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范文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创业者的心理特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

篇1

目的:对34名职业性哮喘患者、30名神经症患者和30名正常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职业性哮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在哮喘发病及病程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组及正常对照组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查并分析比较。结果: 结果发现职业性哮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正常组,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附加因子、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均分高于正常组,但与神经症组比较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均分得分明显低于神经症对照组,说明职业性哮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但较神经症患者高。结论:心理健康状况对职业性哮喘患者发病及病程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职业性哮喘; 心理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05-02

职业性哮喘( Occupational asthma,OA)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吸入变应原后引起的以间歇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为特点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1],大量研究证实,一方面,心理健康状况对哮喘发生、发展和预后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哮喘也可能引发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但目前对职业性哮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评价研究较少,故对黑龙江省第二医院职业性哮喘患者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研究其有关的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来源:

1.1.1 职业性哮喘组:均来自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黑龙江省第二医院内三科门诊患者。诊断标准:依据GBZ57-2008诊断标准[2],临床上职业性哮喘根据哮喘发作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纳入标准①符合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②患病时间至少3个月③初中以上文化④年龄30-60(40.4±5.2)岁;排除标准①有糖尿病、冠心病、慢性疼痛、肿瘤、停经等的躯体慢性疾病患者②有神经系统及其它精神疾病。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30-60(40.4±5.2)岁,病程1~10(M为5.8)年。

1.1.2 神经症组:均来自于2012年10月一2013年10月在黑龙江省第二医院心理专科门诊患者。根据CCMD-Ⅱ-R对各种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焦虑症8例、抑郁性神经症7例,强迫症、瘾症、恐怖症各5例[3]。纳入标准①符合CCMD-Ⅱ-R神经症诊断标准②初中以上文化③年龄30-60(42.2±4.6)岁。排除标准①有躯体慢性疾病(包括慢性湿疹) ②有神经系统及其它精神疾病。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0-60(42.2±4.6)岁。

1.1.3 正常人对照组:符合纳入标准的黑龙江省第二医院医务人员及职业性哮喘患者家属。初中以上文化,排除各种躯体及精神疾病者,年龄在30-60(41.2±5.1)岁。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0-60(41.2±5.1)

研究组与对照组组间平均年龄、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由Deropatis,L.R.1975年编制。此表有90个项目,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有9个因子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4]。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以SCL-90作为反应研究组与神经症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

表1 研究组分别与神经症组及正常组SCL-90各项评分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性哮喘患者心理健康情况差于正常组,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附加因子,而明显好于神经症组,表明职业性哮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介于正常人与神经症患者之间。职业性哮喘患者的躯体化因子高,可能是职业性哮喘本身与其并发症的表现,抑郁及焦虑高分可能是病前心理障碍也可能是职业性哮喘慢性化过程所致,附加因子高分与其中涉及饮食、睡眠等与职业性哮喘带来的情绪变化有关。本研究的结果认为职业性哮喘患者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近年加深了哮喘相关精神心理的研究与认识,获得最佳哮喘控制水平与行为危险因素有关,而后者可能受到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现有研究表明,合并慢性负面心境状态的哮喘患者总伴随哮喘控制不佳、生活质量低、较差的哮喘管理和教育依从性、高住院风险和哮喘死亡等。因此,进一步探索哮喘合并慢性负面心境状态的机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哮喘本身是一种心身疾病,哮喘发作与心理状况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哮喘发作时过度通气所致的低碳酸血症可以导致脑血流减少,脑供氧不足,使患者产生类似窒息时伴发的紧张和恐惧。患者因哮喘发作时的痛苦,对哮喘再发的恐惧以及担心疾病的缠绵难愈,进而感到自己的前途暗淡,心情忧郁烦躁。为提高哮喘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以整体观念作指导,科学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准确判断病情,尽量尊重和关心患者,回答问题要准确、诚恳而有策略,利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影响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使用有效的应对防御机制,打断哮喘的恶性循环,从而达到保持和促进患者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凤生.中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12-9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57-2008.

篇2

关键词:国内外学者 创业者特质 综述

创业,可谓是多年来一度如日中天的名词。创业活动的核心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人虽然是少数,但创业成功者的故事曾经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不少有梦想的人。毕竟,创业者所面临的挑战和所经历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和坚持下去的。85%的人在创业上是有冲动而非梦想,所以被挡在了冲动之外,只能跟随那些实现梦想的人。

1 国外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硝烟弥漫的同时,全球经济低迷,失业问题突出,由此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这一时期,创业在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上做出了贡献。事实表明,民营企业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业的开展成功当然少不了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及组织资本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创业者作为人力资本是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而创业者自身素质特征又影响创业的业绩。因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以新的视角研究创业者素质特征。这些研究大多围绕创业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实,国外学者早就开始了对创业者素质特征的研究,他们对创业相关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挖掘。纵观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及专家都倾向于运用各种素质特征对创业者进行界定,将其概念化。国外学者主要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这两个方面对创业者的特质进行研究。

1.1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研究的侧重点为创业者内心活动规律。这就是对国外专家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的诠释。

在国外学者和专家关于对创业者特质的论证中, McClelland(1961)提出的成就需求理论和Rotter(1966)提出的控制源理论早期引用最多。McClelland围绕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显著特质问题,把成就需求作为两者的主要区别,他的主要观点是创业者设定以有很强的成就需求为目标,并通过自己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去实现目标,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Rotter的控制源理论分内控制源和外控制源,主要是讲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及生活中对事件控制能力,人对自己控制生活中的事物能力的感知直接影响其生活态度、工作中的行为特征和对重大事件的理解。内控制源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事物的结果,而外控制源的人认为事物的结果是取决于运气和他人的能力,而不是他们控制的。

Tibbits(1979)认为,创业者在创业刚开始时期,其个性特质一般包含创新性及较强的行动意愿。

Casson(1982)发表的观点大致为,创业者要想达到成功,应具备如下特质:风险承担力、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创新性、企业管理技能和团结协作精神。

Horwitz研究认为,创业开创新业务时,成就需要、风险取向和控制源等都是创业者最重要的特质,还研究了高精力水平和韧性、控制权、自主需要、成就需要、自主取向和行为规范度度、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需要。

Gartner在论证创业精神和创业者特质相互之间的关系时,认为解析创业精神不能有单纯的物质观,不能忽视人的模仿能力和情景因素,因许多特质从属于行为。

Schere认为一个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他的忍耐力,对模糊事件的忍耐力。

J.Robert.Baum认为创业韧劲和创业激情,是创业者特质的两个方面体现,创业者特质直接影响动机,间接影响新创企业绩效。在研究创业者绩效、动机与特质的关系中,应以社会认知理论和目标理论为基础。

1.2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主要指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从中得出结论,侧重于创业者的外在行为研究。

Dary1G.Mitton(1997)认为进行创业研究最好的手段就是研究创业者本身。他结合自己的创业亲历,并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创业者典范,得出创业者拥有的共同点:① 他们一直追求着巨大和持久的改变;②是事业蓝图的描绘家;③喜欢竞争;④善于系统的思考和行为;⑤愿意接受挑战;⑥行动果断;⑦善于不断的积累经验。

据德国经济“创业协会”对世界八十名创业成功者跟踪调查表明,专家们分析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广博的知识、崇高的理想、健康的身体、观念化能力、自信、紧迫感、迎接挑战、控制欲望、脚踏实地、情绪稳定、客观的人际关系态度等。

CraigS·Galbraith,DonaldR.Latham(1996)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现代的勉强创业者(无法找到工作或被解雇而创业的人)。选择的三组样本为:①从大公司失去工作,到其它公司又找到工作的人30位;②传统的自发创业者30位;③从大的公司失去工作而刚刚创业的人30位。从中发现,他们同时拥有着新创企业家和传统创业者的许多特征。同比来看,勉强创业者有着更高的对成就感的需要,但有着相似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性,因失去工作,勉强创业者比别人更希望证明自己。

Groves,McGuire,Drost and Kwong(2007)认为,成功的创业者有非线性的思维、积极主动性人格特质;创业感知可行性、创业者的教育与经历与创业动机正相关;个人喜好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以及集体主义、权力等与创业负相关。

2 国内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的林嵩(2009)把创业者特质集中在创新偏好、风险偏好和成就偏好这三个方面。他通过分析史玉柱特质和创业过程,总结为:①创业者的个性特质通过创业行动的规划和实施,对创业绩效实施影响;②创业者的个性特质对创业行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③创业战略对于创业成长具备直接的影响作用;④伴随创业活动的推进,创业者的个体特质对战略的影响也在弱化;⑤创业者需要积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构建合理的战略方案,促进创业成长。

姜红玲,王重鸣,倪宁(2006)在探索中国背景下创业特质结构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中发现中西方的创业特质均存在内控性和创新性,但其差别也比较大。在研究中,稳健性指创业者在重大决策时表现出善于把握时机和思考周密,分析利弊,而冒险性则指能承受的压力,这一区别可能由于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思想,不愿冒险和冒进。此研究结果对高科技企业中高管人员的选拔任用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郑健仕(2004)调查了浙江省3937家民营科技新创企业,在此基础之上对创业者特质进行研究,认为创业者的特质是指不同时代、环境或同一时代、环境中创业者群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水平及素质特征。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才能够成为出色的新创企业家。

吉林大学的刘振华(2007)运用目标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等知识,把创业者特质分为控制源、成就需求、风险倾向三个维度,研究了这三个维度对新创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中,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采用SPSSn.5软件对数据进行可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模型假设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

田毕飞(2011)通过对1980—2010年国内外有关特质研究的文章进行的全面检索,结果表明创业者涉及的人格特质有成就动机、冷静、模糊容忍能力、创新导向、自主、抗压能力、风险承担倾向等多达51 种,认为创业者的性格特质会影响创业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

杨建东,李强,曾勇(2010)实证考察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特质及其社会资本对吸引风险投资参与可能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对于吸引风险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强和具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更加可能吸引风险投资的参与,而创业者人数越多,越不利于企业获得风险投资。

3 结语

综合国内外关于创业者特质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创业者在心理上、行为上、创业动机上、个人教育经历、个人工作经历方面以及个人社会关系等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有的、异于非创业者的特质。这些特质使得创业者具备了在经营企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市场、政府关系、融资、技术等各种资源以及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从而成功经营企业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刘振华.《 创业者特质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每月定点连续随机抽样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月分别抽样30例调查住院满意度,该时段内共调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前(实施前)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龄18一84岁,平均(45.38±15.25)岁。2012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后(实施后)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龄19一82岁,平均(44.71±15.67)岁。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护理服务。

1.2.1 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胃肠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热情接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胃肠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疼痛的护理,鼓励多活动、早活动,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饮食、疾病康复健康知识等指导。

1.2.2 "HIS”护理服务“HIS”护理服务较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以下7个方面有所改进。

①信念(conviction: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全程覆盖贴心护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热情接待、加强术前沟通以及责任护士的快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随访工作,开展诸如针对肠造口患者的华西大讲堂、针对慢性感染伤口患者的出院后伤口换药延续服务。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医护一体化合作。“HIS”护理服务模式中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通过改变晨会交班形式、进行医护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级护理。

③关怀(care):注重关怀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使得患者与负责护士相对固定。

④沟通(communication:永不断线的沟通。科室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动手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胃肠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视频等,以加强患者与主管医护人员的沟通;开设具有胃肠外科特色的医护恳谈区,每周举办2一3次由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共同进行的胃肠道疾病专科互动讲座,将健康知识讲解与患者答疑相结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问题;此外,每间病房还配有沟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恳谈会的家属提问,责任护士和病房护士长在1一2个工作日给予回复。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诚的行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胃肠外科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取得患者信任的业务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间取得信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学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医护患三者的便利。开展基于患者舒适的胃肠疾病加速康复外科:不常规安置胃管、术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限制静脉补液量、尽早进食。

⑦满意(contentment:良性循环多方满意。护士们在患者住院体验上根因分析,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并分析“HIS”护理服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间住院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院内自测满意度调查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包括14个条口,每个条口的回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未涉及)”。各条口单项分数计算公式为:满意度=[(满意条口数+较满意条口数x0.8+较不满意条口数x0.6+不满意条口数x0.4+很不满意条口数x0.2)/总条口数一未涉及条口数)x100%,总满意度为第14条口患者住院期间对于病房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越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检查数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情况,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前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后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97.92±6.23。实施后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1,P<0.05。调查表中14个条口的满意度均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提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护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HIS”护理服务模式,探索胃肠外科临床护理的重点专科建设之路。

3.1 “HIS”护理服务模式的优势

“HIS”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促进护士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解决患者的问题。全程、贴心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住院期间更为舒适放松,增加的延续护理内容更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HIS”护理服务模式还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HIS”护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以先进、精湛的治疗、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住院体验。针对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护理。护患沟通路径化管理能责任到人,敦促护士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护士依据共同遵循的沟通模式,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再教育,保证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HIS”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达成。此外,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更加顺应多学科协作发展趋势的发展,加强患者、家属、临床医师、护士、麻醉师等相互合作,利用现有临床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外科手术打击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患者的角色发生了向医疗服务消费者的转化,在护理服务中应尊重患者的需求,体现医疗服务系统人性化。患者需要护士关心、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取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虑时得到安慰等,需要护士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患者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满意度可以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未开展前满意度,说明在胃肠外科重点专科建设中应用“HIS”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提高满意度。

3.3 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赋予了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医德的职业素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级护士用实际行动对重点专科建设的最佳支持。这与多项研究中强调的护士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观点一致。活动开展以来,护士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室快速康复流程,伤口治疗、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范畴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护理,从为患者洗脸、梳头等细微之处着手,耐心细致地维持患者住院期间整洁有尊严的生活;再结合专科知识进行住院流程再造,从减少患者的痛苦,点滴之间着手,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住院满意度。

3.4 “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篇4

关键词 农户创业;创业环境;个人特质;创业机会识别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49-02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and Model Construction

WANG Hua-cheng 1 LV Yue 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2 Hun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recent years,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wave of entrepreneurship,farmers′ entrepreneurship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mechanism of farmers′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by using attribution theory and cognitive theory.It is found tha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perceived value and resource acquisition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of farmers.The perceived value and resource acquisition are played a regulatory role not only between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but also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Key words farmers′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personal characteristics;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recognition

在“大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浪潮下,创业活动正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受自然条件、基础状况和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普遍较城区落后。近年来,许多地区制定了相关措施以鼓励农户创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北京市提出了“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了“夜渤海”“不夜谷”“十渡”等多个创业品牌。但实际上对于创业,一部分农户感到茫然不知,一部分农户态度谨慎。因此,有必要对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及内在关联进行探究。

从20世纪80年代起,很多学者就开始关注创业领域,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却不是很多,更谈不上对这些影响因素量化。据此,本文在归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各研究者的相关观点,构建出一个农户创业机会识别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以期解决上述问题、为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和农户改善自身素质提供参考依据。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概念界定

1.1.1 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者感受到并通过创建新的组织以利用机会获利的过程是创业机会识别的实质[1]。创业是人们意识到或者创造出新事物的商业性用途,并在发现其他人想拥有或者使用这些新事物的倾向之后,主动采取行动将潜在机会变为切实可行且有利可图的事业的过程[2]。机会本身不仅存在于客观现实中,也有可能被创造出来,机会识别是创业者应具有的一项能力。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者感知或发现创建新企业或开创新业务可能性的过程或活动。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创业机会识别可以定义为农户感知到的将来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开发创业机会并创建企业的过程。

1.1.2 创业环境。Gnyawali等[3]提出创业环境是对新企业成长发挥作用的一系列综合因素,涵盖了影响人们是否从事创业的诸多因素,如政治立场、文化走向等,保证公司从开始起步就能从这些因素中受益。张玉利等[4]提出,在一个环境中创业,这个环境好比影响创业活动关键因素的集合,不单单是上述提到的诸多因素,而且还包括有多大可能获得创业支持。于松涛[5]认为,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环境的好坏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是由诸多因素如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自然地理等方面形成的有机整体。虽然不同研究者的定义有差别,但从上述可以看出,创业环境一般都有以下2种特点:一是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必须面对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二是给予创业活动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因此,笔者认为创业环境其实就是要面对的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融合体,当然创业者也将会从这些方面获得援助。

1.1.3 个人特质。一般从2个角度研究创业者的个人特质:一是创业者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特征;二是创业者的心理特征,如是否乐观、自信,是否具备风险认知能力、创造性等。本文的研究主要从心理特质入手。创业者的个人特质是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重要因素,机会识别本质上是具有主观色彩的行为,当某一机会展现出较高的预期价值,并非每个人都会实施创业行为,并且坚持到最后的成功。因此,创业者的个人因素对于机会识别来说尤为重要[6]。

1.1.4 感知价值。在营销领域中,感知价值一词出现的更为频繁。Peter & Olson将感知价值定义为顾客在购买商品前认为该商品所能带来的效用价值[7]。本文旨在研究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由于大部分农户之前并没有创业的意愿,类似于营销中的购买前。因此,可以给感知价值下个定义,即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下,人们由于识别了创业机会从而感知了创业能带来的付出与回报,然后对此做出全面评价。

1.1.5 资源获取。创业需要来自各方面的资源,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社会资源、技术资源、金融资源,而农户一般难以获得充足数量或质量的创业资源。因此,资源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对创业机会的识别。

1.2 理论基础

1.2.1 归因理论与创业机会识别。Heider[8]提出的归因理论是指预测、解释、评价人们行为动因的一般过程。他明确提出,分析人的行为原因要内外兼顾。内部原因包括性格、爱好、情绪等,外部原因包括家庭结构、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工作劳累程度等。不少研究者运用归因理论哪凇⑼2个角度对创业机会识别进行了解释[9],认为创业者个人特质(内部因素)、创业环境(外部因素)均能对创业机会识别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2.2 创业认知理论的应用。社会认知理论从单一特质论到认知―行为论再到互动认知论。单一特质论中未考虑环境等因素,后来被诸多研究者证明不能成立。互动认知论则认为个体通过先验知识、内在认知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形成认知框架[10],发现、识别创业机会并进行决策,以形成创业意愿,最终实施创业行为。创业认知理论从个体特质、创业者的认知行为等方面研究创业,发现创业者的内在认知与环境是相关的,并且通过内在认知与环境的互相影响识别创业机会;其核心观点认为创业机会时刻存在于市场中,创业者通过主观认知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本文从创业认知理论出发进行研究,分析创业者自身以及创业环境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

2 假设提出

2.1 个人特质的基本假设

不少研究者认为,农户的个人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徐凤增[11]认为创业者通过多方面认知创业,形成创业机会的模型概念,从而识别及利用创业机会,创业者特质与创业机会识别高度相关。在创业机会识别中,个人特质包括6个维度,即警觉性、性格特征、先验知识、认知学习能力、创业动机及资源秉赋[12]。在本文的研究中,选取警觉性、性格特征、先验知识作为创业者所拥有的个人特性。

Kirzner指出创业者警觉性对机会识别的影响,认为创业的核心因素是机会的发现,只有那些具有敏感洞察力的创业者才能通过自己对市场和技术特有的了解和识别能力发现并开发商业机会[13]。个体创业者的敏感性越高,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越强;一些个体跟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有助于提高创业警觉性。

性格特质包括多个方面,如是否乐观、自信、具有风险认知能力和创造性等。Krueger & Brazeal发现成功的机会识别与个体长期拥有乐观的心态、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关系。岳甚先等[14]在调查了200多名创业者及经理人员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对比,发现创业者一般具有更充分的自信,促使其更快地做出相关决策,从而拥有更大成功的可能性。

创业者在不同的创业阶段对创业机会的认知也是不同的[15],通过不断补充相关知识及积累经验等可以充分影响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利用。基于对创业者的特征研究,Shane & Venkataraman认为个人的先验知识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对其识别机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2]。据此,认为个人特质与农户的创业机会识别有正相关关系。

王侃[16]发现,创业者特质与资源获取也有一定的联系,其中风险承担、可控程度、机遇把握以及创新性与资源获取效能和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基于以上分析,提出3点假设,H1:创业者个人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有正向影响;H2:创业者个人特质对感知价值有正向影响;H3:创业者个人特质对资源获取有正向影响。

2.2 创业环境的基本假设

创业环境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创业机会识别。Devi R.Gnyawali建立了5个维度的创业环境框架,与创业的核心要素联系起来,并特别强调了创业环境对制造创业机会的作用[3]。在创业过程中,农户所处的环境是开放的并不断变化的,所以创业过程是充满挑战的过程,许多不确定性会突然发生,可能会使农户预期落空或陷入困难、矛盾之中,改变了农户对创业的感知价值,最终加大了对创业机会识别的难度。创业环境动态性与创业资源识别呈显著相关,宽松的环境有利于降低创业资源的识别到利用的难度[17],即有利的创业环境有助于农户对各种资源的获取。环境的不确定性会同时带来机会和威胁,这是创业机会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宽松的环境能够通过资源的可用性和获取性刺激创业导向。据此,提出以下假设,H4:创业环境对创业机会识别有正向影响;H5:创业环境对感知价值有正向影响;H6:创业环境对资源获取有正向影响。

2.3 感知价值与资源获取的基本假设

创业者自身所拥有的特性,如先验知识可以提高农户对创业的感知价值,而信息搜寻、处理能力及资源禀赋等会使农户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可能会导致创业机会被成功识别。因此认为,感知价值作为中介变量在创业环境、个人特质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夏航宇[18]认为互联网信息资源及其质量对创业机会识别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有不少研究表明,创业资源获取作为中介因素对创业机会识别起重要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2点假设,H7:感知价值对创业机会识别有正向影响;H8:资源获取对创业机会识别有正向影响。

基于上述个人特质的基本假设、创业环境的基本假设和感知价值与资源获取的基本假设,本研究提出了农户创业机会识别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3 结语

随着创业浪潮的到来,农户对创业行为表现出越来越高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对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1个农户创业机会识别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其特点在于:①根据归因理论,从内、外2个方面分解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认为个人特质、创业环境分别是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内部和外部因素;②将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应用于农村地区的调查研究,并结合我国社会情境和农户特点引入资源获取和感知价值的中介变量,对已有模型进行了完善。

概念模型表明:个人特质和创业环境均对农户的创业机会识别具有正向影响;感知价值和资源获取与农户的创业机会识别呈正相关关系;且感知价值和资源获取在个人特质与创业机会识别、创业环境和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仅提出了理论框架,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进行影响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实证分析。

4 参考文献

[1] BYGRAVE W,HOFER C.Theorizing about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Theory & Practice,1991,16:13-22.

[2] KIRZNER I M. Creativity and/or Alertness: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Sc-humpeterian Entrepreneur[J].The 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 1999, 11(1):5-17.

[3] GNYAWALI D R,DAN F.Environment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1994,18:43-62.

[4] 张玉利,陈立新.中小企业创业的核心要素与创业环境分析[J].经济界,2004(3):29-34.

[5] 于松涛.基于GEM框架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J].华北金融,2007(11):13-14.

[6] 陈海涛,蔡莉,杨如冰.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的构建[J].中国青年科技,2007(1):4-11.

[7] JR NORRIS F KRUEGER,ALAN L CARSRUD.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Apply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1993,5(4):315-330.

[8] HEIDER F.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New York:Wiley,1958.

[9] 思思.创业者特质、创业环境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10] MITCHELL R K,BUSEBITZ L,LANT T,et al.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Rethinking the People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Practice,2002,27(2):93-104.

[11] 徐凤增.创业机会识别与杠杆资源利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2] SHANE S,VENKATARAMAM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3,25(1):217-226.

[13] HATTWICK R E. Perception,opportunity and profit: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By Israel M.Kirzne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p.239.Price:$15.00[J].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1979,8(2):183-188.

[14] 岳甚先,陈曦.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整合模型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0(2):84-89.

[15] VENKATARAMAN S V.The Distinctive Domain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97:3.

[16] 王侃.基于资源获取的创业者特质、创业网络与网店经营绩效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创业者;人格;成功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68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2

0 引 言

进入新时代,社会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对于一个个体、一个团队、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构成国家创新的要素中,个体的创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平衡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实现更多人更好地就业等都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开始大力倡导创业和创新,并逐渐通过国家机器的力量进行良性引导。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创业者的人格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能对当前我国的全社会创业大趋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创业人格的研究模型

最早的创业人格成功模型是由Rauch和Frese联合提出的。在这一模型中,Rauch和Frese重点描述了个体差异与创业成功的关系,即一般人格特质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这一研究模型的建立依托于一个重要的假设――一般人格特质并不是直接在创业过程中发挥作用,而是通过三个不同的途径:第一,一般人格特质形成了诸如需求、冒险、创新等特质,这些特质在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第二,人格特质对于个体的知识、技能能够产生影响,这对创业者来说无疑也是十分关键的;第三,一般人格特质能形成对于环境更高的适应性和改造意愿,进而形成更为积极主动的行动意愿,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Rauch和Frese提出的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很好地区分了与成功相关的远端和近端要素(变量),对于后续的研究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带动作用。但是这一模型并没有将未来的变量加入进来,因此,虽然在进行创业成功者的分析时准确度较高,但无法很精确对对创业中的人员进行更为合理地评价和指导。

2 创业人格的研究变量

2.1 自主性

创业者区别于一般员工的一点就在于需要在没有管理者的前提下自己做出决定包括行动计划、行动目标以及控制计划的方式和方法等。从当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虽然创业者和非创业者在主动性方面的人格差异是可信的,但是很难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合理的阐述。在创业初期自主性能很好地实现创业者的多项目标,但在这样的决策惯性下很容易造成创业者的自信膨胀,进而丧失对自身决策和行为的约束力,影响到进一步的创业,这也是许多创业工作在前期发展迅速但一段时间后就遭遇巨大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相关的论证认为,自主性与创业成功之间存在着显著地正相关关系,但从企业成长性的角度考量自主性的研究目前仍然很少,所以无法验证之间的关系。

2.2 成就需求

高成就需求的人往往偏好有挑战性的任务,对于常规的、一般的任务需求度则较低。通常情况下,高成就需求的人能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自身的工作环境,进而形成更加便捷和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的优势条件。此外还有另外的研究表明,创业者的成就需求与创业成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

2.3 控制点

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将控制点划分为内控制点和外控制点两种类型。所谓内控制点通常是指一个人能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对自己的未来或命运形成一定的驱动性影响,外控制点则是他人的行为或外部环境对个体的未来或命运形成一定的驱动性影响。因此,创业者应首先认同自身的商业结果,然后积极地去改变所处的环境形成更加具有优势的竞争条件,从这一点来讲,创业者人格在内控制点与普通人群的差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2.4 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所能形成的识别、界定进而形成间接的能力,比如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生产流程创新等。创新性虽然可以作为个体的特征,但实际上企业要实现创新单纯靠个人是几乎实现不了的。创业者的创新性在相关的研究中表明,相较于普通群体有着更高的明显表现,同时创新性与创业成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

2.5 冒险性

冒险性对于创业者的影响在当前的研究结果中看来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主要在于创业者对冒险的趋向是偏向于靠近还是远离。但是在冒险性对于创业者的正向影响关系方面,认知是一致的。同时研究人员也认为,冒险性对于创业者的正向影响关系相较于其他的特性要弱得多。

3 人格与创业研究的分歧原因

在过去针对创业者人格的研究中,研究者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造成这些分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创业团队的概念界定未能达成一致。例如Collins等人认为创业团队应该是涵盖了与商业有关的所有职位,包括管理者、推销员等,界定是否属于创业团队的标准应该是是否为创业团队的目标付出;但是Stewart等人则认为界定是否属于创业者团队的标准一定是对团队具备一定的所有权。在这样的分析下,所产生的研究变量具有相当的差异,这也形成了最终研究结果的差异。

第二,在诸多的研究中样本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是因为所选择的样本同属于一个行业,所获得结论对于其他行业的适用性还有待于验证,有的则是所选取的样本量太小,对于全样本的影响性和代表性有待于探究,还有的则是在进行样本的选择时存在着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主观的意愿加入的过多,这也影响了其他研究人员对于研究成果的认同度。

第三,研究工具不同。针对创业者人格研究的工具有很多,同时也存在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人员基于自身的研究需求和研究条件,往往会选择更有利于自身研究的工具,这就使统一研究课题因为研究工具的不同出现了研究结果上的差异,从而造成了创业者人格研究结论的分歧。

第四,创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备复杂、多段和多阶的特性,在不同的创业阶段,即便是同样的人格特性所发挥的作用和作用程度也都是存在差异的。如果针对某一人格特质,研究人员所选定的创业阶段不同,那么最终的结论也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

4 创业人格的研究展望

4.1 内涵界定和模型重建

现有的研究模型和研究概念大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前人在提出研究模型的过程中依据的是当时的研究环境,因此对于当前世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适应度必然会降低,这对创业者人格研究的结论无疑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创业者人格研究中对现有的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概念应该重新界定,对于创业者人格研究的模型也应根据实际的状况进行重建,最大限度地使研究结论符合客观、科学的原则。

4.2 测量的优化

当前关于创业者人格特质领域的研究大多数仍然是横断研究。但是创业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活动和关键表示变量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相关测量时应综合考量创业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各变量的差异变化,在遵循这一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对各关键要素测量的地化。

4.3 绩效变量的细致化趋势

研究者在进行创业者人格的察时通常会采用定性与定量两种分析方式。在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定量分析的方法越来越多,所能达到的精度也越来越高,这样的变化趋势促进了创业者人格绩效变量的不断细化。关于人格与绩效的研究也表明,创业者人格与绩效的关系随着绩效定量种类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曦伟.成功创业者人格特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王诗桐.创业者特质、创业态度与创业倾向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3]刘万利.创业者创业机会识别与创业意愿关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创业者;创业倾向;创业倾向维度;创业倾向组合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055-02

创业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注入活力,因此,对创业活动和创业者的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兴趣。

一般来说,创业者具有独特的价值、态度及需求驱使他们创业。甄别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工具之一是利用个体所拥有创业个性倾向,例如成就需要、自主需要、控制信念、决策、创造的欲望和自信心等,作为评判创业者的标准。

1创业倾向的概念

对创业倾向的研究最初是源于对企业家的研究。“企业家”(Entrepreneur),是指现存企业中的负责经营决策的领导者和新企业的创建者。创业倾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是指创业者具有的个性特质。一般来说,创业者在这些特质维度上具有显著倾向,以此与非创业者相区别。创业倾向并不是对创业者的简单描述,而是对创业者行为、态度、能力以及心理特征的综合测量,反映了创业者不同于非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和行为态度,反映出创业者所具有的创业意识深度和创新倾向程度。

2创业倾向维度

2.1内外控倾向(Internal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内外控倾向源于Rotter(1954)的研究,他认为,个人对事件结果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结果是在自身控制和理解之内的,另外一种看法是认为结果是在其控制和理解之外的。

由此,在内外控倾向这一维度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内控和外控。所谓“内控”,即是指“内控者”认为自己是本身命运的主宰,可以自我掌控命运;相信能通过自身的能力、努力或技巧对结果产生影响。与之相对应的是“外控者”,外控者认为自己被命运所摆布,命运受到外力的控制,事件的结果是个人自身无法决定或影响的。

利用Rotter开发的I-E量表(内控与外控量表)进行组织和管理研究,结果发现创业者比普通人具有更高的内控倾向。这是由于在创建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需要创业者及时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能力有充分的把握,这对创业者正确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创业潜质的人往往更有可能是具备内控倾向的人。

创业者的定义是对自身负责,因为对创建新企业的决策来说,影响结果的能力和风险认知都很重要。毫无疑问,“内控”是创业者研究中最重要的心理特质之一。在概念上,“内控”倾向增加了创业者采取行动实施其计划的可能性。

2.2创新(Innovativeness)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业者的角色就像是发生转变的催化剂,他认为创业者是有创意并采取切实行动的人,他们不仅能够发现新的机会,还能够实现机会。将创业者的角色定义为创新者,表明创业者能采取或实施各种竞争战略来完成整个创业过程,如:引入新产品、引进新服务、使用新技术或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或新渠道、寻找新的原料供应,甚至发现开拓新行业或者重组整个行业。

创业者(特别是成功促使企业成长的创业者)比非创业者更富有创新精神。在国外的研究证实,就算是创业学专业的学生也比管理类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富有创新性。以美国为例,企业创建者在创新维度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非企业创建者,而且创业者在创新维度上的得分也高于企业的一般管理者。

由此可见,创新是诱使创业者创建企业的主要动因之一。创新的机会和先进的新技术是进行创业的契机。

2.3风险倾向(Risk Taking)

创业显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整个创业过程也就包含着一定程度的财务风险和心理风险。

经验研究认为创业者是风险的接受者,认为企业的创建者比非创建者在接受风险的倾向上得分要高,但同时也发现了创业者对极端风险的谨慎判断。因此,在风险倾向这一维度上,学者普遍认同创业者是适度风险的接受者。

但是,有些学者的研究却不认为接受风险是创业者的个性。他们认为从风险倾向上很难将创业者与其他人明显的区分开来;认为风险倾向这一维度无法将创业者与企业的职业管理者加以区别,认为接受风险的倾向是两者共同的个性特征。

在风险倾向上也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概括起来,对风险倾向的争议在于两点:一是接受风险的倾向并非是创业者所特有的,二是创业者很有可能不是倾向于接受风险,而仅仅是适度风险的接受者。

2.4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

成就动机又称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是指个体希望表现较杰出,以追求进步与完美的欲望,是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完成,并希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高成就动机的人有成功的强烈愿望,总是为自己设置挑战性的目标和标准,他们并不满足于目前的成就,努力不断改善绩效。有很多的研究表明了创业者比其他人有更高的成就需要。

与风险倾向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维度。一方面,有研究证明创业者的成就动机较一般人要高;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成就动机维度也很难将创业者与职业管理者加以区分,也认为该维度是两者共同的个性特征。的确,很多非创业者,如研发人员、设计人员、创作人员,甚至从政者,其个性中都具备相当程度的成就动机。从这个角度来看,争议确实很大。

但是,尽管存在争议,创业者具有高成就动机还是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而对创业者和其他群体在成就动机的比较研究高相关性也支持这一论点:高相关性的结果表明了创业者的出现和成就动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除了以上四个维度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其他一些维度,如先行性(Proactive)、自主性(Autonomy)、竞争积极性(Competitive aggressiveness)等。由于其他一些维度或者在含义上与前文阐述的四个维度有重叠,如自主性和内控倾向,先行性和创新;或者这些维度对创业倾向的解释度不够,如竞争积极性。本文仅就这四个维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3创业倾向组合

总的来说,创业倾向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单个的创业倾向维度并不能说明是否具备了创业倾向,因此需要对创业倾向的各个子维度进行组合,需要考量创业倾向各个子维度上的综合得分。

所谓创业倾向组合,是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创业倾向的子维度,这样才表示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创业倾向。所以,创业倾向组合不仅仅是对单个创业倾向子维度取并集进行简单的加总,而是对创业倾向下各个子维度上取交集的一个过程。如果在创业倾向的几个子维度上同时具有较高的分值,就可以认为具备较高的创业倾向。这类似于数学的乘法,即是说,创业倾向上各个子维度得分只有进行相乘才能说明创业倾向的真实程度,如果只是简单的相加并不能说明创业倾向的程度。

4未来的研究方向及意义

创业倾向对创业者特质或特定行为有一定概括,将这种特质看做是与生俱来的,是个性中的先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创业者和创业行为进行了解释。

同时,有一些学者对单纯使用创业倾向来解释创业活动进行了批评,认为将创业者视作恒定不变,缺乏权变的动态性,研究结果也没有对产生创业活动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而且认为创业倾向强调创业者是具有某些特征的个体,忽视了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和学习教育的作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由此看出,对创业倾向的研究还不完善,尤其是在研究样本的选取上疑问较多,理论分析也表现薄弱。如何联系其他研究主题,如外部环境研究、创业企业绩效研究、创业区域比较研究等进行交叉研究,如何更好地对创业倾向研究进行拓展和深入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就中国的整个创业研究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次和理论层次的探索性研究。就见诸期刊的论文来说,我国以创业倾向作为研究主体进行研究还较少,更遑论对创业倾向进行实证研究。因此,亟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创业倾向进行理论探讨,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实证检验,构建中国的创业理论体系。

目前,国外学者经对创业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是,中国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状况,目前的转型发展阶段使中国创业者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创业者的特殊性。针对中国背景下的这种特殊性,对创业者及其创业倾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该研究能为我国制定创业政策提供决策基础,能为我国开展创业教育奠定理论基石,还有利于建设促进创业活动的社会环境,有利于营造培养创业倾向的区域文化,有利于推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姜军,蒋士杰,陈德棉.不同视角下的创业者素质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5(6):17-20.

[2]Kreiser,Marino,Weaver.Assessing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scale:a multi-country analysi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 summer:71-93.

篇7

Z高校是我国著名的一所以理工类学科为主的高等院校。Z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许可证贸易,一种是创立衍生企业。许可证贸易包括了Z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部门将学校产出的科技成果通过许可和出售两种模式推向市场。创立衍生企业是Z高校的科技成果由内部人员通过创立企业的形式进行转化,主要包括了教师创业和研究生创业两种类型。在对Z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后,发现研究生创业的模式在实践中取得的效果较好。Z高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中主要采用许可证贸易的途径,而其中采用最多的是许可模式。由于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规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难以量化、专利权权属存在波动性等因素的影响,Z高校在进行许可证贸易时,更倾向于进行成果权的授权许可方式。这种模式通过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许可给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学校可以保有所有权,同时交易流程较为简化,交易风险较小。但无论是出售还是许可,Z高校的许可证贸易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实际效果不好。分析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的科技成果源于高校教师或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有些属于实验室技术,真正实现商业化,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中试等试验研究,有些成果虽然离市场很近,但关键参数或技术诀窍还掌握在教师或课题组手上。在实践中,由于高校教师与企业经营者、教师与高校科技转化部门之间因为理念、利益等方面的分歧,高校对被许可技术的后续支持上存在问题较多。Z高校对于创立衍生企业的热情不高。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内部人员创立衍生企业的现象。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创业,一种是研究生创业。进行科技创业的教师主要是科技成果的发明人。虽然Z高校所在的地区,当地政府出台了允许高校教师停薪留职,要求高校设立创业岗等方式鼓励高校教师脱产,带着自己的发明成果进行创业,但学校层面持不积极态度。对这些Z高校教师创办的企业从规模和发展情况分析,这种成果发明人创立衍生企业实际效果不好,大部分维持在中小规模。而研究生创立衍生企业在Z高校的实践中数量很少,但是成功率很高。Z高校中采用这种模式创立的衍生企业,已有两家上市公司,其他几家的规模和效益的发展情况呈现出上升趋势。

2Z高校衍生企业—XF公司案例分析

在对Z高校这些研究生创办的衍生企业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企业有一定的共性。首先创业类型是科技型创业。这一点是因为这些公司是按照Z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进行统计的。事实上Z高校的学生创业中,选择较多的是低成本的服务行业和培训行业。但本文关注的是学生的科技创业,因此其他类型创业不在本研究范围。第二,创业的研究生得到了学校、导师和实验室的支持,尤其是技术成果的支持。第三,这类研究生创业者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第四,这类研究生创业者普遍参加了挑战杯的创业计划比赛。这些衍生企业可以归纳为以研究生为主导、以导师和实验室(课题组)为后盾的科技创业模式。在这些企业中,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XF公司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通过对XF公司创业模式中的微观因素分析,比较该模式相较于Z高校其他模式的优势。XF公司是我国语音产业中重要的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XF公司的创立由Z高校的一群研究生发起创立,其主要发起人是Z高校语音实验室的一名博士研究生LIU。XF公司初创期,其核心技术来自于Z高校语音实验室的发明成果,主要成果发明人是LIU的导师。LIU在学习期间,参与很多成果的研发,对实验室取得的发明成果十分了解。同时在实验室学习期间,LIU还在Z高校语音实验室与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中,了解了国内外语音技术的发展。LIU通过取得学校的授权,同时整合了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奠定了XF公司在国内语音产业的领先地位。XF公司的成功,虽然很大部分归功于创业团队,尤其是创始人LIU的创业素质,同时这种模式的成功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1创业者特质

研究生敢于创业者,一定具有冒险精神和强烈的成就动机等创业者特质。这种特质在XF公司的创始人和创业团队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相对于教师创业者来说,这种特质并不是说在教师创业者中不存在。而是在研究生依托导师和课题组的技术成果进行创业的模式,决定了研究生创业者相对于教师创业者,创业者特质更能够被准确地发现。因为研究生如果要应用实验室成果进行创业,不仅在自我认知上,认为自己能够创业成功,同时导师或课题组愿意把科技成果许可和授权给研究生创业,至少在实验室内部对研究生的创业素质是持肯定态度的。自我认知加上与其关系密切者的外部判断的叠加,才可能促使研究生进行科技创业。而教师创业往往都是基于自我认知,缺少了外部较为权威的评价反馈。

2.2创业者的机会识别

研究生创业者由于其在学习期间接触并参与到专业领域的研究中,熟悉和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同时在导师和实验室其他人员的帮助下,能够识别和把握科技创业中的机会。由于研究生的存量较少,创业立足于增量的发展,所以对新事物的接受度相较于教师要高。教师创业者一般是成果的发明人,往往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原有的财富、声望、地位和学术的积累有可能对创业过程产生一定的阻滞作用。

2.3创业者的技术支持

从表面上看,研究生创业者相较于教师创业者,在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劣势。但仔细观察后续的创业过程,发现研究生创业者获得的技术支持往往更持久。教师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为了实现创业的目的,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上,大大削弱了在学术上的继续精进。Z高校的实践证明,很多教师创业者最后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创业效果,同时,高校也失去了一个优秀的科研人才。而研究生创业者所依靠的技术来自于导师和实验室,研究生创业并没有改变原有技术创新团队的主要构成。在研究生创业过程中,原有技术创新团队依然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生进行科技创业得到了导师和实验室的认可,并给予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研究生作为团队的内部人,在技术交流、文化认同等方面和技术许可方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比起将科技成果许可给外部人,一些关键参数和技术诀窍,导师及其团队更容易提供给自己认可的研究生。

2.4创业者的社会网络

研究生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很大程度是来自于校园的人际关系。在对Z高校研究生科技创业者团队分析发现,团队普遍是参加挑战杯等创业大赛过程中组建的。XF公司的初创团队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校园BBS的招募。创业大赛、学校的创业者协会、BBS创业论坛等途径为研究生创业者建立多学科、多专业的团队奠定了基础。目前学术界开展的创业研究没有形成公认的创业模式。本研究依据的也只是Z高校的具体实践,样本量较少。虽然很难运用归纳法得出研究生创业成功模式的充要条件,但是通过对XF公司创业者以上分析总结出的四个方面因素,还是能够获得对研究生创业教育有所启示的结论。

3研究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3.1创业特质教育

创业特质包括了有利于创业的个性特征、创业意识和价值观。在对个性特质研究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个人特质受到了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先天基因占主导地位。后天环境因素是否能够改变个体的个性特质还没有得到足够数量的研究结论支持。创业意识和价值观是社会因素的产物,主要依靠个体后天的习得。Z高校进行学生创业教育的创业课程主要分布在两个领域,一个面向本科生的通识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另一个是面向管理类学科,主要针对MBA学生,呈现出一定的体系化。在通识教育上,Z高校创业课程同样存在着学者总结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纸上谈兵较多,课程不成体系,课程质量不高等。在对Z高校研究生创业者的访谈中,研究对象并没有提到这些创业课程对他们从事创业产生了影响和帮助。原因可能是这些访谈者并没有选修过这些课程或者是这些课程的针对性不够,课程质量不高。

3.2创业能力教育

对个体能力的研究表明,构成个体能力的维度很多,学术界也没有形成公认的能力模型。本文中所讨论的创业能力,因为除去了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所以定义为创业者所具备的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技能。这种创业技能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因素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不断获得和提升的。在对Z高校研究生创业者的访谈中,研究对象普遍提到Z高校的创业实践活动对他们选择创业和创业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帮助。Z高校的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学校各级团组织负责开展的“挑战杯”等创业计划竞赛和社团组织如创业协会开展的各类活动。创业计划竞赛尤其是“挑战杯”的比赛在Z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Z高校在组织参加“挑战杯”比赛中,对被遴选出参加省级和全国比赛的团队都要进行创业知识的辅导。辅导课程邀请了工商管理、公司法务、企业实务等方面的教授和实务界专家进行授课。Z高校的研究生创业者认为参加创业大赛的经历和学校组织的辅导课程对于创业帮助很大。同时Z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对于研究生创业团队的建立,研究生创业者社会网络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4启示与不足

篇8

关键词:创业胜任力;提升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的我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HB15JY071);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课题:“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网络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RS-2015-1046);河北省社科发展课题:“新常态下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5030356);2016年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下河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策略”(项目编号:2016011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9日

一、创业胜任力概念及内涵

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了胜任力一词,自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引用到不同行业分析不同群体的胜任能力。根据戴维教授的观点,创业胜任力是指能够将成功创业者与失败创业者区分开来并可以进行测度的个人特征。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把握,本文按照“这些特征是否能继续发展,是否能被改变的标准”试着将这些个人特征总结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创业特质”和“创业技能”两部分。

创业特质是指从成功创业者身上抽象出来的、区别成功创业者与失败创业者的、相对稳定、难以改变的、独特的个人特质。创业特质可以分为生理特质、心理特质及社会特质三部分。生理特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个体特征。创业是一个极其艰苦的工作,没有健康的身体,创业工作将难以进行;另外创业者的性别、年龄等生理因素也对创业活动有直接的影响。心理特质包括创业者的心态、信念、毅力、抗挫折能力等,对创业活动有重大影响;过硬的心理特质是创业者成功创业最重要的前提。社会特质包括个人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尤其是目前我国的创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创业环境还不完善,使得血缘、地缘、业缘、学缘关系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凸显。一般来说,同等条件下社会特质越强的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

创业技能是指通过后天的学习及训练可获得的、能保证创业活动顺利进行的知识和能力。概括来说创业技能包含了把握市场机会技能、整合资源的技能以及管理团队的技能。

二、创业胜任力现状

按照上述创业胜任力的概念及内涵,本课题对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现状做了粗略调研。调查对象为河北省高校的在读大学生和部分毕业3~5年的毕业生。通过调研发现河北省大学生普遍存在创业胜任力不足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一)缺乏创业信念。创业是笔额外的风险投资,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因此具有好的意志品质、不懈追求的精神及平和的心态,往往可以增加创业成功的筹码。然而通过对近几年曾涉足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分析来看,不少创业者往往对创业的艰苦性心理准备不足。由于缺乏承受挫折的准备,稍遇失败就心灰意冷,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承担风险,导致在创业过程中半途而废。这就要求创业者事前就要预见到创业的艰辛、风险和可能的失败,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并做好面对的心理准备,以顽强的意志承受这一切。

(二)缺乏创业认知。创业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挑战,大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与社会接触少,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由于经验不足,眼光有限,难免欠考虑;大学生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对商场上的待人接物不太适应,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在与生意合作伙伴交往方面往往会遇上意想不到的困难;创业意味着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处理,如工商、税务等部门都要进行沟通、打交道,涉及面特别广,这对于缺乏创业经验和社会关系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

(三)创业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少。创业需要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与资金融通、沟通技巧、风险管控等多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创业者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远远不足。据了解,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了解和学多来源于媒体资讯、社会宣传及同学朋友间的相互交流,而来源于权威部门创业教育及培训的只有不到四成,这无疑让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遇到困难或瓶颈时感到十分迷茫而无从入手。而不管从政府层面还是社会层面,类似的正规培训不是很多,即使有,昂贵的培训费用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仅靠学校创业中心的一些培训,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者自身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

(四)缺乏创业需要的核心技术。调研发现,缺乏创业需要的核心技术也是导致很多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受学历、学识、专业等因素的限制,很多低学历、见识少、专业能力不高的创业者,在创业中很难拥有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使得这些创业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困难重重、难以立足。

(五)缺乏筹措资金的技能。资金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瓶颈。没有资金,再好的新技术、再吸引人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资金困难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从起初的创业启动资金,到企业平稳发展,再到扩大规模、扩大市场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有调查显示,四成大学生认为“资金是他们创业的最大困难”。大学生创业者在策划创业方案时很难找到融资对象,其创业资金主要来自家庭支持和自己积累两方面,而来自银行贷款和政府资助的比例较小,这就使得大学生创业者们经常捉襟见肘,无法做到扩大规模,开拓市场。

三、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策略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形势凸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各高校可通过健全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创业教育内容、重视创业实践演练等途径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

(一)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创业胜任力。创业胜任力的提升,依赖于创业教育体系的健全程度。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来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

(二)优化创业教育内容,提升创业胜任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大多开始于大学阶段,因此大学成为大学生创业的萌芽时期。创业胜任力中的素质、知识、技能等都可以在这一时期得到集中的培养与锻炼。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机会识别能力、市场把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等,都是可通过各种课程的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安排来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创业知识中的专业知识大多也是通过高校教育而获取的;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者提高自身创业素质的最直接有效的通道。因此,各高校要积极营造氛围,重视创业文化建设,优化创业教育内容,让大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创业文化和各种创业活动来培养自身的创业素质、创业特质和创业技能,以切实提升自己的创业胜任力。

(三)重视创业实践训练,提升创业胜任力。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升离不开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各高校要切实重视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估标准。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四)营造创客氛围,提升创业胜任力。创客泛指那些喜欢自己动手,通过创造与分析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行动者。多年前,欧美创客通过自己的创新创意并动手设计,用不到波音公司1%的成本研制了具有强大功能的无人机,由此展示了创客这一群体惊人的创造力量。如今,这股创客浪潮正席卷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作为一个教育平台,应努力创造“以人为本、面向学生、推崇创新、支持创业的创客氛围”。这种氛围能为学生日常创新创意实践提供一个更真实的环境,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实践教学与创新发展融合的目标。作为一个服务共享平台,高校创客空间要促进不同兴趣团队、工作室、实验室成员与外部创客空间成员的沟通交流。高校可以通过组建学校、社区、企业、政府合作联盟,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训练营、创业培训等低成本、一站式的特色服务,帮助创客对接创投机构,为创客提供项目推介、投融资服务。可以通过创客空间对接合作企业,为中小企业对接政府机构、落实政策扶持,提供技术与管理培训、投资管理、专利申报服务等,以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

四、结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形势凸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短板效应愈发明显,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亟待提高。各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值得深思!本文从健全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创业教育内容、重视创业实践训练、营造创客氛围等四个方面对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做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高有所裨益。

主要参考文献:

[1]袁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内涵解读及提升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2.

[2]郭玉娟.创业教育视角下创业胜任力模型的重构[J].创新创业,2016.4.

[3]武亮.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创业困境、破解与对策[J].商情,2015.48.

[4]谷力群,王玉.“80、90后”青年的创业胜任力调查研究[J].现代商业,2015.29.

[5]常海霞,牛永军,刘建辉.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能力 创业定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变,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与海归学子和下岗失业者构成了备受关注的创业群体。这三类创业者的数量、主体特征、创业动机、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各不相同。下岗失业者创业人数最多是各级政府最关注的事情之一,下岗失业者弱势群体地位决定了他们以生存型创业为主,创业自救即是他们个人创业动机也是社会寄于的期望,他们普遍选择技术门槛较低的消费服务业创办自我雇佣型企业。海归学子创业人数虽不多,但却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亮点之一。他们具有的专有技术和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以体现自身价值为创业动机,成为机会型创业者,社会寄于他们的创业能够开辟新产业和大市场引领经济飞跃,他们普遍选择了创办高薪技术企业。大学生是刚刚涌现出来的创业群体,大学生有较好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但还不足以独立开办高薪技术企业,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但缺乏实现的条件与能力。社会没指望他们像海归学子用高薪产品开发新产业和大市场,但也不希望他们放弃所学专业,在消费服务领域挤压下岗失业者。如果说“自我雇佣型企业”和“产品创新型企业”分别是下岗失业者和海归学子最佳创业定位的话,那么大学生的创业定位与他们自身的创业能力息息相关。

1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是大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名创业者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可以把这种能力理解为,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一系列知识、一套技能和一类特质的综合表现。那么知识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回忆起来的信息储备组成;技能则表现为应用知识的能力;特质则是由创业者特有的品质和特征组成的集合。

大学生创业不同于海归学子创业更不同与下岗失业者创业,他们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在学校的创业园中感受创业实践,大学生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是企业的一双翅膀,为企业源源不断的提供动力。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创业者相对容易获得和提高的能力,但特质则是一些人特有的品质和特征组成的集合。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在印度、马拉维和厄瓜多尔等国的跨文化调查发现和描述成功创业者的行为,并且经过usaid(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研究,总结出以下14种成功创业者的特征。

知识、技能和特质是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自主创业必备能力,如果没有具备全部的三种能力,那么在成功运营企业和控制风险等方面将会遇到很大困难。

1.1 只有知识和技能缺少特质的创业者

一个想要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如果他只有知识和技能而缺少创业者特质,那么他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是不会生存太长时间。例如,缺少特质的创业者,当他遇到企业发展的障碍时,他可能只会在短时间内坚持;同时他很难发现和利用机会改变企业所处的被动局面;缺少特质的大学生创业则可能不会愿意去预测商业中的风险。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足够的创业者特质,创业者特质表现在以下方面:

1.1.1 心里特质方面

(1)成就需要(2)控制欲(3)自信(4)开放心态(5)风险承担(6)创业精神

1.1.2 行为特质方面

(1)勤学好文(2)执着(3)灵活应变(4)吃苦耐劳(5)脚踏实地(6)良好商业道德(7)责任感

1.1.3 知识特质方面

(1)坚实的基础知识(2)广博的专业知识(3)善于更新完善知识

1.1.4 能力特质方面

(1)经营特质(2)管理特质(3)人际关系

通过对以上成功创业者特质的归纳和总结,得出作为单个的创业者难以完全具备以上特质,每个创业团队也不可能完全具备。所以更加突出了组建创业团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表明在选择创业团队成员时要充分考虑其具备的创业者特质,已形成团队成员的互补。

1.2 只有知识和特质缺少技能的创业者

技能是能够应用知识的能力,它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获得技能。一个只有知识和个人特质而缺少技能的创业者,将会发现缺少技能,知识和特质就没有了应用价值。技能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获得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技能联系到商业方面主要涉及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技能:

技术上:工程 计算 木工 机械 餐饮……

管理上:市场营销 财务管理 组织 计划 领导……

大学生创业技能提高需要合适的创业环境为其提供舞台,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为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既提高了创业技能又明确了创业方向,为实现自我创业定位找到了途径。

1.3 只有技能和特质缺少知识的创业者

一个只有技能和创业者特质而缺少知识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就会缺少核心竞争力,那么他的创业也仅限于生存型创业活动。创业者身处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如果缺乏知识,那么他的企业最终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导致失败,企业成功的基础就是知识。包括经营企业的知识,了解消费者了解市场的知识,熟悉竞争对手了解产品加工技术和生产资料知识,熟悉企业管理等知识。大学生所从事的专业创业区别于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生存型创业,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学生依托与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将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和创业者特质在大学生创业过程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仅仅具有一种或两种能力就想要成功创业是不够的。大学生创业者对照成功创业者的关键能力检查自身的能力缺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尽可能的获取全部的三种能力,大学生创业者组建良好的创业团队也可以弥补因个人而欠缺的能力。

2 大学生的创业类型

经过对我国大学生从事创业的形式分析,可供选择的创业形式主要有三种:自我雇佣型创业、所学专业型创业和产品创新型创业。

2.1 自我雇佣型创业

大学生作为企业主创办的生存型企业,该企业从事的业务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没有必然的联系。自雇型企业是一个国际通用概念,自雇型(self-employed)的基本含义就是自己雇佣自己,自己给自己开支。自我雇佣型企业的特点是:一是微小性,一般是由个人或家庭为主要经营主体;二是社区性,自雇型企业一般创建于社区、依托于社区、服务与社区主要面向本社区居民提品或服务生意半径较短;三是政府支持,由于自我雇佣型企业弱小,同时自我雇佣企业群体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各级政府给予了很多扶持政策和服务。自我雇佣型企业的优势:高度自主性、灵活、微型、简单、创业与经营成本低,适合于经验与资金不足的大学生和下岗事业等弱势群体从事的生存型创业模式。自我雇佣型企业的劣势:弱小、单兵作战、资源有限而且缺乏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商业信誉不足等。

2.2 所学专用型创业

专业型创业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大学毕业生创办一个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产、供、销和服务性的商务活动,主要服务对象是专业内相关企业或个体生产者;二是面对最终消费者提供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性业务,例如: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办社区心里咨询所等。

专业型创业的企业其主要业务类型包括以下4类:(1)物流供应型企业。例如:医科毕业生开办为医院提供医疗器械、敷料、药品等医疗物品供应公司;工科毕业生开办为工业企业提供机械设备、原料、辅料、助剂、器材、器具、备件等工业用品供应公司;农科毕业生开办为农民提供农机设备、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用品供应公司;艺术专业毕业生开办为艺术团体或工作者、学生提供美术用品、音乐器械等供应公司,凡此种各类专业型物流供应公司。(2)生产配套型企业。例如口腔专业毕业生开办为口腔医院加工假牙的工厂;工科专业毕业生开办为大工业企业提供零配件生产的小企业。凡此种专用型生产配套公司。(3)产品销售型企业。例如:医药学科毕业生开办的药店;工科毕业生开办的工业产品销售公司;农科毕业生开办的农产品销售公司;艺术专业毕业生开办的艺术品销售店。凡此种各类专业性产品销售公司。(4)专业服务型企业。例如: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心里咨询诊所;医学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医疗诊所;师范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各类学校;凡此中各类专业型服务性企业。显然,从事这些业务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专业综合知识和技术,未经专业训练,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很难进入,即便进入也很难达到专业水准。

2.3 产品创新型企业

产品创新型企业是指大学毕业生拥有某一项产品或技术的独立知识产权、专利或发掘到新的商机,以开发、生产和销售该产品的方式创办企业。产品创新型企业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开发和生产新一代产品,二是开发新一代营销模式。产品创新型企业的低端形式是以大学生自己掌握的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开办一个传统企业,例如: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开办一个服装设计工作室;口腔专业毕业生开办的小型口腔医院等。这一低端形式可以归并到专业型创业。而产品创新型企业主要是指它的高端形式,即开办一个拥有独立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制造与销售的企业。

3 大学生自主创业关键能力与创业类型定位

大学生作为高知识创业群体自身拥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合适的创业类型将有助于发挥大学生创业能力、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开展自身创业。经过对上述自我雇佣型创业、所学专用型创业、产品创新型企业三种大学生创业类型的分析总结:

自我雇佣型创业从可行性角度来看,比较容易创办、创业投入小、竞争程度高此类型创业比较适宜大学生群体。但社会对其评价不算理想。认为自我雇佣型创业属于生存型创业,大学生从事此项创业即脱离了大学生所学专业特长浪费资源,又挤占了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群体的创业市场,此类孤立的经济自救模式创业只是在原有市场进行低水平过度竞争。

产品创新型创业类型社会评价比较好,首先认为,此类创业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而且社会上此类企业数量比较少属于稀有企业容易得到各方面的关照,同时,大学生从事此类创业比较时尚,“学而优则商”备受世人瞩目和崇尚。但从可行性角度来看,创办此类企业难度很大对大学生自身能力要求较高,而且一次投入创业资金的额度过大从而产生难以预测的风险,种种迹象表明产品创新型创业类型不适宜大学生群体普遍采用。

专业型创业普遍被市场认为最适宜大学生创业的类型,大学生选择专业创业,不仅没有造成资源浪费,而是利用专业知识创造了财富,弥补了我国企业服务行业创业不足问题,同时又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创造了一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大批拥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创业者成功创业,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的贫富结构,从而牵动社会走向富裕。

大学生所拥有的关键能力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对创业类型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合适的创业定位将更能够发挥大学生创业者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需要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发挥作用为我国产业转型做出贡献。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将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使更多大学生能够认清和了解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把自我雇佣当作理性的职业选择,从而做到体面的工作。

4 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定位的影响

高校的创业教育不是大学生就业的应急方式,是素质能力的教育,是人生态度与价值趋向的选择。创业教育使大学生们的职业想法更加清晰、创业动机更加明确了,认清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够成为商业机会,避免了大学生们的盲目创业;创业教育剖析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结构,解析了知识、技能和特质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对照能力结构的作用,大学生了解了自我能力的缺失从而使学习更加主动;创业教育有力的发掘了大学生自身创业资源,使所学专业能够成为商业机会,从而使大学生们的专业型创业成为可能,高校创业教育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群体区别于下岗职工和海归学子,其创业定位应归属于专用型创业。高校创业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发以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将培养专业型创业者作为大学专业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专业教育中鼓励、指导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创办只有懂得专业的人才能够做得好的“高门槛”生意。具体实施内容包括:

(1)“学专业想创业”在大学生中实施以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增加以专业型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鼓励学生把创业和自我雇佣当作理性的职业选择,使学生能够在中小企业以及缺乏正规就业机会的环境下有产出的工作。

(2)“学专业找商机”发掘专业领域的商业机会。充分的利用专业资源优势发掘商业价值和商业机会,时刻留意专业领域内的创业机会,特别是那些专业性较强,“门槛较高”的商业机会。要对其深入研究,发现商机、找出利润点设计自我的创业计划。

(3)组织专业型创业实习。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学生可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型创业的商业机会进行实地考察,向业内人士请教学习并与他们建立联系,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全方位、多地点的实地考察获取更多的资料,发掘更多的资源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能力。

(4)在学生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培训。借助大学生kab及siyb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在学生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创办和经营小企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大学生专业型创业,使大学生创业有了更扎实的基础和可利用的资源,使各个专业大学生都有了创业机会,在创业领域没有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区分。大学生定位于专用型创业,更有利于我国稀缺的大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胜任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123-02

伴随我国应届毕业生人数数量基数的增加,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关注的一个热点。在解决方案中,自主创业则成为一种不可忽略的途径。如何保障自主创业成功,需要进行创业者胜任力的研究。目前对于大学生创业胜任特征的研究主要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是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发现大学生创业胜任特征包含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心理承受力、自我反省与学习、人脉搭建与维护、商业洞察力六个方面(王沛,杨景峰,2010)。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有创业想法不一定保证创业成功,按照胜任特征的界定,我们需要关注创业成功的个体身上具备的相似特征,对这些特征的挖掘更有现实意义。按照这一思维,我们选取了十位创业成功人士,搜集他们的资料并进行分析,以尝试发现创业成功的胜任特质。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和方法

通过网络搜索,确定10名被试,分别是李阳、潘石屹、李小双、张朝阳、牛根生、宗庆后、李彦宏、俞敏洪、马云和张茵。根据视频和文字资料,进行编码等质性分析。

对谈话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他们对以下方面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分别是:学历、家中排行、来源地、年龄。以下是十个人的基本信息:

由上表内容可以发现,排行老大的人占40%,老二的占10%,独生的有40%,养子占10%;男性占90%,女性占10%。成长在城市的创业者占样本的50%,来自农村的占50%。在创业年龄上,我们把30岁之前开始创业的称为年轻创业者,50岁以上才开始创业的称为老年创业者,根据这一标准,上述被试中年轻创业者占80%,老年创业者占20%。学历分为本科和非本科,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创业成功者有6人,占60%,非本科占40%。

研究者依据被试自己描述的生活经历以及创业经历,利用EPQ量表,对每个创业者进行打分(注:这里使用的是他评方法),获得他们人格特质方面的信息。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EPQ量表得分的一般情况

表2 样本得分情况

在家中排行这一项,家中排行的高低在内外向上有显著差异。

二、讨论

(一)创业成功者的人格特质

可以发现,这十个人共同具有的特征是P、E量表的得分低,N量表的得分高。在表示精神质的P量表上,低分表示能与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解人意。在表示性格内外向的E量表上,得分低意味着好静,富于内省,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在反应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的N量表上,高分表示可能常常焦虑、紧张。

因此,创业成功者所要具备的特征应该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善于自我反省,能够进行自我控制,生活有规律,对未来具有危机意识,具有一定的焦虑意识。

(二)创业胜任特质的训练

从本次调查,我们也更多地了解到,创业特征确实存在,但是普通民众对其了解得很少。大多数认为学历、年龄、性别以及家境是创业最主要的因素,甚至有人歪曲地认为有没有后台、有没有关系才是创业能否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对于大学而言,要重视创业胜任特质方面的训练,加强社团建设,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具备相应的能力素养。

三、结论

1.创业者胜任特质为人际交往技能,自我控制能力,危机意识。

2.在内外向维度上,家中的排行顺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年龄、学历、家庭来源地对形成创业型人格特质没有显著影响。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创业,模糊综合评判法,创业绩效,影响因素,河北省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创业绩效是反映创业者在其创业过程中行为和结果的投入产出情况,可以从多方面对创业本质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因此在对制约大学生农村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建立能全面反映制约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参阅相关文献,建立出如下的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图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二、模型选择和变量说明

本项目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法是运用模糊数学和模糊统计方法,通过建立模糊集合,对影响某事物的各个因素的综合考虑,对该事物的优劣作出科学的评价的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转化处理事物、现象的模糊性,综合各个因素对总体的影响作用,用数字来反映人的经验。在模糊集合中,给定范围内元素对它的隶属关系不一定只有“是”或“否”两种情况,而是用介于0和1之间的实数来表示隶属程度,还存在中间过渡状态。此次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农村创业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重要性,这是个模糊评价,隶属程度由五级来表现。如果学生认为非常重要的,它的从属程度是1;重要的,它的从属程度为0.8;依此类推,一般重要的是0.6;不太重要的是0.4,不重要的是0.2。

该方法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首先将被调查群体按不同属性设为集合:U={u1,u2,..,ui},其中u1-ui分别代表被调查群体的不同属性;

然后设立对群体产生影响的变量集合:X={x1,x2,x3,…,xj},其中x1-xj分别代表各变量;

再根据U集合中各群体对各要素变量的评价隶属程度及模型Rij=pij/n=(1×出现频数+0.8×出现频数+0.6×出现频数+0.4×出现频数+0.2×出现频数)/各年级实际填表人数得出U集合和X集合的相关矩阵R=(rij)I×J∈[0,1];

结合Rij结果根据模型ai=∑rij/n得出每一项变量与U的相关水平A={a1,a2,…,aj};

最终建立X,U,A的多元矩阵。通过A值的大小比较来判定变量与调查群体的相关性,从而对各变量进行分析。

影响大学生农村创业绩效的因素的U集合群体属性变量U1-U4分别代表一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和毕业年级学生,X集合各要素变量与图2中各二级指标一一对应。遵循模糊综合评判法X,U,A的多元矩阵,运用模糊数学A值模型对数据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三、大学生农村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1、创业者个人特质分析

根据表1的数据,创业者个人特质与创业绩效的相关程度为0.87。从纵向看,创业者的个人特质中创业者的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程度较大,比例分别为0.92、0.89,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最小的为创业者拥有的专业的知识和较高的技能水平。从横向看,总体上各年级对创业者个人特质指标中个因素的评价差异程度较小,但也存在个别明显差异,如对于创业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这一因素的评价,大二的比例为0.91,而大四的比例仅为0.73,相差0.18。以上结论表明,不同群体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的评价趋于一致,都认为创业者的个人特质与创业绩效的相关程度很高,所以提高创业者的个人特质是提高创业绩效的很好途径。

2、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与创业绩效的相关程度为0.73,与其他两个一级指标相比相关程度最小。社会环境的二级指标与创业绩效的相关程度排名前两位的为创业者多接受过的学校教育和创业者拥有的社会关系,相关程度最低的是创业者的家庭背景,相关值仅为0.6。各年级社会环境二级指标的评价差异很明显,最大差异为对创业者的家庭背景的评价,差异达到0.35。以上结论表明,社会环境与创业绩效的相关程度较低,不同群体对社会环境的重要性程度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年级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对社会的认识理解程度不同。大四的学生接受了四年的大学教育,所以在判断创业者接受的学校教育与创业绩效的相关程度时的相关值是最高的达到了0.93。可见教育对创业者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3、政治经济环境分析

通过表1中A的数据,可以判别4种政治经济环境因素与创业绩效的相关程度。对比前两个指标可知,政治经济环境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处于居中水平,政治经济环境各因素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其中程度最大的是国家政治经济制度,比重为0.84。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程度相同,国家金融政策的影响程度最小。以上数据表明,政治经济环境对大学生农村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四、简短结论及建议

(一)简短结论

本文由表1得出:创业者个人特质中的战略眼光、冒险精神心理素质、管理能力这四种要素对创业绩效影响的相关性显著;政治经济环境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对大学生农村创业绩效的影响的相关性显著;社会环境中创业者拥有的社会关系和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农村创业绩效的影响的相关性显著。创业者个人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所以提高大学生农村创业绩效,应在大学教育中注重学生的战略眼光、冒险精神、心理素质等的培养。在外部环境方面,在注重教育的同时,国家应在政策和制度上对创业予以支持。

(二)对策建议

要想提高农村创业的绩效,首先,大学生作为创业主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要充分了解创业政策、创业信息,合理选择创业项目。因此,大学生在选择农村创业项目时既应考虑项目的前景,能得到的政策支持,实现的可行性又应充分考虑自身状况,如知识水平和资金等。其次,政府要从创业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完善两方面加强其引导和支持作用。我国大学生农村创业扶持政策很多落实不到位,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执行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在宏观指导的基础上对优惠政策再进行细化,既要设定一定的指标,又要鼓励执行部门因时、因地制宜,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中应该做出不同的指导和扶持。再次,高校要充分发挥其教育的引导作用,加强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良好的保障。最后,大学生农村创业需要良好的基层环境,目前我国的基层环境存在很多问题,使大学生农村创业存在许多障碍,因此,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应着重改善基层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柏峰.创业家个性特征对创业绩效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07.

[2]戴玲.创业氛围与环境优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4).

[3]金泉.创业团队构成特征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2010(4).

[4]柳燕.创业环境、创业战略与创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汽车行业大型跨国企业的创业经验[D].长春:吉林大学,2007.

[5]吴婕.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现代教育科学,2009(5).[6]刘丽娟,李晓东.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

[7]黄志纯,刘必千.关于构建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戴育滨.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9-132.

[10]王慧,易自力,任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创业型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4):26-28.

[11]潘锋,韩畅.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发展,2007(8):31-33.

[12]柏连阳,彭晓华.论大学生创业问题及发展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25-27.

[13]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1):34-7.

[14]左剑君.论如何提高大学生依法创业能力[J].鄂州大学报,2011(4):13-15.

[15]左剑君.张光明.论大学生创业难题的破解[J].科技创业,2012(3):12-14.

[16]辜胜阻,肖鼎光,洪群联.完善中国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1).

篇12

关键词:创业研究;创业管理;创业环境

一、引言

新创企业和创新企业是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创业活动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跃程度(姜彦福等,2003)。现在,“创业”不再仅仅局限于指创办新企业,越来越多的公司也都在采用创业战略,如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动态网络(dynamicnetworks)和细胞组织(cellularorganizations)等,使得现存的组织更具有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这样,创业研究也随之从早先仅关注小企业管理和创办新企业发展到将大型企业包括在之内(Cooperetal,2000)。不过,尽管研究对象扩大了,但困扰创业研究的问题却依然未能得到解――学术界至今仍然未能给出一个清晰的“创业”概念框架(Low&MacMillan,1988;Shane&Ventakaraman.2000);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发展出一个有别于其他领域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理论(Busenitzetal.2003)。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梳理过去一段时间创业研究的主题和动向。

二、创业研究理论综述

(一)早期对创业者的关注

创业的主体是创业者,对创业者的关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创业者(entrepreneur,也称企业家)一词源于法语,最早见于16世纪,指的是参与军事战争的人。18世纪初,法国人又将该词用于从事探险活动的人。法国经济学家Cantillon于1755年首次引入经济学。1880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Say)首次给出了创业者的定义,他将创业者描述为将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区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区域的人,并认为创业者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人。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34)则认为创业者应为创新者;这样,创业者概念中又加了一条,即具有发现和引入新的更好的能赚钱的产品、服务和过程的能力。

(二)关注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有关创业者特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家职能、个性心理与行为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如德鲁克(1985)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分析创业者的行为,认为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能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ThomasM.Begley(1995)认为,以创始者的地位、公司的年龄及公司的增长率为依据,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相关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小企业创业者不同于一般经理人员的特性,从而可以从大量经理人员中辨别出创业者。GideonD.Markman和RobertA.Baron(2003)在借鉴个人――组织适合理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个人――创业适合度模型,指出创业者的个性特征与成为创业者的要求越匹配,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Woodward(1988)以社会学为基础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的社会网络问题,指出成功的创业者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建立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帮助新创企业的成长。

学者们还针对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及价值观等因素的差异,对创业者的创业特征和观念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Hofstede(1980)认为文化是价值、信仰和习俗的集合体,决定了人的各种特征。通过系统研究基于各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可以获得有关人的行为、动机和期望模式等有价值的信息(Hofstede1983;Bond1991:Schwartz1992)。DavidH.Holt(1997)选择了200多个中国创业者和同样数量的美国创业者作为样本,比较了中国创业者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创业者由于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引起的创业差异。他通过比较中国和西方创业者在创业动机、创业方式和创业目标的不同,得出中国创业者与西方创业者在创业观念上的差异和类似之处。创业者文化价值观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关于创业价值的研究成果,也为研究不同国家创业者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对创业活动和创业过程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经济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知识与技术替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Solow,1957;Romer,1986),以规模和范围经济见长的大企业遭遇严重危机,创业活动和小企业蓬勃发展,在就业(Birch,1979)、创新(Acs,1984)和区域发展(PioreandSabel,1984)等方面贡献突出,创业现象开始引起格外关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技术进步特征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创业和小企业在经济系统中的重要角色(Carlsson,1992)。此后,创业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关注焦点也逐渐由研究创业行为转向创业活动和创业过程。Gartner(1988)在系统总结创业特质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关注创业者特质的研究没有出路,提出创业研究应关注创业者行为并挖掘创业过程规律的主张。Low和MacMllan(1998)认为谁在创业,创业者有什么个性和心理特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业者的行为是什么,创业者是如何完成创业行为的,即从创业活动的过程研究创业本质。针对创业过程,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强调了不同的内容,但创业过程研究中创业机会是最受关注的范畴。Shanc和Venkataraman(2000)认为创业过程是围绕机会识别、开发与利用的一系列过程。

回顾20多年来创业研究所取得的丰富成果,可以发现,创业研究所取得的进步和贡献首先来自于创业研究向微观层次的转移和深化。放弃在创业者特质论方面的长期徘徊转向关注创业者行为并挖掘创业过程规律,是创业研究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转折,也是创业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前提。

三、创业环境评价研究

近年来,我国各地方的创业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根据清华大学《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各地方的创业环境近五年都有明显的提升,尤其在创业环境的建设、创业培训的开展,创业岗位的开发,创业模式的探索,创业资金的提供,创业人才的培育,创业意识的提升,创业经验的传播,创业项目的推介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正如《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中指出的:我国当前整体的创业环境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地方创业环境的评价和比较理论的研究还几乎处于空白。

(一)国外学者关于创业环境评价的研究

比较代表性有GEM中国报告(2005)提出从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9个方面来评价创业环境;Porter(1980)提出从进入壁垒、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状态、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还价能力5个方面来评价创业环境;Gartner(1995)从人口中近期移民的高比例、较大规模的城市区域、雄厚的工业基础、金融资源的可用性、工业专业化程度5个方面评价创业环境;Fred(2000)从政治和经济环境、转型冲突、不健全的法律环境、政策的不稳定性、非正式的约束、不发达和不规范的金融环境、文化环境7个方面评价创业环境。

(二)我国学者有关创业环境评价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都是借用GEM对我国创业环境进行评价,如周丽(2006,GEM框架下珠三角欠发达城市创业环境研究)、陈兴淋(2007,南京创业环境现状评价:一项基于专家问卷的实证研究)、草明(2007,基于GEM模型的中日创业环境比较研究)等。结合实际我国实际情况构建创业环境评价指标的研究非常少,其中蔡莉(2007)提出了从科技环境、融资环境、人才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6个方面评价区域创业环境;周丽(2006)构建了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三大环境系统及政策法律、金融服务、智力技术、社会服务、产业等五大支撑体系组成的创业环境评价指标;郭元源等(2006)从经济基础、服务支持、科教支撑、文化支撑、环境支撑5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创业环境评价指标。

总体说来,到目前为止,创业研究领域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但创业过程观点与创业环境评价体系理论在揭示创业现象与本质问题上已开始显示出其强大的解释力。在今后的创业理论与系统的实证研究中将受到相应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玉利.创业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玉利,薛红志,杨俊.论创业研究的学科发展及其对管理理论的挑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

3、沈超红,欧阳苏腾.国内创业环境研究综述[J].企业技术开发,2004(9).

篇13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胜任力 “关系”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创业胜任力方法日益成为研究成功创业企业家能力特征的有效手段。自Chandler和Hanks(1994)首次提出创业胜任力这一术语以来,研究者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对创业者的人格、心理特质及其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创业企业家心理特质和行为特点等方面的描述来解释创业现象,并由此总结出包括成就动机、内控性、自信心等在内的成功企业家所具备的一系列心理特质。以往的研究只是针对创业企业家的心理特质进行探讨,忽视了创业环境、企业发展阶段以及创业者群体的差异,不同群体创业成功所需的创业胜任力也不尽相同。大学生创业者作为特殊的创业群体,他们应具有与其他创业群体不完全相同的创业胜任力。

Man和Lau (2000)通过对香港中小型服务业的管理者和老板进行多次访谈,提出创业胜任力的六维模型,即机会胜任力、概念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承诺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战略胜任力。接着Man等从中小型企业竞争力出发,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创业胜任力六维模型,认为创业胜任力是创业者在组织中成功地执行了工作的所有创业能力的总和,是一种高水平的个人特质,包括了技能、知识和性格特征等。随后,Man等(2008)分别选取中国本土创业者和在国外成长的中国创业者各8名进行访谈,探讨创业胜任力和创业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创业环境是影响创业胜任力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在创业者早期的成长环境会影响某些胜任力维度的形成,也表现在当前的经营环境将会决定创业者其它胜任力的发展。Man等提出的创业胜任力的六维度模型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补充。例如冯华和杜红在Man的创业六维模型基础上增加了学习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两个维度,提出创业胜任力的八维模型,指出创业胜任力对创业绩效产生直接影响。也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国化的社会资本――“关系”是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的中介变量。

本研究在梳理前人对创业胜任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法、访谈法等,提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七维度模型,即机会胜任力、概念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承诺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战略胜任力和学习胜任力。拟通过实证方法验证该模型,探讨其与创业绩效的关系,以及“关系”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二、方法

1. 被试

采用“滚雪球”式的便利取样法,选取在校创办企业的大学生和大学毕业后创立企业的大学生企业家作为被试群体,通过邀请式的网络问卷、纸质问卷等方式,共发放问卷145份,回收14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8份,有效率为88%。男女比例约为4:1,在校生与毕业生比例约为1:3.5,首次创业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1-30岁。

2. 研究工具

(1)创业胜任力量表。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通过文献归纳法、访谈法、专家法等进行针对性调整,形成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问卷。该问卷共28道题目,包括机会胜任力、概念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承诺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战略胜任力和学习胜任力等七个维度,采用Likert-5点式量表编排。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 系数为.952。

(2)创业绩效量表。借鉴了Ciavarella(2004)创业绩效问卷,用持续经营、生存能力等来测量生存绩效,以销售总额、利润、员工、投资、市场份额的年增长来测量成长绩效。该问卷共8道题目,采用Likert-5点式量表编排。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 系数为.888。

(3)“关系”量表。主要测量创业者的日常人际交往情况,通过文献归纳法、专家法,结合访谈材料编制而成。该问卷采用Likert-5点式量表编排,共6道题目。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838。

三、结果

1.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七维模型

通过AMOS 18.0 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表1),主要拟合指数χ2 /df、RMSEA、IFI、CFI、GFI均达到可接受范围,但还不是十分理想。在遵循不改变因子意义及小步渐进修正的原则,经过2次验证性因子分析,删除2道题(第1题,第24题),形成由26道题,共7个因子构成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问卷。在删除项目后,各因子上其他项目的分布没有变化。修正后各拟合指数都有所提高,并接近理想水平(见表1)。

修正后问卷结构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完全标准化因子载荷结果表明,创业胜任力模型各因素载荷量处于0.615~0.816之间,λ 值皆大于0.50,而小于0.95,表示基本适配指标理想。此外,该模型的七个维度的AVE值处于0.51~0.59之间,都超过了0.5 水平,另外,AVE 值基本上都大于φ2值,说明了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

2. 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关系的路径分析

在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中,采用AMOS18.0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路径分析。首先,在自变量中,以创业胜任力各维度的平均分为显变量,在因变量中,以创业绩效各维度的平均分为显变量,通过AMOS软件建立创业胜任力的七维和创业绩效的二维理论分析模型,并根据AMOS软件的MI修改指数提示,对所构建出来的路径图进行必要的调整。模型的拟合指数情况见表2,路径分析结果见表3。

表2的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各个拟合指数均达到了理想水平,说明模型拟合度良好。

表3的标准化路径分析系数结果显示,共有9条路径对创业绩效起显著影响,其中对生存绩效有显著影响的5条路径分别来自关系胜任力、战略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机会胜任力和学习胜任力这5个维度,对成长绩效有显著影响的有4条路径,分别来自关系胜任力、承诺胜任力、机会胜任力和学习胜任力这4个维度。标准化路径系数在0.142~0.410之间。

3. “关系”在创业胜任力和创业绩效之间作用机制的路径分析

同上,采用路径分析方法来探讨“关系”在创业胜任力和创业绩效间的作用机制。通过AMOS软件建立创业胜任力、创业绩效和“关系”的理论分析模型,根据AMOS软件的MI修改指数的提示,对所构建出来的路径图进行必要的调整。模型的拟合指数见表4,路径分析结果见表5。

表5的标准化路径分析系数结果显示,共有3条路径显示出中介效应,分别为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和组织胜任力,其中“关系”在机会胜任力和创业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关系胜任力和生存绩效以及组织胜任力和生存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四、讨论及启示

结果表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由七个维度组成,即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概念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战略胜任力、承诺胜任力和学习胜任力。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相一致,而学习胜任力作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一个维度,突出了大学生创业者与其他类型创业者的差异,进一步验证了Man等提出创业胜任力的六维模型的科学性,丰富了创业胜任力研究文献。研究结果有助于大学生创业者发现自身创业胜任力的不足,创业者可以据此进行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依此开展针对性训练,提高创业成功率。研究结果也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关系”现象,其本质就是社会资本的中国化版本。本研究还探讨了创业胜任力和创业绩效的关系,验证“关系”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网络确实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企业创立初期,企业家如果能与政府、供应商以及员工保持良好的关系,将对企业的有效运作奠定基础,而对于新创企业,如果可以有效地利用自身拥有的关系网络,借鉴市场上成熟的经营模式,并将其直接运用于企业发展,那么创业成功的概率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相应的风险也能降到最低。同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时刻维持已有的人脉,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放大,争取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利益,例如,与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持续不断的关注消费者的需求点,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等。这些举措都建立在创业者拥有较强的关系胜任力基础上。此外,把握机会的能力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联,这也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

在创业胜任力具体维度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中,大学生创业群体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学习胜任力也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体现。本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胜任力无论是对生存绩效还是成长绩效都有显著的作用,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掌握了知识就相当于把握住了时代的命脉,就算是在传统行业中发展,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创新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承诺胜任力对成长绩效也有显著的影响,由于创业的过程特别艰辛,很多时候创业者都需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心理压力。因此,企业家在承受创业的种种巨大压力时,不仅需要有毅力,更需要有一种动力支撑,通过愿景的预设,实现自己的追求,不断完善己身,提升自我,从而影响企业的成长绩效。

研究结果对于大学生创业者发现自身不足,完善自我以及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创业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缺乏的胜任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便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高校也可据此设置相应的创业课程、创业实践,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当然,受限于样本获取难度,本研究被试数量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推广;创业绩效的评定上由于客观的数据获取难度大,采用了自评的方式,可能对问卷的内部效度产生一定影响。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量并采用客观的创业绩效数据作为效标变量,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Chandler, C. N. & Hanks, S. H. Market attractiveness, 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 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9(4):331-347

[2]Man, T.W.Y. and Lau, T.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of SME owner/managers in the Hong Kong services sector.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0,8(3)

[3]Man, T.W.Y., Lau, T. and Chan, K.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123-142

[4]Man, T. W. Y., Lau, T. and Snape, 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2008,21(3):257-276

[5]苗青,王重鸣.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18-24

[6]王,陈劲.科技企业家创业胜任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S1):148-153

[7]冯华,杜红.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17-18

篇14

虽然拥有多重身份,但陆连国的每个身份都有同一个关键词――“创业”,除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教研室主任的职务,他在商场实战中也是一位佼佼者,目前还担任着广东省第五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首席顾问、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职业》专家团创业指导专家,上海大学生创业联盟金牌导师,长春工业大学珠三角校友会会长等职务。谈到创业,他的观点是――心理特质是创业的发动机,资源储备是车轮,两项条件具备之时就是创业之时。

心理――创业不难

深圳高校在校生自发创业的不在少数,不少人把这种现象归因于父辈的影响、当地的经济环境、家庭条件优越等多种外部因素。陆连国对此并不否认,但他想强调的是:“创业,环境永远都是其次的,内因永远起决定作用。 ”不少人会说:“我对自己创业一点信心都没有,想都不敢想!”陆连国用结婚做比喻,来治疗这种“创业恐惧症”。

【药方】

恐惧是因为觉得创业很难,那么,创业到底难不难?

结婚和创业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结婚要整合资源,要理财,生产产品――下一代,培养这个产品,让其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才能“销售”出去。结婚难吗?难,但很少人会因此裹足不前,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悟到经营婚姻的智慧。创业也是如此,难与不难之间有一个分水岭,坚定目标、用心去做了,就不觉得难;如果永远都在看别人的成功、想自己的未来,三心二意,没有行动,肯定不会有好结果,所以自然也就会得出“创业很难”的结论。

别把创业神秘化。创业也是一种劳动,不过是五动并举的劳动:心动,有激情;脑动,有智慧;手动,得去干;脚动,得走起来;口动,要沟通。创业就是独立地去做一件事情,不过不光是理事,还要理人、理财、理物、理信息、理技术。说起来复杂,但只要一件件认真去做了,就不难。

准备――两项工作

身处深圳,在陆连国的字典里,对这个城市这样定义:人人是创业之才,处处是创业之地,时时是创业之机。尽管给了深圳一个如此充满理想色彩的描述,但创业不是头脑一热,不打无准备之仗,陆连国提出了两项非常严格的标准,专门针对那些“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创业理想主义者。

【药方】

创业要慎重,行动之前必须做好两项准备,一是心理历练,二是资源储备。

创业者必须具备心理特质,有理想、欲望,但不缺理性;有冒险精神,敢为人先;有韧性,百折不挠;追求双赢,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战术,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者不适合创业;自信,没有经历失败的成功是短暂的,大成功一定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能得到,而唯有自信才能直面失败;自律;诚信;独立,不依赖。

这八种心理特质需要历练,历练的过程就是做好规划、行动、修正这三门功课。规划的时候,目标可以是一个大方向,不要定位为太具体的东西,这样往往很难实现。行动上,有效率,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有效果,把事情做正确。最后是修正,自我纠偏很难也很重要,对成长快慢影响很大。

创业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管理、技术、政策、行业等各项资源,这是创业的物质前提。但事实上,拥有全部创业资源几乎不可能,资源怎么来?创业的人必须学会整合资源,怎么整合就是各显神通了。创业之前,一定要将需要的资源与已有资源进行比较,看缺乏什么,有没有解决方案,否则就不要轻易创业。

时机――在行动中成长

谈到个人的创业时间表,不少人羡慕着“80”后、 “90”后的创业者,钦佩着花甲之年创业的能人,计划着 “工作五年以后”“35岁以后”或“存够 20万以后”再创业,理由是“到那个时候,我才准备好了”,至于“何为准备好了”,则答案多为经验、资金等泛泛之言。对这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想创业者,陆连国开出了如下药方。

【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