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范文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17 15:59: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小学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小学发展现状

篇1

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设想

一、学校现状

##小学位于张路21号,前身为84、85、86年三年中考三连冠,获得市长嘉奖令的襄州区##镇二中;2011年9月##教育总支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合教育资源,将中学二校区(##镇二中)合并到一校区,在二校区开办##小学;2019年推进集团化办学,将原##镇中心学校和##小学整合成立##镇中心学校教育集团,现隶属于##镇中心学校教育集团小学部。

学校占地40余亩,服务面积11.4平方公里,服务行政村42个。学校校园环境幽雅,有花园式学校的美称,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学校教学设施完备,有教学楼两幢,面积2716平方米;教师办公室3间、打印室1间、微机室1间、阶梯教室1间;学生超市1间;另建有学生食堂,面积1500平方米。建有大型多功能学生运动场,运动器材齐全,有乒乓球场、运动器械场、篮球场2个、足球场及250

米环行跑道和100米直跑道,运动场总面积3637平方米。

师资状况:全校教职员工36人,其中在编教师29人,聘用教师7人,一级教师7人。

办学规模: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共539名学生。

二、存在问题

1、教师严重缺编问题,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培养更难。

我校目前共有在编教师29人,聘用教师7人。教师严重缺编。五年来,我校新进教师25人,交流进入教师3人,辞职教师5人,交流出教师32人,退休5人,近五年,教师减少共计14人。

学校虽然为新分配教师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但是分配来的新老师在工作2年左右后还是会主动申请交流到城区任教或者是主动辞职。新分配来的教师明确已经有13人交流到城区任教,占全校交流出教师的41%,近三年共辞职5人,占全镇辞职教师的33.3%,转出和辞职教师新进教师占年轻新进教师的72%。

年轻教师到校需要花时间培养,一般要2-3年能成为优秀教师,但我校转出和辞职教师新进教师占年轻新进教师的72%,年轻教师的流出很大程度上使得学校“青蓝工程”培养工作付之东流,而流出教师往往也是一个学校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的出走,造成学校优秀教师缺乏,甚至断层。

聘请代课教师及工勤人员经费影响学校发展,形成用工责任风险。为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校不得不聘请临时代课教师7名,食堂等工勤人员13人,按人均年工资按18000元计算,全镇学校每年工资负担36万元。大部分临时代课教师没有受过专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真正合格优秀的因工资低聘请不来,大额人员经费支出让学校无法良性运转,也无力承担聘用人员养老、医保,形成用工安全责任风险及解聘后用工纠纷。

2、生源流失,招生不足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位,根据划片招生原则,招生范围主要限于附近较远的几个村庄和部分镇域。由于学校之前没有一年级,近几年才开始招收一年级学生,所以在镇域的学生不了解学校教学情况,或有更近的学校可以选择,往往选择其他学校,而农村的学生到学校路途较远,他们更愿意选择学校附近有夜间托管或有社会车辆接送的学校,同时农村家长外出打工较多,家长更愿意带着孩子到身边,方便教育,这样造成了部分学生流失,招收不足。

三、发展设想:

(一)办学理念

坚持“质量立校,服务立校”的工作宗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增强广大教职工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办学目标:

以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发展理念,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力争把学校办成一所“质量保证、艺体见长”,在学生、家长及社会中认可度较高的教育特色学校。

(三)培养目标:

把我校的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并且能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自我完善的一代新人。

(四)、具体目标、实施策略和推进计划:

总体目标: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1、定奋斗目标,全力争创##教育前列,目前目标争创镇域第二名。

篇2

一、当前阶段乡村学校少年宫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方面

乡村少年宫虽好,但师资力量不足,让少年宫项目学校头疼不已。我县乡村小学教师短缺,大部分施行包班制,根本没有专职的音体美教师,有一技之长的辅导员更是稀缺,教师工作量偏大。现在每个学校的艺术社团都是根据现有资源和器材开设的,少的有五六个, 多的有十几个,基本是靠学校的老师义务教学,很多项目光依靠本校教师资源难以克服。即便是在职教师尽心尽力地教,在专业教学活动上也是非常不规范。这样我们的孩子学到的又是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呢?会不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误导呢?要想外聘校外辅导员,长期的费用从哪里来?培训在职教师,培训的费用又从哪里来?“志愿者”队伍的发掘和拓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乡村少年宫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并实现良性发展,师资力量就是很现实的问题。师资解决不了,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现有的少年宫装备很有可能会成为闲置资源。

(二)经费保障方面

我县乡村少年宫是去年夏天新建立、新配置的,目前的器材设施比较充实,能够满足活动开展的需要。但是,在各种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天性好动,器材和设施损耗会比较大,需要定期维修和更换。例如运动、器乐、书法等用品都是易损耗的物品,随着学生的反复使用,需要不断更换设备,可能还需要添置新的器材,因此开支会越来越大。另外,乡村少年宫的活动是公益性活动,不向学生收一分钱。仅仅从当地财政和学校自身两个方面来维持长期发展,明显不够。只有支出没有经费来源,很难长期良性运转下去,更谈不上开展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打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活动平台了。

(三)社会支持方面

现在,我县乡村少年宫处于一个摸索路子的阶段,因此,相关部门对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的重要性和意义尚未达成共识,大家普遍认为乡村少年宫仅仅是文明办负责的事,或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更有甚者认为这就是学校(少年宫项目学校)的事。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平时乡村少年宫无人问津,当有任务时直接就把责任推给少年宫项目学校,弄得项目学校焦头烂额。

二、乡村学校少年宫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乡村少年宫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人才队伍是乡村少年宫发展的关键,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与各类专业校外教育机构协商,要求其切实担负起培养乡村少年宫辅导员的职责,在积极送教、支教的同时,及早作出培训规划,在全县范围内选拔适合担任辅导员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建立选拔、聘用、评价、激励机制,切实保证乡村少年宫不因师资而止步不前。

案例分享:石家庄市高邑县文化教育局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积极探索,建立完善了辅导员选拔、聘用、激励机制:一是少年宫项目学校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成为专兼职辅导员;二是建立志愿者人才库,根据每个学校少年宫的需要,选派志愿者担任辅导员;三是组织对口支持单位具有专长的人员担任辅导员。经过几年来的建设,高邑县已建立起了300余人的学校少年宫辅导员队伍,其中专兼职60人,志愿者200余人,对口支持单位40余人,为少年宫的有效运转提供了保障。

(二)拓宽经费渠道,落实后勤保障。

经费保障是乡村少年宫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建议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政府财政安排一点、单位帮扶一点、教育主管部门投一点、社会捐助一点。

案例分享:廊坊市在中央投入的带动下,建立健全政府投资与社会捐助、单位帮扶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新建了一批市级自建项目,拓展和加强了部分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截至目前,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投入廊坊市1737万元,省级资金投入112万元,市级资金投入370万元,共计2219万元。2017年,廊坊市财政设立290万元市级乡村少年宫建设专项资金,新建58所市级乡村学校少年宫,重点支持学生量在220人至350人的乡村学校,每个项目学校补助5万元,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全覆盖目标。各县(市、区)也采取不同方式,支持项目建设。廊坊市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资金的分配与文明单位评比、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鼓励校企共建、城乡共建,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良性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几年来,累计部门投入4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和活动开展。另外,廊坊市还针对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实际,积极组织乡村学校少年宫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业务技能培训,将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

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不单是文明创建一项内容,更是惠及民生的一件好事。它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也不仅仅是文明办的事,更不仅仅只是少年宫项目学校的事,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推进乡村少年宫的建设,切实为农村未成年人打造陶冶身心的乐园。

总之,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是个新生事物,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我县实际的新路子,希望用我们的真心和行动,共同办好乡村学校少年宫,让它成为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新乐园。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9-0170-02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硬件设施较落后

从农村教育整体上来看,教育资源依旧缺乏,教育设施仍旧处于落后的状态,甚至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资金有限,学校配置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都比较老化,甚至有的学校没有配备。教学设备缺乏,导致农村的学生对于外面的世界认识过少,只能通过教师来了解,对于电视里出现的事物,只能“望洋兴叹”。

(二)留守儿童难教育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为了改善经济条件,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孩子自然就成了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更存在难度。在农村,这些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祖辈或者亲戚照顾,而有的家长即使在家也无暇顾及孩子,由于缺少关爱和家庭教育,有些孩子逐渐出现了好吃懒做、沉迷网络、打架斗殴等问题,成为学校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教师家长不尊重、不服管教,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手机带来的危害

在农村学校,课外活动较少,艺体设施不够健全,小学生除了学习就是在家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孩子也接触到了手机这些新事物,并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这对孩子的身心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孩子以上网课为由,长时间玩手机,这不仅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还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尤其近视已经是普遍现象。

(四)假富二代现象严重

在农村中,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都喜欢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方式弥补孩子缺失的爱,认为现在条件好了,就无条件宠溺。在这种情况下,假富二代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导致许多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性,如攀比、享乐心理。可以说现在的小学班主任不仅仅是孩子的老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更是孩子的生活保姆。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优化农村学校设施建设

在农村小学中,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很难依靠自身的運营获得发展,对于国家和政府财政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当地政府要做好调查工作,了解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针对性进行扶助,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小学的投资建设,完善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另外,除了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还要为贫困的学生提供一些补助,确保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设置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为乡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为农村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育人”,这个“育人”有两种含义,一是为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成才;二是做好文化的传递工作,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所以,在农村小学中,针对小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学校则要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帮助小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性。在学校中,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导向、传承、凝聚、激励、约束、教育、发展等功能。因此,学校就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组织适当的文化活动,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教师要关心这些学生,了解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爱的教育感化这些学生,使他们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改正这些不良习惯。

(三)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在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几乎人手一机,农村人也不例外。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对外面的世界本就充满了好奇心,对于手机这种新鲜的事物,也非常着迷。往往一拿到手机就开始玩游戏、看小说,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有耐心地向学生讲清楚手机的危害,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念,关键家长要与孩子约定,对孩子的网络生活进行约束。

(四)优化农村师资队伍结构

在教育发展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需具备良好的品性修养。所以,只有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才能够更好地留住优质师资。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为乡村教师提供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篇4

>> 基于体验视角的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西安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与建议 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お 浅谈旅游饭店餐饮服务质量的提升 优化旅游环境 提升服务质量 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路径分析 提升湖南乡村旅游发展质量的路径研究 从网络投诉看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路径选择 基于服务剧场理论的山西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改善研究 如何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与管理 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技术路径分析 分析旅游区饭店服务质量的管理 高速公路服务质量提升的博弈分析 广州亚运会接待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我国农家乐接待英语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论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 高校“创新创业”服务质量提升路径浅析 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旅游酒店服务质量提升方法初探 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与提升路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郭君平,沈文华.关于乡村旅游与沟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及政策建议[J].江两农业学报,2010(22):166-168.

[3]王银爱,殷敏.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0,(12):128-130.

[4]王兵等.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6,(10):108-110.

[5]黄冠华.京郊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2):98-99.

[6]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130-131.

篇5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落后,外出打工青壮年规模很大,留守儿童的数量庞大。通过调查发现贵州省铜仁市留守儿童的总体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成因分析 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照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探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研究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与反贫困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学校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德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投资结构现状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国函〔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同时撤销县级铜仁市。本文中,铜仁市均指地级铜仁市

③《铜仁年鉴》编辑部编.铜仁年鉴(2012)[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④⑤⑥铜仁妇女网:。铜仁地区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与全国妇联的界定不同,如根据全国妇联“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的界定,铜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比例可能会更高。另外,据笔者了解,在城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

篇6

关键词:人口发展;现状;特点;应对策略;麒麟区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108-04

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来看,麒麟区在人口增长类型、人口规模、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性别结构、人口素质、人口生命质量、人口城镇化水平、社会负担系数、家庭户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等方面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麒麟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结果来看,相关资料和数据都能够充分、客观地反映出近十余年来麒麟区的人口发展过程、人口现象变化的规律、特征及人口转变的历程。对此,本文通过收集麒麟区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整理并计算相关数据,对该区人口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并针对人口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城市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麒麟区人口发展现状分析

(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规模持续增长

在2000年“五普”时,麒麟区人口出生率为16.24‰,人口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4‰,到2010年“六普”时,人口出生率为11.5‰,人口死亡率为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1],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人口出生率下降了4.47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下降了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3.34个千分点。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648 956人[2]增长到2010年“六普”时的740 747人[3],增加了91 791人,增长14.14%。

(二)少儿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少比增长,年龄中位数上移,平均年龄升高,长寿水平提高,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水平升高

在2000年“五普”时,麒麟区0~14岁人口比例为23.48%,≥65岁人口比例为5.83%,≥60岁人口比例为8.94%,老少比为24.83%[4],年龄中位数为27.99岁,平均年龄为30.8岁,长寿水平为7.2%,预期寿命为70.45岁[2],老龄化水平为5.83%[4]。到2010年“六普”时,0~14岁人口比例为20.37%,≥65岁人口比例为7.52%,≥60岁人口比例为11.25%,老少比为36.91%[3],年龄中位数为33.23岁,平均年龄为33.99岁,长寿水平为9.93%,预期寿命为77.18岁,老龄化水平为7.52%[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十年间,少儿人口比例下降了3.11个百分点,≥65岁人口比例上升了1.69个百分点,≥60岁人口比例上升了2.31个百分点,老少比增长了12.08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上移了5.24岁,平均年龄升高了3.19岁,长寿水平提高了2.73个百分点,预期寿命延长了6.73岁,老龄化水平升高了1.69个百分点。

(三)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下降,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上升,社会总负担系数下降

在2000年“五普”时,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为33.21%,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8.25%,社会总负担系数为41.46%[4]。到2010年“六普”时,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为28.25%,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10.43%,社会总负担系数为38.68%[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下降了4.9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上升了2.18个百分点,社会总负担系数下降了2.78个百分点。

(四)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上升,劳动力数量持续增长

在2000年“五普”时,15~64岁人口数为458 760人,所占比例为70.69%;15~59岁人口数为438 547人,所占比例为67.58%[4]。到2010年“六普”时,15~64岁人口数为534 153人,所占比例为72.11%;15~59岁人口数为506 543人,所占比例为68.38%[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15~64岁人口数增加了75 393人,增长16.43%,比重上升了1.4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数增加了67 996人,增长15.5%,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

(五)人口性别比下降,乡村人口性别比上升,城镇人口性别比下降,人口性比重呈男性大于女性的普遍性规律

在2000年“五普”时,人口性别比为105.89,城镇人口性别比为105.68,乡村人口性别比为106.08[4],到2010年“六普”时,人口性别比为105.21,城镇人口性别比为103.2,乡村人口性别比为108.77[5]。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人口性别比下降了0.6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性别比下降了2.48个百分点,乡村人口性别比上升了2.69个百分点。在2000年“五普”时,总人口数为648 956人,其中,男性人口数为333 756人,女性人口数为315 200人[4],男性人口性比重为51.43%,女性人口性比重为48.57%,性别比重男性高于女性。到2010年“六普”时,总人口数为740 747人,其中,男性人口数为379 781人,女性人口数为360 966人[5],男性人口性比重为51.27%,女性人口性比重为48.73%,人口性别比重同样是男性大于女性,且无论是城镇人口性比重还是乡村人口性比重都呈同样的规律。

(六)总户数和家庭户增加,家庭户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总户数由2000年“五普”时的192 761户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52 499户,增加了59 738户,增长了30.99%[3]。其中,家庭户由2000年“五普”时的184 827户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39 782户,一共增加了54 955户,增长了29.73%[3],家庭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3.28人缩小到2010年“六普”时的2.88人[3],减少0.4人。

(七)城镇人口规模增大,乡村人口规模减小,农业户人口规模增大,非农业户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

从2000年“五普”到2010年“六普”,城镇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311 135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482 782人,增加了171 647人,增长55.17%[3];乡村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337 821人减少到2010年“六普”时的257 965人,减少了79 856人,减少23.64%[3]。农业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441 736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498 432人,增加了56 696人,增长12.83%[3];非农业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198 499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31 844人,增加了33 345人,增长16.8%[3]。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47.94%提高到2010年的65.18%[1],上升了17.24个百分点。

(八)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外来人口增多

少数民族人口由2000年“五普”时的26 356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37 109人,一共增加了10 753人,增长40.8%[3],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规模增长速度14.14%的26.66个百分点。外来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70 802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00 814人,增加了130 012人,增长183.63%[3]。

(九)文盲率下降,除了小学组,每万人受教育程度人数均呈增长趋势,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比重下降

文盲率由2000年“五普”时的9.48 %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2.8%[2~3],下降了6.68个百分点。每万人受教育程度人数,大专以上由2000年“五普”时的403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931人,增加了528人,增长131.02%;高中(含中专)由2000年“五普”时的1 245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1 361人,增加了116人,增长9.32%;初中由2000年“五普”时的2 796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3 151人,增加了355人,增长12.7%;小学由2000年“五普”时的3 440人减少到2010年“六普”时的3 352人,减少了88人,减少2.56%[3]。1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496 588人[2]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589 849人[3],增加了93 261人,增长18.78%。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61 549人[2]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20 777人[3],减少了40 772人,减少66.24%。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2000年“五普”时的9.48%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2.8%,下降了6.68个百分点[2~3]。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比例由2000年“五普”时的12.39%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3.52%,下降了8.87个百分点[2~3]。

(十)育龄妇女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人口总量持续增加,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增多

育龄妇女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191 743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12 695人,增加了20 952人,增长10.93%[2~3]。其中,生育旺盛育龄妇女(20~29岁妇女)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66 971人下降到2010年“五普”时的52 131人,减少了14 840人,减少22.16%[2~3]。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1~22岁人口)人口数由2000年“五普”时的229 041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40 481人,增加了11 440人,增长4.99%[2~3]。≥80岁的高龄老年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4 181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8 275人,增加了4 094人,增长97.92%[4~5]。

二、麒麟区人口发展特点及问题分析

(一)人口总数呈持续增长态势

人口增长得到一定的控制,但由于人口基数存在,人口增长惯性,育龄妇女人口规模持续增加,以及部分贫困地区出生率仍然偏高等原因,人口总数呈持续增长态势。

(二)人口年龄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已经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高龄老年人口比以前增多,这直接关系到高龄老年人口的赡养、照料、养老与医疗等问题。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下降,少儿人口抚养压力减小,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上升,养老压力增大,社会总负担系数下降,社会总负担减轻。劳动适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人口红利开启,劳动力资源规模扩大的同时,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给社会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篇7

【关键词】农村教师 教师培训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6-02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教学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教师职业日渐成为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教师职业专业性提升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能够识文断字的人都可以从事的职业。时至今日,边远农村地区,除了教师数量仍存在不足之外,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教师专业发展不能满足教师自身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成为限制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困难之一。

教师要不断面对在新时代、新天地、新环境、新的文化价值观的“染缸”中生长起来,将要在充满挑战、竞争、危机,同时又充满机会的未来社会去大展拳脚,绽放生命色彩、书写生命意蕴、实现生命价值的新生的一代又一代,越来越感觉到职业的压力和教学的困惑了,这是由教学“与时俱进”的本质和规律决定的。发展与变化无时不在,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困难随时产生。教育教学理论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产生的新情况对之以策,而在教育和教学中,理论总是通过教师才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使每一位教师胜任他的工作,具备与时俱进,顺应教育教学发展变化的要求,能将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实践力量,适应教学新环境,敏锐察觉和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的解决,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思路。教师须具备持续发展的“素养”,面对诸多变化,教师原本的学识水平、教育教学的理念,教育教学技能等,就会出现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发展变化需求的状况。面对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变化,教师能否紧跟其变,甚至是“以变制变”,“以变测变”、“以变促变”,教师的素质走在教学变化的前面,实现教师对教育教学变革的引领和支撑,改变教师在教学改革面前不知所措的现状。而教师要实现素质发展较为有效且被广泛认同的一条道路就是实现“专业发展”,通过专业发展使自己在教学技能上游刃有余、教学心态上永葆青春、教学认识上高屋建瓴、在教学事业上乐此不疲。

教师做教学研究,外出学习培训等都是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克服和调整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专业发展会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愈加胜任而产生自我认同,是教师良好教学习惯的养成过程,是源源不断的蓄势进一步发展的内心需求不断强化的过程。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地从“涉足”教师职业不断地钻进教师职业本身和内部的过程,意味着他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再仅仅处于“皮毛”层次做工作,而是深入到教育教学内部、触及教育教学本质、发挥自己创造性和智慧去干的“事业”。与流逝的岁月一道,一部分教师成为教学名师、特级教师、知名专家、用精彩的笔墨书写了自己的教学人生,而另一类教师则做起撞钟和尚的差事,他们每一个教学的过程将他们推上了不同道路,这主要来源于他们不同的专业发展道路。

二、农村学校及农村教师有其特殊性

教师教书育人,承载国家和民族兴亡使命、关乎社会和谐发展和文明火种的传播,甚至掌握人类未来幸福和发展方向的舵盘,任重而道远。教师职业的从事者须是身心健康的人,也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人类未来、国家民族的强盛等培养出健康的有用之材,为我们建构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长久的存在家园而做出贡献。教师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边远农村教师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由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等因素决定的,农村学校的教师有其相对特殊的生存状态。“与城市学校相比较,农村和偏远地区乡镇的生活条件无疑存在较大距离。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文化生活贫乏,这些必然影响教师工作热情、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的稳定”[1]。此外,边远乡村教师获得信息的途径、专业发展的渠道等多方面都明显的处于劣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行走的不竭动力,是教书育人工作不至于变成乏味的苦差的有效预防之策,是教师心态保持青春的“良药”。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且设法改进并解决相关解决,这也是乡村教育获得发展和提升的必然要求。农村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良好发展是提升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

三、边远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边远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缺乏有效的、能够持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运作机制及保障。边远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常见三种途径:一是自主提升;二是国家(上级)组织领导的教师培训(如“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等);三是学校或当地教育领导部分(如教育局)组织力量外出学习“取经”。自主提升常出于教师教学的困惑所带来的教师自身意识的改变而引发的一种自觉的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及提升,这种提升往往可以产生实际的效果,一些优秀教师就是通过自觉的学习而实现自身教学水平发展的,但这种教师在农村一线实属“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毋庸置疑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但是在农村学校能够主动研究教学的教师却很少。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人数过少与学校的“教研制度”建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而教案备写、作业批阅,计划总结的书写等,常常是在被统一的领导下,按一个模式完成的,缺乏创造性和个性,教学工作变得机械而死板缺乏生机。对此,有研究者指出:“鼓励教师求实创新,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应少‘刚’性,多‘柔’性,让教师在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自由的学术气氛中施展才华,实现教师工作由被动向创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还有一种自主提升是教师为“提升”而采取的提升,主要体现为“文凭”的提升,如自学考试、电大、函授等教师采取的自主提升方式成为近年来教师学历提升的快速通道,但这种提升大多数情况之下并未如学历提升一般对教师本身的学识水平和教学素养等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于国培计划等,借助于网络的远程形式的培训,由于培训机构的评价方式、培训单位与学习人员之间的“距离”的限制和约束,教师自身日常工作需求等原因,培训的效果和预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线学校按照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和所下达的培训比例派遣教师外出参加实地培训也是培训的主要方式,但这种培训也极大地存在实际与预想不一致的情况。迫于升学压力及其他原因,一些中小学校长舍不得骨干教师、潜力股、实力派教师外出考察培训,一般会安排“后勤人员”、“机动人员”、“后备力量”去参加培训,认为只要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即可。不能不说这是在急功近利的眼界之下对培训目的的严重曲解和培训项目的致命损害。有效的培训提升和教学实践工作的关系正如磨刀和砍柴的关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利刃在手,光靠工夫怎能顺应和满足日新月异的教学发展变化的需求。另外一些农村学校(尤其是学生人数偏少的学校)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培训费的支出也成为教师培训不可忽视的阻力之一。一些学校管理者因为经费紧张会想方设法向上级要求压缩培训名额。另外,教师对培训认识不足,甚至是被迫参与培训,一些培训机构对培训效果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也是培训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

此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还有:一是农村学校激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制度建设薄弱,学校教研机构不健全,没有教学研究的组织机构保障。一般学校均设有教务处,但是教务处常常忙于教学服务的琐事,没有精力专门去组织力量从事教学研究。一线学校是否应设立教研室,组织学校的精干力量带领学校教师进行校本教学研究,形成教学研究的风气和氛围,从理论层面为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寻求破解之道。二是对于进行教学研究的教师,学校不予以支持和帮扶,存在一些教师在孤军奋斗、事务繁忙中终因孤掌难鸣和体力不支而中道退出。三是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大多数教师的信息素养偏低,要么是由自己的知识结构造成的,要么是由于设备的不能及时跟进导致年轻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逐渐地也落后了。在信息化代表了时代特征的今天,没有联通互联网的农村学校数量不少,另外教育类期刊杂志的订阅也非常有限,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阻碍因素。四是教师自身对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另外,对乡村教师的学习机会现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教学繁忙,学习时间偏少;二是经费短缺,学习资源匮乏;三是支持不足,学习机会缺乏政策保障;四是气氛不浓,学习文化呈现惰性”。[3]这些严重的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进而对农村中小学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胜任教师工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路径。边远农村学校教师受限于其生活和工作的实际环境,实现专业良好的发展往往具有更多的困难,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走上良好的专业发展道路,是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陈元辉.城乡教育二元分离问题的解决策略探讨――日本教师轮岗制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5):157.

篇8

[关键词] 行知教育;职业培训;实践指导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53-1

一、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平民教育、小学教育、乡村师范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

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陶行知的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他指出生活是不断变化的,生活中时时处处包含有教育,社会可以说就是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陶行知先生一生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并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分解渗透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并把教育同生产劳动、同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所以,发挥职业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贯彻教育理念、落实教育目标。而作为职业教师要敢于创新,并能有效的把自身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使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多接触知识的途径。要灵活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老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学习的内容和课程,多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做事,让学习变得更加的实用和具有针对性。总之,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职业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职业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现状

可以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其发展现状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职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状况尤其令人担忧。当前,我国职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情况及其生存状况都不容乐观。通过相关的调研、有关学者的研究及有关部门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职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情况及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此外,大部分职业教师都存在着层层选拔、提升的现象,这使得职业培训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这亦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另外,职业地区信息闭塞,不能为教师提供很好的职业发展环境,使得其限于时间精力及经费,在岗培训和职后教育的机会很少,部分在岗培训还存在着工学矛盾及针对性差等问题,致使职业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如无源之水,教师的业务难有提高。

因此,必须有效借鉴科学方法和成功经验,以此来延伸和拓展职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职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要通过再教育改变其发展滞后的现状,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再教育的质量和机制保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以行知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职业培训研究,积极落实职业培训。

三、运用行知思想开展职业培训

(一)提升职业培训师的整体素质。现阶段,促进职业培训师的整体性素质提升是当务之急。首先,企业应该培训师提供必要的轮岗培训,并定期举办培训班,通过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培训班的教学质量。基于此,只有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才能在促使培训师改进培训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培训的效果。然后,企业应加大对培训师的培训投入力度,在确保培训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提高职业培训师的工资及待遇,从而更好地激励培训师投身于工作中。其次,提高选用标准,只有在选择、聘用职业培训师上适当的提高标准,才能促进培训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企业应该加强对管理体制的创新,在激发培训师工作热情的同时,促使他们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营造职业培训的学习氛围。职业培训以学习为旨归,因此在职业培训中应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企业应积极构建学习型企业,以培训师的发展和提升为核心,将职业培训师定义为不断学生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把工作学习化,把学习工作化。企业通过自身努力,为培训师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还可以积极与外界相关专家联系,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此外,企业应该组织培训师开展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企业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培训师针对案例开展讨论和分析,进而提升其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三)明确职业培训的发展理念。要促进职业培训师队伍的专业化,就必须把培训师的发展作为企业的内在需求。在职业培训中,不断的引导培训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以深化对培训本质的理解并使其自觉的对自身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从而养成自我专业的发展意识。并明确企业自身和培训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制定企业的愿景规划,通过两者的共同愿景形成职业培训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共同体,从而使其更加明确自己在企业发展中的责任与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下册)[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冯雪红.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3]高焕祥.陶行知思想的当代人文价值[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1).

篇9

关键词:甲居藏寨;旅游;发展现状;对策

一.甲居旅游发展历程

甲居藏寨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境内,距县城约8公里,被喻为田园牧歌般的童话乡村,享有“藏区童话世界”的美称。近乎原始的优美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是吸引游客的引力所在[1]。2001年部分家庭开始旅游接待。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甲居评为“中国最美丽六大乡村古镇”第一名,甲居藏寨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直线上升。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甲居村民一直在摸索着实现游客接待、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甲居藏寨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的发展,给这个寨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是接待条件得到改善、居民收入提高。但另一方面是产品缺乏创新、形式单一,营销网络未成体系等因素制约着这个藏寨旅游的发展。

(一)产品创新设计和文化品位缺乏

目前,该景区已走上了“春季赏花、秋季摘果”[2]的旅游发展模式,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活动和娱乐活动很少。对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挖掘上挖掘不够[3],产品创新设计和文化品位缺乏。

(二)旅游市场营销尚并不成体系

目前,甲居藏寨经营者多依靠传统方式招徕游客,没有形成有序的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营销尚不成体系[2],很难对甲居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三)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近年来,针对景区从业人员的培训相关旅游行政部门偶尔有之,但仅仅局限于讲解员的培训,针对景区内其他岗位从业人员的培训几乎没有。再加之甲居藏寨的经营者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又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四)硬件设施不健全

在甲居藏寨,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简陋。路灯、公共电话亭、有线网络、旅游咨询服务亭等公共服务设施还处于空白状态。客房、餐厅等主要设施较简陋。

三.原因分析

(一)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

2007年8月5日《甘孜藏族自治州民居接待管理暂行办法》[4]开始施行。虽然该办法对规范发展民居旅游及民居接待管理做出了相关规定,但现行的管理并不尽人意。目前藏寨的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多数只能停留在分散的个体经营和小规模经营层面上,仍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这样,在旅游产品的促销、旅游形象的树立、旅游品牌的打造等方面就跟不上发展要求[5]。

(二)“软件”投入力度不够

目前相关部门针对从业人员的培训缺乏科学规划,大部分接待户的接待人员在摸索中前进。

(三)规划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除了有经济条件的农户出资对自家的接待硬件设施进行改善外,很少有资金投入到藏寨规划开发中来。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硬件、“软件”的建设。

四.甲居藏寨旅游发展对策

(一)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加强藏寨旅游发展的指导

规划是发展旅游的基础和前提,要注重甲居藏寨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科学定位,合理规划[3]。

(二)与“三农”有机相结合,积极探索农旅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发展藏寨旅游产业中,旅游发展应与“三农”有机结合[6],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探索甲居藏寨农旅有机结合之路,打造甲居特色品牌,全面推动甲居藏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硬件、软件投资力度,大力改善藏寨接待条件

在政府规划的统一指导下,进行藏寨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完善旅游客房建设,提高旅游接待容纳能力;完善旅游厕所、污水垃圾处理等卫生设施,整治旅游生态环境;设立旅客服务中心,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进行有规模、有步骤的旅游服务人员培训,在小学和中学开设有民族旅游课程,创造尊重人才尊重演员的氛围,提高当接待户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和谐的藏寨旅游环境。

(四)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有机紧密结合,实现产品多样化

甲居藏寨有着美丽的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因此在旅游开发中旅需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有机紧密结合的道路,实现产品多样化。

探寻甲居藏寨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搜集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让游客边听故事、边赏原料和烹饪工艺、边品尝美味佳肴,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提升藏寨乡旅游文化内涵。

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藏寨旅游产品,使藏寨自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为一体的藏寨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

(五)拓宽融资渠道,加速藏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历程

甲居藏寨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不仅要靠政府,还应该用新的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或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参与其开发和建设,实现综合性开发,邦联式经营。大力发展旅游六要素相互配合的项目,在“吃藏家饭,干藏家活,住藏家屋”的藏寨旅游项目中把各种嘉绒民间娱乐艺术及民俗表演纳入其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推进甲居藏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作为四川甘孜的一名人民教师,我曾经在甘孜州康定县捧塔乡中心校任教三年,让我有机会全面、深入的了解甘孜农村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由于地域的差异,传统陈旧保守观念的制约,严重制约着甘孜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根据我之前所任教的康定县捧塔小学的一系列了解和自己的走访调查、资料研读,总结了一点自己对四川甘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基本现状:

一、教育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不明确,部分地区偏离了农村教育的正确方向,没有突出素质教育;受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思想的影响,地方乡、镇党委政府缺乏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足够重视,缺乏教育目标的长远规划,缺乏对教育过程必要的监督检查;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手段和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正常规范运行。

二、教育经费不足。教育经费不足是甘孜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牧区县尤为突出。首先是基础设施设备不足,与当前教育发展不相适应;其次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待遇相对低,没有保障,致使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校舍设备简陋。甘孜农村地区教学设施设备基本上不齐全、不达标,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室,现在教学设备的缺失,使甘孜农村地区小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现状有着突兀的反差。近年来地方政府大力增加资金投入,修建和改建了很多农村小学,但是依旧难实现与城镇地区学校的同步发展。

四、学生流动性大。四川甘孜农村因为特殊的地理条件,无论是大小学生基本都得寄宿,同时多语种办学也加大了教学成本。自然条件恶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落后、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导致学生辍学严重和流动性大。

五、课程安排单一。藏区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虽然安排了相关的基础课程,但是着重点还是放在语文、数学、藏语三门课程上,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严重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师资队伍问题严重。教师资源缺乏,农村教师普遍严重缺编,如音、体、美、劳等学科专职教师,教师待遇相对滞后,导致大量优秀的骨干教师流失;藏区自然条件较差,尤其是乡村没有温暖的房子可以住,没有方便的网络可以使用,导致很多青年教师望而却步,不愿意来支教。

六、村民思想观念落后。一方面普九后政府加强了控辍保学力度,大部分家长开始主动积极的送子女入学,但仍有20%以上的家长迫于不送子女上学就罚款的压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送子女入学,想方设法钻空子,尤其是虫草季节,不愿意子女在学校接受正常的教育,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是鼓励子女上山挖虫草,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家长普遍的文化水平较差,思想观念封闭保守,倾向于子女进寺庙而不是进学校受教育。

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甘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如何解决当前的这些问题,是每个甘孜农村地区教师和民众都关心的问题,我个人总结出一下几点对策:

一是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体制。第一,转变传统的农村基础教育观念,使农村基础教育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对于甘孜广大农村地区来说,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使农村教育促使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和达到脱贫致富的需要;第二,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好教育部门和基层乡镇党委政府在办学上的关系,各负其职、各尽其责,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二是增加投资,改善办学条件。第一,改革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可以结合中央的大力投入、地方政府供给配套、多渠道积极筹措、鼓励民办教育、压缩行政开支等方式来解决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千方百计争取一些项目投资。第二,改革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管理体制。一方面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教育经费投资使用率,合理确定教师的岗位编制,提高教师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切实加强学校经费和收费管理,探索惩防并重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策教育收费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三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引导社会舆论关注藏区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藏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使藏区基础教育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老百姓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主动加强和支持自己的子女教育,为今后藏区的发展提供人才上的保障。

四是加强藏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藏区基础教育应该根据教育改革的主要精神,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全面深入有针对性的对藏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全面发展,除现有课程安排外,应该增加艺术、科学、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课程,提高整体素质。

篇11

在河南省努力实施“科教兴豫”的战略方针,着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现“三化同步”的历史背景下,近年来郑州市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积极推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城乡基础教育差异仍然显著。研究对2011年郑州市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整理,主要从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两方面对郑州城乡基础教育进行了相关比较分析。

1.1办学条件的城乡差异

郑州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异不大,且乡村和镇区在一些指标上不同程度地优于城区,镇区和乡村的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多媒体教室座位显著高于城区。此外,乡村小学和初中的生均图书量为18.73和37.70册,高于城区小学和初中的16.96和19.26册。生均计算机乡村初中为0.10台(农村初中平均每10人拥有1台计算机),高于城区初中的0.08台(城区初中平均每12.5人拥有1台计算机),乡村高中和城区基本持平,这表明随着郑州市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投入,郑州中小学办学条件城乡差距基本消除。通过比较郑州市城乡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可以发现(表2):一方面,对于学前教育,城区的办学条件显著高于镇区和乡村,城区学前教育生均图书量为7.12册,显著大于乡村学前教育(3.15册),城区学前教育生均数字资源为3.14GB,显著高于乡村学前教育(0.55),城乡学前教育办学条件的差异明显;另一方面,对于特殊教育,城乡差异显著,乡村几乎没有相应的办学设施和条件。因此,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是郑州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

1.2师资力量的城乡差异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表3),在郑州市基础教育中,城市在校学生人数和教职工人数均大于县镇和农村,特别是城市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人数和教职工人数远大于县镇和农村。对于特殊教育,绝大部分学生和教职工在城市,农村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职工。因此,从基础教育的数量来看,郑州城市的基础教育数量要大于县镇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区域分布并不平衡。从生师比来看,镇区和乡村学前教育的生师比分别为13.20和13.72,高于城区(8.53),镇区和乡村高中和小学的生师比和城区基本持平,只有初中的生师比较城区低。可见,郑州在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由表4可知,对于中学教育城乡教师学历水平差异不明显。但是,对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郑州城市的教师学历显著高于县镇和农村,城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15.49%和56.71%,高于乡村的4.76%和29.25%。总体来看,郑州市学前教育和小学的城乡师资水平差异明显,应该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师资水平,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比较可知(图1):一方面,郑州市城乡小学校均各科教师人数差异较大,城市小学各学科校均教师人数显著大于县镇和农村,教师资源的分布城乡间存在不均衡;另一方面,郑州市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学科校均教师人数显著大于其他学科,教师资源在学科间分布不均衡。由于受教育观念、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加之河南省学生人数众多,升学和就业竞争压力大,和素质教育相配套的招生考试制度与评价制度改革尚不完善,郑州市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容乐观,尤其是县镇和乡村小学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劳动等课程的校均教师人数不足。

2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

2.1均衡教育资源

城乡基础教育投入资源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失衡。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一方面,要均衡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通过分析,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相对城区比较薄弱,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均衡基础教育各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积极发展幼儿教育,着力提高幼儿园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巩固和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基础教育,努力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

2.2均衡师资

人力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是造成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别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师的素质。在城乡生师比差异不大,解决教师数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使农村教师在收入、住房、办公条件上与城市教师基本持平。尝试开展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实现城乡师资水平的平衡。另一方面,均衡学科间的师资配置。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大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劳动等课程的师资力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均衡生源

篇12

现如今社会逐步进入信息化状态,庞大数量和多种流畅传播途径的讯息在不同的行业中不断地充实着我们的社会。在如此便捷的今天,人们可以利用带有网络功能的各种设备得到想要的信息,信息也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进行传播。综上所述,社会步入信息化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特点:庞大的讯息量以及多渠道传播方式。

(一)庞大的讯息量

庞大的讯息量是社会步入信息化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繁杂的信息量中包含着各类讯息,有的对我们有用,有的则可以视为垃圾讯息。所以,在这个充斥着讯息的社会中,怎样才能更快捷地摘取自己需要的内容,怎样合理地使用讯息内容成为了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必备才能之一。摘取讯息的技能不是一时之间或短暂时间内可以学会的,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相关经验,提升自己对于信息的敏感度,这样才能更好地熟练运用讯息选择技能。面对繁杂的讯息,我们可能会出现焦躁、烦闷、反感等负面情绪,这都是信息充斥社会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正确看待信息也成为了教学的关键。

(二)多渠道传播方式

早期的讯息传播方式大致仅分为语言传播和实物传播两种。后续人们发明了文字、纸张等,书信、报纸逐步成为了人们传播讯息最主要的方式。但是无论是传统的传播方式还是较为新颖的传播方式,在当时来说,所传播的范围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制约。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也跟随经济的步伐一同发展,更多的群众逐步开始选择使用互联网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同时,现如今的电视、手机也都能够连接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内容,高便捷的信息获取少不了互联网基础。网络推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也进一步改进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形式。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媒介是社会步入信息化状态的必经之路,倘若没有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那么信息就很难保证其时效性和覆盖性,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也就会变得比较匮乏。

二、乡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近况

我国乡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和我国整体教育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相同的部分,目前,我国乡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依旧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城乡之间教学条件不同

很多农村的中小学是不具备微机房条件的,也没有过多的资金投资到信息技术教育领域,部分农村学校基础设置极度缺乏。再者,情况较好的学校内虽有微机房但是没有网络的连接,依旧不能使其作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出现类似情况的学校占有不少的数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教育资金的投入,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完成学业便跟随在外地打工的父母一同去其他地方求学,学生数量的不断锐减也延缓了学校的发展。

(二)城乡之间教师资历不同

农村的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资历不足的现象,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专业对口程度都存在缺失,特别是信息技术这类需要专业对口的教师资源更为匮乏。甚至于部分学校由于教师资源过于匮乏,出现了包班的情况,这种人员极度匮乏的情形之下,教师通常只能够教授主要的三门课程,面对看似“多余”的信息技术教育,很多老师则选择让学生自己使用电脑进行操作,没有任何技能讲解。更严重的情况是,没有相关设施的时候,教师会选择组织学生自习。

(三)城乡之间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不同

很多乡村中小学都会出现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首先,学校管理层面人员并不对其有足够的关注度,这与学校管理人员对相关信息技术教育的了解和认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倘若村子里没有网络或无法正常使用网络,学校相关领导在没有接触过网络的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对信息发展重视起来的。其次,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也不够深入,对其的理解总带着偏激情绪或片面性。再次,很多学生和家长同样也对信息技术教育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更加注重的是文化课程的学习。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知,我国农村中小学出现这种忽视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其构成现状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基础设备等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还有信息技术教育自身的特性关系。

三、加大力度,全方面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办法

(一)加强重视

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教育部应当对其多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引起各方的重视,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学校内的管理人员、教师等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关注。同时,相关部门也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校老师培训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知识技能,让更多的教师真正地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及其重要程度。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篇13

一、杨家沟村基本情况

杨家沟村委位于康城镇西北部,距镇政府5千米,东与南故乡村相连,南与康城村相接,西与上村相邻,北与丁家沟村接壤,总面积9平方公里。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杨家沟、韩家庄、前岭、土寺),农业总人口xxx户xxx人,

杨家沟村委有耕地面积xxxx亩,林地面积xxxx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xxxx亩)。农作物主要以玉米、小杂粮、马铃薯为主,但产量不高,收益不明显,种植玉米xxxx亩,亩产量平均xxx斤;种植小杂粮xxxx亩,亩产量xxx斤;种植薯类xxxx亩,亩产量xxxx斤。

二、产业发展现状

村里目前主要有三大脱贫产业:新一轮退耕还林、食用菌、特色养殖。带动主体有4个合作社,分别为:xx农业发展有限公司、xx养殖合作社、xx养殖合作社、xx香菇合作社。通过产业带动xxx贫困户户均增收至少xxxx元,达到产业全覆盖。2018年全村实现人均收入xxxx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xxx元。

三、制约村发展的因素

    1、人口结构老龄化及文化程度偏低。我村贫困人口中:半文盲24人,小学文化程度155人,初中文化程度167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2人。2、地理环境限制。人均耕地较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小杂粮等为主。3、气候条件限制。杨家沟村属黄土丘陵山区,平均海拔1100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5度,无霜期平均为124天左右,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雨量约500mm,适合种植耐寒耐旱的经济作物。3、基础设施条件需要完善。用于发展生产、方便群众生活的水、电、路、网等的建设升级维护有待完善,如前岭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和各自然村的饮用水维护工程和户通公路建设。4、群众思想观念保守。以食用菌发展为例,尽管多次宣传食用菌奖补政策和当前的市场交易形势,村民受观念所制,仍然选择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不愿发展食用菌种植。

四、2019年村发展思路

(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1.道路交通:2019年,实施土寺、韩家庄、前岭村户通工程。

2.饮水安全:2019年,对4个自然村的管道、设施进行日常维护,保障村民饮水安全。

3.电力保障:前岭村实施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安装100千瓦变压器,加大村动力电实施工程。

4.通信入户:实现前岭村的网络信号全覆盖。

5.农村环境整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立足村容村貌改善,开展农村改厕,加强“四堆”清理工作,实现垃圾定点,新建12个垃圾池,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6.农村绿化:丁杨路沿线7公里绿化亮化。

7.基础服务设施:扩建村级活动场所600平米,完善必要的配套设施。

8、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建设及设施配置。

(二)、产业发展:

1、巩固发展现有的羊肚菌种植和生猪养殖,实现产业稳步提升。2018年底,我村xx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并投入羊肚菌种植,带动zz户贫困户收益。2019年,我们将着力扩大该合作社的建设规模,投入更多资金,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并实现收益,巩固产业带动成效。

2、在巩固2018年土寺、前岭、杨家沟实施的1351.57亩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基础上,2019年计划实施补植补造、松土施肥,科学修剪等常态化管护工作。

篇14

【关键词】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思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更需要人才。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相对而言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再加上随着形势的变化,在校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农村学校的发展已受严重威胁。因此,如何解决阻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瓶颈问题,如何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如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绥滨县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相关资料,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绥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情况

(1)现有农村教师500人,35岁以下32人,35岁至45岁107人,45岁以上361人。

(2)九所农村小学校现有1200余名学生,三所初中学校现有350多名学生,共有1550多名农村学生。

(3)达到标准化学校6所,不具备标准化条件的7所。

二、绥滨县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教师老龄化严重。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生活条件差,很多教师想方设法往县城或其他较大的乡镇学校调,其中多以年轻教师为主,而剩余的多为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多数为45岁以上的教师,造成农村教师年龄偏大。

(2)师资力量薄弱。现在坚守在农村学校的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能承担教学任务教师少,师资力量薄弱。

(3)学生数锐减。为了孩子能在更好的教学环境中接受更好的教育,很多家长花费大价钱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造成农村学校学生锐减,生源不足。现在,绥滨县西部五所小学共有130多名学生,只能达到县城一校或三校的两个班级学生数;连生中学只有10多名学生。

(4)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缓慢。由于县财政困难以及农村学校学生数锐减,农村学校建设经费非常紧缺,致使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缓慢。

(5)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学方法陈旧,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但不能保障教学质量提升。

三、改变农村义务教育落后状况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①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提升农村教师业务技能,强化教师能力素质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②利用特岗教师招收政策招收大学生到农村学校从事教育岗位5年以上时间,为农村学校注入新鲜血液,提升农村教师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

(2)实现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师资配置等方面大力向农村学校倾斜。对学生数少的学校,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应当特别注重按照特设发展方面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扶持和投入,做到一校一品。并通过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使县城强校与农村弱校建立联谊,促进城乡学校之间的联手合作,实现城市和乡村优质资源共享,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监督评估,有效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使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等条件大体相当。

(3)办好家长学校。现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多数为留守儿童或有问题的学生,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学校要充分调动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愿和积极性,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实现家校互相合作,加强家校联系,加大对孩子的教育力度和监管责任,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4)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和福利。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工作艰苦,要积极增设提升广大农村教师在农村工作补助、交通补助、生活补助、班主任津贴等方面待遇,积极增大农村教师高中级教师职称比例,激励广大教师扎根农村教育积极性,保障他们安心农村教育事业。

(5)加大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农村学校改薄建设项目资金,力争在2020年底前对未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全面建设,使农村学校在软硬件建设上达到100%标准化学校,达到城乡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