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13 10:27: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面对新教材内容的改革,教师应注重语文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让学生对教材感兴趣,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教材的知识内容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新教材内容比较注重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要求却不都清晰和明确,即新课标下的七年级语文教材比较注重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学习习惯和理解词语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领悟,但是,新教材知识点在练习中的要求却不够明确,例如标点符号和句式训练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适应新教材,教师不仅要足够了解新教材教学的知识内容,也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情绪,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不断调整课堂教学。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来明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对学生真正有所了解,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设计教学方案,以保证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新教材内容跨度较大,若开展语文习作练习,这可能让很多学生感觉困难,这时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也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进行反思总结,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只有教师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满堂灌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改革下,要求不仅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由此可知,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严重不能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例如在作文教学中,若教师采用讲讲写作要求、读读例作、作后评价的方式来开展作为教学,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也容易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厌烦心理,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不断地进行反思,为了开展有效的作文教学,教师应多读一些关于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并多向同行的语文教师、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和请教,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反思,注重新教材知识内容的把握,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确保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总的来说,无论是在作为教学中,还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关系的处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想法和说法不是月薪约好,而是用真情实感来打动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润化,学生受到感悟和体验后,才能有兴趣学习知识,才能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优化教学结构和改变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以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三、对语文课堂中的现象的反思
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现象,教师应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第一,在课堂的自主学习中,首先,教师应充分做好教学准备,注重学生语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调整教学方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该学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不仅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也应注重结果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合理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新课标下,着重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虽然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其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默读和写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合理安排教学结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四,注重语文的学科特色和教学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采用数学课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不可取,这样不仅不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色,也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语文知识,因此,采用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和情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保证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多媒体课件;情景创设;探索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师和学生最为头疼的问题。传统作文教学,教师光提出要求,或稍微点拨一下,就让学生下笔,课堂缺乏让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学生为了应付,东拼西凑,敷衍了事,作文质量自然不高。
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优美的音乐旋律,生动的画面等,这些生动具体的形象,为学生理解作文话题做好了认识上的准备,也为学生情感的陶冶做好了准备。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给语文教学拓展了发展的空间,更给作文教学安上了腾飞的翅膀。
情境教学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及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生动真实的场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课件走进了语文作文课堂,并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教学改革的一次质的飞跃。而情境教学中本身就有以图画创设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把多媒体课件和情境教学结合起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多媒体课件情境作文教学是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或轻松愉快的,或困惑探究的,或活跃热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达到“生活显示、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参与体验、语言描述、想象创造”的效果。
一、多媒体课件给语文作文课堂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
优秀的作文少不了景物描写。多媒体课件中动人的图片,美妙的音乐,真实的录像,向学生展示了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能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让他们产生共鸣,犹如身临其境,给学生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他们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为教师的进一步引导打下良好基础。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能仔细观察到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于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体会,达到完全的投入,从而为他们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写作的内容是描摹景致。我先给他们播放课件中的图片录像音乐,学生陶醉在这些景色的诗情画意中,脸上的表情也放松下来。然后让他们确立好观察点,选好观察的角度,让他们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摹每个季节的风貌,尽情地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最后,让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自然渗透感情,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因为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写出好的作文。
二、多媒体课件给语文作文课堂创设困惑探究的情境
多媒体课件也能给学生创设困惑探究的情境,出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让他们自己积极主动思考,在不断释疑解惑之中获得体会。当学生于迷茫中探索,逐步有所收获时,就会流露惊讶喜悦之情,感到“呀,原来是这样的”,最终豁然开朗。
为学生写作创设困惑探究的情境主要是以多媒体课件引出问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导入式问题”,就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暗示写作“情境”,把学生引领入境。另一种是“提纲式提问”,即教师经过精心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出一组精要问题,形成作文的写作要点,让学生自主地写作,寻求方法。运用列式或图表不仅可以清晰地显示作文思路,更可以用思路链接图文影音材料,这样的思路图表远比黑板的板书来得丰富得多,趣味得多。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写作的话题是《成长的烦恼》。我先让学生边听背景音乐《小小少年》,边看课件上的漫画:左边的小孩笑容满面,右边的孩子长大了,却愁眉苦脸,在他的头上有几座山。我问他们“右边长大了的孩子,为什么愁眉苦脸?”大家异口同声“他不快乐,有烦恼”,我又接着问“烦恼是什么意思?”“长大了,为什么反而有烦恼?”有同学说“烦恼就是苦恼忧愁。”“随着年龄增长,他相对成熟了,想法多了。”我再问“如果你是这幅图中正在成长的孩子,你会有哪些烦恼?”(见表1)这样环环相扣,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长得矮,别人都‘俯视’我,打篮球时,高个子给我盖‘锅盖’”“我太高了,排队总站最后,同学们都叫我‘竹竿’‘豆芽’,到讲台问老师问题,大家都叫我别挡着。”“我是个男生,但是长了满脸的青春痘,真是‘颜面无存’。”“我近视,戴眼镜特别不方便,吃饭时镜面被热气熏得一片模糊。”……
三、多媒体课件给语文作文课堂创设活跃热烈的情境
关键词:作文教学;策略;兴趣;观察与积累;批改与评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84-01
作文教学始终贯穿在语文教学中,但许多学生恐惧写作文,教师们也往往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我发现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有些作文题目或者生涩深奥或者陈旧老套,不是让学生无话可说、无法下笔,就是觉得陈词滥调,不想动笔;二是许多学生缺乏生活与素材的积累,缺乏一定的写作训练,所以学生在写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三是部分教师批改作文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等等。所有种种,都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就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让学生喜欢作文,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写作就是一种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尤其是在七年级,这个初中的起始阶段,培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七年级作文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改革作文命题,改变单一的写作形式,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命题作文感到困难的一部分学生,在日记和自由文中却能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所以,七年级的语文老师应特别注意选择作文命题,宜浅不宜深,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能写。如七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可给学生布置片段作文“________的我”,要求介绍自己最突出的性格特点与爱好,然后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进行口头作文,让同学们既能展现自己,又能互相之间增进了解。第二周,恰逢教师节,可结合节日,给学生布置写一封信,“写给小学_____老师的一封信”,内容上既可以谈谈自己上初中以来的学习生活经历,学习上的收获或困惑与也可以倾诉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与思念等等。老师批改后,让他们把这封信写在稿纸上装在信封里寄给自己过去喜欢的老师。第三周,可要求同学们回家写周记,题目是“我的新同学”,要求同学们写出班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新同学外貌、神态、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这些作文题目既简单,又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学生们写起来毫不费力,既唤起了他们的创作潜能,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培养阅读的兴趣,教会观察与积累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学习写作的学生也是这样。”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写文章并没有什么决窍,就是多读、多思、多写。所以,仅仅有了兴趣,还远远不够。我们有的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咬笔杆,抓耳挠腮却无话可写;或者是翻来覆去就是几件事在“炒冷饭”。究其原因,还是缺乏阅读的积累与生活的积累,肚中无货,自然写不出来。
遵从学生阅读的兴趣,可先挑选一些语言活泼、故事有趣、情节曲折的书籍,再慢慢加深。比如在七年级可推荐学生阅读《西游记》、《城南旧事》、《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草房子》(曹文轩)、《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等文学作品,让学生能有基本的兴趣;八年级再深一步,可指导学生阅读《繁星・春水》、《泰戈尔诗选》、《鲁滨逊漂流记》、《哈利・波特》、《骆驼祥子》、《童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立意深刻的作品,让学生能开拓视野,增强理解能力;而到了九年级,就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傅雷家书》、《红楼梦》等文学名著了。当然,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同时,也不应排斥那些学生们喜欢看的校园小说、流行杂志等等。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快乐时,才会慢慢地成为一种习惯。而这种广泛的阅读,将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在指导学生快乐阅读的同时,应注意指导学生做好积累。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笔记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熟读并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在七年级的上学期组织可摘抄笔记展览、评比活动。在下学期组织诗文朗诵比赛,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浏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会学生观察自然,注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春花秋月、潮涨潮落。记录自己的发现、心灵的感悟。写观察日记、心灵独白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自主阅读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74-01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我们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侧重工具,淡化人文;于是,学生学到多是一些文化知识与技能,没有情感体验,自我发现与创新的自主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那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下,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1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老师意识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与能动性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因而,我们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互动教学,注意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率与学习的积极性。但是,阅读教学中学习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值得思考的。
1.1重视阅读技巧教授,缺少自主性阅读的生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重视阅读基础知识的夯实和阅读的方法与技巧的点拨,开展的互动教学都是围绕教学重难点开展,而学生的思考作答,往往是围绕着老师的指向进行,而阅读的结果是以参考书或是老师的讲解为准,于是,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会有很强的依赖性。如在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往往是围绕“新装”这一线索,让学生将全文三十六个自然段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是跳读式学习,针对一些内容设计问题,如为什么皇帝“想得多”而“说得少”,这个人物的性格如何,是如何刻画的等等问题,学生没有深入的自主阅读,肯定是答不好的。
另外,受升学的影响,不少老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一成不变的让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概括段落内容,分析修辞、赏析好词好句,然后是主题与思想。学生的学习与思考都是围绕这些既定的内容开展,没有新意与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提高。如此,学生缺少个性的阅读,缺少自主的发现。
1.2轻视阅读人文发掘,忽视阅读情感体验
阅读应该是学生个人的行为,我们老师应该在指导阅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大胆的自我发现和体验,但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如果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体悟这篇经典童话的深刻寓意,对照生活与社会现象说说看法,笔者认为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情感。如在八年级下册《海燕》学习时,笔者就抓住海燕与其他海鸟的对比,让学生感受高尔基这样创作的意图,然后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这些鸟儿针对的是哪些人,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样,学生的情感得到共鸣;对课文理解也更深入。
可见,在素质教育开展中,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的参与,更需要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2 自主阅读教学的途径
自主阅读和阅读教学应该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精选文章,让学生学会阅读的基本方法,获得阅读的一般能力。通过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质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进自主阅读的有效开展。
2.1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个性阅读思维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专题的设计都是专家呕心沥血的结晶。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经典范文中吸取阅读的营养。但是,更要让他们独具慧眼的发现写作的特点,感悟精彩语句的艺术魅力,让他们形成自己阅读的视角和发散性的思维。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选了名家优美诗文,语言是优美的,思想是深邃的。笔者在教学中着重推进学生的自主阅读的有效开展。如巴金《繁星》中那个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我们在自主阅读中会感受什么,对文章的什么别具匠心之处有困惑。如此,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就有了阅读重点,如果他们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意味着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中,笔者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一起讨论阅读的困惑,如作者看繁星三次不同感受,探寻联想、想象运用的意义、意图?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如何实现虚实的转换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提高阅读能力与效果。
2.2强力推进课外阅读,促成自主阅读能力的迁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如《读本》中一些风格相近的文章阅读能够使得学生可以习得的阅读方法得到有效运用。而课文一个专题的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如我们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之后,让学生自学《画山绣水》这篇课文,让学生结合阅读体验、生活体验感“自然山川”的瑰丽神奇,在反思中获得阅读散文的能力,学会在吟诵中体会、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从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中获得生活与人生的启示。我们精选一些文章与课内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孔乙己》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
当然,课外阅读遵循老师推荐与学生自选阅读内容相结合;加强课外自主阅读情况的检查,推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此,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通过自主阅读丰厚知识信,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总之,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更是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课内加强引导与激发,课外有力的推进;那么,他们就能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从而发挥内力,能够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发散阅读,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与学习的不竭源头。
参考文献:
一、重视人文教育,树立育人责任意识
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个标准。为人师表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其传道是指教会学生做人。“十七大”代表,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宁生表示:“现在幼儿学习小学知识,小学生学习初中知识,初中生学习高中知识,高中生学学知识,大学生学习幼儿园知识。知识教育越来越超前,人格教育越来越滞后。”这就是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有忽视人文教育之嫌。
事实上,当代中学生往往修养不足,缺乏明辨事理的能力,对孔融让梨的礼谦,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宽容,“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优良传统,他们往往嗤之以鼻。他们有的甚至追求畸形的理想,出现扭曲的灵魂,他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某一目的而做出令人难以想象的行动。例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杨丽娟追星事件,北大学生伤害熊事件,都在昭示着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学生,让学生在优良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中成长、成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人文教育,树立育人意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二、挖掘教材人文,善于运用生活实例
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经典文章是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于一体的,称为绝唱的文章更是如此,教师在其中就应该起到纽带的作用。如周国平先生所写的《家》这篇散文,周先生对家进行了哲理的思考,把对家的感受比喻为“船”“港湾”“永远的岸”。家在成年人,特别是历尽沧桑的人的心中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地方,自古以来游子思归,人们称赞“狐死首丘”那种对家的执著。而学生由于时空局限,对家的感悟是有限的,教学就应多从“家是一个温馨的天地”“我们从小就应养成爱家园的好意识”等方面进行引导,这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结合在七年级所学的课文《小巷深处》《回忆我的母亲》《乡愁》,八年级的《背影》《永久的悔》,唤起学生对传统人文思想的感悟。对家的依恋,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及浓浓的赤子之情,都如一杯琼浆玉液,让人觉得至醇至美。
教师应熟悉相应教学阶段的课文体系,关注时事,猎取与所授课文有关的材料,进行纵横联系,教学就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如,1998年的抗洪抢险精神及胜利后军民洒泪惜别的动人情景;2003年的抗非典时期,那种同舟共济渡难关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5.12汶川大地震全国一心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都是鲜活的教材。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作为实例为学生上一堂人生之课。
三、加强师生沟通,协调学生脑体发展
中学生正处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往往身体发育迅速而思维幼稚。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应加强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世界观、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了解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及成长时期心中的困惑。他们由于缺乏知识和生活的积累,对课文包含的人文精神有时会出现偏差,教师应及时进行疏导。因此,人文教学目标的构建与实现应特别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分辨能力、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等因素。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真诚地看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奉献精神,《愚公移山》中的奋斗精神、坚忍不拔精神,《期行》中的诚信美德。还有孟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丁肇中等哲人、文人身上闪烁着的光辉思想,越过时空受到他们的感染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