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信用管理政策范文

信用管理政策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4-21 14:53: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信用管理政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信用管理政策

篇1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政策;应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信用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内容,包括对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不单单是事后核算管理,也包括事前、事中的控制管理,其目的是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促进企业的生产、销售,规范客户和供应商的管理,以方便企业做好市场定位,制定未来发展规范,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现实意义

1.对企业自身发展的现实意义

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对企业扩大市场、提升企业形象和优化企业客户都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对于市场的管理上,企业可以通过信用管理扩大市场,同时控制市场风险,让企业的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在现阶段的买方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加强产品质量和运用价格优势的同时,也要提高产品的赊销能力,赊销就会产生风险,实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的规避这种风险。其次,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形象,形成市场影响力,如果没有较好的市场信誉,再好的商品也不会被人们所熟知,企业信用的培育并不是单方的行为,也要依靠供应商和客户的认可,企业形象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最后,企业信用管理对于企业优化客户有很大的帮助,企业的发展需要客户,但不是所有的客户都是需要企业维持的,对于那些恶意赊销的客户,企业就没必要再跟他们建立联系,企业信用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筛选出信用好的客户,从而优化客户结构。

2.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社会意义

企业实施信用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单个的组织形成的,只有单个组织提高自身的发展,社会才会进步。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良好的信用惩罚体系会促使企业按照规范办事,现在随着电子信息的发展,企业的行为可以被很好的记录下来,所以现在的企业更注重信用的培育,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会获得更多的投资,更广泛的客户源,对于失信的企业,将不能@得投资,这样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若所有的企业都有可靠的信用,那么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

二、我国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用管理不论是对企业还是社会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实施企业信用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意识不强

企业信用管理的实施还处在初级阶段,多数的企业没有认识到实施信用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的生产销售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赊销的行为,有些恶意的赊销会对企业产生巨大的损失,造成企业形成大量的坏账,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企业不愿意再实施信用管理,更愿意运用现款的结账方式。

2.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能力不足

多数的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管理体制,也没有成立信用管理的部门,在对于客户的评价分析上,仅仅是依靠销售部门及财务部门的销售情况和还款情况,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客户的情况,只是凭借简单的推断,缺少科学的依据。在企业销售商品的行为中,往往以资金收回为首位,对于较大款项的赊销,企业会因为怕承担风险而不愿意合作,这样就会错失扩大客户的机会,久而久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促进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措施

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对于社会经济管理和市场转型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政府要给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三方的力量,并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推进信用管理。首先要提高企业信用管理的意识,只有企业真正的认识到信用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才会重视信用管理,才能按照企业的情况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相关的部门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信用管理。其次,政府也要发挥服务政府的职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给企业信用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促进社会体系的建设,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信用好和失信的行为要有一定的奖励和惩罚,让企业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最后,要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建立监督体系,推进企业信用的管理,企业在进行失信的行为时,往往会抱着侥幸的心理,对自身没有影响,所以社会组织要发挥监督的作用,对于失信的行为要及时的监督、指正、通报,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贺首华. 关于大中型企业信用管理职能的建立思路――坏账风险控制与销售扩张[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07).

[2]马彦玲,闫晓燕,郭彦明,冯彦良.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在防范信用风险中的作用[J]. 中国经贸导刊. 2010(18).

篇2

应收账款是企业拥有的一项重要的资产,反映了一个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资产盈利能力的水平。由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普遍呈现出买方市场特征,信用交易方式已逐步成为我国众多企业的必然选择。随着企业应收账款数额越来越多,应收账款的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企业应收账款中大部分是由于利用商业信用及信用交易所形成的,因此本文将从信用政策方面对企业应收账款进行研究。

1 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与管理目标

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放,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而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只有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如果应收账款赊销有着良好的盈利前景,就应当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

2 信用政策的制定

企业应收账款赊销政策的好坏,依赖于企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

2.1 信用期间

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期间。信用期过短,不足以吸引顾客,信用期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只顾及销售增长而盲目放宽信用期,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因此而增长的费用抵消,甚至造成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研究,确定出恰当的信用期。

2.2 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

企业在设定某一顾客的信用标准时,往往先要评估其赖账的可能性。目前,一般通过“5C”系统来进行。所谓“5C”系统,是评估顾客信用品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品质,指顾客的信誉,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能力,指顾客的偿债能力,即其流动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与流动负债的比例;资本,指顾客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表明顾客可能偿还债务的背景;抵押,指顾客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被用作抵押的资产;条件,指可能影响顾客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

2.3 现金折扣政策

现金折扣是企业对顾客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顾客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顾客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同时,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顾客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现金折扣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但也会增加成本。当企业给予顾客某种现金折扣时,应当考虑折扣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孰高孰低,权衡利弊,抉择决断。

3 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方法

应收账款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正确运用赊销,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应收账款管理应从应收账款防范机制的建立和逾期债权的处理两方面入手。企业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并与销售、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进行监控、跟踪服务和反馈分析,并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对于存在的逾期应收账款,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催讨,并积极寻找债务重组、出售债权的可能,争取及时收回债权。

3.1 加强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

(1)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对赊销进行管理。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一般以财务部门担当信用管理的主要角色进行赊销管理,这已不能适应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需要。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企业对赊销的信用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大量的调查、分析和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企业中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一种是财务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另一种是销售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适应于不同的企业管理体制。信用管理部门要取得财务和销售部门支持,并在赊销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

(2)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其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动态监督客户尤其是核心客户,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给客户建立资信档案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这就是客户的动态资源管理。如果企业对这项工作没有足够的人力也可委托社会征信公司完成,或在其指导下完成。调查的渠道一般包括:销售部门业务员掌握的客户资料、管理人员的实地考察、客户的其他供应商调查的情况、网络数据和其他公开的信息渠道。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5C”系统),客户与企业往来的历史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行业的风险程度等。

(3)建立应收账款的监控体系,应收账款的监控体系应包括赊销的发生、收账、逾期风险预警等各个环节。

3.2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完善考核制度

3.2.1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包括三个部分: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

(1)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与此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可以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如果缩短信用期,情况与此相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一般可以将不同方案的新增销售收入,扣除由此增加的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管理成本,利润最大为最优方案。

(2)在信用标准的决策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赊销对象客户的资信调查,可以通过查阅客户财务报表、往来记录、银行资信证明等方式,广泛收集有关客户信息资料,并据此采用定性分析及定时分析的方法,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企业在设定某一顾客的信用标准时,往往先要评估其赖账的可能性。这可以通过“5C”系统来进行,所谓“5C”系统,是评估顾客信用品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能力、资本、抵押、条件。

(3)现金折扣政策,现金折扣是企业对顾客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顾客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顾客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顾客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因为现金折扣是与信用期间结合使用的,所以确定折扣程度的方法与程序实际上与前述确定信用期间的方法与程序一致,只不过要把所提供的延期付款时间和折扣综合起来,看各方案的延期与折扣能取得多大的收益增量,再计算各方案带来的成本变化,最终确定最佳方案。

3.2.2 强化应收账款的会计核算和监控

(1)企业财务部门应定期统计各客户应收账款的金额、时间及变动情况,提供给企业管理层及相关的销售、市场部门。同时定期向赊销客户寄送应收账款对账单和催款通知单。

(2)采取担保赊销和有条件的销售策略,加强对赊销客户的约束力,将风险转嫁给对方,达到既能控制应收账款的增加,又能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篇3

【关键词】股价;股利政策;信号传递效应

1.引言

一般地,经理层要比外部股东更了解企业的现状、未来前景以及企业的真实价值。尽管外部股东也可以根据公司的股利政策来评估公司的价值,但内部人仍然可以巧妙地运用股利政策,来改变市场对企业的看法。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公司可以通过股利政策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票的价格,股利政策所传递的关于公司未来收益和增长机会的信息引起股票价格的上涨。

2.国外关于股利政策信号传递效应的研究

信号假说最早源于哈佛大学教授林特纳(Lintner,1956)对美国上市公司财务经理的问卷调查。上市公司,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公司,一般会保持长期的、较稳定的目标股利支付率。公司收益暂时性的变动不会导致股利政策变动,只有长期、稳定的变动才能引起股利变动。公司的管理层不会轻易削减股利,最佳的股利政策为平稳化股利政策。

Miller和Modigliani在1961年提出的MM理论认为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之间拥有相同的信息。但现实中的情况却是管理层是“内部人”,他们比外部股东更了解企业的现状、未来前景以及企业的真实价值,即信息的不对称。股利分配政策的信号理论放宽了MM理论的假设:在管理层与公司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占有更多的有关公司前景方面的内部信息。

针对股利政策是否具有信号传递作用这一问题,西方研究者进行了论战。Pettit(1972)给出了股利分配变化可以为市场提供关于公司长期现金流信息的理由。一方面,由于害怕竞争者获得有关信息从而损害自己的竞争地位,或者由于有关准则和法规的限制,管理者能够的公共信息的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财务报表上的信息会受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其长期的、正常的水平,而市场可能无法正确认识这些随机的因素。基于以上原因,公司的管理者必须把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向市场传递他们对公司盈利能力估计的一种手段。

Jensen和Miller(2005)认为高质量的公司往往愿意通过相对较高的股利支付率把自己同低质量的公司区别开来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对投资者来说,股利政策的差异或许是反映公司质量差异的极有价值的信号。如果公司连续保持较为稳定的股利支付率,那么投资者就可能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与现金流量较为乐观。由此,外部投资者会理性地接受和分析管理当局的这种行为。与之相适应,内部管理当局则根据由此产生的市场价格变化来选择新的财务政策以达到个人所得最大化。

而Skinner(2005)考察了是否发放现金股利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结果发现,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所报告的盈余在未来期间更为持续,而且这一效果对大额股利支付率的公司、大型公司以及支付大额股利支付率的大公司更为明显。但就股利降低而言,许多研究发现股利减少却跟随着盈利的反弹,这一现象与传统的股利信号传递理论是相冲突的。Jensen和Miller(2005)提供了一种解释,即股利的减少应被视为是企业缩减开支的信号,而不是表示管理层对于未来盈利的悲观。

西方股利理论已经在不同的角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的主流学派有两个:股利无关论和股利相关论。前者认为,股利政策对企业股票的价格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后者认为,股利政策对企业股票价格有较强的影响。总体上,这两个学派之间缺乏协调,各自都存在着缺陷。直到今天,西方股利理论也未达成共识,“股利之谜”仍悬而未决。

3.国内关于股利政策信号传递效应的研究

3.1 不同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效应

我国对于股利信号作用的研究起步比西方的晚。针对我国市场的独特性,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信息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然而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否具有信息传递作用,我国的学者也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部分学者认为,股利政策尤其是现金股利政策不均有信息传递的作用。其中,有些研究虽然支持了股票股利和混合性股利可能的信息内含,但是对于现金股利的信息假设却不能在实证研究中得到支持。

陈晓等(1998)对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公告的信号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股利分配具有信号传递效应,而且混合股利所带来的超额收益最为显著,而纯现金股利的超额收益在考虑交易成本后几乎消失。陈浪南、姚正春(2000)运用事件研究法做了研究,结果表明,送股、配股具有明显的信号传递作用,但其检验结果不支持现金股利的信号传递效应。李常青(2001)发现股利的增减变化能够传递信息,市场也能够识别不同股利分配方案所隐含的信息内涵。该研究还发现股利变化额与股价变动额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俞乔、程滢(2001)以正式分红派息公告日为事件日,结果发现,无论首次分红还是一般的年度分红,现金股利所引起的股价异常收益显著小于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而且现金股利作为首次分红支付方式不受市场欢迎,其异常收益显著为负值。陈工孟、高宁(2004)考虑了盈余和股利信息含量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与盈利同时的股利公告对盈余传递信号具有补充作用,但现金股利对盈余信号的增强或者修正能力比较小。

3.2 股利政策稳定性的信号传递效应

股利政策的稳定性也会向市场传达一些信息(魏刚,2001)。如果公司以往的股利支付稳定,那么一旦增加股利,投资者就会认为公司管理当局对企业未来看好。相反,如果预计到公司的发展前景不太好,未来盈利将不理想时,管理当局往往维持甚至降低现有股利水平,这等于向投资者发出了利淡的信号。因此,股利的增加可能意味着公司盈利的持久增长,股利减少可能意味着公司盈利受到了持久的负冲击。在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上,一些大公司通常采用积极稳健的股利政策,以树立其良好的市场形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若股利政策具有明显的信号传递作用,对投资者来说,股利政策的定位和变动,反映着经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信息,股东可据此作出自己的判断,并调整对公司价值的期望值;对于公司经理层来说,如何传递公司的财务信号是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应着重考虑的,有的公司自身经营情况不善.而经理层又想树立公司良好的经营形象,这就可能通过股利政策向外传递虚假的信息。尽管这种手段在短期可能使股东受骗.但从长期来看,受损的还是公司的形象。所以,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应用不好就会带来负面影响。

4.评价与展望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国内外研究演进的角度分析了股利政策是否具有信号传递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对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而且股利的信号传递理论存在着以下几点明显的问题:信号传递理论很难对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股利政策差别进行解释与预测;在市场的有效性增强、信息手段大为丰富的今天,为什么公司不采用效果相当但成本更低的传递手段?在高速成长的行业、企业,股利支付率一般很低,而这些企业的业绩很好,若是按信号理论则会做出相反的解释。

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具有复杂性,股利分配的不规范行为相当普遍。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的财务决策与股利分配政策的相关性日益增强,加强股利政策的研究对于促进上市公司的科学管理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陈小悦,倪凡.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1998(5):33-43.

[2]陈浪南,姚正春.我国股利政策信号传递作用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0(10):69-77.

[3]俞乔,程滢.我国公司红利政策与股市波动[J].经济研究,2001(4):32-40.

[4]何涛,陈晓.现金股利能否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1997-1999年上市公司会计年度报告期间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8):26-37.

[5]陈工孟,离宁.盈余与股利信息含量的交互作用[J].财经研究,2005(3):58-66.

[6]魏刚.非对称信息下的股利政策[J].经济科学,2000(2):69-76.

[7]Lintner.Distribution of Incomes of Corporations Among Dividends,Retained Earnings,and Tax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6(46):97-113.

篇4

关键词:医保政策 医院管理 医保基金会 促进临床科室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

全面实施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对全民医保制度健全完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医保的全覆盖、老龄化的到来和城镇化的提速等无疑都要提高其保障水平,增加医保基金支出。医院医保办作为一个平衡枢纽,不仅要与医院临床科室、医院职能部门相互协调工作,同时要加强与医保经办机构的交流,积极推行政府的医保政策,为参保人谋求更多的利益。

一、医保政策在医保管理中的作用

政策是制度建设的魂和根,决策则是决定性的环节。医保管理从表面上看主要关注的是医保基金额度的使用,把基金收支是否持平放在了重要位置,但实际上积极为临床一线提供政策信息,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制定管理措施,以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利益为出发点,有姿态、讲诚信、有方法,才能取得临床科室和信任和支持。

具体说来,一是为进一步加强医保管理,完善医保考核制度,结合我院医保实际运行情况,制订了《关于加强医保管理的规定》,目的是加大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的管理力度。

二是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医保政策体系建设,夯实信息管理基础,引导合理医疗消费,根据市政府、人社局及社保中心等部门的文件要求对全院医师信息进行基础数据采集,完善“阳光医保”工作。

二、合理运用医保政策,完善医保管理制度

管理的宗旨是服务。医保办通过开展医保政策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加大对专业理论及实践的培训,以此来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

(一)加强管理

年初根据社保中心下发的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下达相关的考核要素。根据医保考核要素实行月考核、季平衡、年总结的考核办法,确保基金正常运行。对职工医保超支按8%扣绩效,居民医保超支按10%扣绩效,职工医保均次(药品+材料)费用超支按10%扣绩效,医保办利用信息系统统计、分析、测算、下发、追踪考核工作。

(二)强化考核

强化“三合理”,规范医疗行为。目前我院的三合理检查分为院内查、院外查两种。院内查根据每月考核超支排位来随机抽查病历;院外查分别有社保中心、社保监控平台及大病保险公司对出院病历不定期的抽查。对违规和不合理的费用由原来的按1~3倍比例放大后给予扣除调整至按3-5倍的比例放大后给予扣除。

(三)务实高效

围绕社保中心对各家医院的专项检查,结合医院“三合理”检查情况及时汇总、通报,联合药剂科加强对临床合理规范使用辅助用药的监管,同时联合医工处严格控制临床对高值耗材的合理使用,指导科室围绕相关要素做好各项医保工作,合理调整收入结构,提高收入含金量。

(四)了解需求

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的主体,医疗服务的过程伴随着医保基金的使用。因此,依靠医务人员,调动积极性,逐步树立自我控费意识的重要性。医保办通过及时了解医务人员的需求,利用信息化系统,指导他们正确执行医保政策。同时,针对医保政策的出台,医保办对相关医保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分析、测算后及时在OA网上公布,指导各临床科室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五)注重沟通

加大对大处方量的提醒、实施自我监控系统等等,将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归档,深入临床展开“面对面”交流,进行“集中式”答疑解惑,如:在“职能处室与临床恳谈沙龙”活动中,针对血管外科提出的“主动脉弓上手术技术要求高、难度风险大,是我科重点攻关技术之一。但其治疗费用相对较贵,客观上制约了这类手术的开展”这个问题,医保办主任详细解读了院部关于攻关技术和院控技术的扶持举措,彻底消除了临床科室的顾虑;针对各临床科室提出的“居民医保核算”、“医保规定用药目录”、“外埠来锡肺移植病人参保”、“临床科室月度核算”等问题,给予耐心解答、精心指导,同时,对临床提出的部分非医保类问题以及需要多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认真记录在案,拟与相关部门联系后再作答复。临床科室的医保工作疑问得到了较好的答复,对下一阶段根据现有医保政策促进科室科学发展、提升服务患者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

(六)精心指导

医保办在院部对血液科及肝胆外科超支情况展开的主题行政查房中,对二个科室的医保费用、收入构成进行说明,并分析了科室超支存在的原因,指出了二个科室的共性及个性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要求两个科室要加强管理,做好调控,关注药品、材料的使用问题,严格与市医保政策保持一致;针对胸外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胸外科是一个品牌响、风险高、技术好的省级重点专科,往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室有成就感。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中提出要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加强沟通反馈,调整收入结构,控制药品与材料的使用,降低患者支出成本,用高质量的技术吸引周围的病人。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

随着我国信息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渐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这要求各高职院校应紧跟时展需求,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及应用能力,现如今,购物、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都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实施信息管理。高职院校教师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学生有效整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在大量的信息资源中实现快速搜集、分析,整理有用信息的能力。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认识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的重要性,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现代化发展进程,单调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现如今信息管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从提高信息管理效率的角度着手,秉承科学、开放的理念,把计算机技术有机融合到信息管理过程中。

一、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根据市场反馈信息可知,我国社会大环境更加趋向于信息化管理模式,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信息管理技术得到显著提高,与以往信息管理技术相比,进一步细化了信息的种类、增加了内容及数量,极其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信息管理人员而言,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时展需求,信息管理人员应紧跟时展趋势,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最新进展并加以掌握,且有效应用到信息管理中。例如,懂得如何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高效率查找有用的信息,懂得多种查找途径,知道如何处理种类较多的信息。高职院校是将学生与社会联结起来的关键纽带。当前众多行业在进行信息管理时引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我国多数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高等院校采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普遍体验到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便捷性、重要性,同时,高职院校教师逐渐认识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仅局限于简化工作,让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摆脱繁冗的工作流程,更能够将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上升到新的高度。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工作效率,深受教师及学生欢迎。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高校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到学生成绩统计、图书馆管理等信息管理中,为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便利,广大学生、教师都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快速找到想要的书籍,满足所需,不仅提高效率,且节约时间。

二、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重要性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等学院的任务,这需要科学的教学管理做支撑。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实践型人才,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高职院校应着手改进教学管理及信息管理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吸引更多学子到高职院校学习,促进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从本质上看,信息管理实质是合理分配并协调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以确保高职院校稳定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科学的教学管理要以教学管理的目标为依据,并结合各类信息和数据的分析结果。若用传统的方法处理这些海量数据和信息,仅是搜集、整理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因此,采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则能够更快、更好地达到想要的效果。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效融合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快速录入、快速处理信息和数据,准确全面反映教学状况这几方面。1.准确全面反映教学状况教学管理的工作不仅仅涉及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还涉及到将处理之后的信息反馈给全校师生。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下,教学管理为高职院校的师生提供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平台,从而及时的了解学校当前的管理和运行状况以及自身的发展和学习状况。因此,高效的收集整理功能、精确的计算能力以及强大的存储功能都为教学管理情况的获取提供良好的基础。[1]2.利于快速搜集、录入信息及数据高职院校的信息管理主要是搜集录入学生成绩、社会实践等各类数据。根据以往的经验。采用手工录入的方法极容易造成误差,同时耗费时间比较长,整体效率较低。与之相反,采用图片扫描仪、光学扫描仪等现代化的信息整理技术和工具,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3.利于快速处理信息及数据采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大量的数据、时间紧迫往往会造成工作中出现错误,尤其是面对期末成绩整理等短时间需要完成的采集整理任务,对于高职院校工作人员来说压力较大。现代计算机具有极高的计算和统计能力,有助于高校人员快速进行数据搜集、分析处理等系列工作,一定程度上大大缩短工作周期,使学院全部教学管理系统得到高效率实施。与此同时,从便捷度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满足高职院校跨地区、跨空间查阅已整理的数据,不受传统教学管理空间、时间限制。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的策略

互联网已渗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于计算机技术应用最为普遍的信息管理方面,运用效果十分显著,也受到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肯定,但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新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作为新知识的接收者,都不应只是被动接收书本上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应主动从各方面了解最新技术,积极学习,具体可以从提升信息化管理意识、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信息品质等方面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融合。[2]1.提升信息管理意识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整合到信息管理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环境所要求的。首先要做的是不断强化高职院校教师及学生的信息管理的意识,只有提高大家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家了解学习新的计算机技术,用于提高信息管理工作效率。信息化意识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策略的实施夯实了基础,利于继续进行信息化系统管理改革,提升信息质量,强化信息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信息管理意识的提升有利于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更好地结合,对于当前的市场而言,就是一种信息化社会,但是对于市场经济发展来说,也是各种行业之间的竞争,要在当前的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得比较稳固的位置,更要积极地了解当前的信息,进一步促进信息获取能力提升,信息管理人员应了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相关的领导要做好信息管理支持工作,并且不断提升对于信息管理的投入。2.形成更加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实现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的科学整合,促进工作人员信息素质的提升,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便利性,进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引进到信息管理过程中之后,相关的信息管理人员对如何使用计算机开展管理工作有初步了解,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此外,要考虑系统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进而实现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搭建专业信息管理系统须具备以下几方面内容:数据库、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工作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不仅要积极的了解系统数据库的内容,而且要及时存储相关信息,以达到有效发挥查询以及检索的效果,建立良好的信息基础。网络技术方面,需要在信息管理的各个方面体现自己的作用,在不同方面进行应用;对于工作人员来说,要进行有效应用,操作达到比较熟练程度,才能不断完善管理网络,促进信息管理系统更加完善、更为安全。3.促进信息品质提升对于信息管理工作来说,可能会出现关于信息冗余的问题,所以要在整体上针对信息采集的品质进行提升。但操作的时候,需要提高信息品质而且采集有价值的信息,形成比较完善的数据库系统。4.丰富库存资料要促进信息发挥作用就要保证信息库存完整,因此,信息库存要做及时更新,不断积累扩充新内容,以符合信息管理对于信息的需求,避免因为库存信息不足导致很多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的整合,进一步提升信息管理工作的能力及效率,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展现自身价值。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收集比较前沿的信息资源,采用高效、便捷的技术以更好地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信息管理工作的整合,促进信息管理的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