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09 16:05: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篇1

【关键词】新课标;乡土地理;教师要求;南阳市

本文共分为两部分,分别从乡土地理教学目的意义,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来论述新课标下的乡土地理教学。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我认为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包含有四层意思:

1.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虽然乡土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许是学生熟识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了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知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2.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课程标准把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从上边的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乡土地理”的教学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的最后部分,并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是因为学生通过学习“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可能将所学得的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好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4.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指即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削弱满足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乡土地理的学习只能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实践。因此,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也就能充分体现学习乡土地理的重大意义。

1.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的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 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乡土地理的学习,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

3.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师在乡土地理中的作用

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应从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出发,才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从而才能实现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

乡土地理作为小区域地理,其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都作为区域地理,在教学中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空间性等共同特点;然而其又有不同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

乡土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途径的实践性。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讨论家乡有哪些变化”;“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开展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都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由于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际,这就为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2.开放性

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开放性特点是由其实践性特点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所决定的。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去考察、走进社会展开调查。这是教学形式上的开放,由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为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就应结合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放手由学生自由选择单一的或综合的地理问题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这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由教师选定学习内容转变为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探究的内容。

3.综合性

这里所指的综合性是指学习的综合性,这与地理学固有的综合性特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进行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学中,虽也强调综合性,但在教学中总是按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分为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等章节进行教学的,其间虽也探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等,但是,在乡土地理学习中,应更强调学习的综合性,亦即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认识家乡地理环境。

(二)乡土地理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学习的综合性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熟悉家乡的地理

熟悉家乡的地理,是教师能按课程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的必备的基础条件。很难想象,对自己家乡的地理都不熟悉的教师,能很好地教好乡土地理。当然作为一个地方的地理教师,很可能是外乡人士,那么你要教好当地的乡土地理,就必须尽快地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将自己融入当地的社会中去。

要熟悉家乡的地理,应尽可能地收集有关家乡各方面的资料,如地方志,特别是近期的有关家乡建设的新闻报道,甚至包括乡土文学、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对家乡的认识。这时,一说到家乡,你便可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这样,就可能以你对家乡的深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情感。

2.地理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乡土地理教学中最显著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地理实践能力。乡土地理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因此,还应具备组织、指导开展地理实践的能力。

3.了解学生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乡土地理教学也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中,帮助学生自己选择、确立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而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考察或调查的课题。

(三)乡土地理教学要求解析

课程标准中关于乡土地理的教学要求共有十多条(包括“活动建议”),现择要加以分析。

1.“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特点” 以南阳市为例:

位置: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河南省地图,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南阳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居“襟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蹬江汉”的南阳盆地之中,为豫西、鄂、陕三省交界处的重要城市。市区北、东、西三面均为伏牛山脉所环抱,南面与湖北重镇襄阳市(原襄樊市)相通,同为“宛襄盆地”。

地势: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南阳周围的地形分析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并作出评价。

南阳市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自然倾斜,东北面有盛产碧玉的独山,标高367.9米,为市区最高点。整个市区处于白河的地势平坦的二级阶地上。

2.“利用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

例如;南阳旧城格局为六关。即东关、南关、西关、北关、小东关、小西关。老城内的主要街道布局基本上是三经四纬相互交叉,将城区划分为十二个方块,保持着棋盘形的民族特色。现在由于社会的发展,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很多地方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导学生就此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利用假期走访老城老街,感受乡土文化的变迁。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乡土地理;意义;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03

一、引言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重视高中的乡土地理教学,乡土地理教学也确实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地理学习过程从理解到应用层次上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不能将乡土地理教学仅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外延,而要对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了解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探讨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方向。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1. 加深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祖国、爱家乡的观念虽然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但是这一观念又显得很抽象。乡土成为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乡土地理学习可以加深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 熟悉家乡的地理环境

对于“生我养我”的家乡,虽然更多的学生对一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比较了解,但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学生了解的并不多,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乡土地理可以让学生将已初步掌握了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因此,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4. 深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

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实践性教学活动对帮助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探究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等有重要作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与以往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生深入实际,切身感受一些社会人文现象,并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交互式对话交流;其次,它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对同一个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可以由几个学生小组分别调查,然后进行汇总讨论,各小组从本小组的角度出发提出意见和建议,以达到交互式学习的目的。最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作用,统筹各个小组的成果能够及时得到共享。

2. 带有地域烙印的教学内容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是根据各个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而设计的。各个区域的地理状况千差万别,人文环境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就决定了各地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都深深地打上了本地自然文化特色的烙印。因而,各个地域的乡土地理教学的重点必有侧重。例如,黄土高原地区乡土教学内容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和正确认识水土保持与土地开垦的关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防止水土流失提出应对的方案;而城乡结合部地区乡土教学内容应注重城市建设用地无休止地扩大并侵占耕地的问题。

3. 以服务当地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乡土地理教学最能反映当地的社会与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等重大的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观察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他们在乡土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认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特征和发展优势,而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乡土地理研究工作。他们可以针对家乡经济社会或自然环境的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评价,对家乡未来建设献计献策。这样,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就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了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

四、实施乡土地理教学的策略

1. 利用网络丰富教学内容

乡土地理教学的交互式和个性化使其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这正迎合了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的是,基于网络的乡土地理教学需要大容量、开放式、充分体现交换合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网络发展的网络化资源的支撑。并且乡土教学资源一定要以本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为主题,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立足本地,建设本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地理教学网站和相关教学资源数据库。首先,乡土地理网络资源的建设要有针对性,是特定乡土区域的教学案例、图文资料、乡土历史地理等,以便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作为参考;其次,乡土地理网络资源要有研讨性,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或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大家共享,共同讨论问题的利弊,集思广益,进一步丰富网络资源。

2. 运用情景教学

乡土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学生从小培养起来(下转第11页)(上接第3页)的乡土情结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具有亲和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乡土地理材料实施情景教学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也便于他们在课外进行实地的调查发现,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加形象直观。地理教学中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陌生,这时,可以以乡土地理资料为引线,创设问题或者案例情景,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以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城市化教学中,把学生带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城市扩展的印象,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包括耕地的荒废、人口的拥挤等,激发学生思考过度城市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这样,学生被置入一个个活生生的情景之中,对城市化这一概念也就不难把握了。

3. 运用乡土材料案例教学

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主动参与意识,因此案例的选取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熟悉。所选取的案例不但要与相应的地理知识、原理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充分收集乡土材料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设计使其直观、生动,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例如,在“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的教学中,对于上海的高中,完全可以漕河泾工业园区为材料,设计出教学案例。同样,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上海市边缘的生态农业区,考察生态农业区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五、结束语

认识到乡土地理教学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特点,我们就要不断改善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把高中地理相关知识与乡土地理实际密切结合,使一向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且用处不大的高中地理课教学顿时出现生机。这样就让学生提高了地理学习兴趣,进而认识到学好地理也是其自身必备的基本素质,走向社会才能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 陈 澄等.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 渔等.地理课外活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 景春泉,李 南,谷运如.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篇3

摘要:乡土地理课程是教育性、综合性与发展性均较强的一门区域性地理课程。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探讨乡土地理课程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指引方向,达到提高新时期乡土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 资源开发 问题

一、前言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的是学校师与生所处的某一具体区域内的科技人文、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反映人们文化心理且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主要包括地方文化习俗、物种生态、人物风情、地理、历史、社会科技与生活生产经验等所有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因素[1]。

目前我国高中地理课程都在使用国家制定的教材,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严重缺少对区域性教材的开发应用,并且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区域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教材版本,这就是地理教育的弊端所在。我国地域辽阔,且各个区域的教育发展程度、社会条件及自然条件等均不相同,无法适应按照一个标准进行育是理所当然的。由此可见,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案例、材料、手段及条件,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开发了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地理意识,这都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法代替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认知世界的能力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是通过挖掘大家所熟悉的现象及事实,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解释、说明,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这些与自己紧密相关的地理知识,从而增强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二)提高地理教学的关注度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对地理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很好的宣传了地理教学,使其得到社会各界、家长、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领导更多的重视与关注。研究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让人们对当地的人文、自然有更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地理学的规律、原理,可以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从而提高地理学科与地理教师的地位。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渴望认识世界、力求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意识倾向,此倾向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它不仅是引起并维持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2]。若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运用乡土地理中气候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的实例,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便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分析

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缺少制度保障

受当下应试教育影响,学校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受高考升学压力的限制。而且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其他拥有通用教材的学科课程有所不同,其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渠道、方面要少得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所要面临的压力。现行的高考制度无法有效地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展开全面评价,并且学校在财力、人力、课时的安排上往往优先照顾高考必考的学科课程。

(二)教师缺少开发的意识与能力

学校与教师都是机械地执行规定的课程计划指令,并不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并且教师的在职培训与职前培养都很少涉及到课程资源的相关概念,所以,其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及识别能力。长期以来教科书是不少教师唯一的课程资源,对于类似乡土地理课程这种国家没有规定教科书的内容的课程,许多教师都不知道应怎样去教,更不知道怎样去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三)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结构缺少全面性

由乡土地理资源的内容和素材来看,其偏重对知识资源尤其是有关所用学科的资源开发,而忽略其学科的新进展及各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远离学生生活。再由乡土地理资源的载体来看,乡土地理资源开发通常偏重文本资料,而忽略一些非文字资源如文化景观、生态资源等各种各样的载体形式的开发。由乡土地理资源的分布来看,其偏重乡土地理资源的校内开发,忽略乡土地理资源的校外拓展及利用,其中包括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与公共图书馆等课程资源和生产生活经验、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乡土地理等乡土资源[3]。

倘若无法根本上改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结构过于简单化的现状,则无法充分实现环境、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的资源优势,也就无法提供丰富的乡土地理学习资源,难以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更无法实现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地理教学目标。

(四)学校与专业团体、机构及专家之间缺少联系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源自于学生的社会生活与学习生活,而不是一个特定的知识体系,其立足于解决学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或者其他问题,所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应当更多地去到社会中寻求、开发并利用。对于学校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而言,校外的专业团体、机构及专家不仅是一种人力方面的资源而且是一种智力方面的资源。如果教师与学生仅封闭在校内进行自我研究与摸索,就不能引进新资源,更不能开拓师生的知识与视野。

四、结语

在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落实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地方性、时代性与实践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教学过程与目的探究性与服务性。不仅要紧密围绕乡土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原则,乡土地理研究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还要始终坚持注重实践,注重知识创新、综合、迁移的原则等;全面贯彻“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个别与整体相结合,国情与乡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乡土地理资源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参考文献

[1]宋 文.济宁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2,4:1-5.

篇4

【关键词】乡土地理 实践能力 地理知识 地理教学

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义务教育大纲还特别强调“地理教学应密切联系乡土实际,注重实践活动”。我国现行的通用地理教材适合在一个较大地区统一使用,而乡土地理则适合在县市一级范围内使用,以适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较大的地区差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

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内容意义深远。

首先,乡土地理教育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乡土地理知识一般都是学生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能具体感知的事物,这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了乡土发展历程、发展优势和面临的困难,很容易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建设家乡、报效社会的感情。爱家乡,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建设成就来之不易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后自己应该如何为家乡建设出力,为环保作贡献。

其次,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最能体现“由近及远,从已知到未知”的教育原则。乡土地理是学生学习其他地理的基础 ,先观察、研究和熟知本地所见的具体事物,再推之较远地区和其他国家的地理情况,这符合认知过程的逻辑。

再次,乡土地理教育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它可使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具体化、形象化,是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动体现,能使学生形成真实的地理观念和正确的地理判断。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本地教学资源优势,将乡土案例渗透在地理教学中,使地理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乡土观得到生动体现,切实提高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更能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关注家乡的情感。教师紧密的运用学生身边活生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进行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入乡土地理的内容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紧密结合乡土材料,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地理事物和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地理概念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内容。为此必须利用乡土地理内容阐述说明,使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抽象到具体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例如在《交通运输》这节中设问,为什么兰州市东部批发市场选择在火车东站附近?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并抢答到,主要是临近陇海―兰新铁路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人流、物流的集散。再如,介绍观光农业,学生不太理解,农业怎么会跟观光旅游联系在一起呢?这时就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每年的四月八,苦水猪驮山上求签拜佛的人纷至沓来。这时也正是玫瑰花开放的时节。我们就可以建一些基础设施,吸引上山的人们,尤其是城里人来观光,游玩,增加经济收入。只要举出身边的例子,学生就能理解。

2.应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地理教材阐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空间距离远,具有全局性和典型性,而地理图表又是抽象的文字符号,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故此,教师必须运用乡土地理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去观察、分析地理事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工业布局在城市区位中是否合理时,我以兰炼、兰化两大企业为例分析。因兰州冬季盛行西北风,而兰炼、兰化位于城区上风向,大气污染非常严重,所以兰州的空气质量特别差。显然,兰炼、兰化的布局极不合理。同学们就开始讨论,有的说那就搬迁。教师趁势结合兰州新区的开发,告诉学生传闻说兰炼、兰化要迁往新城区,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搬迁的可行性。最后得出结论:由于搬迁费用十分昂贵,很可能迁不过去。这就是工业惯性。这样既解决了学习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用身边的事实更容易让学生动情动心,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都不可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知识,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比如,在讲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兰州夏天和冬天天亮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而得出“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使学生加深印象。因此要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新闻和地理现象,能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有心人,避免培养出新一代的书呆子。

4.课外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培养能力。比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出去实地观察,看看具体的地形情况,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缓坡就会一目了然。另外,还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去调查研究。比如搜集近郊农业产业结构、兰州市工业布局、区位选择及对环境的影响、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分布、城市规划、旅游资源开发等等。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广泛应用乡土地理知识,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所学地理原理、规律的感性认识,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素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同时还能丰富地理教学的内涵,扩展地理教学的外延,最终达到传承乡土文明,凸显乡土文化特征,实现地理科学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一、 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乡土地理学习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和建议:①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②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感情。③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虽然地理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由于很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1.地理课程内容偏离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表现为乡土地理课程的“省、市中心”的城市化倾向突出,它更多地关注省情和市情,课程内容忽视学生实际情况,部分知识教学要求偏高。

2.乡土地理课程内容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老师依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及经验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占居上风。

3.乡土地理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一纲多本”和“面向当地”的课程改革原则,各地都在探讨乡土地理教学和教材编写,但乡土教材的编写远落后于乡土地理教学,而且没有专人编写,鉴于时间、精力、财力所限,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弊端[1]。因此,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变得尤为重要。

二、 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

乡土地理泛指家乡的地理,但不同层次的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尺度。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范围,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一般选择县域。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基础环节,因此,新课标下选择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教科书内容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各地的位置、面积、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人文、民俗风情和风景名胜都可以作为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但是,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补充,要紧密联系教科书[2]。因此,在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引入和选择时,一定要考虑联系教科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

例如: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一节中“城市的不同等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指出,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城市人口的规模,引入学校(济源四中)所在地区的城市人口,进而指出济源市、郑州市的城市人口,引导学生根据标准对照划分城市的等级。在讲解“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知识点,引入济源市的区位条件:济源市地处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地形复杂,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具有东引西进、南下北上的有利条件。这样,自然地进入乡土地理内容,加深学生对城市等级的理解,学生会对济源市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较正确的认识。

2.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

乡土地理中有许多属于传说、民间轶闻的内容,对于那些迷信的传说,在引入乡土地理内容时,要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加以分析批判。比如,本地民间有“天狗吃日”的传说,认为出现这一现象是妖魔鬼怪在兴风作浪,会天崩地裂,以此来扰乱人心。实际上,这个传说用地理知识来解释,不过是一种平平常常的“日食”现象。

3.乡土性和系统性相结合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要体现乡土性,使学生能够强烈地感觉是当地的,与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符合地理教学规律,具有系统性。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有把乡土性和系统性有机统一,才能较好地反映当地全面特征并突出特殊性。

4.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要适时适量

在地理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内容时机要恰当,内容要适量,必须与教材的教学内容同步。如:讲地形时,要以当地地形的发展变化说明地表形态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讲气候时,要和当地的气候特点、类型和成因联系起来,说明气候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讲河流时,要和当地河流联系起来,说明什么是河流水文和水文特征等等。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少则三五句,长则三五分钟;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经验,结合本节课所教授的地理知识自己总结。实践证明,中学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选择得恰当,时机把握得好,既能达到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又增加了学生对教材中地理知识的亲切感和可信度。

三、 新课标下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

“好的材料加上好的烹饪才有好的味道”,教学得法是新课标下进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恰如其分的教学内容加上巧妙、合理的组织才能达到新课标的教育目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以下四点。

1.声像并茂,具体生动

研究表明,视听并用将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更长的记忆保持率和最佳的学习效果[3]。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性最强,同时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如何将选择好的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有效组织传递给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中充分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选备关于乡土地理知识的录音带,系列录像带,幻灯片,真正做到有声有色,图文并茂,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途径开展学校乡土地理活动课

首先,要把乡土地理活动教学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和学校教学计划之中,使之“有章可循”,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其次,要注重对乡土地理活动课的组织和安排,中学生兴趣高但往往意志不坚定,可能对地理活动课三分钟热度,因此,要加强组织管理,制定乡土地理活动课计划与实施细则。第三,重视对乡土地理活动课的管理和投入,提供地理活动课必备的简易仪器,增加活动经费等。当然,乡土地理活动课的形式和规模也要根据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而定。

3.重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的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过程中,要摆脱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和参加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例如:在进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中,可以开展“我爱家乡”的主题班会,要求学生事先通过调查访问,准备演讲稿,然后,在班会上畅谈家乡的变化、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等;也可以通过举办地理手抄报展览的形式,将学生调查的家乡自然条件、企业发展、耕地变化等情况以图标、文章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于手抄报上;还可以开展乡土地理小论文竞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乡土地理教育校外基地,定期组织考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有重要作用。

4.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下,以乡土地理的素材为切入点,合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钻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例如: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的专题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到“乡土区”进行调查,然后,在课堂上汇总信息,交流讨论;以“城市与人口”为专题,为学生提供信息平台,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开展讨论。

参考文献

[1] 杨军谈.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教学与管理,1997(7):59.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045-02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当地地理环境的了解,如气候、地形、交通、风俗习惯 、矿产资源等。乡土地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故乡的归属感,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同时使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因此,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所谓乡土地理,是指学生所在中学的县级或省级地区的地理状况,学生通过学习乡土地理来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不但可以加强对当地环境的了解,而且可以通过实际游览来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形成直观感受,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饶有趣味,同时培养学生对乡土地理的感情,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平台。

1. 加强学生对当地环境的了解

乡土地理教学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去了解、去适应当地的地形、人文、自然、经济等特点。每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是不一样的,学生将不同的环境进行比对、分析,找出它们的差别,对地理知识有深刻的了解。此外,学生学习的是当地环境,书上所描述的就在他们身边,这就会使他们增强对当地的感情、归属感,对祖国山川大地的求知欲也会增强,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

大部分高中地理知识,与学生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差异,因而学生不能形成直观感受,但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实践能解决这一问题。高中地理教材中与学生家乡特征相似的地区的地理知识,都能让学生形成客观体验,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的教学工作会变得更简单,教学积极性也会提高。这对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既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课本上的地理知识,然后在生活中不断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将获取的知识用于实践。乡土地理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来了解社会环境,探索社会现象。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与同学的合作探索中,学会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不断创新。乡土地理是一门需要实践来学习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对家乡环境不断探索,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也为当地自然环境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4. 促使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学习乡土地理知识,能够让学生了解当地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学生意识到当前环境的状况,有的地区环境已经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生力军,如果他们能够意识到当前环境的状态,这将有利于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学生可以利用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来保护自然,乡土地理也注重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

5. 为当地的发展创造契机

学生在学习乡土地理的同时,会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经济产业链有深入的了解。将来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发展当地经济,每个学生将来都有可能为自己家乡做出贡献,用所学知识来贡献社会、服务社会。

二、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中应用的方式

如何使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值得教师深入思考。既不能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又能使乡土地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乡土地理分别向教学和研究两个方向发展

在教学中,不断对乡土地理进行研究、充实,使乡土地理有具体的研究范围。它始终围绕这个地区展开,有很强的地域性,又包括各种各样的地理因素,这为乡土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乡土地理教学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系统,但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乡土地理也是不断变化的。注意到这两点,才能使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中更好的应用。

2. 乡土地理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进行教学,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践去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产业结构等,把实践与学习结合起来,把来源于课本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乡土地理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探索,调动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才是乡土地理的真正意义之所在,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的根本之所在亦是如此。

3. 乡土地理注重服务于当地

乡土地理主要围绕当地的气候、地形、资源、产业链模式等进行介绍,充分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性特色。学生学完乡土地理的有关知识之后,对家乡的缺点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可对家乡未来的发展作出规划。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规划,并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进行讨论,并致力于解决家乡的问题,为家乡的发展而努力学习。

4. 乡土地理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学生通过对乡土地理的学习,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了深刻认识后,需要进入社会观察。只有经过一定的实践观察,才能体现出乡土地理的意义。同一地区的学生,可谈一下对家乡未来发展的认识。进行社会活动时,要和不同的人交流,选取不同的方向走访调查。观察不同地点的地形特征并分析原因,从气温、降水等方面探索。不同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体验,让学生将自己的探索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互相指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改正。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交流可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5. 乡土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分支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中只占一小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家乡地理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交流能力。高中地理占主导位置,教师可以利用乡土地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过分强调乡土地理的重要性。只有注重分寸,适度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地理,才能发挥乡土地理的积极作用。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重视乡土地理教学。只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利用起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致力于服务社会,积极谋求故乡的发展,才能达到乡土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夏旭云.镇江市高中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应用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3,(30):66-67.

篇7

【关键词】 长寿区 乡土地理 新课改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69-01

一、新课改对乡土地理的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将乡土地理明确作为必学内容。并且对乡土地理的范围及教学做了进一步说明:“乡土”范围指县一级行政区,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新课改背景下,以乡土地理为载体,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而富有实效的研究性实践学习活动,可以强化课堂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进行地理新课程教学与乡土地理整合显得十分必要而有意义。

二、区县高中地理学科的教育现状

首先,从区县的整体教学来看,学校为了追求高考升学质量,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和采取题海战术来换取高的升学率,从而为学校获得好的社会声誉。因此,新课改成了装门面的招牌,素质教育成为空头口号。

其次,从地理学科状况来看,由于乡镇和农村中小学缺少地理专业教师,使区内初中和小学对于地理学科教学缺乏,很多学校根本就不上地理课。这与新课改背景下的乡土地理教学要求背道而驰,利用乡土地理进行地理教学也只是纸上谈,缺乏实际行动。

三、用乡土案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案例教学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学生通过和他人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一方面可以相互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激励落后者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引导学生既注重知识又注重能力。案例教学却既能让学生从案例内容中学到知识,也能让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和相互交流中提高能力。

案例教学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先对案例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

2. 丰富的乡土地案例储备

地理案例是地理事像的载体,案例教学就是以某事像作实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抽象的地理原理,案例要体现当前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和编排案例,所以需要选择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

3. 形成乡土案例,并充分利用乡土案例进行地理教学

地理学具有的重要特点就是综合性实践性强,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当地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形成乡土地理案例,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高中地理中讲到农业区位选择和水土流失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形成一个乡土案例。操作步骤如下:

(1)学生和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目标和调查的内容,以体现哪些知识和问题;

(2)将学生分为农村实际调查组和长寿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组,利用网络和他们自身的条件进行查阅地理信息;

(3)分派任务。农村实际调查组要调查的内容主要有长寿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组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区内各乡镇的主要农作物,长寿区的地形气候土壤人口经济交通,植被破坏的主要方式和原因等;

(4)组建兴趣爱好组,让组内学生分别负责将内容落实到学生并监督完成,保证完成的质量;

(5)整理筛选组合材料,形成乡土地理案例;

(6)讨论案例是否达到了初定目标,体现了初定的知识和问题,有哪些新的问题没有考虑到;

(7)回归教材,通过自己形成的案例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和水土流失问题等方面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8)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状况。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而形成乡土案例和利用乡土案例进行地理教学,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了解了长寿区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也掌握了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和自然地理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懂得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更主要是知道这些区位因素怎么影响农业生产的;了解了长寿区植被破坏的方式和原因;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等。激发学生为今后农村的发展有所思考,增强爱乡热情。

另外,学生们进行了社会调查活动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掌握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步骤,并通过同学们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互帮互进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 曹传道.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篇8

关键词:乡土地理;实践;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乡土地理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突出体现开放的新课程观念,突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此背景下,乡土地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乡土地理的实践活动就很值得思考与探索。

一、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意义

虽然乡土地理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直接源于学生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许是学生熟识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已经完全感知和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活动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当前地理新课程改革强调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探究地理问题,注重基于乡土实际的实践活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由此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乡土地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乡土知识,更承载着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的职责。而乡土地理实践教学正是实现新时期地理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瑞典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指出:在地理教育时要引导学生由近及远,从直接观察周围的地形到形成复杂的表象。学校是学生最熟悉、了解最直接、感知最深刻的地理环境之一,乡土地理实践教学选择引领学生从认识校园生态环境开始认识家乡、国家和世界,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学校这一“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更利于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等地理实践活动。

二、乡土地理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校园生态环境调查”为例

1.“校园生态环境调查”的内容设计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园作为一个微缩的地理环境,其所包含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可谓非常丰富,在进行调查研究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选择对校园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学生比较感兴趣且易于操作的探究方向,作为地理实践教学所要调查的内容,是有效开展“校园生态环境调查”的关键。

基于以上思考,“校园生态环境调查”主要设计以下内容:

(1)校园植被调查:学生实地调查校园的植物种类、现状、分布及植被覆盖情况,实地测量校园绿化面积,绘制图表并提出校园绿化、美化建议。

(2)校园温度湿度调查:学生选择多个测点,使用阿斯曼温湿度计在同一时间分别测量各点的温度及湿度,比较不同地点的温湿度值,绘制图表、分析原因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3)校园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学生实地观察,总结归纳用地类型种类;实地测量各类用地的面积,利用实测数据绘制校园平面图,并在图上标注图例、比例尺和方向。

(4)校园噪声调查: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楼、操场、绿地、临街、临近主干道等测量点,多次测量和比较不同地点的噪声值,分析原因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5)校园垃圾污染调查:学生多时段对校园内垃圾进行观察、拍照,调查垃圾箱的数量及污染源分布,分析垃圾产生原因、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整改建议。

(6)校园安全隐患调查:学生多时段对对校园全方位观察、走访、拍照,查找安全隐患,分析形成原因,并结合问卷调查提出消除隐患的可行性报告。

2.“校园生态环境调查”的流程设计

(1)准备阶段——商定调查内容,指导学生明确课题研究的任务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态环境,从中发现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确定调查内容,商定研究过程,拟定活动方案。

根据方案,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目的,培训相关仪器的使用,做好人员分工与物品准备。

(2)实施阶段——学生走出课堂,开展调查;教师全程调控,给予指导。

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动手去做,去经历和体验。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调控,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的困惑,进行知识讲解及方法介绍。

这一阶段,各组分别实地调查、测量、绘制图表,并反复检查测量内容,认真核对测量数据,按照分工完成各项调查任务。

(3)交流分享——撰写调查报告(科技小论文)及成果展示。

学生对测量数据分类、归纳、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建议,形成科技小论文及课题调查报告,并制作展板(PPT)展出。

乡土地理,既为学生熟知,又为学生喜欢。笔者通过让学生对校园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改变了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使抽象的地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是对乡土地理实践教学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篇9

    乡土地理的教育性寓于它的实践性,即必须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的感知,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从而实现乡土地理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应把家乡的社会和大自然视为乡土地理教育的真正课堂。因此,乡土地理的课内外教学方法应是丰富多样的,尤其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调查、访问和野外考察,应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1.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的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乡土地理的学习,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诸如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分析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生产的地理因素、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

    3.这样的地理实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家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几个要素或某一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4.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综上所述:实践是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

    二、在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型人才

    (一)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产生创造性构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最高形式。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造毅力,能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

    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实践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乡土地理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地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地理观察和调查。运用地图、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等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由于乡土地理考察所接触的一些问题,与乡土地理环境、乡土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的,远较地理课本知识复杂,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多端性、伸缩性思维的现实地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是创造的基础

    地理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新颖、独特地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这是很有道理的,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贫乏的人,他的认识思维活动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创造性思维了。因而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地理知识的传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于分析解决问题中掌握好地理知识,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寻求更多的知识。

    乡土地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复杂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识运用于观察乡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对参加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也要求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具备良好的地理素质,才可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毅力是创造的保证

    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的思考必须要有动机,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的创造毅力,才能敏锐地发现和思考地理事物的细节问题,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克服困难,最终解决地理问题。否则,创造往往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乡土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往往要爬山涉水,走街串巷,是很辛苦的,如果没有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动机和毅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践活动要出成绩是很难的。创造意识和毅力是创造的保证。

    思维动机有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进内因起作用,提高地理思维的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之所在。教师首先要明确,并非只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才是创造,只要是运用自己的才智所产生的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就是创造,地理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是创造,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发现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同样是创造。在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中,只要是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后所提出的,以分析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较新颖而有价值的思路、方法、见解,都是创造,它是一个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其次,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培养坚韧毅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长期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培养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意识的自我激发和创造毅力的自我培养。

    (四)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是创造的基本技能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思维无论是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推断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有一个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周密的、正确的、系统的观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观察对一般的思维过程尚且如此重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就更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了。因为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觉察到别人所忽略然而意义却不寻常的事物或事物细节,才能获得更多更具体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否则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无米之炊”。尤其是乡土地理野外考察,由于研究对象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乡周围环境之中,只有坚持实地观察,才能获得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才能进一步经过创造性思维产生出创造性的产品来。因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成为教师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的首要教学目标。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对复杂对象的观察效果,没有周密安排是不行的,笔者的实践体会是:

    1.做好观察前的组织准备工作

    观察工作开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所观察的地理事物有足够的了解,并教会学生一些野外考察技能(野外作图、摄影等);要向学生提出观察目的和要求,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观察就越有效果。

    2.注意观察的顺序,指导观察的方法

    观察程序应由整体到部分,又由部分到整体。做好观察记录,在观察实践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种种方法,使观察对象从背景中突出,以获得鲜明而完整的印象。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教师讲,学生看;教师讲解与学生独立观察相结合;学生独立观察等形式。

    3.做好观察后的总结

    这是巩固观察收获的有效方法,要鉴定、登记标本,整理观察记录材料、地图、照片;写野外观察心得报告或专题小论文;教师要分析学生观察过程出现的问题,肯定好的经验,提出新的要求。

    (五)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提高创造力的关键

篇10

关键词:乡土地理 调查 对策

一.调查目的

《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学校对乡土地理的课标要求落实不到位,贯彻不彻底,许多教师对课标关于乡土地理的阐述理解不透彻,因而在施教的过程中大打折扣,大部分学校也编写了“校本地理课程”,但这些校本课程并没有真正走进课堂,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乡土教材的作用。

为了真实的了解教师对乡土资源的认识,了解学校对校本地理课程的开发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为今后的乡土地理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特设计本次调查。

二.调查内容

各学校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学校领导对乡土地理的重视程度,教师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应用及开发状况。

三.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四.调查过程

在全县10所初中发放50份教师调查表。

五.问卷调查表及数据统计

1.您从事地理教学工作的时间(教龄)

A.3年以下 B.3~5年 C. 5~10年 D.10年以上62%

2.您认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开发应用是否必要

A.非常必要100% B.可有可无 C.没有必要

3.您认为乡土地理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

A.非常有利86% B.效果一般 C.作用不大

4.您是否参加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A.参加过并编写了校本教材 38% B.参加过相关活动和研究 C.没有参加过36%

5.您在地理教学中尝试过应用乡土地理资源吗?

A.经常应用52% B.偶尔应用48% C.几乎没有

6.你是否尝试过带学生走出课堂?

A.经常进行 B.很少尝试44% C.从没有过56%

7.您所在的学校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利用现状如何?

A.非常重视 B.重视一般60% C.不重视

8.您认为学校开发应用乡土课程资源的主要障碍是(可多选)

A.W校认为与升学关系不大,不提倡52% B.教师认为与教学关系不大,不积极 C.学生认为与考试关系不大,不在乎 88%D.家长认为与孩子成长关系不大,不支持

9.您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乡土地理资源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时(可多选)

A.缺乏乡土资源30% B. 没时间和精力74% C.能力有限开发难度大 D.学生不积极认可 E.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支持 F.其他

10.您的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了解程度如何?

A.非常了解 B.了解一般 66% C.了解很少34% D.没有了解

11.您所在的学校乡土地理资源是否丰富,是否利与开发利用?

A.非常丰富,利与开发42% B.一般,但可开发46% C.极其缺乏,无法开发

12. 您认为是否需要编写乡土地理教材?

A.需要编写相关教材90% B.只需要一些指导性的 C.不需要任何材料

13.在教学中,您认为应该如何应用乡土地理资源

A.课堂上偶尔提到 B.特殊章节涉及70% C.每章内容都应用到

14.您认为乡土地理资源在教学中以何种形式应用(可多选)

A.课堂导入 B.案例分析 74% C.课后探究58% D.实地考察48%

15.您认为您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应用后出现的变化(可多选)

A.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B.教学更加生动有效100% C.学生学习兴趣高涨62% D.没有变化

六.调查结论

(一)调查问卷分析及结论

1.所有教师都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开发和应用乡土资源非常必要。

2.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乡土地理资源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发展非常有利。

3.绝大部分教师认为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十分必要,但只有一半的教师参加过校本教材的编写。

4.一半以上的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用过乡土地理资源。

5.一半以上的教师从没有带学生走出过课堂。

6.大部分老师认为学校对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资源不够重视。

7.大部分教师认为家长和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是开发应用乡土地理资源的主要障碍。

8.大部分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用乡土地理资源遇到的主要困难时没有时间和精力。

9.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对乡土地理资源了解一般。

10.所有教师都认为在教学中应用乡土地理资源后教学更加生动有效,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11.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乡土地理资源的方式主要有:案例分析,课后探究,实地考察。

(二)存在的问题

1.素质教育新课程评价体系与传统评价体系的矛盾。

尽管新课改已经改了十多年,但教育的评价机制依然没有多大改变,高考中考成绩仍然是社会评价一所学校的最主要的指标,学校为了赢得社会的赞誉,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不得不把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因此学校不赞成老师和学生做与考试无关的事,教师为了提高考试成绩,也无暇顾及课本以外的乡土资源,更不敢带领学生去野外考察。

2.实际教学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落实和贯彻新课程这一要求的学校很少。

3.教师的愿望与教学实际的矛盾。

大部分教师也知道,学生对乡土地理非常感兴趣,他们在教学中也引入一些相关的乡土地理知识,也有愿望带学生到野外去探究实践。但大部分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用乡土地理资源遇到的主要困难时没有时间和精力。教师工作负担重,学校教师资源不充分。

七.改进的措施

1.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地理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深入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切实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地理新课程明确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教育管理者要转变观念。

教育管理者是教育的规划者,引导者,应该从国家的发展高度着眼,从民族的未来着眼,教育是一场持久战,决不能仅仅盯住“一城”“一池”的得失,更应该放眼战略全局。教育管理者的思想要与时俱进,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素质提高了,能力变强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3.充分发挥好中考的导向作用。

中考是教学的指挥棒。一般家长、老师、学校都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式,中考考什么学生就应该学什么,老师也应该教什么,只有这样出成绩最快,也最实惠。因此,中考的指导思想就应该与课程标准思想一致。充分发挥好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总之,乡土地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地理新课程理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篇11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 课外实践 教学组织

引言

地理是一门兼具人文与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中学地理教学要体现地理学科特性,就必须通过生动、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高。开展课外活动,既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又是落实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的重要举措。

一、课外实践活动的价值

传统的课堂、课本和教师三者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造成我国中学生“地理调查实践、操作与分析能力”与国外学生有较大差距。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属于中学开放式地理课程的范畴,充分利用了校内外教学资源,将学校、社区、社会等教育力量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能充分拓展地理学习空间,拓宽中学生学习视野。

1.地理课外活动促进课堂教学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都属于课堂教学空间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中学生可以迅速获得系统的、整体性的地理知识;但学生习得的知识毕竟主要来源于间接经验,还缺乏在实践中的检验或提高。课外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自然和人文环境,给学生一种直观与具体的体验。对于抽象思维还不发达的中学生而言,参观、调查等各种课外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中树立初步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学生参加灵活、自由的课外活动,能挣脱课堂教学的束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地理课外活动落实课程目标的要求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地理教学需要改变传统教学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弊端,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每个学生都生活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中,从自然环境、生态园到博物馆、天文观察,甚至游览旅行、建筑园林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可利用的资源。生活化的资源,形象生动,呈现形式多样,十分符合未成年人求美、求真的需要。灵活机动设置的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校园进行的课外活动

地理教学走出课堂,首先是利用学生所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校园的建筑环境与地理园地。

1.地理墙报、显示屏、手抄报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学校校园的设施有很大改善。学校的各种建筑或者活动场地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成为课外活动的平台。教室的黑板,显示屏、学校的墙壁甚至柱子都可以成为某个环保或者绿色教育的宣传载体。此类活动,应以围绕某一主题开展为宜。比如2013年APEC会议在印尼召开,主题可以确定为“东南亚地理专刊”。在地理主题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地理知识、搜集信息能力、合作能力等都能得到发展。

2.地理主题班会或校会

班会和校会因为参与人数较多,属于群体性的教学组织活动。地理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如绿色教育、乡土地理或者人文风俗等,学生普遍参与性积极比较高。文艺化的地理课外活动,目的明确、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往往能带动整个班级或者学校学习气氛的形成。如灯谜、地名对话、地理拼图等,形象生动,寓教于乐。

3.地理园地

随着地理教学理念的发展,国外学校地理园的教学经验被引入国内。地理园借助园内地形、实物或者展厅,让那些平时学生难以亲身感知的东西呈现在校园里,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丰富的地理表象。国内地理园通常由地形地貌、天文观测、气象观测三个部分组成。比如天文观测部分,可以包括测定子午线、地理纬度、太阳高度角等活动。每个学校所处地域及教学设施存在很大差异,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学校的地理空间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乡土地理研究活动

乡土地理是中学生生活中接触与体会最多的环境。乡土地理事实上也浓缩了所有地理教材各个方面的核心知识,因为其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外活动中值得师生了解与分析的内容十分丰富。

1.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离不开地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与协助。教师需要规定明确的考察目标和要求,以免于实地考察流于形式。考察的内容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比如,在学习完地形地貌的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在附近区域的制高点,考察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的特征。在实地考察之中,教师要及时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与分析。考察之后,则要就考察内容展开讨论与分析。

2.走访调查

一个区域的人口情况、文化宗教或者经济活动,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只有走访调查才能掌握直接材料。尤其是针对人文地理范畴的内容开展的实践活动,走访调查简单有效。比如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热点,经过走访调查,学生能体会到环境保护的价值和意义。经济需要发展,但经济的发展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对附近区域工厂排污、河流污染等,通过学生亲自调查的数据及分析结论,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

3.专家报告或讲座

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都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但也可能对地理问题缺乏整体与深度的理性分析。聘请地理研究者或者政府官员做报告,可以减少或避免其他课外活动的不足。要发挥专家报告或讲座的价值,需要教师安排好活动结束后的后续活动。比如,学生与专家的互动交流,或者是撰写有关主题的小论文。

结语

中学地理教师是地理课外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提高课外活动实效,教师应依据学情、教情制订可行的活动方案。另外,学生相互交流活动心得或者撰写课外活动报告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案例编写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

一、乡土地理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一)学好乡土地理,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观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接受,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仅限于书本知识间的迁移,学生体会不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乡土地理的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把地理的学习从教室拉到了学生生活的空间,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善于观察、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更乐于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苍南的九寨沟―碗窑古寨”资源开发,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对“矾矿三废”排放,寻找解决的办法;对“江南河流污染”表示担忧,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需要寻找资料,探讨对策,寻求最佳方法,这样无疑让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二)学好乡土地理,酿出爱乡情怀

当今社会,很多青年学生对家乡缺乏热情,其原因就是对家乡缺乏真正的了解。他们不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不知道家乡的自然和经济;也不晓得家乡的优势是什么。而生动具体的乡土地理材料和地理事物,通过教学,能够转化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建设家乡的志向。在课内,讲乡土发展的优势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讲乡土发展的历程,可使学生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讲乡土建设的不利条件,可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从而产生责任心。在课外,家乡的山水、草木,都能够使学生动情,在实实在在的地理事物面前,学生的爱乡之情油然而生。譬如:在教授“旅游资源”时,不妨列举苍南的旅游名胜:玉苍山、石聚堂、望州山、玉龙湖、渔潦沙滩等等。在讲“中国的农业”时不妨结合一些我们身边的例子,如马站的四季柚;鹤顶山的高山云雾茶;岱岭乡的蘑菇;半洋村的马蹄笋等等。通过身边的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爱乡之情,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把爱乡之情付诸于实践。

二、乡土地理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少对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不需要教师去开发新的地理资源,教师通常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对教师而言,乡土地理资源不知如何去教,更不知如何去开发与整合。由于教师乡土地理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失,导致了乡土地理资源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从而使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乡土地理资源被埋没,这样乡土地理资源就难于在课堂中有效的融入,因而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乡土地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师生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只停留在表面

在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内容和素材上看,大部分教师偏重于知识点的运用,而忽视了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主体来看,只重视教师自身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而对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从乡土地理资源的载体形式看,偏重于文本资料,而对其他形式的载体形式不够重视。很多的时候,学生对乡土材料的运用只能够编写出浅显的“素材文本”,而未能形成经典案例,这样就不利于乡土地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三、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相结合教学策略

由于乡土地理环境对于生活在本乡本土的高中生来说是亲身可感触的,对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他们是可以实地调查探索的。有效地将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将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针对上述乡土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人经过多年的摸索,现就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有机结合总结出以下策略。

(一)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精心选题

从乡土环境中筛选出研究课题能反映当地的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等重大问题,其研究成果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当地普遍关注问题,容易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注意,其科学的结论、合理的建议可为当地政府采纳,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可以选择许多优秀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譬如在教授“旅游资源”时,教师可选择更为贴近的身边地理资源,不妨列举苍南的旅游名胜:玉苍山、石聚堂、望州山、玉龙湖、渔寮沙滩。在讲“中国的农业”时不妨结合一些我们身边的例子,如马站的四季柚;鹤顶山的高山云雾茶;岱岭乡的蘑菇;半洋村的马蹄笋等等作为研究性课题。

2.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达成目标

可以利用乡土地理的区域性、空间性、开放性,让学生亲身实践,达成目标。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积累,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等。如:在讲授《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时,我以 “世界矾都――矾山”作为例子,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研究影响矾矿工业区位,矾矿衰落的原因,矾矿整治的措施。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调查,学生要搜集、整理矾矿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接受,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仅限于书本知识间的迁移,学生体会不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把地理的学习从教室拉到了学生生活的空间,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善于观察、社会调查访问、收集和整理资料,更乐于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认真务实的科学观,提高团队精神。如在苍南马蹄笋生产基地―赤溪镇泗安村,调查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集体力量,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车间,了解实情,分别从气候、土壤、地形、生物生长的习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完成苍南泗安村发展马蹄笋的可行性报告,被温州安盛马蹄笋有限公司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解决问题的时,学生需要寻找资料,探讨对策,寻求最佳方法,这样无疑让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4.合理评价,促进发展

教师应对学生研究的过程和成果给予鼓励和帮助,通过对乡土地理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一次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都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每一个阶段都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去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编写,教师并积极参与

乡土地理资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与接收,将地理学科领域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可感的生活地理资源中去,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转化,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乡土地理资源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增强了案例的实用性。案例编写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选择一些典型的材料进行加工。首先是通过学生写小论文。如新教材的部分活动题作为写小论文的素材,如“城市交通环境如何的改善”,学生可以利用苍南县城目前的交通情况,编写案例。学生先了解灵溪镇的交通图,以及车站的布局,指出主要交通干线,如:104国道,温福高速公路,过境干道,温福铁路,以及客运中心,城南车站等。这样学生通过地图作为载体,联系课本所学知识,指出灵溪镇交通的状况,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其次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编写案例。如对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进行案例编写。以自己所在的乡镇为对象,让学生设计问题,然后逐一落实。如:矾山镇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有37863人,外出人口15546人,外迁人口占总人口百分之四十左右。针对此现象设计一些探究,学生可以自行设计问题,通过抽样调查。如:山区流动人口迁出与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流动人口对迁入区或迁出区经济发展产生如何的影响?流动人口的迁入对本地区的环境和社会治安带来什么影响?调查结束后,最终让学生写成案例,学生在编写案例时就基本掌握了“人口迁移”这节课的基本内容。

(2)案例情景创设。案例情景的选取是授课的基础,是问题设计的载体。教师要对所授内容熟悉,把握重、难点和前后知识联系,在充分研究学生后选取背景材料,并且要在课堂教学时对一些目的性不强、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适当取舍。材料的出示要以文字内容为主,也可以结合图片,但最好紧扣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关注热点,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将材料改写,力求以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教学内涵。

(3)案例问题的合理设计。传统教法往往只注重传授结论,而案例中的问题更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注重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案例设计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形成获取丰富的地理表象,再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形成理性思维。因此问题的设计就成为案例编写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钻研教材与学生实际。其次是充分结合案例背景材料。在《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师让学生根据情景,提出如下问题。

(1)矾矿兴旺区位优势?

(2)矾矿衰落的原因?

(3)矾矿应如何整治?

(4)矾矿的环境污染的成因和治理?

(5)尾气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及处理办法?

……

这样就能把本节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师要亲身参与案例编写

案例的编写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师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编写的案例往往对教学作用更大,并能丰富地理教学资源。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老师应该起先锋模范的作用,不仅要教会学生编写案例,同时自己也要参与编写,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一节中,根据苍南夏秋季节多台风,教师分析台风频繁影响我县进行较为全面分析,为案例编写提供重要素材,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并为案例编写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乡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正日益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在实施中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仍需广大地理教师细心呵护。每一次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案例的编写,都可能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并影响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发挥好乡土地理资源,谱好这支家乡曲,就能大大提高地理教学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古伟侨.浅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0

[2]黄汉阳、林少丽.结合乡土地理案例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以潮汕母亲河韩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

[3]耿文强.基于乡土地理引课素材的运用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01

篇13

【关键词】地质公园;地质公园网站;高中地理;地理教育资源

1.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geo-park”)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公园。什么是地质公园,它具有怎样的特征?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颁布实施“地质公园计划”以来,我国建立了世界级、国家级等不同等级的地质公园。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规定,把地质公园明确定义为具有科学意义的特殊性、自然属性的稀有性与美学价值的优雅性,地质遗迹景观已形成一定区域范围的主体;以保护自然地质遗迹景观为目的,同时促进当地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和实行科普教育[1]。

2.地质公园网站

网络科学技术与地质公园相结合建立了地质公园网站,利用网络快速传递地质公园相关信息资源特点,进行旅游观光和产品宣传,并且可根据某地质公园网页的登录浏览次数可以初步评估该公园的影响力;网站的实时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快捷性使旅游者更好的了解目的地旅游价值并间接进行地质公园科普教育活动。地质公园网站以保护地质遗迹景观为重点,形成地学旅游网络查询检索系统,突出科普价值,对虚拟旅游开展提供了基础。对于已归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的地质公园,其网站建设在我国地质公园网站中相对健全,网站页面图片、文字设置丰富,体现不同地质公园景观、成因等方面的差异性。

3.地质公园网站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乡土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范例教材,并且地质公园是乡土地理重要体现部分,但由于空间位置的差异性,让师生一一进行考察是极实际。地质公园网站的建立利用网络的共享、便捷性缩短了空间距离,不同区域呈现特色各异的乡土地理资源可以作为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地质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具有地学科普教育的功能,但是公园提供的科普知识语言学术性较强,对于大部分普通游客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性。然而处于教育阶段的中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知识可塑性,结合青少年具有较强目的性和思维独立性,把地质公园作为地理范例教学的资源,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为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与地理空间发散思维的形成,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2]。根据新课标下编著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分析地质公园网站资源获取与高中地理联系之处主要集中在自

3.1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中占重要地位,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运用各地质公园网站提供的公园素材资料,在此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网站为例进行资源获取分析。

3.2高中地理教材“旅游地理”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生活质量精神的层面加深,旅游业发展则是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同时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作为选修教材《旅游地理》成为在各省市进行考卷命题时,七个选修部分中命题次数最多,比率占到35%[3]。在地质公园的区域特色发掘过程中,弥补了地理素材资源的不足,成为旅游地理教学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结语

在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地质公园网站作为网络资源教学的一部分,以文字、图片、视频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必须提高其地理素养的前提下,结合时展特点,摆脱老陈旧教学案例,促进地理教学和学习方法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国家应改变在大多数地质公园正处于资源开发阶段,网站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公园宣传概况宣传多样化程度低的现状,促进地质公园网站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琴,赵旭阳,覃建雄.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5):96-99.

[2]唐丽,雷金蓉,林东琴.实践性参观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华蓥山地质公园教学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2):133-136.

篇14

一、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知识

现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主要阐述的是自然地理及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在人类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众多的人地关系的不协调现象,如何来解决和协调好关系,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那么,我们在讲述这些知识的时候,学生对宏观的环境知识不是很了解,听起来抽象,此时我们就可以穿插一些乡土地理知识,利用身边的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易于接受。

案例一:

在讲工业污染时,我举出遵义南部工业污染,要求同学们讨论污染产生的原因(包括历史原因和现状原因),如何治理,近几年来,遵义市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污染等问题。在讲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时,就举出学校周边的乡村,是如何加大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以草莓、蔬菜、水果和苗圃为主的专业村,让同学们进行思考讨论。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调查研究。通过讨论和实地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与乡土地理有机的结合,适时地穿插一些乡土地理知识,可以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乡土地理校本课程

乡土地理知识,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乡土地理各不相同。在教学的同时,适时地开发一些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可以充分发挥本地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结合当地的教育实际,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学生也能学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案例二:

《遵义红色旅游》校本课程设计

教学目的:

1 了解遵义文化和精神。

2 了解遵义著名的旅游景点(包括各县)。

3 了解家乡的风土民情和民间文艺、家乡土特产和民间传说故事。

技能目标:

1 养学生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2 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好奇心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提纲:

(一)遵义的自然地理概况。

(二)遵义的人口、民族和行政区划。

(三)遵义红色旅游。

1 文化(可以通过让学生搜集、归纳、总结、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来获取)。

2 。

3 线路(如泗渡赤水)。

4 著名景点(包括各县)。

5 旅游线路选择(根据旅客的爱好和旅游的方式,如自助旅游、团队旅游进行不同选择)。

通过实施校本课程,能改变学生同有的思维模式,拓宽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开设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