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

地理教学可视化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4-12 15:34: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理教学可视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教学方法 创新 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地理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地理教学对初中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学生有责任且有义务了解中国的地理情况。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的自然情况等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到中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让学生加深中国国情的了解,知道某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某些地区的人们还未解决温饱问题,从而让他们培养节约的好习惯,珍惜现在的各种资源,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充分的条件。

(二)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和数学、语文等其他学科均有交叉的地方。学习地理,需要很强的理解能力,也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地理知识也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学生通过地理课的学习,能够感受到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丽,从而培养了审美情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发现在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式流于形式

地理教育虽然被视为一门基础学科,但在升学率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将地理学科作为“副科”的一种,不重视地理教学。在初中课堂上,由于地理教育长期受到冷落,老师课前不重视备课,授课时照本宣科,对着书本的知识生搬硬套,使用陈旧的教学资料,学生提不起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学生参与性不够强

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下,教师采用灌输式教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思维没有得到启发,没有从根本上消化所讲授的内容,长此以往,这种模式会使学生逐渐养成不好的习惯,过分地依赖老师,碰到问题不会自己寻找方法。同时,由于学生参与性不够,无法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授课效率自然得不到提高。

三、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针对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善。

(一)教师应该积极和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地理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记录为主的模式。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具体针对每堂课内容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技巧,比如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鲜活有趣,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质疑所学的知识。只有学生得到亲身的参与,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才能更加深刻,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比如,在讲授地区降水和降雨分布时,可以以梅雨为例,让学生联想与降雨相关的诗句或者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效果。另外,积极的互动也加深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积极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生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育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图片、声音和视频,可以将人的视觉和听觉进行积极调动。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所要讲授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借助于各种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对中国省市进行介绍时,可以通过该省具有特色景物或者特色进行讲授,配以相关的图片或者故事,例如,介绍湖北省时,可以湖北—武汉—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让学生形成独特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记忆,从而消化所学的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应该具有针对性。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所要讲授的内容的特点,决定是否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而不是盲目地采用多媒体授课方法,从而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三)充分借助地图的优势,使课堂生动有趣

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多多考虑地图的作用,充分发挥地图的优势,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记忆。例如,在讲授中国地形时,可以通过各个地区的山川河流形象的展示,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在无形中记住了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而且,通过地图教学,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初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学生本人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于目前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只有教育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地理课程意识是地理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是地理教师在思考和处理地理教学问题时对地理课程的一种整体性认识和反映,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主体意识、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创生意识。随着地理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地理课程与时俱进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推动和深化地理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明确的地理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方式,对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影响。

课程主体意识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师生自主性和能动性,即主人翁意识,选择和处理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将自身的相关经历、体验和感悟有机地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去。中学生因其生活空间和身心认知规律的局限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要掌握广博宽泛且注重实践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客观上,地理学习的校内量化考核要求相对语数英科目来说要宽松得多,所以,除少部分知识面广、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能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以外,另有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不大,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课堂上学生“填鸭式”地被动接受地理知识给地理教学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达成造成很大障碍,教学效率不如人意。强化课程主体意识,把“我们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能有效缩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空间距离感和陌生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师生共同展示节假日自己赴国内外旅游所拍的视频、照片,撰写的见闻体会,搜集的明信片、货币、邮票、服饰实物;表演听到、学到的方言典故;介绍吃到的风味食品……把这些“我行我秀”画龙点睛地融入教学实践,对学生而言,使远在天边的地方似乎变得触手可及,使抽象晦涩的专题知识显得生动而具体,学生的角色定位从原本被动的旁观者,因不经意间成为课程的主体角色而使身心转为主动的探究者,观察和分析等思维活动似求知的触角快乐地沉浸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体现课程主体意识的过程也正是满足学生这种需要的过程。所以,地理教师强化和体现课程主体意识,既有利于自身专业角色的成功定位,又为不断创造出课程实施的新经验、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奠了基、铺了路。

课程资源意识体现在: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发校内(外)、显(隐)性地理课程资源。强化地理课程资源意识,显示了地理教师的专业敏感性和对课内外专业知识的开发利用能力,更为师生互动织就了一张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地理知识网。生活处处皆地理,地理处处是生活。地理课程资源随手可得:如在校内,课堂上的教科书、多媒体课件是显性地理课程资源,而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教室内的陈设、学生的衣着文具、校园宣传栏包罗万象的内容、各兄弟学科的案例材料和实物标本等都是隐性地理课程资源;又如学校的周边环境和道路交通,网络报刊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等多个领域的新闻大事都是校外显(隐)性地理课程资源。强化并显示地理课程资源意识的地理教师拥有一双敏锐的“地理眼”,可以捕捉到时令性和针对性强的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内外引领学生感受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生活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为师生构建时代鲜明、内容多变的有效课堂提供了庞大的信息库。这也是现代地理教学理念的体现――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课程创生意识体现在:地理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与改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生成与重建。强化课程创生意识,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功底、对教材教法精准的把握和相当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并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和学生发展状态。如果说,强化地理课程主体意识和资源意识是从创设情境和丰富内容作铺垫,通过量的积累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那么,强化地理课程创生意识则是教师以课程主体和资源意识为依托,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下,教师作为课程的动态构建者和生成者,为学生的主动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教学效率有本质的、大幅度的提高。如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多,有陈述性知识(如两极地区的名称、范围、环境特征等)、程序性知识(如怎么判别方向、怎么和平利用极地的策略及方法等)、策略性知识(如本区为什么会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世界各国为什么应该和平、环保地开发利用极地等)。许多知识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此的感性知识储备和理性认知水平都很欠缺。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地教学,哪怕借助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部分知识点仍显繁杂深奥(如两极地区的海陆及纬度位置、在极地判别方向等)或脱离实际(如《美国工业》所展示的高科技工业品插图内容已显落伍)。另外,教学时间紧、内容多的矛盾常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探究实践活动受到很大局限,并最终导致教师讲授事倍功半,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意目标达成度差强人意。所以,作为世界区域地理的结局篇,这一精彩纷呈的课程内容,很可能因为缺乏教师的课程意识而显得黯然失色,教学的有效性更是无从说起。教学实践证明,强化和显示地理课程意识的教师能使本课内容熠熠生辉。极地地区是地球上距人类最遥远神秘、开发探究最不完全的区域,但它的未来却维系着全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各国对极地地区只限于科考及和平目的的开发利用。教师可以凭着课程主体意识和资源意识,对课程内容进行生成和重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去极地地区模拟科考”为教学主线,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两极丰富多彩的图片和我国南极科考队员在我校作专题报告的视频来创设情境,缩减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可以以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为交通工具,沿中国上海一北极地区一南极地区为考察线路,进行探究学习。为了顺利完成“科考”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的名义,充分利用课本图文等教学资源,提炼出必要的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并落实程序性知识(即“怎么做”)。这样原本相对独立的知识板块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且被“学中玩、玩中学”的学生一一主动落实。尤其是学生扮演北极熊和企鹅的角色来向队友介绍两极地区的环境特征,趣味盎然,令人难忘。两极地区既相似又有区别的策略性知识(即“怎么做”)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这既和极地自身环境特征有关系,又和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相联系,另外我国极地科考的实力和现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策略性知识的探究热情和积极性。于是,显示出课程意识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增加了“知识竞赛”环节(围绕南极科考必备常识),以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和学生手头学案,展示各国有关极地的最新动态(如:俄罗斯在北冰洋底插国旗及多次军事演习;日本在南极地区大肆捕鲸;多个国家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中国在南极成功设立第三个科考站;近10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使两极冰川融化的面积/速度一览表……)。教师提示大家以《南极条约》为各国的行动指南,学生自选图文,各抒己见,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策略性知识展开讨论、探究,没有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最后,教师根据各小队在模拟科考过程中的合作参与度、知识竞赛的得分等表现综合考评出优胜小队,并以中国南极科考的邮戳名信片为奖品,群情激昂的颁奖现场把课堂气氛推向。教师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及学生参与度、课堂作业的正确率、课后向学生的随机访问及日后课前5分钟的地理新闻会等多个途径得到的教学反馈显示:学生对本节课印象深刻,相当部分学生从此非常关注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和世界各国关于极地的最新动态。本节课知、情、意、能等教学目标总体令人满意,也获得了多位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认为本课是一次有效地理课堂成功构建的范例,更是执教者强化地理课程意识的显露和成功实践。

强化并展示教师的地理课程意识,使静态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施,全面展示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水平,以研究的方式展现出有效的课程行为,这个过程凸现了教师的专业自、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日常生活及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这片肥沃的“意识土壤”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之花”必将竞相开放!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 地理教学 课堂 优化

新课程引领全国的课改大潮,地理教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当以一种全新的状态面对新课标与新教材,并构建地理课堂教学新理念、新模式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性强、互动性突出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必备的地理素养,使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地理概念等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学有所用。

一、重组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变更授课顺序、调整授课时间、选择教学案例,把教材作为学习材料,对教材重新进行有机整合,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作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站在选择与开发教学资源的角度,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教的方法,创造情景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将学生从固化的教材中解放出来,扩展其学习空间。例如关于地图要素的学习,可进行如下设计:①学生分组考察校园;②各小组绘制学校平面图;③讨论、汇集在绘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④针对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地图要素及其重要性;⑤引导学生总结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基本技能(如图幅、比例尺、方向的确定,图例、注记的使用,等等)。⑥重新考察并绘制新图,学生交流感受和经验。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生活中时时有地理、事事有地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积极创设情境,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时,可以先设计“楼间距”、“太阳能集热板”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的求知欲,使其产生进一步探究原因的欲望体会“生活中的地理”。实践证明,努力为学生创设模拟、易错、运用等地理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隐含的有用地理知识,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师生互动,强调主体参与

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而主体参与必须以教学过程为载体。教学作为一种发展性活动,必须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例如,在区域地理“南极地区”的教学中,就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师生互动,首先展示“雪龙号”图片并提问,然后让学生自己组队模拟科考(思考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明确南极的地理位置(分组读图分析),讨论科考的最佳时间和路线,描述南极的气候特点并分析原因。整个过程都应当是学生讨论、探究为主,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目前南极的环境问题可能有哪些。师生在活动中与教学材料相遇,必然会有机地融为一体,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

四、师生平等,探究地理问题

师生平等是实现教学互动的关键。首先要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和学生真正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着人格碰撞与精神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帮助者;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的指导者;教学情景的设计者;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宽容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五、以自主学习为核心,多种学习方式并举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方式并没有特定的要求,而是因生而异、因时而异。例如,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①生成问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位置;②理解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③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的方法;④问题迁移――把已找到的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景中。学生会联想到可在球面上通过“遇难船只”这一点画两条十字交叉的线。教师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学生观察地球仪并阅读课本,理解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等概念;⑤解决问题――遇难船只报告它所处经纬度(船上配有显示经纬度的仪器),让别人知道其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学生既能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又能掌握学习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六、以学论教,客观评价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具体体现就是要注重“以学论教”。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评价: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评价探究活动过程中方法的掌握状况;评价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从质量的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肯定学生的想法、观点和取得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地理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36,201,227.

[2]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27.

篇4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精致化教学;高效课堂

当前,处于浙江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地理选考考生数量的增长速度,令一线教师和各级教育部门始料未及。以笔者任教学校为例,现高三年级地理选考班为9个、高二年级12个,分别是传统高考文科班数量的1.5倍和2.0倍。在此背景下,地理教学质量的高低,比以往更能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以此为目标,我们积极进行“以精致化教学,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精致,谓“精巧细致”。精致化教学是指以全体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实现教学^程的精细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课堂教学中,以精致化思想为指导,围绕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和安排,通过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使课堂呈现规范、精致、高效,是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有效途径精致化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精致化设计

地理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以“洋流”为例,对教学目标进行精致化设计。

(一)依据“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依据地理教材内容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地理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具有纲要的特点,还不够具体。而地理教材内容是进行地理教学的“物质基础”,是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物质载体”。因此,需要挖掘地理教材中隐含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要求,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②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④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②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③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④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时应用和反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③理解海水要素和运动过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三)依据学生的存量知识与学习能力、学校教学条件和当地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目标。本地区学生在初中阶段区域地理仅在初一“社会”学科中涉及,且大部分由非地理专业教师任教,基础非常薄弱。另外,通过前一节“大气环境”的学习,发现学生对于等值线的绘制和判读、应用还不到位。因此增加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的阅读,熟悉洋流影响较大的典型地区和城市;

2.通过对等水温线的绘制,掌握根据等水温线的弯曲判断洋流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精致化选择

从表面上看,地理教学的内容早已被编者确定,但实质上,编者所确定的,还只是“地理教材内容”,即给我们提供了“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一个个“例子”。任何一节的“可教点”即教学内容都很多,精选教学内容,就有如沙中淘金、蚌中取珠一样,只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才能建构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一)围绕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精选,且容量适度。教学文本的教育因素十分丰富,但我们的教学时间却是有限的,所以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取舍。使用和取舍的标准,即是课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此,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要下决心舍去。另外,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容量要适度。多了要么教不完,要么导致拖堂,结果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少了又太单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以“锋面系统与天气”的教学为例:

本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为“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高一学考:基本要求)”;教学重点为“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结构与天气”;教学难点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教学课时为1课时。

笔者最初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为:①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结构特征与判别;②冷锋、暖锋形成的天气;③冷锋、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及变化;④冷锋、暖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⑤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具体课堂教学实施下来挫败感极强:教师赶进度,拖堂5分钟,仍不能讲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对知识点的掌握,囫囵吞枣,似懂非懂。且对准静止锋的教学超出了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笔者汲取教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①冷锋、暖锋的结构特征与天气;②冷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③冷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实例;④江淮准静止锋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再次实施教学,教师颇感从容,学生也能掌握到位。课后不放心,对几位中等程度的同学抽样检测,发现都能说出“暖锋的结构特征与天气”、“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在多、深,而在于精、准。选择、讲解到位,学生能举一反三,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来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入手来选择教学内容。例如,在完成“了解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教学目标时,可以结合杭州地区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天气实例和民间俗语、诗句来展开教学。如“一场春雨一场暖”、“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伏旱、台风、“秋风秋雨愁煞人”、近期(2016年10月下旬)的寒潮。可以让学生分析天气系统对自己家乡生产生活的影响,由于有切身感受,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选择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已有经验。我们应尽量选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和在地图上容易找到的内容来教学,例如,在完成“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教学目标时,我们选择的图片是学生熟悉的和喜闻乐见的。比如选取余杭塘栖镇广济桥附近聚落照片分布代表城镇景观,黄湖镇某村落分布照片代表乡村景观。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分析理解。

3.选择教学内容还应该注重和其它学科的联系,这样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感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可以从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比如永嘉之乱、靖康之难、地理大发现、奴隶三角贸易等)来入手,这样学习起来既省时省力,又可以让学生把握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4.选择最能反映地理学科特点的内容来教学,也就是说,我们应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的内容来教学。比如学习“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选择黄土高原为内容,探究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能凸显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三)点面结合,以少胜多。

我们最好不要"推土机”式的教学---只有浅表层面的推进,而应进行“打桩机”式的教学---抓住一点深入挖掘。一节课选的点,贵在以少胜多。选什么“点”大有讲究。以“水循环”为例:

“推土机式”的教学内容安排是:水循环概念、水循环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等。这种内容安排导致整节课重难点不能凸显、知识点的掌握深度不够,一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

现做调整:重点突破水循环的概念教学,以点带面。设计如下:

(展示)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问题)1.水在空间上如何移动?涉及了几个圈层?水循环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包括哪几个环节?

2.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分别有何变化?导致其变化(即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3.举例说明水的运动形态的变化对自然地理要素(水文、地形等)、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水的物理形态的变化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4.举例说明人类如何影响了水的位移、水的运动形态、水的物理形态?对哪个环节的影响最深远?从现代对人地关系理解的角度,说出哪些影响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

地理概念的设定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简洁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水循环概念准确地反映了水循环这个现象及过程的本质属性。通过重点突破水循环概念这个“点”,充分挖掘水循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把握了水循环的动力(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动力如何促使水的运动及运动形态和物理形态的变化,运动形态之间如何关联从而形成循环,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对四大圈层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进而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概念学透了,水循环的学习也就“面面俱到”了。不仅如此,通过水循环概念的紧凑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即地理核心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的精致化安排

教学过程要安排的紧凑高效、精巧合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彩的导入,是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导入的形式可以多样,如以故事、影片、时事新闻或优美的诗句等导入。但主题要鲜明,与本节内容关系要密切。另外,导入切忌花哨和时间过长,要简洁明了,尽快切入主题。

(二)精心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要有梯度。必须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以“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为例。教师逐次发问:“冷锋对我国北方天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准静止锋对我国江淮地区、云贵地区的天气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春季时锋面系统如何影响我国南方的天气?”“你能用实例来说明每个系统又是怎么影响的吗?” 把问题分解开,分层设问,这时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要具有启发性。针对“快行冷锋会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选取“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案例设计问题:“为什么北京@次形成了长时间特大暴雨?”这样一个问题,在课本上找不到定论,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必定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讨论,吃透知识原理。

3.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的问题不问,书中有确切结论的也不要问。提问得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

(三)精巧的活动安排,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安排:小组的成员宜由兴趣、能力、性格、性别“互补”的同学组成 ;对小组长进行必要的指导;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指导培养协作精神;对特殊学生加强指导。

又如讨论活动,不能让个别同学唱独角戏,要提高参与度。不能流于形式,要让每位同学切实思考,获得启发和成果。因此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至少要学生讲出以下几点: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是怎样说服他人或屈服他人的?通过讨论,小组得出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如果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引导,就可使学生学会讨论,逐步提高讨论活动的水平。

活动要有主次之分,一般一节课最好只安排一个主活动,其他的活动只作为辅助;注意活动质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注意活动的内涵,通过活动可以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技能;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要明确每个活动为实现目标分别所起的作用,各项活动要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四)精配课堂题目,是对课堂讲解的最好辅助。没有练习巩固的课堂必定落空,以训练为主线是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径。受课时限制,练习宜少而精。必须把握好知识点、能力点、题型三者的关系;要深研细酌,突出题目的功能。

1.精配例题:例题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拓展性,能起到突出重点、突破疑点的作用;要能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精选习题:要与例题所培养的思路和方法相迎合,达到巩固和深化的目的,提升例题功能;要注重常规题翻新和题型的全面性,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避免思维定势;要与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支配时间相迎合,以保证任务与时间匹配,巩固与提升兼顾。

(五)精辟的小结与评价:精辟的小结与精准的评价,是精致高效课堂的完美收工。

1.精辟的课堂小结,能够把一堂课的内容浓缩成精华。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精心设计、讲究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课堂小结归纳,提纲挈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有时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含知识的细目,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然后,学生互相对照,教师给予必要补充,取长补短,归纳出最好最全的本课小结。这样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当堂检测学生40分钟的听课效率,真正让学生夯实基础,进而学以致用。

2.精准的课堂点评,是渲染课堂气氛的催化剂。从作用上来看,有的是含蓄的评判、有的是巧妙的引导、有的是准确的校补、有的是艺术的深化。从语言表现形式上来看,有时用生动的比喻,有时用精当的对偶,有时用形象的引用,有时用强劲听觉冲击的排比反问。如此学生说到哪,老师评到哪,师生对话,浑然天成。精准的课堂点评,还应该体现在有针对性,有丰富内涵,不肤浅;富于变化,不乏味。

3.激励性的评价,是有效课堂的升华。寄予希望的评价是鼓励,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语重心长的评价是鞭策,学生的动力得到加强;委婉含蓄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的态度得到端正。寄予希望的评价是鼓励,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语重心长的评价是鞭策,学生的动力得到加强;委婉含蓄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的态度得到端正。

四、教学策略的精致化运用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要达到这样几个目的:

1.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的欲望。比如案例教学法,可以挑选时事热点,也可以挑选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又如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实验教学法, 可以创设真正的学习情境,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愿望、体验紧密相连。

2.既能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又提升基础技能。如列表比较法、归纳总结法。对于某些规律、结论的呈现,如果由教师使用讲授法,作为“配角”的学生可能掌握不好。这时可使用列表比较、归纳总结法。比如对于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异同点,可以用列表法归纳总结:让学生将三个锋面的剖面示意图绘制出来,修改正确后,对照图比较出其锋线、锋前锋后、雨区的特征;还有气旋、反气旋的水平气流、垂直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特征、我国典型天气等,都列表让学生来填写。因为是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结论,所以印象很深,而且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3.能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现行新教材较旧教材而言,“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很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以40分钟的一节课为例,教师讲的时间不宜超过25分钟,其余15分钟应交给学生。这就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在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我多次组织学生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参与绘图、发言纠错;开展小组讨论,积极探究。开展多种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能减轻教师负担。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变难为易。如台风眼的结构很抽象,直接展示一张台风的高清卫星云图,马上就变得很直观了。对于气旋反气旋的大气运动方向问题、水平地转偏向力,使用左右手定则,简单易掌握。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但切忌过于花哨,切忌方法的罗列堆砌。概而言之,要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

地理教学目标是总领,它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作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来完成。而为了高效的完成教学过程,达成地理教学目标,则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策略的运用,就如同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它们之间共同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实现高效的地理教学,则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要素进行精致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2]高中地理内容的选择与整合 丁生军,《地理教学》2010年16期。

篇5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思维常常由问题引起,而90年代由美国传入中国的“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模式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有效教学中所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提问的适度性

由于地理新课程倡导探究性教学,因而,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改变了过去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大量灌输的时间改为大量的提问时间,其实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学生反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教师所提问题的探究中,由于提问的量太大,课堂提问的效度也就大大降低了。因此,提问要适度进行。例如:关于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在教学中地理教师可设计出以下一些问题进行提问:①阅读教材地图,应该如何描述图C的气候特征?(图C,一年中四季分明)②描述中所说的“一年”是指某一特定年还是一般年份而言?气候的概念是什么?(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要素主要有哪些?(气温、降水)

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和思考,学生也就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气候的概念和气候的构成要素,而如果教学中教师提问不断,那么学生就难以有时间来冷静思考问题。当然,课堂提问不能太少,也不能由教师一讲到底,否则整堂课就会黯然失色、毫无生机。

二、提问的思维性

一些地理教师由于对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教材知识的归纳和筛选往往抓不住重点和关键,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因此,提问的思维价值不大,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太大的帮助。笔者在七年级(人教版)第三章第四节关于世界气候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表格(见表1),要求学生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提问:①世界气候类型是单一的还是复杂多样的?②世界上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③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它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④造成它们气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⑤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哪里?⑥它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⑦造成它们气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⑧结合《中国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分布在哪里?⑨青藏高原是什么气候类型?

通过这种有的放矢的课堂提问,让学生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从而可以避免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矫正,学生就能够顺利地理解教材知识,并填写好表格。在这种有一定思维性的提问的引导下,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表1

三、提问的梯度性

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思考和探究的动力。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如,教学关于世界气候的影响因素时提出的问题就有一定的渐进性,思维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深化。

四、提问的趣味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求知欲,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新授知识的高涨情绪。例如:关于七年级(人教版)第三章第四节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以下问题:①请同学们说说当地一年的不同季节,人们穿衣上有什么不同?②请同学们说说家乡一年的不同季节,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③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作物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有趣味性的提问,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关问题,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五、提问的针对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