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18 16:09: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老年医学概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老年病;内科学;教学方法
老年病防治日益成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关注的重点,国内许多医科院校均已将老年医学设为重点课程。由于老年疾病具有特殊性、脆弱性、高危性等特点,诊疗过程与中青年人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如何搞好老年医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老年内科疾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对老年病内科学本科教学方法进行浅显的探讨。
1 教学内容的的设置
1.1 加强总论内容、突出老年病的特点。老年医学是医学科学中一个新的边缘性专业学科,涉及临床、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学不能全部涵盖以上范畴,内科学本科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老年医学的基本特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以及老年疾病的治疗处理原则。比如1、多脏器病变,疾病基本没有单一性,以老年代谢性疾病为特征;2、起病隐匿,疼痛感觉差,网状内皮系统反应减弱,感染时发热不明显;3、发病症状迥异,如以房颤发病的甲亢,以纳差发病的肺炎等;4、有病而往往不自知,如体检时发现恶性肿瘤,心梗急性期等。在强调这些特点的同时,还要将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与中青年相应疾病进行比较,以便学生理解,记忆。在总论中,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应该充分考虑近年提出的“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等内容,增加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具体疾病的特点作好知识铺垫。
1.2 合理调整结构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在章节编排上,既要考虑到本学科基础与临床的先后顺序,又要照顾到各章节内容的相对独立性。老年医学课程应放置于内科学和神经病学教学之后,因此时学生已对众多的疾病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识记老年疾病的特点,又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学知识。在具体结构上,要贯穿从老年病学概论、老年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到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老年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疾病、老年性肾病,再到老年性贫血、老年性痴呆,最后到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体系,层层讲述,最后集中在多器官功能不全,从而贯穿整个内科系统。选取有代表性的老年人高发疾病重点讲解,如在心血管系统中选取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瓣膜性心脏病。
重要疾病根据各自特点从不同侧面讲解,突出老年疾病的特点。第一,老年病以多种疾病并存为主,如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塞等,讲授中要针对衰老和代谢病这条主线,使学生对三者的关系有理性的认识。第二,有些疾病的教学以诊断为主,但老年医学教学时则以治疗为主。如对高血压病,我们并不重点讲授鉴别诊断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而是重点介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因要考虑老年人代谢的特点、器官功能状态、常合并其他疾病等综合因素,我们强调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和器官保护作用,重点讲解不同于内科高血压治疗的一些特点。第三,如果内科学教学以治疗为主,老年医学则应以疾病的预防保健为主,如骨质疏松病症涉及内分泌、骨科等多个学科,教学重点放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保健上。另外穿插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使学生能掌握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2.1 归纳式和暗示式教学方法的探索。过去的教学观点侧重于对“教”的分析,忽视了对“学”的研究,往往限制了学生自我的思考过程,使其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对问题整体综合分析能力。我们通过课前以专题的形式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之在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中带着问题来学习,将学生知情智力整合统一起来,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打破传统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突出专业特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知识来获取专业新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单调封闭,学生被迫死记硬背,教学效率低。我们运用了多媒体形象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教学重新设计,配以声音和图片,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学习,形成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感性境界,既有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具有扩大微观、缩小宏观,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通过运用这样新颖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获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体观念,学生在学习老年病知识的同时,需要兼顾相邻学科的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老年病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精益求精,在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以适应社会发展新阶段所赋予的责任,摸索出更加符合老年医学的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 朱继民,李白坤,叶冬青.医学统计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2):197―199.
[2] 乔敏.“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探索,2005;4(2):67-68.
[3] 徐刚.谈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3):131―133.
[4] 辛彦娜,韩志英,乔蓓.典型病案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自我护理;影响因素;对策
据who报道,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成为全球第3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在我国,糖尿病发生率呈上升状态。而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60岁的糖尿病患者,包括60岁以前已经诊断和60岁及以后诊断为糖尿病者。糖尿病足部病变(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2],尤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见,是患者致残、致死和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极大地影响着糖尿病人群的生活质量。国内医学统计数据表明:老年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为49.5%[3],糖尿病足的截肢率随年龄而增加,下肢截肢的危险性为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英国dm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4]的初步研究,发现通过强化患者的足部护理教育和提高患者足部自护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df的发生率和截肢率。良好的自我护理是糖尿病控制成功的关键,但自护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1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有关个体对自我看法的一种理论[5],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受与信念,而这些感受与信念是个体内在的知觉加上别人对他(她)的反应而形成,它可引导个体的行为。老年人群面对减退的社会作用和自身逐渐衰退的生理功能,不同程度地会导致其消极的自我概念形成[6]。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护理能力呈正相关,两者相互促进[7]。自我概念的增强可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护理能力;而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亦可增强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能力来源于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因此自我概念是直接影响自我护理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
2 健康信念
患者往往重视程度不够,这与其并发症出现缓慢有关,患者因短期内看不到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而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关键。国外许多学者认为,一个人对健康的理解和对健康的信念对其自理行为有明显的导向作用[7]。人们的健康信念可以直接影响对待健康的态度,而积极的态度有助于健康行为的形成[8]。为更好地防止df,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社会、家庭经济负担,医务人员应加强患者对df危害的认识。
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指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包括家庭、亲属、朋友、社会组织等所给予个体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9]。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自我护理行为有促进作用[7]。wang[10]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通过影响自我护理能力来促进健康。可见,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社会支持对促进其自立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医务人员忽略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足部护理教育,会导致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以致患者缺乏相关知识。同时,很多老年患者缺乏主动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的意识,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积极指导患者主动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与理解,以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4 自身背景
callaghan[11]研究显示,影响老年人健康行为和自我护理能力的基本因素有教育、经济收入、医疗保险、种族、社会支持系统、日常的宗教信仰活动、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性别、年龄、子女的数量等。koukouli等[12]的研究也表明,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等是影响自我护理能力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提出居住方式也影响其自护能力。我国学者万巧琴等[13]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顾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的文化程度、患病期、健康信念、社会支持等对其自我照顾行为有一定影响。
5 对策与建议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其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的综合性治疗,患者必须主动参与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关注糖尿病必须从糖尿病教育开始,故我们有责任让每位老年糖尿病患者充分认识足部护理的重要性并接受足部防治护理,进而帮助患者进行良好的自我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实践证明,自我护理理论在老年医学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保健中都显示出了无法估计的潜力和实用性[14]。
5.1 知识和态度的改变 自护能力的教育是提高患者认知的必要途径,其根本目的是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使其在获取知识的态度上,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能更好地掌握自护技能,减轻痛苦,促进康复。reiber等[15]发现,没有接受过糖尿病教育的患者,其足部溃疡导致截肢的发生率是接受者的3倍。尽管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40%~80%的糖尿病足部溃疡所致截肢的发生率[16]。但相比于复杂的外科手术而言,富有实效的自护能力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研究显示,只有不到25%的新诊断的足部溃疡患者认为他(她)们的疾病非常危险,而至少有20%的糖尿病足部溃疡是由于不妥当、不及时的治疗所造成。因此,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同样十分重要。
5.2 预防护理 一些文献报道,即使已有df的危险因素存在,良好的足部护理能使多达80%的患者不发生足部溃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及健康的足部护理行为的建立,对df的预防尤为重要。对于温度感觉、痛觉减退的患者,要注意防止烫伤、冻伤,指导患者禁用热水烫脚,水温保持在40 ℃以下,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5 min为宜;对于触觉、压力觉减退的患者,因对摩擦和不适丧失感觉,指导其注意保暖,鞋袜宽松舒适,以免妨碍足部血液循环,每周进行足部感觉测试;每日检查足部有无溃疡、水泡、红肿和动脉搏动情况。张小群等[17]提出的糖尿病足预防护理五步曲,为易记易掌握的足部护理方法,是糖尿病患者保持双足皮肤清洁、柔润、促进双足血供、及早发现足部问题、及时处理的简便、实用、有效、可行的df预防护理措施,特别是坚持每日进行足部检查对预防df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5.3 优化管理模式 我们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糖尿病足部护理的优化管理模式,如电话咨询、建立档案、随访制度、建立团队及开设门诊等,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足部早期干预及治疗护理,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求。
6 小结
df发病率高,特别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国内曾有学者对384例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老年和老年前期糖尿病患者,df的发病率分别为49.5%和27.4%,中年组为11%。因此,重视日常足部护理和提高足部自护能力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对预防糖尿病足部溃疡及溃疡所致的截肢发生十分重要。同时培养和提高护士对df的知识水平及健康教育能力,促进df预防的深入,让患者充分认识df预防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这对有效控制df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alberti kg,zimmet pz,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al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diabetic medicine,1998,539-553.
2 刘天纾.糖尿病足的预防与健康教育的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305-307.
3 唐兰.老年糖尿病足坏疽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中老年医学杂志,1997,16(4):204.
4 lohr r,hierl fx,landgraf r.diabetic foot syndrome.foot education and foot care.mmw forschritte der medizin,2002,144(12):47-50.
5 康丹,朱会琼.自我概论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护理学杂志,2005,20(8):80-封三.
6 陈培培,张银萍,苟文丽.老年人自我概念与自我护理能力的伦理关系.中国医学伦理学,1997,(5):61-62.
7 杨支兰,孙建萍,张露,等.老年人自我护理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07,22(6):77-78.
8 ruchlin hs,lachs ms.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exercise among older adults.j appl gerontol,1999,18(3):341-357.
9 penninx bw,tilburg tv,kriegsman dm.social network,social support,and loneliness in older persons with different chronic diseases.aging health,1999,11(2):151-168.
10 wang hh.a comparison of two model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in rural elderly taiwanese women.public health nurs,2001,18(3):204-211.
11 callaghan d.healthy behaviors,self-efficacy,self-care,and basic conditioning factors in older adults.j community health nurs,2005,22(3):169-178.
12 koukouli s,vlachonikolis ig.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self-reported functional status: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suppor.bmc health serv res,2002,2(1):20.
13 万巧琴,尚少梅,刘宇,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顾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3,6(8):659-662.
14 断艳贤.自我护理理论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护理的体会.天津护理,2003,11(4):170.
15 reiber ge,pecoraro re,keopsell td.risk factors for amput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a case-control study.ann intern med,1992,117(2):97-105.
关键词 全科医师培训 进展 挑战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20-0017-06
The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in Shanghai
FANG Liu1, ZHANG Kan1*
(1. Shanghai Municipal Health Bureau,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three stage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in Shanghai since 1990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experience of GP training in Shanghai,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gives the policy suggestions. To establish a team of GP who are willing to “going down, staying down, and making good use of ”, it is not only to lie on the training system itself, but even more important to build the policy environment which is attractive to GP and contribute to their development.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progress; challenges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落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 也是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重要措施。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的有效开展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全科医师队伍。上海市通过积极探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不断推出各项新举措,加大投入,增加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全力推进全科医师培训工作。
1 上海市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回顾
1.1 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自1994年起,针对当时基层医师全科服务意识淡薄、业务理论培训机会少的特点,上海市卫生局依托上海职工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根据上海卫生服务的需要开展了全科医师概念培训班,主要内容是40学时的全科医学基本概念,至1996年共培训500余人。
1997年开始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医师进行600学时的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使他们能初步适应上海开展全科化综合医疗服务的需求。培训主要包括全科医学概论、临床诊断学基础、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科目。
2001年依托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承担本市全科医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任务。通过10多年的培训,本市的社区医师已基本接受并完成了培训,成为全国率先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至2005年前完成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目标的省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为本市社区实施全科化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到2005年底,全市街道地段医院全部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综合性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完成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市卫生局于2004年制定了《上海市社区全科医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04-2007)》,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科医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为半年。
2007年在完成技能培训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原定计划进度启动了新三年培训计划。市卫生局根据参加培训医生的职称和岗位的不同,组织专家分别制定了七个组别的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实现了个性化和分层次培训。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工作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37所区域综合性医院和43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培训任务。
1.2 全科医师转岗培训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中通过转岗培训途径培养全科医生的指示精神,市卫生局结合本市已基本完成全科岗位培训、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实际,与区县卫生局签订了责任状。由区、县卫生局全面负责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同时落实转岗培训临床实训基地,并由实施单位承担转岗培训的临床带教任务,以“导师制”或“一对一”的带教形式,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对学员进行培训。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临床医学本科的执业医师,到区县中心医院接受为期两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在各区县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共有95名医师参加了转岗培训,超额完成卫生部下达的90名全科医生任务,并按计划在区域医疗中心接受规范培训。
我国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主要采取的是“三段式”教学结构,即普通医学教育、基础教育以及临床医学教育。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和详细的对课程各个阶段的知识内容进行掌握,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传统医学课程所设置的科目较多,其中一部分的课程所占比重过高且内容较深,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压力和负担较重,同时各个相关学科之间彼此相互独立,在知识点方面有很多重复的地方,这样不仅在教学课时上占用一部分无意义的时间,同时也对教学的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第二就是医学课程的设置结构不科学,在必修课的设置方面所占比重过大,基本占据了整个教学过程,相对选修的科目极少,如:老年医学和社会医学方面等。这种形式的教学结构很难激发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同时还会对学生整体的医学知识结构造成影响,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
2全新医学教学体制下组织学与胚胎学在教学课程中的设置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这一概念最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由美国西储大学提出,它指的是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以形态和功能为内涵,将医学课程重新组合,将各器官系统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综合起来组织课程。传统的医学教学体系中,组织学和胚胎学是两个彼此独立存在的科目,在大学的科目的分布方面,组织胚胎学课程被编排在第二学期开课,共计88学时,其中包含理论课程共38学时,实验课程50学时。在具体的实施课程改革之后,整个基础医学课程按器官系统划分成基础医学概论和系统医学教程两大部分,其中系统医学教程又分成血液、循环系统、消化与呼吸系统、泌尿、生殖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胚胎学与组织器官发生学(原胚胎学内容)等五个模块进行教学,原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内容在以上五大模块中穿行,第一至第五学期上课。在总体的教学编排上,组织学内容在解剖学内容完成后立即进行,紧接会有生理、病理、病生等学科的内容,具体安排内容如下:
2.1基础医学概论
合计:分,144学时,其中理论82学时,实验62学时。基础医学概论(1)第一学期开课(学分5,80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46学时)设置的科目分为解剖学、基本组织学、生理学总论和基本病理学。其中基本组织学设置成共24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验14学时。基础医学概论(2)第二学期开课(学分4.0,学时64,其中理论44学时,实验20学时)设置的科目分为基本病理学30学时、病理生理学总论24学时、药理学总论10学时。其中涵盖了原组织学绪论和总论的内容,包括绪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软骨、骨、血液、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内容。其中理论教学和实验课教学各12学时。
2.2系统医学教程
系统医学教程主要分为血液、循环系统医学教程,消化与呼吸系统医学教程,泌尿、生殖与内分泌系统医学教程,神经系统(含眼、耳、皮肤)医学教程以及胚胎学与组织器官发生学,前4种教程都涵盖了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教学内容。其中血液、循环系统医学教程是在第二学期开课(学分5.5,学时88学时,其中理论70学时,实验18学时)其中包含组织学8个学时,包括理论4学时,实验4学时。从章节分配上来说,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各占4学时。消化与呼吸系统医学教程在第三学期开课(学分4.5,学时72,其中理论50学时,实验22学时)其中组织学分为12学时,分为理论6学时,实验6学时。泌尿、生殖与内分泌系统医学教程在第三学期开课(学分5.5,学时88学时,理论64学时,实验24学时)组织学占有16学时,理论8个学时和实验8个学时。神经系统(含眼、耳、皮肤)医学教程第4学期开课(学分6,学时96学时,理论74学时,实验22学时)组织学占8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4学时)。其中理论4学时,介绍皮肤、眼、耳的内容。原胚胎学的内容,则单独开课,形成一门胚胎学与组织器官发生学的独立课程。总计为32学时,其中理论20学时,实验12学时。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神经系统、眼耳发生等内容,进一步充实了学习内容。
3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医学教学体制改革实践内容
3.1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性
对医学教学中的课程编排实施整合,是当前医学教育体系的一项重点内容。组织胚胎学作为医学中一门基础性学科,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是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临床研究方面打下基础。在组织胚胎的相关教学中学校首先应该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学生只对这一项内容进行学习和掌握还是远远不够的,在组织胚胎的学习中还应该具体的结合其他相关科目的知识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中举一反三,而不是将思维方式固定在一种解决形式上。在组织胚胎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较多,从而无法实现对其他科目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在实验课当中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例如,在学习到内分泌系统中对甲状腺的研究中,教师就可以对甲亢疾病的病例进行引用,向学生展示出一些正常的甲亢在镜下的照片,然后再具体结合患者在临床反映以及一些临床的各种症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讲解;在学习消化与呼吸系统医学教程时,学生前期通过解剖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大体结构研究有了相当的了解,此时笔者在前期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而组胚的内容结束后,学生后期将会马上进入病理学内容的学习,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正常结构如何产生病理改变到疾病的发生的理解,比如笔者在组胚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介绍了腮腺的微细结构,讲解了腮腺的组织学构成上包括了腺泡和导管,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腮腺的导管是由一些上皮性的管道构成,而在病理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学到腮腺黏液表皮样癌,这种癌症是在病理情况下,构成导管的上皮细胞会发生癌变,进而分化形成肿瘤组织,这样学生对肿瘤的组织学来源和发生发展过程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来说,当学生对医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适当给他们具体的列举出一些实际的病例,这样不但可以对学生在医学方面学习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同时还会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注重实验教学的发展与改革
医学学习中的实验课程不只是只针对于知识的传递,实验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思维想像能力以及对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在实验课程的课堂上,对理论性的概念介绍要简洁明了,精选出几个相关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切实融入到实验的氛围中去。教师要对实验中重点注意事项交代尽可能让学生亲手操作和实验,以此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在医学学习方面的能力。由于组胚的理论教学基本以老师对着图片讲解结构和功能为主,学生对结构的理解经常缺乏较深入的认识和立体的概念。在组胚内容教学安排中,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学时安排基本为1∶1。这样充分保障了学生的实验动手时间,有充足的时间在实验室观察切片和结构模型,加深对结构的理解。而且,为了适应“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组胚教学需要,我们教研室在2014年对实验室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投入约50万元,配备了数码互动系统,保证上实验课时人手一套互动系统。这套数码互动系统的应用,极大的方便了教学。原来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结构,现在基本在电脑上进行,而且学生在观察到典型的结构还能进行拍照和保存,方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4教学体会及展望
关键词:老年人;胃溃疡;相关困素
老年人胃溃疡和胃出血临床多个条件,但也是一种胃溃疡并发症。患者由于物理退化,可能在临床消化液侵蚀血管壁,血管壁引起出血,症状往往比较严重,临床上有一定的死亡率。本文对我院的患者在胃出血性胃溃疡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统计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和注意事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理我院50例在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胃出血,胃溃疡,其中3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68~85岁,平均(76.4±7.9)岁,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便血症状,腹痛是渐进的,部分患者剑突下疼痛,伴有恶心,呕吐。50例无腹部和腹神经板。临床和内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胃溃疡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标准[1],临床检查,病变部位出血,根据临床分类与诊断标准的50例患者中,轻度27例,中度13例,重度5例出血,5例胃穿孔。
1.2治疗 患者入院后,诊断,治愈的和及时的,给予抗休克治疗,使用局部止血药,肾上腺素冰盐水,云南白药,管注入凝血酶,患者肌注维生素K1,静脉滴注酚磺乙胺,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输液,补充循环血容量正常和稳定的患者。根据临床和健康的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根据临床标准操作规范[2]。在同一时间与患者的临床护理的动态监测,根据标准的护理,以及患者的统计记录。
1.3 疗效标准 这种治疗是根据标准的临床疗效分,其中痊愈,好转和无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胃溃疡和胃出血恢复正常,没有更多的一般符号变化,我临床胃镜病灶愈合;改进: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但仍有一定程度的腹痛病例,患者病情面积减少,但不能完全治愈无效:无变化或恶化的症状,临床死亡。
2结果
通过临床治疗,50例患者通过手术治疗47例,其中治愈36例,好转11例,无死亡。
3讨论
一旦患者出现胃溃疡,很多患者都很难在临床得到彻底治疗;或是在临床出现漏诊而诱发患者胃溃疡加重,并发胃出血和胃穿孔。很多患者在临床初期的症状都非常轻微,生活和检查当中容易忽略,且老年患者的疼痛感觉相对较弱,病程时间较长,造成溃疡穿孔大,刺激性的胃酸和食物等进入腹腔后就可能造成严重污染,加之患者的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较弱,临床发生感染情况较多,引起临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最终造成患者死亡等[3]。对于药物止血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可以采用内镜下止血,通过内镜对病灶部位进行药物喷洒,老年患者的胃溃疡和胃出血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因为患者的体质是退化的,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外周小动脉的变化,在体内循环系统,并在临床上患者分泌功能也有一定的降低胃粘膜萎缩,在里面,所以容易胃溃疡形成。一旦与胃溃疡患者,许多患者是完全在临床治疗非常困难;漏诊胃溃疡患者和临床诱导的增加,并发胃出血、胃穿孔。在许多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非常轻微,生活和检查忽略容易,老年患者的疼痛是相对薄弱的,持续的时间较长,导致溃疡穿孔,刺激胃酸和食物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污染,进入腹腔,与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较弱,临床发生感染较多,导致其他的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胃溃疡胃出血的关键是患者的诊断可经胃镜检查的患者,绝大多数症状,临床效果理想,实现了超过95%的检出率,治疗效果有直接关系,出血部位,出血量的速度,是治疗的先决条件的影响。药物的患者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可通过内镜止血内镜下病变的治疗,通过喷涂,在这项研究中[4],患者接受胃镜检查,诊断是有效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治疗期间,止血的情况没有得到有效控制,2例合并心肌缺血的治疗,患者最终死亡。在这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临床治疗有效率是优秀的,但由于身体原因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禁忌,有些患者不能通过手术治疗,在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从患者的治疗和诊断分析胃出血,胃溃疡可以进行胃镜检查,确诊的疾病患者,一旦患者出现腹痛,大便异常,恶心,呕吐等症状,我们需要加强的范围检查,确诊病患者。临床治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老年患者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胃溃疡,临床症状不明显,缺乏法律,周期性的上腹部不适。有时为无痛性溃疡,观察内镜下溃疡面积,为更多表现的是较大的,较高的位置;同时,溃疡愈合慢,易复发;出血,穿孔和癌症的发病率高,因此对胃溃疡的影响因素在老年原。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在老年人的增长趋势,胃溃疡的患病率,多数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在同一时间,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吸烟,饮酒,饮食,心理健康,基础疾病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和非甾体类抗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率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对老年人胃溃疡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大量的报道在国内外。如何正确评价各种因素对老年胃溃疡的发生,发展的预防,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影响的评价。本研究结果显示,年轻的年龄和文化层次较高的老年人更关注自己的健康,疾病和吸烟,饮酒,少;不规则的饮食对老年性胃溃疡的影响较大。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可增加胃粘膜血流量减少,增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盐,胃粘膜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从而弱化了"保护"机制,这是很容易出血性胃溃疡。酒精可直接损害胃粘膜,因此,吸烟和饮酒对消化性溃疡是坏的。没有一个健康的饮食,如辣和不规则的饮食和酒精直接损伤胃粘膜,进展的胃溃疡,出血,穿孔,甚至恶性肿瘤。心理健康因素,潜在的疾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也会影响胃溃疡发展到一定程度[5],但结果表明,主要的风险因素不是老年胃溃疡。总之,要有效的健康教育和随访的老年胃溃疡患者,应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对高危人群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以减少胃溃疡的复发,在老年患者胃溃疡率高,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赵晓威,邓桂芳,付春梅,等.老年消化内科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82-88.
[2]曹建中,王文远,何玉香,等.老年医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5l-456.
[3]傅春梅,王凤桥,徐永久,等.老年消化内科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