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8 17:40: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年级班级
学校指导教师
企业指导教师
论文题目
选题依据与
意义
1研究背景及意义
电子商务在近几年的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它在商业运营发展中发掘出来新的方式,从某些方面来看,已经推翻了我国传统的营销方式,从空间和时间方面让双方的商业交易更加的便捷和自主。医学药品是当代人民的必需品,所以更加需要和当展齐行,也向电子商务的方面发展,也可以让我国人民享受到方便实惠安全的服务。现在我国社会的医药企业的大部分已经开始上电商进行发展,也已将开始了医药电商平台的搭建工作,而且成功申请了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资格。我国目前对于互联网药品交易政策已经越来越允许,所以一些相关人员认为我国的医药业的电子商务的进展也在顺利地进行中。所以很明显的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也是顺应国家风向的表现。但是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需随着时间和经验的沉积才可以更好的服务我国的人民。在数据看来,我国的线上药品销售额度在不断增长,但是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时间过短,对于国外的经验借鉴也不足,所以现在的网上交易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药品是关乎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安全的东西,所以必须建立健全我国的药品制造流程,形成完善的监督监察体系制度,编制可行的行业规则,才可以在网上药品销售时将问题降到最低,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交易信息的安全服务,才可以让购买者更加放心的对药品进行购买,对购买体系的信任度提升,从而促进消费者对于网上购买药物的信任度,使其习惯于网上购买的这种方式,医药行业也应该在这种电商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药品的质量和自身的服务,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发展状态,促进我国医药电商的顺利发展。
作为与大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行业,医药行业在社会发展在哪个备受关注,其自有长久的生命力与良好的占空间。经济发展新时期,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发展迅速,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也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重点。医药行业在“互联网+”的新思维下也开始了转型。电子商务对行业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不容胡思。但是在“互联网+医药”的背景下,医药行业除了积极做好相关的业务开拓和烦,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较多,存在这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将根据我国医药行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现状,探讨先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医疗产业使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和人身安全的产业之一,其发展稳定并且可持续。大规模普及互联网导致网络商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交易方式。近年来按照中国网络商业研究中心的数据,医疗销售产业的网络商业正逐年成上升趋势。国家大力发展格式医疗网络商业,并为此出台各项政策。然而,发展医疗网络商业模式并非一夜之间就能完成。对信息链和物流链进行优化整理,网络药品销售管理的完善,信息采集系统的搭建,相关政策的不断深化改革,也是21世纪社会发展经济的关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Holger(2015)指出医药电商想要良性发展就要制定完善的互联网商业监督法律法规,并且让电商企业对其严格的遵守。一定要对网上的药品信息进行严格的监督控
制,仔细审核的广告和信息,严格监督和管理我国互联网交易和互联网信息服务。
Kubiak
Włodzimierz(波兰)在2005年指出,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基础就是创新,也是促进医疗行业的保障水平的途径之一。它对医学专业的后续发展和人类寿命的长短和质量起着尤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研制新的药品并且使其服务与人类,而且创新发展医药行业经营模式,使他服务于人民,有利于人民。
Abraham
Schwab(2010)指出,我国的经济结构在改变,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所以医学教育也不能落后,跟随时代的脚步进行改革创新,需要创建出适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制度,着重培养我国专业人才,增强人才的实践和科学的利用力。现在是互联网主导发展的时代,随着我国的驻点医师被更加的需要,国家更应该完善我医学培养制度,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促进国家稳定的发展。
2.2国内研究现状
赵莎莎(2018)通过对电子商务这一领域的各方面条件的深入研究,发现了电子商务要想健康发展,一方面十分需要良好的经济水平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符合行业现状的各种数据分析结果,同时,还需要对产业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整理。
刘秋风,田侃(2018)提出线上的那些药品网店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应该不断完善内外部的管理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依照法律要求,严格按照行业行规,不断深化道德责任感,就会形成一套科学的药品网店的管理模式。
孟令全(2011)曾提出,企业财务管理在现如今的经济环境下,对各企业的电子商务有了新的要求,同时,为了能够给各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带来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就需要不断深入了解网络财务的安全保障系统,进而不断完善与提高。
张鸣鸣(2017)通过研究,认为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现代,大众的目光正时刻注意着医药在网络上的商务发展。那么这些企业想要发展壮大自身,想要在这个市场行业有自己的立足之地,那么,就要找好出发点。消费者是奠定网上医药店铺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用户,才能不断发展自己,这就需要企业从用户方面出发,多为消费者考虑,不断完善自身服务体系,为广大用户提供值得信赖的商品,同时,不断创造安全可靠的财务交易环境,以及商品信息平台。
查阅的主要
文献
[1]丁汀.
B2B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J].
财会学习,2019(01):115-116.
[2]孙同祎.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体药店网络发展风险分析[J].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9(01):215.
[3]侯文华,杨丹丹.
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医药供应链创新发展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9(03):3-5.
[4]沈子渲.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1):159-160.
[5]赵敏,原超,李朝霞.
大数据背景下医药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的提升与探究[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6(01):45-48.
[6]安永强.
医药零售网店建设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18,20(08):244.
[7]赵莎莎.
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互联网+”因素分析[J].
黑河学院学报,2018,9(04):64-65.
[8]韩玉.
国外连锁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Walgreens为例[J].
商业经济研究,2018(12):94-96.
[9]孙志政.
医药电子商务的现状与拓展空间[J].
上海商业,2018(06):13-14.
[10]李红梅.
“互联网+医药”下的侵权保护研究[J].
法制与社会,2018(23):212-213.
[11]刘秋风,田侃,沈夕坤,赵娜娜.
“互联网+”背景下药品流通O2O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8,15(04):447-451.
[12]龚璇.
浅析我国医院电子商务系统的发展现状[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0):71.
[13]孟令全.
医药电子商务的新医改效应[A].
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9.
[14]孟令全.
基于医药电子商务的医药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A].
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8.
[15]谢虹.
我国医药行业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分析[A].
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融合与创新——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第29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2011:5.
[16]于小燕.
我国医药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初探[A].
香港康健医药有限公司.2017年博鳌医药论坛论文集[C].香港康健医药有限公司:,2017:1.
[17]胡海波.
中国医药电子商务:困局与出路[N].
科技日报,2011-12-18(002).
[18]王莉.
医药电商监管借他山之石[N].
21世纪药店,2013-04-22(001).
[19].
600亿元医药电商蛋糕,你准备好了吗[N].
21世纪药店,2013-05-06(A02).
[20]史万奎.
医疗电子商务是终点站[N].
医药经济报,2013-09-20(002).
[21]王淑玲.
医药B2C生长态势[N].
医药经济报,2016-05-02(F02).
[22]明美.
吉林大药房医药电子商务O2O营销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7.
[23]虞峰.
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在现代医药分销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6.
[24]张鸣鸣.
BH医药企业“互联网+”环境下医药电子商务流通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17.
研究内容
本文根据我国医药行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现状,探讨先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2
医药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探讨
2.1医药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探讨
2.1.1医药行业的销售
2.1.2医药电子商务模式现状
2.2基于SWOT的医药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探讨
2.2.1医药行业市场潜力
2.2.2医药电子商务发展前景
2.3基于SWOT的医药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分析
2.3.1医药行业市场潜力
2.3.2医药电子商务发展前景
3
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条件与制约因素
3.1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
3.2医药行业电子商务发展制约因素探讨
3.2.1技术信息有待优化
3.2.2多层安全隐患
3.2.3成本居高不下
3.2.4政策法规配套不足
4
优化医药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4.1优化信息链和物流链
4.2完善网上售药管理
4.3搭建信息收集体系
4.4推进相关政策改革
结
论
研究方案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以及SWOT分析法,围绕对“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等内容进行了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与总结,为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过程中永达SWOT研究法,基于SWOT的医药电子商务模式发展以及前景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写作进度安排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所在系意见
系主任签章:
年
关键词:中药产业 发展模式 营销
引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源于自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药学实践的精华,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产业更是构成我国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以及我国新医改的实施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使人们对中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中药产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医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缺乏协调、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科研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中药产业的科学协调发展,应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结构、创新发展模式。
1.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伴随着我国产业政策及对中医药支持力度的增强,我国中药产业产值连续多年增长超两成。200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为1192亿元,2010年达3172亿元,年均增长22%。2011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达4170亿元,其中中成药产值为3300亿元、饮片产值为870亿元,总产值较2010年增长31%。2005―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2005年、2010年及2011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7.0%、25.5%和28.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呈逐年递增之势,发展态势平稳,但其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与近年来医药行业的高速增长相比,略显不足。
我国中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突显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链中各产业环节的发展不协调,缺乏统筹规划,整个产业链急需进一步优化与整合;中药科研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中药营销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指引和拉动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挥,整个产业链的构建和产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各产业环节中,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高,导致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模式构建
针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优化结构,我认为必须创新思路、构建新的发展模式――以“中药科研”为核心、以“中药营销”为拉动力、以“中药工业”为主体、以“中药农业”为基础,充分发挥营销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指引和拉动作用,大力拉动中药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2.1中药科研
中药科研及创新能力是中药产业科学快速发展的核心因素。截止2005年底,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累计涉及中药发明专利数为8355件,截止2010年底,授权累计涉及中药发明专利数为23348件,年均增长23%。目前,我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3000多项,而外国在我国申请的中药专利却高达1万多项。洋中药占我国中成药市场的份额已达1/3,对我国的中药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可以看出,我国的中药发明专利数量较少、质量较低,中药科研及创新能力较弱。因此,保障我国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核心影响因素入手,不断提升中药科研及创新能力,增加发明专利数量、提高发明专利质量,走质量和数量并重的科研之路。
提升我国中药科研能力的关键在于创新中药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高层次中药科研人才,同时不断创新中药科研体系,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目前,我国中药科研创新的主体仍集中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中药企业由于人才、技术及信息等资源的缺乏及科研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使其创新能力提升较慢,在整个产业创新中的贡献不足。而科研机构偏重于基础研究,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低,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药科研创新领域还需进一步拓展,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领域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新需求。中药在防治重大、疑难、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科技攻关成效还不显著。
2.2中药营销
中药营销既是中药产业发展的起点,又是终点,在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药产业的发展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中药产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市场的要求,以市场为起点,收集市场需求信息,指引产业科学发展。中药科研、中药工业及中药农业产业环节的发展都必须以市场信息为依据,并通过营销全面协调各环节的发展。因此,营销在整个中药产业链的发展、优化与整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营销环节要大力开展文化营销,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药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同时加快中药企业的品牌建设,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中药的需求,大力拉动“中药工业”及“中药农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中医药文化建设首次被纳入中医药工作重点任务之中并得到快速发展。同时,我国深入开展了“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创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大大提高了社会对中药的认知度。但是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差距。在中药营销环节中,要进一步深化中医药文化内涵研究、加强中药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力度,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形成“信中药、爱中药、用中药”的浓厚文化氛围。
2.3中药工业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产业政策及对中医药支持力度的增强,产业的联合、重组,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加快,产业的集中度、规模化进程日益明显。2009年,中药行业前100强的产值占全部中药行业工业销售额是27.1%,到2011年已上升为33.7%。但是,可以看出我国中药工业的规模化水平及集中化程度仍然较低,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速度,必须要加强现代中药工业体系建设,加大中药工业企业的重组力度,提高行业规模化、集中化程度。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新药的研发中,从而增强产业活力,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2.4中药农业
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多以农户和小型种植企业为主,二者都属于分散种植的小规模生产组织形式,容易存在管理不当、农药残留等方面的问题。为保证中药材质量,必须要加快中药材质量标准建设、加快中药农业的规模化,进一步推进现代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用GAP标准规范其栽培与种植。这对于从源头把握好中药材饮片及中药产品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中药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中药产业必须要抓住机遇,深入分析我国中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创新思路、整合与优化产业链,高度重视中药营销对整个产业的指引和拉动作用,构建适合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中药产业的科学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祺、刘盈.我国中药产业链问题及成因分析.《中国中药杂志》,2010
[2]姚震宇.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7
关键词:合川区 市民 中医药 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86-02
Abstract:To learn about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mprove it in HeChua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We used methods,like randomsampling,questionnaire,collectingstatisticsby investigating.The citizens have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daily life but not sufficient on the concept,they may have the confidence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hile it is too poor.The paradoxical realization fo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ill exists with the highly interest though limited access to acquire the knowledge related,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s influenced by the regional factors, especially teenagers know little about the common sense of Chinese medicine.We can see from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medicine has a huge space for development and it can not be taken apart from the government's strong support and social recognition.
Key Words:He chuan;People;Chinese medicine;Recognition
中医学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成功经验,并在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使之升华。我国是中医文化的发源地,几千年来,中医学在中华民族的祛疾治病、养生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炎黄子孙的智慧结晶。而中医学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面临着新的挑战,它的传承与发扬问题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一千多年以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学、中药学等中医学科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成长,有着及其鲜活与旺盛的生命力。该调查旨在了解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认知情况,希望可以为提高市民中医药认知度、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地方
合川区各个医院,包括合川中医院、合川人民医院、合川保健医院、合川城关镇医院,主要地点为合川中医院。
1.2 对象
各随机抽取5所医院的市民1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50份,有效425份,回收率90%,有效率85%。
1.3 调查内容
自行设置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认知度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基本认识和兴趣、对中医药的态度及对中医药发展现状的建议。
1.4 调查方式
以5个医院的患者为单位,各随机抽取若干的100名市民,如实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和填写注意事项,问卷当天收回。
1.5 分析工具
用Excel录入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 statistics 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对中医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92.31%的市民认为中医是一种治病方法,7.69%的市民认为中医辅助西医治疗,全部都认为中医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2 对中医药优缺点的认识
在对中医药优点的看法上(此题为多选),市民认为中医药的优点在于“副作用小”的比例最高,达到88.46%,其次是认为中医药“能根除”人数比例占73.08%,认为“价格比西药低”的人数比例占50.00%,认为“疗效好”的人数比例占34.62%。而在对中医药缺点的看法上(此题为多选),84.62%的被访者以“味道不好”为中医药的缺点之一,其次有73.08%的被访者认为其“煎服不方便”,另外有73.08%的被访者认为中医药“服用时间长”,65.38%的被访者认为中医药“不能治疗急诊”。
2.3 中西医对比下对中医的重视度
当自己或亲人生病时,73.08%的人选择中西医结合,15.38%的人选择西医,11.54%的人选择中医。对于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前景,被访者中过半人(57.2%)认为未来中西医发展趋势是中西医结合。综上所述,大家最为看好的是“中西医结合占主导”这种医疗方式。
2.4 获取中医药知识的途径(此题为多选)
65.54%源自课本报纸,61.54%的人源自医生介绍,61.54%源自亲友介绍,42.31%源自电视广播,34.62%源自其他途径。
3 分析
(1)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日常应用有一定了解,但对中医药理念认识不足。由于我国小学、中学、高中的基础教育主要是以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为基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比例不足,特别是中医文化在基础教育中更为鲜见。市民对中医缺乏了解,同时在青少年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方面多侧重现代医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与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隔膜。
(2)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信任度不够,但对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有信心。调查中发现,被访者中选择生病时先看西医人数是先看中医的1.33倍,说明合川区市民对西医的信任度高过中医。然而在对中西医未来的发展前景的看法上,57.2%的被访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占主导”,说明大家对中医未来的发展有美好的憧憬与充足的信心。造成这种思维的可能原因有:①目前社会医疗环境大都以西医为主,客观上造成了中医的弱势状况。②近几年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态势良好,政府开始加强关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中医药发展前景的期望。
(3)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兴趣较高, 但他们获取中医药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依然是课本报纸、家人或朋友。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因为:①中医在养生调理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②市民接触到中医药知识的方式较少,多为医生、家人或朋友。③中医古籍晦涩难懂,文言文功底浅显者不易明白其中道理,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4 讨论与建议
(1)对市民认为的中医药缺点进行改进,不仅要在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应用和推广上加大力度,还应改进中药口味和整顿中医药市场,更多地投入到对中成药的开发中,更好地发挥中药简便廉验的优点,加大中药市场的管理力度,加强药品价格的监察力度,保证中医药健康发展,以此来提升人们选择中医药的心理趋向。
(2)增加中医药知识的基础教育和加大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政府应对充分认识当代教育不可忽视古代文化的重要性,提高普通市民的语言文字功底,尤其是文言文水平。在教科书的编写上引入正确的中医观念,在语文课本中适当添加一些中医故事,如“神农尝百草、钱乙一味黄土救太子、扁鹊见齐桓公洞察入微的中医望诊”等,它具有故事性与文学性,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趣味的方式来了解我国灿烂的传统中医文化,提高学习传统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可通过接受度较好的电视广播进行与中医药有关的电视节目(如:拍摄纪录片、电视剧、综艺节目“养生堂”)等形式的宣传。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互联网宣传中医药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式之一,比如开设相关的官方微博,宣传一些中医药知识,向大众普及简单易懂的中医基础知识。
(3)医生在患者就医时应多向患者宣传中医,向患者普及一些中医知识,诸如:养生、保健之类的;多组织义诊活动,面向所有市民,利用外用宣传橱窗等载体深入社区及周边地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政府应倡导出版社严格审核,发行最接近原文意义的医古文翻译本(即白话文版本),使其不失其义。同时引入正确的中医观念,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使中医药文化平民化、大众化,纠正大家对中医的偏见、更快更好地将中医药推向合川区市民。
5 结语
从该次调查来看,中医药的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但其需要政府加大对中医的投入和重视,大力倡导,建立强有力的政策和方针,让中医得到足够的经济支持,增设中医研究机构。同时也需要对市民加大宣传力度,将中医药文化投入到青少年的教育中,使中医药的发展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 陈少仕,邱晓堂,谢小曼,等.海南省社会公民对中医的认知和需求现状调查[J].新中医,2010,42(8):147-148.
[2] 符美玲.重庆市社区中医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重庆医科大学,2012.
关键词:蒙医药;蒙医药特色;发展概况
中图分类号:R2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6-0004-06
Abstract: Mongolian medicine is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Mongolian people,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ongolian medicine makes a certain contribution to the health of the nation because of its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rich experi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medicine ,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medicine by consulting the Mongolian medicine research literature.
Key words: Mongolian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 Mongolian medicine ; development situation
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多年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医药,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及丰富的临床经验,除多用天然药物以外,还有灸疗、火针、药浴、放血等多种特色疗法[1]。蒙医药特有的治病法则、天然和安全等特性赋予的潜在市场利润使其在医药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蒙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目前蒙医药发展还存在规模小、人才短缺、需求量少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蒙医药发展,加强蒙医药文献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加强蒙医药科研工作及蒙医药相关宣传工作,充分开发利用蒙医药饮食等,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有效医疗服务要求,笔者提出促进蒙医药发展的几点建议。
1 蒙医药特色
1.1 独特的理论体系
蒙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是蒙医药继承发展的根本。其显著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为主导[2],即以阴阳五元学说哲学思想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蒙医学认为疾病种类虽然繁多,但病因上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协日乌素、粘”等6种因素,称为“六基症”,本质上分为寒热2种[3]。蒙医理论认为三根七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并且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三根七素学说在蒙医学理论中居为核心理论。所谓三根是指赫依、希拉、巴达干。蒙医理论认为三根在人体内以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存在,如果三根失去平衡,则会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七素是指食物之精华、血、肉、脂、骨、骨髓、(经血),也包括滋养这些物质的元素,七素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的最基本单位,也是人体三根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蒙医诊断主要是通过望、问、切三诊,问诊以询问患者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病史、体质等;望诊注重面色、形体、五官、皮肤、头发指甲等;切诊以切脉为主。治疗原则上结合饮食起居、患者体质、生活习惯、四季给予治疗[4]。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把这些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蒙医特色理论,提高蒙医诊疗水平,用蒙医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2 丰富的文献资源
千百年来,在蒙医药学系统理论奠基与传承发展历程中,形成并保存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具有系统的医学体系和重要的医学典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脉诀概要》《药物识别》《甘露滴珠》《甘露临证鉴别论诊疗集》《识药晶鉴》等一整套蒙医药著作;此外还有《巴莎森制药法》《医法海鉴》《蒙药正典》《甘露医理》《实用蒙医药学》等著作[5]。这些文献是蒙医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蒙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临床和新药开发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情报来源。蒙医药丰富的文献资源使蒙医药学日趋完善,形成了具有鲜明北方民族医药特点和地域特点的近代蒙医药学。
1.3 丰富的药材资源
据统计,蒙药材品种多达2200余种,较常用的有1342种,其中植物类大约940种,用药部位包括种子、果实、根及根茎、全草、枝叶、花等;还有菌藻类14种,昆虫类、动物类大约290种,矿物类大约98种[6]。其中黄芪、麻黄、肉苁蓉、沙棘等多数药材是内蒙古著名的地道药材。此外,具有药用价值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6种,保护植物40种[7]。如此丰厚的蒙药资源是蒙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
1.4 独特用药方法
蒙药在品种方面具有地方特点外,其用药原则、药材的加工炮制方法,配方、用药及药引子等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蒙药用药上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用药原则,重视地道药材及对药材的正宗采集加工炮制方法。如热、温性药材晒于阳光下或火烤,凉、寒性药材风吹或阴干。在蒙药配方中,90%以上药味为生药,极少数药味炮制也是轻微从简[7]。与此同时,蒙医临床用药特别注重药引子。由于蒙药药引子在医疗实践中功用独特,它能够引导药物快速并准确达到病灶,因此蒙医对症所用药引子很多,如奶油、牛奶、红糖、黄酒、白酒、马奶酒、绵羊肉汤等。这些奇妙的药引子造就了蒙医药特色药引子文化[8]。蒙药的独特用法使得蒙医药研究更加有必要。
1.5 蒙医特色疗法
蒙古族的先民不仅积累了诸多药材、成药治疗疾病,也发明了很多颇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早在两千年前,蒙医的“七十二脉放血”、震脑术、皮疗法、马奶酒疗法就已经成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疗法之一[9],此外还有如酸马奶疗法、色布苏疗法、矿泉疗法、针刺、灸疗法、拔火罐疗法、冷热敷、正骨疗法、药浴、蒙医火疗、茶疗、蒙药熏蒸、盐浴等。蒙医赞巴拉道尔吉火针、温针疗法、蒙医正骨术、熏鼻疗法、乌拉灸术、焖汤疗法、红柳灸疗法等蒙医特色疗法没有被遗忘,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
2 蒙医药发展现状
2.1 蒙医药规范化、标准化不断完善
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了蒙医药现代化进程。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蒙医药标准不断完善。2007年,建设了GLP实验室,即优良实验室规范实验室,制订了《蒙药材炮制规范化研究》《蒙药制剂规范》《蒙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及《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使蒙医药标准更系统化。
在蒙药品种调查与整理方面,我国曾对蒙药进行过一定规模与范围的资源普查,对蒙药进行了标本采集与鉴定工作[7]。例如,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野生蒙药用植物的调查证实,库布其沙漠地区含有丰富的蒙药用植物资源,共有蒙药用植物29科,49属,51种、1亚种、2变种[10];对新疆厄鲁特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进行普查证实,新疆厄鲁特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共有42种[11]。
在单味蒙药的品质评价研究及蒙药成方制剂规范化质量标准的研究方面,《内蒙古蒙药材标准》收载蒙药材322种,《内蒙古蒙成药标准》收载103个品种,《内蒙古蒙成药标准》补充本收载100个品种,《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收载蒙药材57种、蒙成药145种。还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成药标准汇编》收载了十几个品种的蒙成药;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了4种蒙药材,12种蒙成药。
在蒙药材考证方面,《蒙药学》共收载蒙药543种,附墨线图333幅;《蒙药志(上)》共收载蒙药152个品种,并附墨线图195幅和彩图146幅[12]。
在蒙医治疗方面,开展了《蒙医名词术语规范》和《蒙医护理标准》《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汉译》《蒙医传统正骨操作规范》《蒙医传统疗术操作规范》《蒙医疗术标准穴位图谱》等标准化项目[7]。
2.2 蒙医药服务机构不断健全
国家和积极推进蒙医医疗机构建设。据统计,旗县级以上蒙医医院或蒙医中医医院94所,其中三级以上19所,二甲以上54所[13]。目前,已形成了以2所自治区级蒙医医院为龙头,16所盟市级蒙医机构为骨干,90所旗县级蒙医机构为基础,其他各类医院蒙医科为补充的庞大服务机构体系[13]。在蒙药制剂机构方面,有54家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蒙药制剂室。配制剂型有丸剂、颗粒剂、汤剂、胶囊剂、片剂、合剂、散剂、酒剂等,具有6000多个蒙药制剂注册批准文号[14]。此外,在蒙药产业方面,有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赤峰天奇制药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库伦蒙药厂、内蒙古乌兰浩特中蒙制药有限公司等中蒙药制药企业25家[15]。这些医药服务机构的完善,不仅改善了患者就医难的问题,也为蒙医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
2.3 政策扶持推进了蒙医药发展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第八条“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中提到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党的“十七大”和“十”都提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11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弘扬中医药文化,研究部署“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推动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交流经验,研究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路和方法[16]。此后,又相继出台了《自治区推进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食品药品安全内蒙古建设方案》《自治区蒙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等相关条例。《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中医事业发展的决定》,涵盖了蒙医药产业政策、投融资机制、蒙药材标准、蒙药材炮制、蒙药制剂和蒙中药材种植基地规范化建设等。并把蒙药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列为一项内容,加快了蒙药标准化建设步伐,明确了蒙药产业及蒙医药发展方向,提出了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14]。这些法规为蒙医药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3 存在问题
3.1 蒙医药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
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蒙医药人才队伍是蒙医药学传承与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首先,不少资深的蒙医年事已高,他们优良的医疗技术面临一定的失传风险。其次,在高校当中,研究生数量不足,造成承担科研课题的导师无法顺利进行研究或对研究进行深化,减少蒙医药学研究的后备力量[17]。再者,设立蒙医药学院或专业的大学招生规模有限,满足不了医疗机构对蒙医药人才的需求,严重影响了蒙医药整理、研究和传承等工作。
3.2 蒙医药产业化发展程度低
蒙医药产业化发展存在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科学的营销手段、缺乏国内市场销售网络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2008年全国蒙药专业生产企业只有5家,行业产值不过2亿元人民币[18],表明没有足够规模的蒙药企业。一方面,相对国内中药产业而言,蒙药研发过程及产业化步伐较缓慢,基础研究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透彻,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符,生产和科研相脱节,存在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脱节的情况[19]。在销售环节,蒙药没有直接商,导致蒙药的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掠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整个蒙药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对此,亟须加强蒙医药的基础研究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的研发路径,努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适应现代工业需求形式的高端民族医药精品,使蒙医药产业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快速发展[20]。
3.3 蒙医药需求受限
长期以来,由于蒙医药的覆盖范围较狭窄,受地域、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消费者对蒙药的认可度不高。绝大部分蒙药局限在以内销售和使用,在全国各地的销售很少。据孙畅教授的调查,全国有高达73%的汉族人民并不经常接触蒙药,有近25%的人根本就没有接触或听说过蒙药[21]。可见蒙药被认可度小,需求量少。此外在供给上,蒙药产业出现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消费者对蒙药的了解不够深入,而引起需求量少。
4 蒙医药发展对策及建议
4.1 蒙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及电子信息化研究
蒙医药古籍文献是蒙医药知识的主要载体,如《四部甘露》《秘诀补遗批注》《秘诀宝源》详载了蒙医药核心思维、核心观点及诸多方剂,为蒙医临床诊疗技术和经验提供了文字依据。蒙医药古籍文献、经典著作是蒙医药学研究的命脉,保护研究古籍文献,继承创新蒙医药最基础的工作,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8]。
大量的蒙医药古籍文献为蒙医药学文献电子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浩必斯嘎拉图提出[22],建立蒙医药学文献电子数据库的原则是立足具有相关专业高校,面向社会,既要考虑蒙医药文献数据库的合理性,又要保证数据源的完整性,并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先进性,符合蒙医药学专业和蒙医药学文献的发展趋势。此外,程鸿等对蒙医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案[23]。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蒙医药数据库、蒙医药信息网络、虚拟蒙医药研究机构和蒙医药远程教育网络、蒙医药智能化信息平台,形成蒙医药信息化的网络体系,不仅避免文献古籍的遗失,也可以便利人们随时查阅[24]。
在蒙药材信息化方面,“常用蒙药材数据库应用系统”收录了326种常用蒙药药材和516首方剂信息,使用该应用系统能够便捷地查询常用蒙药的基本信息,为蒙药数据挖掘搭建了良好的基础平台[25]。因此在蒙医药其他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4.2 紧抓教学,加强蒙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蒙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蒙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长期追求的目标。教学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应建立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加强教学实力。做好蒙医药科研、开发蒙医药科技工作,特别是在医疗科技领域中,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科研人才放在现代化发展的全局性重要位置,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医战略,不断培养大批的蒙医药人才[26]。让广大教师在扎实的蒙医药学理论知识基础上,紧抓教学质量,培育出一代代蒙医药高等学历人才,使蒙医药人才更加丰富,对于蒙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3 遵循蒙医药发展规律,加强蒙医药规范化研究
蒙医药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蒙医药现代化研究必须遵循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律,不得将现代医学理论生搬硬套,强加在蒙医理论之上,必须要将蒙医药特有的发展规律和现代科学方法有机结合来研究蒙医药[27]。虽然经研究者们经多年努力,在蒙医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不够完善,导致迄今为止,蒙药还没有真正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28]。因此,将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合理应用于蒙医药的研究中,规范蒙医药标准,加快发展创新步伐,是蒙医药走向世界的基础。
4.4 合理开发蒙药资源,积极推进种植、养殖资源
蒙药源问题是困扰蒙医药产业化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蒙药材多为天然产物,虽有地广物博的药材产地,但也因长久采集或环境因素等易导致药材匮乏问题。另一方面,蒙药广泛采用珍稀动植物入药,比如藏红花、麝香、羚羊角等。由于国家对珍惜动植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大,蒙医药产业化生产遇到药物原材料缺乏的窘境。对此,在传统理论指导及实践基础上,以现代科学方法及手段开展蒙药材研究,充分利用药材资源[29],同时针对稀有物种药材,需要积极栽培绿色药材,用生物防治手段,建设无污染药材基地和人工喂养动物,培育地道药材,推广优良品种[9]。
4.5 加强蒙医药相关宣传工作
首先,应立足于做好蒙医药宣传工作;其次,再面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全面宣传蒙古族的文化传统与习俗,不断向社会展示蒙医药的博大精深和疗效,发挥蒙药和保健品的优势[21]。如今,辽宁省82所各级蒙医医疗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30],在蒙医药全国性发展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这对全国范围内推进蒙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6 开发利用蒙医药饮食
蒙医饮食疗法分为食物和饮料两大类。食物类包括粮食类、肉食类、油脂类、乳食类、蛋类等;饮料包括水类、奶类饮料、茶类、酒类等4类,总计包括近200种饮食[18],不少饮食长期以来被蒙古族人民用于预防及治疗疾病。在蒙医饮食疗法研究中,元代蒙古族医学家和营养学家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饮食营养和食疗医学的集大成之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疗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营养学专著[31]。此书中把日常饮食分为谷物类、禽类、牲畜类、鱼类、蔬菜类、瓜果类、副食类等7大种类,并且对食物的性质及功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不仅附有170余张图,还把饮食营养学与药理学相结合起来,给后人研究和探讨蒙医饮食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2]。如酸马奶,蒙医传统经验用于滋补和调护身体,如今“酸马奶疗法”的研究已证明了酸马奶对高血压、冠心病、瘫痪、肺结核、慢性胃炎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非常明显,其开发利用潜力很大[33]。此外还有蒙古奶茶、奶食品、肉类食品的医用开发也在不断研发中[34]。
5 小结
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以及同自然界、疾病做斗争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在防病治病方面日益凸现出他的独特魅力。人类对于医疗保健“同归自然”的呼声更为蒙医药的开发研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蒙医药的发展既要讲特色也要讲优势。因此,振兴和发展蒙医药,推进其研究与开发,是历史的潮流、时代的需要。我们应更好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借鉴其他民族医药的发展经验,更加深入研究与开发蒙医药,更好地保持和发挥其特色与优势,坚持标准化,实现现代化,不断进取,使蒙医药为人民的保健康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圆,尚远宏,刘超,等.蒙药的历史与研究现状、发展前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2):282-285.
[2] 玉荣,布仁巴图,赵百岁.论蒙医药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6):69-71.
[3] 王玉华,色仁那木吉拉.蒙医药学概述[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5,37(1):48-52.
[4] 陈留柱.加强内涵建设发展蒙医药事业[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 20(8):54-56.
[5] 布仁达来.蒙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19(5):68-69.
[6] 刘程惠,胡文忠,何煜波,等.中华民族医药――蒙药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76-11478,11536.
[7] 乌兰.蓬勃发展的内蒙古蒙医药事业[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 16(7):1-6.
[8] 包温泉.蒙医药的继承创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8):58-60.
[9] 毕力夫,吴岩,常福厚.继承和发展蒙医药,加快蒙医药的研究和发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3):186-189.
[10] 姜春义,铁龙,哈斯巴根,等.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野生蒙药用植物的初步调查[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5,34(3):65-68.
[11] 巴音达拉,嘎日桑敖力布,哈斯巴根.新疆厄鲁特蒙古族药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3):1-4.
[12] 周桂坤,关金凤.蒙药的历史渊源、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1):6-9.
[13] 乌兰.世界传统医药瑰宝、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医药[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9):1-5.
[14] 王玉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筑牢蒙药梦――蒙药产业化发展趋势[J].北方药学,2015,12(12):131-132.
[15] 李啸浪,焦爱霞,唐萍.贵州民族医药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亚太传统医药,2013,9(7):1-3.
[16] 包梅花.发展蒙医药文化推动蒙医医院长足发展[C]//北京中医医院.2013京蒙蒙中医药高峰论坛论文集.通辽,2013:254-257.
[17] 韩牡丹.如何发展蒙医药事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15(37):132.
[18] 杨丽梅,杨丽莉,张璞,等.少数民族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思考[J].前沿,2012(1):164-166.
[19] 高宇航.内蒙古蒙医药开发利用现状、发展前景刍议[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7):4464-4467.
[20] 杜江.中国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1,17(10):70-71.
[21] 武小兰.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5):16-18.
[22] 浩必斯嘎拉图.内蒙古医科大学图书馆建立蒙医药学文献数据库的构想[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6):14.
[23] 程鸿,李.基于学科导航的蒙医药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108-110.
[24] 吉木斯,阿拉腾巴根.探讨蒙医药学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8):56-57.
[25] 马运运,郭静霞,毕武,等.常用蒙药材数据分析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构建[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2):170-172,177.
[26] 于连云.加快蒙药开发研究,实现产业化步伐的若干对策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1,11(2):56-57.
[27] 毕力夫,乌仁图雅,吴岩.蒙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是蒙医药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4):256-258,263.
[28] 吕振兰,王雨梅,孙鑫鑫.蒙药产业化发展浅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16(12):79-80.
[29] 特布沁.中国蒙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和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5,43(1):102-104.
[30] 齐秀珍,齐宝山.强化蒙医药管理,走突出蒙医药特色和优势发展之路[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10):72-74.
[31] 鄂兰秀,额尔德木图,程立新.《饮膳正要》蒙医学理念探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4):331-336.
[32] 忽思慧.饮膳正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8-23.
关键词:教育援非;交流与合作;传统医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65-02
A Strategic Study on Chinese-African Cooperation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Abstract:As the African-aid Base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UTCM) has hosted numerous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programs for African countries based on its own disciplinary advantages and cooperative experience with African region.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ast Africa-oriented programs conducted by TUTCM,focusing on the wide cooperative prospect in Chinese-African traditional medical field and how to enhance their exchanges and partnership by taking the MOE program as a platform.
Key words:Educational Aid for African Countries:Exchange and Cooperation:Traditional Medicine
中国与非洲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2006年双方一致同意共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12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今后3年将继续扩大对非援助,其中包括实施“非洲人才计划”,为非洲培训3万名各类人才,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18000个,深化中非医疗卫生合作等举措。2013年3月,主席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着重强调了中国与非洲的特殊传统友谊,非洲与中国相互需要,并指出中国将积极实施“非洲人才计划”,加强对非洲的技术转让和经验共享。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部重视中非人文交流,鼓励高校对非开展联合科研、密切学者专家交流、加强中非各国在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给予院校支持。天津中医药大学多年来积极开展与非洲的合作,入选“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成功承办了多期教育部为非洲举办的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培训了200多名非洲学者与官员,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丰富的对非合作经验,为加强中非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做出了贡献。
一、项目实施情况概述
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教育部援外基地,自2001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了8期教育部援非项目“药用植物研究和开发高级培训班”、2期“传统医药发展与管理高级研修班”、3期“非洲西医师针灸高级研修班”和3期“中国・加纳药用植物研究与发展专题研讨会”。2009年10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经过精心准备,援外项目――第七期“非洲药用植物研究和开发高级培训班”走出了国门,踏上了非洲土地,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隆重开班;2010年,第8期“药用植物研究和开发高级培训班”又一次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成功举办;在前两次成功办班的基础上,2011年,我校承办的教育部援非项目――第一期“非洲西医师针灸高级研修班”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隆重开班,受到了非洲学者的热烈欢迎。
同时,作为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国内唯一一所医科院校,天津中医药大学与非洲合作院校加纳大学迄今已承办了3期“中国・加纳药用植物研究与发展专题研讨会”。其中,第二期于2012年在加纳大学举办,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援外项目涉及生源国别多,学历层次高,以博硕士研究生为主。现已培训了来自加纳、肯尼亚、喀麦隆、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卢旺达、津巴布韦等30个非洲国家200多名非洲学员,反响热烈,效果良好。通过承办多期援非项目,对非洲传统医药发展现状及趋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更好的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推动中非统医疗领域合作提供了依据。
二、中非传统医疗领域的合作前景
(一)传统中医药在非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非洲人民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中医在非洲很受欢迎,特别是在治疗非洲一些诸如疟疾等流行病方面,中药显示出特殊的疗效,受到非洲人民的青睐。很多非洲国家政府非常支持中医药在本国的发展,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肯尼亚政府就允许中医自由经营,为此还在卫生部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中医事宜。至于中医不可或缺的中草药,肯尼亚政府也是大开绿灯,全部允许从中国进口;南非也成立中医协会,为发展中医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二)以援非项目为契机,为非洲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传统医药人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来中国学习中医的非洲各国留学生已颇具规模。他们的学习时间短至3个月,多达5年,有的人还继续深造,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天津中医药大学从1988年至今,来自非洲的留学生数量就已经达到60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30余人,他们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困难,与中国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参加同样的考试,认真钻研望、闻、问、切的各项要领,许多人希望学成归国后用中医帮助本国人民。至今,天津中医药大学通过承办各期教育部短期援非研修项目,已为30多个非洲国家培养了200余名传统医药人才。
(三)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为中非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支持
当前,很多非洲国家政府为了发展国家战略,丰富传统与替代医疗形式,逐渐把传统医学视为医药卫生的战略组成部分,开设专门机构,开始建立药品控制委员会作为传统医药/补充与替代医药的专家委员会,颁布传统医药/补充与替代医药的国家政策和国家计划,并将其作为国家药品政策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一些传统医药推广、教育培训方面的策略,如协助成立系列传统医药、医师协会,尝试对传统医师进行注册并立法,在大学建立相关专业,制订和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政策和措施等等,以求对传统医药行业的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同时,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公共机构认识到传统医师在提供咨询、支持、和对贸易治疗师进行培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非洲还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中草药国际市场
随着政府、医疗界对中医认识的不断加深,很多国家允许中医医师考取行医执照,获得合法地位。而非洲市场大多数药品依赖进口,因此中医药在非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非洲国家拥有许多有别于中国传统医药的传统医药技术,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传统中医药能够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医药取长补短,共同研究开发出中非相结合的传统医疗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传统医药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以使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共同受益。非洲传统医药及传统中医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凸显了中非传统医药各自的优势,满足了非洲国家人民的医疗需要,更多地着眼于非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中非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加强中非传统医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几点建议
1.以教育部援外项目为平台,增进友谊,加深了解。援外项目为中非在传统医药与药用植物等领域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研究与开发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要以承担教育部的对非教育培训项目为契机,积极参与教育合作与交流,增进中非国家在传统医药研究领域的了解和交流,加深友谊。
2.宣传政府奖学金项目,拓宽招生渠道。由于非洲各国传统医药教育匮乏,目前人才培养仍主要依靠国外教育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援非工作的不断扩展与深入,政府更加鼓励中医药走出国门,将融合了中国传统智慧以及现代科技的传统中医药介绍到非洲。应充分利用援非项目,积极宣传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拓宽招生渠道,为非洲学员来华深造提供信息,鼓励更多的非洲学生来中国学习传统医药学。
3.利用政府支持和学校优势资源,为联合科研提供技术支持。应充分利用政府支持和学校优势资源,以非洲合作大学、院所、机构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为其大学讲师、实验员提供药用植物样本分析,利用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等便利条件,积极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合作领域进行科研合作与人员交流,对中非联合科研的开展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
4.发挥传统中医药学优势,推动中非在传统医疗领域的合作。中国和非洲在传统医药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群众基础。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院校中唯一的中国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的20所中方合作院校之一,将继续以教育部援非项目为平台,加之自身在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等领域的优势及重要影响,在对外中医药教育、交流与合作工作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医、针灸以及传统医药学在非洲的传播与发展。同时应吸收非洲传统医药的精华,推动中国与非洲国家在传统医疗领域的合作,使传统医药成果惠及更多的非洲人民。
参考文献:
[1]万秀兰.非洲教育发展区域化战略及其对中非教育合作的政策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13,(6).
[2]姜忠尽.第二届“走非洲,求发展”非洲论坛论文集[C].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李薇.全球治理视角下的教育援非:问题与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11,(3).
[4]吴卿艳.国际教育援非的发展、问题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05).
[5]梅新林.积极开展教育援非,促进中非合作交流[J].浙江教育科学,2006,(6).
关键词 中药产业;优势;现状;对策;安徽亳州
中图分类号 F4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98-03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ozho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LI Lei 1 ZHAO Dan-dan 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in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 2 Fenghua Middle Sshcool in Bozhou City of Anhui Province)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develop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ndustry in Bozhou City,the resource superiority,TCM processing advantage,brand and market advantage,talents of TCM,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dvantage and policy advantage of Bozhou TCM industry were analyzed,an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planting base and scale,implementing brand strategy and strengthen the standardization,promoting the innovation,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CM sales and service system,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CM extending industry and product propaganda work were proposed in allusion to the questions of small-scale cultivation,less competitive of enterprises,deficiency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ce,quality problems of processing sectors,brand awareness was not strong and the TCM industry extension products had not been effectively develope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ndustry;advantages;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Bozhou Anhui
中药产业作为中国的传统产业,具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一直以来中药都以毒副作用小、标本兼治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欢迎。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亳州以其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和适合的温带季风气候为中药材的进一步种植与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0年地级亳州市组建以来,亳州中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中药材小规模种植开始朝规模化方向迈进,中医药制造业也稳步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更是借助国家推动千亿元产业基地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建设,加速了中药产业的更快发展[1]。但在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中药材种植规模小、企业竞争力不强、中药研发力不足、加工环节存在质量问题、品牌意识不强和中药产业的延伸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发展等问题。该文对亳州市中药产业的优势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亳州市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亳州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1.1 中药材种植基本情况
亳州是全国著名的“华佗故里,药材之乡”。全市共分布中草药171科,401种,其中矿物类、植物类、动物类分别有13、295、99种,其他类有3种。植物类295种分属于107科,动物类99种分属于64科。当地常年种植超过200种中药,形成了毫芍、毫菊、毫花粉、毫桑皮四大道地药材,是全国白芍、白术、、丹皮、桔梗等药材的主产区。截至2012年,全市的中草药种植专业村数量达到了800多个,中药材种植面积逾7.3万hm2,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0。有药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1家,市级33家,有企业种植基地24个、种植专业合作社43个、种植大户96个,并建立了安徽亳州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中药材示范区,形成了相对集中的规模化生产基地,亳州市中药材种植正朝着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1.2 中药材生产加工和企业发展情况
毫州市中药制造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医药制造企业101家,其中58家通过GMP认证,截至2012年,68家规模以上医药制药业实现产值近133亿元。中药饮片加工集聚发展,已初步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加工产业集群,年生产能力35万~50万t,约占全国的30%、全省的70%。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饮片加工企业88家,其中75家通过GMP认证[2]。中成药制造企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市有13家中成药制造企业获生产许可,其中10家通过GMP认证,形成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和品牌。中药批发企业数量多,目前亳州已获得医药批发经营许可企业98家,其中通过GSP认证61家。
1.3 中药流通稳步发展
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全国规模最大、上市品种最多、交易最为活跃的中药材专业市场,2012年中药材年成交额突破220亿元,是国内中药材价格的风向标。投资新建的目前国内标准最高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康美(华佗)国际中药城,为一个集“贸易、会展、旅游、检验检测、信息、金融服务、物流配送、办公、配套商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医药行业集散中心。总投资24亿元的武汉九州通亳州现代中药物流园项目也达成合作协议。此外,亳州是“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医药专业型示范基地”和“中国中药饮片出口基地”,13个产品获得名牌产品称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8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和7届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形成了鲜明的展会个性和良好的品牌效应,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1.4 中药科技不断进步
亳州在发展中药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将科技放在重要的位置,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中药产业的推动力。亳州现有涉药CNAS认证检测中心1家,国家级中药类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4家,承担国家和省级中药行业的各类项目和课题100多项,获得支持资金逾7 000万元,开发了葛酮通络胶囊、疏风解毒胶囊等10多个国家级新药。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目前全市的100多家企业都和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的合作关系,中药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
2 中药产业优势分析
2.1 传统的资源优势
亳州市从东汉末年就开始种植中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栽培历史悠久,中草药资源丰富。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逾7.3万hm2,占全国的10%左右,种植品种400余种,新开发品种200余个。自加入WTO以来,中药材原材料的供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3],同时国家也正在对药材产地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制定指纹图谱质量标准,要求中成药生产企业在选择原料时必须从产地固定、符合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标准的地区选择,这给亳州中药种植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2 中药材加工优势
亳州有着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涌现了一批各具优势的饮片加工企业,同时也拥了有一大批技术熟练的加工炮制工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亳州拥有了同仁堂、济人、九方药业等一批规模化的龙头企业,为亳州中药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通过发展基地、实行订单农业及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既保护了农户的利益,提高了农户的种药积极性,又发展和壮大了企业,目前饮片加工正逐步向精制饮片、特色饮片和出口饮片方面发展,毫州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饮片生产和集散地。
2.3 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素有“中华药都”之称的亳州,是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中药材贸易中心,有着巨大的“药都”品牌优势。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和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的举办,将亳州中药品牌推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2.4 强大的商贸流通和市场优势
毫州现有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最广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20多个乡镇中药材交易市场,有遍布全国的中药材销售网络和人员,40余个医药工业企业组成的中药产业集群和上百万人从事中药产业的生产、加工、经营,这些营销企业和经营户是亳州中药产业销售的主力军,为建设大规模中药材基地和中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5 中医药人才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
亳州中药产业的发展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亳州市从事中医药产业的人员数量不断增加,该市有近5 000人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有3 000多名中药饮片生产熟练技术工人,中药材种植熟练药农10余万人,毫州中药科技学校和毫州职业技术学院每年输送药科专业毕业生近200人,与安徽中医学院等院校的合作,更为亳州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此外,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亳州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产学研的深入开展和更多的研发平台又加速了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亳州的中医药发展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的景象。
2.6 良好的政策环境
亳州中药产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政策环境。2009年以来,亳州市制定并开始实施《2020规划》和《亳州市“1125”药业企业振兴与提升计划(2010―2012年)》,着力构建中药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围绕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中药材种植业发展、饮片加工业发展、交易市场发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品牌体系建设等8个专题,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制定相关具体措施,加快亳州中药产业发展[4]。
3 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中药材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化和基地化
亳州中药材种植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生产仍然以分散种植为主,规模化、标准化面积不足,且生产中还存在生产方式不精细、农药残留污染相对严重,经济效益低,无法从源头上保证中药质量的问题,不能适应国家及市场对中药产业发展的要求。此外,GAP产地和品种认证少,对药材品牌不重视,对市场的供求信息把握不准确,不能够有效地抵御自然风险。
3.2 中药材生产企业竞争力不强
亳州市虽然医药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较少,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大。此外,中药生产企业的科技水平较低,多是对中药的初级加工,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不能够脱颖而出。
3.3 中药研发力量不足,加工环节存在质量问题
亳州中医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新药研发力量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中药市场份额大部分来源于原材料,成药和植物提取物所占比例很少,中成药的附加值比较低。在中药饮片加工方面,由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生产水平低等原因,造成了产品质量不稳定、炮制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削弱了中药的市场竞争力,且加工过程中生产企业还存在着一些违法现象。
3.4 品牌意识不强,中药材产业的延伸产品未得到有效发展
有着丰富中药材资源的亳州,虽然种植面积大,但缺乏品牌意识,除毫芍、毫菊、毫花粉、毫桑皮四大道地药材具有较好的地理标志保护外,其他很多本地药材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商标保护。此外,亳州的中成药很少形成知名品牌,除六味地黄丸和复方丹参片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和品牌药有着较好的销售外,其余中成药都没有很好的品牌做支撑。中药产业的发展也没有很好的与本地其他资源相结合,亳州有着成熟的白酒产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饮食品种,中药产业与这些产业的结合必然能推动本地经济和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4 中药产业发展对策
4.1 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朝基地化和规模化生产
亳州传统的散户种植,分散的经营模式,既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也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应用和集约化、专门化经营[5],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化、规模化建设至关重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更是要从源头做起,巩固已有药材生产基地,在重点发展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等具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品种外,进一步扩大药用原材料的种植面积。采用“农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鼓励药企建立地道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促进中药材种植的基地化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政府也应加大对药材种植户的补助和扶持,解决扩大种植的资金问题,提高种植药材的兴趣和收入,带动药材种植的积极性。同时,也应适应市场需求,引进药材新品种,推广普及配套技术,最终建成一批集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亳药种植园,形成以亳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带动全省,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药材及药用原材料作物生产体系,为亳药加工提供充足原料。
4.2 实行品牌战略,加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与监管
中药产业品牌化建设在提升产品竞争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的龙头企业集群,加大对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着力打造本土知名品牌,提高中药材市场竞争力。加强医药企业的建设,突出科技强企,充分发挥中药龙头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产品研发、新产品生产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工程,培植和打造中药材特色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区,重点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6]。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GAP规范化,加工GMP标准化,经营GSP流程化的标准生产、加工与经营。加强对化肥农药等的使用监管,严防高毒农药、伪劣化肥影响药材品质安全。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操作管理,确保药材安全高效[7]。加快药企的GMP认证步伐,依法加强药品经营许可管理。
4.3 加快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中药产业创新发展
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对中药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获得了国家和投资者的青睐。亳州只有加快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才能获得国家更多有关方面的支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也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在良种繁育、新药研发、人才培训等的攻关。不断增强中药科技研发能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发展药业经济的重要作用,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全力推进中药产业的科技创新。
4.4 健全中药产业销售市场,完善中药产业服务体系
加快对亳州的中药材交易中心进行重组与整合,努力向中药物流集约化、规范化、现代化迈进,把亳州中药材市场打造成全国最大、一流的药材集散地。逐步建立完善的中药产业服务体系,成立专业的人才队伍,引进先进设备,创立中药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成立专业化的服务组织,负责为企业公司注册、投资咨询、医药管理(包括为国内外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机构等立项审批、GMP认证、新药项目注册等提供咨询或代办服务)、技术管理、技术培训等,推进亳州中药产业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健全,推高整体竞争力。
4.5 推动中药延伸产业的发展及产品的宣传工作
亳州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无疑为亳州的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可打造“特色农业观光游”、“特色农事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将单纯的农业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可兼顾药材基地与旅游观赏两大功能。同时,作为神医华佗的故乡的亳州,可充分利用“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文化品牌效应,将中药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结合起来,突出显示亳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养生保健特色,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对亳州的关注[8-9]。构建亳州“中医药、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产业体系,把亳州打造成为特色突出、文化厚重、涵盖广泛、产业发达的养生之都。充分发挥中医药博览会的作用,扩大对外交流,在中药产业投资继续升温的条件下[10],邀请和吸引更多的药商和药企来亳州投资设厂,将药博会办成亳州形象的展示会,进一步树立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的品牌形象,推动亳州中药产业的全面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马安国,周明华,刘中敏.亳州市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科技,2012(1):14-15.
[2] 马灵珍.亳州地区中药饮片行业现状调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86-89.
[3] 刘亚明,杨波,冯前进.关于我国中药行业加入 WTO 的市场分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3):53-55.
[4] 姚震字.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7,38(10):759-763.
[5] 邹大光,潘卫三.传统中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和理论分析[J].中国药事,2012,26(3):221-223.
[6] 甄宇鹏.中药产业发展前景简说[J].经济前沿,2003(1):67-68.
[7] 黄春前.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现代化的探讨[J].健康必读,2013,12(5):271-272.
[8] 张蕾,周秉根,张静,等.亳州市中医药养生旅游开发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35.
关键词:药学类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对策研究
大学毕业生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关乎国计民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紧密相连[1]。就业工作也是高校的生命线。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建立健全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和基础性作用,深入挖掘岗位,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来强化就业指导。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对帮助药学类大学生了解国家政策、行业发展现状,增强自身求职择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中更好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药学类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高等医药院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国内多所中医药院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医药产业是广东省的九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新型战略产业,“南药”享誉国内外。得益于本省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相较于其他中医药院校,我校药学类各专业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率多在99%以上,就业单位60%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近三年的毕业生薪酬待遇略低于广东省水平。多种因素对我校药学类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包括医药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行业的整体收入水平、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定位、毕业生的自主选择等。针对毕业生求职中普遍存在的“找到一份工作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现状,结合对数百名毕业生求职过程观察,发现职业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就业竞争力不强、求职主动性弱等问题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全程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中的困惑,进一步提升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2药学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文献调研发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国内多数高校都是一门隐性的边缘化课程,医药院校也多如此[3]。我校药学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采取就业指导课程、座谈会和个别指导等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控性不强,很难形成一整套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系统化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相对滞后,学习时效性不强。我校药学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集中安排在大三下学期,主要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三大板块,每个板块设一次实践考试,课程内容较为集中,理论性较强,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2)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形成系统化,学生无法掌握全面的就业知识。就业指导主要是课程,缺乏对于就业政策、职业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职业选择等及时、有效的引导,以至于部分学生甚至在毕业离校时都对就业办事流程一知半解,很难实现从大学到社会的角色转换。(3)就业指导工作参与面不够,队伍结构单一。学生就业指导具体工作主要由毕业班辅导员承担,辅导员在长期的就业指导实践中,不乏案例和经历,但缺乏系统性的培训,理论知识有所不足,无法掌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认知匹配程度,在精准就业推荐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整体就业指导队伍力量薄弱。(4)学生参与就业的主动性不够,就业指导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历经多年的就业指导工作实践,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到高校举办宣讲招聘会的热情高涨,但是学生参与度并不高。从开始的千挑万选不着急定工作,到后来诸多用人单位岗位虚位以待而学生却觉得一岗难求。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大学生求职呈现出从众心理日渐明显,寻找工作岗位的主动性不强等特点。
3全程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构建与实施
在医药行业人才紧缺现实情况下,药学类大学生并不愁工作,近几年来的就业率都处于较高水平。从医药产业转型升级长远来看,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药学类人才仍然是任重道远。(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中心的整体建设。就业指导分为群体指导和个体指导两部分,就业指导课程是群体指导的关键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质量。第一,在课程开设前可针对学生的职业选择意向和现状进行初步调查,有助于后期教学效果评估。第二,课程内容设置也应相当统一,拟定授课大纲集体备课可以使课程教学系统化。第三,理论学习中穿插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展示、模拟面试和小额创业实践等,有助于提升课程的趣味性。第四,每年至少筹办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求职大赛等竞赛,进行求职前全方位模拟实战,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等职业能力培养。(2)扩大就业指导人员配备,促进师生齐参与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冗繁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多方面人员参与,队伍组建中需要整合多方面资源,充分调动师生、校内外的积极性,主要有五方面人员。一是毕业班辅导员作为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开展日常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职业价值观,讲授求职面试技巧、心理调适和指导就业等。二是专业课教师兼任人生导师,开展药学类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指导,增强实践技能,引导大学生了解医药行业发展趋势,提升专业自信,后期开展就业推荐等。三是历届校友作为朋辈指导,通过母校回访经验交流不仅加深校友和母校之间联系,还促进在校大学生了解医药市场发展前沿,引导毕业生开展职业规划。四是用人单位的加入,建立与用人单位招聘工作相关人员之间的联系,用人单位将需求和文化渗入校园,加强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有利于达成双向选择。五是学生干部骨干的带动作用,学生干部参与招聘流程,承担一些事务性工作,激发学生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主动性。(3)按照大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就业指导阶段化分解的模块建设。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共四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模块一:新生适应阶段。大一是学生专业兴趣培养的重要阶段,适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结合医药行业发展新业态和新常态,定期邀请院、校学科带头人/专业课教师开展新生专业思想教育,传递学科专业动态和行业发展现状,让新生了解所学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计划、教学进度安排、核心课程、就业前景等,端正学习态度,认真规划大学生涯。模块二:职业认知和能力培养阶段。大一下学期至大二开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适合开展职业认知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医药企业药品生产线见习、药材市场和野外实习、生涯人物访谈等其他社会实践,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今后的工作环境,进一步了解药学类人才的市场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就业所需的职业情商、学习能力等素养。模块三:职业定位和决策阶段。大三、大四时心智已趋于成熟,面临实习、就业等一些问题,适合回顾前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基本形成职业定位,初步做出职业选择。进行系统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梳理,分为觉知与承诺、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决策目标、行动、再评估六个环节。与此同时,整理求职相关技能储备,如了解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法规、求职程序、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和礼仪、心理调适等,提升与求职相关的技能。引导学生关注多渠道就业相关信息,如公务员、考研、出国留学、事业单位和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需要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假期参加实习,进行职业的探索和初次匹配。模块四:就业和创业指导阶段。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实习和找工作。通过整合资源,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举办宣讲招聘会,极力为毕业生营造就业机会,激发学生就业创业积极性。借助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等机会,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择业程序讲解,就业信息跟进、就业统计,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帮扶等工作,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4)采用“互联网+就业”模式开展线上下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平台建设。就业指导工作要完善网络就业平台建设,加强就业信息的有效共享。充分运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结合国家“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等重大战略,推进就业指导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线上采取微信、QQ、飞信、邮箱等平台,开设“就业服务部”微信公众号、博客,筹建就业指导工作网页,及时更新就业工作动态,就业信息。线下由学生会干部组建就业服务部,在大三、大四各专业设置就业信息联络员,落实就业岗位信息的及时、准确。此外,每季度编辑与一期就业指导刊物《职刊》,每年举办一场就业知识展,围绕求职过程中就业政策、就业观念、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三方协议签约、求职注意事项等图文形式进行宣传。(5)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整合资源,加强学生、高校与企业之间有效沟通。我校药学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历经近十年的积累,已与全国150余家医药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通过学生“走出去”到药企、医院、中药材种植基地参观学习,身临其境地了解了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内容,丰富了专业知识学习,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拓宽了视野。通过把用人单位“请进来”,邀请医药企业人力资源部、生产部、研发部等多部门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组织架构和岗位特征的了解,减少了岗位选择的盲目性。(6)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促进专业化建设。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战斗力不仅体现在组成的多样性,更体现在专业化、专家型队伍的建设。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创业指导师的培训来实现就业指导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基本做到让人人都持证上岗[4]。注重增加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外出培训机会,持续更新就业指导理念,促进就业指导实践性。(7)更新毕业就业观念,促进多地区、多渠道就业。随着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已进入低起薪阶段,用人单位在选人时不再唯学历,而是唯能力[5]。从我校近三年药学类大学生的就业去向看,毕业生宁愿低薪扎堆在珠三角地区,也不愿意去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医药企业,人才流向分布极其不均匀。同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毕业生到西部边远地区工作,参加“三支一扶”、应征入伍、鼓励自主创业等,但是近年来少有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应征入伍,选择创业的人数也不多。接下来的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毕业生加强就业择业观念教育,鼓励具有开创、吃苦耐劳精神的大学生到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就业;营造创业氛围,大力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参与自主创业。药学类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复杂的系统,需要学校、学院、学生与企业多方联动,目前还在探索中积累经验,通过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必将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增强就业工作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云华,佟小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2):144-145.
[2]姜雪岩.中医药院校就业指导的现实困境及体系构建策略[J].商业经济,2014,21(11):121-123.
[3]姚其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刍议[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2):59-61.
[4]郑俐.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7):95-97.
自拟高校大学生生学习力情况调查问卷,涵盖学科学习观点、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力水平和影响因素等维度。对调查员统一培训,按照统一调查方法和填写标准,采用不记名的自我报告开展调查,统一发放问卷,当场收回。数据分析和统计调查表经专人审核,剔除不合格问卷。采用SPSS15.0进行分析。
2结果
2.1学习毅力情况
调查显示,在第一课堂中,学生上课情况:72.8%认真,21.1%有时认真,6.1%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学习习惯,心踏实不下来”,仍然有相当大部分同学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呈现出心不在焉的状态,很难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35.33%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习惯不好,经常处于临时抱佛脚的状态,22.76%的学生是“想好好学,但管不住自己”。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必要的自我调控意识,对自己的学习特点缺乏了解。26.54%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依赖教师的安排和监督。
2.2学习自律性情况
2.96%的学生承认经常不上课;29.8%学生承认上课有时开小差;能按时完成老师作业的有88.22%;其次,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课外时间,大学课程的安排相对于高中生活来说比较轻松,上课时间少,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但也有部分学生并没有利用好充足的课外时间。调查数据显示,50%男生利用大部分的课外时间,在宿舍打游戏,吃饭都是叫外卖;40%以上的女生的课外时间,都是进行逛街、唱歌、看电视剧等娱乐活动。再次,大学生对图书馆、实验室、体育设施等学校资源利用不充分。很多大学生很少去图书馆,甚至有学生大学四年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偶尔去和很少去图书馆的学生分别是31.64%和44.06%;45.33%的学生在课余喜欢网络游戏;21.03%的学生在课余在宿舍呆着或睡觉,学习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这么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都被学生白白的浪费掉,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教育资源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2.3学习动力状态
66.70%的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63.55%的学生和70.20%的逃课学生是因对专业或授课内容不感兴趣而不去上课;26%的同学认为不懂得科学规划大学学习生涯,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24.56%的同学不知道所学知识对长远发展有什么用;78%的同学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36%的同学不清楚所学专业是否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也不清楚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2.4学科学习基础
调查发现,11.31%的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差,特别是高中方向是生物方向的同学,面对大量的化学课程表示无法适应;22.52%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方法不对,又没有提升的途径。在化学、外语、专业理论基础等课程学习中,学科学习基础显得尤为薄弱,加上学习动力不足,有17.6%学生对学习中遇到困难听之任之或不知所措。
2.5对学习条件的认知情况
73.0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耐心解答问题;然而,62%的同学从未跟老师沟通过,20%的只是偶尔聊聊,只有18%的同学经常和老师探讨学习问题;43.02%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评价“教师讲得不好”的占18.25%;36.26%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态度一般,9.35%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38.04%的学生希望老师多给予学业上的指导;58.13%的学生反映自己的学习常常与学校安排的活动发生冲突。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缺少认同感,不按教学计划要求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综上所述,由于自觉学习的能力不足,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学习心理知识,学科学习基础力不强,学习能力匮乏,教师的学习力培养意识和能力欠缺,导致目前大学生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如不能合理的分配学习时间)、学习态度不积极、专业兴趣不是特别浓厚等,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学业生涯规划不足等。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这些学习问题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而学生所获得的学业指导帮助大多通过辅导员班会、任课老师授课过程中的零碎指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3以加强学业指导为路径提升学科学习力
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学科学习力薄弱,不但直接影响学生自身学习效果,也将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并成为困扰中医药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障碍。因此,要解决学生学习力不足的问题,亟需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加以教育、引导、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得到合适的、科学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力水平,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3.1加强学习指导
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提升学科学习动力。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广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讲座及研讨辩论等学术活动,开拓其对本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视野,树立专业信心,进而引导学生确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同时,结合学科知识的运用,加强对学生学习价值观的教育,增强社会意识、国家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揭示本专业的文明价值和伦理意义,引导学生对学科、专业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科学习的动力。
3.2重视学生在学业上的发展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导、咨询与服务,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加强个性化的学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习辅导与学业指导,包括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从专业方向选择、课程选修、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业困难的学生赶上教学进度,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学业有成。
3.3探循学科学习规律
关键词:中药专业;人才需求;专业调研;专业改革
中药专业系淄博职业学院2008年新上专业,为准确专业定位,完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本院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开展了为期10个月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调研明确专业对应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相关行业或企业的社会需求,明确专业服务面向;通过分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开发课程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提供依据;掌握相关企业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确定专业服务岗位(群);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行业背景
高职中药专业对应的行业为中药行业,涵盖中药研发、生产、销售、种植、鉴定及使用。根据有关部门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市场需求将持续保持旺盛势头。研究表明,中国医药市场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5大医药大国。其中中药产业是中国医药产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1]。中药行业也是中国国内赢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在整个医药行业内部,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2]。《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出台为中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3]。
山东省是有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的医药大省,中药行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以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
二、调研基本思路、方法及内容
为使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我们深入与本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行业、企业、医院等单位沟通,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提出专业改革思路和建议。
调研方式选择集体走访、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电话访谈、座谈会、查阅文献等方式;调研范围主要选择本地区及国内知名的中药企业、各级医院、药品销售单位等;调研对象包括生产企业的一线工人、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医院的药师、药剂科主任,医药药品销售单位的销售人员、销售经理以及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等。调研内容包括:行业企业对中药专业人才需求、人才结构现状;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研;行业企业发展前景分析、衍生出的新岗位及新专业;企业对课程体系设置要求及建议;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三、调研结果及专业建设建议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组建以中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为主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及时把握行业需求及变化,以此为出发点确立和动态调整培养目标,是进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智能型的第一线工作者”,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技能培养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宽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在中药生产、销售、服务第一线从事中药生产、服务、销售、用药咨询及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知识型技能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目前,淄博职业学院正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课程设置仍以学科课程模式为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在中药专业专业调研、职业岗位调研的基础上,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和兼职教师共同选取本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协作需求,通过师生合作、校企合作提炼共性,优化中药专业的专业设置。山东为医药大省,随着新医改方案实施和医院药房的剥离,本校中药专业学生在药店、医药公司等销售、使用领域就业会逐年上升,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要求提高,我们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将本专业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同时应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要求,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细化课程内容,针对相应的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设置的课程既能支撑专业教学,又能支撑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将学历教育与培训考证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国家劳动就业制度的规定,结合行业新的岗位设置方案,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本专业的实施性培养计划,实现“双证融通”的目标和要求。
(三)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
学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开发中药专业校本教材,丰富教材形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材、教案、授课演示文稿、在线学习课件、实习案例、习题集、参考书等),建立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2009年中药专业建设团队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现代中药发展、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实训教材,将原有若干科目(中药调剂技术、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分析)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实训的课程。下一步课程开发亦可以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使其具备实践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应按照中药行业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本院中药专业现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校外实训基地13个。就现有实训基地情况,结合专业调研结果,我们认为校内实训室功能尚不完善,我们拟以原来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初步方案有:(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药店、模拟中药房等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形成职业岗位环境的初步印象。(2)加快校内药用植物园“百草园”建设,由学生社团管理,作为补充常见植物药材的来源鉴定的辅助教学手段,同时美化校园环境,丰富学生社团生活。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看现有实训基地多为和药学专业共享,下一步拟根据专业调研情况进一步拓宽中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拓优秀本地企业淄博天乙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山东鼎立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瑞阳制药等成为本专业的签约实训基地。
(五)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技能型人才培养应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对口企业学习和实习,学校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要特别注意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联系有条件的中药生产企业、药品经营单位接收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技术资料等,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转换工作角色,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结合专业调研结果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更新中药专业相关职业能力课程授课方法,在打好职业基础能力的前提下挖掘学生的拓展能力。
1.在职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假日俱乐部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药店或药材市场见习,作为学习职业能力课和拓展课程的前提,每位学生必须进行社会药店见习3次。通过认识见习,让学生对天然药物有一个感性认识,对社会药店岗位有个初步印象。
2.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重构课堂,进一步实现校企联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重构课堂,安排在专业实训室、标本室、“百草园”、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如利用模拟中药房等实训场所,制订“天然药物鉴定综合训练”等的教学方案;利用模拟药店和校外实训基地等场所,以药品零售服务和中药房药学服务两个岗位的职业活动为导向,制定天然药物药学服务咨询的教学方案等,达到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水平。
3.以提升职业岗位素质为导向,充实理论教学内容,使理论服务于实践。一切以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服务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点的出现,灵活穿插课堂互动、知识链接、实例解析、知识拓展等栏目。并且,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并用,在各门职业能力课程中安排专题讨论或调研,如“药材质量的调查研究”、“人参的市场调查”、“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提升职业素养,将职业能力进一步开发为职业拓展能力。
(七)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
一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课程设置中除职业基础课和职业能力课程外,还应开发对学生进行中药学职业素养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和开设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培训就业技巧,规范就业流程。进一步健全系内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兼职的就业指导员。加强对系内就业指导QQ群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计划地、渐进地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与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三是提供就业渠道。进一步健全校企挂钩或校企结合的机制,在原有药学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适合中药专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学生就业推荐模式,建立和疏通学生就业渠道。
四是注重“创业”教育。结合行业的特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
参考文献:
[1] 郭治昕,赵利斌,蒋建兰,等.中药国际化现状及对策[J].中草药,2003,34(2):97-100.
[2] 顾海,雷婷.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战略分析[J].上海医药,2004,9(9):32-35.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医药领域;制药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是当今生物技术应用和研究的重点,也是现代生物技术最先引入和普及的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使用成效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六成以上的药物都来自生物技术合成,究其原因是因为生物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传统制药技术造成的原材料浪费、节约资源,并能更好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确保人类身体健康。
1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概述
当今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发达的时期,也是各种人类疾病频发的阶段。面对这种时代背景,生物制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朝着社会各领域蔓延,已成为保健食品、生活用品、医药等领域常见技术手段,特别在现代医学领域更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解决了过去人类无法医疗的各种疾病,极大提升了人类寿命和身体健康水平。
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门综合、系统的内容,它包含了医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多门学科,并充分的利用了分子生物、分子遗传学、生物工程等基础科学。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各种先进制药仪器的产生,生物制药技术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发展最活跃、最迅速的新兴技术产业。目前,我们常见的生物制药技术包含了基因工程技术、酶及细胞固定化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制药产业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崭新道路,为解决人类医药难题提供了最有希望的技术依据。
2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
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都应用在医学领域,其中医药制药领域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这也引起了医药工业生产体系的重大变革。为此,下面我们有必要就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研究。
2.1 基因工程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活性因子与激素是当今人体生理代谢和机能调节的主要物质,它以活性强、诊疗效果明显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关注。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物质在自然界存在很稀少,而不管是从动物还是人类身体中提取,难度都相当大且困难重重,这种有限的来源与无限的临床诊疗需要之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则有效的解决了这方面的难题。就拿胰岛素来说,它在糖尿病诊疗方面效果十分突出。在过去,胰岛素主要是从动物体中提取,一方面资源匮乏,而且价格也不便宜,而采用基因工程来提取胰岛素,则不仅减少了因为胰岛素提取而对人体和动物造成的危害,另外可以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来实现大量的生产与制作。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得出,在胰岛素提取中,利用基因工程菌在200L的发酵罐中可以提取10g的胰岛素,相当于从450kg胰脏中提取的胰岛素总量。人体中的胰岛素通常都是由脑下垂体分泌产生的,产量非常细小,这种激素在人脑垂体前叶中分离纯化提取,不仅难度非常高,而且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预计,未来工作中业界必然会更加重视基因工程的研究。现如今,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胰岛素提取已成为医药领域的常见手段,这种激素已经广泛的应用在相关临床领域,且很好的满足了临床诊疗需要。
2.2 酶及细胞固定化技术
酶催化技术、微生物转化技术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制药领域,成为制药工程中的常见方法。但是一直以来,这种生物制药技术在药物药性、药物品质方面存在不足,而酶与固定化技术的结合则有效的弥补了这方面的问题,在制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我们常见的犁头霉素生产氢化可的松、乳酸菌转化的蔗糖等药物中经常见到。在原青霉素酞化酶固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们用聚丙酞胺凝胶包埋法制成微型小球状固定化酶已投人生产,其表面活性为100~150U/g,lkg固定化酶可生产500kg6~APA,能连续反应300次,他们用第二代工程菌的固定化酶转化率达到85%~90%,反应次数达900次,有人用固定化后活力可维持100天以上,固定化细胞、特别微生物细胞在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药物的合成中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用固定化酶的膜反应器分离布洛芬可得到许多有光学活性的化合物,体外试验证明其S~异构体比R~异构体活性高100倍。酶及固定化技术直接用于临床。酶通过微囊化过程固定在0.2~0.3un厚的半透膜内,组成20~1000u,m的人工细胞,再配上固定的氦吸附剂就组成了初步的人工肾。近年采用多种固定化系统组成的人工肾可在体内反复返转具有显著临床效果。
2.3 细胞工程及单克隆抗体
植物细胞工程培养技术为开辟药物新资源、使微生物原料生产工业化、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中医临床应用之中,中草药数千种,其中89%来源地植物,初始靠手集野生资源,最后鉴于野生资源有限,及不断开发利用,难以满足需要,许多名贵药材如天麻、人参、当归、黄茂等均采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其所含有效成份较天然植物含量高。由此可知,植物细胞工程将为人类创造一代新型中药制剂造福人类。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主要以植物的微生物难以生产出蛋白质类药品,并实现工业化、商品化。英国韦尔科母公司采用8立方米培养罐培养生产。一干扰素为工业化动物细胞培养典型实例,被称为“超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获得成功。1975年英国科学家通过淋巴细胞与骨髓细胞融合产生的杂交瘤,经体外培养、分离可得到一些无性繁殖细胞株,它们能分泌免疫学均一抗体。这种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一经问世显示巨大生命力,由于单克隆抗体目前在医药领域具有特异性强、操作方便等特点,因此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单克隆抗体代替传统的抗血清用于临床诊断。由于单克隆抗体对相应抗原结合,具有高度专一性,因此有人试用肿瘤抗原的抗体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携带者,将药物导人肿瘤细胞,从而使肿瘤药物有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这种由单克隆抗体和抗癌药物组成的导向药物为“生物导弹”。近年来,应用单克隆技术的单克隆抗体与同位素结合还可进行体内定义诊断。抗癌药物有阿霉素、丝裂霉索、阿糖胞昔、甲氨喋吟、新制癌素等。
结束语
总之,现在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业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传统生物制药相比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其应用价值不可估计。有人预言,在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制药技术将迅猛发展,对开发医药新产品,创造新工艺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成,钱坤.浅析生物制药技术在西药制药中的研究应用[J].品牌(下半月),2012(2).
[关键词] 排石颗粒;排石饮液;友来特;泌尿系统结石;排石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b)-074-02
The preparation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Lithagogue Powder
ZHU Guo-chan1, ZHANG Chun-sheng2, KANG Sheng-kun1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Shenzhen Hospital of TCM, Shenzhen518033, China; 2.Department of Pharmacy, Foshan Hospital of TCM, Foshan52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emoving effect for the stones of the urinary tract of Lithagogue Powder studied and prepared by ourselve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pr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studied and prepared the Lithagogue Powder. 120 patients who were confirmed of urinary tract calculi in the kidneys, ureters, bladder or multiple sit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ree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Lithagogue Powder (observation group), Lithagogue Liquid (TCM control group) and Uralyt-u (western medicin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comparison and observation were done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e Instruction and Principles for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new drug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ults: The gener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TCM control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ere 85.0%, 80.0% and 95.0% respectively.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TCM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Lithagogue Powder; Lithagogue Liquid; Uralyt-u; Urinary tract calculi; Removing effect
泌尿系统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和尿道结石。中医称之为石淋、砂淋。与肾虚、湿热、水少有关。治疗时既要注意排石,又要攻补兼施,方可有效。排石颗粒是我院根据中医验方,即根据上述发病机制由制剂室组方生产的制剂,临床应用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制备
1.1材料
泽泻、广金线草、芒硝、海金沙等11味药材均购自广州药材有限公司,并经本院药剂科检验室鉴别为真品。排石饮液(黑龙江地王医药集团公司生产,规格:20 ml×10支/盒,批号:20061211);友来特(枸橼酸氢钾钠颗粒,MADAUS AG德国马博士大药厂);排石颗粒(本院制剂室,规格10 g/包,批号:20071102,20080103)。
1.2处方与制备
1.2.1处方泽泻95.0 g,广金钱草190.0 g,车前子70.0 g,海金沙40.0 g,石韦9.0 g,牛膝50.0 g,芒硝45.0 g,鸡内金40.0 g,鱼脑石65.0 g,枸杞子70.0 g,菟丝子65.0 g,加淀粉、乳糖适量制粒,干颗粒分装成10包。
1.2.2制备将以上11味中草药,除芒硝外加及海金沙(布包)煎煮外,其他均破碎成直径1 cm左右加水2 000 ml,煎煮3次,每次1.5 h,合并煎液浓缩成流浸膏,加入芒硝使溶解搅拌均匀,加入适量的淀粉、乳糖制粒,干燥,制成100 g左右,干颗粒用钻塑分装成10包,每包10 g。
1.2.3质量控制性状:本品为棕褐色颗粒、气香、味甜、微苦。检查:干燥失重不得大于8.0%,其他均符合中成药颗粒冲剂项下有关各项规定[1]。
2临床观察
2.1病例选择
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选择病例:①年龄18~58岁;②经B超或X线摄片检查证实为泌尿系统结石者;③发作时有腰痛、肾绞痛或放射痛,伴有血尿等临床症状和体征者;④难于自排的结石0.5 cm<结石横径<0.8 cm,0.6 cm<结石纵径<1.0 cm;⑤肾输尿管连接处或结石远端输尿管无狭窄、畸形,梗阻或手术瘢痕粘连等;⑥患者肾功能良好;⑦全身一般情况尚好,生活能自理。
按照上述标准选择120例患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8岁,平均41.5岁,发病时间最短5 d,最长3年。其中,肾结石42例,输尿管结石33例,膀胱结石18例,多部位结石27例。结石直径最大1.0 cm。将上述病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为观察组(40例),中药对照组(40例)和西药对照组(40例),三组患者的年龄、结石情况、病程、身体状况等临床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2治疗方法
观察组口服排石颗粒(规格10 g/包)10 g,tid,连服20 d;中药对照组口服排石饮液(黑龙江地王医药集团公司,规格20 ml×10 支/盒),一天5支,早晨空腹服2支,午、晚饭前30 min及睡前各服1支,连服20 d;西药对照组口服友来特(枸橼酸氢钾钠颗粒)5 g,tid,连服20 d。三组均治疗20 d为1个疗程。
三组患者均辅助肌肉注射维生素K3 12 mg。黄体酮40 mg,bid,连用7 d。因为维生素K3和黄体酮可使泌尿系统平滑肌普遍松弛,输尿管扩张,肾绞痛得以缓解。同时嘱患者大量饮水,多做跳跃运动,以促使结石排出。
2.3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有关文献[3,4]制订。①治愈:结石全部排出体外,经B超、CT和X线检查,结石阴影全部消失,症状、体征消失,追踪观察1个月无临床症状。②显效:结石下移距离较大或见部分结石消失,或结石体积明显缩小;肾盂积液消失,症状、体征消失。③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结石明显下移,体积变小,或多发性结石数量减少或部分消失。④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虽有改善,但结石位置、体积无明显变化者。
2.4治疗结果
表1 三组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疗效对照(例)
Table 1 The contrast of treating the stone calculus of urinary system among the 3 groups (n)
由以上结果看出,西药友来特疗效最好,观察组排石颗粒次之,而中药排石饮液疗效较差(P<0.05)。
3讨论
枸橼酸盐作为防治泌尿系统结石形成和复发的治疗药物,临床应用多年且已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4]。枸橼酸盐是尿中最强大的内源性结石形成抑制物,枸橼酸可结合钙离子形成可溶性钙复合物而抑制结石的形成,同时可碱化尿液,使尿酸变成可溶性的尿酸盐,减少尿液钙离子浓度,提高尿液中枸橼酸的浓度,是防治尿酸结石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其代表专利产品为友来特[4,5],但其主要对尿酸结石作用较为明显。
本研究采用中医中药的清热利湿、通淋排石药为主,酌加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益气补肾等药物配制成排石颗粒,临床应用较为满意,比现行市场制剂黑龙江产的排石饮液对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疗效明显,而稍差于友来特。文中的金钱草利水通淋,排除结石;海金沙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具有利水通石之功效,可排石止痛,鸡内金能消化沙石;泽泻则兼有上述几种药的功效,这4种药物为方中君药,配车前子、石韦亦利水通淋;芒硝能增强输尿管蠕动,排石下行,诸药(11味)合用,不但能利尿通淋,溶石化石,且能增强肾盂内压力和输尿管蠕动有利于泌尿系统结石的排出[6]。
排石颗粒初为汤剂,曾改为口服液,为携带使用方便,现改为颗粒剂。质量稳定,有望成为中成药定型产品[6,7]。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75-178.
[4]Mattle D, Hess B.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nephrolithiasis with alkali citrate a clinical review [J]. Urol Res,2005,22(2):73-79.
[5]Heibery IP. Update on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and medical treatment of renal stone disease [J]. Nephro Dial Transplant,2000,15(1):117-123.
[6]张丰强.现代中药临床手册[M].上海:人民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313-314.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问题;对策;甘肃天水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05-02
天水市东接关中,南通巴蜀,西连陇中,北伸六盘,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西端,为甘肃省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核心城市,是陇东南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中药材生产历史悠久,产品质量久负盛名。该文在分析研究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供参考。
1 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
1.1 自然条件优势
天水市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总面积1.43万km2,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物产丰饶,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天水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境内山脉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760~3 120 m,年均气温7~11 ℃,年降水量300~500 mm,年日照时数2 100 h,无霜期140~230 d。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山塬开阔,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的天然生物资源库。
1.2 中药材资源优势
天水市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野生和人工栽培的中药材商品性好,有效成分含量高,具有较高知名度,历来是秦药的主要产地,为甘肃省重要的陇药产区[1]。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中草药资源约500种,常用药用植物资源155种,人工种植药材20多种。其中,发散风寒药有白芷、香薷、麻黄等,发散风热药有柴胡、等,清热解毒药有金银花、泽泻、连翘、板蓝根等,化痰止咳药有天南星、半夏、贝母、杏仁、款冬花等,祛风湿药有秦艽、木瓜、羌活、透骨草等,安神药有合欢、远志、酸枣仁,理气药有木香、香附等,活血药有川芎、丹参、益母草等,补气药有红芪,补血药有当归、何首乌等,种类多,分布广,质量好。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党参、板兰根、柴胡、红芪、黄芪、半夏、冬花等,年播种面积在600 hm2以上。此外,甘草、当归、生地、防风、独活、黄岑、大黄、天麻等种植面积也较大。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依据自然条件建立各具特色的中材生产基地创造了良好条件,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1.3 产业发展优势
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2万hm2,总产量4.3万t,总产值7.85亿元,现有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15家,从业人员逾1.2万人,年加工中药材1.2万t以上,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制剂药品生产企业5家,其中有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取得国家《药品GMP认证证书》的制剂生产企业10家,生产中药制剂150多个,涉及中药材品种有360多种。全市有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批发企业37家,中药材经销企业5家,年销售总量3 150 t。中药材专业市场6个,年总成交量6 500 t,仓储能力550 t。从事中药材经营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20多家。先后制定了“半夏质量安全标准”、“半夏生产技术标准”、“半夏产地环境标准”、“半夏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半夏标准化操作规程”及“党参栽培技术规程”。以GAP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以天水岐黄、甘肃天森、天水太盛祥等为主的重点中药材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以天水茂丰、甘谷天地汇达等为主的中药材营销企业逐步发展壮大,GMP、GSP认证逐年增加,加工、销售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
1.4 政策环境优势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中药产品的独特疗效和保健功能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我国人民的中医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已成为世界医药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的颁布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实施,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和《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扶持办法,为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甘肃省制定的《甘肃省中药材分布区域与生产指导目录》[2],天水市分属“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药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药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优势品种众多,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同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天水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均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天水市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因此,从政策层面加大了对陇药产业的开发、扶持力度,形成了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良好的政策叠加环境,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 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品种杂而分散,主导品种不突出。天水市中药材种植品种多而杂,大多数品种种植面积不大,特色品种不突出。二是基地规模小,带动农户的机制尚不健全。种植分散,区域发展不协调,基地规模小,缺乏有效的带动农户的机制。三是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中药材的研发能力不强,技术水平落后,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四是高、精、深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品牌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饮片的生产工艺落后,质量难以保证。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少,加工能力弱,产品深度开发不够,产品名牌效应难以形成,增值能力低,经济效益低。五是产地市场少,缺乏大型批发市场。中药材市场少,规模小,规模化经营程度低,难以与相邻省、市中药材批发市场及国际市场接轨。
3 发展思路与建设重点
3.1 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政策叠加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为基础,以加大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以不断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实施名牌战略和龙头带动战略,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建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扩大产业群,延伸产业链,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把天水建成西部重要的优质中药材生产示范区,拉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2 建设重点
3.2.1 促进龙头企业升级改造,提升加工能力和水平。着力培育一批生产技术先进、辐射带动能力强、管理科学规范的龙头企业,引导它们进行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升加工水平。扶持现有的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改进技术,加速产品研发、加大GMP认证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新扶持发展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以重点县(区)为中心的加工企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全面提升中药材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传统加工向现代加工转变。
3.2.2 建立生产基地,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加强中药材种植的基础研究,组织专业人员对中药材的育种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扶持中药材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中药材GAP种植基地[3];按照“甘肃省中药材分布区域与生产指导目录”,突出主栽品种,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的优势,通过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建立种苗基地等方式,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建立规模较大、区域特色明显的标准化种植基地,不断提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注重市场建设及营销队伍培育,探索“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利益联接形式,完善延长产业链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保证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及市场供应。
3.2.3 注重开发研究,加快中药材产业品牌化。加强对适宜各地生长的中药材的用途、药用部位、药用价值[4]等研究,重点从精深加工技术、中间物和萃取物提取技术、成品二次利用、非药用(如化妆品)用途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形成陇药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规范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逐步建立完善的技术操作规程、管理技术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通过质量监督、检查、建档管理,全面提高中药材原料、中成药、中药饮片及中药新药的质量,积极争创名优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甘肃著名商标和天水知名商标,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和产品知名度。
3.2.4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围绕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规范种植、标准制订、质量监控、新药研发,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加快中医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速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步伐,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强化对技术部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中药材示范种植大户的技术培训及服务引导,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产业开发人才队伍,适应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3.2.5 加强野生中药材生产基地抚育,提升中药材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小陇山、秦岭、关山三大林区、林缘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建立野生中药材资源抚育区,将轮采封育与资源保护相结合[5],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避免中药村生产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创造可持续利用的中药材生产的优良环境,提升野生中药材资源开发能力,促进天水市中药材资源协调、持续、健康、深入发展[6]。
4 参考文献
[1] 何晋武,祁永安,石利兵.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5):60-64.
关键词:贵州;制药业;中药;民族药
作者简介:杨洋(1980―),山东金乡人,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营与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1.5;TQ4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2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70-03
一、贵州制药业的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01-2006年的5年里,贵州省药业总产值增长到99.1亿元,2007年突破百亿大关。2008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122.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8.3亿元,增加值增长8.8%,成为继煤炭、电力、饮料和烟草行业之后拉动地方工业增长的5大支柱产业之一。全省已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独家品种154个民族药成方制剂被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并有76个品种获得了发明专利保护。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医药企业22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30多家,28家企业进入全国中药制药企业500强。贵州益佰、百灵、神奇3家制药企业跻身全国中成药工业企业50强。同时,建成了扎佐医药工业园区、花溪医药工业园区、乌当医药工业园区、息烽医药工业园区、清镇医药工业园区、遵义医药工业园区、龙里医药工业园区等7个医药工业园区。
(二)行业技术规范情况
通过近十年的政策引导、技改资金投入、技术指导,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的力度。到2009年初,全省有144家企业的500余条生产线完成GMP改造并通过认证。全省共计投入改造资金26亿元。通过企业GMP技改和中药现代化的推进,全省制药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质量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加强。目前,中药企业生产的剂型,已由丸、散、膏、丹传统剂型,发展到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滴丸、针剂、泡沫剂和喷雾剂等31种。
(三)特色中药业种植情况
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种植和加工中药材的传统习惯,其中天麻、杜仲等药材的种植已有上百年历史。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的启动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贵州省政府根据生物资源优势,把发展中药材生产与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相结合,把中药材作为农业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很多地县都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农业产业调整的重点加以发展。至今全省种植并能提供一定产品数量的药材已达1000多种。全省各类药材生产基地由10多个发展到77个,种植品种有天麻、杜仲、羊藿、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石斛、山银花、栀子、银杏、川黄柏、厚朴、喜树等50余个。天麻、杜仲、川黄柏、半夏等在全省各地均有种植;山银花(黄褐毛忍冬、灰毡毛忍冬为主)、银杏、五倍子、厚朴、鱼腥草、桔梗、南板蓝、白术、百合等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中药材品种有杜仲、川黄柏、半夏、羊藿等19种。
(四)产业创新情况
全省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21家,登记注册的民办中药、民族药研究机构8家,建成和完善了“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等16个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2003年获科技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州神奇制药集团被科技部批准为“863”产业化基地。这批机构构成了贵州省新药、新技术的研发平台,成为开展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临床评价及中药材、中成药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研究的基础平台。截至2008年底,贵州省医药行业一共申请专利2251件(发明专利1652件),获得授权的专利1250件(发明专利671件),知识产权数量显著增长。
二、贵州制药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较小、发展模式滞后
贵州省制药企业“小、散、弱”,基本上是股份制或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融资困难,营销体系建设滞后,整体实力不强。许多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剂型单一,没有拳头产品支撑,造成产能过剩,出现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亏损的局面。如在7个医药工业园区内,有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况,多数企业反映出了不同程度缺乏资金的问题。
(二)药材资源不足成为影响和制约贵州制药业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道地药材品种开发利用率低,仅占现有品种的10%左右,中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传统初级产品直接流入市场的现象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对于已开发的药材,由于缺乏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意识,长期低水平利用,掠夺式经营,毁林毁草开荒,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天然药用动植物产量呈下降趋势,有的已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直接影响产品规模化生产和质量稳定。
(三)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较弱
1.投入不足。世界十大制药公司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最低9%,最高达26%,贵州制药企业的投入比例多数仅为0.5%―2%。
2.企业缺乏研发平台。贵阳市从事中医药研发的科研机构有14个,民营科研机构21个,研究人员近300名,但这些研发资源配置分散,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无法为地方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贵州省尚无比较完整、起点较高、影响力较大的现代化药物研究开发中心。医药研究机构分散,科技投入不足,实验条件和设备落后。信息不灵,信息网络不健全,服务机构不完善。由于研发体系不健全,导致不少中药、民族药企业创新能力差。
3.人才缺乏。新药研究学科带头人和新药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生产企业中技术、质检、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匾乏。
4.设备利用率低。为了通过国家GMP认证,制药企业配备的高标准生产设备没有充分利用。据调查,贵阳制药企业总体设备利用率为55.4%,其中利用率最高的胶囊设备也只达到71.5%;设备利用率最低的为口服液,只有38.3%;其次是颗粒剂的设备,利用率为40.95%。
三、加快发展贵州制药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布局,发挥“集群效应”
以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州为主,依托医药工业园区,重点建设和发展“环贵阳制药产业带”,充分利用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尽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产业规模的龙头企业和骨干特色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把扎佐、花溪、乌当、息烽、清镇、遵义、龙里等7个医药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特色优势突出的现代中药产业园。培育和强化骨干企业的示范作用,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互动关联、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培育龙头和骨干企业,壮大贵州制药业实力
通过政府引导,推进市场机制下的企业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彼此的产品优势、营销网络、研发生产力量,降低运营成本,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形成一批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管理有素、拥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具有开拓精神的制药龙头企业。重点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实现资本与市场对接。通过培育一批经济上规模、效益突出的龙头企业,以及一批“专、精、特、新”的特色骨干企业来带动贵州制药业、加工业、流通业的发展。
(三)强化产业顶层设计,突出品牌建设
1.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中药农业。开展药材资源调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加强对重要稀缺、名贵野生药材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鉴定、保存和繁殖与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加强药材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濒危药材资源的替代品研究;加强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和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
2.坚持以企业为主,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的种植基地。以天麻、杜仲、何首乌、半夏、石斛、羊藿、头花蓼、艾纳香、黄柏、太子参、吴茱萸、山银花、山慈菇和喜树等品种为主,开展地道药材产业化种植,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的绿色种植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县乡政府的作用,支持培育一批药材种植龙头企业、种植专业大户和技术骨干。
3.进一步突出重点,力争“一县一品”。以地道药材天麻、杜仲等为重点做大做,实现“品牌战略”,重点发展贵州“十大地道药材”(天麻、杜仲、石斛、吴茱萸、何首乌、半夏、黄柏、黄精、天冬、南沙参)与“六大苗药”(艾纳香、观音草、羊藿、头花蓼、米槁、刺梨)。按照区域规划,依托能形成产业链的药品生产企业,在黔北、黔东南、黔西北、黔中、黔西南等地重点建设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力争“一县一品”。
(四)合理使用先进技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1.采用先进技术,促进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采用资源节约型加工工艺,促进动态逆流自动控制提取技术等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对现有前处理、提取、纯化、浓缩、干燥、包装等装备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鼓励支持制药企业推广使用计算机在线控制技术,逐步推进制药过程中制剂制造技术的智能化组合应用及关键工艺参数的在线检测、连续采集和程序化、自动化控制。
2.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鼓励发展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打造开放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3.对按照国家标准建设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自主创新平台项目给予资金补助,优先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实验动物中心、公共实验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争取纳入国家总体布局。
4.立足贵州省人才资源,加强各类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新药及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符合国家GLP和GCP管理规范的药物研究机构;建立中药创新药物筛选技术中心、专业化企业新药研究技术中心和中药、民族药活性筛选中心。
(五)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发
走以合作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的道路,以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为重点,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发。加大对传统中成药制剂的改造,加强新型制剂技术上的运用。
大力发展已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鼓励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推动剂型改进。充分利用地道药材资源,开发相关产品。运用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活性物质筛选技术,加强对现有品种中上规模产品的系统研究和深度开发,筛选有潜力的品种开展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工艺技术、质量标准的深度研究开发。针对现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功效独特、市场需求量大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加大研发培育力度。
(六)加大对制药业现代化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多渠道的中药现代化资金投入体系;充分利用创业风险投资机制等市场化手段,拓宽新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融资渠道,为制药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继续加强政企银联合,加强政府、企业、银行沟通,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制药产业的支持力度。搞好银企对接,把重点医药企业纳入优先对接对象,加强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营造产业发展有利的产权交易、创业指导、人才服务环境。
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资本运作,帮助企业积极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过引进资本,扩大对外合作,破解资金瓶颈制约。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医药产业。对进入上市辅导期、近期可实现上市的医药企业,从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上市补助。
(七)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国际贸易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同行合作,积极推进有特点的出口基地建设。加强并促进中药民族药的文化交流,鼓励和支持有关院校和医疗机构在国外开展正规中药民族药的教育和医疗活动,促进贵州特色药业更广泛的走向世界。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进程中,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于贵州制药业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例如,东盟10国中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占本国人口比例最为庞大,由于受到传统中医理论的影响,该国每年都从中国进口大量中药,并在2007年达到2871万美元。海外华人对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文化的信任和推崇可见一斑。贵州制药业应牢牢地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历史机遇,实现制药产业的跨国经营,促进贵州经济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9]22号)文件加快贵州民族制药业发展的调研报告[R].2009,(06).
[2] 邵骏.贵州苗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前景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113~116.
[3] 朱兴兰.贵州苗药:冉冉崛起的朝阳产业[J].当代贵州,2004,(15):25~26.
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包装设备;历史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34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中药饮片也发生着变化,中药配方颗粒就是其中之一。中药配方颗粒的剂量准确,而且清洁卫生,同时避免了人工抓药造成的差错。目前中药配方颗粒除了在我国广泛的使用外,也进入了国际市场,促进了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中药配方颗粒的科学、规范的应用促进了中医学和中药学向现代化的发展,繁荣了我国的中医事业。
中药配方颗粒是以中药汤剂为原料,经过提取、纯化分离、制粒、干燥、包装五个步骤制成,而实现中药配方颗粒包装的主要手段就是包装机械,包装环节使用的材料、工艺和设备等都可能造成药品污染,从而影响药品的安全,包装设备对保证药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计量、填充、包裹、封口等生产工序中,包装设备对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提高卫生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中药配方颗粒包装设备的发展
1.1 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包装设备的发展现状
我国包装机械行业起步比较晚,技术水平比较低,主要依赖进口设备,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制造用于烟草加工、制糖、制盐等行业的包装机械。20世纪90年代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兴起,中药生产企业引入一些半自动的食品包装机械进行生产,部分老旧设备甚至沿用至今。
20世纪90年代后期包装机械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通过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使我国包装机械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从包装机械的质量和性能上来看,我国的包装机械与发达国家的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还以生产小型立式包装机为主,三边封立式颗粒包装机的生产能力为40-90包/min,同类机型在国外已经淘汰。我国的旋转式高速颗粒包装机的生产能力为200-500包/min,而日本的同类机型的生产能力为200-1000包/min,且性能稳定。我国的多列条状袋颗粒包装机最多可以做到12列,生产能力为300-600包/min,日本的同类机型最多可以做到20列,生产能力为300-1200包/min,而意大利的同类机型最多可以做到24列,生产能力是多少包300-1500/min。
随着国家对中药配方颗粒的开放政策不断松动,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将会越来越繁荣,随之而来就是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厂房建设、生产线建设和设备升级改造,中药配方颗粒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因此,中药配方颗粒包装设备也即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1.2 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包装设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包装机械行业每年都会有新机型投放市场,但是在包装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成套性以及前沿技术应用等方面,还无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7000多家包装机械制造企业,而专门从事中药配方颗粒包装设备研发的企业非常少,而且中小型企业占据大多数,由于企业自身规模、技术基础和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开展深层次的包装技术研发与变革,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实力和自动化水平层次还比较低。
我国包装机械行业利润低,企业盈利能力差,很难吸引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导致行业内的人才队伍参差不齐,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多年来技术创新主要依靠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或者依靠国家临时组建的产学研技术创新项目来完成,原始创新动力不足,创新团队缺乏长效机制,而且包装机械的发展离不开机械工业基础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包装机械的研发依然停留在仿制阶段,还没有掌握发达国家先进设备的核心技术,设备的研制也不能紧跟市场需求。
我国包装机械行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缺乏有力的法律制约,往往技术人员历经心血开发出来的新型设备刚刚投放市场就被仿制,而且同一种产品在短时间内会有多家企业同时生产,由于没有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原始设计企业无法追究其他仿制厂家的责任,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新技术研发的积极性,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2 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包装设备的问题对策
2.1 夯实技术基础,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中药配方颗粒包装设备是机械、计算机、电气、材料和中医制药等多学科集成的科技成果,我国必须对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加热技术、包装材料技术、制药工程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等基础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包装机械的自动化程度、运行稳定性和生产效率,改善包b袋的封口质量,达到相关的行业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通过质量保证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增强我国包装机械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的技术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必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积极引导企业和高校进行深度合作,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联合培养,立足于高校和企业两大平台,基于工程项目的共同开发对企业技术人才和高校学生进行双向培养,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结合,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增强高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型技术人才。
2.2 企业要坚持质量第一,实施品牌战略
随着GMP标准的逐步提高,国家对制药行业的监管更加严格,导致中药生产企业对制药设备的要求会不断提高,企业必须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才能满足制药行业的需求。
我国的包装机械行业应该走品牌战略,只有坚持“质量第一”的企业才具备创造知名品牌的基础,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注重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的生产意识,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走向“少品种、专业化、大批量”的生产方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断探索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前沿工艺的研究,以务实的心态发展企业,用高质量和高性能的产品淘汰竞争者,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步成长为著名企业、成为著名品牌。
2.3 调动企业积极性,国家政策扶植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及时了解企业的困难,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财政投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资本投入为主体,并吸纳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企业的技术革新、试验研究和新型装备的研制,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对重点项目实施财政补贴政策。
在技术层面上,强化行业专家委员会为企业排忧解难的作用,适时诊断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加强企业对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建立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进一步做强龙头企业,盘活创新型小企业,鼓励我国包装机械工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发展。
3 中药配方颗粒包装设备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新型包装机械往往是机电一体化的装置,其实质就是基于系统控制的观点,运用过程控制原理,将机械、电气、电子、信息和检测等相关技术进行有机组合,实现整体最优化的成果。而我国的一些技术人员对新技术不敢用,甚至不会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包装机械水平的提升。
目前,国外的新型包装机大都采用伺服电机控制,提升了设备的工作精度和速度;多级机械传动结构采用分离传动技术,缩短整机的传动链,减小多级传动造成的系统误差,使机械结构大为简化;复杂的机械运动采用多电机拖动同步化技术,提升了机械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工业CCD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物料识别、分拣和搬运的速度,极大地提升了设备的工作效率;气动执行机构的广泛应用,极大地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由于制药企业对工作环境的洁净卫生要求非常严格,新型气动执行机构基本都免维护和保养,使包装设备能够更好的满足制药企业的洁净要求。
3.2 市场竞争由价格战转向技术战
我国包装机械行业有很多小型企业,一些企业品牌塑造意识不强,新产品研发的技术实力弱,经常仿制市场上已有的设备,然后通过低价销售来吸引客户,这种经营行为破坏了市场规则,往往毁掉的是企业自身的发展,甚至危害整个包装机械行业。行业龙头企业应该通过引进高端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长期的技术沉淀,不断提升技术研发实力,积极的引进国外的新技术,深度消化后转变成自己的设计经验,顺应市场发展的要求,研发更贴近用户的新产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将生产管理和售后服务全面升级,塑造新的品牌形象,并且加快产品出口步伐,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我国包装机械行业的很多中小企业发展不太稳定,经济效益不好,市场竞争力差,难以很好的生存下去。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进行集约整合,淘汰不良企业,集中优质的中小企业组成“企业集群”,并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深度技术改革,实施“联合发展”,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国包装机械行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3.3 设计开发引入新的设计方法
目前,国外的包装机械设计已经普遍采用三维数字建模、虚拟样机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即设计人员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在计算机上采用三维CAD软件构建三维模型,并组成数字虚拟样机,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对数字虚拟样机进行运动仿真、热和磁场模拟、电磁兼容模拟、力学校核等工作,三维模型可以向客户充分的展示设计意图,同时可以根据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订,达到客户满意的效果。
基于中药配方颗粒包装设备的结构特点,按其功能可分为送膜、料斗、袋成形、充填、计量、加热、封口和切断等,在设计过程中引入模块化设计方法,根据功能划分模块,不同的模块决定不同的功能和性能,制造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相应的功能模块组装成整机,而且这种选择的方案是不受限制的,为客户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能够灵活的满足客户需求。
计算机仿真技术和新设计方法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的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3.4 更加智能化,设计更加人性化
当前以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开始,互联网技术将与制造技术有机结合,新一代智能产品将不断出现,现有的生产方式将彻底改变,制造过程将更加智能化,企业研发、生产、管理、销售和服务将全面升级,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将会迅速发展起来,包装机械工业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成员,正朝着高速、多功能化、控制自动化和系统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智能机器人、电磁加热技术、视觉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包装机械的智能化、网络化将会成为必然。
在可预见的未来,智能中药颗粒包装设备的设计将会更加人性化,将会进入医院“工作”,根据医生在网络系统上开出的中药处方自动进行计量、配置和包装,并送至病房交到患者手中或者基于物联网技术将药品直接送至患者家中,免除患者排队取药的不便。
4 结论
随着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前景看好,中药配方颗粒包装设备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市场竞争也将从价格竞争向技术竞争转变,依靠仿制别人产品的企业一定会被市场淘汰,企业必须专注于对机械工业基础技术的研究,并掌握行业的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创新的理念,打造高品质的产品,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的开拓国际市场,才能实现包装机械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桂兰.中药颗粒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中国中医药,2013,15(11):130-131.
[2]钭姹颍曾莉红.基于食品安全的我国食品包装机械技术发展路径探讨[J].包装工程,2011,(13):118-121.
[3]杨祖彬,戴宏民.绿色包装印刷工艺及材料[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
[4]鹿保鑫,冯江,王峰等.我国食品包装机械的现状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7,(6):241-242.
[5]李三江,李亚娜.国外包装机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国内包装机械的发展策略之我见[J].科技资讯,2015,(35):154-156.
[6]马希青,李秋生,柴保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5,32(2):107-111.
[7]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发展措施与建议[N].中国食品报,2015-11-30.
[8]侯评梅.自动化技术将大力拓展我国食品包装机械的未来空间[J].自动化博览,2009,29(11):32-33.
[9]医药包装发展趋势将价格战变为技术战[N].中国包装报,201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