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研究范文

科学技术研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技术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技术研究

篇1

在新的时期和新的形势下,开展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必须客观预测和正视面临的各种挑战。一是参加科研机会和争取科研投入的竞争更加激烈。医药卫生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行政管理的统一,使相关的财政经费投入、科研指南和项目管理、各种资源和信息等实现了共享,参与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将更加广泛,在科研费用等资源投入尚不能满足所有需要的情况下竞争不可避免地将更加激烈。这就要求从事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的机构和人员不仅要增强竞争的意识,更需要增强竞争的基础能力,包括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性工作和研究队伍,尤其是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学科/学术带头人,通过竞争得到承担科研任务的机会,增加科研活动经费投入。二是学科交叉和融合更广泛。随着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不断发展,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不可避免地与生殖生理基础、生物学及技术、生命科学、药物及制剂新材料和新技术等等产生交叉和融合。相关学科新理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给计划生育创新研究带来新的希望,促进了应用技术的发展。计划生育的创新研究除了依托传统的生殖基础理论外,必须打破界限与交叉和融合学科进行合作,这就需要打破过去的边界和条条框框,并要求能掌握交叉和融合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综合运用于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三是计划生育技术有效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由于计划生育技术的使用对象是健康人,政府对计划生育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要求一直非常高。随着人民群众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对计划生育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要求更高。这将直接导致计划生育技术研究的基础研究成本更高、临床研究要求和组织实施难度更高、药政审批更严格、研究周期更长等,计划生育技术的研究将需要完全自主创新的研究,需要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行为,需要足够的财力和各种资源的支持,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四是新的管理体制带来新要求。由既往熟悉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转换为新的与医药卫生统一组织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模式,会使部分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时出现不适应。而医药卫生和计划生育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是公益性研究,在投入方面财政投入所占比重较大。行政管理部门不仅决定财政的投入,也影响后期科技成果的评价和转化应用。专门从事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的机构和人员要勇敢面对新体制带来的挑战,主动转变传统思路和做法,适应新管理体制的要求。

2巩固和坚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特色

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既包括避孕节育科学技术的研究,也包括生命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研究,以及生殖健康促进相关的研究等等。人类的繁衍生息是永恒的需要,计划生育如影随形,也是永恒的需要。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共识和政策,有13亿总人口、4亿多家庭的巨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需求,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仍将是很有生命力、很有吸引力、很有活力和很有技术应用市场前景的研究领域。关键是巩固和坚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的特色。一是计划生育的政策特色。实行计划生育是《宪法》的规定,是政府重要的行政管理职责和社会管理任务。不管行政管理生育政策如何调整完善,不管是调控人口规模还是改善人口结构和分布,计划生育都将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政策特色决定了计划生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事计划生育科研的机构和专家要对此有充分的认识,要继续拥有坚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计划生育的对象特色。服务管理对象为健康人群是计划生育的根本特色,服务管理人口众多是计划生育的重要特色。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必须考虑这些特色,以众多健康人群的服务需求作为研究大方向,以着眼于不断改进提高各种避孕节育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为研究核心,以继续促进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有效应用和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作为研究重点,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为满足群众服务需求和政府管理服务提供新方法、新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是计划生育的服务特色。30多年的实践经验说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实际成效始终依赖于临床技术服务和群众的有力支撑。新时期计划生育的服务涉及到政策服务、技术服务、奖励扶助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等内容,提供服务的机构包括各级计划生育专门技术服务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医疗机构、计划生育系统事业单位以及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等。这些机构既可能继续单独存在,也可能有机整合和完善。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需要通过这样宽泛的网络开展研究,也需要面对这样的网络、服务内容和发展趋势开展研究。既为群众现实需求服务,也为政府科学决策和改进管理服务。

3打好基础利长远

篇2

关键词:手印痕迹;检验;刑事

一、引言

手印痕迹检验是案件侦破的重要手段,手印痕迹检验技术就是通过技术对案发现场遗留的手印痕迹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案件与人或物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检验技术,手印痕迹检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影响案件的侦破进度。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应用手印痕迹检验技术可以为案件的侦破提供科学的证据,是案件侦破的重要环节。

二、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在案件侦破中,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有着重大作用,它是案件侦破的重要环节,通过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可以为案件的侦破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对于犯罪嫌疑人而言,其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会在不自觉的犯罪现场留下自己的指纹、掌纹等痕迹。而不同的人其指纹、掌纹也是不同的,在案件侦破过程中,通过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对案件现场获取的收银痕迹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缩小案件侦破范围,锁定犯罪嫌疑人,从而促进案件快速侦破。

三、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

(一)现场手印痕迹的提取

为了保留现场第一手资料,刑侦人员在进入现场侦查时,就必须注重现场收银痕迹的提取。在侦查过程中,一旦发现手印痕迹,如指纹、掌纹等,首先要做好现场保护,要对手印痕迹进行现场固定再对其进行提取。在手印痕迹提取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手印痕迹不被模糊化,要保证手印痕迹的完整性。而常用的方法就有拍照法、胶带粘取法。拍照法就是用县级将犯罪现场进行拍摄,通过相片将指纹的清晰度和现场状况直接呈现出来,这种方法比较常用;而胶带粘取法就是用利用粉末和熏染法将手印痕迹显现出来后用胶带进行粘取,在利用胶带粘取手印痕迹的同时,要在胶带纸背面标注好案发的时间、地点等相关案件信息,避免与其他案件出现混乱的局面。另外,许多手印痕迹会直接遗留物体上,针对较小的物体,如毛巾、杯子等,侦查人员可以直接提取有手印痕迹的物件,将这些物件待会检验中心进行检验。另外,在现场提取手印痕迹的过程中,有的手印痕迹很容易遭到破坏,如案发现场中的手印留在了灰尘上,稍有移动就可能破坏痕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静电复印技术来提取手印痕迹[1]。

(二)手印痕迹的检验

1.手印痕迹增强在手印痕迹检验中,如果手印痕迹所附着的元物件颜色比较浅,刑侦人员在进行拍照固定时就难以将收银痕迹清洗的展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分析手印痕迹,提高手印痕迹检验效率,工作人员就必须对手印痕迹进行增强,可采用手印反差增强技术对手印痕迹进行颜色反差处理,从而获得清洗的手印痕迹。常用的反差增强技术有以下几种。(1)碘熏法。碘熏法就是在手印痕迹检验中,在“502”熏胶中加入少量的碘,通过碘和“502”熏胶混合起来对手印痕迹进行热熏,从而获得淡黄色的手印痕迹,与白色相比,黄色的手印痕迹更为突出。(2)粉末染色法。粉末染色法是一种相对于碘熏法而言的反差增强技术。由于碘熏法获得的手印痕迹呈淡黄色,如果手印痕迹与原物件冲撞,此时获得的手印痕迹就不能被采用。此时,选择自主可选的色进行染色,可以获得可用的手印痕迹。(3)真空镀膜显手印技术。真空镀膜显手印技术是在真空环境下的一种技术,在手印痕迹检验过程中,将现场提取的手印痕迹壁面上防止一块金属或者介质薄膜镀,通过薄膜涂料的吸附性状给,来将原物件表面的手印痕迹清晰的显现出来[2]。2.手印痕迹减薄(1)加热减薄。加热减薄就是利用电热鼓风干燥机通过加热的方式,在一定温度下,对“502”熏胶熏显之后的指纹进行减薄,从容让手印更加情绪。在加热减薄的过程中,要注意温度的控制,温度控制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手印痕迹的显现效果。同时,在加热减薄操作过程中,通常在前五分钟内保持电热鼓风干燥机在160℃下进行加热,然后在调至165℃。同样加热5分钟。(2)胶带粘取减薄。胶带粘取减薄就是根据现场所提取的手印痕迹的大小对胶带进行裁剪,然后将裁剪完毕的适合手印大小的胶带粘到“502”熏胶显现的手印痕迹表面向,对胶带进行多次轻轻按压,使胶带与手印痕迹贴合,在手印痕迹附着在胶带上后揭下胶带,可通过重复以上动作,来减薄手印痕迹,达到刑侦破案想要的效果[3]。

四、结语

在案件侦破中,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的出现为刑侦侦查工作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掌握案件线索,提高刑侦效率,促进案件快速侦破。

[参考文献]

[1]柴跟华.关于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14:267-268.

[2]刘晓玲,游浪生.关于刑事电子科学技术痕迹检验的探究[J].通讯世界,2014,21:244.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

计算机最早是在美国发明出来,世界上的首台计算机于20世纪问世,人类的信息化时代也是从那一时刻正式步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计算机科技发展到现在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制造成本越来越低,开始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经过长期的研发设计,计算机已经由单一领域的发展转向多元化的领域发展,不仅仅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对国家的经济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对于计算机科技发展史的研究

1946年美国生产出全球首台计算机,它的体积巨大,占地面积大,重量重,同时成本高、运行速度缓慢。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政府部门与部分大型企业公司开始配备上少量计算机解决关键性问题,英特尔思维中央处理器也在这个时候出现,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行业的进步与发展。1982年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诞生,计算机的成本降低,同时计算机技术开始在一些其他领域应用,一些小企业和部分家庭也开始用上了个人计算机。现阶段,在计算机科技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计算机科技仍然出现在军事、科研等国家机构继续深入发展进步并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计算机向微型发展,并开始逐渐融入各个行业当中。

2为什么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飞速发展

2.1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时代需求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计算机科技也有了巨大的提高。二战特殊时期因为有着大量的数据信息等需要大量高端计算机的参与,于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设计,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现阶段,计算机正在逐渐普及,同时政府机构、军事机构、教育机构等许多领域都对计算机有十分强烈的需求,一些特殊的高端机构对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与储存容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计算机研发领域,只要比竞争对手抢先一步研发出新技术就会获取大量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企业都对计算机科学技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这些都是促进计算机行业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2信息共享的发展基础

信息共享是计算机发展的基础,信息共享加快了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速度,这种情况下,研发人员任何新型技术的研发都会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数据与技术上的支持帮助,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新技术的开发周期。

2.3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在对计算机技术的不断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得到了很多的设计灵感与新的理念,同时可以在新的设计上运用这些刚刚诞生的新的理念与设计灵感。理论上的内容要想正式使用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而在实践检验的同时又经常会发现产生一些新的技术或者设计灵感,这就会极大地带动计算机行业新技术的产生,同时在实践的检验过程中常常会找到一些不对的地方,对这些错误进行改进、创新又会诞生出新的技术,然后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会极大地促进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当计算机的新技术成熟以后,也会对下一代新技术的出现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2.4与其他行业密切相关

计算机技术与各行各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与进步也会间接带动其他行业的进步与繁荣。应将计算机广泛的运用到生活中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促进各行各业的进步与发展,使计算机技术成为科学技术的基础。

2.5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压力

各行各业间的竞争以及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都对计算机行业新技术的产生与进步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很多行业中,计算机新技术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力极大,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谁能抓住机会谁就有可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因此,许多行业间经济的竞争已经渐渐转变为计算机新技术间的竞争。同时计算机行业在很多其他学科中也在快速进步、融合、发展,这也促进了计算机科技能够更好的解决一些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推动了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

3计算机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3.1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步发展

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步发展有着独特性,市场经济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步发展的影响十分大。程序语言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十分关键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的兴起与普及,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种版本的程序语言。在现在,计算机软件科技的关键发展趋势就是工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互相结合,它的发展与进步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3.2计算机科技不断环保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不断的对计算机的储存容量和运行速度提出新要求,计算机的能耗在不断增加。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使用时间也在不断的加长。为了降低能源的消耗,引进“量子”“光子”等新型计算机设备,取代以往的硅架构计算机。在制造计算机的材料选择上也要有规划,尽量使用可回收材料。

3.3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渐智能化

目前,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功能就是上网,在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是关键。现在的人们都通过网络汲取有用的信息,对自己进行学习提高,不断地自我完善,处理一些生活中的难题,开拓自己的眼界。当代大众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智能化解决种种问题,这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文明的发展。

3.4计算机科学技术向人性化发展

计算机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为了让计算机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人与计算机更有效的交流,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在计算机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更注重人性化设计,以便为人们带来更大的便利。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占据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飞速发展是历史背景下的时代需求,也有着信息共享的独特的发展基础,同时也是坚实稳定的计算机技术理论基础与各个领域行业竞争压力下的必然结果。根据分析与研究,计算机科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朝着智能化、环保化、人性化的方向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吴燕凤.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4):93~95.

篇4

教育部科技司制

20__年3月

目录一,计划任务,考核指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划执行评价

二,项目负责人项目完成期内个人基本情况介绍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

四,成果转化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人才培养情况

六,经费决算表

七,依托单位意见

八,主管单位意见

九,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

十,项目《验收委员会》专家名单

十一,有关附件:

附件一,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批复立项文件(复印件)

附件二,学校申请项目验收的函(复印件)

附件三,教育部科技司同意验收的函(复印件)

附件四,发表的论文,获得专利等(标注"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重大)"项目资助中英文字样的)

附件五,其他

十二,结题(验收)项目成果简表

填写说明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束后,项目负责人须按要求认真填报《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及其电子版,作为项目结题和验收的主要依据,同时作为资助项目研究工作的重要档案.

1,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撰写,并提供必要的附件材料,保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表内填写不下时,请自行加页.

2,项目依托单位应认真审查,确保材料齐全,督促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结束后3个月内及时报至教育部科技司,同时提交验收申请.

3,地方高校项目的《》报送至地方教育厅(教委)审核,符合《管理办法》验收条件的项目,经主管部门填写意见后,由主管部门提交验收申请函.经我部批复后,再召开验收会.会后将和验收成果简表由各地方教育厅(教委)汇总后报送至教育部科技司(必须有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公章).

4,经费支出根据实际支出科目列支.

5,报告须用A4纸打印,每项目录内容之间用彩色纸作为间隔.

一,计划任务,考核指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划执行评价

二,项目负责人项目完成期内个人基本情况介绍(职称变化情况,获其它项目资助情况,获奖情况等)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多少,专利申报和获奖情况)

四,成果转化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人才培养情况

六,经费决算表(附使用说明)

正常中止撤销提前结题(金额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编号

总经费

教育部资助经费

依托单位配套经费

其它经费

教育部资助经费决算

科目

预算经费

经费支出

合计

结余

依托单位公章:

项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审计负责人:

(签章)(签章)(签章)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七,依托单位意见(注:此栏为学校填写)

单位盖章

年月日

八,主管部门意见(注:教育部直属高校不填此栏)

单位盖章

20年月日

九,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名:

20年月日

十,项目验收专家组名单

专家姓名

职称

单位

学科方向

专家签名

十一,有关附件

十二,结题验收项目成果简表主管部门公章依托单位公章

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类型

起止时间

项目经费(万)

其中国拨万

验收(结题)时间

项目组成员情况

姓名

年龄

学位

职称

获得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的情况

获得各类后续资助情况

项目来源

项目名称

负责人

经费

起止时间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类型

获得时间

第1项

第2项

第3项

第4项

成果应用情况

应用类别

效益说明

应用时间

知识产权情况

人才培养情况

发表论著情况

国家软件登记

专利情况

其他知识产权

其他在读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收录情况

论文情况

学术会议

论著

名称

已毕业

发明专利授权项

发明专利申请项

新型专利授权项

新型专利申请项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SCI篇

EI篇

ISTP篇

国内科技刊物

国外科技刊物

国际

国内

特邀报告

大会报告

分组报告

篇5

种子产业链中涉及的相关机构和单位范围较广,大致可以分为4个主要角色:第1个是育种者,包括公立育种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育种工作者,以及育种单位(主要是企业)的育种家;第2个是种子生产者,主要由私人从事,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签订生产合同的种植者;第3个是种子市场营销公司;第4个是最终的用户,也就是商业蔬菜种植者。

公共研究与企业研究的区别

育种者的主要工作就是选育出好的品种,生产出好的种子,以供农户使用。现有的公共育种研究有益于种子产业的各个层面,也包括种子公司,因为公共育种研究得出的成果,种子公司同样也可以使用;而企业研究则主要为私有公司服务,他们进行应用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水平,使其能够为客户提供有竞争性的、独特的技术和产品。

公共研究的领域――公共育种研究有益于各个机构,个人也能使用,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分子遗传学,基础种子生理学,种子质量评估,种子病虫害的检验、防治、检测和处理,以及为特殊地区或特殊需求提供种质资源等。

私有研究的领域――私营企业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商业性品种的开发,种子生产技术,种子强化处理(包括种子引发、种子丸粒化、种子添加物等)技术,以及特殊种子的包装技术等方面。

建设种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至关重要

建立国际种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在种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任务,它的好处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可以为育种家和种子生产者提供种子生物学方面重要的基础知识;二是可以促进国际种子贸易;三是能为用户提供实用性信息,帮助他们实现新品种和新技术带来的价值;四是能为种子公司和蔬菜种植者提供技术培训。

提供种子基础知识

种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可以提供种子技术方面的必要知识,首先是种子生产中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研究母株自身营养状况及周围环境因子对种子质量的影响;第二就是种子休眠问题,研究哪些种子会休眠,为什么会休眠,怎样才能破除休眠;三是种子寿命问题,针对不同种子寿命研究不明确的地方,对其进行确认鉴定;四是种子发芽问题,研究在不同条件下,种子萌发过程中的逆境反应;五是研究种传病害的防治措施。

促进国际种子贸易

种子产业是一个国际化的农业产业,它涉及的问题也是具有国际性的。近年来中国进口种子的数量大幅增加,将来也会有很多中国的种子出口到其他国家,所以种子质量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国家都不愿意在进口种子的时候把病原菌带进来,因此必须要开发出简易、经济、快速的种子健康检测方法,如果不经过这个检测,种子就无法出口。同时还要提倡制定实用的植物检疫检测标准。

为商业蔬菜种植者提供实用信息

主要是为种植者提供在生产基地贮藏种子的简易技术,假如他们不能在基地正确保存种子,种子很快就会失去生命力,给种植者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另外,种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还会制定针对普通种子和强化处理种子的不同发芽标准。

篇6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起止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申报学校(盖章):_________________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制xx年x月

填写说明:1.此文要求a4纸打印。2.合同编号由教育部科技司按项目编号编制。3.项目的组织部门为教育部(科技司承办)。4.项目合同的甲方为教育部(科技司承办),合同的乙方为项目承担单位。

一.重大项目主要研究内容(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大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重大项目年度计划内容及考核目标第一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重大项目经费预算1.经费投入预算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算数(万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费支出预算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额(万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育部拨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合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承担单位自筹 分类16.其他 分类2合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同签约各方主管部门(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公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篇7

【关键词】科学技术 发展 研究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如何获得信息和整理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的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显示技术等,对国家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科学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1 电子科学技术与高中知识的联系

在高中,我们的老师常常会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把我们所学习的函数图象更直观地展现给我们,让我们能够创设出直观、生动、形象的感知情境,从而达到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原理。

2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2.1 发展现状分析

现在我国在网络技术和电子工程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增进了我国在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子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经济的全球化在不断发展。我国在电子通讯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信息化的发展得到了大力的支持。

2.2 发展前景分析

2.2.1 向多业务及高性能方向发展

现在,电子信息技术正向多业务、高性能、大容量的方向发展。比如网络IP业务已呈现爆炸式增长光通信网络技术将极大降低网络传输成本,向用户提供无限带宽。

2.2.2 向多媒体及智能化方向的发展

实现多媒体实时通信成为可能。网络多媒体通信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同一网络上实现所有媒体成份数据。电子信息数字化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要的部分。

2.2.3 向宽带化、个性化及综合化方向发展

通信技术向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通信技术包括卫星、光纤传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微波技术、有线与无线接入技术等。

2.2.4 规模和特性化方向发展

现在,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生产在不断地扩大,都有了很好的规模,导致人们对于电子信息的需求也在提高,特性化消费占领了时代的潮流,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其前进走向表现出特性化及规模化。例如某些公司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商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经济方面也达到了良好的收益。

2.2.5 集成化和移动化方向发展

随着移动多媒体技术和半导体向片上系统方向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商品开始向集成化及移动化发展。所有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硬件的核心制造技术就是集成电路的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对集成电路的应用比较广泛,从CPU至IC卡,都进行了集成电路的应用。移动化具体表现在各种手机、电子产品,特别是便携式电子产品。

3 电子科学技术的应用探讨

3.1 应用领域分析

3.1.1 电子信息在通信工程领域

电子信息技术是通信工程中的基本支柱,它在通信工程领域中主要负责各种信号间的传输和与传输相关的控制。在通信工程中,都是利用电子技术实现信号发送接受和处理,通信工程提供了信息传输的基本技术。

3.1.2 电子信息在信息网络领域

信息网络额在电子信息中的功能是负责连接信息终端与传输,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传输数据主要通过通信网络。通信网络是信息网络的支撑。电子信息技术在信息网络中应用的方向是以信息网络中数据传输和数据传输控制的要求作为依据,然后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构造出数据传输中端,数据采集终端和数据数据传输设备。

3.1.3 电子信息在工业控制领域

工业领域技术的不断增大,现在已经出现了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控制各种机械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技术特点,是控制系统与工业行业直接相关,各种工业对自动化技术的需求都不一样。为了满足各种工业对自动化技术的需要,就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电子电路和微处理器技术设计出不同的电子控制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种设备的核心技术。

3.1.4 电子信息在物联网领域

物联网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物联网利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联接与互换,从信息上把全球的信息连接起来。物联网的崛起,一定会对人们工作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3.1.5 电子信息在汽车电子领域

汽车电子系统就是对信息采集处理和控制输出的电子信息系统。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是微处理器,用传感器技术做支撑。汽车电子系统是用多种传感器组成的传感网络,传感器向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供应出发动机的工作状况,并利用相应的算法完成信息处理,再由其向中央喷射器等执行部件发出工作指令。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有为力及传动系统控制、车辆系统控制、车身系统控制以及信息传递和通讯系统、自诊断系统五个方面。

3.1.6 电子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在医疗上的应用有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两个部分,网上检索等都属于间接应用的范畴。各种治疗技术都属于直接应用。电子技术还包括网上医院,可以在网上轻松的查到专家门诊、病历咨询、网上预约等服务,异地专家会诊和异地手术也成为现实。利用快捷实时的网络,不同城市的专家可以异地操控电子机器,进行手术,消除了距离上带来的不可能性。电子技术在很多的医疗器械上也得到了应用。

3.2 应用环境分析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势在必行的趋势,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经济、军事乃至政治竞争的焦点,成为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制高点。

4 结语

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不论是物联网领域还是汽车电子领域或者是医疗领域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我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将引领我国走向世界的顶端。

参考文献

[1]张军.试析公司内部对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培训[J].科技展望,2017(03).

篇8

为了能够更贴近专业,与专业需求零距离,笔者采用了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调研。不仅与第一线的专业教师针对数学知识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学科带头人进行交流,进入课堂现场旁听专业课,得出专业需求。基于以上调研,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一)专业各门课程需要的数学知识点普遍零散,缺乏整体性和关联性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多样,知识需求不一,不同课程所需的数学知识各异。然而,要求学生按照学科体系学习所有数学知识,无论从课时方面还是从应用方面都是不科学的。为了提供方便学生掌握后续专业课程所需的数学知识,就要按照“必需、够用”的标准将分散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并以专业模块的形式进行整合,建立动态的模块化教学集成系统,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打破“无用论”,突出数学“专业工具”的特征一直以来,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结合不够,无法让学生产生“学有所需,学有所用”的认同感,高等数学课程给学生甚至专业课教师的感觉都是“无用”。课程过分强调对理论的解释和公式推导,对计算方面要求高,要求很多计算公式的记忆和解题技巧的使用。而专业课对高职数学的需求往往体现在应用数学思维上,这比繁琐的计算要求更高。事实上,枯燥的推导远远没有直观的图表易于理解,而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完全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数学软件完成。显然高等数学知识在专业课程中承担的更多是方法性、逻辑性而不是简单的理论概念和推导,并且利用专门的数学软件可以计算更为繁琐的数据分析,为专业需求提供坚实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专业工具性突出。

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整体性实施

(一)根据专业需求,建立高职数学模块化课程模式人才培养是否适应企业需求一直是教育界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更注重人才的岗位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训练,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模块化教学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主要面向电力领域。通过以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内涵建设,以项目服务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从而促进课程建设模式探索的不断深入,构建“服务专业,重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专业+项目+服务”的高职数学建设模式。根据调研结果,通过三个阶段对高职数学课程进行结构性分析。1.第一阶段——知识压缩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不再采用学科体系的章节逻辑式,将学科知识都一一讲解,而是对传统的数学学科体系知识根据专业需求进行删减,减少复杂的数学证明和推导。但这种方式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仍属于传统数学的教学模式,仅做到了知识方面的删繁就简,还需进一步细节化处理。2.第二阶段——应用举例在对传统的数学知识进行简单压缩后,为了突出数学的工具性特征,将应用数学知识作为一个总模块进行细分,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添加相应的应用数学知识内容。这一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首先是整合了知识内容,其次是开始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但不足之处是每个模块内部仍保留了数学内容的逻辑体系,重点突出知识间的前后关系,以及依然注重数学计算方法与技巧。3.第三阶段——PPS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拓展专题模块为了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在实现了知识模块化后,参照工作模式建立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PPS”模式。即专业(Professional)+项目(Project)+服务(Service),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作业流程为导向”、以专业典型的真实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案例,功能相对独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每个模块由“专业典型案例引入知识探索案例分析案例解决专业案例拓展专升本专项训练”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成,并增添专升本专题模块。教学案例要突出数学与专业知识的关系,例如电流的计算可用来做导数模块的案例、电压的求法可以作为积分模块的典型案例。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对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还增加了专升本专项训练,扩展了能力训练范围,增强了学科实用性。

(二)编写适合于专业需求的项目化教材高职数学作为服务专业的基础课,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并发挥工具作用。因此,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必定要打破材、统一大纲、案的模式,按照“必须、够用”的标准,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组织上认真把握,严格把关。数学教师要与专业教师合作,深入了解专业课程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情况,严格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选择适合学生层次的内容,引用专业案例,编写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有所需、学有所用”。根据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授课,涉及的教学内容有微积分、级数、微分方程等。教学内容要突出数学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数学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改革评价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改革已实施多年,一直强调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传统的学科体系对学生的评价手段通常是根据期末考试来判定学生学习状况。应试教育带来的就是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学习只为及格“,平时不学习,考前靠突击”成为很多学生的学习口号。一卷定输赢这种考核方式不仅非常不利于创新性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也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要进行改革,根据每节课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项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更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有效评价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及实际应用的情况,还能够给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并且彻底纠正临时突击等现象。

篇9

一、对数学课题学习的认识

1、开展数学课题学习的必要性

各种测试与研究表明,我国的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差;创新精神与创造性较差;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自觉性、积极态度等发展不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而课题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且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虽然课题学习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和增加了一定的负担。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经验,做一些无用或者走一些弯路,就不需要这样做了。这样会让学生失去更多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机会。因此,在教材中编制一定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展开专题研究,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特别是现阶段广大师生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经验相对缺乏、意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在教材中设计一定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显得很必要。

2、数学课题学习的可行性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课题学习的精髓,所以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课题学习而言,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之一,而课题学习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具备了较强的这种能力,学生是不难应付各种考试的。因此,我们不用因为担心课题学习无法考查,而放弃课题学习的教学。所以数学课题学习也是势在必行的。

二、课题学习在具体教学操作中的探索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已经注重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养成,但"课题学习"更具深刻性。"课题学习"具有如下特点:课题学习希望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的作用。学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中,明白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实施课题学习教学中应考虑的几点:

1、选题: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内容既要有数学知识方面的,又要有实践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如,在学习《图形的镶嵌》时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用平面图形铺满地面的实例,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用一种正多边形铺满地面时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三种,最后才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设计平面图形铺满地面的美丽图案。由于结合实际,又注重阶梯性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在体现题材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素材选择时还应关注问题的数学性,力图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进行一定的数学拓展已经成为可能。

2、时间的安排:怎样合理的安排时间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把课题学习与教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如我在《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这一课题学习时,首先提前一周以短周期作业的形式下发第一组课题给学生:

(1)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基本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2)如果设这张正方形的纸边长为a,所折无盖长方体的高为h,应怎样计算无盖长方体的体积?

(3)随着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h的增大,所折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如何变化?怎样才能直观而形象的表达这种变化?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2-3天的时间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然后进行班级的汇报与交流。同时我还注意深入合作小组摸清学情,鼓励学生针对课题答疑,鼓励同学间批判性地倾听与思考,勇于尝试多样化的解决方案等。学生汇报交流时鼓励学生针对课题发表困惑,还可互相间提问、互相解答。对于学生的想法,我也注意给予了一些及时的激励性的评价,从而使同学们获得对正确的探究方法、探究方向更明确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得到的结论应用到生活中:在实际生活中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板制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粉笔盒,如果要装的粉笔多一些,应如何制作?

在第一课时汇报与交流结束时,发放第二组探究问题:

(1)用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纸片,你能制作出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吗?

(2)阅读课本p235-236

(3)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有什么猜想?有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同样要求学生通过2-3天的探究撰写课题报告,并在班级进行交流。在第二课时汇报交流前,要收齐学生的课题报告,通篇阅读后,给部分同学恰当而有分寸的引导,适当安排发言次序,使同学们的结论由易到难地出展示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老师恰当的指导,这样的教学设计得到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3、课题式作业+分组探究模式:适当布置给学生一些的课题式作业,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课题学习小组,确定组长。组内可分工负责,完成课题作业和进一步研究。以上列举的各个实例始终都贯穿着这一模式。再如:我在设计《拼图与勾股定理》这一课题式作业时,做了一个前期准备:即在上课之前,便引导学生的拼接,让他们在轻松环境中操作、寻求结果。然后,再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讨论、填写活动报告,总结活动过程等。自始至终,都由学生占主导地位,让他们在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游戏中亲身实践并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加强了同学间的情感。这正好体现了数学课题学习的精髓所在。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一点,再加上认真去实施,不断的探索,你就有更多的体会和惊喜了

4、撰写研究报告:由组长主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结果是否完成预定的计划、能否得到想要的信息、收获与困难等方面,将各个步骤的研究过程进行整理,写成研究报告。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引者的作用,充分让学生体验课题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实施课题学习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让学生成为课题学习的主人。

通过课题学习,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用数学知识进行探讨;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亲身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对数学学习进行体验和积极探索;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各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展开的快乐的学习活动,从而在课题学习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

2、课题学习不能急功近利,重在过程。

对学生来说,课题学习极具有挑战性,因此教师的指导要具体一些,问题的提出要有可操作性。课题学习虽然"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美】艾伦•柯林斯。另外,课题学习应立足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不能以有正确的答案为满足,要让学生在数学课题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其乐趣。

3、课题学习要精细化。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课前小研究”

“课前小研究”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上学生交流汇报、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开始,也是在数学知识认知与客观现实两者之间一座沟通的桥梁。

一、什么是数学“课前小研究”

课前小研究是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完成性、自主探究性。实践证明,以“课前小研究”设计作为课前研究的作业,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当成一种资源,让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数学“课前小研究”的目的和作用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把一切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本着“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全新理念进行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思考的时间、空间交给学生。并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课前做足准备,对课堂充满信心。

三、如何把握数学“课前小研究”

课前小研究是课堂教学之前的一个设计环节。课前小研究设计绝对不是简单问题、相应习题的堆砌。课堂上教师必须进行适当有效的调控,引导学生开展自由的、激烈的小组讨论,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们在讨论中系统地阐述各自的观点,无论是解答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最终还是在学生的争辩中总结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四、数学“课前小研究”的形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①直接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采用在书上作批注、作记号、提问题的方式,完成布置课前小研究。②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研究本。有时我让学生在小研究本上完成前置性作业。③也可采用让学生完成课前小研究表的方式。④高年级还可采取知识图的形式。

五、如何设计数学“课前小研究”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经常做课前小研究的学生具备的自学能力明显增强,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1.课前小研究要注重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之前,让学生在家收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以此让学生认识人民币,再让学生和家长玩一玩换币游戏,了解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为课堂教学打基础。

2.课前小研究难度要适当。课前小研究毕竟是在学生还没有真正开始学习新知识的情况下就开始完成的一项作业,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不宜过难,又要考虑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难度设计要像摘树上挂着的桃子一样,跳一跳就能摘下来。这样,学生既不会对研究有厌烦、恐惧的负面心理,又能在完成研究后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3.课前小研究要注重数学书本阅读。通过阅读数学课本,动手画、圈知识点,了解主要内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型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阅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数学知识,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去理解知识,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对于理解不了的,圈画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研讨会更有效果。

4.课前小研究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查研究、查阅资料也是数学所要培养的能力,需要孩子做好调查计划,有时需要团队的合作。

5.课前小研究要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比较、迁移和类推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广泛采用的学习策略,特别是那些与旧知识联系密切的内容。

6.课前小研究要注重培养孩子整理概括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是系统化的,任何新的知识都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简化设计课前小研究。“升和毫升”通过钻研教材和教参,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升和毫升”两个容量单位的认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提前感知“升和毫升”,于是在课前设计了:到商场寻找使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商品,并记录下它的容量,最后用一句话说说调查的结果。

8.课前小研究应具有目的性。课前小研究的布置是为课堂学习服务的,让学生研究的问题应该要达到让学生在课前能够对新知识进行感受、进行初步理解、自主寻求解决办法的目的。

六、“课前小研究”的检查与评价

1.课前小研究的结论要予以指导。学生的课前小研究完成的结论还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错误的知识点和自学答案,教师要给予订正,确保学生的交流有深度和实效。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抽查、小组长检查或小组交换检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完成小研究的情况。

篇11

关键词:科学施肥;存在的问题;理论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40-1

1 作物对肥料吸收的规律

1.1 最小养分律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若出现某种或几种营养元素不足时,按作物需要量来说。最缺乏的那种养分就是最小养分。作物的产量往往受最小养分的限制,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通常取决于最小养分的增加。

1.2 限制因子律

作物的生长发育,受自然界许多条件的影响,不只局限于养分。因此,可以把养分条件进一步引伸扩大到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其他环境条件,如水分、光照等,有一个因子不能满足需要,就会引起减产,把这个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

1.3 报酬递减律

人们为了获得高产,往往用施肥来突破限制因子。化肥的施用促进了产量的明显增加,获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一种化肥的施用超过一定数量,产量不仅不增加,反而有下降的趋势,伴随而来的经济效益有逐渐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报酬递减律”。盲目的增加施肥量而不在改善其他限制因子上下功夫,必然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

1.4 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作物营养临界期简单的说在作物发育的某个时期,对养分的需求迫切,如供应不足,就会影响产量,后补难以弥补。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作物的某个时期对作物的某个影响元素利用律最高。例如甘薯氮的最大效率期在幼苗期,而磷、钾的最大效率期则在块根膨大时期。玉米氮的最大效率期一般在大喇叭口到抽雄初期。

2 作物对元素的吸收

一棵有生命力的种子在适宜温度、水分、空气的情况下,靠自身营养长出幼苗,出土后的幼苗靠本身内部细胞的分裂逐渐长大。在此过程中就得依靠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料,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长发育。在植物生长因素的水分养料、空气、温度、光照条件中,有的人类无法控制,而有的条件(如养料)却可以人为的给予满足。通过对植物体内化学成分的化验分析表明:植物体内含有的化学元素高达八九十种。高等植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有16种,分为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组。大量营养元素即植物需要量较多的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等,它们各自在植物干物质中一般占百分之几十到千分之几,因而称之为大量元素;微量营养元素即植物需要量较少的元素有:硼、锰、铜、锌、钼、氯和铁,它们在植物干物质中仅占千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故称为微量元素。上述各种元素在植物体内无论含量多少都是缺一不可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碳、氢、氧等元素,作物从空气和水中易于得到,钙、镁、硫、铁等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的含量能够满足作物需要。只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补施。只有氮、磷、钾作物需要的多,土壤中所含的量往往不足,要靠施肥来补充,人们通常把氮、磷、钾称为植物营养的“三要素”。

各种农作物从土壤中吸取N、P2O5、K2O的数量随着作物种类、品种、目标产量、栽培条件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生产中强调N、P、K“三要素”的重要,但也不可忽视其他元素,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共有16种,它们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差异悬殊,但是它们对植物所起的营养作用决不是因为植物对其需要量的多少而有差别,却是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缺乏任何一种,作物都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要使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首先施肥必须合理,要合理施肥,得按规律办事。

3 化肥使用存在的问题

科学施用肥料(尤其是化肥),充分发挥化肥的增产效益,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合理施用化肥,充分发挥化肥肥效,就能增产增收。总结通榆县历年来施用化肥中的经验教训,感到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有的农民对化肥的性质了解不够,施用方法不当,未能充分发挥肥效,造成损失浪费;施用的化肥品种单一,加上不与有机肥料配合施肥,满足不了作物对多种养分的需要,增产效果不明显;对作物的需肥规律认识不清,施肥时期掌握不准,施不到火候上。有的追施化肥的时间较晚,引起贪青晚熟,遭受霜害,造成减产;没有根据作物生长好坏和土壤肥力高低施用化肥,而是平均分配,浪费很大,影响增产效果。

4 科学合理施肥的建议

篇12

关键词:中国古代技术文化;四大奇器;复制;文化自信

1“奇器”成为传说的论证

江晓原先生及其对武王伐纣历日的推算,是引领历史学出身的笔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产生兴趣的“第一功臣”。他新近出版了大作《中国古代技术文化》,笔者读后获益匪浅,但是也有不敢苟同之处,最典型的就是江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指南车、候风地动仪、水运仪象台和司南这“四大奇器”基本都是传说这一议题。江先生书中的观点是,要真正复制这些古代仪器,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复制品要达到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功能;(2)复制品不能使用古代记载中不存在的技术手段。据此,司南不符合第二条;候风地动仪至少不符合第一条(近些年地震频发却未能预报);水运仪象台复制者众多,而且往往缩小了比例,但至今没有一座能够真正依靠水力运行。江先生遂将“四大奇器”的情况归纳如下,见表1。于是,江晓原先生在最新出版的《中国古代技术文化》一书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目前只有指南车复制成功,可以相信古代确有其物;而司南、候风地动仪、水运仪象台三器,迄今为止只能认为是古代的传说,即使确曾有过,其功能也只是传说。除非今后司南得以出土或真正复制成功,结论才有可能改变。

2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笔者有幸聆听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所长《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科技史》讲座。张所长在讲座上首先讲解了“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和“中国古代有多少发明和创造”两大问题,并且结合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挂图,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如水稻、丝织、瓷器、造船、机械等发明创造,从全新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的命题。在张所长看来,中国古代的数学和天文学,不仅有“历算”这门学问,还有记载“历算”及其发展的“律历志、天文志”,这些内容都是科学,只不过有别于近代实验科学而已。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江先生的这一议题忽视了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近现代西方的实验科学存在的差异。这个条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时代因素(古代和近现代)与科技发明的基础(经验与实验)。在某种意义上,按照近现代西方的实验科学为依据,中国古代许多发明创造只能属于技术,甚至是传说。此外,笔者从治史角度出发,还考虑到三条重要的因素,也可能使江先生得出“四大奇器”(特别是候风地动仪)大多属于传说的结论。其一,张衡是否将候风地动仪的内部结构交给了当时的统治者和史官;其二,就算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内部结构被官方存档,但是这在中国古代属于“奇技巧”,因此也未必会记录到文献中;其三,近代以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改造甚至是破坏,也许是导致候风地动仪“失灵”的间接因素。

3文化自信要讲究理性

笔者的观点与张岂之先生在几个月前的演讲异曲同工。张老认为,当今有些人只承认西方近代的科学精神,否认中华有自身独特的科学精神。而在某种意义上,将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文化论证为“传说”,本质上是缺乏文化自信。这种做法如今应当加以澄清。紧接着,张老以屠呦呦得奖与《黄帝内经》作为例证,以战国时期的儒、墨、道、阴阳学说为佐证,论证了自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来的“天人之学”就囊括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如天文历算、中医药学、古地理学、古化学、古建筑学,这些学问都取得了卓越成果。有鉴于此,张老强调:中华文明中独特的科学精神必须加以肯定。当然,在重拾文化自信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从缺失文化自信这一端走向另一端,即把西方近代以来的科技成就强行附会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概念、术语上,以显示中国科技文化的先进。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因此不能只承认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西方古代的科技发明也是耀眼夺目的。我们要记得历史的教训:乾隆盛世的“天朝上国”大梦是闭目塞听的结果,而这一美梦在坚船利炮面前终究是不堪一击的,如今的“中国梦”不能重蹈覆辙!笔者治史出身,学识有限,又是为加强国人的文化自信而发此议论,浅显之处期待行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江晓原.中国古代技术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7.

[2]杨永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刍论[J].创新科技,2016(4):46-48.

篇13

一、练习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在数学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如教学“认识多边形”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充分体会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发现一些有趣的几何现象和问题.如,让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指定的方法折一折,分别得到不同的五边形、六边形或四边形.

二、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

学生知识的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知识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会到熟、由熟到活的过程,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应非常讲究梯度,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每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练习一般分三个阶段:基本练习、专项练习、综合练习.基本练习的练习题类似于例题的基本结构,以基础知识的模仿为主;专项练习这一阶段的练习以变式练习为主,一般知识点不变但形式多变;综合练习阶段则加大了题目的综合程度,把新旧知识综合于一体,使题目具有较强的思维性.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认识线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基本练习(1)观察下面几幅图中,找找哪条是线段?(图略)(2)借助工具尺,画一条线段.

2.专项练习(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填在()里.(分别出示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和五边形)(2)连接两点,看看能画出几条线段?如果3个点、4个点呢?

3.综合练习(1)找一找,每幅图里各有几条线段?(图略)(分别出示一个半圆、由射线和线段组成的图形)(2)观察连接两个点、三个点、四个点的结果,猜猜五个点、六个点各能画出几条线段,并试着验证.这样的练习设计,体现了鲜明的层次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面向了全体学生,让学困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

三、练习设计要有开放性

学生之间由于知识水平不同,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要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求异思维.

篇14

我国自解放以来一直用“科技”一词来涵盖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包括在国务院下属部门中专管科学与技术的“科技部”以及许多单位中的“科技处”等等。毫无疑问,自然科学与技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也必须指出科学与技术虽然关系密切却又区别明显,在许多问题上还真不能混为一谈。几乎在所有情况下使用“科技”一词把科学和技术合二为一,也许是我国的创造。邹承鲁在1999年应《Science》编辑部邀请而写的“ScienceinChina”一文中,谈到了我国当前有把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的倾向,而“科技”一词就是混同科学与技术所创造的专用术语。李醒民同志在“科学无”一文中(见《科学时报》2002年7月19日B3版)提到,这个词是有“中国特色”的。我们同意李醒民同志的意见,在我们多年国际科学活动中,也许除前苏联外,还很少见过别的国家有类似的提法。

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

科学仅指自然科学。科学和技术同样以自然界为对象,但严格的说,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质,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大至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小至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都是科学认识的对象。不仅要认识其宏观和外观,还要认识其内部各个层次上的精细结构,运动特点及运动规律。而技术侧重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去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标准的生活的需要。李醒民同志指出: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比科学的历史久远得多,某些技术即使在今天也完全可以脱离科学自主发展。但是时至今日,技术上的进步,总体来说基于科学的发展,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不仅都将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影响人类生活的新技术的出现,还必定极大地丰富我们进一步认识自然的技术手段;新技术的发展又促使我们认识自然的实验手段不断增加、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中,原子核结构和DNA结构的阐明无疑都是名列前茅的。19世纪末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表明元素是可变的。20世纪初,用重粒子轰击破碎原子核弄清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这些方面的突破,影响了整个物理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领域也同样如此。生物学不仅研究自然界里所有的生物体,还要研究生命活动的各种表现形式,构成生物体的所有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揭示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构成生物体的物质,最重要的是蛋白质和核酸。生命活动主要由蛋白质承担,而生物体的遗传则以核酸为基础,或者说遗传信息的世代相传是依靠DNA分子的自我复制。1953年DNA分子双股螺旋结构的发现和阐明从根本上说明了这个问题。由于构成DNA分子的四种核苷酸之间有严格的两两配对关系,根据双股螺旋DNA分子的一个单股为模板合成另一个单股必然形成另一个和原来的DNA分子完全相同的双股DNA分子,生物体的遗传就是这样实现的。这一发现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面貌,使生物学进入了崭新的分子生物学时代。

无论是原子核结构还是DNA分子的双股螺旋结构的阐明,都是科学家研究自然所得到的重大认识,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而且在一段历史时间内,并没有与技术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两件在科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突破作用的发现,很快激发技术上的突飞猛进。正因为对于原子内部结构有了深入的科学认识,才有可能利用原子核分裂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为人类活动服务,发展成为今天的核能工业。而根据对DNA作为遗传物质基础的认识,在农牧业上培育和改良物种,在医学上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大量疑难疾病,在工业上建立全新的基因工程产业。以上这些在技术上的发展,已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际上我们今天所享用的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所有重要技术成果,几乎无一例外,全部都来源于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如果把技术分为实验技术和生产技术两个方面,上面说的是科学发展对生产技术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实验技术对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没有加速器的技术,就不能进行许多重要核物理研究的实验。没有X-射线衍射技术,就无法测得DNA的双股螺旋结构。这两项属于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突破,就无法实现。如果我们纵观一个世纪以来的诺贝尔奖的历史就可以看到,以实验技术上的成果而得奖的,特别是在物理奖和化学奖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包括2002年得奖的在质谱和核磁共振方面的贡献。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差异

虽然科学和技术如此密切相关,但二者毕竟有所不同,而且有本质的差异。科学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但是却有它的不可预见性。具体的发展途径,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突破,以百年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获奖者从本人的兴趣出发而进行工作的,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发现,是原先完全没有预料的事情。而按照预定的计划,组织安排而最终获得突破的反而只是极少数。好像还没有哪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通过有目的的预先组织,精心安排、刻意培养而产生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它有了科学的根据,就可以树立目标,因此总体来说是可预见的,也是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的。

建国初期所进行的“科学规划”(实际上是否应该说是“技术规划”)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原子弹爆炸了,火箭上天了,半导体工业建立起来了。但是这些技术成就,毕竟都是国际上已经实现了的,因此也是可以规划的,可以指日实现的。然而当时在科学方面的学科规划呢,由于不像技术方面那样有硬指标可供检查,就有些说不清楚了。当然我国的科学在解放以后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国际上的科学家也不是在原地踏步,与建国初期相比,我们现在和国际上科学先进国家的差距是缩小了,还是扩大了,这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这一事实至少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科学是难以进行规划的。20世纪50年代的学科规划只不过是规划了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工作。回想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现实,有许多重要发展是当时没有预见到的,例如这几十年来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分支学科。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新发展而完全按照当时的学科规划进行工作,我们就会蒙受很大的损失,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1978年DNA双螺旋结构建立25周年之际,英国《自然》杂志记者采访克里克教授,要他预测到20世纪末生物学可能取得的成就。克里克回答说科学发展是不可预测的,过去的预言家大多是以失败而告终。他只是说,“我们现在见到的生物学问题,到20世纪末都可以解决,但是那时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现在看来他的预言也没有完全实现,例如癌症问题,当时在美国还是属于有一定程度组织安排并限期解决的问题,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克里克教授也是一位失败的预言家。

技术上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也完全是可以规划的。特别是国际上已经实现的技术,我们做一个具体的规划,安排一定的力量,经过努力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是可以做到的。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所制定的科学规划中有关技术部分,都属于这种情况。80年代在四位院士倡议下制定的发展高技术规划,也属于同样性质,在总体上也同样顺利实现了。但是要实现国际上还从未实现过的技术,特别是那些包含科学上尚未解决的问题的技术,就很难预见何时可以实现了,例如核聚变能量利用问题。虽然时见全世界媒体的炒作,迄今也无法断言何时可以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难以预见,因此也难以规划。我们可以做的也无非是和半个世纪以前一样,勾划出各个学科中的主攻方向而已。但是如前所说,科学发展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我们现在看见的主攻方向是根据当前的科学发展态势所认定的重要方向,若干年后整个科学发生变化,重要方向也会随之变化。如果我们硬性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就必然失去机会。我们认定的主攻方向也必须随时修正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试想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还没有提上日程时,我们如果在当时制定规划,在生物学领域内我们能够预见到蛋白质组学,能够预见到生物信息学吗?

以认识自然为目标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由于探索性强,结果一般难以事先预见,原创性强的技术研究也是如此。因此除可以明确总体研究方向外,常常难以事先设定具体的研究目标,难以事先规定进度,或强求完成的日期。毋庸置疑,自然科学史中众多重大突破都是自由探索的结果。从物理学上牛顿力学的建立,电的发现和电学基本定律的建立;化学上门捷列夫周期律的建立;生物学上细胞的发现,孟得尔遗传定律的建立等,都是自由探索的结果,这些都已经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众所周知的巨大影响。类似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在20世纪内所有诺贝尔奖获奖人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的自由探索而获奖的。20世纪一百项重大事件中名列前茅的,像青霉素、半导体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曾分别获1945年、1956年和1962年诺贝尔奖,这些也都是少数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结果。而它们在实际应用上的巨大影响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近年来获诺贝尔奖的基础研究成果,如超导现象和新高温超导体的发现,胆固醇代谢调节,癌基因的发现等,仍然是少数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结果,这些发现必将对21世纪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科学与技术的不可预见性

我们不是完全否定规划的重要性,而只是指出科学和部分含有原始性创新的技术都有相当程度的不可预见性。我们在制定规划时务必充分认识这一特征,规划可以一方面指出方向,而在另一方面也必须同时鼓励自由探索,不要在科学上设立,并且在规划中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便在形势发展时可以随时修订。

当前在我国科学界流行的追赶国际科学发展热点,体现在对设定项目的高强度支持,这对我国科学努力追踪和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是重要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设定热点项目的多数已经是全世界科学家辛勤工作了多年,有的项目年数已在万篇以上,超过我国全年发表全部SCI论文总数,要在这些国际上已经充分开放的领域中有所突破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当然这决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进入热点领域,热点领域的研究往往对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进入热点领域,在热点领域内进行工作以积蓄力量,对发展我国科学还是有重要作用的,我只是想强调在热点领域内取得突破的艰巨性可能更大一些。我还想强调的是我们必须看到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既要重视热点领域,又要鼓励在那些目前虽还不是热点却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基础研究领域中去进行自由探索,对自由探索中已经取得有意义进展的项目,不仅不能予以限制,还要给以鼓励和支持。二者的关键都在于有自己创新的学术思想,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有所创新和取得重大突破。没有自己原创性的学术思想,不仅进行自由探索寸步难行,进入热点领域也只能永远模仿或重复前人的工作,最多也不过为前人成果锦上添花而已。

科学和原创性技术的发展需要长期积累。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常是波浪式前进的。在一段平稳发展的时期之后,会出现一件重大突破性贡献而给有关领域带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引起大量在有关领域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并涌入这一领域工作,造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形成科学中的热点,这在国际上也是常有的事。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一些热点领域对于科学长远发展有其内在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而言,从全面布局考虑,安排适当力量去追踪热点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在一件突破性贡献发表之后,一些较为重要的后继性工作,往往已经在同一研究集体,或有密切关系的研究集体中酝酿已久或者已经在积极进行,并且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就会陆续发表。外来者,即使急起紧跟,也已经落后了一个位相,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拾取一些残羹剩饭而已。

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突破性进展常常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大量工作积累的结果。不用说佩鲁兹和肯特鲁关于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的工作是经过长期努力才开花结果的,就是沃森和克里克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重大突破,看似突然,实际上如果没有剑桥关于X-射线衍射研究几十年的积累和威尔金森等人长期关于DNA衍射数据的收集,这一突破也不可能从天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