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10 14:41: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药污染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农药污染;农业发展;环境污染
农药泼洒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农药在帮助农作物的抵御病虫害的时候,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农田周围的水、土地在受到污染之后通过水循环以及渗透作用,影响了更大的面积,造成了环境的大面积污染现象。在现在这个人们格外重视环境保护形式下,控制好农药的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扩散非常重要。
一、农药的污染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农药污染种类非常多,因为我国的农药生产厂家也非常多,每一家厂商的农药产品的成分也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农药的污染物种类达到上千种。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我国的农业面积很大,每年使用掉的农药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在农药中杀虫剂的比例极大,而杀虫剂的毒性也最强。按照毒素累积得原则,农药受害最严重就是人类本身。
二、农药的对环境的危害
(一)农药对人体的危害。农药对人体的危害分为多种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为误食危害、第二种是扩散危害、第三种是累积危害。第一种维护一般是在农民喷洒农药或者使用农药的时候,没有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引发的误食现象。如果农药少量,会对人的消化系统造成较大损害。如果误食量过多就容易造成人员的死亡,或者瘫痪等。第二种危害是农药扩散造成的,一般是因为农药的扩散现象,造成在一段时间内吸入一定量的农药气体造成轻微的农药中毒,中毒效果不明显,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等。第三种危害形式也是最难以避免的形式,农药通过生态循环,不断的进入自然环境中,在动物和植物体内累积大量毒素,人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这就造成了毒素累计,人体虽然对毒素的反应不灵敏,会让人体产生癌变、畸形等现象。
(二)农药对其他生物的危害。农药对其他生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药直接将有益的鸟类、微生物、兽类杀死,破坏食物链,不利于生态系统维持平衡。二是农药滥施、滥用,使病虫害抗药性增加,导致后续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农药残留在土壤、作物及水体中,给人类及其他生物生长带来了潜在危害,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三)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一是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在实际生产中,农药对水体造成污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为了防治蚊子等害虫,喷施有机杀虫剂于水面。②为了防止渠道、水库、湖泊中的杂草,将水生型除草剂喷施于水面。③制造和使用农药过程中农药瓶或其他包装物随意丢弃。二是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农药污染土壤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①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喷施于农作物的农药,在施用过程中喷施在土壤中的部分。②撒施在农田中的农药。③随着大气沉降于灌溉水和植物残体中的农药。三是农药对大气的污染。根据农药在大气中不同的浓度和分布密度,将大气中的农药分为3个带:①药源带。农药的浓度在该带中最大,农药通过这一带进入空气。②空气污染带。在这一空气带中,农药的浓度因为对流作用而降低,一般低于药源带。但也可能会由于气团不能够完全混合,导致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偏高。③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地带。
三、治理对策
(一)建立有限的完善的农药管理法律体系。很多农药污染现象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农药瓶的随意丢弃现象,就是完全可以监管的行为。但是我国所有的法律法规没有规定随意丢弃农药瓶是一种违法行为,所以要加强农药的管理首先应该完善法律的立法,出台相应的农业生产的法律,而不是地方的规定,在农业的发展中需要这样的法律对农业操作的具体行为进行详细的规定,这样就能让监管部门有法可依,在管理中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同时也便于农业的宣传,更具有威慑力。自然农药的管理效果会不断提高。
(二)加强农药生产的管理工作。农药的生产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保护环境很多农药已经不让生产,比如敌敌畏等,这些高毒的农药已经为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但是有些不良厂商私自生产,销售渠道也比较隐蔽,治理这样的现象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做好生产厂商的管理工作,对于那些非法生产的黑作坊严肃的查出,并追究刑事现象并通过媒体手段向其他没有被监察到厂商敲响警钟。同时接受整个社会的监督和公开信息。
(三)加强农药零售商家的监管。农药的零售商是监管的重要方向之一,因为零售商这里出现的问题最多,同时也比较容易管理,在农药的监管过程中,要经常突击检查,或者采用暗访的方式。对于零售商出售的每一批农药都要有完整的进货渠道,以及产品质量鉴定合格证书。在监管中要注意产品生产批号的检查,因为产品生产批号一般都是假冒伪劣产品的破绽所在,对于出售假冒伪劣和已经被禁止销售的产品的零售商严肃处理,剥夺其销售资格,另一方面加强农药类产品许可证的颁发审核机制。
(四)研究开发新型农药。尽快调整农药产业发展方向,加快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农药产品,鼓励大型企业研发新农药、研究新剂型,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总结
在农药的使用中,虽然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是为了农业的生产又不得不用,所以这就需要做好农药使用的规范工作。另一方面禁止一些高毒性农药的生产、销售、以及使用。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做好农业使用农药的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工作,让农业生产的行为得到规范,减少随意丢弃农药瓶的现象。同时做好农药生产的管理工作,对于非法加工高毒性的企业立即查处,对于零售商也是一样,通过零售商顺藤摸瓜严格打击农药黑作坊,保护环境。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加大新型农药的研发工作,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农药污染场地底数不清
截至2010年,农业部药检所《农药登记报告》上记录的企业数高达4100多家,远多于经国家发改委核实或质检总局发放许可证的企业数量。我国农药生产工艺比较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缺少必要的防控措施,生产过程中的滴漏现象比较严重。按国外相关经验,在这4100多家企业中,保守估计我国的农药污染场地在1200个以上。目前我国只初步梳理了其中的59个杀虫剂POPs污染场地,而对全国现存并需要修复的农药污染场地的底数则没有掌握。
场地底数不清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明确规定:凡对土壤、地下水造成污染的事故责任方应当负责调查及修复。
据统计,自2007年第一个土壤修复工程开始到现在,我国共有近50个修复项目,其中还没有一个项目启动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造成了污染,责任方或环保部门要求责任方出资开展调查修复。大部分修复项目的启动是源于房地产开发,一小部分是由于POPs履约要求,还有一小部分是为争取国家资金。国家和地方也没有建立动态的污染企业场地数据库,也未对这些企业所在的场地进行登记、调查和监测。因此,原有污染场地未得到修复,新的污染场地仍不断产生。
农药污染有哪些特点?
我国的农药污染场地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高毒性。我国曾大量生产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大多毒性高、残留量大,降解期达上百年,沉积在土壤中危害很大,有机氯农药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效应,对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危害。近年研究还发现,许多化学农药有环境激素效应,会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影响生殖繁衍,造成雌性化、腺体病变和后代生命力退化。
二是隐蔽性。一些农药场地是历史遗留场地,曾存在于此的企业历史资料缺乏,废物填埋场多年无人监管,基础信息极为匮乏,调查难度很大。
三是复杂性。农药场地污染物种类多,污染原因多样,情况复杂。不同企业先后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产,还可能造成复合型污染。
四是紧迫性。很多兴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药类场地距离民居或水源地很近,在国家“退二进三”政策背景下搬迁后,遗留的场地污染严重且处于环境敏感区域,亟须治理修复。
相关法规、标准未建立
农药污染场地已成为国内污染场地中问题最突出和最集中的一类,但目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管理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从业企业和从业人员资质管理也还在酝酿。行业缺乏规范和监管,不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
目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多为政府或房地产开发商埋单,“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下的追责体系未能建立和体现,使修复资金缺少最合理且最稳定的来源。
我国修复技术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工程应用少,设备、药剂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家层面尚未建立技术筛选体系,缺乏对研发的支持和引导。现有的已工程化的技术远不能满足修复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国内有实践经验的修复技术人员十分匮乏,能将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专业人员更少之又少。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作为《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国,对POPs污染场地给予了特别重视。在为落实公约而制定的《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指导下,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做了一系列工作,为我国POPs类农药场地的修复打下了良好基础。
怎样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对于未来的农药污染场地管理,政府应成为法律法规和修复行业规则的制定者,以及行业执法者和监督者。
即将出台的《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将对土壤修复产业产生巨大拉动,巨大的市场空间不能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政府应制定并执行土壤治理相关法规,把土壤和地下水作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注重保护。面对4100多家农药生产企业或者潜在污染场地,对其的管理已远远超出了修复的范畴。当前,对“是否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的明确界定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场地修复,更有利于减少新农药污染场地的产生。
农药污染场地应不光关注已关停搬迁和开发的生产企业,对现有仍在生产或关停的企业都要一并关注,发现污染及时调查修复,尽量把污染关注前移至生产环节,这样就从源头把握住了农药污染场地管理和修复的牛鼻子。
【关键词】农药危害;发展;控制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0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在我国杀虫剂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
3.农药的危害
3.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的健康。
3.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1)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2)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
(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5.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5.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5.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5.3 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
5.4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
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交替变化的趋势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农药 农业生产 可持续发展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得出,全世界每年因为使用农药而增长的粮食数量为3×108t~3.5×108t,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同时其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而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农药使用的过程中其对于各种害虫、真菌、杂草起到一定拟制作用的同时也必然给环境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是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农药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必须要重视的话题之一,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主要工作重点。
一、农药概述
农药是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益至关重要,是一种极为关键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植物保护手段,截至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已成不可缺少的角色。因此,在目前的工作中,如何科学的利用农药,是其在生产中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并将其中存在的各种不利方面的影响降至最低,已成为摆在相关工作人员面前的主要话题。
1、农药概念
农药是一种特殊的工业品,是以拟制和扼杀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病虫、真菌和杂草为主的一种药品。截至目前,农业种类和数量十分复杂和繁多,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核心环节。在农药使用中,其主要包含有化学农药、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三大类。其中在应用中使用最多的农药主要是化学农药。
2、农药分类
经过多年的社会发展中,农药在生产中已经形成了多种不同体系的结构方式,其分类方法为:首先,按照化学结构可以将农药非为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其次,按照用途进行分类可以将农药分为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等。
二、农药使用现状
根据多年的农药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在农药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造成了农药作用得不到正常发挥,而且还影响了农业的正常生产,更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据总结得出,目前农药的使用状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药生产企业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单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有大多数人口都属于农村人口,这种社会背景的存在使得一些人错误的认为农药是一种有利可图的生产企业,因此而逐步投入农业制造中来,造成了注册企业多而实际具备着农业生产、研制、开发能力的企业数量较少,这就造成了企业在生产农药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给农药的使用污染带来了先决条件。
2、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
根据相关数据总结得出,农药在使用中杀虫剂占据了综述的七成以上,而其他农药种类的使用不到三成,由此可见,农药产品结构的失常多么严重。
3、使用者技术水平低
目前,国内大多数农民都是没有文化,没进过专业知识培训的老弱人员,其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带有着极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于各种新知识、新事物的接收速度慢,且认知困难,这就造成了农药污染的进一步加大。
三、农药环境污染出现原因和影响
1、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植物化学保护所使用的农药,有的直接施于土壤里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直接接触土壤微生物,就是直接喷布于植物地上部的农药也大部分掉在地上残留在土壤里,土壤里这些农药都会直接或间接与土壤微生物产生相互作用。一方面农药对微生物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这关系着土壤肥力、植物发育和病、虫、草害的发展;另一方面土壤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代谢也起作用,这关系到农药的残效和残留。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各种药剂作用不同,不同土壤条件、施药时间、浓度等都对作用产生影响。
2、农药对害虫天敌的影响
害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包括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线虫、蜘蛛、昆虫(捕食性及寄生性昆虫)和脊椎动物(蛙类和鸟类)等。在化学防治中,农药对害虫天敌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不同类的农药品种中,以杀虫剂对害虫天敌的影响较大,而杀菌剂与除草剂影响较小。由于大量杀伤天敌,破坏害虫与天敌间的生态平衡,可能导致害虫再猖撅,给防治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在农药使用时,应选择适当的剂型、使用浓度、施用的方法、用药时间等,降低农药对天敌的影响。
3、我国农药污染趋势不容乐观
对有机氯农药,自1983年停止生产和限制使用以后,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农药污染状况。据预测,从1985年至2000年,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环境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可降到10~12级水平,污染危害将随之解除,不会出现大面积污染问题,但在原有机氯农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对取代农药其污染形式和特征为,在农作物上的总污染度明显增加,相当于土壤污染度的5~6倍(六六六、滴滴涕为2倍)。由于农药管理不善和使用不当,出现的农药污染仍然突出。
4、我国各类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
在农药应用中,各类农药所占比例往往能衡量一个国家的农药发展水平和污染状况。在发达国家,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的通常比例为4:4:2,有的高达5:3:2。而我国杀虫剂即占70%以上,而高毒农药有机磷杀虫剂又占70%以上。目前我国农药原药产重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12个,其中杀浊剂11个,除草剂1个,有机磷农药占了相当多比例。
四、应对策略
我国农药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仍相当艰巨,应在下面几个方面继续加强研究和努力工作:
1、继续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积极开发生物农药;积极开发生产安全、高效、低毒、高选择性的农药新品种。开发研究天然活性物质用于害虫防治,发掘新型超高效的农药新品种,减少田间用药量,从而减少或避免农药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改善环境质量。
2、加强管理,合理使用,减少污染负荷量,积极探讨植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途径与技术;加强生物防治研究,提高绿色食品比重。各种害虫都有它们的冤家对头,采用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
3、开始研究各种能消除环境中农药污染的技术和产品,将污染产生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加强农药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及毒理学研究,弄清农药对环境生态危害和人体毒作用机制,为农药环境安全管理、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新农药品种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推广超低容量喷药技术和静电喷药技术。对常用农药做到合理安全使用,尽量减少施用量,提高防治效果,以进一步减轻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又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 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在我国,杀虫剂1 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 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
3.农药的危害
3.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3.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 .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2.1.1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 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2.2.1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3.2.3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4.1 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 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4.2 化学农药的“3R”问题
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5 . 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 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 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5.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 [程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陈出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轮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近几年来,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烟草 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
5.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l0个属的植物对 虫有杀灭活性,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5.3 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 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5.4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
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 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加 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如大豆灰斑病从20世纪60,-~90年代的四次大流行,60年代火面积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90年代又造成巨大危害,80年代初期狷獗一时的草地螟,在1998年和1999年春夏季再度发生。交替变化的趋势的事实都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作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长江,门万杰,刘彦军,等.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2] 国家环保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3] 何文初.加强中国农药污染环境法治思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陈曙阳,王鸿飞.1992~1996年我国农村农药中毒报告发病情况
关键词:农业 环境保护 农药 措施
一、我国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使用农药,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
二、农药与环境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通过直接喷洒、挥发扩散、药具清洗、雨淋冲刷等途径进入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并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敏感物种的减少与消失、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1、农药对空气的污染。
大气中农药的污染主要来自为达到各种目的,而喷洒农药时所产生的药剂飘浮物和来自农作物表面、土壤表面及水中残留农药的蒸发、挥发扩散。此外,农药厂排出的废气,也是农药污染大气的原因之一。
2、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水体中的农药主要来自农田施药和土壤中的农药被水流冲刷及农药厂废水排放进入水体。水体产生农药污染,最终影响到其他生物。
3、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是污染物的汇,也是污染物的源。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土壤中的农药主要来自:①直接的施用;②通过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进入土壤;③漂浮在大气中的农药随降雨和降尘落到地面进入土壤。
4、农药的毒性。
现在全世界每年因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化学农药可能导致人和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因突变。
5、农药还能对水生生物、飞禽、动物和植物等造成污染和危害。
三、农药环境保护措施
(一)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
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和生化农药三种类型。生物农药的主要特点为:高效、对人畜无毒、不污染环境;具有专一性;对植物无毒害,保证产品质量;不易产生抗性。在使用生物制剂农药时对气象条件要求很严格,必须注意:温度、湿度、阳光及雨水条件。
(二)控制农药包装废弃物。
1、农约包装废弃物内的残留物。
2、防治农药包装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对策
(1)有关部门应广泛宣传,农药包装废弃物是再生资源,以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加大农药包装容量,降低了包装成本,利于企业,同时也利于农户。
(3)对粉尘剂农药的包装,应用可降解的纸包装。
(4)将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相互结合,以减少了污染源,节省了能源和原材料。
(5)政府增大干涉与扶持,为阻止农药包装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能够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
(三)减少农药残留。
减少农药残留的方法主要有:大力开展综合防治;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及无公害新型农药;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加强农药残留监测;也可以使用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是有机农药在水体环境中有效环保的治理途径,就是通过生物的作用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其中,微生物是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的第一因素,具有降解和转化有机农药的巨大潜能。生物降解包括动物降解、植物降解、微生物降解等。
(四)以实施持续植保为重点,多措并举,控制农药污染。
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充分发挥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之下。
(五)其它防治措施
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1、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农业防治:轮作或间套作,控制植物被覆盖度,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时翻耕,合理施肥管理,选用抗性强的品种。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生物农药。物理机械防治:人工捕杀,人工除草,灯光诱杀等。
2、选择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要有安全性。
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不得用于防治卫生害虫,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农药的使用应遵循经济、安全、有效、简便的原则,避免盲目施药、乱施药、滥施药。
3、合理施用农药。
(1)合理施用农药的一般措施。
预测预报,适时防治;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指标》《农药合理使用指标》《农药管理条例》。不得在市场上销售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的混配制剂,停止批准杀鼠剂分装登记,已批准的杀鼠剂分装登记不再批准续展登记,农药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安全,防止中毒。科学防治,控制病、虫害抗药性。
(2)防治作物农药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不使用“三致”农药。“三致”就是致畸、致突变和致癌。
【关键词】川佛手;单因子指数法;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
目前,对于中药物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前人成果,有模糊评价法,神经网络等,而达州市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被誉为“川东药库”。本地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药农已从70年代开始在本地栽培药材,掌握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并形成了药材种植意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科学技术不断的投入下,在达县金福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已辐射药材种植面积到2.2万亩以上,其中川佛手[1]种植面积1.1万亩,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佛手主要功能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食少呕吐等。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达州市农业局有关统计数据。
1 模型思路
[2]本文主要从种植的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川佛手在种植时,质量安全风险主要是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通过污染指数模型及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来探讨污染状况与改进措施。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3]是一类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由于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所产生的污染过程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所以当重金属通过在土壤植物中迁移转化,经过食物链的积累和放大作用以后,对生物将产生更大的毒害作用。按照目前的国际标准,中药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铅、镉、汞、铬、砷等。我国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限量指标:重金属总量≤20.0mg/kg,铅(Pb) ≤15.0 mg/kg,镉( Cd) ≤0.3mg/kg,汞(Hg) ≤0.2mg/kg,铬(Cr) ≤10.0mg/kg,砷(As) ≤2.0mg/kg。
1.1.1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依据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GB5618-1995,我们定义单因子污染指数,其公式为
1.1.2 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
1.1.2.1 计算方法
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时,重金属污染因子的权重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程度,计算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权重,并将其应用于平均综合指数法,我们称之为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并且污染指数定义为
1.1.2.2 重金属污染因子权重的确定
第二,利用构建的比较矩阵B,根据公式(5),求出判断矩阵C,如下式(7)。
1.2 化肥污染
川佛手在种植过程中会施加一定的化学肥料[6]以促进其生长,但化学肥料却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有损川佛手生长的物质、甚至有些化学肥料中的某些物质能够通过川佛手的根茎的渗透作用进入川佛手体内,影响其生长。另外,一些化学肥料运用在土壤中很可能会改变土壤的酸碱度,以致影响原本适合川佛手的生长环境。
土壤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很多,目前常见的主要有单因子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聚类法和综合指数法,所以化肥污染的计算也可用公式(2),公式(3)的模型去求解。用公式(3),得到结果 =0.4607
1.3 农药污染
农药[7]在川佛手的种植环节必不可少。四川达州的天气相对适宜一些害虫的生长。这样对川佛手的生长同样也会产生影响。施加的农药可能会因为时间的问题而在川佛手体内有一定的残留,在人制造川佛手或则食用川佛手过程中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准确评估农药的残留及其危害程度,对川佛手的药效有相对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量使用的化学农药约有50多种,农药总施用量达131.2万吨(成药),平均每667施用931.3g。中国农药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产品中杀虫剂占70%,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高种占70%,致使大量农药残留,带来严重的土壤污染。对此,我们可以把农药中的成分,如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氨基甲酸酶类、苯氧羧酸类等作为影响因素,其中权重为
=(0.4668,0.1603,0.2776,0.0953)计算结果中 Max= 4.0310,CR= 0.0115
2 建议
根据上述讨论,可知达州的污染指数都小于1,未被污染,适宜发展绿色中药材。不过有些指数快超标了,例如铬、有机磷农药,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给予警示,针对这些即将超标的重金属,农药,化肥必须进行控制。根据文献[6]-[8],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改进建议:
2.1 控制重金属污染的措施
(1)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和水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提升它们的防治科技水平,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减少它们中的重金属成分对土壤的间接污染。对常见的重金属汞、铅及其化合物污染控制虽已有可靠的工艺流程,但是砷、铬、镉及其化合物污染控制技术需要提高并且大力度创新。
(2)根据物理或物理化学的原理来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可以采用工程治理方法、淋洗法、热处理法、电解法等方法,综合防控土壤重金属污染;根据生物的某些生物习性来适应、抑制和改良重金属污染,可以采用动物治理、微生物治理、植物治理等方法控制重金属废弃物的污染,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
(3)根据“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建立三大体系、解决一批问题,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技术,对重金属废弃物进行吸收转化再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从根结上解决重金属污染对中药的不利影响。
2.2 控制农药污染的措施
(1)通过生物的作用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可以利用生物降解方法,包括动物降解、植物降解、微生物降解等;积极发展固相合成农药,实现反应的自动化,通过分混法和平行合成法,实现新农药的创制,重点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及无公害新型农药;使农药在水体环境中达到中药材环保的要求。
(2)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和生化农药三种;利用除草剂最低致死剂量使用技术,即用MLHD减少农药污染,精确施药;减少农药残留,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效保证中药物的土壤的生态环境。
(3)调整农药的施用结构、使用方式及施用量,调整种植产业结构,逐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鼓励中药产业化、现代化研究;注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天敌,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加大中药材的抗病虫害品种的研究,利用分子生物技术使药用植物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不再需要大量的各类农药,中药材将会成为低农残、高质量的绿色中药材。
(4)根据农药法律法规,建立与健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控制农药包装废弃物,将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相互结合,政府增大干涉与扶持,进行有效包装,避免使农约包装废弃物内的残留物造成污染;建立绿色药材生产基地,对药材生产实施规范化质量管理(GAP),保障中药物卫生安全。
2.3 控制化肥污染的措施
(1)加强肥料养分资源的综合管理,以农家肥为主,使用无机肥料时,必须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建立科学的施肥制度,利用3S技术精确施肥。从而达到生产绿色中药物。
(2)提高养分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用科学的施肥技术,充分利用化学途径、物理途径和生物途径,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采取积极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对于有机肥,可以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达到促进减少污染、保护中药材土壤质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三赢。
(3)依据模型的结论,如果加强并综合应用上述有关控制措施,达州可以占领“绿色药物”的市场优势,让中药物产业早日成为其支柱产业,使其早日实现环境保护、药物质量、经济发展和人民能拥有健康的四赢和谐城市。
参考文献
[1]王宏.川佛手GAP标准操作规程[Z].2007.
[2]魏俊岭.亳州市典型中药材产地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2.
[3]余剑东,倪吾钟,杨肖娥.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9(5):11-17.
[4]仲维科.我国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止对策[J].农业环境保护,2001,20 (4):270-272.
[5]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S].
[6]杨丽娟,李天来,刘妤.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菜田土壤锌有效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5,36(3):395-397.
[7]陈苏敏,胡启山,郭鹏程,盛平.农药污染及其危害的有效防控[J].现代农业科技,2008,4:94-95.
[8]王昶,马少娜,魏大鹏,王敏.中药材中重金属污染分析以及防治措施[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5,(20)3:12-16.
作者简介:吴 骁(1991―),女,四川广安人.学生,主要从事数学研究.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对于农产品的优质和丰产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随着农药的使用范围和总量的不断扩大,大量有毒物质进入土壤、水体、大气及生物体内,造成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大大超标和各种疾病增多等等的农药公害问题。本文针对江西省各类作物土壤中农药残留现状,提出了一系列预防、修复和治理对策。
1江西省各类土壤农药残留现状
1.1水稻田土壤
水稻田的农药以杀虫剂和杀菌剂为主。江西省水稻实际种植面积达193.33万hm2,双季稻占水稻种植总面积89%,比例全国居首。有记录的全省水稻田农药使用量达5725万kg/年,无记录的将近100万kg,年。其中,HCH(六六六)和DDT的用量占了89%,稻米和土壤中均有较多残留,甚至稻米中残留高于土壤。
1.2果园土壤
果园中常用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例如草甘膦、百草枯、乐果、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截止2014年,江西省实际果园面积达到33.33万hm2以上,每年农药使用量达到2000万kg以上,这些农药或直接用于土壤,或随着雨水进入土壤,便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1.3菜园土壤
自从食品安全事件屡屡曝光以后,江西省大力发展安全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保证百姓餐桌的安全放心。为了避免在蔬菜生长期间喷药,栽前对土壤消毒必须彻底,做到无菌无虫,完全清洁。虽然在保护地蔬菜上可以用到高温闷棚,但露天蔬菜栽培必须要进行农药消毒以消灭前茬的虫卵和细菌,这就导致蔬菜栽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土壤的农药污染。
2治理对策
2.1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任何改良土壤的环保措施,都需要政策和组织的带动。如果土壤的集约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则政令下达之后,所有的措施可以同时到位,提高了土壤农药残留治理的实施效率。另外,土地和生产的集约经营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影响到国家有关农产品安全管理政策,如农产品标志管理、农产品安全的追溯和承诺制度的实施效率。
2.2完善土壤农药残留标准,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
2.2.1加强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和推广,充分发挥技术的支撑作用。土壤农药残留量检测是微量或超微量分析,必须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才能实现。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效农药品种不断出现,在农产品和环境中的残留量很低,对检测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国际上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有: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法(LC),薄层色谱法(TLC),超临界流体色谱(SFC),毛细管电泳(CE),生物监测技术,红外光谱法(IR)。江西省相关环保部门应提高土壤农药残留检测水平,以便于更好地监测土壤农药残留现状,制定不同类型、不同用途土壤的农药残留标准,为控制农药使用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2.2.2健全农产品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立足中国国情,与国际标准接轨相结合,认定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独立司法相结合。以行政执法为基础,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中心,设计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坚持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是融合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和程序法内容的复合型体系。适当加重农产品安全导致事故的处罚力度,逐步完善农产品的质量监督体系。
2.2.3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监控体系。研制或引用国内外最新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率,加大投入,切实加强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农药残留检测站的建设和升级换代工作,加大蔬菜批发市场农残检测站的建设力度和各学校、企业饭堂等集体农产品供应场所的农残检测室的建设力度,以达到关口前移,堵住源头的目的。
2.2.4完善蔬菜质量安全定点跟踪和追溯制度。完善系统的监测与评价背景资料是科学制定蔬菜安全管理法规、标准的前提,也是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操作规范(GM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分析(HACCP)等先进的安全控制技术的前提。为此,政府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蔬菜产品产地环境的污染水平、污染因子、污染源及其变化趋势的调研,摸清蔬菜中的农药残留以及生物毒素等的污染状况,对健康危害大而贸易中又十分敏感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应设立定点检测,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等。
2.3修复已被污染的土壤
2.3.1利用土壤和根际微生物降解。土壤微生物是生物降解土壤污染的主体,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是能够彻底消除农药土壤污染的主要途径。每lg根际土中约含1×109个细菌,l×107个放线菌,l×106个真菌,l×103个原生动物及1×103个藻类。这些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有效参与土壤中有毒物的降解,使根际生物系统成为土壤环境中最具活力的子系统。在生产栽培管理中,可以采用免耕法使土壤自动降解,或者施用菌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2.3.2农药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化学添加剂清除和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方法。针对土壤中污染物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化学清除剂和合适的方法,利用化学清除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土壤对污染物、化学清除剂的吸附作用等,清除污染物或降低污染物的浓度至安全标准范围,且所施化学药剂不对土壤环境系统造成二次污染。
2.3.3物理——化学修复法。土壤真空吸引法(SVE)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它是利用真空泵产生负压,驱使空气流过受农药污染的不饱和土壤孔隙而解吸并夹带有机成分流向抽取井,并最终于地上处理,对于受挥发性有机农药污染的土壤的净化来说,SVE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3.4使用土壤农残降解剂。土壤农残降解剂可有效清除土壤中残留的可溶性盐类等工业污染物,达到修复清洁土壤,消除有机毒物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4采用绿色植保、农药减量技术
近年来,江西省为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省植保植检局在靖安县香田镇黄龙村组织建立绿色植保农药减量示范村。集成示范“三生三诱”等非化学防治技术和科学用药技术等绿色植保技术。据统计,已在示范村共安装了30盏太阳能杀虫灯和500个干式诱捕器,全村农药用量减少30%,不仅有效控制了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而且大大降低了农药用量和污染,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2.5增加媒体舆论的透明度,加大宣传力度
各电视台可以开设无公害蔬菜、水果、大米的知识讲堂,不仅让消费者学会辨别“有毒”大米和果蔬的方法,而且对蔬菜生产者进行有关农药安全、科学种植和先进技术的培训,使“农药安全、土壤安全、食品安全”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并贯穿于整个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生产者能够在高新技术的带动下科学高效地进行生产。同时,通过反面曝光,鞭笞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通过产品推荐,提高无公害蔬菜的知名度,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用市场需求带动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2.6其他农艺措施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安全使用农药,采取避毒措施;掌握科学的施药技术,注意安全间隔期;使用客土,翻压绿肥,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降解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沙掺粘改良沙性土壤,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
关键词:多菌灵 土壤 迁移 降解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060-02
化学农药的应用可以有效保障农业丰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人们长期地过量用药,高毒、难降解农药的大量使用,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接纳了过多的化学品,所以研究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降解特性及其环境行为对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有机农药污染现状
地上施用和地下施用是农药最主要的两种使用方式,即:(1)通过喷雾、喷粉、撒施等措施进行地上用药,一部分沉降到作物体上,其余的绝大部分都要沉积到土表面;(2)通过拌种、拌土或沟施等方式进行地下施药,一部分可作用于靶标外,但绝大部分则直接进入土壤中。由此可见,无论通过地上施用还是地下施用,农药的绝大部分最终都会汇集于土壤中,因此,土壤可称为是农药等污染物的“汇”。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农药施用后会有80%进入环境,尤其是土壤接纳了大量的有机农药。所以,农田土壤的农药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引人关注的有机氯农药污染依然广泛存在,同时广泛应用的杀虫剂而导致了土壤新问题的出现,土壤中农药污染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有的污染还是不可逆的过程,很容易通过食物链威胁到人类的健康[1]。
随着《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对于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2 多菌灵特性及应用范围
多菌灵属于内吸性杀菌剂,是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效率高、抑菌范围广等优点,应用广泛,对水稻、小麦、蔬菜、中药材等多种植物的褐斑病、立枯病等病害的防治具有良好效果。多菌灵的杀菌机理是通过干扰真菌微管的正常装配来实现的,但也会导致啮齿类雄性动物的生殖能力显著下降,当然也会影响到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由于多菌灵的毒性较高,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规定多菌灵最大残留限量低于0.5 mg/kg。对多菌灵的需求量占杀菌剂总需求量的10%,占农药总需求量的3%左右,属于为数不多的万吨级杀菌剂。而水稻、果树、蔬菜、中药材等栽培过程中多具有湿度大、温度高或者生长周期长等特点,因而病害相对严重,多菌灵等杀菌剂污染问题就较为突出。
3 杀菌剂的危害特征
杀虫剂的毒性相对较大,如果进入土壤中的农药达到一定数量,对栖息在土壤中的生物种群将产生严重危害,破坏土壤结构。一般来说,土壤杀虫剂污染容易发生在夏季,以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为主;而病害伴随着作物整个生长周期,所以杀菌剂施用周期更长。例如黄瓜和西红柿的栽培中,用多菌灵等杀菌剂在育苗期进行拌种消毒、移苗后苗期进行喷施防猝倒病和立枯病、定植后进行灌根防枯萎病、结果期喷施防白粉病等;再如为防治人参立枯病、锈腐病、根腐病,每年要用多菌灵对土壤进行5~6次处理。虽然杀菌剂超标现象如此严重,但人们通常认为杀菌剂的急性毒性较弱,因此人们更加关注容易引起中毒死亡的杀虫剂。从环境毒理学的角度上看,这种观点后果将是十分可怕的。
同大田栽培相比,蔬菜、人参、果树和水稻栽培过程中,往往有保护性耕作的阶段,在人工创造的小气候单元内,具有高温、高湿、光照较弱和温差较大的特点。它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环境条件差别很大,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既有利于立地植物生长发育,同时也为病害、虫害的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这种特殊环境改变了农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消解行为。研究表明,农药在保护性耕作土壤的残留期明显长于露地,容易导致农药在土壤中的积累。
4 多菌灵污染控制机理研究现状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有关杀菌剂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较多,也有人提出了一些控制对策,但多从“防”的技术上进行探讨,机理研究相对薄弱。
4.1 外源化学物质修复
利用外源化学物质的氧化性或催化性能,增加有机污染物的可利用性,利用TiO2和Fe2O3为催化剂促进PAHs的降解,因为氧化剂有利于土壤中农药的降解,显然,利用过氧化氢加速有机磷农药的降解,但过氧化氢的氧化能力过强,会威胁作物的生长。此类方法价格昂贵,还有可能产生新的次生污染。
4.2 植物修复
植物直接吸收并在植物组织中降解为非植物毒性的物质。具有特殊功能的植物能直接从土壤吸收农药并进行分解,再通过代谢作用使其转化为CO2和H2O。
具有发达根系的植物,或者能分泌某些降解酶的植物能促进根际微生物菌群对农药的降解,而且还发现一些草本植物能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机物。
4.3 微生物修复
这方面的研究最为广泛,有原位和异位修复2种,原位修复相对更为省事些。但无论微生物以何种机理降解有机农药,所投加的菌剂是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关键所在[2],此方法虽然便宜,但需要较长的时间筛选特定的微生物,并且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学者分离出了降解多菌灵的菌株,也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但是容易受到温度、pH值、外加氮源的影响。
4.4 菌根修复
人们发现菌根能显著提升植物的逆境抗胁迫能力,在抗旱、抗盐碱、抗酸化、抗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等方面都能发挥很大作用,这就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有机污染土壤中菌根的作用。作为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根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菌根能够加速有机污染物的转化与降解,对植物生长和有机污染土壤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既有利于植物生长,又能扩大根际范围,产生根系分泌物和特殊性酶、促进根际微生物的活性提升。上述作用能够增加作物根系的生长活力、促进土壤中有机农药的转化与降解,有大量菌根生长的植物对农药有很强的耐受性,把有机有机污染物转化为菌根真菌和植株的营养成分,降低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程度。例如,菌根真菌容易侵染豆科植物,大豆根系有丛枝菌根真菌生长之后,氧化乐果威胁影响到作物生长。因此利用菌根技术修复有机污染物污染过的土壤是生物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 多菌灵迁移特性研究现状
土壤中的污染物很容易通过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进入水体,成为面源污染威胁最大的因素之一。人们对水体富营养化较为关注,对农药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在农田土壤―水体系的迁移和转化方面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常认为这些污染物对水体的富营养化贡献量不大,并且也不像水体富营养化那么直观。但是从毒性和对生物体的危害方面来看,农药污染具有在天然水体中只要有微量浓度即可产生毒性效应、一般难于生物降解等特点,因此其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并且可以通过食物链最终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运移及从土壤向水体迁移除了与污染物本身性质、土壤类型、土壤结构等因素有关外,与土壤吸附性能、降水强度和坡度也密切相关,但有关黑土区的资料很少。因此,应加强黑土区土壤中多菌灵等有机农药迁移规律研究,以补充面源污染数据,而且还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其降解机理和影响因素,以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肥 农药 污染状况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43-01
Abstract: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eleven five"period in Dandong chemical fertilizer,pesticide pollution investigation of relevant data,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andong region is agricultural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application amount,the main use of varieties,pollution condition and trend,put forward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Chemical fertilizer;Pesticide;Pollution;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化肥、农药是农业面源污染中两大主要污染源,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加上化肥、农药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强、无法监测分析、难以量化等特点,导致化肥、农药的使用及污染控制难度大,因此化肥、农药已成为目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
1 丹东地区种植业化肥污染现状及污染趋势
1.1 耕地面积及耕地类型
丹东地区共有耕地面积325.9万亩,以旱田205.8万亩与水田84.7万亩为主,分别占丹东地区耕地总面积的63.1%与26.0%。水田主要集中在东港市,为74.1万亩,占全地区水田面积的87.4%。
丹东地区耕地类型主要为旱田、水田、保护地及园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旱地主要种植玉米、大豆、马铃薯、甘薯、谷物、豆类、蔬菜作物和经济作物。水田为单季稻。
1.2 化肥施用情况
(1)化肥施用现状:2010年丹东地区化肥施用总量(折纯量)为71216t,其中氮肥41440t,复合肥21293t。东港市化肥施用量最大,为33816t。氮肥的主要品种为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其中尿素和碳酸氢铵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64.51%和26.09%。
(2)“十一五”期间化肥施用状况:“十一五”期间化肥施用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是复合肥和钾肥的施用量增加。2010年复合肥和钾肥的施用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5344t与1337t,增长率分别为33.51%与33.13%;氮肥和磷肥施用量相差不大。
2 丹东地区农药使用情况
2.1 农药使用现状
丹东地区施用的农药种类主要有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以除草剂为主,占62.5%,其次是杀虫剂,占31.2%,杀菌剂用量相对较少,仅占6.3%。
除草剂的主要品种为乙草胺和阿特拉津;杀虫剂的主要品种为杀虫霜和毒死蜱;杀菌剂的主要品种为富士1号和三环唑。
2010年丹东地区农药施用总量为2740t,其中东港市居首位1209t,占农药施用总量的44.1%,其次是凤城市与宽甸满族自治县,施用量为704t与427t,分别占施用总量的25.7%与15.6%。
2.2 “十一五”期间农药使用状况及变化趋势
“十一五”期间农药施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与2005年相比,农药施用量增加了785t,增长率为40.15%。
3 种植业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0年丹东地区种植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111.38t,其中总氮的排放量881.24t,氨氮排放量为167.74t,总磷的排放量62.40t。
2010年与2005年相比,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了94.10t,增长率为9.2%。
4 存在的问题
(1)化肥施用强度较高。2010年丹东地区化肥施用强度为327千克/公顷,未超出375千克/公顷的全国平均施用水平,但超出全国生态市考核指标要求(
(2)农药施用强度较高。丹东地区农药施用强度为12.6千克/公顷,高于7.5千克/公顷的全国平均施用水平。
(3)农药品种施用比例不合理,发达国家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的施用比例为4∶4∶2,而我市施用比例约为10∶5∶1,比例不均衡。
5 防治对策
(1)重点推广多元复合肥的应用,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因地制宜,科学施肥,搭配合理,以免造成化肥的浪费,污染环境;
(2)普及农药使用常识,加强农药使用意识,纠正农药施用量越多效果越好的错误认识。要选用对口农药,适时使用农药,严格控制浓度和使用次数,不同种类农药轮换使用,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3)技术服务及监管部门应正确指导并引导农民改变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引导其运用科学的施肥用药方法,对农作物进行管理。
(4)增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机制,及时提供病虫害发病信息,针对具体情况,科学施用农药;针对农药残留率高的特点,尽量使用低毒或无毒的生物农药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的施用量,严禁施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农药。
参考文献
关键词:荆州城郊;蔬菜基地;土壤;农药残留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898-03
Analysis on Pesticide Residue in the Soil of Vegetables Base in Jingzhou Suburb
LU Bi-lin1,WU Ji-hong2
(1. Department of Geochemistry,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Hubei,China;
2.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of Jingmen City,Jingmen 448000,Hubei,China)
Abstract: The soil samples in Jingzhou suburb were analyzed for the pesticide resid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esticide residues could be detected from all the samples,thus all the plots were contaminated,but the pollution degree differed from district to district. Among the residues detected,there remained the residues of organochloride pesticides POPs in soil because of their characters of high remnant and non-degradation. The density of HCH was lower than national standards while the density of DDT was higher than national secondary detection limit. The density of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was out of limits due to the overuse and improper use in these districts.
Key words: Jingzhou suburb;vegetable base;soil;pesticide residue
我国每年农药生产与使用量达20多万t,加工制剂达80万t,农药使用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10。据统计,全国每年使用农药的面积在2.8亿hm2,这些农药在使用过程中,80%左右直接散落在土壤和水中,或飘逸到大气中,农药已成为我国进入环境中数量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有毒环境污染物之一[1-3]。这些残留物在环境中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对粮食、水产、蔬菜以及瓜果等农副产品带来污染,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产品质量和人们的身体健康[4-6]。
由于过去人们在农药使用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使得土壤中存在大量农药残留。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残留农药受到禁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用量逐年加大,但农药残留或超标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试验旨在通过对荆州市城郊蔬菜基地土壤农药残留的调查及相关监测分析,为土壤农药残留修复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2007年4月在对荆州城郊的梅村、白龙、新风及李埠等4个蔬菜基地进行农药过往使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多点取样法在每一基地分别选取5~10个取样点,采集耕层土壤(0~20 cm),土壤样混匀,置于布制土样袋。土样在室温下风干,除去植物残根,磨碎,过60目筛,于室温避光保存备用。
1.2土壤样品前处理
1.2.1土壤中有机磷的提取与净化按GB 14552-2003《水、土中有机磷测定的液相色谱法》操作。准确称取已测定含水量的土样20.0 g,置于300 mL具塞锥形瓶中,加水,使加入的水量与20.0 g样品中水分含量之和为20 mL,摇匀后静置10 min,加100 mL丙酮水的混合液(丙酮/水=1/5,V/V),浸泡6~8 h后振荡1 h,将提取液倒入铺有两层滤纸及一层助滤剂的布氏漏斗减压抽滤,取80 mL滤液移入另一500 mL分液漏斗中,加入10~15 mL凝结液和1 g助滤剂,振荡20次,静置3 min,过滤入另一500 mL分液漏斗中,加3 g氯化钠,用50、50、30 mL二氯甲烷萃取3次,合并有机相,经一装有1 g无水硫酸钠和1 g助滤剂的筒形漏斗过滤,收集于250 mL平底烧瓶中,加入0.5 mL乙酸乙酯,先用旋转蒸发仪浓缩至3 mL,在室温下用氮气吹干浓缩至近干,用丙酮定容至5 mL,供气相色谱测定。
1.2.2有机氯的提取与净化按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操作。准确称取已测定含水量的土样20.0 g,置于300 mL具塞锥形瓶中,加水,使加入的水量与20.0 g样品中水分含量之和为20 mL,加丙酮40 mL,振荡30 min,加氯化钠6 g,摇匀。加石油醚30 mL,再振荡30 min。静置分层后,将有机相全部转移至100 mL具塞三角瓶中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并量取35 mL于旋转蒸发仪中,浓缩至约1 mL,加入2 mL乙酸乙酯-环己烷(1∶1,V/V)溶液再浓缩,如此重复3次,浓缩至约1mL。将浓缩试样经凝胶柱以乙酸乙酯-环己烷溶液洗脱,弃去0~35 mL流分,收集35~70 mL流分。将其旋转蒸发浓缩至约1 mL,再经凝胶柱净化收集35~70 mL流分,蒸发浓缩,用氮气吹除溶剂,用正己烷定容至1 mL,供气相色谱分析。
1.2.3氨基甲酯的提取与净化称取制备好的土壤样品3.00 g于50 mL离心管内,加丙酮-石油醚(4∶1,V/V)混合溶剂5 mL,超声提取20 min后,以
3 600 r/min离心5 min。移取上层清液于20 mL离心管中,再分别用2 mL的混合溶剂重复提取两次,合并上层清液并浓缩至2 mL左右以待净化。层析柱自下而上装填1 cm无水硫酸钠、4 g弗罗里土、
1 cm无水硫酸钠。柱先用20 mL正己烷预淋洗,然后将浓缩液转移至柱中,以10 mL正己烷-丙酮
(4∶1,V/V)分数次洗涤浓缩瓶并转入柱中,再分别用5 mL丙酮,10 mL正己烷-丙酮(4∶1,V/V)、5 mL甲醇洗柱,收集洗脱液经旋转蒸发仪50℃水浴中浓缩近干,用正己烷定容至1 mL,供气相色谱分析。
1.3检测仪器
Agilent 6890A/5973N气相色谱-质谱仪;DSY-Ⅱ型自动快速浓缩仪(北京金科精华苑技术研究所);DS-1高速组织捣碎机(上海标本模型厂);RE-52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AS20500A超声波清洗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4样品中农药的色谱分析
1.4.1有机磷①色谱柱。预柱,1.0 m,0.53 mm内径,脱活石英毛细管柱。采用两根色谱柱,A柱:50%聚苯基甲基硅氧烷(DB-17或HP-50+)柱,30 m×0.53 mm×1.0 μm;B柱:100%聚甲基硅氧烷(DB-1或HP-1)柱,30 m×0.53 mm×1.50 μm。②温度。进样口温度,220℃;检测器温度,250℃;柱温,150℃(保持2 min),8 ℃/min升至250℃(保持12 min)。③气体及流量。氮气,纯度≥99.999%,流速10 mL/min;氢气,纯度≥99.999%,流速75 mL/min;助燃气:空气,流速为100 mL/min。④色谱分析:由自动进样器吸取1 μL标准混合溶液(或净化后的样品)注入色谱仪中,以双柱保留时间定性,以分析柱B获得的样品溶液峰面积与标准溶液峰面积比较定量。
1.4.2有机氯①色谱柱。预柱,1.0 m,0.25 mm内径,脱活石英毛细管柱。采用两根色谱柱,A柱:100%聚甲基硅氧烷(DB-1或HP-1)柱,30 m×0.25 mm×0.25 μm;B柱:50%聚苯基甲基硅氧烷(DB-17或HP-50+)柱,30 m×0.25 mm×0.25 μm。②温度。进样口温度,200℃;检测器温度,320℃;柱温,150℃(保持2 min),6 ℃/min升至270℃(保持8 min,测定溴氯菊酯保持23 min)。③气体及流量。氮气,纯度≥99.999%,流速1 mL/min。④色谱分析。由自动进样器吸取1 μL标准混合溶液(或净化后的样品溶液)注入色谱仪中,以双柱保留时间定性,以柱A获得的样品溶液峰面积与标准液峰面积比较定量。
1.4.3氨基甲酯类①色谱柱。预柱,C18预柱,4.6 mm×4.5 cm;分析柱,C8,4.6mm×25cm,5μm或C18,4.6 mm×2.5 cm,5 μm。②柱温,42 ℃。③荧光检测器,λex330 nm,λem465 nm。④柱后衍生。0.05 mol/L氢氧化钠溶液,流速0.3 mL/min;OPA试剂,流速0.3 mL/min;反应器温度:水解温度,100℃;衍生温度,室温。⑤色谱分析。吸取20 μL标准混合溶液(或净化后的样品)注入色谱仪中,以保留时间定性,以样品溶液峰面积与标准溶液峰面积比较定量。
2结果与分析
2.1荆州城郊农药使用现状
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生产水平较高,化肥以及农药的用量较高,该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物质的迁移与转化相对较快。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业生产上主要使用的杀虫剂为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机氯品种为DDT(滴滴涕)和HCH(六六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荆州城郊农业生产主要演变为以蔬菜生产为主。在蔬菜的生产过程中,目前主要推广的农药品种有菊酯类、杀扑磷、抗蚜威、毒死蜱、喹硫磷、硫悬浮剂、灭多威、杀毒矾、菌毒清、辛硫磷、单甲脒、杀虫单等。少数菜农为了追求杀虫效果,见效快、价格便宜的违禁有机磷农药甲胺磷、久效磷等杀虫剂也有少量使用。
2.2土壤中农药残留情况
将检测出的土壤中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通过对荆州市城郊多点土壤农药残留的检测分析发现,所有取样点都可检测出农药的残留,其中检测出土壤中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均超过了最低检出限,表明这4个取样点的土壤均存在农药污染的情况。其中甲胺磷的残留含量大小为:李埠<梅村<新风<白龙,甲基对硫磷残留含量大小为:李埠<梅村<新风<白龙。综合5种农药的残留情况发现,李埠在检测中情况良好,受到农药污染的程度最低,其次为梅村,再次是新风,污染最严重的是白龙。试验检测结果表明,有机磷在土壤中的残留非常严重,有机氯类农药HCH在土壤中虽然仍有残留,但符合国家标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克百威残留含量低于国家标准(GB18406.1-200)检出限。
2.3土壤农药残留特征
通过对梅村、白龙、新风、李埠等城郊蔬菜地土壤的检测,并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发现虽然国家已经禁用有机氯类农药多年,但由于有机氯类农药高残留、不易降解的特性,在土壤中仍然有残留,但两种有机氯农药又有所不同,HCH的残留低于国家标准,而DDT则高于国家二级标准。HCH在这4个采样点的含量均在0.02~0.03 mg/kg;而DDT的含量则在0.52~0.66 mg/kg,波动较大。同国内其他地方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其原因可能是有机氯农药使用量及禁用时限不同。荆州市城郊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是大宗农作物棉花和水稻,由于农业耕作历史悠久,施用的农药较多,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高。在禁用20多年后,荆州市城郊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总体上仍处于略超标状态,还有一定量残留在土壤中,这要求人们要注意有机氯农药通过生物积累等途径造成的长期影响。
有机磷具有降解快、残毒低等特点。但在检测中发现有机磷类农药均不符合国家标准,存在超标现象。这说明有机磷在这些地区的使用量仍然过大,且使用不科学,致使残留量较大,这与2006年对荆州市中心城区菜场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2)一致。
城郊土壤农药残留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从单一农药残留情况来看,HCH残留量最大的是白龙和新风;DDT土壤残留量最大的是白龙;克百威残留含量最大的是梅村。农药残留差异可能与过去种植作物类型以及使用农药量有关,李埠过去以种植旱作为主,而白龙以种植水稻为主,但白龙处于城乡结合部,蔬菜种植时间最长。荆州城郊菜地主要作物种植类型变化见表3。
3小结
对荆州市城郊多点土壤农药残留的检测分析发现,所有取样点土壤都可检测出农药的残留,均存在农药污染的情况,且存在地区差异。其中有机氯类农药由于高残留、不易降解的性质,在土壤中仍有残留,HCH的残留检测结果低于国家标准,而DDT的残留量则高于国家二级检出限。有机磷存在超标现象与有机磷在这些地区的使用量过大,并且没有科学使用有关。
针对荆州城郊蔬菜基地土壤农药残留的现状和蔬菜农药残留的特点,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相关工作。①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土壤中残留的高毒农药进行处理和清除,消除土壤的农药残留污染,如采用适宜的生物修复剂修复等方法。②合理选择农药,从源头上控制高残留高毒农药的使用。选择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剂型,如颗粒剂等,以高效、高生物活性、低残留的新型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③掌握用药适期,根据病、虫、草、鼠害发生规律,对症下药,以最少的用药量和施药次数获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嘉谟, 王赘, 苏青青.长江武汉段水体悬浮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状况[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6):27-29, 38.
[2] SAUNDERS D S, HARPER 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oxicology[M]. 3rd Ed. New York: Raven Press, 1994.
[3] 史双昕, 周丽, 邵丁丁, 等.北京地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类POPs残留状况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07, 20(1):24-29.
[4] 张劲强,董元华,安琼, 等. 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和蔬菜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状况研究[J]. 土壤学报, 2006, 43(5):772-779.
[5] 冯雪风,金卫根.抚州市蔬菜农药污染现状调查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6):45-46.
一、农药概述
1、农药的概念
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危害农作物及农副产品病虫害、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的药物总称。现在农药不仅应用于农业,而且也广泛应用于畜牧业、林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等方面。
2、农药的分类
农药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及砷、汞、铜、硫磺等制剂;按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粮食熏蒸剂等。
3、农药的作用
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杂草、提高农业产量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农药与人、动物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农药的使用,杀灭了一些病原及传播媒介,使某些疾病得到了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量广泛施用农药也会造成对食物的污染。另外,农药还存在残毒和污染的严重问题,农药对食品,特别是动物性食品的污染。长期食用被农药污染的食品,人类健康会受到严重的危害。食品中残留农药过高会导致癌症和帕金森症。每年,我国农药中毒人数超过10万人,大部分是由于农药残留而引起;死亡2000-3000人;近170种农药被列入致癌物。因此,我国相继制订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农药对食品的污染。
二、农药残留概述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施用后,残存在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产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而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主要是含砷或含硫、铅、铜等的无机物,以及除虫菊酯、尼古丁等来自植物的有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工合成有机农药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化学农药年产量近200万吨,约有1000多种人工合成化合物被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藻剂、除虫剂、落叶剂等类农药。农药尤其是有机农药大量施用,造成严重的农药污染问题,成为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
三、食品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
1、有机磷农药及其对食品的污染
有机磷农药是一类具有磷酸酯结构的有机杀虫剂。在现有农药中,是品种最多的一类,约有100多种。有机磷农药具有高效、广谱的特点,性质不够稳定,分解快,故残留低。
由于有机磷农药迅速发展并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后,可能造成食品的污染。有机磷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主要是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甚微,并可通过加工、精制、洗涤、烹调等过程被破坏。
由于有机磷农药在生物体内能迅速转化而解毒,不易蓄积,残留期短,慢性中毒问题过去未引起人们注意。但它有烷基化作用会致癌、致突变。发现长期接触或随食品摄入有机磷可呈现一系列病理变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影响,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2、有机磷农药的测定
有机磷农残的测定方法,早期较为广泛采用的是酶化学法及单项比色法等,后来被薄层色谱与酶化学抑制法相结合的方法所取代。近年来广泛采用了气相色谱法,使用火焰光度检测器,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选择性高,快速,可同时测定多种有机磷农药,已成为国内外测定有机磷农药的标准方法。
1)气相色谱法原理
含有机磷的样品在富氢焰上燃烧,以HPO碎片的形式,放射出波长526nm的特征光,该光通过滤光片选择后,由光电倍增管接收,转换成电信号,经微电流放大器放大后被记录下来。样品的峰面积或峰高与标准品的峰面积或峰高进行比较定量。
2)气相色谱法注意事项
(1)此法对含磷化合物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最小检测量可达10-11g。有机磷检测限比碳氢化合物高1000倍,因此,排除了大量溶剂和其它碳氢化合物的干扰,有利于痕量磷化物的分析。
(2)提取净化,国际上惯用乙腈做为提取溶剂;但其毒性大,价格昂贵,且不易购买。因此,改用二氯甲烷提取,并在提取时加适量的中性氧化铝和活性炭,基本上一次达到提取净化的目的。
四、降低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措施
1、加强安全教育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农药安全知识水平,只有意识到农药污染及农药危害问题的严重性,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农药的污染及其危害。
2、完善农药法规,加强执法
农药法规对人们产生法律约束力,可保障人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正常地生产、销售、使用和处理农药,对以身试法者绳之以法。
[关键词]家蚕;农药中毒;原因;症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S884.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022-01
种桑养蚕是大山乡近年来着力培植的一项新兴产业。在乡党委、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大山乡农业服务中心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将普洱市打造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蚕桑产业基地和世界著名的茧丝绸品牌基地”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澜沧县列为全省10个核心基地县的发展机遇,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的发展模式,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紧密团结,相互配合,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蚕桑产业发展,蚕桑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并获得显著效益。2011年全乡桑园面积已发展到798.9亩,其中嫁接桑园344.7亩,项目涉及5个村委会、59个村民小组、796户农户,全年有5个村委会、30个村民小组、74户农户养蚕,实际养蚕220张,鲜茧总产量7.4吨,平均每张鲜茧产量33.6千克,鲜茧总产值22.9万元,平均每张鲜茧产值1040元,优质茧率95%,户均养蚕收入3094.6元。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粮食、茶叶等作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种桑养蚕的效益和希望,种桑养蚕积极性较高,种桑养蚕正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大山乡的蚕桑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种桑养蚕是大山乡新开发的经济项目,时间性和技术性强,蚕农文化素质低,预防农药中毒意识不强,技术操作不规范,导致蚕农在养蚕过程中经常遇到农药中毒的事故,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各种新型农药的大量推广使用,发生农药中毒的现象越来越多,并有趋于严重的迹象,中毒轻则减产,重则全部死亡,每年给蚕农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2010年大山乡在冬季防虫过程中因使用剧毒农药,用药时间偏晚,3月中旬才用药,导致舂蚕20张中毒死亡,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8万元,而且还致使许多农户不能养殖夏蚕。农药中毒已成为当前大山乡养蚕过程中仅次于蚕病,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障碍之一。为确保蚕农增产增收,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农药中毒事故的频繁发生。
1、农药中毒的原因
1.1 桑园布局、管理不合理
在大山乡广大蚕区,由于对认真搞好桑园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很多桑园没有做到集中连片种植,种植分散,甚至有些桑园夹在水田、蔗园、茶园当中,这些不合理的布局,是养蚕的一大隐患,因为在水田、蔗园、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可随空气飘到桑叶上,造成家蚕中毒。有些集中连片种植的桑园,由于打药时间不统一,这边桑园刚刚打了农药,那边桑园的农户就采叶,也容易造成家蚕中毒。
1.2 预防农药中毒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
大山乡蚕农文化素质低,预防农药中毒意识不强,在桑园治虫防病过程中,用药品种混乱,片面追求药效,忽视了一些农药品种的残效期,使用高效、剧毒、残效期长的农药;不掌握在最佳防治时期用药,用药时间过迟,随意性强,防治效果差;不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用药,擅自加大浓度,增加用药量的现象较多;桑园用药器械和养蚕消毒器械不分,残留剧毒农药。
1.3 市场监管不到位,部分农药品种不纯
农药市场放开后,农药门市部像雨后舂笋般地出现,虽然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但也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些农药经销商为图暴利,违规经营伪劣农药,致使一部分伪劣农药流向蚕区,蚕农用药后造成家蚕中毒。部分农药生产厂家为片面追求药剂效果,擅自改变配方,配有其它成分的农药,又不在标签说明书上注明,农户按常规用药,极易造成家蚕中毒。
1.4 蚕房选址不科学,蚕房内堆过或使用过农药
有些农户为图养蚕方便,将蚕房建在水田、蔗园、茶园附近,在水田、蔗园、茶园中使用农药,也可随空气飘进蚕房,引起家蚕中毒。蚕房内堆过农药,没有用水冲洗干净,养蚕用具或养蚕人员接触过农药,蚕房内使用防蚂蚁、灭蚊、灭蝇等药物,也是造成家蚕中毒的原因之一。
1.5 人为破坏
在家蚕饲养过程中,由于人际关系的原因,有的人害了“红眼病”或存在报复心理,人为在别人家的桑园中或蚕房内外喷撒农药或直接进入蚕房将农药喷撒在蚕座上,造成桑叶“添毒”或直接使家蚕中毒死亡。
2、农药中毒的症状
家蚕农药中毒是一种急性症,发生较突然,不同类型的农药中毒,会使家蚕产生不同的症状,我们应根据各种中毒症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挽救措施。
2.1 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蚕儿不食桑叶、乱爬、翻滚,大量吐黄水,排粗长粪或污水,脚抽搐,头部伸出,胸部膨大,尾部缩小,身体呈s状。
2.2 菊酯类农药中毒症状
菊酯类农药中毒时,蚕儿头胸略昂举,胸部膨大,尾部缩小,继而痉挛,头尾向背面弯曲,腹足无把持力,乱爬翻滚,临死前吐肠液,最后卷曲而死。
2.3 有机氯农药中毒症状
有机氯农药中毒时,蚕儿乱爬、吐水、抖动、痉挛等症状时间较长,死后躯体紧张、缩短,头部向腹部弯曲,尾部向上翘起,呈不同程度弯曲。
2.4 有机氨农药中毒症状
有机氮农药中毒时,蚕儿不食不动,不吐胃液,麻痹,蚕体柔软,静状在蚕座中,上簇后多不结茧。
2.5 氨基甲酸酯农药中毒症状
氨基甲酸酯农药中毒症状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基本相同,但其对蚕的毒性较低,不易引起蓄积性中毒,一旦停止药物摄入,中毒后的症状可能会消失。
3、防治农药中毒的措施及方法
3.1 认真搞好桑园规划和养蚕布局
大山乡要吸取前几年桑园规划差、种植分散零乱的经验教训,把桑园规划纳入今后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认真搞好规划,择优合理布局,把桑树安排在最适宜的区域内集中连片种植,不搞遍地开花,并与陆稻、甘蔗、茶叶地相隔100米以上,使桑园种植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合理。这样便可实现用药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用药浓度统一,用药方法统一。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种植结构的实际,合理布局养蚕时间,尽量错开与其它农作物用药时间,正确处理桑园治虫防病与养蚕采叶的关系,以减少农药对桑园和蚕的污染。
3.2 提高蚕农的防毒意识
结合每期养蚕培训,加大对蚕农安全用药知识培训,提高蚕农的防毒意识,让蚕农充分认识家蚕的生理特点和各种常用农药的性能、使用方法,了解农药对桑叶污染的途径,掌握家蚕中毒后的症状和补救措施。选择村寨附近,与陆稻、甘蔗、茶叶地相隔100米以上的地方建盖蚕房,蚕房内不堆放农药,养蚕人员和养蚕用具不接触农药,农田用药和桑园用药时互通情报,注意风向,并相互监督。在养蚕过程中,提高防范意识,防止人为投毒,养蚕人员必须养成采叶、喂蚕前、喂蚕后洗手和换鞋入室的良好习惯。采用残效期已过的桑叶和怀疑桑园可能被农药污染时,首先要用少量桑叶试喂,经确定无毒后,才能大量用叶。
3.3 加强市场监管、对症选药,适时用药,控制药量
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销售伪劣农药的窝点,严禁伪劣农药流向蚕区,从源头上减少家蚕农药中毒事故的发生。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和农药性能,选择有信誉保证、已使用多年正规厂家生产的专用农药,一般选用高效、低毒、残效期短的农药。并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养蚕要求,掌握在最佳防治时期用药,桑园用药要求在养蚕前15天进行。用药时必须严格按照标签说明书和防治要求进行配制,严禁擅自加大浓度,增加用药量。桑园用药器械和养蚕消毒器械要专一,不能混用,喷药时要全面周到,叶片正面、背面都要喷到,以提高杀虫治病效果。
3.4 农药污染桑叶的处理及利用
当发现桑叶已被农药污染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被污染桑叶,改用未被农药污染的桑叶。对被农药污染的桑叶,残效期短的可等到养下一批蚕时药效过后采用,残效期长的要立即将污染的桑叶全部采掉,加强桑园管理,促进新叶生长,等到养下一批蚕时采用新长桑叶喂蚕。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畜禽养殖
中图分类号:X5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90-02
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的主要因素。山东是个农业大省,随着近年来全省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继工业污染源之后的第二大污染源。如何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将是山东“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由沉积物、农药、化肥、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并通过直接散失、淋洗、径流、渗漏、吸附、吸收、化学反应等不同途径对土壤、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膜污染和集约化养殖场污染。这些污染源对环境的污染,尤其对水环境的污染影响最大。农用面源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重要因素。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
(1)污染源分布广泛。农业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等的过量施用,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的污染源广泛分散、范围广、没有明确位置。
(2)污染物排放零散且随机性强。正因为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势必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的零散,加上农民环保意识还不强,污染排放的随机性增加。
(3)污染物排放隐蔽。由于单位面积上的污染负荷小,人们往往忽视农业面源污染的宏观效应,隐蔽性强且具有长期性,环境影响程度深。
(4)不易监测和难以量化。由于其分散性、随机性和隐蔽性,面源污染不易监测和难以量化,而且一直没有进行系统和针对性的调查监测与评价,缺乏可靠系统性的农业面源污染基础信息数据,更难以准确判定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机理,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理论与技术。
(5)污染物排放量大。据估算,目前我国水体氮磷污染物中来自工业、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各占1/3,但这只是很粗略的估计。不管具体数字是多少,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二、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环境影响分析
目前,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经成为保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膜、畜禽养殖与农村生活垃圾等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农药、化肥、农膜三项农用化学品的施用总量和单位面积施用量都在全国前列。
(一)农药污染。山东省农药的施用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60-80年代施用量增长很快,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达,农药用量达到一个高峰。自1983年4月起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六六六、DDT等高毒、高残留、难降解的农药以来,用药量一度有所下降,农药种类也由过去的以汞制剂、砷制剂和有机氯等品种为主,调整为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菊酯类农药、有机磷农药为主。尽管全省广泛开展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积极推广了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但各种替代化学农药的施用量仍呈迅速增加的趋势,目前重新回到农药施用量的高峰期,农药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农药使用量大、结构不合理、有效利用率低是造成农药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的主要因素。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全省每公顷平均施用农药12公斤以上,全省农药总量中化学农药占总量的93.3%,生物农药仅占6.7%,其中,高毒、高残留农药占30%多。田间施用农药时,大部分农药洒落到农田地面,有些残存于农田土壤中,有些流失到江河湖库,有些则漂散于大气中,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各类农药的利用率较低,一般为10-20%,高的也不超过30%。
大量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对土壤、水体、大气等农业环境和农作物造成污染,特别是一些高残留、高毒农药残留时间长,降解、分解缓慢,在作物收获后还会有残留农药,通过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污染其他食品,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的最大制约因素。
(二)化肥污染。山东省化肥的使用也始于上世纪50年代,起初只是作为有机肥的一种补充,自70年代以来,化肥生产量和使用量持续快速上升。随着全省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和化肥施用量的迅速增加,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长期以来,化肥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氮、磷、钾比例失调,氮肥施用量过大,磷、钾肥施用不足,忽视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造成化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效益下降和环境污染加重。随着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山东省的化肥生产和投入结构都得到了较大改善,磷、钾肥特别是各种复合肥、专用肥的施用量显著增加,而氮肥的增长则有所减缓,投入结构呈现了逐步优化的趋势。
(三)农膜污染。山东省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始于上世纪70年代,近些年来,由于设施农业、保护地栽培和地膜覆盖的迅速发展,各类农膜用量一直呈高速增长势头。农膜种类以各种聚氯乙烯膜、聚乙烯膜为主,可降解农膜总体上尚处于试验开发阶段。山东省地膜覆盖发展迅速,年消耗24万吨左右,覆盖面积达150万公顷。农膜对农田的污染正在日益加剧。由于地膜覆盖后回收较难,自行分解极慢,残留量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污染环境。据对全省生态农业建设区的统计,农膜回收率仅达33%。据有关统计,目前全省平均每亩农田残留地膜约5公斤、4300片,残留率为20-30%。
(四)畜禽养殖污染。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畜牧业逐步由自给性畜牧业向商品性畜牧业转化,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畜牧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发展速度较快,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2000年统计的资料:山东省大约有规模化养殖企业4000家,规模化饲养占全国规模化养殖水平前三位。从畜牧业产值水平看,1997年跃居全国第一。从农业总产值结构看,畜牧业产值比重不断提高,2000年已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3,对全省GDP贡献约为3%。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养殖场规划不合理或者管理不善,养殖场产生的恶臭气体中含有的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严重影响周围的空气质量,直接危害饲养人员及周围居民身体健康。并且最近几年养殖场产生的恶臭气味问题成为污染纠纷案件的投诉“热点”。由于山东省多为砂地土质,易渗漏,堆放粪便污水的直接侵蚀使土壤失去了生产价值,粪尿中大量氮磷渗入地下,使地下水中硝态氮、硬度和细菌总数超标,严重威胁居民饮用水的安全。目前,全省畜禽粪便年产生量估计在8亿吨左右,其中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率的约占80%,有20%左右的畜禽粪便直接排入环境。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直接还田用作有机肥,通过沼气厌氧发酵等高效、无害化处理利用方式所占比例仍较低。从1999年的畜禽粪便的土地负荷来看,山东省的土地负荷警戒值达到0.82,位居全国之首,已经呈现出严重的环境压力水平。
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战略对策
近十几年来,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建设与防治并重,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收到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取短期的效益,缺乏有效的法律措施和政策措施、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缺乏有效的组织方式,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以解决。
(一)以循环理念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按照农业生产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积极推广使用各种能源生态模式,用循环经济理念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使秸秆、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等“三废”变成有机肥、能源和水源等“三料”。重要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农业清洁生产。借鉴工业上清洁生产的成功经验和思路,大力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即打破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模式,开展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从源头抓起,在生产的每个阶段都注意防止污染物产生,使废物产量最小化,并将每个环节产生的副产品与废物及时回收、综合利用。政策方面可以考虑从宏观上调整各区域粮食基地建设规划和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引导农民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法制建设。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些发达国家对化肥和农药施用、控制有机废弃物排放、促进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控制农药污染等,都制定了明确的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借鉴。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适应新时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力度,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
(三)加快制定有效地经济政策。制定高层次的农业污染防治奖励政策,大力提倡并鼓励对各种农业有机废弃物、废旧农用物资的回收利用和多层次开发。对开展综合利用所生产的产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在推广、销售、外汇分成等方面给予优惠;实行农业资源税(费)和保险制度,对无污染农产品实行优质优价,以刺激其发展。对生产绿色环保型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也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其研制开发新型、价廉的替代产品。
(三)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大力扶持的契机,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利用资金,除将环保投资纳入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的同时,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活垃圾在集中堆放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建立、完善监测体系,监测农田环境质量;尽快开展面源污染现状调查,为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信息;积极推广成熟的高效施肥、施药技术等。
(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教育设施,运用广播、电视及报纸等农民能经常接触到的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农村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整个农村的环境保护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陆新元,熊跃辉等.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J].环境保护,2005(9).
[2]李远,王晓霞.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管理:北京及演变[J].环境保护,2005(4).
[3]赵克志.山东生态省建设党政干部知识读本[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张凯等,生态环境监察导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5]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农调队编.山东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6]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生态农业技术导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