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19 16:11: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不仅兼顾到了学科特点及地域教学实际,还是集专家教育教学思想与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之大成。其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分解建议,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探索,捕捉并充分利用错误资源的建议颇具现实意义。其对教师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目标引路《学科教学建议》提出
“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教学设计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不论教学环节多与少、精与泛,都得融目标于其中。可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目标的重要性。(一)正确解读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拟定各环节的目标。第一,合理分解目标要以《课程标准》对目标的“描述”为基础,从关键词中了解目标的归属。如以“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动词描述关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以“经历、体验、探索”等目标动词描述过程性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正确理解教学的重难点,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第二,恰当地安排教学环节,为合理分解教学目标提供支撑。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安排“复习—初步认识—应用深化—拓展提高”等环节,以利于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进行目标分解时必须依据教学环节的结构特点设置相应目标。如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理解—掌握—运用;过程方法目标:初步感受—深入体验—积极探索,这一教学环节不可随意倒置,任意错开。从整体结构来看,一般是先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再结合相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落实过程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目标。(二)充分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设计教学。第一,要正确分析和理解材料的意图。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论的规范文本,其提供的材料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设计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教材,合理分析材料中所承载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目标信息,深入挖掘、活用教材,解读其丰富内涵,仔细品味落实目标。第二,通过比较,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合理、科学地“补充、修改、调换、删减”,形成较完善的、具有个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倒数》时,笔者在“算一算,有什么发现?”的材料中补充了“0.5×2=(),145×59=(),2.5×25=()”等内容,意在让学生对“倒数”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领会“倒数”的本质是“积为1”两个数的关系,而不是只停留在“分子分母位置调换”的表象认识中。
二、关于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思考:让学生走在前面《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倡导先试后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以发挥主体意识,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后“讲”,是为学生陈述自己的思考提供平台,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显性呈现,如果缺少了学生自主参与的“试”,“讲”也就无从讲起[1]。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表达”和教师的“提炼与总结”。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可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培养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要重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方法,逐渐唤起学生的归纳意识,养成勤于总结的习惯。
三、结语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会计专业;智慧课堂
1智慧课堂的含义
何为智慧课堂,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倡导的是开发学生智慧,着力实现传统知识传授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的教学理念,是对知识灌输型教学理念的创新。以教学信息化角度而言,智慧课堂体现的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强调教学环境智能创建,是对传统课堂机械式教学模式的变革。总体而言,智慧课堂是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和工具开发学生的智力,两个层面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2会计专业实施智慧课堂的必要性
2.1提升高职会计专业课堂效率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为会计类专业课程安排了尽可能多的学时,可是对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核心课而言,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理论知识传授过程有效有趣,实训和练习环节充分合理是目前的教学难点。从日常教学中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差,课后指导和复习缺乏系统性,专业核心知识掌握度不高。而智慧课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等限制,充分利用当前各种信息技术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师生互动有效精彩,展现出生动、具体、形象的教学场面,实现了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2.2助力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教学
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因素分层分类教学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但现实中打破班级界限、重划行政班级,并为此制订新课标和授课计划,实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却阻碍重重。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有超过本科线的高中考生,也有参加技能高考的中职生源。分层教学的目的是避免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难提高,出现“一刀切”等现象。如何制定合理的划分标准,确保水平能力相当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实现教学同步还存在一定难度,而且相同水平学生对于教师、教学、考证、就业的需求又不尽相同。有些学生追求学以致用,毕业后获得毕业证顺利就业;有的学生想要进入本科会计专业继续学习;有的学生想要学习相关会计考证的知识,取得有含金量的会计类证书,目前的分层分类教学尚无法满足如此个性多样的需求。智慧课堂是教学信息和学生知识实时匹配和更新的过程,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需求,进行知识有机衔接和组织,从而更好地掌握会计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使课题教学内容能够更加多样化、思维个体化、交叉化和综合化。
2.3提高高职会计专业课堂趣味
如果说90后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那么00后学生就是移动时代的宠儿,面临着网络的各种诱惑与冲击。会计专业类课程大部分为理论性讲解、会计分录记忆,趣味性低,学生集中注意力较难。传统的大单元、大粒度的课堂实录式视频教学资源,录制简单,冗长乏味,在碎片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无法满足学生的“注意力模式”,特别是在泛在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对个人定制教学的需求更为迫切。智慧课堂学习场景生动、教学设备先进和课程资源丰富,可以引导学生在情境化、移动化、感知化的学习活动中灵巧、高效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一个合作、创新的理想环境。
3会计专业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教”与“学”的融合和统一在智慧课堂中得到了有效实现。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基于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增进师生互动和协作交流,对智慧课堂的实用教学流程结构设计,应把“教”与“学”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来考虑,主要分为以下4个方面:
3.1课前学习分析与评估
在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课堂派等移动端智慧学习工具上,教师通过平台向学生推送微课视频、学习课件、预习测试题等预习内容,并在平台上完成学生考勤记录、成绩查询统计和作业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行为数据,是教师进行课前教学诊断、个体学习决策、形成性评价、精准资料推送和和自适应学习服务的有效依据。一方面,教师可以精准掌握学生学情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完成教师推送到平台上的预习任务,参加测试并提交,还可以通过平台记录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深入学习。
3.2课后适需学习服务
对于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而言,智慧课堂提供的个性化适需服务深度契合了学生的需求。通过挖掘与分析智慧课堂平台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行为数据,全面客观地完成每个学生的学习偏好、学习进度、优势与不足的个体画像,在此基础上向学生精准推送符合其需求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同时,在现有便捷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智慧课堂能够让学生舒适地沉浸智慧环境中,帮助学生根据自己发展需求有选择地开展自主学习。
3.3构建无缝学习环境
O2O全称为OnlinetoOffline,意思是从线上到线下。在智慧教育中,行为能力和创造潜能培养最终要回归到智慧课堂中充分实现,包括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也都必须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考验。因此,智慧课堂功能要得到完整体现还必须借助O2O理念,构建无缝学习环境。如此一来,学生通过线上的信息平台中享受多样化、自主化的学习服务,接受知识的传授并内化,在线下的实体课堂里,通过教学面授,完成知识外显与迁移,引入财务共享VS实时会计、会计工厂VS云会计、会计内核变革、三维会计逐步实现、网络会计监管新模式等最新会计领域知识理论,共同促使学生智慧能力发展。
4会计专业智慧课堂教学实施
智能手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使用,各类以移动端为载体的学习工具在课堂中普遍应用,丰富了智慧教学形态。移动端智慧学习平台大量出现,有效补充与完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课堂考勤、作业批改、过程考核、成绩统计分析等多个教学环节。
4.1移动端学习工具的智慧功能
“以智慧职教云课堂应用于财务管理课”为例,教师可以创建财务管理课程并生成邀请码,学生通过扫码安装云课堂手机客户端,自动进班成功。教师在手机端直接浏览学生姓名、学号、班级、联系方式等多种基本信息,还可以按需将学生进行分组。班级创建完成后教师可以在云课堂平台上学习资料、公告、布置作业、设置考试等信息,以便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准备和任务要求。同时,云课堂对接教育部一百多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引用各种高质量课程资源为教学所用,也可以自行上传课程课件、视频、习题等,学生通过手机端浏览学习。云课堂在作业、时间设定、作业、即时批注、多形式打分、成绩统计等也体现出智慧特征。
4.2移动端学习工具的智慧互动
移动端学习工具互动功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探索学习理念,突破传统课堂互动的形式和空间限制。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在云课堂上进入头脑风暴版块,提前发起课程相关知识点讨论,学生在课前即可了解课程的重难点。线上话题讨论给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与平台,帮助学生自然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也能在课前掌握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和讨论重点,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传统课堂中的学生通常缺乏主动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等各因素都使课堂互动难以充分实现。财务管理课程作为理实一体课程,利用云课堂移动端中的互动功能不仅可以在课上开展抢答、举手、投票等多种互动形式,丰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与课堂活跃度,还可以即时进行评分,改变被动式学习方式,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
4.3移动端学习工具的智慧监督
移动端学习工具的监督功能主要体现在日常考勤、课堂测试与成绩考核等方面的智慧特点。课堂考勤对学生课堂纪律具有约束作用,利用云课堂考勤可充分实现智慧平台的监督功能。近年来,会计专业招生势头良好,各年级班级较多,财务管理课程等核心课程通常都是大班上课,如果使用传统点名方式必定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云课堂通过一键签到、手势签到等基于信息技术的签到方式完全适应00后学生的学习习惯。云课堂可以有效实时发起问卷、投票、考试等监督互动的智慧功能,整个课程的考核内容及结果有据可查、完整记录,并能以数据的方式导出。云课堂的智慧监督有效节约了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时间,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使用移动端学习工具增加了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
5结语
小学英语“建构式”语言观课堂教学模式一堂成功的小学英语课要有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开始,深入透彻的分析,流畅自然的过渡,环环相扣的操练,强而有力、发人深思的结尾。然而,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评价等诸多因素。笔者从“二语”习得规律,仔细审视“任务型”教学法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并通过听课观察、评课、议课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提出了相对模式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该方案能达到可操作性和推广性强的初衷,以积极、稳妥、有效地推动和落实《英语课标》和“任务型”教法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行为转型,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优化。
一、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化的探讨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大面积推广与落实新教法,强调可操作性。表现在:
1.易于教师的模仿与实践操作,能有效地推进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观念的落实。目前,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极其缺乏,大多数是转岗教师或兼职教师,担任教学实非易事。因此,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相对的模式化,可使教学程序操作,易于教师掌握和控制,尤其对缺乏教学经验的或正在教法转型的教师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的程序化也有助于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最重要的是规范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能大面积地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优化,避免教学行为的盲目性,保证教学质量的达标。同时,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4.提倡“建构式”语言教学观,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理性思考的科学依据。一方面,教师以科学观引领教学行为,可以根据所带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材和教学目标,并科学地分析问题、预测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既富创造性又富理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思考方式,使学生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最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二、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1.“建构式”语言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并经过其他学者补充发展的当代认知学习理论,但其核心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建构式”语言教学观的启示
启示一:小学英语教学应从“单边活动”向“双边活动”、“多边活动”转移;应从“被动传输式”向“主动建构式”转变;应少一些单一的语言知识精讲模式,多一些活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
启示二: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教师应不仅仅满足于为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应利用外语的中介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控制学习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自信心。
启示三:应提倡创造性地语言学习。提倡充分运用“头脑风暴”“标题竞猜”“心智联想”等发散思维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拓展创新思维的途径;训练学生直觉思维,激发创新思维灵感;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增强创新思维的情趣。
三、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推进,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如今已经被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所打破、替代和更新。笔者认为,素材、设计和实施是一节小学英语课的关键要素。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无论是语音教学、词汇教学、会话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在课堂上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块,即“1W――3P――1E”。
1.Warming up(启动)阶段。本阶段是英语课堂的启动阶段,是序幕,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口语交流,达到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热身,一方面,是激活学生的大脑和行为,吸引学生注意,调控学生情绪,创设语言环境和良好的语言氛围;另一方面,是激活已经学过的知识(复习),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得到及时再现,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做一铺垫。
2.Presentation(呈现)阶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把新的语言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第一次感知(输入),使学生在学习的第一时间知道所学语言的音、义、形,进行最初步的语言操练。
3.Practice(操练)阶段。本环节是一节课的主干和重点部分。经过新知学习,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必须通过练习来消化,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模仿和重复说出新学的语言,并且使学生的认知从外部特征转向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语言技能。
4.Production(运用)阶段。这个阶段是语言输出、展示成果的阶段,学生要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个任务,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语言输出环节的应用活动是在替换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松控制,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把单项的语言技能提高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信息的能力,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立绘画、独立制作、自编歌谣、自编会话、角色扮演、真实交流、现场调查。
5.Ending(结课)阶段。一堂课的结尾,就像名剧的落幕、名著的结尾一样,是一种艺术和创造。好的课堂结尾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的纽带,是课堂的点晴之笔,是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推助器。它主要包括课堂小结(summary)和布置作业(homework)两部分。
6.On―going 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形成性评价贯穿始终,是教师在课堂中不缺少的部分,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手段,也是对学生尊重和赏识的一种体现。
总之,虽然教无定法,但对于每节英语课而言,以上这几个教学环节应该是较固定的,而不定的是每个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构思而已。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英语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舞台;要给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给予学生主体内部充分的心智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小学英语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
[3]皮连生,刘杰.现代英语教学设计.
[4]鲁子问.英语教学设计.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121-02
遭人诟病的英语教学,一直以来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泥淖。尽管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舍得花时间,教师在教学上也舍得投入,但是,大多数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不足,语言技能水平不高。造成这种“高耗低效”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设计存在许多问题,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从而造成了“课堂不够,课外补”的局面。
1.目前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忽视教学目标设计,简单移植课程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只是简单地移植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不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甚至把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和要求混同起来,从而使得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不可操作。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认识到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二是没有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和方法。我们知道,笼统的、模糊的目标描述容易使教学活动偏离学习目标,也会使课堂教学评价无据可依。
1.2忽视教学活动设计,缺乏整体考虑。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和有效开展是确保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然而,我们许多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不会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进行通盘考虑,在活动设计中,不是活动方式单一,就是活动内容不全面,或者是内容与形式不统一。如,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齐答,或教师问、单个学生答的方式还是普遍存在。
1.3忽视教学的有效组织,教学过程不严密。 过去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老师主宰着课堂,整个课堂教学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课堂教学步骤,环环相连,步步为营,教学的节奏完全受老师支配和掌握;新课程实施后,许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变了,以学定教,教为学转的教学思想已然形成,然而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引导、监控又出现了问题,致使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学秩序混乱,甚至失控的局面,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效益低。
1.4忽视教学评价设计,评价方式单一刻板。尽管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教学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倡导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客观、合理、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实际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还是以习题检测或问题解答等形式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的主体还是老师说了算。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乃至学习心理,没有得到关注,也无法等到合理评价,致使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焕发出来,学习的动力无法形成,从而易造成成绩严重分化的现象。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2.1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全面、具体、可测。要保证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具有可控性和可测性,老师在进行设计时,就应考虑如下几点:⑴以《课标》为依据,体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全面性。《英语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了列出各单元的语言知识目标外,还应充分挖掘其文化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 ,即教学目标,应该围绕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来设计和编制,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体现教学目标设计的整体性和全面性。⑵以学情为基础,体现目标设计的针对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存在差异,且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要以学情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目标的针对性。⑶以行为目标为基本,加强目标设计的准确性。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一般包含四个要素:对象( audience ),写明教学对象,以此导教;行为( behavior ),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既导学又导教;条件( condition ),即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以此导教;程度( degree ),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和程度,以此导测量。⑷ 目标制定应留有动态生成的空间。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可预设,但不可完全预知的动态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中的全部细节。因此,教学目标制定应留有动态生成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要拘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应机智地应对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灵活地进行调整和“再设计”。
2.2教学设计要进行整体策划,突出重点。全面合理,明确具体,且具有可控可测的教学目标设计,只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但不是设计的全部。要保证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整体策划。这其中包括:⑴ 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自我解读和重构时,应依据教学目标,不可盲目地进行删、换、增、减、改。⑵正确选择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通过活动(任务) 来实现的。为达成目标,教师应认真考虑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⑶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与教学目标一致。教学环节与目标一致,就能保证教学指向明确,逻辑严谨,操作有序。⑷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为达成教学目标,老师还要具备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包括资源的搜集、取舍、加工和整合,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熟练掌握等。⑸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
2.3加强教学活动设计,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得以完成。因此,教师应加强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不断优化的活动设计,来组织实施课堂教学,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那么,如何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设计和组织实施呢?
2.3.1活动形式多样化。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要避免单一、呆滞的活动安排,又要避免盲目追求形式多样化的倾向。为此,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活动方式时,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计,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形式、不同课型的活动特点,合理判断、取舍不同的活动形式,注意活动的整体结构,使得各种活动联系紧密,转换自然,确保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活动目标高度一致。
2.3.2活动内容意义化。教学活动内容应根据所授课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选择,每项活动内容应围绕本节课的功能、话题进行拓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素材,来支持活动的展开,而不只是就结构、语法、词汇进行练习活动。即使是训练环节的活动,也要使活动内容围绕语意、语境、语用而展开,尽量使训练内容意义化。如,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景,让他们在语境中学会使用新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所学语言。
2.3.3活动层次梯度化。活动设计应讲究层次性、逻辑性和整体性,既要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遵循教学规律,这样,才能确保活动内容得以落实。因此,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认知规律,把握好活动中知识内容的连贯性;要搭好台阶,做好语言铺垫,帮助学生在搭建好的语言知识框架中参与活动,建构知识;要形成梯度,体现层次,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水平,关注学生经验世界,面向全体学生,活动层次要由浅入深,既要照顾不同学力的学生,又要体现出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使得人人在活动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2.3.4活动效率高效化。活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时间的利用水平,即老师应当要强烈的时间成本观念。要提高活动效率,老师要把握好“三度”,即“密度、难度、力度”。“密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量的多少。过多的内容,学生无法消化,过少了,学生往往又吃不饱。“难度”指的是教学内容难度要适中,要兼顾所有学生。内容太难了,容易使活动阻滞,太易了,学生的能力训练又达不到要求。"力度"指的是活动的组织、引导和监控既不能失位,又不能越位。失位了,活动常常会处于混乱状态,越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无法彰显和保证。因此,要真正提高活动的效率,对于活动内容和要求,老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活动实施的要领和技术又要能做到娴熟自如。
参考文献
[1]咸修斌. 博采众长,因材施教--浅析与外语教学相关的几个因素[J]. 外语界,1999,(2).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一、基于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的理论根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特殊情境的脉络下,借助于必要的学习源,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协商、交流和本人进行的有意义建构方式主动获得的。其核心是学习不应该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是在学校课堂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直接引导帮助下进行的。因此,基于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学习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个人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实现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
探究式学习需要一定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支持。内在条件是针对学生而言,外在条件主要取决于教师及其他教学环境。内在条件包括: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知识的起源,在动机上是个人的好奇心所发生的驱动力,经由感官的观察与实验,并配合逻辑推理,经过一步步的归纳或演绎而得到的。”好奇心要转化为持之以恒的探究行动,学生必须有对学习的巨大热情,而热情是行为进行中克服障碍、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是行为转化为信念的力量源泉,因此,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必须有对一切未知和已知追根溯源的好奇心和持久的热情。学生有了探究意识,才会在活动中通过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去努力实现预定的探究目标。知识的建构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重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能否合理有效地进行,完全依赖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经验的积淀,因此,学习者在探究学习中要立足于自身,充分挖掘自己的知识潜能,而且要与教师、同学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探讨,以丰富提高自己。
三、基于探究式学习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探究式学习对于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作业题的拟制等各个环节,这就需要增加开放性内容,预设问题,制造空白,给学生有意创设困惑、疑难,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有利的情境。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
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而问题源于人的好奇心和探求的精神,问题情景是问题的孵化器,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自然科学具有新颖观点的教学素材,利用风趣幽默、形象生动的语言,趣味无穷的实验等多种形式制造问题情景,使问题情景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教学法的实质和基本作用就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存在问题,才能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去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有创见性的提问。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疑问,及时质疑,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线索,从难点上质疑,从困惑处质疑,从关键处质疑,从理论和现实的结合点处质疑,疑必有问,潜意识地培养学生能问、敢问、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敏锐洞察的探究能力。
(三)善于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
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一要目标要明确。教学设计必须围绕教学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以任务为牵引进行问题设计。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教材内容,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问题,从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任务需要挖掘问题,使问题的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二是教学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探索过程感到索然无味,过深难的问题,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茫然或理不出思路,学生思而不得,探而无获,久而久之,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失去动力和兴趣。因此设计问题既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状况,要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三是教学问题的拓展要有合理空间。问题的安排顺序要与思维发展的顺序相一致,涉及的知识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接近到“最近发展区”,问题的设计必须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演绎到归纳。问题有恰当的坡度,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和畅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从思维激荡中领悟到获取新知识的快乐体验,从而激励再认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一、“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内涵
1.“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且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这种观点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强调教师的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既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又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个观点为“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基于以上认识,本人积极加强对新课改条件下初中“学思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初中“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以解决当前课堂效率较低的问题。“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 “导学――学思为先”、“精讲――学思结合”、“训练――学思反馈”的教学思路。
二、“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过程, 而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前的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构建适用于初中“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设计一条看得见的知识明线和一条看不到的情感暗线,并深度整合课程资源。
1.设计一条看得见的知识明线。笔者设计《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思型”教学案时,在导入环节中这样设计: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学生欣赏。教师: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的北宋都城东京汴河及其两岸的街景市貌。同学们想了解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吗?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宋代的社会去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节日等生活情况。老师带领你们“东京一日游”,体验北宋生活。
(1)魅力大比拼――体验宋代“衣”。学思为先:教师多媒体展示各式宋代衣服图片,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穿”,结合课文说出其代表的身份、地位,并比比谁挑的衣服穿着最有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了解宋代服饰的特点;同时,通过对宋代的陋习――妇女缠足和现代美容的对比,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品尝”美味佳肴――体验宋代“食”。学思结合:通过创设两个情景问题,使学生对宋代的饮食特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一个是“谁最会吃?”――进城后,分组活动,各小组自行解决吃饭问题,吃完后,各组进行交流,并比比哪个组吃到宋朝最好吃的东西,引出宋朝著名美食。第二个是“你好客吗?”――“假如你是生活在都城东京的宋代人,有一天,一位来自南方的朋友到访,你会怎样款待他呢?”引出南北饮食差异,并与现代相比,知道南北饮食差异今天仍然存在。
(3)考考你眼力――体验宋代“住”。学思结合:展示几类宋代住房图片,学生观察差异,竟猜属哪类民居,各有什么特点?
(4)以“车、轿”代步――体验宋代“行”。学思体验:创设情景:我们将要到东京最热闹的瓦子玩,你认为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最舒服、最快到达呢?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宋代交通旅行的条件。
(5)最佳小导游――体验宋代娱乐。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当“小导游”,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介绍东京瓦子的热闹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思反馈:接着结合书本P64“练一练”师生共同探讨瓦子盛行原因。
(6)知识竟猜――体验宋代欢乐的节日。学生猜节日来源(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并通过王安石的诗《元日》比较宋代元旦与今天春节的异同。
笔者设计出“东京一日游”之明线贯穿全文,让学生穿越时光,回到宋代社会去了解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节日等等,让学生在体验宋代社会生活的同时进行“学思结合”、“学思训练”和“学思反馈”。
2.设计一条看不到的情感暗线。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塑造人的道德品质的最优学科,人类的所有道德规范都能从历史中找到其典范。
在设计《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思型”教学案中,在教学“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这一环节,我将其设计为:魅力大比拼――体验宋代“衣”, 这个环节的“学思型”教学案的设计内容前面已阐述。这一教学设计,使学生体会两点情感:一是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二是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从中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整节课笔者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对比、探究的形式,理解和感悟历史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并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性,激发学生促进中华文化的大繁荣,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这一情感主线。
3.深度整合课程资源。新课标要求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整合资源,这就要求我们依据“课标”,大胆创新。
(1)整合文本资源。常见文本资源包括教材、教参、教辅资料等。教师必须深度研究文本资料,对现成的研究成果,要认真研磨其在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考量,参悟其立意,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合理选择和利用。如在点题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难忘的“东京一日游”结束了,想一想宋代社会风貌为什么会如此气象万千、多姿多彩呢?老师指导学生结合第9课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第10课宋代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来思考。
(2)用好网上资源。网络上的历史资源更加丰富,既有鲜活的史料,也有前沿的史学观点。在设计本课时,笔者利用大量宋代生活图片、视频、歌谣等作为拓展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宋代的生活风貌,对网络资源有意识、有选择地使用,并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3)挖掘生活资源。在设计学思反馈时:笔者在课外延伸部分,充分利用学生刚体验到宋代生活和现代对比,设计为礼物大派送:A.李宁牌服装一套;B.麦当劳、肯德基数顿;C.学生喜欢的明星签名贴画;D.飞机、汽车组装模型;E.香港迪士尼乐园门票数张。师:请你根据你所选的礼物,把你想象成22世纪的历史课本编写者,给那时候的学生编写“万千气象的中国――21世纪初期的社会风貌”, 选A者写“衣”,选B者写“食”,选C者写“住”,选D者写“行”,选E者写“娱乐活动”,写法可参照课文内容写,100字以上。
课堂教学语言,按其功能分,主要有描述性语言、指示性语言、点拨性语言和评价性语言四大类。这些课堂语言的设计,需要把握哪些关键点呢?
一、描述性语言:准确、生动,情真意切
描述性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语言,是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需要使用的语言。它通常用在课的开启、结尾,或表现为讲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疑难作出的解释、陈述,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说明等。
描述性语言的设计,首先讲求“准确”。因为小学课堂教学的讲述、讲解,要讲在疑难处,讲在学生困惑处,讲在学生需要提升处。于是,科学性、准确性就成为描述性语言的应有之义。但描述性语言仅有“准确性”还不够,“生动形象、情真意切”也是需要老师关注的要点。正如一位语言学家所说:“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课堂教学中,讲述不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当教师的讲述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学生才更易被吸引、被激发。而“生动形象、情真意切”的描述性语言,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振奋学生的精神,使学生牢牢地被吸引。
在执教《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时,我在课前“预热”,让学生吟诵最喜欢的古诗词,渗透古诗文声律优美、语言凝练、用词精妙、意象丰富等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段描述性的课堂开启语言:“有人说,诗是最精美的语言,诗是语言中的钻石,而中国古典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从刚才同学们的吟诵中,老师听出了大家对古诗文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两首清新雅致、别有情趣的小诗,想和老师一起去探究一下它们的魅力所在吗?”“想!”从学生们专注的眼神和响亮的齐声回答中,我们看到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起,探究欲望被唤醒,起到了很好的课堂开启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时,设计了“用心灵诵读”和“用心灵倾诉”两大教学板块。其中教学生“用心灵诵读”时设计的描述性语言就集准确、生动于一体,“怎么叫用心灵诵读呢?先说用嘴读。用嘴读就是眼睛看到文章,嘴里就把文字念出来。用心灵去诵读要多走一点路,眼睛看进去,脑子里还一边想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进行想象,体会它表达的感情。然后再用合适的情感,用相应的声音把它读出来。眼睛看进去,在心里走了一圈,再用嘴表达适当的情感,这就是用心灵诵读。”形象贴切的解释说明,既让学生耳目一新,觉得这种读书方法有意思,又让学生迫不及待想去试一试,亲身感受这种读书方法的妙处所在。这样的描述性语言融方法指导与理解感悟于一炉,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指示性语言:精炼、清晰,蕴含“温度”
教育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的、创造性的劳动。虽然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的主动认知,但在班级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方法、学习的程度及要求,并负责学习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指导。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发出一种指示性的语言,教师通过这种语言把握课堂学习的推进节奏,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任务、要求等。
留心观察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在教师的指示性语言中,指向不明、拖沓唆、成人味浓、重“指令”轻“人文”等不足还大量存在。类似的指示性语言会让学生或因未听明白而不知所措,或因老师的言语方式“居高临下”而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或因指令的缺乏情感因素、显得冷冰冰而提不起浓厚兴趣。我们认为,指示性语言的设计,重在精炼、清晰,同时也要关注语言的“人文性”和“开放性”,即让指示性语言在方向明确的前提下,既努力做到有“温度”、有自然真切的“人情味”;又不框定学生,能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选择、自由表现、互相交流切磋的空间。
在这方面,特级教师诸多的课堂教学指示语可供我们咀嚼与揣摩。“接下去,请你们潜心默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对话,有什么感想写在书的边上,等会儿咱们交流。”、“请大家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让大家共同分享你发现的喜悦!”(孙建锋老师教学《最大的麦穗》片段);“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两点:第一,所有的爱,都是通过生活中一个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去课文中寻找那一个个充满爱的生活细节,例如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眼神;第二,动作和细节都是通过语言来描述的,所以我们阅读课文的第二点是要关注语言。现在请你们轻声阅读课文,发现细节,关注语言。在边上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课文哪些细节当中,你体会到了像茉莉一样的爱?先读一读你所找到的细节,然后谈谈你读了这段话后对爱的感受和体会,其他同学如果对同一细节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补充。”(薛法根老师执教《爱如茉莉》片段)两位老师的指示语,初读也许并不觉得有多么特别,但细细品来,“咱们”、“我们”、“大家”、“分享”等语汇营造了师生彼此平等、彼此贴近、共同思考交流的学习平台,是那样的自然、真诚、清新、友善;“潜心默读”、“轻声阅读”、“对话”、“发现”、“写下并交流感受”,寥寥数语对学生该做什么、怎么做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的指示语,方能真正起到指引并推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三、启发性语言:激疑、引思,导向“深度”
学生的课堂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主导巧在引,妙在导。“引”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把学生的学习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起求知欲、探究欲。“导”是指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分析、归纳、验证,指导学生自己去质疑、析疑、答疑,指导学生自己去争论、发现、创新,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获得认识或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课堂学习中的“引”与“导”均离不开教师的启发性语言。
有人觉得教师的启发性语言得依据课堂上学生的现场反应来生成,但我们认为,启发性语言同样可以而且也需要老师在课前作出预设。在学生的理解易失于肤浅、模糊处,学生的思维易受局限、不善打开处,学生的经验不足、方法不够处,等等,均需要教师提前作出估计,并想好相应的对策,用启发性的语言或追问、或深究、或拓展、或提供帮助。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才能获得实质性地提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时读文如观山,如果大家能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相信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看似信手拈来的一个比喻,其实正是老师针对学生思维易受他人影响、不善于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独特观点作出的预设与引导。“这里还有更温馨的字眼,读一读这句话好吗?‘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这里不写爸爸,不写妈妈,却写阳光,你看这阳光有什么特点?”(薛法根老师教学《爱如茉莉》片段)老师适时地启发引导让学生的读、悟产生新的飞跃:“我觉得阳光也是很懂人性的,这里不用‘照’而用‘探’,可以看出连阳光也不忍心吵醒他们。”“是啊,这里的阳光多么善解人意!虽然作者写的是景语,寄托着的却常常是人的感情。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在老师的精心启发下,学生才发现了课文语言的细腻精美,发现了课文表达的独特传神,而且水到渠成地领悟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真谛。试想,若课前缺少教师的深度挖掘和精心预设,课堂又何来这删繁就简、柳暗花明的精彩呢?
四、评价性语言:诊断、激励,张弛有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与之相关的情感态度、思维状况、方法采用、成效获得等方面实施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适时、适度、中肯、针对性强的课堂学习评价,将对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发、学习方向的导引、学习行为的诊断与改进、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都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中,教师的言语评价是对学生实施课堂学习评价的重要方面,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在课堂中常常发挥着画龙点睛或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见,评价性语言在教师的整个课堂组织语言中,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但在现实的教学设计中,许多老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的推进和教学方式的选用上,认为评价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或认为评价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机智和即兴生成。教师评价性语言的设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是反映在课堂上,教师评价性语言随意、含糊、针对性不强等弊病就常常可见了。
我们认为,好的课堂评价语言,就犹如课堂教学中的诊断仪、剂和助推器,课前的充分预设和精心设计,可以使教师课堂评价性语言的使用更加自然得体、更加得心应手。孙建锋老师教学《最大的麦穗》,当学生的回答有独到见解时,老师从课本里拿出了一片银杏叶,走到学生面前,情真意切地说:“这可不是一片普通的银杏叶,它是我从家乡百年的银杏树上采下的。我一直把它珍藏在书本中,如果有一天哪位同学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就将这片叶子赠给他。”说完,老师双手递过这片银杏叶,学生激动地双手捧起,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一片叶,一段话,唤醒和激励的,又何止是这一位同学的学习与思考热情?其他学生也深受鼓舞,继续争相发言,而且,精彩的见地此起彼伏!这一切,不是对孙老师丰富多彩的课堂评价最好的回报么?
类似独具匠心的课堂评价方式与真诚、得体、张弛适度的评价语言,在诸多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中常能发现。他们或评价学生的理解与表达,或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亦或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他们的评价或充满了肯定与赞许,或充满了提醒与等待,亦或充满了激发与激励。总之,他们的评价语都充满了真诚,充满了智慧,如导航的明灯不断激励学生快乐进取,又如明净的清泉不断滋养学生的心田。这一切,固然得益于特级教师们深厚的学养、育人的情怀,但同时,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特级教师们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研究,以及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和教学语言的反复斟酌与精心预设!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语言是需要精心设计与不断锤炼的。也许,课堂教学中,描述性语言、指示性语言、点拨性语言和评价性语言有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截然分开,但教学设计时有清晰的语言设计意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种教学语言的各自功能,必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质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策略
0前言
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的飞速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学生智慧的学习也成为当前的研究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1]。智慧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不断推进的同时,新技术环境也迅速地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在新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智慧教育如何开展,新形式的智慧课堂应如何构建[2]。
1智慧课堂的概述
“智慧教育”一词起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Planet)”的概念。对于智慧课堂的界定,国内外的文献中尚没有统一的论述,智慧课堂由智慧教育衍生而来。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3]。国内关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研究主要依托融合于课堂的自主的、泛在的和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方式进行[4]。
2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1智慧课堂的技术特征
智慧课堂可以应用资源共享、学习情境采集、实时内容推送、智能学习分析、移动通信互联、合作交流、即时反馈等技术进行教学,形成开放、高效的信息化学习模式,智慧学习满足了多层次教育的需求。
2.2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
智慧课堂为“教”与“学”的融合和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基于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增进师生互动和协作交流,使“教”与“学”相互渗透、融合一体,因而对智慧课堂的实用教学流程结构设计,应把“教”与“学”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来考虑[5]。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阶段(课前、课堂、课后)结合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情采集、实时内容推送、探究学习、智能学习分析、课后作业、信息化辅导、反馈测评等教学步骤构成智慧课堂完整的教学过程。
2.3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
2.3.1课前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放送预习内容、教学微视频、教学课件。学生也可以利用此平台进行交流,问题讨论。
2.3.2课堂
课堂上,教师根据学情采集,导入新课,讲解学生课前自学时的疑问,进行探究学习。课上主要为互动式教学,智能学情分析,布置课后作业。
2.3.3课后
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信息化辅导,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网络试卷问答、在线提问、作业视频等方式反馈测评。
3智慧课堂实践教学的讨论
3.1技术支持
智慧课堂实现的前提是学校构建的信息技术平台。目前,高校都配备微机室,大多数学生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这就为实现智慧课堂提供前提。2017年锦州医科大学将实现全校区覆盖无线网络,在技术层面上满足智慧课堂的实施。智慧课堂模式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3.2学习个性化,跟踪智能化
智慧课堂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结合自己时间,自由安排学习,让学习真正个性化。由于移动通信设备的可携带性,使随时学习成为可能,跟踪学习也更智能化,更真实的挖掘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
3.3反馈即时性
智慧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评价,课前预习与反馈、课堂探究学习与反馈、课后作业测评与反馈,反馈信息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即时性反馈形成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3.4互动交流立体化
智慧课堂模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各种网络平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全时空的实现互通。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畏惧感,创造了平等、融洽的教学环境。
3.5学习资源推送的智能化、便捷化
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媒体资源,如微视频、教学课件、电子图片、语言教学、学习材料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智能化的学习资源,便捷的推送方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个性学习、快乐学习。
4结语
随着数字终端的兴起和网络应用的日趋成熟,智慧课堂的设计与应用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6],其核心在于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7]。智慧课堂作为新型学习环境,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能够满足“数字土著”能力倾向、学习风格等方面的要求,在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方面具有应用价值[6]。此次,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教学中,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能力培养,增加了师生、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庞敬文,张宇航,王梦雪,等.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65-71.
[2]庞敬文,王梦雪,唐烨伟,等.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9):63-70.
[3]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34.
[4]卞金金,徐福荫.基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设计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2):64-68.
[5]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
[6]李丽娟,郑晓丹.基于智慧课堂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数字教育,2015(4):40-48.
关键词:蓝墨云班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移动技术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最初的教学实践来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其基本思路:课前由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并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寻找答案。学生在课前完成新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交流讨论和拓展提升[2]。传统教学是课上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再完成作业,而翻转课堂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及课堂时间使用进行重新建构,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颠倒安排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3]。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把需要学习的资料放在网络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平台很多,其中一个平台就是蓝墨云班课。
2蓝墨云班课
蓝墨云班课是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利用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堂内外及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信息化教学平台[4]。该平台以教师在云端创建的班课空间为基础,为学生提供移动设备上的视频、课件、资料、消息推送、作业等服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随时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等。蓝墨云班课为移动环境下的泛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和学习模式,同时把教师和学生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
3基于蓝墨云班课的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3.1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程现状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net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培养学生掌握C#语法,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和编程方法,同时具有进行C/S软件体系结构程序设计、分析、编码和测试的能力。该课程学时为36,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内容多,课时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难度高,对简单的程序勉强还可以接受,但是对一些复杂语言结构的理解、动手编写程序并上机调试运行感到很困难。C#语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语法规则比较抽象,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压力。因此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为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net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2教学设计
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本课程以蓝墨云班课为支撑,从课前任务、课堂活动和课后反馈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课前将课程相关的资料上传到网络,学生使用手机、笔记本等载体提前学习,通过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和难点,或者在课前自测时发现问题。而课堂教学则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协作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后学生借助平台开展课后拓展学习,对知识点加以巩固。基于蓝墨云班课的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net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设计如图1所示[5]。
3.3教学实施
本文以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net课程第6章ADO.NET——非连接状态下的数据存取为例,具体说明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3.3.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影响翻转课堂能否实施的关键,首先是教学资源的提供,其中微课视频是最重要的一个资源,好的微课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学习相关的课程内容;其次是自测题的设置要能很好地反映知识点,这是老师得到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重要窗口。学生通过蓝墨云班课接收老师发送的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单,自行观看视频并完成自测题。老师通过蓝墨云班课数据统计的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测试题完成情况,更准确的把握教学重点,从而调整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答疑讨论”中留言,老师及时进行解答。教学资源后,所有学生的手机会收到即时消息通知,如果该学生浏览或下载过该资源,资源后面的数字可以即时统计,对没有预习的学生可以进行提醒,方便教师监督学生按时完成课前学习。
3.3.2课堂活动
在ADO.NET——非连接状态下的数据存取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引入“超市商品管理系统”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客户端完成商品信息的浏览、添加、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前演示已完成的界面。学生看到了系统功能的实际运行效果,会对系统设计产生兴趣,继而寻找相应的知识点,为下一步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接下来根据课前设计的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第三步让学生回顾前导课程数据库基础并设计出数据表,在MicrosoftSQLServ-er2012中实现。然后对本节课的重点“ADO.NET对象的对象模型”进行讲述,举例介绍Connection、Com-mand、DataAdapter、DataSet几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并示范如何使用VisualStudio2017集成环境实现所需要的功能。随后将班级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介绍一个ADO.NET对象,继而归纳出客户端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之间进行交互的步骤。在明确了数据存取步骤以后,下一步讨论系统的设计界面,将系统功能模块中需要实现的内容进行分组设计。设计完成以后分组进行演示,在演示结束后各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评价。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归纳,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个与教学案例相似的练习,巩固知识。
3.3.3课后拓展
课后阶段,师生在蓝墨云班课的作业任务模块中进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此来检验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且学生间作业的互评增加了评价的公平性和客观性。此外教师可以发起调查问卷或者答疑讨论,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疑问,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课后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借助蓝墨云班课的数据分析能力,及时了解学生的过程考核情况(所有的考核结果最终都量化为经验值)。通过分析考核结果制定下一次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任务。
4教学效果分析
在使用基于蓝墨云班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后,为了了解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在本课程结束时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该教学模式在调动学习主动性和增强师生间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有学生指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同学没有积极参与,其态度影响了组内其他小组成员的学习。学生提出几点建议,首先,教师要尽可能早的上传学习资源,方便学生安排时间学习;其次,希望老师在小组分配上更加合理,能给学生更多机会进行展示此外,在阶段性测试和期终考试中,学生的考核成绩比之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33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活动过程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通过最快的速度获取英语知识、发展英语技能的主要渠道。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是当前英语教学中最为迫切的追求。在整个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去组织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英语课堂教学情况,针对设计与实施,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充分的课前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英语教学过程是属于有设计、有目的的活动,所以有效的英语教学一定需要通过充分的教学准备为前提条件。教学设计源自于课前备课,通过长期的研究表明,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前进行精心的设计,事先进行有充分的组织和良好的设计教学案例,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节省一些管理和讲解的时间,使课任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学生也有更充足的时间或机会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一定需要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和兴趣以及习惯等进行综合的考虑,所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全面促进学生能够自觉的学习。并且,假如教师在课前作了十分充分的教学准备、制定了深思熟虑的教学设计内容或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十分全面的思考,这样能够使他们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更高的自信心、安全感和教学热情,增强他们的教学效能感。
二、多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C Kyriacous (2006)指出“有效教学的英语教师往往通过新颖有趣的教学材料、带有情绪感染力的朗诵、引人入胜的讲述、指出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或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等来引起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实践性以及交际性作为标准原则,进行展开教学活动。采用听歌曲、看图说话、表演对话等多种形式,使知识、趣味全面融合为一体,最终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笔者通过设计任务,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另外,教师课堂教学中要精讲多练,坚持“在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通过这些任务学生记住了单词,熟悉了词组搭配,练习了听,训练了说,而且学生不觉得被动、乏味,而是积极开动脑筋,兴趣浓厚地参与。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三、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是有效教学的检验
课堂上笔者留出了几分钟时间当堂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以听说为主的课型,笔者设计了完成句子、单项选择和图片讨论三个环节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Step l Exercises
操作方法: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基于对话中重要语言点而设计的完成句子和单项选择习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记忆并学会灵活使用所学语言知识,让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对于学生来说,识记习惯用语难度不大,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色彩,在语言实践中正确运用。
Step 2 Practice
操作方法:学生两人一组就所给图片展开讨论,练习运用条件状语从句叙事及表达个人观点。
S:If I have enough money,I will/won’t...
S:If I am happy,I will/won’t...
设计意图:达成语言实践的目的。本单元通过听、读等环节,学生得到了大量的语言输入,这个环节是个语言输出的过程,让学生讨论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达成本模块的语言技能目标。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其语言综合能力。
四、课后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补充
笔者课后进行了反思,虽然说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环节以及到最后的教学反馈,笔者都自始至终围绕着“有效、高效”的主题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力争在45分钟有限的时间里可以激发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由于在现实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依然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改进,力争做到以理想教学办法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如:每一次写导学案时,笔者都会在导学案上设计学习反思这一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困惑?你需要跟老师说些什么吗?学习了八下Unit 2 Reading,有一学生在反思中写:Miss Zhou,笔者不会运用四个花费pay,spend,take,cost.根据学生的疑惑,第二天笔者设计了相关的练习。
I ____200 yuan ____my dress yesterday.
I ____200 yuan__ buying my dress yesterday.
My dress ____me200 yuan yesterday.
It___ me two hours to buy this dress yesterday
课后让学生用pay,spend,cost,take去造句。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是一项长期需要用心来经营的工作,每一位尽职尽责的教师都应该用长远的目光、理性的思维去研究它。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新形势下我们一定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全面实施有效教学,从而影响学生、改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C Kyriacous. Effective Teaching in School [M]. Basil Blackwell Ltd, 2006.
[2] 张 璐.再议有效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3).
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标下教学观念与现代课堂的融合,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实施与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来看:很大一部分是地理老师的教学观念、课程观念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鉴于此,教学目标设计之前,必须整合指导理念与思想进行。
1.课程理念是正确定位目标价值的基础。课标最核心的要求是将学科发展变成学生发展,通过注重地理探究、学习需要、地理素养,将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也可以看出:当代高中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发展,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发展,更要从知识传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是一切思维产生的源泉,科学的问题对激发探索欲望、提高思维活跃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提问对解决问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这期间,问题有效性具体体现在深刻性与开放度,通过注重实施层次,达到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激发思维的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能否自然高效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重大联系。在充满自信、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效果与效率较好。因此,在现代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在学生独立学习的条件下,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做好小组讨论,并且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层反思、监控、补救、调整,以此激发学生的效能感。在创建小组时,结合学习差距与个性特征,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二、体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
1.展现三维融通。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方法与过程、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技能与知识三个维度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其中技能与知识是条件,同时也是价值观、情感态度、方法实现的有效载体,方法与过程是关键,它是实现整个情感态度、技能知识以及价值观的中介。因此,在现代教学目标设计中,必须整合学生状况、知识技能与实施方式,尽量做到实践与目标设计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功能。
2.关注主体差距。自课标推广以来,它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始终围绕学生发展。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中,它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而“最近发展区间”与多元功能则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梯度。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要求与层次的目标梯度,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保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优化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在新时代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在教学设计之前,对教学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通过深入教学目标与基础设计,深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它的课程要求是: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且概括圈层特征。建议通过示意图绘制或者利用学具、教具,明确地球圈层构造。在这道题中,它指出了该章节的学习目标,掌握地球圈层特征与结构,活动建议是针对目标或者要求提出的建议,不仅是教学媒体组合与选择的依据,还能辅助学生认知,生成良好的媒介。这两个建议重在体现方法与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得以实现的方式方法。另外,通过示意图或者学具进行教学,还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三、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1.领会课标精髓。地理课程作为地理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的衡量标尺和依据,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从渗透教学精神,贯彻课标要求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地理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与持续发展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将技能知识、方法与过程、态度与情感有机地贯彻到一起,这样才能将其生成互相联系的整体,最后推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设计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目前,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在理念性、探索性、策略性方面,对于相关知识传递的设计没有做出相应的研究。
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1设计依据
为了构建的教学模式有理论依据,在进行设计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需遵循以下几方面:理清课堂翻转的过程;把握翻转课堂的特征。
1.2设计时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利用学生知识的构建和内化;利于实现分层教学;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情况。
1.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1.3.1课前准备
为了保证有效的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根据课程的教学安排和重难点,把适合通过教师讲授、演示的内容分离出来,明确微课的教学内容和脚本,收集学习资源使各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顺承性和完整性充分的展现出来,以完成微课的教学设计。同时还需考虑学生的认知情况,争取在短短的时间内将所要展现的教学内容完全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最后在微课中适当的加入一些信息以便学生掌握重难点。
1.3.2课中活动
课中活动设计主要通过提出疑惑、解决问题、讨论等形式交替进行,是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解决课堂前传递阶段教师搜集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的基本类型设计课堂模式。如果这些问题是共性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再进行集体的讲解,如果问题是个性的,教师则进行单独的辅导。然后教师根据课程知识的应用性、拓展性,设置相关的任务,学生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选择自主探究或小组讨论学习,教师可在一旁观察学生独自操作或讨论的情况,适时的给学生进行讲解分析,以便完成课堂上的任务。通过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实现知识的吸收和内化。
1.3.3课后巩固和测评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点评,以不断的修正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同时把优秀的学习作品展现在网络教学平台,供其他学生学习好的作品,以弥补自己作品不足的地方,以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还可以挑战其它的任务,如一些拓展性的任务,以便学生拓展相关的知识。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2.1实践方案
通过设计微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以验证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性、验证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软件应用课程的有效性,如以“Flash 动画制作”中的“按钮制作”为教学内容验证教学模式的操作性,以对“按钮制作”开展教学实践验证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同时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此学生对新模式的认可情况。
2.2实施过程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实施的过程:
(1)课前准备。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先收集相关资料,并充分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收集相关讨论的信息;
(2)课中活动。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此微课的难易程度、完成任务花费的时间进行讨论;
(3)课后巩固。教师选取优秀的作品展现在网络学习平台上,以供其他学生学习,对于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布置相关的拓展任务,以便学生拓展相关知识。
2.3应用效果调查
2.3.1对课前微课的学习反馈
实践的问题是微课的难易程度、完成任务花费的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只是完成的程度不同,同时有近半的学生花费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其她的学生完成任务所花费的时间相差达二十分钟。通过此实践充分验证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分层教学上的正向作用。
2.3.2对新模式认可度和效果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新模式的认可度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该模式的促进效果一般,没有学生认为该模式的促进效果差。这就说明新的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认可。
3结语
翻转课堂的关键是课前、课内、课后活动的设计与衔接。基于翻转课堂的关键提出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课前、课内、课后活动一体化。本文针对新的教学模式开展了教学内容的实践研究,通过研究验证了新模式的操作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05):26-32.
[2] 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49-54.
【关键词】课堂应答系统;大班教学;大学英语;第三代课堂应答系统
引言
自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大班授课的情况已成普遍现象。大班授课最大的挑战在于难以营造出小班授课的互动环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远处学生回答问题无法听清;(2)除个别积极学生,不参与互动的学生是“沉默的大多数”;(3)固定的桌椅布置影响互动效果。这些原因使得在小班教学中常用的提问、讨论等积极互动教学策略在大班中难以实施。互动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对于外语课堂而言,互动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在大班授课中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问题,这其中认为比较有效的一种技术应用就是使用课堂应答系统(Classroom Response System,CRS)。课堂应答系统是一种通过学生手持无线终端,把学生的答题情况即时反馈并呈现在大屏幕上的互动教学系统。CRS在国外已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并在大中小学多层次、多学科(尤其是理工学科)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在大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也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但相对而言CRS在国内的应用和研究才刚刚起步,且主要关注理工科教学应用情况。本文试图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探讨基于WEB技术的第三代课堂应答系统支持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模式,以期丰富我国课堂应答系统的研究成果,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一、课堂应答系统简介
1 课堂移动系统发展历史
课堂应答系统的发展历经了三代变革。世界上第一套课堂应答系统诞生于1966年的斯坦福大学。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CRS出现在1985年,被称作Classtalk,并从1992年至1999年间开始商业化应用,但由于价格昂贵鲜有问津。1999年利用远红外线技术的第二代CRS问世,并在21世纪初期广泛应用于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教育。第二代CRS通常由红外或射频接收器、手持应答器和软件三部分组成,虽然较第一代而言第二代产品已比较成熟,但受到购置成本、使用便捷性等因素制约,其普及程度远未达到预想水平。随着无线网络和智能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通过WIFI无线网络连接,以WEB浏览器、HTTP协议、Java和Microsoft,NET为软件基础,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作为输出装置的第三代课堂应答系统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为提高课堂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第三代移动互联课堂应答系统与前两代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1)无须额外购置设备,通过有无线连接的多媒体教室和个人智能移动终端即可实现:(2)免安装免调试,易于操作;(3)传统CRS只能回答选择题,第三代移动互联CRS全面支持主观题型。
2 第三代移动互联CRS介绍
目前市场上已有、、等多套商业化的基于WEB的课堂应答系统,其中针对商业和教育用户,和更专注于教育领域应用。下面以为例对第三代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课堂应答系统作简要介绍。
Socrative是一款集合了课堂反馈、测试、成绩报告等功能为一体的功能强大的教学应答系统。该系统分为教师端和学生端两种登陆方式。教师端主要有单题应答(single question activities)、测试、测试管理三个功能模块。
(1)单题应答模块。支持多选题、判断正误和简单题三种题型,适宜在课堂上快速提出一道问题与学生互动时使用。
(2)测试功能模块。适合多道题目的同步或异步应答使用。使用时需将预先设计好的题目上传至Socrative平台,点击“开始测试”进行作答。测试功能支持“教师进度控制”(teacher-paced)和“学生进度控制”(student-paced)两种题目发送模式。“教师进度控制”能够实现课堂同步应答,教师随堂逐题发送题目,学生同步应答。“学生进度控制”能够实现异步应答,可以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拓展学习之用。
(3)测试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对试题的编辑、管理、测试报告的下载等功能。
学生端的操作也非常简单。用手机登录页面,会显示出一个Room Number登录框,如图1所示。学生只需把教师账号对应的教室号输入该框,便可进行互动答题,并把实时结果显示在教师屏幕上。
二、课堂应答系统应用于大班教学的主要优势
近十几年来,国外关于教学应答系统的应用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总的来说,课堂应答系统应用于大班授课有诸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
大班教学课堂管理主要有两大挑战。第一,难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创造出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而在英语课上,由于受到怕出风头、怕丢面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个人英语表达能力的制约,课堂上的沉默现象更为严重。大班教学管理方面的另一个难题是难于进行课堂考勤,其结果就是自律性差的学生有了可乘之机,使得逃课现象在大学里愈演愈烈。
大班教学研究发现,课堂应答系统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例如蔡天芳等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使用CRS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使用CRS的班级出勤率比对照班高出20%。Greer&Heaney在为期四学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使用CRS的学生出勤率在期中时仍能达到90%,远高于以往50%出勤率的记录。此外,使用课堂应答系统的班级学生上课注意力更为集中、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也更高。
2 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
同伴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被认为是CRS课堂中的有效教学模式。采用同伴教学法,第一轮教师需要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用CRS作答,同步显示答案分布直方图。此时教师并不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成对或分组进行讨论,待达成一致意见后再进行第二轮CRS答题。这时再进行全班性的讨论,直到得出正确结论。
CRS还有助于提高测试成绩。例如Mayer等讨论了利用CRS的提问式教学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为期一年的大班《教育心理学》授课中,每节课使用CRS随堂测试所学知识的实验班,期末成绩明显高于使用传统纸笔测试并上交的对照班。黄致新等在针对119名学生的使用CRS的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同样发现,实验班期末成绩优于对照班,二者呈显著差异。
3 利于进行学习评价
CRS利于学习评价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提供即时反馈和形成性评价两个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对促进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即时反馈比延时反馈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CRS的应用使得在大班中进行全面、快速、准确的形成性评价成为可能。Beatty认为基于CRS的教学可以为学生和教师同时提供反馈,学生通过反馈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反馈可以动态调整教学以适应学生“真实”、“即时”、“变化”的需求。在这种积极的双向反馈过程中,课堂由“静态、单向的知识传递变为学生输入指导下的动态、互动式教学”。
三、基于课堂应答系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1 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为CRS支持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反馈等策略的使用以确保形成刺激一反应之间的有力联系,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为使用刺激(prompt),形成性反馈以及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的呈现顺序。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个体的信念和自主性,形成性反馈、“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都是有效促进知识迁移的策略。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学习者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性建构实现的,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协作学习、合作学习等都是该理论框架下常见的教学形式。在CRS课堂中广泛采用的“同伴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正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教学设计理念的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教学理论都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求”和“认知加工水平”来“选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就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而言,对于单词学习、句型等的较低认知加工水平的学习任务,行为主义教学方式较为灵验。语篇结构、构词法等中等认知加工水平的学习任务比较适合应用认知主义教学策略。而对于高水平的认知加工学习任务,如情境学习、问题解决型小组学习等,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最为匹配。这种理念也与“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非常吻合,该理论提倡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弥补了单纯“以教师为主”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设计的缺陷。
2 基于Socrative课堂应答系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案例
国内外见诸文献的课堂应答系统研究主要针对理工科课程教学进行。外语教学有着不同于理工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探讨基于CRS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将为我国外语教学实践和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下面选取《全新版大学英语》第四册第四单元Globalization为主题内容,并以Socrative课堂应答系统为例,展示基于WEB技术课堂应答系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1)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出单元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首先,教师播放一段与Globalization有关的视频,引出本单元的主题——全球化。然后教师让学生组成两人组讨论“What is Globalization?Can you give an example of globalization in our life?”讨论结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讨论的结果输入到Socrative系统中,教师端投影仪上会即时显示出学生的讨论内容。教师抽取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全班讨论并加以点评。最后,教师用Socrative快速进行全班调查:Do you support globalization?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持支持态度。当调查结果直方图呈现在大屏幕时,全班热情被迅速点燃,同学们对接下来的单元内容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学习任务设计
①语言输入任务设计。听和读是外语输入的两大途径。传统的语言输入活动中,教师只能依靠点名或者集体回答的方式判断学生的答题情况,无法做到全面准确的即时反馈。在教学设计案例中,完成课文阅读后,教师设计了5道判断正误题了解学生对文章的初步理解情况。直方图显示第5道题Both Davos Man and Manila Woman are strongly patriotic错误率较高。教师着重与同学讨论该题的解题思路,正确率较高的其余各题则略讲即可,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听力练习和快速阅读练习中使用Socrative进行即时反馈,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②词汇学习任务设计。Nation认为,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词汇教学是语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根据上下文猜词、词义学习、构词法学习列为最有效的三种词汇教学策略。使用了CRS的大学英语课堂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教学案例中,教师挑出了文中出现的strengthen一词。学生分成四人组讨论列出更多-en词缀的单词,并输入Socrative。由于结果即时显示,小组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气氛,与传统课堂相比,同学们思考更为积极、列出的词更为丰富。教师还同时设计出3道根据上下文猜词词义的多选题,同学们以同伴教学的方法进行讨论,教师根据讨论情况适当地补充了一些例句和拓展词汇。
③语言输出任务设计
输出(output)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语言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机会。课堂讨论、写作、口头报告都是有效的语言输出活动。在设计案例中,完成课本内容学习后,教师让学生组成4人任务型小组,分担资料收集、报告书写、PPT制作和口头报告四项任务。每组以Globalization为主题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专题调研,并在第二次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口头报告。同学们选取了很多不同的主题,如全球化的优劣、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化与美食等等,展示完毕后全班用Socrative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并对其他组的作品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组际互评。整个投票和组际互评过程学生们非常兴奋,将本单元的学习带到了。
(3)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用于衡量是否完成了既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测试是学习评价的最常见形式。案例单元学习结束时,教师把事先设计好的与单元目标匹配的测试题输入了Scorative系统,学生10分钟内完成随堂测试,成绩即时反馈,错误率较高的题目马上进行解释。除了采用测试形式,外语教学学习评价还可用观察、量规化评价表、反思日志、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案例中教师同时使用了量规化评价表和反思的评价形式,量规评价表以选择题形式、反思评价以简单题形式输入Socrative系统。实践证明这种互动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不但总结了自己的学习情况,还提出了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由于所有的反思内容即时呈现在大屏幕上,教师可以随堂进行点评或解答,师生互动非常积极。最后作为课堂的结束,教师再次提问Do you support globalization?经过本章的学习和调研,很多同学对全球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调查结果与第一次上课发生巨大变化,反映出很多同学在单元学习结束时认知层面发生了变化。
3 实践效果
为了验证基于WEB的课堂应答系统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的效果,课程教学之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如图2、图3。结果显示,使用基于WEB的课堂应答系统的课堂与传统多媒体课堂相比,在课堂互动和教学效果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对“使用Socrative增强了课堂师生互动”这一陈述中,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学生高达81%,表示否定的学生仅占8.5%。在“使用Socrative提高了我的学习效果”这一陈述中,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学生同样占据多数。整体而言,近八成学生表示“喜欢基于Socrative的大学英语互动课堂”,其中表示“非常喜欢”的就超过了全体学生的半数。
通过访谈,学生反映这种使用智能手机辅助教学的方式比较“新奇”、“高端”,能提高学习兴趣。还有使用过第二代应答系统的学生表示“比Clicker系统好用”。但同时学生也反映由于网络连接速度较慢,系统登录、答案录入和显示内容之间有时间延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使用效果。
关键词:设计与实施 导入 引导与点拨 评价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现今的小语课堂中,仍出现了“致命”的弊端:重灌输、轻主体;重文字、轻文化。
具体表现为:教学课堂实践上,面对新教材,不知怎样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评价,不知怎样恰当地、适时地用口语向学生表达引导、点拨、评价的意向。出现了诸多教师表达不清,学生听不明白、学不明白、逐步失去学习兴趣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是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关注自身“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造成的。
教师自身学科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水平,影响着新课程理念、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上的具体落实,影响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建构。笔者认为,要足够重视以下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
一、导入语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用最精炼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是导入语的功能。精湛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导入语所用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重大的影响。它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可以为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可以为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作引线,成为教学的先导。
(一)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要遵循的原则
⒈ 激趣活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是课堂生成的动力。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经验之谈。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把学习新知的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自我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活跃的思维去面对学习。
⒉ 有的放矢。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心理。必须紧扣教材,准确切入课眼。切忌随意性、盲目性和牵强附会。
⒊ 干净利索。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必须注意灵活性、实效性、精炼性。
⒋ 常教常新。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有强烈的“喜新厌旧”心理,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是非常短暂的。一段无论多么精彩的导入语设计,面对同一个班的学生使用多次后,学生都会厌倦。这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激活学生思维了。因此,要让我们的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赋予变化。
(二)例谈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
例:“揭题导入”的导入语设计
A:(板书齐读课题后)“亲爱的同学们,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梳理出几个有价值的、直奔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B:(板书课题《鸟的天堂》后)“什么是天堂?天堂会是什么样子?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文描写的是否和你想象的一样!”
C:“亲爱的同学们,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几个字?”(学生板书课题后)“谁能说说这几个字的意思?”“从这几个字的意思里,你能猜猜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吗?”“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文描写的是否和你猜的一样!”
除上述例子外,还有情境导入语 故事导入语、迷语导入语、介绍背景导入语、针对语病导入语、点出人物导入语等。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语设计,都要充分体现激趣活思、有的放矢、干净利索、常教常新这几个原则。总之,“导入语”是鲜活的、灵动的、变化的、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教师要结合教材、学生和自身的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与实施好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整堂课亮点层出不穷,取得实效。
二、引导与点拔语
引导、点拔语的设计与实施关系到课堂上教与学的建构,是课堂教学程序设计的主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它的设计与实施应着眼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感悟教材内容;观注课堂生成资源,鼓励、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课例:《五彩池》
我在教学《五彩池》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先是一愣,略加思索后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一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指就能触到池底”(大多数太小、太浅);“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水质干净);“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由此得出结论:五彩池不宜游泳。何况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怎么能让许多人去游泳呢?姚老师深入浅出地引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知识的内化和智能的开发,真可谓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不经意间,把学生逐步引向语言学习的美妙境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真的归纳总结,心生顿悟,豁然开朗。学生的质疑不仅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而且成了深读课文的切入点,不亦妙哉!若然教师此时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势必使教学僵硬化,学生所得既浅又死。这就是观注生成的魅力。
三、评价语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大体有这么几种:“表扬表扬他(她)”;“很好!”;“为你自己鼓掌”;“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我认为如果学生第一次听到上课老师表扬他(她),他(她)会十分高兴,如果次数多了,学生听了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教师评价的语言应充满爱心、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尊重、充满信任、充满着幽默与风趣。建议教师在评价用语中要注意三个点:1、真诚,2、赏识,3幽默。
真诚: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种一味迎合学生的过分表扬十分流行,“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充斥着整个课堂。这样的评价语只会使学生变得浮躁、麻木、势利,批判力锐减,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名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不经意中叫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音质悦耳、吐字清晰。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
赏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事实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我在评价时要竭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他们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真大方!”“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进步真大!”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