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19 16:11: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国有经济 调整改组 控制力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些新要求,既与十六大确定的到2020年奋斗目标相衔接,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又根据新的情况和条件充实了奋斗目标,增强了目标的针对性,进一步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形成了一个更高、更综合的现代化概念。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精神,贯彻落实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描绘了新蓝图,开启了新征程。向这样的目标进发,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须强化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所谓经济基质量控制力是指高质量的经济以其先进的企业素质和技术,极佳的经济效益、极强的竞争力、抗风险力和资本的集中力、积聚力、扩张渗透力所形成的支配和主导其它经济发展的作用。它的控制力,横向表现为对周围经济的控制力,纵向表现为对周围经济的控制的先导力。
一、国有经济的本质是其控制力产生的根据
国有经济是建立在现代化生产力之上,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者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国有经济的这种本质特征是其产生经济控制力的客观根据。优越的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之所以产生,是由其社会属性决定的。第一,优越的国有经济制度促进了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使其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第二,国有经济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第三,国有经济是科技进步的坚强后盾。国家运用国有经济的经济实力使投资风险巨大,其他经济无力也不敢承担的尖端科研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国有经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起着支撑作用。在目前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国有经济虽只是占其中一个份额,但随着国民经济的部分质变,最终将促进国民经济发生“国有量化”的整体质变。国有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它应该是高质量的经济,与此相适应的应该具有强大的经济质量控制力。
二、“调整”、“改组”是发挥和增强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的战略举措
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发挥的程度与国有经济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目前满足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的条件还存在不足,影响了控制力的发挥。主要是“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企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范经济,缺乏市场竞争力”。为此,我国实施一系列举措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改组,以满足国有经济高质量的要求,从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些“调整”、“改组”的重点是:在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上,退单一的国家独资形式,进为国有经济控制多种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在国有经济的分布上,退国有经济在所在经济领域全面撒网、分布过宽,进为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优化分布及质量的提高;在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上,退单纯追求国有企业数量扩张,忽视质量的提高,进为保持必要的数量,重视质量的提高;在国有经济的质量上,退“大而全”、“小而全”低效率、低效益和重复建设,进为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走规模经济和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质量经济之路;在技术进步上,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落后,发展乏力,进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据重要地位,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发挥技术先导作用,走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目前国有经济存在的质量问题,实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改组”,要求在“进”、“退”工作的过程中要有所作为,在“退”的领域应该有所不为。经过“调整”、“改组”,要使国有企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产量型和效益型转变,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其经济控制力。
三、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的表现
“调整”、“改组”战略举措的实施,使国有经济产生经济质量控制力的必然性变为现实性。经济质量主要由企业素质、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组成并相互作用产生的经济效益状态。高质量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一是,企业素质的先进性。二是,技术的先导性。三是,经济运行的高效性。四是,优势的竞争性。五是,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国有经济质量提高后所形成的控制力主要表现是:第一,国有企业素质的先进性是控制力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国有企业先进的企业制度,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较高的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较强的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模范地遵纪守法经营,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指导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国有经济质量提高,控制力增强的微观基础。第二,技术的先导性是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产生的核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的支撑和带动。由于国有经济在新兴产业的高技术产业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核心技术,占据了技术制高点。第三,国有经济的高效益是经济质量控制力产生的支柱。高效益是经济质量高的重要标志,有了高效益,首先使国有企业资本积累率和员工收入提高有了经济来源,从而调动了员工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国有经济实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其次,高效益使国有资本的集中力、积聚力、扩张力、渗透力、经济辐射力增强,使之在国民经济中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再次,高效益使国家利税收入增加有了保证。第四、国有经济抗风险能力是控制力形成的关键。抗风险能力是建立在国有企业先进素质、技术水平、优质的竞争力和经济高效益的基础之上的。国有企业素质的先进性是抗风险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国有经济技术的先导性是抗风险能力产生的核心,高效益是抗风险能力得以实现的实力基础和坚强后盾,国有经济极强的竞争力是抗风险能力的表现。总之,只要国有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就能产生质量控制力,从而有效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
企业素质、技术、经济效益、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共同构成企业的经济质量体系。其中,企业素质是基础,技术是核心,效益是支柱,竞争是表现,抗风险能力是关键,五者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从区别看,主要表现为:五者各自表现的形式不同,作用的领域和对象不同,特定的内涵不同;从联系看五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经济质量,共同发挥控制力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的思想学习“决定”精神,从构成经济质量的五要素上努力工作,使其优化升级,促进国有经济质量提高,以增强其经济质量。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质量管理的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形成过程中,建筑业管理体制同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由于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建筑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合资、独资、民营企业投资比例逐步上升。二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进市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在市场中平等竞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建立了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是政府从过去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间接调控进行管理,这样形成了新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
二、目前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工程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两个部门就能控制管理的,形成的因素较复杂,时间也长,从生产的过程上讲,牵扯到各个方面因素。包括规划质量、地质勘察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安装质量、物业管理质量等,还涉及建筑原材料质量,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如国家对工程质量政策的管理,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对工程建筑材料、产品的管理及建筑市场和现场的宏观管理等。
三、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质管理 1、加强教育,提高工程质量意识
建设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设工程应以质量为中心,只有高质量才有高效益。一是高质量工程能延长用户的使用寿命,创造出成倍的使用价值。二是高质量工程能使企业赢得信誉,占领市场。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良好机遇,要把握好这个机遇,促使建筑业飞速发展。而这个机遇能否抓住,关键还在于工程质量。工程建设要以质量为中心,以质量兴业,这是发展经济的新形势。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建设者,一是树立建设高质量工程的意识。二是齐抓共管工程质量。各级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要通过宣传、集会、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意识,并负责组织建立好各级质量保证体系,制订质量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和奖罚条例,逐步建立业主负责制,政府监督,企业实施的质量管理体制,使每个建设者人人都重视质量,人人都是质量监督员。
2、加强施工前的监督管理
对施工前的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有关设计、勘察文件审查的监督管理。二是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重点是施工招投标的监督,实现市场监督与质量监督的有效结合,通过质量监督审查促进市场竞争的规范化和良性运转,通过市场有效运作,保证质量监督的有效性;三是对合同文本的监督,重点是施工合同的监督,把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落实到合同条款中,以合同的法律效力约束各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内容的审查监督,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过程的预控监督。
3、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实行建设者终身责任制度
建设单位、开发单位的业主行为不规范,已形成质量不稳定或质量低劣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应引起社会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严格规范业主行为成为加强工程质量的主要工作。
4、加强对建设监理单位的管理,提高建设监理质量
建设工程质量监理制度是一项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制度,对所建设的项目按规定委托或公开招标选择监理单位。政府要加强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工作,并对监理单位资质实行动态管理,促使监理单位不断的提高监理水平。强化总监负责制,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岗位培训,不具备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的人员不得担任项目总监。业主在选择监理单位时要注重监理能力和监理水平的选择。
5、完善政府质量监督职能,加大执法力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法规,加快有关质量管理的法制建设,完善质量管理法规的同时,强化政府监督抽查力度,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6、竣工后的监督管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审时度势,提出了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从而把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好”与“快”两字的互换,不是文字次序的简单调整,其有着长远而又深刻的意义,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理念的大转变,是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观点的提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过去提的“又快又好”,偏重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这种提法有着一定的历史因由,是我国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做出的发展战略选择。经济“快”的增长,是扩大经济总量,奠定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为“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才得以极大提升,从而积累和创造了求“好”求“质”的条件。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以及开始步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果仍然停留在追求速度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式增长方式的培养,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历史进步的必然性,是我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的新飞跃。
要辩证地把握“好”与“快”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的“好”,不是不要“快”,而是为了实现持续、长久和稳定的“快”。倡导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由过去更多地强调发展的速度,强调GDP的增长率,转为更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是必要的,但这种“快”必须是在“好”的基础上的体现,是要实现国民经济保持高质量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整体而言一直保持在高速增长的状态,并逐渐形成了受到世界关注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但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结构性的问题,如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城乡经济增长差距的矛盾、社会消费结构的差距等等[1]。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提高劳动力质量,这样才能创造更加稳定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经济增长的质量好坏需要从经济增长的条件、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经济增长的结果三方面着手,并以此为依据。从经济增长的条件着手,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基本状况;从过程来看,即经济增长结构的基本情况;从结果来看,即经济增长的效果和社会福利的变化情况。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是该国能够长期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国土范围内的各种有利于创造国民财富的自然、人为条件和能力,其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系统内包含的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功能特性。
质量高的经济增长必然是以高质量的国民经济素质作为基础的,而在其中人力资本投资又是决定国民经济素质的重要因素。国民经济增长能力不足,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必然会导致农村甚至城镇居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和力度降低,青壮年劳动力无法获得享受高水平教育、获得高技能的机会,使得农村劳动力整体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无法获得更高的收入,即分配不均,促使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从而导致国家劳动力质量水平降低。而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使得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严重失衡,某些消费品更加倾向于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受到抑制,进而抑制了社会的总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而目前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福利逐渐减少,青壮年工作压力加大[2]。收入分配不合理矛盾的加剧也会影响国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从而通过各种机制和渠道抑制经济的增长。由此,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质量水平便成为改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质量之间的平衡
(一)提升劳动力质量水平
目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阶段,此时正是教育经费相对于人均收入水平来说较高的阶段,当城乡收入扩大时,低收入家庭面临的教育经费问题更加严峻,致使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即降低各级教育的入学率,进而降低全社会的毕业生文化水平。要想解决该问题,除了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社会分配制度之外,还需加大对国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在国家经费投入的条件下,吸纳社会公益资金,用于国家的教育事业,针对特困地区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靠教育手段不断提升劳动力的整体质量水平。而各高等教育学府应当沿袭当前使用的特招方式:向特困地区分配特定的招生名额,给予当地学生求学的机会;向特困地区分配特定名额,进行定向培养等。但在扩大教育范围的同时还需注意教育工作的质量,不可盲目追寻数量而忽略质量。
(二)缩减城乡收入差距
缩短城乡收入差距需要从完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支出)、二次元经济结构的优化等方面着手。当然,福利方面的改善不能仅仅着眼于整体层面的分布,还应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带来的果实在社会中的分配情况。但若从整体来看,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经济增长的水平却降低,这样的福利结构也是不合理的。而就目前中国的社会现状而言,缩短收入差距还需注意治清廉的角度,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对贪污受贿的行为进行处罚,还政治一个干净、纯洁的面貌。需要构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培养真正的人民公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将教育、福利等社会民生事务处理好[3]。
(三)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
人是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增长的实现者和成果享用者,其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提升自身生活水平,优化基本生活条件。在发展经济同时,不能以某些人的利益为中心,而应兼顾各方面发展的均衡,不能为了某地的发展而舍弃某一方的利益。从发展的实质来看,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才能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更有利于实现人的价值。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收入差距进行控制,适量的收入差距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生产意识,提升劳动生产力,但过大的收入差距反而会抑制国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结论
由上述可知,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负相关,即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越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成长收入的不断增加不仅不利于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果实,而且通过劳动力质量水平资质了经济的增长,加剧社会矛盾。从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必须在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中重点关注收入的平等分配问题,正视利益冲突之间的转化问题,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钞小静,沈坤荣.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4,6(20):64-65.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企业发展
0 前言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电力工业在社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给电力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力行业面临着诸多的变化和问题。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要顺应新形势下的变化,电力工程管理需要不断的改进,力求创新突破,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建设。
1 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和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1.1 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
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工程不再只是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程。电能早已经作为能源和动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力工程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除了火力发电作为主要的发电形式之外,核电和水力发电也在迅速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也正在兴起。这使得电力工业和社会生产实践休戚相关,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而同样,新时期的电力企业也面对着许多新的问题。
1.2 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竞争力,以保持自己得优势地位。因为电力工业是基础工业,其作用非常重要。电力企业应该做好面对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加强创新的管理模式。寻找新的发展办法,进行自身建设,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好这些,需要寻求更好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1]。
2 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相关对策
2.1 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在整个电力工程中时最重要的,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要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问题,即使一个很小的质量问题,也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质量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发展,降低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导致危险的事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电力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施工时,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都要加强管理,不疏忽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把好关,要保证安全,不留任何隐患。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特殊性,难免会有质量问题存在于施工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措施预防,避免其发生。规范、合理的保证电力工程管理。
2.2 提高质量意识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很多问题是由于人的疏忽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势在必行,施工人员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施工人员更要了解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认真的调研现场,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发现问题、避免问题,并要引起人们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系数。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大力的培养人才,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样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2]。
2.3 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竞争激烈, 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材料的购买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会对整个施工工期和质量造成影响,也会对成本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加大监督和管理材料采购的力度,相关的负责人员要严格检验。这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电力企业打算在工程建设中获利,一定要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在质量达到最初的要求和标准时,尽量降低成本,但不能因为利益,而忽视质量和安全。
3 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3.1 创新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电力工程数量增加,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企业不仅要做好质量管理,还需要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来提高竞争力。
社会在发展进步,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体制也要进步,在电力企业中,如果体制不够完善,就会有诸多问题问题出现。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殊形式和发展目标,具体规划,把现代的管理办法灵活运用到电力工程管理中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工程来说,应该对未来要到来的风险提前预防。这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履行责任的责任[3]。
3.2 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求了,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社会需求多种多样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电力企业一定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力求突破创新,经过实践来寻找答案。电力工程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全方位的对电力工程管理进行改进。未来的电力行业将会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正在逐步深入。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企业自身出发,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对相关的工程管理的体系进行完善,使其变得专业化,科学化。做好管理,一定要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意识,抓好成本控制,因此而提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使电力企业适应激烈地市场竞争,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庆军,杨立冬.电力工业工程管理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0):65-66.
[关键词] 奥运旅游 文化消费经济 可持续性发展
一、奥运旅游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1.奥运旅游的概念。奥运旅游是指由于奥运会的召开而引发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如参加和观看奥运会的各类体育竞赛、会议、交流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以奥运会为契机在举办国从事的各类旅游活动等,不仅包括国内外旅游者观看奥运会的旅游行为,也包括国内外旅游者在奥运会期间(前后两届奥运会之间的时段内)由于奥运会的原因在举办地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各种旅游活动,是奥运会所引起的所有的旅游活动。奥运旅游伴随着奥运会而产生,但持续时间远比奥运会长,一般从筹备奥运开始,一直延续到奥运会后若干年,即奥运旅游不仅是举办年的事,而是长期的以举办城市为中心的大范围的系统的旅游活动。奥运旅游并不是一种新兴的方式,只是事件旅游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举办国的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旅游活动。从旅游本身看,奥运旅游中包括了体育旅游、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等多种形式,是大型体育盛会与各种旅游活动的融合,是一种综合性强、客流量大的活动
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对奥运旅游的研究是从奥运会文化产业的研究开始的,在奥运会的历史长河中,旅游一直是相伴而行的,但真正意义上的奥运旅游的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众文化出现后,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飞速发展,2000年的悉尼奥运的诸多优势如参与者多、影响力大、效果显著几其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引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的关注。国外对于奥运旅游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对体育旅游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旅游学及体育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旅游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国内对2008年北京奥旅游的研究很多。
二、充分发挥北京人文资源优势,打造可持续性发展的奥运旅游文化消费经济
1.北京奥运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对北京而言,发展文化消费经济主要是发展以丰富而深厚的人文资源为主体的休闲、旅游,这与北京奥运战略的精神完全一致。同时,它还符合当代的利用超级国际赛事,给城市一个新的准确定位,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竞争力的城市推广理论。北京文化产业优势对其他产业具有带动作用,对全国旅游经济也有积极影响。自1989年旅游业被中央确定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以后,北京的旅游业也开始进入了高速的发展阶段。旅游业是北京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2005年北京已确定2006年~2020年间,将把旅游业打造成北京市支柱产业,这不仅完全符合北京市的产业特点,更是充分利用北京奥运良机,大力发展后工业化文化消费经济的战略需要。
2.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奥运旅游文化消费经济。旅游市场需求扩大会对高质量旅游产品产生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可定为:旅游业作为一个相对内容丰富的、空间平衡的自给自足的行业,不断而稳定地对当地福利做出贡献。所有游客分为:中心游客CV(在景区中心地居住、游览)和边缘游客EV(在景区之外居住,如同居住于郊区每天通勤上班的人那样,要乘车来景区游玩)。因此,随着旅游需求的扩大,游览区域的增大,中心游客和边缘游客之间的信息差距也会随之加大。与建立高质量生产者信誉相关的信息成本,可以使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也可以通过边缘游客获悉信息的时间缩短而使问题得到解决:通过目标性信息策略,确定遵守一揽子规定价格、原创产品的经营者,发放质量标签,提高游客识别低质量产品,从而避免购买。值得注意的是,高质量的中心游客更愿意高价购买这些具有真正人文价值的高质量产品,这一点对人文资源丰富的旅游城市十分重要。当然,还可以通过实行许可证制度、专利产品制度,提高最低质量标准来规范市场,虽然可能有一定的阻力,但是为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了北京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为了打造国际性大都市知名文化消费澎湃,这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面对不断扩大的旅游市场需求,产品的价格不可能无限地上升,多数情况下,市场价格超过一定的界限,最终都会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以较低的价格,伴随者低质量产品,提供类似的旅游体验,结果,必然是整个市场充斥着低质量产品及生产者。这样,一个城市通过以较低的欣赏参数来吸引游客,在较低价格的市场上取得发展,从而把城市定义在低质量的旅游目的地。随着质量的下降,城市已不再对高质量中心游客具有吸引力。虽然游览城市人数仍很多,甚至短期还在增加,但市场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继续向下盘旋。这实际已经不再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由于受到景区自身接待、空间容纳能力的限制,短期边缘游客人数激增,会严重损害文物的价值或破坏景区的生态环境。如丽江古城和龙雪山的自然环境已大不如从前。江苏的古镇周庄,更是由于开发不力,如今对游客吸引力也大大降低。这些都成了非持续发展的典型。可持续性的旅游业发展就意味着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价格相当高。中心游客通常是不讳用地质量的旅游目的地和产品来替代高质量、高价格的、人文资源丰富的、拥有优质产品的目的地的。所以,北京市的旅游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主动与旅游相关行业协调,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整顿和改善旅游的市场环境,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只要有高需求高质量的中心游客,具有高质量人文资源的目的地就会有不断创造高质量产品的动力,因为旅游的需求原本产生于高质量的文化氛围之中。中国经济作为亚太经济区发展的龙头,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然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此,北京的旅游业应该在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奥运的巨大商机,着力打造国际品牌,使北京的旅游业真正做到“两条腿”走路,真正走上持续、高速发展的道路。此外,要积极地吸取悉尼旅游营销的成功经验,广泛地开展与奥运国际赞助商、合作伙伴的协作,在世界范围内强势推出北京奥运的王牌,展开经济的营销,尽可能地延长奥运的周期,把北京塑造成地区乃至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三、实现文化消费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打造城市新形象,实现城市经济成功转型
1.根据北京市《人文奥运行动规划》的精神,由国家全资提高世界文化遗产的“软服务”环境;对国家级的处文物景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有国家与北京市地方共同出资修缮,对周边道路及设施进行维护,拆除与人文景观不协调的广告,甚至建筑物,尤其是视觉上的污染,真正做到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协调。
2.对北京市级重点景点,包括胡同、四合院等历史保护街区和博物馆,进行翻建、维护和修缮,不仅可以满足奥运期间大部分的边缘游客的需求,同时也起着奥运旅游高峰期对国家级重点人文景观很好的分流作用,减轻这些景点在短时期接待骤然增加的边缘游客的压力,也很好地宣传了北京的特色民族文化,加深了彼此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
3.由各行业协会组织协调,推动北京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利用奥运的契机和奥运商品许可证制度,开发与奥运相关的产品,适时地推向市场,既满足了游客旅游购物的需求,还弘扬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又可以加快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步伐,促使其向产业化方向的发展。
4.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的相关配套设施,尤其要转变观念,更要注重提高服务的文化水准(比如能够对中心游客提高多种语种的语言导游服务,达到文化层面的深切交流)。加强对景区的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游客为中心,增加景区的亲和力和浓郁的人文历史感,从而凸现其悠久的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的文明和承揽灿烂的文化传统。
5.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北京文化消费经济战略的需要,除了文化消费经济中心的人文资源部分,相关的辅行业:如交通、宾馆、饮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客人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除了奥组委已经指定的接待单位,各行业协会和行业主管部门还要对本行业进行彻底的整顿,提高行业的最低质量标准,提升行业进入的门槛,杜绝低质量的生产者的鱼目混珠。对高质量、信誉好的生产者发放许可证,实行专利权制度和特定情况下垄断经营等措施,保证旅游业市场有序、稳定和良性发展。
6.通过对旅游业一级部门和二级部门或相关辅助部门之间的所获得利润的合理比例再分配,使得景点和周边配套设施协调,保证足够资金可以用来投入到文物的保护、修缮。
7.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使整个城市的现象,通过网络媒体,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那些希望趁北京奥运之际前来观光的游客,这也是北京“科技奥运”理念的要求。不仅大大缩短了游客的“获悉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详细、完整的目标性信息政策,使得高质量的生产者为广大游客所了解,不仅避免了低质量的产品和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欺骗,还可以以次提升城市的现象、吸引力和亲和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设工程;质量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筑企业走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并逐步形成新的建设管理体制。在新的杜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成为摆在我们工程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建筑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住宅产业,在以货币形式分配以来人们越来越注意工程质量。同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以质量求效益,质量求生存,质量求信誉,已成为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关键。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质量管理的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形成过程中,建筑业管理体制同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由于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建筑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合资、独资、民营企业投资比例逐步上升。二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进市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在市场中平等竞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建立了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是政府从过去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间接调控进行管理,这样形成了新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
二、目前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工程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两个部门就能控制管理的,形成的因素较复杂,时间也长,从生产的过程上讲,牵扯到各个方面因素。包括规划质量、地质勘察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安装质量、物业管理质量等,还涉及建筑原材料质量,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如国家对工程质量政策的管理,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对工程建筑材料、产品的管理及建筑市场和现场的宏观管理等。我们从管理上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工程质量认识不足,重视工期和经济效益,轻视质量。
质量管理机构不健全,质量责任不落实。有的建设单位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任意压价、分包、转包、分肢工程,强行让施工企业垫资施工或使用劣质建材,造成工程低价低质。
2、有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采用地下交易的办法,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承揽工程,有的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人员素质低,以包代管,不严格执行技术规范、标准,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盲目追工期,抢进度,使工程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3、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刚刚起步,监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监理人员素质不高,有的监理单位不到位。有的质量监督站监督不力,执法不严。
4、建筑产品售后保修服务质量跟不上。住房成为商品,售后服务越来越显得重要,而有的施工企业交了钥匙就无任何责任。对保修不闻不问,一走了之,一旦有问题得不到及时维修。
三、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质管理 1、加强教育,提高工程质量意识
建设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设工程应以质量为中心,只有高质量才有高效益。一是高质量工程能延长用户的使用寿命,创造出成倍的使用价值。二是高质量工程能使企业赢得信誉,占领市场。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良好机遇,要把握好这个机遇,促使建筑业飞速发展。而这个机遇能否抓住,关键还在于工程质量。工程建设要以质量为中心,以质量兴业,这是发展经济的新形势。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建设者,一是树立建设高质量工程的意识。二是齐抓共管工程质量。各级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要通过宣传、集会、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意识,并负责组织建立好各级质量保证体系,制订质量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和奖罚条例,逐步建立业主负责制,政府监督,企业实施的质量管理体制,使每个建设者人人都重视质量,人人都是质量监督员。
2、加强施工前的监督管理
对施工前的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有关设计、勘察文件审查的监督管理。对设计、勘察单位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监督,重点是放在对设计、勘察文件的审查监督把关上。一旦发现其违犯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设计和勘察文件,可以通过直接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使直接责任主体承担由其失误疏忽或有意所造成的质量责任。通过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管理和依法处罚,并将其不良行为记录在案,纳入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的信用档案,形成信用约束力,促使建设主体改进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有效促进质量体系良性运作,规范所有主体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质量行为,严格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查控制,实现设计和勘察文件的质量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二是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重点是施工招投标的监督,实现市场监督与质量监督的有效结合,通过质量监督审查促进市场竞争的规范化和良性运转,通过市场有效运作,保证质量监督的有效性;三是对合同文本的监督,重点是施工合同的监督,把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落实到合同条款中,以合同的法律效力约束各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内容的审查监督,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过程的预控监督。
施工前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归根到底是对业主质量行为的监督管理,因为业主是所有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这也是规范建设业主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重要措施。
3、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实行建设者终身责任制度
建设单位、开发单位的业主行为不规范,已形成质量不稳定或质量低劣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应引起社会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严格规范业主行为成为加强工程质量的主要工作。
4、加强对建设监理单位的管理,提高建设监理质量
建设工程质量监理制度是一项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制度,对所建设的项目按规定委托或公开招标选择监理单位。政府要加强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工作,并对监理单位资质实行动态管理,促使监理单位不断的提高监理水平。强化总监负责制,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岗位培训,不具备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的人员不得担任项目总监。业主在选择监理单位时要注重监理能力和监理水平的选择。
5、完善政府质量监督职能,加大执法力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法规,加快有关质量管理的法制建设,完善质量管理法规的同时,强化政府监督抽查力度,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6、竣工后的监督管理:
竣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的把关监督管理。首先要保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工程对国家和公共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响。其次是把装修、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监督纳入建设工程全寿命质量监督管理的范畴:一是要杜绝或减少由于装修、维护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造成对已有建设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环境质量的破坏,引发质量事故;二是避免由于维修、维护的质量达不到要求给国家和公众用户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直接损失。在这一阶段的监督应着重把好两关;一是严格对其竣工验收备案的审查、监督,确保备案登记的可靠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对装修、维护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使建设工程全寿命期内的质量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为用户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建设工程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倡和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将工程质量管理纳入经济管理的范畴,以解决工程交付使用后发生质量问题住户找不到责任方的后顾之忧。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质量管理的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形成过程中,建筑业管理体制同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由于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建筑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合资、独资、民营企业投资比例逐步上升。二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进市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在市场中平等竞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建立了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是政府从过去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间接调控进行管理,这样形成了新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
二、目前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工程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两个部门就能控制管理的,形成的因素较复杂,时间也长,从生产的过程上讲,牵扯到各个方面因素。包括规划质量、地质勘察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安装质量、物业管理质量等,还涉及建筑原材料质量,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如国家对工程质量政策的管理,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对工程建筑材料、产品的管理及建筑市场和现场的宏观管理等。我们从管理上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工程质量认识不足,重视工期和经济效益,轻视质量。质量管理机构不健全,质量责任不落实。有的建设单位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任意压价、分包、转包、分肢工程,强行让施工企业垫资施工或使用劣质建材,造成工程低价低质。
2、有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采用地下交易的办法,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承揽工程,有的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人员素质低,以包代管,不严格执行技术规范、标准,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盲目追工期,抢进度,使工程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3、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刚刚起步,监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监理人员素质不高,有的监理单位不到位。有的质量监督站监督不力,执法不严。
4、建筑产品售后保修服务质量跟不上。住房成为商品,售后服务越来越显得重要,而有的施工企业交了钥匙就无任何责任。对保修不闻不问,一走了之,一旦有问题得不到及时维修。
三、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质管
1、加强教育,提高工程质量意识
建设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设工程应以质量为中心,只有高质量才有高效益。一是高质量工程能延长用户的使用寿命,创造出成倍的使用价值。二是高质量工程能使企业赢得信誉,占领市场。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良好机遇,要把握好这个机遇,促使建筑业飞速发展。而这个机遇能否抓住,关键还在于工程质量。工程建设要以质量为中心,以质量兴业,这是发展经济的新形势。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建设者,一是树立建设高质量工程的意识。二是齐抓共管工程质量。各级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要通过宣传、集会、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意识,并负责组织建立好各级质量保证体系,制订质量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和奖罚条例,逐步建立业主负责制,政府监督,企业实施的质量管理体制,使每个建设者人人都重视质量,人人都是质量监督员。
2、加强施工前的监督管理
对施工前的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有关设计、勘察文件审查的监督管理。对设计、勘察单位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监督,重点是放在对设计、勘察文件的审查监督把关上。一旦发现其违犯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设计和勘察文件,可以通过直接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使直接责任主体承担由其失误疏忽或有意所造成的质量责任。通过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管理和依法处罚,并将其不良行为记录在案,纳入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的信用档案,形成信用约束力,促使建设主体改进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有效促进质量体系良性运作,规范所有主体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质量行为,严格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查控制,实现设计和勘察文件的质量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二是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重点是施工招投标的监督,实现市场监督与质量监督的有效结合,通过质量监督审查促进市场竞争的规范化和良性运转,通过市场有效运作,保证质量监督的有效性;三是对合同文本的监督,重点是施工合同的监督,把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落实到合同条款中,以合同的法律效力约束各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内容的审查监督,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过程的预控监督。
施工前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归根到底是对业主质量行为的监督管理,因为业主是所有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这也是规范建设业主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重要措施。
3、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实行建设者终身责任制度
建设单位、开发单位的业主行为不规范,已形成质量不稳定或质量低劣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应引起社会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严格规范业主行为成为加强工程质量的主要工作。
4、加强对建设监理单位的管理,提高建设监理质量
建设工程质量监理制度是一项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制度,对所建设的项目按规定委托或公开招标选择监理单位。政府要加强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工作,并对监理单位资质实行动态管理,促使监理单位不断的提高监理水平。强化总监负责制,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岗位培训,不具备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的人员不得担任项目总监。业主在选择监理单位时要注重监理能力和监理水平的选择。
5、完善政府质量监督职能,加大执法力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法规,加快有关质量管理的法制建设,完善质量管理法规的同时,强化政府监督抽查力度,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6、竣工后的监督管理:
竣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的把关监督管理。首先要保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工程对国家和公共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响。其次是把装修、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监督纳入建设工程全寿命质量监督管理的范畴:一是要杜绝或减少由于装修、维护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造成对已有建设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环境质量的破坏,引发质量事故;二是避免由于维修、维护的质量达不到要求给国家和公众用户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直接损失。在这一阶段的监督应着重把好两关;一是严格对其竣工验收备案的审查、监督,确保备案登记的可靠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对装修、维护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使建设工程全寿命期内的质量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为用户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建设工程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倡和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将工程质量管理纳入经济管理的范畴,以解决工程交付使用后发生质量问题住户找不到责任方的后顾之忧。
一、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是指经济发展效率,即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与产出关系。效率是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也是经济发展质量的中心,其高低可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优劣。单位投入获得的产出越多,表明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越高。一般来说,生产要素投入数量、配置效率及其组合方式决定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方式。如果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在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说明经济发展质量较低,经济发展方式为数量型;如果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在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则经济发展质量较高,经济发展方式为质量型。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既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集中反映,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评价经济发展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有:
——劳动生产率。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劳动消耗,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劳动力投入产出水平的指标,根据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全社会平均从业人数对比来计算,反映社会平均每个劳动者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劳动者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其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劳动者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受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产业结构、规模效益、政策体制等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综合性,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将劳动生产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把经济发展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投资产出率。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相应的场所以及与之相关的机器设备等,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活动的起点是从投资开始的。投资产出率是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投资产出率=当年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投资产出率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全面评价投资使用效率的综合指标,可用来说明投资规模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投资产出率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这一指标从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角度出发反映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科技水平和优化投资结构。
——贷款产出率。经济活动要有资金(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投入,经济活动主体所需资金除部分自有资金外,一般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客观反映这部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所谓贷款产出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银行贷款余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贷款产出率=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银行贷款年平均余额。贷款产出率反映的是银行贷款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贷款产出率越高,贷款的使用效益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将贷款产出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
——耕地产出率。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我国是一个耕地相对贫乏的国家,农业发展又离不开耕地。因此,应将耕地产出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耕地产出率是农业总产值与耕地面积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耕地产出率=农业总产值/农业耕地面积。耕地产出率反映的是耕地利用效率,产出率越高,使用效率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耕地产出率不仅受耕地质量的影响,还受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将其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既注重保护耕地数量,又注重提高耕地质量,并提高其集约利用程度,努力增加单位耕地产出,确保经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安全。
二、经济发展的充分性
经济发展的充分性是指经济发展潜能的利用程度。经济发展潜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现有各种社会与经济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现有生产能力是否已充分发挥了作用;二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是否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是否使原有的生产能力得以提高,是否为经济系统在未来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各种必要的物质与技术条件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在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同时,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性从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角度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实现了充分性就意味着条件允许下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的直接反映,保持适当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国民经济高质量运行的基础和集中体现。没有速度,潜能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根据经济发展潜能,评价经济发展充分性的指标主要有:
——经济增长率。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把它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要求对立起来,而是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任何经济发展都要求有一定的速度,速度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史上众多的实例表明,各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的持续差异是造成他们之间经济实力变化的根源,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速度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所谓经济增长率是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与基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百分数,其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报告期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基期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基期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00%。稳定、合理、持续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显著标志,以其评价经济发展质量,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当然,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对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可以过度“痴迷”国内生产总值,不顾经济效益一味追求高速度。
——就业弹性系数。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充分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一般来说,经济发展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它们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因为经济发展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因而会引起技术性失业。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存在着高敏感度的弹性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就业弹性系数来表示。就业弹性系数是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即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弹性系数=当期从业人员增长率/同期GDP增长率。该指标从劳动就业变化角度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状况,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使失业率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从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对推动经济发展的潜能。
——生产能力利用率。生产能力是指在合理的组织和技术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期间所能生产一定种类和质量的产品或处理一定原材料的最大能量。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反映经济发展的充分性,因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可以用生产能力利用率来衡量。所谓生产能力利用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实际产量与生产能力的比值,它从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角度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状况,其计算公式为:生产能力利用率=实际产量/生产能力×100%。该指标越接近百分之百,说明生产能力利用越充分,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差越小,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说明有部分生产能力被闲置,实际经济发展速度小于潜在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没有该项指标的统计,要正确评价经济发展质量,必须完善该指标的统计和考核办法。
三、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指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贸易结构等的协调程度,它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并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内容。协调的经济关系不仅标志着经济发展状况处于良好状态,而且是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在各类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化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它通过工业化的加速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质量提高。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是封闭、孤立的,总是在国际、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环境下实现。因此,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以用产业结构比、城市化率和对外开放指数来衡量。
——产业结构比。现代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成长模式,不同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整体效益,从而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增长,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质量状态。产业结构是指一国经济赖以构成的各种产业及其比重和相互关系,各产业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通常用产业结构比来表示。所谓产业结构比是一定时期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产业结构比=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势必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增加无效投入,影响经济发展。因此,产业结构比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应提高各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保持各产业之间的协调与均衡
.
——城市化率。城市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大力推进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目标与基础。城市化水平通常用城市化率来衡量,所谓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全部人口。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以城市化水平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对外开放指数。对外开放程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联系及竞争能力的强弱,对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实力、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是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具体表现。对外开放程度通常用对外开放指数来衡量,所谓对外开放指数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加权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对外开放指数=(进出口总值×0.4+对外资产负债总额×0.3+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总额×0.3)/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可反映国家或地区经济国际化程度及其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吸引外资的能力和强度等,以其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发展对外的协调性。
四、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是指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指资源、环境承载经济长期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过程是经济要素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机整合的过程。忽视质量的经济发展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严重损害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在自然资源被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经济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付出巨大资源和环境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低质量的发展,会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国内生产总值没有反映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耗损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单纯用其衡量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准确的。因此,评价经济发展质量不能忽视资源、环境代价。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可用资源供求系数、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来衡量。
——资源供求系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采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资料高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普遍不足,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下降。资源对经济支持能力即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可以用资源供求系数来表示。资源供求系数是资源可供量与资源需求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资源供求系数=资源可供量/资源需要量。当资源供求系数≥1时,资源供给足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当资源供求系数<1时,资源供给难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可供量与资源储量、新增资源可开发储量、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资源进口量等有关;资源需求量与经济结构、发展速度相联系。无论是资源供给还是需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质量。以资源供求系数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促进资源供求平衡,提升资源对经济的支持能力。
——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还与资源消耗量有关,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越大,经济发展质量越低;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下降,表明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由于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以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来反映资源消费状况。所谓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是指每生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要消耗多少能源,即能源消耗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其计算公式为: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耗总量(标准煤)/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使用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其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强制淘汰高耗低效产品,以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供求矛盾。
——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会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这些都会破坏环境、增加大气和江河水质污染等,从而产生环境质量成本。环境质量成本可以用单位产值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自然资源损失来加以衡量,单位产值环境质量成本=(环境污染损失+生态破坏损失+自然资源损失)/国内生产总值。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即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成本变动状况,其计算公式为: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报告期环境质量成本/基期环境质量成本-1。它是反映经济发展持续性的重要指标,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上升,说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差;反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较好。以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对被破坏的环境尽快进行恢复。
五、经济发展的创新性
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主要是指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在这里,技术创新已经不是单纯技术概念,而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经济学范畴,涵盖企业运行的全过程。技术创新既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19世纪下半叶开始,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成为当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使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从根本上来说,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手段,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可以用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专利授予权指数来衡量。
——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对科技进步的财力投入,是技术创新的物质保障。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即研究开发活动的全部实际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其计算公式为: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额/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各国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依据一般规律,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在1%到2%之间,才会有所作为;大于2%,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可能比较强。以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加大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使经济在不断创新中得到高质量的发展。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终要反映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上,高技术产业化是其重要形式。高技术产业化程度一般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的比重来衡量,它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反映该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科技进步状况,而且还包含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等诸多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容,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其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使技术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
——专利授权指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外资,意在用市场换技术。然而,现实情况是,外资在中国大量投资建厂,但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里。专利控制在外商手里,我们使用外国专利要付大量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再快,并不表明经济发展的质量高。自主知识产权掌握程度通常用专利授权指数来表示,所谓专利授权指数是反映专利授权变化的动态相对数,其计算公式为:专利授权指数=报告期获授权专利数/基期获授权专利数。我国的实践证明,只有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才是有后劲、可持续和高质量的。以专利授权指数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
六、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国民经济运行的平稳状况,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保证。这是因为:过度的经济波动会破坏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加大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如经济过热往往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过冷则会造成高失业率。当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并不是意味着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保持一个不变的常数,而是在正常经济发展速度附近窄幅波动,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越好,经济安全性越大,经济发展质量越高。稳定性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它可以用经济增长波动率和价格波动率来衡量。
——经济增长波动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率总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上下波动,判断经济发展是否稳定、过程是否健康,必须给出其波动的合理区间范围。一般当经济发增长波动率小于±0.5,且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处于协调状态时,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是平稳、过程是健康的;当经济增长波动率大于±0.5,或经济系统各主要比例关系处于失调状态时,表明经济发展不够平稳、过程不够健康。经济增长波动率可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差,除以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经济增长波动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要求各年经济增长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经济增长波动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将经济波动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价格指数波动率。价格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最终会通过价格波动得以反映。价格波动幅度越大,经济发展稳定性越差、质量越低。价格波动幅度通常用价格指数波动率来衡量,价格指数波动率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幅度,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化的价格指数主要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因而价格指数波动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价格指数波动率=(报告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所以要用价格指数波动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是因为稳定物价不仅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而且也是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标志。以此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七、经济发展的分享性
经济发展的分享性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果即经济发展对于减少贫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作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焦艳玲,1999),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很高,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较低,贫富两极分化,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低质量和不可持续的。因此,居民能否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是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的分享性可用居民收入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等指标来衡量,它要求经济发展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以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共享发展为目标的。
——居民收入增长率。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始终把保持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放在首要位置,以实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应把居民收入增长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居民收入增长率是报告期居民收入与基期居民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居民收入增长率=报告期居民收入/基期居民收入×100%。居民收入增长率可分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这是因为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及收入统计不同的现实情况,需要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分别反映,才能更具体、更实际地反映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其变化。以居民收入增长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恩格尔系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状况。所谓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居民总支出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总额。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在收入水平较低时,食品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品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方面转移。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以恩格尔系数评价经济发展质量,可使经济发展更多地关注居民生活质量。
——城乡居民收入比。收入分配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公平,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但如果差距过大,突破合理的度,就必然走向两极分化。居民收入差距除行业、地区差距外,最突出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可用城乡居民收入比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在城乡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能否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受到平等的待遇。城乡居民收入比差距越小,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协调程度越好;反之,表明城乡发展的协调程度越差,经济发展质量欠佳。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评价经济发展质量,能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
八、结束语
【关键词】固体矿床;经济评价;地质勘查
前言
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不断进行,我们一定要将固体矿床的快速地址——经济评价的工作做好,下面是笔者多年来总结出的一些工作经验,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大家予以批评指正。
一、地质勘查的意义
地质勘探工作的效果和质量首先取决子是如何计划和进行对某一对象釜的评价研究,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不同工作阶段对该对象研究程度的要求。
对勘探工作的状况所作的分析表明,在很多情况下,矿田和矿床的远景不能及时确定,甚至无法确定,对关于矿床构造和矿床形态方面的地质资料总结和利用得不够全面、不够及时,论证勘探方法时未能在适当地考虑矿床和矿体的地质特征以及对其后来开采要求的情况下去论证勘探方法,对矿石的工艺特性未能进行及时的和足够充分的研究等等。
二、矿床地质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
矿床地质经济评价主要由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国民经济效益评价组成。
1、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矿床未来工业开发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是根据矿床的具体条件按现行价格与财务制度,从矿山企业收支平衡的角度,通过一系列的动态或静态经济效益指标计算、分析和评价矿山企业投资的预期经济效益,从而反映矿床的经济价值。其指标构成主要有:
(一)矿山年利润或总利润;(二)净现值;(三)投资收益率;(四)投资回收期。
2、国民经济效益评价
国民经济效益是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利用现行价格与合理的计算参数来分析和评价矿床未来开发的预期国民经济效益。原则上它既包括直接的经济效果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间接经济效果,也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经济效果。参照我国有关部门目前对工业项目评估和矿床经济评价的一般规定,其主要评价指标包括:
(一)投资新增国民收入(投资国民收入净增值或社会净产值,静态)、投资国民收入现值(净增值现值,动态),以及相对效果指标(静增值率和净增值现值指数);(二)投资新增社会纯收入(社会净收益或社会盈余,静态)、社会纯收入现值(动态),以及相对效果指标(投资社会纯收入率或投资利税率等);(三)社会内部收益;(四)辅助指标,包括净外汇效果、国际竞争能力、分配效果及就业效果等。
3、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由于矿床从详查到工业开发,其经济评价所依据的基础资料和条件,都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从而必将导至评价计算参数及结果的某些改变,因此,需在企业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评价时,对矿床工业开发经济效果具有明显影响的各种主要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作出相应的估计。其一般内容包括:
(一)详查阶段的储量计算工业指标合理性分析;(二)矿床储量变化的风险分析;(三)技术经济指标敏感性分析;(四)矿石综合利用及资源损失情况分析,等等。
三、勘查工作中的问题
地质勘探工作中的这些欠缺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因为在地质勘探工作的设计、实施和进行过程中,未能始终考虑到某一研究阶段对矿床作充分研究的要求。由于违反了对矿床作充分研究的原则,就不能保证对研究对象的工业价值作出明确评价。其结果,势必要延长研究期限和追加新的费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质勘探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以及加快对矿床的评价,就要保证从工作必要性论证以及工作设计和进行直至编写工作报告(评价地质任务的完成情况)的所有阶段工作的系统性。在1981一1985年及到1900年期间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中规定,依靠采用先进的研究方法,保证加快开展苏联境内的地质研究工作,并提出“要制定和采用矿床的快速地质一经济评价方法”。违背了对客体作充分的和高质量研究的要求,违背了工作程序,缺乏或违反了相应的工作方法等,都会造成对矿床作出不可靠的评价,造成时间和物力的不必要的耗费。矿床快速地质一经济评价的任务是,在时间和物力耗费最少的条件下,确定出研究程度足够充分的矿床的储量,矿床的这个储量应符合能保证对矿床进行肯定性工业评价和使之尽快投产的最低要求。
四、控矿地质因素
在固体矿床的地质一经济评价中,控矿地质因素是第一位的。在勘探,即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立体地质填图的过程中,可以最充分地揭示这些地质因素。利用对面积性地质测量工作和详细地质勘探工作资料进行分析的现有方法,可以很高的可靠程度模拟研究区和某些研究对象的地质空间,查明各种固体矿产在该空间的分布规律及其表现特点。
因此,在地质勘探过程的早期阶段,就可取得有关研究对象控矿地质因素的代表性资料,并保证在经过理论论证的位置上合理地布置勘探工程。
五、预测评价
矿化规模的预测评价是地质勘探工作及其费用长期规划的基础,并且决定着所研毓的矿床和矿田及其毗邻地区地质勘探工作的规模和战略。在矿点(矿床) 研究的早期阶段,当现有的实际资料还不能对矿体作出详细的确凿有据的评价时,要通过对一个区域和含矿区已查明的构造规律的地质分析、关于研究区地球物理场特征的资料、地球化学异常的参数、关于所研究的工业成因型矿床的标准客体的资料及其地质一经济评价的经验来对矿体进行评价。
在普查阶段(普查一评价工作亚阶段),就必须善于针对具体的矿山一地质条件和经济一地理条件确定对矿物原料质量的要求,确定具有工业意义的和可以称之为矿床的研究对象的最小规模。地质普查人员也应掌握这种快速评价方法。为了能把新矿点提高到矿床的级别,或者为了有目的地去研究己知的矿床,必须确定可借以判断具有工业意义的客体的最低储量,就是说,要规定从矿床中得到的综合性价值,要与花在矿床的勘探、开采、选矿和冶炼上的费用相当。
质量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攸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质量月表彰大会领导讲话稿优秀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质量月表彰大会领导讲话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员工: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湖北东神楚天化工有限公司“质量月”活动的启动仪式。这次活动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开展“质量月”活动,对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推动质量振兴事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楚天化工作为我市质量兴企先进企业,率先导入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先后获得大冶市首届市长质量奖、黄石市第三届市长质量奖、湖北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楚天化工一直以来重视和坚持质量工作的结果。公司对如何抓好质量月系列活动已经提出了很好的方案,现在我代表市质监局就全面落实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有关问题讲几点意见:
第一,提高对质量工作的认识,把质量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 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上,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我们开展“质量月”活动,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关心质量、关注质量、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从政府到部门,从部门到企业,从企业到全社会,从高层领导到一般群众,都应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精神,高举质量振兴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国、质量兴市之路。
第二,培育和树立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所谓质量意识,我理解就是遵法纪、讲规则的意识,就是诚实守信的意识,就是精益求精的意识。质量工作涉及各行各业,质量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提高质量,必须是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主体、社会监督、全民参与,形成一个系统的工作机制。当前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首先要讲诚信,就是出了质量问题敢于承担责任,要及时采取措施,要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
第三,全面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抓好产品质量,重在严格管理,重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重在落实。企业要以质量月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理念,加大质量安全投入,完善质量管理,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走质量效益型、品牌信誉型、自主创新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希望今年的质量月活动,能够促进我们的广大企业争先创优,不断地去加强质量管理,全面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为我们企业的自身发展,为大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质量月”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质量月表彰大会领导讲话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先生女士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20--年---“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这次活动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开展“质量月”活动,对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推动质量振兴事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坚持把“质量兴县、以质取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坚持在财政投入、体制机制、科技建设、专项整治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实施质量兴县、名牌和标准三大战略,积极推动广大企业导入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涌出了一批先进企业和知名品牌,有力促进了微山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此,我代表市质监局,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质检工作的微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及广大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卜县长对如何抓好质量工作提了很好的意见,在此,我就全面落实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题责任的有关问题提几点意见:
第一,提高对质量工作的认识,把质量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
大家知道,贯彻好科学发展观,完成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就是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其中这个“好”,就是对质量的要求,就是要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上,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质量工作。我们开展“质量月”活动,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关心质量、关注质量、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从政府到部门,从部门到企业,从企业到全社会,从高层领导到一般群众,都应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中,高举质量振兴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国、质量兴县之路。
第二,培育和树立全社会的质量意识。
所谓质量意识,可以做很多解释。但我考虑,当前我们理解质量意识,就是遵法纪、讲规则的意识,就是诚实守信的意识,就是精益求精的意识。质量工作涉及各行各业,质量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提高质量,必须是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主体、社会监督、全民参与,形成一个系统的工作机制。当前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首先要讲诚信,就是出了质量问题敢于承担责任,要及时采取措施,要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
第三,全面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去年对加强质量工作分别做出两次批示,----指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抓好产品质量,重在严格管理,重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重在落实。的这两段批示非常深刻,今年年初,姜大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要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突出企业的质量主体作用,全面加强质量责任,加快构建质量主体责任。20--年是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活动年,广大企业要以活动的开展为契机,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理念,加大质量安全投入,完善质量管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走质量效益型、品牌信誉型、自主创新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希望今年的质量月活动,能够促进我们微山的广大企业争先创优,不断地去加强质量管理,全面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为我们企业的自身发展,为微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20--年---“质量月”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质量月表彰大会领导讲话稿3
9月5日,志高中央空调20--年质量月总结暨表彰大会圆满举行,来自营运与品质部、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管理干部、骨干员工、车间班组长代表共同出席了会议现场。公司副总经理王峰、营运与品质部总监童志军、研发中心总监高德福对活动竞赛获奖人员进行了表彰,以资鼓励。
本届质量月主题为品质出自我手,我以“质优为荣、质劣为耻”,通过组织举行技能比武、全员质量改善提案、市场质量摸底、质量文化活动、质量标兵评比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全体员工对质量重要性认识,发现一线技能导师,树立质量标兵,持续完善公司品质改善,营造良好的质量氛围。活动参与者经过多轮的角逐,最终评选出车间技能比赛一等奖、质量文化活动一等奖及最佳辩手、质量改善提案获奖者、质量标兵班组长等获奖者共计48名。
【关键词】:固体制剂;制药工艺;技术
前言
药品形态有很多种,可以简单划分为三种,分别为液体、固体以及粉末。药品形态不同,其所应用的制药工艺技术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三种形态的药品中,固体因为诸如易携带、方便服用、稳定性高等原因被制药工业广泛使用。目前,我国固体制剂制药工艺已经较为成熟,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固体制剂的制药工艺技术也在期待新的改善。
1 固体制剂制药工艺
在三种药物形态中,固体制剂应用较为广泛,而固体药剂自身也有多种类型,如胶囊型、滴丸型、颗粒型等。相较于液体制剂和粉末制剂,固体制剂的制药工艺较为复杂,通常情况下,制作固体药剂,需要先将药物进行精准合理的分配,然后将分配好的药物进行碾压,将药品粉碎成颗粒,但因为颗粒大小的不一,粉碎后的药品还需过筛,滤去大颗粒,剩下的细微颗粒混合制成散剂,再将散剂通过造粒技术制作成普通的颗粒剂。散剂和颗粒剂可以应用于胶囊类药品药品,颗粒剂可以应用于滴丸类药品,然而对于片剂,还需将药品颗粒通过压片工艺制造。经过以上种种工艺,固体药剂基本制成,然而针对不同药品的作用原理和功效,制作固体制剂时往往需要在某些药物甚至某些工艺中添加辅助物,如粘合剂、填充剂等,以达到如增加药品质量、诱发药物的私性、吸收水分等目的。固体制剂的制药工艺的复杂度高于液体制剂和粉末制剂,但因为固体制剂制作过程中所经历的药物精准分配、反复过筛等工序,使得固体药剂的作用效果更为准确。虽不如液体制剂和粉末制剂更易吸收,但固体制剂工艺可根据不同病症制作不同形态的药品,更合理的应用于治疗病痛上。
2 我国固体制剂制药工艺存在的问题
基于我国人口数量的庞大,我国在固体药品生产量上位列世界前茅,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水平的追求,我国的固体药品年产量显著提高,然而,伴随着药品产量的与日俱增,药品质量却并无提高,甚至呈现下滑趋势。药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药品市场也进入混乱局面。这无疑昭示着我国固体制剂制药工艺还存在诸多问题。
2.1 药品选材问题
对于药品来说,选材问题至关重要。选取正确、合理的药材是保证药品高质量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固体药剂的药物形态不一,因而,针对于固体药剂的药材选取问题,应更多的倾向于具有粘合性的材料。药材粘合性越高,可塑性越强,更易制作出适合于不同病症的药品形态。
2.2 药品质量问题
药品质量是药品产业制造的基本要求,也是药品产业制造的核心问题,只有保证药品的高质量,才能保证药品达到预期的作用效果,从而真正实现治病消灾的目标。有诸多因素影响固体药品的质量,如包装破损导致药品掉出沾染杂菌、药物制作过程中药物配比不精准等,如若无法保证药品质量,则一切药品制作工艺皆是虚妄,药品一物也是名存实亡。
2.3 药品包装问题
现如今,国家大力提倡环保理念,推进可持续发展,然而,固体药品对资源浪费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固体药品的内包装通常为塑料制品,外包装为纸制品,然而,一旦药品消耗尽,包装就不存在任何意义,得到的结果只有被丢弃。这无疑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可能因此产生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问题。
2.4 药品废弃问题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药品,通常情况下,废弃药品中的药物须立即处理,如若随意丢弃,很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然而,针对药品废弃问题,我国却没有出台明确的条律法令,以至于药品废弃一直处于模糊处理状态,这无疑为未来社会健康状况埋下隐患。除此之外,伴随着药品生产工序的进行,工厂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如废水、废瓶等废弃物,这些生产垃圾一旦流入河道,将对水资源造成难以估量的污染,甚至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产生影响。
3 针对我国固体制剂制药工艺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药品选材问题解决对策
从粘合性角度考虑,严格选取药材,务必保证药材的高质量和高粘合,改良药材种植培养技术,降低药材成本,实现药材选取低成本高质量的目标。
3.2 药品质量问题解决对策
药品质量是药品生产的核心要求,因此,提高药品制作的工艺水平是重中之重。提高固体药品制作的工艺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固体药品因压片失败、片剂碎裂等问题造成的失败率,也可以有效解决失败药品废弃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与此同时,药品质量检测不可松懈。严格把关药品质量,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制造假药行为,阻断劣质药品的流出,是保障药品质量、净化药品市场的有力武器。
3.3 药品包装问题解决对策
固体药品的形态多种多样,然而,我国的固体药品在包装普遍浮夸,因此造成了大量的浪费。针对不同的固体药品形态,应选取适宜的包装形式,避免过度包装,以此同时,减少对塑料制品的使用,以解决因不可降解包装随意丢弃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对纸制品的使用,以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如采用家庭药盒形包装,使用过后回收消毒再利用。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在科技、文化、音乐等领域均取得闪耀的成绩,然而,在药品制作工艺水平上,尤其是固体制剂制作工艺上,我国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对固体药品的依赖也与日俱增,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药剂专业人才,仰仗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携手提高固体制剂制药工艺技术水平,一旦不能妥善处理固体制剂的制药工艺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将从根本上伤害到国民的身体健康,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社会形态。
参考文献
一、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的涵义
煤炭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经济运行质量情况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要了解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的涵义。社会经济活动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经济活动,而煤炭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属于中观的经济活动,煤炭经济运行的好坏主要体现在进行有关于煤炭产业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煤炭经济运行的“质”和“量”,煤炭经济运行中的“质”指的是在进行与煤炭相关的经济活动中整个煤炭行业的经济结构的合理度和煤炭企业内部的运行效率等方面的因素。而煤炭经济运行中的“量”具体指的是煤炭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煤炭经济发展中的“质”和“量”是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为了促进煤炭行业科学、合理的健康发展,必须注意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质量,做到以量保质,以质促量,有效的促进煤炭行业经济运行的质量。
二、影响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从一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因为提高煤炭产业的经济结构和促进煤炭产业内部运行效率使其得到发展,而是单纯的由于市场需求的加大,提高开采强度,加大煤炭数量后实现的经济效益的提升。这说明我们的煤炭产业目前的发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急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
1.经济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我国的煤炭行业总体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并且实现了整体上的盈利。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国有的煤炭企业由于本身的资金雄厚,从企业的生产到管理等各方面都是十分先进,这些大型的煤炭企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发展十分迅速,由于这些大型煤炭企业发展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一些中小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很多企业还没有摆脱困境。具体统计2013年全面中小型的煤炭企业全年的利润率仅为5.97%,远低于大型煤炭企业6.78%的利润率,在国家进行大量的资金补贴后这些煤炭企业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亏损。
2.超能力生产。
很多的煤炭企业为了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极大力度提高煤炭的生产数量,将企业的整个工作重点放在煤炭的生产上,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生产,严重超出企业的生产能力,这种超能力的生产能够在短期内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目标看超能力生产带来的后果是煤炭的质量下降、煤炭的开采难度加大、煤炭开采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增多、矿井的服务年限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给煤炭企业带来了矿井的接续问题。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会对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还会产生许多的安全问题。
3.铁路瓶颈制约严重。
我国铁路的建设目前十分缓慢,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铁路运输依赖程度很高的煤炭产业。铁路运输发展缓慢是限制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的主要因素。
4.价格的上涨对于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大。
从总体上的调查情况看,价格的上涨对于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大。虽然目前我国的煤炭的总体价格有所上涨,但是上涨的幅度并不大,属于恢复性的上涨,影响煤炭价格涨幅的因素比较多,情况比较复杂,整个煤炭市场的煤炭价格有下降的趋势。我国目前各地的煤炭市场的煤炭价格很不统一,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煤炭的需求量比较大的原因,煤炭的价格涨幅的程度很高,而中西部地区煤炭价格的涨幅不大。
三、提高煤炭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的措施
1.努力提高煤炭安全供应能力。
提高煤炭企业的生产水平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要努力提高企业的安全供应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步:第一,在煤炭开采之前要做好合理的规划,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以保证开采工作的有计划的顺利进行。第二,采用先进的开采设备,实现开采的机械化和集约化以提高开采的效率。第三,在开采过程中要做好安全措施,整个操作程序需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在保证工作人员的人生安全的情况下提高煤炭的供应力。第四,煤炭企业要设立专门的市场部门深入市场,以确保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深化企业改革。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给煤炭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我国的煤炭企业一定要抓住发展的机遇,调整产业机构,改变企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以提高煤炭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我国目前中小型煤炭企业众多,发展缓慢的情况,我国各个地方政府要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加强对中小型煤炭企业的引导,促进各个煤炭企业的重组,集中优势建立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建立以煤炭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群,促进煤炭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为了促进我国煤炭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深化煤炭企业的内部改革,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对于企业内部的机构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重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深化企业内部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实现对于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3.加强地质勘探。
煤炭资源勘查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煤炭资源前期勘查为接下来的煤炭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这有利于对整个矿区开采工作的规划,是进行之后煤炭开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煤炭勘查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勘查工程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勘查水平,为勘查出高质量的煤炭打下基础。4.重视科学技术在煤炭开采中的应用。煤炭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煤炭开采方式,实现煤炭开采的机械化,并通过建立专业的科研技术团队,为煤炭的开采提供技术保障,促进煤炭生产的科学化合理化,提高煤炭的开采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安排布置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刚才,决定召开全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动员暨农业普查惩办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全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市统计局局长唐永光同志传达了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并通报了市前期工作情况和安排部署了下一步工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强同志安排布置了第二次经济普查宣传工作,会议还表彰了第二次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各乡镇办和经济普查成员单位与市人民政府签订了责任状,请大家回去后认真抓好抓落实。
2011年开展的第二次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全市农业普查工作者克服了很多困难,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各项农村政策的重要依据。依照国家和省、市的统一安排布置。开展了大量卓有效果的工作,摸清了全市农业资源状况,较好地完成了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任务。借此机会,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刚刚受到惩办的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全市统计战线的同志们向在农业普查第一线辛勤工作的普查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农业普查工作过程中。对下一步做好经济普查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农业普查工作,有不少好的经验值得总结。确定了全市农业普查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市、乡两级农普工作组和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临一线,协调、指导农普工作,及时解决困难,确保了农普工作的有序进行。全市1300多名普查工作者深入到农村千家万户,逐户摸底核实,近一个月时间内,加班加点完成了全市780个普查小区、6.2万户农村住户、10多万张普查表的普查登记工作。市农普办对普查骨干进行了业务培训和指导,数据处置光电录入前进行了试录,保证了全市数据处置工作的高质量。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全面反映市“三农”发展状况、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市农普办目前正在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农普资料进行专题性和综合性分析,以便下步做好资料的开发利用和普查数据公报。
今天会议除了总结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外。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重点是安排和布置全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第二次经济普查的重要意义
第二次经济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动员活动。近几年来。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都已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形势下,开展第二次经济普查,可以了解我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掌握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现状及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我市能源资源消耗状况,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跟踪产业发展动态,为“十一五”规划的总结评估和“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准确掌握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时间安排
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时限为2010年度。普查的对象范围为在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包括19个国民经济门类以及90个行业大类,规范时点是2010年12月31日。还包括企业效益、技术和能源消费等情况。这次普查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准备阶段(2010年12月31日前)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成立各级普查机构、落实经费和物资保障;完善普查方案,制定实施细则,开展普查试点;选调普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开展社会宣传动员;完成对普查对象的清查摸底。二是普查登记及数据处置阶段(2009年1月—9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所有普查对象进行入户普查登记,做好数据处置工作。三是数据、资料开发和总结惩办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6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普查数据公报,编辑出版普查资料,做好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完成总结惩办工作。
三、认真做好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各项工作
为了做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突出重点,市、乡两级普查机构务必严格依照顺序操作。精心组织,依法普查,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我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任务。
一要切实做好经济普查的宣传动员工作。经济普查工作胜利与否。否认真负责地填报调查表的每个项目。为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取决于普查对象是否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市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部、各乡镇办和其他有关单位要根据经济普查各阶段工作安排制定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政府网站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普查的有关要求及重要意义,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让普查对象了解开展这次普查工作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千方百计消除各类普查对象的思想顾虑,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要掌握好服务业和节能降耗统计两个重点难点问题。服务业单位数量多。统计基础单薄,涉及范围广。很多单位缺乏甚至根本就没有统计台帐。能源消耗统计开展时间不长,调查单位统计工作还不规范。要以这次普查为契机,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寻求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法,搞准搞实服务业和能源统计数据。市统计局必需认真研究、提前谋划和思考,围绕两个重点难点问题制定好全市普查工作相关措施,确保全市普查数据质量。
三要抓好单位清查摸底和业务培训工作。单位清查工作是经济普查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严格划分普查小区,各级普查机构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单位清查工作。对普查小区内所有普查对象进行“地毯式”逐一清查,确保每个小区内单位数不重不漏。同时,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必需经过严格的业务培训,让每一位普查人员都能熟悉掌握普查业务知识和技能,胜任普查工作,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四要坚持依法普查。也是检验此次经济普查成败的唯一规范。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既要全面反映二、三产业发展规模、区域分布、产业结构、组织形式、经济效益等基本情况,保证普查质量。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又要为国家直接核算GDP为修正终年统计数据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因此,全市各相关部门和各级普查机构必需坚持实事求是毫不动摇地严格贯彻执行《统计法》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牢固树立“数据质量第一”工作理念,把确保质量贯穿于普查的全过程,落实到普查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迟报,不得伪造和篡改普查资料。要运用法律武器为经济普查保驾护航,对干扰经济普查工作和各类统计违法行为,造成数据不实的统计局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做到普查与统计执法、普法相结合。同时,要严格执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及其相关实施细则,不折不扣地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紧密结合本市实际,发明性地开展工作,力争以普查过程的高标准赢得普查数据的高质量。
五要切实做好经费保证工作。依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要求。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担,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所需经费。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普查经费安排上要坚持两点:一要够用。财政部门要依照工作计划和进度,实事求是地审核预算,并及时拨付,确保到位,保证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二要节俭。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原则,普查机构要专款专用,合理安排,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尽可能提高普查效益,绝不能因经费问题影响普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四、切实加强第二次经济普查的组织领导
第二次经济普查时间紧。积极配合,任务重。各地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为经济普查发明良好的环境。
一是要加强领导。实行领导负责制,强化责任。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要求。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普查登记一次成功。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经常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监督检查,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要依照属地统计原则,制定严密的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确保普查工作领导到位,组织有序。要建立健全普查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普查工作责任状,把普查任务分解到单位,责任落实到人,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清楚。对经济普查各阶段主要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对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惩办奖励。要以严格的工作制度保证经济普查工作有序开展,以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普查工作质量,以明确的职责分工保证普查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全市第二次经济普查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