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学补习教育范文

中小学补习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13 10:27: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小学补习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小学补习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0010-02

校外补习教育主要指中小学生参与的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课程辅导或补习活动,它是中小学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虽然到目前为止,补习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但其火爆的背后必定有其成功的缘由,本文试图通过透析校外补习教育的兴盛阐述我国当前中小学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众所周知,校外补习教育的教育形式与正规学校的教育形式不同,多以小班授课或一对一辅导见长,易于因材施教。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补习教师不仅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培优”,而且还能够在尊重学困生的基础上进行“补差”,将趣味性和课业内容结合起来,教育教学形式可谓灵活多样。补习教育的老师一般不是先武断地让学生跟上自己的教学思路,而是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来适应每个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纵使补习教育的师生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之上的,但补习教师往往能够将知识与方法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一并授予学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花钱在补习课堂上“买到了民主和自由”,姑且不论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单就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敢于跟教师进行讨论这一点精神氛围而言,就与正规学校有诸多不同。虽然当前学校也鼓励学生提问、发问,但大多教师愿意回答“体面的问题”,亦即说,如果学生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一方面教师可能不予作答,另一方面,基础差的学生本身也可能会因为自己过于简单的发问丢掉了“做人的尊严”,往往就会碍于面子而不敢提问。

另一方面,补习教育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上能够灵活自如,因材施教。补习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因材施教时,不仅仅囿于对学校课程的教学安排,而是能熟练地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进程;不仅能够根据一定的教学进程拓展其他相关的知识内容,而且能够把对知识的学习从专题延伸至综合,能使知识的讲解摆脱教案的束缚,能让学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理解化”,让学生一听即懂。诚然,也并非所有补习教育机构的教师都能如此因材施教,但相对而言,大部分补习教师都能尽职、灵活、不失幽默地因材施教。虽然正规学校的很多教师教得也很卖力,却难以突破照本宣科式的桎梏,不善于归纳和总结,不善于对知识进行理解性的自我构建。由此反观当前的学校教育,基本都是标准化的大班授课,无论是针对每个学生所持疑惑问题的解答,还是结合教学进度进行灵活的自我构建,都是很难展开的。在学校较大规模的班级中和班级授课形式下,学生个体的需要很难得到重视和满足。现如今,大多数中小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背诵,对学习本身很少感兴趣,得高分是他们唯一的学习动机。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当前虽然在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在教育实践上还不够精进,迫于升学压力,学校教育还没能真正扭转“假启发式”的局面,依旧没有打破“真填鸭式”的应试教育。

二、学生课业评价方式片面

如果说补习教育的兴盛是由应试教育模式直接导致的,那么当前对学生课业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应该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校外补习教育形成的规模越大,生成的影响范围越广,昭示着应试教育的“运行轨迹”就越明显。虽然校外补习教育也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换言之,补习教育的存在也是与学校应试教育相适应的,但补习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学生发展性教育评价实践的领跑者。长期以来,大多数补习教育机构均把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作为补习教育的第一课,他们能帮助学生找到跟进学习的切入点,而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基础上。不管基础怎么样,学生每解答对一个小题目,每获得一个新的思路,哪怕是不成熟的,都会得到教师的极大鼓励。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尽管补习班也有“拔苗助长”的嫌疑,尽管补习教育没有摆脱为提高升学率服务的窠臼,但客观上它不仅为“吃不饱”的学生准备了他们需要的知识,而且也为“胃口不好”的学生开启了学习的欲望。

应试教育异化了教育的本真,扭曲了对学生的评价。虽然我国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改革已推行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引起了教育思想的更新,但依旧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教育教学依然没能脱离高考的指挥棒,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虽然考试制度是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出发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但却在客观上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扭曲了对学生的科学评价。随之也派生出很多负面的评价“视角”,譬如,在家长眼中最好的孩子是能考高分的孩子,在老师眼里最好的学生是升学有望的学生,为了成绩,如此种种,无不扭曲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评价,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扭曲了学生正常的心理发展,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众所周知,德、智、体、美、劳这“五行”并行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如今的教育“唯分数和升学率是图”,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因为学校和教师多抽一点时间搞素质教育,就很有可能会使学生输在应试教育的起跑线上,如此一来,学校升学率不高恐怕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入学率,来读书的人少了,学校会面临诸多“不景气”,因此,可以说,应试教育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学校的生存。从教育的最高使命而言,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大利益所在,也应是学校评价学生发展的正确途径,而如今的学生发展评价方式令人担忧,它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存在价值,更有甚者,很多学生和家长为了高考丧失了亲情和理性。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属于新时期的学生,以如此方式评价学生,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不利。

三、优质教师资源短缺

由补习教育的火爆我们大概可以推知,优质的师资应当是学生接受校外补习教育的首要选择。客观地讲,大多数校外补习教育机构的教师都能通过一种超常规的教学模式,既使知识得到传递,又使方法得到传授。因为这些教师在准备带学生的时候都立下了“带兵军令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补习教师的教学能力还算是过硬的。当前很多教育培训或补习机构多方集纳优质师资,为广大应试学生和家长召集了一大批“决胜的军师”,因此尽管看似普通的请家教补习现象,却反映出学校教育优质师资短缺的教育问题。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获得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能进行畅通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学生能够深受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作风以及意志、品质的影响。目前,虽然国家在教师培养和师资培训上进行了很大的政策和财力倾斜,但优秀的师资依旧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教学的需求。这不仅表现在优质教师量的不足上,而且表现在师资布局结构的不合理上,主要体现在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布局分配不合理,城市和农村的优秀教师布局不合理,而且后者在数量上总比前者少。应该说,优质的师资是推动提升教学质量,增长学生知识和完善学生素质的关键与核心,学校没有优秀的教师,即使有再好的基础设施也只是摆设。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核心又是教师资源的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的师资配置方式也开始由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原本是基层或普通学校的优秀教师逐渐流向生活条件更好的发达地区或重点学校。当前这种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而产生的“名师短缺”现象,造成优秀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许多学生在学校没有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学生被迫接受不太适应其教学方式的教师,进而导致对课程产生厌倦,这种现象似乎只有通过校外补习教育才能得到一定的缓解。

四、部分教师行为乃至师德存在不足

首先,相关研究表明,大约有37%的参加校外补习教育的学生认为参加补习的原因与学校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关。同时,据国内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学生喜爱教师的程度与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程度密切相关,一致率达95%以上;而学生对教师不满意的程度也与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不喜欢程度有关,相关程度达80%。虽然参加校外补习的学生也不乏成绩较好的,但应该看到,参加校外补习的学生大多是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潜力生”。为确保升学率,一些教师把更多的爱和关注投到那些成绩好、升学有希望的学生身上去,令人诧异的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实行“订单提问”,看谁有升学的希望就把大部分解答的时间“奉献”给谁,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只能算个陪读而已!教师的这种行为客观上疏远了与大多数学生之间的关系,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不信任的“壁垒”,增加了相互间的“歧视”和“怨言”,无奈之下,很多学生只能另请高明(请家教或参加校外补习班)。其次,有些教师特意“照顾”的学生不一定是成绩好的学生,而往往是有“背景”的学生,这一类教师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善于因“财”施教,依“礼”待人。虽然这种行为被全社会所诟病,全然不符合教育公平的宗旨和教育改革的原则,但一些教师由于缺乏道德意识,依旧我行我素。最后,一部分本身从事校外补习教育的教师,虽然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一视同仁,但由于他们大多都吃到了“高薪补习”的甜头,在课堂上往往保留“看家本领”以留为课后换取补习费用。总而言之,当前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虽然在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上比以前有所提升,但教师的师德问题却令人担忧,如不及时纠正,阳光下的事业也会布满阴影。

篇2

校外补习学校教育中小学生一、校外补习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校外补习在学科内容的深度上对学校教育进行了一定拓延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部分学校都严格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均衡分班,既相对均衡师资配备,也相对均衡生源优劣。在“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状况及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以湖南省娄底市和湘潭市为例”的课题研究问卷调查中(以下均简称为“问卷调查”),有一组这样的数据:1252份有效问卷中,曾有74.2%的孩子参加过校外补习;同时,有89.34%的孩子平时成绩都在80分以上。由此可见,参加校外补习的孩子中以成绩优异者居多,这些成绩优异的孩子由于自身学力大而没有在学校教育中吃饱,因此,他们迫切地想在另一片天地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学习成效,这样,校外补习伴随着学校教育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给学校教育补充了更多丰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增容与延伸,从而为学校教育的良好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校外补习在课程项目多样化上对学校教育进行了较大丰富

中小学校以课程的方式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科目尽管开足、开齐了国家课程标准的课程,但也无法满足各种各样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主流学校还缺乏各种个性化的师资力量,也无法开满各种各样个性化的课程,学校只能结合自己独特的校情来选择一些彰显本校特色文化的科目来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校外补习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调配,便产生了跆拳道、棋类、戏剧等各种更加精细化的学习项目,在课余时间,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日益突显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参加艺术素养类补习的学生占到了17.36%,较大地丰富了学校教育未能满足个性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内容,为培养学校综合型人才、社会多功能人才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三)校外补习在学习兴趣的广度上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较好激发

问卷调查显示,参加校外补习是由于自己想参加、是因为自己感兴趣的学生达57.80%。并且,学生补习的项目涉及文化考试学科类、艺术素养类、运动训练类、智力训练类、科普活动类等,同时,在772份有效问卷中,有622名(80.57%)学生觉得参加补习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足见,校外补习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使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体验中得以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行者,趣使然。所以,校外补习在学习兴趣的广度上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较好的激发,从而对学生个体的学习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对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

二、校外补习对学校教育的有益挑战

(一)对师资管理的有益挑战

首先,看一组问卷调查数据:

你认为补习班的老师如何?(有效卷共776份)

很好,比学校老师好。(244份,占31.44%)

和学校老师差不多。(479份,占61.73%)

还不如学校老师。(53份,占6.83%)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能知晓:校外补习机构的师资力量不比主流学校差,甚至比主流学校的师资略微强大。

校外补习的施动主体也许有个体户,有注册公司等,但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利益最大化。那就要求补习机构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要能足足地吸引学生、吸引家长。因此,补习机构的有效做法是开设孩子们感兴趣、家长又认同的课程,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用劳酬均衡、高薪吸引、培训业务等做法进行教师队伍特色人才的储备,这样,特色师资都能比较稳定地留在同一个培训点。

另外,校外补部分属于小班制教学,其优势有:小班制教学,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关照孩子的兴趣激发、个性思维、品质培养等。

校外补习机构企业化的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对主流学校的管理形成了有益的挑战。由此,近几年来,为了对师德好、业务强的老师进行有效的激励,很多学校都严格推行奖励性绩效的考核和奖励。由此,在师资管理与储备上,校外补习对学校教育形成了有益挑战。

(二)对课程设置的有益挑战

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课程学校里没有开设,社会上的校外补习机构却有。大部分孩子一到放学或者一到周末就会赶往校外补习地点。这种现象从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与注意:在校学生这么多,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也这么多,实际操作时,又不能让所有孩子整齐步调地都喜欢哪一样?于是,就在很多学校悄无声息地诞生了“走班制”的第二课堂,学校开设足够多的学习项目,尊重学生个性或天赋,在一周的某一个时间段,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走班制”的出现,就是校外补习对学校教育形成的有益挑战之产物。

(三)对办学效果的有益挑战

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显示,由于参加了校外补习,有86.03%的学生成绩得到了提高,有91.36%的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有90.94%的学生个人整体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这样的学习效果,对主流学校的教育教学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那么,主流学校在迎接新市场、新信息的每一次挑战时,也冲击着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与校外补习机构的碰撞、对接与融合,从而使校外补习在办学效果上形成对主流学校的有益挑战,引发了主流学校更多的思考与改革。

三、校外补习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冲击

现阶段,由于市场准入、市场监管等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校外补习机构仍然存在良莠不齐、管理不力、投入过低等一些不合格现象,办学思想定位在应付考试和获得经济利益等这些自我倾向很强的方面。如此种种,会占据学生更多自由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会让某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烦闷难受不良情绪;也会剥夺学生户外活动、人际交往等社会实践的锻炼机会,给学生在主流学校的学习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经问卷调查显示,校外补习是一种无法切割的教育现象。有很多学生及家长对校外补习并不反对。基于校外补习的无法回避,也基于校外补习对主流学校教育诸多方面的利弊影响,希望相关部门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优化校外补习,争取使校外补习更多地给主流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篇3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书育人 只教不育 教师信仰缺失 重建

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精神引领,它能把教育观念或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并贯彻始终[1]。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永恒的、持久的、激励性的力量,教育信仰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当前在我国教学中,“只教不育”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学生个性化发展被磨灭,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规格。

一、教师“只教不育”的危害

“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教”的根本目的在“育”,“教”是“育”的一种手段,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的本质。教师产生“只教不育”教育信仰,是忽视了“教书”兼“育人”的同等重要性,势必对教育产生诸多危害。

(一)对人才培养的危害

1.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以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决定教育内容的依据,机械地将这些间接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品德、智力、体质、身心发展如何,则漠不关心。因此,在教育中知识教育占主导地位,智育寥寥无几,德育不受重视,甚至有的学校将体、美、劳教育变相取消[3]。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匠”,教导学生成为被动吸收知识的“机器”,结果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2.不利于学生公平接受教育

在激烈的考试升学竞争压力下,分数作为唯一选拔人才标准,教师教学只重书本知识且面向少数优秀学生,用一把尺子度量人才,不利于学生的教育公平。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气质,教师要坚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进而给予关注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以便引导和帮助学生长善救失,而非泯灭学生个性。

(二)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危害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是教师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思想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开端,即教师从事教书育人这一特殊职业积极的心理准备和稳固思想基础。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育活动的支柱和前提。教师“只教不育”,是教师教育信仰缺失的结果,如果不及时加以修正,就会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带来诸多危害。

1.教师专业知识被局限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具备所教学科知识,还要掌握必需的普通文化知识及教育学科知识等,并不断积累、更新。在教师“只教不育”的教育信仰影响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只传授和更新自身学科知识,不主动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素质发展,缺乏相应的教育学知识,势必造成专业知识匮乏。

2.教师专业能力被限制

“只教不育”,教师就成为“匠”,成为僵化式培养人的“机器”,单单具备教学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评价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除了教学能力外,教师还应具备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能力、监控调节能力等。由“只教不育”转变为“教育并重”,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重要举措。

3.教师教育思想混乱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当今,不少中小学教师对教书育人本质产生误解,来自各方面的因素扰乱了教师思想,教师不再视该职业是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跳板,而只是一种谋生和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以致教师不会以全身心投入的方式对待神圣的教育事业。

二、中小学教师“只教不育”教育信仰偏差形成的原因

教师“只教不育”现状源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教书育人”信仰的偏差理解,使得“教书”与“育人”相对割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认知的缺失

教师信仰是以“确认”为思想前提的,任何教育信仰首先是建立在清晰而笃定的教育认知基础上。没有一定的教育认知作理论支撑,教育信仰会成为无依据的自以为是。教师教育认知主要包括对教育工作的认知和对教育作用的认知,当教师对其一或其二教育认知出现缺失时,教育信仰随之出现偏差。教师“只教不育”是教师缺乏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知,错误理解教师职责造成,他们只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性,却忽视德育在学生身心成长中的作用。

(二)教育情感的迷失

教育情感是随着教育认知的产生出现的,是教育信仰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具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育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情感,如果缺乏积极的教育情感,教育的认知就很难转化为教学行为,难以形成教育信仰,产生为教书而教书,造成只教不育。

(三)教育意志的丧失

教师的教育意志能够帮助教师坚定对教育事业的信仰和行为,把教育当做一种事业来追求,即使遇到重重困难,也不会丧失教育意志。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权利、利益、名誉等诱惑常常极大地冲击教师已有的各种信仰,在“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教师教育意志丧失导致的师德腐蚀并非个别现象,继而出现教师职业倦怠、只教不育等教育信仰偏差的现象。

三、转变中小学教师“只教不育”的对策

转变教师不正确教育信仰对实现教育目的意义非同一般。教师重树“教育并举”教育信仰,引导学生思想、个性、意志和行为健康发展,是解决当下“只教不育”教学现象的前提条件,也是当前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提升教师积极的教育情感

情感是激发信仰的引子,是维持持续某一行为的动力。教育情感是教师教育信仰的助推器,有了情感才有努力做好事情的期望。首先,加强对模范教师的宣传和学习。学习优秀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甘为人梯的高尚人格,唤醒并强化教师的教育信仰。其次,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的使命,加强对教师本人的培训与教育,使其逐渐树立使命的意识,这是培养积极的教育情感的基础。

(二)磨炼教师坚定的教育意志

教育意志是教师执著坚持其教育行为的动力,教育贵在坚持,不能缺乏连续性。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一个教师应当拥有从内心真正接受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即使遇到各种困难,也不会阻挡他追求教育信仰的脚步。其次,教师要实时自我监控,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及时自我反思与监控,不断在潜意识中坚定教育意志,端正教育信仰。

参考文献:

[1]徐月欣.教师教育信仰在现实中的误识与重建[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03.

篇4

关键词: 西部农村 德育教育 国外德育 立足点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革命的进行,新时期知识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西部农村学校的学子们的现代生活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新的外部挑战,找准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已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就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国外德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比较,提出新时期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立足点。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综述

1.关于对德育的认识与管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但存在着社会、家庭与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得比较牢固。但是,有的学校还错误地认为教学工作上去了,分数成绩上去了,学校的德育就无可指责。

从学校内部的管理看,大部分学校对德育工作抓得较紧,强调德育的计划,保证德育的活动时间,明确方方面面的责任等等。但是,学校形成的德育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以校长挂帅、班主任为骨干、课任教师全员参与、党团组织积极配合的德育工作系统还流于形式。

2.关于德育的内容与方法

从德育的范畴看,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都成为学校德育涉及的领域;从具体内容看,传统美德教育、国情教育、“五爱”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30多项内容都进入了学校德育。丰富的德育内容为我国学校德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目前,如何整合极为广泛的内容,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过分强调思想改造,片面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通过“循循善诱”去激发学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经常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学生道德发展的自我需要和内在机制对立起来。因而大多数校长和教师仍然长于“管”和“灌”,而短于“放”与“导”。

3.关于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总体上讲,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是我国中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特点。但是,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作用更为明显:他们政治上关心国家大事,但对了解和参加政治活动缺乏热情;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有强烈的独立自主需要,却对学校的马列主义世界观教育有逆反心理;苛求社会和他人为其提供更多的条件,却缺乏社会责任感,更缺乏感恩意识;他们生理的成熟、能力的发展先于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的成熟,却盲目自信,认识事物只会横向比较,不会纵向分析,处理事情自律少、规范差。这些缺陷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国外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1.时代主题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学校德育。许多与我们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也都采取具体措施,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日本认为:轻视德育投资的思想值得反省,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英国认为:只有不吝啬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2.综合化趋势

公民教育(包括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德育的共同课题。目前国外在德育理论中都注意到多学科基础的综合,力图广泛吸收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新研究成果,加以借鉴和补充。美国已形成了传统方法(即理论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方法(通过课外活动潜移默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3.适应性趋势

国外德育非常强调适应性,有人称之为“适应道德教育”。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

4.实用性趋势

美国学校德育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轻理论,重行为;轻说理,重管理”。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有的把道德教育教材编制成易于操作的程序。

5.素质教育趋势

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是国外德育的普遍发展趋势,在各国的德育目标、教育内容、德育方法的应用中,都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整体素质。例如: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10点建议中,要求学校注重向学生传授正义、勤奋和尊重他人等美德,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

6.重视传统趋势

当代世界范围内激荡着一股“传统热”、“寻根热”、“儒学热”,成为国外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立足点

1.立足于德育的主体性建设

德育的主体性主要是德育工作主体和德育对象主体。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德育对象主体是学校的学生。要使德育工作者的职能由单向灌输现成的思想道德理论转变为关心、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使自己也受到教育,获得发展。由此,德育工作主体的角色也相应地要由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主体德性发展的“良师益友”、“人之师表”。

2.立足于双向交流的德育过程和方法

德育不是居高临下单向灌输,是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的互动过程。把德育作为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相互作用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实现的活动,真正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亲密友爱的关系,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受教育者内在道德需要和思想自觉;优化环境,交流情感,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动人心弦的共鸣中主动实现思想道德的“内化”;教育受教育者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让他们在开放的情境中锻炼自辨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能力,在生活里学会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上不断适应新的客观要求,则是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和重要举措。

3.立足于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德育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育者并使之成为他们由衷的需要、喜闻乐见因而卓有实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

4.立足于开放式的施行方向

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多元多彩多变的现代世界,德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为了造就开放社会中能够自学自强自律的思想道德主体,而让受教育者置身于开放的教育环境和过程中,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开放中,不断实现着自己的发展和更新。德育思维的变革也要开拓新的视野,不断吸收世界文明的新成果,德育内容要有一个基础性相对稳定的系统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关注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思想道德上的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和新热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张扬,思想道德批判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实现德育内容的不断创新。

5.立足于综合型德育系统

篇5

关键词:小语中高段;三层六步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138-01

阅读课重点体现在“读”上,那么怎样在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直至语文能力,我们一直在摸索、探究、归纳、总结。近几年来,我们从原来注重学生的知识取向转化为注重能力取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学会做人。通过大家反复研究,我们觉得“三层六步教学法”比较适应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课堂教学。

一、“三层六步教学法”的内涵

三层是指“读通――读熟――读透”六步是指三层阅读中每层有两步,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读通”是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初知课文大意

这是学习课文的基础。由于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要生成的内容很多,从而我们把很多内容放在学生的预习中去。比如把课文读通顺、生字词语等。虽然识字与写字己不是高段学习的重点,但在高段教学中仍然有识字要求,这就说明我们不能对这一版块弃之不顾,只是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学中老师可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把这一块教给学生自己解决(这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但在开课时她用抽读、听写、了解课文大意是否知晓等方式检查了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师生合作纠错,巩固(这是合作交流的过程)。只要平时教学中注意培训学生的预习习惯,他就会去反复读文,从而把课文通流利。也许他还会发现一些问题这就对后面的“两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读熟”就是要全面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小学中高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也是一个把课文读薄的过程。俗话说:“熟方能生巧,熟方能生彩。”一点不错,只有把课文读熟了,才能通过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个层次的阅读主要在课堂进行,阅读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对比读、默读、根据问题找重点段落读等,其中仔细默读课文抓重点词句是深入理解的重要方法,学生可以边读边想边批注,养成读书就动笔的好习惯。然后学生师生合作交流,并相机纠错、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以先阅读后交流,也可以穿行)。

3、“读透”就是深入领会文章内容折射出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从而倚情品文,读出韵味,领悟文法

如果说读熟抓主要内容是把课文读薄的过程,那么读透就是把课文读厚的过程。高段的课文很长,我们不可能句句俱到,那么我们就抓重点的句段。去抓最能理解文章思想,领悟作者表达方法的句段来边读边品,品出韵味,领悟文法。(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往往是穿行的)

二、正确处理“三层六步”教学中各方面的关系

1、“三层六步”内部每层相互之间有机联系

前一层是后一层的基础,后一层是前一层的提升。三者关系是阶梯或螺旋上升式。只有读通了,才能全面理解,达到读熟;也只有读熟了,才能把文章读透,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读出韵味。同时教学中也不能孤立地先解决前面的层次,再解决后面的层次,特别是“读熟”、“读透”可以穿行。

2、要深入理解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提倡独立思考,方式多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批注、边读边查阅资料、边读边询问等学习习惯,逐步使学生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合作交流”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多种方式,其中生生交流还包括前后交流、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方式,教师在选用这些方式时不能一概而论,应当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即使不能在全班交流的,也要让其能在其它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教师应在“合作交流”中力求做到“四个关注四个当堂当”(即: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疑难问题、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当堂训练、当堂消化、当堂检测、当堂纠错)。还应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学会质疑、学会笔记,学会运用。

“自主学习”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合作交流”得到的收获又是下一轮“自主学习”的基础,两者交替螺旋上升。

3、正确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

全面理解课文内容不是对每一词每一句每一段进行详解,而是把句段的理解放在全文角度去思考(有的课文甚至还要放在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思考)。教学中不能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讲解,而应当设法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展开学习,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正确处理好独特感受与主流价值观的关系

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关注点不同,导致其在阅读和思考的出发点也不一样,所以最终的归属点也就不一定相同。我们在教学中都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世界是千差万别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5、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篇6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大部分农村学校,地处偏僻地带,信息闭塞,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师不能查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只能相互商讨定夺。这样,不仅浪费更多的时间,而且有时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学辅助工具无非是一块黑板、几张卡片而已。如果农村学校联通网络,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排疑解难,和一些先进教师在网上交流经验、互相切磋,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时了解教育信息,把下载好的课件、练习、教学案例进一步处理,然后设计出适用于自己教学需要的内容。如果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教学辅助工具不再是一块黑板、几张卡片,教师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可减轻工作强度。比如,一名教师同时上两个年级的课程,可以给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运用DVD观看教学光盘,这样,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农村学校的学生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只能在课堂上练习说普通话。然而部分教师自身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更谈不上流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要学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不可能的。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先听到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然后练习说,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大部分农村学校缺少图书室,即便有图书室,但室内的图书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内容陈旧。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甚少而且陈旧,查找资料更困难。如果联通网络,学生通过网络既可以了解丰富的知识,又可以解决疑难问题,为学生开辟了一条通往知识海洋的航线。学生可以通过这条航线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增强教学效果。比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以前只能靠教师的读和讲、学生的听和读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不爱学。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播放《飞夺泸定桥》录像片段,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听水流的声音想象出大渡河河水的湍急,从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摇摇晃晃的铁链上爬行可以想象出当时夺桥的残酷,从而进一步理解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这一主题思想。

又如《社会》课,以前,教师只能看课本读,学生听,对一些历史内容找不到扩展资料。学生对内容不容易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能听教师读和讲,还能够看录象片段、上网查出一些扩展资料。这样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社会》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很有乐趣的。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通过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能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学习,可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示范和指导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特有的资源共享性和信息的搜集功能,使得教师能从传统手工备课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放到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做上课的准备上来。除了教材和教参外,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和下载最新教学教学资料、优秀教学课件,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展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和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加工和创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电子备课特有的修改和编辑功能,也更利于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中绝不可忽视。在农村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才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才能紧跟时代不掉队,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篇7

一、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不断探索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不断探索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终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朱熹不是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异人也”。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的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三、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中不断探索学习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四、勇于实践,在生活中不断探索学习

篇8

摘 要:校外补习教育的持续升温使由校外补习引起的问题日益凸显。通过了解当前补习教育机构的现状,了解目前补习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规范校外补习教育机构的建设及管理。

关键词:补习教育;补习教育机构;现状;问题

教育改革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校外补习教育也渐渐为人们所熟悉,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据有关部门2012年不完全统计,国内正式登记的从事补习教育的机构有大约一万多家,平均的注册资金达到二十万元人民币,而教育从业人员的数量约达到二十五万。而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一数据也在变化着。随着补习的升温,补习教育机构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并且研究的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对民办教育的办学层次、办学范围、办学规模都有相关规定。而在校外教育的现实发展中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

一、补习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补习机构良莠不齐

根据对湘潭市目前市区现有的补习机构的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在湘潭市区的补习教育机构中,在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从事相关文化类补习教育的机构有34家,而实际从事中小学校外补习服务的机构约达到53家。

1-1 2012至2013年湘潭市在册校外补习机构表

2012年2013年

雨湖区16家雨湖区19家

岳塘区15家岳塘区15家

这些机构大致分为以下两类:(1)正规注册的补习教育机构。这类机构有独立的法人代表,并且经过国家政策的合法审批,经营的证照齐全,配套的设施及服务完善。(2)非正规补习机构。这类补习机构对外宣传通常称规模大,师资雄厚,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然而细心了解后会发现其在一些环节存在不规范的操作。例如国家相关政策明令禁止“一证多址”办学,要求办学机构必须达到“一证一址”。即相关法规要求,社会办学机构不得在办学许可证核定的办学地点以外办学,不得擅自设立分支机构,“一证多址”属于违法违规办学行为。根据调查可以发现,湘潭市区未注册、待规范的校外补习机构与已登记注册的校外补习机构的数量旗鼓相当。

(二)师资来源复杂

不同于学校师资结构的稳定,校外教育机构的师资结构相对要复杂得多。校外补习机构的教师大致来源于三类。①从事教育行业时间不长,经验尚浅的专职教师。这类教师一般是由机构从社会招聘至机构,参与机构的运营。②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已经退休的教师。这类教师退休前从事教学一线的工作,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退休后,由于受聘于补习教育机构,继续从事补习教育服务。③从事教育一线工作,兼职于补习教育机构的在校教师。这类教师在学校有稳定的工作,在工作之余继续在补习教育机构从事相关的补习教育服务。由于对学校教育熟悉,故能在补习教育中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深受参与补习的学生及机构的欢迎。

(三)深受学校教育影响

由于校外补习教育是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尽管其课程设置的形式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别,但其教学内容仍然是围绕学校教育的内容而进行。湘潭市内补习机构在教材的选择上有的是直接按照目前学校教学中的中小学校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教学;有的是选择其他教育发达地区的原版的教材进行教学;也有的教师在教材上不会进行规定,而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教学活动。这说明大多数补习教育机构在教学上并没有统一而规范的教材。

随着这种功利色彩浓重的补习的开展,人们发现校外补习教育在减负号召下却加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校外补习的最根本目的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的提高。这一目的注定了其教学脱离不了学校教学的内容。在有限的补习时间里,教师教学时往往会被要求将补习的效果达到最优化,这样既确保了学生的补习需求,又保障了补习机构的效益。

二、补习教育机构问题原因分析

(一)缺乏有效政府监管

如今《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不能适应对日益庞大的校外补习机构的管理,补习教育机构管理需要统一、合适的标准。我国义务教育尽管已经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基本教育需求,但是日益巨大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又使补习教育有着庞大的市场。政府职能部门在对补习机构的管理时涉及到劳动部门、工商部门、教育部门等,然而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管存在交叉地带,相互之间缺乏协作性,导致尽管涉及多个部门的管理却又造成了多个部门不管理的现象。很多非法办学的机构正式在这种监管的灰色地带经营着补习机构。

(二)教师管理机制不成熟

目前湘潭市部分补习教育机构的外聘人员为在校教师,这种单纯依靠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的约束来禁止其参与的解决办法显得有些不切实际,这必然造成补习机构在教师管理上的混乱。很多有补习需求的学生认为机构中在校教师往往比非在校教师更能提升学业成绩,能准确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补习服务。而就教师自身而言,在学校教学之外通过补习能提高个人的收入水平,为个人带来经济效益,并且通过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结合,能提升个人教学能力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三)自身管理存在不足

目前湘潭市的机构规模以中小机构居多,人员构成相对比较简单,机构内部大多没有十分完善的管理机制;就师资管理而言,兼职教师的数量超过专职教师的数量,教师之间的专业水平差异较大;费用收取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不同补习机构在不同补习类型之间的学费收取存在一定差异;就教学而言,大多数补习机构的教学在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违背了对学生施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的。长此以往,不利于参与补习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我国素质教育开展的阻碍。

三、优化补习教育机构发展策略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

针对补习机构目前混乱的局面政府部门更应当承担起监管的责任。(1)利用当今发达的网络为其搭建网络平台,如在政府网站开辟校外教育的专栏公开其在校外机构中的管理,利用官方的公信力来帮助人们辨别非法办学的机构,一面对正规的校外补习机构进行维持,一面加大对非法补习机构的治理。(2)针对收费乱现象进行治理,进行指导定价。(3)建立反馈机制,要求机构与参与补习者签订服务合同,并且在服务结束后,要求参与补习这进行信息回馈,通过这种方式促使补习机构致力于提升自身教学及服务的水平。

(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对于为校外补习教育服务的教师,政府部门必须予以登记管理,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只要在校外补习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了补习服务,就应当在管理部门登记,有了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不止是维护学生的利益,也是对教师自身利益的保护。通过政府的监督,能规范整个补习行业的正常运行,维护教师的根本利益,也能使教师在监督下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在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补习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

(三)优化教育机构管理模式

优质的补习机构定期开展教育讲座之类的活动来为机构本身做一个公众展示,让公众能够对其的教育理念、师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有初步的了解。而通过这种形式的讲座能使社会公众更加真实、客观的了解补习机构,认同机构的教育理念,为机构获得社会认同及肯定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补习教育机构的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2013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湘潭市中小学校校外补习教育现状调查“(S130051)

参考文献

[1] 马克・贝磊.补习性私人家教:规模多大,意义如何[J].比较教育研究,2000(1).

[2] 王吉.关于补习教育的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8).

[3] 陈东利.校外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革举措[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1).

[4] 袁立新.关于我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师资培训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06).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63-01

一、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欲望

现行的语文教材将“写作”项目放在了“口语交际”栏目之后,笔者认为:写作就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的书面化写作,从一定程度上说,作文是书面化的语言,学生的作文水平体现了学生的语言技能,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则和教师、家长的科学引导是分不开的。在新时期,有教育学者认为作文就是对话,是学生和老师、和同学、和父母、和自己的对话,他们将自己想说的话、想描绘的事物、想表达的观点进行论述,就成了作文在直接体现。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学生自身的表达欲望、写作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让他们认识到表达对于人际交流、社会关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表达、创新写作。小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积累不足、写作水平较低,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用词不准确、语序混乱等现象,面对这些,教师要多一些了解、多一些引导、少一些批评,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不断进步,所以能把思想表达完整。特别是在面对学生的作文的时候,教师要能细细斟酌,反复思量,不能枉下断论,以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或者创意。为了常能与学生进行书面对话,及时有效地捕捉学生内心的讯息,我布置了一个百字短文的作业,每两三天一次,不求字数,不拘形式、内容,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对于课堂的建议、对于同学的意见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不断提升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信息

有人表达,也要有人善于倾听,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表达内容,进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表达目的,学生也要学会倾听教师的评改意见,了解自己需要进步的方向,进而不断的提升写作技能。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信息,以便能够更好的进行表达与写作。有教育学者从人类学的观点将学生的写作分成三个阶段,儿童时期是兴趣写作,少年时期是率性写作,青年时期是公民自由写作。当面对的是儿童时期的小学生时,我们不仅要善于创造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孩子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和倾诉的话语,我们还要努力确保他们倾诉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做最好的聆听者,让孩子乐于想向老师倾诉。而且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怀着真诚的心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同喜同悲,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倾听。教师对于学生的倾听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引导他们善于表达、敢于表达,这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都有重要的促进价值。此外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倾听,倾听同学们的表达内容,了解同学们的表达目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洞察能力都有重要的促进价值。

三、鼓励学生进行素材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基础素材,作文写作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平常教学中很多学生感觉作文没话可写,归根结底是由于写作素材的缺乏。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的作文素材无处不在,只是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观察。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发现。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之所以会思路狭隘,是因为他们生活素材积累不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他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因此,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到大自然中去寻求作文的素材。在这方面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留心周围的人、事、物。如自然界中的风云雨雪、花草树木等四季变化;动物的形状、特征和生活习性;与自己常接触的人的外貌、言行和个性特点等。其次,引导孩子生活绝不仅仅指身旁无聊的琐事。他们会发现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生活,捕捉生活的微小的闪光点,加以展开。例如通过同学之间的矛盾与误会我们能够发现彼此之间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沟通有多么重要,通过四季的转换我们能够认识到草木的荣枯,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心胸。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计民生,学会用广阔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避免作文“小家子气”和“内敛”的趋向。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他们学会了观察、发现、思考,就会明白生活处处是作文,例如访美期间的演讲,受到的待遇等等,通过这些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强盛,培养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四、引导学生品尝成功喜悦

在教学中我们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成绩越好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往往更高,可见表扬、鼓励对于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作文评价中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简单的从作文的质量、技巧入手进行评价,作文好坏不在长短、形式,而在真情实感,只要能打动人心的就是好文章。如有些作文程度差的孩子常写不长作文,但是遇到一些他感兴趣的内容,总能写出几句精彩的,真挚的话语。我都会给予高度评价。通常我还会把学生的好文章打印出来,贴在板报上,进行展示,还在语文兴趣课上宣读,评价。当孩子充满表达的激情和欲望,才能达到写作的最佳状态。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写作趣味,扬长避短,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击活我们的写作课堂,才能使使学生的作文有创意、有个性、有魅力,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他们作文技能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补习教育 学校教育 影子 冲击

一、补习教育――学校的影子

补习教育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补习[1]。补习教育之所以被称作学校教育的影子,是因为它模仿学校教育,当学校课程发生变化时,补习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是同步变化。学校教育发展壮大,补习教育也日益扩张。在有些国家,补习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城市到农村,都可以看到补习教育现象。因为补习教育的辅导内容以学校课程为基础,这也让补习教育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由于家长的跟风从众心理,部分学校教学效率不高等原因,使得补习教育日益发展壮大,给学校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二、补习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冲击

(一)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补习班的大量存在,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很多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课外的补习,在课堂上三心二意地学习,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浪费了教育资源,并使得课堂教学质量日趋下降。部分家长给孩子请了家教,有些家长并没有请家教;部分学生是补缺补差,有些学生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或提前学习新内容,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参差不齐,从而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间接影响了学校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分散教师教育教学精力

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收入而选择课后给学生补课或在补习机构做兼职教师,这都分散了他们大量的教育教学精力,并且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教育教学是项很繁重的工作,教师除了上课,还要花大把的时间用来备课和改作业。也就是说,除去教学和家务的时间,教师已经没有多少空余的时间了。然而现在,部分教师还要拿出时间去做家教,这必然压缩了他们用于学校的教学时间,转移了他们的精力,无疑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影响。因为学生课后有家教补课,部分教师可能会产生一种放松心理。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本职工作,导致教师队伍的分散、精神的涣散。

(三)补习教育与素质教育、“减负”背道而驰

大部分补习班只顾着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国家因此下达了“减负”的文件。然而,学校“减负”了,家教又加上了。家教在占用学生大量时间的同时还留下了不少的作业,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补习教育与素质教育、“减负”背道而驰,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四)给学校管理造成不便

补习班的盛行使学校的各种教学要求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落实。有些教师直接利用学校的物质资源开起了各种形式的补习班,学风日趋下降,也给学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教师本身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的校外使用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接受来自不同家教教师的思想和学习方法,这会对学校的统一管理造成诸多不便。

(五)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发展

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被家教占用了,学习计划也被打乱了,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影响学习。另外,很多学生对课外补习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在课堂上不认真学,依赖课后教师的辅导,连作业都依赖家教教师,自学能力下降。学生在学校、在家都要上课,休息和进行其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容易产生抵触和厌学的情绪。除此之外,有些学生对在补习班所学的知识有一种保密心理,不愿意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也造成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封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健康发展。

三、补习教育:学校如何面对

学校该如何面对补习教育带来的种种冲击呢?对待补习教育,一刀切的用行政命令禁止、“消除”,恐怕也难落实[2]。

(一)提高教师待遇,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教师提高待遇的正当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教学热情大打折扣,从而部分教师选择从事有偿家教来赚取外快,这一行为不仅使师生之间的关系降格为一种金钱的关系,而且也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及其工作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学校要提高教师待遇,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审批监管,引导补习教育市场健康发展

对补习教育市场要加强审批和监管,引导补习教育的发展。如加强对补习班的审批,制定可行的补习班审查制度。对于家庭教师市场的管理也应规范化,例如可以建立家庭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以保证家庭教师的质量[3]。同时,对补习教育的理论进行研究,理性认识补习教育,培植健康的补习教育市场,使补习教育这一“影子”走到阳光下。

(三)开展补习教育效果调查,引导家长理性消费

对补习教育效果如何,学校可以开展专项调查,帮助家长认识到补习教育存在的局限性,引导家长理性消费。家长为了孩子选择不同的补习机构,这是一种家庭消费行为,有关部门用禁令的方式对这种非理性消费行为进行制止,是否合适呢?可能会因为实施成本比较大,而导致禁令无法实施。用禁令来禁止所有的补习行为,其结果却是家长花费越来越多。因此,禁止对于课外补习来说并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学校可以为家长提供补习教育的相关数据和情况介绍,帮助家长认识补习教育的不足,搭建信息平台,促进学校与家长间交流。

(四)改变考试选拔制度,转化家长的补习行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标,然而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我们知道,彻底改变家长的行为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要改变考试选拔制度,除了要素质,还要求学生有社会责任。在各种升学考试中,把学生的社会服务经历增加到考核内容里,作为一项考核要求,引导家长将补习热情转化成为社会服务的动机。

(五)推进基改的成果,提供优质价廉的网络补习教育平台

如果家长能切实看到学校基础教育改革的好处,就不需要另外花钱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了。因此,学校可以进行一些指导,让他们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家长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从家长入手,引导补习教育的健康发展。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一般家庭的孩子提供优质价廉的网络补习平台,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优质的补习,减少补习教育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

[2]檀传宝.公权对私域的蔑视与僭越:对“有偿家教”及其行政处理方式的若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篇11

1 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课并不是考试测试科目,学校的信息技术课还没有全面进入课堂。部分学校因没有资金建设微机室而不能正常开课,有的学校因师资力量不足,无法达到教学要求而无法开课;有的学校开设信息课程,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等。上述种种源于对信息技术教育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在学校教学设置上,信息技术的地位尤其尴尬,语数外是主科,音体美是副科,而信息技术学科目前还谈不上有何位置。

2 教育技术装备基础薄弱

在农村乡镇,受到经费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即使学校虽然建立了完整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但人均比计算机数量还达不到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书本教学模式上。很多学校都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的现象。笔者对本乡镇的12所学校做了调查,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计算机教室设在普通教室里,简单地把电脑进行了集中摆放,导致计算机设备灰尘较多,严重影响了计算机设备的使用寿命;二是计算机配置较差,虽然近几年随着农远工程中的逐步推进,学校每年都进行计算机等设备的采购,但设备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还是2000年左右的配置,虽经过了系统升级,但仍然不能正常运行,常常出现死机等情况。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的状况是制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学生信息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学任务难度大

学生能力不一致。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看到,由于学生身处农村,学生的信息基础知识欠缺,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学生在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上区别也很大。由于对计算机设备的认识不够,计算机知识薄弱,导致一些学生在上机操作中畏手畏脚,遇到一些小的问题便不知所措。这种情况下,对于我们信息技术任课教师来说,一堂课的教学就要设计得更加有针对性,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这又给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增加了难度。

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农村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展示有限,许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学习电脑知识表现出的兴趣不高,这直接影响到计算机教育课的开设,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很多农村学生对计算机认识不全面,他们的第一感觉是计算机就等于游戏机。上课时,学生总是会利用上机的时间,在教师不注意的情况下,与同学进行游戏的操作,探讨游戏的热点,而教师对游戏又缺乏积极导引,忽略了课堂任务的学习。

4师资力量薄弱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而教师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开展活动的关键。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人数不足外,能力不能适应教学要求的问题也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属于“半路出家”,同时又缺少进修培训的机会,这就形成了一个没有研修气氛、教研成果不多、成绩得不到认可的现象,致使教学水平长期达不到教学要求。

5 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途径和意见

教师要努力克服困难,积极搞好教学工作。虽然在农村教学工作中有诸多的不利条件在制约着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但是,我们还应看到那些工作在农村一线上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因素,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努力提高学生们的信息素养水平。笔者在学校检查工作中就发现了很多的这样的例子:有的微机室灰尘较多,教师便利用课余时间打扫卫生;计算机出现状况,教师便亲自动手查找原因,解决问题,于是有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兼任维修一职;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克服硬件的困难,想办法给学生的作品以展示的空间,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国家要发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就应加大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投资。一是要优化信息技术教育装备的硬件配置;二是加大农村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展教师教学研究,加强学习交流,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教学水平。

不断地提升领导和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参观,使他们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农村中小学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具体措施。

最后,笔者认为,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根据农村学校自身特点、农村学校学生自身基础,同时根据学科的实际需要,探讨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恰当地融入到课程中。这就要求我们互相学习、借鉴,在学校要创设浓厚的教学研究气氛,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农村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振科.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J].现代阅读,2011(12).

[2]刘自新,王小红.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分析与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3):48-49.

篇12

关键词: 西部地区中小学校 体育教学改革 原因

1.引言

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已有不少年头,这几年来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校的教学改革给体育课带来了蓬勃生机,特别是我国的东部地区,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在部分地区开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阻力,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等的地域差异,造成了西部地区体育教学改革的停滞不前,出现了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1]我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对造成其改革滞后的原因进行深入了解,旨在为有效指导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多因素分析

2.1教师因素

理论上讲,任何课程改革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否定或修正教师以前的做法,所以改革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处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如果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精神没有领会,对于课程实践的条件没有实际的把握,那么课程改革的初衷与实际效果将存在巨大落差,再先进的体育课程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2]相对于东部的体育教师,西部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等地域差异,造成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滞后于学校新体育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师素质要求;二是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整个普通学校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即由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者”或“执行者”转向体育课程的“开发者”或“设计者”。所以,对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作用的忽视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地区体育教学推进的瓶颈,这值得我们重视。

2.2资源因素

体育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有力保证,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近年来,西部绝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体育场地与体育教学器材等硬件设施,但仍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需要,与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对成都市部分学校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各学校三大球的场地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由于对于器材要求高或者对于场地要求高等原因,西部许多学校难以开展一些新课程大力倡导、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项目,如网球场、健美操和游泳馆等锻炼场地明显不足。多数西部学校仍只在利用现有有限的校内资源,未能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课程设置现代化的研究,适当开发教学资源中课外、校外资源与自然环境资源。

2.3学校管理因素

学校行政管理效率也是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为支持改革,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可以采取的措施很多,例如强化管理,从组织上保证改革的推行;合理调整教师和体育设施资源;积极回应教师的建设性意见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建立教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等。体育组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行政主管和教学管理的实施部门。因此,学校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且取得成效关键在于体育组的管理体制与管理工作的效率。根据平时对西部地区某些学校体育部门的观察,体育部门仍旧只是按部就班,遵循原先的工作原则和效率,很少有学校的体育部门遵循新课程的要求进行大胆的改革,造成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效率非常低下。另外领导的不重视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没有进行必要的宣传,也没有根据体育工作的改革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更没有解决好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因此,西部学校只有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对现有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才能使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3.结语

体育教学改革进程是前后连贯的整体,改革带来了空前的进步,但改革进程远未完结,特别是对于西部地区来讲,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局限性所致的各种缺憾,还有待于在改革中逐渐完善和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是一时的激情和冲动,而是理性思考和热情操作的过程。西部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形成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要理性地看待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在东部地区已经获得的成绩和在西部地区推进所遇到的阻力,努力和正确地对西部地区现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反思。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小组合作;问题;策略;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教学模式形式,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以团队的集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有明确的责任分工,通过组员间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达到共同的目标的互学习。笔者通过自己所了解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以及通过分析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对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不足与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有些许实践意义。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

我国的中小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一般都在50人左右,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了七八十人。人数过多,而教室空间又相对较小,这会给分组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分组太多教师难免会顾此失彼,从而影响整体的效率。另外,大多数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的,因为很多课的内容是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所以不可能把教室的桌椅按小组的形式摆放,而利用课间的几分钟把桌椅重新摆放也是不现实的,这就给小组合作带来很多不便。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缺乏分享与合作

在观察中,笔者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优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的机会比较多,是小组的核心人物;而学困生因为基础比较差,所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达的机会,而在小组中处于从属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不均衡的,这会造成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极端。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学生积极互动但缺少互助,盲目讨论而缺少交流合作,自私独享成果而缺少与人分享,这些现象都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3.小组合作学习重形式轻实质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形式的多样性,盲目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节课中就采用4-5次合作学习的方式。有些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一时兴起而进行的。这样由于时间紧急不得不在合作学习刚开始进行3-4分钟就强行中断学生的合作活动,导致学生不得不匆匆开始合作活动又急急忙忙结束合作活动。这种重形式轻实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将会挫败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不足

一般说,人们最容易掌握自己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丧失。[1]因此,教师应该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并且有了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与组内成员交流讨论互通有无,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评价与奖赏重整体而轻个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为评价的标准,然而这可能会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另外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小组团队的评价与奖赏,而忽略了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与评价。合作学习的开展 ,它要求不仅要评价学生个体的成绩与表现,而且还应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不仅对学生成绩进行终结性评价,更注重对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共同进退的这一过程进行评价。

以上多种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是教师缺乏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与技巧;其次是教师的课堂主导性不足。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学生的综合能力存在差异;其次,学生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态度、技能和方法。对于学校来说,第一,我国的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第二,有些学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给教师提供相关的在职教育培训;第三,许多学校把升学率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导致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教学方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教师方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组建有效的合作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一般每个小组的人数在4-6人之间,分组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教师在确定了小组的成员后,要指导组内成员进行责任分工,不同的职务主要负责不同的内容。组员在一段时间内各任不同的职务,并且实行“轮换制”,让每个组员都能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锻炼。

教师还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2)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前要精心设计、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例如当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出现困难、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学生对问题的意见不统一、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大,或学生的回答不全面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合作学习互助学习共同进步的优势解决问题。

(3)科学组织调控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教师想要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取得实效,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活动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合理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引导、组织等”。

(4)建立积极有效地评价机制。教师要把两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对学生的个体表现和学习成绩进行总结性评价,也要对合作小组集体成员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价,这样既鼓励了学生的个人竞争意识,也鼓励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学生方面

(1)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真诚的合作,学会分享,学会倾听,团结合作获取成功,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体会与人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解决很多自己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方法。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导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收集怎样的资料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要有意识的让学生经常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等。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在关键的地方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3.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场所,它对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要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另外,学校要鼓励支持教师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方式,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最后,学校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枷锁,逐步实施素质教育,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课本中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条件下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小学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之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隋文静.对“合作学习方式”的探讨与体会[J].黑龙江教育,2003:28.

篇14

关键词:民族地区;体育教学;德育;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随着我国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体育与德育都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民族地区,小学更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矿区类学校,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由于我校是地处偏远矿区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专职的体育教师。通过十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证明,我充分发掘了教材的德育因素,强化了品德教育,取得了理想的育人效果。下面,我就小学体育教学中怎样适时、合理地进行德育渗透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矿区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在目前矿区小学体育教学中,多采用“放羊式”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对学生从思想上灌输道德的方式方法欠缺,小学体育教学也忽视道德教育的环节,并且体育教学研修较少,体育教师多通过自身的摸索来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教学模式,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不仅无法实现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也无法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就体育教师而言,在长期闲散的环境开展教学,使得自身工作态度的散漫与对学生责任心的下降,这样的结果严重阻碍了矿区体育教学事业和德育教育的发展。针对诸多不良现象和状况,我们应该细致的分析德育教育在矿区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渗透,充分了解德育教育之于体育教育的形式、特点以及重要意义并及时的调整体育教师的心态,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促进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现的基本形式与特点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现的基本形式

1、德育在体育教学理念中的体现

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头一条就说: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贯彻健康理念,体育教学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和科学的健身锻炼方法,提高学生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坚持经常锻炼,增强终身体育意识;要搞一些适度挫折教育,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克服一个个困难,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的挑战。

2、德育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体现

体育教学一般都在体育场、馆或室内进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比较广泛,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教学。因此在体育课堂上,课前整队集合,体育班委向老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整合、变换、队列练习,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具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显而易见,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动作迅速、整齐、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和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3、德育教育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的体现

体育教学活动经常采取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竞赛能够激励青少年学生力争上游,奋赛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到集体荣誉以及集体荣誉予期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会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有成就感,使他们饱尝胜利果实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有能使失败者具备战胜困难,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直至取得成功为止。

(二)德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现的特点

1、直接参与性直接参与是体育教学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例如,跳箱、跳马、跨栏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艺术体操和各种健美操可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各种球类活动可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

2、动态性动态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是静坐在教室里听讲,而是在运动场馆中直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因此,使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并且容易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于是,便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机会,体育教师应善于把握这些“机会”,因势利导,教书育人。

3、理论联系实际性理论联系实际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必须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并且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同时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就必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生理、心理两者同步发生,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育体与育心相结合。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体育课本身是对身体活动的实践。而实践又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要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可能脱离体育活动,凌驾于体育活动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体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养成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

(二)系统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堂体育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身体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三)层次性原则

体育活动的层次性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承认并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注入学生之脑。

总之,把德育与矿区小学体育教育有机的联系起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的内容,改进学科教育渗透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的课程标准,真正做到“以体培德、以体启智、以体育人”。

【参考文献】:

[1]吴翠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