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

篇1

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25个粮食主产省份率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自2009年7月份启动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很好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该找出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它不仅是土地、劳力资源等“硬件”的建设,也是科学技术等“软件”的集成。不仅是一项田间工程,即对水、路、渠、林的改造和配套,更是实施土地平整、土壤结构改良的一项田面工程,是一个系统完整地提升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同时也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少数农民对农业综合开发认识不足,群众筹资投劳难以落实。土地治理项目名义上农民是实施主体,实际上是以县级开发部门或乡镇政府为主体组织实施的。由于实施主体和利益主体不一致,农民分散耕种和外出打工劳力多,难以组织其投工投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和绩效。

2.投资标准偏低

目前项目开发中农田配套设施投资标准偏低,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执行的标准是中低产农田改造标准,不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按现行投资标准改造后的项目区,往往会形成所谓的“核心区”和“辐射区”之分。造成辐射区水利工程严重配套不足,形成“断头路”、“断头渠”现象,项目区群众受益不均。

3.耕地难调,质量退化

延长土地承包期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耕地难以调整。按照“统筹规划、集体资金、连片开发”的原则,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打破原有农田划块,重新调准农田分配,往往有些农民不愿接受。另外,在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中,对新增耕地质量要求有所忽视。且大部分采用机械方式开垦,土壤原有结构被打乱,土壤养分含量低。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为追求较高的生产效益,进行掠夺式耕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绿肥等有机肥料,使得耕地质量大幅下降。

4.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总体投入资金有限,农民投入难、地方财政资金紧张,近几年,国家农发办规定的亩投资标准难与国家农发办2004年出台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相对应。由于亩投资标准相差较大,虽然我国许多项目区采取了集中资金、整合投入等措施,但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规模仍然不大,速度依然很慢。

5.规划设计不合理,注重硬件,忽视软件

在建设标准农田中,农业综合开发较普遍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等有形实体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均精心布置,工程做得精、细、实、优。与田间工程相比,土壤改良、科技等软件措施略显不足,没有真正达到综合配套的要求。科技措施等无形投入的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只能算是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没有真正体现高标准农田的目标。有的地方设计未从实际出发,存在着路渠建成后“进水渠不进水,排水渠不排水”的现象。

6.建设有力,运营乏力

在现行的农村分散经营体制下,大部分村镇经济基础薄弱,许多建好的工程由于后期管护工作不到位,高标准农田发展不可持续。一些项目工程在建设当期当年,无论工程的内在质量还是外在形象,都可算得上是精品优质工程,一旦后续管护工作跟不上,工程破损扩大,高标准就会转化为低标准。一些通过土地整理建成的标准农田,也由于后期管护不到位,导致整理好的耕地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抛荒现象。因此,有效管护,持续运营,长久发挥效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必须进行广泛宣传。

2.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树立“高”的理念,不可与中低产田改造的模式相等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提升,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借鉴意义。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与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画等号,用中低产田改造的思路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模式、机制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和总结,通过建立实验示范区来加以验证。既要充分利用以往中低产田改造搭建的平台;又要深刻认识高标准农田建设毕竟与中低产田改造目标不一,一定要有新理念、新思路,绝不是增加点投入就能解决问题的。

3.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5.整合项目,综合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科学选点、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规模开发、综合资源、分别利用、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县级负责、有序推进、整体验收、各记其功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综合开发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利用的亮点。

6.创新机制,处理解决好土地流转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意愿,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应依托资源和产品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做到藏粮于田。走出一条立足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应正确处理适当提高标准与经济适用的关系,探索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长期发挥。

7.加强管护利用。要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管护机制。一是法律保护,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重点保护。二是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永久性标志牌,标明工程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及管护责任单位等。要办理好移交手续,县、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广科学技术,搞好开发利用。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品质优良的科研成果,坚持标准化生产,使改造后的农田实现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 张钢军, 张恩禄,侯宇.关于推进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10,(3).

[2] 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土地治理项目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3).

[3]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质量问题与对策[J].浙江国土资源,2007,(2).

[4] 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进展顺利开局良好[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0.

[5] 湖南省攸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新一轮的粮食增长点——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调查与思考[EB/OL].攸州网,2009-09-29.

篇2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概念界定;内涵;外延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12-03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HAO Zhe TIAN Ya-guang

(Liaoning Nonferrou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Liaoning 110013)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is the artificial measures of using and transforming nature,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olving the land use problems whi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ches a certain stage.As the current hot topics and new things,som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were fuzzy and indistinct definition.In this paper,the related concept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and its construction were defined.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signers and researchers.

Key words high-standard farmland;concept definition;connotation;extension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

按照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1],2015年我国将建成2 666.67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而2020年拟建成5 333.33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以大规模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工作重点,增强土地资源对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并提出在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时重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倾斜[2]。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3]。

2012年6月20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4],并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但高标准农田作为新名词新事物,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还存在模糊、界定不清的问题。诸如:高标准农田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等,这些问题均亟待作以深入探讨和澄清。为此,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高标准农田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剖析,供相关设计与研究人员参考。

1 高标准农田概念的科学界定

对基本概念的严密定义是任何学科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因此,有必要首先澄清有关高标准农田的最基本概念,给予其科学界定。

1.1 高标准农田

1.1.1 农用地、耕地和农田。

(1)农用地。农用地是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5],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可见,农用地的范围大于耕地。

(2)耕地。耕地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6],它包括水田、水浇地和旱地3个二级地类。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进入21世纪,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逐渐减少,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粮农组织(FAO)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土地面积为18.29亿hm2左右,人均耕地0.37 hm2;而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21亿hm2,人均耕地0.08 hm2,只占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1/4。

(3)农田。目前,对于农田尚未给出准确的定义。就查阅资料来看,农田的定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2种。狭义的农田就是指耕地[7],中国古代有“已耕者为田”之说,因此农田应为经开垦耕种的土地;广义的农田包括各类农耕生产用地,其范畴应介于耕地和农用地之间。农田分布受水分、温度、土壤、地形等因素制约,尤以水分的影响最大,因此农田多分布在降水量比较充沛或水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年降水量低于250 mm地区农田较少。我国的农田大部分集中在东南部湿润及半湿润地区,即从大兴安岭起,经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自东北斜贯西南一线的东南部。这些地区受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是我国主要农作区。随着农业的发展,农田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农田可分为梯田、坝地、平坝田、冲田、圩田、条田、水田、水浇地、旱地和台地等多种类型。

1.1.2 基本农田与一般农田。

(1)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这是从战略高度出发必须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称之为“吃饭田”、“保命田”。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是最高产优质的那一部分耕地。《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8]。

(2)一般农田。是指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可以用作建设和其他用地,被确定为农业使用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类型包括:坡度大于25°但未列入生态退耕范围的耕地、泄洪区内的耕地和其他劣质耕地等。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约为1.2亿hm2,基本农田约为1.13亿hm2左右,其他逾666.67万hm2为一般耕地;而我国粮食主产区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大约占其耕地的95%左右。

1.1.3 高标准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除了与各省市地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情况有关外,还与其城市化进程等因素有关。鉴于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的高产性要求,高标准农田均属于基本农田的范畴。

1.2 高标准农田建设

1.2.1 中低产田改造。我国耕地中有78.5%的中低产田,其中中产田面积占37.3%,低产田面积占41.2%。在我国传统的土地建设项目中,针对不同土壤的障碍因素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改造中低产田比垦荒投入省、用工省、见效快,改造好了能长期见效益。改造中低产田的手段主要为增加养地作物,增施有机肥,并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1.2.2 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的综合整治,整治后田块更加平整,灌排设施更加完善,路网林网更加科学便利,田块集中连片程度提高,生产能力增强,耕地质量有所提高[9]。

土地整治历经10余年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在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土地整治的目标更加多元化;在内容上,已包括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等内容;在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区域综合型特点更加鲜明;在外延上,已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综合整治转变,逐步演变为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在手段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政策的运用转变[2]。

1.2.3 高标准农田建设。

(1)历史沿革。20世纪80年代前,限制我国耕地土壤质量的主要问题是氮磷肥力不足,随着多年来化肥投入量和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土壤氮磷养分供应状况已有较大改进,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目前靠增加化肥投入量的产量增长已近极限,随之产生的“低、费、污”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已逐步成为我国耕地土壤质量的新一轮核心问题。可见,为继续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仅靠增加农用化学品和能源投入量的模式是死路一条,只有提高耕地基础地力、藏粮于土,才是建立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长效机制,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必然选择[2]。为解决这种现实困境与潜在隐忧,我国适时提出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提出原因。“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近年来的总趋势是:建设用地的扩张一浪高过一浪,耕地、基本农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发展,盲目攀比,置资源环境问题于不顾;土地产权机制和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产权经济机制缺失。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参与违法供地,引起部分行业和地区发展失控。另外,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建设用地也呈现“人减地增”的逆向发展趋势,从而对耕地保护造成了一种“双挤”局面。从国内外实践来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缓解人地矛盾的最合理途径就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土地整治,从而增加建设用地的流量,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的压力,支持城镇化进程。因此国家适时提出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属于土地整治的一种。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通过土地整理等方法,对农田进行土地平整和田间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田间防护林等建设,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使农田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前所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建立在以往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基础上,为了应对当前建设用地过度扩张的严峻挑战,提出的高标准土地整治工程。前期中低产田改造和传统土地整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其升华和提升,是土地整治工程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新时期着力打造的亮点。

2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科学界定

随着新时期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开展,需要给“高标准农田建设”界定合乎规律的内涵和外延,一是要求能客观地反映新时期下高标准农田实践,二是要求能准确地指出新时期下土地整治的发展方向。

2.1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

目前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理解不一,不少实际建设内容仅显露于表象,有的项目其实就是土地平整也被冠之以“高标准农田建设”,而实际土地质量根本未得到改观。因此,高标准农田的科学内涵必须予以明确。现从以下5个方面界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

2.1.1 动态发展过程与系统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是与一定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的高标准农田可以这样理解: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经过科学规划所建设的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高产高效,并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良农田。高标准农田是科学完备的农田基础设施加先进的管理机制,综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为依托的复杂系统工程[10]。

2.1.2 核心目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在于耕地地力提高和土壤综合质量提升,有别于以往单纯以增加耕地数量为目标的土地整理模式。目前我国耕地质量问题严重:一是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不均,全国有95%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钾,14%的耕地磷钾俱缺;二是土壤沙化、盐碱化程度逐年加重,全国土壤沙化面积已达15 33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5%,盐碱化耕地面积为763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三是耕地退化加剧,干旱、半干旱地区有40%耕地严重退化。因此,提升耕地综合质量,提高农用地等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目标。

2.1.3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2.1.4 创新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动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特点在于高标准,为此必须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保证其科技领先,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动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造一流平台。这种创新体现在多方面:以理念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彩色;以管理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量;以技术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强效益;以主体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添活力;以考评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保险。

2.1.5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田水利、机耕道路、绿化防护、土壤监测等设施完善,使用效率高,适宜机械耕作,便于集约经营,可有效抗御旱涝灾害,确保旱涝保收;二是农田土壤的肥力状况符合农业高产稳产的要求,支持有机肥积造,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保证土质肥沃,避免土壤沙化、土地盐碱化和耕地退化;三是具备节能高效特征,生产成本和灌溉水用量等明显下降,不因提高复种指数而降低土地产出率,不因常年连续耕种而出现年度间的产量大幅波动;四是要能够防御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和防止水土流失,实现田园风光秀美,与自然和谐;五是对农田废弃物、排放物和土壤肥力状况等实现跟踪监测,监控治理效果,提高耕地及水资源使用效率。

2.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界定思想

科学的建设标准,是保证高标准农田质量、提高建设成效的关键。在制定标准过程中,应对不同类型区的高标准农田工程,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广泛听取意见,使“标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2.1 高标准农田界定标准的复杂性。从概念上讲,全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应该是高等级、集中连片的农田。但这种高等级究竟是几等地,由于耕地质量等别区域间的不平衡,在保证一定面积的基础上,各地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等级也不完全相同,这导致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界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耕地质量分等定级成果让耕地有了全国统一、可比的标准。但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是针对全国范围制订的,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统一用这个标准来建设高标准农田并不完全适合,必须针对各省的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和补充,以反映出我国耕地质量区域分布不均衡、决定因素复杂等特征。例如,目前优等地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7%,高等地占30%,中、低等地占67.3%;等别最高的1~3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等7个省份,等别最低的13~15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等22个省区。在这种耕地质量国情下,很难一刀切出一个全国通用、对应某个等级的“高标准”。另外,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南北、东西差异较大,区域、局部性的耕地资源匹配情况不同,导致耕地质量等级建设难度不同,也会影响各省划分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结果。

2.2.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界定的指导思想。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具有完善的排灌系统、肥沃的土壤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便捷的田间道路、适度的农田规模、较高的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坚持科学布局、典型示范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界定原则,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协调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主要体现在:经过土地整治后的高标准农田至少应比整治前至少提升1个质量等别(等别划分据《TD/T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一般来讲,农田每提升1个等级,平均增产粮食1 500~2 250 kg/hm2,生产水平低的农田,增产潜力更大。另外,建成后的耕地质量等级应达到所在县的较高等级,高标准农田的农产品产出率和效益率必须高与当地平均水平的40%~50%才属合理。

可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等基础数据,对高标准基本农田里的元素进行检测和评定,查明建设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状况、耕地质量等级和生态地球化学背景等。将“提高1个等级”作为可测定、可考核、可检验的平均标准提出来,体现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学精神。该界定标准虽具可操作性,但过于笼统,具体的质量等级界定应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根据不同省、市、地区土壤特征、农用地类型等分别制定细则,并出台相应的地方行业标准。

2.3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外延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的就是保证土地建设可持续发展,其外延宽泛,应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等层面上,论述高标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从以下几方面阐述高标准农田概念的科学外延。

2.3.1 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高标准农田建设,无论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形成的是由水利、土壤、作物、耕作、田间道路、农田林网以及小气候等多种因素组成的有综合功能的生态复合系统。该系统以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3.2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用高标准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高标准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高标准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高标准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高标准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建设高标准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2.3.3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来保证宏观上的有效调控、微观上的协调运作;并需要调动各部门积极性,集聚各方力量、形成建设合力。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很多,相应的科研和设计部门要全面理解国土、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制定的行业内外相关标准;施工人员也必须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才能担负起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开发任务;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2.3.4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因地制宜开展有差别化的整治活动。我国首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出台,从国家层面对各环节以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耕作层厚度等诸多要素提出了量化要求。然而,正如“高标准”并非全国通用的绝对标准一样,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是一种统筹区域特征的差别化土地整治活动。比如,东北平原区应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推行规模化、机械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和华南丘陵平原区应注重改善基本农田生态;云贵高原区应将农田整治与陡坡退耕还林政策有效结合,加强坡耕地整治;黄土高原区应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风沙防治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可见,“高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说更是对农田建设过程的高要求,需要各地从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出发,探索实施符合当地特征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

2.3.5 高标准农田是需要切实加强后期管护,保证工程效益持续有效发挥作用的建设项目。以前的土地整治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项目实施后将土地和固定资产移交给项目区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等管护主体后,整个工程就基本结束了,之后少有问津,这无疑使发挥资金投放效益和工程效益大打折扣。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必须要全面加强工程后期管护:严格界定不同工程的管护主体,做到责任明晰;明确工程产权归属,使受益人、所有人、管护人合一,充分调动群众对于管护工作的积极性;重新审视当前管护经费全部由乡镇、村来承担的局面,考虑将部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跟踪工程管护实效,加强工程管护监管。

3 结语

高标准农田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和新生事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高标准农田及其建设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深入剖析,供相关设计与研究人员参考。

4 参考文献

[1] 地球杂志编辑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建4亿亩高标准农田[J].地球,2012(6):12-15.

[2] 刘新卫,李景瑜,赵崔莉.建设4亿亩高标准农田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4] 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32-201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7] 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5):3-9.

[8] 钟毅,陈超,蒋夙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思考[J].国土资源刊,2012(6):86-87.

篇3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效益;辽宁东港;椅圈镇

东港市地处辽东半岛东端,南临黄海,东依鸭绿江,隔江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土地总面积24.47万hm2,耕地9.07 万hm2。拥有水田总面积5.33万hm2。2008年粮食总产量47.37万t,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东港市作为国家和辽宁省重点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徘徊不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粮食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而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影响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中低产田比重高,抗灾能力弱;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项目区属老水田区,地方投资有限,与农业生产建设所需资金相比差距甚大,致使农田灌排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1项目区实施内容

东港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从2008年开始实施,现已完成三期工程,主要针对中低产水田进行改造,采取渠道衬砌等节水措施,配套田间建筑物,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包括椅圈镇1个乡镇,涉及于家村、康家村等9个行政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 333.33 hm2,计划兴建田间配套桥、涵、闸等建筑物549座(其中分水斗门26座,渡槽2座,分水农门248座,路涵265座,渠涵8座),灌溉渠道衬砌80.865 km(其中支、斗渠现浇砼衬砌25.165 km,农渠预制砼U型槽衬砌55.7 km),疏浚渠沟65 km。通过综合改造后,达到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集中力量打造高标准农田,真正做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示范效应[3-4]。

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在项目区内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解除制约该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有利于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项目区土壤肥沃,水质清澈,水源充沛,宜发展水稻生产和蔬菜种植及水产养殖业,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前景较好;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栽植,发展稻田养蟹、虾、鱼等,农民积极性普遍较高。因此,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导向性、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可以取得“建一点、带一片、成一线、富一方”的效应,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增加粮食产量的支柱、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

3项目区节水措施

项目区节水措施主要是对现有斗、农渠进行硬化防渗;在农渠进口增设分水斗农门,在斗渠分水口处设置量水设施。渠道衬砌方案的确定:项目区水稻生产供水损失较大的环节是输配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渠道的渗漏损失是渠系水利用系数不高的决定性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拟采用衬砌防渗技术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采用衬砌防渗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同时,还可提高渠道的抗冲能力;减小渠道糙率,增加流速,加大输水能力。初步选择2个方案,即浆砌石防渗方案和混凝土防渗方案,现将各方案优缺点比较如下。

3.1浆砌石防渗

结构形式:500 mm厚浆砌石护坡、护底。优点:抗冲流速较大,浆砌石抗冲流速可达3.0~6.0 m/s;抗冻和防冻害能力较强。由于浆砌石衬砌厚度大,大于冻深,采用浆砌石衬砌等于基础采取了部分置换,且加大了抗力,从而减轻了冻害;具有较强的稳定渠道作用,浆砌石属刚性材料,本身即具有固渠和稳定渠道的作用。缺点:不易采用机械化施工,需要劳动力较多,施工质量较难控制;厚度大,方量多,劳动强度大,造价比较高。工程造价约为86元/m2。

3.2混凝土防渗

结构形式:面层为80 mm厚混凝土,下设400 mm厚砂石垫层。优点:混凝土衬砌强度高,耐久性好;混凝土衬砌能防止动植物穿透或外力破坏,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衬砌渠道可运用50年以上;过流能力强,允许流速大,一般为3~5 m/s。便于管理,渠道采用混凝土衬砌后,除解决渠道坍塌、冲刷外,还可防止杂草生长,减少淤积,便于管理,节省管理费用。缺点:适应变形能力差,易发生冻胀破坏,结构复杂,造价最高。工程造价约为95元/m2。

(下转第247页)

(上接第245页)

经方案比较,并考虑项目自身特点、该地区实际情况、工程造价及东港地区混凝土防渗技术的成功经验,该次施工渠道防渗采用混凝土防渗方案。

4综合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改善水田面积1 333.33 hm2,可增产3 t/hm2,每年可增产粮食2 000 t,水稻及副产品的现行价格按2.0元/kg计算,则年可新增产值400万元;项目竣工后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3,节水量为3 420 m3/hm2,全区共节水456万m3,可用于椅圈镇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项目竣工后,有利于形成稻养蟹、蟹助稻、稻增产、蟹丰收的稻蟹共生、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成蟹平均产量为300 kg/hm2,每年可产河蟹400 t,按12元/kg计,每年可新增产值480万元。项目区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2 400 t,农民收入总额增加,纯收入增加400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256元。

4.2社会效益

项目区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改善了灌溉渠道的输水状况,提高了用水效率,做到了适时、适量的计划供水,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4.3生态效益

项目区开发后,营造防护林可增加林网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既减轻了对沟壑的割切,又避免了土地的石化和砂化,明显减轻河道的洪水、泥沙危害,减轻了风蚀和风沙的危害。同时可使农田防护林网内的温度、湿度、风力等发生变化,减轻了霜、冻和干热风的危害,更加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等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5结语

东港市水稻主产区为老水田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经过改造后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但是因资金有限,有部分水利设施尚未配套,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建议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大投入,并且可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多家单位紧跟开发步伐治理一大片的局面,开发和其他部门相互配合、联合治理,以创造更好、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参考文献

[1] 刘晓春.东港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J].新农业,2010(11):60.

[2] 胡振德.东港市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J].辽宁科技参考,2001(6):30-32.

篇4

争取国家下达用地指标20.77万亩,创历史新高,全省重大工程和各类民生工程及时落地,用地量同比增加20%以上。

2012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强化规划计划管控。全面完成全省土地整治、长株潭国土开发利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国土开发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基本建成覆盖全省14个市州、106个县市、2252个乡镇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严格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出台加强规划实施、调整和修改工作的有关文件。加强计划保障,在全国总的用地指标与去年基本持平的背景下,争取国家下达用地指标20.77万亩,创历史新高,增幅达6%,居全国前列。

狠抓项目报批服务。全年受理用地报件2239宗,同比增加59%,批准建设用地35万亩,同比增加1.1万亩。其中,6条铁路、2个机场、4个电站(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项目获国务院批准用地,用地总面积8.35万亩。扎实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及时审批国省干道改扩建用地1.02万亩、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用地1.9万亩,全省各类民生工程及时落地,用地量同比增加20%以上。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荣获保障性住房目标考核先进单位称号。

规范征地拆迁行为。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省政府将各地征地补偿标准普遍提高30%以上,并大幅减少区片等别、缩小区片差距。加强征地程序和补偿安置审查,对程序不规范、补偿不到位的,一律不予审批用地。组织开展征地拆迁专项检查,推进征地拆迁信息公开,着力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全年实施征地拆迁项目2120个,批准征地40.3万亩,实施拆迁9.5万户,已安置9万户。推进改革试点。争取部下达增减挂钩指标2万亩,比去年增加5%。全省已有84个挂钩项目通过验收,批准建新区征收土地3.54万亩。衡阳、岳阳两市纳入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5年内年均建设规模1.5万亩。完成平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试点工作,结果已上报国土资源部。此外,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再开发试点也得到了国土资源部支持。

省属国有企事业单位土地资产处置工作扎实有效。为50家省属国有企事业单位处置土地354宗,价款56.28亿元。积极支持15所高校以地化债,落实化债资金31.9亿元。

高标准基本农田

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400余万亩,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2年,湖南省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加大补充耕地省级统筹力度,强化项目实施管理、严格耕地质量评定等措施,全面完成了2012年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全年全省各类建设用地项目共占用耕地12万多亩,全部实现了先补后占,连续12年实现了占补平衡。

根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的要求,规划期内,湖南省要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495万亩,2012年需完成419万亩。为确保按时完成2012年的建设任务,省国土资源厅狠抓2011以前安排的项目实施进度,联合省财政厅组成督查组,对所有在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省级和市县土地整治项目进行了四次现场督查,全年共完成各级土地整治项目863个,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近300万亩,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除国土部门完成的任务外,再加上农业、烟草、农开等部门建设的100余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湖南省基本完成了国家下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

2012年,为增加建设规模,适当控制了亩均投资标准,全省共安排各级土地整治项目537个,预计可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266.1万亩,为明年全省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好的基础。为充分发挥土地整治资金规模效应,做到既有规模,又有亮点,启动了“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县”建设,在全省选取了25个基础条件较好、耕地相对集中连片的县市区,严格按照整乡(镇)、整村推进原则,集中连片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5个示范县3年总投资50亿元,建设总规模250万亩。

为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确保完成今后几年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经多次与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衔接、汇报,启动了第二个重大工程――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的申报工作,目前,已完成了项目区选址踏勘、技术成果编制、省政府立项和向两部报送申报资料等全部前期工作,正待两部组织专家论证后审批。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建设规模为304.6万亩,实施年限为5年(2013-2018年),总投资估算68.86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34.4亿元,省内自筹34.46亿元。

闲置土地

全年共清理闲置土地1200宗,盘活存量建设用地8.1万亩,全省2008-2011年供地率提高到75%。

加强考核评价。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及时将“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市(州)、县(市)区。完成11个国家级和50个省级开发园区土地节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对22个用地节约集约程度高的开发园区奖励计划指标4500亩。

加强标准控制。将节约集约作为用地审批的重要内容,严格建设用地使用标准审核。通过用地预审核减不合理用地规模6000亩,占用地预审总量的6%。在用地审批中提出平面设计优化建议100余个,核减用地规模12000亩。

篇5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意见》精神,为大幅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就“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重大意义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市农田灌排条件持续改善,抗御旱涝灾害能力显著增强,粮食连年增产增收。但从整体上看,全市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是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保障农村民生、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统一认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重大意义,抢抓机遇,积极作为,为夯实农业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稳定的水利基础作出积极贡献。

二、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上级关于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文件精神,切实将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对“山水田林路、干支斗农毛”进行集中、规模、彻底治理,建设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集成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高标准农田200万亩。

一是实现耕地灌区化。以区(市)为单位,把耕地有序地规划到不同类型灌区中,以灌区模式规划治理,同时根据不同水土资源条件和农业发展规划布局,通过新建一批、恢复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灌区,全面提高全市灌区灌排设施配套水平。

二是实现灌区节水化。围绕节水增效,以灌区为单元,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建设高效型、生态型、节水型灌区。要充分利用除险加固后的水库水源,实行多水源联合调度,发展管道灌溉、喷灌、滴灌;井灌区要积极推行自动控制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实现灌溉节水化、智能化。

三是实现节水长效化。通过规范建设程序、完善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护责任、强化调度运行等有效措施,确保节水工程良性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

(三)总体要求。

一是统一规划布局。按照注重实效原则,以水源为依托,以区(市)为单位,以万亩灌区为单元,根据不同的水源、种植作物、产业结构等情况,科学规划布局,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建设、规模治理,做到区(市)一次性整体规划,分步骤、分部门具体实施。

二是统一水源配置。所有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必须经过专业的水资源论证,根据各区(市)水资源分布情况,对当地水和外调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统筹考虑,依据灌溉定额对不同灌区供水需求进行统一安排,保证每一处灌区都有可靠的水源保障。

三是统一技术标准。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都要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节水模式进行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四是统一稽查验收。各区(市)要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不同行业项目管理要求,对不同渠道投资的灌排工程进行统一的稽查和验收,确保工程整体效益发挥。

五是统一管理体制。骨干工程由水管单位统一管理,田间小微型工程通过明晰产权统一交由用水户协会管理。

六是统一调度运行。不同类型项目区建成后,依据工程体系状况,由水管单位进行一体化运行调度,确保发挥灌区功能。

三、强化工作措施

(一)大幅增加投入。要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认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要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要强化资金统筹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充分整合农村涉及农田水利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推进。要建立完善投入激励机制,落实奖补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等方式,调动基层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发挥基层群众在“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推动改革创新。要按照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加快建立基本水价、综合水价制度。要充实专业技术人才,抓好村级水利员的选配,积极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水利合作社、供水联合体等合作组织,确保2年内基本建立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篇6

这一轮规划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基本逻辑和亮点有哪些?国土资源部规划司负责人作了如下阐释。

新瓶装新酒,内涵外延全面扩容

与2010年到期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不同,“十二五”期间的规划名为《全国土地整治规划》。是新瓶装旧酒,还是全面“升级扩容”?

“毫无疑问,是新瓶装新酒。新一轮规划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土地整治内涵外延发生深刻转变的背景下编制完成的,原来的框架思路和目标任务已经‘包’不住了。”规划司负责人表示。

10多年来,我国的土地整治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在范围上,已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综合整治转变,逐步演变为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在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在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在手段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政策的运用转变。

“当前,土地整治已经由自然性工程转变为综合性社会工程,成为保发展、守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负责人认为,本轮《规划》的定位和层次很高,不仅要经过国务院批准,而且部分内容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延伸。

此外,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等一系列重大成果的相继完成,也为本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十二五”时期的土地整治规划要驶向何方?《规划》的回答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要求,加快农村土地整治复垦,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分量”最重

再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补充耕地2400万亩一一本轮《规划》中仅有的两个约束性指标,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必答题”。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一再提醒我们,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该负责人表示,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加快建设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地方各级政府、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当前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

然而,在许多人眼里,这却是一项“不可思议”的任务:过去十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共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亿多亩,其中“十一五”期间1.6亿亩。如今,未来五年新建4亿亩,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地从何来,钱从何来,如何建设?

“这个目标虽然有难度,但我们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支点,就能实现。”该负责人介绍,《规划》为确保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如期落地,设计了一系列抓手,多轮驱动,力促建设任务的落实。

首先,科学划定了华北平原区等10个农用地整治重点区域,冀东煤炭钢铁基地等10个土地复垦重点区域,东部沿海滩涂区等9个土地开发重点区域;确定了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整治工程等8个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在实施好已安排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的基础上,适时启动新的重大项目;以示范建设构筑全域整治新机制,在继续实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打造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同时继续推进示范省建设。规划期内,新建5000处万亩连片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

其次,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将通过省、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层层分解落实。其中,国土资源部负责制定下达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计划,各省(区、市)则据此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明确每年能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面积、落实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及具体建设任务。

再其次,经测算,建设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预计总投资约需6000亿元,而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预计可征收5250亿元,缺口部分可通过聚合农业、水利、农发等相关部门资金投入,基本可达资金供需平衡。

最后,《规划》还明确提出要建立农田整治的经济激励机制。

据了解,规划期的头一年,2011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000多万亩。“今年计划再建1亿亩,年度计划即将下达各省(区、市)。”

此外,《规划》还要求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经整治的基本农田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亩产增加100公斤以上,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走好统筹路,下好一盘棋

“统筹推进土地整治”是《规划》第三章的内容,位于各项主要任务之前。该负责人介绍说,“全域规划、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土地整治,下好全国一盘棋,正是本轮规划的基本思路。

何谓“全域土地整治”?一是目标多重化,即耕地面积增加,耕地质量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二是整治范围扩大,即统筹安排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城镇工矿废弃地整治、土地复垦和未利用地开发等各类活动。三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合理流动。

“统筹区域土地整治,也是本轮《规划》的亮点之一。”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规划》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充分衔接,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差别化土地整治。具体来说,就是从东中西部土地资源的禀赋差异出发,确定因地制宜的区域土地整治方向。如东部地区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整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中部地区加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东北地区要大规模开展基本农田整治,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西部地区推广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促进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土地整治扶持力度,切实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也是《规划》明确的统筹手段之一。实践已经证明,增减挂钩是推动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激励手段,通过增减挂钩引导资金、聚合资源投向农村,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不仅能有效促进耕地保护、推动节约集约用地,而且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开展土地整治注入了新动力。因此,“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整合土地整治与增减挂钩,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促进城乡土地要素合理流动,显化土地资源、资产、资本综合效益。

篇7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统筹城乡;内涵挖潜;保护耕地

土地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对未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整理,对因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修复,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等活动,包括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在新形势下,土地整治不仅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土地整治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陕西省西安市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的启动,笔者全程参与了前期调研工作。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各区县可补充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越发稀少,新一轮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需向多个视角转变。源于此,结合各区县对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现状,对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中的几个新热点问题谈些个人想法,以期抛砖引玉,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新形势下的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

随着“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政策的明确,土地整治的范畴已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转变,内涵也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但是,目前西安市土地利用存在着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现象突出,近郊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显著,城镇土地无序扩张、低效利用等问题。

西安市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承担着实现全市耕地动态平衡、保障粮食产量等战略落地的重任。经调研,一方面各区县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为完成建设用地审批,近年来各区县陆续委托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在省内其他市县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另一方面,各区县土地批而未征和征而未供的面积较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确定“十二五”期间建设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西安市如何在资源、人口、空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复杂因素的约束下,坚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现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目标,这对土地综合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亮点,统筹城乡,深化土地整治内涵

目前,西安市的城乡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统筹工作不仅仅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单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二是拥有较多土地的农民却只有较低的收入;三是城市对农业产出的需求缺乏有效地传导机制,农业土地的比较经济效益仍然较低,影响农民在进城后将土地向规模经营转变的积极性。

造成以上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导致西安市在落实统筹城乡的政策中缺乏必要的载体和抓手。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能够得以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城市对农村要素的吸纳,突出表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转至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村劳动力与城市资本的分工合作,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的社会财富、促进了工业化进程。相反,城市资源要素流向农村的机制却严重滞后,尽管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市场化的、利益导向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还远未建立起来。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现对当前的土地整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通过土地整治,进一步打破城乡隔阂,扩展城市资本与农村土地资源自由交换和流转的渠道,要让更多的农村资源得以进入市场,通过城乡之间各种资源的自由交换与合作,提高农民的收入。

随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西安市的推进,高陵县借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开展的统筹城乡发展在东樊村取得成功,“东樊模式”已成远近闻名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典型。在新一轮规划中,如何深化“东樊模式”内涵,在推动“农民赶超城里人”的基础上引导产业落地,引导转换身份后农民的主要生产内容从农业生产转为非农产业将是新一轮规划的重要内容。

三、以强化市地整治为特色,内涵挖潜,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西安市主城区建成区面积2000年为187km2,至2010年已增长为395km2,增加了2.11倍。预计到2020年,西安市主城区面积将达到574km2,这种需求给土地征收带来巨大的压力。随着经济的起飞,西安建设国际大都市和西咸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对土地资源的消耗也进入快速发展期。这意味着不仅建设占用土地的速度会加快,而且建设占用土地的规模也会不断增大。《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西安未来将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总量达423km2,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面积为364km2。要实现364km2“占补平衡”目标,压力非常大,也对新一轮规划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思考如何实现“占补平衡”的同时,通过内涵挖潜,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水平,将是另一条重要的途径。

在西安市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中,应强化市地整治并以此为特色、亮点。要规划好西安市城市土地整治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构建合理的制度框架。首先要明晰城市土地产权主体,构建土地产权市场并完善与土地储备制度相配套的机制体制,适当提高增量土地取得成本。(2)创新城市土地整治的主体组织制度,运作模式,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工作,形成立体多维空间开发的市地整治模式。(3)注重5个互动:市地整治与“退二进三”(传统工业结构调整)互动、市地整治与城市商圈改造互动、市地整治与城市交通(快速通道、地铁等)整治互动、市地整治与城市产业集群培育互动、市地整治与副中心建设互动。(4)引进社会资本,设立土地基金,完善和优化市地整治中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四、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保护耕地,实现总体动态平衡

根据《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陕西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的任务要求,西安市新一轮规划需要落实补充7.2万亩耕地的目标。由于西安市地形地貌特点,市域南部的秦岭山区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5%,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和东部台塬丘陵区,此区域同时也是各类建设用地的集中区。

在新一轮规划中,不应再以补充耕地数量为主,而是更加突出了耕地质量建设和产能提升,让耕地提质“看得见”。规划围绕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以农田平整工程和水利设施配套为重点,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按照节约用地、设施配套、路网通达、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安排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采用暗灌、微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和田间生物工程措施,提高农田空间利用率,增加耕地的蓄水、保土、保肥和美化农区景观的效果和能力。形成3—4个“相对集中、集中连片”的千亿斤粮食主产区。规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在建成后要实行统一命名、统一设立永久性标示和统一集中监管,充分发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示范作用。

五、以一张图工程为契机,创新举措,保障规划切实实施

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分类标准,认真做好全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统计和变更调查。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和检测,加强土地整治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在三维空间内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和定时分析,做到“一张图”的管理模式,向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供土地资源的基础信息和规划服务并对土地整治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监测、追踪与反馈。依托土地利用“一张图”工程建立了土地整治监管平台,全面加强耕地数量、质量、权属管理和动态监管。

引进现代土地整治的创新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引进和采用相关领域的创新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便降低土地整治的成本,提高效率,不断增加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例如,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轮作,永续利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本着由点及面、由易入难的原则,逐步开展土地整治,做到规划一片,整理一片,成功一片,示范一片。

强化规划实施经济调节机制。一是要建立激励机制,遵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进入土地整治领域;二是要有效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和杠杆作用,达到“各做一道菜,共办一桌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土地整治规划概论[M].地质出版社,2011.

[2]张军连,李宪文,刘庆等.国外市地整理模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01).

[3]刘志仁.陕西省基本农田区域整治的态势与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9).

[4]李滨,曹军.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如何加强土地整治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08).

篇8

优化开局,

引导生态和谐

一是建立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国土资源功能布局。抓紧编制湘西国土资源规划,根据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湘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统筹各类产业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综合部署。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推进国土资源整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是优化城乡国土资源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建设为龙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带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荣。

三是优化产业用地布局,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实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同步发展,促进基础产业发展;推进各类园区集约、集中、集聚建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优势区建设力度,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一是善用土地资源,做好四篇文章。第一,做好耕地保护这篇文章。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耕地保护责任审计制度,将审计结果作为对县市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该项工作延伸至乡镇,确保耕地保护责任落到实处;第二,做好用地保障这篇文章。加大用地指标争取力度,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试点,盘活存量土地。加大批次用地和统征用地报批力度,增加储备用地报批数量。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工作质量,提高报批通过率、取卷率;第三,做好国有土地储备这篇文章。认真开展国有建设用地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工作,重点对全州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用地进行调查评价,建成数据库,全面摸清工业园区土地家底。高度重视土地储备,积极筹集储备资金,认真研究储备方法,切实规范储备机制,切实控制和储备新增土地的质和量,拓展工业用地空间;第四,做好集约节约用地这篇文章。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严控“两高一资”和重复建设项目用地。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工业用地全面实行网上挂牌交易。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二是善用矿产资源,实施地质找矿两大工程和矿山管理三大专项行动。第一,实施锰、铅、锌、钒等传统矿种地质找矿工程。加快推进地勘项目实施进度,特别是省厅批复同意的地勘项目,确保按期按要求完成目标任务。积极推进深度找矿,加大锰、铅、锌、钒、磷等重要矿种和湘西-鄂西成矿带湘西段的矿产勘查工作,加强锰矿山边深部接替资源勘查。做好2012年上报已入围的地勘项目跟踪协调工作,积极组织申报国家财政出资地勘项目,优选2―3宗州级勘查项目,夯实我州矿业发展的资源保障;第二,实施新兴矿种页岩气找矿工程。我州龙山、保靖、花垣、永顺四个页岩气勘查开发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未来三年内,中标企业将在我州投入勘查资金24亿元以上。积极争取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督促相关县、部门主动跟进,积极协调,全力服务,为地勘单位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第三,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依法查处违法勘查、非法开采、超深越界采矿行为,并整治到位,科学制订预防和治理办法,建立长效机制;第四,开展采石场专项整治整合行动。按照控制数量和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全州采石场进行全面清理,对无证开采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打击,按“六个不留”标准关停到位。对布局不合理的,逐步进行整治整合,加快小采石场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尽快实现采石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规范化生产经营;第五,开展县市发证专项清理行动。全面清理各县市发证行为,对超越批准权限违规发证、超越批准矿种违规采矿行为进行整顿和规范。通过开展三个专项行动,进一步巩固整规工作成果,全面规范全州矿业秩序。

推进综合整治,发展生态农业

一是落实占补平衡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加大全州耕地占补平衡统筹管理力度,着力推行占补平衡属地负责原则,责成烟雨凤凰、大兴寨水库等重点项目所在县市负责落实该项目占补平衡任务。严格执行 “先补后占、占一补一”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好正在实施的占补平衡项目的管理,实现耕地的动态平衡。抓好补充耕地项目信息网上报备和挂钩工作,着力解决我州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确保我州建设用地顺利报批;二是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要求,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土地综合整治紧密结合,做到既有亮点又有规模,确保6.8万亩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服务农业产业化建设;三是加快土地整治四大转变,构建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新格局。逐步建立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转变,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数量管控、质量管理、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综合管理转变,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等政策运用转变的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新格局,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开发和灾毁复垦等各种项目建设任务。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一是“地有证”,全面完成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要高度重视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按照“经费落实、人员到位、工作扎实、质量保证”的要求,确保年内全面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二是“占有补”,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探索建立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住房、用工、留地、社保等多重安置模式和保障措施。严肃征地拆迁纪律,对在征地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中饱私囊的行为依法严厉查处,绝不姑息;三是“居有安”,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精神,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群测群防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险能力。组建州、县两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分队,加快县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建设,积极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认真探索州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打造具有湘西特色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各县市地灾治理工程必须做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让人民群众当年受益。严格落实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组织实施重大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和矿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着力保护完善,开发生态旅游

篇9

一、“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亮点纷呈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

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连续三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基本摆脱了“两丰一平一歉”的历史周期,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5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亿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农民收入增长取得新突破

在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提高,农民工数量增加、工资提高,农业补贴增加、社保水平提高“三增加、三提高”因素带动下,“十二五”时期农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高于经济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降至2.73: 1,相对差距拉大的势头得到初步扭转。

(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迈出新步伐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加强,水旱灾害损失明显减少,民生水利发展惠及亿万群众,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15年底,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85项,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

(四)生态文明推进取得新成效

林业生态重大工程建设继续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河湖等保护得到加强,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石漠化面积有所减少,全国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20.36%提高到22.08%。编制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等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

(五)新农村建设呈现新气象

以水电路气信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民、国有农林场职工危房改造和游牧民、以船为家渔民安居工程全面实施,以教卫文就保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展开。全面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圆满完成了全部273万无电人口通电任务,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87万公里,“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启动实施,农村(含国有农林场)危房改造完成近1300万户。

(六)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面积超过3亿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50万家。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稳步开展,林业、水利、供销社、农垦改革有序推开,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治理制度逐步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二、全面做好“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工作

(一)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支持的重点领域,集中资金用于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重点建设任务不打折扣。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等建设运营,力争到2020年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保口粮、保主产区、保耕地、保产能、保大户为重点,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成区域性粮食良种繁育基地100个。

(二)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产城融合,推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培育新型业态,打造领军企业。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严格生产管理、产品认证和证后监管。

(三)不断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制度

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不断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继续实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加快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合理安排消化库存,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深入推进新疆棉花、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补贴发放方式。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制度,稳定市场预期。

(四)努力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

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快编制出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实施并完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范围,启动地表水过度开发治理试点,探索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保护修复的新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加快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京津风沙源区、青海湖等重点区域生态综合治理。

(五)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担保试点。改革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建立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基础上,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明晰经营性资产产权归属,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

(六)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篇10

一、基本概况

______市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其中:山丘面积占21.5%,平原面积占65.5%,滩区面积占12.9%;耕地面积289万亩,人均0.82亩。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660毫米,年平均气温15.4℃。全市总人口366万,其中农村人口174万,占总人口的48%。境内地表水有黄河、沁河、蟒河、丹河等20多条河流,有中小型水库26座。______是全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等,其中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达60万亩,“四大怀药”种植面积达23.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69.6万亩。20__年,全市粮食总产204.8万吨,比上年增长2.1%,实现了“九连增”,其中:夏粮亩产达到511.1公斤,居全省第一;玉米高产创造两项全国新纪录。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3元,增长13.6%,比全省平均7525元高出2588元,居全省第三位。

二、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______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力实施“七大工程”,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力实施高标准良田工程。针对人多地少、资源趋紧的特点,我市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为抓手,完善五大体系,集中打造一批高标准粮田,着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以县(市)区为单元,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到2020年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179.4万亩。二是完善投入体系。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涉农资金。20__年建成高标准粮田42万亩,今年将再建设高标准粮田40万亩。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全市农机总量达64万台(套),亩均动力达1.43千瓦,居全省第一;玉米机收率达到91.5%,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6%,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是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机化示范区,目前已发展农机服务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530家。四是完善科技体系。抽调600余名农业技术专家,组建市、县、乡三级技术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开展科技增粮活动;建立了农业科技流动大学,把科技培训班开到田间地头。建设了3个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和农作物、经济林、“四大怀药”等工程技术中心,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数量居全省第3位,______平安种业、怀川种业建立了民营种业院士工作站。五是完善奖惩体系。将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罚。从20__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高标准粮田建设。

(二)强力实施产业集群工程。依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发展面品、怀药、乳品、肉品、玉米、果蔬、调味品、饮品、林产品九大类、1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以集群成规模,以集群促转型,以集群做示范。一是建好基地。围绕小麦种子、四大怀药、蔬菜、食用菌、林果、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实现就近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食品安全。二是做强龙头。强力推进蒙牛乳业(______)有限公司乳品产业化集群、淼雨饮品股份有限公司饮品产业化集群、______百疗科技公司怀药产业化集群、天香面业公司面品产业化集群、立达公司调味品产业化集群5个集群试点工作,扶持发展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支撑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0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13家。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和全国优质果蔬加工示范基地。三是打造品牌。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荣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______省名牌和______著名商标74个。20__年,全市9大类农业产业化集群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6.3亿元,增长15.8%;实现利润46.2亿元,增长17.3%;实现税收16.9亿元,增长16.1%。到2015年,将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4个、50亿元以上集群3个、100亿元以上集群1个。

(三)强力实施现代园区工程。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我市高标准规划了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______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创园自20__年6月8日由国家农业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发文批准成立以来,组建了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高标准编制了总体规划,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先后4次赴台招商,邀请台商400余人次到台创园实地考察,成功引进了台湾方圆围棋、台湾神农科技协会等一批台资和台商项目。在今年4月12日举行的2013豫台农业项目合作恳谈会上,又成功签约了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中心、台湾养生食品园、台湾精致农业示范园区、云台山万亩高效农林等4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同时,温县农业示范园区已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市农林科学院、博 爱农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完成高标准的规划设计,沁阳、孟州、博爱、武陟4个园区正积极推进。

(四)强力实施水利工程。本着“大兴水利、兴大水利”的原则,着力打造水利建设新格局。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4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抓民生水利,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20__年开始,3年内平原地区全部用上自来水,3年内解决山区丘陵区吃水问题。20__—20__年解决了山丘区3.24万人吃水问题、平原地区27.3万人自来水村村通,今年将再解决1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水,吃上安全水。抓农田水利,依托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重点实施了修武县、博爱县、孟州市小农水专项县项目和沁阳市、孟州市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田间工程项目,进一步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抓引黄入焦。2013年计划完成投资22.8亿元,全面完成引黄入焦总干渠工程;积极推进引黄灌区项目前期工作,规划灌溉面积50万亩以上。抓水源建设,推进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灌区、引黄沁北灌区、武嘉扩灌等引黄补源工程建设,扩大供水量,做好群英二库、九渡、白龙潭水库等备用水源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努力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五)强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着力构建“一区、两带、三网、多点”林业生态网络。“一区”突出抓好南太行山区绿化工程,“两带”着力加快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景观带建设,“三网”重点实施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等绿化工程,“多点”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县城、村镇、景区等区域的生态建设,建设一批经济型、景观型、园林型绿化村镇,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20__年完成造林14.5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7%,10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初步实现了林业生态市建设目标。从今年起,在南太行浅山区建设东西长18公里的林业生态景观带,全力打造“景观、生态、休闲、产业”四位一体的林业生态示范区;高标准建设道路绿化工程,加快推进城郊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完成森林资源培育16万亩,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______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六)强力推进组织化提升工程。以建设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试点市为契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扩张数量。下大力气促进合作社数量扩张,通过能人牵头办、企业带动办、部门主导办、政策引导办等方式,发展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规范运作。坚持依法办社、依章办事,通过开展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三化”建设,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价格保护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三是提升档次。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提升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实力,创造规模效益。重点培育50家明星合作社、100家龙头合作社和200家示范合作社。四是联合发展。把同行业、同区域和跨行业、跨区域的合作社联合起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全市共注册成立了9家联合社,以______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______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成为______省注册的第一家联合社。20__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20家,总数达3208家,覆盖率达45.6%,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第一。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目前已注册成立15个家庭农场。新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8.5万亩,总面积达62万亩。

篇11

立足历史看当下,新旧对比多感叹

都说以点带面,当我踏入兴隆村的那一刻,心情就再也无法平复下来,一排排蓝顶白墙的农庄赫然入目,分列在笔直宽阔的村间公路两旁正以崭新的姿态昴首拓步,分明象迎接检阅的队伍!无论是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园地果蔬、院中晒红辣椒的阿玛尼休闲广场上荡秋千的少年,还是而今已形成一种景观坐落在休闲广场中供游人参观与新旧对比的四栋旧式茅草土坏房、紧靠鸡衲公路占地面积1543平方米的朝鲜特色风情酒店、社区文体活动室、便民超市、图书阅览室,还是家家室内统一的一应俱全的现代化设施,无不让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与飞扬起来,不仅为致富乡有孙合江这样一位好书记而由衷地颔首!

致富乡原来的乡村两极经济基础薄弱,历史债务包袱沉重,乡村两极外债3000多万元,2008年在全县各乡镇工作实绩考核排名位列十四个乡镇的倒数第一。而自2009年初以孙合江书记为首的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组建以来,便以促增收为中心,以上项目为根本,以强基础为重点,以统一思想为保障,动员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了新农村建设中来。

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乡镇发展后劲增强

紧紧依托致富乡的区位,资源优势,孙合江书记举全乡之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搞产业项目建设,累计引进到位资金5800万元,新上、续建工业项目7个。2010年投资3100万元,新上了林业贮木场年产1万立方米集成材项目,填补了近年来致富乡没有大项目的空白。在工业项目的拉动下,致富乡已形成了水稻加工、木材加工、建材三大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坚持“种好地、出劳务、搞加工、上畜牧、多栽树”五路富民方案。充分利用“庆北绥”2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争取到了投资4000万元的致富乡5万亩高标准水田示范区建设项目和千亿斤产粮工程建设项目;新建标准化大棚育秧小区3处,全乡大棚达3200栋;年输出劳动力近6000人,农民人均增收2800元;平贝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达70户,已发展到12个系列80个品种;引导农户饲养猪牛、鹅鸭、獭兔、饲养总量不断增加:高标准完成造林5000亩,在鸡讷公路致富段和福成路沿线栽植了17公里银中杨,成为全县的景观路。

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环境明显改善

实施乡、村、屯、社区四位一体建设,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四年来累计投资3800万元,是致富乡有史以来环境建设投资最多的时期。改造了农贸市场,建休闲广场5个,安装健身器材83套,修砌硬质路边沟15000延长米,过沟桥468个,安装路灯259盏,安装铁栅栏、艺术围栏15000延长米,设置垃圾箱267个,铺装彩砖43000平方米,栽植绿化树3.9万棵、花草24万株;投资120万元新建了占地1.2万平方米的新富农村社区,投资2165万元整村改造了兴隆农村社区,78户农民喜迁新居。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积极发展社会各业,惠民利民成果明显

坚持以人为本,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出行、住房、就医、就学等难题。新建白色硬质路面61公里,新建了致富中学,新建了卫生院、计生站,新建改造了致富乡综合文化站、辟建文化大院18个、农民书屋6所,积极组织开展秧歌、篮球赛等文体活动,大力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新建了派出所、司法所。

篇12

息县: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

近年来,息县以实施全国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为抓手,以农民种植意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工作,主动抓好优质专用小麦产销对接,为“中国生态主食厨房”输送优质食材。

目前,息县小麦供给侧改革试点项目区内种植品种主要是弱筋“扬麦15”,搭配种植中筋“泛麦5号”。在中央财政下拨600万元项目资金基础上,息县财政又配套500万元用于项目实施,特别是县政府又专门拨出弱筋小麦技术服务经费100万元,为种植弱筋小麦的农户购买保险,制定了弱筋小麦收购企业贷款贴息办法,以保证项目实施取得圆满成效。

在技术支撑方面,息县主要实施了“四良”战略,即良田、良种、良法、良制相配套。特别是在良法方面: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保障小麦品质,推行“一村一品”“一企一品”“一社一品”“一场一品”,并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种植,确保生产出达标的优质专用小麦;推广农机农艺新技术,针对稻茬麦生产技术“瓶颈”问题,着力示范秸秆腐熟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深耕深松、机械条播等技术,确保优质品种夺取高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普及绿色理念,采购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制剂,提高绿色防控水平。

然而,息县小麦供给侧改革试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弱筋小麦销售路子不宽,价格不高,效益不高,与农民的期望值相差较远,农民对发展弱筋小麦仍有疑虑等方面。因此,今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扎实、去完善。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之路任重道远。

延津:努力实现全产业链一体化

延津县小麦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00万亩,以延津小麦为代表的“新乡小麦”被国家农业部登记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延津强筋小麦”区域品牌价值17.55亿元。从1998年开始,延津县就坚持以工业理念和产业化思路不断做大做强小麦经济,形成了从田间地头到车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小麦产业。

延津小麦始终坚持优质导向,实现了普通小麦向优质强筋小麦转变;坚持特色导向,实现了产粮大县向种子大县转变;坚持安全导向,实现了传统种植向绿色有机转变;坚持专用导向,实现了一般面粉加工向中高端制品转变。同时,延津坚持两大理念,助推小麦产业再升级:坚持产业化发展理念,探索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小麦种植、购销、加工产业合作机制,促进优质小麦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坚持集群发展理念,依托特有优质小麦资源和“中国第一麦”品牌优势,引进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实现了小麦产业集聚发展。

延津小麦虽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品牌形象,但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生产经营规模小,如何实现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等问题仍然存在并亟待解决。为此,延津县将紧紧围绕“绿色、高产、高效”目标,以种粮大户、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促进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为重点,落实订单种植和优质优价,努力实现全产业链产销衔接,解决小麦生产供需矛盾、产销脱节、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为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探索新方法、寻求新模式。

濮阳县:搞好产销对接促农企双赢

濮阳县是河南省14个“超级产粮大县”之一,曾12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濮阳县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等,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

2016年,濮阳县以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为抓手,围绕专种、专管、专收、专储、专销、专加工,强力推动优质强筋小麦的发展,并通过引进、试验、示范、筛选等环节,重点推广了一批适宜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并集中在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实施。

按照往年情况,优质强筋小麦的收购价格每公斤较普通小麦高0.4元,濮阳县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搞好宣传推介,引导面粉加工、食品加工、种子企业、粮食购销经纪人等,与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方所在乡镇、村对接,与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协议,开展定向、订单收购,实现了农企双赢。

目前,濮阳县建有小麦种子繁育田8万亩,年生产小麦良种3000万公斤,不仅能够满足本地对小麦种子的需求,还销往山东、河北、安徽等地,覆盖小麦种植面积300万亩,为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拓展了新空间。与此同时,濮阳县积极引导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小麦面粉加工产业集群,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小麦产业化合作模式。

2016年,濮阳县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整建制实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试点县,为破解该县农业发展难题、提升农产品供求水平、加快农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内黄:促进优质小麦产业提质增效

内黄县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县之一。目前,内黄县确定了专种、专收、专储、产销一体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目标,引进了一批“当家”品种,优质强筋小麦播种面积达16.2万亩。

为解决卖粮难、优质不优价等制约优质小麦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内黄县大力推行三种订单种植模式。“本地企业+农户”订单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签订优质强筋小麦回收合同,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1元至0.2元的价格收购农户小麦,确保优质优价。“购销企业+经纪人”订单模式:依托内黄县粮油购销公司和小麦收购经纪人,积极与外地粮食加工企业合作,发展订单生产,拓宽优质强筋小麦外销渠道,拓宽发展空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订单模式:以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发展单生产。

在优质小麦集中产区,内黄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养分平衡、质量修复为重点,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做到“藏粮于地”,并在优质小麦项目区内进行了种子、化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物化补贴。同时,内黄县还积极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施和秸秆还田,大力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百乡”技术服务活动,提高了农技人员综合素质。

今后,内黄县将继续以推进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以实现小麦专种、专收、专储和产销一体为目标,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并立足市场需求,开展单收单储,探索优质优价机制,促进小麦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永城:“五招”推进小麦供给侧改革

永城市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县级面粉生产基地。2016年3月,经国务院专题会议研究,该市被确定为全国促进面粉产业健康发展试点。永城集中资金、集成技术、集汇力量,通过实施市政府“小麦供给侧改革15152工程”,辐射带动全市175万亩小麦实现绿色高产高效,加快了永城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促进了永城面粉、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科学规划布局。永城按照不同的土质与生产条件,规划专用特色小麦种植,在砂姜黑土、淤土等土壤区域规划了85万亩强筋小麦种植区,在省地质调查院认定的集中连片富硒地带规划了35万亩富硒小麦种植区。

建设优质小麦基地。永城实施了“15152工程”,2016年秋季集中建设15万亩强筋小麦、15万亩富硒小麦生产示范基地,并试种2000亩弱筋小麦。目前,小麦播种工作已结束,3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任务全部完成。

发展订单农业。永城积极探索以需定产、以销定产模式,引导面粉加工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签订种植合同和收购协议,企业从播种到收割全程参与,对订单小麦承诺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进行收购,不仅保证了原料小麦的数量与质量,还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五大面粉集团对30万亩专用特色小麦全部实现订单种植和收购,为企业节省成本4030万元,增加效益1.04亿元。

组织专家论证,确定小麦品种。永城以选用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强的品种为目标,推广半冬性小麦为主,做到了以良种调品质、以技术保质量。

落实“六统一”措施。即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农机农艺和统一技术集成。

滑县:农业供给侧改革夯实“豫北粮仓”

2016年,滑县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后,充分发挥优质强筋小麦最佳产业带区位优势,重点以调品种为主,逐步由优质中筋小麦向优质强筋小麦转变,着力推进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共发展优质强筋小麦30万亩,全部实行种子和商品粮订单生产,确保农民能种好、销路好、效益好。同时,大力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已建成高标准粮田91.5万亩,打造了全省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5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粮食总产连续24年稳居全省第一,是全国唯一的粮食生产先进县“十二连冠”。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2017年滑县计划整合资金3亿元,按每亩1500元的投资标准,建设高标准粮田20万亩,到2018年全面完成155万亩建设任务,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同时,将进一步加大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力度,计划在2017年将优质强筋小麦面积发展到50万亩,优化调整小麦品种结构,加快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改优质中筋小麦“大路货”为优质强筋小麦“抢手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此外,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政策扶持为保障,以土地流转为依托,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高效农业基地,从基地规划、设计、布局、建设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及时把农业政策、管理知识传递给农民群众。目前,滑县瓜菜种植面积达64万亩,总产量220余万吨,预计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带动1万余户农民脱贫致富,年均增收2万余元。

淮滨:“弱麦经济”环环生金

近年来,淮滨县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瞅准国内外弱筋小麦供不应求商机,充分利用弱筋小麦种植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弱麦强县、食品惠民”战略。

为通过区域化布局实现规模化种植,淮滨县大力实施弱筋小麦区域化布局高标准粮田建设、整村化推进、统一化供种、规模化生产、订单化跟进等,从而使弱筋小麦产业化经营亮点频出,持续叫响“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品牌。

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带动,提升附加值。淮滨县近年来培育出总产值达10多|元的金豫南、富贵、麦得隆等8家食品加工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从种子供应、技术指导到直接收购一条龙服务,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弱筋小麦产业链条。

产前有订单、产中有服务、产后有保障,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淮滨县通过产前、产中实施统一半价供种、统一补贴供肥、统一免费供药、统一分担农业保险,亩均节本增收77元,增产增收173元;通过产后实施统一入村加价收购,亩均增收90元;通过“五统一”产业带动,亩均节本、增产、增价、增收340元。

吸纳贫困人口务工增收,“弱麦经济”环环生金。淮滨县依托当地龙头企业,按照贫困户优先的原则,优先吸纳3000多名贫困群众到企业务工,平均每人每月收入2200元左右。

随着“弱麦经济”品牌影响力的不断加大,五粮液集团到淮滨寻求合作,签订每年12万吨弱筋小麦购销协议。目前,淮滨县已形成了以弱麦为“头雁”,以“面粉―面点―休闲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运输”两条产业链为两侧编队的“雁阵”发展布局,年产值达3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已达5亿元。

浚县: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生产能力

浚县地处豫北平原,古称黎阳,有“黎阳收,顾九州”之说。近年来,浚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近几年高标准粮田建设和整县建制粮食高产创建,为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浚县耕地面积107.6万亩,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区亩产达600公斤,连续多次创下全国粮食生产同时期、同地区、同面积单产最高纪录,粮食高产创建连续7年领跑全国单产水平,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成为全省标杆。

浚县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措施,加大科技创新、模式攻关和技术示范推广力度,示范带动大面积种植绿色高产高效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努力提高小麦品质和生产效益,推进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篇13

一是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进一步扩大稻麦优良品种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机插率,进一步提高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免少耕轻简栽培、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覆盖率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率,积极争创“亩产吨粮县”。继续推进粮油高产增效创建活动,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建立17个水稻万亩示范片、5个小麦万亩示范片、1个油菜万亩示范片,打造7个“亩产吨粮镇”、20个亩产700公斤的高产村。二是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开展规范免疫、监测预警、应急管理、检疫监督、信息管理、乡站建设六大“推进行动”,全市畜牧业生产总值达到12亿元;优化畜禽规模养殖结构,积极推进全福牧业扩能上市,全力推进乾丰生猪产业化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提升至90%以上;加快畜禽品种创新,加大红灯笼猪、(三黄)鸡等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加大动物疫病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5%以上。三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认真执行畜禽养殖功能区划定,提升3家分散畜禽养殖粪便集中处理中心建设水平,完成8家畜禽养殖沼气治理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培植大型企业化利用秸秆主体,跟踪服务华杰生物能源有限公司3兆瓦秸秆沼气发电、市圣达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等建设项目。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完成绿化造林7000亩,其中成片造林4000亩。全力推进村庄绿化提升工程,完成村庄绿化示范村30个。有序开展湿地生态建设,投资3000万元,实施3000亩天目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二期工程。全市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屏障。四是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合理布局、有效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部门“万顷良田”项目、水利部门农田水利项目,推进实施“四区六线”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万亩以上,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减灾和抗灾能力。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着重加快发展设施园艺、规模畜禽、水产养殖等高效农业的生产机械化;积极培育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年底建成60个星级合作社,不断促进农机装备配套化、运作模式合作化、管理服务规范化,确保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突出区域特色,全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一是优化园区布局。加快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实施“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发展战略,推进“四圈三区二园一重点”工程建设。“四圈”:加快发展南山休闲旅游茶果圈、环天目湖休闲观光有机农业圈、北山高效花木经济林果圈、城郊都市观光设施农业圈,形成60万亩休闲观光农业带;“三区”:重点提升5万亩特种鱼类高效养殖示范区,建设2万亩青虾养殖示范区,规划2万亩螃蟹养殖示范区;“二园”:以5万亩天目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0万亩曹山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突破,创建全省最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重点”:以全福牧业为龙头,提升畜牧业10亿元级产业,加快构建南北呼应、中部联动的统筹发展新格局。二是提升亮点工程。以全市64个千亩以上农业园区、6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107个“一村一品”专业园为依托,继续实施30万亩北山片开发,重点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曹山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0个万亩高效种植业示范园区和前马荡现代渔业产业园等3个万亩水产高效养殖示范区。加快建设礼诗圩、国强等智能大棚项目。推进农机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确保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天目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中华曙猿、塘马两个省级湿地公园,十思园申报省级森林公园。三是发展特色园艺。深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连片规划、分步实施城郊5000亩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扶持新(扩)建蔬菜、茶叶、食用菌、应时鲜果等园艺基地,积极推进遮阳网、防虫网与喷滴灌“两网一灌”生态保护栽培,稳步发展标准钢架大棚、智能温室,推进园艺特色产业升级发展,带动产品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加快推进“三个一批”建设,争创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园艺作物标准园、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村,全市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提升至20%以上。

突出转型升级,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一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农业龙头企业“五个一”示范创建活动和农业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行动,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型、科技创新型、加工增值型、基地带动型和外向合作型农业龙头企业,新增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调查分析和监测评估制度,按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与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对14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运行监测、动态管理。二是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总投资5亿元的联创有机农业园建设,建成华东地区有机蔬菜的配送中心。抓紧实施苏浙皖边界市场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推进上黄水产品交易市场、社渚青虾市场交易中心、竹箦花木市场建设,环天目湖区建成一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一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大力推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直营直销等多元化营销模式,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升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知名度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订单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努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同时,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实际,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更加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如股份制、合作制等,促进现代农业组织制度创新,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历史性难题。

篇14

一、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突破口,以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为源动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打好新一轮水利建设攻坚战,着力解决好群众最期盼、发展最需要、生态最迫切的水利问题,确保重点工程上水平、重点工作上档次、整体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在黄蓝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崛起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二、重点任务

2012年水利工作重点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创新三项机制,深化四项管理,抓好五项工作,干好六大工程”。

(一)围绕一个中心

就是紧紧围绕“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这一中心,立足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防洪防潮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饮水安全保障、农田水利、水生态保护、节水型社会管理、水利体制机制“七大水利体系”,创新思路,加大投入,积极作为,努力实现我县水利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二)突出两个重点

1、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2011年我县成功创建为第三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县。2011—2013年将投入1.044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7.93万亩。今年全面完成2011年确定的2.56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同时实施2012年工程面积2.8万亩,其中大王镇管灌工程0.5万亩、乐安街道管灌工程1万亩、大码头镇末级渠系改造工程1.3万亩。工程投资3482.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00万元,省投资800万元,市配套400万元),年内建成发挥效益。同时,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整合各类支农涉水资金,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

2、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县建设。围绕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纳污限制“三条红线”控制管理制度,开展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专题实践和研究,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地方规范性文件。加强计划用水和节水管理,指导各行业节约用水,积极开展企业水平衡测试和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社区、节水型学校创建。争取投资300万元为企业安装取水计量远程监控系统150套。

规划实施孙武湖南展工程、高店水库扩建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段配套工程,完善全县引供水网络,为工业用水水源转换提供保障,全县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亿立方米以内。

(三)创新三项机制

1、农村供水管理机制。以彻底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为目标,年内投资265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改善5.3万群众饮水条件。建立县乡村三级管理组织,完善工程运营管理机制,在完成农村集中供水水价调整听证基础上,争取出台农村公共供水水价调整和维修专项基金筹措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县农村供水水质检测中心运行管理,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建立水质定期常规自检和通报制度,强化应急供水管理,提高农村供水标准和安全水平,让群众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2、基层水利服务机制。把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立项的约束条件,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解决农村水利设施管护缺位问题。积极推进“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乡镇水利站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县、乡两级防汛抗旱应急服务组织,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探索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水利合作社、供水联合体等农民合作组织,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水利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让农民在管理和维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享受便捷、专业化服务。

3、水利投入保障机制。根据《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协调财政、地税等部门研究制定我县具体实施意见,落实好“五个方面筹资渠道”,即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中提取3%,从成品油税费改革返还和转移支付中提取3%,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提取15%,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额的1%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征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5%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一并纳入水利建设基金管理,探索建立政府投融资平台,扩大政府投融资渠道,有效保障重点水利建设投入。

(四)深化四项管理

1、水资源综合管理。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主线,以控制地下水开采为重点,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强化用水监督,严把总量控制、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和凿井审批关。与发改、经信、国土、环保部门建立分工负责、配合协作机制,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或未通过论证的,水利部门不批准取水,发改、经信部门不批准立项,国土部门不予办理用地手续,环保部门不批准环评报告。依托水资源监控中心,完善信息平台,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数字水利”建设水平。加强水质监测,加快建立水价调整、水资源监测及企业用水考核机制,提升水资源监管能力和水平。

2、水工程规范管理。继续深入实施河道综合整治,以工程管护、生态保洁和防汛抗旱为重点,加大经费投入,抓好河道工程、灌排设施年度维护,力争批复实施小清河尚道西南险工、永红沟排闸、圈子堤防缺口堵复和右堤堤防整修等一批河道修复工程。配合省、市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段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切实抓好河道、堤防等重点水利工程确权划界,为规范河道管理奠定基础。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明晰县、乡、村三级管护主体和责任,落实管理目标,加大水工程安全检查和专项整治,形成专管群防结合、开发保护并重、经济生态同步的管理机制。

3、水生态保护管理。以打造绿色优美水系、生态文明乡村为目标,加强水生态治理和保护。加强执法巡查,严厉打击非法取土、建设项目侵占河湖水域等违法行为,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口,规范岸线开发利用,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河道污染。积极推进小清河、、支脉河等重点河道治理,配合抓好织女河—新人工湿地、预备河人工湿地建设,开展引水补源,加快治理地下水超采和海水入侵。积极实施桥涵配套、水系循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等基础工程建设,有效修复自然生态功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水行政执法管理。以法规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配套完善水工程建设项目和水资源管理等地方规范性文件,逐步推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审”和“重大工程建设防洪评价”制度。健全县、乡执法组织网络,对执法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落实执法责任,提高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加强水政执法巡查,对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继续强化与法院、财政部门联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执法、收费管理,确保完成水利规费征收任务。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通过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水法规和节水宣传,提高全民水法治观念和节水意识。

(五)抓好五项工作

1、防汛抗旱工作。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落实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抓好汛前检查督导,充实完善县、乡、村三级防汛指挥体系,落实各项防汛措施。年内实施上游河道疏浚、泄洪水毁工程修复等一批防汛重点工程,抓好农田防汛抗旱工程配套及各级灌排沟渠清淤治理,完善灌排体系,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确保全县安全度汛。加强旱情预测预报,强化科学调度,根据旱情形势,抢引抢蓄抢灌黄河、小清河、支脉河等水源,全力抓好抗旱灌溉和孙武湖调水充库工作,保障全县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用水需求。

2、水土保持工作。结合新《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一周年,深入宣传贯彻水保法律法规,加强已建和在建工程项目的水保方案编报、审批和监督管理。编制全县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加快水系绿化和水保治理工程建设,实施预备河绿化、北贾沟绿化、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县项目农田林网建设,抓好河辛路景观绿化提升工程,完善农田林网1.56万亩,新增水系造林3356亩,植树33.86万株。依托孙武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争取立项实施新的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提高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3、规划计划工作。抓住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机遇,以争取各级加大水利投入为重点,抓好重大项目的前瞻性、政策性研究和项目前期规划、论证,编制完善现代水网规划、防潮堤规划和“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力争河道治理、农村饮水安全、防潮减灾、重大水源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严格工程建设程序,规范项目操作,加强“四制”落实和工程监督检查,确保工程按计划组织实施。切实抓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做好移民人口核查、扶持项目编报和工程实施等工作,落实好移民政策。

4、水文信息工作。认真落实“工程带水文”政策,对重大工程规划要同时进行水文工程设计,加快水文监测站点建设,以水文建设促进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配合做好全市用水总量监测,抓好全县地下水、地表水、饮用水动态监测,合理布点,定期观测,保障集中供水水质安全。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加快水资源管理、农村饮水工程、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等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信息化水平。抓好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的处理、审核和填表上报,今年6月底全面完成普查任务。

5、机关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干部学习、民主决策、党风廉政、督查考核等制度,认真执行周五例会制度,加大工作督查落实。以加强行风治理为重点,推行廉政风险防控、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从我做起、走向文明”、创建节约型机关、“提速增效年”等主题活动,提高机关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稳定和安全生产,认真抓好水利经济、招商引资、党建帮扶工作,重视和加强老干部、计划生育、妇女儿童等工作,不断提高机关规范化管理水平。

(六)干好六大工程

1、治理二期工程。对闸上游7公里(至桥南100米)河道进行疏竣,恢复堤防,疏挖土方260万立方米,筑堤土方25万立方米。工程投资3577万元,其中省扶持1070万元,争取市补助300万元,其余由县财政配套。计划3月份动工,11月底完成。

2、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示范建设项目。该项目位于镇,实施工程面积2.56万亩。计划衬砌斗、农级渠道62.34公里,建设各类建筑物597座,新建机井60眼,维修机井25眼,配套机井房85眼、变压器室5座,铺设PVC管道33.7公里,安装射频卡控制系统5套、射卡800个,整修道路60.65公里,种植防护林12.35万株。工程总投资3482万元,今年4月20日前完成。

3、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重点建设水源井、主管道、信息化系统、消毒设施、村内管网改造以及智能化水表等工程,改善9个乡镇、街道5.3万人的饮水条件。概算投资2650万元,计划8月份开工,12月底完成。实施后将达到小清河南6个乡镇(街道)为一个网络、小清河北3个乡镇为一个网络的供水规模。

4、二干渠下游段节水改造工程。衬砌二干渠自丁庄镇王道村南生产桥至下游李沧村生产桥7.45公里,工程投资1698.3万元,其中中央补助602.83万元,省级补助301.54万元,市级补助793.93万元。计划2月上旬开工,3月底完成。

5、水利站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以大王镇水利站为示范点,按照规划设计、办公楼颜色、庭院绿化、办公设施、单位门牌“五统一”标准,高标准建设办公场所、配备办公设施,并达到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为全市基层水利站的建设与发展探索经验。项目共需资金550万元,积极申请市财政扶持,年内实施完成。

6、镇田间节水灌溉工程。位于镇东水村以西,团结沟以东,前大村以南,南至交界,建设地埋低压管灌工程5000亩。估算投资500万元,其中市级补助350万元,其余由县财政配套。计划7月份开工,10月底完成。

三、保障措施

今年水利改革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全体干部职工要自我加压,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在新起点上努力实现新发展。

(一)加强学习,提升境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每名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工作当责任,以学习开拓境界,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谋划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学有所获,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思维、陈旧模式,善于走新路、开先河,瞄准“全市第一、全省一流、全国典型”,谋划改革思路,创新工作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做到高起点定位、高层次谋划、高标准实施,努力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二)转变作风,埋头苦干。作风产生力量,实干赢得威望。要牢固树立“无功即是过”的思想和强烈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只唯实干,不求虚功,成绩面前不骄傲,困难面前不气馁,努力埋头苦干、少说多干、真抓实干。要明确工作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亮点在哪里,抓好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到人,把各项工作往实里做、深里抓,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办扎实,高效推进工作落实。

(三)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创新激发动力。要尊重干部职工创新精神,营造倡导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永葆水利事业生机和活力。要坚持学先进、找差距,深入查摆思想境界、工作标准、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问题,牢固树立“干不到第一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的理念,紧盯水利发展机遇,努力争取各级政策和项目在先行先试,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四)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加强党风党纪学习和廉政教育,注重自我改造、自我修养、自我约束,端正人格操守,审慎手中权力,严格遵守廉洁自律规定。要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坚持依法行政、勤政高效、务实为民,多服务、少干预、不添乱,倾力打造“水润,利泽百姓”服务品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坚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一线掌握情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