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学专业课程范文

经济学专业课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4-22 15:32: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学专业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农业院校独立开设经济学专业大多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历程较短。以同类型农业院校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与贸易学院于1989年成立并开始招生,发展至今,已具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江西农业大学1994年成立经济贸易学院,现为经济管理学院。现已发展为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西方经济、政治经济、财政金融、国际贸易、统计与计量、双语教学11个教研室,具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6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开始本科生招生,2006年1月经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其中经济学院所属的经济系自2005年秋季设立并开始招生,至今已招生8届,招收本科生343人,已培养了4届毕业生。图1可以看出,随着院系规模的扩大和师资力量的增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生源人数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考察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层次2013年教学计划,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课时总数分别调整为56课时,学分从原来的3学分提高为3.5学分,仅次于公共基础课程中的两课和数学,在专业类课程中排列首位,并实行考教分离,实行课程统一命题考试。

1.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发展的优势

(1)师资队伍有所壮大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有良好师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从年龄结构上,经济系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年青的队伍;从学历结构上,是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队伍。从职称结构上,在系教师的职称较高,其中,副教授比例已达3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已达到75%;从学缘结构上,近年来通过引进省内外其他高校的青年教师,不仅壮大了教学和科研的团队,而且优化了经济学的学院结构,避免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为学术的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科研成果丰富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学和研究主要沿着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专业领域展开,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并以学院建设为平台,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开发横向课题。教学成果上,多次获得湖南省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项,主编或参编多本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材奖。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部分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通过评审被确定为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为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基础。不仅通过加强“硬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规范资金管理使用制度,搭建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强化了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同时也优化了“软环境”,加强了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和日常管理,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统筹安排,把实践活动真正纳入教学体系,鼓励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009年至今,经济学专业教学团队取得了多项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和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3)教学硬件和设备完善

从教学硬件上来看,经济学院自2007年获经济学实验室获得省部共建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资助以来,于2011年获省部共建优势特色实验室项目资助,拥有校外科研教学基地5个,美国经济评论等多种国际权威专业学术刊物,3种网络期刊和4个网络数据库,并且计划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充学术资源数据库,以供广大师生教学和科研使用。目前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370平米,实验用房为4间,拥有各类计算机190余台,能同时容纳6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上机实验。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总值约300万,其中硬件设备约160万,软件设备约140万。培养实践能力的条件良好,校内经济系综合实验室设施齐全,并备有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与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渠道,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湖南农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秉承这一理念,陆续发展了五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分别是: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春华镇人民政府、湖南望城经济开发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湖南亚华大酒店有限责任公司。

2.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发展的劣势

长期以来,农业院校从数量和质量上培养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人才很难与财经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相比,导致其社会知名度较低。很多企业和事业用人单位认为,农业院校的强势学科就是农业,而农业院校毕业的经济学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质量堪忧。这对农业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学生就业和科研项目来源势必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影响农业院校的学科发展。就湖南农业大学本身而言,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学科发展的因素:

(1)院系专业发展不平衡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历年各系的招生人数,其中金融系招生人数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比例而言均超过其他系,而其他专业生源人数相对较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来源逐渐趋于广泛,入学分数和基本素质也日趋降低,这给管理和培养造成困难。专业学科特色方面,应用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看好,市场需求严重供不应求;而理论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不明显,缺乏竞争力。来自内外的双重因素造成了当前院系专业发展的不平衡。

(2)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

从2013年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来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门课程从原来的3学分提高到3.5学分,一方面突出了其重点和基础学科地位,但是另一方面使得总体的课程设置显示出较强的单一性。以教育部就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为指导,笔者认为经济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并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其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能够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应具有多样性,并适当设置与其他社会科学交叉性较强的学科,从而提供本专业学生以及其他专业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学生更广阔的课程选择空间,引导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视角上认识理论经济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在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当加强经济学文献的阅读,也应该成为改进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二、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结构优化的思路与措施

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证。人才市场对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加务实,经济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具备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体系必须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现代农业的研究、生产和服务工作,以及农科人才从事现代农产品的经营、开发和国内外贸易等工作。应确立“以农为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体系、授课内容与授课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

1.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

对于湖南农业大学而言,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应立足于以图2湖南农业大学2006~2013年经济学院各系学生人数对比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因此经济学专业应该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不仅符合高等教育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内在要求,又有利于发挥本学科比较优势,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发展交叉学科,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多样化人才作为保障,特别是当前粮食安全问题、环境监测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因此,农业院校经济学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突出经济学向“三农问题”相关领域扩展交叉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也能够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规划培养和输送技术和管理型人才。

3.促进学科渗透,提升理论经济学科整体优势

篇2

1.注重教学观念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的欲望

(1)要有课程意识,树立开放的教材观和课程资源观。把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结合起来,制订教学计划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在培养目标、学科要求、学生素质等方面,必须有明确的规定性、规范性,避免无序的、无目的的教育,同时又要看到学生具有差异性,社会需要各种不同人才的现实,要因材施教。(2)树立人性化的师生观,积极开展交往性的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教师要善于使用友善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教师应把教学看做是环境的创造,是知识传授+思想情感交流+智慧能力的培养+个性塑造的过程,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整个个性的内在力量来促进、深化和拓展教与学的过程。(3)要有目标意识,树立三位一体的统一和谐目标观。三位一体是指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把经济专业办出品位,办出知名度。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即使取得经济效益也要首先考虑经济专业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要认真研究和扎实推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动机。

2.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1)要把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统一起来,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经济专业学科教师勇于创新,使之在教学和科研中引入并不断融合实践的方法,增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2)强化经济学专业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观念、技术和应用三个方面强化经济专业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科学的态度为提出的问题制订相应的目标,并从多角度或多方面激发学生为达到该目标而努力探索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3)注重调查研究,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会以多维视野观察日益复杂的社会现象。要积极采用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知识背景,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贯彻“夯实基础,梯度深化,广博结合”的原则,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3.遵循教学规律,提升科学探究精神

(1)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之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2)强化教学体系中“学”的环节和“学”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的习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专深与通识的关系,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实际操作能力。(3)贯彻教学“难、广、精、效”相结合的原则,以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发挥各种教学策略的整体效应,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质疑问难和探索求解心理的生成,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展。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1.活跃创新思维,营造探究的氛围

(1)实现教学形式的“四个转变”。一是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从现实运用中提取素材,直接与市场接轨。二是限制型向自主型转变,经济学课程应建立以综合技术为导向的符合现代经济要求的人才培养课程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精神。三是验证型向创造型转变,验证型实践在于求证“已知”,创造型实践教学应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强调创造型课程的实践教学。四是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各个思维模式中展现知识的面貌,拓宽、活跃创新思维,彻底扭转社会实践活动形至而实不到的局面。让学生主动接受经济理论知识与实践意识的熏陶,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究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挖掘创造潜能,实现质的提升

(1)在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要克服“经验型”和“试验型”的教学方式,力求体现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真实情境。要充分利用地缘及政策优势,争取政府支持,建立模拟、仿真、全真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并与之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2)贯彻“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培养既动手又动脑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发展的空间,建立岗位技能与核心课程之间的映射关系。(3)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必须与本区域的经济领域结成双向互动的“战略伙伴关系”,吸取来自社会经济行业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实践的学习,加强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挖掘提炼新的“课程资源”,寻找新的理论,使自我能力得到提升,扎扎实实地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强化质量意识,努力突出特色

要努力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模块化、综合化、柔性化、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要努力做到“三化”。一是全程化。把经济学人才培养过程相对地划分为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专业基础实践训练阶段和能力技能培养阶段。二是多元化。为拓展理论专业基础,注重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由学科间相对独立的理论实践教学到学科融合的形式与实践教学发展,形成“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多样化。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安排上,应引导学生走访企业,了解市场,系统地掌握经济专业课程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在微观空间中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从宏观与微观体系的差异与联系中抓住主要矛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打造专业品牌是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

1.多元整合,理论与实务并重

(1)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模式。课程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要根据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课程,要构建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体系,形成学科加模块、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整合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2)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进行教学设计。通过采用横向集群的分析方法,实现从单一职业、单一专业的分析转向整个职业群的分析,拓宽专业面,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要适应学生将来在同一行业变换不同的职业岗位的需要,为最终形成拓宽专业基础和专业化培养方向的课程结构创造条件。要提高经济学课程模块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和效率性。(3)理论与实务并重。我们培养的经济学专业人才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应该在经济学专业教学活动中系统和自然地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借助严密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同时加快相关课程建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加强技能培训,实现一专多能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要把真正体现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课程、训练项目、课程设计等纳入教学体系,紧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脉搏,注重社会需要与行业规范,体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深化,实现一专多能。在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限的实践活动比较集中于实务性部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具体经济专业的实践,了解一般流程。根据这种情况,教师授课应从单向式的演讲式教学改变成以学生讨论为主的双向互动性教学。教学中应注重多元化地思考问题,注重新问题的发现,鼓励学生查找有关的资料,提供多元化的解决办法。教学中要重视全球经济性的问题的讲解和分析。教师之间应经常切磋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课程设计应注重各板块之间的相互联系。要通过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努力实现教学与现实接轨,与社会接轨,不断寻求和拓宽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道路。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既是开放的,也是与社会、市场紧密相连的。我们的教学只有使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理成长的力量,才真正找到了教学过程得以深化和拓展的强大动力,才能够给予学生触及心灵的影响,从而更新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端正他们的价值观取向。

3.抓好环境模拟场所的培育

(1)仿真企业环境。要争取社会为学校提供确实仿真企业的业务处理环境。环境的设计和各个实验流程的设计应努力使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一个仿佛接近或置身于企业的实际环境中的感觉,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步骤,主动加入到群体活动中去完成工作。(2)模拟职能岗位。模拟的目的是熟悉系统的功能,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真实模拟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运行过程。在局域网完备的环境下,可以由不同的学生模拟企业中的不同岗位,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3)仿真企业流程。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于其业务流程。在仿真企业环境中,以企业业务流程为连接线,将各个业务部门、各个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以系统性的经济业务来深化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结合,使每个实验者更深切地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会到自己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责的工作,体会到企业基于流程的运作模式,这也正是对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再实践和升华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马勇军,骆红山.对探究教学几个问题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7(01)

篇3

关键词:三位一体;应用型;课程群;经济学专业

中国分类号:K825.31

"Three in one" Discussion on the Specialty Courses of Constructional Applied Economics

WU Di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group is a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 of creative talents in China. This paper, by grasping the trend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alysising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course system in College, builds a "Trinity" of applied economic specialty courses.

Key words: The Trinity; Applied talents; Curriculum; Economics majors

一、综合课程开发模式"课程群"的发展趋势

课程群作为综合课程开发模式中对课程内容综合程度较高的一种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的教育背景下生成,它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的现实要求作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这将有助于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沟通与联系,消除学校教育的封闭性,使其能够真正融入社会的有机体中。

课程群一般是指由3门以上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课程群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将课程群中的单门课程进行分解和融合,是对课程的再设计。课程群不应被认为是将几门课程尤其是毫不相关或相关不大的课程简单地并凑在一起的掺合体。而应是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化,打造学科优势。高校课程体系合理与否、内容恰当与否,直接关系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由此可知,课程群构建既是教育的发展之需,也是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更是我国地方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应用型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快地方高校转型改革,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即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培养应用性人才是普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发达国家中,实施应用性教育高校的学生比例远大于研究型高校。

经济学专业是各个院校均不断发展壮大的专业,它正在借机乘势不断探索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但其发展之路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经济学专业存在生搬硬套情况,各个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类似,开设科目繁多,涉及面较广,重复的内容多,有效的课程整合亟待进行。作为应用型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没有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实用性特点考虑到位。一方面经济学的本科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不少经济领域、机构却难寻合格的人才,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从教育内容看,经济学定性研究依然偏重,而理论教学的空泛又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教学手段来看,模拟实训等实验课程较少,师生的教学互动基本上还是保持你讲我记、你考我背的单向被动的模式。如何尽快改变经济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环境和教育模式,提高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但关系到地方高校转型改革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度和质量。

理论性强是经济学专业的特性,经济学专业高度重视学生经济学基础理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应该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这种应用型人才虽然不是研究型人才,但要有研究型人才的思维;虽然不是技能型人才,但要有自觉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动脑能力。即这种应用型人才不是单纯的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而是动脑能力强,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能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等从事管理、经营、咨询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培养的经济学专业学生不仅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而且文字写作功底深厚,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强等。据此,应用型高校对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打造具有良好经济学思维、知识迁移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型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调查表明,普通高校很大一部分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不满意。他们认为,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单一,课程之间缺少纵横联系,很多课程内容空泛、知识面过广,并且落后重复。通过调研,可以总结出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大而繁杂,结构不合理。

经济学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庞大,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就越来越倾向于"大而全"。教学实践中,由于要兼顾"需求的广泛性"和"就业的针对性",由"大而全的通识课"、"专业必修、选修课程"形成了一个较为散乱的课程"体系",缺少严密的逻辑联系。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把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不重视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史等基础课程,经济学分析主要由理论、历史和数量统计三部分构成,但是很多院校不重视"历史渊源"的地位,即"经济理论的发展史"。对经济史的忽视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模型渊源知识很好地融合到一起,两部分知识的分割使学生不能系统地掌握经济分析方法。

(二)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落后重复。

社会在不断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但是很多高校使用的教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由于教学内容没有进行相应的更新和完善,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理论往往没有处在专业领域的前沿,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断层,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此外,一些经济类课程往往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求特别设置的,导致整个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横向交叉的沟通,重复现象不可避免。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脱节,课程的低效率重复,导致经济学专业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形成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式重理论、定性,忽视数理应用。

一直以来,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学生缺乏自。由于考核方式注重理论笔试,缺乏实际能力的全面考核,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毕业后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现象。现行的课程体系下学生学到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大多是定性描述,不能掌握专业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要想对经济理论及经济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即进行定量分析,就必须重视工具类课程的学习。课程设置中分析工具及方法论课程的欠缺,造成学生整个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课程少。

一般高校经济学专业设置的实践课程非常薄弱,依然没有转变观念,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学生只追求暂时的效果,而忽视实践的重要作用,一直徘徊于认识和理解的初级阶段。实践课程不仅需要校内课堂上的实际模拟,也需要深入社会、企业等,在社会实际实践中学习。高校一般仅仅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分出有限时间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或案例分析。由于时间、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效果甚微。此外,在部分高校即使安排有社会实践课程,也多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实质性内容,走马观花现象严重,而忽视了课堂理论和实际实践的必然联系,致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普遍较差,"高分低能"现象越来越严重。实践课程的缺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薄弱,不能将其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不利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现阶段应用型高校经济学专业存在诸如"专业建设重学科,轻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架构不够严密、科学;课程建设水平不高,缺乏特色,创新性不强;开设课程总量不足,学生可选余地小"等诸多问题。教改突破口可以是课程群建设,把经济学专业的单个课程联系串联起来,组合成系统性的课程群,在保证课程"量"的基础上,从"质"上突破。

四、构建"三位一体"应用型经济学专业课程群的基本思路

经济学中的任一门单独课程从"微观"层面无法有效实现系统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结合社会科学特点,有必要提出通过课程群层面的建设,推动综合的、一体化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群内各个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新组合,帮助学生主动挖掘和建立课程知识与经济学应用能力的一一对应关系,以课程群为平台将实践教学贯穿各课程,把经济学知识以系统连贯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以提高逻辑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应用性人才不能沿袭传统的经济学科的课程体系,而需要构建应用经济学科的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三维一体"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框架,应该以优化整体学科课程结构为出发点,体现学科内各课程的交叉、融合与渗透。正是充分考虑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所以各课程的聚合有自发性的特点。课程群又是一个动态系统,只要符合认知规律,各高校可以依据社会需求,将所开设的经济学二级、三级学科的课程有差别地纳入群中建设。

构成"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实践实训课程"的"三维一体"框架,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含经济学低年级必修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等,以及梳理经济学发展脉络的《经济学流派及经济史》,这些课程体现对学生经济学理论素质的培养。专业应用课程以《统计学》,《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三级经济学科,这些课程基本上广泛实践应用,结合具体需要,不同专业根据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有选择性开设,体现对学生经济学专业素质的培养。实践实训课程以各专业开设的模拟实验课、专业实验或实践课和各种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作为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或创新能力。模拟实验课主要是对学生基本的实验能力进行培养,如SPSS实验、ERP实训、证券投资实践课程等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实践课程等;各种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主要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全国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

根据实际需要在对经济学课程群进行动态调整时,还应重点考虑:增强专业课程的时代特征,不断提高课程的实用性;重视各个课程教材的更新,不断完善教材内容;为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进步和现实社会的发展,用较新的实例和数据解释典型的经济模型,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应该与相关的企业、金融机构、交易所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践、实习场所,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种类企业的运行方式,学习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不同技能,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伴随对经济学专业课程群的深入研究,使课程本身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群教学体系。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地方本科院校将进一步完善各个课程体系,使学生能更加全面、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宾斯.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2]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5);

[3]李娜.《经济法》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科技创新月刊,2012 (10);

[4]张丽萍,刘东升,林民. "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3) ;

篇4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 随着近年来国际国内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就业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探索本科电子商务专业在工学结合环境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对研究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及当前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的问题,针对工学环境下如何校企结合,紧跟企业岗位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

关键词]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137?02

电子商务自1990 年诞至2015 年以来,电子商务一直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其对人才的需求也一直居高不下。据艾瑞咨询统计,2014 年电子商务整体交易规模已达到万亿元。随着电子商务规模的壮大,电子商务人才已经成为全球各大公司抢夺的焦点。千金易得,一将难求的境况在电商行业日趋严重,人才短缺已成为了困扰各大电商企业的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就业单位对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并不满意。大多数企业认为学校传授的电子商务知识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企业需求的人才并不指望从学校直接获取[1],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反思这种需求错位。

一、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各大高校及职业院校虽然都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仍有相当数量的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深究其原因,还是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理想,学校在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没有和市场需求有很好的衔接,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清的问题,有些高校将电子商务人才放在计算专业培养,而有些高校把电子商务专业当作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注重理论的完整性,没有考查市场的需求,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模式也是简单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也存在着上述的共性问题。近年来,很多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专业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专业建设的经验积累和对电子商务行业认识的加深,在专业建设过程学校也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要工学结合,才能培养出特色人才。

(二)师资力量不足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专业,大部分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教师都是从计算机专业或经管类专业转型而来,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都在摸索如何把两类学科有效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厚实的老师可能经管类知识就相对薄弱,都没有在电子商务类企业从事工作的经验,无法承担专业实践课程,从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的国内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是以理论为主,实践薄弱,而普通院校大部分教师又都缺乏企业生产实践的锻炼[2-4],因此在课堂授课方式中,教师做为课堂的主导,只负责将书本知识传达,而学生只会机械地听理论、背理论、考理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只将知识的传授局限在课堂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如能通过工学结合,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及实践教学是专业创新和改革的关键。

二、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是金融、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商务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5]。电子商务专业的工学结合必须要通过学校、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以及教师和行业专家的共同参与,将教学过程与相关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按照电子商务相关岗位对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一)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目前就业市场上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培养的需求及岗位需求,以及根据国内大部分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方向,可以将电子商务人才划分成三类[6,7]:技术类人才、商务类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其中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应该掌握的技能包含有电子商务平台设计、商务类网站设计和电子商务平台美术设计;商务类人才应该具有的技能包括有网络营销、网络国际贸易等;综合管理人才应该掌握的技能有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管理能力和企业电子商务综合管理能力等。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将技术类岗位做为本校电子商务专业重点培养方向,同时,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修商务类及综合管理类的课程。根据实际情况为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设定长远的目标。因此,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系统掌握电子商务应用技能,能熟练应用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工具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知识, 具备自主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创新理论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分成两个方向,一个为电子商务技术开发类,另一个为电子商务运营类。这两种方向的理论课程体系都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两大模块。其中基础理论模块包括计算机及英语等及教育部规定的相关公共课程,而专业理论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包含网络营销、移动商务、市场调查等专业课程,也包括网页设计、动态网站设计、JAVA 语言编程等技术类课程。不管学生在日后选择哪个方向,《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学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都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必须要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以上这些课程是以企业电子商务岗位专业能需求为依托,贯穿“工学结合”的思想,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例如《网络营销》课程,传统的授课以课堂讲解理论知识体系及案例为主,而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这门课程的教学场所可扩展至专业实训室及校企业合作单位,从而使课程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

(三)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以工促学”的专业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增加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目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分为课内实践、校外实践和生产实习。

1. 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课程主要开设相应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每个学期选择一门专业课程作为实践主课程,将本学期所有专业课程进行提炼,开设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整个学期实践采取“三段式”工学结合模式,主张在多次的授课过程中交替完成“真实——仿真——仿真——课堂——真实”的渐次提升,具体安排时可在校内专业实践室。

2. 校外实践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组织进行校外见习实践,学生到电子商务相关企业现场观看电子商务运营,增加对电子商务专业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电子商务,从而给予学生宽泛的电子商务概念,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角度理解电子商务。在每个学期学习过程中,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岗位实践实操,例如学生单独或组队开设网店,把网店的运营情况纳入学分考核,或者参加全球“吉姆斯”商业大赛及全国大学生“三创”大赛的相关赛事,学生在电子商务大赛期间,自由组队,可以为参赛充分组织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辅导讲解,鼓励同学积极创新,使所学知识得以活用。这种以竞赛为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真实问题完全的融合。

3. 生产实习

电子商务生产实习可由学校推荐单位或学生自主选择单位,时间一般安排在专科的第五学期的下半学期或本科的第7 学期的下半期。学生、学校与实习单位间签订实习协议,由企业及学校教师共同辅导学生进行上岗操作,学生将在生产实习期间完成企业布置的生产任务。生产实习期间,企业即把学生视同正式员工看待,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结束后,如果企业及学生双方达成就业协议,学生即可马上就业。

篇5

关键词:川渝地区;韩语专业;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国际交流合作越来越广泛,韩语专业渐渐发展成为外语学习中较为热门的专业之一。虽然韩语专业教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结合市场与社会形势,改革与创新韩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韩语人才依然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探求川渝地区韩语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就需要结合川渝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课程设计、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教学手段、创新评价机制来实现川渝地区韩语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川渝地区韩语专业课程教学创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据统计,川渝地区现开设韩语专业的院校共有4所。就韩语专业教学现状而言,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校企合作不断增多,师资力量不断增强。但在韩语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川渝地区的韩语专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据韩国贸易协会官方网站数据显示,目前四川和重庆的韩企分别为242家和150家,产业主要涉及汽车制造业、电子配件制造业、食品加工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等。但通过企业走访和社会调查发现,目前川渝地区韩语人才供求关系发展极不协调。一方面,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企业为缺少了解该企业相关专业知识文化的复合型韩语人才而烦恼。

因此,川渝地区韩语专业必须首先从韩语专业课程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改变这一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韩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仍处于重理论、轻实践的阶段,课堂教学主要侧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对课堂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其二,韩语专业课程教学并未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仍处于单一教学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忽视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社会现象。其三,韩语专业师资力量面临巨大挑战,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践教学经验相对匮乏。综合上述情况可知,川渝地区的韩语专业课程教学创新迫在眉睫。

二、川渝地区韩语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1.创新课程设置

川渝地区韩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结合地方市场经济对韩语人才的需求特点,制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一方面,川渝地区韩语专业应将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定向为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调整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开设比例,设置教学实践环节,制订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增加实践周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川渝地区的韩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地方性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性韩语课程。如增设“经贸韩语”“旅游韩语”“汽车韩语”“科技韩语”“韩国企业文化”等课程,构建“韩语+X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以韩语语言知识为基础,相关行业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结构。

2.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川渝地区的韩语专业课程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式学习较灌输式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可采取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方法。只有采用引导教学法,才能充分使学生在各门课的学习中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川渝地区的韩语课堂实践教学应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应根课型的不同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安排各类不同的实践活动,包括专项练习、分主题讨论、分组竞赛、情景模拟等环节,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意识和专业运用能力。

3.创新课程教学手段

川渝地区的韩语专业教学也应该与信息时代的发展相衔接,充分地导入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视听效果。

第一,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形式从感官上刺激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不仅可以解决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解决所有学生所提问题的矛盾,还可以指引学生根据个体的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第三,加强各种专业实验室建设和使用,如微格教室、同声传译室、新闻传媒实验室、报关实验室,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完成各种模拟实践实训,提升学生的其他专业技能,促进川渝地区复合型韩语人才的培养。

4.创新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创新是高校真正落实办学目标,贯彻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川渝地区培养复合型人才尤为重要。川渝地区韩语专业创新评价手段首先应使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并重的评价方式。期中、期末考试应与学生平时课内外学习态度、行为和能力相结合进行评价;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进行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进行。另外,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学生相互检查、相互指正、相互评价的评价方式也应该纳入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检查、反思和提高。

三、结语

韩语专业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并不是对传统韩语教学的否定,而是力求韩语教学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进步和发展。川渝地区的韩语专业发展历史不长,教学经验积累不多,但却对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川渝地区的韩语专业课程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地区特色,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才能为韩语专业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 娜.论高校韩语教学的创新[J].群文天地,2011(12):274.

[2]杨淑清.创新教学理念 打造精品课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6):113-114.

[3]金善子.地方高校韩语专业建设的现在与对策――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8):113-115.

[4]王金明.韩语精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35-136.

[5]杨金花.浅谈基础韩语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241.

[6]孙福姬.韩国语教学课堂创新与实践[J].中国科技纵横,2010(2):

134.

[7]穆莉莉.西部高校韩语专业提升发展的创新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