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行政学的特点范文

行政学的特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4-09 14:33: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行政学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行政学的特点

篇1

和难以命名“公共行政学”这门学科一样,关于这门学科的含义也无法得到明确的答案,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难以平衡公共行政学中效率和公平问题的关系。尽管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证实效率和公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共通之处,但它们之间存在的矛盾确实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我们常常顾此失彼,无法达到平衡。这样一对矛盾的存在注定了使得公共行政学无法建立统一的理论内涵。但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关于“公共行政学”的内涵这一问题,都提出了自己意见。例如,美国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学者戴维•H•罗森布鲁姆就是从管理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法律的途径三个方面来理解公共行政学的内涵的。这是他在经典著作《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的观点,也代表了他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观点,这既是对公共行政学这一学科的整体认知,也是对其无法融合统一的遗憾。而我国学者竺乾威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研究公共行政学的含义。他认为,美国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条是追求效率至上的管理主义学派,一条是追求公正的主义流派,这两种学派呈现出两种完全相反的研究视角,成为美国学术界的主流。

二、公共行政学的特点

关于公共行政学的特点这一问题,无法做出明确的回答,正如其名称和内涵无法定义一样。这使得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处于一种不确定的尴尬地步,但公共行政学作为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学科,还是具有某些特点。下面就从公共行政学借鉴的理论基础来谈一谈公共行政学的特点。公共理论学借鉴的第一部理论基础是1865年冯•史坦因所作的《行政学》。但为什么学术界不将这第一本著作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开端,而是将威尔逊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呢?原因在于冯•史坦因是从法律的角度来阐述公共行政的,而不是现如今大家公认的角度来理解。所以,一定程度上,《行政学》更是一部法律著作,而非行政学著作。但是冯•史坦因的著作在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历史上还是占据重要地位。后续的学者在进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时,大多是以《行政学》中的理论为支撑。如威尔逊在论证公共行政学的必要性时,大量引用了冯的研究成果;泰勒在创立科学管理理论时,其中也充斥着管理学的思想。以上这些都是法律在公共行政学中的渗透,可见,冯的《行政学》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公共行政学所借鉴的第二个理论基础则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如今的公共行政学的论著里,我们会发现其中充斥着大量经济学的影子,我们也很难避开经济学的思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者们更愿意用经济学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思想体系,许多经济学的理论被引入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当中,比如政府失灵理论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此学派完全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政治过程,丧失了公共行政学的本来面目,因此,这一学派被称为“官僚经济学派”。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学家开始扩展自己的经济学的研究理论,将经济学的理论进军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领域。这一方面的代表则是新制度经济学派,他们的行为使得经济学在公共行政学中占有了主动性和话语权,渐渐地,公共行政学成为了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三、公共行政学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篇2

【摘 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实证研究显示:“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更趋于多元、理性和务实,但同时存在功利性取向;在学习方面存在较多困扰,突出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方法不得当、效率不高三个方面;在处理人际矛盾的技巧上存在一定困扰;恋爱动机健康,性观念日趋开放;自我悦纳程度较高,性格乐观;社会公众应以发展的眼光和理念观察理解“90后”,从发展的角度引导“90后”。

【关键词】 西农;“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以后,“90后”群体以主体的方式步入大学校园,同时意味着高校教育者的思想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引导策略等将受到全面的挑战。当前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褒贬不一,且总体贬多于褒,多为成人经验建构的结果,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的特征刚刚显露,值得研究的空白很多,因此,任何随意的标签、定义,都是武断而轻率地结论。

“90后”大学生与前几代青少年相比,是成长环境最优越的一代,他们出生、成长在信息时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形成了新一代大学生独特的精神形象、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因此,评价“90后”的视角、立场也应有所改变,关注“90后”大学生发展,了解“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研究“90后”大学生引导策略,已成为各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2010年10月-2013年12月开展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思想动态滚动调查”。调查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所用问卷采用量表式测量方法,在内容设计上分四个维度,包括思想道德、学习、人际交往与恋爱、心理健康等。调查对象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级-2013级全体本科生,出生日期主要集中在1991年-1995年,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参与调查的学生共计20312人,占学生总数的92.3%,问卷有效率为96.2%。调查所得数据通过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

1、“90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的价值观更趋于多元、理性和务实,但同时存在功利性取向;“知行脱节”现象较为普遍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普遍关注政治,政治立场坚定;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对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充满信心;道德观清晰,思想活跃;关注和参与社会事件热情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83.7%的学生 表示“会积极争取入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横向比较和同一年级的纵向对比中发现,持“支持或基本支持”的比例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价值观方面的调查显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格是否高尚”、“能否干出一番事业”和“生活的舒适和安逸”四个方面成为大学生评判自身价值的最主要的取决因素;在入党动机方面,2010级以后,“追求理想和信念”的学生比例最高,其次是“增强就业竞争力或谋求仕途发展”。这些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更加理性和务实,同时也明显存在功利性取向。

“知行不一”现象客观存在,认知与实践的矛盾突出。例如,高达99.3%的学生认为“诚信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而在“考试作弊的”态度中,却仅有65%左右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作弊现象“反感,从不作弊”,另有41.3%的学生“为了达到一些目的,会动摇讲诚信的信念”。

2、“90后”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较多困扰,突出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得当”和“学习效率不高”三大方面

连续四年的数据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困扰均为学习困扰,这种现象,在大一期间尤为突出。例如,37.3%的学生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64.4%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后,自己在学习上“有点懈怠”或 “很懈怠”(以2013级学生为例),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加强;又如,大一期间认为自己“学习方法得当”的学生比例为46.7%,大二期间下降至40.5%,大三期间为69.2%,直到大四毕业,仍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大学期间“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2010级学生为例);更有69.8%的大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全校平均)。

3、“90后“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有清晰的认识,但在处理人际矛盾的技巧上存在一定困扰;恋爱动机健康,能以积极、正向的态度面对恋爱;性观念日趋开放,但缺乏必要的性保健知识

数据显示,99.5%的学生认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择友的角度呈现多元化,最注重朋友的内在素质和涵养,四个年级的学生择友最看重的三个方面为“道德品质”、“性格”和“处事作风”; 60.8%的新生“能换位思考,主动找对方化解矛盾”;34.7%的新生会“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产生的问题”,但同时只有47%的学生表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好”,72.6%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60.5%的学生喜欢一个人的原因为“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选择男女朋友最看重的依次是人品、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等内在素质;在大一时期即有过恋爱经历的学生比例为42.9%,而大四学生比例则上升到66.1%;明确反对“婚前同居”的学生比例逐年下降,而了解相关的性保健如“怀孕”、“避孕”等知识的学生比例不足一半。

4、“90后”大学生有积极的心理感受和较高的自我满意度;同学朋友等同龄人是“90后”最信任和影响最大的群体;面对心理困扰会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大一期间适应不良的现象普遍存在

90.6%的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有信心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91.2%的学生对自己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65.9%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其“大学同学或朋友”,遭遇各类困扰时求助的首选对象是同龄人,其比例为远高于“辅导员、班主任”、“父母等家庭成员”和“任课教师”等;94.3%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是一种积极的解决心理困扰的办法,在大学期间,约有10.8%的学生有过心理咨询的经历,1.1%的学生有过3次及以上的咨询,另有5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在大学期间“大幅提升”;44.6%的学生认为“有所提升”;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未能及时树立大学新目标,“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是大一新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大一学生最希望得到师长的支持和指导。

四、结论与讨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思想行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人际、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尽管他们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不成熟之处,但并不能改变其核心特征:“90后”大学生,属于健康成长、积极发展的一代青少年。

1、“90后”大学生认同主流价值,但价值观更加多元,思想更为自由

针对网络和媒体宣扬的少数“90后”大学生争议性事件,社会主流文化对“90后”大学生的批评和质疑从未间断,研究结果证实: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具有国家意识,认同社会主流价值。“90后”大学生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一代人,他们的成长历程与中国崛起的过程相互交叠,对国家有较强的认同感;同时,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平台,他们享受了比中国以往任何一代人都要丰富的物质、精神文化,从而形成了更加多元和矛盾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展现出个性独立、崇尚自我的精神形象,而这些,与社会公众对“90后”的角色期望出现了差异,导致一些社会公众对“90后”大学生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2、“90后”大学生观念更开放,个性更独立,行为更自主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90后”大学生接受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加广阔,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远远超过上几代人,调查显示,68.7%的大学生平时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为“上网”,传统的家庭和校园教育只是他们了解社会诸多方式中的一种,他们可以更加主动的猎取海量信息,并自由的进行甄别和判断,对各种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评判标准,认识和思考问题也越来越具有批判精神;同时,“90后”大学生的家长多为“60后”甚至“70后”,他们为子女营造了相对更加开明和自由的成长环境,在整体比较宽松的社会氛围里,造就了“90后”大学生更加独立的个性特点,更为自主的行为方式。

3、“90后”大学生自我悦纳程度较高,性格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

他们普遍对自我的满意度较高,拥有更积极的心理感受,这与他们所成长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90后”大学生成长的大背景,是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形象和地位极大提升等诸多积极的社会环境,他们拥有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机会,“90后”大学生拥有更为健康、稳定、快乐的成长条件,在物质和亲情上,他们都获得了较高的满足度和关注度,使得他们普遍幸福感较强,无论是对自身能力还是自我价值,均表现出较高的自信。

我们不能忽略“90后”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无论是心理成长还是人格完善都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90后”大学生呈现的各种问题,可以用“发展”这一概念充分解释,是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要发展就一定会有矛盾,有矛盾就必定会有问题,如调查中反映的“知行脱节”、“学业的困惑”、“适应不良”以及“人际和恋爱的困扰”,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90后”,用发展的理念去理解“90后”,从发展的角度来引导“90后”,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的关键时期;更应该放大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解读“90后”,他们才是未来的引领者,“90后”大学生,也终将与“80后”、“70后”大学生一样,被大众所认可,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万美容,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

[2] 王丽君.“90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3] 潘红霞.“9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与应对举措[J].中国青年研究,2014.6.

篇3

一、制度层面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的纵向流动方面,中国人的机会要比日本多。先秦时代的 “客卿”“食客”传统,汉朝的“举孝廉”制度和到了隋朝诞生的“科举制”使出身寒门的文人们也能够通过读书通过文学进入统治阶层,他们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也为他们的政治文学提供了绝佳的素材。一方面使得在统治阶层中出现了既掌握权力,有掌握文学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在日常的文学实践当中,注重文学的政治功能,倡导“文以载道”,在文学中承载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另一方面,底层的民众和文人有了创作文学以及寄政治于文学的精神动力,对国家、对政治的关心成为了他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学而优则仕”能够成为现实,文学和政治的目标指向最终一致。

而日本一只沿袭的是世袭制的政治制度,普通人没有上升到上层的机会。在《菊与刀》中,这样写道:“不过,日本从一开始就未能复制中国那种无等级的社会组织,日本所采纳的官位制,在中国是授给那些经过科举考试合格的行政官员的;在日本却授给世袭贵族和封建领主。”在隋唐时代,以圣德太子和小野妹子为代表,日本统治阶层从中国学习了很多治国理念。并在645年推行了大化改新,但是大化改新的焦点却在于中国完备而严格的律令制度,日本通过这些制度建立了封建的集权制度和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将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并且将中国的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严格排除在外。作为日本古代文学创作者的宫廷女官、隐士、平民等也就没有了通过文学创作上升的机会,他们关注的焦点也就不是国家政治而是身边的风花雪月和个人内心丰富的情感。而掌握文学的没落贵族阶层也随着军人掌政也失去了谈论政治的权利。

二、思想层面

两国在思想方面也有不同,首先表现在对于“政治”的态度上。

天是中华文化信仰的核心,是世间应该存在的规律,这种规律体现在道德、伦理等很多方面,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更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所以中国人对于政治和皇没有将其神化,而将其置于“天”这个最高概念之下。而且中国古代由于科举制等等制度存在,社会阶层和社会等级并不森严,有着传统儒家“兼济天下”的宽广胸怀的文人们也就会为了“天”和人民大众创作政治文学来抨击时政、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而日本的情况却不相同,日本人认为天皇是神,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在叶渭渠先生的《日本文化通史》中讲到:“古代日本人认为日本是神国,日本人是神的后裔,日本民族是天孙的民族,而崇拜太阳神的御子孙,即时作为先祖的皇帝――天皇。……日本人向来也有一个迷信,以为他们的国体,他们的民族,是世界上哪里都找不出来的,是神造的。天皇就是神的直系子孙,所以能够‘万世一系天壤无穷’……”所以在日本人心中,天皇是被神化了的,国家也被神化,作为维系国家运转体制的政治也就被神化了。谈论政治也就侵犯了国家和天皇的绝对权威,这在日本人的文化中是不会出现的。文学也就有了脱政治性的倾向。

这种思想的区别,也就导致了中日两国文人对于文学的“功能”的不同看法,从而导致对于文学的“焦点”的不同看法。在中国文人看来,文学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而且主张“诗言情,诗言志”评论“王政之得失”。但是日本人却将文学的功能定义为单纯地表达内心感受,追求艺术至上。如《古今和歌集》表现出了一种优美纤细、含蓄优雅的歌风,对于形成日本传统审美意识起了重要作用。编者纪贯之在序中强调,和歌是人的心灵与情感的产物,其社会功效是“动天地,感鬼神,化人伦,和夫妇”。从和歌的阶段开始日本人就将文学的焦点放在了自然的风景、情绪的波澜这些细微的事物上面。这种审美意识是与政治格格不入的,也就形成了日本文学的“脱政治性”这一显著特点。

除此之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处理方面,日本的统治阶层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而删除掉很多部分。如同第一点中提到日本没有引进中国的科举制度一样。儒家主张爱民的思想和中国的政治纷争以及吟咏政治的汉诗等等都被排除在外。日本的文学也就随之保持了某种相对的“独立性”,它的“脱政治性”也就作为“独立性”的重要一方面得到了保留。

三、结论

综上所述,日本文学在“脱政治性”这一点上,与中国文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不仅包括官吏选拔制度等等社会制度层面上的原因,在政治思想“天至上”和“天皇至上”的不同,社会理想上“兼济天下”和“各安其分”的不同,文学作用与焦点的“诗言志”和“动天地,感鬼神”的不同等等,都是中日两国文学在“脱政治性”这一点上不同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

[2] 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史.古代卷》[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3] (美) 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胡新梅译,《菊与刀》[M].北京:中华书局,2014.

篇4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WWW.133229.COm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请您谈谈这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是如何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发挥作用的。

篇5

[关键词] 高校二级学院 行政秘书 现状

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秘书既是院系行政管理层的参谋和助手,又是院系行政管理层与师生员工间的桥梁和纽带,是管理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在行政秘书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其工作任务繁重,缺少交流,容易造成许多问题的产生,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因而要对二级学院行政秘书工作的特点和现状进行探讨,才能更好地做好政秘书工作。

一、行政秘书的工作职责

我国高校行政秘书工作广而多,杂而乱,细而琐。因此,行政秘书必须明确自己职责,才有可能更好地开展工作。行政秘书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笔工作。主要负责学院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学院领导讲话稿、通知文件、申请报告、会议纪要等材料的拟草和校对以及学院新闻报道、学院网页更新、学术报告等宣传工作。二是人事工作。做好学院教职工岗位聘任、考勤、考核、奖惩、职称评定、人事调动等工作。三是日常行政工作。主要涉及日常行政事务处理,如文件档案管理和归档,会务筹备和接待、后勤工作,会议通知,消防安全检查、资产管理工作、;管理办公设施、办公用品;函电文件处理;信息资料的收发、整理及利用;处理突发事件、紧急事件并及时向院系行政管理层请示报告等。

二、行政秘书工作的特点

高校行政秘书主要是服务于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其特点主要有:

1.辅

辅是相对主导性来说的,一般来说,辅助就是在主导的领导指挥和控制下从旁帮助领导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作为行政秘书就是出于这样一种助手的位置,帮助领导完成其交待的任务和工作,这是秘书工作最核心的职能。院系领导不光承担行政工作,还要兼顾教学与科研,所以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各行政秘书对领导布置的工作及时完成,并对其进行跟踪和督促。对重要的事项要及时汇报和提醒,及时将院系教学情况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相关主管领导。

2.协调性

秘书协调是领导工作的补充和延伸,是辅助领导化解矛盾、理顺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保持最优化的过程。在高校二级学院中,教学行政管理的许多环节呈现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行政任务是在多个部门、多方面的配合下共同完成的。行政秘书恰恰处在校级行政管理部门、学院、教师、学生的信息交汇点,也是各种行政矛盾最集中的地方,所以高校行政秘书必须具备八面玲珑的协调能力,善于分析和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坚定而又策略灵活,行动果断而又处事稳妥,才能辅助领导处理好院系各种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和谐有序的工作氛围。以“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原则,上下沟通、协调左右、联络内外,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3.广泛性

事务繁杂,范围扩大,头绪众多是秘书工作的广泛性特点。从文件起草和会议通知等日常工作到为院领导出谋划策、参谋咨询,从与教学秘书、学生政治辅导员的配合到与本院院长、书记、各系主任以及与校办、人事处、教务处、保卫处、工会等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络、上下沟通,几乎包罗万象。这要求秘书人员从大量琐碎的工作中整理出头绪,统筹安排。培养自己的细心和耐心,有条不紊地安排工作。

4.参谋性

参谋是指出谋划策,为院系行政管理层提出工作建议和设想,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和方案,充当学院领导的“顾问”和“智囊”,及时解决领导遇到的难题和疑惑。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秘书是连接院系领导和各部门的桥梁,他们熟悉与教师教学、学生管理、科研工作相关的各项政策和要求,熟悉教学资源的实际配置情况,熟悉教学行政人员的秉性和各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环节,要积极收集整理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领导修改和重新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推动院系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当好领导工作的助手,协调领导处理党、政务,教学、管理矛盾,使领导可以集中精力开辟领导活动和决策,适时地为领导提出建设性方案,做好参谋工作。秘书人员要善于分析形势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增强预见性, 提高对谋略的实效性,把为领导出谋献策渗透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三、行政秘书工作的现状

根据行政秘书工作的特点,结合地方高校行政秘书的实际,我认为,二级学院行政秘书工作容易出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工作任务多而繁琐

二级学院的行政秘书工作头绪较多,工作范围几乎涉及到二级学院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工作,除了要完成各类文件的登记与传阅、各个会议的通知、各种来电来访的接待和处理之外,还要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各项任务。同时,要与不同的教师和学生接触,及时处理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且还要兼职处理相关的教学任务和党务工作,工作内容没有定性的规定。实际工作中涉及的任务远远超过行政秘书这个岗位职责。因此,行政秘书虽然天天忙、月月忙,但年终总结时却是“忙忙碌碌无头绪,兢兢业业没成绩”。

2.工作得不到重视

二级学院的行政秘书平时工作十分繁忙,通常感觉是上班像打仗一样,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经常是几件事情一起干。无论做得多辛苦,领导总是认为这是你应该做的,并且在年终绩效考核时,行政秘书得优秀者却凤毛麟角。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你都得为他们服务,如果服务不好,往往会遭到投诉,或是责骂等,因而没有被重视,得到的回报也少。付出与回报往往难成正比,导致有些行政秘书心里有牢骚,肚里有怨气。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心理极易产生,抱怨自己进错门、上错岗,情绪郁闷,工作没劲。

3.工作晋升机会少

二级学院的行政秘书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秘书专业出身,很多都是一些引进人才的家属或是子弟,从事行政事务一般很难升到高级职称,往往只是评到一个中级职称就到了瓶颈。现实中,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秘书的培养工作往往不受重视或缺少关爱。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交流,缺乏工作的职业规划和指导,对于未来不知何去何从?前景渺茫!正是由于定位模糊,前途不明,导致行政秘书大多思想不稳定,态度不积极。导致部分行政秘书缺少工作的激情,不深入学习研究相关知识。

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秘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行政秘书要转变思想观念,明确角色定位,树立服务意识,不断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广泛阅读书籍,增进知识的积累,做到时时虚心,处处留心,事事用心,从多方面、多角度强化自我工作意识的培养。同时,以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的工作态度,踏实工作,与时俱进,为学校和学院健康、快速地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