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区养老服务创新范文

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5:03: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区养老服务创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区养老服务创新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 互联网

一、我国城市养老现状

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是在2000年。那时全国年龄超过六句的老年人口超过1个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0%左右。2016年底,超过60岁的老人已经超过2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6%。据有关业内人士分析,未来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将会越发严重。

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已有36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进入老年阶段。尽管2016年我国开放二胎政策,但“四、二、一”(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在现代社会上依旧很普遍。对于这些独生子女来说,他们面临的困难远大于他们的父辈。

(一)城市社区养老现状

在城市,大多数的年轻人忙着工作,家里的老人便得不到儿女的细心照顾。对于那些还能够自理的老人,他们不是自己待在家里就是在外面散步,和亲近的人聊天的机会少之又少。而不能自理的老人,大多被子女送入养老院,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可能会为老人请私人保姆。但是对老人来说,无论是去养老院,还是请私人保姆,都不如在自己家里,受到自己孩子的照看更能感受到家人的爱和温暖。

(二)蚌埠市社区养老现状

蚌埠市的老龄化有三个特点。第一,蚌埠市老年人口的百分比远远超过了全国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第二,增长速度快。第三,市区老年人口增多。由此可见,蚌埠市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空巢老人、失能老人、高龄老人以及患病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很大,但是根据我们在当地养老院的调查,老人大都表示不想在养老院里居住,具体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养老院里看护人员人数的限制。养老院不能保证每个老人都有专门的一个护理人员来照顾,而且他们也只是给老人打扫卫生,送饭送菜,聊聊天而已。他们所做的并不能满足老人们更深层次的需求。

2.养老院里环境和气氛的压抑。被送进养老院里的老人多半是由于儿女忙于事业没有时间照看他们。因此他们缺乏来自儿女的关爱,而当面对很多和自己情况相同的老人,会使他们更加难过。

3.养老院里一些基本设施的落后与限制。据调查,大多数老人表示养老院里的饭菜味道既不好,价格还很昂贵。可供老年人娱乐的设施也很少。

二、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首先,“准确”与“便利”是移动时代下用户最直接的要求。社区020,作为集合了单位地域内的特定种类人群,争取用最短的时间为用户提供商品与服务的一个新产业,绕过了对用户区域信息的收集与细分的枯燥程序,以为单一社区用户服务作为切入点,实现了“准确”和“便利”两个特点的良好整合。

其次,大幅度的减少中间成本。在传统的家政服务业中,供需双方需要通过中介这一中间商来提供信息,使得双方沟通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020家政通过线上会极大减少沟通上的成本支出。

最后,服务更加全面。在现在的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类似“空巢老人”的现象,当老人因为身体不适、时间太晚、天气恶劣不方便出门的时候,020可以通过从线上到线下的市场模式,让老年人不再忍受拥挤的交通和目不暇接的商品所带来的困扰,直接通过互联网完成购物。同时,020还可以提供科学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咨询服务、专家导购服务,以及上门服务。

(二)劣势分析

首先,020需要大量的投资,以获得可靠的服务提供商。020需要线上线下对接,社区020又涉及的数量多、区域广,所以要求设立实体网点的数目很多,而老年人服务的专业性又使得相的020老年人服务平台与一般的020平台有所不同。因此如何保证他们提供的服务质量,以及最大程度的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是020平台应该最关心的问题。

其次,“互联网+养老”的发展路径是不完整的。以老年人健康管理为例,用于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家庭医疗设备的普及率较低,更多是通过诊所或医院的体检资料获得数据。另外还有“互联网+养老”的形成,需要老人上网支付,如何发展互联网老年金融支付,形成集支付、信托为一体的集约化金融服务平台,也将是很大的难题。

(三)机会分析

在欧美国家中,社区商业在整个社会事业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超过60%,甚至有些国家的比例高达80%;但是在中国,所占的比例平均不足30%。因此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用户的推广以及价格的不断降低,未来中国的社区020行业的发展,必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出现了“懒人时代”,大多数人都想不出门就获得很多服务。老年人由于身体和年龄的问题,更希望能够足不出户,就能够保证生活。再者,年轻人平常都要忙于自己的工作,很难抽出时间去照顾老人,但他们可以通过020平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心意。

此外,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的发展,让互联网与老年人的脱节给社会带来一个契机。一方面,老年人网络几乎是一块空白的市场,020社区服务要是开发得当,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020将把互联网福利带到每一个有需求的老年人身边,让老年人不再是互联网世界的观望者,而是真实的参与者,使他们生活更便捷,世界也更丰富。

(四)威胁分析

在移动互联网的作用下,社区020可以为用户随时随提供服务。因此,社区用户的积累不再仅仅是单一社区业主,移动用户将会大幅度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社区020如何在牢固其已有社区用户的同时,还能最大可能地吸引和留住一些移动用户,这将成为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社区02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另一个威胁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把自己最佳的一面展示出来。老年人通常没有耐心去花大把时间在成堆的商品中搜索他们想要的东西,再加上他们的眼睛大多都看不清,因此如何在移动终端有限的界面条件下,给老年人简单、直接地介绍各种商品和服务,也是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三、优化养老项目的发展策略

020养老服务模式是为了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各式各样的服务,但020上门服务在发展过程中频发的问题却令人恐惧。想要上门养老服务模式得到推广,首先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提高服务质量

很多公司大量囤积服务人员,目的是为了让用户的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得到解决。然而,员工众多将导致在培训、管理上的疏漏。加大对服务人员的培训、监督和管理,才能有效提高线上线下的服务质量。

1.人员培训方面。统一服务人员的着装、发型,并一律穿平底鞋,以便于从事照顾老人工作。在言行举止方面,应做到基本的礼貌,有礼有节。通过定期进行的培训和相应的考核来快速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2.人员监督管理方面。为了防止服务人员拖沓、偷懒、敷衍,必须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在每次服务之后,可以让顾客进行评分,以此来对工作人员进行激励,实行奖惩制度。根据评分来划分员工的等级,供顾客选择,员工的工资也随着等级的增高而增高。

(二)加大安全保障

大多数消费者对“让陌生人进家门”存在着顾虑,担心造成对财产或生命的威胁。为了让消费者完全接受020模式,首先要消除他们的顾虑。

1.实名制制度。公司对上门服务的员工进行身份证和银行卡验证,服务人员上门时,可要求其提供身份证和相关证件来确保安全性。另外,Ψ务人员的服务记录进行实时的网上登记,方便顾客查看。

2.担保人制度。上门服务的员工必须提供一位担保人,当消费者在接受上门服务时因员工的原因出现的人身意外和财产损失,在经查实后,担保人须和员工共同赔偿。

(三)操作标准化

上门养老服务虽然有标准化操作流程,但在实践中,依然会出现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

1.消除接私单的动力。对服务人员不进行抽成,尽可能地让服务人员收入更多,也就是说,服务人员服务一单,所有的收入归自己所有,消除服务人员接私单的心理动机。

2.加大处罚制度。严格地管理服务人员,一旦触到了接私单这条红线,便将其永久拉入“黑名单”。在开始和公司合作时,要求其上交一定数额押金并和公司签订合约,一旦违背,扣缴其押金和要求缴纳违约金。

3.加强售后服务。用户享受服务后,如果不满意服务质量,可以向公司客服投诉,公司审核确认后给顾客提供免费服务,对服务质量不合格的服务人员进行相应的扣薪、降级。此外,人员的配备、车辆的统一、路线和时间的控制等也应纳入标准化的范围。

(四)与民政部门合作

民政部录入了约两百万老年人的基本数据,建设了相对健全的国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企业应积极争取民政部门的授权与合作,在保护老年人的隐私的前提下,发挥大数据的真正价值。(上接178页)适应能力及开放性和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基本教育原则。学生不仅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精通英语、懂电脑、会管理,这样才能在日益发展的国际环境中立足。再次,在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上,应把理论与实践,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了解工作的现状,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终身教育理念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是对学生教育的后续教育、长期教育,强调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期间着重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即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学习习惯,这种热情和习惯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依然能够根据变化的环境,不断地去主动学习。

(三)为确保会计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大财经高校必须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积极筹建精品课,争取早日取得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尽管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在专业基本知识、外语能力与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却在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四)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各大高校会计教育环境看,本科教育的生源质量、不同院校的教育资源都存在差异。高等院校可以根据会计本科人才的需求情况、生源质量和教学资源设定差别化的培养目标。依据差别化的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例如,生源质量较高的院校,可以设定培养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的目标,确定的具体教育目标可以偏重于培养高层次经济管理人员,生源质量较差的院校侧重培养做基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依据差别化的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可以提高会计本科教育的效率,利用优势教学资源以及办学特色有重点地进行某一会计领域人才的培养,从教育主体来看有利于实施人本教育,有利于会计本科学生的个人发展。

篇2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模式 长寿区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治理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适用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社会治理”这一概念,既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又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更呼应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完善与发展。

2长寿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困境

2.1资源整合能力有待加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综合性、全方位、多专业参与的服务,仅凭社区自身的资源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这就需要整合社区所有养老服务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长寿区养老资源较为丰富,如在社区层面已经探索出了养老服务站、幸福院、社区医院等机构,但这些养老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这就导致原本就有限的社区服务社会使用效率非常低下,难以统筹管理、形成合力,难以为老年人提供系统全面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的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而由于条块管理,使得民政部门也难以有效聚合其他部门的资源,由此导致很多问题,包括投入不足、服务模式少、管理水平低下、覆盖面小、服务项目有限等。社区资源整合程度低既抑制了老年人的有效服务需求,也束缚了社会组织的发展。

2.2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

长寿区社区虽然越来越重视老年基础服务设施的设置,但不完善的问题比较明显。(1)实用性差。很多社区设置的养老服务设施并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忽视了这些设施的设置应该具有防碰撞、防滑等功能,同时也缺乏无障碍设施的考虑,造成了老年人活动的不便。(2)种类不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等的需求越来越大,此外,对日常照料、文体生活、健康保健、社交等需求不断增多,而目前的养老服务设施已经达不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要求。有的社区尽管有一定的医疗设施,但是社区医疗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老年人的看病率,也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预防、治疗、护理等一条龙服务。

2.3养老资金来源单一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程具有长期性、连续性,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长寿区目前尚未出台专项经费保障政策,严重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当前长寿区社区居家养老资金来源主要依赖财政投入,当前虽然依靠上级部门的投入,逐渐启动了居家养老工作,并开展了针对老年人的一系列服务,但由于管理资金来源有限、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筹资渠道过于单一,社区又没有经济来源为居家养老服务继续注入资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挑战。

2.4现代养老观念尚未养成

传统养老观念认为“百善孝为先”,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理应锁定在家庭,全部依赖于家庭和子女,老年人去机构养老是难以被接受的。虽然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急速加深,但对开展和加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问题的认识上仍未在大众甚至老年人的心里形成重要的认识,没有意识到社区居家养老的兴起是在“未富先老”和传统养老观念的双重压力下诞生的,没有意识到现代养老观念已要求老年人接受养老职能由以家庭为主转向社会化发展。

3创新长寿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路径研究

3.1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需坚持的原则

原则是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基本遵循,它主要包括: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多元发展与统一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与社区义务服务、邻里互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满足服务需求与价值实现相结合的原则等

3.2创新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建设

养老机构的设置关系到社区居家养老参与方之间的责任分工,是养老模式运行的核心。针对长寿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构建一种能够克服当前养老模式缺点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式”的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机构。

3.3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建设

所谓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建设,主要就是要明确各种组织的职能定位、积极促进其健康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在养老服务中的功用。居委会应该根据居民的需求调整工作内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较为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政府可以利用购买服务等方法来为居委会的活动提供资金保障,保证居委会的稳定运行。充分重视家庭的作用。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家庭是主体,一方面积极倡导孝道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养老、敬老、爱老、护老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对于能够与父母同住、照顾父母的子女给予实实在在的优惠。

3.4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队伍建设

服务队伍建设是社区居家养老落到实处的组织保证。专业化服务队伍的建设,一直是长寿区第三产业的软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也不例外。要从根本上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必须在管理与服务上进行创新。

3.5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体制

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体制是创新社区养老模式的重要支撑。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体制可以从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社区居家养老建设资金的投资体制、建立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评估机制、制定具体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完善和运用激励与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着手,为长寿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保障。

篇3

远程监控老人生活

在智慧养老方面 海南省走在了前面,从2013年起,海南省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中心成立,这意味着海南省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顺利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据了解,海南省于2013年投入216万元建设全省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并为全省“低保”、“五保”等困难老人免费发放1万部手机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免费为困难老人发放手机,并提供政府话费补贴。老人可以通过手机拨打12349热线电话,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获得24小时紧急救助、走失定位、政策咨询、精神关爱等信息服务。

据了解,海南省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今年要重点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该服务平台可为海南省老年人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具体包括24小时紧急救助、走失定位、健康管理、社区志愿、社区生活、文体活动等基础服务及后续的各类增值服务等内容。该平台将服务热线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将老人家属、急救中心、服务企业等资源全部纳入平台体系,形成一条居家老人专属的安全服务平台。

智慧养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不论是意外摔倒,还是煤气忘了关,这样的事情不用担心身边是否有人扶、有人关,一个电话就能够让老人充分享受物联网带来的便捷和舒适。

海南省最初在海口、儋州、文昌、三亚、定安和琼中6个市县的203个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海南省智慧养老试点模式经过两年多的良好运营与快速成长,获得了政府、行业、公众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告知家人,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比如,老人在家中摔倒,地面的安全传感器就会立即通知此前协议约定的医护人员和老人亲属;如果正在煮的东西长时间无人问津,那么,装在厨房里的传感器会发出警报,提醒健忘的老人家,或者万一老人已经外出,也没有关系,“如果报警一段时间还是无人响应的话,这时煤气便会自动关闭。”

除了这些突况,物联网“智慧养老”的关怀还体现在细节之处,比如老人住所内的水龙头一旦24小时都没有开启过,那么报警系统就会通过电话或短信提醒,看看老人是否外出,还是出现了其他的意外。

据介绍,如果老人想休闲,系统会告知老人当天的电视节目、社区开展的活动等内容。如果家中房门上安装了娱乐传感器,老人进门时,便会自动播放主人喜爱的音乐,并适时调节室内暖气和灯光。

“智慧养老”不仅将时刻保护老人的安全,还能全方位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比如,借助手腕式血压计、手表式GPS定位仪等,不仅能随时随地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做一个随身携带的“药匣子”,同时,还能知晓他们的活动轨迹,发挥“隐形伴侣”的作用。

“互联网+”行动

从三个方向出发

廖毅敏,清华大学硕士,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业和经济研究部主任,他对智慧养老尤为关注。他认为,养老O2O成为整合社区资源、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新模式。互联网给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服务方式。

一方面,社区是社会与家庭的中间纽带,老年人居住在社区、生活在社区,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有利于建设和整合社区服务设施、培育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可以极大提升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智慧养老的新理念正成为当前机构养老发展的重点,通过软件管理系统,能够优化养老机构管理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和治疗。例如,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家属能够随时了解老人的日常护理情况,查看各种测验报告,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支付;在护理方面,通过定位技术,可以对老人位置信息进行捕捉,当老人出现异常情况时,还可以自动报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空气净化器、空调和加湿器等设备进行智能化管控,给老人以舒适的室内环境。

廖毅敏认为,基于我国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需求,“互联网+”行动将重点从智能健康产品、在线健康服务和智慧化养老服务三个方向出发,强调互联网在健康养老服务领域的融合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健康养老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消费成本。

一是推动智能健康产品创新。随着应用技术的不断小型化,可穿戴设备品种多样,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我们一方面要鼓励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穿戴产品的融合创新,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激发个人创意。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融合型新产品标准建设,在确保产品安全可靠的同时,加快可穿戴健康设备走向市场的步伐。

二是壮大在线健康服务产业。鼓励医院和体检中心等各类健康服务机构共同搭建个人健康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集合生命体征检测、医疗化验、医疗病历和用药记录等个人健康信息管理。鼓励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健康测评,面向广大亚健康人群提供慢病医治、健康预防等方面的咨询建议和服务。积极探索、有序推动个人健康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发挥数据创新潜能,培育大众创业的广阔空间。

三是发展智慧化养老服务新模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O2O网络平台,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推手、以培育社会组织为支撑、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整合社会各类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包括紧急救援、家政服务、日常照顾、康复护理、家电维修、精神慰藉、法律维权和休闲娱乐等综合性的服务项目,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利用智能腕带、智能药盒、智能血糖仪及相关移动应用等智能化软硬件产品,提供老人出行定位、突发事故报警、健康实时监控和日常用药提醒等老人智能看护服务,提高机构养老设施和服务水平。

篇4

党的十从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战略出发,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要在老有所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要求老年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首先,明确养老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养老机构少,保障力度小。民办养老机构普遍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小,设施简陋,服务水平低。其次,明确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重要性。发展老龄事业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和谐、队伍稳定、企业发展。要大力倡导“积极老龄社会”,实施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相结合,努力探索发展养老新路子,开创养老工作新局面。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企业为骨干、家庭为基础的“四联”养老社会化服务模式,就是一项社会管理的创新。所谓社会化服务,是企业和政府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来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问题。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是我国养老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主流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社区服务。

实施“四联一体”养老模式,体现了整体协调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力,加速推进老龄事业的现代化、科学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需要政府担纲,把发展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纳入政府工作日程,统筹协调,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各相关部门、领导树立全局观念,积极配合,各负其责,协同作战,家庭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合力,保证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卓有成效地开展。

二、多措并举,建立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

居家养老服务是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社区、企业、家庭同抓共建,广开渠道,抓好“五个落实”:一是思想落实。普遍进行家庭美德教育。努力营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尊贤,养老爱老助老,为老年人服务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还要引导老年人转变养老观念,接受新的养老方式。二是组织落实。社区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服务中心可依托街道、社区、居委会,政府应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中心。三是场所落实。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设有食堂、“日托”休息室、健身娱乐室等。加强老年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增添设备。三是制度落实。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制订奖惩措施,实现规范服务。四是政策落实。建立持续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按照国家关于支持养老服务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养护服务,建立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资助机制和高龄老人、残疾、重病、特困老人的救助服务。五是工作落实。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将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市场有偿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体等各类设施和社会服务网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综合服务。开办老年人健康讲座、老年人文化沙龙、老年康乐服务中心,多方面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解决好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对涉老法规的执行与监督,增强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严厉打击骗老、坑老、害老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

三、育人建队,提升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执行能力

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其能否健康有效地实施推进,关键在于有一支勤于学习,开拓创新,善于做群众工作素质高、作风好的退管工作队伍,关键在于大力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善于运用科学思维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创业创新,勇于“三超”,勇创一流。

带头敬老助老。真正把老人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为善,真诚待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做老年人的知心朋友,积极为老年人排难解忧,做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模范。

加强职业培训。鼓励自学成才,掌握老年工作过硬的技能本领。

实行激励机制。积极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大中学生和市民,为居家老人提供各种公益,充分发挥社会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和管理,对志愿者给予适当的服务经费补贴,充分调动社会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

篇5

关键词:社区养老 家庭结构 福利

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年龄结构的变化,使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化社会已经离我们不远了。这就导致了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重困难,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大量老年人口对养老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必须认清楚我国社会养老目前的现状,并大胆创新新的养老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模式必须做出的改变,它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也符合养老模式转型的规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区养老服务,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社区养老服务概述

本质上“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是由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支撑,为社区里生活的老年人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社区养老模式是功能弱化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理想的机构养老模式之间的一个最佳结合点,既为老人提供了相应的照顾,又充分利用了老人家庭的资源,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基层组织单位区、街道、居委会具体组织实施的社区养老服务计划,服务目标对象以社区老年居民为主,为其提供能够满足基本养老需求的社区服务。该种社区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福利性与服务性并存

社区养老主要目的是向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它是非营利机构组织。通常情况下是组织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无偿或低偿向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以最小的成本运营,有很强的公益性。

1.2 组织形式灵活,社会参与广泛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不是正式的政府社会保障机构,其组织形式较为灵活,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调整结构,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社区福利,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具体经济情况、家庭结构及其身体素质等各方面考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在其运营资金来源方面,社会资金来源广泛,社会参与程度较深。有政府资金补贴、商业捐赠、慈善组织捐赠、社会公益基金等。

1.3 综合性

在社区养老服务具体运作过程中呈现出多种社会力量综合参与。其服务的内容也是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些不足,为其提供了有益补充。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这就使社区养老服务能够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不断完善中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社区养老的现实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2.1 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多数人存在认识偏差,不能真正理解社区养老的内涵

不仅是服务对象存在认识偏差,就连提供社区服务的机构、工作人员也对其工作内容存在认识偏差。社会公益精神淡薄,专业服务思想不到位。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认识社区养老的现实意义。

2.2 社区养老组织机构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较低

人的需求是多层面的,现阶段我国老年人需要的更多是物质层面之外的需求,有精神充实的需求,有社会活动参与的需求,还有身体健康的需求,文化娱乐的希求。而大部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还是囿于传统思想,提供的服务形式单调,主要是单纯的日常护理和家政服务。而对老人的心理疏导、精神娱乐、社会交往等层面的需求则关注较少。

2.3 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不健全,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

由于行动不便,医院就诊程序繁琐等原因,老年就医困难重重。目前在我国城市,虽然在社区内设立卫生医疗机构已比较普遍,但这些机构多数还未纳入社区养老服务的整体系统管理,与社区内其它有关养老服务机构之间缺乏经常性和制度性的联系,因而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2.4 社区内养老服务岗位工资偏低,导致专业社工人才的流失

在服务人才方面,我国发展是滞后的,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的社会工作者。西方国家的专业社工人才也是值得我国借鉴的。目前我国高校有大部分已设置了社工专业,只是社区服务机构的岗位设置定向不清晰,而且相应的岗位岗位工资较低,难以留得住专业社工人才。这不仅导致了学校专业设置的资源浪费,也导致了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失去了施展自身专业知识的机会,人才的流失对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是致命的,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没有专业知识,社区服务容易迷失自身的定位。

3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取向

社区养老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国内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实践,发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应做好以下几点:

3.1 健全运行机制

3.1.1 实现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实施对老人的生理、心理、日常起居等方面的全面照顾,使社区养老服务趋于专业化、多样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动员身体健康的热心人士,开展以照顾有困难的老年人为内容的公益性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志愿者的活动,加强居民和社区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

3.1.2 探索实施互济救助的养老模式。在养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需要不断创新并尝试新的社会养老模式。在探索尝试中摸索出一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模式。同时,各地区也可以自主创新,依据各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老龄人口比重设计出适合本地区的模式。“时间储蓄”就是个别地区的很好创新,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用今天的劳动赚取明天的服务”。劳动时间在代际间流动。“时间储蓄”社会互助服务,把自己纳入整体社会的一份子,既在年轻时贡献了自己的劳动力量,又能在年老时享受到社会集体的养老服务。在年轻时积赞劳动时间,等到个人退休后享受年轻人的服务。这种劳动服务代际间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养老难题,还能让现有老人在得到照顾的同时有一种不脱离原有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的亲切感。

3.1.3 逐步完善养老服务项目。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数量的扩充和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优化养老服务项目的内容,提高服务水平。

3.2 优化管理模式

3.2.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一协调,合理分配资源

第一,各级政府要提高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视,在城市的社会保障总体规划时,要将社区养老考虑进去,积极协调社会各个层面的组织,争取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要让广大群众认识到,社区服务养老模式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政府也要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地位,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其次,在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明确定位,发挥好监管、协调的职能,在养老服务发展规划、资金投入、评估管理等方面制定一些操作性强的政策,使社区养老服务纳入政策化、规范化的轨道,有力地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快速发展。

3.2.2 优化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互动格局。

政府应鼓励居民通过积极参与基层民主选举,组建代表民意的居委会的方式,实现社区服务的自主管理,通过向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部门提建议、提意见等方式,实现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3.3 完善社区服务内容

3.3.1 要根据当地老龄人口的需要,尽快落实相关服务中心的建设。合理分配社区服务中心职能,提高服务效率。

3.3.2 升级医疗卫生服务技术,加强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引进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建设老年体检康复中心。

3.3.3 运用现代信息科技,为社区老年人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并及时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反馈给其家属。

3.3.4 建立老年人心理辅导及法律援助中心。在社区内建立老年人心理辅导中心,聘请专业的社会学、社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运用专业的社工知识进行辅导。

4 结语

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上也曾经历过人口红利,也曾由人口红利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在其解决社会养老服务问题上都有过不同模式的探索与尝试。目前我国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社会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向老龄化社会过渡,社会养老负担越来越沉重,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时间储蓄”其实质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济学思路和很古老的人类实践行为,即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时间”代表的是该时间内个人创造的劳动成果或价值,体现为劳务或货币。

参考文献:

[1]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63-165.

[2]王斌,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和社区养老服务[J].社会福利,2004(5).

[3]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J].城市管理,2002(6).

[4]任丽新,社区服务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J].社会,2001(1):15.

[5]王立新,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79.

[6]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3).

篇6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老龄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7日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从2000年开始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虽然进入的时间比较晚,但是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却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这使得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养老服务业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以及机构养老的严重缺乏,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模式,它能够有效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成为重要的且符合农村老人需求的养老模式。

2014年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共有31.1万个,覆盖率达到45.5%;其中仅社区服务中心就有23,088个,比上年增加了4,074个。而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仅有10.9万个。随着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视,近几年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许多的研究。

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社区养老已发展成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承认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如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不仅可以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还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王莹、王雪、曹煜玲)。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强调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上,如果仅仅将社区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依托”来定位,就固化了家庭、社区和机构养老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排除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在社区中的地位,使得很多老人在社区中无法享受到机构式的专业化养老服务。因此,魏娅(2012)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急需创新,需要突破对社区的原有定位,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格局,使老年人在社区中不仅能够享受到家庭式的养老服务,而且能够拥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资源。

三、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研究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学术界存在争议较多无外乎社区养老应该是纯福利性的还是应当以福利性和盈利性相结合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弱势群体和一些困难家庭的养老需求,因此在整个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福利性作为它的根本出发点,这个过程不应该包括商业;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社区养老服务的对象要从为特殊困难群体服务的局部养老向为所有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方向转变,应当保障广大居民的基本需要,社区养老服务不是慈善救济,要想让社区养老健康持久的发展,那么它的服务就不能仅仅是无偿的,而应该是有偿至少是低偿的。王辅贤认为,社区养老服务不是慈善事业,应当建立一个有偿、低偿、盈利与非盈利等集合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李学斌则认为这是一个本质属性的问题,社区养老的本质是福利性的,但是供给方式是可以产业化的,即由政府作为第三方从提供者那里购买服务,以此来扩充社会福利供给的规模、提升服务的质量。目前,我国实行的相关政策很多都是基于这样的定位。2015年2月份,民政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将逐渐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养老服务发展工作中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评估认证等方法,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家政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或企业,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

由此可见,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纯福利性的观点越来越站不住脚跟,这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且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阻碍了这一服务事业的资金获取。社区养老服务应该是福利性与盈利性相结合的,这是社区养老服务获得长久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四、社区养老服务与老年人需求研究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就必须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需求。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老龄化严重,因此多数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对于老年人的需求,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获得的结论也不同。

钱雪飞(2009)等运用标准化访谈法,通过1,440份调查问卷和160位老年人访谈,发现解释变量不同,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就有不同的解释关系。医疗卫生服务、宣传情况仅对城市老年人需求有解释性关系,而领导是否关心老年人、有无活动中心以及志愿者情况则仅对农村老年人需求有解释性关系。

王晓峰等从经济收入、健康医疗和休闲文娱等方面分析长春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发现,老年人的性别、居住类型、代际关系和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其养老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老年人的居住类型决定了他们的经济需求,独居老年人对经济的需求比非独居的老年人大,依靠外在经济支撑的水平更大;女性老年人患一种疾病的概率是男性老年人的0.64倍,患多种疾病的概率比男性老年人大,因此女性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的需求相对较多;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休闲文娱的需求也更大。

王静对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日常生活、医疗照顾、精神需求。根据调查,在日常生活方面,钟点工上门服务和家庭维修服务的需求比例分别为21.8%和20.2%,是老年人需求最为迫切的服务;在医疗照顾服务方面,最需要社区提供的是卫生保健和健康咨询服务;在精神需求方面,老人最需要老年活动室等活动场所。

2014年程璐对太原市双东三社区200名60岁以上老人通过实地访问和问卷调查,共进行了针对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健康医疗服务需求、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养老服务完善四个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自我照料能力也逐渐下降,不能从事过重的家务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和不便,因此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最为迫切,其次为健康医疗服务需求,对精神文化和养老服务完善等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以上研究表明,不同特点的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类型也存在差别。但总结历次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老年人大都对医疗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享受,这也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合。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身体状况普遍不好,因此对医疗方面的需求水平较高。同时,也表明老年社会工作已经从过去那种仅注重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转为提倡老年人参与社会互动,通过强调自身价值达到继续参与社会建设的目的。但研究者大都把注意力放在对大城市上的研究上,对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研究较少,笔者认为我国农村消费能力低、基础设施薄弱、服务组织缺乏、城市辐射较慢,当前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最为迫切的地方应该在农村,这应当是以后更加注重的一个方向。

五、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方向研究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政府角度,魏娅认为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产业化发展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王桂云则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发挥政府作用,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及专业化的发展是解决养老服务难题较为有效的途径。

从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的角度,陈友华、吴凯认为今后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包括纯福利性的社区养老服务,邻里互助型的社区养老服务以及有偿的社区养老服务等。

从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角度,项丽萍指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针对老人的实际需求,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有针对性的搞好社区养老服务,不断丰富养老服务的内容。

从筹资渠道角度,程璐和姜春雪认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当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丰富资金的来源,力图建立以社会筹资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向服务的产业化和专业化、服务网络的多层次化、内容的多元化及多形式、筹资渠道的多样化方向发展,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六、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制约因素

社区养老服务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处于萌芽阶段,尚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经对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匮乏。多数学者认为资金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叶艳认为我国目前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和财政补助、福利彩票、社会慈善捐赠、社区企业税后利润及有偿服务收入四个方面。社区养老资金缺乏,投入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严重阻碍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尽管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资金缺乏的问题仍然很严重,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不解决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问题,将难以维持社区养老的服务提供、人员培训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筹资方式单一,而且政府并未设置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专项扶持款。尽管社区养老服务在不断创新,但是效果不够理想,相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所需要的资金来说还是微不足道。

(二)专业人员不足,志愿者缺少。王辅贤、梁馨月、林小希等认为我国社区服务人员普遍缺乏专业水平并且志愿者队伍不足。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工作薪酬偏低,就业吸引力不够,因此社区的大部分服务人员多为下岗女职工、初中或中专文化水平的年轻人等,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社区服务培训,因此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有服务也只能停留在日间照顾、家政服务等初级水平,难以提供医疗服务、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专业,这不仅影响了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从志愿服务的管理上来看,大多数社区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志愿者多是基于道德的视角进行无偿服务。

(三)缺少有效评估体系与反馈机制。社区养老服务的效果如何,目前还缺乏相应的评估与反馈系统,这使社区养老系统处于自我检验与不断循环的状态,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评估系统与反馈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往往使政府忽视对它的监管,有些社区是由一些废旧厂房和民房改造而来,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均不达标,为了避免一些潜在的风险,政府必须强化评估体制。

(四)其他因素。除了上述三个研究比较多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基础设施、宣传力度、缺乏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有的社区缺少聊天室、心理咨询室等,老人就没有疏通情感的地方,有的社区虽然在开始承诺的服务项目有很多,但由于缺少资金,设施也不够完善,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于社区养老服务,有些地方的宣传力度不够,使社区养老在有些地方还不被完全认可,这也是制约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因素。还有学者提出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助式社区养老设施网络,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和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趋势,通过与互联网结合,创新服务模式和产业业态。但对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大多只是从理论上进行研究。

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研究者们提到的只是上面总结的几种,对于是否还有其他制约因素还不清楚。而且他们只是提出这些因素,对于各个因素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却少有人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可以在这方面继续深入。

七、总结及展望

从以上的文献回顾中可以发现,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已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区养老服务业作为一项发展中的产业,在成长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社区养老服务这个问题上今后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社区养老服务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慈善服务,发展社区养老必须走产业化道路,使养老服务业逐渐发展成一个强大的服务产业。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市场主体,如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向民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购买服务等,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第二,要更注重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实证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发达地区的案例分析,应把农村老年人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忽视农村的养老发展会使城乡养老服务的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同时,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需要,不断满足发展中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为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制度设计和保障服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防止部分发达国家过度福利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莹.厦门市社区养老服务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14.

[2]王雪.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析[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3]曹煜玲.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大连市为调查分析样本[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4]魏娅.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J].中国劳动,2012.8.

[5]王树新.社区养老是辅助家庭养老的最佳载体[J].南方人口,1999.2.

[6]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2.6.

[7]唐忠新.构建和谐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8]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8.1.

[9]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10]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8.1.

篇7

【关键词】养老模式产业化创新

一 国外居家养老模式介绍

居家养老是一种最普遍的方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提供了家庭养老中除经济保障之外的大部分其它服务,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加老年人的福利水平。老年人仍在自己家里居住,社区设有专门机构来进行家庭护理服务,按时或按次数收费。这种方式只需要老年人支付不多的费用即可,适用于喜欢住在家里、但无人照顾的老人,是一种社区照顾功能的实现。

1.美国:全面医疗照顾辅以养老服务的居家养老

1997年美国政府出台《平衡预算法案》,提出PACE计划(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这是政府对老年人实施全面医疗照顾,提供给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长期照顾的一个创新项目。PACE由商业运营、政府监督,主要目标人群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服务和长期照顾,使其可以居住在自己的社区,保持尽可能的健康,并保持一种独立、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

美国社区养老服务内容覆盖全面,包括病历管理、成人日间照顾、家庭健康扶助、个人照料、杂务服务等等。社区还普遍设立家庭保健中心(为在自己家中居住者提供简单日常生活及护理服务)、老人活动中心(除提供养老午餐外,还组织文化、娱乐、教育、旅游等活动)、提供免费教育、进行老年人志愿者服务。

PACE项目经费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每月支付给符合条件老年人的救助资金。符合医保条件但不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老年人需要自行支付服务费的差额部分。社区服务项目部分免费,收费项目由个人支付或在各种保险计划中支出。

2.英国:福利国家加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模式

作为老牌福利国家,英国政府立法明确承诺对老年人提供服务和供养使其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但福利国家导致的“英国病”又使政府被迫探寻更加有效的养老模式。“社区照顾”是英国在福利国家政策变化下倡导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其目标是让老年人在自己家或“像家一样的”环境中接受服务。目前,社区照顾模式体现了英国养老服务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英国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社区照顾实际上包涵“社区内的照顾”和“社区照顾”两个层面。社区内的照顾就是运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内由专业人员对老年人进行照顾,如利用社区服务设施对老年人进行开放式的院舍照顾。社区照顾则是由家人、朋友、邻居及社区志愿者提供的照顾,如对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使老年人不用脱离熟悉的社区进行正常的生活。英国社区照顾的资金来源为政府财政出资,体现了以政府为主的特点,很多服务设施都是由政府资助,社区、家庭和个人的支出不多。从事服务的工作人员为志愿者和政府雇员,一般收费由地方政府决定,服务或免费,或收费低廉,差额部分由政府支付。对于接受服务的老人,政府拨付给其与住院标准相同的津贴,使家庭在照顾老年人时具备一定的经济保证。

3.日本:家庭福利加护理保险的居家养老模式

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的养老制度强调国民自立,重视家庭作用。其所倡导的“日本型福利社会”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充实包括个人在内的家庭基础,强化家庭作为安全保障系统的功能;抑制福利国家病,坚持小规模政府,减轻家庭和企业的负担,维持民间的自助精神和活力。社会保障和养老方面的法律把家庭和家庭赡养关系作为前提条件。一类是强制家庭和亲属进行赡养的法律,如生活保护法、老人福利法、《儿童福利法》、《老人保健法》、《残疾人福利法》等;另一类是在制度上承认家庭或亲属之间已经形成的赡养关系的法律,如《国民年金法》、《厚生年金》、《健康保险法》等。

日本政府从2000年起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其目的是“让老人脱离医院,回归社区,回归家庭”。40岁以上的国民必须加入并缴纳护理保险金,65岁后开始享受保险提供的服务,卧床或患痴呆无法自理的老年人不去医院就可在家接受护理。通过该护理保险制度,将老年患者的长期护理场所从普通医院转移至家庭、老人福利院或保健设施和疗养型综合场所。通过社区的志愿者提供长期志愿服务,每周几次探视、服务居家老人。

护理保险为强制性医疗保险,其相关服务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家庭赡养和经济支持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和志愿者提供部分无偿服务。

二 国外社会养老模式介绍

1.集中养老

篇8

一、持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加大养老服务供给。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推进万里社区15-2养老院建设;三源路福利院、沪嘉北养老院投入运营;推进上海城投养老院建设施工。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完成2020年度新建助餐场所建设,预申报15个;探索引进和培育中央厨房参与老年助餐工作;计划新建10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5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0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10个社区睦邻点,50个养老顾问点。强化养老服务政策支撑。推进长护险试点工作,落实“两项”补贴政策,研究制定本区长护险服务机构准入准出门槛。有序推进养老服务补贴与长护险的平稳衔接,完善养老服务补贴监督管理机制。健全养老服务保障。开展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精准化培训,坚持100%持证上岗率。完善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试点工作。加强养老机构运营监管。进一步做好养老机构运营考核相关工作,促进服务质量全面提升。落实养老服务项目化配送。持续开展2020年度“老吾老”计划、“适老房”改造、“老伙伴”计划、老年教育、老年维权等综合老年帮困项目。推进康复辅具进社区试点工作。

二、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持续提升救济救助水平。继续开展基层社会救助规范化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本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坚持例会制度,采用案例演讲、交流、分析等以会代训的形式,切实增强基层干部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理解和掌握,夯实基层队伍建设,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做好2020年春节慈善帮困工作。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有序推进。做好新增核对项目应对工作。建立街道、镇核对员互查机制,完善业务检查机制。慈善事业稳步发展。依托慈善超市平台持续开展“慈善四送”活动(慈善

进机关、慈善进学校、慈善进楼宇、慈善进社区)。完成慈善超市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加重物资帮困在慈善帮困工作中的比重。继续提升儿童福利工作。推进残疾人福利保障工作。落实2019年度社保补贴工作。开展新形态扶残帮困活动。

三、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四百”竞赛活动。做好2021年居委会换届属地化人选的分析、排摸和储备工作。持续开展社区工作者“远航计划”,提升工作能力。推进居委会标准化建设。落实10家试点居委会的osm现场管理项目。指导相关居委会开展自治家园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区治理云平台建设,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做好受理中心人员在线培训和业务指导。持续发挥区运管中心效能,保障受理中心“一网通办”服务顺利开展。

四、强化社会组织服务监管

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发挥社联会党委统领引导作用,着力建设社会组织党建服务基地,提升社会组织党建质量。有序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工作,严格登记审查,强化社会组织发起人责任;加强部门协同,落实对社会组织负责人、资金、活动的管理。贯彻落实《慈善法》,依法开展慈善组织认定和监督管理。完善社会组织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建设,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结构;支持社会组织能力和品牌建设,提升社会组织数量和质量。举办上海市公益伙伴日相关活动,整合社会资源,促进跨界合作,传播公益慈善理念。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配合有关部门落实政府购买服务政策。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联合会建设,实现区、街道镇联动,深化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推动社区基金会规范运作发展,与公募基金会对接,提升资金筹集和项目运作能力,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跨界融合,实现社区自治共

治。推进社区基金会品牌影响力建设,扩大社区基金会影响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自律自治,促进社区基金会规范运作。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业务培训,加强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强化社会组织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园区及街镇孵化园地的集聚品牌效应,注重培育一批品牌社会组织和优秀社会组织领军人物,增强我区社会组织影响力。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规范化建设等级评估参与积极性和覆盖率。加大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力度。加大社会组织执法监察力度,加强社会组织预警网络建设,完善社会组织监督反应机制。

篇9

关键词:大数据;社区养老;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社区养老能破解养老困境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态势严峻。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升高,老年人照料问题突出。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老龄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企业及机构规模小,层次低,人员缺,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供需矛盾凸显。

社区养老是让老人生活在自己家里,由社区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兼具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让老人既能住在家里享受亲情,又能得到专业化养老服务,是兼顾老年人心理需求和服务需求的人性化养老方式,受到了广泛认可,是解决当前养老困境的紧迫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社区养老面临多重困难

社区养老在我国正在逐步开展,但尚未普及。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较低,主要难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资金压力大。我国“未富先老”特征明显,社区养老又有很大的公益性。目前大多社区的养老工作主要靠有限的财政支持,社会资金吸收渠道不畅,不少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在运作中遭遇资金瓶颈。

内容不丰富。社区养老涵盖护理、餐饮、医疗等基础服务,以及教育、休闲、娱乐等乐老项目。目前,大多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少,层次低,基础养老服务尚不能满足,更缺乏个性化服务。

设施不完善。多数社区养老设施用地紧张,设备不完善,对老人的适用性较差。部分社区尤其是老社区没有老年活动中心,有的社区虽然有配备,却因服务内容少,鲜有老人使用,处于闲置状态,社区老龄服务设施紧缺与浪费现象与并存。

服务人员少。我国社区养老的从业者少,获得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员更少,服务人员的人数、服务质量远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志愿者服务尚未常态化开展;社会组织较为薄弱,尚未担起养老服务生力军的角色。

由上述可知,公共资源紧缺现象严重影响了社区养老的发展。亟需借助社会网络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资源整合,家庭积极参与,社区组织协调,机构承接服务以及志愿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实现集约高效的社区养老发展道路。

三、大数据时代为社区养老提供新思路

目前,我们已经步入以数据挖掘利用为基础的大数据时代。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共享、精确分析、统合集成,将深刻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基础运行模式,也将为社区养老注入新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发掘产业机遇――引发老龄服务业发展变革。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空间正在加速释放。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14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二)提供智能平台――催生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与社区的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我国已有很多城市正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并把智慧社区建设作为先行工程。大数据云服务管理平台,为社区养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载体。

(三)精准掌握信息――实现养老服务便捷精准。普通服务便捷化。老年人通过安装在家中的电子传感器或者智能手机,即可完成一键呼叫求助、诊疗挂号、健康检测、远程咨询、家政服务、服务预约及定制等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借助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动态服务,便捷地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享”的愿望。

个精准化。大数据服务不仅能兼顾到处于不同收入层次、各种身体状况的老年人,还能准确地把握老年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心理预期,设计主动推送式服务,有助于实现普遍性养老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结合。

四、大数据视角下社区养老建设探讨

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智能网络。支持社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构建“安全、便捷、周到”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人。鼓励社区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与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老年人居家呼叫网络平台等智能平网;鼓励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发展老年电子商务。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法律援助、休闲娱乐等服务项目。

统合开放老龄服务公共数据。目前,国内部门在数据拥有和使用方面存在障碍,数据难以共享,导致了信息不完整或重复投资。应打破壁垒,统合开放老龄服务方面的公共数据。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应建立健全保护个人隐私的法规,规范大数据采集;另一方面,要鼓励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利用,从技术层面既保证数据共享又保障隐私安全。

培养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目前,我国老年人普遍节俭,购买服务的消费理念尚未形成,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仍显不足,政府直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市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因此,需要引导老年人形成购买服务的消费理念,接受便捷化的养老服务方式,培养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有效需求,智能化实现老年人的养老梦、乐老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

篇10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虚拟养老院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它将社会上的相关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居家养老的专业化。

和传统的养老方式相比,虚拟养老院更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投资少、服务范围大,老人在家就可以挑选、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以天津市首家虚拟养老院为例,这座两层小楼仅有200平方米,刚成立不久即可为8000名老人提供服务,随后更是将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天津市养老院院长孙兆元介绍,该虚拟养老院其实就是一个指挥中心,并没有老人实际入住,所有“入住”老人的资料都在电脑里,老人家里的专用呼叫设备随时可以向这个中心传送需求信息。

虚拟养老院则负责各种社会服务资源的筛选、整合,然后,工作人员会根据老人的需求以及所在社区的地理位置,通过网络平台将订单派发给离他家最近的一家服务公司。

天津市老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绝大多数老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对家庭养老是情有独钟的,而虚拟养老院最大的优势,恰恰就是集中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诸多优点。

它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护理、家政服务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

专业服务政府埋单

家住天津市南开区的张大爷两年前失去了老伴儿,一双儿女因为工作忙,很少在家陪伴张大爷。

和不少独居老人不同,今年八十多岁的张大爷乐观开朗,能说善谈。

张大爷说,虽然是独居,但自己一点也不觉得孤单。

以前,他每天都到家附近的日间照料中心和邻居们下棋、打牌。

每个月会有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员到他家里帮助打扫卫生,一日三餐他自己可以做,也可以找负责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送餐上门,一顿饭8元到15元不等,送餐是免费的。

“故土难离啊,自己家住惯了,周围邻居也都熟悉,要是让我搬到养老院,才会真的把我闷坏。”张大爷说。

成为“虚拟养老院”的入住老人后,张大爷的生活一下子有了变化。

想找人来做卫生,老人只需要按下安装在家里呼叫系统上的“家政键”,不出15分钟,家政公司的服务人员就上门了。

张大爷告诉记者:“我们这些上岁数的人干这些体力活实在吃力,现在好了,我们有要求,就有专业的人上门服务,政府还给补贴,别提多方便了。”

政策创新成就养老品牌

2014年6月揭晓的“中国十大创新社会福利政策”评选结果中,天津市《关于开展养老机构社区延伸服务(虚拟养老院)试点工作的意见》榜上有名。

为了鼓励专业养老机构向社区延伸服务,天津市通过各种政策扶持,以保证老年人特别是生活困难的老人和独居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同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家政、理发等服务。

为了壮大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不少社区还鼓励年纪相对较小的老年人去探望年岁更高的老人,发展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组织。

篇11

>>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探析 重庆市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动因分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探析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述评 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绩效视角下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渭南推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现状综述 政府购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及对策分析 政府引导下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探析 论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政府助推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昆明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评估的借鉴研究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关于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 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搜狐资讯.为什么“十三五”规划要重点突破居家养老?[EB/OL].(2015-08-28).http:///20150828/n419925407.s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4]王秉姣.呼和浩特民政局: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EB/OL].(2015-10-21).http:///2015/1021/2052719.shtml.

[5]董陈丽.长沙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6]朱眉华.政府购买服务――一项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J].社会工作,2011(8).

[7]张国平.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研究:基于三个典型案例的比较[J].西北人口,2012(6).

[8]邹欣雨.社会发展视角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9]任炽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荷兰养老服务[J].社会福利,2004(11).

[10]王莉莉,王菲,秦艳艳.英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11]李春,王千.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过程中的第三方评估制度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

[12]林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以福州市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4.

[13]宋艳波.政府购买视角下的机构养老新模式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2014(8).

篇1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

本文系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服务辽宁新一轮振兴计划的养老模式创新”(项目编号:201613218020)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4日

一、居家养老现状

根据养老场所不同,社会养老模式大致可分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时代在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机构养老逐渐进入大众的生活并被普遍接受。时至今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其中不乏需要照料又缺乏家庭养老条件的“三无老人”和“空巢老人”。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机构养老承载量不足,而老人本身又往往排斥离开家庭或无力支付机构养老的高额费用。在此背景下,2003年大连市沙河口区首创了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实现了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填补与拓展,提出了依托社区服务解决养老问题的新思路。

所谓家庭养老,是指由老人自己、配偶以及子女来提供养老服务,照顾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将老年人物质生活需要、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生活慰藉完全依托于家庭。而居家养老则是在我国空巢老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家庭养老的延伸,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养老福利模式。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产物,它需要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障,以社会养老服务网络为基础,是未来社会养老方式的主流模式。

居家养老服务从本质上属于公共福利的范畴,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主要是由政府购买推动,由社区服务支持,由老年人自行购买,政府给予适当补贴。2008年政府推进《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其后在2011年将“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写入“十二五”规划。推动居家养老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重点强调的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途径。

二、我国居家养老现有城市实践

(一)大连模式。大连是最早采用居家养老模式的城市,早在2003年,大连市沙河口区便开始大范围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大连采取的是组织培训大龄失业女工成为专业养护员进入空巢老人家中提供服务。这种做法同时解决了两个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但失业女工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能使得这一模式下的居家养老难以进一步发展。

(二)武汉模式。武汉的居家养老模式以武汉市百步亭社区的“情暖空巢服务队”为代表,充分发挥志愿者这一群体的作用,号召全市67万名社区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结对子,提供以精神慰藉、照料陪护为主的居家型敬老爱老服务。但志愿者同样存在水平不一的问题,且志愿者群体流动性强,使得结对子项目难以保证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

(三)昆明模式。昆明市在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的西山区棕树街道办事处建立“昆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支持企业进入社区兴办养老服务产业。由企业的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提升老人生活品质,在推进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力量,着力建设全国首个将护理理念纳入养老的专业养老服务平台,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四)上海模式。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城市之一。τ诰蛹已老模式,上海市采取的是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上海市大量建立社区助老服务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社区老年活动室等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三级网络,制定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以推进居家养老模式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比之下,从长期来看,上海模式通过社区服务来扶持居家养老的举措更有利于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而大连、武汉、昆明模式则是提供了一个将居家养老与社会其他群体相结合,从而减少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负担的新思路。

三、当前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建设社区养老机构,目前大中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服务、定点服务、上门服务形式多样化,生活、娱乐、医疗全方位覆盖的良好格局,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现及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基本的服务平台。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以社区活动中心和社区医疗服务为主,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了精神娱乐和生理健康的保障,是居家养老得以初步建立的基础条件。而我国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对于有力地支持居家养老模式的需求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统一指导。目前,普遍的社区养老服务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多数社区选择以设施服务为主,停留在为老人提供服务场所,而不是主动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服务。这种缺乏主动性的设施服务往往存在着实际效果较差的问题。另外,由于设施使用率低,老年人很少接受服务,且服务辐射范围有限,设施的资源也一定程度上被浪费。这种社区养老模式对居家养老所提供的只有最基础的保障,无法对居家养老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二)社区养老服务投入不足,服务人员、设备不能满足居家养老模式发展需求。由于社区自身人员有限,很难分配足够人手负责养老服务,更无法提供及时充分的上门服务。此外,有限的人员和资金也限制了服务设施设备的规模,现有设备也缺乏保养。在这种背景下,居家养老的规模和服务质量势必受到影响和限制。

(三)社区养老服务层次单一。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化服务,要体现出其福利性和自,同时也应兼顾市场化。社区养老服务中,纯公益性的基础服务可以提供基础保障,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有偿服务丰富居家养老内容。现有的社区养老模式基本停留在公益性的基本保障,甚至有些地区存在着利用营利性过强的有偿服务挤兑公益养老服务的情况。这种单一或过于极端分化的服务层次使得居家养老的受众对社区养老服务产生一定程度的反感,对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有害无利。

(四)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信息化平台。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养老服务方面,信息化平台的缺乏使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无法利用信息化平台为老人提供及时高效的点对点服务。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与社区的对接是一个关键环节,如果不能构建一个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平台,居家养老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五)社区养老服务规范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普遍缺乏完善的制度。因此,在社区养老服务的诸多方面存在着空白,其中最主要的是服务人员资质、服务流程、服务效果反馈方面。制度是一项服务长足发展的根本,在社区养老服务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居家养老服务很难得到规范化、标准化的长期发展,长此以往将导致各社区甚至同一社区各户对居家养老评价参差不齐,影响公众对于居家养老模式的认可。

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居家养老模式的兴起有赖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而居家养老要取得进一步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

(一)发挥政府主体的指导作用,加大支持力度。社^养老服务以政府购买为主,政府应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规划,详细考虑社区养老服务的辐射范围,确保能为居家养老提供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各类养老服务有序进入社区,并对进入社区养老体系的第三方养老服务统一监管,引导社区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二)扩大服务规模,拓阔服务人员吸纳渠道。居家养老想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丰富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除了现有的医疗保障设施及老年活动中心之外,老年食堂、文化中心等全方位的服务设施也应当逐步投入建立,构建一个覆盖吃穿住用行的全方位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同时,为了支持相应设施的建立,人员的吸纳不可或缺。在使用社区原有人员的基础上,应积极借鉴大连、武汉的居家养老模式,将社区内的失业群体、社会志愿者集体纳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同时也要招募一定的高素质人才,为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三)形成多层次服务网络。居家养老是一种由老人自行购买、政府提供补贴的养老服务。因此,面对不同家庭情况、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多层次的服务网络还是有必要的。在福利性的公共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之外,还应设立帮扶和有偿服务。福利是为全体居家养老的老人公用的最基本的养老服务;帮扶则由社区成员自愿为老人提供服务,或居家老人间互帮互助;而有偿服务可以将企业引入社区养老服务,或由政府兴办,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并适当收取服务费用。

(四)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是时代的整体趋势,社区养老服务也应引进信息化的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平台传递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实现更及时、更准确、更具影响力的养老服务。通过平台实现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对接,利用预约设施、呼叫上门服务等方式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养老服务。更重要的是,居家养老最难以解决的突发疾病等问题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紧急呼救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五)制定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体制,规范服务制度。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完全由各社区自发运行,既缺乏统一的运营制度又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为了推广居家养老模式,使其可以在统筹管理下获得长足发展,与其相配套的社区养老服务必须形成规范的管理体制,对人员管理、服务流程、反馈机制做出明确的约束。制度是一项服务体系运行的保障,在统一制度的管理下社区养老服务才能高效切实地推进居家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推广。

五、小结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社会现象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及社会经济就业形势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无法应对激增的老年人口,我国的机构养老模式也存在着先天缺陷。因此,作为一项折中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将是我国老龄化社会未来解决老年人赡养问题的主流模式。而随着居家养老的建立与兴起,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居家养老需要依托于社区组织,因此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要以社区养老服务的完善为前提,只有充分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才能支持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卫红.居家养老模式[J].老龄问题研究,2005.3.

[2]王承慧.全面连续、集约高效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体系规划思考[J].城市规划,2013.37.10.

[3]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1.

篇13

1、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完善养老的重大意义:

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受到各方面质疑时,我们更加需要清醒认识养老的重大意义:

①政府机构转变职能的尝试之举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中提到:“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是属于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府购买养服务作为一种创新的养老,不仅仅是政府对于解决养老问题的积极探索,更体现出政府在寻求职能转变的道路上迈出了尝试的步伐。

②政府是解决养老难题的金钥匙

社区养老因其投入大,服务人数多,服务种类丰富等独特优势倍受老年人的欢迎和认可。作为一种典型的养老形式,其发展必须紧跟社区服务,而这些仍暂时得不到满足,需要政府在这方面的重视。

2、针对城市社区养老出现的资金困境的建议:

①由中央、省级或市级财政部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②多渠道筹集资金;政府在拨款的前提下,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形式将福彩和体彩收益以及社会捐款等收入,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减轻政府在养老资金方面存在的压力。

3、针对参与养老的企业管理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建议:

①成立老年人自治组织

建议在每个社区选举有能力、有影响力和有意向的老年人,成立专门的老年人自治组织,并由相关管理部门对其赋予一定的权力,使这一组织可以代表绝大多数老年人对企业提供的服务进行考评,同时也可以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当然还可以充当政府政策的宣传者、社会矛盾的协调者。〖JP〗

②将养老院以社会招标的形式委托给专门的管理企业来管理

政府对参与养老的企业监管不当,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自身特殊性的角色所决定的。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应该招聘专业的管理人员,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用企业经营的相关经验来实现对养老院的管理,以提升养老院的运作效率,从而降低养老院的经营成本。

③政府定期召集各方利益代表开展关于养老的工作会议

政府应该每月召集老年人自治组织、参与养老企业联合会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定期开会,汇报和总结上个月工作的具体情况,从中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政府的工作压力,也便于及时发现在养老模式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

结语

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和载体,切实考虑老年人养老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多层次保障,多样化服务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出发点。鉴于我国目前社区养老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根本。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养老向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使其发展成为符合我国城市养老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作者单位: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新林,田旭.城镇社区治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

[2]康之国.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与社区治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吴群刚,孙志祥.中国式社区治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4]刘素卿.完善城市社会化养老事业的思考[J].理论界,2004.

篇14

关键词:社会养老服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2.9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2-203-02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每天有接近25000人进入到60岁以上老年人的行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生巨大改善,人们的寿命水平有着显著提高,养老服务需求增多。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由于起步较晚,和日渐增长的养老需求不能很好地融合发展,因此,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将养老服务工作提上工作日程。

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老年服务的一部分,是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建立的一种为老服务机制。以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为原则,以提高老年人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在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项目,使得老年人在晚年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要,优先保障孤寡老人、低收入老人、空巢老人、失能及半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等生活存在困难的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一)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所面临的问题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成员为在家里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养老服务形式。由于这一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1)资金投入严重缺乏。政府和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较少。由于资金的严重缺乏,使得那些承载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大都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2)普遍认识缺位。只有部分政府部门和养老服务关注者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予以关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居家养老服务认识不到位,没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致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处于落后局面;(3)养老服务队伍有待加强。多数的养老服务人员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中年人,专业技术水平和道德标准不足,只能给予简单的陪伴工作,缺乏护理和急救常识。而志愿者多为短期或兼职人员,不能成为养老服务队伍中坚力量;(4)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目前在已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很多服务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虽然在文件中有所体现,但却并未付诸实践。

(二)社区养老服务所面临的问题

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由家庭、近邻、社区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支持老年人养老生活的服务,能使老年人不脱离他所生活和熟悉的社区,在社区内接受服务,满足各种需求。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1)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问题。养老服务组织体系过于行政化,导致各级养老服务组织把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各自组织的“政绩”进行,政府的担子会越来越重,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向制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也不利于社区和社会参与;(2)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问题。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多适用于那些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而忽视了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许多高龄老人和卧病在床的老人急需的家庭病床、照顾护理、无障碍改造等服务未能提供效果;(3)社区养老服务经费问题。资金不足,宣传不到位,使得许多老人误以为社区养老服务都是无偿服务,没有形成购买服务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养老服务收费项目的运行;(4)社区养老服务队伍问题。一是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偏低;二是专业服务人员缺乏;三是志愿者规模较小,缺乏有效组织安排志愿活动的组织机制,志愿组织与社区政府之间还缺乏进行有效协调配合的协调机制。

(三)机构养老所面临的问题

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结构趋于核心化的“42l”模式,使得机构养老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养老模式选择。因为机构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发育还不够成熟,在很多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1)从养老机构层面上说。我国的养老机构规模较小,总量不足,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2)从政府政策上说。在机构养老发展上的定位不够明确,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许多优惠扶持政策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3)从法律层面上说。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缺少政策制度的支撑,有些养老机构出现了打骂、虐待老人现象,老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使得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缓慢;(4)从服务队伍层面上说,专门从事养老事业的机构和管理队伍没能得到普遍发展,没有专业的养老培训专门机构,更没有相应的实训基地,使得养老护工人员得不到相应的技能提升,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精神慰藉等。

二、完善城镇养老服务的对策

为实现“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快我国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发展,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拓宽养老产业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多元投资

保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福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慈善资金为辅的资金保障机制。鼓励非政府部门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建设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鼓励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养老服务类的金融理财产品,改进和完善其服务方式,增加对养老服务项目的信贷投入和投资比重。

(二)完善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国家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在对养老产业发展上的优惠政策较为丰富,涉及养老机构建设、养老设施维护、养老服务机构的税费减免等多个方面。政府部门应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工作重点,增大对养老产业的扶持力度,如合理的土地资源安排,用以保障土地供应。制定相关的养老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医疗保险、减免税费等。在合理的收费标准下,鼓励政府和老年人共同分担养老服务费用。

(三)加强政府部门组织领导,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质量

各地政府要组织建立养老服务业的相关部门,尽力做到服务内容面面俱到,工作方面专人专用。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道德标准。鼓励养老机构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对其进行学历教育和专业资格认证,成绩合格者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加快发展志愿者队伍,专业人员与志愿者协同工作,提高养老服务工作效率。

(四)加大养老服务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大众积极参与

政府应该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如便民信息网、热线电话、电视服务等多种形式,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与政府加强合作,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加强对社会团体的宏观调控,并保持社会团体在人事、业务自主性等方面的独立,使其可以依法自主的开展社会养老服务;积极鼓励政府工作人员、党员、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退休老人等大众群体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志愿者活动,培育志愿服务意识,宣传社区志愿服务精神,优化志愿者结构,壮大志愿者数量,给予志愿者适当的物质鼓励与精神支持。

(五)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创新养老服务运行机制

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利于保障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有效的监督养老服务的顺利实施,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养老用途不改变、服务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积极推行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激发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生机和活力。鼓励将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作为公益性岗位试验单位,吸纳就业困难群体上岗就业,符合条件的,落实好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鼓励保险机构以商业化运作模式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社区建设。

三、结论

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中国老年人数显著增长,在关注老人的生理健康时,也要关心老年人的精神娱乐。根据需要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多种养老方式协调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创新模式。虽然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争执,但随着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度提升,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定能够得以完善和发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俊江、刘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体系建构[J].社会保障研究,20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