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11 16:07: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引言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1]。高校是创新人才的重要输出地之一,在高校展开教育改革责无旁贷。2011年风景园林专业成为全国110个一级学科中的一员,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2]。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作为培养风景园林设计人才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整个风景园林学科教学体系及对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乃至整个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和领引作用。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训练设计的各项表达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然而在新形势下,传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适应社会对人才不断提高的要求是当前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探讨该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1《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是继风景园林导论开课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前导作用。通过往年的教学发现,传统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培养目标单一
原课程培养目标单一,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绘图表现能力,包括学生阅读理解园林图纸的基本能力,掌握平面、立面、剖面以及局部透视和鸟瞰图的绘制方法。同时掌握一定色彩表现方法,如水彩或彩铅、马克笔彩色渲染。显然,此培养目标与培养独具本校办学特点且兼具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人格(Quality/Personality)为目标的卓越风景园林师的差距相差甚远[3]。
1.2学时不足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该课程是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教学计划共48学时,包括理论学时8学时,实践学时为40学时,但不论理论学时还是实践学时,均不能够满足现代风景园林多元化的需求。
1.3教学内容重技巧轻人文
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善,课程主要包括制图模块和表现模块,过于强调表现技能。风景园林具有专业艺术与技术并重的双重属性,故仅仅注重科学与技术是不全面的,需要在哲学、美学、艺术和人文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1.4教学方法单一古板
横向对比后发现,教学方法较国内外先进院校有较大差距。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创造性思维。惯性思维、知识和经验的匮乏、个体封闭式学习以及模仿与样式主义是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4];教学方式多以模仿范式进行;教学结果呈现机械化,流水式作业。而国外院校通过开放式教育如鼓励、启发、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通过现场调研、速写、测绘、摄影等途径引导学生对景观环境的认知的理解;通过汇报、讨论、桌面辅导推进课程设计进度[6]。
2课程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改革
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启动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值此契机,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专业技能。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目标多元化发展
2014年课程改革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此轮教改内容突破了往年单纯注重制图基础和技法表达作为授课重点的局限,将培养目标逐渐拓展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综合掌握基本制图方法和设计表现技法,如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制图规范、钢笔徒手表达、电脑软件及摄影基本知识、人体工程学基本知识、色彩及景观材料等内容,使同学们能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创意模型设计、风景摄影比赛、实地测量等实际动手环节训练,启发创造性思维,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环境感知能力,设计语言以及图纸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后续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职业生涯奠定较宽厚的基础。
2.2课程内容体系逐步完善
2014年教学培养计划调整了《风景园林设计初步》的授课学年与学时。授课时间由大一下学期提前到大一上学期,分为风景园林设计初步I和风景园林设计初步II,授课时间分别在大一的两个学期进行授课,总学时由原来的48学时调整到72学时,为教学内容的充实提供保障。
从课程内容总体设置上看,新一轮的教学内容中突破了原有的专业基础(工具线条练习、仿宋字练习、景观小品平面、立面和剖面绘制、小型绿地透视图、鸟瞰图绘制、分析国内外景观设计师各一名及代表作品)与技能表达(钢笔徒手线条练习、中央大街建筑及环境钢笔徒手表现、“我眼中的东林校园”、小型绿地色彩表现如彩铅、水彩、马克笔表达)两个板块,拓展到环境认知(景观设施尺寸测绘、校园主要铺装材质调查、景观小品设施色彩运用调研)、实践创新设计(“景观印象”A4纸质模型制作、景观小品设计及模型制作、小型别墅庭院景观设计及模型制作)及专项研究(新农村建设调研分析、居住区环境调研分析、生态建设主题调研分析、家乡地域景观及文化调研分析等)的五个板块。将授课的内容由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拓展到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现场调研、创意动手实践等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
2.3科学与艺术并重
风景园林专业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因此在专业入门之始应培养学生具备素质。该课程注重技术知识的训练,如制图基本知识,钢笔徒手表现,景观材料分类与运用,等。同时,也将艺术教育引入到该课程内容体系中,并加入景观色彩入门基本知识介绍、摄影技术、电脑及软件介绍,等内容,与美术类课程及形态构成等课程相辅相成,旨在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奖赏能力和创造力。
2.4实践教学多样化
风景园林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结合理论知识,通过设置多样化且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设计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通过引导、鼓励、启发以及通过学生个人及团队协作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此外,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如抄绘、描绘、自绘、测绘、速写、查阅、调研、分析、摄影、设计、制作、汇报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各项专业技能和素质。学生提交成果方式为图纸、照片、文字及图册、各类模型、PPT等形式,有助于学生对专业成果的内容及形式的了解,为其日后设计课奠定基础。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彰显。如“景观小品设计及模型制作”中,同学们对小尺度的风景园林要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设计作品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有的造型新颖奇特,有的凸显地域特色,有的彰显文化魅力,有的体现可持续利用,作品呈现出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又如在“小型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的课程设计中,以两个学生为一组,为面积为750m2别墅庭院做景观设计,最后通过A1展板展现模型。作品展现出学生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图1~4)。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创意实践,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受到激发,团队协作精神得以发扬。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以往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枯燥,教学改革探索目标是更为行之有效且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兴趣引导的启发式教学、基于实践的互动式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个人与团队的分工与协作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3.1兴趣引导的启发式教学
通过比较得出,国外高校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在该课程中,尝试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专业情操,尽量避免填鸭式被动的学习过程,如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第一堂课后布置的课程作业“景观认知――A4纸质模型制作”,要求学生仅利用一张A4大小的纸质模型设计并表达自己对景观的认识。通过教学成果显示,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彰显,作品体现了学生多元化的设计创意。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取得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2基于实践的互动式教学
在此课程中,通过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汇报、演讲等教学环节,加强课堂的互动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个人的A4纸质模型创意介绍、景观小品创意介绍以及寒假作业的专项研究的汇报,都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了学生整体对知识认识的拓展性,汇报的严谨性,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3.3现场体验式教学
由应试教育进入大学素质教育的大一新生,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入门感性化以及景观直观化是实施实践的有效途径[7]。现场的亲身实践对学生理解景观环境的景观构成要素、基本尺度、材质、空间限定以及意境的体会至关重要。该门课程通过设置环境认知模块(景观设施尺寸测绘、校园主要铺装材质调查、景观小品设施色彩运用调研),让学生们通过实测参与到现场实践中来,具体为现场调研、尺度把握、材料认识等来加强对空间的理解,通过绘制落实为专业技术图纸,提高了学生对空间理解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制图和表达等基本技能。
3.4个人与团队分工协作教学
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制定学生的合作方式。个人设计有利于彰显个性特征、独立的设计思维和风格,而团队协作有利于加强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在此课程中,景观设施尺寸测绘、小型空间模型设计及制作采取两人的合作模式,既保证了课程设计进展顺利,又能够保证每位学生的工作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结语
以上内容是《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试探性改革和实践的一点感想和总结,通过改革,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但这些探索在新形势下仅仅是一个开始,仍面临诸多挑战。在今后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4.1衔接好课程之间的教学
首先,要做好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如前导类课程的《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鉴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开设需具备绘图基础,因此该课程应安排在《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之后开设。美术类课程的《素描》《色彩》和构成类课程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的授课教师应沟通交流各自授课的重点,做到教学内容不重复叠加,针对课程培养目标有的放矢,保证教学质量。
4.2调整好课程节奏
其次,由于该门课程教学任务量大且时间紧凑,容易导致学生负担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好节奏,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进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紧而不急的节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风景园林O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诸多教师是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教书,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多是纸上谈兵,所以课程教学往往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色彩。现阶段来看,采取实践性和多维性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动手能力。但由于受到作业条框的限制和理论的约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一、风景园林工程教育教学
风景园林初步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中的一项必修课程。举例来说,某学院的风景园林工程总共有120个课时,分2个学期完成。按照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类型,依次从简单到复杂来完成相关园林规划学习工作。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需要不断缩短理论知识,增加课程实践内容,强化师生之间的课程探讨,从多个角度来学习风景园林初步课程。理论课程以《风景园林工程》为教材,实验课则主要培养学生回执施工图的能力。毕业后从事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的学生,必须掌握好基础知识,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所学,将设计图纸转变为实物,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课程的主要目标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必须掌握好实用性与操作性技能。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是其主要目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进而提高其创新发展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要整合植物领域和艺术领域相关的知识,不断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重点解决好“人与环境”的命题,进而有效解决“什么是设计”以及“为什么而设计”的问题。
三、在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采用实践性和多维性教育教学方法
(一)实践性
首先,在教育组织方面进行分组教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教育教学需要有真实的设计环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成为设计者或评审者。在完成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方案汇报能力。同时,明确专业评审的基础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分组教育教学模式,将每一个小组划分成2~3人,让小组成员既成为设计者,又成为评审者。在方案完成过程中,根据教育教学任务来自行设计方案流程并定期进行交流和汇报,重视对学生设计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总共分为三个层次:1.目标层;2.准则层;3.指标层。在准则层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布局――Overall layout;2.景观空间――Landscape space;3.植物景观――Plant landscape;4.水系景观――River landscape;5.道路景观――Road landscape;6.景观构筑物――Landscape architecture.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景观要素设计,而应该也充分强调系统方面的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在功能方面和空间方面逐渐养成综合设计能力,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重点解决好“人与环境”之间的重要课题,既要着力解决好“设计是什么”的问题,又要解决“怎样设计”的问题。某学院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行业发展中的实用性作为课程实践训练的重点,将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到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中。
(二)多维性
多维性,即采用多种试验方法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利来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维性安排实训课程,让学生适应其中的多维角色,继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在未来的职业规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基于此,产生职业期望。在现实的景观规划和设计项目中,存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各个角色可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关项目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风景园林设计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点,所以风景园林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定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教师应按照课程的基本设计要求学生进行图文制作,例如,风景园林设计对公园的规划设计有具体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公园的人文特色及整个行业的整体需求,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中,应适当引入实践性和多维性的概念,采用实践的和多维的教学方法,以有效解决教学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综合设计;多学科交叉;课程群;教学整合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立在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其目标是解决在复杂的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本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这一基本特征,作为风景园林师,就需要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此外,本学科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因此在培养体系中,必须把握“工程实践性”这一突出的特性,以“综合设计”为主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从多学科领域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而且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一、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职业需求解读素质需求
笔者对国内多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与走访,发现用人单位的需求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一句话,即“上手快、能力强、潜力大、易合作”。具体到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上来,我们需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风景园林师,在当今的大环境中,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就业标准呢?仔细解读用人单位的需求,所谓“上手快,能力强、潜力大”,对于以“工程设计”为主要工作的风景园林师而言,所面临的设计工作内容大体包括:区域层面的景观规划类、城市层面的景观设计类以及社区层面的景观设计类。这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师必须具备知识储备和基本专业素养(表1)。可以看出,设计是一个综合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多方面能力的考量,具体包括学生的艺术鉴赏及表达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三项基本素养,它们共同决定设计师的综合设计能力,即用人单位的主要考虑目标。
二、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风景园林是兼具艺术色彩的工科类学科,在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分类中属建筑学类。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核心知识领域一般包括4个方面,即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知识、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技术、建筑与城乡规划知识。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师资力量制定自己的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中,一般会有针对于上文提到的专业素质培养课程。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课程体系各自独立
虽然近些年,随着风景园林教育的开展,很多院校都在结合自身特点,对本院各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教学体系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在不断拓展。但是,课程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整合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致使课程体系各自独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各专业课程往往由不同专业教师担任,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往往会出现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其结果会致使课程之间衔接的不畅;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差异,如果课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与沟通,就很难将教师教授的课程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较为零散,并分布于各门单独的课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融合与贯通,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以设计表达课程为例。设计表达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然而,“设计”并不是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无“设计”的“表达”往往会因为缺乏灵魂,让课程显得苍白无力。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中,也无设计表达的相关内容,学生却需要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如果这两门课程无法衔接,就达不到最好的效果,如在设计的表现手法上,专业教师因为很多原因的限制,无法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的全过程,此时更需要艺术设计教师的参与与配合。
(二)重复性教学使内容深度有限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选题重复、课堂内容重复,是教学过程中时常遇到的问题。当设计课程教师发现学生在表现力方面欠缺时,势必会进行表现技巧方面的重复性教学;而设计表达的教师,由于没有“设计案例”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往往也会在课程中设定一些小设计,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各门课的学习重点。作为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每学期会选一个主题进行训练,而其他相关课程,如植物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都为了能让学生实践而单独布置小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将一种类型的设计重复多次完成。由于这些课程的课时数有限,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重复,无法真正深入学习。从宏观的教学体系来看,虽然这些课程的总课时看似很多,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如何学以致用”的问题。从近些年高校教学改革的总趋势看,缩短专业教学的课时、增加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必然趋势。
(三)理论及技能教学与设计教学脱轨
工程技术是风景园林艺术效果是否能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在校期间,学生需要了解更多与设计相关的技术知识。学院需要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来解决相关问题。其中,有些课程适合单独开设,有些课程与设计课程有很强的关联性,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植物设计、施工图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最好能以设计课为主线,辅助穿插其中,让学生掌握与设计相关的技术技能。
三、以设计为主线的风景园林课程体系建设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立在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目标是解决在复杂的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本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泛,因此作为风景园林师,更需要具备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及强大的工程实践性。在培养体系中,须把握“工程实践性”这一突出的特性,以“综合设计”为主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的教学组织架构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力求反映出本专业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下面以湖北工业大学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为例进行分析。
(一)主干清晰的培养构架
湖北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案,力求以本专业的实践性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为出发点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分为应用能力支撑体系和理论技能构建体系两大支撑课程体系,下设四大系列课程,即设计美学系列课、综合设计系列课、技术系列课和理论系列课(图1)。风景园林本科教育坚持以综合设计系列课为主干核心。一方面,创造优美空间环境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根本目标,综合设计与设计美学的结合是解决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现代风景园林是综合多学科的以科学知识、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学科。传统的诗情画意、现代的艺术畅想必须归属于系统综合的科学技术。风格流派的创新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含量远大于艺术含量,这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而理论技能构建则是为了让学生走得更高、更远。
(二)构建多学科共融的综合设计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综合设计主线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一个以“横向联合,纵向渗透,多学科交叉”的、整合而开放的课程体系,以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通过设计课程解决实际操作的问题,构建以设计课为引导、以整合相关课程群为特色的教学架构体系。在纵向方面,设计课安排在一至四年级,贯穿整个本科教育阶段的全过程,突出了设计作为主线课程的核心特征。通过设计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学习如何主动地拓展知识体系和领域,以整体的观念看待和了解整个专业教学中的诸多课程。在横向方面,通过“综合设计课程群”的模式,将设计美学系列课和技术系列课中,与设计最为密切的课程组织在一起。同时要求各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到设计课程教学中,通过设计课程来组织相关的课程教学,设定设计课题,从而保证教师能共同参与和解决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在实践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构建以综合设计课为主线的课程群
1.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群——风景
园林学科背景下的初步课程教学一直以来,艺术价值都是诸多园林景观价值中最重要的部分,美感是设计的灵魂。设计初步课程群主要针对一年级新生。这期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强化专业基础课对风景园林设计课的引入。本课程以“设计初步”主干课为核心,设计美学为支撑体系,从基础美学入手,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形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力,形成科学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将除了设计素描以外的、与设计审美与表现相关的钢笔画、造型基础、色彩基础、模型制作等课程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整合到一起,由设计初步课的教师做系统安排。随后,相关专业的教师要在设计初步课程的整体思路下,将课程内容以讲座的形式穿插在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中的潜力,促进学生交叉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艺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教师,以初步课为平台,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一年级期间的作业。以引导学生入门,激发艺术想象力,强化观察认知力、发掘艺术情感与创作欲望为目标,争取在此阶段初步理解设计与美学的关系,设定美学目标。
2课程群——风景园
林学科背景下的建筑设计教学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它们之间必然存在共同的学科基础,比如空间感。通常我们将其视为建筑的基本特征。如果教学中借鉴建筑空间构建理论与方法,让学生对园林空间进行空间建构和行为模式分析,并结合风景园林自身的特点进行训练,组建园林空间教学体系,就能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园林空间本质。这是风景园林专业二年级的主要目标。在此过程中,传统设计表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表达课程,都是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初期需要解决的问题。风景园林设计1.2课程群以景观建筑设计为主线,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心手合一”,强调设计方法与表达技巧。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AutoCAD的软件为例。本软件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软件如何用;二是如何用软件来绘制专业的图纸。作为理论教学课程,课堂上多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更多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最终导致课程结束了,学生的制图能力还没有达到设计的要求,在学与用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桥梁。通过“课程群”这一平台,可以在实际设计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对软件的掌握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在设计课程中期,根据学生对于软件掌握情况,以讲座的形式解决软件和制图的相关问题,并在实践周期间由专业教师和计算机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设计。
3.风景园林设计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学生在艺术、生态、心理、地理、人文等多领域都应有所了解。多学科的知识储备是当代风景园林师所必须具有的基本职业素养。如果说低年级组以艺术表达为主要教学目标,高年级组则从生态、技术、人文、地理等多领域进行引导。其中,与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最为紧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建模、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种植设计、规划设计,要将它们引入设计课程群。综合设计课程群分别以室内外庭院设计、花园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公园规划设计、风景旅游区规划、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等类型课题作为媒介,探索园林与行为尺度、园林与种植、园林与自然和生态系统、园林与历史文化、风景园林与游憩、风景园林与区域和城市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拓展知识体系,以整体的观点看待整个专业教学中的诸多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中指出,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风景园林教育应培养学生在根植于人类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形成概念、协调关系和创作作品的能力。风景园林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部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风景园林师担负着改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风景园林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必然趋势。形成多元共存的、开放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多学科融合,协调与特色并重,积极融入实践,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只有不断完善教学组织架构和教学大纲,以素质和能力为培养目标,强调创新,强调对实践能力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学生。
作者:曾毓隽 陈波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基础课;优化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是农林院校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主要方向之一,尤其是风景园林专业,一系列的课程均是围绕风景园林专业而设置。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的入门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保障,因此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一、风景园林专业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分析
(一)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风景园林专业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并能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够分析园林设计的作品;掌握风景园林专业的图纸绘制的规范与表现技法,掌握从方案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鸟瞰图以及施工图的表达方法,并通过一些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模型制作,让学生初步掌握园林三维空间的尺度,以及与空间功能的关系,为今后的一系列课程设计打下理论、绘图以及空间感知的基础。
(二)教学主体的特点
教学的主体由两部分所组成,即教师与学生。风景园林专业类的课程讲授的教师主要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教师与美术教师,专业教师主要讲授《风景园林专业原理》、《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园林建筑设计初步》等专业基础课程,《景观表现技法》、《构成设计》等课程是由美术老师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是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录取的理科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入学没有美术类课程的测试,绝大部分的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对于绘图等技法比较陌生,入学需要一年的时间进行素描、水彩等基础美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专业基础课的绘图表现的学习。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风景园林专业类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专业的入门课,一开始学习专业课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但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学习中与规划设计的课程设计中。
(1)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论课理解问题
《园林艺术设计原理》作为设计理论的基础课,对其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应贯穿于整个园林设计的相关课程的整个学习中,但由于该门课程开课时间较早,而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并不是十分明确对相关课程设计的指导作用,加上时间的遗忘。因此,该门课在其后的设计课中的学习会出现一些“断档”现象。
(2)图纸表现问题
图纸表现问题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图规范,二是技法艺术性。图纸表现的规范主要是在《园林制图》与《设计初步》课程中讲述,是园林设计相关图纸的绘制需要遵循的制图规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大部分是以临摹相关的图纸为主,在其后的课程设计中就会出现由于概念的不清而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的绘图,如立面图与透视图的混淆、施工图的标注、索引等等问题。表现技法艺术性一直是困扰园林与风景园林学生的一个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美术基础,虽说大一上了一年的美术课,但是课时相对较少,且一周只一次美术课,对于图纸色彩关系的处理以及鸟瞰图、透视图绘图的技法教难,很难一时掌握,在相继的课程设计中表现并不是很理想。
2.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不同导致教学方法不同
园林设计类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理论的开设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师,而技法类的课程大部分是美术老师。美术老师都是长期受艺术的训练,其授课的方法大部分是以美术的训练的过程为基础,而园林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较差,单纯美术的训练在短期内很难见成效,学生的训练大部分是以临摹为主,很难掌握设计表现的实质与内涵。
(2)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导致教学不够严谨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基础课阶段进入到专业的状态,随着课程的深入,内容的增加,图纸量的增大,学生会出现厌学的情绪,从而导致学习热情下降,拖图的现象比较严重。而有些教师碍于情面,加之课堂教学评估的压力,对学生姑息迁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3)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足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属于理工科专业,学生缺乏美术基础,更要加强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一入学,就加强学生美术基础的培养。但是,单纯靠课堂的时间很难建立起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近几年,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普遍应用,学生普遍轻视手绘,导致在专业的规划设计类课程中,方案能力和手绘表达图纸的能力都较弱。
二、风景园林专业基础课的优化策略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风景园林专业类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是课程本身的要求,更是规划设计一系列课程的应用,最终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与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需要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1.增加理论教学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专业基础课中的理论课最终是应用到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之中,在理论教学中增加一些风景园林专业的实例,一方面减少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理论实际应用的能力,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规划设计中,提高园林设计的水平。风景园林专业是艺术设计的一种重要形式,以绘画艺术、音乐艺术、造型艺术等综合时空艺术设计,因此,理论课之初以各种艺术形式增强学生对于艺术的直觉和敏感,从同学们熟悉的艺术形式自然过渡到园林艺术设计。
2.加强绘图技法培养,增加绘图量,提高学生的图纸表现力
近几年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有机地将图纸表达的手法贯穿在《设计初步》和《景观表达技法》中,课堂上,老师有的放矢地加强风景园林平面图及其效果图的直接训练,做到“形象的思维”逻辑化,注重一些技法的表达;同时,加大作业量,课上课下一起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1.教与学结合,加强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前提,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是专业基础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利用多媒体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可以到现场感受的实际的空间与尺度,课程设计由浅入深,逐渐建立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与兴趣。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的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规划设计的能力,因此,在专业基础课教学阶段就应该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增设了对不同园林设计形式的临摹与分析,训练学生能够按照园林艺术规划设计理论来分析园林设计的空间布局与景观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一些设计作品的优劣;《设计初步》、《园林制图》等课程在讲述制图规范等基础上,实例以实际项目的园林总体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以及透视图、鸟瞰图、施工图的绘制,要求学生不仅识图,而且掌握各种图纸的基本制图规范。
3.多媒体教学与手绘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与艺术性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手段,在风景园林容艺术与与科学一体的学科,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注重“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一方面传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如在ppt中,多插入一些手绘的、电脑绘制的设计方案及其实际项目的实景照片,还注重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这些视频资料以专业为主,同时,还增加一些艺术价值较高的视频,以不断加强学生的艺术素质修养,同时使枯燥的理论课,能够愉悦学生们的心情,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
4.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不断调整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与讲课方法
专业基础课无疑是专业课的基础,专业课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基础课的教学。都是基础课在低年级开设,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会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就要及时反馈给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总之,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风景园林专业学科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园林以及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抓好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至关重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也促使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首先是立足于本专业,同时也要按照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与专业素质培养[J].中国园林,2008,24(01):12-15.
[2]吴良铺.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20(01):2-5.
[3]王绍增.论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2006,22(05):9-11.
[4](英)安娜•约根森著,赵纪军译.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学系风景园林硕士设计课程简述[J]风景园林,2006,2(05):20-29.
[关键词]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 课程教学 学习方法 学习体会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所谓“风景”是在一定条件下,以山水景物或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观念中的风景”则是设计者头脑中的风景[1]。因此,设计是设计者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憧憬“投射”到现实世界中的一种营造行为,设计的好坏,取决于设计者如何将客观因素和基本素材进行融合,激发人,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联想以及心理等方面对于设计成果的感悟。
《风景园林设计》就是这样一门传授设计初学者运用生活素材进行景观设计以改造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课程,对于刚接触风景园林设计的初学者来说,它开启了设计者对于各类风景的理性认识,为之后创造另一番风景埋下伏笔,对其今后的设计生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是“设计之匙”。
一、《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概述
(一)课程内容
《风景园林设计》是园林、风景园林相关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内容涉及城市规划、风景资源的评价、城市风景园林绿地系统、风景园林绿地、景园景点、城市景观环境、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工程等,是较为系统的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之一。
(二)课程特色
《风景园林设计》紧紧围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各方面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化等方面,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实例探讨、项目训练、外业考察等方式,有效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使得设计初学者在浓厚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设计的美妙,激发其设计兴趣,学会紧密合作与学习并从中积累经验,对今后设计之路产生重要影响。
(三)课程目的
《风景园林设计》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对其他学科基础课和设计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的系统理解,巩固专业知识,初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景园林等行业对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与技能构成要求,拓宽视野,找出不足,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亲身参与设计,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行业的认识,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课程学习经验
(一)课堂学有所得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课堂学习内容相对于其他的一些设计课程而言似乎更丰富、有趣,具有启发意义。总结课程课堂学习所得如下:
1)课程涉及的设计知识在所有设计课程中相对较为基础及全面,使笔者全方面系统习了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知识:《风景园林设计》课堂学习涉及风景园林历史与发展、风景园林设计布局、程序、各种类型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技巧;
2)除了《园林设计》教材使用外,老师常讲解其他权威、经典设计书籍和实例来扩展视野,激发笔者对于设计的兴趣;与此同时,老师常介绍较为新颖的国内外设计观点和理念,保证了与时俱进;
3)课堂学习注重理论与动手实践结合,让笔者在实际设计中感受理论知识的重要:课堂上老师经常进行手绘快题设计训练,这对于平面构图、色彩搭配、景观景点设计等方面的提升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大家讨论分享的方式进行优秀作品解析,可以学会如何分析作品的优劣,从而取得进步。
(二)自我提升
1.作业巩固
为了保证理论知识的吸收,设计课程设计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这些绘图设计作业中,常常可以收获很多:
1)在根据命题进行方案构思的时候,一方面学会找出满足设计要求的硬性规定,再者则是通过几个方案的比较,找到最优解决途径和方案,学会比对和分析。此外,资料收集过程,也能通过观摩优秀设计师的作品,让自己有所收获和感悟;
2)在作业绘制过程对耐心、审美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可以通过作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成就个人风格;
3)此外,作业可以让理论知识融进设计,产生潜意识作用,这样在面对实际场地的时候,会养成合理尺度、遵照规范的好习惯,从而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
2.关于课下知识扩展
为了满足课程需要,比如作业绘制、考试、设计素养的培养,笔者常在课下自我提升:
1)图书馆是设计初学者必须挖掘的宝藏,其内有大量园林设计相关实例、论文、图集、设计师手册等,对于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扩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2)针对自己喜欢的方面,如手绘、计算机作图等进行自我发展,一方面能增强设计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专长,对于今后的工作、学习很有意义。
(三)建议
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课堂学习及课下实践应用,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关于一些规范方面的知识,课堂学习确实相对较少,以至于很多时候感觉设计只是纸上谈兵,有些不切实际,课堂上可以考虑适当介绍一些较为常用的设计规范,让学生在课堂、课下作业中应用自如;
2)关于一些国内外优秀设计流派及其发展历史介绍过少,可以适当结合课堂进行一些讲解,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设计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诞生和个人风格的形成。
3)为学生多提供些实际设计参与平台。课程中的一些课堂内外作业可以考虑用老师实际参与的项目来进行,不要只是单纯的空白场地,应让学生学会如何结合实际地形地貌、场地情况、文化背景来综合考虑,有利于与今后与社会的接轨。
相信有指导老师的渊博知识和悉心培养,以及学生的努力,《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结语
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学习及实践过程中相关心得和经验的总结,笔者对园林景观设计学习和实践有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文中提出的相关感受和见解,不仅增加了笔者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喜爱,也为今后相关设计学习和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指导,收获颇多。同时,希望通过笔者的一些课程建议和心得,为《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优化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2010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风景园林设计》(西大教字〔2010〕43号)和广西大学2011年度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风景园林设计》(西大教字〔2012〕1号)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昀.从风景到风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唐世斌: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徐 婧(1989―),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林学院园林200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唐世斌(1963―),男,重庆梁平人,研究生,广西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建筑工程与规划设计
郭 松(1979―),男,重庆双桥人,硕士,广西大学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植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