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神病人心理治疗范文

精神病人心理治疗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精神病人心理治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精神病人心理治疗

篇1

【关键词】 康复期;精神病;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61-02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9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在23-59岁,平均年龄为35.18±2.39岁。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7例,神经症患者18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2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精神症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 治疗阶段 将进行治疗的康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2 认知心理治疗方法 由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2.1 准备治疗阶段 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2.2 巩固治疗阶段 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的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3 效果评定 对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分别由心理医生用SGL-90[3]进行检测治疗结果,该评定表共有90个条目,其中主要分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强迫、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每一项主要按5级评分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证明心理症状越明显。问卷由心理医生监督发下并同意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GL-90评分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各个项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雅坤.认知行为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运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91(3):120.

篇2

【摘要】对60例久治不愈的神经症神经症病人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并就治疗前后15项症状进行比较,除恐怖、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症状差异均非常明显(P

【关键词】生物反馈;神经症;心理护理

生物反馈是利用仪器反馈体内某些生物学信息的同时,让病人进行松弛训练,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调整机体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生物反馈疗法被认为是继医学传统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之外的一种新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肌电、皮电、脑电和皮温生物反馈对各种心理生理障碍和神经症有效,我们选择了符合CCMD-3神经症诊断标准[2]对60例病情反复,久治不愈的神经症患者施行生物反馈治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选取经门诊确诊的神经症病人60例,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16岁~60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半年。曾服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

1.2 治疗方法使用多通道神经生物反馈仪,治疗训练系统软件。病人取卧位或坐位,治疗前先告知患者生物反馈原理,训练患者进行放松和注意力集中的练习。治疗时患者半卧位坐于生物反馈治疗仪前,全身自然放松,治疗中病人可通过观察仪表,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自我调节,自我放松。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前、后给予病人心理疏导1次,以加强疗效[3]。

1.3 心理护理生物反馈治疗前后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在实施护理中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人格特征灵活掌握。首先做好疗前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病史、疾病诊断、症状特点、个性心理特征、心理需求、躯体情况。其次要做好疗前宣教。让患者认识有关应激、应激反应、内环境稳定以及他们的行为特征是如何转换成症状的;向患者解释生物反馈的作用原理、平衡的概念以及练习技能(放松训练)的必要性。用积极的暗示性语言,告之患者及家属生物反馈对神经症治疗效果明显,疗效确切,但需要患者自身配合与努力;同时请本病区症状类似并接受生物反馈治疗成功的患者讲解生物反馈的作用,治疗过程的感受,尤其是成功的体验,治疗前后病情改善情况,让患者及家属对生物反馈有初步了解,对治疗产生浓厚兴趣。

1.4 疗效观察施行生物反馈治疗1~2个疗程后,参考神经症筛查表列出15项症状,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见表1。

1.5 结果表明,除恐怖、记忆力下降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症状差异均非常明显(P

表1生物反馈治疗前后症状比较(x)

症状 治疗前治疗后 F值 P值

失眠 3.65 1.58 16.02

焦虑 0.64 0.31 7.61

胸闷 0.92 0.12 93.60

疼痛 0.93 0.08 130.30

情绪不稳定 0.80 0.10 48.10

易激动 0.66 0.25 8.56

情绪低落 0.88 0.10 64.85

乏力 0.84 0.26 31.73

咽部异物感 0.75 0.14 48.11

紧张 0.77 0.16 80.83

恐怖 0.85 0.76 0.60 >0.05

兴趣下降 0.59 0.27 10.27

注意力不集中 0.78 0.26 21.73

心烦 0.83 0.25 31.72

记忆力下降 0.96 0.86 1.30 >0.05

2 讨 论

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生物反馈疗法配合心理护理能缓解神经症病人焦虑、紧张等状态,可明显减轻焦虑,降低应激水平。焦虑是神经症的共同症状。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让患者学会在精神上及躯体上放松的行为治疗方法,其核心理论认为放松所导致的心理改变对应激所引起的心理改变是一种对抗力量,放松可阻断焦虑及高感神经的兴奋性,将通常属于意识的生理活动置于意识控制之下。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内脏活动,从而调整和恢复肌体正常运行模式,起到缓解焦虑、改善睡眠、恢复健康的作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具有更大的机能特异性,它不需要全面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及效能,但它可以增加安定药物的镇静效果,故可减少用药量。神经症病人通过药物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同时对病人实施正确有效的心理护理,使病人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减少意外发生,加速病人康复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郑延平主编.生物反馈的临床实践.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

篇3

[关健词]人性化;心理护理;精神病;治疗

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极大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真正把“以患者为中心”推向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发展轨道[1]。我院于2008年9月~2010年2月对住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性精神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并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了临床护理效果比较,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9月~2010年2月选择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性精神病患者58例,其中男31例,女27例;

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3.1±12.3)岁。按照随机数字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及精神科专科护理,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由2名从事精神科多年的临床主治医师和心理医师进行评定,评定者不参加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独自评定,且对患者是否接受人性化护理服务均盲。采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NS)、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urses,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30,NOSIE-30),分别于入组时(入院2周)及入院8周时进行评定[2]。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 SANS评分由表1可知研究组的SANS评分在人性化护理前后有明显变化,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2周末与8周末后SANS评分对比(分,)

因子 研究组(n=29) 对照组(n=29)

2周末 8周末 2周末 8周末

情感淡漠 8.71±1.25 6.35±2.31ab 8.78±1.24 7.45±1.66

思维贫乏 12.03±1.43 9.41±1.21ab 12.45±1.23 12.32±2.32

意志减退 9.88±1.56 8.23±1.32ab 10.01±1.45 9.89±1.47

注意障碍 11.87±1.33 9.44±1.02ab 11.23±1.45 11.45±2.41

兴趣缺乏 10.44±1.56 8.64±1.43ab 10.14±1.24 9.67±1.78

注:与本组2周末比较,aP

与对照组8周末比较,bP

2.2 NOSIE-30评分由表2可知研究组的NOSIE-30评分在人性化护理前后有明显变化,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2周末与8周末后NOSIE-30评分对比(分,)

因子 研究组(n=29) 对照组(n=29)

2周末 8周末 2周末 8周末

积极因素 33.27±11.33 59.46±10.02cd 39.23±10.45 33.42±12.01

消极因素 72.44±6.26 30.46±9.11cd 73.10±11.22 71.87±13.32

注:与本组2周末比较,cP

与对照组8周末比较,dP

3讨论

人性化护理将“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模式。而这种人文关怀集中体现了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权利和要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人性化护理不仅只表现在护士优雅的举止,整洁的仪表,轻盈的动作,给人以美感,更重要的是人性化护理能体现护士对患者的真情实意,针对不同的患者,及时提供不同的人性化护理,使患者在短时间内身心恢复到最佳状态,实行人性化护理,是护理学的又一发展。

本文对收治的精神科住院患者实施了以下几点人性化心理护理:①身心照护,积极沟通,提高家属参与的积极性。家属是患者最亲近的人,在治疗中如能共同参与治疗决定,用更多的时间陪伴患者,这样可消除她们的孤独感,使她们积极地配合治疗,尤其是配偶,给予细心呵护。在生活上适当地给予更多关心和照顾,根据患者的身体功能水平,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利于增加患者之间的了解和互助[3]。②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护理。了解每一位患者的职业、宗教文化背景、家庭、配偶及个人生活境遇等,熟悉每一位患者疾病的程度、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法、药物的使用、心理状态,其治疗、预后等因素,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不同患者及其家属的职业、社会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及时给予明确的解释和说明,同进或超前的测知她们将要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规律,有针对性的解除她们心理上的障碍。人性化护理在维系精神病患者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情感支持帮助患者克服孤独感和无助感;生活关怀满足了患者的生理需要;文化护理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本研究结果表明,人性化护理服务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能够有效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改善,恢复和改善社会功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雷志娟.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09-110.

篇4

精神疾病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人入院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缓解,自知力逐渐恢复,进入恢复期。此期的病人心理反应较为多变,既有疾病康复的喜悦,更担心出院后社会适应不良而引起一系列问题,造成严重后果。康复问题不仅指躯体疾患及精神症状的消失,同时心理问题亦应引起重视[1]。故了解精神病人康复期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干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心理特点

精神病人进入康复期,认知力恢复但面临的实际问题从四周袭来。除少数病人对未来充满自信外,大多数病人知道自己发病给家庭所造成的沉重负担,而且知道疾病对今后生活的威胁,所以反映较为复杂。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孤独无助,担心社会的歧视,为婚姻问题苦恼,前途黯淡无光,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总之,此期的病人以焦虑、抑郁为主要表现。

2 护理干预

2.1 认知行为干预

心理治疗时应注意不要过分关心患者的症状,而应重点关注触发症状的心理因素[2]。有报道:认知行为干预可减少精神分裂症状的残留症状,促进自知力的康复,减少不良情绪[3]。认知行为治疗适用于所有精神病康复期的病人。

2.1.1 对患者热情真诚,处处关心体贴,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1.2 工作人员要善于扑捉病人语言和非语言的暗示信息,警惕可能发生的意外迹象[4],掌握与精神病人接触的技巧,利用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向患者传授精神病知识,讲解疾病的病因、预防和转归,以及坚持服药的必要性,如何早期发现复发先兆并及时控制病情等。同时帮助其分析认知上的错误,以消除疑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促使患者冲突的心理实现良性转化[5]

2.1.3 支持和鼓励患者参与工娱疗法和康复训练,调整人际关系,矫正其不良行为,学会适应生活中的不良刺激和境遇,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对刺激的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6]。

2.2 做好家庭支持系统的工作

家属要了解精神疾病的性质和特点,对病员必须进行解释、疏导、启发等。要以平等的态度,关怀鼓励病人,不埋怨、不刺激,同时督促病员维持用药,使病人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得到照顾而不会增加精神压力,同时让病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及人际交往,以利于健康的恢复。

2.3 做好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

搞好科普宣传工作,纠正人们对精神病人贬低,轻视等的错误观念。帮助病人克服困难,重建社交能力。病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要积极地、尽力地帮助病人解决这些问题,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情感,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病人感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或减少因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各种精神压力,从而减少复发的诱因,利于社会适应康复。

综上所述,精神病人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工作是艰巨复杂的。护士可采取个别心理护理方式给病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同时中肯地指出病人性格方面的缺点与弱点,鼓励其加强自身锻炼,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总的护理原则是使病人认识到恢复期是病人恢复自主生活的阶段,要将其剩余的力量发挥出来,调整身心平衡,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M],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227

[2] 何仍,路英智,刘同顺等.精神病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0.668

[3] 贾愚,王克芳.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609

[4] 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48

篇5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13-0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致残率很高的重型精神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与生物因素有关的精神疾病,与人脑神经系统生化病理相联系,目前治疗该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1]。病人在接受治疗后,随着阳性精神症状的消失,自知力逐渐恢复,精神状况就会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心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将很可能再度面临复发的危机。在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期阶段,药物治疗效果受到抑制,只有通过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2]。

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病人进行了区别治疗,以下是作者对60例病人进行的为期3个月的治疗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总结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作者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病人的临床观察记录,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17~54岁之间,平均年龄32.6岁;未婚17例,已婚43例;病程2~13个月。入组标准:符合CCMD-3中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在接受治疗后,阳性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已被确认为进入了康复阶段[3]。

1.2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病人进行随机分组,确定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人的年龄、病型、病史等基本情况无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

两组均使用常规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而观察组由一名心理治疗医师与若干护理人员组成,采用心理治疗和护理干预的方法。心理医师可以集中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针对个别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其目的是为了从心理上纠正病人的焦虑、妄想、幻觉等不良的精神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4]。护理人员主要的工作是通过示范性指导、行为训练、特权强化等服务行为,为病人提供一个更利于康复治疗的环境。

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观察两组精神病人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护理观察量表(NO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发现3个月后治疗组的各量表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如表1:

表1两组观察内容统计比较(x±s)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迁延性精神疾病,它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5%~20%。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致残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能力,同时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如果医护人员能在这个阶段做好对病人的心理康复治疗,对病人的康复将有极大的帮助。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心理状况分析。首先,康复期病人已经恢复了一定的自知力,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理性的判断,当他们对疾病认识及预防常识了解不足时,会对自己的康复情况心存疑虑,从而导致过份的焦虑和恐惧[5]。其次,精神分裂病人的行为总会让家庭成员头痛和无耐,家庭干预势必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导致病人的心理负担加重。第三,社会缺乏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认为它是一种不协调、病态的存在,总是避而远之,甚至冷眼相待。因此,当康复期病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后,又再次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再次导致病情复发。

分析了康复期精神分裂病人的心理状况以后,我们自然而然就清楚了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心理辅助治疗,才能真正的缓解病人心理压力,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生活能力,交友能力等。通过对两组病例进行观察,作者得出的结论是3个月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的心理治疗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病人的心理障碍,促使病人重获生存能力,减少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认知心理治疗作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辅治疗,不能完全取代药物治疗,但通过系统的认知,心理治疗病人认识到自己的疾病才能主动服药,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院外治疗维持时间延长,减少复发,提高整体的疗效[6]。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治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时离不开病人家庭的心理支持,向病人提供家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亦是促进病人康复期疗效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7.

[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6.

[3]伍晓凡,刘立志.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病人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7(12):324-325.

[4]王欣然,贺国龙.社区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1):9-12.

篇6

【关键词】 精神病恢复期;心理治疗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患精神疾病的人数也较前增多,而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已经不是问题,治愈率也较前增高,但精神病的复发率也高,特别是在恢复期精神病的复发率更为明显,所以控制恢复期的复发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不开缺少的环节。

精神疾病的主要生物学因素大致是遗传、环境、感染、躯体疾病等致病因素导致的大脑神经发生紊乱,但其共同的临床特点都为心理行为和情绪异常。

心理治疗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专业的心理学技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达到解除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或者是行为障碍的目的,改善患者心理环境,增强患者对环境的适应力,最终实现康复目的过程。心理干预治疗贯穿了整个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精神病恢复期的患者更需要心理治疗的介入,有研究显示,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焦虑症发生率为35.0%,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6.6%[1]。控制此类症状的发生,是恢复期治疗的重要任务。

精神患者在正规治疗2周~2个月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减轻,甚至消除,各种认知能力开始逐渐恢复正常,这时,他们逐渐回归社会,参与现实。但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又开始困扰着他们,固有的认知模式使他们内心矛盾重重,各种心理反应不断出现。这时,如果只用药物维持治疗,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将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复发。因此,在精神病恢复期的治疗不但要继续服药物巩固治疗外,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应将生物治疗转变为以心理治疗为核心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成为精神病恢复期的主要治疗手段[2]。

本研究从31例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心理治疗的案例入手,具体分析精神病恢复期心理治疗的过程,形成对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治疗策略以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是选取主要在吉林市精神病院、吉林市中医院神经科等医院接收的精神病恢复期的35例患者,全部患者均为接受半年以上心理治疗的精神病恢复期患者,这些患者中有32人是出院后主动选择心理治疗,全部案例皆获得了家庭的积极配合。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在16~35岁之间,病因表现上,精神分裂症4例,情感22例,心因性精神障碍9例,平均病程(2.9±5)年。这些康复期患者中,大专以上5例,学生24例,其他6例。恢复期标准主要依据南京精神科学术会议拟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即精神症状基本消除,病情稳定,排除因精神疾病本身所致的一些情绪因素,已具备自知力或部分自知力。

1.2 方法

1.2.1 面谈法 与精神病恢复期的患者、家属及精神科医生进行了标准化访谈,了解患者的主要发病病因、病程、治疗经历,尤其是这些患者在恢复期的主要压力和问题以及目前的社会适应状况、生活质量和情绪反应状态。

1.2.2 临床总结 对每个患者的治疗状况、具体应用方法及成效表现进行具体的临床总结。

1.2.3 统计和评估 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对35例病例进行测评,并与全国常模成人组进行对比,分析这组案例在接受了心理治疗后的心理健康水平。

2 结果

2.1 通过访谈发现,精神病患者在恢复期后,其认知功能得到恢复,但其在现实当中仍有很多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自己病情好转,对继续服用药物持怀疑的态度;第二,对因药物引起的副反应的担心,害怕长期的服药;第三,既想参加社会现实,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社会适应性低、无生存能力,无法面对现实的残酷;害怕面对过去的环境和熟人,又害怕孤独寂寞。担心社会和家庭的接纳度;同时,表现为强烈的自卑、焦虑、抑郁甚至一定程度的敌对。

2.2 研究发现,心理医生在进行心理治疗时,主要关注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技术的培养、情绪的调整和训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几乎所有的成功的康复案例都有家庭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其方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小组干预治疗:主要利用集体的形式和氛围来改变个体的不良认知模式。②情绪调整训练:利用放松疗法、脱敏疗法、情绪疏导等行为主义疗法进行情绪训练,使患者面对情绪不稳时能够积极求助或者自助,避免情绪的失控。③社会交往技能训练:采用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剧等方法,通过真实情景演练,加强对群体关系的积极理解,进一步的尝试如何寻求支持,如何与他人交谈、合作,掌握常用的社会交往策略并能有效应用,从而树立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困境并能有效化解。④家庭心理治疗:即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来进行的心理治疗。改进家庭心理功能,实现对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全面心理保健。

2.3 数据分析结果 经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显示: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与全国常模比较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恢复状况良好,其抑郁、焦虑、恐惧、敌对4项的因子分与成人心理健康的全国常模比较接近,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了全国成人心理健康的常模水平,说明这些患者已经具有正常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治疗疗效显著。

3 讨论

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精神病恢复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且效果是显著的。这些案例说明心理治疗对防止精神病复发是有效的[3]。家庭在精神病恢复期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访谈和心理治疗结果发现,在本项研究中,所有患者的家庭成员都很支持,积极参与配合心理医生的安排,甚至学习治疗方法,充当心理治疗师的角色。研究中还发现,精神病人仍然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的歧视,使精神病恢复期的患者承担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愿望受阻,心理压力增大,极易导致精神病的复发。药物治疗仍然是精神病康复期必要的治疗手段。

此外,在本研究的样本中,青年期人数略多,而青年人具有青春期发育引发的情感激烈等特点,发病时间较短,复发次数较少,配合有效地心理干预治疗后,效果更加明显。

参 考 文 献

[1] 李秀珍,闫淑玲,宋淑玲. 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分析和护理.牡丹江医学院院报,1997,18(4):6465.

篇7

关键词:绘画治疗;表达性艺术治疗;自我探索

一、什么是绘画疗法

绘画治疗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即让绘画者透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工具,将混乱的心理状态和感受导入清晰、有序的状态。可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纾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效果。在此过程中,画者也可以客观地观看自己的内心,适合成人及儿童。

绘画治疗形式多样,包括自由绘画、主题绘画(普通主题绘画:树木、自画像以及房树人;特殊主题绘画:童话故事、动物、异性、烦恼以及梦)、完形绘画(给一定的刺激点、线条、点等让来访者补充)等。

二、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

1.理论基础

投射理论。绘画疗法主要是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作用是减轻焦虑的压力及保卫自我以维持内在的人格结构,此时的投射是个体将自己的过失或不为社会认可的欲念加诸他人,又称为否认投射。投射被认为是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是一种类似自由意志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投射的产物不仅以艺术的形式存在,梦境、幻觉、妄想等也都可以理解为心理投射。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 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潜意识的内容。绘画可以作为心理投射的一种技术。而同样是心理投射技术的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统觉测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心理测验及心理治疗工具,因此绘画也应该具有此功能。

大脑偏侧化理论。大脑左右两半球分工不同。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右半球则是图像性的,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同属右半球掌控。另外,对精神分裂症侧化损害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右半球功能亢盛,表现为情感活动异常,主要是负性情感体验。这说明右半球功能损害会影响患者的情绪机能。因此,绘画疗法认为以言语为中介的疗法在矫治由不合理认知或信念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时有疗效,但在处理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而同属右半球控制的绘画艺术活动可以影响和治疗患者的情绪机能障碍。

2.作用机制

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能够反映出人们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心理意象),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人们对绘画的防御心理较低,不知不觉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投射在绘画作品中,有时也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更快地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样就为治疗师提供足够多的真实信息来对患者进行分析和治疗。例如,文学家、艺术家们可以用文字、绘画和音符表达他们想象中的意象。所以用绘画表达象征性意象的理解和诠释是人类了解心灵以及进行心灵交流的必要途径和形式。

由于意象和言语属于不同的认知系统,用逻辑思维中的言语改造原始认知中消极意象(心理障碍)是很困难的,以致某些谈话疗法的效果不理想、不长久。心理治疗师Robin对绘画疗法的作用机制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认为:我们的思维大多数是视觉的;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或者是禁锢的,创伤经验等可能被压抑,用语言无法提取,从而难于治疗。还有许多情绪体验的内容本身就是前语言的,不能用语言描述,也就无从治疗。比如我们常常感到在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时,语言苍白无力。阴暗面更容易通过艺术来表达。艺术本身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患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这种表达具有隐蔽性,没有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顾忌。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冲动,只有能被个体所觉察和接受,个体才可能把毁灭性能量变成建设性能量。绘画心理治疗包括心理治疗与创造两个平行的过程。

除了心理治疗之外,绘画的创造过程也为患者提供了一种看待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新方式。Robin通过比较研究认为,绘画疗法有许多优势:首先,艺术提供了特有表达的可能,可以在一幅作品或系列作品上表现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事件,可以把不可调和的情感合成在一起;其次,绘画治疗是灵活的、多面性的,它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的患者,可以在不同地点实施;再次,绘画疗法可以使心理治疗常态化,即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开展;最后,绘画等艺术方法可以安全地释放毁灭性力量,使心灵得到升华。

因此,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绘画疗法是运用非语言的象征方式表达出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患者不会感觉受到攻击,阻抗较小,容易接受,有利于真实信息的收集;绘画疗法不受患者语言、年龄、认知能力及绘画技巧的限制;治疗的实施不受地点和环境的限制,并且可以灵活采取单独或集体进行的方式;绘画治疗的测验可以多次使用而不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此外绘画本身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无意识中内容,从而产生治疗的效果。

三、绘画疗法的应用领域

近十年国外有很多应用绘画作为治疗手段的应用性研究,发现绘画治疗的受众很广,不受文化水平、年龄、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它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问题和心理创伤,如饮食障碍(如食欲减退、贪食症、冲动性饮食过量)、物质滥用(如酗酒、吸毒)、待创伤等,可用于促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人际沟通、治疗和矫正青少年问题行为,促进精神病人的康复,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现今,绘画疗法已为世界心理治疗界所认可,被称为一种效用优异的疗法。几乎各个流派的心理技术都能够整合在绘画疗法中而获得面目一新的应用。尤其是对于不愿以语言交流的来访者,绘画有着独特的效果。具体来说,绘画疗法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领域中。

1.绘画治疗应用于心理诊断

绘画在早期多被用作人格诊断的工具,如人物画测试、房树人测试等,均为投射法(projective technique)的应用测试。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精神病院中的住院病人的艺术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很多人都认为,病人的绘画可以用于心理病理学诊断(MacGregor,1989)。在这个时期,大多数医生相信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可以验证他们对病人的诊断,特别是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例如,在塔迪厄(Tardieu,1872)的《精神病人的法医学研究》一书中,让病人绘画是诊断精神疾病的一种方法;西蒙(Simon,1876)在“想象与精神病”一文中讨论了对精神病人绘画作品进行的一系列研究;隆布罗索(Lombroso,1895)也提出,可以通过精神病人的素描和油画作品观察到他们的心理状态。心理专家还经常应用房树人测试、家庭动力绘画测试以及画人测试等来诊断抑郁症。例如,许多专家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指出,画面非常小的绘画作品、不正常的轻压和缺少细节,都是用来判断成人抑郁症的指标。

2.绘画治疗应用于心理测量

作为一种投射测试,绘画也可以用来测量人的智力和人格。玛考文(Machover,1949)认为:“在‘画一个人’的要求下,个体画出的人与自身的冲动、焦虑、冲突以及补偿的特点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画出的人就代表这个人,而画纸则代表了环境。”她的画人投射测试和她对个体在人物画中内在心理的投射研究,影响了临床应用研究对成人和儿童所画人物的分析。很多人认为,从绘画中不但可以得到许多有关绘画者本人的重要信息,而且还可以得知他对他人的知觉。人们逐渐认识到,绘画不但反映内部心理状态,而且表现绘画者的主体经验。

绘画投射测试自出现后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而长期的使用,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在对绘画作品的结果分析中都带有很强的精神分析色彩和精神分析的程式,因而绘画测试具有简单化的倾向。研究者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没有从更广的角度,而是从单纯的病理学角度使用绘画投射测试,这导致了思路狭窄,在理解绘画作品的时候产生一些偏见。并且许多人对绘画投射测试的结果抱有不同的意见,指出临床上对儿童画的揭示存在一定问题。例如,玛考文和考皮茨提出,对绘画图形符号作一对一的解释,把画中的细节、省略掉的部分与某种特殊的意义相匹配的做法,可能会降低人们对绘画的理解能力。

四、绘画治疗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

绘画治疗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人类出于对自然现象的畏惧与恐慌在岩洞中留下壁画以表达敬畏之心,心理学也更是越来越多地用到绘画治疗,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大师都曾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梦境和进行分析。

心理学的大部分研究内容是存在于潜意识里的,如何把潜意识中的信息解答出来,是绘画治疗乃至整个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潜意识犹如冰山下的神秘力量,看似无法控制却又左右着我们“不由自主”。比如很多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记忆、个性、感情,就好像总隔着厚厚的迷雾,你能真切地体会到他带给你的欢乐与痛苦,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绘画治疗以其特有的感情宣泄方法,运用白描、水彩、撕贴、剪贴、表格等方式,通过线条、色彩、构图、人物景物关系等的分析来展现内心世界,解释内在缘由。将人生经历、情感情绪、性格特征、梦境等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丰富无比却无法真实触摸到的那些体验,通过绘画这样一个通道疏导出来,并且层层渐入,让意识层面的自己去探索发现潜意识层面的情感和意义,最后实现心境的统一,人生的完整。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疗法是在一堂心理学课程中。老师让我们在一张纸上自由绘画,然后把自己的作品粘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并由我们向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图画。

1.纸现浮华山水美景

我的图画结合了写实与抽象的元素。画里三座大山耸立眼前,山脚下河水潺潺,倒映着山的影子和空中同现的日月。山脚下是一条环行的路,路上行驶着一辆简易版的自动车,车厢里装有能够为车启动源源不断提供能源的能量转换器以及医药箱。在环行跑道中间有一池清水,车无论在哪个角落都能够看到让人心旷神怡的美景:荷花在闪耀的光色里摆动身姿、翩翩起舞,片片荷叶轻轻拂动着水面,鱼儿在清澈的水底嬉戏游玩。

2.解锁浮华背后的密码

图画的主题就是环形跑道部分。环行的跑道象征着绵绵人生路,人生始于斯,也将终于斯。那辆小小的简易车是一种内心的希望――前进动力源源不断和体魄的健康,其实是对动力不足和身体状况担忧的补偿。

而池塘里的美景则是为缓解压力而设置的娱乐放松空间。三座大山部分是背景部分,象征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日月同辉的场景象征着奇迹的出现。

水里的倒影暗示着内心的敏感,水里面的鱼儿象征着暗藏的巨大潜能。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在一张条格纸背面作画,所有的笔触都搭建在横线格上。或许是潜意识作出的选择,将对生活中条条框框的束缚的感触跃然纸上――它们无处不在,却无法改变。唯一能做的只有去适应,顺应自然的规则,在规则中生存。

3.懵懂多年,“自我”初现端倪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对自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除了我的“循环生死观”之外,更多的是对于我的性格和现状的深刻体验。我的性格就像图画中那样,既有明朗炽热的一面,也有安静敏感的一面,给人更多的感觉就是忽冷忽热,性格的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完善。而面临着来自家庭、工作以及自身所给予的三方的压力,我要做的是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调整这种心境。对于自由、不受约束的追求和现实形成强大的冲突,我要做的是切实认识到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并学会去接纳它,去适应它,即按着自然的、社会的规则去生活。

通过这次绘画治疗,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使我达到了认识自我的目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内心的压力起到了宣泄和缓解的作用。一支笔+一张纸+一颗心,即是绘画治疗必备材料,无论有没有绘画的技能,均可以在绘画治疗的心灵旅程中获得自己的财富:了解自我内心世界――个性、动机及自我真实的需求,学会运用绘画去表达自我情绪、了解自我情绪及个性、压力源、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心灵的成长。不同的图画风格,凸显出不同的内心世界。

・知识链接・

艺术与治疗

艺术治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人类因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感到畏惧与恐慌,又不明白其道理,所以在岩洞中留下的许多壁画,来表达其敬畏之心。而近代随着精神医学的蓬勃发展,弗罗伊德与荣格等心理学大师亦采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梦境与精神分析。因艺术包含表达、符号象征与创作等元素,故近代心理治疗将艺术应用在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上。

根据美国艺术治疗师协会的定义,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与沟通机会,在艺术治疗之领域中有两个主要取向:一是艺术创作即是治疗,即透过创作的过程,缓和情感上的冲突,提高当事人对事物的洞察力或达到情绪净化的效果;二是把艺术作品应用于对心理状态的分析,对作品产生的一些联想有助于个体维持个人内在和外在经验的和谐,使人格获得重整。艺术治疗较关心的是个人的内在经验,所以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十分重要,因为每一部份都反映出了个体人格发展、人格特质和潜意识的内容。

篇8

2005年8月23日,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城山村一患有精神病的26岁青年男子持剪刀将其50岁的母亲杀死。

2005年8月11日,永川市红炉镇的一年轻妇女精神病发作将自己年仅两岁的儿子砍死,并提着其头颅游走数公里。

2005年7月,哈尔滨市解救出了一位被精神病母亲整整囚禁了15年的女孩,从出生起她就从没踏出过她那20平方米的“家”。

2004年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的15名儿童和3名教师被精神病门卫持刀砍伤其中1名儿童死亡。

2004年5月12日,北京市西黄村小学教师李某突发精神病,对六年级学生进行殴打,导致左耳传导性耳聋。

……

无数血的事实也在彰显着:加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管束的严峻性。

强制住院治疗 国家买单

强制住院治疗的费用应当由国家支付。这是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分析精神卫生立法必要性时说的。自1838年世界上第一部《精神卫生法》诞生以来,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颁布了《精神卫生法》。国家卫生部也早从1985年开始,起草《精神卫生法》,但直到目前该草案才完成。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中,现在仅有中国、老挝和马绍尔群岛没有制定专门的精神卫生法律。2001年12月,上海制定的中国第一部地方性精神卫生法规《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它没有对强制住院及其条件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而是含糊其词地规定了一种医生主导、监护人协助的非自愿住院制度,是不可取的。而此次完成的精神卫生法草案则以入、出院和强制性住院为其核心问题。法律草案对紧急入院观察、强制住院、解除强制住院等及保护性约束和隔离分别作了规定。

关注亲人 接受现实

当您意识到自己的家人出现了精神病征兆时,要尽快送其到医院进行治疗,缩短从发现病情到就诊的时间。

当您的家人被确诊为某种精神病之后,您要接受一个新的角色――精神病病人家属这个现实。同时,您需要了解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各类精神病的主要症状,各种治疗药物的特点和副作用,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以及治愈之后如何防复发,如何进行心理、社会康复等知识。

您有时需要做护士,去关心、照料病人的生活;有时需要代表医生,向病人讲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督促他遵医嘱服药;有时要把病人当作朋友,诚恳地交换意见、讨论问题;有时又要摆出长者之尊,来迫使病人去完成那些他不愿做、却必须要做的事,比如定时休息、生活自理、门诊复查、按时按量服药等。

院外监管 不可忽视

精神病人出院后应注意督促病人做好如下事情:

坚持药物巩固治疗:坚持服药,巩固治疗,是预防精神病复发的关键。

定期复查:病人出院后,家属应定期带病人去医院复查,以使医生及时掌握病人的服药情况,病情恢复程度及心理状态,适时调整用药与剂量,指导病人的日常生活,及时发现病情波动的早期征兆,采取相相应应对措施,以免因复发而再次住院治疗,这样既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又减轻了病人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多元化治疗

精神疾病的治疗除了药物外还有以下的一些方法:

暗示治疗:是施治医生利用医生的特殊地位、简短有力的语言、结合生动和有吸引力的动作姿势或某种药物,支配患者的意志,使患者被动地接受这种治疗的影响。如给患者一种安慰剂,这种药物实际上对本症的药理作用不大或完全无作用,但通过医生语言的提示,告诉患者这种药物的“作用特点”,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文娱治疗:利用工作之余,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如组织病人下棋、球赛、旅游、竞技比赛等。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应贯穿于整个精神康复的过程,也必须与其他各种方法或措施密切结合起来。心理疗法的技术颇为多样化,主要有精神分析治疗、支持治疗、行为治疗。

目前有部分医院采取利用脑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精神疾病,但同时有些专家并不看好这种作法。

给予温暖

四年前有人在香港地区做了一项调查,50%以上的人不愿与精神疾病患者为邻,40%以上的人不愿住在精神疾病康复设施附近,更多的人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有破坏性”,“容易危害他人”。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担心和恐慌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

长期以来,中国广大精神障碍者饱受疾病痛苦和偏见歧视的双重折磨。作为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之一,他们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充分保障,社会地位低下。戏弄、侮辱、捆绑甚至禁闭、关锁精神障碍者的现象并非罕见,患者的境遇十分悲惨。

事实上是精神病人不是都有暴力倾向的,精神分裂症是最具代表性的重性精神疾病,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与意外死亡的几率只是正常人的2.3倍,且精神病人一旦发生暴力行为,他的攻击对象是有明显指向性的。

因此精神疾病患者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危险”,但是,对他们还是要加倍重视。家人或其他与精神疾病患者接触者,可以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技巧:①对于烦躁、激动状态中的患者,不应过分地去关心、询问。②当患者向你发怒时,不可与之发生正面冲突。③不应嘲笑、歧视患者。④发现有精神症状复发倾向时,应及时送其治疗,必要时可在多人协助下,强制其住院。与有过暴力史而又正处于发病期中的患者接触时,最好不要处在患者可以正面攻击的位置,且最好有旁人在场,必要时可提供帮助。患者的一些合理要求要尽量予以满足,如果实在无法办到,可用温和的语气与其商量,并做出解释。

医学表明,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环境格外敏感。因此,为精神病患者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康复,同时,也可以减少发病可能。

链 接:

精神病心理平衡十要诀

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心理平衡,这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了心理平衡的10条要诀,值得我们借鉴。

1、对自己不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这实际上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2、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3、不要处处与人争斗。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际之间应和谐相处,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4、暂离困境。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5、适当让步。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6、对人表示善意。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7、找人倾诉烦恼。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时,只会令人抑郁苦闷,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理会顿感舒畅。

8、帮助别人做事。助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和快乐。

篇9

【关键词】精神科;医生

做好一名合格的精神科医生,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不但要熟练掌握精神科专业知识还要深谙其他医学知识。其次,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基本功是基础、是根本。目前一些常见的精神疾病都未有统一临床症状和可以信赖的体征,实验室检查,各种仪器检查特异性改变也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临床上主要还是依靠病史和精神检查所观察到的临床征象和症状表现做出诊断。从临床工作实践中体会到,练好基本功是临床基础的需要,是精神科医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临床诊断

精神科住院医生收集病史资料是否全面、可靠,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只有把资料收集完全、核实无误,才能确立正确的诊断。资料的分析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并按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分清主次,有次序地进行,切记牵强附会,主观片面的推测。收集病史资料后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应根据1,发病的背景?,分析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病前性格、神经类型特点、家族遗传史、过去患病史及发病当时病人的躯体状态和神经机能状态,以确定疾病是在什么样基础上发生发展的。2,发病因素?,有无远因及近因,这些因素与本病的发生在时间上有何联系,是躯体因素,还是精神因素。3 病程发展规律? 起病时间、急缓,是进行性发展还是阵发性出现;疾病处于病程发展的那一阶段,是早期、晚期、期还是缓解期。4 症状特点? 有那些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症状出现的规律如何,最好能从病理生理学,病理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它的性质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并注意症状与发病背景和发病诱因之间的联系。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将得到的重要结果综合起来,便对患者的临床征象获得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将这类概念与已有的精神病的临床概念进行对比之后,便可考虑建立诊断。 明确精神病症状学在临床诊断各类型精神病上的价值及重要意义。精神症状的产生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多种精神症状在多种精神疾病中均可同时出现。所以熟练掌握精神病症状学、 熟练运用、 正确识别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作出较正确的诊断和相应的治疗。 精神检查要掌握第一手病史资料,胸中有数,要因人而异,掌握机动灵活的检查方法;精神检查是进一步核实病史,认定和发现精神症状的过程。即使同一病人,有的医生能够通过精神检查发掘精神症状,有的医生却不能,这就是一个技巧和方法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学到手。至于怎样才能根据检查所得的资料辨证地进行临床思考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诊断,更不是简单地套一套标准所能解决的。精神检查并不是和病人简单地谈唠家常,而是要掌握病人病态心理,挖掘潜在隐蔽的精神症状,既不能暗示,也不能诱导,防止借机而造成真假难辩的精神症状,给诊断带来困难。 目前有些精神科医生有忽视临床工作的倾向,以致采集病史简单,观察病情粗糙,诊断公式化。因此要做到五勤:(1)勤想,诊断、鉴别诊断、用药是否合理;(2)勤查体,要做到四早,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3)勤学,即巩固原有的知识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业务水平,解决临床实际问题;(4)勤看,就是经常查房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5)勤问,向工作人员及精神症状暂时缓解的病人了解患者病情及生活情况。

2临床治疗

2.1药物治疗

精神病人的治疗方法分为急性期治疗、慢性期治疗(或者也可以说是长期维持性治疗)。根据疾病不同时期,药物治疗所用的药物类型、剂量、服用次数等各不相同,需要患者在专科主治医生的指导下用药。1安全为主:抗精神病药物一般来讲是安全的,但用药之前均应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心功能,并在服药过程中定期复查。有条件的可作血药浓度监测。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合理处置 2个体化用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特点及躯体情况,选择安全、有效、便于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3单一用药、缓慢加减剂量:一般情况下主张单一用药。对于某些难治型的病人可合用其它不同种类的抗精神病药物。通常情况下,抗精神病药物无论是增加或减少剂量时均应缓慢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病人对药物的不良感受,同时亦有利于观察病人对药物剂量调整后的反应 。 4维持性治疗:急性精神症状控制后,首次发病者药物维持治疗至少一年。对某些服药不依从和拒药的慢性病人,注射抗精神病药物长效制剂可作为首选维持治疗方案。此外,患者病情好转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方可断药或停药。 5有效不换方:既往服用疗效好的药物,本次服用仍有效。家庭维持治疗的患者更不能随意更换药物品种。如果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疗效不佳或服药依从性差,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换药

2.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应从“心”入手,可以帮助患者真正打开心结,缓解治疗病情。心理疗法是根据患者个人的临床情况、应对能力及个人意愿,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是精神疾病治疗中有效方法之一,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干预,以减少复发,减少社会应激,增进社会及职业功能。要想做好这一项错综复杂的心理治疗,达到预想的目的,就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选好时机,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和病人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树立威信才能与病人交谈,掌握病人心理活动特点,针对具体问题反复的、细致的研究,才能取得效果。正确的治疗来源于正确的诊断,针对病人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计划,随着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总之,就精神医学而言,探讨疾病原因,阐明发病机制,研究诊断方法,提高治疗效果以及预防疾病复发等,都有待深入探讨。如果说寻找病因阐明机制好比是攀登医学科学高峰,而立足临床做好工作则是精神医学的基础。

篇10

人字是世界上是最简单的汉字,但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心理学虽然是研究我们自身问题的科学,但因人类自身问题的庞大和未知而变得严肃和深刻。

一、心理问题的表现

我们的心理是健康的还是疾病的,与身体疾病的诊断有着很大差别。在医院里,人要么是生病的,要么是健康的。然而,在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中情况就不一样了。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下是或不是的断言,因为在人的心理中有许多介于健康与疾病间的程度不同的问题,借用瑞士著名精神病学家的话说,即“每个人都有点精神病”。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问题和矛盾,在特别困难的境地,这些问题和矛盾超越了一个人能够承受的限度,他们就可能具有疾病的性质。在心理治疗中,我们不能绝对地区分疾病和健康。一个人是生病的还是健康的,极少取决于客观诊断,而更多地取决于主观感觉。因此说,人的心理健康应该是一条连续的线,在这条线上有健康,有疾病,更有介于两者间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具体描述为:

(一)严重的精神病人———黑色线,这是心理疾病状态的人———精神病。此种人的心理是“别人正在害我”。由于心中有“别人正在害我”的想法,此种人会主动攻击他人、毁物,无故打人、骂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正在害我”并非事实,是虚无,是病人的幻想,是病人心理主客观分离的结果,认不清真假是此种人的痛苦和特征。精神病人必须住院接受治疗。

(二)人格障碍的人———深灰色线,这是心理问题严重的人。所有事情对人的意义都有两种,一是积极,二是消极。人格障碍的人,由于在心理屏蔽住事物的积极方面,只有消极内容,所以,他心理是“别人可能是害我的”。因此,此种人表现出自私、冷漠、无情,与人格格不入,从不给别人方便。解决此种人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对其注入一个新观念,即“别人可能是爱你的”,而不是“别人比你更无情”来消解掉病人心中的冷漠和敌意。

(三)精神症的人———浅灰色线,这是有心理问题的人。他们的心理是“别理我,烦着呢”。烦是焦虑,焦虑是人对需要满足不能预知的状态,事情令人担忧和不快乐。心理学研究指出,人会焦虑和出生创伤有关。人出生前,在母体中生活环境舒适安全,出生时刻,自己来到一个全然不知的环境,极度不安与恐惧。此种状态使人后天发展出三种焦虑:一是焦虑某种客观,即焦虑事情、天气、事件、考试、加薪、考评等;二是焦虑自己。圣经旧约里有一个人,名字叫约拿,他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一天,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让他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而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逃跑了。约拿的行为表现出的就是一种“人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导致人不敢去做自己本来能够做得很好的事情,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能,临阵退缩。人的自卑就是焦虑自己的结果;三是焦虑别人,其实就是焦虑面子生活中,眼高手低和性格退缩的人都有此类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可从降低要求,从提高能力入手。

(四)俗人———白色线,这种人表现出与世无争,平静、沉默、孤独,但也是有心理问题的人。老说自己什么也不争,但不争也不快乐,其实不争可能就是争。有能力却不上进或因为能力低而不争,人都不会快乐。要鼓励这类人追求进步。

(五)事业型的人———超白色,这种人没有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是“我忙着呢”。累并快乐着。我们可以依照这条线衡量自己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解决和身体疾病的解决是一样的,要讲求对症治疗。

二、心理健康

比较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大家更陌生。因为,人心理健康是少数的,不健康是普遍的。

(一)心理健康的人心中有爱健康的人心中有爱。心理学研究指出,人性有三个———求知、爱和意志。可见,爱是人性之一,人如果心中没有爱或者不会爱就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残疾人。心理健康的人心理要有两种爱:

1、心理健康的人心中有一个特别喜爱的事情,并且是不太费劲就能做好的事情。禅学曾告诫人“活着就要做事”。世上最累人的事是无事可做,不是做事累而是不做事累,不是做多了事情累,而是做少了事情累。成功的人生都是在热爱中燃烧了自己,因为,生命的意义就是实现生命力。人不仅要有事做,更要做喜欢的事,事情如果是自己的职业同时也是自己的兴趣,那么,这个人心理就不会有问题。否则,人不做事心就会出问题。可见,做事是人活着的办法,心理健康的保障。因此,无论何时何地,人都要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2、心理健康的人心中要有一个爱的人。爱人,可以爱亲人,爱同志,爱人民,爱人类,博爱,最后是爱唯一,爱我所爱。爱事物、爱工作、爱人,其中爱人是最高层次的爱。因为爱人是双向的,你爱他,他可能爱你,快乐着过程,可能还快乐着结果。而爱事物是单向的,得不到回报,只快乐着过程。所以,爱人是复杂的,爱物是简单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因爱情而获得生命的故事,向世人提出的就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真理。爱人有三种层次:生理上的爱,,短暂的快乐;心理的爱,爱人类,长久的快乐;精神上的爱,欣赏,爱某种唯一,永恒的快乐,是人生的顶点,此时,人拥有的是人生最至高无上的美好。三个层次是爱的一个过程,不同的人拥有的爱也不同,快乐幸福就不同。爱是获得快乐的最高智慧,因而,所有的人生哲学都提出同一个人生主张———与人为善。儒家爱人提出“仁者爱人”;道教爱人提出“上善若水”;佛教爱人提出“慈悲为怀”;基督教爱人提出“把自己的敌人看作朋友”。只有人人能爱人,社会才能呈现和谐。爱是人性,故“人之初,性本善”。

(二)心理健康的人心中有花

健康的人心中有花就是想好事。心理健康的人总体上是乐观的,整个人心态较好。心理乐观就是要会调节情绪。情绪是人心理活动时的状态,它产生于心理活动,又反作用于心理活动,是束缚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怎样调节情绪呢?

1、要乐观。心理乐观是人要善于和习惯从积极方面看事物。甲乙两人在岸边聊天,甲问乙,你看我现在的样子象什么?乙说:你的样子像一朵美丽的花,之后,乙问甲,你看我现在的样子象什么?甲说:我看你的样子像烂泥。于是,甲回到家里高兴地把此事告诉了父亲,父亲生气地说:不争气的家伙,心中有花看世界就是花,心中有烂泥,看世界就是烂泥。可见,影响人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对事物的看法。这就是心理学中人的投射心理。正所谓,天堂地狱皆由人造。哲学告诉我们,万物都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福祸相依,好坏共存,所以人不要幸灾乐祸,胜不骄,败不馁;得意不能忘形,失意不能失态;要居安思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从容,闲看花开花落,独留一份微笑在心中。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的是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难,心理健康的人一般总是把心时刻迎向阳光,这样他的心中就不会有阴影。

2、人不能改变现实的时候,就要改变自己。古时候,国王和大臣出行,因为没有鞋穿,路走多了脚磨破了,疼痛难忍。于是国王下令,用牛皮把全国的路都铺上,这事可难坏了大臣,他杀了好多老百姓家的牛铺路之后,觉得即使是把全国的牛都杀了也不可能把全国的路都铺完,怎么办?大臣想出了一个主意,向国王建议说:既然我们不能用牛皮把路铺完,那我们就用牛皮把全国人民的脚包起来,于是问题解决了,皮鞋诞生了。不爱听某人说话的声音,不爱看某人走路的样子,不愿做某类事情,不喜欢见某个老师,一旦这样了,就要改变自己。迎接明天的生活需要人昂起头,度过生活每一天需要低下头。

(三)心理健康的人心中有鸟心理健康的人总体上是轻松的,偶尔有压力。鸟是自由快乐的象征,心理健康的人要能为自己的心做主,会调心。诱惑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己的原因。我们经历着从政治时代走向商业时代的过渡,开放的时代到处充满温柔美丽的诱惑,生活中诱惑四伏。比如:高职位、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名车、豪宅、名校,食色男女的诱惑,异性、权钱交易的物欲诱惑等等。面对这些诱惑,人不能坚守自己,便丧失选择能力,失去生活方向,没有方向的路是最远的路,你就开始累,心理产生压力,生活郁闷、烦恼。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面对生活要更多进行自我选择,不要被他人和外界左右,生活跟着自己走,而不是跟着别人走,经得住诱惑才能得到安详。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要学会选择,选对了做错了,尚可以修正,选错了做对了,一事无成。男怕选错行,女怕选错郎,讲的就是自我选择的重要。人生成败一半在于选择,而选择成功的关键在于是不是自我选择。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会调动身心能量,使注意集中,保持觉醒性,使活动高效;过度压力使人焦虑,干扰活动并活动低效;没有压力,降低活动力,活动低效。心理健康的人要学会调心,就是要做到:

1、去欲。欲求过多和欲求过高,必然出现求之不得,而求之不得是人生苦之一。所以,调心就是要清心寡欲或者少欲,让自己喜乐随心。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过度去求和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保持自由心态,从而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2、去绝对化观念。人的压力往往来源于意志万能思想。面对诱惑,你老想“一定和必须”,认为一切拥有完全决定个人努力,使努力结果产生了绝对化,然后“备水一战”,最后只能是后悔。好多心理问题产生都源于某种“绝对化”观念。因此,即使在自己十分有信心的情况下,也要尽量抑制选择“必须”和“一定”,要善于留有余地,这样自己才能轻松。教育中有人提出育树原则,意思是说,树苗的生长是自然生长,没有谁会硬性规定树苗必须在种植后的第几天必须发芽,在种植后第几天必须长出第一片树叶,没有谁去规定,树苗必须长出几个枝干,具体往哪个方向生长。如果人非要这样急功近利,拔苗助长,那结果只能是失败和后悔。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只是在于引领,我们不能把一个成年人的脑袋安放在年轻人的肩膀上,就是这个道理。

篇11

【摘要】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科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之一,是研究病人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由于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关键词】 心理护理;心理治疗;护理对象

引言:

经典的心理分析疗法为弗洛伊德所创立。应用此疗法使病人从无拘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并逐步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

从事心事分析的治疗者必须熟悉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特别是关于潜意识和意识的、以及各种心理防卫机制的知识。会谈的目的是分析病人所暴露的、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资料,使病人意识到焦虑情绪的根源。会谈的方式一般是在安静、温暖的房间内,让病人斜躺在舒适的沙发椅上,面朝天花板,便于集中注意力于回忆上,治疗者坐在病人身后。会谈的时间每次约45~50分钟,每周会谈5次。治疗过程需要半年至2年之久。长期的会谈才能获得病人足够的心理资料,加深病人与治疗者的关系。使治疗者能全面了解病人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性格形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病人通过会谈也逐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为改变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第一章 心理护理基本要点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程序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 

1.1心理护理的基本概念

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护理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护理实践,发挥护士与病人接触最密切的职业优势,注重心理护理,使之成为心身康复的增强剂。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目的都是促进康复和增进健康。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只有与躯体护理紧密地结合,才能在护理的全过程中增进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

1.2心理护理的两种主要实施形式 

(1)个性化心理护理与共性化心理护理

个性化心理护理是目标明确,针对病人的个性,解决个性化的心理问题。要求护士准确了解病人在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不良心理状态,采取因人而异的有效对策,如针对创伤后毁容病人的心理问题,迅速解除病人的严重心理负荷。共性化心理护理用来解决病人的共性心理问题,如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等。共性化心理护理要求护士善于归纳和掌握同类病人心理问题的规律,对潜在的心理问题作预防性干预,防止严重心理失常。 

(2)有意识心理护理与无意识心理护理

有意识心理护理是指护士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如有益的暗示、确切的保证、合理的解释等,实现对病人的心理支持、心理调控或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求实施者必须具备心理护理的主动意识和接受过专业化培训。无意识心理护理是指护理程序的每一个环节中,随时可能影响病人的一切操作和言谈举止。如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后,无论护士本身是否已意识到,都可能在发挥心理护理的积极效果,因此要求护士的一切操作和言谈举止都力求成为病人身心康复的增强剂。 

1.3心理护理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工作的一部分,体现在护士与病人交往的举手投足间,它既可与其他护理操作同步进行,也可作为一种护理方法单独开展。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点与心理治疗相似,但还要强调以下注意事项: 

1、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重要保证。 

2、与病人正式交谈前要了解病情,计划交谈的具体目的和内容,使谈话内容具有针对性,并使病人乐意接受。 

3、要求护士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都要善于运用沟通技巧,如应用上述倾听、保证、支持心理治疗三原则,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对谈话的内容应表示出兴趣,设身处地地理解病人的处境和情感,使病人感到护士能理解其内心世界和感受,若非必要不要随意中断患者的谈话,交谈中要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和自然、放松的姿势,用平静、友好和接受的方式清楚、稳健、有序地交谈。谈话的声调宜温和、富有感染力,通过真诚的情感交流,逐步与病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 

4、接触交谈要尊重病人人格。应让病人对交谈有思想准备,不感到突然和勉强。如果因病情注意不集中,处于焦虑、抑郁、愤怒,或病人对护士不信任时,不宜正式交谈。 

5、对非正式的谈话内容,不可表露厌烦、否定的对立情感,对病人的许诺要兑现,对于办不到的事应耐心解释,不可敷衍、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为病人进行任何治疗与护理均应告诉病人治疗护理的理由及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

第二章 心理治疗的常见适应症护理指导

2.1综合医院临床各科有心理问题的病人

躯体疾病急性期,由于存在严重的心理反应,有时需要在接受生理上紧急处置的同时,接受一定的心理治疗。如支持疗法、松驰疗法等,以帮助病人认识疾病的性质,降低心理应激水平,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战胜疾病。慢性病人、手术病人、老年病人、儿童病人、传染病人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会使疾病症状复杂化,影响机体的康复过程。

2.2神经症

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癔症和某些抑郁症,常由心理因素引起,故心理治疗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

2.3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人

精神分裂症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兴奋躁动症状虽然得到了控制,但仍有幻听等幻觉的干扰,因此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对这类病人必须进行心理治疗,目的是帮助病人提高对疾病的认知,促进自知力的恢复,鼓励其加强自我克制能力,从而提高疗效,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

2.4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虽然是躯体疾病,但其病因与心理社会应激密切相关。此类疾病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理解和掌握心理治疗技术尤为迫切。 

2.5社会适应不良和各类行为问题

正常人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难以应对的心理社会压力,出现自卑、自责、抑郁、焦虑、失眠、过食和肥胖、酗酒、口吃等心理行为问题。此时可通过心理治疗帮助其改善人际关系,掌握应对技巧,从而改善情绪和躯体症状。

第三章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护理手术对病人来说是比较强烈的应激刺激,有极大的心理波动,以典型病类癌症患者手术为例,术中需要特殊护理,首先在术中避免谈论患者确诊癌症的事实。如病人清醒,会使其情绪低落,受到严重打击,使病情恶化。

3.1不同年龄的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3.1.1儿童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儿童病人突出的特点是年龄小,对病人及手术的要领缺乏认识,注意力转移较快,情感表露又比较直率,外露和单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为了引导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进入手术间后,护士应采用语言沟通,争取患儿信任,并采取及时鼓励和表扬方法,给予积极支持,通过讲故事等交流方式来转移患儿的紧张情绪,做到配合医生手术顺利进行。

3.1.2青年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青年患者正是人生中朝气蓬勃时期,对自己患病手术的事实感到震惊而焦虑和紧张,主观感觉异常敏锐,思想斗争复杂,担心手术效果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婚姻生活等不利影响。这时,需要手术室护士热情安慰、关心、解释手术的安全性及康复程度,在病人面前树立手术医生的威信,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给予心理支持。

3.1.3老年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进入手术室后表情冷淡、抑郁、双眼紧闭,高度恐慌而且有一种无价值感和失落感,希望别人同情,所以护士首先用亲切的尊称与他们交谈,耐心温和,不厌其烦,去鼓励,安慰病人,劝抚高度紧张会影响手术效果,放松紧张情绪,使他们感到手术是为他解除病痛。

3.2不同性别的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女性患者出现强烈的情感反应,对疾病过于敏感,容易出现悲观和忧愁,经常和哭闹。手术室护士应以耐心细致态度做好安抚工作,并在操作中,不影响手术情况下,应注意遮盖好、腹部、等部位。男性病人进入手术室表情沉闷、情绪低落,比较稳重,护士应正确引导病人对手术治疗疾病的益处,而且用热情的语言来稳定情绪,减轻恐惧心理。

3.4环境因素对病人心理的影响

由于病人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印象很深,所以手术室内要整齐清洁,室内温在25~26℃,光线柔和,床单清洁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一个手术间内只摆一张手术床不宜几个手术床并排摆列,以免产生消极暗示。

医护间行为与病人心理反应手术病人十分重视手术室医生与护士的举止言谈,因为他们一进手术室就推动对自己的主宰,一切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医生和护士掌握,所以需要医生、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操作轻柔,言语亲切,使病人有安全感,术中护士应注意意识清醒病人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度紧张应及时安慰。器械护士必须手疾眼快地配合手术。手术室内不应谈笑,相互之间谈话声音应当轻柔和谐,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意外,要沉着冷静,不可张惶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不安。

结束语: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承担着繁重而复杂的诊断、防护、保障健康的任务,既是一项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也是一门精美而细致的艺术。我们除了必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精湛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为诲人不倦激人上进的教师,成为患者宽厚仁慈、体贴入微的亲人。总之,将自己的心理健康达到更高的境界与水准,才能将现代医学、护理模式所需求的临床护理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徐斌《心身医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张树森《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孙学礼《医学心理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4]张银铃《护理心理学》继续教育本科系列教材: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

篇12

心理学有很多专门分支。例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性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等。例如,美国心理学会共编有37个分支部门。“咨询心理学”便是其中的第17分支,在1946年开始设立,现在已经发展为最大的分支之一,1976年已有会员2800人以上。据1973年的统计,美国攻读心理学方面博士学位的人中,四分之一以上(28%)是学咨询心理学的。美国的一些小学、中学、大学、职业训练机构、精神病院、综合性医院、工厂企业等,有咨询心理学家在那里进行工作,给大中小学的学生、寻找职业的人、精神病人、残废人员、有违法行为的青少年、或其他需要在教育上、职业上或生活上得到指导的正常人,提供咨询服务,以帮助他们在教育、职业、社会、个人生活和健康等方面达到更有效的发展和成就。这就是在国外很发达的心理咨询的一般状况。

心理咨询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1)门诊咨询这是在医院中或其他机构中,由咨询心理学家或有这方面经验的精神病医生等专门人员值班,接待来访者,通过一次或多次交谈,以帮助来访者解决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患有各种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疾病(心因性疾病)的病人来说,这种咨询也是颇有成效的一种心理治疗。

(2)电话咨询这是一种昼夜可以使用的专线电活,主要用于缓解心理危机。有的国家称这种危急时可以拨叫的咨询电话为“希望线”。当有人处在极度紧张、极度抑郁、极度恐惧、极度孤独、极度绝望以至企图自杀时,便可拨此电话,接电话的值班咨询心理学家或其他专业工作者,便对打电话的人给予亲切、同情、有希望的现实的劝慰,必要时约到诊所进一步进行更详细的咨询,以帮助处于严重困恼中的人渡过危机。这种电话咨询在国外某些城市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许多自杀事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现场咨询到工读学校、教养所或其他心理问题较多的单位去,进行现场接触,调查研究,有系统地提供切合实际情况的心理咨询服务。

篇13

樊富庄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死里逃生的人,去看一个曾和他关在一起的难友。

当他见到朋友时,惊异地看到朋友红光满面、精神焕发,似乎比当年还年轻,他激动地迎上去和朋友握手,朋友却呆呆地看着他,一脸的迷惑,若不是他说出自已的名字,朋友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位白发苍苍、形容憔悴的老人就是当年在集中营里关心和帮助过自已的那个青年,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之后,他急切地问朋友:“你已经忘记了那段痛苦的经历、忘记了那帮残暴的家伙了吗?”

“是的,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为什么还要把他牢记在心里折磨自已呢?”

“我可做不到,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段痛苦的经历,我恨透了那帮家伙,他们害得我们家破人亡,至今我一想起那帮没有人性的家伙就咬牙切齿,恨不得将他们千刀万剐……”听了他的话,朋友静静地说:“若是这样,那你还没有逃出集中营,他们仍在监禁着你。”

……

一个人心中结满了仇恨或烦恼,就如同被囚禁在牢狱之中,很难快乐的生活。有一个人在高中时和两个朋友闯了一个大祸,他们在半夜时爬到学校的水塔上,用油漆写了几句污辱校长的话。第二天,这件事立刻轰动了全校,他的两个朋友也被带到校长办公室,狠狠地训了一顿,惟独他成了漏网之鱼。

事情过去了20年,可他始终良心不安,经过无数次思想斗争,还是给那位早已退休的校长打了电话。校长其实早在当时就知道是他干的,当然也就原谅了他。

校长最后说:“你的同学早已放下了心头的重担,而你这20年来,却一直背着这个沉重的担子。”

朋友,如果有什么人或事使您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或忿恨难平,痛不欲生,归根结底,受伤害最大的还是您自已。请快快打开心结,给自已松绑吧!不要再和自已过不去。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能否保持一颗纯净之心。凡能变更心境者,定能给自己一个获得自由、快乐的机会。

一诺终生

殷君发

网络时代的诺言,你信吗?我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对这种诺言的信用度,很多人正在遗忘诺言的本质。在“白衣天使”的岗位上,我总能听到一些关于诺言的故事,这些故事虽有些平淡,但能让人透过诺言的表象,直抵友情、亲情、爱情的本质。

几年前,在门诊大厅,常见到一位古稀老人搀扶一个年龄比他还大的精神病人就诊,每月一次,从未间断。在这位精神病人身上,我几乎找不到受歧视的痕迹。他穿着虽然旧了些,但是干干净净,他偶尔捡脏东西,只见那位老人接过脏物,然后很仔细地为他洗净手,一连串的动作,如母亲对待孩子般体贴。有一次,我好奇地问他们的关系,老人告诉我,这个病人是他战友的哥哥!我瞠目结舌,不敢相信。老人略微一笑,讲了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故事:50年前,在朝鲜战场上,一位战友负了重伤,弥留之际,将患精神病的哥哥托付给他。他答应了。为了这个诺言,他50年如一日地照料这位病人。

篇1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疾病

一、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原则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无一明确的界限,正常人在某个时期也会有异常心理活动,精神病人哪怕是最严重时也有正常心理活动。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为正确地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制定了不少测验工具和量表,并应用现代化的仪器去处理数据,使心理测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简单的量表测得的结果只能是起参考作用,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主要还靠认真观察。

1.主客观是否一致。主要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及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应与外界相协调,而不应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的言谈和举止行为,应该受到正常人的理解。比如说,一个同学在班级里唱一支一般化的歌曲,可引起大家的掌声,但如果在一个会议上突然引吭高歌,就会引起人们的惊讶。我们说前者为正常心理,后者为心理异常,因为和外界环境不协调。

2.知、情、意是否统一。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应与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是一致的,比如一个同学面带笑容地讲述他的不幸遭遇,我们说他对痛苦的事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知觉、情感、意向不协调,也是一种异常心理。

3.人格是否稳定。即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性。一个人受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使他们对现实有个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人的性格特点。它相对稳定,如果一个人几年来一直寡言少语,不明原因突然变得话多而爱交往,给人一种判若两人之感,这就说明心理异常了。

二、高校大学生常见异常精神障碍的识别

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大多是成长中的一般问题,通过自身的调节、朋友家长及老师的相助,一般都可以顺利度过。但也存在着极少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如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病性精神疾病等,这些精神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阻碍了其成长成才和发展。特别是重性精神疾病,对自身和他人都存在着极大地破坏性,是校园潜在的危险和危机。作为学生工作者必须认识和学会识别这些精神疾病,做到及早识别,及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病因不清,多起病于青壮年,病前可有一定的心理、社会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是在思维、感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紊乱和不协调,如怀疑有人迫害自已,饭菜里有毒,外出感到有人跟踪自已,自已的想法被他人洞悉,听到背后有人议论自已,或有声音时常对自已评头论足等等。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目前仍主要依赖于临床,至今仍未发现有确诊意义的生物学指标,实验室的检查只能是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因。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需要病程至少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有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或缺乏现实检验能力,另外,在精神症状表现上至少有下述二项肯定存在:1.联想障碍:明显的思维松弛,逻辑倒错,或病理性象征思维,如讲话缺乏中心内容,对事物叙述不中肯,使人感不易理解,将无关的几个词愦掌鹄矗赋予特殊意义,他人吐痰是指自己痰迷心窍等。2.妄想:原发性妄想或内容荒谬离奇,如认为自已的大脑受无线电波控制,房间里装上窃听器,被人跟踪,周围人都用异样眼光看着自已等等。3.情感障碍:不协调,淡漠或倒错,如自言自语,痴笑,喜怒无常等。4.幻听:听到有人评论自已的声音或命令、争论性幻听,感到自已的思维被大声地讲出来等。5.行为障碍:紧张症状群(木僵),或怪异的愚蠢行为。6.意志减退:孤独、退缩、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数日不理发、不洗澡等。7.被动体检:被控制感,思维被洞悉,思维入、被撤走或中断等。

一般主张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维思通、氟哌啶醇、舒必利等)。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坚持服药治疗,辅助一定的心理社会康复训练。

(二)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环境不相称,可伴有思维缓慢和运动性抑制,患者表现为自我感觉不良、情绪低落、对外界反应缓慢、联想迟钝、言语动作减少,甚至发生木僵。患者可伴有自卑、自责和自罪观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如下几点:

1.抑郁心境。这是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征,轻者心情不佳、苦恼、忧伤,终日唉声叹气;重者情绪低沉、悲观、绝望。2.缺失。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轻者尽量回避社交活动;重者闭门独居、疏远亲友、杜绝社交。3.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轻者感觉自己身体疲倦,力不从心,生活和工作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者甚至连吃、喝、个人卫生都不能顾及。4.睡眠障碍。约有70%~80%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睡眠障碍,患者通常入睡无困难,但几小时后即醒,故称为清晨失眠症、中途觉醒及末期失眠症,醒后又处于抑郁心情之中。伴有焦虑症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和恶梦多,还有少数的抑郁症患者睡眠过多,称为“多睡性抑郁”。5.食欲改变。表现为进食减少,体重减轻,重者则终日不思茶饭,但也有少数患者有食欲增强的现象。6.躯体不适,抑郁症患者普遍有躯体不适的表现。患者常检查和治疗不明原因的疼痛、疲劳、睡眠障碍、喉头及胸部的紧迫感、便秘、消化不良、肠胃胀气、心悸、气短等病症,但多数对症治疗无效。7.自我评价低。轻者有自卑感、无用感、有无价值感;重者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有强烈的内疚感和自责感,甚至选择自杀作为自我惩罚的途径。8.自杀观念和行为,是抑郁症最危险的行为。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常选择自杀来摆脱自己的痛苦。9.其它。老年抑郁症患者还可能有激越、焦虑、低下、记忆力减退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