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临床免疫学综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研究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53-01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第一本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的教科书出版了,经过20年时间的发展及研究人员的不断更新。免疫学检验已经在我国的临床医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学科能够影响医学上的其它学科,甚至对生命产生影响[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涉及的内容已经延伸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同时,医学其它学科应用临床免疫学的几率也在逐渐的上升,因此就奠定了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在现代医学中的位置。
1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现及发展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可的建立已经超过100年的历史,其主要在多种细菌感染实验中形成,起初一些学者主要研究传染病患者及免疫动物,经研究发现两者的血清中都有特异性质的结合病原体,此外还具有能够加快这些病原体形成的物质,有学者将这些病原体物质统一称为抗体,能够促进抗体形成的物质称为抗原。1900年Landsteiner等发现人类血型有ABO三个情况,自此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中诞生一种新型且重要的检验项目——血型鉴定[2]。1897年Kraus证实将细菌培养物滤液和对应的抗血清进行混合会产生沉淀情况,1898年Bordet基于补体溶血体系组建补体结合方案,1906年wassermann等创新使用补体结合方案来对梅毒患者进行诊断。1900-1930年期间,内毒素Shwartzman反应、血清疾病、过敏反应、调理作用、补体结合反应、皮肤反应、Arthus反应等逐渐广为人知,免疫疫苗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白喉类毒素预防、卡介苗等陆续出现。
2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实际应用现状
2.1鉴定血型与检测肿瘤标记物现今在应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础上,为划分白细胞HLA类型奠定了基础,同时测定多种红细胞血型。通过对人促绒毛膜性腺激素、癌抗原125、癌胚抗原、糖链抗原19-9、前列腺特异抗原、癌抗原153、糖链抗原72-4、甲胎抗原等多种抗原进行免疫学检测,能够得到肿瘤患者的相关数据、信息及资料,辅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预防肿瘤再次出现[3]。
2.2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方法主要依据生物学性质进行分析,例如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淋巴细胞毒试验、花环形成试验、溶血空斑试验等方式来获取,这样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的掌握免疫情况。
2.3免疫细胞与血液学的测定随着各项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领域对抗原及免疫细胞表层受体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多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运用杂交瘤技术来获取,这就为免疫细胞的测定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4检测药物临床上常会运用药物进行治疗,一些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而,对患者体内的药物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时非常重要的。对患者体内药物进行检测已经成为医生监控患者体内药量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检测患者有无吸食。
2.5检测鉴别传染性疾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导致的,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染。较为常见的有:乙肝、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结核病、流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等[4]。
2.6检测蛋白质、酶、免疫因子人体中的每个细胞及重要组成部分均存在蛋白质,是由20多种氨基酸根据不同比例组成的,实时的在体内进行更新和代谢。酶是生物催化剂,免疫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抗体。这些物质在人体内非常小的量就可以被检测到。
3小结
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我们清晰的发现这一学科的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免疫学检验学科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更广阔及更深的层次内,推动了生物高技术的发展。可以确定的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研究还会为医学提供更多的新型药物,其在临床的应用和开发必然会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加长远的影响,而且将会为社会创造更加深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樊宁,孙福生.免疫学检验方法的进展和应用[J].医学综述,2011,23(07):452-453.
[2]曹雪涛.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32(01):1026-1027.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Immun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484X
国内刊号:22-1126/R
邮发代号:12-8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医学检验专业是以面向医院和相关医疗机构从事实验室工作为主,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和一定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医学检验基本技能的高级医学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对他们的教育过程仍然有重理论轻实践,而出现“眼高手低”,综合素质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几年来,根据用人单位和实习基地的调研表明,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深受欢迎,而高分低能的学生则备受冷遇。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几年来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 检验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多数一直以独立的按照课程为基础设计的教学实验室,通常为临床生化实验室、临床免疫学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临检实验室和临床血液学实验室。在实验室体制方面,实行的是“以建立实验室,以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模式,造成实验室管理分散,功能单一,仪器重叠购置,资源浪费,效益低下,调配困难。在实验室教学方面,内容陈旧,实验手段落后,实验方式老化,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医学检验人才。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培养适应21世纪医学卫生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1]。围绕跨世纪医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变旧的传统观念,打破现行课程框架,重新构建新型检验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2]。为此我校于2004年开始了以“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内容的改革。
2 紧扣临床检验发展,增开新的实验内容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实验室工作,实践性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课时数占到总课时的50%左右,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全面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断深入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各门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淘汰内容陈旧和重复的实验,特别是以临床实验室所开展的项目为依据,使实验课的内容贴近临床,如临床生化和临床免疫学实验,实验以手工方法和自动化分析方法相结合,并开设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再通过实习前的技能强化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老师点拨一下,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很受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欢迎,很多实习基地主动要求多放些实习生为他们工作。同时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等新的实验技术,如基因芯片技术、PCR技术等。使学生接触到新的技术和方法。
3 组建临床检验实训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教学实验室涉及到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一些自动化设备又不可能重复购置多套件,因此教学实验室与临床实验室的发展极不平衡,教学实验室相对比临床实验室的技术落后,如自动化生化分析、微生物检验的鉴定和药敏系统、自动酶免分析仪、血液流变分析技术、质量分析技术、血气分析、超高倍显微镜检测技术、基因芯片技术、PCR技术等。为此,在开设这些实验内容时,必须依靠临床实验室的人员及设备。临床检验实训部的建立,将解决实践教学与临床检验脱节的问题。实训部可分机能实验部分和形态学实验部分,机能实验部分主要承担临床生化、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形态学实验部分主要承担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脱落细胞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实训部所承担的教学由检验科教学人员共同协商解决。
4 探索新的实训教学体系
4.1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按照检验医学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首先调整实验教学中内容陈旧、技术单一的验证性实验项目。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以检验领域项目和技术归类为依据,如临床免疫学检验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从免疫动物开始到抗体鉴定的整个过程,涉及到的实验材料和相关实验内容均由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教师只作相应的指导。分子生物学检验也从DNA提取到扩增鉴定的整个过程作一次综合性实验来完成。此外,实习前的强化训练也在实训部进行。
4.2 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过去,实验教学多采用版书、挂图、幻灯和投影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现在我们将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入实验室,如形态学数码互动多媒体实验室,学生可以从细胞和细菌和图像标本中辨认,并和教师互动交流。从采集标本、标本制作、涂片染色、镜下判断、图像采集等系列过程,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体现[3]。
4.3 加大医学检验实训部的建设 近年来,我们在进行实验室体制改革的同时,在重新整合原有实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集中资金添置了一批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等,并建设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临床分子免疫学实验室等专科实验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平台。此外,还对一些常规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4]。
4.4 开展疑难范例讨论 为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尝试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临床检验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如一个谷丙转氨酶高的血标本,应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哪些疾病会出现增高,应排除哪些影响因素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方法紧密联系临床,生动有趣,启发思维。
5 实践教学的课外活动
除了以实验室的课堂教学作为实践能力培养之外,我们还通过以下课外活动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1 开放实验室 本课程群(5门临床检验专业课程)实行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在开课期间每周1~2次,学生自愿参加,教师在场指导。在形态学方面,学生可以从标本采集、制片到阅片全程自己动手,对血液、免疫和生化检验方面,要求学生对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和常见故障的处理进行指导和强化。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5]。
5.2 开设第二课堂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带学生到市中心血站、市疾病控制中心、市内各级医院检验科等单位参观、学习,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眼界,借助别人的设备、技术优势培养学生。
5.3 实施本科导师制 具体做法是: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由指导教师带5~10名学生,进行资料查询、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分别就某一个专题写出综述,对课题进行初步的设计,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等。通过这一做法,大四、大五的学生每年在公开期刊5~10篇,提高了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 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一进入临床检验实习就能很快入门,学习主动性加强,深受实习单位的好评。近三年来,学生就业率为100%,大多数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98%的毕业生到单位试用期满后都能考取检验技师资格。
参考文献
[1] 石鹏建.适应医学教育标准国际化,积极推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7):505-508.
[2] 武高辉,杨韬,赵希文,等.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74(3):21-23.
[3] 陈丽华,周马冀平.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3):12-13.
【关键词】 高血脂
自1981年Siegel提出“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新概念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得到广泛的研究。现已知道红细胞具有促进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参与补体活性的调节,效应细胞样作用及膜补体对循环液相中的抗原异物的免疫粘附、携带及清除,此外,对自身和非自身抗原有识别和储存抗原异物的功能。目前,评价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大都以其免疫粘附活性为指标。RBC-C 3 b能够反映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的强弱;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反映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和免疫复合物之间的动态关系 [1] 。近年来,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因素备受关注,本文就高血脂、高血糖、β-内啡肽及T细胞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综述如下。
1 血脂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质成分的增多,会通过两条途径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1.1 脂质过氧化 通过脂质过氧化,进而损害膜结构和功能,从而使红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影响。(1)血脂成分增多可以引起脂质过氧化。高胆固醇饲料饲养的家兔脂质过氧化相关指标升高,抗氧化作用下降,流动性(LFU)降低,随着血浆胆固醇的升高,红细胞膜和血浆之间进行脂质交换,可以诱导脂质过氧化反应,而导致膜的损伤及膜丙二醛(MDA)升高 [2] 。过氧化产物MDA可以交联磷脂及蛋白质,也可以使蛋白的巯基氧化,从而损伤膜,使之发生溶血,浓度在30μmol时,其溶血度是最高的。MDA浓度逐渐升高,膜巯基数量逐渐减少,提示发生过氧化损伤 [3] 。(2)脂质过氧化,引起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直接损伤。红细胞主要依赖膜上的CR 1 ,而膜结构的变化影响CR 1 的排布,必然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土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 [4] 中发现,缺血组RBC-C 3 bRR下降不明显,再灌注明显下降;缺血组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轻度降低而MDA轻度增高,再灌注组RBC-SOD仍下降不明显,RBC-MDA明显增高,提示脑缺血再灌注组RCIA(RBC-IC花环率)与RBC-MDA密切相关。脂质过氧化损伤是RCIA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红细胞C 3 b受体活性降低,血浆和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水平明显升高;红细胞C 3 b受体活性降低和血浆与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水平呈负相关,提示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可能是引起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5] 。张晓岚等 [6] 对肝硬化患者及钟久昌 [7] 对高血压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脂质过氧化关系的探讨中,均发现RBC-C 3 b花环率与MDA呈负相关。(3)高血脂与红细胞免疫功能之间关系密切。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红细胞的免疫功能明显降低,调脂治疗后,红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增高,相关性分析显示红细胞免疫功能与总血清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血脂指标变化相关,提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可以引起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8] 。李金明等 [9] 也发现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与甘油三酯(TG)、LDL-C等血脂指标变化显著相关,并认为高血脂尤其是高胆固醇是诱发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综上所述,高血脂可诱发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破坏膜的结构,影响CR 1 受体数量及构型,从而改变红细胞膜的抗原性,使红细胞的粘附功能障碍,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能力下降。
1.2 改变红细胞膜的流动性 高血脂可引起红细胞膜的流动性改变,进而影响其免疫功能。良好的流动性有利于RBC表面的CR 1 呈簇状分布,以提高IC的亲和力,如RBC硬化,势必使RBC-CR 1 不能呈簇状分布,从而使RBC对IC的亲和力下降,因此红细胞膜良好的流动性是维持免疫功能的必要条件 [10] 。NIDDM患者红细胞膜成分改变和血糖、血脂及血浆脂蛋白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血糖、血脂控制良好的患者红细胞膜脂质成分与正常人差异无显著性 [11] 。红细胞胆固醇和磷脂能主动和血浆脂蛋白进行交换,血浆脂质水平异常和血浆脂质运转异常均可以导致红细胞膜脂质成分的改变。红细胞膜成分异常直接影响膜结构和功能,导致膜微粘度升高,变形能力降低。麻醉可引起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正是因为品引起红细胞膜流动性的改变[12] 。长期大量饮酒者与无饮酒嗜好者相比红细胞免疫功能显著下降,引起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乙醇影响膜上的蛋白分子的生物活性和膜上蛋白的构型,进而影响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影响膜的功能 [13] 。妊高征患者红细胞膜成分改变引起流动性改变而引起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 [14] 。
2 高血糖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血糖浓度过高可引起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障碍。老年性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显著降低,且发现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与血糖呈负相关,提示高血糖可能是导致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因素 [15] 。NIDDM高胰岛素和非高胰岛素组空腹的RBC-C 3 bRR明显降低,RBC-ICR均明显升高,两组在口服葡萄糖后120min时均较空腹时降低,提示NIDDM患者C 3 b活性降低与胰岛素和血糖水平升高有相关性 [16] 。张宏等 [17] 对34例NIDDM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血糖和胰岛素相关性的研究得出一致的结果。其主要机制是:长期高血糖状态可以增加红细胞膜葡萄糖转运的浓度,促进红细胞内的非酶糖基化,HbA 1 C的含量因此增高。由于红细胞内介质的浓度决定于血红蛋白的物理性质和浓度,而异常的血红蛋白有促进红细胞内容物凝胶化或结晶化的倾向,故HbA 1 C浓度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粘度增高。而红细胞内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Hb的特性。高血糖引起RBC流动性的改变,进而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18] 。此外,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会导致ATP的生成不足,导致红细胞内的Na + 、Ca 2+ 浓度增高,造成过多的水分渗入细胞内,导致细胞体积增大,双凹圆盘状的改变 [19] 进而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10] 。
3 β-内啡肽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β-内啡肽是人体产生的一种由31个氨基酸组成的短链神经肽,是机体活性最强的活性肽之一 [20] ,Abood等 [21] 首先发现人类红细胞膜存在阿片肽受体,正常人红细胞膜上β-内啡肽的结合点容量为(820.1+147.5)个位点/细胞,并认为β-内啡肽与红细胞结合是按经典途径进行的。当血清β-内啡肽轻度升高时,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有促进作用,而浓度过高时,则对红细胞功能有抑制作用。同时发现β-内啡肽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促进作用可被抗红细胞C 3 b受体单抗体阻断,表明β-内啡肽通过对红细胞C 3 b受体的调节而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纳洛酮能阻断β-内啡肽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说明β-内啡肽可能是与红细胞膜上的阿片肽受体结合而实现对红细胞的免疫调控的 [22] 。因此,β-内啡肽可能是与红细胞膜上的阿片受体结合而改变红细胞膜上的CR 1 的构象进而调节CR 1 、CR 3 的活性。血栓闭塞脉管炎(ATO)患者红细胞C 3 b受体活性和血清β-内啡肽浓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血清β-内啡肽的浓度与红细胞C 3 b受体呈正相关,提示血清中β-内啡肽浓度下降可能是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23] 。张利朝等对30例健康成年人中速跑步前后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检测发现,运动后红细胞C 3 bRR显著升高,认为可能的因素之一是:跑步作为一种应激运动,使β-内啡肽等激素轻度升高,作用于红细胞膜表面的CR 1 ,从而促进红细胞免疫粘附作用 [19] 。
4 神经内分泌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针灸可以调节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主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而起作用的。张岚等发现红细胞膜上存在β-肾上腺素受体 [24] ,于爱莲等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机制循环免疫复合物的研究中还发现性激素的改变可以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25] 。至于神经内分泌系统与红细胞免疫系统的网络调节,有待进一步研究。
5 T细胞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红细胞可通过膜上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因子3(LFA-3)与T细胞CD2结合,激活T细胞,同样T细胞也可以作用于红细胞,进而影响其免疫功能。针刺足三里穴位后,脑垂体合成和释放的P物质增多,然后直接和间接作用于T淋 巴细胞亚群,间接增强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26] 。sIL-2是T细胞激活的标志,由T淋巴细胞膜上的IL-2受体的α链成分脱落入血循环形成,而支气管哮喘患者尤其是伴有特异性皮炎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下降,sIL-2R明显增高,二者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同时提示免疫激活T淋巴细胞与红细胞免疫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7] 。孟东等在对NIDDM研究中的发现与上述结果相似,即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CD3 + 、CD4 + 、CD4 + /CD8 + 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 [28] 。
综上所述,代谢、神经内分泌、免疫都可以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然而神经内分泌对其影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较少,如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廖品东.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中级医刊,1991,26(5):4-6.
2 周本材.高胆固醇饲料诱导兔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实验观察.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7,26(1):23-25.
3 潘华珍.丙二醛对红细胞的作用.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1984,2(1):34-36.
4 丁素菊.脑缺血再灌注时红细胞免疫功能与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关系.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5,16(1):34-36.
5 王浩然.NIDDM患者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与红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5,15(3):188-189.
6 张晓岚.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脂质过氧化关系的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2001,17(4):235-237.
7 钟久昌.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过氧化脂质水平变化探讨.医学综述,2002,8(2):123-124.
8 李庆文.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调脂治疗的变化.新医学,2002,33(12):716-718.
9 李金明.原发性高血脂症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探讨.临蹊医学专科学院学报,2002,24(1):9-11.
10 吕琪.红细胞免疫与体外循环.临床心血管杂志,1992,8(4):257.
11 王浩然.NIDDM患者红细胞膜脂质成分与血糖、血脂血浆脂蛋白的关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1,7(2):71-73.
12 殷玉水.麻醉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医学综述,2002,8(9):499.
13 杨文东.长期大量饮酒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意义.临床荟萃,2001,16(14):656-657.
14 李杭生.妊高征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膜脂质成分变化的研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2):122-123.
15 王浩然.老年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老年学杂者,1993,13(2):93-95.
16 陈樱.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素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者,2002,9(2):114-116.
17 张宏.2型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变化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相关的研究.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2,9(2):90-92.
18 吉琼梅.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的生化改变.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6,16(2):107-109.
19 张利朝.健康人运动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与细胞数的变化及关系.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1,17(2):197-198.
20 Abood LG.Stereospecific opiate binding in human erythrocyte memˉbrance and changes in heroid addicts.J Immunol,1986,136(1):934.
21 Walport MT.Ross GD.Family studies Of erythrocyte complement reˉceptor type1levels.Clin lmmunol Exp,1985,59:547.
22 郭峰.β-内啡肽对红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实验研究.医学杂志,1995,20(5):350-352.
23 伏祥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清β-内啡肽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9,11(2):25-27.
24 张岚.艾灸加皮植法对老年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国免疫学杂志,1993,9(增刊):132.
25 于爱莲.血栓性脉管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性激素关系的研究.中国免疫学杂志,1993,9(增刊):152.
26 高巍.电针对胃经-脑肠肽-免疫网络的调控机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3):279-284.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PBL教学法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它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具有概念繁多、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强、知识更新快、与临床应用较为紧密等特点,是基础医学中非常重要但又较为难教和难学的一门课程。与一般医科大学相比,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教学具有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学员学风较为严谨、纪律性较强,但是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意识较差,考核指标比较单一等特点,目前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因此,进一步深化医学免疫学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应用PBL教学方法
相对于一些地方高校,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员教,学员听模式为主,导致学员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因此,采用一些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员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能力,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式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1],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引入带有导向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由学员通过自行查找资料,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不仅由此掌握相应的知识,更由此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从而改善学习效果[2]。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员和学员、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挖掘学员的创新潜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尤其适用于医学免疫学这种知识更新快、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的课程。
结合本校学员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到学员进行PBL教学所必须的相关知识基础和文献检索能力,我们以临床医学五年制学员为对象,选用临床免疫学相关章节进行PBL教学。结果表明,与以前常用的传统方法相比,PBL教学法不仅能够促进学员的深入学习,更能够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使学员由以前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课后的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员对PBL教学模式表示欢迎和认可,认为P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改善学习效果,值得推广。实践表明,PBL教学法是提升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
基础医学知识普遍比较抽象难懂,一方面难以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员对这些枯燥深奥的概念也难以理解。因而,如何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生理过程形象生动得展示给学员,让他们学得轻松和乐于接收,是改善课堂授课的关键环节之一。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授课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3]。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结合在一起,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概念和微观的细胞分子间互相作用的生物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能够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并能帮助学员更直观深刻、简洁明了地理解免疫学的相关原理,而且使学员便于记忆。传统教学中需要通过大量时间和篇幅重点讲述和解释的一些知识难点,往往通过几张幻灯或者几个动画就能阐述清楚。例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结构、免疫球蛋白结构及抗原抗体反应等,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可以承载大量的知识信息,有利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传递更多的知识。此外,多媒体课件易于复制和传播,学员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笔记,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课堂理解和互动,从而有效减轻学员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一些对免疫学较有兴趣、求知欲强且学有余力的学员所开展的以拓展学员知识面,培养学员创新精神、探索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大班课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学员的引导,给他们介绍一些前沿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使学员了解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启发他们结合自己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文献和设计科学实验加以验证,有意义的实验结果则可以整理成文发表,它能有效地培养学员的科研思维和实验能力,是一种较好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个误区:一是教师不注意引导学员自己去探索问题,而是简单地让学员参加自己课题的研究,从事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这样固然能够让学员增加一些对科学实验的感性认识,但学员缺乏对整个科研课题背景和意义的清晰认识,往往在科研思维和知识面上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拓宽,达不到第二课堂活动的预期效果。二是有时候会简单地以文章发表作为衡量第二课堂活动的唯一标准,导致教师和学员片面追求论文而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活动,从而偏离了培养学员独立思考探索能力这个根本的方向,使学员没有真正的收获。这些问题在实践中需要加以注意和避免。
4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免疫学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以往开设的经典免疫学实验多为对现有理论的验证性实验,如凝集实验等,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重复,缺乏开放性和探索性实验,这不利于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这些实验往往落后于迅速发展的现代免疫学技术和方法,很多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已很少用到,不利于加强学员对免疫学科发展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增加实验教学中创新性实验设计的比重,使之与科研工作实践紧密联系是改善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5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考核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同时可以使教员和学员分别找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现行的医学免疫学考核是以笔试体现的理论教学成绩和以实验报告体现的实验教学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比较片面单一。随着教改工作的发展,已经不能完全客观地反应教学质量。因此,必须积极寻求多样化的考核指标以反映教学活动的效果,并积极利用考试之外的各种考核方式弥补单一考试评价的缺陷。例如:丰富考试题型,减少单纯记忆性的命题,增加案例分析题等反映学员应用知识能力的题型;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平时表现出的严谨、仔细等科研素质在总成绩中的比例;采用开卷考试,自选方向,提交关于某一问题的综述报告等更加开放的考试方式,从而全面、综合地评价学员的成绩。
总之,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是改善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只有在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认真探索,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学员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员加强对教学的准备和设计,做好合理的引导,加强对学员创新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学双方的互动和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Richard B, David I, Derek L.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he medical school: another case of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J]. Advances in Physiology Education,2005,29: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