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审计的意义范文

金融审计的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17 15:59: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审计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审计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工商银行;内部审计;影响

一、我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我国工商银行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对银行内部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帮助银行堵塞漏洞,减支增收,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一)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

内部审计人员对执行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和履职后的结果承担的责任,这就是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制度。我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责任制度不够健全。不健全的内部审计责任制度会使内审人员缺少应有的约束力,导致审计人员责任意识弱,缺乏风险意识,行为不规范,随意为之。不健全的审计责任制度使得即使出现审计过错,责任也没有办法落实到人,结果只能不了了之,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审计工作来说,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内部审计的前提是制订审计制度,保障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因为制度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就只是形式意义上的制度。因此,严谨的工作责任制度是必需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责任追究制度。审计全过程的核心是责任追究制度,但在现实中,部分责任追究制度蜻蜓点水,责任主体不明确;还有一些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更甚者制度没有得到认真贯彻执行。

(二 )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不全面

一般情况下,银行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包括: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衡量和评价、内部控制的运作方式、银行是否遵守政策以及风险的控制情况、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等。而我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长期以来并未对一些重要的深层次问题如战略及其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社会环境、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而仅仅局限于查处一些具体违法违规问题。只注重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业务操作的合规合法性,以及对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责任进行审计,而缺乏对银行管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以及经济效益情况、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等的审计和评价。内部审计对不断更新的金融产品反应过慢,不能适应新变化和实施有效的监督,在风险评估和提供咨询管理建议等方面不能发挥到积极地作用。除此之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商银行的业务越来越多的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如网上银行服务,客户仅仅借助网络就几乎可以办理银行的所有业务,目前很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也越来越全面。然而,我国工商银行在计算机方面的审计制度几乎是空白,存在的风险隐患很大,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给我国的资金安全带来极大地危害。

(三)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不足

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不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内部审计的需要;二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偏低,还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1、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

我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人员远远达不到人民银行规定的内部审计人员与银行员工 2%的比例要求。调查显示,我国工商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在银行员工中所占比仅仅只是 1%。与大多数在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占银行员工总数的 5%相差甚远。人员数量的不足,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调配时候难以达到应有的检查阵容,审计质量势必大大折扣,提高了审计风险。然而,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的任务又异常繁重,除了负责总行布置的专项审计任务,还要承担辖属支行的审计任务,另外还要完成计划外的离任审计和临时性项目几十个。我国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明显不足必然直接导致审计监督的不连续,审计面狭窄和间隔时间长。当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时,工商银行经营中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很可能不能及时发现,这种情况势必弱化了审计监督的作用。

2、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1)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心理素质、职业操守普遍较低。目前,有些银行内部审计没有足够的人员支持,有的是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有的是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同时,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的思想比较老旧,在审计工作中还保有传统的审计思想,没有足够的风险预警意识。以太原迎泽支行为例,迎泽支行共有员工人数 325 人其中副处级以上行领导 3 人 ,二级机构副行长、副经理以上 33 人,总会计 7 人,营业部主任 12 人,营业经理 24 人,普通员工 245 人。在学历上,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为 11 人约 为1.1% ,大专以上的为 107 人约为 12%,高中及中专 173 人占 37.8%。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相比其他股份制银行,例如交通银行,华夏银行的资料,它的员工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高中及中专以上的员工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而高层次员工仅占 1.1%。值得强调的是,该支行第一学历硕士以上学历的员工数量为 0,高层次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员工老龄化的年龄结构十分严重,30 岁以下是 9 人,40 岁-50 岁之间是 301 人,50 岁以上是15人,平均年龄是43 岁。30 岁以下的员工不够1%,但40 岁以上员工却达到 33%。近几年来,由于连续实行减员增效的指令性计划,鼓励员工自己创业或内退,这样一来,该支行员工总数由 2003 年的 502 人减到目前的 325 人;平均每年新进大学生仅有 3 人左右。若干年后这必然会引来员工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

(2)内部审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内部审计人员"经济警察"的角色是由长期从事审计工作,检查银行风险点所产生的,缺乏服务于企业的意识。当然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建议方面,更是非常被动。长期以来形成的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的关系更多的是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这对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非常不利,容易形成一种对立的局面。这样的关系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起来处于被动的地步,审计人员在基层也不被欢迎,更谈不上积极配合。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想要为公司管理层服务也难以如愿。

(3)内部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目前,随着金融机构不断的增设机构,审计范围越来越大,内部审计任务的压力也日益增加。内部审计人员面临人员不足,项目居多的现实情况,难免产生完事大吉的思想。这与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是分不开的,由于人员少,任务重,部分审计人员"为完成任务而审计"的应付思想比较突出,质量意识不高,就忽视了审计质量要求。很多审计人员重视数量而不在乎质量,造成完成的审计项目多,审计精品少的后果,这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留下了风险隐患。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

目前我国工商银行的内部审计制度的整体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有效性、全面性、及时性、独立性、审慎性这五个方面表现比较明显。金融危机对我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制度的影响问题从下面几个方面的展开研究。

(一)从控制环境来看

内部审计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是良好的运行环境。无数实例证明,控制活动、信息交流以及监管活动是由金融机构内部形成的氛围和环境所影响的。而我国工商银行的控制环境不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权制度还未完成转型

一直以来全民所有制是我国工商银行建立的基础,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产权单一,缺乏活力。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目前工商银行的股改上市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朝着银行法人产权制度不懈努力是我们的方向,但这其中仍然会遇到许多阻力。

2、银行治理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工商银行在法人治理结构上做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与市场化的货币金融企业相比还很不理想。首先,产权问题未得到最终解决,银行治理结构不健全。其次,权力的委托和分配主要依靠行政力量,不能独立于政府的经济性和市场性。再次,行政级别升迁的官本位制,在激励高级管理层时容易使得其注重短期业绩。

3、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工商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对风险管理不重视,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往往存在多头管理,不利于发现问题。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也具有片面性,在计划体制下的完全漠视到现在强化风险管理责任下的风险过度规避,而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发展。

4、不具备优秀的工行文化和独特的工行精神

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工行对本行员工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得一些不文明或不合规的行为发生,例如:不按法律执行条例、不按规章办事、违法违规经营,贪图一己私欲而使公共利益受到减少,缺少团结互助精神,没有主人翁态度,责任意识淡薄,甚至、以贷谋私,大肆侵吞国家财产。

(二)从内部审计活动来看

内部审计活动是内部审计最重要、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子系统,而我国工商银行开展的内部审计活动整体效果不是很理想。表现在:

1、工行规章制度不全面

我国工商银行的规章制度不全面表现在:有的银行制度过时,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没有及时修订;有的工行支行开展新业务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运作上带有盲目性;有的银行制度过于注重形式,应用性不强;有的银行制度又过于死板、严谨。引起关注的是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却缺乏严格的执行能力,奖惩制度经常以党纪政纪的处罚来代替职业上的惩罚,有名无实;成绩考核制度方面也有较大缺陷,一些工行支行仅仅依靠吸收存款的金额来考核员工的工资待遇,忽视资产风险的变化。总体来说,这样的制度不利于风险控制。

2、工行内部结构不科学,人员素质提升不到位

由于各个岗位之间的分工不明确,导致责任推委现象时有发生,利益的交叉也使得权力制衡在运行中失灵。而且,各层之间的授权审批制度没有规范化,授权过大、过小或越权现象严重。另外对职工的录用体制不严格,培训考试只注重形式,这些都容易导致业务上的操作风险。

(三)从信息交流看

1、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工商银行的会计信息经常出现错漏现象。更严重的有为了显示业绩而随意修改会计报表、作假账、违规操作。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是我国会计制度存在缺陷所引起的,会计人员素质、监管力度也对信息质量有很大影响。

2、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滞后

我国工商银行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还停留在操作层面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面向管理层的管理信息系统落后,因而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发现风险、化解风险并对信息作出准确的细节分析和综合把握,这种滞后造成的原因,一是对信息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银行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二是缺少同时懂电脑和业务的技术人员,阻碍了技术的开发。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的启示

(一)坚持进行股份制改革,并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股份制改革是工商银行治理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改制,剪断工商银行与国家的联结,使股权结构多元化,银行资本社会化,才能促使工商银行以法人财产权承担有限责任,以市场经济规则经营、承担和防范风险,才能使经营者排除经营因素的干扰,专注于银行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加以完善,首先就是要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和监事会,适当引进外部独立董事和监事,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保持他们之间的独立性,形成制衡机制;其次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在激励约束机制上,可适当的拉开员工收入差距,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将薪酬和晋升机会与工作绩效、创新成果、技术水平挂钩。

(二)重塑优秀的企业精神,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

优秀企业精神是内部审计中的软约束力,他强调以人为核心,靠自我修养起作用。一要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纠正狭隘的个人至上思想;二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时培训员工、建立赏罚制度、上级领导以身作责,用宣传、演讲等活动为职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诚信、廉洁、敬业、勤勉、协作为标准来要求员工,熟悉岗内工作的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内部审计的要点,积极努力去发现问题和防范风险,使银行能拥有一个较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工商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从根本上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尽快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进行系统、及时的管理。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水平,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法,逐步建立覆盖所有风险业务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的评估。

(三)加强信息管理,建立顺畅的信息传递机制

首先,借鉴国际惯例,依据自身条件,我国工商银行要继续完善其会计核算体系,裁减核算主体,上收核算层级,统一会计口径,废除计划限制,同时完善会计帐务的电子化管理,减少造假可能性,强化内部审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度;还要建立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力求管理全面、安全可靠。另外要防止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理解偏差,以会议座谈、研讨等方式的上下级直接交流也有利于信息的正确传递和决策执行。

其次,内部审计应该防微杜渐,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业务部门从严把关,避免业务部门陷入片面追求账面利润、有意放松审查的误区,发挥审计作用保障银行安全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四、结语

对于突至的金融危机,我们更要理性客观地看待内部审计。而作为银行内部审计,要将审计的真实性落到实处,牢固树立切合实际的审计理念,需将审计的免疫功能发挥到极致,积极执行《陕西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进一步加快审计转型的步伐,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为银行 "转方式、调结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金融危机不但改变了银行和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也改变了银行和单位的风险关注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帮助银行和单位顺利渡过当前的危机,最终实现银行的战略目标,是内部审计工作当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内部审计要在单位的重大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的分析,及时揭示银行和单位经济运行和政策措施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促进银行和单位稳步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总之,中国工商银行应在适应经济环境和科技环境要求的内部审计结构中,充分的把握好审计环境、资讯沟通以及风险评枯三项内部审计管理要点,在内部审计架构中搭建好以三项要点为主的操作平台。同时,在需要高度统一指挥和保持相对稳定的领域保留一定的硬审计活动,软硬结合,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对内部审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俊奎.强化审计监督形成监管合力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J].党的建设,2006,(10).

[2]王云玲.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J].领导科学,2007,(10).

[3].2007年对市级重点部门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J].重庆行政 2005.(01)

[4]张燕山.关于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监察,2006,(12).

[5]葛文平,郑志元.金融危机下中国实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9,(7).

[6]李雷.金融危机对工商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启示[J].中国内部审计,2009,(6).

[7]叶丽萍.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启示[J].河北企业,2009,(4).

篇2

我的复习方法是,每章先听一遍课,自己把重点难点归纳总结一遍,再把《应试指南》上的题做一遍,就算完成了第一轮的复习。差不多到7月中旬,第一轮复习结束,说实话,除了实际工作中碰到过的一些内容,其他的理论知识没能记住多少,对审计仍然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7月中旬开始第二轮复习,我采用的方式是“看书+背诵”,或许有些学员会认为这时候开始背似乎太早了点,到考试的时候肯定会忘记,但我要说,考试真正考到背诵的其实很少,多数题目还是靠理解和灵活运用,我所说的背诵,目的不在于要一字一句记住书上的原文,而是通过背诵这样一种方式把重要的知识点连贯地串连起来,在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将标准的审计语言变得能脱口而出。个人认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考试的时候时间还是较为紧张的,对于简答题和综合题,如果明知道答案,但无法在第一时间用标准的审计语言表达出来会是很吃亏的,而对重要知识点的背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应该说,第二阶段是整个复习过程中最枯燥最痛苦的一个阶段,但一定要坚持,一旦有所松懈或想要放弃,复习进度就会来不及,一切都前功尽弃。8月中旬第二轮复习基本结束,这时候对于审计已经有了大致的概念,对教材的思路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只是熟练度还不够,一些细节的把握还没到位。所以,第三阶段我采用的复习方式是把以前做错的题目再拿来重做一遍。差不多到8月底9月初,网校就会陆续推出模拟卷和考前串讲,对于模拟卷,我认为不宜做太多,3套就差不多了,做多了发现也只是大同小异,考前串讲值得认真听一下,把老师提到的知识点再在脑中过一遍,不清楚的再翻书复习一下,这个就是冲刺阶段了,在这一阶段,千万不能做一些很难很偏的题,否则会大大影响备考的信心。在考前一两天,建议把审计报告等必须要牢记的知识点再仔细背诵一遍,不要再做新题了,把之前做错的题再拿来温习一遍就可以了。

财务成本管理

总体上来说,财管的复习计划包括三轮。第一轮是5、6月的时候,将课本看了一遍,理解并记忆书上的知识点,记下看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网校的课。我当时听的是徐经长老师的基础班,个人还是很崇拜徐老师的,自己看不懂的地方,基本上听过他的课都能弄懂了。同时,根据课件的笔记和自己的判断在课本上对重要的知识点做记录,争取将书本读薄。我看完一章书后,都会做相应章节的练习,并对做错的或不会做的题目做特别记录。第一轮复习的时间较长,断断续续地大约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

第二轮是7、8月的时候,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温故而知新。我重新看了一遍书,看的重点是在第一轮复习时做过记录的地方,然后再将第一轮复习时碰到的错题重新做一遍,这一次还是做错的再做特别记录。 第三轮是9月的时候,这一轮复习是考试前的冲刺。还是要重新看一遍书,查缺补漏,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再将前两轮都做错的题目再做一次,正所谓事不过三,通常第三次都能做对的。在这一阶段,我还会将一些疑点在网上提问,我觉得这个功能还是非常有用的,老师解答问题的速度很快。另外,我还做了4、5套模拟题,都是掐着时间做的,尽量模拟考试的环境。

经过三轮复习,就差不多上考场了。当然,这是在复习时间较长的情况下的复习计划,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了。经过财管的备考,我归纳以下两点心得。

第一、做题很重要。有些科目要多看书,有些科目要多做题,财管属于后者。看书看明白了,不代表会做题,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题,才能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些理论。而且做题做多了,才会有题感。多做题不是说不断地找新题目做,而是要把做过的题目弄明白,将错题做多几次,直到做对。

第二、考试时要注意取舍。考试时间是很紧迫的,大部分人都是做不完题目的,所以要注意取舍。试卷在编排上没有从易到难的顺序,所以在考试中遇到很费时间且没把握的题目时要跳过,先攻下简单的题目。这个经验尤其适用于计算题和综合题中。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这门科目内容较少且较简单,所以我花在这门科目上的时间也是比较少的。总体来说,复习计划也是分为三轮。第一轮是7月份的时候,我将课本看了一遍,理解并记忆书上的知识点,同时,根据课件的笔记和自己的判断在课本上对重要的知识点做记录。我看完一章书后,都会做相应章节的练习,并对做错的或不会做的题目做特别记录。

第二轮是8月的时候,这一轮复习主要是记忆,将第一轮复习时做过记录的地方背下来,然后再将第一轮复习时碰到的错题重新做一遍,这一次还是做错的再做特别记录。

第三轮是9月的时候,这一轮复习是考试前的冲刺。网校的老师会总结一些考点,我着重将这些考点再背一遍,加深记忆。另外,我还做了4、5套模拟题,主要是客观题。

经过三轮复习,就差不多上考场了。经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备考,我归纳以下两点心得。

第一、战线不必拉得太长。前面已经说过,这门科目相对较简单,所以可以在考试前两个月再开始复习。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个人认为《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09年的教材编得不是太好,尤其是前面公司战略的部分,很多问题都没有说明白。所以我建议以前没有学过公司战略的考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深自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比如说什么五力模型、波士顿矩阵,书上讲得不是太清楚,也没有具体的应用举例,就可以参考网络上对相关知识点的介绍。

零基础考生注会之心得

我是一名数学系学生,在学注会之前基本不知道会计是什么,所以不用担心自己没有基础,不需要任何基础,需要的是你的决心。

我觉得注会的6门课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不能就说哪门难,哪门容易,特别是对个体而言。对我个人而言,最容易,花的时间较少的是会计和财管这两门,最让我头痛的恰恰是很多人口中最容易的经济法,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要自己试了才知道,我下面说的也仅仅是个人的理解和一些方法,可能对像我这样的纯理科生参考意义更大些。

先说会计,很多人说难,我觉得这是最容易的一门,只要做到两个字,理解。用徐经长老师每堂课必说的一句话就是“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不要去背会计分录,每个分录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是不是体现了权责发生制,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只要理解透了,分录自然就写出来了。建议大家学完一遍会计以后,再回头把第一章这看似没用的一章仔仔细细读一读,体会下,我认为对整门课的理解是相当有意义的。会计中的计算,只要脑子里有清清楚楚的分录,那计算也就剩下计算器里的加减乘除了。

审计,第一遍学会很晕,看了后面忘了前面那种感觉。建议第一遍不必把书看的太仔细,只要把整个审计的结构,流程在脑海中构建出来,然后第二遍再仔仔细细的看书,一点一点去填充,饱满知识结构。这样就比较容易记忆,而且不容易知识前后混淆。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要把各位老师在冲刺串讲班强调的需要背诵的背下来,虽然不一定就能考到,但至少能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审计语言基础,在时间紧张的考试中尤为重要。

再说财管,这是注会课程里最理科的课了,可能是文科生的噩梦吧,呵呵。虽然用不上什么高深的数学知识,但需要一个良好的数学底子。需要清晰地思路,精准快速的计算。公式很多,如果能理解其中的数学含义应该很容易记,如果实在理解不了的话,那就去听陈华亭老师的课吧,他会告诉你一些形象的记忆方法。这门课需要大量的习题练习,特别对于数学底子不太好的学员,没什么别的方法。

税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碎。税率,要记的不多,也容易记住,难记的是纳税时间,地点,税收优惠,每个税种都会有,特别容易记错位。我的方法是直接放弃,多做些题,把题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叶青老师特别提的几条记一记,其他就管不了了,毕竟我一次准备6门课顾不过来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重要的那些计算,比如增值税出口退税,消费税的复合计税,土地增值税的计算等。我的哲学就是把算的题目都算对,所以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能考60分就行。

最后是公司战略和经济法,这两门纯文字的很是让我头痛。在理解上难度不大吧,主要是记忆,背诵。这方面能力强的可能会比较轻松。我自己也没什么太好的方法,就是多看书,感觉这两门课看书比做题重要,我那时题目做多了,看书时间少了,结果都考的不怎么好,特别是经济法,很遗憾的少了2分。

我是从xx年12月开始学的,零基础,开始听网校各门课的基础班,第一遍平均半个月一门课,每门课分开学的。这一遍就是把要理解的东西都理解了,要记的能记多少算多少,然后每听完一章,把随堂练习做了。3月份开始就第一轮复习了,听强化班,因为有了基础这遍会比较轻松,通常我都是听1.5-2倍语速的,听完课马上做梦想成真的经典题解,那会做的还是08年的。等到5月份09年新教材出来的时候,我已经做完一套经典题解了,基本上能把模拟试卷做及格了。只要把新教材变化的地方着重看一看,大多时间还是在题,有时实在做累了,就听听09年的强化班课程,毕竟听课比做题轻松多了。这几个月我做完了一套梦想成真的应试指南和一套全真模拟试卷。模拟卷要自己对着时间做,给自己压迫感,提高做题速度。但是现在想想建议会计,财管,税法多做题,审计,经济法,公司战略可以少做些题,多看书和历年试卷。到最后十几天,就狂背书,把该背的都背了,心里踏踏实实的上考场吧。可能有人问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做那么多题,想想高三每天的作业量吧,拿出高三那种劲头,几本参考书,几十张卷子算的了什么呢?

篇3

一、非审慎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由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以下简称次贷) 危机引发的,因此,对此次金融危机的考察必须首先从次贷着手。在美国,根据抵押贷款主体信用条件的评级好坏可将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一是优质抵押贷款,二是次优抵押贷款,三是次级抵押贷款。次贷一般是向信用分数低于620 分、还款能力差、负债较重的购房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①美国次贷能够形成并发生危机,一方面是因为从2001 年开始次级住房按揭抵押贷款放款额急速增长,其占美国住房按揭抵押贷款放款额的比重从2001 年的8. 6 %上升到2006 年的20 % , ②次级住房按揭抵押贷款在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次贷领域审慎原则的缺失,不仅金融机构在经营次贷业务时没有遵循审慎原则,而且监管部门也没有遵循审慎原则,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实施审慎规制和监管。

审慎意为谨慎从事以避免风险和不良后果。随着经济金融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金融业市场的失灵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不仅如此,相比其他行业,金融业具有战略的重要性和公众信心的维系性等特征。这些都要求金融业坚持审慎原则,即金融机构要审慎经营,监管部门要审慎规制和监管。基于这一认识,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 年并于2006 年修订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 ③中多次对审慎原则给予强调。《核心原则》第7 项原则规定,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和银行集团建立了与其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匹配的综合的风险管理程序,以识别、评价、监测、控制或缓解各项重大的风险,并根据自身风险的大小评估总体的资本充足率。在这项总的规定之下《, 核心原则》对信用风险作出了多项具体规定。例如《, 核心原则》第8 项原则规定,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 银行具备一整套管理信用风险的程序;该程序要考虑到银行的风险状况,涵盖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用风险(包括交易对手风险)的审慎政策和程序。对于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 核心原则》第13 项原则规定,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准确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各项政策和程序;银行监管当局应有权在必要时针对市场风险暴露规定具体的限额和(或) 具体的资本要求。《核心原则》第16 项原则规定,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与其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匹配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有效系统,其中包括经董事会批准由高级管理层予以实施的明确战略。需要指出的是《, 核心原则》高度浓缩了巴塞尔委员会和许多发达国家在银行监管领域的优秀成果,集中体现了散见于以往巴塞尔委员会文件中的原则精神,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风险监管原则架构,且在制定和修订的过程中吸收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非“十国集团”国家的参与,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此,我们可以以《核心原则》为据审视美国次贷业务经营的非审慎性。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源头上看主要是由信用风险造成的,即是由于交易对方———次贷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造成的。那么,美国的银行等信贷机构是否严格执行了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用风险的审慎政策和程序呢? 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 (1) 按常理和常规,银行发放住房按揭抵押贷款首先必须审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未来的收入状况,以此确定是否放贷和贷款额度。但大部分次贷是所谓的“忍者贷款”———无收入、工作和资产但只要有脉搏的人无需任何证明都可以申请的贷款。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信贷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忽视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即借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这就为信贷机构从事次贷业务埋下了信用风险的巨大隐患。(2) 在次贷危机之前,美国的信贷机构发放次贷时没有按照审慎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审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借款人甚至在抵押贷款发起人的隐形支持下提供虚假信息获取贷款。这使得次贷业务中的欺诈现象得以蔓延,信贷机构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潜在信用风险。(3) 在次贷危机之前,在美国的银行等信贷机构的经营中,传统的次优抵押贷款的质量也逐渐沦落到次贷水平。次优抵押贷款的传统定义是个人证明材料不足抵押的贷款,但后来却演变成证明材料很少或没有证明材料甚至可以是“说谎者的贷款”。④次优抵押贷款的实际经营状况意味着潜在的巨大信用风险不仅存在于次贷业务中,而且也存在于信贷机构从事的次优抵押贷款业务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欺诈案件从2001 年的4 996 件急剧上升到2005 年的25 989 件。⑤ (4) 美国次贷中“第二按揭”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信贷机构在房价下跌时面临的信用风险。第二按揭又称第二抵押,是指同一房屋在已被登记抵押贷款后又设立新抵押,后设立的贷款抵押被称为第二抵押。第二抵押在法律上居附属地位,因为之前登记的抵押贷款的信贷机构在借款人违约时对房屋具有优先受偿权。美国的次贷抵押多数是以第二抵押或其他再融资的抵押的形式存在,而非房屋净值贷款抵押,因此,第二抵押的实际担保额便是房屋未来的升值额度。⑥但是,一旦被抵押房屋的市场价值降至第二抵押设立时的市场价值,第二抵押就会名存实亡。上述这些做法无疑都是不审慎的。

在美国次贷业务的经营中,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的交织对次贷危机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的信贷机构之所以大量从事高风险的次贷业务,并不是因为其对次贷的风险状况一无所知,而是因为其将借款的偿还寄希望于抵押物而非借款者的偿付能力。受2000 年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和“9 ·11 事件”的影响,美国经济结束了近十年的持续增长,出现衰退迹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 为刺激经济增长而连续降息。在这一背景之下,大量过剩的流动性资金进入民用房地产市场,使得美国房价一路上涨。美国联邦房地产企业监管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1 年开始至2006 年第一季度,美国房价一直保持着6 %—9 %的涨幅。⑦基于对房价不断上升的预期判断,信贷机构在发放住房按揭抵押贷款时并不关注借款人的信用和还款能力,而是关注作为抵押物的房屋的价值,因此放松甚至忽略了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识别、计量。而信贷机构对次贷抵押物———房屋———的市场风险是否有充分的认识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住房按揭抵押贷款的还款期限一般在20 年以上,在如此长的还款期内,房屋的市场价格免不了会发生波动,这是市场风险的正常体现。根据审慎经营原则,银行不仅应注意考察放贷之时抵押物的价值,还应考虑在还款期间抵押物市场价值的波动,而次贷危机前美国信贷机构并没有对未来房价下跌时的市场风险给予应有的关注。信贷机构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置若罔闻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次贷资产的证券化。信贷机构发放次贷之后便将贷款资产转售给“房地美”和“房利美”等独立的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再由这些机构打包出售给投资者。借助次贷资产的证券化,信贷机构把次贷风险从自己的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借款人日后的违约似乎不会对从事次贷业务的信贷机构造成任何损失,但风险并没有消失,这为后来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埋下了祸根。事实证明,信贷机构这种独善其身的做法难以善终,因为无论是银行流动性的维持还是长期投资收益的保障都依赖于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总体发展状况。

缺乏对利率风险的关注与识别也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自2001 年开始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增长持续降息,使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在2001 年11 月至2004 年11 月间的整整三年时间内维持在1 % —2 %的超低水平。美国的银行等信贷机构正是在利率处于历史性低位的背景下大量从事次贷业务,因此,次贷借款人一开始还贷压力较小,没有暴露信用风险。但自2004 年开始,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和经济过热的势头,美联储开始不断加息,尤其是2004 年至2006 年连续17 次加息,将联邦基准利率迅速抬高至5. 25 % ,使得住房按揭抵押贷款的还贷压力不断加大。⑧不仅如此,次贷合同的特殊还款利率设计也加剧了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美国的抵押贷款一般可分为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和可变利率抵押贷款。所谓可变利率抵押贷款是指贷款利率可以定期根据指标利率调整的抵押贷款。可变利率抵押贷款的利息与优惠放款利率相挂钩,并根据联邦基准利率水平定期进行调整。此外,还有混合可变利率抵押贷款,此类贷款一般在经过一段固定利率期间后进入可变利率期间。⑨美国次贷大多属于可变利率抵押贷款,到2006 年有超过80 %的次贷采用混合可变利率。⑩这样的还款利率设计潜伏着巨大的利率风险,因为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并不会因利率上调而立即加大,而是在过渡期(一般为两年) 后才逐渐显现。混合可变利率不但没有起到防范和降低利率风险的作用,反而潜在的帮助了信贷机构吸引大量的次贷业务,实际上增加了信贷机构的潜在信用风险。更有甚者,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还设计出比可变利率抵押贷款风险更大的利率可调抵押贷款期权,这种金融产品允许借款人在一段时间内非全息还款,且无需借款人提供收入或资产证明,抵押贷款的利率在开始两年低于市场利率,然后在利率调整时采用市场利率。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的调查显示,2004 - 2005 年度超过20 %的利率可调抵押贷款期权的价值低于其证券化融资的筹集金额,因而利率变动极易产生违约风险。lv 尽管《核心原则》第16 项原则要求银行建立全面和适当的利率风险计量体系,对模型和假设进行定期验证,同时银行应定期进行适当的压力测试,评估对利率变动造成的损失的承受能力,但事实证明美国的银行等信贷机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利率上调的影响,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检测也没有做到《核心原则》所要求的审慎。

美国次贷之所以大行其道,也在于政府监管部门缺乏审慎规制和监管。在美国,作为银行主要监管者的美联储的特殊职能决定了金融规制和监管中的审慎要求极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侵蚀。美联储不仅是银行业的主要规制和监管者,而且是承担货币政策职能的中央银行。规制和监管责任与货币政策职能存在内在冲突,这在经济衰退时表现得尤为尖锐和突出。因为此时,美联储为了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常会鼓励信贷机构发放更多的贷款。lw信贷机构发放次贷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追求自身利益,但若美联储及时适当收紧货币政策抑制信贷机构的房贷冲动,危机可能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严重。一方面美联储在长时间内保持超低的利率水平,刺激了信贷机构发放次贷;另一方面,信贷机构的经营特点又决定了其不可能持有过多的现金。因此,流动性过剩也促使信贷机构将业务向次贷等领域延伸。审慎规制和监管与审慎经营是有机的统一体,规制和监管是否审慎主要看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要求是否达到审慎标准,以及是否保证审慎经营标准在实际中得到落实。美联储为实现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息等手段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资金,而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其显然不可能严格限制银行的放贷业务,也不可能对其中的风险进行审慎规制和监管。这种做法实际上为银行等信贷机构违背审慎原则大量从事次贷业务提供了隐形支持。

总之,如果资产价格处于不切实际的高位,就必然会下跌;如果利率处于不切实际的低位,就必然会上升;如果信贷机构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处于不切实际的高位时违反审慎原则不顾借款人状况以不切实际的低利率发放贷款,而又缺乏政府监管部门的审慎规制和监管,那就必然会铸成大错。

二、对投资银行的非审慎规制和监管

“投资银行”无疑是这场美国金融危机中最为显目的一词。伴随着贝尔斯登公司与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Bank - American Corporation) 收购,高盛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公司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无一幸免。从一定意义上讲,投资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也成为金融机构中被指责的核心对象。投资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角色也暴露出了现行金融规制和监管体系的重大缺陷。

传统的金融监管一般将金融机构分为银行、证券和保险三类,而这里的银行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虽然使用“银行”一词,但监管部门一般将其纳入证券业而对其实施监管。美国著名金融投资专家库恩在概括何为投资银行时,基于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将投资银行概括为从狭义到广义的四类。库恩认为,广义上的投资银行是指从事所有资本市场的活动,从证券承销、公司财务到并购,从管理基金到管理风险资本等活动的金融机构。库恩特别指出,那些业务范围仅局限于帮助客户在二级市场上出售或买进证券的金融机构不能称为投资银行,而只能称作“证券公司”或“证券经纪公司”。lx从投资银行的发展历史可以知道,投资银行最早经营的业务与证券公司基本相同,即主要是从事证券承销的中介业务,依靠佣金、手续费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是将投资银行纳入证券业监管范围的主要依据所在。但现今的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早已超出中介业务的范围,其更多的是直接作为主体参与金融产品的交易,而非仅仅是作为实体经济机构的人参与金融交易,其主要收入也不再是依赖佣金等中介费用,而是直接参与金融市场的投资所得,这也是投资银行高速发展的“秘诀”之一。

投资银行本身不能吸纳公众存款,投资银行直接投资金融市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利用短期票据市场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滚动借债模式所筹集的资金。由于这种滚动借债模式规模庞大,只有环环相扣,一个环节也不能出错,投资银行才能保证庞大机构运营所需资金,俨然变成了一种借短债、放长贷的银行。ly同时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银行经营的直接融资业务逐渐成为实体经济部门的主要融资手段。因此,投资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中的重要角色。然而,对投资银行的规制和监管并没有像投资银行的发展一样与时俱进。

实际上作为银行业监管公认标准的巴塞尔委员会2004 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 也没有将独立的投资银行纳入其调整范畴。一方面根据《新资本协议》第1 部分“适用范围”的规定,只有银行集团或金融控股公司之下的投资银行业务才受《新资本协议》的约束; lz另一方面《, 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在于要求银行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即通过将银行杠杆率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来防范过高的经营风险,但投资银行在逐渐代替传统商业银行成为融资主角的同时其杠杆率也在急剧上升。仅从2003 年至2007 年,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杠杆率从20 倍左右上升到30 多倍,而这还不算结构式投资工具的杠杆效应,如果算上这些杠杆率,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杠杆率可高达50 倍—60 倍! 如果投资银行套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算法,他们的资本充足率约在1 % - 2 %之间。l{ 由此可见,投资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及时有效的审慎规制和监管,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早已超出传统的证券中介服务,但对它的规制和监管仍停留在证券业领域之内;投资银行在其业务拓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潜在金融风险的加剧,而监管的标准并没有相应的改进与提高。对投资银行业务的非审慎规制和监管正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加剧的根源之一。

如今伴随着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倒闭与转型,投资银行的业务将主要在金融控股公司之下经营,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投资银行规制和监管上的缺陷就因此而消失。这是因为《新资本协议》对投资银行审慎规制和监管的缺失主要在于监管方式的选择上,而投资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也揭示了美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重大缺陷。《新资本协议》是以机构种类为标准来确定其适用范围的,即以国际活跃银行为中心将适用范围扩展至此类银行上级的金融控股公司和下级的国内银行、证券公司。这种以机构种类为标准来确定适用范围的做法的实质是弃功能监管而采机构监管。机构监管是根据金融机构的种类来确定监管的范围,例如,银行由银行监管部门依据银行法进行监管,证券公司由证券监管部门依据证券法进行监管。功能监管是指监管的范围应当根据业务行为加以划分,例如,所有证券业务都应由证券监管部门依据证券法加以监管,而不论机构的形式如何。l| 在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之下,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被严格限定在特定的领域之内,金融监管采取机构监管模式恰好可以发挥机构监管专业性强的特点,保证对不同金融机构有效监管的落实。但随着混业经营的发展,传统的机构监管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金融监管的要求,功能监管的优势得到彰显。

《新资本协议》以机构种类为标准来确定适用范围,这表明《新资本协议》延续的仍是机构监管的理念和思路。美国现行的伞形监管模式虽然将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结合运用,l} 但其伞形监管模式是针对银行控股公司和金融集团而言的,对于独立的投资银行的监管仍延续着机构监管模式。美国金融监管的实践也表明,美联储无权对独立的投资银行的业务进行检查《新资本协议》以机构种类为标准来确定适用范围的缺陷,还表现在机构监管模式在不断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面前无法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的规制和监管。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当形式上具有不同业务种类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在经济功能上有相互替代的可能时,机构监管模式下的监管就很容易被金融机构规避和操纵,l~而这正是在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凸显之前对投资银行审慎规制和监管的缺失所在。

三、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非审慎规制和监管

此次金融危机中使用最频繁的词语除“投资银行”之外,就是信用违约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名称。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在次贷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人们将信用违约掉期称为是华尔街金融创新“毒丸”。金融衍生产品之所以对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加剧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原因就在于因非审慎规制和监管而导致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金融衍生产品各式各样,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次贷证券化过程中的衍生产品。

《新资本协议》在三大支柱中都涉及对资产证券化监管的有关规定。第一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其将资产证券化的监管规定在信用风险领域,即在确定信用风险时对资产证券化有特别的规定要求。第二大支柱即监管审查,其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审查有特别的规定。第三大支柱即市场纪律,其对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标准化方法与内部评级法的信息披露有具体的规定。尽管如此《, 新资本协议》对资产证券化的规定本身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重大缺陷。这是因为《新资本协议》的标准化方法与内部评级法对于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暴露使用的是一刀切的单一方法,并没有区分初级证券化与再证券化的不同风险状况。如果仅凭初级证券化产品就确定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暴露,实际上是低估了再证券化产品风险的暴露。而此次金融危机中风险迅速扩散的媒介主要不是初级证券化产品,反而恰恰是信用违约掉期、担保债务权证这样的再证券化产品。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和其他房贷机构将其住房抵押贷款的收益权打包出售给一个具有风险隔离功能的特定目的机构,并由这一机构公开发行以此为基础资产支持的偏债性抵押贷款券———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发行募集的资金用于支付购买抵押贷款的价款,而投资者相应获得主要由住房抵押贷款利息构成的收益。mu 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便是初级证券化产品,但次贷的证券化过程并未就此结束。一般来说,中间级段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v 信用评级相对较低(风险较高) ,但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金融机构为提高这些资产的收益,于是以中间级段住房抵押贷款支付债券为基础进行再证券化。以中间级段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为基础发行的债券被称为担保债务权证。担保债务权证与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主要区别是:担保债务权证的资产已经不再是次贷,而是中间级段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和其他债券。mw由此可以看出,初级证券化中的现金流直接源于实体经济之中,而再证券化产品的收益却是以其他证券化产品的现金流为基础,而且这些作为再证券化产品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往往都是一系列组合,因此,再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一般很难了解其投资产品的真正风险状态。像担保债务权证这样由各种信用等级的证券化资产组合而成的金融产品极其复杂,以至于最聪明的投资者也无法确定其风险。mx更为复杂的是,华尔街的金融创新步伐并未因为担保债务权证的出现而止步,以各种担保债务权证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也被广泛推向市场,这些以担保债务权证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被称为担保债务权证平方,以此类推还有担保债务权证立方等更为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过于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实际到最后连其设计者都无法确定其风险状况,那么投资者与监管者又如何确定其风险状况? 无法确定风险的投资是盲目的,并最终导致损失,而监管者无法确定风险状况便导致监管的失效与潜在系统风险的蔓延。因此,鉴别金融衍生产品的具体风险暴露程度,并采取适当的规制和监管措施是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监管的重点所在。

巴塞尔委员会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就已经认识到了在资产证券化方面规定的缺失,正准备对《新资本协议》框架进行修订,以便对复杂的再证券化信用产品规定更高的资本要求。my但需要注意的是,提高资本要求本身并不是有效防范风险的关键所在,有效防范和抵御风险的关键在于确定具体的资本要求。在监管者还无法确定像担保债务权证这样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具体风险状况时,其又如何确定具体的资本要求和其他有效防范风险的措施呢? 解决这一监管难题需要我们对金融的作用进行重新认识,并依此反思现行的金融监管理念。具体到资产证券化而言,资产证券化最为重要的要求是风险的实质转移《, 新资本协议》也特别强调资产证券化中风险的实质转移,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资本要求。但若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设

计者与投资者对具体风险状况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何谈风险的实质转移? 华尔街金融大鳄们设计出结构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是为了更好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至于经济发展是否需要这样复杂的衍生产品来防范与规避风险,则不在他们的思考范围之内。但监管者显然不能与金融机构保持同样的思维,虽然当今还无法准确确定某一具体金融产品为经济服务的程度,但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监管者对风险难以确定的金融产品应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并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信用违约掉期,又称信用违约保险,也是一种再证券化的金融衍生产品。信用违约掉期的雏形是由摩根大通银行于1994 年设计出的,最初的目的是将因贷款而发生的坏账风险转移给第三方,这样银行就无需为贷款坏账拨备巨额的准备金,具体方式就是银行通过支付给第三方一定的保费后便由第三方承担债券的坏账风险。mz信用违约掉期与传统的资产证券化有显著的区别,在信用违约掉期中风险虽然转移给了第三方但资产本身并没有转移,这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是合成型资产证券化的典型代表。合成型资产证券化是指通过一种或多种信用衍生产品或担保来使全部或部分信用风险或潜在的风险转移给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其与传统型资产证券化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信用衍生产品或担保来转移风险。m{《新资本协议》已经注意到了传统型资产证券化与合成型资产证券化的区别,并且在对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处理规定上进行了区分。例如,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标准化方法对担保与信用衍生产品规定了风险暴露的特别资本要求;资产证券化的内部评级法对合成型资产证券化与传统型资产证券化做了分别说明,以确定哪些寸头属于“高档次”,并按此处理。但《新资本协议》关于合成型资产证券化的这些特殊规定能否发挥实效呢?此次金融危机当中全球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的遭遇即对此提供了注脚。m| 信用违约掉期是一种以保险的方式转移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但像美国国际集团这样的保险公司经营类似的保险业务并不受《新资本协议》的约束,因为《新资本协议》在其适用范围中明确规定,本协议所指的金融业务不包括保险业务,金融企业也不包括保险公司。信用违约掉期说起来像是一种保险,但实际操作上更像期权。m}因此,将信用违约掉期定性为非保险业务进而由证券监管部门对其监管是适当的。问题是目前当保险公司参与信用违约掉期交易并承担信用违约掉期的债券风险后,其根本无需依据《新资本协议》有关合成型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特殊规定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新资本协议》这方面的规定受其适用范围的限制,其防范风险的措施自然很难起到实际的效果。信用违约掉期使得《新资本协议》有关合成型资产证券化的规定暴露出的以下两个问题: (1) 资产证券化的深入发展意味着其涉及金融领域与金融机构的多样化,面对日益复杂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与结构,巴塞尔委员会应注意保持涉及该领域有关规则之间的一致。(2)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转移风险,但金融监管的核心不是转移风险,而是防范与抵御风险。《新资本协议》有关资产证券化的规则却只强调风险的转移,而未重视对风险本身的防范与抵御。这一设计理念实质是只强调被监管部门(银行) 的稳健,而忽视其他金融机构的安全,实质上是分业监管思维惯性的结果,没有发挥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功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主动放松了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规制和监管,尤其是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更为突出。早在1998 年春季,当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对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激增表示担忧时,格林斯潘则表示,出台新的监管措施有扰乱资本市场的风险。m~ 正是受到格林斯潘等人影响,加之华尔街金融大鳄的推动,美国国会于2000 年通过了《商品期货现代化法》,彻底解除了对包括信用违约掉期在内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规制和监管。美国国会通过该法案正是基于对市场自我约束的考虑,认为投资者的自我选择可以有效地约束金融机构,无需政府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规制和监管。nu 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金融衍生产品一直没有被人们真正认识,这不仅是因为衍生产品本身过于复杂,缺乏透明度,同时也因为投资者不被允许调查最初借款人即抵押贷款借款人的信用状况。nv 以担保债务权证为例,其现金流量是基于最初借款人的偿付能力,但如果投资者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信息都无法全面了解,市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自我约束又从何谈起?

四、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法制建设的启示

美国金融业远比我国金融业发达,其金融业的发展比我们起步早、走得远。虽然发达的美国金融业暴露出的有些问题在我国还不具备发生的条件,但我国金融业终究要走向远方,因而美国金融危机在金融法制上留下的教训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前车之鉴,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

第一,金融业的经营与监管部门的规制和监管都必须遵循审慎原则,并应注意维护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的健康。金融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不良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不健全的金融监管。信贷机构的非审慎经营与监管部门的非审慎规制和监管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为代表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当适用则为美国的金融风险埋下了祸根。就我国来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审慎经营与审慎规制和监管,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这也是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金融重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当前的金融规制和监管中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如房地产泡沫与房地产贷款风险问题。房地产泡沫巨大在我国的许

多地区是不争的事实,银行为泡沫中的房地产提供贷款无疑面临巨大的风险。例证之一就是一些城市随着房价的下跌,出现了断供的现象,并有演变为中国版次贷危机之虞。这反映出银行在房地产价格急剧上涨过程中对于房价逆转导致的泡沫破裂缺乏应有的审慎处置,监管部门也没有及时采取诸如提高房贷首付比率之类的风险防控和抑制泡沫的措施,出现了非审慎经营与非审慎规制和监管。同时,房地产泡沫与房地产贷款风险问题也折射出宏观经济政策与金融审慎规制和监管相协调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宏观调控效果的显现,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超预期地加剧对我国影响的凸显,我国经济由当初防止过热转向防止下滑和衰退。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泡沫尚未挤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就不得不采取饮鸩止渴性质的托市行动,金融审慎经营与审慎规制和监管又不得不屈从于宏观经济的需要。金融业的机体健康和安全稳健取决于其所置身的宏观经济环境。如果宏观经济环境不良,宏观经济政策缺失,那么金融审慎经营与审慎规制和监管免不了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绑架”而无法有效贯彻,长期下去会养痈为患,酿成大错,最终贻害金融和实体经济自身。因此,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消退后,继续挤出房地产泡沫并保持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防范金融风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加强审慎经营与审慎规制和监管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最为重要的是需要对审慎规制和监管有恰当的认识。在我国,不少人对金融规制和监管的正当性还存在模糊认识,甚至否定其必要性。例如,有人将效率与规制和监管对立起来,借口规制和监管会压抑金融机构的效率而全部或部分地抹杀规制和监管及其作用。nw然而,没有必要的审慎规制和监管,市场失灵及其对社会效率所造成的巨大损害就无法得到防范和制止,规制和监管正是由于市场没有达到或妨碍达到帕累托效应———效率最大化———而应运而生。审慎规制和监管发轫的这一理念基础本身赋予了规制和监管以效率的内涵和尺度。审慎规制和监管与效率及竞争没有实质冲突,审慎规制和监管通过加强竞争并使之在市场上更加有效,增进社会的总福利。还有人将金融自由化与削弱甚至取消规制和监管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金融自由化就需要取消或放松审慎规制和监管。nx实际上,金融自由化所放松或取消的主要侧重于影响市场结构的规制措施和影响经营行为的规制措施,如分业经营的限制措施、准入限制措施、借贷利率或收费的限制、贷款规模限制和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等。在此,放松规制不仅不能要求放松或取消影响审慎监管的规制措施,而且需要加强这类措施,因此,金融自由化与审慎规制和监管并行不悖。如果我们在认识上不把金融法看做规制和监管之法,反而将其当作金融业发展的桎梏或障碍,那么金融业的审慎经营与监管部门的审慎规制和监管就会失去科学根据和精神支柱。

第二,在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应及时树立功能监管理念,确立功能监管的机构模式。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暴露出的对投资银行审慎规制和监管的缺失,显示出机构监管理念在金融创新面前的重大缺陷。我国金融业正在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在我国现行“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下,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仍以机构监管理念为标准,对不同金融机构从事的金融业务由不同的监管部门负责监管。不过根据国务院2008 年7 月颁发的《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第2 条“主要职责”第7 项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规则和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标准、规范,负责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这表明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功能监管的理念,而这与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如前所述,美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是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标准的结合,但对投资银行等独立金融机构的监管仍延续机构监管模式。而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之所以还能适应金融监管的需求,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金融创新步伐和程度较之美国有很大的差距,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的缺陷并没有充分暴露。然而,伴随我国混业经营的开展和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成熟,金融创新的步伐必将不断加快,机构监管模式的缺陷也将不断显现。因此,我们必须及时树立功能监管理念并建立功能监管模式,才能保证监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防止监管真空的出现。确定功能监管模式需要对现行监管部门的设置进行调整,功能监管涉及对具体金融业务性质的认定问题,在多个监管部门并存的情况下确定功能监管必将引发不同机构之间的冲突。我国曾尝试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但其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改革现有监管部门的设置是我国今后实现功能监管的重要保障。

第三,金融业发展与金融产品创新必须以审慎规制和监管为保障。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暴露出的对金融衍生产品审慎规制和监管的缺失,表明在缺乏审慎规制和监管之下金融业的发展存在重大隐患。防范金融风险仅仅依靠市场自律已被证实是远远不够的,金融业的安全稳健须以审慎金融规制和监管为条件,金融创新产品须得到全面及时的审慎规制和监管。为此,我国应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事前实行市场准入审查制度,事中进行市场跟踪监测,金融机构应将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对投资者进行充分披露。在此方面,我国应当一方面完善已有的规定,另一方面弥补立法漏洞。我国现行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规则主要体现在部门规章和大量的通知、文件之中,这些规则法律效力较低并缺乏稳定性,因此,对金融产品创新进行有效的规制和监管必须在高位阶的法律中加以系统规定。同时,我国应弥补现行立法的漏洞,以满足对已有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审慎规制和监管的需要。例如,对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两大支柱———净额结算制度和担保制度,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没有任何规定,需要弥补。我国金融法制的上述缺陷在我国国内并没有造成严重问题,这主要在于我国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严格限制,但伴随着我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交易的增多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亟须完善相关法律以改进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审慎规制和监管。

①⑤参见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年版,第112 —115 页。

②参见王自强:《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直接动因与作用效果———来自美国的经验证据》,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139 页。

③参见吴晓鹏《: 未来三年:金融海啸或第二波?》《, 21 世纪经济报道》2008 年12 月23 日。

④ Se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Core Principles for Effective Banking Supervision ,October2006 , http :/ WWW. bis.org/ publ/ bcbs129. pdf .

⑥See Lauren E. Willis , Decisionmaking and t he Limit s of Disclosure : t he Problem of Predatory Lending Price , Maryland Law Review 2006.

⑦See OFECO , OFHEO Seasonally - Adjusted House Prices Index for USA ( 1991Q2 - 2008Q2) , http :/ / WWW. of heo. gov/ media/pdf/ 2q08hpi. pdf .

⑧mw参见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 当代亚太》2008 年第5 期。

⑨参见徐凡《: 美国次优抵押贷款危机的回顾与展望》《, 国际金融研究》2007 年第9 期。

⑩See Prentiss Cox , Foreclosure Reform Amid Mortgage Lending Turmoil : A Public Purpose Approach , Houston Law Review Sum2mer , 2008.

vl参见巴曙松、王淼《: 加拿大银行业受次贷危机冲击较小的原因分析》《, 福建金融》2008 年第9 期。

lw参见[美]詹姆斯·R. 巴茨等:《反思银行监管》,黄毅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年版,第73 页。

lx参见[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投资银行学》, 李申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5 页。

lyl{参见吴莹等《: 投资银行之殇》《, 财经》2008 年第20 期。

lz参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年版,第6 页。

l|See Heidi Mandanis Schooner , Regulating Risk not Function ,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Law Review , Winter , 1998.

l}伞形监管模式是在金融集团的业务可以根据功能进行划分并由不同功能监管者分别监管的基础上,在金融集团层次上安排一个监管部门,负责对金融集团进行全面监管并指导、协调各功能监管者履行监管职责。参见韩龙主编:《国际金融法》,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第151 页。

l~参见杨惠《: 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交错:美国GLB 法案的经验》《, 财经科学》2007 年第5 期。

mu参见曹远征《: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 国际金融研究》2007 年第11 期。

mv在实践中,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产生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三者的比例分别约为80 %、10 %和10 %。参见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 当代亚太》2008 年第5 期。

Mx See Aaron Unterman , Exporting Risk : Global implications of t he securitization of U. S. housing debt , Hastings Business Law Jour2nal , Winter , 2008.

mySee Nora Colomer , Basel II Reworked to Address Current Crisis , Asset Securitization Report , April 21 , 2008.

mz参见肖剑然《: 华尔街的欲望与救赎》《, 南方周末》2008 年10 月16 日。

m{See Robert F. Hugi , J ason H. P. Kravitt and Carol A. Hit selberger , U. S. Adoption of Basel II and t he Basel II Securitization Framework , Nort h Carolina Banking Institute , March , 2008.

m|参见唐风:《美国会就金融危机问题调查美国国际集团》,ht tp :/ / finance. sina. com. cn/ stock/ usstock/ c/ 20081008/ 01185364524. sht2

ml .

m}参见彭昕《: CDS :潘朵拉的盒子》《, 金融实务》2008 年第8 期。

m~See David Blake , Greenspan’s Sins Return to Haunt US , Financial Times , 24 Sept . , 2008.nuSee Thomas Lee Hazen , Disparate Regulatory Schemes for Parallel Activities : Securities Regulation , Derivatives Regulation , Gam2bling , and Insurance , Annual Review of Banking & Financial Law , 2005.

nvSee Aaron Unterman , Exporting Risk : Global implications of t he securitization of U. S. housing debt , Hastings Business Law Jour2nal , Winter , 2008.

nw参见孙光焰《: 我国证券监管理念的市场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2 期;孙奉军《: 安全与效率之辨》《, 国

篇4

我国已经破百万亿元的M2存量以及大幅增长的社会融资规模,约为1.5万亿元的金融机构备付金,是完全可以满足正常支付清算需求的。在如此优越的流动性环境条件下,居然爆发“钱荒”,的确有些不可思议。这当然折射并反映出当前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比如部分银行利用期限错配搞短借长贷。部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玩“空转”游戏,杠杆化现象严重。不少资金进入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却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新兴行业、“三农”、小微企业多年的融资难问题仍是痼疾。公司融资虽多但主要被用来“借新还旧”,这也意味着,虽然企业现金流充裕,但公司的负债率仍将持续保持高水平。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部分项目无法在未来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最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债务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持有。这些债券由于市场认可度不高,导致承销银行被动持券,这使得平台债务风险仍然大量留在银行体系,并未得到有效分散,银行实际的风险敞口上升。更有甚者,一些公司利用进出口贸易在国内外实体之间循环抵押贷款套利,部分银行分支机构与企业合谋通过承兑汇票虚增贷款和存款,部分企业通过获取低息银行贷款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套利。还有,一些银行通过理财资金等渠道主动涉足债券异常高企的收益预期及风险的不断延后,在机构之间转了若干圈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却没有实质性化解,这样一来,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也就陡增。

记者深切感受到,眼下所谓的“钱荒”,根本是资金投向和运行效率问题。现在就需要搞清楚金融机构为什么不愿意将资金融入实体经济,反倒愿意将资金往政府严厉调控的部门或项目配置投,甚至为此不惜冒较大的风险。这些行为实际迎合了资金追求不断流动和迅速增值的本性。但资金究竟能否不断流动和迅速增值,关键要看资金投向是否符合政府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信贷政策以及金融监管政策,是否合规守法经营。如果能,尽管资金流速或资金增值速度稍慢,但依然扎实,健康,有效;如果不能,那就有可能形成资金投向的过度投机,然而投机历来都是要冒高风险的,这是市场投资的铁律。一旦投机不成,就会造成资金“空转”,形成低效或无效投资,甚至造成投资死结运转不动。更严重的,还造成违法违规,造成金融风险,破坏和扰乱金融秩序。若深入剖析,这种状况也只有在金融市场化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的环境下才会发生。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金融主体只有利益和投机动机而不去考虑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所以,只要资金投向和运行效率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类似的“钱荒”今后还会发生。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钱荒”问题,非得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可。具体些说,应让投融资主体以及市场运行机制都能做到产权边界明晰,权、责、利明确,激励机制与自律机制健全规范,自觉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信贷政策以及金融监管政策办事,一言以蔽之,合规守法经营。从逻辑顺序上说,金融机构经营的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心,金融宏观调控手段的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核心,而金融风险处置与金融机构退出的市场化则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也是金融市场化改革最大难点。

根据当前的金融经济形势,记者以为,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完善现代金融业企业制度上,加强公司治理,理顺融资关系,提高金融机构配置资源的效率。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着力推进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基准作用,扩大其在市场化产品中的应用。健全中长期市场收益率曲线,为金融机构产品定价提供有效基准。加快资产证券化进程,将银行贷款转变为直接融资,从而改善目前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银行的局面,而且可以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提高货币运行效率。

篇5

1、松茸是不可以和软甲壳类食物一起食用,松茸里面维生素含量非常多,特别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物质,这种物质和甲类食物里面的砷类物质遇到一起,会出现一些反应,有可能会生成剧毒,对肝脏会有很大的影响。

2、同时松茸也不能和白酒一起食用,松茸里面含有很多微量成分,而白酒里面含有很多乙醇,这两种物质遇到一起,会有化学反应出现,还会出现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果这种有害是物质进入人体,就会有中毒的情况发生,还会对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有影响。

3、松茸也不要和高脂肪类食物一起食用,尤其是肥肉,因为高脂肪中的脂肪会松茸的营养成分是有抑制作用的,同时也会降低营养成分,最重要的是,会让人的身体负担加重,从而身体出现肥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企业具有专业性强、技术更新快、运营周期短、高风险和高回报等特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有着不同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方式。商业银行需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通过创投资本(VC)、私募股权投资(PE)、辅导上市(IPO)、兼并收购(M&A)等为企业提供覆盖整个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基于科技型企业差异化的融资特点,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专业化方向发展,构建和完善科技金融评审机制。

具体而言,科技型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知识密集型企业为特征。从行业范围看,主要包括信息、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产业领域。二是除航空航天、核能开发等高技术大企业之外,多为中小微企业。三是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不确定。科技型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由于技术领先、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能较快占据市场份额,且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较高。比如,医药企业某个专利一旦被批准批量生产,其销售收入将可能快速增长,传统的本量利等财务分析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失效。

科技型企业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融资需求的差异性。一是资金需求持续性强,频率高。二是融资需求时效性强。科技型企业一般不具有市场垄断地位,对于市场变化敏感度较高,投资项目有较强的时效性。三是缺少足够的抵质押物。四是需要灵活的、多元化的融资方案。根据《中资商业银行专营机构监管指引》规定,支持商业银行成立科技型专营机构,专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在管理制度、授权机制、产品体系、专业团队等方面按照“四单”原则进行创新和试点,构建形成专业化的科技金融管理机制。而近期开启的投贷联动试点工作更是开拓了金融服务科创企业的新路径。

科技型企业融资难,主要与银行的风险偏好和信审政策有关。商业银行必须在市场目标选择、客户准入政策、营销方案确立、信贷评审标准、贷后管理和预警、激励约束等方面构建差异化的科技金融评审机制。

差异化的目标市场。在服务对象选择上,商业银行要确立符合国家科技、产业政策的差异化筛选机制。商业银行要优先支持经政府认定的高新科技企业、软件企业、创新型企业、技术先进型企业,积极拓展国家重点发展的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行业客户。这些目标客户主要是: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科技企业;拥有专利权、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研发费用占销售额具有相当比例、承担各级政府项目的科技型企业;获得科技专项经费支持的科技企业;获得投资青睐的科技企业;引入风投资金的企业;政府扶持高新产业园区内的科技企业;准备或已经进入资本市场的科技企业,如“创业板”、“新三板”等上板企业。

差异化的客户准入标准。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要素评判与传统型企业有较大差异,如轻资产、高技术、高成长,在客户评级的认定上更多受产品的科技含量、企业管理团队的资质等非财务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专门设计评价打分卡,从企业状况、财务的成长性、技术的领先性、政府和园区的支持程度等方面设计和制定差异化的准入标准体系,拓宽优质科技企业的准入范围,提供科技企业的绿色准入通道。其中在财务指标中,可设计包括利润结构、主营业务利润率、销售增长率等衡量财务盈利状况和成长性的指标。在非财务指标中,可设计包括行业发展状况、管理团队素质、研发实力、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团队稳定性等定性评估指标。比如,管理团队素质要考察企业核心团队学历、技术水平及经营管理经验。研发实力评估包括对企业是否为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带头人是否获国家、省、市级人才称号,或企业是否承担过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等进行评估。知识产权要对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其他可证明企业产品技术先进的事项要进行专门评估。此外,还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个人信用状况等其他因素。

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由于科技型企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000931,股吧)、武汉东湖高新(600133,股吧)区等园区已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的科技型企业集聚地。商业银行可推动与重点高新区的业务合作,依托科技主管部门、科技园区管委会、科技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风险投资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实施集约化的批量授信。这些批量营销的群体主要定位于各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软件园、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创业园等园区内符合国家科委《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办法》,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并根据重点目标市场及运行特征进行批量化营销。企业所在区域的信用环境、政府扶持情况、风险补偿机制和配套政策都要纳入到重点目标市场的评价标准中。商业银行科技金融的主要目标市场包括:国家级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

差异化的客户分层。商业银行批量营销获得客户资源后,可根据科技型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产品技术含量、市场前景等要素,逐一评估企业的稳定性和成长性,对企业群体进行分层管理。对不同分层的企业实行分类授信政策,可以帮助银行有效、精准识别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在设定具体的分层标准中,可以对客户的科研能力、成长阶段、资产销售规模、利润状况等多维度分出层次。比如,以企业成立年限对科技企业分层,对成立时间较长(通常成立在3年以上)、产品销售好、研发能力强的高成长企业归为一个层级,对这类客户要求的风险缓释手段可适当灵活。而对于刚过初创期(通常成立在3年内)的企业可归为一个层级,对这类客户通常要求要引入外部增信或担保。

差异化的融资授信方案。商业银行要发挥财务顾问和金融中介的作用,充分满足科技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对于成立时间短、规模不大的科创型企业,商业银行在风险补偿机制到位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小额分散的原则,主要提供短期限的流动性贷款。对于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则可以加强与创投、证券机构合作,提供项目融资、财务顾问、战略咨询、现金管理和上市辅导等一系列综合化服务。

差异化的风险缓释手段。由于科技型企业的技术领先程度、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品牌知名度等都有一定的专业性,商业银行要对知识产权质押专门进行评估。特别是科技企业的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短,因此风险管理应密切关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以及产品更新换代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等。除银行普遍接受的固定资产抵押、企业股权质押等方式外,对知识产权质押要提出差异化的操作要求,如借款人提供知识产权质押,且质物已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权属证书;质物处于法定有效期内,其中发明专利剩余期限不少于8年,实用新型专利的剩余有效期限不少于3年;质物要依法按时缴纳专利年费,且法律状态明确,权属清晰,依法可以转让流通;质物项目处于实质性实施,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等。

篇7

金融深化是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虑到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在金融深化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果贸然采取麦金农和肖所提出的金融自由化战略,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本文认为,政府减弱对市场管控的同时, 逐渐向以市场作为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说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金融深化发展模式。从在金融深化的路径看,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金融深化的角度观察,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是: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机构、积极促进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等。

一、从金融中介机构发展角度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一)扩大金融中介机构的规模和种类,优化金融中介服务质量

目前,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中介机构数量较少的情况,这将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会影响加工贸易企业获得贷款,企业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发展会受到牵制,最后会阻碍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此外,由于缺乏金融中介机构,导致资金融通出现梗阻,表现为资金闲置,实质就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降低,从宏观角度看就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在企业从国内得不到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企业只能转而求助于国外资金,表现为外资取代民间投资,这会导致大规模的资本输入。因此,在风险可控和合规情况下,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增加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逐渐优化金融产业机构,满足包括加工贸易类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保持市场中的资金流通。此外,借助于民间资本,在风险可控和合规的情况下,积极整合相关金融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同时鼓励成立功能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机构,促进地方性商业银行、信用社、信托公司等的快速发展。

(二)健全金融中介机构体系,提高金融效率

一是进一步促进对中小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鼓励城商行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变革其发展模式,通过合并重组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在严控资金来源合法和合规的情况下,积极扩大其资金来源和资金应用渠道;整章建制,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同业借款。二是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地方性金融机构增加其分支行,为地方金融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风险可控情况下,可以将部分准入准则适当放松,允许在各地成立金融租赁公司、中外合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拓宽各地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三是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根据地方政府各自的财力,设立部分政府支持基金扶持担保机构,保持资金来源顺畅,优化中小企业的金融担保服务能力;在风险可控和政策扶持的情况下,稳健渐进地发展地方担保机构,稳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改善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贸易结构,积极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一是监管至上,严格把控风险。研究金融运行规律,分析金融运行中的关键风险点,实时跟踪重要的金融变量,提前做好相关的风险预控措施。二是秩序至上,建立严格规章制度。在加强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构优化的同时,坚决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在风险处于初始过程中将其扼杀于摇篮之内。三是合作至上,加强金融监管中的部门协调。强化信息沟通,随时保持信息沟通和联系,加强金融监管的效率,在保持资金流通顺畅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监管的有效性,促进包括加工贸易类企业在内的企业改革和效益提高。四是技术至上,创新风险管理的技术工具。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推进对金融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鉴别力。五是安全至上,创新管理金融不良资产的模式。严把风险关的同时,要关注不良资产的处置进度,创新和探索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尝试采用证券化的方式处理不良资产,增强不良资产的流动性,通过市场的,为加工贸易企业在内的大多数贸易类企业提高贸易竞争力保驾护航。

(四)提高民间资本利用效率,打造民间金融中心

一是促进民间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为了有效减少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依赖度,通过重新整合民间资本资源,加快建设民间金融中心,培育出来自本土市场的民间金融机构。加快打造民间金融中心的发展,发挥金融产业集聚效应的作用,进一步优化民间资本配置;二是通过构建民间金融中心,实现民间金融集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在经营方面采取分散化的策略,在管理方面采取集中化的策略,积极协调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间的关系,提升融资的及时性与高效性,充分满足加工贸易企业在转型升级时的资金需求。

二、从信贷市场发展角度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一)增加中小规模的信贷供给主体数量,建立多层次信贷供给结构

一方面,鼓励和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在积极管控风险背景下,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例如,增加城商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不断提升使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层次,使之与我国信贷需求的不同规模层次相匹配。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和发展多层次的供给结构,满足不同层次市场主体的需求主体,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二)建立多层次的信贷产品、授信、审批、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针对客户特点,设计贴近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设计体现出针对外贸企业,尤其是外贸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采取差异化的策略,针对不同企业的多层次需求制定不同价格、不同期限、不同额度、不同担保与抵押方式的金融产品。在贷款偿还方式上改革创新,积极开展分期还本付息、循环贷款、零贷零偿、整贷零偿、一次性还本分期付息、宽期限分期还本付息等不同类型的偿还方式的金融产品。二是针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特点,在审批和授信方面,也采取差别化战略,对不同客户的贷款需求额度、风险程度、信用状况进行分类,简化程序,提高审批、授信的效率。

(三)不断完善征信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征信的法律法规。完善的征信制度有利于企业和个人信息的保护,这也有利于甄别不良信用信息,增加信用的可信性和及时性。二是进一步完善征信机构的服务与管理。进一步提升征信机构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及时准确地提供客户所需的信用报告,能够针对客户的要求提供深层次的市场风险分析和预测。三是进一步建设好社会信用环境。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教育、宣传等手段,培育全社会诚实守信的良好意识,创建共同参与和共同维护的信用社会。在鼓励守信行为的同时,对于个人、企业等机构的失信行为,也要加大处罚力度。

(四)健全信用担保制度

一是明确信用担保的功能和职责。准确区分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积极为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法规细则;二是划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规定政府出资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政府及其官员有可能对担保机构运作进行干预;三是按照市场化要求规范出资和管理。适当扩大担保机构的规模,增加担保机构数量,尽量在合规合法的情况下满足企业或个人的担保需求。

三、从资本市场发展角度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一)积极推动满足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

鼓励国有贸易企业借鉴成熟的经验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推动其转型升级。同时,遵循国内与国外融资并重的原则,关注和积极寻求境外上市融资,地方政府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外贸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不?嗫?拓境外的资本市场。此外,可以进一步细化上海自贸区内的金融开放细则,积极通过自贸区的“境内关外”模式来从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并且借此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实施融资走向世界的发展政策。

(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上的多样化金融业务,提高经营效益

一方面,鼓励外贸企业增资扩股,中央和地方都要积极支持其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相关的金融业务,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其转型升级和走出去。建议顺应未来发展金融期货的趋势,大力研究和发展期货业,鼓励外贸企业通过各种增资扩股方式吸纳股东,优化股东结构,进一步增强其应对市场的实力,同时推动我国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相互融合和发展。

另一方面,鼓励发展金融租赁公司。创造条件鼓励金融租赁公司加快发展,尤其是借鉴上海自贸区的相关创新经验,鼓励融资租赁创新,通过金融租赁业务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特别是协助众多中小外贸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型集团公司创建财务公司,通过更多地提供给非银行金融法人机构的发展机遇,鼓励其创新和发展,增强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篇8

关键词:职业怀疑态度;金融业贪污审计

近年来,金融业贪污案件频发,其中不乏千万元以上大案。为了最大限度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各金融监管主体有必要加大金融业贪污审计力度,且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有必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态度,这是与金融业贪污的特点分不开的。

一、职业怀疑态度的定义

SASNO.99(美国舞弊审计准则)认为:“职业怀疑主义”精神应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审计人员应克服自身对于客户的信任和以往跟该客户的合作经验的依赖,以怀疑的态度完成整个审计过程。

IAASB(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的ISA240(国际舞弊审计准则)认为:职业怀疑态度是指:要有质疑的态度及对审计证据的批判性评价。职业怀疑态度要求不断质疑所获得的信息及审计证据是否表明会存在舞弊性重大错报。

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职业怀疑态度是指审计主体在审计过程中对客户及其所提供信息均保持必要质疑的思想状态。这里的审计主体不仅包括注册会计师,还包括政府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等一切具有审计资格的机构或人员。

二、职业怀疑态度对金融业贪污审计的重要性

(一)金融业贪污的特点

1.贪污主体的特点

一是管理层贪污情况严重,这因为他们更易于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二是贪污者往往具有丰富的知识,包括金融业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及计算机知识等;三是贪污案件往往牵涉到多人串通,既包括金融单位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的串通,亦包括金融单位内部各层次人员的串通。

2.贪污手段的特点

为了隐瞒贪污行为,贪污手段通常比较高明,常见手段如下:

一是截留存款不入账。例如:2003年5月间,陈荣品利用其在某银行营业所任出纳职便,先后三次将桃源信用社存入的现金16万元不交单位入账,仅将交款单的第一联出具给信用社抵账,第二联则隐匿销毁,从而将存款占为己有。三是虚构贷款并予以侵吞。例如:彭伟智在担任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分行第三营业部个人理财部主任期间,于2001年初至2003年9月,利用职务之便,采取编造假身份证、假房产证、假抵押登记、假二手楼按揭资料等手段,从农行套取4000多万元银行贷款,转入私人账户占为己有。

四是虚构客户取款并冒名领取。例如:华融公司业务员宋丈艾对本单位领导谎称某客户要取款,骗取领导同意后,利用其掌握的两张空白委托付款凭证,从华融公司财务领取共计2800万元的转账支票三张,并将该支票私自以客户的名义存入其他银行,后其私刻了该客户的财务章、人名章,分五次将2800万元骗出,全部转入其个人公司的股票账户内。

3.贪污风险因素的特点

贪污风险因素是指易于诱发贪污的因素,根据舞弊三角理论,贪污风险因素可以分为三种,即动机或压力、机会、态度或借口。动机或压力即贪污者的行为动机,机会即贪污行为能够得以实施并被隐瞒的可能性,态度或借口即适当的贪污理由。这三个因素只要存在一种,就会存在贪污的可能性。贪污风险因素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贪污动机或压力多样化

一是经济方面的动机或压力。主要包括:单位不景气,员工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过低;家庭负担过重,员工收入无法弥补;员工有不良嗜好,例如赌博、包养情人、挥霍成性、与人攀比等;员工负有较多个人债务,无法偿还;挪用公款后无法全部归还,唯恐追究责任,遂携带余款潜逃;个人经营资金短缺,或证券投资失败,遂设法损公肥私。

二是心理方面的动机或压力。主要包括:唯恐领导层打击报复,甚至失去工作,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员工虽然明知领导层贪污,但不得不予以配合;亲友品行恶劣,例如亲友以断绝关系、自杀等手段逼迫员工贪污。

(2)内部控制不健全

篇9

关键词:反洗钱;银行业:客户身份识别;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11-0109-03

一、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存在的缺陷

(一)识别措施的被动性,导致银行难以获取客户真实身份信息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获取客户身份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客户主动提供,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只是由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提供核实的途径。因此,即便客户提供了身份信息,银行从业人员也没有有效的手段能够进行核实,例如客户的职业、收入情况等。

(二)非柜面业务的自,导致银行难以获取客户交易信息

对客户的交易行为,银行只能在事后通过业务系统查询。但由于当前各家银行的业务系统对客户交易信息要素的非必要控制,最终得到的交易信息也只能是交易金额和资金流向,至于交易目的、交易背景、交易的控制人等信息是无从获得的。

(三)客户法律意识淡薄,导致银行身份识别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要求金融机构将“拒绝更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的客户作为可疑交易上报”,但在实际工作中即便是身份正常、交易合法的客户也常常拒绝提供相关身份信息,特别是对职业、资金来源、用途、收入状况等信息往往是不予提供或虚假提供。

(四)客户数量巨大,导致银行难以有效开展持续的身份识别

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数量巨大,特别是自然人客户,客户身份持续识别的渠道和手段也十分有限,因此,银行一般只关注客户姓名和身份证号码这两项最为稳定和关键的业务必需信息,与反洗钱关系较大的职业、住所地或者工作单位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银行却缺乏主动持续了解和识别的渠道,基本依赖于自然人客户主动申请变更,对不主动更新的自然人,银行也缺乏有力的制裁措施。

(五)核对措施单一,导致银行难以有效识别客户身份

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人民银行会同公安部建立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或居民身份证阅读机具等方式对居民身份证加以核实。但对身份证之外的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如警官证、户口簿、护照、台港澳通行证、机动车驾驶证等证件,以及单位客户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身份证明文件的真伪缺乏有效识别手段和技术,金融机构员工大多时候只能“望证兴叹”,无法正确识别。

(六)柜员流动性强,导致银行主观识别水平难以提高

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主要由为客户办理柜面业务的柜员完成。而客户身份的识别不仅要对客户身份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还需要对客户的交易特征、交易规模、交易行为等客户信息进行分析以评估客户洗钱风险情况。这对银行一线员工反洗钱业务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不仅要会使用联网核查系统、身份证鉴别仪对客户提供的身份证件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还要能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根据客户提供的工作行业、职业或单位客户的注册情况等资料信息对客户的交易信息进行预判。但银行业金融机构柜员的流动性远远大于其他岗位的员工。给提升柜员客户身份识别水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七)洗钱隐蔽性强,导致银行难以识别交易的最终受益人

洗钱是一种高智商犯罪,并且逐渐专业化,形成了利益链复杂的地下产业,洗钱的隐蔽性大幅度提高,洗钱者既不是资金的拥有者,也不是交易的最终受益人。许多人在办理不需要出示身份证件的日常业务时,在“经办人签名”栏并不填写本人姓名,而是直接填写被人即账户(银行卡)户主的姓名,而银行无法识别是否客户本人来办理业务,业务凭证上也只能反映出账户(银行卡)户主本人在自己账户上存取资金,掩盖了关系信息,银行的事后监督部门和人民银行由于对签名真实性不能有效识别,也难以发现和认定上述行为。

(八)业务系统集约化不足,导致银行客户身份识别难以充分

银行本机构业务系统信息不共享,导致是否新旧客户难以判断。虽然《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办理业务前,对客户是否已建立业务关系作出判断,根据判断结果,金融机构再采取相应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但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系统存在两种账户管理模式:账户分散管理模式和账户统一管理模式,在处理业务过程中,都不能对新、老客户进行主动有效的识别,业务系统也不能主动提示客户在本机构是否开立过账户。如要获得该信息,只能通过查询客户号或身份证号码等人工手段得知,工作效率低。

银行本机构不同网点间几不同银行机构间业务系统信息不共享,导致客户分散交易的信息难以识别。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被广泛应用,银行卡、个人账户通存通兑业务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受商业银行系统内信息不对称制约,基层商业银行对异地持卡人的职业信息、信用信息并不了解,持卡人缴存的现金来源、用途只能以口头询问为主,为洗钱行为留下了余地,跨区域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卡可以轻而易举从银行提、存所需资金,实现洗钱的目的。

二、推动建立我国客户身份识别机制的建议

笔者认为面对我国经济金融环境的现实,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应采取内外兼修。通过规范业务操作推动主观履职的机制,进一步提升客户身份识别的有效性。

1、完善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建立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一是完善涉及企业经营的法律体系,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在加大对企业纳税、质量监督等监管力度的同时,积极向企业宣传依法经营的理念,避免企业不合规经营成为洗钱分子进行洗钱的掩体。二是完善涉及银行经营的法律体系,规范银行经营行为。通过提高行业监管力度,引导银行业规范经营,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发展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各项业务操作的规范性。三是完善涉及银行客户的消费者权益法律体系,提高客户的法律义务意识。在强调客户权利的同时,应同样要使客户明白其应负的法律义务,引导客户自觉履行提供相关信息的义务。四是提高法制建设的公开度,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制意识。首先应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及时普及最新法律知识。以营造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引导客户自觉协助银行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工作。

2、规范银行各业务系统和凭证体系,强化客户身份识别的流程控制。从现场检查的经验来看,银行难以获取客户身份信息,一方面是由于客户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密意识强,对反洗钱工作不理解而产生拒

绝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银行业务操作不规范,导致客户认为提供大量的客户信息是银行的额外要求,他们可以不提供。如:业务凭证、业务系统常常未注明客户需要提供的身份信息要素,或者即便注明了,也未将其设为必须填写的要素,这样客户往往不会主动提供。通过规范业务系统和业务凭证的要素设计,在客户填写业务凭证后。由银行员工进行系统录入,在要素填写不全或显失合理的情况下系统应能够自动拒绝办理业务,以起到业务控制的作用,特别是对非柜面业务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交易控制作用,同时,也便于客户对银行员工的理解,减少不必要的争执。

升级业务系统,建立强大的银行业务数据库,同时强化客户信息预警功能,如:在客户办理现钞汇兑时,自动提示客户是否在本机构开立过账户,若开过则弹出客户身份信息登记界面以进行核对、更新。这样便能从根本上解决客户信息获取被动性的局面。若弹出的客户信息包含照片等资料,还能够协助银行判断客户是否本人办理业务。

3、建立各部门业务数据共享机制,提高客户身份识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当前,银行核对客户身份信息的途径有限,除可通过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系统核对居民身份证外,无其他途径对客户职业、营业执照、经营背景等信息进行核对,建立公安、征信、税务、工商、质监、交通、侨办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如:将公安部门管理的户口簿、护照、台港澳通行证、机动车驾驶证等公民身份信息,全部纳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实现公民身份信息的完全对接,以便银行在办理业务时能够及时核对客户身份信息。

4、建立客户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客户身份识别的有效性。获取了客户姓名或名称、身份证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职业、经营范围、联系方式等客户身份信息后,在发生交易时并不足以对客户是否涉嫌洗钱犯罪及相关犯罪进行判断。通过综合分析评估获取的客户信息,对客户正常的资金来源、资金流向、交易规模、交易范围、交易特征、受益人、主要贸易区等交易行为进行预判,一旦交易发生,银行便能够察觉是否为异常交易,是否可疑,或者当交易与客户身份信息不一致时,银行则能据此调整客户风险等级。建立以风险为本的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对客户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识别措施,不仅能能够提高身份识别的有效性,还可以降低银行的履职成本。

5、强化反洗钱职能部门和反洗钱队伍建设,提高客户身份识别的业务水平。反洗钱人才一是要培养,二是要留住。经过数年的反洗钱工作,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均建立起了较为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反洗钱培训体系,基本解决了反洗钱人才培养的难题,但由于银行各岗位发展空间、待遇差异大,员工基本倾向于到业务部门发展,同时,由于柜面业务较为繁杂,一线柜员流动性大。也会导致刚刚培养起来的反洗钱人才大量流失。只有通过强化反洗钱职能部门和队伍建设,拓宽反洗钱从业人员施展才华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才能为做好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6、完善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使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更加系统化。2007年颁布的《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主要规定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核对、登记并留存,这些规定是相对独立的要点式规定,并未形成一个有机的客户身份识别体系,特别是未能在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与可疑交易监测工作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纽带。应将客户资金流向、交易范围、贸易对象等信息的预判机制纳入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中,对客户姓名、住址、职业、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客户身份信息的情报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篇10

近年来,众多学者和业内专家都在不断挖掘央企涉足衍生品交易而巨亏的根由,主要监管部门也因此对国内企业从事衍生品业务的状况进行了一轮大规模的摸底调查。抛开外部原因,不难发现,产生风险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内控缺失和投机交易。本文就从内部审计的角度,以期货为例,论述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应用。

一、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概览

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以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目标―风险―控制”的逻辑,把企业整体风险植入到审计风险的评价中,在组织已有的内控基础上,对控制措施失效或没有相关控制情况下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直接针对高风险领域展开工作,进而改善内部控制,提升组织整体抗风险能力。因此实施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使审计关口前移,审计范围更加广泛,与企业目标和公司治理要求更契合,审计建议更易被管理层接受。

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在期货交易审计中的应用

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证监会高度重视期货市场监管体系的基础建设,从事期货业务的各企业也逐步从过往的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搭建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期货风险管理体系。多年的严格规范和经营摸索,各企业期货运作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有所提高。但从涉足期货业务的各企业自身来看仍存在下列风险,需要格外重视。

(一)环境风险:缺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对待期货市场,很多企业以“傻子”或“疯子”两种方式存在。“傻子”企业,即公司高层没有对这种高风险业务持足够重视的态度,业务大撒把,对布仓、执行、止盈止损完全听之任之,采用不介入,不管理,不干预的“管理”。“疯子”企业,即是公司主管领导独断专行,甘冒大风险,甚至是以赌的理念投身于期货市场,大肆开展投机业务。中航油事件就是一个“疯子”的经典案例。因此企业在从事期货业务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要视期货业务为一项由整个企业集体作战的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

审计中,应首先评估企业是否存在上述环境风险,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是否缺失:①公司高层对待期货业务的观念如何,是否有投机倾向。②是否有一套自上而下的期货决策机制,做到决策科学、程序合规、机制健全、监管到位、责任做事的风险管理体系;③董事会下是否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控高风险业务。

(二)控制风险:风控体系缺失

勿庸置疑,企业经营过程中充斥着各种风险。但风险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识别,小心防范,勇于化解,尤其在一些高风险领域,更应强化风险管理,将风险降到最低。完整健全、执行到位的风险控制不仅是企业从事期货业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更是期货交易核心能力水平的体现。纵观近年来绝大部分期货交易风险事件的发生,都能在风控体系中发现缺失,薄弱的风控体系不仅不能及时发现投机交易、降低损失,更易助长投机行为的产生,成为滋生投机交易的温床。

很多企业或是没有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制度缺失,管理粗放,管理层抱有侥幸和赌博的心态;或是将风险控制体系束之高阁,混搭买卖、清算和交易管理等不相容职能,失去制衡和监督。中信泰富在147亿港元巨亏出现前,公司的最高决策者竟然对如此重大的交易决策毫不知情,如排除相关操作人员刻意隐瞒可能性,那就不能不说明中信泰富在期货交易授权机制的安排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在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中,重点评估与期货交易相关的控制风险:①检查企业是否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适当的高风险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各层级授权体制和审批流程,是否能够在制度层面消灭投机交易的可能;②是否建立风险的识别、预警、评估、反馈和止损机制。对可能发生的投机、越权行为或损失风险,是否可以通过有效、快速的渠道评估和反馈。③是否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操作(即使盈利)、虚假披露、隐瞒损失或疏于管理的人员,是否能按规定严肃处理。

(三)操作风险:业务流程不完善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它遍布企业内部各环节。对高风险的期货业务而言,更是如此,更应职责分离、流程顺畅,相互监督,防范风险。但从既往经验看,部分企业在业务流程上多少都存在一定缺失,因此在开展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时,应在如下方面重点评估企业的高风险业务操作风险:

1、事前的可行性研究。

期货业务作为一种投资行为,事前的可行性研究至关重要。作为一种复杂的金融工具,不但要清晰的把握现货市场的脉络走向,还要掌握期货市场的游戏规则,熟悉复杂的数学模型、产品模型,正确辨识各种风险等。当然,这些对于初入期货市场的企业来说,确实有些困难。

审计过程中应关注:①在准备开展某种期货业务之前,企业是否都作了可行性研究,是否符和逻辑;②如果企业确实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那么是否组织专家团队认真咨询评估;③企业管理者和业务操作人员是否对各种风险都进行了充分判断,并已经明确可能产生的后果及止损止险措施,做到权衡利弊,科学决策,而不是一门心思只关注收益。

2、详细的保值计划

企业决不能把期货作为投机行为,而应当作为实物商品的避险工具,坚持套保原则,发挥其规避风险、锁定利润的功能。在通过可行性研究和公司高层的必要决策之后,仍不能盲目上马,仓促布仓,投资运作部门应编写切实可行的保值计划。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生产、经营和利润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如何制订适合本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的保值计划,是企业参与期市的重要一步。

审计过程中应关注:①企业是否对编制保值计划做出了明确规定,是否成立了由企业总经理、投资、财务、经营有关的保值计划监督小组;②保值计划,是否严格遵循期货套期保值中“数量相等、方向相反;月份相同或相近;期货盈(亏)、现货亏(盈)”的原则,业务量是否与企业的现货品种、需求及规模相适应,是否存在越过红线套利投机的敞口;③是否在保值计划之前,企业已经有了明确的现货合同或意想,防止出现以形式上的套期保值掩盖实质的期现套利的情况;④交易政策是否明确,交易品种是否活跃或适合公司经营范畴。

3、严格的业务流程

期货保值是一种高智商的投资行为,专业性极强,且面临繁复的交易规则。如何良好的约束这些高智商的从业人员,防止他们越权交易,成为各企业必须考虑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企业要制定严格的期货业务流程,细化各个环节,覆盖所有关键风险点,防止出现因职责分工不清或业务权限过大等导致各种业务风险的发生。例如,曾经赫赫有名的巴林银行,就因为让一个区级职员既作为首席交易员,又负责交易清算,使他很容易隐瞒交易风险和亏损,以至这个世界级银行损失14亿美元而轰然倒地。另外,我们提倡的是利用套期保值来为企业规避风险,然而很多期货从业人员会为一时的利益驱动,采用与套期保值形式极其相近的期现套利的投机方式,从而引来极高的风险。

审计过程中应关注:①是否有明确的期货业务操作流程,能够对操作计划、审批、指令下达、操作、稽查、审计等环节进行控制;不相容职责是否有效分离;②从交易系统中导出一定期间的期货交易明细,检查所有布仓情况与现货合同和保值计划是否能够严格对应;是否存在单边开仓的情况,防止出现投机行为;检查平仓是否一一对应,有无平仓过多或过少,造成单边开仓的投机行为;③抽查电话下单录音或电子成交记录,看是否与保值计划和现货交易相匹配;是否先有现货业务,再有期货业务,防止期现套利发生;④企业是否对每日资金状况和持仓情况、每日操作结果进行监控,是否存在超过保值计划约定的资金量继续布仓的情况或满仓操作的行为;⑤财务部门是否对保证金进行监管,收支是否规范;查核交易中是否有挪用资金,对冲交易,场外交易等行为;核算交易损益是否完整,是否存在只记收益,掩盖损失的行为。

综上所述,利用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充分评估衍生品交易所面临的环境风险、控制风险和操作风险,将审计着眼点拓展为业务领域的全流程,不但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准确确定审计重点,更可以帮助企业从源头发现和防范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建立科学的决策、操作和风控体系,理顺业务操作流程,充分发挥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避险和杠杆作用,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 GARCH 波动率溢出

一、引言

现今,世界成熟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以及金融的一体化程度非常高,而我国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融入这股一体化浪潮中。这种一体化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各国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引发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与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市场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我国将面临更大的外来风险。本文旨在研究在金融危机当中,全球主要股市之间的波动率的溢出效应。通过研究,对于我们今后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有着一定的意义。

波动率溢出效应是指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波动从一个市场传到其他市场。本文选取美国标准普尔指数、日本日经指数、香港恒生指数、沪深A、B股指数,分别采用GARCH类模型进行拟合,得到股市收益率变化的条件方差(波动率),然后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判断他们之间的联系。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与描述

选取标准普尔指数、日经指数、香港恒生指数、上证综指、深证成指、沪深B股指数在2008年1月2日到2009年12月31日的日收盘指数的对数差形成的连续收益率为研究对象,经单位根检验均为平稳序列。

(二)股市收益率的波动率的计算

对各组数据分别用ARMA(M,N)―GARCH(P,Q)类模型进行拟合,其中均值方程的M、N通过收益率的ACF和PACF来确定;方差方程中的P、Q通过ACRH检验、ACI、SCI准则来确定。根据拟合的模型得到收益率变化的波动率序列。

(三)波动率溢出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首先,我们对各波动率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七组序列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接着,我们进行两两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三、结论和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标普指数和日经指数对我国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虽然没有直接的波动溢出,但是它们可以通过香港以及B股来对我国股市造成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B股和香港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外国股市和我国的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之间的波动溢出在10%的水平下是显著的,已经存在一定的波动溢出,并且我国B股已经可以对美国和日本的股市有波动溢出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洪永焱,成思危,等.中国股市与外国股市之间的大风险溢出效应.经济学季刊,2004(3). [2] 张瑞锋.多个金融市场对单个金融市场的共同波动溢出.统计与决策,2007(1).

篇12

【关键词】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下行周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规模急速扩大,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国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改制工作的顺利完成,为金融资产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随着各省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陆续成立,国内金融资产公司数量已迅速增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力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独特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他们的健康有序发展,关乎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秩序的稳定。近年来,监管部门更加注重对金融资产公司的内部审计管理,督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规范经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除四家金融资产公司之外,各家省级金融资产公司均成立时间不久,规模还相对较小,业务发展尚未成熟,尽快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对其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当前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缺失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很多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不能够及时发现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以及虚假信息,或者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道德问题带来一系列金融资产公司风险损失和经济社会不良影响。内部审计作为金融资产公司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务必做到切实有效的加强金融资产公司经营管理的财务、资金、业务运作中的违规行为以及管理制度的薄弱环节与漏洞。

二、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的主要风险

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设计部门或者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及时发现金融资产公司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一系列违规行为、信息造假行为或其他有损金融资产公司和经济社会正常有序运行的各种潜在风险。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中常见的审计风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风险

当前金融资产公司业务繁杂,各项经营与财务信息冗杂,尽管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带来大数据分析工具提供了内部审计的准确性,但是互联网工具应用让信息的传递与复杂性无疑加大,现有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当前审计法律规范、行业标准以及系统的审计机制缺失都会增加内部审计判断失误的风险。制度风险:金融资产公司往往会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定期的金融资产公司经营业务、财务状况、资金流动进行清点盘查。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对金融资产公司减少会计舞弊、信息造假或者其他违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不健全,会给经营人员留下很多违规可能性,而审计人员很难在一个不够健全的审计机制里做到防微杜渐,从而造成金融资产公司业务审计报告的重大失误。制度风险是我国当前金融资产公司甚至是各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审计质量监管机构和完善的会计披露与审计标准。信息风险:内部审计部门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对其他部门工作的检查、纠正与批报。对于很多部门来说,内部审计的存在会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具有较强的抵制情绪,虚假信息资料和伪造数据报告等都会给内部审计带来很多信息失真问题。因此,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十分重要。而另一方面,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完全独立于各个部门,缺乏较好的渠道和制度保障去获取所需的审计原始资料,很难从整体上把握金融资产公司各个部门的基本运营情况,因此在内部审计中出现重大纰漏问题就十分常见。法律风险:我国尽管已经陆续出台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金融资产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但是总的来说法律效应还比较弱。对于很多审计规范和标准尚无完善的界定说明,内部审计相关问题的处理也没有完善的法律依据,因此内部审计的报告也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正因如此,往往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不会十分重视审计质量,抱有应付了事的心态。方法风险: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识别、评价与管控的过程,因此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科学性十分重要。我国并未针对内部审计制定完善的执业规范,各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方法以及程序各不相同,因此就方法本身来说就有很多潜在风险。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金融资产公司的转型发展,业务范围、经营产品以及资金流动更加繁杂,传统以基础账务为主的内部审计方法已经不满适应当前需要。在金融资产公司业务运营线上化的今天,以传统抽样审计技术来进行内部审计就必然存在众多漏洞,互联网经济时代需要更为全面系统的把握企业经营的各项活动中的潜在风险。

(二)内部审计的主观风险

内部审计的主体是金融资产公司审计部门的各位审计人员,因此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内部审计风险。执业素质风险:执业素质风险包含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财务与审计知识水平,从业经验、操作能力等方面欠缺导致的一系列审计判断失误问题。审计人员的基础财务与知识储备不足,会造成基本常识判断的失误,而我国当前诸多金融资产公司内部的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并不高,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低。此外,大多数审计从业人员缺乏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面临复杂的审计问题,难以做到及时有效的取证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审计工作变得主观定性化,而专业性的缺乏进一步降低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职业道德风险:职业道德是任何行业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而对于金融资产公司这种关乎社会经济发展命脉的机构来说,职业道德的缺失将会是十分严重的事情。实际上,很多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缺失是由于审计人员利益导向与被审计部门相关利害关系者的私下勾结蒙混过关或者刻意隐瞒、虚假报告,或者受到权威力量的压力而不能坚守原则,违反审计规范,带来严重的后果。此外,审计人员工作作风浮夸、不踏实,使得审计工作不够深入,对于应当发现和揭示的问题没有发现和揭示,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三、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是防范各项经营业务风险的重要一环,如何控制内部审计环节的风险显得十分重要。当前我国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欠缺、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以及审计风险防范技术不够等原因,因此应该着重从这几方面下手逐步构建良好的风险规避系统。

(一)确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

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将审计风险观念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型的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应用对金融资产公司风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受到国外众多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它依据整个行业内风险发生概率来对审计的对象、内容、时间与审计标准进行制定,与此同时必要的审计项目风险评估与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质量保障性与经济效益性。与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导向模式更为先进科学,也更加全面,对整个审计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防范也更为有效。因此,我国金融资产公司面临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应该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作用,保障内部审计的高质量、低风险与经济效益。

(二)重视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是指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机制中确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监督与风险评估机制,并对于各项审计项目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从而识别和找出重点风险因素或者潜在的隐患,在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可能性评估、风险因素测试和平衡矩阵,以风险发生的概率为基础来评估风险发生的潜在影响,进行风险度量,采用不同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排序,将风险评估过程中所搜集的信息综合分析,并尽可能量化各风险因素,按风险水平的高低对金融资产公司的拟审计对象进行排序,确定内部审计的先后顺序。与此同时,内部审计风险评估除了要做好被审计项目的风险评估,还应该确立自我评估机制。由金融资产公司其他监管部门做好内部审计部门审计项目的风险评估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挽回由于内部审计失误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有利于审计部门自我检讨,建立风险案例库。

(三)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规范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的检查、咨询部门,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对金融资产公司能否有效认识和发现风险,采取恰当的风险控制措施十分重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部门能够独立的行使职能,不受外界权威、利益诱惑等的影响出具客观真实的审计报告,准确直观的评价金融资产公司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程度,发现金融资产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与缺陷,并发挥审计的权威性,审计结果报告应该得到重视和恰当的应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各金融资产公司应着重推进内部审计规范标准制定,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与操作流程,确立审计工作的重点工作,树立正确的审计意识并逐渐确立一种审计文化。此外,良好的审计工作实施务必需要良好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护航,这需要行业或者国家相关部门做出更多的司法推进。

(四)优化审计人员职业素质

金融资产公司应该重视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标准的不断改进,提高其准入口槛并实行从业资格考核制度,对考核通过的人员颁发该金融资产公司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同时还可对多次审核中审核不达标的相关内部审计人员采取岗位调离等措施。其次,还要注重审计人才培养,通过继续教育或者公司组织专业培训等方式不断鼓励内部审计人员提升自己专业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跨专业人才吸收来补充内部审计工作中短板,这样有利于人员结构多元化发展,根据自身不同的专业优势从而促进内部审计的更好的发展。最后,职业道德培育是一个持续的话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需要得到金融资产公司管理层的重视,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十分重要,必要时在内部审计绩效考核奖惩机制中做出更进一步的完善,强化其对审计人员工作的规范性。

五、结论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然进入金融混业经营的时代。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器,应更加注重内部审计管理,防范内生的金融风险因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尽快确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强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推进立法和行业标准制定,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此外,也要注重金融资产公司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有效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内部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中晔.基于实效角度的商业银行内部稽核体制重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5).

[2]欧晖,方学梅.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下的稽核转型[J].中国金融,2012(09).

篇13

随着金融竞争日趋激烈,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转型迫在眉睫。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价值,对内部审计增值价值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探究,并具体分析了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价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价值;变迁

随着金融竞争日趋激烈,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金融业务的创新加大了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传统内部审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如何有效防范金融业务创新带来的风险,这就要求内审部门除了做好传统意义的“查错纠弊”工作外,逐步向“风险导向、控制驱动、关注绩效、服务治理”等增值型审计理念转型,在增加组织价值的同时,实现内部审计价值的变迁。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加价值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13年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重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该定义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发展转型提供了借鉴。

确认和咨询是内部审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内部审计一方面通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业务环节、业务流程,进行有效地监督评价,及时预警和防范风险,提供确认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等过程进行监督评价,提出具有增值价值的管理建议,实现咨询职能。确认和咨询职能的同时发挥,使内部审计的增值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实现增值价值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组织在经营活动中,可预见的经济损失比实施内部审计所需的资金投入高,组织就要大力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应全面渗透到商业银行的各个层面,贯穿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通过一系列相互制约的架构性安排,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内部经营管理风险,从而提高商业银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内部审计的审计观念也不断改革、创新,要减少无法提升组织增加价值的业务,对于传统的审计业务,如果有利于组织增加价值,在保留的基础上,要提升该业务的工作效率,做到符合现代内部审计的节约成本、低资源消耗的审计观念,将拓展有利于组织增加价值的业务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

内部审计增值价值理念的核心是,内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并且将所提建议当作本部门的服务产品向管理当局积极营销,为组织的战略目标提供咨询服务,以大大提高审计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价值链优化、各部门协调管理以及信息沟通等方式,有效的促进组织实现增加价值实现进程。

三、实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价值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以市场运作规律为基础构建而成的,通过该体系,内部审计可以对组织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帮助经营管理层在经营决策时有效规避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建立有效的控制管理机制

内部审计部门要发挥自身的协调能力,通过科学的方式,从制度建设、执行方面评价组织内部各个机构在信息系统控制、经营管理活动等方面的风险管理能力,及时发现组织经营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强化组织内部建设,预防、发现、解决潜在的风险因素,有利于组织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创新业务审计,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

加强创新业务审计,由过去的事后审计转向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实行全过程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要逐步从对照内控制度纠错防弊,转向围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机遇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诊断,积极主动研究应对策略,兼顾提高一定经济效益的责任和咨询功能。为银行决策层提供价值较高的咨询意见,为基层经营机构提供切实的管理建议,促进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工作,提升内审计报告从单纯的发表意见到提出管理建议部审计自身的层次和价值。

(四)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内审工作的重要性,把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加强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把内审成果作为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地位,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并贯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赏罚分明政策,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体系。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以,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科学、合理地配备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审计人员;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学习,通过定期脱岗学习、专家讲座、案例指导、经验交流以及有针对性地安排审计人员到审计现场加强锻炼等方式,加强审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法律知识的更新,特别要加强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建立审计人员计算机上岗考核制度,以适应审计信息化的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内部审计增值价值效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实现企业增加价值的目标,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应该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增值价值,加强审计体系建设,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黄治林.浅议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J].中外企业家,2010(Z3)

篇14

关键词:政府审计; 金融安全; 预警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139-02

一、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的构建需要遵循重要性、充分性、规范性、灵敏性、可操作性、互补性和开放性等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金融安全预警指标在重要的审计业务环节或对重要的审计对象与内容建立健全审计预防措施,实施审计预防;而对于一般审计业务环节或对一般审计对象与内容,则实施一般审计预防操作。充分性要求所选取的预警指标审计范围要宽,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考虑。规范性要求所设计的指标应尽量采用国际国内中央银行监管预警采用的指标,以保持审计口径的一致,便于审计数据的比较研究分析。为了与国际其他机构或历史数据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对比,在设置指标时,应尽量与《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的风险指标及其概论基本保持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还应考虑现行的有关制度与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一致,以便国内金融机构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灵敏性要求所设计的指标灵敏度高,即指标的细微变化就能直接反映出审计风险程度的发展变化。可操作性要求所设计的指标可量化,每个指标都能有精确的数值表现,并易于取得相对准确可行的数值信息。鉴于我国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指标的设计应尽量简单、明确,力求做到少而精、易收集并且能够抓住内容、突出重点,而指标体系的数据应易于从相关的渠道获得。互补性要求所取的指标之间要相关联系、密切配合,组成科学的有机整体。只有各指标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才能客观地反映金融风险的状况,才能在复杂金融活动中发挥金融预警作用。开放性要求预警体系设置的指标不能一成变化,而是随着金融环境和业务活动的发展应及时改进和完善。

(二)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的选取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指标选取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反映。宏观层面指标包括:经济增长指标: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波动率;经常账户逆差;国际储备指标:国际储备与进口付汇之比、国际储备与短期外债之比和国际储备与广义货币之比(本处所指的广义货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及持有准备近期内变现的长期投资等衍生金融资产);外债指标:外债总量与出口之比、年度还本付息与出口之比、偿债率、负债率及外债的期限和币种结构;流出、流入资本的构成和期限结构指标: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之比、长期外债与短期外债之比;通货膨胀率;利率和汇率指标:利率的变化系数、汇率的变化系数;贷款规模指标;价格变化指标:大盘指数变动率、板块指数变动率。中观层面指标包括:利率敏感系数;期限指标;汇率离差率;股价指数;股票市盈率;证券化率。微观层面指标包括:资本充足指标:资本充足率、资本与总资产比例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指标:不良贷款率、次级贷款率、可疑贷款率、损失贷款率和贷款欠息率;盈利能力指标:资本利润率和资本收益率;流动风险指标:存货比例、资产流动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质量管理指标:投入与产出比、人才拥有的变动系数、违规案件的数量与波动率、内部控制的评级。

(三)国家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

国家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可以综合利用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收集到的信息,纵向深化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工作成果的利用,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系统和事前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功能。国家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构成如下图所示

审计信息收集系统就是政府审计机构将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审计结果进行汇总,及时、有效、全面地收集有关金融机构的审计信息;审计信息评估系统是对所收集的审计信息进行评估,以判断信息的重要性;审计信息评价系统是对审计信息评估系统的深化,对被认为重要的审计信息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深入分析;审计信息的处理系统是根据审计信息对国家金融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将相关的审计信息落实到实际;审计信息的监督系统贯穿于上述四个审计信息系统。

借鉴国内外有关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可以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这三个方面出发,设计一套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各个层面的指标数据根据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工作所收集到的数据,并与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经验数据相比较设计相应的权重。同时,应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对各指标制定不同的变化系数,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在构建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综合指数。

I=βiKiWi

其中:I表示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综合指数;βi 表示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系数;Wi 表示各层面预警指标的权重;Ki表示各层面预警指标的分数。

二、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联动性分析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三个层面指标体系之间存在着联动关系。从理论层面上看,微观层面是构成宏观层面的基础,而中观层面是联系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纽带,所以,微观层面指标的变化及其累积必然会通过中观层面指标的传输反映到宏观层面的指标,从而导致宏观层面指标的变化。从形式层面上看,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都关注利率、汇率指标的变化,但宏观层面关注的是绝对水平,中观层面关注的是相对变化幅度,而利率、汇率又正好是微观层面的预警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中的价格杠杆,资金的流动是三者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联动机制。从现实层面上看,如果客户大量提取银行存款,导致微观主体的商业银行的主体预警指标很快恶化,同时,如果这些被提取的资金转移到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市场上,必然会导致这些市场对利率、汇率指标的较大压力。则必然会导致中观市场和宏观市场预警指标出现异常变化,导致整个安全预警指标的恶化。

参考文献:

[1] 陈英姿.以安全性为主要目标 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 [J].审计研究,2009,(4).

[2] 蔡春,李江涛,刘更新.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基本依据、作用机理以路径选择 [J].审计研究,2009,(4).

[3] 赵保卿.“免疫系统”与审计的预防职能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5).

[4] 张长全.中国金融开发与发展中安全预警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与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