合移动信息传播需求的数字旅游内容制作,解决各类旅游资讯、营销广告、多媒体宣传内容、旅游地图等信息载体在手机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内容组织和展现问题; 如智能导游和微信平台的整合。
(二)景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及应用规范化
湖南省旅游局、国土资源局、经信委等各部门联合制定2016-2020湖南省旅游信息发展规划,加快制定智慧景区的标准,覆盖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监管、旅游者权益等旅游各环节和各要素的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以元数据为中心,可统一管理和服务的旅游基础信息资源目录,建设景区旅游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旅游行业信息资源开发以及产品服务创新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三)大力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发展,促进景区旅游者、管理者、经营者之间信息互访
景区智能化发展需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及服务平台的支撑,故湖南省在建设智慧型景区中需优先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其具体表现为:在十三五建设期间,加大景区WIFI无线网络和3G/4G移动网络的全覆盖规划和建设;加强景区内智慧型停车场建设;加强景区内起宣传和导游功能的触摸显示屏布局和建设,在景区集散地(景区入口处、酒店、停车场等)开发景区旅游信息咨询平台(触摸屏);加强景区传感器网络的规划布设,应用传感器网络实现旅游景区大气成分、水资源质量、地质成分、环境噪音等环境指标的实时采集监控,并进行分析及预警;借助地理遥感测绘、监控视频、数字标签等技术,实现对景区动物、植被、景观、文物等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监控,应用RFID、二维码对景区重点资源进行标计联网,建立景区资源物联网资源库。继续推进“三大终端”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及应用,针对PC终端平台,在大型网站京东、天猫、百度、腾讯、淘宝、去哪儿、新浪等开设“湖南旅游旗舰馆”或“湖南旅游专区”,满足消费者在PC终端应用中对湖南旅游资讯的查询、了解和购买需求;针对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开发湖南旅游公共微信项目,为经营者和游客提供旅游业务服务和用户互动体验;针对电视终端平台,开发云电视旅游平台及湖南旅游资讯频道。建立景区运行监测指挥调度中心,实现对景区人流量、景区周边道路、景区恶劣天气实时监控、和预警。
(四)以智慧景区为中心,带动智慧型旅游企业和智慧城市发展
以景区智慧化要求激发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创新,推进旅游企业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为线上游客提供旅游资讯、预订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为线下企业和管理部门提供旅游服务信息共享资源的整合及协同,推进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和经营,全面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效率、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湖南省应以华天国旅、省中青旅、省国旅等星级旅行社和华天、通程、喜来登等星级饭店作为智慧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着力培养像携程、同程、艺龙等新兴的旅游信息化企业。以智慧景区发展要求刺激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如在省旅游集散地(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站、机场等)、城市人流聚集区(大型商场、酒店等)建设“湖南旅游公共信息”查询平台(触摸屏)。围绕智慧景区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如为推动智慧景区发展,全省拟建或在建了统一旅游管理部门办公、业务流程无纸化的OA系统和省旅游资讯网、旅游国际推广平台、省旅游监管网等网站。以智慧景区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交通、气象、公安、民航等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关键词] 旅游景区 开发 创新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作为核心要素的旅游景区,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它既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旅游景区已成为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标志。
一、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景区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经济开发型旅游景区,主要包括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现代人造景区:另一类是资源保护型旅游景区,它包括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博物馆。
旅游景区在体制结构上,主要以公有制为主。我国公有制旅游景区的比例在80%以上,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旅游景区还承担着保护、科研等多种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但同时也说明我国旅游景区在体制上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而也导致了旅游景区在开发和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遇到重重问题。从旅游景区的经营效益来看,绝大部分景区的收入来源主要为门票收入。由于受限于多种因素,旅游景区的其他经营活动一直开展不起来,而景区的管理成本又很高,负担也很重,因此造成了大多数景区经营效益不佳,或者说没有实现旅游景区的价值最大化,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景区体制复杂、管理政出多门
旅游景区的体制已经成为束缚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又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包括林业、建设、宗教、文化等部门,有的旅游景区分属几个部门管理,各部门承载的社会责任及行业功能和考虑问题出发点不同,为了自身利益,景区开发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难以产生协同整体效应。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的管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景区经营者就是景区建发者和上一级管理者。所以我们急需建立一种协调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便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
2.无序开发、建设重点不突出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在国家统一投资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一些职能部门受利益驱动,在景区内乱开发建设,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各地为了争项目、争投资,开发资金并没有投入到重点项目当中,而是盲目建没了大量低层次的景区设施,浪费了有限的资金。
3.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由于受短期利益驱动,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开发利用资源,而忽视旅游资源的保护,结果致使很多现有的旅游资源价值降低,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一些投资开发者,忽视科学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大量建造游乐设施和不必要的建筑物,运营时过度接待旅游者,不控制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导致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过度利用而使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所以,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开发建设景区,处理好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4.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滞后
目前,在我国的旅游景区中普遍存在着产品老化、内容单一、主题重复、缺乏变化的现象。而且,景区内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服务内容不完善,景区接待服务能力差。这些都导致了旅游景区“新、奇、特”的丧失,使景区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景区经营发展中,专业化水平低,市场适应性差,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难以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景区开发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创新是时展的要求,要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创新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动力源,要打破常规的思路和科学的操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和风景旅游资源保护的规定。
1.理念创新
一个旅游景区经营效益好坏,关键在于能否创造新品牌、深挖文化和形成特色。在开发理念上,应强化旅游景区的亮化、美化、洁化工程,使旅游景区开发有亮点、重点,并坚持自然和人文产品相融合,找准市场卖点、切入点。旅游景区开发理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整合景区资源
旅游景区资源被引入到区域发展理念当中,同类资源广泛存在,把具有核心的竞争优势的资源作为主体进行深度和广度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风景、文化、动物、植物、气候、历史遗迹等多种资源。使旅游者有了更多的对比和选择。避免了资源雷同和恶性竞争,推出更大、更响的品牌,扩大了区域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旅游吸引力。
(2)社区参与
景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为开发和保护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景区开发要从社区利益出发,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社区参与,使居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使居民具有“主人翁”的感觉,在景区的开发过程中,主动积极的配合景区的开发,使景区开发得以顺利进行。九寨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
开发需要保护,而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以“保护是开发的前提”的理念指导整个开发过程。立足保护自然、改善自然、完善自然,确保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景区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当然,保护不仅仅是对原有景观的保护,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维护,景区开发要保护原生态的文化和社区居民的利益,使景区的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达到完整的统一,实现持续发展。
(4)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景区管理者在开发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和谐更为重要,只有人与人之间达成内在的和谐,才能更好地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立足人际间的和谐,为游客营造安全有序的旅游秩序,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营造出务实、和谐、协作的良好氛围。
(5)塑造特色品牌
景区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产品策略,整合优势,亮出自己的特色。另外还要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树立“品牌”,提高景区的竞争力。
(6)引入私营资本
国家对旅游景区开发的拨款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私营资本的引入能缓解旅游景区开发中国家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我国旅游景区高品位、精品化的发展,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实现资本扩张、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机会。
2.体制创新
旅游景区体制创新是景区发展的保障。景区体制创新是指对景区管理体制、经营体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为景区开发提供一个有利稳定的环境,实现景区的持续发展。
(1)管理体制创新
景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就是在景区的开发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促进景区的健康发展。政府实行管理创新,加强宏观管理能力。对于景区来说,一是明晰旅游主管部门的职权,权责利要相对应,避免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二是旅游管理部门与经营部门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离,保持开发与保护并举;三是搞好地区接待设施建设,增强对旅游者的接待能力;四是搞好交通建设,使旅游者进出方便。
(2)经营体制创新
旅游景区经营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于谋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景区经营者与管理者的直接经济利益分割,使政府的监督权得到了有效落实,变“封闭式”管理为“透明式”管理,避免了旅游景区的破坏。而且景区经营权的出让,可以激活旅游资源效应;同时还可以引入不同性质的资本参与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引进资金、吸收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解决了景区开发的资金问题。
3.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是更高层次的市场营销活动,包括理念、领域、渠道、手段等方面的拓展,其目的是让更多的潜在顾客识别和认可景区,进而选择景区,并逐步建立起对景区的品牌忠诚。
(1)营销对象
景区必须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宣传促销独特销售点各异的项目或产品,此外,还应加大对三级客源市场及更远市场的深开发。
(2)营销内容
景区在营销内容上,一是要具有超前性,即应及时介绍新增项目或将要开展的节庆活动;二是要具有主题,即营销活动应体现景区的品牌形象,并突出旅游者的独特利益点;三是要具有扩展性,即景区要与周边景区协作,共同设计旅游线路,并开展联合促销,以增长整体旅游的吸引力。
(3)营销过程
根据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如在渐降期,景区应适时推出新的项目或活动,同时增强对潜在旅游者的吸引力。
(4)营销手段
重点放在高科技、活动组织和公共关系三种方式的合理运用上,如凭借Internet开展网络营销,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或采取回报社区的福利性措施。
4.产品创新
旅游产品的创新,即产品的创造性开发和竞争性开发,创造需求,把潜在的东西更深层次地挖掘出来。以创新带动需求,引导消费潮流。在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旅游产品的创新是旅游景区的生命线,将直接影响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1)产品结构
主要是对现有旅游产品的补充即选择性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原有产品的组合状况进行整合,加强度假、商务、会议、特种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的开发,完善产品的结构。
(2)产品内涵
产品性质应当是由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和资源的双向比较因素决定的,产品内涵的创新主要是对原有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开发新产品。
(3)产品功能
运用最新的高科技手段,多角度的开发旅游景点和休闲活动的文化内涵,对某些特殊景点和服务设施进行多功能化的综合设计;运用相应的宣传促销理念和手段改变或诱导游客,帮助游客、服务人员树立新的旅游理念,提高游客和服务人员的旅游文化素质,增强景点与游客的沟通。
(4)产品的生产过程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不改变产品本身的情况下,对产品生产的过程重新认识、重新设计,以更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过程对市场的适应力。
(5)产品主题
在主题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思想,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适时退出新的产品内容,在动态中把握并引导旅游需求,充分依托市场,引导消费时尚。这一点对于主题公园等人造景观来说尤为重要。与内涵创新注重于原有内涵的挖掘相比,主题创新更倾向于选择新的主题。
5.省略/travel/lyzjlt,2002,2,1 2
关键词:旅游;数字化景区;数字旅游
1 数字化景区的内涵和背景
所谓数字化,实质就是将我们传统的纸质版文档转换为数字版文档的过程。可以说,如果缺少了数字化,网络信息也就不再丰富多彩。现如今,我们认为的数字化景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将数字化完全理解为信息化,认为数字化景区就是信息化景区,它是一个涵盖了空间、网络、智能等多元化的技术系统;而另一种是将数字化景区概括为综合运用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多媒体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虚拟仿真等多种技术,实现对旅游景区的监测和管理,服务于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无论是哪种概念的描述,最终的目标都是要实现旅游景区的信息化。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突飞猛进,旅游景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被引起重视,数字化技术逐步融入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中。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数字旅游和数字景区建设的热潮。我国旅游景区的数字化建设是从故宫和敦煌开始的。早在2000年,我国敦煌曾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决定共同建立“数字化虚拟洞窟”;同年,中国故宫博物院又和日本签订了“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合作协议书,协议书签订后不出两年的时间,一部片长40分钟的三维显示作品,再现了故宫太和殿康乾盛世的辉煌历史。该部优秀的三维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了虚拟技术,实现了游览大众在计算机屏幕前,可以随意选择角度和位置,随意调整观看的方向,这是一种全新的观赏体验。除此之外,国家还设立了黄山和九寨沟两个知名旅游景区为两个示范点,并于2004年正式开展数字景区的示范工程。这些示范点的建立除了能够实现对旅游景区资源的保护以外,还能够包揽旅游景区的相关信息咨询,如旅游景区内的交通、导游、旅游线路评估等众多部分的信息。最重要的是,这种全新的观赏体验还可以提高旅游景区和游客之间的互动性,从而增强旅游景区管理上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2 数字化技术在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实现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的全过程,而旅游景区的建设又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所以,旅游景区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整体运行和发展。目前,国内一些大型的旅游景区也都配备有电脑和一系列上网设备,也纷纷建立了属于该旅游景区自己的局域网络。但从总体上分析,我国的旅游景区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依然存在有一系列问题:
2.1 旅游景区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波及的范围有限,基础设施的性能较差
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的网页信息资讯,都只是显示一些较为简单直白的景区图片、笼统的景点介绍等,并不具备完整规范的网络营销条件。虽然不少旅游景区已经陆续尝试着添置了一系列相关的电脑技术设备,但是普遍还存在着缺乏信息管理方面的配备,电脑无形中成为了旅游景区的摆设,发挥不了它该有的价值和作用。更何况有的旅游景区甚至连基础的电脑设备都没有,更是不具备开展数字化景区的条件。
2.2 旅游景区数字化技术的相关维护能力偏弱,网站信息咨询更新速度较为滞后,缺乏人机互动环节
我国大部分旅游景区的网站信息是交给相关网络公司进行维护的,这就使得旅游景区网站上的最新信息咨询,最近动态内容,更新的较为延迟,信息内容存在陈旧滞后等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的是,旅游景区中游客互动留言板块,它是连接旅游景区与游客之间互动的最直接的平台。然而,很多旅游景区的相关管理部门并不能及时准确地解答游客质疑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也间接影响了旅游景区网站与游客们的及时互动。
2.3 旅游景区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尚且缺乏完整的电子商务功能
随着旅游业的日趋发展,旅游者自身的出行情况,散客形式的自驾游也越来越普遍,旅游者们也越发成熟起来。一般情况下,旅游者们在出发前,通常会通过网络资讯等方式,对即将游览的旅游景区的相关信息资讯进行初步的搜索和查询,收集一些旅游景区的基本信息资源,这已逐渐成为旅游者们普遍追求的行为特征。但是,目前绝大部分旅游景区都未建立健全完整的电子商务功能,直接制约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3 数字化技术在旅游景区客服系统应用中的解决方案
当下,数字化技术在我国旅游业中的发展应用尚且有点早,相关的人力资源、旅游资源的配备还不完善,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低碳环保的绿色旅游成了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旅游景区的客服管理系统中,不仅能够稳合“低碳、环保”的科学理念,而且还可以规范旅游景区系统的组织构架、提高景区整体全面的管理效率。它所包含的应用功能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3.1 门票管理
我们通常使用的景区门票大多是纸质版呈现,在遇到旅游景区客流量较为集中的时期,游客会因为买票、验票等一系列流程操作无端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这样的常见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种新的票务模式,电子式门票应运而生,电子式门票的诞生实现了景区购票、验票的一体化管理,为游客提供了便利。旅游景区数字化技术的渗透,还可以使景区门票循环使用,既可以低碳环保、降低成本,又能够增加门票利用率,而且高科技的渗透,使得门票读取信息的速度变快,实现高效的人性化验票效果。
3.2 旅行客流量管理
旅游景区的客流量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游客总体的数量,二是景区各个景点的客流量控制值。景区游客的总体数量可以直接通过当日次电子门票的实时记录来获取,如果游客量超过了景区所能承受的最大承载量时,景区管理人员就可以采取暂停售票或者延缓售票等措施,对景区的游客量进行相应的控制,减轻对旅游景区的承受压力。而对于各个景点客流量的监控,可以按照各个旅游景点的具体分布情况,对其小范围内设置一些关键服务点,并配置感应设备。游客通过设置有关键点的感应区域时,这些感应设备就可以及时获取游客的信息,统计该景点当前准确的客流量和游客的分布情况,进行系统的实时监控。
3.3 游客安全管理
对于地貌环境复杂、范围面积较大的旅游景区,常常会出现游客失踪、迷路等意外事故。面对这些突况,最重要的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并及时地进行现场救护。旅游景区数字化技术的融入和应用,使得游览者在旅游景区内遇到走失、迷路、失联等意外情况需要求助时,旅游者可以利用自身携带的电子门票,通过定位系统,发送呼救信号到距离自己最近的救护站,等待救援。
4 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是数字化技术得以实现的核心和基础,互联网可以直观便捷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因此,一套成熟完整的旅游景区数字化信息系统,应当包含多个方面、多个领域的全面组合。数字信息化推动了旅游管理模式的进步,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便捷、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新时期,我们要积极探索数字旅游的发展道路,经过不断的改造和建设,数字旅游逐渐影响和改善着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剑君,陈志辉.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10).
[2] 范业正.中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低碳舒适型旅游;评价指标;丹霞山景区;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低碳旅游的提出最早是为了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全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低碳发展显得尤为必要;英国的DTI在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说法,而后,“低碳旅游”也逐渐出现,并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中正式提出。发展至今,国内外专家、学者就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旅游舒适度等理论持有多种观点,但似乎并无定论,现实生活的发展中低碳舒适型景区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
1 低碳舒适型景区的理论、概念及特征探讨
“低碳”和“舒适”似乎不可兼容,因为要想舒适旅游,那么,肯定做不到低碳,而要想实现低碳,游客舒适度则会降低。虽然低碳和舒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但这也正是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的原由所在。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旅游舒适度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1-8],笔者认为低碳舒适型景区指的是转变原有的景区发展模式,引导旅游景区不断往低碳、舒适型景区方向发展,在低碳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其内涵具有低碳性、舒适性、协调性三大基本特征。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的构想为旅游景区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和理念,可以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低碳经济的积极响应方式,使景区成为低碳旅游的重要载体,从而实现低碳、舒适、经济的协同发展。
2 低碳舒适型旅游景区发展状况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低碳旅游也成为认为广为讨论的话题,但在考虑游客舒适度的情况下,似乎并不乐观,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低碳舒适旅游发展极为缓慢,涉及低碳景区的研究也较少,而关于“低碳舒适”型景区方面的研究则更少。本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得出低碳舒m型景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广东丹霞山景区为例展开具体分析。
3 实证分析――以世界遗产丹霞山为例
3.1 低碳舒适型景区评价体系研究
考虑到大众游客的主观感受,低碳不一定舒适,同样,舒适也不一定低碳。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丹霞山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质量,本项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在咨询旅游专家学者、景区管理人员、旅游企业负责人及旅游爱好者等的基础上,设计相关评价指标。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旅游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职业等;第二部分为游客对丹霞山景区在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方面进行评价,如丹霞山景区的旅游服务态度、价格等等。
3.2 调查研究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通过游客对丹霞山旅游景区作了简要的调查。根据调查来看,去丹霞山景区的游客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汽车或者火车,而大部分的人是自己出游;有接近一半的游客认为丹霞山景区观赏游憩价值较好,而服务态度一般,食宿价格又很高;对于景区生态环境质量(植被覆盖率、空气清新度、水源纯净度等)不同的游客持不同的观点,大部分认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能源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基础设施、食宿设备)情况、低碳化管理(一次性道具使用、道路及停车场绿化、环保厕所、垃圾处理及分类、安全措施)程度也一般;但是谈及在丹霞山旅游的过程中,是否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是否愿意自带旅游基本生活物品,是否愿意在景区不乱扔垃圾以及是否愿意不购买或少购买非旅游区的旅游商品等方面时,绝大部分的游客还是愿意的;此外,在调查中发现游客对低碳舒适旅游的方式是支持的,只是对低碳旅游的了解还比较少,这可能与我国当前对于低碳舒适型旅游的倡导与景区宣传工作不足密切相关。所以,综合来看,丹霞山旅游景区,在知名度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规划发展方式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整体的发展势头较好,但景区低碳舒适建设还需加大力度,各利益相关者应各司其职,做好规划和宣传。
4 丹霞山低碳舒适型景区发展措施
根据“十三五”期间对国内旅游业发展规划,在“旅游+”的背景下推进“景区+”的发展模式,促进大众旅游稳步发展。也就是说,在景区原有的发展基础上进行改造,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更好地适应低碳舒适型旅游发展模式,而要想该发展模式具有现实可行性,利益相关者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
4.1 政府部门
当地政府要做好丹霞山旅游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规划,要基于我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游客的需求,转变原有落后的旅游发展理念,探索新的发展方式,优化旅游景区建设环境,出台有助于旅游景区向低碳舒适型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监管,给游客营造健康的旅游环境,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引导游客低碳消费心理,推进丹霞山旅游景区朝着既低碳又舒适的方向迈进。
4.2 景区管理部门
实现旅游景区的低碳舒适型建设,离不开景区的管理。丹霞山旅游景区应该制定比较合理的管理方案,在尽可能达到低碳标准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充分利用景区资源,创新景区旅游主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也应注重景区生态保护,结合游客心理和“低碳舒适”理念,在景区规划中多就地取材,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3 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旅游酒店,旅行社等,虽然这些企业多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面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大势,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保证卫生质量的前提下旅游企业尽可能提供低碳可循环的用品,在“旅游+”的发展趋势中创新“景区+”的新天地。
4.4 旅游者
游客作为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也应发挥好自身的作用,树立低碳观念,积极配合景区低碳建设,转变原有奢侈的旅游观念,从内心真正接受低碳旅游的方式,在不影响正常外出旅游的情况下,用适度的舒适兼容低碳。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