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9 16:05: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信息化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中应用越来越广,网络营销也逐渐被广泛认识和推广。而农村信息化是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础,是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和农产品卖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一,信息化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解决的“三农”问题的必要途径之一。在我国,信息化程度最低的是农业,制约了农民的脱贫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二,信息不畅引起农产品销售不畅,从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因信息不畅不知道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以什么价格、什么时间、什么地区、销售给谁才能使也生产投入转化为经济收入,即“卖难”问题。
第三,当前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调整势在必行。由于信息不灵,重复建设严重,导致大量的资源闲置。
二、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农业网站搜索引擎系统统计,截至2007年6底,国内涉农网站已经增至6395个,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印度等国家。
从表1数字分析,国内涉农网站总数增长较快,但主要集中在公司企业所建立的自我宣传网站,占国内农业网站的82.56%;农业政府部门对农业网站给予了相当的资源,建立的网站数量也明显的增长,占国内农业网站总数的11%;从2000年底到2007年6月,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的网站数量几乎没有增长,仅占国内涉农网站总数的2.6%,这与广大用户对农业科技信息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形成了强烈反差。同时,国内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主要方面,涉及13个大类127个子类,有的网站涉及多个类别,截至2007年6月底,农业网站按信息专业内容分类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农业网站提供的分类内容排序前5位是:农村与农业经济、政策法规与管理、种植业、林业和农产品加工,大部分的网站涵盖多类别信息。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足
(一)农村网络建设落后,农业网站地域分布不均
目前国内的农业网站数量比较多,且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山东、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但农业生产大户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且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基础比较差,农村网络基础建设落后,绝大多数的农户没有条件上互联网,严重地制约了这些地区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的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模小,服务功能弱
现在大多数农业网站缺乏高质量的数字化的农业信息资源,内容泛泛,许多信息浅尝辙止,实用性、针对性强的特色信息缺乏,无效链接多。现有的农业网站数据库种类数量较多,但大多规模较小,有些数据库只有几十条至几百条信息,数据库的质量及标准较差,不能保证信息的查准率,缺乏利用价值。
(三)缺乏信息的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
目前网站基本上提供农业相关信息的原始资料,而没有进行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用户对获取信息内容日益重视,信息消费者更迫切地要求得到高附加值的信息,即经过精心研究和领会之后被深加工的问题解决方案。
(四)农业信息的时效性差
网络商务信息的特点是要求及时、准确、经济、适度,农业网站的信息提供也是一样,但国内现有的农业网站大多内容更新不及时,或提供过时的信息,这类信息以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并没有起较大的促进作用。
(五)网页制作粗糙,视觉效果差
网页的视觉效果将衡量网页好坏的关键。有些农业网站的页面存在诸如网络各层页面的风格不统一,页面背景各不相同,页面设计重复,图片处理粗糙,影响页面调用速度和文件下载速度,网页的字体的大小、形状可随意改动以及存在错字等问题。
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政府要实行宏观领导,统筹规划。政府要专门设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全面调查,认真论证,制定科学的规划,要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作为我国一大重要建设项目建设,加强各等级的农业网站建设,力求在数量与质量上上档次,更重要是讲求网站实用性,更要发挥统计部门拥有的信息的优势,大力组织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二)加大投入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当前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尤其如此。某些贫困的山村仅有一条简易公路与外界相通,更无从谈起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于这些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可分步进行。第一步送电,当时政府可以利用山区的地理优势建设小水电工程,解决本地基本生活用电问题,或者加大国家电网送电范围,解决山区用电问题;第二步通电话,在解决了用电的基础上由电信部门建设通信网络,实现山村与外界的电话通讯;第三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通过捐赠、政府补贴、自购等方式增添网络终端设备,如电脑、交换机等,利用电话网络采用ISDN、ADSL等技术实现上网,最终达到网络资源共享。
(三)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建设
1、利用多种技术和系统开发工具作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面向农村、农民,而向各级领导和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各样的有关农作物生产、销售的专家系统和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
2、对网站信息进行整序、组织等深层次开发利用、重新包装提供信息服务。在农产品销售决策时,人们将多种相关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得到新的信息,新的信息价值往往远大于所依据信息的价值总和。
3、网络应开展农业信箱、专家咨询BBS论坛,根据用户的定制需求而制作的信息套餐等增值服务。如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建立的农民信箱系统,按从事专业、行业、主营品种、职级、职称等列为13大类和280个小类,用户注册时确定相对应的类别,形成分类群发信息的用户群数据库。系统由权威部门公共信息,并根据权限和不同用户的需求分类提供针对性信息。自2005年9月系统启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名制用户数就突破100万。
4、农业网站应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建立规模较大的信息资源库,加强网站数据库的开发,不断扩大现有的数据库容量同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相关的各个领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充实现有的数据库内容,逐步建立并不断扩大网络环境的大型综合数据库,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
(四)促进网络运营商充分竞争,降低网络资费
世界银行2007年5月的《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报告指出,我国拥有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和宽带市场,但目前使用价格占收入水平的比重仍然偏高。发达国家互联网使用价格不到其收入水平的1%,而我国的比例超过10%,也高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约8%的平均水平。由于国内互联网资费居高不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互联网市场份额继续扩大的绊脚石,严重地阻碍了农民上网的积极性,对互联网的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五)加快培养农业网络营销人才
要推广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人才是关键因素,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的现代信息产业的专业人才,并要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在大专院校设立农业信息化专业,加强该类人才的教育,以农科院为带头,推动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保障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总之,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要面向未来,顺应时展的潮流,坚持改革和不断创新,突破体制和观念的束缚,学习掌握和应用新技术,为农村发展提供手段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蒲海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6(3).
2、张军培.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探索[J].河南农业,2006(4).
3、世界银行组织.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Z].2007.
要找准问题、坚定信心。总的看,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有较好基础,已形成了一个基本轮廓和雏形,目前主要的短板还是农广校建设没有跟上,各地发展不平衡。一是办学体系不够健全。全国还有40个地(市)和近500个有农业的县(市、区)没有农广校;地(市)级校非独立办学的有79所,县级校非独立办学的有468所,分别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有的省全省基层农广校始终建不起来,还有的省地(市)撤并农广校问题比较严重等等。农广校的不健全和削弱,必然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有效构建。二是条件建设滞后。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显示,条件相对比较好的1400多所A级校和B级校,也不同程度存在设施设备不足和老化陈旧问题;400多所C级校和D级校,基本是没有办学场地、缺设备。三是办学队伍能力亟待提升。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短缺,基层校长队伍的开拓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与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2013年7月,农业部专门印发农科教发〔2013〕7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一些地方在贯彻落实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沟通协调不到位、具体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没有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和全局上,充分认识加强农广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的地方觉得农广校条件差、人员力量弱,建设难度大,信心不足;有的地方认为没必要建设农广校,可以直接利用其他资源。对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们一定要看到,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家和各级都在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广校建设正当其时,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
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农业部7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广校建设,这是农广校性质和承担的任务所决定的。农广校建设的目标是,力争在5年内实现全国所有地(市)和农牧业县(市、区)农广校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全覆盖;积极争取各级专项支持,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基本配套,全面改善县级校设施条件;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县级校(中心)实训基地覆盖率达到100%;专兼职教师队伍扩大到10万人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各级校长(主任)和办学人员队伍实现全员培训,办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此,加强农广校建设要着力把握以下四个重点:
一是进一步完善办学体系。要保持农广校相对独立完整的办学体系。没有农广校建制的,或者原来有但被不合理撤并和挤占的,要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争取建立或恢复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一时难以建立农广校的也要保证设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二是强化公益性职能定位。农广校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和地方教育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加强协调,确保农广校(中心)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要在机构设置、职能定位、岗位编制、人员聘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规范,强化职能建设。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职能,把农广校(中心)办成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推进中心,受委托承办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
三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中央校要抓紧编制全国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规划,各地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广校现代化进程。2013年,部里为100所A级校配备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2014年,计划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主要调整为新型职业农民流动课堂项目。中央校要尽快制定各级农广校建设规范,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任务、设施条件、办学机制等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各省、市、县都要相应制定建设规范,越往下应越具体,要求应更高。同时要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通过建设不断加强,通过规范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四是加强办学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实施体系队伍建设工程,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校长、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分级开展轮训。要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训基地培训相融通,培养一支既有理论会讲课,又有技术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注重把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去,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快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和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制度;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一个好的校长,就有好的理念,就可以建设一支好的队伍,形成一套好的管理理念,凝聚一股好的力量。因此,校长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努力打造一支思路清晰、勇于开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校长队伍。
要教学为本、服务为重。教学是农广校的立校之本,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农广校的中心任务。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要切实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协调、汇聚、集成各方面力量,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教育、大培训格局,实施分类、分层,多目标、多样化的教育培训。
一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务农农民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开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等新兴专业,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通过增设家庭规模生产经营等新兴课程改造传统农科专业,兼顾培养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继续推进中专后和合作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职业技能人才。促进职业培训、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乃至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
二要深入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改变以往单一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培训方式,特别是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要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分产业、分类型进行经常性、系统性、全程性培训。要严格按照培训指南和培训规范,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尤其要强化培训管理,凡是整合利用农技推广机构、农机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关资源开展培训的农广校,要严格落实培训环节,牢牢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三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实际需求,创新教学课程体系,改专业教学为产业教学,依据农时季节和农业关键生产经营环节,针对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减少理论增强实操,突出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要尊重农民意愿、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学习特点,改农民进校门为教师到家门,采取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等灵活方式,方便农民结合生产就地就近就需学习。在质量评价上,要立足生产经营实际,将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考察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从一次性单一结果检验转为过程检验与结果检验相结合,把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后的实际生产经营效果也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四是搭建基础平台做好公共服务。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重点,切实发挥各级农广校(中心)职能作用和服务功能,上联政府及教育、财政、农业等行政部门,横联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企事业单位,下联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协作协同,形成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广校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增强抓落实、见成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要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广校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农广校各项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列入农业部门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要像抓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一样,下大力气抓好农广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健全联合办学的领导体制机制,建立抓落实的绩效考核责任机制。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体系。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及农广校建设发展和作用发挥等重大问题。各省厅科教处要与省农广校密切协作,在领导中加大扶持,在指导中加强服务,全力支持农广校开展各项工作,要把办好用好农广校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工作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重视和加强对农广校(中心)的领导指导,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科教部门的负责同志可以兼任农广校(中心)相关领导职务,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大工作力度。
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农业部农科教发〔2013〕7号文件下发后,部党组高度重视,部科教司、中央农广校与发展计划司、财务司一起,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争取农民教育培训及体系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出台。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将农广校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安排专门工作经费,完善与办学要求相匹配的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落实农广校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财政预算经费,保证各类重点培训工程项目的优先安排及重点支持。
农村信息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来,我市在信息化助推新农村建设和信息化引领农业现代化战略指导下,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新三通”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持续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推行市民卡“一卡通”工程,市镇(区)两级全面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开通便民服务热线。当前,我市已经进入全面建设乐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村信息化面临服务转型升级的新任务、新要求,各镇(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继续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持续增强信息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统筹发展,惠及全民”的原则,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技术推广,提升信息化对创新社会管理和保障改善民生的服务水平,为全面建设乐居、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年,建成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3G移动网络全面覆盖农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成市镇村三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结构合理的农村信息化人才体系和专兼职信息员队伍。重点领域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基础性、关键性涉农信息资源专业数据库基本建成,涉及主要农业门类和农产品的专业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基本建成。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镇(区)、行政村和社区,各镇(区)、行政村都能够利用互联网开展信息公开和实现政务便民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比例达到95%以上。农村社会事业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覆盖所有镇(区),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完善村(社区)卫生信息服务平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网络系统覆盖率达到100%,农民数字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渠道,农民信息化素质和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农业信息服务提升工程。加强“农家致富”手机报、12316、“四电一站”、农业信息网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三农”信息服务链。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和实用性,提高农民认知度和参与度。以农村政策、农业技术、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分析预测、农家生活等信息为主要内容,探索建立农业电视点播系统。组织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在电子商务网站开设营销店,加快建立市优质农产品信息网站,加强本地优质农产品网上营销推介,推进农超有效对接。积极发展精确农业、感知农业、智能农业,积极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建设,加快建设土壤信息等各类数据库,大力发展农业电子政务。充分利用各类农业网站和农业专网,积极开展农民网络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二)加快农村信息基础网络建设。按照村级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的要求,大力推进覆盖农村的“城市光网”建设,实现光纤到户全覆盖,农村普遍具备20M以上带宽提供能力。互联网宽带接入农村家庭普及率达到90%以上。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加快进行村级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年完成70%,年全面完成。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试点建设,积极实施“三网”融合发展,推动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高层业务融合。加大农村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3G移动网络在农村全覆盖。
(三)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建成种类齐全、经济实用、服务周到、手段多样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市级平台为主,建立集政务、商务、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市镇村三级提供统一应用平台。进一步加大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等信息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五个一”(即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下同)要求,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点,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加强农村信息化应用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村教师、村组干部的培训,积极培养发展专(兼)职农村信息员。
(四)强化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涉农信息资源规划利用,围绕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目标,重点开发农产品价格、市场流通、农资生产流通、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政策、文教卫生、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等信息资源。加强镇(区)、行政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对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镇(区)、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集成提供本地各类涉农信息。建设专业性信息资源库与服务平台,重点开发、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防汛抗旱指挥、农产品市场供求、农产品监测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等资源服务系统,带动产业精准化发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涉农信息资源开发。
(五)推进农业产业信息技术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以各类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等为重点,加强地理信息、遥感、自动控制、智能农业机械等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以动植物生产环境远程监测(控)、生产管理智能化决策、农产品流通和质量追溯监管、远程应急指挥决策等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农产品种养、加工、储运、销售全过程可追溯体系。
(六)完善农村电子政务应用平台。推进电子政务网向村一级延伸建设,将电子政务应用平台作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一个基本功能,集成各部门为农服务信息资源,为农村政民互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农技服务、劳动就业提供现代化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依托市级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网上政民互动,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积极推进村务网上公开栏建设,推进农村政务、村务、财务公开,促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到年底,全市250个行政村电子村务公开栏实现全覆盖。完善农村资产租售网上平台,加强对经营性资产出租的监督和管理,促进“三资”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完成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升级改造,推进为农服务网、文化资源共享系统等建设,推广“市民学习在线”,开展网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
(七)推进农村社会事业信息化。深入实施农村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推进数字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院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快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教研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办公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重点的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共建,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服务网络,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提升市民综合素养。加快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构建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服务和管理应用平台,为农民提供健康档案全程动态管理、传染病慢性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和咨询等基本服务,实现市居民医疗保险实时结报。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家庭信息系统,整合户籍、人口、生育等综合信息。健全社会保障、民政信息服务体系,拓宽市民卡在保障、救助、就业、优抚、养老等方面功能,推进农村保障服务“一卡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领导协调机制和目标责任制,确保信息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市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组织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站、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市农委要认真组织实施农业信息服务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市商务局要着力推进农村流通领域信息化,大力促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强大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市镇(区)两级政府(管委会)要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设立农村信息化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农村基础信息网络、综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参与,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各电信运营企业要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化建设主力军作用,加大对农村通信基础网络和服务平台的建设投资,进一步降低农村通信和服务资费。
关键词:软件工程;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企业的发展不仅要靠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材料,先进的管理理念、信息平台建设也很重要,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信息构建起各行各业交流的平台,大数据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而在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作为重要的工具,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下面就针对计算机软件在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中的重要性作简要介绍。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企业的发展深受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两大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根据最后整理的数据,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最符合企业利益、最有益企业发展的决策,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其中关于信息的一系列处理就是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如此,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较大程度地使人力资源的劳动时间,提高工作人员的劳动效率,总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会很大地影响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2软件工程与信息化平台的概念和关系
软件工程是一项包含了多种技术的综合的学科门类,具有高科技的特点。对软件进行开发和使用是一个系统、规范以及可定量的过程,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就是拥有强大数据库的重要资源,企业的各种管理理念、发展模式都可以利用软件工程进行保存,并且可以和其他的技术方案结合到一起,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的竞争力,建设信息化平台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可以引进优秀的信息处理人才,以及网络设施和数据库,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设立相关部门,提高管理效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开发软件工程来完善信息化平台,软件工程极大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程度,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开发软件,而系统化的信息平台可以省时省力地采集分析数据,比如可以记录本公司员工的出勤情况,对公司的收支进行详细记录等等。这些过程都体现了软件工程在信息化平台中的作用,利用软件工程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3计算机软件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中的问题
3.1应用出现两级分化。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人民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现在,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和世界接轨,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新的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并且已经培养了一些发展良好的开发信息化软件的公司。但是在开发计算机软件、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两极分化的现象。具体来说,大公司意识到了建设信息化平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投入了人力物力来发展信息化平台,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并且有效地对其加以应用;而对于发展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其信息建设并不完善,投入的关注和资金相对较小。但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是,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2发展观念落伍。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将企业置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之中,然而,还是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深远影响,仍然沿用之前老旧的企业管理理念,忽视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没有利用好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积极促进的作用。另外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够,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建设的需要,采取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措施,这样使得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软件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4.1提高生产力。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可以有利于劳动效率以及企业的产量的提高,进一步地帮助企业增加收益,提高盈利。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应用软件工程、建立信息化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速率。生产管理效率高自然会使生产力和产量提升。4.2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企业的发展建设中,通过优化配置企业的资源可以有效控制企业发展的成本,进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以计算机软件为基础的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管理和整合,可以帮助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整合度,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4.3提高企业自动化程度。企业的发展要靠产品的质量说话,产品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企业的收益,将生产与信息管理相结合,利用软件工程建立起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进行产品的生产监督,可以帮助企业把控产品的质量,保障产品质量。4.4物资管理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企业的库存,可以有效利用存储空间,较少产品的积压,提高企业的再生产量。面对复杂的产品信息的采集,庞大的数据分析,信息化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其进行处理,做出详细的分类整理,减少生产的成本,节约人力物力的投入。
5结论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寻求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而软件工程是该过程不可缺少的工具,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目标以及经营现状,进行合理地规划,科学地运用软件工程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努力提高管理、生产效率,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泊静.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131.
[2]周红.试论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及对策[J].科学咨询,2009(4):25.
[3]段昂.计算机基础与应用[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l2).
[关键词]预备役部队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E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096-01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装备配置、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建设、教育训练等方面的建设。由于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之间存在着实际的差别,使得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工作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树立使命意识,充分发挥理论指导
预备役官兵要切实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感,着眼预备役部队平时和战时担负的不同责任,围绕战时快速动员、抢险救灾,认真研究制定如何在信息化建设条件下快速反应、协同指挥等一体化实施和保障方案,并组织搞好集训演练,努力构建应急应战一体的预备役部队指挥体系。
要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指导方针,必须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科学性,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预备役部队官兵,把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为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同时预备役官兵还应加强讲政治和改革创新的能力,以切实抓好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
二、培养和储备人才
在强化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方面,必须下大力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要想满足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需要,就必须培养出一批信息化建设人才。当前我军作战部队在信息化建设及人才储备方面与国际友军还有相当差距。在人才培养上,与现役部队比较预备役部队有着自身的特点。想要快速提升部队信息化人才,首先要从自身发掘,要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岗位上练的方式培养信息化装备的人才。其次要充分利用预备役部队寓军于民的灵活特点,进行人才引进,必要时可以充分利用地方信息化建设成果,在地方专门人才群体,例如高校中直接选拔,为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三、保证装备到位,抓好信息化平台建设
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以指挥能力为重点,下大力抓好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具体操作中,要注重协调,发挥军地作用。预备役部队自身力量有限,建设信息化平台,必须坚持军地共建的方法。首先依靠自身力量,坚持科学谋划,分步实施、逐项建设,同时要加强协调,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大型通信企业和科研院所投入,以确保信息平台建设高起点展开、高质量推进。在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硬件建设也要切实抓好软件开发,力争开发出适应预备役部队自身特点的软件系统,使得软硬件结合,从而把各种信息化设备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四、提升作战能力,强化信息化作战训练
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提升部队的作战能力。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刻苦的军事训练。信息化作战训练首先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训练方案。切实把军事训练的着眼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局部战争上来,加强以信息作战为背景的针对性演练,大力加强应急分队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部队信息化作战能力。要创新训练方法。利用部队已经建成的覆盖营区的信息网络,坚持实施网上教学、网上指挥、网上对抗和网上考评;区分作战单元、要素、体系三个层次开展集成训练,建立以专业技术训练为平台抓要素集成训练、以营为模块抓单元集成训练、结合战术演习抓体系集成训练的长效机制。
当下,预备役部队作为我军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根据目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紧抓国家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发展时期,并有效结合预备役部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军队和地方信息化建设的成果,统筹规划,提升预备役部队的信息化水平,以达到整体提升预备役部队作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洪涛.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应建立“三个体系”[J].中国民兵,2004年11期.
[2]李桂林.对推进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国防,2005年09期.
[3]王顺龙,李海涛.浅谈加强预备役部队的信息化建设[J].国防,2005年09期.
[4]赵修明,于克振.加强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国防,2010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