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

建筑一体化设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18 16:09: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筑一体化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筑一体化设计

篇1

在柏林,围绕“有着极少表皮的超高层建筑”的DRX主题,由全球知名的海茵建筑事务所组成了一个20-30人的多元化团队,成员均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国际顶尖机构,人员结构一半由数学家、环境学家、生物学家、神经学家组成,专家们与建筑系学生在一起,进行为期八周的工作,合作完成一件关于“有着极少表皮的超高层建筑”的作品。活动抛出的命题,是建一座500米高的塔楼,排除其他干扰,怎样在合理的结构条件下,做到最小的表皮面积。因为建筑外立面是一座塔楼除结构之外最昂贵的部分,能将表皮面积做到最小,无疑是节省资源的有效手段。

2013年9月13日,由德国海茵建筑北京公司发起的海茵中国学院(HENN CHINA ACADEMY), 以工作营的形式拉开序幕,并登陆北京国际设计周。这一伴随着以“超高层建筑参数化设计”为主题的工作营式的研究、创作,以及论坛和展示于一体的学术活动,正是起源于海茵建筑在德国发起的DRX项目,以推进新想法及为学术研究创造空间为目标,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年轻建筑师与建筑系学生聚集起来,就共同感兴趣的与建筑有关的课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其中,飞利浦照明客座“海茵中国学院”,带来关于超高层建筑绿色照明的先进理念与探索实践。作为此次活动的技术顾问,飞利浦照明对于“海茵中国学院”中提到的关于超高层建筑节能问题,聚焦于超高层建筑低碳照明的发展,分享以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并带来有意义照明解决方案为己任的愿景与实际行动。他们通过深入洞察人们对公共环境和私人空间的需求,创造以最终用户为导向的高效节能照明解决方案和应用产品,并且努力推动整个社会向高效节能的转换。对于超高层建筑的外立面照明,飞利浦表示,玻璃幕墙作为现代建筑立面的主要特征,对照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表现出建筑本身的性格与特色,同时还要避免眩光等光污染,避免碳排放量的增高,以及对周围环境、建筑、行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不仅是对灯具设计的要求,也是对照明技术的更高要求。智能控制系统在现代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节能环保方面,在以绿色照明为倡导的今天,尤显突出。以应用于迈阿密大厦中的飞利浦绿色LED照明解决方案为例,在采用照明控制系统后,不仅使建筑外观更具美感,而且每年节省70万千瓦电量,实现92%的节能。

透过飞利浦照明与海茵建筑在海口塔项目上的交流,让我们意识到,LED技术早已从一盏灯的照明发展成节能环保、且应用途径多元的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满足多种主题变化的要求,还能够传递信息和情感。对于海口塔的云端会所设计,飞利浦照明根据海茵建筑设计得无限旋转、无限延伸的莫比斯环传送带,在传送带拉起来的模结构上进行光影畅想,并且特别提出:今天,建筑本身正在被信息化,除了它自带信息外,还能传达信息,表达意义。此时,LED照明则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只有经过透彻研究、充分设计和融入艺术的LED照明,才会真正与城市信息发生互动,与人们的情感产生关联,把人的精神和某种共识记录下来。这就使建筑不光只有在白天才能体现价值,到了夜晚,它依然可以充满思想与内涵。

篇2

1.建筑设计和装饰设计

在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建筑设计和装饰设计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工作项目,而且在实际设计时,需要不同的设计师进行设计,这样就需要两方面的工程师进行沟通和协调,在另一方面分析,这种模式增加了建筑整体设计协调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这样建筑结构很有可能和用户的装修需求发生尖锐的矛盾,用户一般都会进行结构改造,如果是在没有工程图纸,自己私自在墙上进行打孔,或者增加隔断层等,完全忽视了建筑力学安全,进而造成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2.开发商原因

一般而言开发商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都希望企业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也是出于成本利益的考量,降低整体的施工成本,而且对大多数的房屋都不进行精装修,在这个基础上来降低销售方面的价格,不仅有利于房屋的销售和资金的流动,同时也扩大销售人群的规模,在市场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快速达到资金回笼的目的因此给一体化设计带来了麻烦。如果施工人员偷工减料,或者是使用以次充好的办法蒙混过关,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3.业主原因

除了上述的客观原因,还有一个主观原因,就是很多业主都热衷于购买房屋后的装修,结合有关的资料分析,在拿到毛坯房的业主中,大多数业主都是集中全家的设计建议,自己动手来设计整个房屋的方案,然后自己联系装潢公司,自己去购买材料,这种形式显然没有一定的合理性,使用的材料是否环保先不说,整个装修过程都不会安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专业的装潢公司很多,可以给业主不同风格的装饰,因此建筑设计很难。这样继续下去,如果装修材料没有绿色环保标识,会影响居住人员的身体健康,如果涂抹材料不是很好的防火材料,很容易造成火灾的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二、建筑与装饰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

在建筑施工前的设计中,如果有效的使用了建筑和装饰装修一体化的设计方式,有利于整个施工过程的节能减排。在设计中有效的对材料进行监控,统一各个设计师的出发点,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设计,科学地提高整体建筑施工质量。同时由于都是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同时采购和统一施工,积极加强了各个方面物品、材料的使用率,避免业主自己去购买,导致对产品性能不了解,对各个品牌不了解,对产品质量也不了解,致使使用材料不配套,或者质量达不到标准,影响之后的施工效率和质量。结合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分析,如果把业主单独装饰作业和一体化设计放到一起进行分析,其大致会节约15%~20%的成本,这个数目非常惊人。除此之外,使用一体化的设计模式,能够强有力的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一体化的设计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整支施工团队的凝聚力,加强了每一个员工的业务技能,提高了整体的施工素质,加强了建筑恶化装饰设计人员的沟通和信任,而且在设计过程中,一旦发现了问题和异议,其可以及时地进行技术上的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把问题解决的时间都缩短了,同时对问题的解决也更加彻底,避免了返工和二次施工的发生频率,同时还降低了室内污染,提高了建筑的合理性。

三、建筑和装饰设计的一体化设计分析

1.物理方面的一体化设计

如果从建筑和装饰一体化的工作性质而言,基本原理就是把各种元素综合起来,然后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进行设计考虑,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部分都各司其职,同时还应该兼顾设计装饰后的整体性,通过多年的实践分析中发现,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工作中,一定要在不超过预算的基础上满足建筑的所有功能性,在此基础上必须给业主一个视觉上的冲击,让其看到该建筑产品后有一种自己创作的感觉,符合业主的审美观点,无论是在物理方面,还是功能、美学方面就有一个整体的融合,让其具备一个完美艺术品的性质。在物理方面对一体化设计进行分析,其设计的关键环节就是探讨分析组件和系统在空间上是怎样进行和谐共存的。例如很多标准设计都应用了屋顶天花板的设计模式,而天花不是一个单独的整体,在艺术上分成了多个层次,实践效果而言不是非常好,阻隔了各个系统之间的互相作用,也就是说进行物理一体化设计,就应该在建筑构造方面分析,把上述几个不同的系统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进而保证各个系统的功能和作用不会互相影响。具体而言,如果在设计一个穿过钢梁系统的空调管道时,设计师想要达到完美协调的目的,就必须把机械系统和结构系统合理的整合到一起,主要方式可以利用管道和钢梁之间产的缝隙进行深一步设计,如果管道尺寸和形状要比设计的梁架之间的空隙大很多,就要对二者中的一个系统进行大范围的修改,以此来达到整体协调统一的目的,但是还不会影响空调管道,或者是梁架的功能,这就是物理一体化设计的要点,希望有关技术人员能够清楚和明白。

2.功能方面的一体化设计

性能和功能一体化有很大的内在联系,例如拿承重墙而论,其不仅有维护的性能,同时还是一种承重的结构,如果从细致方面而言,承重墙其取代了一根梁、一层围护和两根柱子,进而把这些设施的功能都统一的协调到了一起,在设计合理,施工到位的情况下,这种设计方式不仅降低了整个的施工成本,同时把复杂的建筑结构变得简单化。在功能方面的一体化设计中,一定要提高各个构件功能之间的综合协调能力,让建筑设计工程在装饰设计的引导下,兼顾人们对建筑商品功能和作用的需求,把建筑设计和装饰设计结合的更加完美,同时设计师应该大胆的进行尝试,但是前提要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记录和分析人们对这种功能方面的一体化设计的反应情况,进而逐渐摸索出一套设计标准和设计原则,继而才会提升建筑企业的设计资质等级,满足人们对建筑商品的要求,降低自行装修和改造的概率。专业人士应该知道,暴露管道也是性能一体化的典型例子,完成这方面设计后,其他方面的组合技术,能够通过管道材料和油漆的选择来予以解决。建筑设计师和装潢设计师在功能设计方面一定要加强沟通,形成专业化的设计体系,有利于一体化施工设计,这样才能把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提升建筑装饰设计的内涵。

3.美学方面的一体化设计

在建筑上有形式的、或者是外露的表现力,利用叠加起来的形象可以把构件组成一个共存空间,这种方式是由视觉一体化来达到的,也就是说在满足建筑的力学性能后,还要把建筑的功能以及各个构件的作用都发挥出来,但是在整体感观上却看不出其基本作用,呈现到人们眼前的就是一个比较美的商品艺术,这就是所说的美学方面的一体化设计。在具体的建筑美学设计过程中,简单而言必须要保证建筑中各个部分之间有一种视觉上的和谐感,绝对不会让顾客和用户看到建筑后,在某些地方感到突兀,或者是在一些构件上看出了其基本用途,也就是把管道、线路或者是其他功用都暴漏出来,不仅表现的不美观,而且破坏了该部分或整体的美观享受。对自来水管道设计、在照明设备设计、在空调装置设计中,一定要多做美化处理,或者进行一定程度的隐藏,或者是把这些元素在建筑中以美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要求建筑师有非常高明的设计技巧,同时也应该学会材料、装置和色彩的选择,在多个角度上进行衡量,以此来满足人们在视觉和功能上的双重目的。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 空调外机 设计一体化 住宅 常见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已不仅停留在满足基本居住的层面,更对设计提出了居住舒适的要求。住宅的舒适性既要从规划、户型等,又要借助设备的设计使用,例如空调系统、新风系统、热水系统、地暖系统、太阳能系统等的运用方面合理设计考虑。反之住宅设备运用对住宅设计也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例如住宅设计需要考虑设备管线位置预留,以便发挥设备的最优性能,同时设备的增加不能影响住宅原本的使用功能,要保证住宅整体设计的美观性。

事实上,目前住宅的开发量虽然很大,但住宅设计还是以考虑规划、户型、立面为主,以设备附加设计为辅,这样造成了设备位置摆放不妥当,管线预留欠考虑,设备机位尺寸不合理等问题。下面以我们常见的分体式空调为例列举一些问题。

一、空调室外机摆放位置不合适,不利于空调散热。

有些住宅设计进深较大,面宽小,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自然通风采光,设计了平面凹槽,有的凹槽进深3米左右,面宽在2米多一点,为了不影响大面的完整性,附近房间的空调外机位就布置在凹槽里,如图1。空调机位布置在凹槽里尤其是就高层建筑而言,对空调的散冷热影响较大,因为凹槽中的冷热是通过空气对流进行热传导的,凹槽中形成冷热量的堆积,夏季热空气在上层,上层的空调外机周围热量堆积,无法对流,上层住户的室内制冷效果受影响,冬季下层空调外机位周围冷量堆积,无法对流,对下层住户的室内制热有影响。所以凹槽中尤其是进深深面宽小的凹槽中不适宜布置空调外机位。

二、空调室内机位置不合理,室内机位置与电源、连接空调内外机的冷媒管预留洞匹配不合理。

有的卧室床布置在一侧,空调布置在床的对面,空调风口对着床头;有的书房空调风口对着书桌座椅,从人的使用舒适角度来说都不太合理,设计应考虑空调使用时风口不直接对着人的方向吹。有的房间原本该摆放衣柜或者书柜的位置上方布置了空调机位,对柜子的选择和摆放造成了影响。有的房间空调位置在房间一角,而电源插座和冷媒管预留洞在另一侧或者对角,造成住户使用不方便,这是因为设计未能认真核对,施工时直接按图来做所造成的。

三、空调外机搁板的设置。

《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要求对客厅、卧室等设置空调外机搁板,搁板位置统一设计,很多住宅空调搁板确实有统一设计,但在实际使用中,却面临着如下几种情况。

1.空调外机位置不合理。外机位设置离开室内机的位置过远,造成外墙冷媒管过长,不经济且影响美观,如图2。

2.外机尺寸不适合。空调外机根据匹数都有不同的尺寸,虽然不同的空调品牌外机尺寸会有些不相同,但尺寸差别不会过于悬殊,设计时应该根据较大的尺寸设计,以满足住户对空调品牌选择的多样性。空调机位设计过小,空调外机就无法在该位置摆放安装,用户使用时只能在空调机搁板外的位置安装空调外机,如图3,结果是冷媒管不得不拉长,影响经济和美观。

3.外机装饰不合理。有的外机位尺寸合适,位置比较合理,但装饰没有考虑外机散热,一般空调外机对散热有较高的要求,像大金空调要求空调外机外侧装饰开口率达到80%以上。如果使用过密的空调百叶,后期用户则不得不拆卸装饰百页,以满足空调外机散热,百叶拆除后影响立面观感,如图4。

4.外机位置不利于检修。有的外机位装在墙的另一侧,旁边也没有可以开启的窗户进入空调机位,导致安装和后期维修的不便。设计时应在墙上设置开启的窗户或者检修门比较合适。

四、未考虑连接空调内外机的冷媒管修饰。

一般布置空调外机位时,设计往往只考虑空调外机位的遮挡,而没有关注冷媒管对外立面的影响,如图2。所以设计前应考虑好冷媒管出墙面孔洞与空调外机位的位置关系,或是在后期做统一的遮挡。

综上所述,空调的使用与住宅的适用、美观和经济性密切相关,其他设备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地暖、新风系统等也是同样道理,所以住宅设计应认真考虑与设备的一体化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设计。

1.建筑设计在初期定位时,就要考虑未来需为住宅配置的设备,然后了解设备的性能和对安装的需求,把这些都作为设计需要考虑的条件,统筹考虑建筑设计。例如地暖的使用就需要考虑地面增加的尺寸高度对门窗、室内净高的影响,也需要考虑相应的设备的位置。

2.建筑在指定初期方案时,各类设备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管线预留尺寸,设备位置的摆放和尺寸预留等都必须作为建筑设计条件的一部分与建筑平面功能布局,例如室外机设备平台的位置大小,等等。

3.建筑设计要注意节能设计要求,降低设备能耗。

4.立面设计不能把设备作为设计完成后的附加物再作弥补性的考虑,而是要在立面设计的同时巧妙地考虑遮挡利用,例如利用空调外机位的布置作为建筑体块的组合部分。

5.建筑设计方案确定后,对设备设计再进行核对检查,检查位置、尺寸,管线对应等是否合理。

通过以上几项措施,相信建筑和设备能真正达到一体化设计,使建筑符合实用、经济、节能、美观、舒适统一的要求。

参考文献:

[1]DGJ32/J26-2006.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4

室内空间的界面处理是基于室内空间组织进行的室内界面优化设计,该设计环节主要是对室内的地面、墙面、天花板等界面进行设计,室内界面设计中会处理一些界面形状、界面色彩、界面材质等,甚至有界面的构造再处理。室内物理环境的设计则是对室内的通风、取暖、光照、温湿度、噪音等方面进行设置与处理,室内物理环境的设计将会改变室内的体感气候,优化设计后将会为现代人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室内陈设设计主要对室内中的家具布局、室内装饰、室内绿化等进行设计,室内陈设设计中艺术要素较多,还要将各种艺术要素进行整合、优化,以形成全面的系统的设计风格,陈设设计主要目的是将室内环境与艺术元素相结合,构建艺术化、个性化的设计氛围,增加室内设计的情调。室内设计工作中的陈设设计、空间组织、物理环境设计等要对室内环境进行艺术因素补充,增加室内实用性,这便需要室内设计要坚持艺术原则与使用原则。此外,客户主体需求也是室内设计重要的参照因素。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需要着重将住户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及行为需求等活性需求考虑其中,还要就住户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住宅功用等进行综合参考,保证室内设计的个性化。

二、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关系探讨

就设计环节的先后顺序可以看出,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后续,而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前提条件,室内设计是基于建筑设计的创意体现。就住宅设计目的可以看出,室内设计主要就住宅的内部环境进行调整与改进,而建筑设计则是基于建筑性能与周边环境进行综合化设计。就空间设计实体而言,室内设计主要是基于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物理等进行进一步优化组合,且建筑设计对室内设计有一定的决定作用。由此可见,良好的建筑工程是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一体化优化组合,其中实现了建筑自然要素与人为需求的有效结合,并在结合设计中完美地融合了建筑的自然气息与艺术元素。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续与优化创造。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常将客户需求、艺术创造及建筑材质与结构进行综合考虑,室内设计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功能、结构、形式等方面的进一步设计。而同样的,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仅要考虑选取建筑材料、结构,还要考虑客户的需求,基于客户的结构与功能需求进行建筑设计。由此可见,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是相互融合、互为前提的。在进行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时均要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建筑精神功能,两方面的设计也要在建筑或住宅韵律设计时推进各种要素的相互协调作用,如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两环节均要进行空间处理、建筑质地及建筑内外部装饰,且在这些方面中两环节的设计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在设计中融为一体。

三、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一体化探讨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一体化融合需要两者的相互融合,并在融合中体现一定的侧重点,这便需要室内设计要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并以建筑设计为基础,进行创意优化,升级建筑设计的使用功能。

1.将室内设计贯穿到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中

室内设计室一般比建筑设计师具有更加细化的专业体系,其中涉及到室内空间、室内色彩、室内照明、室内陈设、室内背景等,而建筑设计师多侧重建筑结构、材质、性能等方面。室内设计以建筑设计为基础,要提高室内设计的质量与艺术感染力,需要将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进行一体化。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一体化应该在建筑设计初期将室内设计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尤其要将室内设计融入到建筑设计方案的深化阶段,这样为建筑设计提供目的与理念参考,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整体配合,为室内设计奠定基础。建筑设计实施阶段要参考室内设计理念选取材料,并做好建筑外形的处理,此外,在建筑设计方案建设阶段,还要参照建设成果进行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理念进行优化调整。

2.基于建筑设计进行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师应该充分了解建筑设计中的相关细节,并保证室内设计基于建筑设计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为应业主要求进行室内空间结构调整,就需要室内设计师充分运用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改造,且改造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加固技术,以有效减少建筑改造中的安全隐患;室内设计在进行建筑功能处理时,要将建筑整体功能与局部功能相结合,在考虑交通线路合理化与空间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计。另外,空问的分隔处理与装饰材料的选用都要求建筑室内设计师参照防火规范进行专业化调整与改进。由此可见,建筑室内设计工作进行时需要以建筑设计为前提,并在设计师的专业指导下全面推进。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研究设计;孤岛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的能源也在日益的短缺中,故此我国也更加注重再生能源的开发。因此,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也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种新能源的利用方式,更是直接把太阳能对建筑的辐射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方式,不仅可以满足该建筑的用电需求,还是节约能源的好办法。以下本篇来就来研究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方法。

1.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原理和发展前景

1.1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设计原理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其实就是一个发电系统,其原理也就是将光伏电池(太阳能电池)安装在建筑物中或是与建筑物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会产生光电效应,此时就可以直接将太阳能的可再生辐射能源直接转化成电能,电能再经过配套的逆变控制器转换,从而使这种发电方式产生的电能可以直接满足该建筑的用电量。当然,如果用电量富余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其送给市政电网中,以此来满足对于可再生电能的开发和利用。

1.2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发展前景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实现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理念,对于部分电量短缺的地区也是很有益处的,还可以提高我国的电力水平。在建筑物的使用光伏发电的一体化系统,设置光伏阵列来产生电力,不仅可以满足建筑的用电需求,还可以增加建筑的经济效益,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在我国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发电项目,不仅清洁环保,而且低成本高效益,作为一种新的发电能源,不仅可以改善我国目前的用电状态,还能减少我国的资源浪费,使得再生的太阳能发电得到充分的使用,增强我国的电力开发水平。

2.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设计需求

2.1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步骤

在研究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开发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设计步骤,不仅包括对当地资源的可行性研究,还应该对太阳能光伏组件和电池的容量进行科学的判断和研究计算,保证光伏建筑一体化在设计阶段的完整性。其设计步骤如下图所示:

1 确定太阳能电池安装的可行性

2 计算太阳能电池的安装面积

3 计算所需太阳能电池的容量

4 计算用户的用电量

5 系统设计完成

2.2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中要点

在光伏建筑的一体化设计中,应该注重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协调,要在保持建筑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操作;对于建筑的光伏发电设计中,还应该不影响建筑的结构,而且还要在工程造价允许的范围之内设置太阳能电池板;而且,在实际的施工当中,如果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容量小就应该结合逆变器和控制器,使得电量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

2.3设置光伏一体化的建筑位置

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设中,对于地点的选择也有依据,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去决定可以铺设太阳能电池的数量,并且还要确定好太阳能电池板的安装位置。并且还要在不影响建筑美观的情况下,结合建筑内用电的实际状况,计算出最佳的太阳能电池板数量,以确保一体化的光伏建筑可以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3.光伏建筑中太阳能光伏方阵的设计需求

3.1系统中的光伏组件技术

太阳能光伏方阵中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天气的因素,尽可能的加大光伏方阵的面积,并且还要提高光伏方阵的使用寿命。光伏组件的选择,应该选取寿命在大于20年的组件,并且工作环境中应该经受住45度的温度,光伏组件应该以相同颜色,且无外表损伤的方式放置,组件中电池的排列也应该整齐无斑,还应做好防冰雹、防沙尘等措施。

3.2如何确定太阳能光伏方阵的最佳倾角

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光伏方阵角度对光伏系统的影响,太阳辐射的多少直接影响发电量,故此可以设置相对的倾角来提高光伏建筑的发电率。由于我国是在北半球,故此可以选择30度的倾角来进行太阳能光伏方阵的安装,提高一体化光伏建筑的发电量。

3.3太阳能光伏电路的设计

一体化的太阳能光伏建筑发电系统,就是利用太阳的辐射来进行发电的,因此在设计光伏电路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太阳照射的因素,因此可以设计一个等效电路来实现对太阳能量的连接和转换。具体的电路设计如下:

3.4太阳能光伏建筑中电池组件的大小

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中,应该考虑到电池组件的大小,并参照电池组件的技术要求来制定设和系统需求的电池组件规格,并将其安装在太阳能的光伏组件中。只有将电池组件的大小设置成功,才可以提高太阳能光伏建筑的发电量,提高我国对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4.设计光伏建筑一体化中的附属设施

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设计中,还应该对交流配线系统和直流配线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控和检测,还有确保系统的防雷、以及接地系统的安全,因此对于系统中的附属设施也应该有明确的设计目标才行。

4.1设计交、直流配电系统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中,交流配电系统的安全也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可以设置漏电保护、电隔离等装置,方便对交流配电系统的故障维护。在光伏建筑一体化中对于直流配电系统的设计,使用不同线径的电缆,用串联和并联的方式分别满足电网对电压的需求和负载对发电功率的需求,建设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从而提高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的运行安全。

4.2辅助配套设施的设计需求

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中,对于辅助的配套设施,应该对其进行设计和选型,不仅要满足系统的使用需求,还应该有体积小、使用简便、寿命长,并具有防雷电、冰霜等一系列恶劣气象条件,以此来提高用电的安全,并确保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安全运行。

5.设计光伏建筑一体化中逆变控制器

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中,逆变控制器就是负责逆变、保护与控制的功能,可以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也可以将交流电的电压、频率等同时进行控制,在整个光伏建筑一体化中还有与防治“孤岛效应”的功能,保证了光伏系统的安全。

5.1逆变控制器的设计需求

在对逆变控制器的设计中,应该保证其使用的寿命在20年以上,而且逆变控制器还应该满足光伏方阵的最大使用功率,不管是光照、电压、温度怎么变化波动,都要确保逆变控制器可以正常运行。还需要具有防雷、防短路、防电压异常的功能,必须确保其对电流转换率在90%,确保电能质量及电网和建筑的安全运行。

5.2防孤岛效应设计

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设计中,应该做好一切的保护措施,因此逆变控制器还应该有防孤岛效应的功能。在孤岛效应发生时,应该及时断开电网,确保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的安全,减少对供电质量的影响,提高光伏发电的安全性,为我国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6.结论

由上可知,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不仅是将太阳能充分的利用,更是将发电产品集成到建筑应用上的新技术,利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能源效益,可以节省我国的用电资源,提升我国对再生能源利用的形象,值得在实际的建筑开发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维.户用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及太阳能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09).

[2]田玮.光伏建筑的性能优化及其与城市微气候的相互影响[D].天津大学.2009,(12).

[3]单竹杰.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系统的智能控制[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1,(01).

篇6

关键词:居;商;景;一体化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refers to the interaction of many individual scattered disorderly into an organic whole by combining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he corresponding to individual, and play a role far beyond the simple sum of each individual. Therefore the so-called home, business, view integration architecture is to building residential functions, business functions and landscape design together, so as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three-dimensional, city building integrated system integrates various business functions. He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residence, business, view integratio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patterns.

Key words: live; business; scene; integrated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建筑的一体化是城市现实情况在需求与限制的双重压力下的必然趋势,是对城市建筑环境潜力的深入挖掘。我国正在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所以,更多的城市和地区也在积极顺应这个时展的大潮,加快了自身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涌进了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人们对于居住、商业、景观等建筑的要求也不断的增加。因此,在一些发展较为迅速、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里开始有更多的建筑物林立,并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建筑物的各种类型建设数量也在不断的加快,城市可以使用的土地面积不断的减小,出现用地严重紧张的局面,建筑物的密度不断的加大[1]。住宅区人满为患,商业区拥挤不堪,街道上车水马龙,严重的还会出现拥堵现象甚至交通事故。交通、居住、商业、建筑等各方面出现较大冲突,于是,将居住、商业、景观等多种建筑与交通等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建筑——交通一体化、居、商、景一体化的观念开始越来越多的被人们重视起来,将各种建筑与交通等高度整合,建立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一体化模式,对提高城市综合品质有巨大的意义。

一、一体化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体化是指将相互联系的分散无序的众多单个个体通过相应的原则和方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单独个体之和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每个个体简单相加之和。所以,所谓的一体化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策略,将多个分散无序的单位个体整合为有机的系统,从而产生最佳的整体效应。在建筑设计中,一体化就是将建筑中多个相互关联的设计因素如场地、气候等综合考虑并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方法来组织,从而实现建筑内部因素、建筑自身与周围环境各因素之间的整体协调[2]。城市的急速发展加剧了城市居住、商业、景观等建筑的一体化程度,推动了城市建筑综合体系的建立。城市多种建筑的一体化能够将城市的多种功能与建筑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在空间上则表现为城市多种建筑的立体交叉融合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和建筑师哈里森一起计划建造纽约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在前期设计中,他们吸收了建筑师英瑞斯“城中城”的构想,将多种城市建筑相互交叉,立体综合的进行设计。最后,地面上分布了多栋功能互补的大厦,并在大厦的内部设计了一个交通网络,将多个大厦从内部联系起来,并与火车站,公共汽车站等连为一体。同时计划在地下通道内建设商店、餐厅及其他设施。并逐渐将地下一层的购物通道改造成形成大型地下商业中心。于是,整个商业中心成为一个综合、立体,集多种商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建筑综合体系。这种立体化空间布局模式可以说是美国城市复兴的先兆,也是当代居住、商业、景观等建筑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一种雏形。后来,人们逐渐开始对城市各种建筑的一体化设计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大量的实践,人们意识到,城市多种建筑的一体化设计是一种全新、科学的设计理念,是对城市整体建筑与环境的整合和统一,对城市的长期发展和对现有问题的解决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3]。

二、一体化建筑的设计模式

居住、商业、景观等多种建筑的格局首先取决于人们的具体需求,以及实际的地形、气候、风俗文化等,因此,各种建筑进行一体化的建筑设计时,建筑之间相互的空间组合及功能组合显得尤为重要。

1 多种建筑以主从模式综合为一体。不同建筑的功能和需求各不相同,一种建筑是另一类的必需时,如果加上地理位置相邻,空间距离较近,就会很容易以主从模式复合在一起。例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在一些居住人口较多的生活住宅区附近,往往会有设立很多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以日常生活所需为服务目标的商业机构,如生活超市,蔬菜批发市场,餐饮娱乐场所等。而在一些商务中心附近则大多建设一些会议中心、商务会所等。一种建筑类型为另外一种服务,进行密切的相关支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一体化建筑设计方式。

2各建筑以互补模式联系在一起。例如医院和药店、娱乐景点与饭店等。在进行一体化的建筑设计时,可以让两种或者多种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建筑结合为一体,互相补充促进,形成更完善的整体。例如现在的商业中心大多集合了餐饮,娱乐,休闲,住宿等多种功能,各种相关建筑也因此高度一体化,互为补充,紧密相关[4]。

3一些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的建筑也常常会出现高度的一体化。例如同是从事小商品批发的店铺和商业机构常常会共同存在于某个商业中心,方便人们的集中选择和购买。而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二手车市场、办公用品一条街等高度集中,密度较大的建筑一体化的情况。而火车站、汽车站附近也往往有很多公共汽车站点和地铁站点、出租车停靠点等,方便了大家的换乘和出行。这样功能相近的建筑在进行一体化设计时思路较为清晰,效果也较为明显[5]。

三、案例分析

现有某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位于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地带,有密集的住宅区和商业中心,四周交通系统复杂,人流量很大。该中心与其他建筑相连接的形式有: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其中,许多通道的出入口就设置在周边公交站点和地铁站点等交通站点附近,方便了大家的出行。其中的一个地铁站点甚至能通过该购物者那个心的地下广场将周围的各个商业场所连接起来。于是,行人从地铁站点出站后,可以直接穿过地下广场,通过出口走向地上,方便快捷的回到家中。也可以随意走向任何一个和商业场所的地下层,自主选择行走路线进行购物、餐饮或者休闲娱乐活动。或者从通道走向地上,再从各商业场所的地面入口进入,或者。这样,从地上到地下,从交通到商业,再到住宅区,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既方便了大家的日常出行,又满足了人们生活休闲购物等多方面的需求[6]。

总结:

随着我国居住人口的增加,居、商、景的建筑一体化将城市有机整合起来,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与休闲娱乐活动。但只有通过多方的密切合作,政府主导,集规划、建筑、商业、景观、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在不断的磨合中,才能最终建立起强大、完整、一体化的的建筑形象,紧密连接多种建筑形式,从而加快了为城市的一体化和综合化。

参考文献:

[1]丁治宇,城市空间、建筑和景观的一体化整合——爱涛天成“商务中心”设计[J],华中建筑,2012(12):684-685

[2]陶瑞峰,田瑛,建筑与装修设计一体化道路浅析[J],中国市场,2008(27):162-163

[3]司马晓,邹冰,对建立土地使用相容性管理规范体系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12(10):33-36.

[4]鲍毅琳,建筑景观一体化环境设计研究及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481-482

篇7

成都新世纪妇女儿童医院一期是集建筑、结构、水、电、暖通、室内装饰等多工种专业协调配合同步完成的设计项目(即一体化设计项目)。这种同步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为建设单位缩短了周期,节约了投资成本,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一体化设计为建筑设计单位将提高了设计市场的竞争优势。

建筑与室内装饰一体化国外现状

一体化模式在国外很多国家开始的较早,已经有了比较规范的做法,建筑与室内以及周围环境、室内装修系统的各配件都是一个整体,也就是整个设计阶段更加统筹更加同步。保证了设计质量及效率。在欧洲许多国家,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必须是自始至终贯彻到底,包括小区的环境、地下停车场房环境,都是由一个建筑师统筹安排下来的。不一定是一个人设计,但一定是一体化的系统工程设计,因此,欧洲没有装修公司,都是安装公司,工业化生产单位。一体化设计要求建筑师必须深入的了解施工、安装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当建筑师画出来施工图,一定能够满足工厂化加工的要求。

在日本,也没有装饰公司,它的建筑和装饰是一体的。从设计开始。工程设计项目大都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它用了二十年时间,推行住宅部件化、集成化,他们的室内装修系统的配件化程度也达到了相当高的集成度,现在他们的住宅各个部分都有通用部件,对无特殊要求的住宅,只要将通用部件组合起来即可。

建筑与室内装饰一体化设计国内现状

目前国内的设计院(公司)一体化的项目还较少。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国内大部分的设计项目还是把室内与建筑看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设计阶段,通常都是建筑设计完成之后,进行土建施工,等建筑主体施工完成之后,再请室内设计师进行后期的室内设计,建筑与室内是脱节的,因此经常出现建筑设计不能满足室内设计的部分要求,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对此室内设计师就得、否定很多建筑师已经做好的工作,针对室内空间重新规划设计,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也影响到建筑的自身安全和整个建设周期。

2. 国内国外薪资激励制度不同。国外设计师主要采用的是年薪制,单位项目多少与设计师是没有多少关系的,设计师只要把产品质量、服务、单位品牌做好后,随着时间及设计能力的增长薪资也会逐年提高。当然,质量为先的情况下兼顾效率。而国内大多采用的是项目提成激励制,项目的大小及多少与设计师收入直接挂钩,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对产品及服务质量的要求。

3. 正如著名建筑师徐甜甜所说“人们还不清楚,好的设计需要时间投入”。

建筑与室内装饰一体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与室内装饰一体化设计是一种科学的统筹学它带来了一系列好处,目前各工种之间配合还存在一些磨合问题,由于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太快,建设之路走的太快,导致设计周期短,分段、分工太细,各工种环节缺乏沟通协调。建筑设计出图时间即室内设计出图时间存在不合理性,首先建筑设计在没有出图的前一分钟都有可能对图纸进行调整修改补充,建筑的一点修改可能造成室内设计全部调整、修改,如:建筑师只移动了局部的几处墙体或者对空间功能大小的局部调整,对建筑的工作量影响很小,可是对室内设计师的影响是不小的。需要修改天棚图、地面铺装图、立面图、节点大样图等一系列图纸,同时影响到机电设备的设计范围有时候建筑一面墙的改动可能影响到了原装饰设计的最初构想,可能造成原先设想的造型、材料就不合适。本人认为前期建筑设计需要室内设计师参与进来与建筑协调同步,而后期建筑深化图纸完成后则需要为室内设计留有一定时间来调整完善。这就需要我们的设计管理者在项目签订合同之前就要与建设方明确提出。相信经过认真分析会得到甲方的认同,必定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而创造的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更多的是通过材料工艺手法来弥补建筑细部的不合理不科学之处,室内设计突出的是室内空间功能细部,如果没有室内空间功能细部、建筑设计是不完美的。细部的完美是需要室内设计师在建筑设计完成后花费一定的时间来推敲完善的设计工作。这样,建筑与室内才能更好的有机结合统一协调。

建筑与室内装饰一体化设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的室内设计经过二十多年的跳跃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室内设计开始从感性向理性转变,一体化设计逐渐受到重视。

建筑与室内装饰的一体化,可以增进建筑设计师与室内设计师之间的沟通,使得设计、施工之间能够密切配合便于设计施工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有利于取长补短,发挥双方的优势,为缩短工期、降低造价创造了条件。建筑与室内装饰的一体化设计及实施,使我们在传统建筑设计与装饰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更深入了一步,从而对建立系统与整体的设计观、对室内空间环境以及建筑整体有了更好的把握,减少了重复作业和资源浪费的现象,使现代室内空间环境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使建筑具有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性,使我们的建设环境更加环保。

篇8

【关键词】建筑;室内设计;一体化

一、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概念

关于一体化设计,“最早提出设计一体化的是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几个大师,他们对

于设计因行业而完全分离的情况极为不满意,希望能够从建筑到室内,从产品到平面,从环境到艺术品有一个统一的设计概念。” 【1】

而分离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约瑟夫.霍夫曼。他在他的建筑设计中处处体现出了一体化原则:神圣之屋简约的室内设计,一贯分离派几何直线与几何造型的风格;普克斯多夫疗养院大至建筑小到茶具都是霍夫曼及其工作室成员设计的,也都处处彰显风格派的简约的气韵;至于霍夫曼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杰作斯托克列宫,从建筑到花园,再从家具到生活小用品都经过精心设计的,这些设计大都因极具分离派纵横直线简约风格而与建筑显得极为统一。

从分离派艺术家们设计的建筑以及室内,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体化设计的理念:为彰显某一特定的文脉而进行有计划、完整,统一的设计,从建筑周围环境到建筑外形,从建筑的内部空间到更小的陈设,不仅能体现系统的整体设计观念,更有能打动人心的细节以体现一个人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特色。

二、国内外一体化设计的经典案例

以改革开放初期营建的阙里宾舍为例,“为突出文化气氛, 以朴实,典雅作为整个建筑的主调。为此, 整个室内设计、家具陈设和书画装饰在格调上、题材上都突出这样一个目的, 使人们置身其中, 能够引起对古代文化的遐想。” 【2】在酒店设计之初,主题便是确定了的,那就是体现儒家文化的主题酒店。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就秉承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的理念,整个建筑的外部为与孔府,孔庙相融合而采取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布局,庭院中还有符合文人雅趣的亭台水榭,而室内陈设部分有慈禧与道光帝赐予孔子后人的墨宝,又有赵朴初、吴作人等艺术大家专为阙里宾舍而创作的书画。连客房内的台灯,用于柜台,厅堂,穿堂的浮雕砖,也都化为能体现儒家文化的音符而交相辉映。

以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在1933年设计建成的帕米欧肺病疗养院为例:首先,在地址的选择上,疗养院建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使肺病患者居于有利病情恢复的天然氧吧之中,做到建筑与自然的充分融合。其次,在建筑的分布方面,阿尔瓦将住院部与其他功能建筑相分离,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最后,在室内设计上更是处处为病人着想:1,病床布置,为病人能享有更安静的疗养环境和拥有更多的新鲜空气而在一间病房内只设置两个病床。2,为病人设计更为舒适,更人性化的现代木家具--Paimio椅,从而在视觉上缓和钢制家具给人造成的生硬,冰冷感。由此阿尔瓦的Paimio椅也得以成为他的经典设计作品之一。纵观阿尔瓦的设计,大至城镇规划,市政建设,小到曲木家具,玻璃器皿都体现出气非凡的一体化设计才能。

三、我国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发展现状

以2012年武汉市黄陂区的一栋未装修的私人别墅为例,因室内设计人员未能做好设计之初的准备调查工作,更未能与建筑师进行沟通,私自将承重梁打坏导致整栋别墅被拆掉重建。虽然这个案例发生的概率极小,但在一定方面却真实的反映了建筑与室内设计分离造成的负面后果,虽然整栋建筑倒塌视为少数案例,但是在室内设计中为满足不同需求而拆墙补墙者却决不在少数,在建筑与室内设计相分离的情况下,室内设计师只是一味的追求业主的满意与自己的设计创意而不与建筑的创建者进行沟通,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业主使用功能与视觉方面的需求而大拆大建,不仅了破坏他人的设计,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的积极意义

1,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明确,无论是建筑,室内设计还是各相关产业也都呈现出专业化,明细化的趋势,但各专业间缺乏交流的,合作的观念。所谓术业有专攻,大多数设计都会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而少有整体化的设计理念。如果建筑,室内设计都能坚持一体化设计理念,无论建筑外部,室内空间,还是室内的设施与陈设都能从一个理念出发,为满足不同的物质,精神需求而从整体出发,各方面协作设计,坚持一体化设计理念,在顾全整体设计理念的同时又能促进构成设计元素自身的发展,各方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节约资源

坚持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理念,最明显的作用便是节约资源。从现实生活中建筑与室内设计相分离的现状看,大拆大补的行为只能造成对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建筑师用他个人或团队的理念营造出外部环境,室内大的空间后撤离,室内设计师在不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只为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或体现自己的设计理念,从而进行全新的设计,那建筑本身营造好的格局就只能是阻碍室内设计者的因素,这样相分离的结果就是浪费更多的资源。反之,室内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之初就能参与到设计,充分发挥室内设计的专业技能,与各方相互协调而将设计的整体性,连贯性发挥到最好,这样相互协作的设计,不仅可以通过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的交流从而能获得空间最合理的利用,节省人力,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体化设计一次性的对室内进行设计,从而避免了二次设计带来的资源浪费,则又可以更节省物力。

3,体现整体设计理念,合理使用功能的同时,创造更具人文情怀室内空间。

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3】,坚持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就建筑方面来讲,就理应纵观全局,不仅将建筑合理的安排在周遭的大环境之中,确定建筑的功能,明确建筑风格,还要在此基础上与室内设计师进行充分的沟通,确立有关室内空间的设计,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建筑所要表达的氛围。而室内设计师则应该在明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秉承建筑理念并以此为设计依据,转化为自己的设计理念,努力寻找与建筑以及外环境相适应的表达方式,继续深化,丰富建筑的语言。不仅如此,室内设计师还要整合构成室内设计的元素,从而进行创新。这种创新并不是以往室内设计对于各种不同的,现有的物件的堆砌,而是根据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室内环境而进行的更有利于体现整体概念的设计。这种设计可以是一次灯光的调试,也可以是一种全新形象或全新功能的家具的改良,既维护整体的设计理念,又有属于室内设计师自己独到的见解。总之,建筑与室内设计不仅要有整体观念的统一,更要有细部设计的精到。只有这样,充分体现一体化设计,才能为我们营造更多更好的人居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受之编著.集美组设计御景湾酒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戴念慈.阙里宾舍的设计介绍.北京.建筑学报.1986年第1期

[3]赵珊珊书法工作室编著.王羲之兰亭序.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协同设计;建筑结构;建筑信息模型;特点;应用

所谓的一体化协同设计,就是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个专业在同一个平台上工作,设定项目中心文件集体共享。这种设计方法将各专业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信息共享消除各专业间的冲突,能优化建筑结构设计。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中,各专业一般是分开进行的,易发生冲突,设计变更情况较多。建筑结构采用一体化协同设计后,不仅能解决传统设计方法的缺陷,还能提高结构设计的科学性,而建筑信息模型为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建筑信息模型及其特点

(一)概念

建筑信息模型,英文简称BIM,是一种利用数字模型进行设计、施工与管理的一种新工具[1],在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

(二)特点

1、信息具有集成性

建筑信息模型核心是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由计算机三维模型所构成,囊括建筑建材、建筑构件性质等物理信息,建筑结构空间关系、建筑构件尺寸等几何信息,建筑构件荷载、连接方式等分析信息,供应商等制造信息等[2],与建筑相关的所有信息基本都包含在内,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2、工作具有可传递性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程序支持工程数据之间创建实时的、一致性的关联,使工具具有了可传递性。在工作可传递性下,设计者可利用建筑信息模型进行自动设计与调整,如果设计师修改了某项内容,建筑信息模型立即将修改反映至与之关联的图元中,自动完成各专业设计修改。

3、设计具有协同性

建筑信息模型作为一个以几何学、建筑学、空间关系、地理咨询等信息为基础的新设计平台,为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建立了一个沟通平台,实时处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所需要的信息,优化电气照明系统、供排水系统等各专业设计[3]。特别是建筑信息模型有碰撞检测功能,能根据各专业不同设计原则自动进检测建筑构件间的影响,极大缩短了设计周期。而且,也可以建设设计缺陷,提高设计质量。

二、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全新的设计平台,为建筑工程一体化协同设计提供了工具,使建筑协同设计成为了现实。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要求各专业设计人员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协同完成设计任务。由于参与者多、专业复杂,应理顺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中应用的具体流程,顺利进行建筑结构协同合计,提出建筑信息模型的优势与作用。

(一)前期准备工作

建筑工程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的关键是各专业设计师一起利用自个专业知识协同进行设计,达到并行设计效果。为做到这一点,正式开始设计工作前,各专业设计师必须全程参与项目信息收集、整理,对建筑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做出条理化整理,实现信息共享,支持协同设计。建筑工程信息包括地理信息、设计条件、组织策略、建设规划等,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决策。

(二)设计初步的施工图纸

基于计算机三维模型所构成的建筑信息数据库,设计者根据业主要求、各专业设计目标和原则、约束条件等设计初步的施工图纸[4]。在初步设计阶段使用建筑信息模型,帮助设计师利用一个数据模型建立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多方面评估,优选出一个最经济、最合理的设计方案,满足业主和建筑工程设计要求。如,从建筑信息数据库中抽调相关信息,包括可建空间、可建范围、基地约束条件等,结合具体的约束条件进行建筑工程结构模型设计,确定设计意图,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三)施工图纸细化

初步设计图纸创建出来后,总设计师通过建筑信息模型将初步设计传递给各专业设计者,实现设计图纸共享。让各专业设计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入手,按照各自专业的设计要求、设计原则、约束条件等进行本专业设计,对建筑结构的各部分设计进行深入的考量分析,细化建筑结构设计。初步设计共享,可以采用图纸链接方式,各专业设计者基于链接的图纸进行各自专业设计,即并行设计,协同完成设计任务。建筑信息模型的很多软件都具备这样的功能,如AutodeskRecit软件,可利用这些软件辅助各专业设计者完成各自工作,达到协同设计木目的。如,结构设计时,结构工程师基于链接的图纸,根据建筑结构空间关系、建筑构件的几何尺寸等几何信息,以及建筑材料等物理信息,利用建筑信息模型中的设计软件自动进行信息分析,创设建筑结构模型。然后,利用建筑信息模型中的碰撞检测功能进行对结构模型进行检查,分析结构模型正确与否、合理与否、经济与否。然后,根据碰撞检测结果调整结构模型。

(四)协同检查

各专业完成各自设计任务后,利用建筑信息模型中的链接功能将本专业图纸传递到整个项目模型中去,进行协调检查与设计。在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检查各专业之间是否有碰撞情况,特别是细节部位,如结构梁、结构柱等。进行协同检查与设计时,各专业设计者都要参与进来,从各自专业角度提出建议,优化结构设计,确保设计科学合理。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条件下,对建筑结构各部分进行协同设计与碰撞检测,保持整个设计团队与结构模型更新同步,能减少主观的人为错误,提高设计质量。

(五)自动出图

建筑信息模型具备可视化、可出图等功能,细化后的建筑工程结构模型可以可视化的展示在平台上,如综合结构构件图、综合管线图、综合结构留洞图等,方便业主查看。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得到建筑结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将结构数学模型可视化的展示出来,即出图。建筑结构图纸包括平面图、刨面图、立面图、三维视图等。利用以往设计软件出图时,一旦图纸中的细节有改动,就要按照程序人工方式的调整设计图,不仅程序复杂,工作量也很大。但是采用建筑信息模型后,在工作可传递支持下,设计软件可根据设计者的修改对相应的图元做出调整,不需要一项项的修改,不仅节省了工作时间,缩短设计周期,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出三维可视化图纸,与传统设计软件出图的形式完全不同。以往设计软件出图形式主要是二维图,如CAD,立体感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图纸查看。三维视图的立体感强,可以直观的看到建筑结构构造及各构件布设,使业主更清楚了解设计意图,查看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三、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工程一体化协同设计中应用,实现了建筑工程结构协同设计,促使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从分化设计向协同设计转变,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结构设计水平。鉴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重要性,未来工作中应当加强该技术应用实践研究,不断积累应用经验和成果,改进应用方法和程序,使之在建筑结构协同设计得到更好的运用,充分发挥建筑信息模型的价值,保证建筑结构设计合理。

作者:沈洪峰 单位:太和县建筑勘察设计院

参考文献

[1]王勇,张建平.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76-82.

篇10

[关键词]互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03-01

一、城市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越来越高度密集的城市展示了一种建筑和城市间的新型关系,有时候,城市模型甚至更像一个巨型的建筑.在相同的面积上通过提高密度使容纳更多成为可能:相反,建筑却通过功能复合而更似微型的城市。在这一层面上,传统意义上建筑与城市的层级关系渐进模糊通过理性分析将制约性转化为可能性从而创造崭新的城市与建筑形态也为当代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在较大规模的建筑综合体、集群化建筑面前,建筑设计必须关注和解决城市问题,将建筑设计扩展到城市设计,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在一些实践案例中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设计过程是一体化展开的,两者密不可分.甚至是同步同质完成的。该基地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研发办公项目,是国内近期从设计、建设到市场营销方面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

1、项目背景及运作模式

某项目占地面积10.7hm2总建筑面积为61万m2:是该区域为数不多且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发办公项目。在建筑单体设计开展之前.项目先后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功能定位明确:集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主要包括办公研发、支撑平台、配套平台三个产品体系,改变了传统产业园区只有生产没有生活的钟摆式布局。项目设计建设分为四个标段同期进行,通过国际竞赛,遴选出分别负责各个标段建筑单体设计的设计单位,其中第四标段的设计单位为项目的总协调单位,负责该项目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与此同时.项目的建设咨询单位、市场营销的前期咨询单位与设计团队保持同步互动。

2、扩展到城市设计的建筑设计

其城市设计控制的格局采用“网格城市的方式,呈现出高密度、均质的空间特质。整体空间布局周围高、中央低,营造了较为完整的城市界面和较强的向心性,强调了沿东西向延展的中央地块的中心性及其与东侧绿地公园的连续性。

在重新审视了建筑群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中规划的地块周边的城市肌理边界关系修正、打破了原规划中心地块相对独立、均质的网格体系建立了更具城市界面完整性、空间连续性、强秩序感的新的建筑布局控制线.并进一步结合建筑单体的需求(自然通风采光所需的南北朝向建筑布局;以24m进深500m2为基本单元进行排列组合形成的方正实用的平面形态),在控制线范围内布置交织错动的点状、线状的建筑体量产生多个具有围合感的公共空间。调整后的平面布局既尊重了原城市规划的网格空间秩序又获得了更灵动多变的空间效果在南北方向上疏通了视廊.延展了城市界面的连续性并利于主导风向的通过.在东西方向构建连通东侧公共绿地公园的绿轴,形成连续、变化的公共空间.提升地块承载城市公共活动的功能.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3、从立体建筑走向立体城市

通常的平面式的城市设计方法,会使城市的各个分项系统分别占有城市的二维空间。这样做不仅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造成了城市用地拥挤紧张却又功能破碎的两难境地。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产生了资源与需求间难以弥合的鸿沟带有强烈乌托邦色彩的立体城市成为探索未来城市发展的理想的解决方法之一其实质是城市空间的多维度综合利用.例如建筑跨越交通线路形成整体建筑群、城市公共空间抬高或下沉以改善高空和地下环境质量等情况。

该建筑集群中作了进一步拓展――从单一的立体建筑到一座微型立体城市,将公共服务的支撑和配套功能抬升至四、五层空间,在9栋独立的11层单体建筑之间设计有一个空中板块.从而建立了一个立体公共生活模式.一个真正充满阳光、空气、植物、景观的立体城市。被解放的地面层空间可容纳城市街区、广场生活由空中板块庇护的地面层空间可遮雨、纳凉适合市民进行公共活动,沿街布置多种向城市开放的商业服务设施.构建了一种市民向往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位于四五层的空中板块空间具有均好的可达半径(向上、向下、向其他标段).强化各单体建筑之间联系的同时布置有展览咨询、康体娱乐、产权交易、一站式服务中介机构、学术报告、会议等服务于多个标段的公共功能。板块上的空中花园避免了地面层城市空间繁杂的干扰.形成一个幽静开阔的绿色健康社区。空中板块的出现改变了地面层、空中花园层空间水平向与垂直向的空间比例关系化解了高层高密度建筑群对人的压迫感优化、丰富了片区整体的环境质量和功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土地集约利用。

方案的整体生成过程基于实现城市、建筑品质双赢的思考角度每一阶段工作既有对城市空间活力的考量.也兼顾到建筑的时效性、实用性.通过城市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营建了一个宜居的建筑和城市环境。由于中心区域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兼顾了周边规划的特点,为项目的完整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加之尽管四个标段的建筑单体设计各具特色.但是总协调单位在结合各个标段建筑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整合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城市设计导则,在方案的深化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完成了一个整体统一、内涵丰富、充满活力的综合性研发办公园区。

二、结语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一书中写到“整体设计意味着城市与建筑的功能和空间设计过程是不可分离的.建筑和规划应该成为城市发展计划中一项完整的程序。城市建筑综合体系的内在联系即整体的内部结构是多样的,因此也必须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待其形态设计过程。”城市设计在向建筑设计深化而建筑设计也在向城市设计扩展,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在兼顾自身设计独立性以及相互连续性的同时,必须通过城市与建筑间的”中间领域”.实现城市、建筑、环境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朱宏宇.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创作实践中的互动[J].《城市建筑》2014.10.

篇11

关键词 可持续建筑;节能;建筑;设计

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揭开了建筑文明的新篇章,传统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环境负荷也带来了增加。“建筑”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走可持续发展和节能之路是必然的选择。

1.可持续建筑概述

1.1 概念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的建筑,设计理念上涉及到建筑物、建筑材料、城市区域规模大小等等因素,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性、功能性、人文性和生态性。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建筑的室内居住环境,以健康、舒适、舒心为主题,以节约能源为目标。

1.2 原则与理念

1)可持续理念,设计上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影响;2)资源应用效率原则,对于输入建筑物的资源如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要有效地使用,力求做到循环利用或回归自然,总之,确保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较高的层次;3)低碳理念,设计上注重新能源的利用率,例如,太阳能、自然风、光能等等,尽量减少传统能源的利用率,做到节能减排;4)防止污染原则,这里涉及到对建筑物的废物排放的设计理念,以利用可回收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重要根本目的;5)和谐环境原则,降低环境负荷,从建筑物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出发,力求与环境相融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

2.可持续建筑与节能一体化设计思路分析

2.1 控制体型系数

1)从面积水准角度看,统计数据表明,国内近年的住宅建筑套均面积有123 ,世界排名第三,如果将套均建筑面积设计上控制在80~120 ,在同样满足人们“住”的问题上,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和金钱;2)从节能角度看,夏热冬暖地区分为南区和北区,在建筑造型要求能够满足的同时必须严格控制体型系数。以北区为例,单元式、通廊式住宅的体型系数不宜超过0.35,塔式住宅的体型系数不宜超过0.40。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40。

2.2 延长建筑物寿命

建筑物寿命低下,必然导致拆除、重建,带来各方面投入的增加,所以,在设计上应从延长建筑物使用年限的角度着手考虑。1)从城市总体规划入手,减少甚至避免建筑物在正常使用年限内因规划调整而拆除。2)用居住水平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建筑物内部空间要有可塑性;外部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3)从居住业主的发展和需要出发,建筑物的寿命要融入人的气息,中国大多数人不喜欢频繁地迁居,因此在建筑物的寿命内,要考虑到业主老年时的需求。4)与建筑物的长寿命相匹配,在管线的布设上要便于更换与维护,设计上结构体与填充体最好相分离;在结构、墙体和保温的材料选择上应该把使用寿命作为选择的依据之一。

2.3 保温隔热层厚度设计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为了夏热冬冷地区的节能目标的达成,对外墙传热系数和蓄热系数也做了规定,如表1所示:

按照表1中关于K和D的规定,结合一定的计算公式和材料本身的导热系数λ,可以计算出保温隔热材料的最小厚度值。具体在设计时注意点如下:1)如果墙体结构选用的是加气混凝土砌块,只要窗户和屋面等其他部分可以达到相关的节能标准或规定,外墙不需要进行特别的保温隔热施工措施便能够完成节能50%的目标;2)如果墙体结构选用的是粘土实心砖或者是混凝土砌块,需要分别将保温隔热层厚度增加至20.1mm和29.4mm以满足节能的目标,此外,这些传统材料既浪费了能源,又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应该尽量使用新材料来代替;3)实践证明,钢筋混凝土梁、柱是建筑物中最主要的“热桥”部位,其热阻相对较小,因此,其表层保温隔热层厚度应大于等于30.7mm,才能完成节能50%的节能目标。

2.4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2.4.1 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 这是节能和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窗的开启方式、竖向风道和设置负压等组织室内气流自然通风。

自然光是一种无能耗光源,在设计思路上要予以强化:1)建筑结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布设采光口的数量和面积,选择上尽量遴选光透性强的玻璃,增加自然光的透射度;2)在室内结合自然光的强弱,分层次布设线路,做到自然光足够时不开灯,自然光弱时开小灯,没有自然光时开全灯,使自然光源能量的利用率达到最大。

2.4.2 利用可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的新能源,例如:1)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应列为首选,太阳能提供热水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成熟、经济可行。2)地热能也是很好的能源,就是在利用上要具备以下一些条件:利用水文地质勘查证明其是否可行;要有水文地质、暖通空调、地热设备等各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城镇有地下空间规划;政府有机构从立项、实施和效果进行管理等等。3)两栋邻近的超高层建筑将风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应用。

3.结语

我国可持续建筑与节能一体化设计正处于发展时期,发展空间格外广阔。在具体的建筑工程设计上,应将我国国情和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尽量遴选各种节能的新技术、新材料,设计经济、合理的节能方案,确保把建筑能耗水平降至最低,真正做到建设节约型社会,有效地缓解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其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梁建红. 可持续发展与建筑节约设计[J]. 职业时空,2010(1).

篇12

【关键词】建筑节能;外墙保温;防火安全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5以上,通过加强建筑保温技术措施降低采暖、制冷设备的能耗能有效节约我家资源。高分子保温材料以其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在外墙保温技术中被广泛采用,但这也正是引发火灾重要原因。由于外墙保温材料的可燃性引发火灾的报道屡见不鲜,如09年正月十五央视新台址园区文化中心大火等。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不可能像国外先进国家那样,高层建筑中禁止使用可燃性保温材料,当今技术将一种材料制成防火材料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材料的保温性能,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建筑外墙保温与防火安全间的矛盾,将建筑节能设计与防火安全一体化。

1.我国外墙保温与防火技术的现状

1.1外墙保温材料的划分

外墙保温做法主要有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夹心保温三种,现在随着新型建筑材料(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出现,其本身具有保温作用且不存在火灾安全隐患问题,下面主要对外墙外保温方面从所选用材料的燃烧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可分为无机类保温材料、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和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由于无机类保温材料和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很差或不具可燃性,其自身不存在防火安全性问题但是一般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或在技术等方面还未得到推广。现在外墙保温材料主要以聚苯乙烯和聚氨酯等高分子有机材料为主,属可燃性材料,存在引发火灾的危险。

1.2我国外墙保温防火的现状

为了防止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火灾事故的发生,国家在2009年已经制定了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规定。这项规定明确了不同等级保温材料在民用建筑中的使用范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规定中仅仅限制了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适用的建筑物的高度,并没有规定保温系统的耐火等级划分,也没有明确非幕墙式建筑防火隔断的具体要求。现在我国外墙保温系统及保温材料没有统一的防火测试方法和分级评价标准,没有明确规定不同防火等级的外保温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

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防火技术、规范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现在已经建成的建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将可燃的聚苯板保温材料用于高层建筑外墙保温,其本身就存在火灾隐患。从发生火灾事故中可以看出,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火灾造成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更为严重,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外墙保温防火一体化设计

2.1影响外保温系统防火安全的因素

外墙保温材料的可燃性是建筑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我们从外保温系统的构成材料及构造方式两方面确保建筑的防火安全。保温材料是影响防火安全的条件因素,构造方式是确保防火安全的关键因素。影响外保温系统防火的构造方式主要有:保护层厚度、保温材料的粘贴固定方式、防火隔断的设置等。

保护层的厚度和质量是决定了建筑受到热量或火焰侵袭时对内侧有机保温材料的保护能力。

保温材料的粘贴固定方式可分为有空腔和无空腔两种。空腔的设置对于外墙保温节能是有利的,但是也为保温材料的燃烧及火焰的蔓延提供了氧气和烟囱效应。因此我国防火规范明确规定了对于容易出现空腔构造的幕墙式建筑的每层楼板处进行防火材料封堵,阻止火灾蔓延。建筑中防火隔断一般采用分仓或设置设置防火隔离带,能有效阻止火焰蔓延。提高外墙保温材料的阻燃性能和采取有效的防火构造措施是减小火灾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也是防火技术措施研究的重要方面。

2.2外墙外保温应进行合理的防火设计

外墙外保温采用的聚苯板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但防火能力很差,现阶段我国不能完全杜绝这种材料在建筑中使用,所以如何保障高层建筑的保温性能又能确保防火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禁止或限制将一着即燃的聚苯乙烯保温材料应用于幕墙保温系统及高层建筑中。建筑幕墙及每层楼板处的缝隙采用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封堵,高层建筑各层窗户下方及其他外墙保温材料处均应设置保护层,防止发生火灾大面积蔓延。高层建筑间的距离满足防火间距,根据相邻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燃烧等级确定相邻建筑的距离。若建筑间的防火间距不足且外墙保温材料易燃,任何一座建筑发生火灾都会导致相邻建筑保温系统的燃烧,增加火灾安全隐患。

2.3外墙保温防火设计措施

①防火构造措施。通过采取防火构造措施增加有机保温材料的阻燃性能,这种措施不仅增加了建筑的成本,而且添加的非环保型阻燃剂在火灾发生时对周围空气造成污染。防火构造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的防火性能,但也削弱了对保温材料自身的燃烧性能等级的限制,对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研发及提高建筑整体防火水平不利。

②无机保温材料替代有机保温材料。由于有机保温材料自身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有人提议用节能效果差些的无机保温材料替代有机保温材料,这样能达到建筑防火安全的要求吗?无机保温材料在火灾发生初期能有效阻止获得蔓延,但当火灾进入高温阶段,它已不能经受火焰继续升温,最终失去预期的防火效果。在央视大楼中采用的玻璃棉、防火棉等不燃材料在大火中全部被烧光,此例也充分说明了高温火灾中无机保温材料不能满足建筑防火安全的要求。

③有机保温材料碳化绝热、隔热措施。由于无极保温材料节能效果差且在高温火灾中不能有效达到防火安全的要求,其不能取代具有高效节能效果的有机保温材料。技术研究发现,有机保温材料在高温火灾中形成的碳化层结构具有隔火、防火、防止火灾蔓延的功能,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将无极保温材料与具有碳化层的有机保温材料形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建筑节能防火安全问题。

以上三种防火设计措施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措施一过度重视防火构造措施的采用,忽略了保温材料自身的燃烧性能;措施二无机材料代替保温节能效果好的有机保温材料,忽略了无机保温材料自身的缺点;措施三最为完善,但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和科学实际的验证。虽然建筑外墙节能与防火安全存在矛盾,但节能与防火不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两者一体化的设计理念需深入建筑设计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能形成节能防火标准和成熟的技术体系。

3.小结

建筑外墙的保温防火问题不仅涉及我国建筑节能和防火安全,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节能与防火必须统筹兼顾,将建筑造型与防火构造相统一,真正意义上实现建筑节能与防火安全的一体化设计,促使中国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住宅;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一体化

1前言

建筑设计是通过合理的分析、规划和营建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提供空间载体的过程,是室内设计的首要条件。而住宅室内设计则算得上是建筑设计的一个分支、一种延伸和拓展。住宅室内设计就是以物质材料为基础运用合理的工艺、技术和艺术手段来实现建筑室内环境的优化和改善,最终实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明亮、舒适、温馨、符合使用标准和安全规范且具有个性化的空间。在两者之间,空间功能分区的大小及结构形态和性质,都需要两者来共同配合和面对,所以,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在很多方面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和相互协调。实践也表明,在进行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时,两者在很多方面所遵循的原则和法律法规都是基本一致的,多数情况下,也可以将住宅设计和建筑设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统筹规划。

2建筑的主要设计内容

2.1建筑整体布局。房产项目首先要对工地环境进行实际勘测,以实际的勘测数据来进行项目总体规划。同时对本地的气候及人文因素进行考虑,来确定建筑的总体风格和用材,并对建筑布局进行合理性布置。2.2建筑内部构造设计。建筑整体布局成型后,要对楼体的高度,层数,内部结构形式进行设计。2.3建筑内部设备规划。住宅建筑除了主体设计外还要对内部的给排水、电气、暖通设备、安防设备等进行规划设计,确保设备规划符合开发商和业主需求。

3室内的主要设计内容

3.1室内空间结构的规划。建筑主体形成后,要在进一步的装修过程中以建筑物的尺寸和布局为基础,通过设计来规划整体空间的最大利用率。3.2室内表面设计。在室内设计上,对于室内的天花板、墙面及地面、护栏的处理都属于表面的设计。在这个部分的设计上,要根据用户的实际要求进行整体规划。3.3室内环境及装饰设计。室内设计要结合住宅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室内采光,取暖,风向及噪音的合理设计,追求居住的最大舒适度。同时在室内的设计方面,还需要对软装部分的家具、物品风格、摆放位置等进行总体的布局规划。3.4室内设计要结合用户心理。对于室内设计而言,必须结合居住着的年龄,行为,心理等因素,为每种群体的客户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力求设计出让每位居住着满意的室内环境。

4当前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在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当前的住宅室内设计途径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发商交付业主验收时都是毛坯房,业主按照自我的需求选择设计单位来进行室内设计。这种设计形式是在建筑设计师与室内设计师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进行的。业主仅仅根据自己的需求、喜好来进行设计规划。另一种是开发商对房屋内部进行了统一的设计规划,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就已经由建筑设计人员与室内设计人员进行了紧密沟通,最终确定出几种风格的设计效果,来业主从中选择。这两种设计模式对于建筑设计与住宅设计的一体化来说,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4.1毛坯房形式交付的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之间缺乏融合性。(1)建筑设计中的很多水电安装不符合实际的用户需求便利性,业主在进行室内设计时的大量重新改造,增加了自身的装修成本。(2)毛坯房的零装修,使得住户需要花很长的时间用来进行室内二次装修,对同楼的其他已入住用户形成多少的干扰。(3)业主在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室内装修时,造成的部分建筑设计风格的改变,很有可能会导致主体建筑结构的安全隐患。从美观角度来说,业主基于自身喜好的装修风格与实际的小区建筑设计风格可能会有差入,也影响到了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一体化效果。4.2精装修交付的房屋又缺失了室内设计的个性化展现。精装修交付的房屋都是已经成型的室内装修风格,精装修由开发商统一进行材料的选定,采购,与业主自己装修比较成本较低,且施工过程因为有专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参与,施工质量较为可靠。但是开发商提供的设计风格,却未必是客户需要的,小区内统一的装修风格,使得装修没有考虑到个人偏好和个性化。

5实现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主要思路

5.1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尽量保持同步和协调。在建筑主体构造方案形成后,室内设计人员就应该参与设计过程中,与建筑设计师同步进行设计构想。当室内设计受到建筑设计局限时,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可以再就方案进行补充或者修改。通过共同参与和协商确保建筑各项设计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协调和优化。5.2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风格之间注意协调性的设计考虑。住宅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之间的风格协调性,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1)在室内设计时,能够将建筑设计中的一些色彩,图案及材质等元素充分的与室内的装修风格进行一下搭配或者直接将一些协调性的元素纳入到室内设计中。让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风格形成一种两相呼应。(2)两者之间能够形成本地文化特色的一致性映衬。在具体的室内设计方面,可以对建筑设计风格所代表的本地文化特色,地域特征等一些特殊的符号,雕塑等文化元素和时代风格进行融入性考虑。让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之间能够形成从表到里的一致性心理感应,带给用户完全的归属感和文化习俗融入感。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住宅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实际上是紧密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在进行项目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的统筹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之间的关系,能够以良好的切入点来实现两种设计风格上的融合。并充分的利用当前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来进行资源的合理安排和利用。只有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能够保持一体化,才能够带给人民更加舒适和美观的居住享受。

作者:王知亮 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立体绿化;建筑;一体化;有机结合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俱来的就是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恶化以及能源短缺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长远的、有效的发展。针对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及对策,以便合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效地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为自己的生活以及工作营造一个更好的条件。

1 立体绿化的概念

立体绿化一般是指,与传统的平面绿化相对应的空间绿化,它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城市中的每一个空间,利用建筑物以及构筑物的内部或者是外部的有限空间,在这些空间中选择一些适宜于生长的植物或者是易于成长的绿色植物,种植在人工创造的这些环境中,它是一种全方位的、全新的空间绿化形式。适宜做立体绿化的载体有很多种,如在城市的空间中存在的隔离带、立交桥以及各类护坡等等;在建筑物中的各个空间中,建筑物的室内中庭、屋顶花园以及相应的空中花园等等,还有建筑物的窗台、墙面、楼梯、围栏以及台阶等房屋构件等,都可以作为立体绿化的有效载体。

立体绿化与建筑的一体化一般是指,将立体绿化看作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需要设计师按照相关规定的设计原则,并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法,将立体绿化同建筑物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让立体绿化变成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以来,就要求设计师在最初做项目策划时,就应该将立体绿化同建筑物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理念贯穿于建筑方案之中,进而设计出更多的有利于人们生活的绿色空间,更好的实现建筑物的艺术价值以及技术价值,进一步的实现城市的绿化环境同建筑物的绿化环境之间互相融合贯通,从而提高了整个城市的绿化空间,并且为整个城市的环境以及生态的健康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 立体绿化和建筑一体化的结合设计的方法

假若我们只是简单的将建筑物概括为由空间、形态以及功能等这些主要因素一起构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立体绿化和建筑一体化结合设计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2.1 立体绿化和建筑物的形态结合

一般情况下,根据建筑物同自然以及绿化之间的关系可以将立体绿化和建筑物的形态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2.1.1 通过模拟自然地形的建筑形态。通过模拟自然地形的建筑形态的方式一般是指建筑物的形态通过一定的对于自然景观地形的模拟,或者是基于对自然景观地形的模拟进而演绎出来的样式各异的建筑形态的一体化的结合方式,此时,立体绿化是以自然景观的身份同人工“地形”进行自然的结合。这种一体化的建筑方式被人们认为是建筑物自身的外贸形态已经被大自然的景观面貌遮掩起来了,它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建筑物的一些人工痕迹对于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充分地拓展了城市中的景观空间、生态空间还有人们的感觉空间以及活动空间等等。

2.1.2 将立体绿化这一感念引入建筑之中。将立体绿化这一感念引入建筑之中一般是指,建筑物并不会隐藏它的由理念、空间、地域、艺术、功能以及技术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所产生的一定作用,而后形成的一种人工化的建筑形态。作为生态以及景观要素的立体绿化已经被“引入”到建筑之中,并且同建筑物的形态结合成一种一体化的设计方式。这种设计方式通常是将立体绿化这一概念引入到建筑物的实体中的一种“减法”空间中,如空中花园、室外平台、首层架空、室内中庭以及下层广场等等;或者是作为建筑物的构造生态表皮同建筑物结合为一个整体,如绿化墙面以及绿化屋面等等。

2.2 立体绿化和建筑物以及构件的有机结合

立体绿化和建筑物的有机结合的形式主要有,空中花园、屋顶花园、首层的架空花园、简单式的绿化屋面、下沉花园以及首层的中庭花园等等;与此同时,立体绿化还可以同建筑物的窗台、墙面、阳台护栏以及板拦、楼梯、坡道、台阶以及围廊栏杆等相关构件组合而成。

通过立体绿化和建筑空间以及构件的有机结合,进而营造出了良好的景观环境、生态以及使用空间,从而满足人们在心理上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于活动多样化的追求。如我国南方傣族的“竹屋”,这些建筑物不仅给人以独特的直觉效果,还能够有效地调节室内的空气质量以及局部的环境温度,从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3 立体绿化与建筑物功能的相互结合

立体绿化与建筑物功能的相互结合一般是指,为了有利地、充分地发挥出绿化植物相应的实用功能、生态功能以及景观功能等等。依据建筑物同绿化植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可以把立体绿化与建筑功能相互结合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2.3.1 以绿化植物的本身功能作为主导的建筑物。以绿化植物的本身功能作为主导的建筑物,这种建筑物不仅充分地发挥了植物的生态功能,还发挥了植物的实用以及景观功能。以绿化植物的本身功能作为主导的建筑物,如温室植物园。以植物的本身实用功能作为主导的建筑物,如垂直农场等等。

2.3.2 以建筑物的本身功能作为主导的建筑物。以建筑物的本身功能作为主导的建筑一般是指,具有不相同的功能的建筑物应该依据功能的需求而采取的相应的关于立体绿化的布置方式以及选择生态功能不相同的绿化植物等等,从而来发挥立体绿化的景观以及生态功能,进而满足人们对于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例如,①生产类的厂区在建筑时,应该依据厂区的污染情况来选择配置植物,达到植物的降低噪声、停滞灰尘以及净化水体等这些方面的净化功能。②商业类的建筑物在建筑时,应该侧重于把商业行态同绿化的休憩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设计,促进它们形成一种互动的形式。③酒店以及餐饮服务类的建筑物在建筑时,应该侧重于把服务功能同绿化的休闲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设计。④医疗类的建筑物在建筑时,应该依据医院以及疗养院所存在的不相同病菌情况,从而配置出相适应的一些杀菌植物,更好地发挥这些植物独具的杀菌功能,并且创造出一个安静、清新的休憩与疗养空间。⑤科研类的建筑物在建筑时,应该在办公场所依据实验的需求,相应的配置种植一些相适应的植物,从而来满足科研项目的需要。⑥办公类的建筑物在建筑时,应该侧重于把立体绿化同交流以及休憩的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⑦居住类的建筑物在建筑时,应该侧重于实现植物的使用以及观赏价值,近些年来,各种类型的菜园都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设计出一些把绿化植物的景观作为主题的建筑或者是空间,例如,生态办公楼、生态住宅、花园商场、花园酒店以及生态餐厅等等。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以及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方式,促进立体绿化和建筑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