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

地理教学可视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12 15:34: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教学可视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教学可视化

篇1

【关键词】教学方法 创新 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地理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地理教学对初中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学生有责任且有义务了解中国的地理情况。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的自然情况等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到中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让学生加深中国国情的了解,知道某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某些地区的人们还未解决温饱问题,从而让他们培养节约的好习惯,珍惜现在的各种资源,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充分的条件。

(二)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和数学、语文等其他学科均有交叉的地方。学习地理,需要很强的理解能力,也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地理知识也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学生通过地理课的学习,能够感受到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丽,从而培养了审美情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发现在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式流于形式

地理教育虽然被视为一门基础学科,但在升学率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将地理学科作为“副科”的一种,不重视地理教学。在初中课堂上,由于地理教育长期受到冷落,老师课前不重视备课,授课时照本宣科,对着书本的知识生搬硬套,使用陈旧的教学资料,学生提不起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学生参与性不够强

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下,教师采用灌输式教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思维没有得到启发,没有从根本上消化所讲授的内容,长此以往,这种模式会使学生逐渐养成不好的习惯,过分地依赖老师,碰到问题不会自己寻找方法。同时,由于学生参与性不够,无法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授课效率自然得不到提高。

三、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针对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善。

(一)教师应该积极和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地理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记录为主的模式。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具体针对每堂课内容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技巧,比如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鲜活有趣,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质疑所学的知识。只有学生得到亲身的参与,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才能更加深刻,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比如,在讲授地区降水和降雨分布时,可以以梅雨为例,让学生联想与降雨相关的诗句或者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效果。另外,积极的互动也加深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积极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生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育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图片、声音和视频,可以将人的视觉和听觉进行积极调动。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所要讲授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借助于各种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对中国省市进行介绍时,可以通过该省具有特色景物或者特色进行讲授,配以相关的图片或者故事,例如,介绍湖北省时,可以湖北—武汉—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让学生形成独特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记忆,从而消化所学的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应该具有针对性。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所要讲授的内容的特点,决定是否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而不是盲目地采用多媒体授课方法,从而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三)充分借助地图的优势,使课堂生动有趣

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多多考虑地图的作用,充分发挥地图的优势,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记忆。例如,在讲授中国地形时,可以通过各个地区的山川河流形象的展示,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在无形中记住了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而且,通过地图教学,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初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学生本人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于目前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只有教育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地理课程意识是地理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是地理教师在思考和处理地理教学问题时对地理课程的一种整体性认识和反映,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主体意识、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创生意识。随着地理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地理课程与时俱进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推动和深化地理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明确的地理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方式,对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影响。

课程主体意识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师生自主性和能动性,即主人翁意识,选择和处理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将自身的相关经历、体验和感悟有机地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去。中学生因其生活空间和身心认知规律的局限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要掌握广博宽泛且注重实践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客观上,地理学习的校内量化考核要求相对语数英科目来说要宽松得多,所以,除少部分知识面广、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能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以外,另有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不大,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课堂上学生“填鸭式”地被动接受地理知识给地理教学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达成造成很大障碍,教学效率不如人意。强化课程主体意识,把“我们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能有效缩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空间距离感和陌生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师生共同展示节假日自己赴国内外旅游所拍的视频、照片,撰写的见闻体会,搜集的明信片、货币、邮票、服饰实物;表演听到、学到的方言典故;介绍吃到的风味食品……把这些“我行我秀”画龙点睛地融入教学实践,对学生而言,使远在天边的地方似乎变得触手可及,使抽象晦涩的专题知识显得生动而具体,学生的角色定位从原本被动的旁观者,因不经意间成为课程的主体角色而使身心转为主动的探究者,观察和分析等思维活动似求知的触角快乐地沉浸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体现课程主体意识的过程也正是满足学生这种需要的过程。所以,地理教师强化和体现课程主体意识,既有利于自身专业角色的成功定位,又为不断创造出课程实施的新经验、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奠了基、铺了路。

课程资源意识体现在: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发校内(外)、显(隐)性地理课程资源。强化地理课程资源意识,显示了地理教师的专业敏感性和对课内外专业知识的开发利用能力,更为师生互动织就了一张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地理知识网。生活处处皆地理,地理处处是生活。地理课程资源随手可得:如在校内,课堂上的教科书、多媒体课件是显性地理课程资源,而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教室内的陈设、学生的衣着文具、校园宣传栏包罗万象的内容、各兄弟学科的案例材料和实物标本等都是隐性地理课程资源;又如学校的周边环境和道路交通,网络报刊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等多个领域的新闻大事都是校外显(隐)性地理课程资源。强化并显示地理课程资源意识的地理教师拥有一双敏锐的“地理眼”,可以捕捉到时令性和针对性强的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内外引领学生感受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生活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为师生构建时代鲜明、内容多变的有效课堂提供了庞大的信息库。这也是现代地理教学理念的体现――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课程创生意识体现在:地理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与改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生成与重建。强化课程创生意识,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功底、对教材教法精准的把握和相当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并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和学生发展状态。如果说,强化地理课程主体意识和资源意识是从创设情境和丰富内容作铺垫,通过量的积累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那么,强化地理课程创生意识则是教师以课程主体和资源意识为依托,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下,教师作为课程的动态构建者和生成者,为学生的主动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教学效率有本质的、大幅度的提高。如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多,有陈述性知识(如两极地区的名称、范围、环境特征等)、程序性知识(如怎么判别方向、怎么和平利用极地的策略及方法等)、策略性知识(如本区为什么会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世界各国为什么应该和平、环保地开发利用极地等)。许多知识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此的感性知识储备和理性认知水平都很欠缺。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地教学,哪怕借助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部分知识点仍显繁杂深奥(如两极地区的海陆及纬度位置、在极地判别方向等)或脱离实际(如《美国工业》所展示的高科技工业品插图内容已显落伍)。另外,教学时间紧、内容多的矛盾常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探究实践活动受到很大局限,并最终导致教师讲授事倍功半,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意目标达成度差强人意。所以,作为世界区域地理的结局篇,这一精彩纷呈的课程内容,很可能因为缺乏教师的课程意识而显得黯然失色,教学的有效性更是无从说起。教学实践证明,强化和显示地理课程意识的教师能使本课内容熠熠生辉。极地地区是地球上距人类最遥远神秘、开发探究最不完全的区域,但它的未来却维系着全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各国对极地地区只限于科考及和平目的的开发利用。教师可以凭着课程主体意识和资源意识,对课程内容进行生成和重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去极地地区模拟科考”为教学主线,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两极丰富多彩的图片和我国南极科考队员在我校作专题报告的视频来创设情境,缩减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可以以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为交通工具,沿中国上海一北极地区一南极地区为考察线路,进行探究学习。为了顺利完成“科考”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的名义,充分利用课本图文等教学资源,提炼出必要的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并落实程序性知识(即“怎么做”)。这样原本相对独立的知识板块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且被“学中玩、玩中学”的学生一一主动落实。尤其是学生扮演北极熊和企鹅的角色来向队友介绍两极地区的环境特征,趣味盎然,令人难忘。两极地区既相似又有区别的策略性知识(即“怎么做”)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这既和极地自身环境特征有关系,又和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相联系,另外我国极地科考的实力和现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策略性知识的探究热情和积极性。于是,显示出课程意识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增加了“知识竞赛”环节(围绕南极科考必备常识),以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和学生手头学案,展示各国有关极地的最新动态(如:俄罗斯在北冰洋底插国旗及多次军事演习;日本在南极地区大肆捕鲸;多个国家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中国在南极成功设立第三个科考站;近10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使两极冰川融化的面积/速度一览表……)。教师提示大家以《南极条约》为各国的行动指南,学生自选图文,各抒己见,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策略性知识展开讨论、探究,没有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最后,教师根据各小队在模拟科考过程中的合作参与度、知识竞赛的得分等表现综合考评出优胜小队,并以中国南极科考的邮戳名信片为奖品,群情激昂的颁奖现场把课堂气氛推向。教师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及学生参与度、课堂作业的正确率、课后向学生的随机访问及日后课前5分钟的地理新闻会等多个途径得到的教学反馈显示:学生对本节课印象深刻,相当部分学生从此非常关注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和世界各国关于极地的最新动态。本节课知、情、意、能等教学目标总体令人满意,也获得了多位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认为本课是一次有效地理课堂成功构建的范例,更是执教者强化地理课程意识的显露和成功实践。

强化并展示教师的地理课程意识,使静态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施,全面展示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水平,以研究的方式展现出有效的课程行为,这个过程凸现了教师的专业自、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日常生活及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这片肥沃的“意识土壤”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之花”必将竞相开放!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 地理教学 课堂 优化

新课程引领全国的课改大潮,地理教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当以一种全新的状态面对新课标与新教材,并构建地理课堂教学新理念、新模式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性强、互动性突出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必备的地理素养,使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地理概念等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学有所用。

一、重组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变更授课顺序、调整授课时间、选择教学案例,把教材作为学习材料,对教材重新进行有机整合,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作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站在选择与开发教学资源的角度,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教的方法,创造情景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将学生从固化的教材中解放出来,扩展其学习空间。例如关于地图要素的学习,可进行如下设计:①学生分组考察校园;②各小组绘制学校平面图;③讨论、汇集在绘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④针对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地图要素及其重要性;⑤引导学生总结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基本技能(如图幅、比例尺、方向的确定,图例、注记的使用,等等)。⑥重新考察并绘制新图,学生交流感受和经验。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生活中时时有地理、事事有地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积极创设情境,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时,可以先设计“楼间距”、“太阳能集热板”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的求知欲,使其产生进一步探究原因的欲望体会“生活中的地理”。实践证明,努力为学生创设模拟、易错、运用等地理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隐含的有用地理知识,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师生互动,强调主体参与

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而主体参与必须以教学过程为载体。教学作为一种发展性活动,必须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例如,在区域地理“南极地区”的教学中,就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师生互动,首先展示“雪龙号”图片并提问,然后让学生自己组队模拟科考(思考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明确南极的地理位置(分组读图分析),讨论科考的最佳时间和路线,描述南极的气候特点并分析原因。整个过程都应当是学生讨论、探究为主,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目前南极的环境问题可能有哪些。师生在活动中与教学材料相遇,必然会有机地融为一体,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

四、师生平等,探究地理问题

师生平等是实现教学互动的关键。首先要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和学生真正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着人格碰撞与精神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帮助者;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的指导者;教学情景的设计者;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宽容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五、以自主学习为核心,多种学习方式并举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方式并没有特定的要求,而是因生而异、因时而异。例如,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①生成问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位置;②理解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③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的方法;④问题迁移――把已找到的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景中。学生会联想到可在球面上通过“遇难船只”这一点画两条十字交叉的线。教师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学生观察地球仪并阅读课本,理解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等概念;⑤解决问题――遇难船只报告它所处经纬度(船上配有显示经纬度的仪器),让别人知道其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学生既能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又能掌握学习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六、以学论教,客观评价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具体体现就是要注重“以学论教”。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评价: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评价探究活动过程中方法的掌握状况;评价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从质量的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肯定学生的想法、观点和取得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地理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36,201,227.

[2]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27.

篇4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精致化教学;高效课堂

当前,处于浙江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地理选考考生数量的增长速度,令一线教师和各级教育部门始料未及。以笔者任教学校为例,现高三年级地理选考班为9个、高二年级12个,分别是传统高考文科班数量的1.5倍和2.0倍。在此背景下,地理教学质量的高低,比以往更能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以此为目标,我们积极进行“以精致化教学,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精致,谓“精巧细致”。精致化教学是指以全体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实现教学^程的精细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课堂教学中,以精致化思想为指导,围绕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和安排,通过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使课堂呈现规范、精致、高效,是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有效途径精致化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精致化设计

地理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以“洋流”为例,对教学目标进行精致化设计。

(一)依据“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依据地理教材内容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地理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具有纲要的特点,还不够具体。而地理教材内容是进行地理教学的“物质基础”,是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物质载体”。因此,需要挖掘地理教材中隐含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要求,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②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④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②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③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④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时应用和反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③理解海水要素和运动过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三)依据学生的存量知识与学习能力、学校教学条件和当地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目标。本地区学生在初中阶段区域地理仅在初一“社会”学科中涉及,且大部分由非地理专业教师任教,基础非常薄弱。另外,通过前一节“大气环境”的学习,发现学生对于等值线的绘制和判读、应用还不到位。因此增加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的阅读,熟悉洋流影响较大的典型地区和城市;

2.通过对等水温线的绘制,掌握根据等水温线的弯曲判断洋流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精致化选择

从表面上看,地理教学的内容早已被编者确定,但实质上,编者所确定的,还只是“地理教材内容”,即给我们提供了“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一个个“例子”。任何一节的“可教点”即教学内容都很多,精选教学内容,就有如沙中淘金、蚌中取珠一样,只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才能建构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一)围绕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精选,且容量适度。教学文本的教育因素十分丰富,但我们的教学时间却是有限的,所以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取舍。使用和取舍的标准,即是课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此,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要下决心舍去。另外,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容量要适度。多了要么教不完,要么导致拖堂,结果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少了又太单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以“锋面系统与天气”的教学为例:

本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为“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高一学考:基本要求)”;教学重点为“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结构与天气”;教学难点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教学课时为1课时。

笔者最初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为:①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结构特征与判别;②冷锋、暖锋形成的天气;③冷锋、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及变化;④冷锋、暖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⑤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具体课堂教学实施下来挫败感极强:教师赶进度,拖堂5分钟,仍不能讲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对知识点的掌握,囫囵吞枣,似懂非懂。且对准静止锋的教学超出了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笔者汲取教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①冷锋、暖锋的结构特征与天气;②冷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③冷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实例;④江淮准静止锋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再次实施教学,教师颇感从容,学生也能掌握到位。课后不放心,对几位中等程度的同学抽样检测,发现都能说出“暖锋的结构特征与天气”、“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在多、深,而在于精、准。选择、讲解到位,学生能举一反三,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来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入手来选择教学内容。例如,在完成“了解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教学目标时,可以结合杭州地区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天气实例和民间俗语、诗句来展开教学。如“一场春雨一场暖”、“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伏旱、台风、“秋风秋雨愁煞人”、近期(2016年10月下旬)的寒潮。可以让学生分析天气系统对自己家乡生产生活的影响,由于有切身感受,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选择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已有经验。我们应尽量选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和在地图上容易找到的内容来教学,例如,在完成“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教学目标时,我们选择的图片是学生熟悉的和喜闻乐见的。比如选取余杭塘栖镇广济桥附近聚落照片分布代表城镇景观,黄湖镇某村落分布照片代表乡村景观。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分析理解。

3.选择教学内容还应该注重和其它学科的联系,这样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感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可以从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比如永嘉之乱、靖康之难、地理大发现、奴隶三角贸易等)来入手,这样学习起来既省时省力,又可以让学生把握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4.选择最能反映地理学科特点的内容来教学,也就是说,我们应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的内容来教学。比如学习“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选择黄土高原为内容,探究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能凸显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三)点面结合,以少胜多。

我们最好不要"推土机”式的教学---只有浅表层面的推进,而应进行“打桩机”式的教学---抓住一点深入挖掘。一节课选的点,贵在以少胜多。选什么“点”大有讲究。以“水循环”为例:

“推土机式”的教学内容安排是:水循环概念、水循环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等。这种内容安排导致整节课重难点不能凸显、知识点的掌握深度不够,一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

现做调整:重点突破水循环的概念教学,以点带面。设计如下:

(展示)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问题)1.水在空间上如何移动?涉及了几个圈层?水循环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包括哪几个环节?

2.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分别有何变化?导致其变化(即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3.举例说明水的运动形态的变化对自然地理要素(水文、地形等)、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水的物理形态的变化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4.举例说明人类如何影响了水的位移、水的运动形态、水的物理形态?对哪个环节的影响最深远?从现代对人地关系理解的角度,说出哪些影响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

地理概念的设定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简洁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水循环概念准确地反映了水循环这个现象及过程的本质属性。通过重点突破水循环概念这个“点”,充分挖掘水循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把握了水循环的动力(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动力如何促使水的运动及运动形态和物理形态的变化,运动形态之间如何关联从而形成循环,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对四大圈层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进而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概念学透了,水循环的学习也就“面面俱到”了。不仅如此,通过水循环概念的紧凑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即地理核心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的精致化安排

教学过程要安排的紧凑高效、精巧合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彩的导入,是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导入的形式可以多样,如以故事、影片、时事新闻或优美的诗句等导入。但主题要鲜明,与本节内容关系要密切。另外,导入切忌花哨和时间过长,要简洁明了,尽快切入主题。

(二)精心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要有梯度。必须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以“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为例。教师逐次发问:“冷锋对我国北方天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准静止锋对我国江淮地区、云贵地区的天气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春季时锋面系统如何影响我国南方的天气?”“你能用实例来说明每个系统又是怎么影响的吗?” 把问题分解开,分层设问,这时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要具有启发性。针对“快行冷锋会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选取“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案例设计问题:“为什么北京@次形成了长时间特大暴雨?”这样一个问题,在课本上找不到定论,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必定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讨论,吃透知识原理。

3.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的问题不问,书中有确切结论的也不要问。提问得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

(三)精巧的活动安排,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安排:小组的成员宜由兴趣、能力、性格、性别“互补”的同学组成 ;对小组长进行必要的指导;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指导培养协作精神;对特殊学生加强指导。

又如讨论活动,不能让个别同学唱独角戏,要提高参与度。不能流于形式,要让每位同学切实思考,获得启发和成果。因此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至少要学生讲出以下几点: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是怎样说服他人或屈服他人的?通过讨论,小组得出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如果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引导,就可使学生学会讨论,逐步提高讨论活动的水平。

活动要有主次之分,一般一节课最好只安排一个主活动,其他的活动只作为辅助;注意活动质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注意活动的内涵,通过活动可以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技能;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要明确每个活动为实现目标分别所起的作用,各项活动要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四)精配课堂题目,是对课堂讲解的最好辅助。没有练习巩固的课堂必定落空,以训练为主线是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径。受课时限制,练习宜少而精。必须把握好知识点、能力点、题型三者的关系;要深研细酌,突出题目的功能。

1.精配例题:例题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拓展性,能起到突出重点、突破疑点的作用;要能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精选习题:要与例题所培养的思路和方法相迎合,达到巩固和深化的目的,提升例题功能;要注重常规题翻新和题型的全面性,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避免思维定势;要与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支配时间相迎合,以保证任务与时间匹配,巩固与提升兼顾。

(五)精辟的小结与评价:精辟的小结与精准的评价,是精致高效课堂的完美收工。

1.精辟的课堂小结,能够把一堂课的内容浓缩成精华。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精心设计、讲究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课堂小结归纳,提纲挈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有时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含知识的细目,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然后,学生互相对照,教师给予必要补充,取长补短,归纳出最好最全的本课小结。这样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当堂检测学生40分钟的听课效率,真正让学生夯实基础,进而学以致用。

2.精准的课堂点评,是渲染课堂气氛的催化剂。从作用上来看,有的是含蓄的评判、有的是巧妙的引导、有的是准确的校补、有的是艺术的深化。从语言表现形式上来看,有时用生动的比喻,有时用精当的对偶,有时用形象的引用,有时用强劲听觉冲击的排比反问。如此学生说到哪,老师评到哪,师生对话,浑然天成。精准的课堂点评,还应该体现在有针对性,有丰富内涵,不肤浅;富于变化,不乏味。

3.激励性的评价,是有效课堂的升华。寄予希望的评价是鼓励,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语重心长的评价是鞭策,学生的动力得到加强;委婉含蓄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的态度得到端正。寄予希望的评价是鼓励,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语重心长的评价是鞭策,学生的动力得到加强;委婉含蓄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的态度得到端正。

四、教学策略的精致化运用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要达到这样几个目的:

1.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的欲望。比如案例教学法,可以挑选时事热点,也可以挑选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又如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实验教学法, 可以创设真正的学习情境,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愿望、体验紧密相连。

2.既能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又提升基础技能。如列表比较法、归纳总结法。对于某些规律、结论的呈现,如果由教师使用讲授法,作为“配角”的学生可能掌握不好。这时可使用列表比较、归纳总结法。比如对于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异同点,可以用列表法归纳总结:让学生将三个锋面的剖面示意图绘制出来,修改正确后,对照图比较出其锋线、锋前锋后、雨区的特征;还有气旋、反气旋的水平气流、垂直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特征、我国典型天气等,都列表让学生来填写。因为是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结论,所以印象很深,而且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3.能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现行新教材较旧教材而言,“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很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以40分钟的一节课为例,教师讲的时间不宜超过25分钟,其余15分钟应交给学生。这就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在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我多次组织学生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参与绘图、发言纠错;开展小组讨论,积极探究。开展多种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能减轻教师负担。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变难为易。如台风眼的结构很抽象,直接展示一张台风的高清卫星云图,马上就变得很直观了。对于气旋反气旋的大气运动方向问题、水平地转偏向力,使用左右手定则,简单易掌握。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但切忌过于花哨,切忌方法的罗列堆砌。概而言之,要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

地理教学目标是总领,它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作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来完成。而为了高效的完成教学过程,达成地理教学目标,则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策略的运用,就如同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它们之间共同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实现高效的地理教学,则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要素进行精致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2]高中地理内容的选择与整合 丁生军,《地理教学》2010年16期。

篇5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思维常常由问题引起,而90年代由美国传入中国的“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模式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有效教学中所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提问的适度性

由于地理新课程倡导探究性教学,因而,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改变了过去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大量灌输的时间改为大量的提问时间,其实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学生反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教师所提问题的探究中,由于提问的量太大,课堂提问的效度也就大大降低了。因此,提问要适度进行。例如:关于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在教学中地理教师可设计出以下一些问题进行提问:①阅读教材地图,应该如何描述图C的气候特征?(图C,一年中四季分明)②描述中所说的“一年”是指某一特定年还是一般年份而言?气候的概念是什么?(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要素主要有哪些?(气温、降水)

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和思考,学生也就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气候的概念和气候的构成要素,而如果教学中教师提问不断,那么学生就难以有时间来冷静思考问题。当然,课堂提问不能太少,也不能由教师一讲到底,否则整堂课就会黯然失色、毫无生机。

二、提问的思维性

一些地理教师由于对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教材知识的归纳和筛选往往抓不住重点和关键,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因此,提问的思维价值不大,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太大的帮助。笔者在七年级(人教版)第三章第四节关于世界气候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表格(见表1),要求学生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提问:①世界气候类型是单一的还是复杂多样的?②世界上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③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它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④造成它们气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⑤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哪里?⑥它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⑦造成它们气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⑧结合《中国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分布在哪里?⑨青藏高原是什么气候类型?

通过这种有的放矢的课堂提问,让学生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从而可以避免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矫正,学生就能够顺利地理解教材知识,并填写好表格。在这种有一定思维性的提问的引导下,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表1

三、提问的梯度性

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思考和探究的动力。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如,教学关于世界气候的影响因素时提出的问题就有一定的渐进性,思维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深化。

四、提问的趣味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求知欲,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新授知识的高涨情绪。例如:关于七年级(人教版)第三章第四节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以下问题:①请同学们说说当地一年的不同季节,人们穿衣上有什么不同?②请同学们说说家乡一年的不同季节,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③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作物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有趣味性的提问,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关问题,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五、提问的针对性

篇6

1. 知识可视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

“可视化”一词源于英文的“visualization”,原意是“可看得见的、清楚的呈现”,也可译为“图示化”;“可视化”作为专业术语的出现始于1987年2月,当时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ationalvSeienee Foundation,简称NSF)给出。

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可视化是学习者解释某些现象或解决某类问题时在心理呈现、组织并指导和支配其行为表现的图式心理建模。可视化的对象是人类知识,目的是个体和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方式是绘制各种图式,交互类型是人人交互。

可视化工具较多,皮尔斯(PierceJ.Howard) 总结了48种图表形式,Eppler&Burkhard将其概括为6种类型,邱婷、钟志贤将其分为九类。本文专指概念图、思维导图与心理地图。

2. 图式(schema)

图式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I. Kant)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论及;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C. Bartlett)对记忆活动进行了实验研究后正式提出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图式”概念;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将“图式”概念引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论理论中;美国认知学家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赋予图式特征。

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表征和贮存方式,即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图式理论是一种研究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被分类和被有效应用的认知理论。

二、“图式—知识可视化”的主要工具异同

当前对“图式—知识可视化”主要工具(思维导图、概念图、心理地图)的“异同”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等同的观点。认为思维导图是概念图 、心理地图的别称,即思维导图、概念图 、心理地图合称广义“思维导图”;二是不同的观点,认为思维导图、概念图、心理地图在起源、应用和形式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虽具有相似性,但仍需要加以区分;三是不需区分的观点,认为思维导图、概念图、心理地图的概念有类似也有区别,但在实践教学中无需对三者加以细致、严格的区分。

本文认为既要明确思维导图、概念图、心理地图的联系与相同,在教与学的使用过程中无需对三者加以细致、严格地区分,只要有利于教与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可交叉、混合、综合运用;又要认识和了解思维导图、概念图、心理地图的内涵与区别,选择需要的模式,发挥各自优势,相辅相成,从而更高效地教与学。

1.概念图、思维导图、心理地图的相同(表1)

2.概念图、思维导图、心理地图的差异(侧重点与视角)(表2)

三、“图式—知识可视化”的教与学策略

1.概念图的教与学策略

(1)概念图的制作。概念图的制作是一个动态过程,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由于学生年龄层次以及学习活动的内容与目的不同,概念图应用的步骤也可以有所不同,总体说来,应有以下关键要素(图1、表3)。

(2)概念图的基本分类(按内容)与举隅。

点概念图:概念图内容是某一知识点的概念图。例图2“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节概念图:找出一节知识的关键词及相互关系形成一节概念图。例图3“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章概念图:用概念、命题及相互关系与实例等组成一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例图4“自然环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主题概念图:概念图的内容是围绕某一主题构建。例图5“河流特征”。

2.思维导图的教与学策略

(1)思维导图的教与学模式构建(图6)。

(2)思维导图的图形基本结构与举隅。

线性图形:一般用以表现事物的流程、顺序、因果关系、发展趋势等。例图7“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循环图形:表现事物的进程、步骤、互动关系等。例图8“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

网状图形:表现事件结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及多因素的互动等涉及到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例图9“气候知识结构图”。

交互图形:表现事物间的交互、比较、对比、包含等关系等。例图10“洋流分布规律”。

3.心理地图的教与学策略

(1)区域空间定位能力是构建心理地图的“门槛”(图11)。

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区域性,研究地理事物、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而空间定位是前提。区域空间定位能力形成对地理知识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并把知识间的联系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但要注意心理地图的构建,不仅需要构建静态心理地图,还要形成动态心理地图。例图12“经纬网心理地图”。

(2)系统化训练是构建心理地图“框架图(底图)”的基石(图13)。

心理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一个复杂的逐步实现的长期过程。在长期读图、绘图“智力就在于手指尖上”的认知环境中熏陶,久而久之,一幅幅图像便储存于心理,构成大脑图像知识体系,变成“底图(框架图)”——这些图是其它地理事物、地理规律分布图的基础。但注意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练习过程中,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例图14“中国气候分布图”。

(3)图文转化、旋转换位是构建心理地图“新图”的关键(图15)。

图文转化和旋转换位即培养学生对地图运用的各种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①以文释图: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②以图释文: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能力;③以图释图:用一张或几张新图表述、归结原图,需要具有灵活的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④图的叠加或转化:通过叠—换—嵌—变等方式,不断调整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的问题情景。例图16“要素叠加变式图”(图略) 。

篇7

1.很多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还是传统方式。

当前,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几年,但是在对初中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学方式,在讲课的时候没有利用现代化的各种教学手段,使得学生感觉历史课比较枯燥,有的学生将其当做休息的时间,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比如,教师在对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像流水账一样对变法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学生只是大体了解在什么时间有哪些人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对于变法过程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了纸面上,若是采用另外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对清朝政府在当前面临的各种内忧外患以及政府执政集团中的派系斗争等进行描述,那么就能将历史知识变作充满了戏剧张力的一个个故事,使学生有兴趣对那一段纷乱的历史进行了解。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

我们在历史课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自我陶醉般讲课,而学生只能呆呆地看着教师,无法对课程内涵进行了解。若是在课程教学中一直都是教师唱主角而学生只是唱配角,那么这种学习方式也太被动。学习知识难以理解,即便是师生之间有互动,也只是比较少的提问,学生胡乱回答或者是等待教师自问自答,导致课堂上的氛围比较低沉。比如,教师在对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这段历史进行讲述,教师对其进行点评,对学生讲述内容进行丰富,使得学生能够自发对这段历史加以了解和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将希望寄托在习题与作业上,利用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完成对于历史的学习。

历史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门要深入理解与长期积累的学科,如果只是依靠教师的讲课,是无法学好的,要不断对其进行积累与巩固。

二、有效对策

1.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合理利用,使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初中历史课本上的各种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和我们生活的时代相隔太久,有的距离我们有几千年,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是很难逾越的,若是只依靠教师利用语言进行描述,难以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激发出来,不能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因此,要对现代化的各种教学手段进行合理利用,从而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具体点来说,教师能够利用语音室以及视频录像还有录音机和多媒体幻灯片等各种设备,达到身临其境和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在对不怕远征难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很多学生无法体会到所经历的艰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对电视之中的相关片段进行观看,这样就能使学生积极学习这段历史知识,也能够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掌握。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感情。

教师在对初中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创造出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热情,一定要把初中历史的具体教学过程当做艺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入自身情感。比如,我们都清楚中国近代史是我国的一部屈辱史,同时还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在这段历史中,有的丧失与人们的苦难,同时还包含了我国人民的不断抗争与探索。教师在对这段历史进行授课的时候,必须要融入自己的爱国情,语言要抑扬顿挫,也要铿锵有力,同时还要对各种历史故事进行讲解,利用这种形式将学生自身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激发出来,增强学生爱国情,告诫学生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3.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认知规律进行掌握,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进行培养。

在对初中历史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规律教学进行重视。比如,在对世界史中的资产阶段革命进行讲授的时候,要求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规律进行把握,也就是革命的背景、领导阶级、具体任务、纲领、革命意义以及起止时间等。之后,教师可以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例子,由学生自己进行体会并参与小组讨论,最后进行归纳,由教师及时对其进行指正,形成正确结论。对于第一次讲授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开展小规律教学,使学生在将这种学习方法与小规律都掌握好后,在自己学习之中进行运用。

4.提升教师素养。

第一,在对历史教师进行选择。很多学校在对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进行安排的时候,由班主任进行兼职或者是选择课时不够的教师进行兼任,使历史教师队伍缺少稳定性,专业知识也无法达到教学的要求,因此要对专职历史教师进行培养,同时还要开展业务考评。第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历史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中包含的处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各种历史事件之外,还有文化以及艺术还有建筑和民俗等内容,因此,为了向学生传授这些历史知识,一定要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广泛涉猎和历史相关的各种知识。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如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成为我们关心和研究的课题。教师必须具备优化整合教学过程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一、组合教法,优化地理课堂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景,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提问。我在八年级上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学生的想法虽然幼稚,我并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其大胆设想的同时,我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中,最为核心的是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首先要设计如何导入新课,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紧扣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根据不同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复习导入、演练导入、“生活”导入、直接导入、设疑导入等。复习导入设计主要用在所学的新知识跟前面以有知识之间有紧密联系的教学中,例如,在学生学习长江的知识后,老师可以问学生:长江的长度、源头、(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开发和治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那黄河的情况呢?从而引出“黄河”的教学。如天气与气候、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农业这些内容教学的导入,就可以采用“生活”导入。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学生熟知和亲身体验的事物跟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联系。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都要围绕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依托电子白板,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地理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演出”。如在学习中国“山区面积广大”时,关于山区在开发利用中的利与弊,我设计了一场辩论会。正方与反方就山区利用的利、弊进行了广泛地、深入地、针锋相对的辩论,两方学生参与的激情空前高涨,所论述的观点和列举的论据早已超出了课文提示而更加全面。通过辩论,学生们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对事物的认识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这样的课堂真正将学生引入了乐而忘返的胜境。

二、善用地图,优化地理课堂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在地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的感知具有可行性,地图则成了学生理解、分析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依托。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分布图、概念和原理图、统计图、漫画、等共有几百幅,这些图蕴含的大量地理知识与信息是文字难以表达的。因此,要学好地理,一定要掌握好地图知识和正确的读图解题思路与方法。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包括地理图表和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我们应该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看作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把培养学生获得此项可以终生受用的地图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地理课堂

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章节,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选用的教材要体现多媒体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特点;要突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例如:《自然带》的教学,教材内容为宏观地理事物,但教材的时空局限性,难以给学生整体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边讲述各自然带的特点,边播放剪辑的各自然带景观的视频动画,一堂课下来,学生很有兴趣。运用电脑科技,应用计算机使大量的专业舆图、景观与实物照片、图片与地理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电脑学到更多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熟悉地理数据和图形,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自觉积极性,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夸大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来优化地理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介绍我国山脉分布走向,四大高原、盆地,三大平原形成的原因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山脉分布和走向图,用Flash闪烁的方法显示我国的山脉分布、走向,四大高原、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位置。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改革

一、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规划实践课时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是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确定和调整主要取决于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规划整理的中间资料和最终成果都需要用图件来表示。因此,系统的完成一项规划必须具有独立收集和分析资料、实地踏勘调绘技能和制图技能。为培养学生的这些技能除开设土地利用规划理论课程外,必须开设一些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进行支撑。通过对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调查结果看,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往往采取集中进行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或两周。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一个乡或一个县的土地利用规划的文本撰写就不现实,更不用说进行图件的编绘。导致学生往往在缺乏系统资料整理分析的情况下,主观的拟订一个方案,匆匆应付了事,课程设计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二)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分析

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四个部分。而且就每一类型规划又包含多项内容,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规划的主要内容又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需预测、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分区等内容;按照行政体系划分,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分为全国、省(自治区)、市、县和乡五种类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且每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论是在各项内容或者是每种类型上都与国家政策和地域特点联系紧密。因此,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相当丰富,要求具有较高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组织能力。从各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来看,自开设以来,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短,任务重,资料有限等原因.在设计中往往只取一个乡或两个乡的土地利用规划资料让学生练习,而且往往只做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某一项内容,如撰写土地利用规划说明或文本。从学生课程设计提交的成果看,主观性强,规划方案缺少有力的材料来支撑,甚至有些同学在课程设计中照抄照搬现行或以往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

(三)土地利用规划资料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从现状分析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措施的制定都需要大量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文字数据资料、图件资料,而且资料的现势性要求很高。大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所用的资料都是近几年来承担的各地土地利用规划资料,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土地利用情况也已改变。但这些资料都是纸质的材料,资料更新比较困难,使土地利用情况即使变更了,但课程设计用的还是几年前的资料,导致课程设计中规划方案的拟订和实际差别太大,没有可信性。

(四)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条件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大多必须借助计算机来完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也在增加,实验室条件往往不能满足学生课程设计的要求。很多高校一个学院就只有一个计算机房,也就几十台机器。每期实习学生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学生上机实习时间比较紧张,也影响到土地利用课程设计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时间的投入。

(五)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的实施分析

大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以来,一直采用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周或两周时间来完成。但由于时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尽管每次老师都认真组织,也安排了系统的训练项目,但由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往往安排在第七学期,在期末时,学生面临毕业,一些同学忙于找工作,一些忙着考研,而且面临期末考试,所以很难用心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上。

二、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时间短。无论是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的内容需求看,还是从国内开设有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院校比较来看,多数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偏短。

2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内容单一。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基本上是选择做一个或两个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且往往只完成规划文本方面的撰写。而对于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或者是乡以上的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几乎没有进行过训练,课程设计跟不上理论教学的要求。

3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实验条件差。由于计算机在课程设计中的缺乏,导致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完成课程设计方面受到限制,不利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的正常实施。

4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时间集中,实施方式简单。大多数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一直采用期末集中进行的方式。这种集中实习的方式在教学上便于组织,但加重了课程设计的任务,由于时间仓促课程设计成果往往比较粗糙。

三、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 增加课堂实习课时。当前由于缺乏课堂实习,集中实习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全课程的实习任务,而且理论课时比较长,在理论课时全部结束后进行集中实习,一些内容学生已经忘记,需要重新温习以前学的知识,这样也占用了集中实习的时间,如果能针对教学内容。分散进行实习,整个课程结束后再安排集中实习进行总结,不但可以完成大的规划设计任务,而且能把全书各项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很容易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2 加强现代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多,数据量大,让学生从开始收集资料到把资料整理分析后提出规划方案,最后完成文本的撰写和图件的编绘,依靠教学课时很难完成。但这些又是进行规划不能缺少的。因此必须建立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资料数据库,让任课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首先检查数据库资料是否够用,是否已经过时,然后进行补充和更新。这样能让学生在短期内搜集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可以节省课程设计时间。

3 改善课程设计的实验条件,灵活安排课程开设时间。大部分高校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验条件还不完善,不能保证实践教学对计算机使用的需求。另外,软件设施也不够,目前很少有建立规划实习信息数据库的高校,每次实习,老师只能拿出过去的一些旧料让学生练习,实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室和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实习资料信息库,是保证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效果的技术条件。

篇10

关键词: 地理教学 高效课堂 活动化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构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高效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思想,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求知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三个要素方面有所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1]。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会创造知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加强活动化教学,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

二、地理活动化教学的理念

所谓地理活动化教学,是以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地理教学组织模式。

这种活动化教学注重创造自立、活泼、丰富的活动环境,注重在活动过程中师生建立和谐关系,并通过地理教师所设计、所组织的各种活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从而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学校成为“乐园”。

三、地理活动化教学的特点

地理活动化教学是以地理知识综合性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它与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地理活动化教学内容可以不受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约束,也可以跳出地理学科知识系统的局限,常以多学科的综合信息为主,因而有助于学生弥补知识体系分科学习的不足,有利于知识的整合运用与能力的均衡发展。

2.自主性。地理活动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是教育与学习的中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和互相启发,给学生个性化学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他们多样化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3.实践性。地理活动化教学强调“学是做”和“做中学”,是以探索、体验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它将知识与动手紧密结合起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认知范围,丰富了他们的认知方式,使他们通过活动获得了经验并积累了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了能力。

4.开放性。开放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手,让其自由做;开放,就是要将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开放,不局限于课堂;开放,就要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开放,让学科、社会、生活的本身以多种活动方式综合开展。

四、地理活动化教学的多样形式

1.积极渗透STS教育思想。在改革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社会观,积极渗透STS教育思想,我变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通过采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专题讨论”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可以是“政府官员”、“跨国公司代表”、“生态学家”、“企业经理”、“工程师”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理解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恰当的选择打好基础。

2.以教材为“窗口”,拓宽学生的“发现”视野。地理教学必须以教材为依据,不能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地理教师要启迪学生根据所学,自行探索、应用地理知识。第一,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地图。对于千奇百怪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地图,学生会产生种种疑问,这只是“发现”的萌发。着手让学生绘制地图,如初一年级学生可以多绘制世界地图。学生通过绘制地图,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动手能力及绘图的技能。第二,引导学生制作地理手抄报。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如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比赛,积极号召学生参赛,再评出优秀作品在学校展出。第三,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提高“发现”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积极引导学生究根溯源,探索地理事物的状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通过野外实践,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由旧知发现新知,不断探索,发展了发现意识。

3.学生自己出试卷考试。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改变了老师出卷考学生的习惯做法,由学生出卷考自己。过程是:教师先帮助学生拟好试卷框架,如题型、分值、难易度分布、章节布局等,然后由学生出题,按学号随机交换试卷考试。教师依据学生命题的合理性、新颖性和答题的准确性进行评分,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

五、结语

地理活动化教学是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钥匙”,是突破教材难点的“关键”,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更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密码”。激活课堂,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是地理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主要是通过活动化教学实现的。教师应多组织活动,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活动的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篇11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优化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59-01

初中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牵涉的知识面非常广,要运用很多学科的知识来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而且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和深奥,难于理解。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主要渠道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在教学中,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以情动人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身作则,以德育人,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激发出对地理知识的热爱,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鼓励每一位同学发言,对答得好的学生,我们要不吝惜表扬,对答得差一点的同学,我们要及时鼓励他们,帮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让他们不要气馁,树立起信心,使其大胆的、自觉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千万不要讽刺挖苦后进生,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本人的自尊心,还会损害你在其他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印象,平时对后进生要多关爱、信任、期待和鞭策。只要你用心去教学生,用爱去感动学生,你终究会成为学生信任、拥戴的老师,在课堂上他们就会因为爱你而密切地与你合作,整堂课就会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师生的心情都会非常的愉悦,教学效果就不言而知了。

2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设疑布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辩疑解难,有所进取,有所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向教材内容质疑,向教师的观点、讲解质疑。如在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引导学生反问:如果地球不自转,是否有昼夜现象?是否有昼夜更替现象?在讲解我国地势特点时反问:假设我国地势特点是东高西低,对我国气候、河流等方面将产生何等影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只要学生提出质疑,不管他们的想法有多么离奇,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态度。

3 课堂内多采用直观教学

3.1利用地图

“不用地图,就不成其为地理教学。”刚进入初级中学的学生识别地图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地图的教学可以由浅入深地展开。先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地图意识,学会看地物的分布,然后再看不断变化的各种地图,让他们对地图的认识能力越来越强;其次,要求学生由会看图到能快捷准确的指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三要求学生能在地理填充图上准确地填出要求掌握的地理要素;四教学生绘图,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方法,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对做得好的即时给以表扬,同时耐心细致地帮助做得比较差的学生。

3.2经常利用演示的技能

3.2.1模拟演示

模拟演示比较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记忆更长久、更牢固。例如:讲地球的自转时,可以把教室里的窗帘关上,灯也关上,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叫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然后又叫一位学生上来,自西向东转动地球,叫同学们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同前面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这样就使问题变得更加巩固和深化。

3.2.2模型演示

可以将巨大的学生不容易看到的地理事物制成模型,让学生观看模型,达到以小化大,由远及近的直观效果。如使用地球仪、各种等高线模型、中国或世界的立体地图等。

3.2.3图片演示

因为图片是地理事物的真实写照,它形象直观、美观而典型,价格低廉易于收集。教师在教学中平时可以注意收集各种适合教学使用的典型图片,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如典型的地貌、河流、植被、土壤、动物的图片,各自然带景观图片,以及表现各国自然和人文地理风貌的景观图片等。

3.2.4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地理这门课上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非常适宜的,因为地理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仅靠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不仅十分枯燥,也难于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表象。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极其强大的存储和处理文字、图像﹙图片、影片、动画﹚、声音的功能,这就为教师向学生展现地理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4 让学生亲历地理事象,感受地理变化,了解地理规律

野外是地理教学的最佳课堂,我们可以走出去,让学生亲历地理事象,感受地理变化,了解地理规律,不仅可以打破时空局限,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而且能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天文台、气象台,条件差一点的学校至少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周边的地理环境,观察并记录地理事象的变化,简单总结地理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深奥的地理知识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更高。

参考文献:

[1]姜洁.改变价值取向促进教改实践[J].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2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师生互动 教学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学实施中,教师除了要改善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观念和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外,还要注重心理引导和人性关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课堂学习。

一、转变教学观念,营造教学氛围

传统地理课堂上,教师“霸占”了整节课的时间,单方向地向学生传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机会与教师进行交流,这严重阻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造成了教学氛围过于严肃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兴趣就会下降,进而影响学习成绩。为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和学生一起学习,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并且努力营造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不断交流中完善知识结构、加深理解。

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幽默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探讨,积极鼓励学生,对于回答出错的学生,教师也不能进行批评,要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答案,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举例来说,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讲述自己对荒漠化出现的原因及其防治办法,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知不觉间就将知识传输到学生脑海中,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二、合理设置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在课堂中开展激烈的讨论,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教师在设置问题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要难易结合,并且按照先易后难、逐层递增的方法,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恰当地给予引导,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讨论习惯。

具体实施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分组,在解决问题时,每个小组的成员先在各自组内进行讨论,之后各组之间再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导,得到最终的结果。以学习南北方地区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南”“北”两组,要求学生通过查找教材以及其他资料,掌握关于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内容,之后两组再进行阐述,这样,两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轻松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多元评价,拓展互动深度

课堂互动也是完整的过程,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还需要得到课堂完结部分的升华,这就是互动评价,让学生们以自我总结、相互总结的方式来交流学习经验,让互动的深度进一步提升。评价互动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人性化教学要求之一,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评价交流实现思维、意识互动,还可以从多元化的交流中透析自己的学习现状,积累更自信的学习心理,让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时,教师引导学生们展开了多元评价。首先,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肯定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们在评价驱动下,都积极投入,有的学生对在学习过程中融入政治学科相同知识面的学习表示认同和鼓励,认为这样的学习方法灵活、创新;也有学生对在学习中表现出优秀逻辑、层递性思维的学生感到钦佩。在相互发现、相互鼓励中,课堂互动又达到了新的升华高度。

四、充分鼓励,不断促进互动走向深入

笔者经过自身多年的教学发现,小学课堂中很多学生非常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小手举得很高,就怕老师不叫他们回答问题,而高中的课堂则非常容易变成一潭死水,教师一个问题抛出去,常常是一片寂静。笔者每次接新班时总要和学生们谈心:老师最喜欢能够善于思考、积极发言的学生,并且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只要是能够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就一定会有更大的增长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热情地唤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不同形式的鼓励方式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五、创设互动课堂实践之反思

1.教师必须主动强化自我学习和研究,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笔者订阅了与本学科教学相关的报纸和杂志,经常性浏览教育教学网站,通过加入专业性的QQ群等学习共同体来进行多途径的学习。

2.积极参与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促使课堂设计更加严谨。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笔者所在学校地理备课组里的教师近年来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每一位同事均正常参与集体备课,在分别发言时能够非常真诚地贡献自己的智慧,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在把关的基础上拿出导学案。

3.尽可能避免无效的互动。其实教师也很清楚,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在短时间内和互动性强的课堂并不会产生明显的差距,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互动甚至不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必须明确哪些教学内容确实需要互动,哪些只需教师讲解。

篇13

高中地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组织教学时与时俱进,积极优化教学策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为地理课堂注入新鲜元素,使其焕发生机与活力。课堂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优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开展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地理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探索优化教学的可行性措施,落实素质教育核心理念。

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前,教师应考虑好以下问题: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学到什么?如何讲授课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时间怎样安排最有效?有了这些准备,教师的教学就会更有信心,更有激情。另外,教学情境再现是营造课堂氛围的一个有效途径。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将学生迅速带入学习状态,能够引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探索欲望。例如,教学关于欧洲国家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欧洲一些国家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展示给学生。这些资料,一方面能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重视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原理和规律的掌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做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监督者,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高中地理课堂不是学习工厂,教育教学活动也不是不断重复的机械化生产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是独立的、有个性的鲜明个体的存在。而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讲规律、讲公式,很少告诉学生这些规律和公式是怎样来的,因此,学生只能单纯地进行机械式的记忆,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在地理教?W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原理和规律的掌握情况。例如,洋流的分布规律、河流形成原理、地球板块运动规律等,学生都要掌握。掌握扎实的地理知识,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必要前提,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首要环节。在全面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地理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地理是高中文科综合学科中对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之一,地理教学是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合教学的过程。各知识点间联系密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学以致用。

(1)指导学生准确掌握地理的特定表述。高中地理学科具有自己特有的地理语言,学生在学习中既要能够理解它的含义,又要能够正确运用地理语言解答实际问题。例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区位因素分析”的实际解题方法时,应为学生解释“区位因素分析”的概念、思考角度、地理语言组织方法等,进而通过地理实际问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地理特定表述,并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自身语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要能正确使用地理学科术语,为学生树立榜样。

(2)结合地理图表指导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图表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辅助意义,教师通过结合图表展示教学内容,可以简单直接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教师结合地理图表指导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及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教师讲解“地理等高线”相关知识时,结合图表为学生展示等高线的立体模型,能帮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定义、正确掌握其运用方法。因此,教师可结合地理图表进行教学,教会学生在解决地理应用题时借助图表进行解答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地理教学不是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的理论教学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综合的全面的角度分析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形成条件。地理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方面,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中的教学素材,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灵活地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注重学以致用。例如,在地理信息技术GPS 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汽车导航指导学生掌握GPS 的地理运用原理,这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地理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多样应用。

篇14

近几年,数字化地理教室作为新生事物,在国内各省区陆续建立。但是由于具体到各区县投入数量有限,培训人员批次有限等多因素影响,数字化地理教室的使用率并不太高。作为一种能够更好的为师生服务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地理教室应该得到更好的开发和使用。

一、数字化地理教室的配置

数字化地理教室一般以蓝色或模拟星空为背景,以“数字星球系统”为核心,配有室内天象演示穹顶、电脑、可移动数字星球展示台、平面投影仪及幕布或触摸式一体机、立体交互地图教学系统、可替换式灯箱教学挂图、语音立体地形图等信息化设备和教具,辅以窗帘式挂图及各种地理模型,学生的桌子和凳子则多考虑有利于小组合作的样式。整个教室的设计及配置以满足实际教学为主,还可用于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兴趣小组活动。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使用数字化地理教室应坚持的原则

数字化地理教室因其配置的特殊性,功能有别于普通教室,使用效果也因人而异,在使用过程中应坚持适用性原则及科学性原则。

1.坚持适用性原则

任何教学设备或教具的选择,都应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即具有适用性。数字化地理教室的环境与普通教室存在很大差别,室内给学生提供的信息也非常丰富,能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需要教师进行调控。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在数字化地理教室上,教师应首先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在学生进入数字化地理教室后,还应引导学生观看或探究合适的教具,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坚持科学性原则

教学过程要顺利实施并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组织具有科学性,使用数字化地理教室也应具有科学性。它可以体现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上的科学性以及面向全体学生。即让全体学生在合理的时间观看、演示或探究正确的教学设备或教具,学习恰当的教学内容。

三、使用数字化地理教室具有优效性的几节初中地理课程内容

未考虑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下,笔者结合自身初中地理教学实际及部分同行的教学经验,以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总结出在使用数字化地理教室时具有优效性的几节初中地理课程内容。

1.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和地球仪”一节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纬网等比较宏观且抽象的内容。以往教师常采用PPT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等教学手段来上这节课,虽然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仍需要建立在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上。此外,普通地球仪上除有经纬网,还有大量颜色、文字、符号,对部分学生的观察造成干扰,影响教学时间及教学效果。利用数字星球展示台能让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很快建立起空间联系,并且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向全体学生适时展示地球仪、经线、纬线及经纬网,很好的避免了以往教学方式的几点不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一节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内容,这节教学内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与静态思维转换大,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1]。以往教师一般借助课件、动画、手电筒、台灯、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操作起来比较费力气,而且效果有时候不是很好。在数字化地理教室,运用之前的课件、动画、数字星球及触摸式一体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日地月运行仪来上这节课,能更好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而教师操作也更加简单。

3.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的判读”一节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内容,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如何绘制并能读懂,需要学生极强的空间感。通常上课课件中用的动画,很难从多角度,随观察者的心意进行展示,而等高线地形模型又由于体积、个数、容易散等原因,课堂中操作起来效果一般。立体交互地图教学系统配合触摸式一体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学生可以观察到三维模拟山体,并且可以随意调整观察角度,在感受等高线的绘制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暂停,更受学生欢迎,效果也更好。

4.陆地和海洋

“陆地和海洋”一节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内容,包含“大洲和大洋”、“海陆的变迁”两节,内容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比较大,学生理解比较吃力。运用“数字星球系统”展示地球表面的大洲、大洋、大陆漂移以及板块的分布,相比以往的平面动画展示或教师语言描述更加立体、直观。另外球幕展示内容可以不随课件内容更迭,接受较慢的同学可以有更多时间观察,因此空间想象力较差的学生能更快理解。

5.地形和地势

“地形和地势”一节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相比较以往运用课件或手中的中国地形图进行学习,利用数字化地理教室墙上的中国立体地形图,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中国各种立体地形,也可以更直接得出中国的地势特征,再配合语音介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大大增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