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范文

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08 17:40:05

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

篇1

本课程从物流金融特点及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入手,引入物联网及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介绍,同时详细介绍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参与者、业务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在该业务中引入物流金融对案例的流程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业务管理能力。本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熟悉物流金融的基本类型,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及参与主体。(2)熟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角色和操作流程,如企业需求与信用分析、质押物评价、监管合同的制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业务风险控制及绩效考核。(3)熟悉以物流企业监管为核心的融资过程。(4)了解智慧物流的相关知识,懂得信息技术在物流金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5)了解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及信息化对其业务促进作用与风险降低方案。

2.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2)能制订并组织实施物流金融作业任务。(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二、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物流金融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金融业务分析与需求分析,质押与监管方案设计,监管项目合同签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动产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抵押监管服务与组织,贸易监管服务与组织,物流金融业务综合实训,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运作,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物流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与产生过程、地位与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趋向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环节的重点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趋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架构。包括:RFID与物联网简介、了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架构、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系统架构。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降低的技术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构建智慧仓储、智慧安全监督、智慧物流,实现“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输流”为一体的“物流金融”业务与服务,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构建智慧仓,掌握通过提供仓储、物流、金融、商贸创新服务,增强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联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务。

5.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应用案例。教学要求:熟悉中储物流、柏亚仓等物流金融方案及智慧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图书出版业;智慧物流;物联网;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profoundly affecting the various sectors of society, and the intelligent logistics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internet of things has also achieved a number of progress.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and technology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are applied in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blems of low degree of coordination, low degree of information and lack of strategic development, which do help to improve the supply chain structure of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is beneficial to provide standardized logistics services, so as to realize the health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Key words: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intelligent logistics; internet of thing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随着物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也带来了物流业全面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当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背景下,以物联网这项新兴技术为基础,注重信息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智慧物流,已经开始覆盖各个行业的物流活动并逐渐产生重要影响。对于现今图书出版业物流面临的由于内部结构分散、未形成战略整合而引发的高成本和低效率问题,通过将智慧物流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当前的图书出版物流市场,将有助于实现物流基础资源的整合、物流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物流信息的共享,这对实现图书出版业稳定而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智慧物流在国内重要物流领域已经开始实践,以此为契机,将智慧物流应用于图书出版业,这对于实现图书出版业物流资源管理和物流信息技术的整合、推进供应链服务一体化的发展,从而从整体上完善图书出版业的物流服务,都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和应用意义。

1 智慧物流与物联网

1.1 智慧物流的含义

智慧物流最早于2009年12月由华夏物联网、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以及《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联合提出[1]。智慧物流概念虽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但就其定义还未取得共识。目前很多学者对其概念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一种观点认为,应把“智慧物流”看做一个名词,它代表着明显有别于当前物流形态的更高水平的物流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智慧物流强调的重心为“智慧型的物流”,即在现有的理基础和技术基础上根据所需的物流服务提供简洁有效的物流服务功能,而并非某项固定物流形态的形容或判断[2]。

虽然对智慧物流的概念理解尚未统一,但立足于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智慧物流应以物联网的新兴技术为基础,在技术上实现物流服务的创新,实现物流服务过程中网络化、实时化的跟踪与智能控制,从而改善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物流服务功能。

1.2 智慧物流的功能

王之泰提出,要将智慧物流充分运用到实际中以求得符合潮流的发展,必须辩证的看待智慧物流,即“智慧物流”是应体现出物流活动中的动态概念与确定模式的辩证关系,而非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它是一个系统、综合的概念[2]。因此,对智慧物流的功能分析应分为从技术应用和综合管理两方面看待。

从技术应用方面来看,智慧物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识别感知功能。即通过将物品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利用现代化定位和识别技术,快速实现对物品的识别,从而达到对物品的自动化管理。(2)优化决策功能。主要采用数据挖掘及云计算等数据分析技术,对物流活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一方面实现物流相关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可辅助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物流配送计划和方案。(3)定位追溯功能。主要采用卫星定位、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来对货物的位置和状态进行实时的跟踪处理,并对客户与管理者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反馈[1]。

从综合管理方面来看,为了体现出物流活动中的智慧,智慧物流应具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管理理念,一方面要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背景下通过数据驱动来辅助决策,另一方面要融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发挥人的能动性来丰富决策内容,要充分体现智慧物流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创新形态。

篇3

智慧物流物流金融课程建设一、物流金融课程建设的背景

物流金融是指为减低交易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对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以流转中的商品价值为依托为企业提供融资的活动。在物流金融下,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源泉,提高了金融机构贷款的质量和数量,物流金融中的保险服务还可以提高物流公司的防风险能力,实现了“三赢”的效果。

面对社会对物流金融的高度需求,高校此方面的教育却是空白。据抽样30所国内本科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共有286门,未曾有院校开设了物流金融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这极不利于现代物流金融学科体系建设,更不利于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技术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结合实践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学科最新发展

“物流金融”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其内容涉及知识面宽、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与实际经济结合紧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促进服务的发展,要实现与社会经济的无缝连接,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科发展,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协调基本内容与先进性。

物流金融是由第三方中介——物流企业对货物实施监管,并对货物的真实性、安全性承担责任,贷款安全系数提高,贷款规模扩大,并有稳定的客户。可以看到,物流金融业务依附于物流企业的发展,为更好的开展物流金融及降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要求物流企业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网络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机动灵活、具有广泛的地域性。随着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智慧物流将成为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智慧物流主要有四大应用,其中的三大应用都将推动物流金融的发展,即一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二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三是智慧企业供应链。

智慧物流下,提升了物流企业的实力,改变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为物流金融提供进一步的集成方法,也带来了物流金融各方合作的改变,势必影响具体的物流金融融资方案。在物流金融课程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智慧物流对课程建设的影响,授课内容安排与实践环节要融合智慧物流,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上,更加注重新技术对物流金融业务带来的改变,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课程建设探讨

(一)课程建设任务和目标

本课程从物流金融特点及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入手,引入物联网及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介绍,同时详细介绍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参与者、业务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在该业务中引入物流金融对案例的流程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业务管理能力。本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熟悉物流金融的基本类型,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及参与主体。(2)熟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角色和操作流程,如企业需求与信用分析、质押物评价、监管合同的制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业务风险控制及绩效考核。(3)熟悉以物流企业监管为核心的融资过程。(4)了解智慧物流的相关知识,懂得信息技术在物流金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5)了解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及信息化对其业务促进作用与风险降低方案。

2.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2)能制订并组织实施物流金融作业任务。(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二)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物流金融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金融业务分析与需求分析,质押与监管方案设计,监管项目合同签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动产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抵押监管服务与组织,贸易监管服务与组织,物流金融业务综合实训,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运作,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物流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

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与产生过程、地位与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趋向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环节的重点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趋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架构。包括:RFID与物联网简介、了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架构、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系统架构。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降低的技术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构建智慧仓储、智慧安全监督、智慧物流,实现“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输流”为一体的“物流金融”业务与服务,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构建智慧仓,掌握通过提供仓储、物流、金融、商贸创新服务,增强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联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务。

5.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应用案例。教学要求:熟悉中储物流、柏亚仓等物流金融方案及智慧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四、总结

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课程,是培养实用人才,服务社会经济的关键所在。以智慧物流为物流行业发展趋势为契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利用智慧物流创造物流赢利模式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相信对于专业建设和服务社会是十分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欢妮.“柏亚仓”打造海西智慧物流引领物流金融新蓝海.潮商,2012(2):76-77.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59-63.

[3]胡愈,徐兆铭,黄含其.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湖南社会科学,2009(6):107-110.

篇4

关键词 智慧旅游 基本概念 理论体系

一、引言

旅游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对于信息逐渐有了更高的依赖性。信息流通以及传递的有效性,成为现今旅游行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元素。而在现今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信息不对称、多元性等问题逐渐突出,因此对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智慧旅游的概念被提出,成为了解决旅游发展瓶颈的关键途径。

二、智慧旅游的概念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对照国际、国内对“数字旅游”、“电子旅游”等概念的权威定义以及相关的“智慧旅游”的定义,本文认为,“智慧旅游”(Smarter Tourism)是指以游客为中心,以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三网融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智慧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移动设备、智能终端等为工具,以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为主要应用形式,以全面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为游客、旅行社、景区、酒店、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旅游参与方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旅游运行新模式。通过智慧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并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实现了对社会资源、旅游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从而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旅游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散客市场逐渐兴盛,并因此使散客游以及自助游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种出游方式。而在未来,散客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还将不断扩大,并因此对旅游服务的个性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第二,实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无缝整合。随着电力政务向着服务型政府方向的发展,在旅游信息化建设中,也需要向着信息的充分利用、共享与交流方向发展,即在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使管理能够与服务无缝整合,更好地实现管理决策提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三,为企业提供服务。对于我国很多中小型旅游企业来说,其所具有的信息化水平较为有限。在未来智慧旅游的背景下,如何吸引中小企业,使其进一步加快信息化进程,则成了现今我国智慧旅游试点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难点。通过云计算的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则能够为我国中小旅游企业提供服务,在节约其信息化建设投资以及运营成本的基础上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三、智慧旅游应用体系

从智慧旅游的定义可以看出,智慧旅游本质上是要通过新理念的导入、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模式的形成,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旅游经营的全流程、旅游管理的全方位和旅游服务的全链条产生“智慧效应”,创造“智慧价值”,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发展力、创新力和服务力。从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来看,它的应用体系主要包含“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四大应用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为整体,共同支撑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智慧旅游的技术体系

(一)物联网技术

在智慧旅游中,物联网是最为核心的网络,能够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人与人的互联。从定义层面看来,物联网通过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射频识别、GPS等技术以及设备的应用根据约定协议将网络同物品间进行连接,在实现信息通信以及交换的同时,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管理以及定位等功能。在智慧旅游中,我们可以将物联网理解为一种互联网应用的扩展,如果我们将互联网应用称之为“线上旅游”,那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旅游应用则能够同时涵盖“线上”和“线下”,突破了传统互联网“在线”方面所存在的局限,且这种突破能够适应旅游者的非在线特征和移动特征。

(二)移动通信技术

该技术是物与物进行通信的一种模式,主要是指移动设备与固定设备间、移动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以此实现设备实施数据在远程设备以及系统间无线连接的一种方式。根据此种特征,我们则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物与物特征的物联网连接方式,对整个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智慧旅游建设中,移动通信技术之所以被特别提出,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移动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使得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从PC逐渐向着易于携带的终端设备发展,体现了以散客为服务对象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向。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连接,则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不同类型的旅游应用,而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与无线技术的连接,则能够进一步扩大旅游应用的覆盖面。在该技术中,其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服务,如无处不在的接入服务、全程信息服务以及多样化终端服务等,将对旅游者的游憩质量以及旅游体验进行积极的改善,在对服务质量、目的地管理水平进行提升的同时使旅游管理向着高质量、精细化的方向推进。

(三)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网络应用模式,无论是移动终端还是计算机终端的使用者,其并不需要了解专业知识和技术细节,仅仅需要关注自己对资源的需求即可。其应用的目的,就是应对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巨量数据处理以及存储问题,能够对资源和信息进行更为有效的分配。在智慧旅游中,其在对云计算进行建设时需要包涵云计算应用和云计算平台,在具体研究中,需要侧重云计算应用,即研究如何能够将海量的信息在整合之后存储到旅游数据中心,使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能够对这部分信息进行更好的获取、交换以及利用。在智慧旅游中,云计算技术能够充分地体现社会资源和旅游资源,是一种资源优化的集约型智慧。

(四)人工智能技术

在人工智能技术中,其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获取人类某些行为的方法、理论以及技术。目前,在智慧旅游对各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将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如何研究、应用这部分信息,进而在旅游行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则成为了一项非常关键的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则能够应用于这部分信息、数据以及知识的处理,即通过推理技术的应用对决策提供基础支持,非常适合应用在旅游需求预测方面。而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扩大,逐步包涵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及游憩质量评价等。

五、结束语

智慧旅游是我国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进行梳理,是地区智慧旅游研究的基础,对地区智慧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辽宁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孙建竹(1983―),男,山东烟台人,辽宁科技学院讲师,旅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智慧旅游与旅游开发。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游客体验的辽宁省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W2015227);2015年本溪市旅游经济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本溪智慧旅游发展的研究”(批准号:BXLY1503)。]

参考文献

篇5

[关 键 词] 智慧物流 基本内涵 实施框架

一、引言

继IBM2008年提出“智慧的地球”后,2009年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同年8月总理在无锡提出“感知中国”,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考虑到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的行业,也是最早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作业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行业。在2009年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率先在行业提出“智慧物流”概念。

智慧物流概念的提出,顺应历史潮流,也符合现代物流业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跟踪与智能控制的发展新趋势,符合物联网发展的趋势。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控制风险,节能环保,改善服务。

自概念提出以来,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智慧物流也入选2010年物流十大关键词。但目前对智慧物流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企业界与学术界对智慧物流的概念、体系结构、实施框架的研究尚不成熟,未达成共识。

二、智慧物流的基本内涵

1.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

基于现有研究及IBM公司对智慧物流的理解,智慧物流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功能,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现代综合性物流系统。

2.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

(1)感知功能。运用各种先进技术能够获取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大量信息。实现实时数据收集,使各方能准确掌握货物、车辆和仓库等信息,初步实现感知智慧。

(2)规整功能。既感知之后把采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用于数据归档,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分门别类后加入新数据,使各类数据按要求规整,实现数据的联系性,开放性及动态性。并通过对数据和流程的标准化,推进跨网络的系统整合,实现规整智慧。

(3)智能分析功能。运用智能的模拟器模型等手段分析物流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验证问题,发现新问题。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在运行中系统会自行调用原有经验数据,随时发现物流作业活动中的漏洞或者薄弱环节。从而实现发现智慧。

(4)优化决策功能。结合特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评估成本、时间、质量、服务、碳排放和其他标准,评估基于概率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协同制订决策,提出最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做出的决策更加的准确,科学。从而实现创新智慧。

(5)系统支持功能。系统智慧集中表现于智慧物流并不是各个环节各自独立,毫不相关的物流系统,而是每个环节都能相互联系,互通有无,共享数据,优化资源配置的系统,从而为物流各个环节提供最强大的系统支持,使得各环节协作,协调,协同。

(6)自动修正功能。在前面各个功能的基础上,按照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系统自动遵循最快捷有效的路线运行,并在发现问题后自动修正,并且备用在案,方便日后查询。

(7)及时反馈功能。物流系统是一个实时更新的系统。反馈是实现系统修正,系统完善必不可少的环节。反馈贯穿于智慧物流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为物流相关作业者了解物流运行情况,及时解决系统问题提供强大的保障。

3.智慧物流的体系结构

按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划分,智慧物流体系可以分为企业智慧物流,行业智慧物流,区域或国家的智慧物流三个层次。

(1) 企业智慧物流层面。用推广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集中表现在应用新的传感技术、实现智慧仓储,智慧运输,智慧装卸、搬运、包装,智慧配送,智慧供应链,等各个环节。从而培育一批信息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智慧物流示范企业。

(2) 行业智慧物流层面。建设主要包括智慧区域物流中心,区域智慧物流行业以及预警和协调机制的建设三个方面。

①智慧区域物流中心。智慧区域物流中心的建立关键要搭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这是区域物流活动的神经中枢,联接着物流系统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其次,要建设若干智慧物流园区。智慧物流园区指加入了信息平台的先进性,供应链管理的完整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的物流园区,基本特征是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安全运转,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相关信息的需求,通过共享信息支撑政府部门监督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确保物流信息正确、及时、高效、通畅。智慧技术的运用使得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

② 区域智慧物流行业(以快递为例)。在快递行业中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通过自动报单、自动分拣、自动跟踪等系统,信息主干网的建设、PC 机和手提电脑、无线通讯和移动数据交换系统的建设等。这些投资不仅使运件的实时跟踪变得轻而易举,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服务的成本。

③预警机制。最后深入研究,加强监测,对一些基础数据进行开拓和挖掘,做好统计数据和相关信息的收集,及时反映相关问题,建立相应的协调和预警机制。

(3)国家智慧物流层面。旨在打造一体化的交通同制、规划同网、铁路同轨、乘车同卡的现代物流支持平台,以制度协调、资源互补和需求放大效应为目标,以物流一体化推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着眼于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着力构建运输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以国际物流网、区域物流网和城市配送网为主体的快速公路货运网络,“水陆配套、多式联运”的港口集疏运网络,“客货并举、以货为主”的航空运输网,“干支直达、通江达海”的内河货运网络。同时打造若干物流节点智慧物流网络中的物流结点对优化整个物流网络起着重要作用,从发展来看,它不仅执行一般的物流职能,而且越来越多地执行指挥调度、信息等神经中枢的职能。

4.智慧物流的价值体现

智慧物流的建设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物联网发展的趋势,对企业,整个物流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智慧物流对企业的贡献。①集中体现在其物流供应链管理方面,借助智慧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增加利润源。② 智慧物流系统帮助企业提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及掌控能力,降低各环节的不必要成本。③智慧物流系统帮助企业提高服务客户的能力。

(2)智慧物流对国家的贡献。①智慧物流的发展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在GDP的比重,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②智慧物流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环保,减轻环境污染。

三、智慧物流的实施框架

1.智慧物流的实施基础

(1)信息网络是智慧物流系统的基础。智慧物流系统的信息收集,交换共享,指令的下达都要依靠一个发达的信息网络。没有准确的、实时的需求信息、供应信息、控制信息做基础,智慧物流系统也就无法对信息进行筛选,规整,分析,也就无法发现物流作业中有待优化的问题,更无法创造性的作出优化决策,整个智慧系统也就无法实现。

(2)网络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技术则是实现智慧系统的关键。如何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规整,分析处理,提取其中的有价值信息,实现规整智慧,发现智慧,从而为系统的智慧决策提供支持,必须依靠网络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自动生成解决方案,拱决策者参考,实现技术智慧与人的智慧的结合。

(3)良好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是实现智慧物流系统的保障。智慧物流的实现需要配套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良好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盲目发展信息系统,不仅不能改善业绩,反而会适得其反。智慧物流系统的实现也离不开良好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实现智慧物流的系统智慧,发挥协同,协作,协调效应。

(4)智慧物流的实现更是需要专业的IT人才与熟知物流活动规律的经营人才的共同努力。物流业是一个专业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没有人才,大量信息的筛选、分析、乃至应用将无从入手,智慧技术的应用与技术之间的结合也无从进行。

(5)智慧物流的建成必须实现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换。智慧物流所要实现的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体系、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和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必须建立在“综合物流”之上,如果传统物流业不像现代物流业转变,智慧物流只是局部智能而不是系统的智慧。

(6)物流系统只有在物流技术、智慧技术与相关技术有机结合的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应用这些技术,才能实现智慧物流的感知智慧,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系统智慧。这些技术主要包括新的传感技术、EDI、GPS、RFID、条形码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基础通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2.智慧物流的实施模式

(1)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第三方智慧物流不同于传统的第三方物流系统,顾客可以在网上直接下单,然后系统将对订单进行标准化,并通过EDI传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企业利用传感器、RFID和智能设备来自动处理货物信息,实现实时数据收集和透明度,准确掌握货物、天气、车辆和仓库等信息;利用智能的模拟器模型等手段,评估成本、时间、碳排放和其他标准,将商品安全、及时、准确无误地送达客户。

(2)物流园区模式。在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中要考虑信息平台的先进性,供应链管理的完整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以确保物流园区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安全运转。智慧园区要有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共用信息平台系统,提供行业管理的信息支撑手段来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建立智慧配送中心使用户订货适时、准确, 尽可能不使用户所需的订货断档,保证订货、出货、配送信息畅通无阻。

(3)大型制造企业模式 。大型制造企业模式要求制造企业里的每个物件都能够提供关于自身或者与其相关联的对象的数据,并且能够将这些数据进行通信。这样一来每一个物件都具备了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以及数据通信能力,从而构建由大量的智慧物件组成的网络,在智慧物件网络基础上,所有的物品信息均可连通,组成物联网,企业就有了感知智慧,能够及时、准确、详细地获取关于库存、生产、市场等的所有相关信息,然后通过规整智慧,发现智慧找出其中的问题、机会和风险,再由创新智慧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尽快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3.智慧物流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完善基础功能。提高既有资源的整合和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在规划上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使物流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逐步提高各种运输服务方式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支持能力,物流基础设施的经营与网络化服务能力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

第二步:开发物流模块的智慧。智慧物流系统设计可以采取模块设计方法,即先将系统分解成多个部分,逐一设计,最后再根据最优化原则组合成为一个满意的系统。在智慧物流感知记忆功能方面包括基本信息维护模块、订单接收模块、运输跟踪模块、库存管理模块;在智慧物流的规整发现功能方面主要是调度模块。这是业务流程的核心模块。通过向用户提供订单按关键项排序、归类和汇总,详细的运输工具状态查询等智能支持,帮助完成订单的分理和调度单的制作;智慧物流的创新智慧主要表现在分析决策模块。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报表分析功能,各级决策者可以看到他们各自关心的分析结果;而系统智慧体现在技术工具层次上的集成,物流管理层次上的集成,在供应链管理的层次上的集成,物流系统同其他系统集成,共同构成供应链级的管理信息平台。

第三步:目标和方案的确立。智慧物流的建设目标包括构建多层次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若干个智慧物流示范园区,示范工程、产业基地,引进一批智慧企业。智慧物流系统的建设步骤:搭建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加强物流基础功能建设,开发一些最主要的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完成服务共享的管理功能和辅助决策的增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物流信息平台的网上交易功能。

第四步:发现、规整智慧的实施 创新、和系统的实现。在利用传感器、RFID和智能设备来自动处理货物信息,实现实时数据收集和透明度,各方能准确掌握货物、车辆和仓库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商业智能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信息的价值,找出其中的问题、机会和风险,从而实现系统的规整发现智慧;然后利用智能的模拟器模型等手段,评估成本、时间、质量、服务、碳排放和其他标准,评估基于概率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并实现具有优化预测及决策支持的网络化规划、执行。从而实现系统的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

4.智慧物流实施过程中的瓶颈制约

(1)基础信息缺乏的制约。物流信息是物流系统的整体中枢神经,是物流系统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智慧物流系统中,必须对海量、多样、更新快速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才能成为系统决策的依据。如果物流基础信息缺乏,智慧系统也就无从谈起。

(2)对智慧物流功能需求、市场需求不明确的制约。一个系统能否运行成功,就要看它所提供的功能是否能被系统参与使用者接受。因此,进行智慧物流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就成为构建智慧物流系统的首要任务。

(3)传统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层次较低的制约。首先传统物流发展整体规划不足,基础平台相对薄弱,难以发挥物流资源的整合效应。其次,物流企业专业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物流企业。再次,第三方物流功能较为单一,物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

(4)缺少人才的制约。物流是一个人才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智慧物流的实现更是需要专业的IT人才与熟知物流活动规律的经营人才的共同努力,物流人才的欠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势必会阻碍智慧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园园.物流信息化对区域物流中心的作用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4 年,17卷第8期

[2]龚志锋,范守文,李刚.现代物流园区的信息系统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5月号

[3]周立新, 刘琨.智能物流运输系统[J].同济大学学报,2002 年,第30 卷第7 期

[4]赵立权.智能物流及其支撑技术[J].情报杂志,2005 年,第12 期

篇6

[关键词]智力;直觉;非理性;逻辑智慧;生命智慧

智力(intelligence)与直觉(intuition)是人类生命的两种形式。智力属于逻辑智慧, 是一种小智慧或狭隘的智慧,是一种以追求因果律为目标的智慧。分析、判断、推理都是这 种智慧的基本形式。直觉则是非逻辑的生命智慧,是一种大智慧,是心灵对心灵的直接注视 。联想、想象、类比、移植、灵感、猜测、体验、创造等都属于直觉的范畴。在理论界,人 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对这两种智慧类型进行严格的区分与研究,常常混为一谈,给实 际运用造成了许多困惑和问题。在心理学界,西方的智力测验也是以此为理论基础而编制的 ,因此它们不能真正反映智力或智慧的本真,从而歪曲了智慧,使智力概念长期在狭小的 范围内使用。所以,西方的智力测验长期用判断、推理、分析等标准衡量人的智 力,而把直觉、想象、创造、体验排斥在智力或智慧之外。西方心理学的智力观及智力测验 观大都是以这种狭隘的智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种智慧或智力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常 常 称谓的“小智慧”。小智慧只能徘徊在生命的表面,而不能走进生命的深处,真正能够走进 生命深处的是直觉智慧。

西方早期的经典智力测验大都是基于逻辑智慧即小智慧或狭隘的智慧编制的,因此,普遍与 创 造力的相关都比较低。因为按照狭隘的智力观,创造力是不包含在智力的内涵之中的。在 教 育界曾经将培养学生的智力看成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可是所持的智慧观却是逻辑智慧观 ,最多只能使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得到某种程度的训练,而联想、想象、创造等 直觉智慧非但没有得到开发,反而因理性的强化而受到遮蔽。本文试图就智力与直觉的区别 以及各自在生命中的价值进行一些探讨,以引起理论界对该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智力是理性的产物,直觉是非理性的范畴

智力与直觉的关系是智力与本能的关系。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本能与智力是动物王国 进 化的两个分支。他说:“动物王国的全部进化(除了向植物生命的退化之外),出现在两条 分支的道路上,一条通向本能,另一条通向智力。”[1](p116)在传统的理解中, 人们将本能看成 智力生长的基础,本能是智力成长的前提,它与智力是一种承接关系。但柏格森认为,智力 与本能属于不同范畴,二者不存在相互承接的关系。“智力与本能同样是相互对抗又相互补 充的。”柏格森认为,本能围绕在智力的边缘,“本能总是带有几分智力性”,因此被许多 人误解,认为“本能与智力属于同一类,两者之间的唯一区别是复杂性和完善性的程度不同 ;而最重要的是两者都可以用对方的术语来表达。实际上,智力与本能之所以相互伴随,是 由于它们相互补充;而它们之所以相互补充,则是由于它们彼此不同,本能中那些本能性的 东西,恰恰对立于智力中那些智力性的东西。”[1](p117)智力沿着理性的方向发 展,直觉是本能 的意识化。柏格森说:“实际上,一切具体的本能当中全都渗透着智力,而一切真正的智力 当中也都渗透着本能。况且,无论是对智力还是本能,都不能做出严格的界定:它们是两种 趋向,而不是两种事物”。“是将智力和本能看作生命放在其进程中的两种表现形式。”[1](p118)“毫无疑问,凡是能够做出推论的动物都具备智力”[1](p119)“ 总之,从似乎是其原初的特征看,智力就是一种制作人造对象(尤其是制作用以制作工具的 工具)的机能,就是一种对这种制造品进行无限变化的机能。”[1](p120)在柏格 森看来,制造和使用器官化工具或非器官化工 具是智力与本能的根本区别。“完善的本能是一种使用、甚至是制造出器官化工 具的机能;完善的智力则是一种制造和使用非器官化工具的机能。”[1](p120-121)本能具有自行制造 、自行修复,同时具有奇迹般简单的功能:“其完美常常使人惊叹。同样,这种工具也保留 着几乎不可更动的结构,因为结构一旦改变,物种便会改变。所以说,本能必须是特化的, 它不是别的,仅仅是利用一种物种工具以达到物种的目的。与此相反,通过智力制造出来的 工具就不那么完善了。只有做出努力才能制造这种工具。”[1](p121)柏格森推测 智力与本能起初 相互渗透,原初的心灵活动同时产生了它们,但是“在这种初级条件下,智力与本能都是材 料的囚徒,他们尚不能控制材料。”同时因为生命固有力量的有限性,因此本能与智力不可 能在同一肌体上不受限制地同时发展。于是生命便出现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创造一种器官化 的工具,去直接影响行动;另一种是用无机材料亲自做成那种天然并不具备的工具。柏格森 说:“只有在人类身上,智力才获得了完全成功;人类所掌握的天然手段不足以抵御敌人、 寒冷与饥饿,而这种不足恰恰证明了智力在人类身上的成功。我们若设法衡量这种不足之处 的意义,这种不足之处便获得了与史前文件相当的价值;它是智力与本能之间的最后告别。 ”[1](p112)柏格森认为,本能可以确保直接成功,而智力则要冒险才能成功,“ 而一旦成为独立 的智力,就能无往而不胜。”[1](p123)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柏格森认为本能是一 种无意识状态, 而智力则是一种意识状态,所以二者无法在同一层面进行讨论。为了能在意识层面讨论本能 问题,柏格森用直觉代替本能,他将直觉定义为意识状态的本能,或本能的意识化。理智同 人类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需要分不开,它可以为满足人们的实际利益服务。应 当说,理智和以理智为基础的科学虽不能获得关于真正的实在的本质的知识,但它在实践范 围里有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柏格森认为,理智认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关于实 在的内在的和形而上学的知识,而纯粹是为了使用实在。”[2](p30)“使一个概念 适应于一个 对象,不外就是问我们对于对象能作些什么以及对象能为我们作些什么。在一个对象上标上 一个确定的概念,就是以精确的名词表明对象使我们想到的行动或态度。”[2](p19)理智的方 法对人的行动有好处,因此它是有用的。但是那种纯逻辑的分析推理在生命哲学家看来非但 没有意义,反而会破坏生命。按照柏格森的思路真正符合生命的做法就是引导人们学会将自 己置于认识的对象之内,使认识者与认识对象达到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才是直觉 。柏格森认为,直觉是生命中普遍存在的力量。人们之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是因为受到 了理智的遮蔽。

二、 智力是一种逻辑智慧,直觉是一种生命智慧

智力是一种逻辑智慧,这种逻辑智慧是一种小智慧,这种小智

慧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 分析等形式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对人类发挥作用。对于生命整体来说,这种逻辑智慧仅仅是 生命的表层,或者说它只徘徊在生命的表层,它对生命的表达是极其狭窄和有限的,无法走 进生命的深处。但不能否认,人类正是借助智力“才看到了意识的其他种种形式。”在柏格 森看来,智力远不是生命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心理内容,它根本不能“阐明生命本质” , 它只能表达生命的表层意义,只是一种纯逻辑的活动,因此它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仅仅适 用于无机物或确定的事物,人类个体无法通过智力走向生命的深处。但是,智力可以帮助我 们认识其他形式。

生命哲学家认为,智力不能阐明生命的本质,真正能够阐明生命的本质的是直觉。直觉才是 超越狭隘智力的大智慧。直觉智慧包括直观、灵感、联想、想象、体验、猜测等。创造力是 直觉的一项重要内容。柏格森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大智慧观,但他对狭隘智力观的批判,以及 他对直觉与体验价值的深刻认识,足以表明他是一个大智慧观者。因此,直觉的价值还在于 它能够把握语言无法把握的东西。语言虽然对人的生命是重要的,但语言并不是生命的边界 ,语言并不能达到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在语言达不到的地方只有依赖直觉和体验。

语言仍然是理性的产物,语言只能表达浮现在意识层面的东西,所以对于非理性的生命内容 或对于意识层面以下的深度内容,语言是无能为力的。《人论》说:“有些事物由于他们的 微 妙性和无限多样性,使得对之进行逻辑分析的一切尝试都会落空 。而如果世界上有什么东 西我们不得不用第二种方法的话,这种东西就是人的心灵。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 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因此,数学决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学说、一个 哲学人类学的工具。把人说成仿佛也是一个几何学命题,这是荒谬的。”[3]直 觉之所以 长期没能引起人类的重视,其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往往将直觉看成神秘的自在之物,它最多只 是某些天才的偶然闪现。也就是说,它并非是生命的必然存在。生命哲学家的贡献就在于打 破了这一神话,发现了生命与直觉的密切关系。柏格森就认为,直觉并非神秘的自在之物, 也不是某些天才的心灵所特有的禀赋,它是在任何生物中都能想象得到的一种精神力量。也 就是说,它与生命本身是同一的,以致凡有生命之处也就有直觉意识。在动物植物界直觉是 以本能的面貌出现的,而在人类它却能够存在于意识层面。所以,生命哲学家常常将直觉界 定为“本能的意识化”。柏格森认为,直觉是一种特殊的本能。它是生命活动极其简单和普 遍的存在。但人们之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那是因为受到理智的遮蔽,只有在极少数时刻 ,在十分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才能体验到与生命存在的这种同一。按照柏格森的观点,就直觉 与生命同一来说,本能同生命冲动向上发散的方向一致,而理智是同下降的惰性的物质同路 。直觉之所以能把握生命,原因概出于此。就直觉与时间有关而不是与空间有关这一点来看 ,直觉是当下的内心体验,它是一下子置身于具体绵延历程中的那种努力,总是有机地把握 事物而不分割它们。柏格森说:“我们在这里所指的直觉尤其同内部的绵延有关。它把握没 有位置并列的演替,从内部而来的增长,把握从过去向已渗透着未来之现在的不间断的对心 灵的直接注视,无物插入其中,没有通过折射棱镜而来的折射,这棱镜中的一面是空间,另 一面是语言。”[1](p35)

在生命哲学家看来,人类要走向生命的深处,要展示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能够依凭的 决不是理智或理性所体现的逻辑智慧或智力,只能是直觉。正因为如此,直觉在生命哲学那 里成为最具生命价值的概念。在生命哲学家看来,直觉与体验不仅是走进生命深处的工具和 方法,而且它们本身就是生命的重要内容。正是因为生命哲学家对直觉与体验的重新发现与 阐释,使我们有幸窥探到生命更丰富的内容和价值。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正是借助这两个概念 开始从表层进入深层。所以直觉与体验受到许多生命哲学家的青睐。生命哲学的杰出代表柏 格森曾以自己提出和运用直觉为自豪。他甚至认为从柏拉图开始,哲学和科学就采用理智的 方法,这只是顺应人类心灵自然的结果,它使几千年来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 把握实在;而只有从他开始提出直觉的方法,才一反传统和习惯思维,教人认识真正的实在 。

但令人遗憾的是,柏格森在一百多年前所指出的智力局限性却在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那里 流 行百余年。现代心理学中流行的智力概念约有150多种,但绝大多数都是从狭义的层面上理 解这一概念,西方许多经典智力测验(如,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 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都是从狭义上理解智力的产物,因此可以说,这些智力只是一种知 物的智力而非知人的智力。正是凭着这种理解,导致心理学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也正是这 种理解使心理学偏离了生命的轨迹。这种智力观念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负面影响。教学中长 期倡导的智力开发,实际上就是开发这种狭义的智力,即教学在要求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智力开发的倡 导者之一的布鲁纳也非常重视直觉在学习和教学中的作用,并把直觉的培养看成智力开发的 重要的组成部分,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 也从自己的创造生活或创作生活中体验到直觉的可贵。著名科学家凯利洛夫就认识到,直觉 是“创造思维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一个创造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4 ]著 名物理学家波恩认为“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来源于一些人的直觉”。[5] 爱因斯坦 也曾自省到,他创立相对论主要也是凭借想象和直觉。被誉为文学上拿破仑的法国著名作家 巴尔扎克曾以自己创作的亲身经历意识到直觉思维的重要。他说:“在真正是思想家的诗人 或作家身上出现一种不可理解的、非常的、连科学也难以明辨的精神现象,这是一种透视力 。它帮助他们在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下测知真相;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一种难以明言的, 将他们送到应去或想去的地方的力量。”[6]但由于这些见解大多是指向科学研 究本身, 甚至将其看成智慧的偶然闪现,不具有普遍性,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引起教育者的真正 重视,在所谓智力开发的过程中,始终将直觉能力排斥在外,因此,在教学中并没有采取切 实可行的措施去开发学生的直觉能力。多年来教育界的所谓智力开发,不过是对处于生命边 缘的因果律的追求,对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句话,是在科学主义思维的藩篱 之中去探讨所谓智力开发,这种智力开发抑制了学习者直觉与体验能力的发展,将真正 有生命价值的东西排斥在生命之外,这就是我们在长时间的智力开发中没有真正开发到智力 的根本原因。所以,仅仅开发狭义的智力是不能满足生命的需要的,甚至还很有可能背离生 命。

三、 智力追求的是因果律,直觉是心灵对心灵的直接注视

现代心理学中广泛使用的智力(intelligence)是一种以追求因果律为目标的智慧。亚里士 多德(aristot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认为:“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 ”[7](p5)。同时,他提出“不以官能的感觉为智慧”,这是因为“官能总 不能告诉我们任何 事物所以然之故”[7](p3)。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智慧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探测事 物的原理和原 因。也就是说,智慧等于原理与原因的探求。再换句话说,智慧就是对因果律的追求。 由此, 他将学术分为“高级学术”与“次级学术”。高级学术就是那些探讨原理和原因的学问,自 然探讨人类普遍原理和原因的哲学被视为最富智慧的学问,而一切应用的或实用的学科则被 视为非智慧的学问。他说:“高级学术也较之次级学术更接近智慧。”[7]亚里 士多德的 智慧观对西方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长期以来,西方都在十分狭隘的范围 内使用智慧一词。智慧或智力等同于对因果律的追求。按照亚里士多德一派的观点,直觉、 创造、艺术似乎都不在智慧之列。亚里士多德的智慧观最终成为西方文化传统。18世纪德国 生命哲学家柏格森将这种智力称为狭义的智力。他认为,狭义的智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他说:“我们的智力(就其狭义上说),其作用就在于确保我们身体对其环境的良好适应, 就在于在外部事物中表现外部事物——总之,就是去思考材料。”[1](p2),显然 ,柏格森所指 的狭义的智力,就是在因果范围内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这种智慧传统从哲学界一直延伸 到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许多的心理学家、心理测验家以及教育家也都是在这一层面上理解 智慧或智力。而直觉却不同,它不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相反,它还千方百计 摆脱这种形式。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柏格森不肯给直觉下一个单一的几何式的定义。在他看 来,直觉这个词的意思是不能用数学的或逻辑学的方法从另一个词里演绎出来的。直觉这个 词的多义性就像斯宾诺莎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叔本华 的“直觉”和谢林的“直觉”不一样,柏格森自己的直觉就更不一样。但是,在柏格森看来 , 直觉有一个基本的意思:直觉地思维也就是在绵延中思维。理智通常从不动之物开始思维, 尽可能地并列地以不动性来重新构造运动。直觉从运动开始思维,像实在自身那样来安排和 想象它。“在直觉中,我将不再从我们所处的外部来了解运动,而是从运动所在的地方,从 内部,事实上就是从运动本身之中来了解运动。”[2](p1-2)直觉就是直接意识, 是把自己置身于 对象之内,它是心灵对心灵的直接注视,因此它不需要其它中介物的干扰。用柏格森的话说 ,就是在心灵与心灵之间不需要插入“棱镜”进行“折射”。换句话说,直觉是心灵与心灵 的直接交流,或者说交流者将自己对象化到交流对象中去,因此它不占有空间,也不需要语 言,是一种“物我同一”或“物我两忘”的状态。

四、智力只能把握外在的、静态的、凝固的、确定的事物 ,直觉才能把握内在的、动态的、流变的、不确定的事物

首先,智力指向外部世界,直觉却是指向内心世界。因为智力是指向外部世界,所以它 更多是以自然界为对象,甚至以无机物为材料进行加工。正如叔本华认为,人的智慧所用之 处,只局限在自然所指定的场合,也就是理解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认识个体的意志和事 物的关系而已[1](p467)。当人们把这种指向外部世界的智力不适当地运用于人内 心世界探索的时 候,各种困惑或弊端也随之而至。所以要走进生命世界,特别是要走进人类的心灵世界,不 能依赖智力,而要凭借直觉。因为只有直觉才能使研究者将自己置于研究对象之内,置于他 人的心灵之内,实现心灵与心灵的直接注视,心灵与心灵的直接?交流。?

第二,智力只能把握静态的、凝固的、确定的事物,而直觉才能把握动态的、流变的、不确 定的事物。智力属于理性的范畴,理智只能把握静态的、凝固的、确定的事物。理智不能把 握生命、理智不能把握流变,理智只能外在比较事物的异同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理智 具有实践价值(理智能够满足人们的功利需要)。柏格森认为,智力仅仅适用于无机物,适 用于确定的环境,作用于确定的事物。直觉可以把握动态的、流变的、不确定的事物,他认 为,这种狭义的智力只是生命的一个侧面,只能表达生命的部分意义、表层意义。但柏格森 同时认识到:“我们以纯逻辑形式出现的思维,却不能阐明生命的本质,不能阐明进化运动的全部意 义。”[1](p2)他又说,“我们的智力对无机物时是那样自信,却在这个(生命) 领域一筹莫展 。”[1](p2)柏格森说:“只有在人类身上,智力才获得了完全成功;人类所掌握 的天然手段不 足以抵御敌人、寒冷与饥饿,而这种不足恰恰证明了智力在人类身上的成功。我们若设法衡 量这种不足之处的意义,这种不足之处便获得了与史前文件相当的价值;它是智力与本能之 间的最后告别。”[1](p112)他说,“善于计算的智者却无法了解运动的节奏,以 及内在形式。”纯 逻辑的思维形式最多只能适用自然科学研究而无法把握生命。在柏格森看来,智力属于纯逻 辑思维的形式,所以他说,“对于无机界,尤其是对固体,人类的智力感到游刃有余,在这 个领域内,我们的行动找到了它的支点;我们的勤劳找到了它的工具;我们的概念在固体模 型上形成;我们的逻辑首先是固体的逻辑;因此我们的智力在几何中获得了胜利……” [1](p1)。但是,在“几何中获得了胜利”的智力在生命面前却无能 为力。在生命哲学家看来,要把握内在的、动态的、流变的、不确定的事物只有靠直觉。

智力作为理智的产物,具有抽象性和固定性。它同物质一样具有惰性,它习惯于按照形式, 机械地对待每一事物,期望在量的分析中找到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答案,这样它就根本不 可能把握流变。由于理智在空间方面起固定作用,根本不适用于认识以绵延为本质的生命, 所以柏格森说:“理智的特征就是天生不能把握住生命。”[1](p165)理智的抽象 性和固定性与它 借助于语言来活动有关。柏格森认为,我们的语言用同一个词语来称呼许多不同的东西,这 是语言的一大缺陷,不仅每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而且世间每一样事物都是彼此不同的 。但是,经过语言的处理,理智抹杀了事物的个体性,它从来就看不透个别事物的内部本质 ,只是外在地比较它们的同异,通过归纳上升到概念、范畴。他说:“按照我们的理智的自 然倾向,它一方面是借凝固的知觉来进行活动,另一方面又借稳定的概念来进行活动。它从 不动的东西出发,把运动只感知和表达为一种不动性的函项。它利用现成的概念,并且竭力 企图好像在网中一样在这些概念中去把握实在(它在其中通过)的某种东西。”[2]( p29-39)总之, 人类愈是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活动,它离开生命的本质就愈远。柏格森承认直觉的思想通常开 始于不确定,不论我们的思想有多大力量也无济于事,因为诸如绵延、质的变化、无意识的 概念等等,不象理智所能定义的概念那样直接明白。但是他指出,有两种不同的清楚明白: 一种是用已有的基本观念组成一个新观念,把它组织得清楚明白。在这里,我们的理智只是 把 新东西拆开以发现旧东西,再重新组合它们,因此这样的观念虽似全新实乃陈旧。另一种是 全新的绝对单一的观念。由于它不可能从分析中得到,是不能用先前存在的因素来构成的, 它的清楚明白只存在于当下直接的察见或体验中,绵延、生命等观念就是这样得来的。同样 ,直觉这个观念本身也是这样得到的。概念把对象复制出来,用的是符号。每个理性的体系 都可以采用自己的符号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同一个对象。这样,对事物统一性的理解永远是任 意的。柏格森由此得出结论说,简单的概念不但能把对象的具体统一性分割成若干个表达符 号,而且能把哲学分成若干个派别,每一派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选择自己的筹码,与其他 派别进行永无止境的赌博。哲学如果要成为一种严肃的精神工具,就必须超越概念,达到直 觉。

五、 智力只能获得社会功利性知识,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内在知识

柏格森认为,真正能获得关于实在的内在知识的方法是直觉的方法。理智由于其空间性和社 会功利性,所得到的知识是相对的。只有去掉空间性和社会功利性的面纱,我们才能回到直 接当下的东西,达到绝对。直觉就是不带任何空间性和社会功利性的思维方法。认识外在的 世界和外在的自我,我们只须服从理智的思维习惯,按照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就 可以达到。而认识内在的生命、绵延,或真正的自我,则必须摆脱理性思维的习惯力量,走 一条相反的路,即直觉之路。柏格森说:“理性的工作是依靠科学向我们愈来愈完整地表达 出物理操作的秘密;……它只在生命的周围打转,从外部对生命提出尽可能多的看法,把 生命拖到自己这边来,而不是进入到它里面去。但是,直觉引导我们正是要达到生命的真正 内部——我用直觉是指那种本能,它是已经脱离了利害关系的,有自我意识的,能够反省它 的对象并无限扩展对象的。”[1](p176)直觉是艰苦的劳动,它需要意志的努力。 只有使人的心灵 从理性思维的习惯方向扭转过来,超出感性经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范围之外,抛弃一切概 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甚至不用任何语言符号,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一切固定、 僵滞的认识的可能性。由于形而上学必须使用直觉的方法才能达到绝对实在,所以柏格森又 把它称之为不用符号的科学。理智只能外在比较事物的异同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理智 具有实践价值(理智能够满足人们的功利需要)。直觉可以获得实在性知识,理智仅仅获得 功利性知识,直觉与生命具有同一性。叔本华认为,“天才”与“干才”的区别,就在于前 者 是用直观或直觉思维理解事物,而后者是用概念理解事物。叔本华认为 “所有深刻的认识 ”,其“根柢”都“在直观的理解中”[8](p455)。他认为“一切不朽的思想和真 正的艺术品,受 其生命的火花产生出来的过程,也是在于直观的理解之中。相反地,从概念产生出来的东西 ,只能算是‘干才’的作品,只不过是理性的思想和模仿,或者是以当前人们的需要为目标 。”[8](p455)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仅仅强调开发学生的智力是远远不够的,开发 智力只能使学生 获得一点表层智慧(小智慧),要获得深层智慧或生命智慧(大智慧)就必须依赖直觉。在 教育教学中开发直觉,给直觉留有充分施展的空间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 。?

[参考文献]

[1][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16 .

[2][法]柏格森. 形而上学导言[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0.

[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20.

[4]周义澄.科学创造与直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

[5]波恩.我这一代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84.

[6]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37.

篇7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

图书馆的发展是渐进式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伴随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正式提出并迅速波及全球,在图书馆界,继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智慧图书馆正在走进人们的视野。

1.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目前社会各种各样智慧的概念,如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慧医疗等成为人们研究和描画的重点。其中,智慧图书馆也概莫能外。

当前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相应的描述,例如从智能建筑的角度等。检索近期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较多地与物联网、云计算及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概念相联系。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基础之上的新型图书馆,具有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双重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基础,人物互联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构成,而实现由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提升则是智慧图书馆的精髓。可以说,智慧图书馆的外在特征是泛在,即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服务;而其内在特征是在继提供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之后,提供以人为本的智慧服务,满足读者日益增长与不断变化的需求。可见,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服务技术提升、服务理念创新、管理形态转型的一场革命。

2.智慧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及特点

智慧的定义是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把握和解决事物的能力。智慧是推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知识价值化的重要力量。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的知识中心,是知识聚集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图书馆要帮助读者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不是仅仅提供信息服务就能做到的,必须依靠图书馆创造性的知识服务,也就是说图书馆要提供有智慧的知识服务。可见,智慧服务是建立在知识服务基础上的,运用创造性智慧对知识进行搜集、组织、分析、整合,形成全新的知识增值产品,支持读者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因此,图书馆智慧服务是通过知识产品的服务给读者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知识产品的增值性。同时要求图书馆员应具备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才能构建“智慧图书馆”[1]。

图书馆智慧服务具有五大基本特征:一是公共性。其服务是面向广大用户、社会群体和全人类的,是一种普惠范围的服务;二是智慧性。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是在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基础之上的智慧服务,图书馆充分发挥客观知识的拥有者、整合者、启发者的核心作用,帮助用户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创新知识、提升智慧;三是资源丰富性。图书馆必须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它包括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四是管理集群化。图书馆通过集群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知识的共建性整合、集约式显示、便捷性获取、无障碍转换、跨时空传递等;五是服务协同性。包括行业协同、地区协同、国家协同、全球协同等,在系统的顶层设计上整体推进,使资源由分散趋向集约、由异构趋向统一,克服资源在布局上各自为政、分散管理和重复建设的弊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管理使命。

3.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形式

“图书馆2.0”与“智慧图书馆”体系都是建设在复合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基础上,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硬件及技术上。“图书馆2.0”主要依赖“Web2.0”技术,包括Blog、Rss、Wiki、Instant Message、Tag、Ajax等等,而“智慧图书馆”则主要依赖于物联网、传感技术和云计算机。因硬件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智慧图书馆”与“图书馆2.0”相比能提供更高层次、更具个性、更加智慧的信息服务,但两者的服务理念与内涵是一致的,都是“以读者为中心,以个性化服务”为原则。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应该是基于图书馆员智慧的知识服务,是基于信息资源的深度知识挖掘以及具有用户需求分析功能的专家式的系统服务,是一种有内容、有品质、有价值的高层次服务。柯平教授曾说:“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是在不断提升的,有三个台阶:由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这一路径反映了服务从依赖资源、技术与工具到越来越依赖图书馆人的智慧。”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台阶应该增加一个,即第四个——智慧服务[2]。

4.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构建

从信息管理与应用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建设可分为信息汇集、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三个阶段。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构建必须具有异构性、开放性、移动性、协同性、融合性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读者的实际信息需求,通过构建、整合各种信息资源、网络平台,提供让读者放心且安全的使用环境,让读者能够跨越时空、无障碍使用图书馆资源,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各种信息需求。

4.1 资源服务原则

在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资源、技术和服务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技术是必备的手段,资源奠定了内容基础,而服务是最终的结果。阮纲纳赞曾说“书是为了用的”,在物联网和云计算环境下可以看作“资源是为了用的”,“资源利用”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所在。技术是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支撑,资源是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资源,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统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服务是智慧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智慧服务平台构建的立身之本。

4.2 资源利用原则

资源集成是在各个文献信息机构和各类文献之间建立起跨系统应用集成、跨库网转换互通、跨媒体深度融合、跨部门信息共享、跨馆际物流速递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它是智慧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技术基础,图书馆借助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整合集群管理系统和文献感知服务系统[3]。目前国内已有110多家图书馆自愿成立联盟,如2012年3月成立的首都图书馆联盟由国家图书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等联合组织。建成的联盟组织将给首都市民仅凭一张读书卡就可浏览百余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达到“一馆藏书、各馆共享”、“一馆办证、各馆通用”、“一卡借阅、就近还书”、“一馆讲座,各馆转播”、“一馆咨询、多馆服务”和“与出版机构合作,推出优惠图书”的便捷性和资源共享性。

4.3 以人为本原则

在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与人的时时相联,其中既包括资源与馆员的互通相联,也包括资源与用户的互通相联。这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关键,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发展理念与实践。如深圳图书馆研制出的第二代智能书车和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系统,台湾研制的智慧型图书馆和图书定位系统,上海普陀区图书馆设立的图书漂流自助亭等。这些表面看起来无人值守的图书馆,其自助服务是建立在前台的服务机与图书馆后台的集群网络化布点、信息化管理、一体化物流的庞大的管理系统之上的。通过后台强大的管理系统和集成化服务,实现了馆员——资源——用户的互通互联,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体现出图书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原则[4]。

4.4 服务读者原则

图书馆阅读呈现多样性的变化,表现为纸本阅读与电子阅读、物理阅读与网络阅读、定点阅读与移动阅读、碎片阅读与集中阅读、文字阅读与视听阅读、个体阅读与群体阅读、线性阅读与互动阅读、大众阅读与经典阅读、本土阅读与国际阅读融合共存、交叉汇聚的阅读新形态,对图书馆的阅读管理与阅读服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需要运用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读者为本的理念,对阅读进行再认识,并进而对传统的图书馆业务程式和流程提出转型发展的新要求,以适应社会阅读的新变化和新需求,为书香中国添砖加瓦。

5.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

智慧图书馆为图书馆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愿景和新的希望,也为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满足。尽管现阶段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仅仅处于初始阶段,一些尝试也属于试验性的,但随着RFID等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前景一定十分远大。一是建立起用户与馆员多维的交互模式,图书馆服务也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二是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用户信息的自主组织和自主知识空间的构建,通过网络技术、语义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语义抽取,构建行业或学科的宏观知识空间和用户特定的微观知识空间[5]。

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将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专业人士提供科技咨询以及确立人与社会和环境和谐相处为主要服务发展方向。为此,有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是:公共图书馆在当代科普工作中的地位与定位;图书馆科普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图书馆科普工作的方向与内容;公共图书馆开展现代科普的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阅读推广工作与科学普及等。

参考文献

[1]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等.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2]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 2010(7):65-68.

[3]王世伟.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4]姜永常.基于知识构建的知识服务实现机理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2):76-81.

篇8

1什么是图书馆智慧服务:概念及内涵

有作者认为,所谓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就是“基于图书馆员智慧的知识服务”,这是图书馆智慧服务概念的一种个人的看法。因为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和定义,图书馆学术界也是有着多种观点。既然智慧是对事物迅速判断、灵活解决的能力与素质等,智慧来源于信息、知识与情报,人们之所以爱智慧,是因为智慧贵在有创新的能力。什么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笔者认为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图书馆人对读者工作的一种积极进取的自主选择,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读者服务的一种或多种新理念、新能力与新服务方式,对此我们的学术界有着多种多样的解释与论述。那么如何来认识与理解图书馆智慧服务,作为一个概念和内容,笔者对图书馆学术界关于“图书馆智慧”的多种观点看法经过综合与概括,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图书馆智慧服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涵。

1.1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

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是一种技术与智能在图书馆领域里的应用,其表现形式是以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并以此来布局图书馆的服务网络,使情报、知识与信息在图书馆无处不在,来为读者提供图书馆智慧服务,因此被称作是智慧图书馆。简而言之,智慧图书馆或者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是世界性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技术与智能的浓缩,是一种建立在图书馆技术与图书馆智能基础上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图书馆学术界关于“智慧图书馆”,即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主要研宄成果,如:“智慧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将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1)互联的图书馆,具体细分为全面感知的图书馆、立体互联的图书馆、共享协同的图书馆;(2)高效的图书馆,具体细分为节能低碳的图书馆、灵敏便捷的图书馆、整合集群的图书馆;(3)便利的图书馆,具体细分为无线泛在的图书馆、就近一体的图书馆、个性互动的图书馆。智慧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文章介绍了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提出智慧图书馆是继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更高级阶段。智慧图书馆是在物联网环境下,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以智慧化设备为手段,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最后,文章构建了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再如:“智慧图书馆是物联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从智慧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智慧图书馆概念及特点,论述了物联网环境下图书馆RFID的应用现状,并对智慧图书馆的前景作了展望。”

1.2知识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

最近几年来,图书馆学术界对各类知识服务的研宄较为重视,研宄成果也比较醒目。知识组织、知识交流与知识管理等知识服务的诸多相关研宄,成为图书馆学术界的多个重要学术命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与,在图书馆学术界的刊物上发文和著述较多。有学者做过相关的分析与统计,国内图书情报界自2009年就开始了对本学科知识服务的诸多研宄。就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概念内涵、特征流程、社会基础、内在要求、市场需求、技术支撑、服务模式、知识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与研宄。形成了以任俊为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导入型’、以姜永常为代表的“比较扬弃型”、以张晓林为代表的“核心能力竞争型”、以蒋永福为代表的“知识管理型”等观点体系因此,受图书馆知识和图书馆知识服务研宄的影响,图书馆学术界逐渐出现“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命题,笔者认为这是知识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体现。主要有两种知识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主张。

1.21认为图书馆学是“智慧之学”

如傅荣贤老师在文章中全面论述的:“作为人类心智的产物,文献信息不仅记录着'知识’而且还记录着'智慧。图书馆学研宄对象'知识说’努力构建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框架与操作技术,既使人类心性中的德性智慧曰益被理智知识所取代,也强化了图书馆学的工具理性,从而遮蔽了其价值理性,并放弃了图书馆学的终极关怀和更高担当。图书馆学研宄对象应该以'智慧’为关键词,图书馆学应该从知识之学走向智慧之学。再如熊伟老师的通往智慧的普通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建设:“提升智慧水平是人类用户求索知识的核心价值目标,应该以'智慧’为当代和未来图书馆学的'学科面向’。在明确定义'智慧’概念和把握协同用户培育'智慧’路径的基础上,原则上能够建立面向与通往智慧的普通图书馆学科体系。应深刻转变思维方式,探索建立'客观知识本体’研宄范式,重点突破'客观知识关联说’和'全信息微计算技术’等关键难题,积极组织跨学科合作攻关团队,加快该理论体系建立步伐,把图书馆学真正推向成熟阶段。很显然,按照这两位老师的理解图书馆智慧是学科性的,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是知识性的,尤其是学科体系的知识创新性的。书馆要“转知成慧”。

如黄幼菲老师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主张:“知识自由是人类智慧生成的源泉与保障。图书馆实现知识自由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终极目的是'转知成慧’。公共智慧服务是图书馆实现知识自由的根本选择和高级路径。图书馆作为用户知识需求的嵌入者、客观知识的关联者、用户知识过程的协同者和服务方式上的启发者,这一核心定位决定了图书馆必须尽快实现从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转变,切实帮助用户搭建起求索知识并通往智慧的'天梯’。[111”这样看来,图书馆仅有知识服务是不够的,要由知识服务转到智慧服务上来,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其实就是图书馆的一种高级的知识服务,具有知识的原创性。

1.3理念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

理念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实际上就是图书馆人的服务读者、快乐奉献的价值理念和职业精神的体现。历来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都应该是一种有智慧的图书馆服务,在图书馆人的学术研宄、职业精神、职业意识、服务观念、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能体现出图书馆的智慧,用于读者服务工作中,就是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图书馆人首先要在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职业精神领域,拥有正确的智慧认识并完善自己智慧体系与结构,然后才能更好的去为读者进行相应的智慧服务。因为,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不单单在图书馆的技术与智能和图书馆的知识原创体系的世界中体现,还在图书馆人的理念性的价值理念与职业精神的人文世界中体现。因此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就在图书馆的曰常服务工作中体现就在图书馆员为读者服务的言谈举止里体现,就在图书馆员感应图书馆的心灵世界中体现。图书馆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宄成果也不少,如:“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环境双重作用下,智慧服务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最佳职业理念。智慧服务理念强调知识管理和信息增值,它可改变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推进图书馆服务社会化进程。本文在提高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上,阐述'智慧服务’这一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并从智慧服务的内涵、所体现的社会意义、应该具备的科学管理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什么是'智慧服务’,提出了'用知识和智慧创造价值’这一观点。1121;再如:“图书馆工作者要做好服务工作,需把智慧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服务智慧包含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其生成途径是多方面的,诸如建立积极的职业情感、实践积累、科研推动、学习提升等。113]”等等。

2对图书馆智慧服务3种内涵的分析

2.1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质上是图书馆的-种技术智慧

对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宄,即对智慧图书馆的研宄,应该说在图书馆智慧研宄领域中是比较多的,覆盖面要比较广一些,影响也比较大一些。从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分类上讲,这应该是一种技术智慧。从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历史上看,图书馆每一次比较大的比较明显的进步,一般是从技术上进行改进的。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虽然技术理性没有在中国形成范式特征的技术流派和理论体系,但是每到图书馆的发展与进步的关键时刻,图书馆人根深蒂固的技术理性思维传统和浓厚的“技术情结”,就会特别的明显。尤其是在当代信息技术发达的情况下,图书馆的信息技术也大为改善,图书馆人的“技术情结”扑面而来,因此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学学术研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均呈现较为浓厚的“技术情结”。而当下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宄也呈现这样浓厚的“技术情结”,就不难理解,一般来说,这是技术领先图书馆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和反应。

虽然图书馆技术上的改进对图书馆的发展来说很重要但还是不要过分夸大图书馆技术的重要性,因为它再怎么重要,技术上再怎么智慧,也只是图书馆智能性方面的智慧,只是技术上的单方面的智慧而己,其实就是技术与技术理性在当代图书馆信息化环境中的翻版与延续。“因为,技术理性再发达也只能是经验的、表层的、器物的层次,无法使图书馆学上升到本质的抽象的认识阶段。尽管技术先于理论、经验概括先于本质抽象是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毕竟图书馆学不能永远停留在经验的、表层的、技术的阶段。任何停留在技术的、实践的、应用的经验和技术层次的学科都不能算是成熟学科甚至作为科学的名义而自立。而且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即图书馆的技术智慧只是处于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表层,只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一种方式或者手段,来为读者提供图书馆的服务而己。因此,它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为读者提供服务时它才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从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即技术智慧上构建的智慧图书馆,虽然它提供的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在图书馆内外四通八达,极为方便,尽管它很重要,但也只是技术智慧上的重要,因为它只是从属于图书馆人,只是服务于图书馆人,只是图书馆人的技术智慧而己。

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即图书馆的技术智慧,是当代信息化技术的发达在图书馆智慧体系中的技术性的应用,其实质就是图书馆的一种技术理性,技术文明、技术科学与技术范式的一次或者多次的大发展,属于图书馆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范畴。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这样的一种图书馆的技术智慧,应用到当代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中,对当代图书馆的发展具有更新与推动作用。图书馆技术上的改进与发达历来与图书馆的存在与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当代信息化的环境下,图书馆受到的技术冲击力较大,必须在技术上适应时代的变化,否则它就无法竞争无法生存下去。因此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对图书馆在当代信息化数字化的存在与发展来说的确很重要。

22知识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质上是图书馆的学问智慧

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各种观点和主张,图书馆的学术界历来都有许多质疑的意见,例如王均林、岑少起二位老 师认为把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来提倡和实践“非常不切实际”。因为在目前中国各方面发展还不怎么均衡的图书馆,不可能以有限的人力、信息资源、技术设备应付众多用户知识服务的需求,除非它能举国家之力,聚集整个社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并形成一个知识互补的团体才能做到.笔者赞同这个看法,因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的主张不管有多么美好,图书馆也只是面向社会面向读者的一个服务性的机构,以提供借还书和初步的参考咨询服务为主,图书馆是知识的集散地与储存地,是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与输出文明之地,再进一步的说,图书馆是面向全体公民,维护社会信息公平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只是收集图书资料、蕴含知识的一种具有政府行为的社会机构,如果说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与知识有什么密切的关系的话,那也只是有关知识组织、知识集合与知识交流、知识管理的一处场所和图书馆学术争鸣性的主张而己。它不可能也不会是靠图书馆学的专家学者和图书馆员来进行的知识生产与知识再创的地方,即使在这方面有什么积极的作为和所谓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成果,那也是有限度的。

而且从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的角度上来看这个问题,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服务也不是万能的,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学科馆员的价值和意义仍然是为课题为读者提供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服务性工作,而不是参与什么学科知识的原创或者创新过程。因为图书馆员毕竟是图书馆员,他们不是什么权威的专家学者,更是很难具备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知识的思考、组织与再创的能力。因此正像一位作者所说:“图书馆员相对于服务对象而言,永远不要试图'越俎代庖,更不能试图代替服务对象去思考”,因此“不可轻言'知识服务17”笔者同样赞同这个观点。图书馆员只是图书馆员,他们肩负的是图书馆服务性的使命与职责,具体地说,他们是为读者的知识需求服务,是为读者智慧需求服务,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向读者传播知识传递智慧,说到底,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知识与图书馆智慧的服务者,而不是图书馆知识与图书馆智慧的创造者。

既然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都举步维艰,那么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基于知识服务基础之上的原创性的智慧服务就更是难以为继了。因为,这超出了图书馆的能力定位,超出了图书馆员的能力范畴。图书馆是人类各种知识的荟萃之地,图书馆员的职责和使命是服务者,不是知识专家,不是知识生产者和创造者,这一点必须明确,他们对此也只是服务,提供方便与帮助而己。因此我们的图书馆学术界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要“慎提”,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智慧服务更要“慎提'如果我们把基于图书馆知识基础之上的图书馆智慧,看作是知识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又一种概念和内涵,那么知识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质上就是图书馆的一种学问智慧,而基于学科创造与更新基础之上的这个学问智慧,是有相当的难度的。无论对图书馆还是图书馆员来说,这个学问智慧,也许最终是一种渴望不可及、不切实际的状态。

23理念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质上是图书馆的-种人文智慧

国内有学者曾指出:强调人文传统是图书馆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点;图书馆学是一门研宄人的学问,它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1181。图书馆员与读者,才是最值得研宄的人文学问。而作为价值理念和职业精神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就是在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人文层面上对图书馆智慧现象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因而具有图书馆价值观念的动能,具有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力量。而图书馆的价值理念与职业精神的主体主要在作为图书馆主体的图书馆员那里。“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永恒主题。信息时代要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改变传统图书馆重藏轻用、被动服务、自我封闭的服务观念,通过智慧服务,真正体会到'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乐趣和意义。”所以,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主要来源于图书馆员的人文智慧,与图书馆员的知识储备、能力素质的应用,尤其是图书馆员的价值理念与职业精神的弘扬密切相关。因此,要提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价值理念与职业精神,因为这才是作为主体的图书馆员最能发挥作用与影响的智慧体系。

当前图书馆知识丰盈,资源丰富,数据库发达,图书馆员技术操作熟练,但是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乃至图书馆员的智慧似乎处于短缺状态。我们的图书馆大楼越盖越高,设施越来越先进,我们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和书刊资料越来越多,但图书馆没有通过人文智慧服务把更多的读者吸引而来,没有通过人文智慧服务把图书馆更多的潜在读者变为当前读者,没有通过人文智慧服务把图书馆的智慧知识与智慧魅力传播开去与推广出去。“图书馆智慧服务指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一种平等、开放、自由、和谐和创造的状态,追求达到尊重读者、关注个性、崇尚科学、追求人生幸福的服务境界。在智慧服务模式中,馆员、资源和读者是三大支撑因素,三者平衡、良好互动才能使服务模式顺利实施,达到和谐。总之就是图书馆没有通过人文智慧服务,树立起自己的智慧形象,形成自己的智慧吸引力。但智慧和图书馆智慧汇集而成的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场空。它并不全是技术智慧服务,也不全是学问智慧服务,更多的它就是图书馆员的人文智慧服务。它既有抽象、概括又有具体、生动;既有高度、本质又有低度,现象;既有理论、动能又有实践、力量为图书馆员所熟悉,为图书馆员所掌握,为图书馆员所运用,通过自己的人文智慧型服务把图书馆的智慧内涵与魅力传递给万千读者。

篇9

【关键词】智慧社区 物联网技术 应用探讨

1 前言

物联网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信息技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大力度促进其发展,其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我国多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天津市河西区政府近些年对“智慧社区”建设工程的关注度很高,首先以某某街道社区为试点展开,初期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智慧社区”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建设规律进行探索,逐渐形成科学合理,可供推广的建设思路,以奠下基础推动“智慧社区”推广活动的开展。根据以上思想,本文以建设“智慧社区”时某某街道社区出现的现实需求为例,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深入,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去策略,进而为某某街道 “智慧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帮助、指导性。

2对“智慧社区”的概念界定

纵观本世纪我国社会的发展,一体化、网络化及信息化特征尤为显著。2009年“智慧地球”的概念被IBM 公司首次提出,随之智慧物流、智慧城市等概念纷纷出现,虽然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它们却有着一样的核心思想,即在各种物理实体中集成射频传感器,之后利用射频识别器即互联网等电子设备,整合铰链业务流程及信息管理,最终从更深入的层次实现物理域与信息域的融合。“智慧社区”是受“智慧地球”概念的影响而产生的,主要基于互联网而建立,将社区内的车辆出入、消防报警、人员出入、视频监控等方面借助射频识别、传感网、红外感应等技术实现有机的集成,进而促使在大量信息融合处理的基础上形成新形态的社区综合管理,能够对数据进行快速的传输,对信息进行规范的编码,对行为进行准确的追踪以及从多种渠道对信息进行获取,其主要的体系特征为信息化的集中管控、网络化的设备管理、流程化的应用服务及普遍化的探测识别等等。

3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慧社区”建设构想

某某街道社区占地6 万平方公里,现已有 8000 余户家庭入住其中,社区内已有200多个事业单位,其中包含学校、生命科学园、物业等单位。其“智慧社区”的建设有以下需求:

(1)社区占地面积大,周界较长,非法翻越社区围墙的事件时有发生;

(2)社区进出人员身份复杂,一些不法分子借助伪装随意进出社区,造成了社区内盗窃事件频发;

(3)社区内车辆较多,缺乏有效的管理,街道办和物业公司的监控、跟踪不到位,难以对社区内车辆的进出进行有效监管。

综合考虑以上社区建设的实际需求,信息化建设的增强得到了某某街道社区街道办与物业公司的关注,决定将信息化建设融入到社区建设中,对社区内的视频监控、周界防护、人员与车辆管理等工作进行统筹管理,进而推动社区内信息化保障水平的有效提升。

在不断的论证研究之后,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慧社区”建设总体构想最终形成,其主要内容为,某某街道“智慧社区”要依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设计,协同推进”的建设思路,对信息体系进行构建,建设过程中要参照海康威视“智慧社区”技术方案,进而在充分考虑某某街道社区管理现实流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对某某街道社区内的车辆与人员的管理方面,及水、电、热、暖等方面的监控方面要将物联网技术的优点充分的发挥出来,包括安装视频监控、电子围栏、访客一体机等设备,以此推动社区治安及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在建设“智慧社区”时,还要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1)紧贴需求。充分考虑各种用户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整合,将社区建设项目的重点找出来;

(2)超前规划。在对资金进行最优化使用安排的基础上,超前规划系统功能、体系框架、设备选型等,为了保证社区今后扩容发展的需求,将水、电、热、暖及安防等各系统接口预留出来。

(3)系统整合。一体化集成所有信息系统,使得设备状态信息与数据得以真正实现融合共享,将社区内所有的信息做到可视化展现。

4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慧社区”建设策略

安全、实用、先进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慧社区”在建设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的,要对整个项目的建设思路做到深入的了解,对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需求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保证顶层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一次完成,避免二次返工。实施过程中要抓好以下几点:

4.1 对建设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

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等方式,针对社区内系统安全需求、信息化存量、存储需求、用户使用需求等向社区业主及事业单位展开调查研究,对社区建设的经费进行初步的预算,对建设技术及经济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4.2 对论证体系进行慎重的规划,规划以下面5个功能为主:

4.2.1 凭借射频识别卡实现车辆出入的管理

首先进出社区的事业单位与业务车辆都要安装射频识别卡,然后将射频识别器安装在社区的大门处,这样利用无线网络就可以自动化的对社区出入的车辆进行管理。

4.2.2 凭借业主识别卡实现对人员出入的管理

首先社区内的业主都要有人员识别卡,然后将多通道人行道闸安装在社区大门处,这样就可以利用无线网自动对进出人员身份进行识别,并做出是否准入的判断。

4.2.3 对供热设备进行实时监控

将能够实现无线传输功能的电动三通混水调节阀、智能化热量表等设备安装在社区内的供热节点处设备,以对社区内的供暖设备进行实施监控,实现自动化调温。

4.2.4 对供水设涫迪旨嗫

以智能水表、变频控制器、电动水阀等设备替换社区内原来的供水设备,以此实现对社区内供水设备的监控。

4.2.5 借助视频摄像机实现对社区的监控

篇10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奇心强,观察和分析能力较中年级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事物的认知正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恰到好处的分工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凸显自己的作用,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合作中体会团队的力量,领会组内互助的意义。

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五年级的学生一直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对互联网的学习、娱乐、交流等功能有一定的体会。虽然物联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物联网,如运用手机“我查查”比价等,却不知道这就是物联网的应用,这些体验都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联网的概念。

教材分析

“走近物联网”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拓展模块III“物联网技术”学习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有:①物联网概念:通过电子传感器、电子标签、摄像头等设备,将所有物品和互联网相连,实现物物相连,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②物联网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③物联网应用: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各个领域。这三个学习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物联网的概念;能描述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如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能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物联网应用,如“我查查”、智能摄像头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物联网特征的过程中,体会实验―分析―理解的学习方法。体会“分工”和“协作”,感受合作的意义和团队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体验物联网生活”的过程中,感受物联网生活带来的便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联网概念及应用。

难点: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教学策略

“物联网”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概念的建构需要一步步累积,从表层到内涵逐步丰富。在了解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其特征,领会其应用。概念、特征、应用三个学习内容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初步感知,认识物联网―动手实践,理解物联网―智慧生活,体验物联网―畅想未来,展望物联网―思维导图,总结物联网)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远观―近瞧―进入―展望―总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真正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情境。

教学预设

1.课前谈话,回顾互联网

师:同学们,你们用过互联网吗?用互联网做什么呢?

生:查资料、玩游戏、上QQ……

师:你的父母用互联网做什么呢?

生:工作、购物、聊天……

师: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虚拟的学习和娱乐的空间,实现了人与人之间零距离的沟通。

设计意图: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话题,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使之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用上网这个话题进行简单的课前谈话,活跃气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互联网又是物联网的基础,谈论这个话题又为物联网的学习作好铺垫。

2.初步感知,认识物联网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最近用互联网做什么了吗?

活动1:远程监控,感受物联网。

远程互动:将手机屏幕投射到学生机屏幕上,在手机上打开“小蚁摄像头”程序,远程连接,介绍这是老师的家,和家里的人打招呼……

师:老师用互联网做什么了?(远程视频、远程监控)是的,那老师家里肯定有个什么设备?(智能摄像头)对,它就是我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我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查看家里的情况,不用担心安全问题。手机,就是我的另一个智能大脑。老师刚才已经用互联网实现了一个新的领域的应用,这个领域叫物联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物联网的世界:①看到“物联网”这个名字,你感觉是个什么样的网?②物联网的英文是Internet of Things(IOT),看到这个英文名,你能判断出物联网中的“物”通过什么相连的?

设计意图:远程监控在家庭中还未普及,学生的知晓率还不高,用手机远程连接智能摄像头进行场内外互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和后面学习“物联网的特征”遥相呼应。“物联网”这个概念,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互联网”却是非常熟悉的,此处采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根据中文名猜想“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网络”,再根据英文名判断通过“互联网”相连,初步建构物联网的概念。

活动2:视频学习,了解物联网。

师:这些物是怎样连入互联网的呢?请大家,边看边思考以下问题(如上页图1)。

①智能空调为什么能感受到人的移动?(安装了红外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

②智能冰箱为什么通过显示屏就可以知道冰箱里的库存食物?(食物上有电子标签)

③怎么知道产品的产地、价格等信息?(二维码和条形码)

师:老师的家是通过什么连入互联网,让老师的手机可以看到家里的情况?(摄像头)

小结,完善物联网概念:通过电子传感器、电子标签、二维码、条形码、摄像头等设备,将所有物品与互联网相连,实现物物相连,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设计意图:物联网中的“物”是智能的物,通过观看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正是电子传感器、电子标签、二维码、条形码等才使得这些物“拥有理解和传输信息的能力”,从而成为智能的物,再回顾远程监控的应用,进一步充实“物”的概念,理解物联网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如上页图2)。

3.动手实践,理解物联网

师:这些物体是如何进行识别、管理和控制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体会一下。

活动3:小组合作,理解物联网特征。

①指导实验,明确步骤。

实验分三步走。第一步,在组长的带领下,对照实验学习单了解实验内容,认识实验器材;第二步,根据实验学习单,分工做好实验准备;第三步,教师设置关联,合作完成实验过程,填写实验结果(如图3)。

②分组活动,感受物联网工作过程。

③分组汇报:实验内容、结果。

④引导类比:物联网的工作过程相当于一个人在智慧地处理问题(如图4)。

⑤总结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物联网后,学生对物联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还不能理解物联网的本质。借助于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联网“感知―传输―处理”的工作过程,再将其与“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得出物联网“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三个基本特征,变抽象为形象,从而深刻理解物联网的工作过程。

4.智慧生活,体验物联网

活动4:线上体验,交流感受。

师:物联网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打开桌面上的“物联网智慧生活线上体验馆”(http:///jiajuanquan.aspx)快捷方式,一起体验物联网开启的智慧生活。

小组自由选择5个体验主题中的一个,体验要求:

①在选定的主题下,组内成员选择不同的场景体验。

②组内交流:说说你体验了什么场景。

③全班交流:小组推荐一名组员说说你们组认为最智慧的场景。

设计意图:智慧的物联网生活还没有普及,学生生活中的体验尚少,不能对物联网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感受不到物联网生活带来的便捷。线上体验馆提供了5个主题多个场景的体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进行体验,并进行组内交流、小组汇报,全面感受物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再由线上到线下,感受物联网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

5.畅想未来,展望物联网

师:如果你是物联网工程师,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播放视频)10年、20年以后,物联网下的我们会怎么生活呢?老师从你们的惊讶声中听出了你们对物联网生活的期待,而老师更对你们充满了期待。因为我坚信未来在你们手中,未来由你们掌控,老师期待智慧的你们,能为大家创造出更智慧的生活方式。

设计意图:心中有蓝图,天地更宽阔。让学生满怀憧憬,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再通过未来物联网生活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深度感受“物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物联网”的决心。

6.思维导图,总结物联网

师总结:用思维导图理清物联网的概念、特征、应用和前景(如图5)。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迅速产生“头脑风暴”般的体验,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迅速串联起来,理清物联网的相关知识,并内化知识。

点 评

本课是一节以陈述性技术知识为主的信息技术课。陈述性技术知识虽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所占比例不大,却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难点。就“走近物联网”这一课而言,往往采用“讲授―复述”的方法来向学生讲解物联网相关的概念和应用,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不是“走近”物联网,而是离“物联网”越来越远。为了克服以往陈述性技术知识教学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联网的知识,执教教师做了多方面的尝试:

一是巧用微视频,解读抽象概念。微视频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呈现教学内容的媒体形式,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有利于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理解。物联网中的物是如何连入互联网的呢?执教教师精心剪辑了一段介绍物联网的微视频,学生带着问题看完视频后,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充实了“物”的概念,逐步理解物联网中的“物”是智能的物,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是开展体验活动,深化概念理解。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取,通过实验器材让学生从自身感官直接获取知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技能,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执教教师精选“海尔Smart Care智能家居套装系统”让学生体验、感受物联网的“感知―传输―处理”工作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联网。在此基础上,借助“物联网智慧生活线上体验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进行体验,全面感受物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篇11

摘要:文章对智慧城市及智慧图书馆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阐述,提出了智慧转型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联盟;以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为基础,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区域合作;体验并推广数字移动图书馆等。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100-03

1智慧城市理念下对智慧图书馆概念的解读

1.1智慧城市概念解读

IBM公司最早在2009年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智慧城市”的理念。随着信息技术,如物联网技术、移动宽带网络、云计算等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智慧城市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信息化、一体化管理的城市。在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中,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与优化等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商业、运输、通信、水电、能源等不同系统实现了整合,提高了城市的“智慧化”程度,创造了更好的城市生活。至今应用比较成熟的信息系统包括智能楼宇、路网监控、智能医院、票证管理、数字生活、城市生命线管理等[1]。由此可见,信息科技是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绝对主角,其主要发展目标即解决城市各类问题,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同时,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智慧图书馆也必将体现出鲜明的新技术与新理念色彩。

1.2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智慧图书馆是基于物联网环境下,利用云计算技术,通过智慧化设备向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的图书馆。从某种程度上讲,智慧图书馆是继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之后的一种更高级形态。根据学者王世伟先生的相关研究可知,智慧图书馆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2]:首先是互联性。智慧图书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实现图书馆人与物的全面感知与深度协同,利用互联网将一系列碎片化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互联化的智能联接。不过,图书馆必须进一步突破其现有的体制与机制障碍,才能实现以互联共享为基础的信息深度协同。其次是高效性。尽管智慧图书馆广泛应用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但无论哪种技术手段均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智慧图书馆的高效率是通过节能环保、灵敏便捷、整合集群予以诠释的。最后是便利性。智慧图书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其管理方式必然会进行彻底改革,而读者的信息素养也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无线泛在、就近一体、个性互动的信息服务模式。

智慧图书馆的三个特点可以帮助读者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意方式获取所需知识的服务目标,充分体现出智慧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实现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联盟

城市发展过程中,流动的人口、不断增长的文献、各种新载体的出现、服务拓展的要求均是每个图书馆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故可以预见,在智慧城市理念下,公共图书馆将向着图书馆服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城市各级图书馆要以合作共建为基础,实现图书馆服务联盟。

2.1对公共图书馆技术标准进行统一

要实现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联盟,首要任务就是对图书馆技术标准进行统一,其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①统一通用性的基础标准。尤其是在技术层面,图书馆应对读者证号、文献条码等执行一个统一的构成标准,包括各类信息的格式、协议、规范等,涉及信息描述、压缩、存储、编码转换、标引、互连等。②统一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于一个图书馆而言,其物联网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读者、文献及物品等,要实现图书馆的“智慧性”转型,就必须实现这些要素的自动化管理,因此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应运而生,同时也是需要统一的另外一个技术标准[3]。所谓RFID,是一种综合技术,其包括无线射频技术及嵌入式技术。早在2010年,台北市立图书馆就利用RFID技术进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该图书馆无需人员值守,而图书借还等基本服务业务则由自助借还机来完成。再比如深圳图书馆在2009年启动了“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在市、区的一些主要图书馆均设置了自助服务设备,文献识别也使用统一的RFID标签,大幅改善了图书馆的流通服务与物流配送能力。由此可见,在构建图书馆服务联盟过程中,RFID技术必不可少。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全面规划,各图书馆的标签、设备等必须进行统一采购,中心接入、监控及设备调试等也要有规划地进行。

2.2构建一体化的网络架构与应用系统

智慧图书馆属于科技范畴,体现着互联性、高效性及便利性的特点,因此图书馆智慧转型过程中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系统的建设必不可少。

首先,要利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实现图书馆城域的构建。各个图书馆以自身的局域网络为基础,再架设各个图书馆之间的桥梁,小型图书馆可以利用因特网访问网络中心,大型图书馆则可以利用VPN技术连接网络中心。

其次,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数据集中、分担负载的作用。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进行付费的服务模式,由一系列可动态升级、可虚拟化的资源组成,所有云计算用户只需投入少量的管理工作,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就可以利用共享池中的各类资源。在智慧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市级图书馆要投入核心计算机设备、安全的存储系统、基础数据库以及备份系统的建设,打造一个区域图书馆网络与数据中心。

来红梅: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智慧图书馆构建策略来红梅: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智慧图书馆构建策略最后,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单一图书馆业务向兼容多馆业务的转换。通过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图书馆可以对多馆读者、多馆文献资源进行同步处理,GPS技术的应用可将文献的所处状态、具置准确反映出来,有助于整个图书馆联盟实现层级分明的权限管理及统计分析。虽然现阶段图书馆联盟自动化系统无法兼顾各馆的全部业务,但至少可以包含联机目录系统、通借通还系统、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及书目数据质量控制系统等模块。此外,图书馆还要注意系统的可扩展性,为特色服务预留接口[4]。

2.3对一体化图书馆服务组织及文献流转体系进行持续完善

2.3.1建立多级文献保障体系。读者可以基于整体的角度利用公共图书馆数据管理中心对整个地区图书馆联盟的文献资源布局进行了解,并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所需的服务机构。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要保证资源的合理布局与有效利用,因此,基于中心数据的统计分析就至关重要。图书馆可以以数据分析结构为依据,对采购策略进行调整、优化,逐步完善各级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以一线服务为保证,二线资源,比如一些过期图书或多余复本等则可集中在大型图书馆,三线资源则由市图书馆进行统一收藏与调剂[5]。

2.3.2建立各级图书馆文献流转体系。现阶段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图书馆联盟而言,建立市、区两级物流体系比较合理,市、区之间的配送通道、配送频率比较高,而区以下则以流动图书馆的形式进行配送。

3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的区域合作

3.1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的构建

在构建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过程中,图书馆需要考虑到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尽管数字图书馆具有无限性,但图书馆数字系统平台不能完全按照图书馆的个体要求而超出管辖范围,因此必须通过区域合作联手打造与实际需要相符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同时,尽管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包括资源发现模块、资源获取模块、原文传递模块等多个子系统,但仍需各馆共同协作才能对数字资源本身予以完善。通常情况下,区域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会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建设、资源建设、服务平台建设、与传统图书馆自动管理系统的对接等。

3.2资源发现系统实现资源检索全覆盖

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资源发现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而对于资源发现层而言,首要考虑的则是数字资源的覆盖率。其实,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投入还相对有限,因此在引进资源发现系统过程中,可以比较容易的实现较高的资源覆盖率,并可以利用发现系统发现本地区的资源以及省馆、国家馆乃至其他地区图书馆的各类资源。此外,数字资源导航系统的建设也是一项重点内容,导航系统可以准确、客观地显示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情况,对数字资源的推介、操作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弥补了资源发现系统检索模式过于简单的不足之处。常用的导航系统包括期刊导航、数据库导航及特色资源导航[6]。

4移动图书馆的体验与推广

移动图书馆的发展以智慧终端的高度普及为基础。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读者可以交互性地定制个性化服务,不仅可以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自主性与舒适性。其实,现阶段移动图书馆服务与图书馆相关的不外两大部分,一是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拓展;一是通过移动阅读设备及无线网络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而在智慧城市理念下,传统图书馆要实现智慧转型,就必须进一步拓展移动图书馆服务。

首先,个性化服务。其主要包括:个性化文献管理服务、知识发现与提醒服务、个性化行为习惯记录与定制服务。其中个性化文献管理服务即建立个人阅览空间与文献列表。该服务需要通过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与手机用户信息的互联,才能对个人文献进行统一管理,一般情况下手机号绑定用户名即可,便于用户利用智能终端进行浏览访问及编辑管理。知识发现与提醒服务则是利用知识关联技术(比如用户行为日志)及时发现用户关注的新知识点,向其推送相关文献等[7]。个性化行为习惯记录与定制服务则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导航,提高其信息浏览的针对性与便利性,自动生成用户关注的图书信息,引导用户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社交网络服务。智慧城市背景下,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系统会将大量实名注册的固定用户及相关图书馆服务人员聚集起来,已形成了构成社交网络的基础条件。随着社交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其将成为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重要服务方式之一。系统成员会利用电子邮件、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沟通,而诸如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应用则进一步实现了用户与用户、用户与馆员的网络社交[8]。

最后,移动学习服务。实体图书馆是用户的“第二课堂”,而智慧理念下移动图书馆将会进一步强化这一特点。移动学习资源利用概念地图实现同一体系课程、相关课程的整合,可以帮助学习者根据知识脉络进行发散性学习,实现片断式资源的组合,以形成新的学习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丽宾.物联网催生智慧图书馆[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6):2-5.

[2]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3]林佩玲.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区域联盟移动图书馆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13(12):51-55.

[4]张岩.城市图书馆“智慧”转型中的三大科技应用领域[J].图书情报工作,2013(6):59-62, 69.

[5]谢蓉,刘炜.SoLoMo与智慧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5-10,79.

[6]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7]吴杨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图书馆育人新功能的拓展[J].图书馆学刊,2011(10): 90-93.

篇12

关键词:智慧校园;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1-6967-04

1 概述

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步入新世纪,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总体来看,我国的“数字校园”建设大概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第一个阶段,简单的资源“数字化”。大量文字和数字资源上网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第二个阶段,业务工作的“流程化”。在此阶段中教务系统、办公系统等各类业务工作系统开始出现,传统的部门工作开始转向网络流程;第三个阶段,业务数据的“共享化”。业务工作的“流程化”产生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信息,而相关部门对这些数据信息的需求直接催生了业务数据的“共享化”。从实用研发层面,所谓业务数据的“共享化”也就是应用系统与数字资源的整合优化。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都处于此阶段中。另有一些高校已经完成了此阶段的建设,开始探讨和摸索智慧校园的构建。比如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厦门大学等等。江苏警官学院在完成数字校园三期的建设后,也开始智慧校园的规划设计。

2 智慧校园概念解析

相对而言,智慧校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只有深入理解了它,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智慧校园构建方案。

2.1 定义

毫无疑问,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化版本。而如同数字校园一样,智慧校园也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构建的角度、层次不同,对智慧校园的理解和定义也不尽相同。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沈洁、黄宇星从比较宽泛的层面解释: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环境及资源的因素以及社会性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提供结合网络、技术、服务的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全方位地实施教育信息化。”[1]

南京邮电大学的宗平等则从更加细节的层面解释: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而构建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基于数字环境的应用体系,使得人们能快速、准确的获取校园中人、财、物和学、研、管业务过程中的信息,同时通过综合数据分析为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通过应用服务的集成与融合来实现校园的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从而推动智慧化的教学、智慧化的科研、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以及智慧化的服务。”[2]

2.2 特性

无论对智慧校园的哪一种解释,概括起来,都包含以下几个特性[3]:

1)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互联网络覆盖校园每一个角落,智慧校园支持所有需要上网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

2)全面感知的校园环境。从人员到物品,从校园各类资源(水、电、气等)一天的运行消耗到个人一天的轨迹,智慧校园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摄像头及各种系统平台,能够随时随地客观的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

3)广阔开放的学习环境。智慧校园将为师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得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课本,师生的互动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智慧校园将为校内师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支持全天候的在线学习,支持校内任意地点任意人员的互动交流和探讨。

4)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依托于数字校园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基础,智慧校园将建构出各类实用的数据挖掘模型,建立预测方法,同时智慧校园能够综合各方面及时新鲜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通过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应,改被动分析为主动应对,更加突出智能化特点。

5)个性化的应用服务。智慧校园更加重视个性化服务理念,任何人都能灵活配置自己所需的功能应用以及喜爱的界面风格。智慧校园的整体架构依然采用SOA理念,面向服务。

3 数字校园基础上的智慧校园构建

智慧校园由数字校园进化衍生而来,智慧校园的构建也不可能脱离数字校园,因此功能完善、架构稳定的数字校园是智慧校园构建的基础。而对于智慧校园的构建,笔者认为最现实和可行的是采用“裹粽子”的方式,在数字校园基础上层层叠加、精心修补。

3.1 数字校园构建现状

各个院校数字校园的构建状况不尽相同,该文以江苏警官学院为例。

由下至上,该架构模型共分为五个层级,分别为基础设施层、业务系统层、数据交换层、流程服务层和信息服务层。基础设施层解决网络互通、服务器软硬件部署相关问题。基础不牢固、不安全,架构的整体就不稳定。在基础设施层采用了IPV6技术和Vmware虚拟化技术保证了网络、服务器运行的稳定和高效。二层是业务系统层,它是高校数字化校园运行的主体,和学校各个业务部门工作都有关联,包括教务、教学、学工等等,各个业务系统之间保持相对独立,但又有关联,而关联它们的就是数据交换层和流程服务层。数据交换是从数据表、数据字段层面保障信息准确及时的传递,具体技术包括企业服务总线技术(ESB)和消息机制(EQ)。而流程管理则是从更高级的代码流程层面保证业务系统间相互的沟通互联,主要通过流程管理器技术(BMP)来实现。数据交换和流程管理最终都是服务于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数字化校园所有数据汇合共享的地方,它既是数据的接收者又是数据的提供者,是数字化校园系统正常运转的核心所在。数据中心包含数据处理的两个阶段:数据共享和数据归档。最后是信息服务层,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的WEB展示。纵贯数字化校园架构模型所有层级的是两个保障体系: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包括数字化校园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组织、安全评估、安全技术等;信息标准体系包括信息、技术标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维保障体系等。

目前,江苏警官学院数字化校园系统运行正常。相比较传统的校园管理,数字化校园至少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1)信息获取及时透明。门户管理平台集成了各业务系统的信息功能,任何部门的通知新闻都能够立刻显示在校园内网界面中。

2)内部办公高效节俭。多个业务系统的使用,使得数字化办公基本代替了传统的纸质办公。无论教师、学生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只需要上网就能获知最新的工作消息,而且任何一个业务部门通过本部门业务系统就能随意抽取到所需的其它部门提供的数据,大大提高了办公的效率。

3)校园生活便捷有序。一卡通系统集成了日常校园生活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如门禁、饭卡、水卡、电卡等等。一张校园卡就能解决师生的吃、用、住、行,反应在数字校园系统中就是一串清晰变化的数字。校园生活也变得简单而有序。

4)学习空间逐渐拓展。师生们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登陆数字校园后,进行沟通、交流、学习和下载资源,还能在线练习和提交作业。校园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上的45分钟,数字校园系统大大拓展了师生们学习的空间。

当然,除了优势之外,目前的数字校园系统也存在许多的缺憾,大体上有以下几点:

1)数据中心的功能不够强大。数据中心是数字校园的核心部件,是维系数字校园运行的动力之源。未来,海量的数据要通过数据中心来处理和安置,没有科学、长远的设计和规划,数据中心势必成为整个数字校园或智慧校园运行的最大瓶颈。

2)学习平台的架构不够完善。现在的学习平台大多死板僵硬,缺少“动感”。所谓“动感”一是指“互动”即师生间的互动沟通,探讨交流;二是指“移动”即师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登录平台;三是指“联动”即学习平台和所有的资源平台(如图书馆、课程网站等)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3)数据来源的层次不够细密。由数字校园总体架构模型可以看到,目前的中心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大业务系统,且仅限于关系型业务数据,数据来源的层次不够细密。比如说校园环境数据(设备、植物、教室等)、人员流动数据、视频监控数据、个性WEB应用数据(博客、QQ心情、人人网等非私密空间)、其它学习和娱乐相关的数据等等都未被适当引用。

4)校园数据的利用不够充分。部分校园数据被存储后未做进一步加工处理,从而失去其特殊的价值,成为无用的电子垃圾,浪费空间和资源。

5)个不够周到和全面。数字校园系统中虽然也有个性化的处理,比如区分了教工和学生的页面构成,但方法太过简单和粗糙,无法突出每一个人的“个性”。比如师生近期的关注点、学习或者工作的重点等等。且界面无法变换更新,缺少灵活性。

3.2 智慧校园的整体构建

智慧校园整体构建是以已经建成的数字校园为基础,以弥补数字校园系统的缺憾和不足为目标,融入“物联网”的应用,并突出“智能化”特点。其总体架构模型例图2。

智慧校园架构模型是在数字校园架构模型的基础上做了部分的修改和升级。从下至上依旧分为基础设施层、业务系统层、数据交换层、流程服务层和信息服务层,在最上层构造上多了一个终端服务层。每一层都分别做了或多或少的调整。比如基础设施层,在校园网内新融入了移动网络和物联网络;业务系统层,更细致的划分出典型业务系统和非典型业务系统,同时突出校园学习环境的建设,以所有与科研、学习相关的系统为基础,利用云技术手段,构建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数据交换层和流程管理服务于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是以大数据概念进行构建,包括了非关系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关系数据的存储处理,所有数据通过Hive-Hadoop集群进行深度挖掘分析,最后汇总数据和分析结果导入关系数据库中以联机分析的方式为客户所调用;信息服务层新增个平台,在统一信息门户中灵活调用;最后是终端服务层,在固定终端之外,新增了移动终端,通过定制的校内移动终端平台高速访问智慧校园。

3.3 智慧校园局部构建分析

由图2智慧校园总体架构模型图可以看出新构建的系统至少有两大区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其一是数据中心;其二是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

1)大数据中心的构建

大数据中心的构建将是智慧校园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大数据中心功能架构例图3所示。

在未来,针对非关系型数据的存储和查询已是必然的趋势。互联网时代,完全的关系型数据库已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该文考虑在大数据中心内的交互区综合应用两种方式的数据库存储,所有的业务系统根据各自需求进行选择性存储。交互区内的数据再经过订阅抽取,归入大型数据仓库系统中按照主题分类建立深度分析模型。在深度分析模型中,分析结果将不仅仅为简单的“是什么”和“怎么样”,而且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复杂问题,包含了查询统计、分析预测和自动控制等功能,突出“智能化”特点。这里的大型数据仓库系统是基于Hadoop(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技术的Hive(Hadoop下的SQL解析引擎)系统,即图3中的Hive-Hadoop集群。经过Hive-Hadoop集群深度挖掘分析之后的数据和分析结果重新导入专用关系数据库中,供系统和用户使用。前端工具不再承担分析功能,仅仅实现数据和结果的可视化查询[4]。

2)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构建

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将为智慧校园内泛在的学习提供可能。例图4。

平台以云服务的方式融合了所有学习与科研相关的系统的资源,再经过优化的检索处理,通过各类终端以个性化的方式提供给不同的用户,真正实现按需服务和全天候服务。所有的资源都不会被浪费。同时平台综合多种互动方式如语音、视频、在线留言等等,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交流畅通可靠的交流场所。教师还能应学生的要求随时安排在线考试或者在线作业,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平台的实现采用SOA架构以及Websrvice技术,通过组件方式灵活组合和调用各类资源。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将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师生们的学习需求和表达需求。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和蓬勃生机,而如何将先进的技术与高校的管理、教学完美结合则是每一个高校信息化建设参与者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该文对智慧校园的考虑和构建受当前技术发展所限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随着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智慧校园的构建必将更加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6):122-125.

[2] 宗平,朱洪波,黄刚,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5-19.

[3] 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4] 覃雄派,王会举,杜小勇,等.大数据分析——RDBMS与MapReduce的竞争与共生[J].软件学报,2012,(1):32-41.

篇13

前言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越发普及,智慧化已成为时代的宠儿,传统的图书馆受到先进理念和智慧的冲击,也体现了智慧化元素。2003年奥卢大学图书馆的艾托拉首次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智慧图书馆是可以被人类感知的,不局限于空间限制的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物联网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智慧图书馆是将传统图书馆管理融入进现代科技领域中,利用互联网先进管理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方便读者借阅,为读者提供一个更舒适的阅读环境。智慧图书馆成为读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阅读方式,能够实现随手翻阅、随时查找,随地登录。通过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减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完全颠覆了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一、大数据和智慧图书馆概念

1.大数据

自从2012年金融转型开始,全世界开启了物联网“大数据”时代,社会发展整体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大数据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数据与数据量大并不是同一概念。大数据必须是能够提供给人类使用资源的,再大的数据量如果不能够被人们利用,也不能称之为大数据。换言之,大数据不是数据的整合数量。百科全书中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指的是因资料量太多,用现有统计工具或者软件无法统计的一种资讯信息[1]。美国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无线网络称为开启未来的三大科技革命。

2.智慧图书馆

随着大数据一词被公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智慧校园、智慧城市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侧重点逐渐加大。目前,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并不明确,从不同的角度定义智慧图书馆会产生不同的概念。笔者根据对不同定义的分析发现,《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观点相对来讲更加全面的诠释了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即智慧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运用物联网、元计算、智慧化设备等融合而成的系统。

二、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图书馆的实践

智慧图书馆和大数据理论是在近些年信息时代背景下衍生出来的。因此,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技术、管理和实践三个方面,国外的智慧图书馆领域已经有所成就,早在2004年,加拿大渥太华部分高校及公共图书馆等已引入了电子图书馆[2]。发达国家已经在智慧图书馆领域迈出了实践性的一大步。我国智慧图书馆的起步较晚,最早引进智慧图书馆的是台北市图书馆、随后,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杭州市余杭区图书馆、各个省、市地区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高等学府也纷纷加入了智慧图书馆建设阵营。本文中仅以北京大学以及杭州市余杭区图书馆为例进行探索。

作为中国第一所大学的北京大学,在2012年也引进了高科技技术,将传统图书馆管理技术与云计算、物联网、语义检索等功能相互融合,当读者需要查询相关资料时,不仅能查询到原始文件,还能查询到与之相关的信息、实事,还可将其导出成任何格式或形成报告,供人们使用。经过改造后的图书馆,不需要专人看管,无论读者在馆内的哪一个地方,都可以轻松通过随手操作屏幕,进行查询和阅读、欣赏字画等。完全沉浸在智慧化图书馆编制的科技神话中。智慧图书馆再不仅仅是一个学习、阅读的场所,还可以提供给公众一个会面的艺术氛围。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图书馆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和手机图书馆,轻易访问海外电子文件。通过手机APP平台,公众可以轻易登录,自行借阅馆内图书,避免路途奔波到图书馆才能借阅图书的传统借阅方式。借助手机就可以轻松阅读,实现借阅“零门槛”的个性化服务。

三、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图书馆已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为此美国的乔治敦法律图书馆在2013年还举行了一次研讨会,就大数据进行讨论。212年,我??教育部也组织了一次专题报告会关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馆建设。由此可见,大数据对喜爱你在图书馆建设的冲击。

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就是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行业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是图书馆推行的新理念和实践。智慧图书馆从形式上看,智慧化已实现。第一,智慧化的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每天都有很多的信息需要处理,所以智慧图书馆的带宽和接口必须要足够多。互联网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非常重要。智慧图书馆要实现绿色、高效、安全、环保,就要建设足够的互联网设施。互联网的运用还可以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可以充分感应安全环卫信息、车流信息、人流信息等。第二,智慧化的馆藏资料。图书馆的基础就是藏书,传统的图书馆藏书很多,不方便管理,而且书籍极容易破损。书籍的分类、管理和保存都要占据很大的空间,还要花费工作人员较长时间的进行摆放,对于图书的查找也不方便。而智慧图书馆中,实体图书占得比重较小,多以电子形式存储。这样虽然方便了管理和查找,但这就对智慧图书馆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一,就是快速输出数据检索,数据的输出一定要快这就要有强大的网络支撑;其二,就是数据安全,数据安全是重中之重,智慧图书馆可以和外部沟通,但也要注意自身数据的保密;其三,就是数据的存储,智慧图书馆的数据非常多,就需要很多的存储设备。第三。智慧化的服务形式。传统的图书馆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读者只能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才能得到服务。而智慧图书馆突破了实践、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不仅可以在实体环境中提供服务,在网络上也可以接受图书服务。这就极大的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更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获得图书的途径。

现在已经建设智慧图书馆的有三大特征。第一,规模性。现代的智慧图书馆数据量可到TB,更甚者可达PB。第二,多样性。现代的智慧图书馆可实现你对数据的任意要求。第三,高速性。现代的智慧图书馆的书籍建立,整理收集和处理分析速度还在

四、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背景

1.智慧图书馆理论体系

随着智慧图书馆给人们提供了方便的阅读方式,智慧图书馆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虽然国内智慧图书馆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改进。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仍处在智能阶段,部分学者将智慧图书馆误认为智能化图书馆,对于二者之间概念的区分不明确,简单的认为智能化图书馆就是智慧图书馆,将传统的物联网检索应用看成是智慧图书馆;其次,一部分学者认为智慧图书馆只是简单的物联网技术上的延伸,部分学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物联网和智能化的结合,对于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和相关概念认识不清;再次,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人才技术水平仍需提高,现阶段的智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发表的建设性的文献较少,其他的技术人员的没有发表过文献或没有发表文献的能力。

2.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宏观的全局的顶层设计

目前,国内的智慧图书馆仍处在萌芽阶段,虽然,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迅速,但缺少国家宏观指导和高端设计,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到智慧图书馆的精髓,没有对智慧图书馆的更广泛应用进行挖掘,呈现智慧图书馆乱象丛生的状态[3]。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拱托业绩、好大喜功、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将智慧图书馆建设作为一种标志性政绩来建设,偏离了推广智慧图书馆的初衷。因为建设部门和设计者大多对于智慧图书馆没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盲目开发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全局意识,独立设计建造,无法满足大数据的信息检索需要。大大降低了智慧图书馆的使用率,无法做到资源共享。

3.网络安全

物联网的应用是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基础,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的网络安全成为保护资料的核心技术问题。智慧图书馆涉及到文献资料的机要性,也涉及到个人财产安全和隐私保密性[4]。网络安全是保证智慧图书馆信息安全的最大难题。无论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将加强网络安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防护高度。2012年通过了《加强网络安全的决定》,这一决定为政府、单位、个人的网络安全使用提供了法律保?o。

4.智慧图书馆项目牵扯部门的协调

智慧图书馆牵涉到部门众多,不同地方的高效、图书馆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机构,给数据资源共享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若想让信息数据贡献出来作为公共资源进行共享,需要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统一起来,但信息毕竟涉及到政府政策法规、企业管理经验等保密性的资源,能否让企业有意愿的贡献出信息资源,还需要政府的协调。智慧图书馆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项目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信息工程、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领域的高端技术应用,需要将不同领域进行资源整合,合理分配供应平台将系统组建而成。

五、大数据时代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完善

1.深化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

智慧图书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和信息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衍生的,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图书馆在时间和发展空间上仍有恨到的发展空间。大数据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必须要依托我国国情和科技发展的趋势。智慧图书馆建设进程基于理念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5]。完全照搬外国的实际案例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无法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依靠社会力量,争取社会科学组织、各高校、团工委等机构资助智慧图书馆建设相关技术的理论研究,鼓励专家侧重研究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内涵、技术、创新、结合实际情况将智慧图书馆深入挖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图书馆理论架构,用于指导智慧图书馆未来发展之路。

2.争取政府支持,搞好顶层设计

面对仍处在萌芽阶段的智慧图书馆,政府作为智能部门,是唯一可以进行宏观调控的组织。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迅速,应从人才建设、资源共享、管理职能等方面,对智慧图书馆进行国家宏观指导和高端设计,让大多数人真正的了解到智慧图书馆的精髓,对智慧图书馆的更广泛应用进行挖掘,从根本上杜绝呈现智慧图书馆乱象丛生的状态。从地方政府的关注点在拱托业绩、好大喜功、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转移到,将智慧图书馆真正建设成为提供信息查询服务的平台,不忘初心。提高建设部门和设计者对于智慧图书馆深层次的认识,在建设过程中,提高全局意识,使智慧图书馆满足大数据的信息检索需要。大大提高智慧图书馆的使用率,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3.加强支撑平台建设,推进大数据在图书馆的应用

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将传感器放置在智慧图书馆内,结合管内现有的智能化设备、卫星导航网,建立物联网终端平台,提高管内感知水平。在提高业务处理能力,了解读者需求,利用数据发现新的软件,推进智慧图书馆不断发展,拓展信息化应用,提高图书馆信息化的支撑能力,创建决策型阅读平台。

4.吸取国外经验,加大软件建设力度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核心在软件开发上,无论是智慧校园还是智慧图书馆亦或是智慧医院,都是以网络为支持,数据为基础。我国智慧图书馆近年来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开发,然而,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技术就在软件开发上。通过快速馆藏清点功能、读者自助借还书功能、安全防盗功能、快速查找功能、统计功能、自助借还、安全防盗、预借取书、信息查询、数字资源推送、24小时开放等等都需要软件技术建设,才能在智慧图书馆上建设道路上更加平稳。

5.完善法规制度,建立安全机制

在法律上明确物联网智慧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保护读者权益是立法根本宗旨和监管的主要服务对象,规范资物联网公司的营运资格和营运方式。立法监督体系主要分为一是在现有物联网法律法规基础上,针对物联网的特点和风险制定、修改法律,二是对于物联网信息中发现的漏洞,作出法律上的补充和完善,打击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盲区进行违法活动,损害人民财产安全。创建物联网公平、合理、稳定的交易环境,维护读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6]。所以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就成为目前智慧图书馆建设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要确保物联网信息使用运行程序的安全,严防个人信息的泄露,资金的流失,给物联网读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目前,对于物联网的使用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甚至是老人,都对物联网信息的使用有所涉猎,但与此同时就存在了很多读者的个人信息和财产信息被盗取,并用这些个人信息进行违法的行为,给广大读者不仅带来了财产上的损失,还对读者的日常工作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物联网信息处理量大,无法做到毫无差错,为了提高智慧图书馆的安全性[7]。一方面,防止黑客入侵,由于物联网中存在大量登录人员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具有高私密的个人信息,所以读者账户安全问题的解决就成为提高技术安全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建立读者与图书馆的信用评估体系,降低道德风险。最后,完善操作流程与安全管理办法,监管部门不定期监测。

篇14

[关键词]宁波 智慧物流 实施建议

一、引言

继IBM2008年提出“智慧的地球”后,2009年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同年8月总理在无锡提出“感知中国”,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考虑到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的行业,也是最早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作业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行业。在2009年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率先在行业提出“智慧物流”概念。

2010年9月宁波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正式拉开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序幕,而智慧物流则成为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试点之一。

智慧物流的研究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物联网发展的趋势,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宁波经济的发展、乃至宁波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自概念提出以来,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智慧物流也入选2010年物流十大关键词。但目前对智慧物流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企业界与学术界对智慧物流的概念、体系结构、实施框架的研究尚不成熟,未达成共识。

二、智慧物流的基本内涵

1.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

基于现有研究及IBM公司对智慧物流的理解,智慧物流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功能,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现代综合性物流系统。

2.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

(1)感知功能。运用各种先进技术能够获取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大量信息。实现实时数据收集,使各方能准确掌握货物、车辆和仓库等信息,初步实现感知智慧。

(2)规整功能。既感知之后把采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用于数据归档,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分门别类后加入新数据,使各类数据按要求规整,实现数据的联系性,开放性及动态性。并通过对数据和流程的标准化,推进跨网络的系统整合,实现规整智慧。

(3)智能分析功能。运用智能的模拟器模型等手段分析物流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验证问题,发现新问题。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在系统运行中。系统会自行调用原有经验数据,随时发现物流作业活动中的漏洞或者薄弱环节。从而实现发现智慧。

(4)优化决策功能。结合特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评估成本、时间、质量、服务、碳排放和其他标准,评估基于概率的风险行预测分析,协同制订决策,提出最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做出的决策更加的准确,科学。从而实现创新智慧。

(5)系统支持功能。系统智慧集中表现于智慧物流并不是各自独立,毫不相关的各个环节自动运行,而是每个环节都能相互联系,互通有无,共享数据,优化资源配置的系统,从而为物流各个环节提供最强大的系统支持,使得各环节协作,协调,协同。

(6)自动修正功能。在上述各个功能的基础上,按照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系统自动遵循最快捷有效的路线运行,并在发现问题后自动修正,并且备用在案,方便日后查询。

(7)及时反馈功能。物流系统是一个实时更新的系统。反馈是实现系统修正,系统完善必不可少的环节。反馈贯穿于智慧物流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为物流相关作业者了解物流运行情况,及时解决系统问题提供强大的保障。

三、宁波市物流体系的智慧现状

近年来,宁波一直在物流领域尝试推进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一些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已开始投入使用,目前已开发应用港口智能闸口系统、智能集卡系统、智能集装箱系统等物联网应用系统,推进了宁波电子口岸、宁波第四方物流信息网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物流领域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和数据中心建设,为智慧物流体系构建奠定了一定基础。

1.2009年宁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第四方物流平台信息标准体系的实体,成为国内第四方物流的试验场。该实体自2009年投入运营以来,用户超过6400家,同时保持每月100多家的增长速度,为企业降低25%的成本,提高20%的管理效率。宁波市交通局副局长、市现代物流研究院院长汪月娥认为:“市场成熟运作后,将带动宁波物流行业每年产生效益10.5亿元。但目前宁波第四方物流市场发展尚不成熟,仍需各有关部门不断进行理论研究与创新,来完善和发展第四方物流市场。

2.宁波港口EDI中心于1997年5月底建成开通。中心有两台IBM RS/6000 服务器,同时安装数据库服务器系统和应用服务器系统,两台服务器采用互备方式,二台主服务器通过心跳网线相连,和HACMP 实现双机热备,使整个系统的具备企业关键应用的高可靠性。每台主服务器配有二块光纤网卡交叉与二个光纤交换机相连,同时光纤交换机双路与IBM存储器连接,保证整个系统的数据读写具有相当高的效率和可靠性。整个存储系统通过光纤交换机相连构成存储局域网,留有接口可共其它服务器接入共享IBM FASTT700磁盘阵列,磁带库(Ultrium)与一台光纤交换机连接,并配有VERITAS Netbackup备份软件,可根据系统的数据备份要求制定策略进行自动数据在线或离线备份。

3.宁波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宁波电子口岸就是宁波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成功实践。宁波电子口岸平台整合宁波海关公共服务信息网和宁波港EDI中心,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各部门统一的口岸信息平台,使政府单位、外贸和物流各相关单位通过一个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通过网上办事、联网资料交换、信息共享、企业信用和政府效能评估等主要功能,减少单证输入和传递的环节,实现电子信息通畅流动,提高大通关速度和效率,为宁波口岸大通关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从而达到以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向企业提供最大附加值服务的战略目标,以口岸信息化推动口岸的国际化。推进基于电子商务功能的港口信息化建设。

四、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的主要切入模式

1.智慧港口建设模式。宁波作为国际港口城市和全国物流节点中心,其建设目标是要打造国际港口城市。因此宁波智慧物流建设要紧紧围绕智慧港口建设为中心,以智慧港口建设带动宁波港自身的发展,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推动宁波物流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从而实现智慧港口的感知智慧;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固化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使其得以规范地贯彻执行,从而实现规整智慧,并使物流在规定的流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实现发现智慧。同时提供优化操作方案,例如仓储存取的优化方案、运输路线的优化方案及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方案等,实现创新智慧。让港口与企业之间形成供应链,使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上升,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智慧。

2.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第三方智慧物流不同于传统的第三方物流系统,它能利用传感器、RFID和智能设备来自动处理货物信息,实现实时数据收集和透明度,准确掌握货物、天气、车辆和仓库等信息;顾客可以在网上直接下单,然后系统将对订单进行标准化,并通过EDI传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实现系统的感知智慧和规整智慧。然后利用智能的模拟器模型等手段,评估成本、时间、碳排放和其他标准,将商品安全、及时、准确无误地送达客户,从而实现发现智慧和创新智慧。

3.物流园区模式。智慧园区要有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共用信息平台系统,提供行业管理的信息支撑手段来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以实现感知智慧。通过对数据和流程的标准化,实现规整智慧,为建立智慧配送中心奠定基础。并通过发现智慧,发现其中问题,建立预警和协调机制,自动生成优化方案,使用户订货适时、准确, 尽可能不使用户所需的订货断档,保证订货、出货、配送信息畅通无阻。以实现创新智慧。在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中要考虑信息平台的先进性,供应链管理的完整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以确保物流园区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安全运转,从而实现系统智慧。

4.大型制造企业模式 。大型制造企业模式要求制造企业里的每个物件都能够提供关于自身或者与其相关联的对象的数据,并且能够将这些数据进行通信。这样一来每一个物件都具备了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以及数据通信能力,从而构建由大量的智慧物件组成的网络,在智慧物件网络基础上,所有的物品信息均可连通,组成物联网,企业就有了感知智慧,能够及时、准确、详细地获取关于库存、生产、市场等的所有相关信息,然后通过规整智慧,发现智慧找出其中的问题、机会和风险,再由创新智慧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尽快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五、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的基本目标

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构建多层次智慧物流网络体系。智慧物流网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首先需要树立系统化思想,从系统角度出发,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城市物流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对物流资源进行整体协调,构建依托于综合性、专业性物流中心的城市物流网络体系,促进物流中心服务区域内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形成以综合性物流节点为核心、其他服务性网络节点为支撑的物流网络化发展格局。

具体来说,要实现:实现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的合理规划;实现物流节点之间的协调运作和有序竞争;实现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打造若干智慧物流园区;引进一大批智慧企业,形成智慧产品生产与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打造行业应用方案解决中心和智慧软件及技术研发与推广基地。

六、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的主要内容

1.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促进信息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应用新技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体系、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和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推进智慧物流市场主体建设,培育一批智能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智慧物流示范企业,同时将一批优秀示范企业转化为第三方物流服务,带动同行业其他企业发展,部分有能力的企业可以与国外物流企业或外资企业合作,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使得宁波的物流更加国际化,专业化,并紧密结合国内国际大趋势因时而变做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促使传统运输业和仓储业向现代物流转型,提高整体的供应能力。

2.打造若干智慧园区。将技术创新、行业洞察、客户服务、基础架构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这里,真正地聚集创新智慧,让其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建设和运行物流相关的平台和一系列的培训计划,以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为重要载体和基地,集合多方技术力量和资源,结合宁波物流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集聚行业相关企业,打造若干智慧物流的载体和服务平台,努力建设成为智慧物流建设的引领区和示范区,聚集智慧产品生产与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打造智慧物流应用方案解决中心和智慧软件及技术研发与推广基地、将产业园区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加大技术研发推广,提升物流业的内涵和功能,对宁波实现全球技术本土集成、全球人才本土创新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3.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加强港口信息化中心平台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构成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的硬件基础平台,实现信息流、商务流和资金流的交换,实现智慧港口的感知智慧。推进港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港口企业应进一步规范各个管理环节、层次和管理流程,统一规范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可实现数据共享、消除人工反复抄写等繁琐性业务,规范统一单证的输入和输出,加速作业单据和报表的生成,使单证处理准确及时,码头的控制管理协调有效。从而实现港口的规整智慧。推进港口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港口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从企业内部到社会物流的货物运输信息、业务洽谈、交易合同、货物运输、跟踪监控和配送服务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系统智慧。

4.完善融合电子商务的第四方物流市场。宁波原有的物流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企业规模小,都是一些中小企业,只参与物流业单一环节的投资运作,信息化程度低,没有龙头企业,更没有跨区域的大企业来牵头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物流资源。发展和完善信息化的第四方物流,将打破物流资源难以整合的“不利局面”

目前宁波第四方物流市场仍是一个雏形,仍需各部门不断进行理论研究与创新,加强区域联动,制定并申请国家标准,要以整合物流各个环节和从事单一环节物流中小企业为突破口,促进其向现代物流业升级发展,并推动网络市场从信息交换向市场服务交易转变来完善和发展第四方物流市场。

5.建设地区的智慧物流网络体系,在区域内实现多式联运。(1)“江海联运”:长三角是世界上不多见的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的双优区位经济带。“江海联运”己成为国际水运新热点,长江南京以下航段可通行万吨级船舶,随着智慧物流系统的建成,宁波各港口与内河运输紧密结合在一起,实习江海联运。(2)“海铁联运”:通过区域运输信息的共享,实现火车和集装箱运输的无缝衔接,通过国际港口运往国际市场。

6.通过智慧物流建设使物流业与其他行业对接。通过智慧物流的建设能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政府可以针对制造业提升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能力、实现企业协作以及促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攻克制造业信息化集成关键技术,开发专业应用软件,通过智慧物流跨产业跨行业的功能,增加对智慧物流的市场需求,必将能带动智慧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智能物流系统设计及应用》 闻学伟 汝宜红《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J]2002 年2 月 第2卷第1期

[2]《智能物流及其支撑技术》赵立权 《情报杂志》[J]2005 年第12 期

[3]《现代物流园区的信息系统建设》龚志锋 范守文 李刚《科技进步与对策》[J]5月号2005年

[4]《基于智能物件的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研究》 臧传真 范玉顺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J]13 卷第1 期

[5]《加快宁波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策略》,宁波市交通局。《宁波通讯》[J]2009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