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年医学建设范文

老年医学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08 17:40: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年医学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年医学建设

篇1

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例行新闻会,《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

陆杰华教授介绍,青少年性行为,随着现代化的过程,城镇化的过程,有上升的趋势。学校的青春期教育,现在绝大多数已经开始。现在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同伴教育,倡导青春期健康。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向国家卫计委提出建议,现在生殖健康服务主要是按照已婚人群进行,将来怎么样由已婚人群向青少年、未婚青年推广,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近2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体检的老年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发生率,以采取预防及保健措施。方法: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社区中心健康体检的>65岁老年人4 960人,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高血脂1 476例(29.76%),男性>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80岁者(P65岁老年人进行体检,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血脂异常 高血糖

Analysis of the abnormal status of the blood sugar,blood lipids,blood pressure if the over 65 years old people in community

Xu Wenjuan,Yu Jun

Daduko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anzhihua City,Sichuan 610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hyperglycemia,dyslipidemia in recent 2 years which were examined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the elderly,in order to take some measure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Methods:4960 people who were over 65 years old and did health examination in the community center from January 2012 to August 2013.W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ir health examination datas.Results:1476 cases with high blood cholesterol(29.76%),and the males are larger than the female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Aged;Hypertension;Dyslipidemia;Hyperglycemia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7万居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体力活动的减少,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已逐年增加趋势。老年人定期体检,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减少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症的出现,提前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积极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1]。现将2012年1月-2013年8月体检的>65岁老年人的血压、血糖、血脂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这3种疾病的分布状况及在辖区的变化趋势。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8月健康体检的>65岁老年人4 960人,男2 123人,女2 837人。根据年龄分为3组,65~69岁2 617人,70~79岁2 120人,>80岁223人。

测定方法:所有体检者在测血压前安静休息15分钟,用立式水银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采集空腹静脉血,血液离心后,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进行检测。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各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P

结 果

性别比较:>65岁老年人4 960人,男2 123人,女2 837人。高血压,男652人,女617人;高血糖,男242人,女304人;高血脂,男748人,女728人。高血脂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不同年龄段比较:高血压人数1 269人,65~69岁组的高血压百分率较>80岁组增加明显(P80岁组增加明显(P80岁者增加明显。血脂增高者所占百分率最高,与其他两组高血压及高血糖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在老年人体检中,高血脂的比例最大,其次是高血压,再次是高血糖。而且,3种疾病常合并存在。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正逐步升高。老年人代谢缓慢,摄入高胆固醇类食物不能及时代谢,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脂代谢障碍。血脂异常是脂代谢障碍的表现,也是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

高血压诸多相关因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吸烟、肥胖等,长期的高血压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导致重要器官心、脑、肾缺血。长期高血压伴随的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因此,应早期诊断高血压并对其进行正规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危害。

糖尿病是复杂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劳动不足、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病情进展较快。

总之,改变我社区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疾病进行系统、规范化管理意义较大。同时,做好每年定期的>65岁老年人健康体检工作,定期做好随访及健康宣教,使之了解自身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以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4年11月在本社区门诊就诊的慢性疾病235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50)和对照组(n=85),观察组男86例,女64例;年龄37~91岁,平均年龄为(56.8±8.9)岁,病程2~30年,平均病程(16.4±9.8)年;原发性高血压病72例,糖尿病41例,冠心病35例,慢阻肺24例,高脂血症37例,所有患者均处于疾病缓解期。对照组男46例,女39例;年龄36~93岁,平均年龄为(57.1±9.2)岁,病程3~33年,平均病程(17.3±9.9)年;原发性高血压病31例,糖尿病20例,高脂血症29例。所选两组患者均处于疾病缓解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药物进行预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进行全科医学保健和健康指导。具体措施为:(1)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酒,低盐低脂及糖尿病饮食,注重减肥;提醒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内衣,防止皮肤感染。(2)运动干预:建议多参加体育锻炼,适量运动,根据患者体重、年龄等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以慢跑、走步、跳操、打太极拳等作为运动方式。(3)饮食干预:应以清淡、温和为宜,多吃富含维生素及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禽蛋、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干果等。(4)心理指导: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常需长期服药或者终身服药,使患者感觉到烦躁,焦虑和恐惧,因此,应该积极开导患者,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也可采取听音乐等方式以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5)加强健康管理及健康教育:对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及血脂,并记录在案。另外,对慢性疾病应该加强宣传教育,社区全科医生应该充分把社区的有效资源利用起来,利用板报、专栏、广播以及播放录像等形式,定期播放、张贴和更换一些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资料,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慢性疾病,并参与到有效防治慢性疾病的活动中来。(6)用药的健康指导: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治疗的目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指导患者不能随意加减药物的剂量,严格按照医生医嘱执行。

1.3观察指标(1)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空腹血糖(FBG),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2hPG);(3)血脂测定包括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前SBP、DBP 、FBG、2hPG、TG、TC、HDL-C和 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干预1年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篇4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73-02

健康教育是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而服药依从性是指病人对医嘱的服从或遵从,是指病人求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循医嘱的行为活动。[ 1 ] 它的高低直影响高血压的治愈率与控制率,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它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控制高血压病的目的在于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高血压控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中,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是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探讨健康教育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对200例患者进行常规指导外,对实验组100例患者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系列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013年7月至12月,对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社区内正在进行口服药治疗的高血压病患200例,其中男124例,女76例。患者病程10年以内,均已经进行高血压药物治疗,生活自理,能够进行语言沟通,排除认知障碍及严重心、肾、肝功能障碍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男性6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65.5岁;实验组男性63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8.6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指导,对照组实验组各100例,实验组除常规指导外,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系列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并做好定期随访工作。

2 评价服药依从性的标准 (Bittar标准)

(1)你是否有过忘记服药的经历;(2)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3)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你是否曾停止服药;(4)当你自觉服药症状更糟时,你是否曾停止服药。其中4个问题的答案均为否,评为依从性好;4个问题中有1-2个问题答案为是,评为依从性中等;3-4个问题的答案为是,评为依从性差[ 2 ]。

3 健康宣教的内容

(1)每位发放高血压的基本知识资料手册(2)每月进行一次健康教育讲座,每月一次专家义诊,每周各服务站定点血压测量,汇总后,通过对患者整体情况的了解,及时调整用药,做好并发症的预防(3)行为干预:每月电话随访。跟踪服药情况,随时解答患者各种不同问题,针对每位患者不同情况做好针对性的饮食,运动指导干预。(4)服药指导,特别强调按时按医嘱服药,不要漏服药,不要私自更改药物剂量,以及服药次数。(5)心理指导: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诉求,必要时与其家庭成员,社区居委一起共同帮助患者改善心理问题。(6)自我监测:有条件的患者在家自测血压,有异常波动及时联系。

4 健康宣教的形式

(1)集体培训:即每月一次的健康教育讲座(2)自我管理小组:我镇每个小区居委都已经设立了高血压居民自我管理小组,小组通过老年高血压病人自己与周围病友组成同伴教育,互相探讨高血压防治方法和意义。(3)个别指导:对特殊家庭,以及有特殊需求的患者选择有针对性的指导。(4)及时电话随访、咨询

5 分析

服药依从性评估 ,进行健康宣教6个月后,同样以服药依从性的标准(Bittar标准),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这200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后的服药依从性的情况进行分析。发放问卷共200份,收回200份,收回率100%。

从分析情况来看,完全不依从和不完全依从者,均伴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脑梗塞及其他心脏疾病,对疾病治疗信心不够,对健康教育行为不支持,不采纳。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后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6 结论:

从以上分析来看,通过了一系列的健康教育的干预,高血压患者能通过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宣教介入而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更重要的是能改变他们的服药习惯。从而减少漏服,症状好转后停服,感到不适时自行加药的不良习惯,纠正不良行为方式。经常随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真正做到预防在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做好社区健康的“守门人”。

7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高血压又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因此需要患者长期服药,然而绝大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缺乏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对高血压的规范治疗及防止并发症发生的意识不强,甚至对疾病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未引起足够重视,常常造成较重的后果。通过健康宣教的干预,可以逐步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加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有效控制血压,对高血压的治疗、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在队伍建设方面提升组织感召力

这里所说的组织,其内在含义可理解为行政组织。广义上的意义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它既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党的负有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也包括国家机关中的立法,司法系统中负有执行职能的各类单位和国家的整个组织系统。

具体来说,劳教单位的组织,对劳教所而言,省局代表一级组织,对基层大队而言,所部代表一级组织,对中队而言,大队代表一级组织,即使对于劳教人员而言,民警的管理、教育行为,其实也代表了政府%26shy;%26shy;(最大的行政组织)所赋予的法定职责。

那么,感召力又是什么呢?感召力即是一种由衷感染人的魅力,主要体现在领导班子及成员的人格魅力上。组织的感召力表现为对民警队伍的强大凝聚力,能有效地提高队伍的战斗力,是一个优秀单位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观理念,提升组织的感召力,其本质就是贯彻以基层单位和民警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充分发挥领导机构在队伍建设上的核心、积极、能动作用,通过组织行为,提高民警队伍的战斗力。下面,本人就如何在队伍建设方面提升组织感召力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理解和看法:

一、加强组织的自身建设,使之更坚强有力,使组织对民警而言更具“安全感”,通过提高组织的向心力以提高组织的感召力。

1、谋求单位的长足发展,使组织本身更强大。一个单位是否有活力。与该单位向心力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前进的方向或要到达的目标是:下属单位和民警对内时生活幸福指数高,事业上成就感强,对外时,对单位有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真正做到。

2、既要从严治警,也要从优待警。要一以贯之地协调抓好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工作,不因工作的阶段性目标或重心转变而改变,也不因主要领导或班子调整而调整。从严治警是保证队伍战斗力的必备条件,从优待警是提高民警向心力的有效办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3、提高班子的组织、指挥、协调能力。主要方法是:班子团结,协调一致;方向明确,指挥得当。目的是要使组织成为基层民警的主心骨,使民警在工作中思想有方向,行动有动力,目标明确,措施得力。

4、给予基层民警必要的政策、心理、道义支持,当民警的坚强后盾。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给基层民警以完成相应管教、生产任务所必要的政策、心理、道义支持,能辩证地对待和妥善处理民警工作中的缺点,不足和错误。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使各项行政措施更具原则性,管理、号令使人更愿自觉服从,通过提高组织的信服力以提高组织的感召力。

1、建立、健全民警工作绩效考核及奖罚机制。目前一些基层劳教所虽有这方面的文件,但存在考核没有常态化,条款设置不科学,操作性不强等诸多缺点。更多的是依靠政出多门,各部门各行其是的考核、检查、评比,主观性,片面性不说,且容易造成基层单位和民警的疲于应付,而一旦用这些零散的检查评比结果要评价一个单位或一名民警则明显缺乏全面性,权威性不高。健全和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和用人制度,提拔、使用德才兼备的民警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是对人才肯定,更是对敬业奉献者的肯定,其示范作用巨大。相反,由于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或任人唯亲而提拔使用干部,对单位民警的积极性将会产生严重挫伤,组织的信服力将大为下降。

2、促进民警在一定范围内正常,合理交流。具体而言,这种交流可以是单位内部岗位性的,也可以是单位之间职务性的,如内勤与带班民警交流,机关民警与基层民警之间交流,基层大队与后勤单位如教育中心、警戒护卫大队民警之间交流,大队长和科长、中队长与指导员之间的交流,促进这些交流的经常化,不但可以促进民警知识、技能的增长,对组织(劳教所)而言,更有利于消除各单位、各工种之间民警苦乐不均,矛盾加剧的不利因素,亦有利于民警队伍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了交流的制度化,体现的是一种以事业为重的责任心,是平等待人的公正心,是雷厉风行的自信心,实现了交流的制度化,组织在民警中的威信也将得到极大提高。

3、畅道上下交流,互通,对话的互动途径。尤其是领导班子及政工、纪检部门等与队伍建设联系紧密的相关部门,一是要乐于并善于听取群众意见,除了解民警在工作,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外,也听取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难于做到却又必须极力做好的是,要敢于听取不同意见乃至批评意见并合理处置。在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可以达到良好效果的是,组织上的一些决定、要求、倡议甚至可以通过这种互动途径,以更柔性的、感性的且又非正式的、更具人性化的方式得到更好的落实。

三、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体现班子及成员人格魅力,通过提高领导干部的亲和力、感染力以提高组织的感召力。

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亲和力和较强的感染力,对于班子而言,将产生极大的感召力,这也要求领导干部在一些素养上高人一等,即:

1、平等待人。领导干部要平等待人,其一是以平等的姿态与下属和同事相处,尊重他人的独立的意志和人格的尊严。特别是处理问题化解矛盾时,领导干部能换位思考,放下架子,以一颗热情的心对待同志;其次是能平等地对待不同的对象。对不同的同志,无论其职位高低,关系亲疏、能力大小,在纪律要求、业绩评价、评先评优、入党提拔等方面都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再次是能客观地对待民警工作中的成败和优缺点。理解基层民警的难处,设身处地为民警着想,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给民警战胜困难和不幸的精神力量。民警有了过失,要了解他的本意和实事求是地分析产生过失的主、客观原因,提出切实有益的建议,要教育、鼓励其振作精神,努力工作。

2、大公无私。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是民警队伍中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的典范,“对名之心平和,对利之心知足”,真正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份之念,能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经得起考验。状态良好的领导干部品行端正,襟怀坦白,大公无私,任何时候都表里如一,其对民警的感染力不言自明。

3、胸怀宽广。这主要体现在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上:一是能够以宁静之心观察社会,以平常之心看待名利,以奉献之心对待事业,正确处理好名利得失,以豁达的心态对待个人名利以及职务升迁,正确面对自己的进退留转;二是有宽容的胸怀,容人的雅量,善于领导 不同意见的人或与之合作共事,团结协作;三是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在挫折中磨炼意志,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增强克服困难、应付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广阔的胸襟。想问题、办事情从大局出发,从事业成败考虑。心怀坦荡,不顾忌个人的尊严、得失,包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接纳别人的批评或建议,做到心胸宽广,海纳百川。

4、果敢有力。果断决策绝不是盲目决策。在决断前要谨慎周密地加以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中民警队伍的智慧,为果断决策提供正确依据和可靠基础。如果不征求或根本听不进民警意见,缺乏评估和论证,这样的决断就可能变成武断。同样,如果关键时刻不当机立断,犹犹豫豫,延误了时机,那样就变成了优柔寡断。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在紧要的关头,作为领导干部要敢于决断,敢于拍板;对重大问题、棘手事件,不回避矛盾,不推诿、不拖拉,敢于触及热点、难点问题,敢于负责。做事雷厉风行、决策果断快捷,对上级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能迅速贯彻和执行,对工作别是群众生产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能迅速调查和解决,做到说干就干,令行禁止,毫不含糊。

5、敢于负责。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有敢于负责的勇气。必须坚决破除求稳怕乱、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做克服“碰到问题就躲,见到困难就推,遇到矛盾就绕”的不良倾向的领头人,大事面前勇担当,面对矛盾不回避。特别是在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或矛盾较多、工作难度较大的时期,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善于负责、敢于负责,必须要敢于触及矛盾、敢于攻坚克难。遇到困难不回避,遇到矛盾敢碰硬。

除了这些之外,领导干部其实还应具备的素养还很多,如善于学习、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等品质也非常重要。当然,任何领导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不能要求领导干部是“神”,毫无缺点,时时、处处都是光芒四射。要完全符合这些很难,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至少应基本达到这些要求,并朝更高标准不断努力。

四、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组织网络和层级结构,提高各级组织管理、组织、指挥能力,通过提高执行力以提高组织的感召力。

1、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层级结构。作为劳教单位的三级重要组织——局、所、队,在人财物和责权利上各有一定的管理权限空间。就个别单位而言,比如,对中队的管理权限,按理就由基层大队决定的内部民警调配、劳教一长三员的使用、生产项目的确定,当前都由所部直接行使;两级管理三级核算流于形式、职能部门的多头指挥,各行其是,均暴露出这种层级结构的欠缺性。其最突出的矛盾在于:大队、中队的职能作用不明显,缺乏作为一级管理层次所必须的综合功能;分队,也就是每名民警包管包教部分劳教人员的责任分解措施,还未真正落到实处。层次结构的混乱或不到位,使管理方面在从上而下的贯彻效率上容易打折扣。

2、善于调动各级管理层次的主观能动性,整个管理系统的强大战斗力,必须使单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各层次机构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注重各级组织间既不越位,也不错位,但又到位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作为重要的基层组织,对基层劳教所来说,赋予大队更多的管理权限,将发挥大队一级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使管理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实际上更好地体现所部的执行力。

3、界定机关和基层单位权限范围。防止工作重心转移。主要要防止的是机关部门将工作重心从为基层提供指导服务转向为将任务指标简单分解,转至基层,或忙于内部事务性工作,甚至是利用各种权力优势将本身的内部事务如定期报表、文件起草、档案整理、对外宣传都交基层单位和民警承担;作为基层单位,则要求具备更强的务实精神,抓班子,带队伍,抓管教,促生产,均必须脚踏实地,稳打稳扎,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要杜绝粉饰太平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作风。

职能倒挂的弊病根源在于:机关部门只考虑如何谋求自身的部门工作“业绩”,甚至是“懒政”的需要,基层单位则是推卸责任,或图眼前利益,一味迎合。这种弊端产生的不良后果是:机关不勤于指导而忙于指挥,基层不愿务实而乐于务虚。管理方式上强力型的机关,松散型的基层,对提高组织的执行力有百害无一利。

五、构建和谐、团结、发展、创业的所区文化,激励斗志,团结人心,通过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以提高组织的感召力。

一个好的单位,好的集体,必然会有一种好的氛围,有一条坚强的纽带,这种氛围、纽带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这是一种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风气。好的风气可以振奋人、激励人、引导人、团结人,不良风气则会产生相反作用,使个人消极,颓废,使单位涣散、落后。提高单位、组织的凝聚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订明确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和实施步骤。阶段性的目标分远期、中期和短期。明确的目标就是前进的方向,可以产生凝聚力,使人团结在组织的旗帜下。制订目标时要注意难易相当,切实可行。要改变和杜绝个别民警“做天和尚撞天钟”的“混日子”思想。

2、加强队伍教育,重建所区文化,净化工作环境。要加大对民警队伍的教育力度,树立正确的事业观、荣辱观,激发民警的好胜心,上进心,将广大民警的注意力尽可能地引导至谋稳定,求发展上来。要总结、提炼推出一些必要的宣传词以最大程度地彰显本所特色并产生凝聚力,如:今日我以所为家,明日所以我为荣;上班满负荷,下班零负荷等。净化工作环境要特别防止、杜绝既要干事,又要防止不良风气的产生和滋长。

篇6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间合作紧密。“2011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旨在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培育出一批在国家尖端领域,区域经济发展有杰出贡献的攻关人才,增强综合国力。更是高校改革契机,突破以往传统人才培养思路,成都医学院抓住这一改革创新契机,于2013年挂牌老年医学与照护人才培训中心,在全国首开“老年照护”专业,开始培养照护人才。凭借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充分利用协同高校教育资源,协同企业实践平台与市场需求,实现了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科水平来培养人才到由市场调节的过渡,落实校企多元联合培养模式。现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健康与养老形势严峻,老年医学人才紧缺,结合这一国情与老年健康特性,以老年医学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老年照护人才培养层面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等课程,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另外协同中心还启动了天回校区国家级养老示范基地的建设,首创医养结合模式,老年照护人才培养与老年医学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2协同创新中心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成都医学院抓住此次“2011计划”机遇,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开展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可以说是学校人才培养又一里程碑。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老年照护人才培养计划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结合多方力量共同完成。在政策层面,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第三大工程,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对于需要政策的创新中心,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这无疑是在为创新中心建设添瓦加砾,保证护理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在社会层面,中心举社会之力联合攻关,积极接纳社会企业捐资,保证资金有效运转,增加老年照护人才培养投入,提高培养质量;在专业层面,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的附属养老机构、老年病医院以及附属医院等单位,能够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也为学生开拓了一定的就业岗位,减少后顾之忧。

3协同创新中心提高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011计划”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协同中心平台建设与体制创新,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以老年健康为主要方向的科学研究,成都医学院与协同单位联合组建了四川特色养老与老年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团队和老年病研究协同攻关研究团队。这两个团队以研究解决老年健康问题与老年共患病为出发点。除老年医学与养老领域专家参与研究外,学生凭借大学生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通过老年医疗•康复示范中心、成都医学院附属“夕阳红”医院等学习实践基地,老年照护方向的学生很自然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研究老年问题。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思维,增强综合素质。培育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远远满足不了养老与老年健康的实际需求,老年医学发展跟不上老龄化进程加快速度。尤其是老年照护人才的短缺以及现有老年照护人才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老年事业的发展。有调查发现,现目前从事老年照护的临床人员中绝大部分是迫于生活的需要或是个人爱好,并未通过正规培训学习。只能为老人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服务,无法提供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与照护。学校借助“四川协同创新中心”之力开先河,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护理学(老年照护方向)专业,力争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经验,整合协同高效与协同企业联合培养,探索解决老年护理人才培养难题,将老年照护人才培养正规化、专业化,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为老年养老与健康事业做贡献。

4结语

篇7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年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所以,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采访一开始,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老龄人口的“五化”病患现状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年我国有2.02亿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万,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国死亡人口中,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亿,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在2013年,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在2010年,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

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员认为,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时,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协2011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 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亲属必须接走。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护工)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与此同时,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国目前有4.5万家养老机构,320万张养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张,与50至70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421”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万人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万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长期住院不肯出院,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数量严重不足。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尚红委员也认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优良养老环境体系

谈到应对之策,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约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尚红委员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在学术层面,范利委员认为,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民众健康,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万余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年产值约2000亿元。然而,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篇8

现任院长 王国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武汉内镜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1.心血管病研究所

所 长 孙宗全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副所长 廖玉华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于1980年经卫生部批准正式成立,是国内最早设立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单位之一。下设心内科、心外科、超声影像诊断科。技术实力雄厚,有156名医技护人员,其中正、副教授45人,博士生导师15人,承担国家、省部级多项重大研究项目。

医疗特色:①复杂先心病的矫治、瓣膜外科、夹层动脉瘤切除、冠脉搭桥、心脏移植等手术;近年开展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不停跳冠状动脉移植术、卡布洛(Cabrol)手术、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微创心脏手术。②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③安置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慢性心率失常。④心电生理、病理检查。⑤非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⑥高血压、肺动脉高压、自身免疫性心血管病的治疗。⑦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康复治疗。⑧心脏超声检测和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状况、心功能评估。

2.血液病治疗研究所(湖北省重点学科 湖北省领先项目)

所长 宋善俊教授 博士生导师 副所长 邹 萍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内著名的血液病治疗研究单位,现拥有8个研究室及实验室,设有国内一流的骨髓移植部,其技术和人才实力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在血栓与止血领域中,先后承担了16项科研课题,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血栓形成诸因素与冠心病发病及防治关系的研究”。沈迪教授等研究的“一组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项目,被国内专家建议命名为“沈迪氏病”,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医疗特色:①凝血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②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③骨髓移植和异体基因骨髓移植,脐血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等。④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肿瘤。

梨园医院建于1979年,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第三附属医院和第三临床学院,也是国家卫生部直属三级医院。院内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湖北省老年医学研究所。该院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教学于一体,尤具老年病医疗特色,是湖北省十大综合性医院之一。在心血管、高血压、呼吸、消化和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疾病的治疗、康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对老年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创造了独特的治疗方法。

近几年发展建设了“疮疡骨病专科”、“手外科”、“药物依赖治疗”、“精神科”、“肿瘤热疗”、“老年病科”等特色专科。多次被评为卫生部、省市老年保健先进单位。

任院长 白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内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呼吸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中国医药卫生学会副会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湖北省老年医学研究所)

篇9

检体诊断中老年人体格检查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老年医学课程并开展了研究生教育,但是专业教师少、学生规模小,医院中多数为其他专业医生来从事老年医学工作,老年医学专科医师数量有限,缺少专门对老年人体格检查方法和效果进行研究的人才,这些都不能适应老年医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检体诊断教学中多数有临床医生承担,其中不少是年轻的医生,他们并不是老年医学专科医师,他们对老年人体格检视不够,缺乏老年病相关知识,缺少老年病诊断学配套教材,仍沿用成年人体格检查的方法,没有突出重点,老年人体格检查没有形成系统性。教学设备还有所欠缺,更新慢,抑制了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诊断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教学方法单调

传统课堂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授时间多,学生自学时间少,注重对医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填鸭,虽然学生的理论知识较系统完善,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而体格检查动作多、涉及面广、需要动手能力强且需要综合运用,这就对教学工作中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和要求。由于诸多因素导致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少、学生多,以至于老师讲授的多、示范的少,难以形成一对一的指导。医学生由于时间仓促只是在模仿动作,并不能深刻领会动作的要领,更谈不上边动作边思考,也就难以形成检体诊断了。而且部分任课教师将考试看成是单纯对学生的考察,因此形成了考核形式、命题思想和题型的单一性,考核内容机械,要求不严格,从客观上逼迫学生猜题套题、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领悟体格检查动作的技艺性。

3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不强

体格检查是实践性强的一项技能,不可能通过一次学习即可掌握和应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训练。仅凭课堂上老师讲授和示范,毕竟时间少,使得医学生缺少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练习过程,也很容易遗忘上课所学内容。而且课堂上多是正常体格检查的教学,缺乏有效的异常体征的教学。见习课中由于是老年患者多分散在临床各科室中,且老年人身体状况比较差,许多患者和家属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不愿意配合和不理解临床实践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之见习课安排内容较多反而不利于具体动作的学习和实践,医学生动手机会减少,动手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国外研究表明检体诊断教学质量的滑坡已经开始影响住院医师的诊断技能。

改善教学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完成者和倡导者,是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建设一流教学团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2]。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人才,核心是能力培养。要适应医学模式和医学环境的变化,结合老年患者体格检查的特点,划分知识模块,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树立全科意识,引入循证理念,建立整体思维模式,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能有效互动,产生真正的激励效果。教师要重视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认为体检诊断已经过时,积极聆听诊断学理论课教师授课,细心观摩有经验医师的手法技能,吸取众家之长,逐渐丰富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当前许多诊断教研室由临床一线医师承担,所以教师不固定,可以建立诊断学师资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鼓励名医、名师授课。

2丰富教学手段

当今世界教学的发展,从重教而转向重学,教师应更多使用积极开放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式教学。课前把全身体格检查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如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心肺腹检查、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等,并提出若是对老年人进行检查有什么要求,课堂上由学生主讲示教,教师旁听指导,全体参与讨论。

这不仅使医学生能深刻领悟动作要领,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典型影像、图片、网络资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并以切身经验列举一些生动的真实病例,展现给学生一些常见老年疾病的体征,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运用电子化标准患者,学生在电子化标准患者训练中运用知识实践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正确的临床诊断思维;有利于学生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总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能激起兴趣,锻炼动手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3]。

3增加实践创造动手的机会

课堂上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增加老师一对一指导的时间,重点在同学之间互相练习正常体格检查,学生逐项练习,教师手把手教授,在进入临床见习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检查手法,检查内容和顺序。开展学生体格检查技能比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好学生课余时间,重点培养操作优秀的学生,并在课余时间辅导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参与意识,通过模范带头作用使同学们整体水平能较迅速的提高。见习课要有针对性,发挥授课教师多在临床工作的优势,以病例为引导,从而使同学们能有真实的体会并提高学生临床思维的能力[4]。建立高水平的临床教学基地,应重视社区教学基地的建设,使同学能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深入医院和社区临床工作中,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义诊、健康宣教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区,了解社会对老年病医生的需求,感受职业的荣誉感和认同感。国外有研究表明医学生在早期接触临床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对日后临床技能和沟通能力的培养都有明显的好处[5]。

篇10

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运用图片、视频、动漫、图表内容,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在老年医学临床课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学习老年人猝死的救治、心肺复苏(CPR)一节,我们利用视频资料,将如何识别心脏骤停、呼救以及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除颤和复律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讲解、板书时间,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演练,教师有更多时间和充裕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顺应医学发展,加强学科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适当内容的科研,让学生参加科室的科研申报、研究生答辩、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同时,在上述活动中发现和选拔优秀学生,重点培养。当然,在内容选择上,要考虑本科生的实际情况。

完善评价体系,健全考核方法

目前,老年医学临床课属选修课,考核方式简单。为健全考核方法,需完善评价体系。为此我们改革了考核方式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问卷调查,于课程结束前0.5学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探讨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以及学生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的能力、态度的看法和希望;二是试题,试题内容分为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问答、分析论述题六个部分;三是学生座谈,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班各派2名代表(班长和学委)参加座谈会,全体指导教师(4人)参加。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临床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考核方式改革后,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带教老师的答疑环节。

篇11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养老负担。那么,医院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期,我们请到了北京老年医院院长陈峥,请他来为大家谈一下医院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作用。

为什么要成立老年医院

每天早上,不难见到各大医院窗口前老年人排队挂号的身影。很多人不太了解,老年人看病,需要到专门的老年科或者老年医院吗?为什么要成立老年医院呢?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后,老龄化问题再一次得到重视。2001年,北京市政府将北京胸科医院改名为北京老年医院。后来,在北京逐渐形成了以北京老年医院为龙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据陈院长介绍,发展老年医院,首先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过去,“人活七十古来稀”,老人可能会因为突发心梗、中风,就突然离世。但现在,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治好疾病不再是问题。问题是疾病治愈以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往往难以得到保障。

“一个年轻人去做个支架、接个骨头,做完后可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如果一个老人去做这种手术,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很多并发症。”陈院长说,人老后,体衰多病是最大的特点。有些老人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吃饭也吃不下,身体逐渐衰弱,平时只能卧床。一旦得一次流感,或者一次拉肚子,很可能就面临生命危险。老年人的抵抗力、全身体能储备都在下降,这就造成在医学模式上,像过去传统的心脏、呼吸、血液分科这样的单科医疗,很难满足老人需求。

还有的老人,不想给子女造成医疗费用上的负担,于是便久拖不治。老人受心理因素、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影响都很大。“一是多病,二是功能下降,三是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大,这是老年医学面临的最主要特点。”

其次,建立老年医院也是国际发展的趋势。“在老年医学发展和老年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和国外有大概是20~30年的差距。”据陈院长介绍,现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关注的主要是预防疾病和急诊急救,而对于三级预防关注得较少。所谓三级预防,就是在疾病发生后,不让病人残疾、失能,通过早期康复和早期治疗,提高生活品质。而老年医疗就属于三级预防。

据了解,现在国外有中期医疗和长期医疗的概念。所谓中期医疗就是急性病后的功能康复,而长期医疗指的是对于彻底失能的老人提供医疗和生活照护全方位支持。“中期和长期都是针对老人的特殊性提出的,而这方面目前我们提的还不够多。”陈院长说。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末期医疗,也就是临终关怀,即如何让老人有尊严地、没有痛苦地离去。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家庭中实施临终关怀的比例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金标准。陈院长说,国外对于中期、长期、末期医疗这三个理念,无论在服务内容和机构设置上,发展得都非常快。

老年医院里都有些什么

那么,老年医院在医疗服务或功能设置上,和一般综合医院相比,有何区别呢?

陈院长说,首先,老年人和年轻人看病过程不同。一个年轻人到医院去看病,从挂号、签字、办手续,直至完成手术出院,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但老人的情况就比较复杂。看病时需要有人陪同,有的老人被送来医院后只能卧床,或是处于失智状态。当需要老人做出相关决策时,他们往往受社会因素干扰比较大。另外,老人的体弱多病和功能下降,也造成老人的住院医疗非常复杂。

一般的综合医院,是以一个器官或系统的发病、治愈过程来设计的,比如心脏科、呼吸科等。“在我们医院,有一部分科室是按照综合医院设置的,但是内涵上又有区别。”陈院长说,老人最主要的特点是多病、功能下降和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治疗模式,医院采取了多学科的模式。除了常规的医生,还有康复、心理、营养、药学等各个专业的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此外,还有社会工作者,专门负责处理老人医疗以外的事务,比如家庭、子女、医保、付费等问题。

另外,随着老年人的功能下降,他们的健康状况难以依靠传统的诊断手段来评估。老年医院开展了功能评估,包括对老人的生活能力、认知状况、社会心理环境、医疗费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从而评价出老人整体的状况。

“在老年特色科室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我们有老年痴呆病房,收治的老人多是失智状态,有人表现平静,有人表现狂躁,同时很多病人合并心脏病、肾病、中风等多种躯体病症。这种情况就涉及到多病的治疗。”

陈院长说,医院还设有临终关怀病房。“这部分主要是针对肿瘤、恶液质等重症病人,通过临终关怀,使他们在有限的存活时间内,感觉到有尊严无痛苦。”据了解,临终关怀的运作方式具体包括疼痛缓解、对症处理、社会心理干预、开展死亡教育等。

此外,医院还设有老年康复科,“包括心脏的康复、肺康复,还有中风康复、认知训练、骨关节术后等的康复。”

在门诊,医院设有疼痛门诊、失智(包括记忆减退、痴呆等)门诊、失禁门诊、跌倒门诊等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设置的门诊。另外,医院还在尝试建立专门的长期照护病房。

在配套设施上,医院还有一些针对老年人特点设计的、人性化的细节。

“WTO提出了一个叫做‘老年友善医院’的概念,我们正在逐步实现这个理念。”陈院长说,由于老人的一些特殊需求,在老年医院的建设上,不光要有无障碍设施,还有人文、伦理,包括沟通和特殊的老年风险防范等一些措施。

比如,在医院病房里,每个老人都有一个独立的空间。病房楼的45度角十字型设计,让每一个床位都能照射到阳光。床位是按照放射状摆放的,这样便于医生和护士可以同时看到四个点,病人有什么情况都能及时看得到。病人去卫生间是直线距离也是最短的。

此外,卫生间里不设淋浴,这是为了防止老人摔倒和意外发生。老人可以被送到洗澡间,那里有进口的洗澡机。为了老人坐立方便,卫生间里马桶设置得比较高,并配有洁身器。“考虑到一部分失能老人,在床上排便是很难受的,但是自己又动不了,我们在特殊病房还设有吊轨。这样可以通过吊轨将他们送到卫生间。”陈院长介绍说,在这些细节的设计上,一方面要满足老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

此外,每个病人还配有一个平板电视,电视上会播放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点餐、叫护工等多种功能。医院的医护人员对于病人的称呼也很注意。“我们护理部曾专门讨论过管老人叫什么,有人说叫‘老张’‘老李’,有人说叫‘叔叔’‘阿姨’,最后我们还是觉得叫‘爷爷’‘奶奶’比较好。我们的护士小姑娘差不多二三十岁,老人一般是七八十岁,病人也反映这样的称呼特别亲切。”陈院长欣慰地说。

医院能为养老做些什么

那么,在整个社会的养老体系中,医院应该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现在都在谈医养结合,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结合?

陈峥介绍,根据功能状况,养老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安养、养护、护理。“所谓第一类,安养,是针对功能健全的老人而言的。”陈峥说,这部分老人可能只是由于丧偶,或是子女在国外,无人照看。“养老院接收的主要就是这类病人,主要是让老人有事可干,比如一起打打牌,照顾他们洗澡吃饭等。”至于看病,只需定期坐班车去医院就诊,或是医生来巡诊。

“第二类,养护。这部分是针对半失能老人,这才是我们医养结合的要点。比如偏瘫病人、痴呆病人等,对他们的照护往往是养老院和居家比较棘手的、或是不太擅长的。”

第三类,护理,就是彻底失能需要长期照护的概念,一般由护理院这样的医疗机构收治。陈峥总结说,严格来讲,老人在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失能以前的这段时间,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这些并不是医院的主要关注范围。

“真正的医养结合的概念,是在老人失能或半失能以后,这时候医疗要介入。不论在家里还是医院,老人既需要生活照护,又需要做共病管理和功能康复,那么谁来做?这才是真正的医养结合的切入点和交叉点。”

“所以,我们谈医养结合,不是简单的养老院办医院,或是医院办养老院。而是指的从宏观政策层面、组织层面,比如医保、卫生、民政等多方面共同去努力。不论老人在家、在养老机构或是在医院,有民政部门的社会工作者给予照护和关注,比如为老人送饭、送浴、购物和帮老人理财。剩下的,医疗相关的服务,由医院负责提供。比如定期查体,比如康复治疗。如果有人想在家里临终,那么医院就提供癌症止疼泵、透析设备等。不管老人身处哪里,都能够同时享受到社会的服务,和我们卫生的支持,这才是非常漂亮的医养结合,这就是发达国家的多学科整合服务。”陈峥说,要达到这个理想状况,各个层次的配合都非常重要。

那么,老年医院发展到现在,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呢?

“这么多年来,国家对我们一直很支持。老龄化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只要我们医院提出想法,政府都会全力配合、投资去解决。所以我们医院发展也很快,从急性期治疗、康复医学,到长期医疗、末期医疗,发展都比较快。在设施建设、设备投入等方面,政府也都非常关心。”

“不过,老年医学毕竟是新生学科,因此还是有很多医护人员习惯于传统那一套,肝病就看肝,心脏病就看心脏,传统的医疗模式很难打破。你让他把老人的肺也看了,肝也看了,神经也看了,他们可能接受不了。”陈峥说,“全人、全队、全科、全程”是老年医学的医疗服务模式。在国际上,老年科医生的地位非常高。国外的老年科医生,是在传统的内科医生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再历经两到三年的培训。“虽然我们医院不太可能先走这一步,但我们一直在开展相关培训,让我们的医生与国外同行一起交流,学习知识。”

篇12

随着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群面临着综合医院难进、养老机构无力、家庭负担沉重的尴尬局面,老年医疗、康复、专业照护等需求日益凸显。成都市慢性病医院通过多年探索“医养结合”的创新服务模式,让医院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让疾患老人找到了依靠,帮助众多家庭减轻了负担。

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在“医养结合”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院内医护康复一体,打造特色专科,推动医养结合。从2005年始,医院探索并推行针对老年、慢性病失能患者的“医护养康复一体”的医疗服务模式,医院床位迅速供不应求。这种模式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及政府的肯定,在2011年获原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创新提名奖”。医院分析老年疾病谱,针对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对人群、家庭及社会造成压力、急需改善和关爱的病种,将老年康复医学科、老年痴呆科、临终关怀科作为医院的三个特色专科重点打造。

第二阶段:专业医护走出去,结盟社区养老机构,升级医养结合。2014年,医院积极思考、探索“新型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提出“走出去,用医疗资源覆盖养老机构和社区,推进医养融合”的发展思路。一是横向形成“医养协作”联盟,开展专业“医养融合”服务。

二是成立护工培训鉴定基地,向外输送专业照护人员。针对老年患者特殊性,医院成立护工管理办,将护工纳入医院一体化管理。三是老年大学走进医院。设立老年大学分校,配有书法绘画、功娱治疗、心理咨询室等设施,开设音乐、太极、养生等课程,以丰富老年患者的精神生活。四是建设特色中医药种植园区。利用自身环境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五是利用“互联网+”,建社区“智能健康小屋”。与专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携手,尝试在多家社区共建“智能健康小屋”(现建成2家),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健康管理。利用便携式仪器采集社区老年人有关监测数据,通过健康指导服务与健康指标数据之间的交互达成个人健康管理目标,实现医院对社区和养老院老人的动态健康管理。六是实行跨领域科教联动,提升人才素质和保障。老年人健康与医疗的迫切需求,使老年医学和老年管理面临巨大挑战,需尽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康复、照护及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鉴于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在老年健康、医疗、护理、康复、照护、临终关怀和培训等方面的探索和所取得的成效,成都市政府给该院增挂“成都市老年服务示训中心”,以培养更多的老年健康及管理所需各类人才。对内,医院倡导培养员工爱心。老年医疗的特殊性,除基本医疗保障外,更需要医护人员的爱心;对外,携手成立爱心助老基金。2014年医院携手市慈善总会,共同成立以“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冠名的爱心助老基金,向社会各届募集基金专门用于助老、助医等慈善项目;面向社会,招募成立志愿服务联盟。目前已拥有一支超过5千名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定期和不定期来医院为住院老人进行志愿服务,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倡导正能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

篇13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重症救治;流行病学

为了提高急诊和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诊治水平,现对2009.1.1~2010.12.31期间由我院急诊收住MICU的502例重症患者进行追踪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02例患者,其中男性318例,女性184例,男女之比为1.73 :1。年龄范围15~103岁,其中15~29岁18例,30~39岁21例,40~49岁46例,50~59岁81例,60~69岁86例,70~79岁149例,80~103岁101例。≥50岁共417例,占83.07%。

1.2 疾病类别构成比(见表1)。

1.3 前十位病种排序 缺血性脑卒中63例(12.55 %);出血性脑卒中57 例(11.35 %);重症肺炎52例(10.36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38 例(7.57 %);恶性肿瘤32 例(6.37 %);急性心肌梗死27 例(5.38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26例(5.18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术后28例(5.58 %);脓毒病休克20例(3.98 %);上消化道出血16 例(3.19 %)。

1.4转归 治愈24例(占4.78%),好转88例(占17.53%),未愈42例(占8.37% ),死亡219例(占43.63%),自动出院129例(占25.69%)。

2 讨论

中国大约有6万名从业急诊的医生,其中95%是其它专科的医生,未接受急救专科训练 [1]。而且,目前大部分医院急诊科尚未设置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急诊医生只参与院前和急诊科内急救工作,缺乏对病情的连续细致的观察,对危重病人只起“中转站”角色,使急诊工作局限在“经验型”。在急危重患者生命悠关时刻,如何保证患者得到最佳、最有效的救治?因此,急诊人才培养和建设EICU为之首要任务。为了使急诊工作从“经验型”向“科学监测型”转变,为急诊继续教育的开展和培养ICU医务人员提供科学依据,本人对近两年来经急诊初步抢救后收入住内科ICU的502例重症病例进行了追踪观察。

本组资料显示,在进入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的病例中,≥50岁患者高达83.07%(417/502),提示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急诊科和MICU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老年医学的研究,熟练掌握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提高对老年患者的救治水平。表1提示MICU疾病类别构成比前五位分别是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和消化内科及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术后的疾病。其中前十位病种排序为: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重症肺炎、COPD急性加重期、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术后、脓毒病休克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因此,急诊医务人员应重点掌握和提高对脑卒中、严重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心肺脑复苏和上消化道出血及休克的诊断和救治能力,同时,急诊科医生可侧重到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和消化内科进行轮转培训,侧重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跨学科、跨专业有关危重病急救的知识和技能,在组建MICU人员结构时也可以考虑从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和消化内科挑选医生和护士。本组病例的死亡率(43.63%)较高和因经济原因、病情危重而转院或放弃治疗的自动出院率(25.69%)较高,如何降低死亡率和自动出院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篇14

一、彰显老年友善文化,着力完善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支撑体系。区卫健局把“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纳入卫健系统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严格要求辖区内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在机构愿景或文化中必须有关心、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权益,维护老年人尊严等内容;职工手册、行为守则等规范中有对老年人态度、行为和用语等。同时,积极协调财政、医保、民政等部门,根据老年人对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医养结合等服务的需求,在人员和设备配备等方面争取支持。区财政每年投入5亿元补贴城乡居民医保及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工作,投资近2亿元高标准建成智能化社会福利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全力提供老年友善服务,解决老年人就医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积极营造老年友好社会浓厚氛围。

二、融合老年友善管理先进理念,打造智慧化机构养老品牌。面向老年人专业化养老需求,XX医院对接XX旅居养老十大品牌--XX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在医院内合作举办XX养护院,建立老年患者的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医联体的协作管理模式。养护院建筑面积7500平米,设有床位210张,有机融合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实行日巡诊制度并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建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实现“重症快速进医院、康复立即回机构”。引入“慧济国际”养老管理团队和智慧化管理运营模式,建立具有老年医学服务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持续改进机制,严格按照国家最新的适老化建设规范,配备最先进的智慧化养老管理系统,从基本自理、部分自理、无法自理直至安宁疗护逐级设定11类护理标准等级,大力发展专业化的深度照护服务,失能、失智老人占比达到90%以上。同时,建立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知识、技能等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推出慧济舒适照护、慧济食坊、时间银行、志愿者之家、老幼同乐、宠物疗法多种特色智慧化服务,成为兖州机构养老的优质品牌。

三、推进老年友善服务,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针对大部分老人习惯居家养老的现状,在区中医院建设医院、机构、居家“三位一体”的智慧化居家医养服务平台,提供多渠道挂号服务,并将电子病历系统与全科医生助诊系统融合对接,打造了线上线下联动、院内院外协同、机构居家融合的信息化居家医养服务模式。通过组建以医师、专业护士、康复治疗师、专业照护师为主的居家医养服务团队,建立多学科诊疗体系,自主研发实现十多项常规检查的便携式“全科医生助诊包”,让移动巡诊、移动护理、药品配送等入社区、进家庭、到床前,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查体、疾病治疗、健康管理、功能康复、预防保健、生活照护等连续性医养服务。

同时,积极引导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XX医院合作、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XX老年公寓合作,联合推行街道社区医养模式,打造医疗养老联合体,将智慧居家医养信息平台与基本公共卫生平台进行对接,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老年人,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服务,进行定期回访、科学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生活照护、身体指标监管、紧急救助及慢病管理等个和远程诊疗服务,形成“居家体检医疗-健康数据上传-异常信息预警-专业团队跟踪服务”智慧型养老医疗服务链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各类养老服务,全时段保障居家老人生命健康安全,切实增强医疗服务精准性、及时性、专业性。

四、聚焦老年友善环境,创新智能养老综合体。针对规模较大的新建城市社区,以“XX依养家”高端养老公寓为试点,打造“XX依养家”智能养老综合体。项目总投资6.2亿元,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其中,XX依养家老年颐养中心项目,作为XX市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我区重点工作,项目建筑和内部装修全部采用适老化设计,设置有依养家医院、休闲活动中心、长者生活起居照护区、健身服务中心等功能分区,集优质机构养老、社区日间照料、智能居家养老为一体,现已入住50余人,二、四、五层入住率达到90%。中心在老人生活照护区配备无障碍通行、低位开关、一键急救按钮,房间内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心电、血糖等健康监测设备,以及灯光、空调、电视等生活电器,实时监测老人睡眠情况、生命体征以及离床时间,方便老人生活起居,一旦发生异常系统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即刻到位处置,全天候保障老人生命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