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09 17:06: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年人心理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老人照护 心理抚慰 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进一步加快的趋势,老龄人口已接近1.5亿。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和独生子女养老的困境等,都对社会养老机构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服务研究、养老照护管理、老年人心理保健、和社会稳定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心理问题
近些年来,笔者针对部分老年人情绪消沉、好发牢骚、不善交际、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现象,对大庆油田一些社区和养老院里的部分老年人做了观察与调查,发现在老年人群体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一)有50.04%的老人认为自己对目前的生活缺少比较强的幸福感受,4.2%的老人认为自己每天不快乐,2.5%的老人对自己子女不满意,74%的老人对自己原来的企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8.2%的老人有不满情绪和失落感。
(二)有22.8%的老人认为自己与其他老人关系一般,1.7%的老人认为自己与其他老人关系比较差。
(三)有17.91%的老人有较为严重的失眠。
(四)有一些老年人不同程度的抱有逆反心理,其中3.1%的老人较为强烈。
(五)有13.55%存在消极负面情绪,有34.45%的老人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
(六)有9.48%的老人存在孤独和抑郁心理。
(七)有11.59%的老人时常感到空虚和无聊。
(八)有7.19%的老人有沮丧和无助的感受。
二、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生命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一过程。无论是家庭、还是养老机构、还是老年人原来工作的企业,照护关心老年人、特别是久病不愈的老年人,都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耐心、热心、诚心、不断探索、努力实践、舍得奉献的爱心事业。但是,在照护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物质条件、缺乏研究探索、缺少周到服务等,就可能会使部分老年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非优化的社会环境因素会使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发生变化,有可能造成个体挫折的感受,从而导致个体产生心理卫生和心理障碍问题,老年人也不例外。
(二)观念转换滞后带来的影响
一些人在退休后并没有改变对原工作单位和企业的依赖思想,他们认为自己过去为单位和企业工作,即便是退休了,单位和企业还应当继续负责照护自己。于是要求企业组织健康体检、外出旅游、发放慰问品等福利方面的要求。虽然企业在每年的劳动节、重阳节、国庆节、元旦、春节等节日尽量给老同志发放慰问金、慰问品。但是一些老同志仍然不满意,到处发牢骚。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是很大的,只能尽其所能承担部分关心、服务的义务,很难在长期照护方面有所作为。
(三)缺乏科学有效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政府主管部门对个人办托养老院、所缺乏规范化的管理,致使个人办托老院、所的环境条件等问题长时间不能有效改善,使得那里的老年人无法在阳光、温馨、快乐、健康的环境里安度晚年。
(四)养老机构不足所带来的影响
地区养老院、所,在数量上、布局上、质量上不能适应目前老龄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可能会给需求倾向的老年人造成心理压力。
三、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心理问题解决的办法与措施
老龄群体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但由于群体庞大其稳定与否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不容忽视。如今,老年人在物质上比较丰足,所需要的是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使全社会动员起来,关心帮助老龄群体,给予他们心理上的热心抚慰。
(一)强化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心理抚慰意识
意识影响行为,强化老年人长期照护中心理抚慰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与意识的强化。强化抚慰意识就必须认识到针对老年人心理抚慰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创新方法、努力实践;就是要以为老龄群体心理抚慰服务为根本,用发展的价值思维和发展的改变能力去实现老年人心理抚慰的目标。
强化老年人长期照护中心理抚慰意识,需要管理者不断的学习、认识、研究、实践、总结、提炼、提高。就是要通过学习来扩展意识的视野,通过认识去为今后的工作确定目标,通过研究去挖掘老年人心理抚慰的本质内涵,通过实践去检验工作计划的正确性,通过总结去提炼好的经验和方法,从而使老年人心理抚慰通过科学的实践达到新的高度。
(二)加强养老机构建设与管理
老年人的照护应当是以居家为主,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一是合理布局,养老机构尽量设置在社区附近;二是鼓励医院办养老机构,使老年人即有利于“养”、又有利于“医”;三是倡导居家照护和鼓励个人办养老机构;四是加强对养老机构环境建设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力度。
(三)强化对照护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一是制定养老机构管理规范,强化对照护人员的有序管理;二是制定照护人员定期培训计划,内容应包括医护、礼仪、心理学、营养学等;三是培训应全员参加、持证上岗;四是施行政府主管部门培训与养老机构自行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组织培训与个人自主培训相结合、走出去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五是政府主管部门定期对养老机构管理照护人员进行考核,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责令定期整改;五是加大对养老机构、特别是个人办养老机构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四)加强对老年人的心理抚慰
一是管理部门定期对老年人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二是管理部门定期召开老年人心理状况分析座谈会,针对问题制定措施;三是在养老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随时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四是照护人员要把心理抚慰作为每天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倾听、安慰的办法,帮助老人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五是邀请心理专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六是鼓励社会志愿者经常深入社区、家庭和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服务;七是是建立老年人心理档案。
(五)加强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心理问题的课题研究
针对老年人长期照护中心理问题的课题研究,绝不是写上几条理念、挂上几块牌子、发表几篇论文那么简单的事。课题研究是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对老年人心理研究提高对老年文化建设的认知水平、创新的意识和孝心服务的质量,为创新老年文化建设提供最前沿、最有效、最实用的认识、理念、目标和方法。
加强课题研究,要在深入实际调查的过程中,通过听取、询问、观察和心理测评了解当前老年人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如,老年人的需求心理、人际关系、责任意识、服务管理、价值意识等。再从这些问题中归纳出对社会稳定、企业发展、老年文化建设有较大影响的,确定若干课题进行立项研究。有关部门应当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人员等支持。研究获得的方法、理论等成果应当进行推广,以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不断提高。
(六)针对性的开展好各种康乐活动
养老机构、社区和企业要有计划的开展好丰富多彩的、适合老年人的康乐活动。事实证明,康乐活动有利于稳定老年人情绪;有利于激发老年人生活的信心和价值意识;有利于排除非健康心理、优化身心、保持健康;有利于增强老年人与照护人员间的亲和力;有利于社会和谐与进步。
(一)研究对象
在荆门市城区内随机抽取老年人样本,此次调查共计240人,回收有效问卷221份。根据基本情况调查的项目具体包括:
(1)居住地:城市150人,农村71人;性别:女性115人,男性106人。
(2)婚姻:有配偶148人,丧偶73人。
(3)是否与子女同住:有111人,无110人。
(4)年龄:64以下57人,65岁~69岁之间73人,70岁~79岁之间68人,80岁以上23人。
(5)学历:无47人,小学83人,初中53人,高中18人,大专9人,本科及以上11人。其中在婚姻状况这一项目上,还有未婚与离异两项,因为调查中这两项人数所占比例太少,就只保留了有配偶与丧偶两项。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工具:问卷内容包括2部分。
(1)采用一套基本资料问卷,包括10道小题,涉及年龄、婚姻、学历、职业、业余爱好等内容。
(2)SCL-90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测试者可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1]。本测验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个体。测验目的:本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测试结果评定: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此外还有附加项目作为第10个因子来处理。评分方法:分为五级评分(从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
2.调查方法对荆楚理工学院参加公选课《老年心理学》各专业本科学生进行统一培训,于2013年3~5月在荆门市城区对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调查与指导,问卷当场收回,对于文化程度低者,由调查员现场询问答卷并予以记录。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整理并剔除缺失资料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为92.1%。
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输入和纠错,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方差分析。p<0.05时,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时,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
二、结果
(一)总分与因子分的分析
按全国常模结果[3],总分超过70分,或任一因子超过1分,可考虑筛选阳性,说明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检查。本次调查荆门市221名老年人的总分均值达到了94分,超过70分。各因子分中有5项因子的分数均分超过1分,属于阳性,他们是: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其它,还有人际关系这项因子的均分也达到了0.96的分值,接近1。从总分与阳性因子分来看,荆门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与全国老年人相比较,荆门市老年人普遍存在躯体疾病,在心理层面存在一些强迫性思维或强迫,还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同时伴有睡眠、饮食等方面的困扰,人际交往带来的困扰也比较明显。
(二)老年人各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1.性别、婚姻状况、是否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差异性的影响不显著在差异性统计分析中,性别、婚姻状况、是否与子女同住这三个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基本无差异,这些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差异性的影响不显著。
2.居住地、学历、年龄、兴趣的广度四个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差异性的影响显著在差异性统计分析中,居住地、学历、年龄、兴趣的广度这四个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差异是非常显著的,与老年人躯体化、抑郁、偏执、恐怖和敌对这些因素之间有高相关。
(1)不同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对老年人10个心理健康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住在城市和农村的老年人在躯体化及抑郁两个因子上达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水平(F(躯体化)=10.032,P=0.002;F(抑郁)=7.503,P=0.007),p<0.01,两项因子平均分都大于1分,属于阳性水平。数据表明老年人都有明显的躯体化和抑郁问题,躯体不适,疾病多发,在心理层面上很容易产生抑郁、无希望、无助和无能为力的感觉,而这些身体不适和心理的抑郁感农村老年人要比城市老年人更严重,差异显著。在偏执因子得分上也存在显著差异(F(偏执)=5.389,P=0.021),p<0.05,城市老年人在处理问题时,能比较全面地分析,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想法,而农村的老年人在处理问题时更易表现出片面、固执,或倾向于钻牛角尖的状态。
(2)不同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对老年人的10个心理健康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学历老年人在偏执这项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偏执)=2.548,P=0.029),p<0.05。数据表明老年人随着学历的提高,心理健康指数也在逐步地提高,学历越低,心理健康问题越明显,如无学历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最多,平均分大于1,属于阳性,同时大专学历的老年人在这个社会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心理困扰,但并未影响其心理健康。
(3)不同年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对老年人的10个心理健康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老年人在抑郁、恐怖、偏执这三项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抑郁)=3.500,P=0.016;F(恐怖)=3.837,P=0.010;F(偏执)=2.910,P=0.035),p<0.05。数据表明老年人的年龄段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年龄越大,抑郁分数就越高,更多地表现出无望、无助和无能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恐怖因子的分数也在逐渐提高,怕外出、怕去公共场所、怕人际交往、怕乘坐交通工具等,而70岁~79岁老年人的心理恐惧感在四个年龄段中是最强的,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恐怖因子分数相比于70岁~79岁老年人的得分有所降低,但总趋势还是在上升(见图6)。偏执因子得分在老年人中也随年龄的增长有提高的趋势,年龄越大的老年人越多的会表现出固执、片面。(4)不同兴趣广度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对老年人的10个心理健康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因兴趣广泛度不同老年人在敌对这项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敌对)=3.262,P=0.022),p<0.05。数据表明老年人的兴趣越广泛,心理就越健康,而没有任何兴趣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程度反而要高于只有单一兴趣的老年人
三、讨论
荆门市老年人的量表总均分为94分,超过全国常模24分,说明荆门市老年人的健康存在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进入老年期,很多躯体功能会有明显的减退,而躯体功能的减退导致老年人更易受各种疾病的困扰,思维和行动也会有明显不如年轻时的感受,此时更容易觉得自己无用,对很多事情无能为力,形成抑郁的状态;老年期生活中发生严重生活事件的概率要比其他年龄阶段都高,老年人会因为恐惧疾病和死亡而产生焦虑。退休后收入减少,意识到经济的窘迫也会使老年人产生焦虑,严重的焦虑会影响人的正常睡眠和饮食,进而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一)不同地区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影响
研究发现,不同居住地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存在差异。城市老年人在躯体化、抑郁、偏执这三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好于农村老年人,这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与医疗水平和保健机制有关。城市的医疗服务和保健机制比较健全,医疗水平较高、看病方便、确诊率高,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普遍了解,由此带来的疾病困扰相比于农村老年人就少很多;而农村医疗和保健机制不健全,易导致农村老年人躯体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从而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负担。
(2)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关。城市老年人在这两方面的生活都比较丰富,大都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城区中的社区活动、老年大学等为老年人提供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外界和人的交流也较多,接受的信息多,生活水平较高;农村的老年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明显的要低,易导致抑郁、偏执。
(二)学历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影响
研究发现,学历的高低对老年人偏执心理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笔者所列的学历分为6种状态:无、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总体上说,心理状况中的偏执因素随着学历的增高而越来越低,学历越高的老年人看问题做事情更倾向于全面综合的分析,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较高。学历越低,老年人思想行为越偏执,这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1)学历低也即受教育程度低,不利于疾病的预防和增进健康,躯体疾病进而诱发心理困扰。
(2)学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经济独立能力,进而也易因此产生片面的判断思维。
(3)学历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农村老年人获取资源的途径很少,解决问题的方式单一,当面对问题的出现时会倾向于较为偏执。
(三)年龄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影响
研究发现,年龄是影响老年人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恐惧、偏执三个心理特征有明显的变化,基本上都呈上升趋势。在刚进入老年期的老年人,上述的负性心理增加明显,其精神活动有一定波动,以后随年龄增加,除恐惧性在79岁之后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之外,波动趋势趋于平缓。这可能与老年人逐渐适应角色和环境,对生活的要求降低满足现状有关。老年人躯体功能下降,患病数目和种类增多,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下降,使得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减少,从而使老年人开始退出角色或丧失角色,这些因素很容易导致老年人产生抑郁、恐惧、偏执等心理改变,使老年人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其经济状况、社会支持和患病后得到的医疗照顾日趋下降,也是老年人心理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四)兴趣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兴趣的广泛度对老年人产生敌对情绪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兴趣越广泛,敌对情绪就越少。到了老年阶段,老年人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主体角色转变成了依赖角色,工作角色转变成了家庭角色,重心已经不是工作,很容易产生衰退感,而此时能顺利适应这种角色转变的老年人大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经常参加兴趣类活动可以继续让老年人有成就感,情绪状态比较平和。还有一些老年人则完全回归家庭,虽然没有具体的兴趣,但是他们大都帮子女操持家务、投身于家庭、带儿孙,由此也能让一些老年人顺利适应老年期的角色转化,这种传统的中国老人的生活状态恰恰能解释为什么无兴趣的老年人敌对情绪反而要低于只有单一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的原因。还有很多老年人,儿女不在身边,兴趣又很少,社会角色的转变没有相应的衔接,就很容易出现不适应老年生活现象,进而出现敌对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这就需要老年人通过多参加集体活动、广交朋友,激发老年人的多种爱好和兴趣,避免负性心理的产生。
四、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老人死亡恐惧感心理保健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26-01
了解老年人各方面的情况,不仅要帮助他们维护机体的健康,更要维护心理的健康1,2。我国即将要进入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人、关爱老年人,帮助老年人正解对待和解决心理问题,尤其是如何正确面对死亡,克服恐惧心理,是值得我们思索与探讨的问题。笔者将对老年人面对死亡会产生的恐惧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帮助老年人正确面对和克服恐惧死亡的心理。
1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原因
1.1从人类的进化来说,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这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对老年人来说,死亡比年轻人要近的多,因此对于一无所知的“另一个世界”的恐惧,自然也比年轻人要多一些。
1.2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到老年,死亡的几率开始上升。也许自己还算健康,但当每次同学聚会,去公司参加庆典,与周围同伴聊天时,发现自己当年的同学、同事、老伙伴相继过世,难免不胜唏嘘。人也许可以不怕死,但是对于孤单和寂寞,没有人会喜欢。
1.3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对彼此都念念不舍的,自然也会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恐惧死亡的原因。进入老年期,每个人都要面临生理的、社会的、家庭的种种变化,由于机体老化,易患各种疾病,不免对生活留恋,对死亡产生恐惧感。
1.4人是有想象力的动物,当人们从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等节目中看到那些濒死者的挣扎、、亲属的哀号等等。往往会想到“自己死的时候会不会也是那样?”这种对痛苦的害怕,不免会转移到恐惧死亡上来。
2帮助老年人克服恐惧心理,正确面对死亡
2.1帮助老年人确立生存的意义。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两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到老,学到老,使得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发展,从不惑、知天命、耳顺一直到从心所欲,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岁月不饶人,不能逞强,也不应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虽然社会和家庭不再是靠老年人来支撑,但也不是老年人已经没有用了。让老年人发挥余热,老年人不仅应老有所养,也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2.2老年人应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研究者们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证明体育锻炼对于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效果明显3,4。参加集体型的体育锻炼项目比起单独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方面效果更加明显5。老年人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能增强自己的体质,克服或延缓增龄所带来的各器官功能的衰退。当然运动也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去进行剧烈的运动,而是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兴趣,有选择地、有规律地进行运动。如:慢跑、门球、六字诀、太极拳等适合老年人的运动。
2.3老年人也应在脑力运动方面加强锻炼。适当进行脑力运动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能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如:围棋、桥牌、阅读书报等。
2.4老年人应加强人际交往。离退休后影响老年人心身健康最大的恐怕就是与世隔绝,把自己封闭起来,因为这样会加快老化过程。世界上有许多男性在进入领养老金时,却出乎意料地不久就死亡,在德语中的一个术语“养老金死亡”(PENSIONERUNGSTOD)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的男性把自己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离退休后失去了工作就等于失去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失去了身心健康、失去了经济独立,特别是失去了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情绪压抑、苦闷、悲观,把自己关起来不出门,越这样就越失去生活的勇气,甚至停止了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生活,这时候,实际上死亡就已经开始了,或者说已是部分死亡的活死人了。只有走出家门,加强人际交往,才能克服“养老金死亡”,找到生的意义、生的乐趣。
2.5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关心。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一样,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心。生病时需要照顾,经济困难时需要救济,上公共汽车时需要“老弱病残孕专座”,老年人再婚时也需要子女的理解和支持,临终时需要子女和亲人在身边并握着自己的手。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是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不具备,老年人再努力也不可能满意自己的生活质量。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和关心。
3讨论
心理专家提醒,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家属尤其是子女,应该多抽出时间来看看他们,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如果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比较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话,最好咨询专业心理医生,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本文通过分析探讨,进一步明确老年人面对死亡时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并提出干预措施,进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能渡过一个愉快幸福的晚年,并能有效地应对“死亡”这一人生最后的心理生活事件,给自己一个圆满的结局。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P241-248
[2]卫小媛,牛丁岚.老年人的健康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0(3):27
[3]邢翠珍.健身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1):4229
【关键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认知情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3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50-02
老年人身体抵抗力较差,免疫能力较弱,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老年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知识缺乏、护理不当所导致的并发症时有发生。面对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社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加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对老年人卫生保健和老年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是当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知识认知情况进行了相关思考。
1老年护理工作的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比例的上升,高龄老人对护理有更为迫切的需求,老年护理工作应运而生,其具体内容如下:
1.1人口老龄化比例的上升人口老龄化推动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老年护理工作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无关系,就目前而言,不同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和比重不一。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与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老龄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与此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的转移,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老龄化程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农村老龄化变得比城市严重,迫使我国老年护理工作提上日程。
1.2高龄老人对护理的需要高龄老人是社区中的弱势群体,表现在经济困难与、人交往减少、身体功能逐渐下降、老年慢性疾病多。高龄老人护理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其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精神安慰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同时高龄老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高。要求提供各种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等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
2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老年人的身心脆弱以及老年护理教育缺口两个方面,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老年人的身心脆弱老年人的身心脆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是健康最脆弱的群体。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各种器官的储备功能明显减退,免疫力也降低,常常患有老年疾病,如脑血管病、高血压、肿瘤、冠心病、痴呆等,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感到孤僻、焦虑、多疑、恐惧、情绪不稳定等。
2.2老年护理教育缺口老年护理教育缺口较大也使得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陷入困境。目前我国老年健康和护理的需求不断增长,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将规范的老年护理课程列为一门必修课的院校还较少,目前绝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老年护理知识。最近几年,虽然部分院校开设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由于此门课程内容多,而学校安排的课时少,也导致许多临床护士不能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老年护理教育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势在必行。
3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的水平,在深入了解老年护理工作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上述临床护士老年护理中出现的问题,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如下:
3.1更新老年护理观念更新老年护理观念是优化临床护士对老年护理的关键。对临床护士而言,临床护士应意识到老年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老年护理知识,进而提高临床护士的老年护理技能。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全院护士老年护理知识的培训,增强全体护士工作者在对老年患者的服务中提高护理质量。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培养社区护士,以便于从医院到社区以至家庭在护理方面的衔接。
3.2加强老年心理辅导加强老年心理辅导也是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重要环节。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必须加强护士心理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心理知识和素养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临床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辅导作用,加强临床护士对老年人心理沟通。如有计划地请心理护理专家到院举办老年人心理护理讲座,进而达到加强老年人心理辅导的目的。
3.3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在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对临床护士而言,老年护理工作临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应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护理骨干。具体说来,培养老年护理人才,要鼓励临床护士开展老年护理科研工作,并结合专科护理特色进一步完善老年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加强对老年专科护士的继续教育,提高老年护理质量。
4结语
总之,人口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对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时,应更新老年护理观念、加强老年心理辅导、培养老年护理人才,不断探索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水平,促进老年护理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安花,席淑华.临床专科护士胜任力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0(02.
[2]石瑞君,孙丽娜.日本老年护理见闻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思考[J].护理学报,2009(19.
[3]刘宇,郭桂芳.我国老年护理需求状况及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04.
[4]刘晓梅,曹煜玲.中国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3.
【关键词】郊区某小区;老年抑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164-02
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卫生医疗的改善,使我国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且人口老龄化问题会长期存在。如何使众多的老年人身心健康,幸福的欢度晚年,将成为老年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1 长治郊区某小区老年人抑郁情况调查
1.1 郊区老年人抑郁症状源于心理健康问题:本调查结果表明,郊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源于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应在现有的郊区老年护理中的注射、换药、灌肠及导管护理等基础和专科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增设心理健康护理项目,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给予老年人必要的健康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
1.2 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源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所调查的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家类型、主要照顾给予者、经济状况、慢性病患病情况、医疗费用支付形式、生活自理水平、认知功能、自尊评价和社会支持状况等条件的统计分析,发现郊区中有抑郁症状和无抑郁症状的老年人存在的明显差异,是因受到来自身体、心理、经济、家庭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尤其是在GDS均分明显较高的自尊评价、日常生活自理水平和社会支持方面。
1.2.1 随年龄的增高,老年人的心理防卫与应对能力在逐渐减退,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性也随之下降,也带来了情绪的改变。而较男性长寿的单身女性老年人的低于男性的经济独立性,也极易诱发抑郁症,因此,应对这类老年人群体的心理需求予以足够的关注和帮助。
1.2.2 独居老年人和需要家庭成员照顾的老年人,其心理需求是来自家人的关心和尊重。因此, 对这类老年人群体的护理需要家庭成员的支持配合,给予老人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1.2.3 在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日常生活自理水平为第二大影响因素。患有影响日常生活的疾病和有日常生活自理障碍的老年人,比患有常见老年人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易出现抑郁症状。所以,在躯体健康对抑郁症状影响的评价时,应把重点放在疾病的严重程度、对日常生活有无影响上。更加重视增进或维持老年人身体功能及其独立生活能力。
1.2.4 为减轻低收入经济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降低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 在老年人社区护理政策和方案的制定时,需考虑这类老年人群体的经济承受力,给予能满足其基本生活及护理需要的经济补给和社会福利。
1.3 服务设想:可通过设立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并由其它服务机构的协助,组成一个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照顾护理的服务网络,按照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基本的、多元化的有偿而非盈利的服务。
1.3.1 所提供的服务,即要给不同经济条件的老人留有消费选择的余地,也要满足有服务需求老人和其护老者的不同需要,同时要考虑避免老人过分依赖照顾护理的负面后果产生。
1.3.2 所提供的服务包括:①定期接触,例如家访和电话联络;②情绪支援;③介绍社区资源;④建立老年人社团;⑤简单的个人协助,例如接送诊所医院、家庭医疗护理、处理简单的家务等;⑥日间照顾;⑦转介接受常规的服务。
2 老年抑郁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2.1 步入老年期的身心变化:人从60岁开始就步入了老年期,也就走向了人生的衰退期,其身心发展的生理组织功能及心理认知能力也就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退化性的老化。身体衰老给老年人带来了生理方面及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
2.1.1 老年人的生理发展特点:老化现象会明显体现在生理组织功能和心理认知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的下降上,而且是囊括了全身各个系统的全方位的。①神经系统:表现在脑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功能减弱、致使各感觉能力下降、思维迟滞、记忆力下降。②循环系统:表现在心肌细胞减少、心肌收缩力下降、血管内腔狭窄,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③呼吸系统:表现在肺组织的弹性降低、气管绒毛上皮出现萎缩、变性,痰咳能力下降。④消化系统:表现在功能进行性降低、肠道蠕动减少、肝脏萎缩、唾液分泌减少。⑤泌尿系统:表现在肾脏重量减轻、老化、控制能力下降。⑥内分泌系统:表现在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等分泌减少。⑦骨骼系统:表现在骨组织处于肥厚和萎缩交错状态、骨容积减少、骨含钙量减少、骨脆性增加、易骨折。
2.1.2 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变化特点:
2.1.2.1 社会角色变化:从肩负社会、家庭责任,为生活奔波的谋职者的“主角”,转变为离退休者的“配角”;从经济较为富裕者变成收入微薄者,甚至经济困难者;从抚养子女者变成受子女赡养者,且对子女的依赖性和依靠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从与配偶共同生活逐渐变成失偶的单身独处。这一系列的角色变化,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
2.1.2.2 退休与心理适应:一些离退休后的老年人,难以适应从快节奏、有规律的在职生活转变为悠闲的家居生活,产生了孤独感、寂寞感;特别是那些工作不稳定、丧失工作能力、经济收入明显减少、缺乏医疗开销支付能力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成了无用的、被社会抛弃的人,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导致老年性抑郁症和其他心因性疾病的发生。因此,离退休的老年人首先要随着角色转变,自我调整角色行为,以正确的态度看待退休,把退休作为生活经历的一部分,积极去面对和适应。
2.1.2 家庭变化与心理适应:老年夫妻关系的变化,代际关系的变化,将引发一系列心理适应问题。
2.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多数老年人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其晚年生活质量。表现在不同程度上的焦虑情绪或抑郁情绪、焦虑症和抑郁症、痴呆症等。
2.2.1 焦虑:不少老年人处于焦虑状态,甚至患有焦虑症,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的心身健康。焦虑有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之分。
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突发惊恐,老人常会突然感到心里紧张、心烦气燥、坐卧不安、睡眠不稳、口干、心悸、多汗、潮热、呼吸加快、脉搏加速、血压升高、大小便意增加。严重时,会出现阵发性胸闷、气喘,产生濒死感、妄想和幻觉,甚至是轻度意识迷惘。急性焦虑发作只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发作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平静状态,其躯体变化的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也会随之而平稳下来。
2.2.2 抑郁: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大多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未经确诊和及时治疗,致使病情迁延,形成精神残疾,加速了衰老,增加了病死率。这些抑郁症状不只使患者本身极为痛苦,也给亲人和社会保健机构带来了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
对临床各科医生进行精神医学的培训或继续教育,提高早期识别和诊断抑郁症的水平,并予以抑郁症及时适宜的治疗,对预防和消除老年抑郁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保持其正常的社会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现有的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的治疗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也是不可忽视有效措施。
2.2.3 痴呆症:痴呆症与人的机体老化相关,它使人几乎丧失理智,甚至不能辨认自己的亲人。在目前已被确认的12种痴呆症中,最常见的是早老性痴呆症或阿尔兹海默氏症,还有脑血管病(VD)痴呆和糖尿病性痴呆等。引起痴呆症的主要原因是大脑潜在的神经病变与神经化学变化。
2.2.3.1 痴呆症的表现是:认知功能逐渐退化;沟通困难;记忆力、注意力、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下降;个人自理能力下降;时空定向出现问题;社会行为不适当;人格发生改变等。开始时这些症状很像是抑郁、紧张等心理疾病,逐渐地,症状会突显出来,并越来越恶化,严重到病人变得不能自制,大多依赖于他人的照料,甚至发展到连穿衣、吃饭都不能自理。
2.2.3.2 引起老年痴呆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多而复杂,包括年龄、性别、低教育、低认知功能、低职业、低社会生活功能、少闲暇活动、少社交活动、有不良生活事件和不与配偶同住等。
2.3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空巢、慢性病及社会支持等。
2.3.1 性别:虽然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平均寿命长于男性,但老年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却不及老年男性高。从很多调查分析中得出,女性的心理健康分值偏低;研究结果中也证实,女性躯体化、焦虑、恐怖三种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由于老年女性心理素质不稳定,较男性更易患上心理疾病。老年女性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心理障碍、焦虑症、疑病症、恐怖症、强迫症倾向等。
2.3.2 空巢:在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离开父母另立门户后,只留有老人独自居住的就成了空巢家庭。导致老人空巢,是个人、家庭、社会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社会原因的作用愈加明显。
2.3.3 职业和收入:多项心理健康调查分析表明,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观念差异,与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所获得的收入有关。老年人的收入与各种福利设施的完备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从事的职业,而职业与收入情况将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2.3.4 慢性病:衰老带来的生理变化和以往沉积的健康隐患,使得老年人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病。老年人最常见的十种慢性病,包括有冠心病、高血压、泌尿系疾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白内障、糖尿病、慢支肺气肿、消化性、溃疡、脑血管病等。这些慢性病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也给老年人增添了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生活质量较低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群体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功能缺乏等尤为明显,部分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忧郁情绪和忧郁症状。
2.3.5 社会支持:伴随着老年时期的到来,许多危机和应激因素也更加集中。如离退休后的原角色的丧失、离开热爱的工作和熟悉的朋友、交往圈子变窄、人际互动减少、收入减少、体弱多病、晚年丧偶及同龄朋友相继离世等,都是给老年人带来心情不安的应激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和破坏了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因此,为老年人构建起由政府、社会、单位、邻里、亲友及家庭等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网,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安慰、同情和支持,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如坚持为老年人定期的体检和常见病预防、开设老人门诊以方便老人就医和保健护理;为老年人设立娱乐场所和学习场所;发展老人服务事业,提供老人食品、服装;加强老年人社会风险防范和福利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增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应当是使我国稳定、顺利地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可行举措。
3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建议
除社会支持外,更多的是需要老年人主体的自身因素的改善,才是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保证晚年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不仅是照顾和关爱,更要加以疏导,帮助老年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去适应自身生活环境中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
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老年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遵循老年人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参与各种训练和有益的社会活动,凭藉家庭及社会的良好影响,提高老年人自我维护已确立的健康人格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使老年人在生活、学习和各项社会活动中保持身心健康。
老年人养成活动的习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性方面保持积极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填补“无所事事”的失落感和空虚感,以正性情感和正性体验占具老年期的主导地位,以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调整和改善角色变换带来的不适,争取更高的满意度、幸福度和更多的社会支持,使老年生活同样精彩而富有意义。
4 结语
抑郁是最常见的老年人精神障碍,为老年人晚年生活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导致老年人躯体功能加速衰退、增加老年人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诱发老年人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给社会保障系统增添很大的负担。因此,分析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和致病因素,进而探讨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完善针对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群 何国平 冯辉 高婧.长沙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J].2010(6)
[2] 姜梅朵 李红.2341例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9)
关键词:老年人 社区护理 保健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4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西方社会在经济发展后也迎来老龄化的浪潮,但是我国现在仍处于发展中的过程,对于处理老龄化问题我国没有西方国家的优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案目前比较实用的就是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这样带给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这就需要彻底落实社区护理工作,实现对每一位老年人的健康护理。
1 社区护理在老年保健中的作用
1.1 慢性疾病的护理和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很高,极大的伤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慢性病护理是社区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现在社区护理需要做的就是从根本上进行预防和病后的正确护理,对于社区护理人员要进行专业的慢性病护理培训,从根本上对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进行专业的指导,对老年人的疾病进行专业的护理。让老年人自身提高健康保健的意识,从自身做起,做好健康保健工作,减少慢性病的发展几率。
1.2 心理疾病护理。老年人一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精神障碍,尤其是抑郁、孤独,也很大程度的威胁到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目前,在全国尚未形成社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识别和干预体系。心理健康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护理是一个重要的责任,要对社区护理人员做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护理的专业技能,采用干预人群健康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以促进中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健康护理工作的进行。
1.3 健康档案管理。社区护理过程中,要对每一位老年人进行详细调查并做好记录,并将每一位老年人的详细情况报告给医生,对每一位患者都研究出一个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进行持续性的护理,社区护理的特点要体现出来。
1.4 家庭康复护理。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疾病都是需要回家进行康复治疗的,所以,家庭的康复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家人对医护知识并不了解,所以,社区护理就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老年人进行康复护理。所以,要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可以成为康复医师的助手,帮助医生为老人进行家庭康复治疗、指导和护理工作。
2 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2.1 护理模式不完善。社区护理服务目前还是不够完善的,很多护理工作还局限于传统的护理模式,但是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的老龄化的社会。社区护理局限在注射、输液、测血压等初级护理模式,主要是重复一个简单的技术操作,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和大医院就诊没有区别,不能体现出社区护理的优势和便捷,社区护理的模式还是存在很多的不完善之处。
2.2 护理形式单一。社区护理的特点是要发挥其作用,对社区的老年人有一个整体的、详细的了解,并对每一位老人都有针对性的护理规划,但是,目前的社区护理形式仍然比较单一,仍然局限于传统医院的护理形式,只注重医疗技术操作,忽视医护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仍然只懂得遵医嘱,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的详细情况并不了解,这样一来,根本不能做出准确的健康护理。而对于整个社区老年人的健康评估问题更是毫无头绪,这也让社区护理进入了死角,并未发挥出社区护理的真正作用。所以,对于整个社区来说,这样的护理形式是单一的,并不全面。
2.3 护理人员结构不合理。社区护理中的护理人员结构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因为社区护理并未受到医疗结构的重视,传统上社区卫生机构被视为养老院。即使将社区护理模式的概念融入社区护理中,但是社区护理仍然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除此之外,社区护理不仅仅只是对疾病的护理,护理人员还要具备社会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社区内的老年人的护理做到专业而又全面。
3 老年人社区护理模式的前景
3.1 健康老龄化。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的老龄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健康老龄化,就是希望让老年人远离疾病,健康的安度晚年。除了社区护理做到位之外,还要让老年人提高健康意识,自我保健,自我护理,每位老年人都有着健康、乐观的心态。
3.2 老年临终关怀。临终关怀对于患病不愈的老年人是十分重要的,家人的照顾往往是局限的,但是社区护理可以通过科学、专业的医护技术让老人在临终前能够减少患病的痛苦,并且能够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快乐的享受最后的日子。
3.3 老年康复护理。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受到更多的重视。未来还会有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并配备各种服务。对于康复护理的选择性也更多了,老年人可以玄子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护理机构来恢复健康。老年康复护理应该包括老年人保护和老年康复护理,提供日常的医疗、护理、预防、恢复等服务。
总之,中国的社区老年人护理应结合国家的条件,基于参考国际社区护理人员和社区护理工作内容,探索适合中国的老年保健社区护理道路,所以,以社区为基础的护理,对老年人的保健护理有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友燕,王志红.我国老年家庭护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设想[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9(27):1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社区60岁以上居民的健康档案中,以人为抽样单位,用抽签法随机抽取600名老年人,作为调查样本。
1.2 方法
调查由卫生专业人员直接参与,以一对一的方法进行,调查人员经过专门统一的量表培训,被要求采用正确、同一的指导语进行说明。调查工具为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居住面积、医疗来源、健康状况等)和SCL-90。调查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他评仅限于年老体衰、视力极差或文盲而无法完成调查的对象。资料收集后及时检查补漏,纠正差错,确认资料合格。
1.3 统计学处理
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由专人统一录入,使用SPSS 13.0软件统计,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600名老年人中,男243人,女357人;年龄最小60岁,最大94岁,平均72.64岁,≥80岁的高龄老人117人,占19.50%;有配偶的老人447人,占74.50%。老年人普遍患有慢性疾病,其中自诉正常的有87人,患有1种疾病的有205人,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的有308人。慢性疾病以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梗及后遗症等常见。
2.2 SCL-90分值与全国成年居民常模比较
将本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以及各因子分的得分与全国SCL-90常模进行比较,SCL-90各分项目和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均分和阳性项目数均不高于全国常模(表1)。
2.3 SCL-90得分分析
采用秩和检验方法,分别统计600名老年人SCL-90得分情况与各项因素的关系。
2.3.1 性别 老年女性在总评分以及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多项症状评分上,均高于男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2.3.2 年龄 低龄老人的敌对症状评分高于高龄老人,高龄老人的恐怖症状评分高于低龄老人,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其余8项症状评分在年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3 婚姻状况 婚姻状况以有无配偶分类,在总评分以及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症状评分方面,无配偶老年人评分明显高于有配偶的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
2.3.4 患病状况
自诉正常的老年人与患1种疾病及2种以上疾病的老年人中,除偏执项外,平均秩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5)。
2.3.5 其他 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医疗费用来源、退休工资状况与SCL-90各项症状评分间未见有关系。
3 讨论
3.1 SCL-90分值不高于全国常模
由于与全国常模采用同样的评分标准,从理论和经验上说,老年人的SCL-90分应高于或等于常模,但本组资料的结果显示,无论是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阳性均分还是各症状项目(除抑郁和恐怖外),均不高于全国成年居民常模,这是因为对症状理解的不同,还是上海的老年人确实比较乐观而低估自己的不适症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2 性别、婚姻状况、患病情况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老年女性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等症状方面评分明显高于男性,表明老年女性更容易受这些负性情绪影响。
无配偶的老年人倾向于受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负性情绪困扰,其可能的原因是:有配偶的老年人大都老夫妻俩在一起生活,互相依靠,平时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反应有机会及时得以宣泄和疏导,有了风雨同舟的伴侣,生活相对和谐,也较少受不良情绪困扰;无配偶的老年人,缺少了另一半,缺少可靠的伴侣,若加上缺少子女关心,缺少社会支持关爱,更容易感受到孤独、寂寞、空虚与无依靠,而且这些苦闷的感受难以得到有效的宣泄,从而更易导致抑郁、焦虑及恐怖等负性情绪的产生。
老年人患病状况更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在自诉正常、患1种疾病、患2种以上疾病的3组老年人中,其SCL-90评分除偏执以外的9项负性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老年人的患病状态广泛影响着心理健康,患病状态特别是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更易产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负性情绪,患病状况是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与国内的某些较大规模的调查大体一致[3,4]。
3.3 随年龄增长,老年人敌对情绪减轻,恐怖情绪增加
调查发现,低龄老年组与高龄老年组之间,只有2项症状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敌对与恐怖症状评分。低龄老年人敌对情绪偏重,高龄老年人的恐怖情绪偏重。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倾向于对周围事物的包容,敌对情绪减少;而对年华的逝去,对身体的衰老,对死亡的恐惧感增加。
3.4 未发现SCL-90各项症状评分与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医疗费用来源、退休工资相关
由于本次调查在上海市中心进行,老年人文化程度较高,也许SCL-90确实与文化程度无关。理论上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医疗费用来源与心理健康有相关性,可能是本次调查到的独居老年人所占比例少,样本有限而未能反映实际情况,需要进一步调查作证实。而医疗费用方面,绝大多数老年人属医保对象,同样未见相关性。
4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25.
[2]Holi MM,Sammallahti PR,Aalberg VA .A Finnish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SCL-90[J].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1998,97(1):42-46.
【关键词】老年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十报告中将其列入保障民生的重点工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政府已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各类养老床位332万张,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发展老龄化产业以满足老年人的卫生保健及生活需要。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不断建立,为更多老年服务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老年服务机构的发展,需要更专业的服务、管理人才队伍。我国养老服务队伍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老年服务人员存在问题及表现
(一)老年服务工作人员数量上严重不足,根据我国养老机构数量及需求,我国养老机构需要护工人数1000万人,而实际人数只有37万人左右。以天津为例,目前天津市有各类养老机构340多家,养老床位38000多张,但养老服务和管理人员仅有5000多人,养老护理员不及4000人。工作人员数量上的严重缺乏导致在老年人群需要进行生活帮助时,因为人手不足,不能为老年人群及时提供服务。
(二)老年服务人员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根据抽样调查老年服务人员年龄结构比例在30岁以下9%,31-35岁12.5%,36-45岁35.2%,46-50岁占33.8%,51岁以上占9.5%,主要年龄段集中于36-50岁。同时老年服务工作人员中女性比例接近90%。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有助于同老年人沟通,但同时造成老年队伍活力不足,人才梯队建设上的脱节。女人员较多在日常服务时会造成诸多不便。
(三)老年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能较差,老年服务专业人才匮乏,老年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老年服务行业人群较少。我国老年服务机构从业人员37万人中只有2万人具有专业资格认证。老年服务人员中学历水平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小学及以下12%,初中及技校53.2%,高中及中专29.8%,大专及以上仅占5%。工作人员普遍学历都在高中以下,高学历水平工作人员不及5%,导致养老机构在运行管理上缺乏专业性,在日常服务中由于医疗保健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太倾向于养老行业,老年服务机构缺乏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服务,服务质量水平大打折扣。
(四)老年服务人员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为老服务人员工作年限较短,工作年限在六年以下占81.8%,6-10年的占16%,十年以上的只有2.2%。本来经过老年服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就相对较少,毕业一年后依然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某学校老年服务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40人,毕业一年后只有3名同学依然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其他同学纷纷改行。
(五)基层工作人员培训缺失。由于老年服务机构服务业性质,大多数服务工作较为日常,机构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开发,大多由老员工带徒弟的方式对新人职员工进行简单的培训,专业培训基本上没有。员工对于工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导致在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
(六)老年服务人员中服务意识较差,许多员工由于嫌弃工资待遇较差,同时个人素质较差,在服务时不能尽心尽力完成工作,老年人有苦不能言,更严重的导致养老院虐老事件发生。
(七)老年服务机构内配备的专业医疗服务人员及生活专业服务较少,老年人医疗需求及生活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多数公办养老院及社区养老机构会根据收养老人数量配备相应专业医师或者康复师,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出于成本考虑,会相应缩减相关器材、人员配置。而生活服务人员则更少,多数由老年人自己去寻找。而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文化服务上则更缺少专业人员,基本上都是由普通员工组织进行。
二、促进老年服务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不能只依靠养老机构的力量,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共同促进、形成合力,才能切实解决我国养老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一)老年服务人员的紧缺首先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服务机制。首先应该从政策上扶植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予以资金、税收上的优惠,养老服务机构良好发展才能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其次鼓励引导进城务工农民工从事养老服务,并进行简单上岗培训,解决基层服务人员紧缺问题;再次,规范养老服务人员职业资格认定,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准入机制,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员工培训,激励在职工作人员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整体养老服务队伍素质能力;最后提供健全的就业保障、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老年服务机构自身管理运营不科学,民营老年机构大都规模较小,服务内容较为单一,运营简单,但是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不断发展扩大,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科学的管理,只有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制度,才能建设发展优秀的老年服务队伍。其中最应该重视员工薪酬及培训等面的管理。
(三)薪酬管理。从事老年服务人员之所以较少是因为相比她们的工作量,薪酬水平较低,因而在她们的薪酬管理上一定要体现绩效性。同时在薪酬方式上可以灵活进行,采取按工作时间或定工作量计酬,这样还可以吸引许多劳动者兼职。老年服务机构的绩效应该体现在服务质量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上,许多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已经开始注重员工绩效管理,例如在甘肃兰州的“虚拟养老院”,工作人员在服务完后,会有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进行电话回访,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而员工绩效与员工工作薪酬的结合在老年服务机构中则较少体现,多少主要由管理者按照服务人员多少进行大致的调整。将老年服务人员薪酬同工作绩效挂钩,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收入的提高对于减少员工流动性,吸引其他务工人员参与老年服务,有巨大帮助。
(四)培训管理。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管理不规范,不重视员工培训,本来从事老年服务的人群知识水平就较低,没有专业的培训在日常服务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对患病老年人的护理不专业造等。老年服务机构对于家政服务、专业护工的需求较大,但是相关专业人员从事老年服务行业人较少,因而对于在职员工的培训显得极为迫切。首先培训内容选择上应该注重与实际工作内容贴近,应该将培训内容分为家政服务、医疗护理两个方向,但并非将两部分内容分开,而是都应该学习和掌握,在一项技能上有所突出,在具体工作上对二者进行区分。家政服务培训主要突出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包括烹饪、洗涤、保洁、家电使用、老年人基本护理等。而针对老年护理方面培训内容应该包括:针对不能自理老人的喂食、如厕、洗澡生活照顾;专业医疗技能,例如打针、按摩、针灸等;医学知识,老年常见病预防、心血管病等。同时无论家政服务还是医疗护理,乃至老年服务机构管理者都应该学习老年心理学知识,在工作中能够了解老年人心理特征,更好地同老年人群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并给予老年人心灵上的抚慰。同时应该加强老年服务工作队伍的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素养上的教育,提高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最后,在培训方式选择上,针对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生活照顾人员,其培训重点是家政服务,她们年龄一般较大,学习新知识接受能力不足,可以采取经验丰富、知识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工作中进行指导,这样更具体更生动,能讲所学最快运用于实践。对于一些临时性工作人员或者兼职人员,也可以根据他们服务的内容,采取此方式进行简单的培训。针对一些高中或者中专以上毕业的工作人员可以聘请专业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是同培训专业护工和家政人员机构合作,并鼓励员工取得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例如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护工资格认证等,并且可以将职业资格考试结果作为培训的反馈方式之一。更重要的反馈是对服务对象进行调查,针对培训前后的服务满意度进行跟踪评定,并体现的在员工的绩效当中。
三、加强老年服务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
所谓老年服务管理高级人才应该是在老年服务机构中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以及生活服务,熟悉国家老年政策、法规,并能参与养老机构管理和运营的,专业知识深厚、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应该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老年医学知识、老年人心理知识、老年人相关法律、理财知识、管理学知识。了解老年人需求,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生活服务,同时参与老年机构管理运营,沟通其他相关社会老年服务组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机构发展。
关键词:老年安全;管理;社会;保障
一、注重抓好老年人安全源头控制和过程管理
(一)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老年安全的根本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伤害和事故。因此,在制定具体实施计划之前,必须按要求做好社区老年人风险评估,围绕老年人安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计划。
(二)加强培训、完善规章制度
社区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服务人员要针对老年安全工作,强化培训,注重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应对老年人各种需求的准备。积极抓好老年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升老年人安全管理能力。
(三)建立健全老年人事故伤害信息反馈体系
首先,要切实抓好伤害登记工作,建立健全伤害监测信息反馈机制。主要是监测各类伤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伤害记录、统计,以掌握社区内老年居民各类伤害发生的根源及变化趋势。要建立完善伤害监测体系,抓好危险源隐患控制管理,建立危险源隐患监控信息反馈机制。抓好危险源控制是有效预防事故伤害的重要内容。
二、社区老年人安全存在的风险及相应对策
(一)社区老年人安全存在的风险
1.老年人居家存在的风险
由于生活境况、自身因素、心理素质、家庭因素、安全意识淡薄等原因,有时会忽略各种风险。主要有气、电、火灾、堆放杂物、跌倒、摔伤等。
2.老年人外出活动存在的风险
老年人外出存在的安全隐患、意外的发生几率决不亚于室内。主要有步行、乘车、健身、活动场所、外出办事,上当受骗等。社区或公园道路不平、健身器材损坏,造成老年人绊倒、摔伤、碰伤。
3.老年人自身存在的风险
因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子女工作等原因加剧了老年家庭的“空巢化”,随之而来的问题日渐显现。主要有心理、生理、疾病、服药、饮食等。社区老龄群体由于家庭的种种原因,一些老人长期处于独居、寡居状态,会表现出心理不适、焦虑、抑郁、困惑、焦燥等多种心理、生理问题,因为自身带来的不便有时会忽略家庭和社区存在的各种风险。
4.家庭背景下存在的风险
日常生活也会存在不同风险。主要有家庭、夫妻、子女、邻居、亲友房屋、家中物品等有形资产引起的纷争,尤其是多子女家庭为了分割父母财产,造成很大矛盾,甚至诉诸法律,造成老年人心理生理的各种疾病。
(二)开展好社区老年人安全工作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1.建立老年档案、加强硬件设施
为不同年龄、不同家庭和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建立不同的档案,内容应包括个人自然状况、医疗保健情况、紧急联系人情况等。还要了解他们的现状需求,对于需要特殊服务的老人,要建立特殊服务档案,提供特殊服务。
2.为老年人提供个
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应根据不同家庭老人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项目服务。在为老年人提供社区服务的同时,为空巢和孤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必要时充当他们的儿女,上门为老人提供洗衣、做饭、购物、家务、陪护等服务。建立邻里守望制,在社区提供各项服务的同时,让老人们相互照顾。
3.为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提供场所
老年人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应组织老年人积极参加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协会的各项活动,让他们的生活充实起来。
4.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专业化服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会逐年衰弱,随之而来的各种疾病也会困扰老年人,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社区医疗服务部门要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为每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体检,对常年卧床的老年人应提供定期上门服务,还应在社区定期开办保健和疾病预防等知识的讲座,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季节讲解不同的内容。
三、加强老年安全宣传教育培训,营造浓厚的老年安全文化氛围
(一)制定系统的宣传教育计划
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定期以调查卷或座谈会的形式,开展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需求,制定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宣传教育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专题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二)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培训,提高老年人安全知识防范意识
充分发挥社区老年大学、社区活动室、社区广场等阵地作用,利用在橱窗张贴老年安全宣传画、展板展出老年日常安全常识、老年防诈骗、防盗抢等知识,让老年人耳濡目染,随时学习。
(三)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为弱势群体送安全入户
通过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努力培养社区居民道德意识和社区责任感。
关键词:社区;社区医院;老年人;心理护理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Elderly i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hod
RAN Yu
(Department of Nursing ,The Second Hospital of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Beijing 100039,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population aging degree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whole community of aging, especially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Empty Nester, elderly, chronic disease and functional limitations of the elderly, has become a new problem facing the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recent years, our hospital has gradually expanded the community nursing care, community care in various forms,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people, with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methods, through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humane care and health education,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daptation of old people's body, psychology and society. Improve old people's life quality and life quality,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elderly to old age
Key words:Community hospital; Community;Elderly; Psychological nursing1老年人心理特征
1.1落差感和孤独 我院所辖社区内的老人多是原岗位上的老干部、老职工,他们在退休后,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定位发生了很大改变,加上个人认识的偏差,很容易差生落差感,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他们的子女多选择出国深造或在外发展,大部分时间不能在身边照顾、陪伴,会使他们产生更深的孤独感。
1.2多疑、恐惧和焦虑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功能都会衰退。思维和记忆的减退,行动的迟缓,身体素质的降低,都会造成他们社会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的下降[1]。尤其当其子女因为各种原因沟通不足,关心照顾不够时,更使他们对生活感到悲观、失望,对未来产生恐惧。有的老人看到自己的老邻居、老朋友病重或去世,会加重自己的紧张和疑病心理,甚至出现焦虑。他们会过度关注疾病,过度担心自己的健康,心情急躁,对慢性病的自我预期疗效非常高,经常认为处方效果不好,换医、换药不断。
1.3怀旧和失落 很多老干部、老职工,他们生活经历丰富,对很多往事记忆犹新,会常常提及,沉浸其中。有时很容易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想在一起,对一些新生事物看不惯,发牢骚,稍不如意就会失望、发火,怨天尤人。还有很多老年人长期患多种慢性疾病,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压力非常大。对生活产生很深的失落感,常常郁郁寡欢、心情苦闷,对医护人员及外人的帮助漠不关心,不按处方治疗,造成机体功能进一步恶化,失去生活信心。
2干预方法
2.1引导老年人重视心理健康 很多老年人由于长期患多种慢性病,在治疗过程中,他们往往只注重针对身体疾患的治疗和预防,忽视了自身心理问题,意识不到自身很多不适症状是由心理问题造成,一味要求医生更换治疗方案和用药。因此,我们在工作中重点加强了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在院内组织的科普大讲堂中定期加入心理健康专题,提升他们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促成他们自我防范的意识。
2.2积极开展上门心理疏导服务 针对老年人社会角色转变大,容易产生落差感和孤独、怀旧、多疑、恐惧等多种不良情绪的问题。我们专门培训本院护士学习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干预方法,利用门诊巡诊、电话随访等上门服务的机会,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鼓励老人诉说和交流,耐心倾听,积极为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工作中,我们还积极与老人的子女、保姆等关系密切的人员保持联系,劝说他们尽量多关注和陪伴老人,创造家庭内部的融洽关系。
2.3与干休所合作,在文体活动中引入团体心理训练 很多老人所在的干休所平时都会组织他们进行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合唱、打牌、下棋、摄影、书法、钓鱼等。我院积极与干休所联系,组织心理医生,针对季节特点,在他们安排的一些文体活动中加入呼吸放松训练、肌肉放松训练、冥想松弛训练、行为方式训练,以及朗诵、倾诉、角色扮演等团体心理训练内容[2]。利用心理认知和行为表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选择他们喜好的活动,提升老人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提供适当的情境,让老人的不良情绪在模拟情境中得到宣泄,让他们在适宜的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往、互相帮助。在合作中引导他们多说心理话,多敞开心扉,大胆交流,使他们通过心理互动的过程,建立自信的心理状态,适应新的社会角色,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效缓解个体压力,调节身心健康[3]。
2.4改善就医环境,提升就医体验 我社区内的老人常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他们平时通过电视、广告宣传等接触很多医疗信息。但是对疾病关注程度的增高,反而降低了他们的依从性。针对这一特点,我们着重强化医护人员专业化培训,强调细致周到的服务意识,注重早期介入心理干预和治疗,在提供规范化的慢性病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同时,加强对老人及其家属或陪护人员的宣传、咨询和心理指导,从身、心上让老人感到温暖和放心。努力提高他们对医院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黄明炜,何小波,桂程丽.老年人心理变化特点、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6(03):53-54.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老年人 健康保健
我国是世界上实际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健康服务体系基本上是以医疗为主的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的应对老龄化社会最经济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不仅能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大大提高卫生保健服务的公平性和效率,而且能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尤其是在关注老年人生存质量、提高老年人卫生服务水平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解决老年卫生保健问题的根本途径。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体系的具体工作,要从以下方面具体开展工作。
1强化政府功能
1. 1 推动社区卫生发展。政府应将社区卫生和老年卫生保健工作纳入政府实事工程和社区建设重要内容,努力为民办实事,逐步完善老年服务事业。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空间,老年人的生活居住、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社会参与等基本上都发生在社区。因此,我们将社区卫生纳入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来统筹规划、组织实施,依托社区人群的需求,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业,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推动社区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服务的发展。
1. 2 提供政策保障。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老年弱势群体,政府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使社区卫生服务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守门人”。
2 转变服务模式,建立新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医学模式转变使得原有以面向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已难以适应人群医疗保健的新要求,因此,在改革完善健康保障制度的同时,卫生部门要转变医学模式,改革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让老年人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与上级医疗防保中心合理分工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
3. 积极培养全科医学人才
3. 1 制定完善标准。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
3. 2 提高技术水平。从老年人群的卫生需求来看,他们的生理功能相对较弱,而病因往往又是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卫生服务人员具备相应的观念、知识、技能、态度,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较高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处理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和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宣传说服的能力,还要掌握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技术。
4.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功能
4.1 建立健康档案。对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人户调查,将基本健康情况建立管理档案,进行归类管理,制订管理方案,培训居委会干部,要求他们主动学习社区卫生服务知识内容,掌握本居委会老年人健康情况;主动参与老年人健康保健管理工作,掌握本居委会重点老人、“五病”老人情况:主动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本居委会老年人对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的要求,掌握本居委会重点危重老人监测人数。积极配合全科医师对丧偶独居高龄老人的定期巡访,对虐待老人、影响老人身心健康家庭子女的进行教育工作。
4. 2 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每月为本社区老人进行一次健康教育讲座,讲解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及老年期的保健知识、卫生常识、家庭急救、穴位保健等,帮助老年人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4. 3 开展老年人心理卫生咨询,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老年人由于退休、丧偶、子女、住房、社会经济的变化,器官的衰退,疾病的出现,使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产生障碍,他们非常需要有人关心、理解、帮助。全科医师应用心理学原理和知识,针对老年人产生的心理变化特点,有计划地在各居委会开展心理卫生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中,全科医师必须尊重老人的人格,耐心倾听他们的谈话,让他们发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及对健康需求,从中帮助老人发现问题的根源,同时发掘老人自身的潜在能力,调动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老年人心理防御能力,为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5依托社区推进健康老龄化
在今天这样一个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医学日益进步的时代,人们不仅希望延长寿命,更希望拥有更高的身心健康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我们要依托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卫生和福利设施的资源,形成社区老年疾病预防、老年保健、老年医疗、老年康复网络;利用社区各种传媒,大力开展老年健康宣传教育,提高老年人自我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为低收入老年人因大病、重病导致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设立“义诊”窗口,提供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谨,谢军.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依赖于全科医疗[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7,13(1):45-46.
[2]张贤.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保健体制的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7):22-23.
耕耘夕阳 共建和谐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然而同一屋檐下的老人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一些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对于生活照料的需求量大,而另一些身体条件相对较好、生活大多自理的老人,则更希望得到精神生活上的帮助。
杨浦区分会积极开展“夕阳耕耘地”项目,通过对全区内养老机构的调研和问卷调查,梳理和记录了养老机构内住养老人的情况,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及需求类型,并整理成一手资料。着重对其中基本自理的老人开展了项目运作。
健康讲座:依托养老机构开展老年健康教育培训,提升老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重建兴趣小组:在全区2679名全自理的住养老人中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确保老年人获得方便、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专业化指导:邀请专业老师对15家机构老年人学习团队定期开展上门指导,并参与其开展的各类活动,在提升团队专业能力的同时,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老年学校文艺汇演:开展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以实现其自我满足的需求和贡献的需求。
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养老机构建立了自己的机构文化,也提升了老人对机构的归属感。通过各种各样精心设计的兴趣小组和活动展示,通过文艺演出、健康讲座等,老人们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积极活动的心态,营造了乐观的活动氛围,也构建出了更为和谐的机构住养生活圈。这份和谐不仅来自于老人们和志愿者之间,更来自于老人与老人、老人和护理人员、老人和家属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随着项目的深入展开,分会也将针对机构内的老人高龄又体弱的生理特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活动,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帮助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在机构内生活。
心理关怀 牵牵有爱
城市老龄化的脚步在不断加快,老年人对于各种服务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有着身体上被照顾的需求,更渴望在精神生活方面得到满足。根据一项调查显示,85%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老年人在面对职业生涯的结束、体力和精力的日渐衰退、经济收入减少、人际交往圈变窄以及亲友亡故等情况时,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其中的一些人就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并导致自杀等更为严重的后果。
于是分会在2014年7月启动了“牵牵爱――老年人心理关怀服务项目”,通过为老人提供心理关怀与支持服务;积极探索推进为老服务工作,依托志愿者、专业社工以及专业心理师为社区有心理健康需求的老人提供上门关爱、心理咨询以及主题活动,同时,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内编织一张“爱”的大网,让更多的人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从而在整个社区范围内推进、倡导孝亲敬老的理念。
平凉、五角场、延吉社区的60名志愿者与300名有心理健康需求的老人形成结对关爱队伍,通过每月两次的上门走访,及时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疏导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及早发现和干预老年人的潜在心理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项目通过开展“老少同乐会”、“拥抱大自然”等主题活动,让社区内更多的老年人建立积极良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分会还邀请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每月一次在各社区内开展心理咨询活动,40名不同需求的老人在心理咨询活动中得到有效的疏导,让社区内有心理健康需求的老年人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正确认知自我,摆正心态,提升生活质量。
“牵牵爱”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志愿者团队,他们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热心服务于每一位老人,让社区内的老人深刻感受到了政府对于老年群体的关心程度,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感。
衣食住行 温暖人心
为了给予失智失能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分会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正在推进在3个宜居社区内开展的“衣食住行”关爱大礼包项目,切切实实为失能失智老人送上生活所需,使老年人得到切切实实的帮助与实惠。
1.养老产业人才的定义和特征
1.1 老年人的需求
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要积极应对老龄化和老年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建立科学的研究机制,就必须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因为老年群体是社会总人口的一部分,他们的需求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对老年群体需求的了解和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明确养老机构的规划目标和老年服务人才的培养方向。对人的需求的研究,西方学者研究的较为系统。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后,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了继续奋进的动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人类需要的高度概括,具有共通性,老年人作为社会人口的一个群体,有其特殊性,但也不例外。所以,我国学者齐芳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老年人的需求,很有特色。第一,生理需要。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老年人希望得到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保障。第二,安全需要。如生活的安定、疾病、经济、意外事故等有法律保障。老年人的安全需要集中在医、住和行三个方面。其中,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的保障,在生病、外出等期间希望有人护理和照料。第三,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于某群体的感情需要,希望爱他人,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在这个方面,老年人需要享受家庭的温暖,享受天伦之乐;尤其是丧偶老人希望与人交流和沟通,不愿形只影单的生活,希望得到情感的慰藉。第四,自尊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尊重他人和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保持自己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自尊心,得到较高的评价。老年人因为自己年龄较长,特别希望得到尊重和爱戴。又因为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听、说、行等较迟缓,更需要周围人的理解和尊重。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即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发展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得到他人与社会认可的需要。许多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好,具有强烈的学习、工作、娱乐等方面的参与欲望,希望找份工作或进入老年教育场所继续学习,以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理想。有些老人热衷于组织和参与各种文体活动,以充实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1.2 养老产业人才的定义
由于老年人的需求多种多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的老年供养体系实际上包含了全方位供养老年人的经济保障、照料保障、精神慰藉保障以及制度、法律、政策、舆论、管理、思想措施等综合系统。凡是从事、参与解决老龄问题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属于养老产业工作,养老产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其本质是服务就是对有于需求、有困难的老年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或误区,使他们能够保持独立与尊严,幸福安度晚年。由养老服务的基本任务和职能可知,养老产业人才即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接受过本专业的系统培养或培训,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对有需求、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有效帮助的人才。
2.养老产业及相关人才现状
2.1 养老产业的人才供给能力不足
近10多年来,虽然我国养老产业机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数量相比较,仍存在很大的缺口。以养老机构为例,在发达国家,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左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也在2%~3%之间,而我国目前的这一比例仅为0.84%。另外,根据国际通用的老年人与护理员的比例为3:1来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000万名护理员,但是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却只有22万,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仅有2万多人,这与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差距巨大,而且也不能满足现有200万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可见,我国养老机构从总体上与老年人的需求还相距甚远。
2.2 养老产业服务功能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通常以养老院为主,多是以提供简单的院舍管理和生活照护,基本没有开展什么文娱活动,更不要说老年教育、老年手工制作等益智活动。所以说“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就成了一句空话,而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正是缺乏相应人才。
除此之外,我国对老年人的心理咨询相关人才也几乎是空白。据“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浙江调查资料显示,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仅为30.3%,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率则更低,这进一步反映出我国老年人心理卫生问题是否突出,需要大批心理咨询与治疗人才。
2.3 养老产业人才素质普遍较低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基数之大、高龄人口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养老服务需求也正趋于个性化与多样化。调查显示,我国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需求,其中排在前列的是家政服务、护理服务、聊天解闷和法律援助,而城市居家养老需求的总满足率只有15.9%。虽然我国多样的养老较产业以前已有较大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亟需养老服务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目前我国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的人数较少,工作地点多集中在大城市的繁华地区。这些专业人才的服务费用较高,且很少深入社区开展服务,使得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来说,得到专业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更是难上加难。
社区老年服务人员数量较少,而且多为四五十岁的已婚妇女,她们只具有日常生活照料的经验,大多数都不具备医疗护理、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专业知识,专业化程度不高,远远不能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求。此外,社会养老服务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很多年轻的服务人员把社区养老服务岗位当成暂时的过渡,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转出。
2.4 没有普及的职业准入标准和有效地晋升途径
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是一个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已经意识到对老年长期照料服务人员大量的需求以及培训的重要性,为推动我国老年养护专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2002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国家标准》,同时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然而,这些培训项目都是短期的,且没有涉及很多护理的基本技巧,更没有涉及到社会及心理学以及基础伦理学的相关知识的课程。并且从目前的调查数据来看这一职业标准远远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绝大多数地区对于养老机构从业资格没有规范,从业人员素质难以提高。而缺乏有效的职称晋级制度则导致养老服务人才没有专业归属感,难以长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直接造成人才流失。
2.5 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对养老管理人才教育培训一直采用非正规“自我”教育培训的方法,各类教育培养这方面专业人才设置的相关专业不多,与人数众多的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严峻的背景下,养老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当下最紧缺的资源。专业管理人员的不足直接制约了养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一部分有意投资养老产业领域的投资人苦于招聘不到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只能选择投资到其他领域。.
3.中国的养老产业人才的建设建议
3.1 做好制度建设
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工作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创造必要条件,大力开展养老产业的相关教育与研究,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养老相关课程;加大养老产业相关人才培养的力度,增加相关投入;提高养老产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强制实施养老产业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与完善职业体系和职业标准,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养老服务职称晋级制度,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制定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的法规制度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3.2 加强养老产业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纵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想要使养老产业,如果没有好的“领头羊”——养老产业管理人才,也是无济于事的。
建设养老产业经营管理人员首先要保证养老产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他们应该拥有对养老产业的合理认知,以及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如果只贪图表面或是把他单纯的当做一个普通的投资项目,必然会导致其在经营上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的操作行为。其次要养老产业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开放性前瞻性主动性的整体思维,而不是被动的狭隘的“管住”。只有在产业发展和管理体制的与时俱进中,在尊重市场的发展规律中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资产管理体制,才能真正的做好养老产业的发展。科学高效前瞻的管理体制才能真正释放存量领域的产能,使之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同时,需要经营管理者在在增量领域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科技的力量为支撑培育新的养老产业形态,拓展市场、提升附加值、打造品牌,形成良好的养老产业经济链条。
3.3 加强专职队伍建设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的建设。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强化技能型与学历型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中专、大学专科、学士、硕士及博士等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层次的学历教育体系。同时政府应加大扶植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输出机制。
与此同时,学校与养老机构应广泛开展合作,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工作标准,提高养老行业的整体水平。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提升相关专业在养老产业的影响力。通过加强宣传,改变目前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待遇相对较低、社会存在偏见、难以留住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一不利因素。
就在教学方面,学对于养老服务人才而言,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十分关键。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课程实验实训、专业见习、假期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毕业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一条以能力培养为主体,重点培养解决实际
1 引 言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1%,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服务事业蒸蒸日上,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并没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当前,各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中高职为主,本科专业较少,同时也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实训配备不足、专业教材缺乏、资金支持力度不大、招生难等问题,因此,需要对职业院校中职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望剖析出制约该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建议,提高职业院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实现国家在养老服务事业上的宏伟目标。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开设中职或五年制高职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15所职业院校,其中本科学校1所,高职学校10所,中职学校4所;其中民办学校3所,公办学校12所。
2.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编《职业院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调查问卷》,本调查问卷共设置了41个题,包括院校基本信息、招生、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情况、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校企合作、专业科研、就业等内容。为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邀请了行业和学校专家给予指导,保证了科学性。测试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共发放问卷68份,回收6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2份,回收率为95.6%,有效率为91.2%。
采用Word 2003、Excel 2003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学生来源及招生情况
中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大部分是初中生,也有部分高中生和高校回流学生;各职业院校该专业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校招生不到30人,甚至个别学校招不到学生。
3.2 培养方向情况
在本专业的培养方向上,学校主要以养老护理员、养老事务员为主,兼有社会工作者方向。
3.3 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各学校本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生活护理》《老年人心理护理》《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老年人的活动组织与策划》《人际沟通》等课程。而由于学校的不同专业优势,在开设课程上也会体现一些特色,比如有些学校开设《老年社会工作》《家庭管家服务》《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
首先,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为护理技能、沟通与交流能力和爱心、耐心、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其次,文体活动组织与策划、现代办公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康复技能、老年心理辅导等。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技能主要为生活照料、护理技术、养老事务管理,其次为康复护理与心理护理。
3.4 专业教材情况
在教材选取上,各学校以普通教材为主,兼有校本教材和非本专业的国家规划教材,以及其他讲义、视频等方式。教师对教材存在较大意见,例如教材数量少、教材内容与专业贴合性差、教材内容陈旧、教材内容不适合中职学生、教材内容与岗位脱节、缺乏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因此,目前急需开发本专业国家规划教材。教材的开发并不多,只有少数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极少数学校参与了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
3.5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本专业教师多为相近专业(护理、康复、社会工作、管理等)教师,并聘任行业企业专家为兼任教师,年龄多在30~50岁,学历符合要求。大部分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在60%以上,只有少数学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首先,专业教师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上;其次,参与专业建设程度以及与行业企业沟通交流能力。
各学校重视专业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参与专业建设和行业企业锻炼的方式,同时还重视课程开发交流和教育教学改革培训。
3.6 实验实训及校企合作情况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实践课时比例的要求,各学校在实践课占总课时的比例均超过50%,大部分集中于50%~60%这个区间。
各学校都设有校内实训实验室,从调研数据来看,老年生活护理模拟实训室、老年模拟护理病房实训室、老年康复模拟实训室是各学校普遍开设的实训室。根据市场要求和学校培养方向的不同,一些学校特地开设了养老机构管理实训室、老年社会工作实训室、老龄产业经营实训室、老年健康教育实验实训室等。
在专业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毋庸置疑,各学校都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调研数据显示,各学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最少2家,多数为3~5家,主要提供岗位为养老护理员、养老事务员、营养师、康复师等,主要实训内容包括老年人生活照料、老年人技术护理、老年人康复护理、老年人心理护理等,实习形式中采用岗位轮换制,让实习生充分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最终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多数学校在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时间不低于8个月。
3.7 毕业生就业情况
调研发现,近3年各学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当前老年服务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只要学生愿意从事老年服务工作都能够顺利就业。少部分未就业的学生对就业持观望的态度,这有可能受到家庭方面的影响,他们期望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选择待业。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多为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养老事务员等,还有少部分学生从事老年产品销售工作。
4 结 论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朝阳专业,具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受到了国家及地方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学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但是,本专业面临着招生规模小、教材缺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实验实训配备不足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健康的发展与成长。社会各界应高度关注本专业的健康发展,在政策上、资金上、人力上加大支持力度,解决本专业发展瓶颈,为我国养老事业培养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实现国家养老事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