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科研服务范文

医学科研服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09 16:05: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科研服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科研服务

篇1

?P键词:文献类型 描述性文献 分析性文献 临床医学 科研

中图分类号:G2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9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by studying the document type of clinical medical thesis. Methods:18778 pieces of writing of Guilin and Liuzhou and nanning Guangxi in CBM and Core Journals from 2006-2015 were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Results :The local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re mainly base the analytical literature(χ2=22.7,P

Key Words: Document type; Descriptive literature; Analytical literature; Clinical medicine; Scientific research

临床医学论文是研究疾病发生、病理及转归的总结。大多属于临床应用研究。常分为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1-3]。尽管文献类型因素只是文献标引的辅助标准,但对读者选择和利用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该文论文分类是基于CBM数据库的临床论文分类方法。即按期刊栏目将临床医学文献分为综述、讲座、译文、病历报告、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Meta分析及多中心研究等八类[5]。文献类型分布的统计是本地临床科研现状和走向的一组重要数据信息。开展对临床医学论文类型的比较分析,则对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掌握本地临床科研特征,做好信息服务及科研服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该文以该校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为检索工具,以2006―2015年间桂林、柳州和南宁三发表的临床医学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将这些论文按其写作特点再归类为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名下。计数并统计分析。试图从这个角度为临床科研创新提供信息服务。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桂林医学院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收录的2006―2015年间作者单位为桂林、柳州和南宁的临床类核心期刊论文为统计源。

1.2 方法

1.2.1 检索策略

应用CBM本地版的高级检索路径构建基本检索式:(桂林or柳州or南宁)[作者单位]and2006-2015[年代]and(综述or讲座or译文or病例报告or临床实验or随机对照实验or Meta分析or多中心研究)[文献类型]。再分别选择第一作者为桂林或柳州或南宁医疗单位的核心期刊论文18 778篇。

1.2.2 文献整理

将检索出的18 778篇文献分别归组到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三类。分析类论文含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及多中心研究,描述性论文含综述、病历报告,其他类论文含讲座、译文、及Meta分析。然后分组进行χ2检验。多中心研究是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划归在分析性论文类,综述划归描述性论文是其为对某一专题的综合描述[6]。

2 结果

共整理出表1~表6。该文设置表1是为了比较桂林论文数量在广西主要城市之间的地位。其余表格重点分析桂林论文的分组比较的具体情况。

3 讨论

3.1 临床医学科研论文类型的一般概况

表1显示,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科研论文数量总体介于南宁和柳州之间。较南宁少,较柳州多,属于中游水平(χ2= 45.07,P

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研究文献大致情况是分析性论文占67%,描述性论文占31%,其他论文占百分比不足2%(见表2)。在2010―2015年间,分析性论文比2006―2010年间的分析性论文增加了10%,描述性论文则降低了10%。(表3,χ2=22.7,P

分析性研究论文一般具有目的、方法、材料、结果及结论等结构要素。可较直观反映临床科研成果,体现科研水平和价值以及科研工作者的严谨科学态度。分析类文献数量大,所占比例高,除了有临床学科的应用研究性质因素外,尚与其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大有关。有研究认为[7],分析类文献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为80.22%,为所有类型文献之最。分析类文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参考价值大,是能够产生较高下载和较高被引的文献类型[8]。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不同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中有各自作用,应注意体现不同的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应有的功能。

3.2 临床?验论文在分析性论文中所占比例大

无论在2006―2010年间,还是在2011―2015年间临床试验类论文数量均大于随机对照实验的文献(表4,χ2=10.02,P

3.3 描述性论文类型以综述文献为主

综述有增加的趋势。2006―2010年间综述类文献占68%,而在2011―2015年间综述占75%(表5,χ2=6.7,P

3.4 其他文献类型变化

近10年来,Meta分析、讲座及译文始终较少,但它们的数量间差异不大(表6,χ2=1.4,P>0.05,差别无显著性)。Meta分析为一种统计方法,用该方法对具备特定条件的、同课题的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对收集的多个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来回答研究的问题而整理出的文章形式。是循证医学的需要。讲座是医学杂志上经常刊登的一种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知识的一种文章形式[12]。具有培养新人普及知识的目的。值得加强引导。此外,鼓励译文也具有扩宽眼界,发现创新的增长点的价值,应引起业内应有的关注。

篇2

1.眼视光学院医院科室与人员概况

附属眼视光医院温州院区设有涵盖眼视光各个领域的19个临床业务科室,共计141名工作人员,详细情况见表1(数据截止2013年5月):

目前各临床科室以门诊、手术业务为主,科研为辅,主要人员为科室正副主任/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每个科室大概3-6人。其中开展科研项目主要是为了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博硕士导师资格认定等。信息需求主要涉及视网膜、角膜、黄斑、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人工晶体等相关内容。

眼视光学院共有11个科研组,详细情况见表2(数据截止2013年5月):

目前各科研组主要是以实验室团队为单位,在PI、CO-PI、PI助理的领导下,进行国家、省、部、市科技局课题研究。信息需求主要为近视、视神经、光学镜片、生物工程材料、准分子角膜激光手术、基因研究等相关内容。

2.国内外医疗机构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参考

以“医院”、“医学”和“学科馆员”为检索词检索CNKI、维普和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国内仅有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图书馆已经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其他实施学科馆员的大都为高等院校。

3.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医院学科馆员服务模式

3.1学科馆员制度

眼视光学院医院图书馆成立于2007年10月,现有专职工作人员5名,其中业务主管1名,专职主任1名,学院院长兼任馆长,服务对象主要是眼视光学院医院教职员工,依据临床科室工作人员配置以及科研中心与实验室科研需求,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按科室性质划分为为临床馆员和科研馆员,各科室设1名学科馆员,图书馆设2名专职馆员分别与临床馆员和科研馆员联络协调工作;

原则上临床馆员由科室主任助理兼任,科研馆员由科研组PI助理兼任,若科室或科研组无相应助理,则另选1人;

学科馆员人选由院务会讨论通过,经图书馆培训合格后,进行任命,享受相应的补贴和待遇;

学科馆员任命届期为3年。每年由学院组织小型委员会,进行考核。届满后,由学院组织学术委员会会议,进行考核,考核优秀和合格者继续任命;当年不合格者则给予黄牌警告,扣补贴30%,1年后重新评议,如仍然不合格则停止任命,另选新人。

3.2学科馆员职责

试用、评价图书馆采购的对口学科的参考工具书和电子资源,定期征求相关科室的用户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内容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图书馆馆员以作为图书采购的科学依据;

定期编写相关科室的读者参考资料,包括利用图书馆的主题指南和新资源使用指南等;

搜集、整理相关科室的网络信息资源,并在学院医院网站上按科室建立网页链接;

协助图书馆和医教部做文献检索和某方面课题资源的培训,并对相关科室有需要的人员进行指导;

协助科研人员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提供定题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

协助相关科室的教学,包括提供教学参考书、参考课件、参考数据库等[5];

4.实例

4.1划分眼科学子学科及相关期刊

参照临床科室设置对眼科学进行了子学科划分,并依据该子学科列表,对馆藏中外文期刊(含电子期刊)进行了划分。

4.2眼科学数据库试用与评价

瑞林眼科英文文献数据库:34种SCI眼科杂志。

医知网:173种外文期刊,50种SCI收录期刊。

4.3重点读者服务

建立了重点读者信息库,主动与重点读者联系,及时了解其研究情况和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为重点读者提供文献检索和全文传递服务。

篇3

关键词:科技文献平台 远程服务 RasDL 实践

1.前言

信息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社会互联网的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全世界的数字信息高度共享成为可能。在远程网络连接、用户应用服务、以及用户认证和安全保障等一系列技术的支持下,如今的政府远程机构办公系统、企业的移动用户/居家办公系统、以及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远程网络服务系统,因为能够实实在在地为每一个最终用户提供简便、有效的通信服务,所以正在成为政府、高校、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一个新热点。山西省医学科技文献资源平台(以下统称为“医学科技文献平台”)是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指导下,于2005年由山西省科技厅领导、山西医科大学图书馆承建的省级重点科研项目,旨在希望通过该平台的建设,能够促进山西省医疗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医疗主管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水平,为中小型医药企业、科研院所提供科技创新的信息保证。从发展的眼光看,医学科技文献平台需要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效率,加快对社会变化的反应能力,以增加其在社会竞争中的活力。利用廉价方便的连接线路、尽可能多地将分布在远程机构、居家旅行中的远程终端用户以安全可靠的方式连接在医学科技文献平台上,利用其熟悉的数据和通信系统,及时地完成有效的信息获取,因此变得非常有意义。

2.医学科技文献平台远程服务的实践

2.1远程服务平台的搭建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医学科技文献平台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而是将其服务范围延伸到远程终端(移动平台/固定平台)。医学科技平台的承建者山西医科大学图书馆近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数字化电子资源,数据和多媒体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较为可观。然而电子资源商出于版权保护的需求,对高校图书馆所购买的电子资源大部分都有限制访问的IP地址范围或访问账号控制,其中又以限制IP地址范围为主要手段。大部分的电子资源仅能在校园网范围内访问,离开了校园,将无法访问这些电子资源。为了使这些资源能够方便的被师生访问,同时也把学校的资源共享给社会,医学科技文献平台采用了一套可管理、可认证、安全的数字远程接入系统(RasDL)服务平台来满足上述需求。远程系统进一步延伸服务空间,将现有校园网上的基于Web的数字图书馆功能通过宽带网络拓展到校外远程终端用户,同时通过高技术手段有效防范信息资源的非法滥用,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2 远程服务模式及服务内容

RasDL以Red Hat 9.0 为基础,以国际著名的OpenLDAP(用户认证)、 OpenSSL(安全信息传输)、IPtables(防火墙)等开放源码项目为基本组件, 架构起了一个稳健的Linux-box服务平台。系统将远程终端用户分组设置,不同组别的用户,将限定不同的信息资源访问权限。但远程终端用户必须向医学科技文献平台书面申请资源使用授权帐号,然后登录医学科技文献平台远程服务器下载客户端程序并进行注册方可实现远程访问医学科技文献平台网络电子资源。(如下图)

远程服务内容包括远程授权终端用户资源获取和医学科技文献平台工作人员对外培训教学等。校外居住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校友、客座教授、外聘教师,社会授权用户等越来越多的校外远程终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RasDL接入校园网,将校园网当作校外远程终端用户的中转站,使校外远程终端用户通过相应的身份认证进入校园网共享丰富的校园网资源,从而满足更多用户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同时医学科技文献平台课题组成员可随时随地通过远程服务系统对相关单位及个人进行科技文献资源信息获取方面的用户培训、教学等。

2.3实践分析

目前远程服务正处于测试阶段,医学科技文献平台搭建完成之后,课题组先后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附属二院、汾阳医学院、药学院、口腔医院等多家单位签定测试合同,为这些单位开通远程访问账号,以便通过这些单位的使用,从中发现平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试用单位反馈系统运行稳定,操作简便,深受广大用户好评。课题组于2008年9月召开全省医学医疗部门会议,扩大远程访问的测试范围。

3.进一步的思考

3.1基于数字远程接入系统远程服务的优势

RasDL在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方面,在为多个散在用户提供远程服务方面,更具有医学科技文献平台信息服务行业的针对性、实用性,构建、维护成本也相对低的多。而且RasDL还具有一些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RasDL不存在用户并发数限制,也没有硬件设备的限制,RasDL认为文献信息资源没有必要设立高的安全等级,因此,通用服务器甚至PC级服务器完全能够胜任;RasDL配备了计算机物理绑定和eKey绑定两种方式,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用户名/密码社会流传的可能性,更好地保护了数据商的利益;RasDL具备独特的信息分流功能。凡是访问医学科技文献平台的信息经由校园网络,其余则全部由远程用户计算机直接访问Internet。由此,避免了校园网络对外出口的额外负担;RasDL远程用户使用方便。远程用户在IE浏览器窗口工具栏一键点击完成全部的远程连接、用户身份验证任务。重复一键点击断开远程连接;RasDL具备所访问过Web页面的Cache功能,进一步提高了远程用户的响应速度。基于RasDL的远程服务大大提高了远程信息获取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与水平。

3.2存在的不足

RasDL接入系统提供的远程服务只对URL形式的链接有效,一些特色的、特定的镜像资源还无法提供服务。这不仅限制了医学科技文献平台信息服务的扩展,还影响到远程终端用户对某些信息的获取。

3.3需要解决的问题

(1)远程服务平台升级。希望软件开发商对系统进一步的升级,更好地适应科技文献平台信息服务的发展。

(2)远程服务运行机制。完善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是保证医学科技文献平台能够正常、良性运转的必备条件。因此,建立一套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就势在必行。

(3)知识产权。在医学科技文献平台中,商业数据库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如果直接向超出授权范围的用户提供服务则侵犯了数据商的知识产权,而建设平台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实现这些数据库的共享,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还有自建数据库也同样存在一定的知识产权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国权. 远程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技术实现.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1)。

2.曾巧红; 徐文贤; 林绮屏. 基于SSL VPN的图书馆远程访问系统的构建.情报科学,2007(10)。

篇4

在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推动作用的基础上,认为学报必须依据地方特色和学校学科建设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促进学报和学科建设之间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学报;学科建设;关系

地方高校学报是省(或地级市)属高校所主办的学报,是展示高校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的窗口,为高校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1].学科建设包含学科方向、学科基地、学术成果、学科队伍、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学术环境建设等内容[2].学科建设与学报发展之间是协同发展的关系[3-4].增强高校学报服务意识,不但有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下面就以《许昌学院学报》为例来进行分析讨论.

1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推动作用[5]

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巩固优势学科

学报借助优势学科能够扩大高校学报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提高学术质量;而借助学报这一平台,各院系的学术研究能得到拓展、提升,优势学科的地位能够得到巩固和加强.

1.2培育新兴学科

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研究起步晚,目前还不易被人所认知和接受.高校学报需专门开辟专栏,为相关研究人员刊登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提供机会,从而助推新兴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1.3培养学科人才

高校学报在培养学科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只有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和学历均衡的科研队伍梯队,那么学科建设才能持续提高和发展.

1.4积极宣传科研成果

高校学报刊登高水平论文,不仅是一个宣传、交流、转化科研成果的过程,而且还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2我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化

地方院校可以依托当地独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特色,开设与之相对应的特色学科,学报在此基础上设立特色栏目.同时学报可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主动引导学术研究发展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如设置栏目和选题策划时,学报尽量向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倾斜,以扶持本校的特色学科建设.近年来,许昌学院正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在将要更名为河南理工学院,并确定以理工科为发展方向的大背景下,许昌学院的学科建设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许昌学院的院系设置和学科建设都是围绕许昌市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经济建设展开的.许昌古称颍川郡,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花木之都,人造金刚石、发制品、电气电力装备、食品等工业发达,所以学校设有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电气(机电)工程学院、新材料与能源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等院系,并建立了许多重点专业和优势学科.相应的,许昌学院学报设有颍川学人、魏晋史研究和钧瓷文化研究、电子与机械制造、化学化工与材料、食品加工、地方资源等特色栏目.

3《许昌学院学报》推进学科建设的途径

高校学科建设有助于学报整体质量的提升,为学报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而高校学报只有依托学科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6].

3.1加快学报数字化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学报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学报应适应数字化传播的新趋势,加大学报数字平台建设力度.学报在封二开设“颍川学人”栏目、封三刊载学科建设成果的同时,积极引进网络投稿系统和数字化出版系统,充分利用学报网络平台,扩大对学科建设的宣传介绍;并通过优先出版的形式,使本校优质专业论文快速发表并传播出去.王丽婷认为学报可以开设“行业—学术信息通报”专栏,紧跟学校科研项目进展,广泛传播学校的学科建设,扩大学科的影响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7].所以学报就应该充分利用QQ群、微信等新媒体,积极向本校教师推送本校学报最新动态和学科建设动向,实时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

3.2推进学报制度规范化建设,引导学科建设

学报规章制度是编辑工作的保证.学报应深入教学科研一线进行调研,制定实际可行的规章制度,以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1)为了提高本校教师在本校学报的积极性,学校制定鼓励性的奖励政策,提高科研积分;(2)邀请本校知名科研人员组成编委;(3)邀请本校知名专家做重点栏目的主持人;(4)在封二颍川学人栏目介绍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5)在封三对本校教师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6)定期对相关院系、重大科研成果、优秀科研团队进行介绍;(7)在政策和资金上对本校教师给予倾斜支持,如内稿优先、优稿优酬等;(8)加强与文摘刊物、中国知网等大型数据库的联系和沟通,积极推荐本校优秀科研成果.这样才有利于学报及该栏目依托的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3.3强化学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学术人才

人才是学报和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报要积极培养校内核心作者群,推动科研队伍建设.学报采取适度的倾斜政策,加强和学校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1)学报要重视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对青年教师论文的写作进行指导,每期必须有青年教师论文等,为学科建设注入新动力.(2)学报应与科研一线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尤其关注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动向,主动约稿,不断巩固和扩大校内作者群.这样,学报不仅可以培育优秀学科带头人,而且可以促进学科梯队建设.

3.4参与学科建设,引导研究方向

学报在出版过程中要始终与学校的学科建设方向保持一致.(1)学报在规划和设计栏目时,尽可能向本校的重点学科倾斜,优先发表学科带头人或重点学科的优质论文.(2)学报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积极邀约校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举办大型学术会议,以论文集或增刊的形式参与会议日程,推动学科建设.(3)学报可以和院系之间在科研方面展开合作.学报除了拥有作者、读者和专家库等资源外,学报编辑人员一般都有一定的科研素养,在搭建学报与科研合作平台的操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8].学报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如参加科研创新团队,召开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广座谈会,共同申报研究课题,参与学位点的建设等[4].

4结语

地方高校学报要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围绕学校学科建设方向,统一规划、协同发展,才能使学报的学术水平得到提升,学科建设顺利进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卫世乾 单位:许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参考文献:

[1]李穆,王士忠,杨继成,等.地方高校学报与重点学科建设的互动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706-708.

[2]修荣荣,刘为清.论学报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84-87.

[3]杨荔晴.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关系探析———以协同创新为视角[J].出版广角,2015(9月下):70-71.

[4]温优华.新形势下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J].出版发行研究,2016(5):51-54.

[5]刘明寿.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2,24(3):210-213.

[6]杨,许玉清.高校学报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关系探析[J].编辑学报,2014,26(sup1):102-104.

篇5

[关键词] 学习;科研;服务;社区;实践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a)-004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projects of "learning-research-serv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Methods The students from Grade 2010-2013 nursing junior college in Hu'nan University of Medicine were selected. Literatur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were used in the research. The practice projects of "learning-research-service" were constructed and implemented in nursing students and evaluated by the peers, students and social. Results ①Teachers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personality of the nursing students were developed in practice. ②The nursing students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ir knowledge, skills and quality of students were improved in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learning abi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ervice consciousness. ③Employers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excellent rate was 55.60% for the graduates from my school, good rate was 44.40%; 44.60% of the employer units thought the graduates from my school were qualified for the post work, 55.60% were competent for the job. Conclusion The practice activities of "learning-research-service" are useful for nursing students to improve community nursing skills and professionalism, self-learning ability,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Key words] Learning; Scientific; Service; Community; Practice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大力发展社区护理,为社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护理服务,是适应时展和满足社区居民医疗保健需求的必然趋势。《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1]指出,到2015年,在基层从事工作的护士要达到30 万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比达到1∶1~1∶1.5。社区护理不同于临床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全面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社会人文知识。而调查显示,我国社区护士不仅在数量上显著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很多正在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社区护士自身也存在社区综合护理知识与技能、社区护理管理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等的欠缺[2-3]。构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社区护理人才的教育理论体系,为地方培养提供符合社区人群健康服务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是当前地方护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4-5]。社区护理是融合实践性、独立性、合作性为一体的学科体系,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走出学校,深入社区,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6-9]。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社区护理教育理念和方法[10-19],构建了“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活动项目,并在湖南医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示范作用。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大专2010~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实施“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一系列社区实践项目。采取学生自愿报名与教师面试挑选相结合的方式,每次社区实践项目选取30~50名护生。

1.2 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文献,建立研究假设、目标和设计调查问卷。

1.2.2 调查研究法

结合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制健康调查问卷,在实践活动中对服务对象进行健康状况调查。

1.2.3 实证研究法

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一系列“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项目,评价教学效果。

1.2.4 评价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从带教老师、护生和用人单位多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价。

1.3 设计思路

1.3.1 在实践项目中的融入“学习-科研-服务”能力培养

1.3.1.1 学习方面 提前2~4周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制作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单、PPT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社区中应用学的知识和技能,对社区重点人群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评估期健康状况,并根据存在的健康问题,实施护理措施和进行社区健康宣教。学生在真正的社区和现实社会中体会沟通交流、人文关怀、护理专业技能等的重要性,体会社区护士的责任感和社区护理工作的意义。

1.3.1.2 科研方面 活动前1个月,让学生广泛查阅文献,确定研究问题,制作调查问卷,开展社区调研,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并开展了“老年公寓老年人健康调查问卷”、“老年人保健品使用的调查问卷”等,并开展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可进一步进行统计学分析、撰写课题标书或学术论文,学生的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校30名护生主持或参与了湖南医药学院“大挑杯”课外科技作品10项,完成了课题的设计、实施、分析和总结,撰写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1.3.1.3 社会服务 怀化市部分中小学没有专业的全科医生或社区护士,学生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比较欠缺;怀化市老年公寓尽管物理环境较好,电视、空调等设施齐全,但是居住的老年人还是非常希望有社会上更多的人来看望他们、关心他们。为此,我校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带领学生前往宏宇小学、老年公寓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技能,给老年人送温暖。

1.3.2 项目设计

针对怀化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我们构建了针对不同人群、家庭的社区实践项目,如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中小学、慢性病患者的家庭访视、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1.3.2.1 怀化市老年公寓社区实践项目 全体护生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45名优秀的护生,前往怀化市老年公寓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活动前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要求学生自制健康宣传册、调查问卷,进行社区评估、诊断、制订计划并实施护理措施,进行健康宣教,并完成问卷调查、心得体会等。

1.3.2.2 怀化市宏宇小学社区实践项目 全体护生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39名优秀的护生,前往怀化市宏宇小学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活动前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要求学生自制健康教育PPT和讲稿,活动内容主要有护生以社区护士的身份对小学生进行健康知识讲课、健康教育及问卷调查等,活动完成后上交问卷调查、心得体会等。

1.3.2.3 以我校校园为社区的家庭访视实践项目 要求大专社区护理方向学生利用周末,以我校校园作为社区,以我校的退休教师作为方式对象,3~5人为一组,自主选择1名退休教师家庭开展社区家庭访视,进行家庭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及问卷调查等。对于有健康问题的家庭,不仅开展评估性家访,还定期实施连续性家访,不断发现问题、修订和完善护理计划,评价效果。

2 结果

自2011年起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融“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知识、技能、素质的提升,培养科研意识,感受社区护理的工作意义,体会社区护士的重大责任和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全面提高。

2.1 同行评价

通过对带教老师进行自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教师评价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建议这种实践活动项目可以多开展,在普通护理专业学生中推广。

2.2 社会评价

2013年通过对长沙、重庆、广州、广西、怀化等5个方向就业学生较多的就业单位进行跟踪问卷调查。实发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18份。18家单位均表示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在理论、实践、综合素质等方面较优秀,会继续录用我们的学生;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优秀率为55.60%,良好率为44.40%;44.60%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均能胜任岗位工作,55.60%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大部分能胜任岗位工作。见表1。

2.3 学生评价

一系列融“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知识、技能、素质的提升,培养科研意识,感受社区护理的工作意义,体会社区护士的重大责任和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全面提高。学生评教评学每位带教老师均为优秀(90分以上)。

2.4 学生感受

通过分析、整理学生上交的心得体会,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受益匪浅,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还学到了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有的学生说:“我第一次战胜了我自己,克服了自己站在讲台上不紧张,我还懂得了和小学生交流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有的学生在活动刚结束,就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再来宏宇小学啊?这些小学生真是太可爱、太热情了,我真舍不得他们,希望还有机会再来!”在老年公寓实践活动中,有2名学生因为太投入,甚至错过了集体返校的时间,她们后来说:“老师,养老院的老年人,真的太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温暖,您不知道,老奶奶把她的一大把水果糖给我们的时候,紧紧拉住我们的手,说欢迎我们常去坐坐,我们真是很感动!”

2.5 撰写及

近3年来,护生每人都撰写了护理综述或调研报告,其中每年有5~10名学生撰写的学术于《护理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等杂志上。

2.6 获奖情况

近3年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护理专业学生共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湖南省大学生创业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及金奖、铜奖等。

3 讨论

“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活动项目的构建与实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社区护理技能和职业素养、科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我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护理工作直接面对的人,是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最后保障,其专业特性要求护士必须懂得理解人、关怀人,而这正是当前医学护理模式转变对护理教育提出的重要问题。社区实践活动项目的开展,为护理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走出学校来到社区,接触不同层面的服务对象,在服务中体会护理的价值,体会护理服务对象不应该局限于患者,更重要的是维系社区居民的健康。

在社区实践活动中,护生需要与社区服务对象沟通交流、评估健康状况、开展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 同时,护理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也开阔了护理教育教学思路与理念,如何培养适应现代护理发展和市场经济需要的护理人才,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改革护理教学的方法、内容甚至教学体系。

3.2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综合性的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提供了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广阔舞台。通过社区实践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进行护理研究的初步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护理研究调查表格的设计、项目的申报、开题与结题报告的书写等,培养了从事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3年来,学生针对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的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了多项课题项目和问卷调查。2013年我系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创业作品大赛获得一等奖,2014年度护理专业学生主持的6项课题获得湖南医药学院“大挑杯” 课外科技作品立项,其中1项已被选送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并在《护理研究》、《护理学杂志》、《中华护理教育》等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3.3 培养了学生“社会服务”的意识

“学习-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实践活动项目构建与实施,突破了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护理教学实践体系,创新了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护理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实现了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培养了护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学生深入到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和老年人亲切交谈,为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和问卷调查,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社区护理技能,也更深刻体会到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为制订护理干预、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奠定了基础,是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迫切需要[10-19]。经过多次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学生既能适应医院临床护理的工作,也能很快适应医院所负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86-288.

[2] 王俊杰,马小琴,谷娟娟.浙江省护理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68-270.

[3] 吴亚君,王亚红,宋亚琴,等.社区团队式服务模式中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质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382-385.

[4] 林梅.校地共育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148-150.

[5] 王莉莉,安秋月,黄双丽.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2):359-361.

[6] 苗秀欣,黄美萍,刘翠萍.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护理管理杂志,2011,(5):345-346.

[7] 李旎,张伟.国内外《社区护理》教学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22(1):24-27.

[8] 赵文婷,唐四元,张锋,等.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谈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改革[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 33(8):1056-1057.

[9] 杨玲,王永利,杜雪平,等.社区护士师资培训方法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24):65-67.

[10] 陈红.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贯穿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尝试[J].护理学报,2013,20(10):10-12.

[11] 霍淑平,柯云霞,李娟,等.社区护士专业综合能力量表编制与信效度检验[J].护理学报,2013,20(12):71-74.

[12] 胡伟玲,黄芳.团队项目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23):2195-2196.

[13] Callen B,Smith CM,Joyce B,et al. 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 for the essentials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education for entry-level community/public health nursing [J]. Public Health Nurs,2013,30(6):537-547.

[14] Thompson CW,Bucher JA. Meeting baccalaureate public/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education competencies in nurse-managed wellness centers [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013,29(3):155-162.

[15] 刘俊香,杨术兰,丁洪琼.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24):4-6.

[16] 胡静超,章雅青.美国护理研究领域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5,30(3):85-88.

[17] 谢红.护理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1, 43(5):527-528.

[18] 王娟,李华义,时建瑞.任务驱动法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5,29(3):365-366.

[19] 吕颖,潘红宁,郑丹.基于OSCE模式的社区护理课程改革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32):3974-3975.

[20] 王黎.养老机构失能老人护理服务内容及实施者资质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1):1285-1288.

[21] 黄金月,王少玲,周家仪.奥马哈系统在社区护理和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320-322.

篇6

一、舞动课堂音符 彰显学堂活力

文本、教师、学生是构造课堂的三个要素。要想让课堂成为学堂,前提是要让学生爱语文学科,爱上语文课。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得依据新课标下的教育思想,大胆地去改编教材的文本、改变教师的身份、改换学生的角色,使课堂上的三个音符灵动起来,从而使学堂彰显出应有的活力。

1.改编文本——让教材当“剧本”。新课标赋予了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教材充分的解读权。为了让课堂成为学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将文本改编成他们喜欢的各种形式的“剧本”。如可以将《九色鹿》《半截蜡烛》等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将《题李凝幽居》《清平乐 村居》等诗词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可以将《莫高窟》《草原》等课文改编成解说词或导游词;可以将《滴水穿石的启示》改编成演讲稿…… 经过教者和学生共同精心加工后的文本会更有情趣。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会更加投入,理解会更加透彻,演绎也会更加生动。

2.改变身份——让教师当“主持”。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是了如指掌的,但不能只是通过教师的嘴说出来,而是要让学生去说,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学堂” 。教师简约的语言主要起点拨、串接的作用,如在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说一说”“想一想”“试一试”,时常提醒学生“读一读”“查一查”“议一议”…… 时刻当好“主持人”,将课堂演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堂”。

3.改换角色——让学生当“导演”。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自和选择权。学生作为“导演”,就要带着文本走向教师,也就是在课前进行的深度预习;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内需,抑或选择学习方法,抑或选择学习对象,抑或选择学习内容,抑或选择朗读形式……交流汇报读书感悟,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如同主持人一般穿针引线,抛砖引玉,拓宽学生视野。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学堂”。

二、激活教育艺术 满足学生内需

要使课堂成为“学堂”,必须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需上,想方设法地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赞赏 呵护“好奇”

“好奇”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文本材料,就要用超出他们预期的方法去唤醒他们的阅读兴趣。

1.选主题激发探究。如《二泉映月》课始,教者问:“这节课,大家又带了哪些疑问走进课堂呢?”学生兴趣盎然地提出了一个个有关阿炳及其音乐创作方面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教者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说:“咱们只要来弄清‘阿炳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这个问题,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这样,经过教者筛选、提炼出来的主题,既能够满足学生所提问题的要求,又能够较好地扣住学生那颗好奇的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

2.设情景激发参与。《二泉映月》一文中,阿炳的身世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并不能够切身感受或想象出当时的情景。此时教师提供视频画面,为学生体会阿炳艰难度日而热爱音乐的情景说话埋下了伏笔,焕发出课堂的生命力。

3.对“灵光”加以赞赏。课堂是可以预设的,但生成是未知的。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灵光一闪,产生奇异的想法。面对这“节外生枝”的问题,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要给以鼓励,不能因学生没走教师设定好的“路线”,而泯灭一颗创造的“火种”。那样的话,就不能算是“学堂”了。

教师要满腔热忱地、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成为他们在探索新知征途上好奇心的保护神。这样,才能使课堂成为“学堂”,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二)想方设法 燃起“火花”

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人世间的真善美。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去感受它的美,用真善美的力量去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在《二泉映月》一文的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让语文课快乐、动感起来的。

1.赏一赏。当教学《二泉映月》时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学生从那震撼人心的琴声中听出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音乐正汩汩地流淌在学生的心中,刺激着学生的各种感官,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对阿炳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2.晒一晒。《二泉映月》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可他为什么对音乐如此热爱,对自己的命运又是如何抗争的,文本中并没有作详细说明。为解决这一教学难点问题,教师安排“学生晒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小组长带领下进行交流”,教师成为学生理解阿炳的对音乐如此热爱,对自己的命运如何抗争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

篇7

2002年2月21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保障。”图书馆最主要的职能是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保障,因此,图书馆必须努力构建起适应学科建设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才能充分贯彻落实好文件所要求的图书馆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精神实质。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211工程建设”的讲话中指出,学科建设的最根本任务是这样三句话:

“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凝炼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方向错了,只能是做无用功;方向对了,就能事半功倍。图书馆在详尽占有本学科的资源和信息,掌握本学科的动态,审视本学科的发展态势,提供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基础上,就能为学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把握方向。汇聚创新队伍就是要搞好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艺术院校图书馆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对于提高学术队伍的信息保障能力,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持续、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艺术院校要汇聚创新人才、引进各学科急需人才,有没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信息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招贤纳才”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构筑学科基地更需要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这一强大物质基础的鼎力支撑。由此可以看出,艺术院校图书馆与学科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对学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艺术院校图书馆来说,首先可以发挥馆内专业人员素养和相关学科人力资源优势,详尽搜罗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相关信息资源,为凝练学科方向提供全面而详实的决策依据;根据教研人员的不同信息需求,图书馆可以提供高质量、深层次、个性化、多元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有利于引入并留住各类创新人才、急需人才,为汇聚学科队伍营造出艺术院校“以人为本”的信息环境;图书馆围绕学科建设提供全面、精准的文献信息资源支持,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厚的“营养”准备,构筑学科基地就有了完备的物质基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换句话说,艺术院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映衬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水平和态势。

同时,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发展也离不开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充实、调整和优化,新建学科的增加,重点学科的增多,新兴专业的开设,学校必将增加图书馆经费的投入,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规模等就会逐步扩大,资源数字化甚或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需的设备设施就会得到相应增加、改善。另外,学科建设和发展也会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信息资源开发,改进并完善图书馆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从而推进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这样,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就会上升,广大师生自然也会越来越多地利用图书馆、喜欢上图书馆。

总之,艺术院校图书馆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的整体。学科建设要依靠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自然也要依赖于学科建设,两者之间体现为一种互利双赢的关系。为学科建设服务是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建设方向,是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

艺术院校图书馆为学科建设做好服务工作的内涵

最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艺术院校对图书馆建设都相当重视,加大了投入力度,各馆面貌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艺术院校图书馆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推进了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图书馆服务学科的方式还是很被动,服务手段落后单一,文献资源开发深度不够,这与读者的主观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很难形成差别优势和特色优势。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信息爆炸,各种信息机构林林总总,艺术院校图书馆必须面对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主动适应社会,主动适应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依托艺术院校的资源优势,走支持学校学科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特色化建设之路,才能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1.围绕学科建设制订周密详实的文献采集计划

自接受国家教育部首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来,艺术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图书、期刊的价格上涨幅度还是远远高于文献资源购置经费的增长速度,艺术类书刊上涨幅度尤为明显,因此,馆藏纸质文献的增长率还不容乐观,特别是较新的前沿的学科文献的保障率还是颇受限制的。

如何把有限的文献购置经费利用好,对于艺术院校图书馆来说是十分必要而现实的,是值得我们必须认真思索和不断探讨的问题。要统筹、合理使用好有限的文献购置经费,图书馆就必须考虑学科建设的实际发展状况,认真细致地制订好文献采购计划,有选择、有针对地做好相关文献资源的保障工作。重点学科是学科建设的龙头,具有引领、辐射、带动和扩散作用。图书馆在制订采购计划时,要突出重点,保证重点,要确保重点学科专业馆藏达到研究级水平。因此,要全面收集国内外与重点学科有关的专业权威论著、学术观点具有代表性的专业论著以及学科发展进程中有影响力的论著;要认真收集、选购国内外信息密集、检索性强的工具书刊和核心期刊,适当加大外文原版进口书刊的采选品种和比例;同时,由于网络电子类资源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越性,围绕重点学科还要逐步添置相关的专题数据库、电子书刊及音视频等生动形象、直观感受良好的多媒体资料等。

新建学科是艺术院校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而适时作出的新的学科规划和布局调整,是艺术院校顺应时代潮流,为申办艺术大学而建立的学科。新建学科,以前的馆藏积累肯定较少,甚至几乎没有,特别需要前沿、权威方面的资料支撑,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制订馆藏目标和年度采购计划时,要适当向新建学科“倾斜”,以保证新建学科持续稳健发展。而对一般学科来说,可根据原有馆藏基础,突出学科的特点,分情况建设,把有限的经费用好用足。但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搞“小而全”模式的收藏,因为不论何种规模、何种类型的图书馆也不可能完全、全面收藏所有学科的全部资料。艺术院校图书馆要逐步建立起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学科齐全、专业配套、切合实际、整体优化的具有学科特色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2.调整馆藏结构

艺术院校图书馆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的实际,对现有馆藏结构中的文献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如我院的“美术学”、“戏剧戏曲学”、“音乐学”、“艺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并且“美术学”、“戏剧戏曲学”作为博士学位培育建设学科,因此,对这四个省级重点学科的文献建设目标应定位在研究级收藏水平,要全面系统、长期连续地收藏,以突出学科特色。而一般学科和专业文献建设目标应定位在大学级收藏水平,坚持有选择的收藏,保证其相对完整够用。另外,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和工具性的一些有共性的相关学科领域的文献,如哲学、管理学、教育学、综合性参考工具书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期刊等,也要适当保证采集的品种和数量。逐步使艺术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体现出专业适应性较强、学术水平较高、覆盖面较广、连续性较强、载体类型多样的馆藏特点。

调整藏书结构,包含调整藏书等级结构和载体结构。藏书等级主要通过藏书内容的深浅和完整程度来表征,是藏书对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办学层次决定和要求读者阅读、研究的等级不同,直接影响藏书的等级结构。因此,藏书等级结构必须考虑到艺术院校办学的学科层次。为保证申办艺术大学的需要,可考虑适度超前。调整载体结构问题是由于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阅读、移动阅读方式的推广和普及,广大读者对电子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要求图书馆做到印刷型纸质文献与电子类文献合理配置,馆藏实体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协调发展,互为补充。这样,读者要求购置相关数据库,添加网络电子书刊等就成为了当今时代阅读发展的新趋势。同时,还要调整文献布局结构,改变传统的文献分散布局模式,尽可能将重点学科文献按集中方式布局,将重点学科所有文献集中于图书馆收藏,采取开放式的借、阅、参、咨一体化的学科文献服务方式。

3.畅通与学科的交流渠道

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要求艺术院校图书馆要进一步畅通与学科点的沟通、交流,以便及时了解教研工作的发展变化情况、学术活动开展情况对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的变化情况,提高文献采访工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图书馆要坚持聘请专家、学者参与选书,将最新书刊的预订目录及时发送到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专家手中,由他们推荐、选订各学科、专业所需文献信息资源。同时,图书馆还要邀请各学科负责人参加图情工作会议,认真听取他们对图书馆藏书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切实做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为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

4.做好资源数字化工作

资源数字化工作就是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通过扫描、数码照相、识别等手段,将印刷型、缩微型、光盘等文献及电子出版物等进行加工和转化,并将转化后的资源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并到网上,使其成为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院校图书馆要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一中心不放松,在做好印刷型文献建设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电子出版物的采集和收藏,并加快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建设步伐,逐步将载体形式多样、馆藏特色鲜明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给广大师生,以不断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文献信息需求。

图书馆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方式和途径

为确保重点学科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其他学科快速发展,艺术院校图书馆当前要切实做好以下信息服务工作。

1.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工作

艺术院校图书馆要重视做好文献信息开发工作。在全面系统的分析、对比、总结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广泛听取重点学科带头人和有关专家意见,对馆藏文献资源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加工和整合,为广大师生提供针对性好、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学术参考价值高的学科文献综述、述评等信息服务。

首先要做好宣传揭示开发工作。在广泛、全面收集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仔细分析及充分论证,编制出完善的学科专业文献馆藏目录、联合目录以及编印系列检索报道类资料,分发到重点学科的广大师生手上,供他们检索、查询,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指引查询渠道。其次,做好信息资源挖掘服务工作,就是将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同一学科内容和主题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发掘、整合,编辑成专题文献索引、资料汇编等二次文献信息产品。最后,就是要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再生性开发工作。再生性开发是文献开发的最高级形式,是三次文献信息产品,是创造新的知识,这也是最困难的一种形式,它是在广泛综合多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从而形成的学术文献资源信息,如学科研究概况、动态综述、专题述评、专题调研报告、进展报告等。艺术院校图书馆要高度重视做好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因为这对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十分有利且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重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

当前在图书馆经费紧张,馆藏又亟待充实的情形下,由图书馆来整理网络学术资源无疑是开发和补充馆藏资源的最好而又最便捷的方法。艺术院校图书馆要结合馆藏建设规划来选择网络学术资源,经过整理后的网络资源即成为馆藏的一部分。开发和利用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已成为当前艺术院校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科导航系统是专业化的网络服务平台和网络资源专题知识指引库。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专业优势和潜能,即充分发挥他们娴熟的网络检索的技能和他们在分类、标引、挖掘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图书馆专业技能和优势,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进行检索、开发、整合,建立起学科导航系统,方便重点学科广大师生便捷地利用网络资源。具体来说,图书馆可在主页上以链接的方式建立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对专业化信息资源的更新情况、专业领域的学术动态,学科最新的进展情况等进行动态报道,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加工,并编制出目录、索引和文摘等二次文献,供广大师生便利地查阅和利用;此外,还可以从网上筛选下载各种信息,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指南或搜索引擎,引导重点学科广大师生通过搜索引擎等常用网络检索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

3.建立重点学科建设专题数据库

在保证纸质实体馆藏文献连续、稳定、较快增长基础上,艺术院校图书馆除购置或利用国内外相关的大型专业数据库外,图书馆也应高度重视本馆自建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工作。艺术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将馆藏珍贵的有特色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转换,形成具有本馆特色且能广泛共享的电子化、网络化学科信息资源库。此外,艺术院校图书馆还应特别注意收集本校重点学科的学术成果信息和相关学科带头人、学科专家的个人信息,分别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论文数据库和专家数据库等,不断充实、补充、丰富和完善馆藏,更好地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如我馆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国家级立项建设项目“云南民族艺术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工作。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拉动我馆学术队伍的建设,必将推动我院戏剧和美术博士点建设的文献保障服务工作、推动我院博士点建设工作和这两个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我院图书馆事业也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我们将以更专业的姿态进入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图书馆的视野。

4.做好科研项目的全程跟踪服务工作

近几年来,艺术院校申报科研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这对学科建设、学校发展均是极为可喜可贺的事情。艺术院校图书馆应充分把握这种情势,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规划、目标和任务,结合本馆自身特有的条件和优势,力所能及地选定有关重点研究课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深入其中,进行全程的跟踪和服务。从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自始至终进行跟踪服务,连续提供有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做好全程服务工作。全程跟踪科研项目,做好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为学科建设服务最具实质性、根本性的表现,也标志着图书馆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和水平。图书馆跟踪重点科研项目服务,提高了重点学科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推动了学科建设的有力发展。

5.做好信息资讯报道工作

负责重点学科建设的广大教师,他们一般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任务,他们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量均较大,但大多都没有时间投入到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工作中。为了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和压力,以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研工作中,艺术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本馆特有的条件和优势,积极主动地向他们提供信息资讯快报,如及时通报最新采购到馆的中、外图书,定期提供核心专业现刊的篇名目次,定期收集、整理并向他们提供反应学科最新动态的专题书目资料等。在信息报道服务工作中,艺术院校图书馆还要注意做好一项最重要的服务,那就是要紧密跟踪重点学科广大师生研究的科研课题,努力搜罗科研信息最新动态,并从中筛选出他们需要的信息,加工成文献综述、动态综述、专题述评、专题调研报告、进展报告、研究报告等相关的信息产品,及时、快捷地提供给他们使用。

6.加强对重点学科教研人员文献情报信息素养的培训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上的学术信息资源也在迅猛增长,日益成为教学、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信息来源。但是,由于对网络学术资源缺乏有效的搜集、组织和分析,重点学科教学、科研人员要想在网上查找艺术学等学科或某一专业方向的信息,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极大地限制了重点学科教研人员对这些学术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艺术院校图书馆可举办重点学科教研人员培训班,讲授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和知识、情报检索语言、现代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检索技巧和步骤,电子商务运用及常用网络管理与服务的方法等。也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制作成个性化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入门教程或相应的“帮助系统”,详细介绍相关知识和服务,为切实做好重点学科教研人员的文献情报信息素养的培训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7.推行“学科馆员”服务制度

篇8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生课业负担;特点;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0-0023-04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合理课业负担的质性与量性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1/02/080)研究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汤志凌、於德甫。

收稿日期:2013-07-04

作者简介:罗琳,海安县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江苏海安,226600)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於德甫,海安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江苏海安,226600)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学生课业负担,也被称为学生负担、学习负担和学业负担。有关研究大致始于1981年前后,1995年前后开始增多,2000年达到第一个高峰,2009~2011年达到第二个高峰。①2012年5月,我们对海安县4所初中、2所小学的831名学生开展了课业负担调查,其中,男、女生各432、399人,二、四、六、八、九年级学生分别为39、91、81、412、208人。调查采用的是自编问卷,主要参考、借鉴了陈传锋等[1]和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2]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结果

调查表明,本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特点与全国及各地调查结果大致相同,可以从外在表现和内在感受两方面把握。

(一)外在表现

1.作息时间

小学生有四到五成6∶00~6∶30起床(二年级46.15②、四年级53.85、六年级46.91),有三到四成5∶30~6∶00起床(二年级41.03、四年级40.66、六年级32.10)。初中生大多5∶30~6∶00起床(八年级68.86,九年级60.58),也有一到二成5∶30之前起床(八年级11.92,九年级27.88)。初中生情况与全国调查结果(约2/5的6∶00~6∶30起床③)大致相同。

小学二、六年级学生有四到六成7∶00~7∶30到校(二年级61.54、六年级43.21),四年级有半数以上6∶30~7∶00到校(52.75)。初中生大多6∶00~6∶30到校(八年级69.66,九年级82.13)。下午离校时间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二年级16∶30之前(87.18),四年级16∶30~17∶00(51.65),六年级17∶00~17∶30(59.26),八年级17∶30~18∶00(67.96),九年级18∶00之后(79.13)。初中生到校比全国调查结果(41.8为6∶30~7∶00之间到校)约早30分钟,离校比全国调查结果(绝大多数中学生在5∶30以前都能离校)约迟30分钟。

晚上睡觉时间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二年级20∶00之前(76.92),四年级、六年级20∶00~20∶30(28.40、28.51),八年级21∶30~22∶30(47.57),九年级22∶30~23∶30(48.31),也有不少是23∶30以后(34.78)。初中生晚上睡觉时间迟于小学生,比全国(54.7在22∶00以前睡觉)约迟30~60分钟。

2.课内学习

学校学习时间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小学二年级、六年级每天8节课(69.23、58.02),四年级9节,八年级10节(35.04),九年级12节或以上(70.53)。这高于初中6~8节的全国水平,与上海初中8~10节的调查结果④接近。

每周体育课(含体育活动课)选择比例最高的,除二年级达4节或以上(61.54)外,其他各年级多为3节(四年级53.33、六年级39.51、八年级64.63、九年级59.62)。初中与全国调查结果(41.0有3节以上体育课)相近。

关于自习课,二年级、四年级及九年级选择比例最高的,为“没有自习课”(46.15、46.67、43.48),六年级自习课大多可以“自己做作业”,八年级“有时上其他课”(40.39),初中自习课被占用比例比全国调查结果(29.4%)约高10个百分点。

班会课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一周有一节”(合计49.09),“偶尔上其他课”的现象较多(二年级33.33、四年级15.38、八年级30.62、九年级13.74),以至于被四年级、九年级学生列各选项首位的是“没有班会课”(54.95、40.76)。

3.课外学习

教辅资料(含练习册等与课程有关的资料)选择比例最高的,二年级在5本以下(74.36),四年级5~10本(34.83),六年级11~15本(38.27),八年级、九年级20本以上(56.17、63.59)。初中比上海选择比例最高的5~10本(34)多10~15本。

学校发的资料选择比例最高的,二年级5本(46.15),四年级、六年级12本(30.00、21.25),八年级、九年级14本(79.29、88.94)。家长购买教辅资料,二年级2本或4本(均为27.50),四年级、六年级3本(34.07、23.75),八年级4本(23.19),九年级3本或4本(均为14.63)。这与上海初中生家长买5本以上占15.4%的调查结果稍低。自己购买的资料多为0本(合计38.62),但随年级增长而明显下降(二年级82.05、四年级62.64、六年级45.68、八年级34.31、九年级25.73)。

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放学后老师的全班集体辅导,二年级10.53、四年级3.30、六年级2.47、八年级8.05、九年级32.84。

大多数学生双休日都能休息2天(合计60.94),但仅休息1.5天的比例,八年级约三成(30.98)、九年级约七成(69.71)。全国调查表明,学校都有双休日补课的现象。

双休日,52.72的家长没有给孩子安排家教或校外辅导班;寒暑假,45.30的学生没有参加校外辅导班。

与平均水平比较,四年级学生参加0.5天家教或校外辅导的高10.97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参加0.5天、1天家教或校外辅导的累计高10.08个百分点。

与平均水平比较,八年级学生从未参加寒暑假校外辅导班的低8.65个百分点,九年级学生参加1~2个寒暑假校外辅导班的高9.88个百分点。

4.考试和作业

一学期内全年级都参加的、时间超过一节课的考试或测验次数选择比例最高的,二年级、四年级为0次(74.36、46.15),六年级1次(45.00),八年级、九年级增加到4次及以上(71.60、70.53)。

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时间选择比例最高的为:周一到周五放学回家后,二年级、四年级0.5小时以内(87.18、51.65),六年级1~1.5小时(46.25);需要2.5小时以上的,八年级56.69,九年级59.9;需要4小时以上的,九年级为42.03。初中生每天作业时间高于全国的1~2个小时,也高于上海的3小时以上。双休日,二年级、四年级1小时以内(66.67、31.46),六年级1~1.5小时(31.25),八年级、九年级5小时以上(35.28、71.01)。

二年级、四年级学生完成家长布置作业时间较多。与平均水平比较,1小时以内的,周一到周五高36.26、13.55个百分点,双休日高41.18、15.54个百分点。

(二)内在感受

1.小学生比初中生更愿意上学

小学生多倾向于“很轻松,想上学”(二年级92.11、四年级92.31、六年级97.53),初中生则多倾向于“不想上学但必须要上”(八年级65.12、九年级63.29)。全国调查结果是超过半数的初中生“很轻松,想上学”。

2.小学生比初中生更愿意考试

小学生首选“喜欢、愿意考试”(二年级89.47、四年级82.42、六年级75.31),初中生则首选“希望考试越少越好”(八年级46.57、九年级39.61)。初中生“希望考试越少越好”的高于上海的33.6;“喜欢、愿意考试”的仅为8.88,大大低于上海的24.8。

3.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自我评价高于初中生

中小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首选“一般”(48.80)。二年级评价首选“较好”(48.72),四、六、八、九年级首选“一般”,但比例不断下降(四年级60.44、六年级54.32、八年级47.45、九年级47.83),各年级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则不断上升(5.13、6.59、13.58、19.71、21.26)。

4.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感受低于初中生

中小学生对课业负担的总体评价首选介乎“较重,勉强可以承受”和“一般,可以承受”之间(36.23、34.18)。二、四年级首选“较轻”(72.50、73.63),六年级首选“一般,可以承受”(56.79),八、九年级首选“较重,勉强可以承受”(43.14、54.11)。而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普遍认为课业负担一般。

中小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较轻”或“一般,可以承受”的原因,首选“为了将来有出息,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认为课业负担“较重,勉强可以承受”或“很重,不能承受”的原因,首选“升学、考试排名压力太大”(27.59)。

5.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折射出较强的“功利性”

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首选“考大学”(39.78),其次是“找个好工作”(31.90),第三是“喜欢读书”、“学本领”(11.47、10.63),最后才是“学校好玩”(6.21)。

6.初中生对主要学科的评价低于小学生

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依次为体育(16.46)、数学(15.87)、语文(12.24)、音乐(9.95)、英语(8.13)、美术(7.82)、综合(4.50)、科学(3.30)、政治(2.08)。初中生喜欢数学、语文、英语三门主要学科的分别比小学生低12.95、11.42和6.25个百分点。

7.中小学生用得较多、但感觉不好的学习方式是“作业练习”

在学校中用得较多、但感觉不好的学习方式依次是:“背诵”(-7.39,系“最有用学习方法”与“最常用学习方式”比例之差,下同),“作业练习”(-5.26),“考试”(-3.60);在学校中用得较少、但感觉较好的学习方式是“实验”(-3.90)。在家中用得较多、但感觉不好的学习方式是“作业练习”(-3.97)。

二、研究结论

1.与全国调查结果近似,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随年级增长而增长,初中生课业负担重于小学生。具体表现为:①中小学生早晨起床、到校时间随年级增高而提前,下午离校、晚上睡觉时间随年级增高而滞后。②每天课时数随年级增高而增加,体育课、自习课随年级增高而减少。③教辅资料数量随年级增高而增加。学校发放的教辅资料与家长购买教辅资料呈现出X形:年级越低,学校的越少,家长的越多;年级越高,学校的越多,家长的越少。④放学后的全班集体辅导随年级增高而增加,双休日休息时间随年级增长而减少。⑤考试或测验次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间随年级增高而增加,完成家长布置作业时间随年级增高而减少。

2.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感受高度一致。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随年级增高而下降,对课业负担的总体感受随年级增高而上升。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更不愿意上学、考试,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低,课业负担感受高,对主要学科的评价低。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折射出较强的“功利性”,用得较多、但感觉不好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作业练习”。

三、讨论

1.学生课业负担的成因

现有研究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归因,主要涉及社会、教育行政(课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六个方面。[3]我们的研究表明,初中生课业负担主要源于教师(学校)⑤;小学生课业负担主要源于家长。

研究还证实,学生课业负担常来自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家长负担常来自学校和社会。[4]首先,问卷调查表明,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折射出较强的“功利性”,首选“考大学”。同时,初中生对数学、语文、英语三门主要学科的评价低于小学生,这些恰恰是中考的主要科目。其次,学生对学习成绩的自己评价随年级增高而下降,对课业负担的总体感受随年级增高而上升,越接近中考,学生的课业负担越重。我国当前招生考试存在过分强调选拔与甄别的问题,不是真正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为导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说到底不是来自于教学负担,而是评价负担。[5]

2.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育策略

现有研究表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区别对待,对小学生要侧重做好家长工作,对初中生要侧重做好学校工作。

做好小学生家长工作,除了要加强家校联系外,还特别要加强家长学校建设,促进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对此,海安已形成比较系统、成熟的做法。2011年年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先后做了报道。[6]

仅从调查结果看,做好初中学校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4个方面工作:①深化课程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减少学生课内外学习时间。②倡导科研兴教、兴师战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要摒弃机械、呆板的学习方式。③积极开发适应本地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资源,如“精练题”库、“易错题”库,从源头上解决当前初中生教辅资料过多的问题。④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考试要高度关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方法;要尽量实行笔试与面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口语表达、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尽量实行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分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基础、不同追求的学生;考试评定要适当增加等级赋分的比重,努力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3.减轻课业负担不能忽视学生的内在感受

研究证实,学生课业负担与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尽管本地学生学习、作业时间等项指标反映出课业负担“很重,不能承受”的水平均高于全国各地,但认为课业负担“较轻”的却与全国其他地区一致,甚至略高。

研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理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仅仅着眼于课业负担形成的外部因素,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隐含的其实是一种教师、家长的“角”,而非学生的“儿童立场”。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漠视了。

课业负担的轻重是相对而言的。内心乐意,再重的任务也轻松;内心抵触,再轻的任务也是负担。教师、家长应该在努力减轻学生外在的、显性的负担的同时,努力让学生乐学、愿做。

注释:

①在CNKI以“课业负担”为主题进行检索,1981~2012年共有相关主题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类文献849篇,其中2000年占8.23%,2009~2011年分别占13.42%、14.08%、9.67%,均远高于平均值3.13%。

②除特别说明外,本文以下数据均为百分比。

③参见:陈传锋,等.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程度、原因与对策——基于全国中学生学习状况与课业负担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1(7).以下所称全国调查结果,均来自此研究。

④华东师范大学吴敏对上海某初中285名学生进行过学业负担研究,参见:吴敏.初中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以下所称上海调查结果,均来自此研究。

⑤南通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研究结果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压力来源老师占45%,自己占38%,家长占27%。

参考文献:

[1]陈传锋,等.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程度、原因与对策——基于全国中学生学习状况与课业负担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1(7).

[2]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您了解今天的中小学生吗?[J].中小学管理,1999(11).

[3]参见:李佳,等.“减负”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1(7).;周鸿.学生负担问题研究的现状、进展与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2(1).;陈传锋等.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程度、原因与对策——基于全国中学生学习状况与课业负担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1(7).

[4]刘永和.“减负”不能这样“综合”论——与鲁林岳先生商榷[J].上海教育科研,2007(12).

[5]杨启亮.为教学的评价与为评价的教学[J].教育研究,2012(7).

[6]赵婀娜,华应龙.整体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江苏海安:力求“三个不掉队”[N].人民日报,2011-11-25(18);丰捷.教育原来可以这样抓——一个县的教育探索[N].光明日报,2011-12-05(16).

urvey and Analysis of Feature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tudents’

Learning Burdens

LUO Lin & YU De-fu

(Hai’an Bureau of Education, Hai’an 226600, China)

篇9

关键词:全科医生培养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实践

一、现阶段基础医学教育状况解析

基础医学于全科医生培养体系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也是全科医学的基础。其中,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解剖学等多种基础医学课程为后期妇产科、内、外科及儿科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对于临床实践而言也为其提供了直接性的服务。所以,学生必须要对基础医学知识进行熟练地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通过以上阐述,可以发现,基础医学教育对于全科医生的培养十分关键,然而,现阶段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第一,在本位思想的影响之下,为后期课程与临床服务的教育理念薄弱;第二,教学培养目标不清晰,无法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第三,课程体系存在问题,重视临床现象而忽视基础知识,且对于预防医学的关键作用严重忽视;第四,课程标准不健全,严重脱离了基层全科工作岗位的需求,未融合全科医学专业课程,难以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服务;第五,基础医学的设计性与创新性严重缺乏,难以整合实验资源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服务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策略

1.对全科医学教育情况进行深入解读。可以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针对国内与国外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医学教育情况展开调查与分析。其中,可以召开研讨会,与会者应包括行业专家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等,另外,也可以举办课程标准制定与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研讨会。而会议的内容应将后续课程对于基础医学的需求作为重点,对临床医学助理执业医师的考试大纲进行全面分析。

2.对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合理修订。对于人才的培养方案内容应当每间隔3-4年给予重新修订与论证。其中,针对2011版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讲,其中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未对临床助理职业医师的考试需求予以考虑,同样没有涵盖全科医学理念,基层实用技术严重缺失。除此之外,部分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不充足,而且实验课时不多。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对全科医学培养的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并邀请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举办了专题论证会议,对同种类别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对助理执业医师考试题目展开全面收集,采取多样化的沟通调研方式,给予全面论证。将发展方向确定为基层就业,将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需求作为中心,全面考虑人才培养规格对于学生自身素质与知识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效地修订,不断增强全科医学教育理念,建立并健全服务于全科医生的基础医学课程机制。其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技能型全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适当地增加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课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训练,使其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近年来,生物化学与预防医学逐渐成为执业医师考试当中的重点,所以,可以将两者的课时适当地增加。另外,对于专业课模块来说,应当将全科医学概要纳入其中。基于此,需要开设临床应用解剖等多种专业基础选修课程,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全面拓展,完美衔接基层医疗服务。

3.对基础医学课程标准进行全面优化。针对人才培养与实际调研的结果分析,应当与全科医生岗位对于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相互结合,始终遵循“两个服务”与“一个融合”的原则,概括来讲,就是为全科医学专业课程需求与基层医疗岗位需求提供服务,确保课证完美融合。与此同时,对全科医生培养提供服务的基础医学课程标准进行全面优化,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与适度创新,与职业要求基本知识以及技能进行有效地融合,最终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全面培养,以保证与职业要求相适应,充分展现教育职业性特征,突显出执业医师考试的知识点。除此之外,应当将个人想法融入到课程内容中,贯彻并落实双证书制度,积极培养全科医生。

4.建立并健全实践教学机制。对课程标准进行综合考虑,并且对基础医学各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地筛选,将临床工作同执业助理意识考试纲要中的实验项目与操作标准等进行有机结合,以保证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最终使其技能操作水平有所增强。基于此,突破基础医学课程的约束,对实验项目进行有机整合,积极开展综合实验。其中,可以有效整合生理學当中对尿液生成产生影响的因素实验与药理学当中呋塞米对于家兔尿液生成带来影响的实验。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能够有效地融合不同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自身的问题分析能力进行培养,确保不断整合实验的资源。与此同时,需要对技能考核标准进行有效地制定,使其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最终把技能考核成绩纳入到学生的总评成绩当中,以更好地衔接基础知识与临床工作。

5.全面开展师资培训。第一,理论性培训。在开展理论性培训的过程中,应当遵循“送出去和引进来”的师资培训模式,全面建设师资队伍。其中,可以选派骨干教师参与到全科师资培训班或者是进入到培训基地中获取经验。另外,也可以对全科医学专家进行要求,积极举办讲座,以全面构建师资交流平台,确保全科师资能够对学科的发展状态进行实时地把握,不断强化授课实用性能,最终增强实际的教学质量。在临床师资培训方面,应当将重点放在全科医学理念与知识方面,进而对全科医学思维进行全面培养。基于此,还应当对临床带教教师进行鼓励,使其轮流进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会服务模式,不断强化全科服务的意识,突显出带教工作的针对性特点。第二,技能性培训。要想对技能型与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就必须要增强其动手能力。因而,教师自身实践动手能力与带教能力的不断增强十分关键。其中,可以通过政策来对专职教师进行鼓励,使其积极参与到临床实践当中,特别是社区医疗实践,以保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养,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另外,可以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参与到临床轮训当中,进而在一线收集实际病例,对学科发展动态进行实时掌握,更好地融合临床和教学。第三,先进教学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学手段也应当与时俱进,对先进的教学技术进行合理地运用。但是,很多教师在对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应当通过讲座或者是集中性培训与课件比赛等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以保证与信息时代教学需求相适应。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需求,对服务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势在必行。为此,文章针对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展开了深入地研究与探讨,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以保证全面实现课证融合,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服务,更好地向基层输送全科医生。

参考文献: 

[1] 杨羽,杨硕.基础医学课程在理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15,13(26):149-150. 

[2] 杨光,黄阎妹,沈建等.硕士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多元一体化实践与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6,37(8):88-90. 

[3] 许燕.与执业考试对接的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6(2):21. 

篇10

《衣服的颜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颜色的材料吸收热量的多少。

2、能够准确的测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4、能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能够与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热水器方案。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得出黑色材料比白色材料吸收的辐射热多。

2、能够揭示生活中利用热辐射的一些现象。

STSE目标

1、能分别举例说出生活中利用不同颜色的材料的例子。

2、能设计出造型美观、效率高的太阳能热水器。

重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观测不同颜色材料吸热本领的强弱。

二、课前准备:

导入用画板、分组实验材料:不同颜色的纸、凡士林、火柴棍、纸杯、温度计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激发兴趣。

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要给大家现场作画,不过,我不用笔,不用颜料,请大家注意看!(教师把一幅用纸画的熊猫图贴在泡沫塑料板上,用红外线灯正对着这幅图,相距大约10厘米,几秒种后,揭开纸画的熊猫图后看到,泡沫塑料板上凡是原来图画中黑色的部分凹陷下去,白色部分无变形,平整的泡沫塑料板变成了一幅“熊猫图”)

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这是老师刚学来的新招,但利用了什么原理一直想不明白,大家先来猜猜看。

(学生猜测)

2、总结,启发实验1

(1)看来,同学们的意见都比较统一,认为黑色吸热快,白色吸热慢。那么,我们穿的衣服颜色是否跟这种现象有关呢?是否穿黑色的衣服就会感到热,穿白色衣服感觉就凉快些呢?有没有办法让大家相信你的想法呢?让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讨论一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

(2)小组讨论后汇报。

实验方法设想:

一、用传热比赛的方法,用凡士林将豆子粘在黑白不同的纸板上,看哪张纸上的豆子先掉下来。

二、在两支温度计的下端分别贴上黑、白不同的胶布,用他们去测量同一杯热水,看哪支温度计升高快些。

三、用黑、白两种颜色的一次性纸杯,各放一块冰块,看那个杯里的冰融化得快。

…………

(3)分组实验,强调安全,保持清洁。

(4)汇报实验现象。

3、深浅颜色与吸热的实验。

(1)看来,大家都在实验中验证了自己的猜想,黑色的确比白色吸热快。实验中,你们有什么新的思考吗?

(学生谈想法:变换不同颜色试试看。)

那我们抓紧时间,继续实验吧!

(2)学生实验

如:用黑色和灰色、浅红和深红、橙色和淡绿色等等不同颜色的纸片及身边现有材料进行试验

(3)汇报结果

总结:得出结论:颜色越深,吸收热的能力越强;颜色越浅,吸收热的能力越弱。

4、生活中的应用

(1)现在老师终于明白泡沫熊猫图的制作原理了。你明白了没有?能说说吗?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3)总结:

教师介绍不同物体对太阳光线吸收能力不同,从而颜色也有所不同的道理。比如物体能够吸收所有的光线,看起来才是黑色,所以当然升温快些。(也可制成课件)

(4)故事中的科学

分析“高斯号”平安脱险的故事。

篇11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模型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产品质量观向服务质量观的转变,学生评价高校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生满意度测评正是基于高等教育的服务质量观,并站在学生角度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价的新的研究维度。

一、高等教育产品质量观到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

1. 高校教育服务概念界定

由于高校教育的复杂性,很难对高校教育服务做一个统一的定义。马万民(2004)提出高等教育服务主要是指高校利用教育设施设备、教育技术为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的用于提高或改善其智力素质和思想观念素质,促进其人力资本增值的非实物形态的产品。陈士俊等从产出的角度把高等教育服务定义为,高等教育机构利用教育教学资料,来促进教育消费者所获得的显性和隐性收益的组合。[1]高校教育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代大学具有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因此广义的高校教育服务应该涵盖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即包括面向社会各领域的教育服务和面向学生的服务。狭义的高校教育服务特指面向学生提供的服务,包括核心服务和辅助服务,这种活动能提高或改善大学生的智力素质、身心素质和思想素质,促进其人力资本的增值。

2.高等教育产品质量观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的区别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的形成,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具有投资和消费性的服务领域相融合的结果,是经济学的产物。教育产品质量观在我国长期占领了主导地位,特点是把经过培养的学生看做是高等的“产品”,观察教育质量的视角锁定在高等教育过程上。诚然,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流向劳动力市场,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从这个角度上分析企业确实是高校的需求方,是高校学生产品的顾客。但是这一过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市场交易行为。另外,从产品所有权角度分析,高校不能像企业对产品拥有所有权一样占有学生本人,一个组织不能向另一个组织出售不属于本组织的产品。通过以上分析,显然高校教育产出的服务观更具合理性。

二、顾客满意度模型及其在国内外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卡多佐(Cardozo)在1965年发表的《消费者努力、期望与满意的实证研究》中首次提出消费者满意度的观念,他认为消费者满意度会影响其再次购买行为,并会有其他相关行为发生[2]。此后,顾客满意度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瑞典198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顾客满意度指数(SCSB);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是以瑞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为原形建立的,但增加了感知价值结构变量。欧洲顾客满意指数(ECSI)增加了形象结构变量,去掉了顾客抱怨,将感知质量分成两个部分:感知硬件质量和感知软件质量。[3]美国Noel-Levit公司在1995年制定了学生满意度调查活动量表,覆盖860所各种类型院校,调查对象包括675000名学生[4]。英国也在2005年开展了国家范围的大学生满意度调查,157000学生参与此次测评,占到全英145所高等教育院校279000应届本科毕业生的56%,129个学校的反馈率超过50%[5]。

三、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估中应用顾客满意度测量的思考

我国现有高等教育的评估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政府直接参与评估的领导和管理,组织和主持所有的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选优评估,负责评估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其局限是,评估主体单一化导致评估效率低下,缺乏从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角度看问题;评估标准统一化,影响评估的科学性;政府评估专业性不强,导致评估丧失准确性。第二种是目前很盛行的大学排行榜,是由社会中介机构自行进行的自由性评价。从目前这些机构的科研实力等方面来看尚未树立较高的权威性,公信力很低,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借鉴国外顾客满意度测量理论和方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1.为高校评估提供新的方法,完善评估体系。顾客满意度测量是完全站在顾客的角度去评估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服务质量,为教育部提出的高校要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这与当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是一致的。

2.有助于高校各项工作的改进,提高教学和服务质量。通过高校顾客满意度测量可以发现各项工作中的缺陷,有助于各项工作的改进,并且通过测量结果,高校可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资源,明确自身不足,从而提高高校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增强竞争能力。

3.增强高校办学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整个高等教育竞争局面的形成。长期的计划管理使我国的高校缺乏竞争意识和能力,随着目前各类办学力量的介入,高等教育投资成分发生了变化,争夺生源已是各校热切关注的问题。这就倡导高校真正实现以学生为关注焦点,改变师生关系,从而赢得广大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拥护,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最终培养一批忠诚顾客。

4.引导高等教育顾客的理性消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高校布局的调整,学校的办学自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适应市场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学校的改革也将以提高顾客(学生)的满意度为前提,导入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将有利于引导高等教育顾客的理性消费[6]。

在国内,全国范围的由非政府组织实施的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尚不存在,但是已有学者开始探索区域性学生满意度的实证研究,比如欧阳河等制定了《学生评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量表》[7]。研究重在探讨各个层次学生满意度差异、分院校分专业的满意度以及量表中学生满意项目和不满意项目,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对策。这是满意度理论在高等教育测评中的具体应用,但还仅仅是局限在对大学生满意或不满意的统计分析上,顾客满意度理论及其测评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未推广开来,尚处于摸索阶段。

参考文献:

[1]曹军,赵雄辉.高等教育服务消费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高教研究,2007(3):80.

[2]刘武,李海霞等.中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构建:基于辽宁省的数据[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24(4):59-65.

[3]刘新燕.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 0 0 4 .

[4]韩玉志.学生满意度调查在美国大学管理中的作用[J],教育发展研究,2006(5):62-65.

[5]2005 N ational Student Satisfaction Survey [EB/O L].

篇12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流通借阅;数据分析;读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1-0040-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business process optimization, user behavior research, and reader service improvement. Methods Excel 2010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circulation data of 2013-2015 undergraduate, graduat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eachers and other readers from the Aleph 500 automated management system. Results In 2013-2015, there were downward trends of the numbers of visitors and the borrowed books. The numbers of borrowed books were more prominent in March and September. Lending period presented 10:00, 16:00, 18:00 and 20:00 four peaks. Book categories mainly focused on R, I, H, and so on. There were obvious regularities of borrowing preferences of students of various subjects. Conclusion Libraries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increase self-service publicity, adjust human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borrowing situ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resource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pace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circulation; data analysis; reader services

流通借阅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基本业务之一,流通借阅数据分析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业务流程优化、用户行为研究、读者服务提升的重要依据。随着网络技术对人们阅读行为的改变,图书馆已经从知识收藏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变。各高校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对流通借阅数据的分析挖掘,通过对借阅率与学生学习状态相关性分析、探索用户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现状,挖掘用户行为,提出相应的服务对策[1-9]。本文通过对首都医科大学各类型读者在图书馆中产生的流通借阅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力图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用户服务和空间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献保障与学习支持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2013-2015年的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教师等各类型读者产生的流通借阅数据为研究对象,数据均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使用的Aleph500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Excel 2010统计分析读者到馆情况、借阅率、阅读偏好等。

2 结果

2.1 到馆情况

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2013-2015年读者到馆及借阅情况如表1。整体上,到馆次数2013年最高,2014年各月份均出现大幅下降,2015年有所回升,但仍低于2013年;借阅人数各年度和月份变化较到馆情况变化相对较小。可以看出各年份、各月份到馆借阅率均低于7%,2014年9月最高为6.99%,3年的平均到馆借阅率为2.84%。

2.2 借阅情况

图1所示为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2013-2015年每年1~12月份的借阅册数情况,可以看出每年的借阅情况逐月分布情况较为规律,通常每年2月、8月为寒暑假时间,借阅量较低,3月、9月为开学初,借阅量明显较大,紧接着又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2013-2015年借阅量逐年递减。2013、2014年借阅量分别为53 651、40 198册,下降25.08%;2015年借阅量为36 253册,相对2014年下降9.81%。3年的到馆人均借阅册数分别为4.54、4.15和4.06册,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3月、9月时间段的借阅量尤其突出。

图2为2013-2015年各时段12个月份的平均值,整体上分时段借阅量有4个波峰,分别在10:00、16:00、18:00和20:00左右出现。其中16:00的波峰最明显,相应的借阅量最多;其次是上午10:00、晚上18:00和20:00;晚间的借阅量比上午11:00-14:00之间的借阅量还要高。

依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22基本大类对首都医科大学图书借阅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2015年占借阅总量排名前三的类分别是R类占42.97%、I类占20.84%、H类占9.22%,前三类占总量的74.03%;其次是Q类4.55%、O类4.04%、T类4.04%、K类3.77%、B类3.72%、C类1.53%;其余均低于1%;借阅量高于4%的前6类占阅读总量的85.66%。

各类图书占本类馆藏百分比可以用来衡量某类图书的利用率。表2可以看出I类借阅量占本类馆藏百分比为12.95%,此类图书利用率最高;其后依次是Q、B、J各占本类馆藏百分比分别为7.63%、7.36%、7.02%;后面依次是R、C、H、K、O、P借阅量占各类馆藏百分比在5.26%~6.77%之间;其余均低于5%。

表3详细分析2015年各月份各类图书借阅量,各个月份的22基本大类情况趋于一致,R(医药、卫生)、I(文学)、H(语言、文字)等3类图书借阅量明显较多,其次是Q(生物科学)、O(数理科学和化学)、T(工业技术)、B(哲学)等4类。9月份为借阅高峰,各类图书的借阅量都高于其他月份,其次是3月份也相对较多,3月份和9月份借阅量分别为6200、6380册;2月份及8月份寒暑假期间,借阅量均低于200册;7月份有一半时间是暑期,借阅量为1760册,比正常月份稍低;其余月份均在2000~4000册之间。

表4列出了2013-2015年的外借次数排名前20位的二级类目。可以看出2013-2015年3年借阅量排名前5位均为中国文学、基础医学、常用外国语、中国医学、临床医学;6、7位为预防医学及卫生学、内科学,但排名稍有变化;其后是欧洲各国文学、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外科学、药学、美洲各国文学、心理学、亚洲各国文学、化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目,排名各年份稍有化;其余是中国人物传记、分子生物学、数学、法律、中国史类目。整体上来看排名前20位的二级类目2013-2015年变化不大。

2.3 各学科学生借阅偏好

由于系统内部不能获取研究生、博士生的具体学科类别,仅选择2015年本科生各学科借阅图书排名前10位的二级类目,然后综合各学科前10位的二级类目,共得到口腔、临床医学、中药学等12个学科30个二级类目的借阅情况(见表5)。

可以看出各学科学生借阅图书有一定共性,同时也非常有学科特色。横向来看,基础医学、中国文学和常用外国语是所有学科的学生借阅量都比较大的二级类目。纵向来看,临床医学学科学生人数总体较多,呈现出借阅量整体较高的情况,所借图书的学科范围也最广泛,包含各国文学、常用外国语、中国哲学、心理学社科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医学各科、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这2个二级类目在各专业借阅量都在排在前10位,除此之外,中药专业学生侧重中国医学、基础医学、化学、药学二级类目;护理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读者侧重预防医学和卫生学、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心理学;中医学专业侧重中国医学、基础医学、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读者相对更关注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数学、无线电电子学及电信技术;药学专业的学生侧重化学、药学、心理学;基础医学侧重基础医学和各国文学;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侧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心理学;法学专业学生侧重法律及预防医学和卫生学;儿科学生较多关注基础医学、内科学、药学、心理学。

3 讨论

综合分析2013-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各类型读者的流通借阅数据,可以看出到馆人次及借阅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借阅的月份、时段、图书类别及各学科学生借阅偏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基于2013-2015年流通借阅数据的分析,高校图书馆应采取以下措施,更好地服务读者,提升服务质量。

3.1 加大自助服务宣传

自助服务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用户的阅读兴趣、需要偏好来完成的书目查询、藏书借阅、资料检索、文献复印、学习空间使用等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服务的一种读者服务方式[10],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理工学院乃至国外高校图书馆都在不断探索自助服务新方式[11-15]。自助服务逐渐成为流通借阅服务的主流服务方式。我馆统计数据表明,自助借阅服务占所有借阅量的60%以上,可以继续加大自主服务宣传,培养读者自主服务方式,提倡师生自主完成图书借还服务。

3.2 根据到馆借阅情况调整人力资源

传统的老馆舍由于要开设不同的阅览借阅室,人员尤显不足,根据到馆人数、借阅数据,在借阅高峰如每学期开学之初,加大人力投入,每天的10:00,16:00,18:00,20:00几个借阅高峰时段适当增加一线流通人员数量,保证服务质量,非借阅高峰可以适当缩减人员。

3.3 加强馆藏资源建设

除了保证医学特色资源建设以外,适当增加文学、生物科学、哲学、艺术等类图书,与院系紧密集合,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科适当补充各学科个性化需求。加大电子资源的使用宣传。提供读者来馆随时荐购、书展现场采购、学科馆员推送、微信、网站等多渠道荐购图书。

3.4 注重馆舍空间改造

读者来图书馆,很大程度上是利用馆舍空间环境,所以传统图书馆的馆舍空间改造,人文环境优化尤为重要。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设立了研究生自习室、研讨室等,并进一步细化阅览室学科功能,如我馆2009年成立了外文图书阅览室,使用馆员自创的作品装饰优化内部装饰、提升人文气息,现已成为吸引读者休闲阅读的重要场所。2015年9月成立了社会科学阅览室,收藏A~G类图书,促进社科图书的管理流通,自开通以来,借阅量较之混杂在自然科学大书库一起流通时有了显著提高。

4 小结

在大数据环境下,对于图书流通借阅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能够为图书馆改善提升服务质量,深度挖掘用户行为,揭示其潜在的规律,为图书馆科学管理、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提供依据与参考。图书馆服务应结合用户统一认证系统、电子资源访问情况对借阅数据进一步挖掘,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保障与学习支持作用,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优化图书馆空间环境,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科的读者开展个性化服务,为图书馆科学管理提供事实依据。

参考文献

[1] 乔慧君,周筠B.高校图书馆借阅率与学生学习状态关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1):55-60,50.

[2] 郑毅,叶翎,杨峰.医学院校图书馆中文图书利用率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12):82-85.

[3] 杨军花,聂江城,王刚.用户利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南开大学图书馆借阅统计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5):66-70.

[4] 牛玉兰,王德强.医院图书馆读者借阅统计分析及其对策[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53-55.

[5] 姬曼姝.高校D书馆流通借阅现状的统计分析――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S1):178-181.

[6] 何祯,司徒俊峰.高校图书馆“借阅无限量”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山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4):14-18.

[7] 陈进,刘宝杰.从未被借阅图书数据分析医科大学图书馆LIB2.0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9):76-78.

[8] 陈娟,洪丹.基于Logistic模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借阅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科学,2013,31(3):96-101.

[9] 韦耘耕.从图书馆流通数据分析读者阅读倾向及馆藏结构[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2):75-78.

[10] 陈武,姜爱蓉.构建以自助服务为导向的现代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93-96.

[11] 高桂英,黄涛,聂华.图书馆自助服务的个性化应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与经验[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77-80,121.

[12] 邢卓媛,孙翌,曲建峰.多终端环境下图书馆实体场馆自助服务的设计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6(4):45-51.

[13] 凌宇飞.高校图书馆自助服务现状研究及发展策略[J].图书情报导刊,2016,1(5):62,156.

[14] 施航海,苏文辉.图书馆一站式自助离馆服务系统构建――以厦门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6(16):65-69.

[15] 潘永明,刘辉辉,刘燕权.美国高校图书馆中的移动流通自助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2):26-31.

篇13

内容提要:

一、探究式教学在生物课堂上更有用武之地,并将有损学生身心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动、植物活体实验材料尤其是动物活体走进课堂有两方面的负面影响。

三、一位中学生的一份特殊“试验报告”。

四、负面影响的危害及应对措施的浅见。

中学生物课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相对紧密的学科,该学科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很强,其中探究性实验是实践活动中或曰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的师生互动中频繁使用的教学手段。因为中学生物学科中抽象的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完全能通过实践活动而达到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且动物或植物等实验材料来源广泛大多都能就地取材。因此,探究式教学在生物课堂上更有用武之地,探究式教学成效显著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探究教学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承担相应的学习责任,因此这种教学要有效,就必须是一种危险度低的学习。学生既不感到有伤身体,也不感到有失面子,更不能让学生因探究感到自卑而变得萎靡不振。这要求教师无论进行哪种探究教学,都要考虑到各种探究的可能后果,采取恰当措施,把这种有损身心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靳玉乐主编P39)。在动、植物活体实验走进课堂之时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安全问题,就不能不考虑其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动、植物活体实验材料尤其是动物活体走进课堂至少有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可能对师生的身体造成伤害;一是可能对师生的身心(尤其是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前者,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诸如戴口罩、手套,穿防护衣等就可以避免诸如病毒感染、咬伤、刺伤等对人的侵害,那么对于后者呢?如将一只兔子的脑袋割掉,来探究神经如何跳动,这场面对学生来说是伤害,是学知识?这有没有什么措施来防护呢?这,很显然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安全问题。

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位中学生交上来的一份“试验报告”:

生死实验

可是一看到实验室或者讲台,就想到屠场。一看到生物老师就想起了“刽子手”……

我宁可不学神经知识,也不做“刽子手”。

为学有关神经知识,我和老师一道,将“善良”的小白兔斩首,来观察兔子的神经如何跳动;有时将“可爱”的青蛙的脑袋钉进大头针,来了解大脑神经中枢的作用;偶尔把可恶的老鼠的颈椎折断,看看它的颈以下的身体有没有知觉……

原来,神经是动物身上的“电路”,动物在“断电”的情况下,竟如此痛苦,它们都在经受折磨之后死去。

按说我应该感谢老师能用这么直观的方式,教给我们一些有关神经知识才是,可是一看到实验室或者讲台,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屠场,一看到生物老师就身不由己地想起了“刽子手”。一到用动物活体做实验场面,我仿佛也经受了一次生死实验,似乎看见“康大叔”举起了砍刀,“夏瑜”的人头落到地上,他的血被别人当成了药物卖了,去治“华小栓”的“痨病”;似乎看见日本鬼子,手舞东洋战刀,举行“”30余万同胞被剖腹、断肢、剥皮、砍头、活埋……生物老师用极其残忍的手段,直观地演示一个个屠杀场面,启发我联想到古今中外的刑场。原来生命这般脆弱!这样不值钱!

我不知道,我的心灵是否受到了伤害,我只知道,我的心灵在多次撞击之下而逐渐“断电”越来越麻木不仁。

有人说“人要有爱心”——是不是胡说?

有人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不是痴人说梦?

有人说“保护生态平衡”——是不是乌托邦设想?

老师说“神经是动物身上的‘电路’”——正确,比喻形象!

神经也是人身上的电路,我的心灵不能在生物实验中“断电”,我再也不要去做解剖的“帮凶”了!

我宁可不学有关神经知识,也不做“刽子手”,唤回我的良知,复位我的人性。

看了这个特殊的“试验报告”,作为一名生物老师的心是难得平静的,探究式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应尽快摆到教学议事日程上来。中学生的心理是比较脆弱的,极易受到伤害,即使是一些恐怖、残忍、不健康等场面或情景,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影响甚至是伤害,这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的要求相背。生物课的教育同其它学科的教育一样,也是对人的教育,教师的熏陶和引导是教育的主导因素,是矛盾的外因,外因能影响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注意探究式教学之中的安全问题应从我们教师自身作起,且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转贴于

也许有人问:生物课堂上还要不要去做动物活体实验?当然要做!做实验由于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形成操作技能,学生通过做实验解决问题,所学到的不仅是问题的答案,他们也学会观察、测量、操作和推理,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学习。我们绝不能因其负面影响而用讲实验去替代做实验甚至取消实验。我们不但要重视探究实验的过程,也要重视结果,可以“采取恰当措施,把这种有损身心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诸如将动物活体“斩首”、“截肢”、“剖腹”等残忍地操作,应由现场挪至“幕后”,避开学生的面,即应多多思考:如何明智地选取哪些需要通过探究实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的学习目标以及应组织什么性质的探究活动的问题,对实验的整个环节作科学地取舍,舍去那些有害学生身心的环节,舍去的环节可以用其他教学策略和手段加以弥补。何况,事实上有许多教学方法都可以促进科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唯“实验论”是不正确的。再者,由于生物实验而对学生造成了伤害完全是教师的“主观无意”所致,只要我们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注意”到安全问题,就有条件达到“把这种有损身心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目的。

笔者对探究式教学中的安全性问题的认识还相当浅薄,还不能够提出建设性的应对措施,希望做到“抛砖引玉”。

主要参考书目:

1、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社,2002.

2、韩永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篇14

关键词: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影响因素

项目来源:金华市科协2015年课题“在校大学生持续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成果

科普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技能等资源,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宣传科普知识,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1]。

高校拥有当今社会科技创新最为自由、活跃、有效的环境,有义务承担起推进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责任[2]。而大学生应该首当其冲承担起普及科技知识的社会责任,以自己的能力来帮助解决社会居民、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

本项目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总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因素,发现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国内外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从政府、高校以及个体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文研究内容为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具体研究方法及对象如下所示:

(一)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现状调查

以金华、宁波、温州、杭州、台州、衢州、丽水等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研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以期获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现状。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研对象的个体基本情况,其中包括调研者性别、年龄、年级、是否当过干部、是否住校、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年收入、父母亲文化程度等等;第二部分为浙江省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现状,运用李克特量表的五个维度进行作答。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分别是“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五种回答。

(二)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调查

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调查采用问卷调研法,内容涵盖两部分:一部分以个体基本情况为主,内容同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现状调查问卷;第二部分为影响因素调查,同样按照李克特量表法将问题的答案(“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赋值为1分、2分、3分、4分、5分,分值越高,表示被测的实际情况与该项目所描述的状况越符合[3],即该观测变量所反映的情况对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影响越大。

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89份,通过对回收的389份问卷初步检查,发现有14份问卷因填写不完整或者数据有误被踢除,保留有效问卷375份,有效比例96.4%。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选择使用SPA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展开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变量分析、双边量分析或多边相应量分析等。

在375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82份,占48.53%,女生193份,占样本总量的51.47%;被调查样本年龄在19-24岁之间,以20、21、22岁为主,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2.4%、34.4%和28%;被调查者的专业基本覆盖文、史、理、工、医等领域50多个专业,且以大二学生为主,占51.5%,大一学生占21.9%,大三占18.7%,大四占8%。

被调查样本中,44%的学生表示当过学生干部;98.7%为住校生,寝室室友人数不一,有4人住一个寝室,也有5人、6人。从家庭年收入看,2万以下占6.7%,2-5万的占23.7%,5-10万占45%,10-20万占18.4%,20万以上占5.9%;从被调查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来看,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初中文化程度都占比最大,母亲初中文化占48.5%,父亲初中文化占47.6%。相比较之下,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比例略高于父亲,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父亲略高于母亲。

3 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现状

(一)在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参与率低

调查中发现,仅有28.4%的学生表示进入大学学习后有参加过科普志愿服务,参与率低,这与学校、社会的宣传导向有很大关系。在问及为何参加科普志愿服务时,“锻炼自己”(78.3%)、“帮助他人”(75.4%)、“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他们解决问题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46.7%)、“结交朋友”(38.7%)、(25.7%)是主要原因,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或者“无聊,打发空余时间”。至于为何从未参加过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没有时间,另一个是不知道怎么参加。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参加科普志愿活动的持续时间都比较短,三个月的占61.3%,三个月到半年的占30.5%,半年以上的只有8.2%。究其原因,大多认为“没有系统培训难度有点大”“占用的时间比较长”“组织比较松散”“失去新鲜感”等,可以看出,科普志愿活动在很多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从相关性分析看,性别、年龄、是否为住校生、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的因素,对“是否参加过科普志愿者活动”以及“参加科普志愿活动持续的时间”均无显著影响。

(二)科普志愿活动形式多样,组织化态势明显

数据显示,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活动的类型包括敬老院科普活动(23.5%)、社区科普活动(19.2%)、艾滋、环保、节能等公益活动(18.7%)、支教服务(13.3%)、医疗卫生保健服务(10.7%)等等。

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者活动大体上是由学校或者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个人独自从事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很低,仅占0.9%。说明目前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集体性和组织性较强,个人主动性弱的特点,这些科普志愿者往往都是被动参与者。

(三)科普志愿服务信息获得渠道较少

调查数据显示,有41.2%的学生表示他们不知道学校有哪些部门或者社团组织科普志愿服务活动,52.6%的学生表示他们参加科普志愿活动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的宣传,40.1%的是来源于同学或者朋友的介绍,自己主动寻找的只占1.3%,还有一部分选择了其他途径,比如科协等社会机构的宣传组织。

4 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

为提高模型分析结果的精准程度,运用了SPASS20.0软件对反映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意愿影响因素的观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样本KMO值为0.933>0.5,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概率P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说明问卷效度是可以的。

在分析出的4个因子中,激励因子、物质因子与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不相关,而学校管理、社会环境2个因子与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有显著正相关。

(一)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因子包括了战略规划、服务培训以及配套措施三个方面,与问题“学校对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有整体的规划和落实步骤”、“学校制定了完整的科普志愿者选拔、管理与保障制度”、“志愿者都知道组织的宗旨和社会职责”、“学校制定了明确的科普志愿服务培训计划”、“学校为成员建立了多种培训渠道”、“学校对每次培训都会进行评估、跟踪”、“学校制定了配套政策或措施,解决了自己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自己在科普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学校和志愿组织会帮忙解决”相关性较强。

回归结果显示,学校管理越有成效、体制越健全,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越强。这与目前科普志愿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流动性大等特征有关,说明学校是否重视科普志愿服务、宣传是否到位、保障体制是否健全等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因子包括“学校有科普志愿服务的氛围”、“科普志愿服务在学校和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宣传”、“科普志愿服务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科普志愿者的行动能够得到尊重”、“科普志愿者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社会评价”。

回归结果分析,科普志愿服务的环境越好,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就越强。良好的社会环境意味着科普志愿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意味着科普志愿服务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意味着科普志愿服务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评价。访谈中,有学生表示“有时我们的行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导致很多成员都没有了积极性”。这说明,社会评价会影响科普志愿者对科普志愿服务认同感的建立。

5 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层面:建立保障机制、提高社会地位

大学生是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命军,而要想长期健康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加大政府对科普志愿服务的培育、支持和保障力度;打造并宣传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来推动科普志愿服务的可持续。

具体来说,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完善科普志愿服务立法机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科普志愿者的基本权益;其次,对科普志愿者组织机构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分工,保障其社会地位;再次,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科普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合理引导舆论导向,扩大影响力;最后,政府要加大对科普志愿服务事业的经费投入以及政策保障,为在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平台。

同时,可以建立科普志愿活动“储蓄制度”,形成一种“付出、积累、回报”的积极爱心储蓄循环系统。具体来说,就是把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时间、活动表现、活动反馈等信息等登记并储存起来,当志愿者自身需要帮助时,可以优先得到帮助,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如台湾地区《志愿者活动法》就有类似的规定:“志愿者活动满3年,服务时数达300小时以上者,可以向地方主管机关申请核发志愿者活动荣誉卡,该卡可以在一些收费的公立风景区、娱乐场所、文教场所等享受免费待遇”[4]。

此外,还要通过多种形式来搭建科普宣传平台,如建立科普馆、科普网站、科普画廊、科普报刊、科普微博、科普微信、科普电影等。

(二)高校层面:建立扶持机制、形成良好氛围

作为高校,在推动和组织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科普志愿者的长效管理机制,如组建校级统一的、规范的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制定完整的科普志愿者选拔、培训、管理与保障机制,完善科普志愿者登记制度、服务认证与考核体系等。如吸收各学科、各专业的人才,根据他们的专业和兴趣进行分类组队;可以建立宣传网站,制作个性徽章等,

第二要建立健全科普志愿者培训体系,建立奖惩机制。包括对指导老师的培训、组织管理者的培训以及对志愿者的培训。针对指导老师,主要是经验交流,并且将指导老师的的工作纳入工作量的考核,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对于组织管理者,主要针对其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将其工作业绩进行记载,归入学籍档案;而对于志愿者,主要通过开设科普志愿者服务相关培训课程来提高志愿者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水平。在奖惩机制上,主要是为了减少志愿过程中“逃兵”现象,比如可以与课外实践学分挂钩,对于在志愿活动中表现优异的个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奖学金等,并设立优秀志愿者奖、优秀团队奖等;对于临时脱逃、服务过程中懒散等,要给予警示。

第三加强宣传,定期组织活动,形成良好的氛围。利用网络、广播、传单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同学表示愿意参加科普志愿服务,但不知道从哪获得信息,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分级责任制,校、院、专业、班级,层层落实宣传工作。同时,要多提供丰富的服务项目,让志愿者能通过活动锻炼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个人层面:提高科普志愿服务意识

目前我国的科普志愿服务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体制的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不仅需要在校大学生提高科普志愿服务的意识,更需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乐于奉献、互助友爱、勇于进步”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唐金同.科普教育基地志愿者队伍动员机制建设初探[J].大众科技,2014(3):172-175.

[2]袁荣,刘博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企业文化,2011(8):97-98.

[3]翟军亮,吴春梅.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普研究,201492):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