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创业者的心理特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目的:对34名职业性哮喘患者、30名神经症患者和30名正常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职业性哮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在哮喘发病及病程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组及正常对照组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查并分析比较。结果: 结果发现职业性哮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正常组,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附加因子、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均分高于正常组,但与神经症组比较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均分得分明显低于神经症对照组,说明职业性哮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但较神经症患者高。结论:心理健康状况对职业性哮喘患者发病及病程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职业性哮喘; 心理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05-02
职业性哮喘( Occupational asthma,OA)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吸入变应原后引起的以间歇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为特点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1],大量研究证实,一方面,心理健康状况对哮喘发生、发展和预后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哮喘也可能引发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但目前对职业性哮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评价研究较少,故对黑龙江省第二医院职业性哮喘患者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研究其有关的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来源:
1.1.1 职业性哮喘组:均来自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黑龙江省第二医院内三科门诊患者。诊断标准:依据GBZ57-2008诊断标准[2],临床上职业性哮喘根据哮喘发作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纳入标准①符合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②患病时间至少3个月③初中以上文化④年龄30-60(40.4±5.2)岁;排除标准①有糖尿病、冠心病、慢性疼痛、肿瘤、停经等的躯体慢性疾病患者②有神经系统及其它精神疾病。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30-60(40.4±5.2)岁,病程1~10(M为5.8)年。
1.1.2 神经症组:均来自于2012年10月一2013年10月在黑龙江省第二医院心理专科门诊患者。根据CCMD-Ⅱ-R对各种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焦虑症8例、抑郁性神经症7例,强迫症、瘾症、恐怖症各5例[3]。纳入标准①符合CCMD-Ⅱ-R神经症诊断标准②初中以上文化③年龄30-60(42.2±4.6)岁。排除标准①有躯体慢性疾病(包括慢性湿疹) ②有神经系统及其它精神疾病。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0-60(42.2±4.6)岁。
1.1.3 正常人对照组:符合纳入标准的黑龙江省第二医院医务人员及职业性哮喘患者家属。初中以上文化,排除各种躯体及精神疾病者,年龄在30-60(41.2±5.1)岁。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0-60(41.2±5.1)
研究组与对照组组间平均年龄、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由Deropatis,L.R.1975年编制。此表有90个项目,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有9个因子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4]。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以SCL-90作为反应研究组与神经症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
表1 研究组分别与神经症组及正常组SCL-90各项评分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性哮喘患者心理健康情况差于正常组,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附加因子,而明显好于神经症组,表明职业性哮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介于正常人与神经症患者之间。职业性哮喘患者的躯体化因子高,可能是职业性哮喘本身与其并发症的表现,抑郁及焦虑高分可能是病前心理障碍也可能是职业性哮喘慢性化过程所致,附加因子高分与其中涉及饮食、睡眠等与职业性哮喘带来的情绪变化有关。本研究的结果认为职业性哮喘患者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近年加深了哮喘相关精神心理的研究与认识,获得最佳哮喘控制水平与行为危险因素有关,而后者可能受到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现有研究表明,合并慢性负面心境状态的哮喘患者总伴随哮喘控制不佳、生活质量低、较差的哮喘管理和教育依从性、高住院风险和哮喘死亡等。因此,进一步探索哮喘合并慢性负面心境状态的机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哮喘本身是一种心身疾病,哮喘发作与心理状况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哮喘发作时过度通气所致的低碳酸血症可以导致脑血流减少,脑供氧不足,使患者产生类似窒息时伴发的紧张和恐惧。患者因哮喘发作时的痛苦,对哮喘再发的恐惧以及担心疾病的缠绵难愈,进而感到自己的前途暗淡,心情忧郁烦躁。为提高哮喘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以整体观念作指导,科学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准确判断病情,尽量尊重和关心患者,回答问题要准确、诚恳而有策略,利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影响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使用有效的应对防御机制,打断哮喘的恶性循环,从而达到保持和促进患者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凤生.中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12-9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57-2008.
关键词:国内外学者 创业者特质 综述
创业,可谓是多年来一度如日中天的名词。创业活动的核心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人虽然是少数,但创业成功者的故事曾经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不少有梦想的人。毕竟,创业者所面临的挑战和所经历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和坚持下去的。85%的人在创业上是有冲动而非梦想,所以被挡在了冲动之外,只能跟随那些实现梦想的人。
1 国外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硝烟弥漫的同时,全球经济低迷,失业问题突出,由此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这一时期,创业在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上做出了贡献。事实表明,民营企业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业的开展成功当然少不了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及组织资本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创业者作为人力资本是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而创业者自身素质特征又影响创业的业绩。因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以新的视角研究创业者素质特征。这些研究大多围绕创业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实,国外学者早就开始了对创业者素质特征的研究,他们对创业相关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挖掘。纵观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及专家都倾向于运用各种素质特征对创业者进行界定,将其概念化。国外学者主要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这两个方面对创业者的特质进行研究。
1.1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研究的侧重点为创业者内心活动规律。这就是对国外专家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的诠释。
在国外学者和专家关于对创业者特质的论证中, McClelland(1961)提出的成就需求理论和Rotter(1966)提出的控制源理论早期引用最多。McClelland围绕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显著特质问题,把成就需求作为两者的主要区别,他的主要观点是创业者设定以有很强的成就需求为目标,并通过自己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去实现目标,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Rotter的控制源理论分内控制源和外控制源,主要是讲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及生活中对事件控制能力,人对自己控制生活中的事物能力的感知直接影响其生活态度、工作中的行为特征和对重大事件的理解。内控制源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事物的结果,而外控制源的人认为事物的结果是取决于运气和他人的能力,而不是他们控制的。
Tibbits(1979)认为,创业者在创业刚开始时期,其个性特质一般包含创新性及较强的行动意愿。
Casson(1982)发表的观点大致为,创业者要想达到成功,应具备如下特质:风险承担力、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创新性、企业管理技能和团结协作精神。
Horwitz研究认为,创业开创新业务时,成就需要、风险取向和控制源等都是创业者最重要的特质,还研究了高精力水平和韧性、控制权、自主需要、成就需要、自主取向和行为规范度度、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需要。
Gartner在论证创业精神和创业者特质相互之间的关系时,认为解析创业精神不能有单纯的物质观,不能忽视人的模仿能力和情景因素,因许多特质从属于行为。
Schere认为一个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他的忍耐力,对模糊事件的忍耐力。
J.Robert.Baum认为创业韧劲和创业激情,是创业者特质的两个方面体现,创业者特质直接影响动机,间接影响新创企业绩效。在研究创业者绩效、动机与特质的关系中,应以社会认知理论和目标理论为基础。
1.2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主要指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从中得出结论,侧重于创业者的外在行为研究。
Dary1G.Mitton(1997)认为进行创业研究最好的手段就是研究创业者本身。他结合自己的创业亲历,并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创业者典范,得出创业者拥有的共同点:① 他们一直追求着巨大和持久的改变;②是事业蓝图的描绘家;③喜欢竞争;④善于系统的思考和行为;⑤愿意接受挑战;⑥行动果断;⑦善于不断的积累经验。
据德国经济“创业协会”对世界八十名创业成功者跟踪调查表明,专家们分析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广博的知识、崇高的理想、健康的身体、观念化能力、自信、紧迫感、迎接挑战、控制欲望、脚踏实地、情绪稳定、客观的人际关系态度等。
CraigS·Galbraith,DonaldR.Latham(1996)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现代的勉强创业者(无法找到工作或被解雇而创业的人)。选择的三组样本为:①从大公司失去工作,到其它公司又找到工作的人30位;②传统的自发创业者30位;③从大的公司失去工作而刚刚创业的人30位。从中发现,他们同时拥有着新创企业家和传统创业者的许多特征。同比来看,勉强创业者有着更高的对成就感的需要,但有着相似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性,因失去工作,勉强创业者比别人更希望证明自己。
Groves,McGuire,Drost and Kwong(2007)认为,成功的创业者有非线性的思维、积极主动性人格特质;创业感知可行性、创业者的教育与经历与创业动机正相关;个人喜好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以及集体主义、权力等与创业负相关。
2 国内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的林嵩(2009)把创业者特质集中在创新偏好、风险偏好和成就偏好这三个方面。他通过分析史玉柱特质和创业过程,总结为:①创业者的个性特质通过创业行动的规划和实施,对创业绩效实施影响;②创业者的个性特质对创业行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③创业战略对于创业成长具备直接的影响作用;④伴随创业活动的推进,创业者的个体特质对战略的影响也在弱化;⑤创业者需要积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构建合理的战略方案,促进创业成长。
姜红玲,王重鸣,倪宁(2006)在探索中国背景下创业特质结构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中发现中西方的创业特质均存在内控性和创新性,但其差别也比较大。在研究中,稳健性指创业者在重大决策时表现出善于把握时机和思考周密,分析利弊,而冒险性则指能承受的压力,这一区别可能由于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思想,不愿冒险和冒进。此研究结果对高科技企业中高管人员的选拔任用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郑健仕(2004)调查了浙江省3937家民营科技新创企业,在此基础之上对创业者特质进行研究,认为创业者的特质是指不同时代、环境或同一时代、环境中创业者群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水平及素质特征。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才能够成为出色的新创企业家。
吉林大学的刘振华(2007)运用目标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等知识,把创业者特质分为控制源、成就需求、风险倾向三个维度,研究了这三个维度对新创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中,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采用SPSSn.5软件对数据进行可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模型假设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
田毕飞(2011)通过对1980—2010年国内外有关特质研究的文章进行的全面检索,结果表明创业者涉及的人格特质有成就动机、冷静、模糊容忍能力、创新导向、自主、抗压能力、风险承担倾向等多达51 种,认为创业者的性格特质会影响创业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
杨建东,李强,曾勇(2010)实证考察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特质及其社会资本对吸引风险投资参与可能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对于吸引风险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强和具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更加可能吸引风险投资的参与,而创业者人数越多,越不利于企业获得风险投资。
3 结语
综合国内外关于创业者特质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创业者在心理上、行为上、创业动机上、个人教育经历、个人工作经历方面以及个人社会关系等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有的、异于非创业者的特质。这些特质使得创业者具备了在经营企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市场、政府关系、融资、技术等各种资源以及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从而成功经营企业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刘振华.《 创业者特质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每月定点连续随机抽样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月分别抽样30例调查住院满意度,该时段内共调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前(实施前)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龄18一84岁,平均(45.38±15.25)岁。2012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后(实施后)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龄19一82岁,平均(44.71±15.67)岁。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护理服务。
1.2.1 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胃肠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热情接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胃肠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疼痛的护理,鼓励多活动、早活动,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饮食、疾病康复健康知识等指导。
1.2.2 "HIS”护理服务“HIS”护理服务较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以下7个方面有所改进。
①信念(conviction: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全程覆盖贴心护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热情接待、加强术前沟通以及责任护士的快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随访工作,开展诸如针对肠造口患者的华西大讲堂、针对慢性感染伤口患者的出院后伤口换药延续服务。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医护一体化合作。“HIS”护理服务模式中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通过改变晨会交班形式、进行医护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级护理。
③关怀(care):注重关怀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使得患者与负责护士相对固定。
④沟通(communication:永不断线的沟通。科室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动手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胃肠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视频等,以加强患者与主管医护人员的沟通;开设具有胃肠外科特色的医护恳谈区,每周举办2一3次由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共同进行的胃肠道疾病专科互动讲座,将健康知识讲解与患者答疑相结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问题;此外,每间病房还配有沟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恳谈会的家属提问,责任护士和病房护士长在1一2个工作日给予回复。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诚的行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胃肠外科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取得患者信任的业务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间取得信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学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医护患三者的便利。开展基于患者舒适的胃肠疾病加速康复外科:不常规安置胃管、术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限制静脉补液量、尽早进食。
⑦满意(contentment:良性循环多方满意。护士们在患者住院体验上根因分析,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并分析“HIS”护理服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间住院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院内自测满意度调查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包括14个条口,每个条口的回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未涉及)”。各条口单项分数计算公式为:满意度=[(满意条口数+较满意条口数x0.8+较不满意条口数x0.6+不满意条口数x0.4+很不满意条口数x0.2)/总条口数一未涉及条口数)x100%,总满意度为第14条口患者住院期间对于病房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越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检查数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情况,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前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后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97.92±6.23。实施后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1,P<0.05。调查表中14个条口的满意度均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提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护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HIS”护理服务模式,探索胃肠外科临床护理的重点专科建设之路。
3.1 “HIS”护理服务模式的优势
“HIS”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促进护士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解决患者的问题。全程、贴心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住院期间更为舒适放松,增加的延续护理内容更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HIS”护理服务模式还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HIS”护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以先进、精湛的治疗、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住院体验。针对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护理。护患沟通路径化管理能责任到人,敦促护士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护士依据共同遵循的沟通模式,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再教育,保证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HIS”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达成。此外,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更加顺应多学科协作发展趋势的发展,加强患者、家属、临床医师、护士、麻醉师等相互合作,利用现有临床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外科手术打击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患者的角色发生了向医疗服务消费者的转化,在护理服务中应尊重患者的需求,体现医疗服务系统人性化。患者需要护士关心、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取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虑时得到安慰等,需要护士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患者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满意度可以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未开展前满意度,说明在胃肠外科重点专科建设中应用“HIS”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提高满意度。
3.3 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赋予了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医德的职业素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级护士用实际行动对重点专科建设的最佳支持。这与多项研究中强调的护士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观点一致。活动开展以来,护士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室快速康复流程,伤口治疗、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范畴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护理,从为患者洗脸、梳头等细微之处着手,耐心细致地维持患者住院期间整洁有尊严的生活;再结合专科知识进行住院流程再造,从减少患者的痛苦,点滴之间着手,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住院满意度。
3.4 “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关键词 农户创业;创业环境;个人特质;创业机会识别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49-02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and Model Construction
WANG Hua-cheng 1 LV Yue 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2 Hun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recent years,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wave of entrepreneurship,farmers′ entrepreneurship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mechanism of farmers′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by using attribution theory and cognitive theory.It is found tha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perceived value and resource acquisition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of farmers.The perceived value and resource acquisition are played a regulatory role not only between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but also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Key words farmers′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personal characteristics;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在“大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浪潮下,创业活动正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受自然条件、基础状况和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普遍较城区落后。近年来,许多地区制定了相关措施以鼓励农户创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北京市提出了“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了“夜渤海”“不夜谷”“十渡”等多个创业品牌。但实际上对于创业,一部分农户感到茫然不知,一部分农户态度谨慎。因此,有必要对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及内在关联进行探究。
从20世纪80年代起,很多学者就开始关注创业领域,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却不是很多,更谈不上对这些影响因素量化。据此,本文在归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各研究者的相关观点,构建出一个农户创业机会识别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以期解决上述问题、为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和农户改善自身素质提供参考依据。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概念界定
1.1.1 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者感受到并通过创建新的组织以利用机会获利的过程是创业机会识别的实质[1]。创业是人们意识到或者创造出新事物的商业性用途,并在发现其他人想拥有或者使用这些新事物的倾向之后,主动采取行动将潜在机会变为切实可行且有利可图的事业的过程[2]。机会本身不仅存在于客观现实中,也有可能被创造出来,机会识别是创业者应具有的一项能力。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者感知或发现创建新企业或开创新业务可能性的过程或活动。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创业机会识别可以定义为农户感知到的将来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开发创业机会并创建企业的过程。
1.1.2 创业环境。Gnyawali等[3]提出创业环境是对新企业成长发挥作用的一系列综合因素,涵盖了影响人们是否从事创业的诸多因素,如政治立场、文化走向等,保证公司从开始起步就能从这些因素中受益。张玉利等[4]提出,在一个环境中创业,这个环境好比影响创业活动关键因素的集合,不单单是上述提到的诸多因素,而且还包括有多大可能获得创业支持。于松涛[5]认为,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环境的好坏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是由诸多因素如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自然地理等方面形成的有机整体。虽然不同研究者的定义有差别,但从上述可以看出,创业环境一般都有以下2种特点:一是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必须面对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二是给予创业活动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因此,笔者认为创业环境其实就是要面对的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融合体,当然创业者也将会从这些方面获得援助。
1.1.3 个人特质。一般从2个角度研究创业者的个人特质:一是创业者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特征;二是创业者的心理特征,如是否乐观、自信,是否具备风险认知能力、创造性等。本文的研究主要从心理特质入手。创业者的个人特质是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重要因素,机会识别本质上是具有主观色彩的行为,当某一机会展现出较高的预期价值,并非每个人都会实施创业行为,并且坚持到最后的成功。因此,创业者的个人因素对于机会识别来说尤为重要[6]。
1.1.4 感知价值。在营销领域中,感知价值一词出现的更为频繁。Peter & Olson将感知价值定义为顾客在购买商品前认为该商品所能带来的效用价值[7]。本文旨在研究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由于大部分农户之前并没有创业的意愿,类似于营销中的购买前。因此,可以给感知价值下个定义,即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下,人们由于识别了创业机会从而感知了创业能带来的付出与回报,然后对此做出全面评价。
1.1.5 资源获取。创业需要来自各方面的资源,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社会资源、技术资源、金融资源,而农户一般难以获得充足数量或质量的创业资源。因此,资源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对创业机会的识别。
1.2 理论基础
1.2.1 归因理论与创业机会识别。Heider[8]提出的归因理论是指预测、解释、评价人们行为动因的一般过程。他明确提出,分析人的行为原因要内外兼顾。内部原因包括性格、爱好、情绪等,外部原因包括家庭结构、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工作劳累程度等。不少研究者运用归因理论哪凇⑼2个角度对创业机会识别进行了解释[9],认为创业者个人特质(内部因素)、创业环境(外部因素)均能对创业机会识别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2.2 创业认知理论的应用。社会认知理论从单一特质论到认知―行为论再到互动认知论。单一特质论中未考虑环境等因素,后来被诸多研究者证明不能成立。互动认知论则认为个体通过先验知识、内在认知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形成认知框架[10],发现、识别创业机会并进行决策,以形成创业意愿,最终实施创业行为。创业认知理论从个体特质、创业者的认知行为等方面研究创业,发现创业者的内在认知与环境是相关的,并且通过内在认知与环境的互相影响识别创业机会;其核心观点认为创业机会时刻存在于市场中,创业者通过主观认知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本文从创业认知理论出发进行研究,分析创业者自身以及创业环境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
2 假设提出
2.1 个人特质的基本假设
不少研究者认为,农户的个人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徐凤增[11]认为创业者通过多方面认知创业,形成创业机会的模型概念,从而识别及利用创业机会,创业者特质与创业机会识别高度相关。在创业机会识别中,个人特质包括6个维度,即警觉性、性格特征、先验知识、认知学习能力、创业动机及资源秉赋[12]。在本文的研究中,选取警觉性、性格特征、先验知识作为创业者所拥有的个人特性。
Kirzner指出创业者警觉性对机会识别的影响,认为创业的核心因素是机会的发现,只有那些具有敏感洞察力的创业者才能通过自己对市场和技术特有的了解和识别能力发现并开发商业机会[13]。个体创业者的敏感性越高,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越强;一些个体跟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有助于提高创业警觉性。
性格特质包括多个方面,如是否乐观、自信、具有风险认知能力和创造性等。Krueger & Brazeal发现成功的机会识别与个体长期拥有乐观的心态、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关系。岳甚先等[14]在调查了200多名创业者及经理人员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对比,发现创业者一般具有更充分的自信,促使其更快地做出相关决策,从而拥有更大成功的可能性。
创业者在不同的创业阶段对创业机会的认知也是不同的[15],通过不断补充相关知识及积累经验等可以充分影响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利用。基于对创业者的特征研究,Shane & Venkataraman认为个人的先验知识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对其识别机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2]。据此,认为个人特质与农户的创业机会识别有正相关关系。
王侃[16]发现,创业者特质与资源获取也有一定的联系,其中风险承担、可控程度、机遇把握以及创新性与资源获取效能和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基于以上分析,提出3点假设,H1:创业者个人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有正向影响;H2:创业者个人特质对感知价值有正向影响;H3:创业者个人特质对资源获取有正向影响。
2.2 创业环境的基本假设
创业环境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创业机会识别。Devi R.Gnyawali建立了5个维度的创业环境框架,与创业的核心要素联系起来,并特别强调了创业环境对制造创业机会的作用[3]。在创业过程中,农户所处的环境是开放的并不断变化的,所以创业过程是充满挑战的过程,许多不确定性会突然发生,可能会使农户预期落空或陷入困难、矛盾之中,改变了农户对创业的感知价值,最终加大了对创业机会识别的难度。创业环境动态性与创业资源识别呈显著相关,宽松的环境有利于降低创业资源的识别到利用的难度[17],即有利的创业环境有助于农户对各种资源的获取。环境的不确定性会同时带来机会和威胁,这是创业机会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宽松的环境能够通过资源的可用性和获取性刺激创业导向。据此,提出以下假设,H4:创业环境对创业机会识别有正向影响;H5:创业环境对感知价值有正向影响;H6:创业环境对资源获取有正向影响。
2.3 感知价值与资源获取的基本假设
创业者自身所拥有的特性,如先验知识可以提高农户对创业的感知价值,而信息搜寻、处理能力及资源禀赋等会使农户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可能会导致创业机会被成功识别。因此认为,感知价值作为中介变量在创业环境、个人特质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夏航宇[18]认为互联网信息资源及其质量对创业机会识别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有不少研究表明,创业资源获取作为中介因素对创业机会识别起重要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2点假设,H7:感知价值对创业机会识别有正向影响;H8:资源获取对创业机会识别有正向影响。
基于上述个人特质的基本假设、创业环境的基本假设和感知价值与资源获取的基本假设,本研究提出了农户创业机会识别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3 结语
随着创业浪潮的到来,农户对创业行为表现出越来越高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对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1个农户创业机会识别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其特点在于:①根据归因理论,从内、外2个方面分解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认为个人特质、创业环境分别是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内部和外部因素;②将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应用于农村地区的调查研究,并结合我国社会情境和农户特点引入资源获取和感知价值的中介变量,对已有模型进行了完善。
概念模型表明:个人特质和创业环境均对农户的创业机会识别具有正向影响;感知价值和资源获取与农户的创业机会识别呈正相关关系;且感知价值和资源获取在个人特质与创业机会识别、创业环境和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仅提出了理论框架,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进行影响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实证分析。
4 参考文献
[1] BYGRAVE W,HOFER C.Theorizing about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Theory & Practice,1991,16:13-22.
[2] KIRZNER I M. Creativity and/or Alertness: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Sc-humpeterian Entrepreneur[J].The 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 1999, 11(1):5-17.
[3] GNYAWALI D R,DAN F.Environment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1994,18:43-62.
[4] 张玉利,陈立新.中小企业创业的核心要素与创业环境分析[J].经济界,2004(3):29-34.
[5] 于松涛.基于GEM框架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J].华北金融,2007(11):13-14.
[6] 陈海涛,蔡莉,杨如冰.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的构建[J].中国青年科技,2007(1):4-11.
[7] JR NORRIS F KRUEGER,ALAN L CARSRUD.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Apply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1993,5(4):315-330.
[8] HEIDER F.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New York:Wiley,1958.
[9] 思思.创业者特质、创业环境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10] MITCHELL R K,BUSEBITZ L,LANT T,et al.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Rethinking the People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Practice,2002,27(2):93-104.
[11] 徐凤增.创业机会识别与杠杆资源利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2] SHANE S,VENKATARAMAM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3,25(1):217-226.
[13] HATTWICK R E. Perception,opportunity and profit: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By Israel M.Kirzne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p.239.Price:$15.00[J].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1979,8(2):183-188.
[14] 岳甚先,陈曦.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整合模型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0(2):84-89.
[15] VENKATARAMAN S V.The Distinctive Domain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97:3.
[16] 王侃.基于资源获取的创业者特质、创业网络与网店经营绩效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关键词]创业者;人格;成功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68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2
0 引 言
进入新时代,社会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对于一个个体、一个团队、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构成国家创新的要素中,个体的创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平衡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实现更多人更好地就业等都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开始大力倡导创业和创新,并逐渐通过国家机器的力量进行良性引导。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创业者的人格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能对当前我国的全社会创业大趋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创业人格的研究模型
最早的创业人格成功模型是由Rauch和Frese联合提出的。在这一模型中,Rauch和Frese重点描述了个体差异与创业成功的关系,即一般人格特质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这一研究模型的建立依托于一个重要的假设――一般人格特质并不是直接在创业过程中发挥作用,而是通过三个不同的途径:第一,一般人格特质形成了诸如需求、冒险、创新等特质,这些特质在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第二,人格特质对于个体的知识、技能能够产生影响,这对创业者来说无疑也是十分关键的;第三,一般人格特质能形成对于环境更高的适应性和改造意愿,进而形成更为积极主动的行动意愿,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Rauch和Frese提出的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很好地区分了与成功相关的远端和近端要素(变量),对于后续的研究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带动作用。但是这一模型并没有将未来的变量加入进来,因此,虽然在进行创业成功者的分析时准确度较高,但无法很精确对对创业中的人员进行更为合理地评价和指导。
2 创业人格的研究变量
2.1 自主性
创业者区别于一般员工的一点就在于需要在没有管理者的前提下自己做出决定包括行动计划、行动目标以及控制计划的方式和方法等。从当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虽然创业者和非创业者在主动性方面的人格差异是可信的,但是很难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合理的阐述。在创业初期自主性能很好地实现创业者的多项目标,但在这样的决策惯性下很容易造成创业者的自信膨胀,进而丧失对自身决策和行为的约束力,影响到进一步的创业,这也是许多创业工作在前期发展迅速但一段时间后就遭遇巨大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相关的论证认为,自主性与创业成功之间存在着显著地正相关关系,但从企业成长性的角度考量自主性的研究目前仍然很少,所以无法验证之间的关系。
2.2 成就需求
高成就需求的人往往偏好有挑战性的任务,对于常规的、一般的任务需求度则较低。通常情况下,高成就需求的人能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自身的工作环境,进而形成更加便捷和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的优势条件。此外还有另外的研究表明,创业者的成就需求与创业成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
2.3 控制点
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将控制点划分为内控制点和外控制点两种类型。所谓内控制点通常是指一个人能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对自己的未来或命运形成一定的驱动性影响,外控制点则是他人的行为或外部环境对个体的未来或命运形成一定的驱动性影响。因此,创业者应首先认同自身的商业结果,然后积极地去改变所处的环境形成更加具有优势的竞争条件,从这一点来讲,创业者人格在内控制点与普通人群的差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2.4 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所能形成的识别、界定进而形成间接的能力,比如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生产流程创新等。创新性虽然可以作为个体的特征,但实际上企业要实现创新单纯靠个人是几乎实现不了的。创业者的创新性在相关的研究中表明,相较于普通群体有着更高的明显表现,同时创新性与创业成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
2.5 冒险性
冒险性对于创业者的影响在当前的研究结果中看来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主要在于创业者对冒险的趋向是偏向于靠近还是远离。但是在冒险性对于创业者的正向影响关系方面,认知是一致的。同时研究人员也认为,冒险性对于创业者的正向影响关系相较于其他的特性要弱得多。
3 人格与创业研究的分歧原因
在过去针对创业者人格的研究中,研究者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造成这些分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创业团队的概念界定未能达成一致。例如Collins等人认为创业团队应该是涵盖了与商业有关的所有职位,包括管理者、推销员等,界定是否属于创业团队的标准应该是是否为创业团队的目标付出;但是Stewart等人则认为界定是否属于创业者团队的标准一定是对团队具备一定的所有权。在这样的分析下,所产生的研究变量具有相当的差异,这也形成了最终研究结果的差异。
第二,在诸多的研究中样本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是因为所选择的样本同属于一个行业,所获得结论对于其他行业的适用性还有待于验证,有的则是所选取的样本量太小,对于全样本的影响性和代表性有待于探究,还有的则是在进行样本的选择时存在着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主观的意愿加入的过多,这也影响了其他研究人员对于研究成果的认同度。
第三,研究工具不同。针对创业者人格研究的工具有很多,同时也存在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人员基于自身的研究需求和研究条件,往往会选择更有利于自身研究的工具,这就使统一研究课题因为研究工具的不同出现了研究结果上的差异,从而造成了创业者人格研究结论的分歧。
第四,创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备复杂、多段和多阶的特性,在不同的创业阶段,即便是同样的人格特性所发挥的作用和作用程度也都是存在差异的。如果针对某一人格特质,研究人员所选定的创业阶段不同,那么最终的结论也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
4 创业人格的研究展望
4.1 内涵界定和模型重建
现有的研究模型和研究概念大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前人在提出研究模型的过程中依据的是当时的研究环境,因此对于当前世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适应度必然会降低,这对创业者人格研究的结论无疑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创业者人格研究中对现有的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概念应该重新界定,对于创业者人格研究的模型也应根据实际的状况进行重建,最大限度地使研究结论符合客观、科学的原则。
4.2 测量的优化
当前关于创业者人格特质领域的研究大多数仍然是横断研究。但是创业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活动和关键表示变量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相关测量时应综合考量创业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各变量的差异变化,在遵循这一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对各关键要素测量的地化。
4.3 绩效变量的细致化趋势
研究者在进行创业者人格的察时通常会采用定性与定量两种分析方式。在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定量分析的方法越来越多,所能达到的精度也越来越高,这样的变化趋势促进了创业者人格绩效变量的不断细化。关于人格与绩效的研究也表明,创业者人格与绩效的关系随着绩效定量种类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曦伟.成功创业者人格特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王诗桐.创业者特质、创业态度与创业倾向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3]刘万利.创业者创业机会识别与创业意愿关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