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08 17:40: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篇1

关键词:大职业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样的环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人才的终身教育,把整个的社会发展纳入到运行体制中,解决现代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体制也逐步发生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是现代教育体制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注重开放性、包容性,重视人才自身能力的发展,凸显人才的时代性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表现出了以下四点基本特征:

(一)现代化

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人才的教育体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技术性人才在我国的人才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对技术性人才的知识广度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将深层次扩展,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规模将成倍扩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与时俱进的职业人才。

(二)类型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尊重职业人才的个性化,表现职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不能视己为普通教育体系的附属物,要和科学学科体系有一定的区分。现代职业教育要实现社会公益性和市场经济的统一,在办学模式上要重视企业的参与,形成校企办学的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技能教育和德育教学相兼容的教育内容,在学习形式上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从而凸显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三)系统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系统性的教学结构,注重职业教育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充分发挥系统性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作用,首先应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内部教学、管理、研究等系统的相互协调、系统规划;再者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广度和宽度,强化职业教育体系和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的联系,尤其是要保持职业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从政府和企业等渠道中获取职业就业资讯,以便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提高教育体制构建的针对性。

(四)开放性

当前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应当顺应时展,营造横向立交、纵向贯通的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从纵向的角度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贯通上下层次,向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办学方向发展;从横向的角度来看,要衔接职业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形成网络式的交流平台,把其他学科教学的优秀经验移植到职业教育中,促使职业教育向国际化、多元化发展。

二、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思路和策略

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要放眼未来,实现粗犷化和精细化的统一,彰显职业教育的内涵,同时要保持纵向和横向的功能化扩展,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联系度,构建多层次、有深度及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注重职业教育功能的全面性

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注重教育功能的全面性,着力于打破教育功能的狭隘性,实现职业学生职业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全面提高。首先要注重职业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社会竞争力;再者要强化人才的道德素质培养,尤其是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以适应当代人才的道德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仅是职业技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侧重于个人的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只是谋生的一种方式,只有让学生把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的提升。现代职业道德体制构建应当秉承职业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两者的和谐统一,在整体的规划中培养全面性的职业人才。

(二)注重职业教育体系的全民性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全民性,“活到老、学到老”成为社会共识,因此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要格外重视全民性的原则,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功能,以服务大众为原则,构建造福民生的职业教育体系。当前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教育政策,对职业教育的覆盖度进行了规定,职业教育体系要从在校学生扩大到社会大众,为广大人民提供继续教育的良好条件,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全民覆盖。

(三)注重职业教育过程的全程性

职业教育体系全程性是指职业教育贯穿一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满足其各个阶段的教育需求,因此教育体系构建要注重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较快,职业更替频率加快,这就需要个人在职业生涯中要保持学习的状态,时刻检视自身的不足。职业教育要转变其教育方式,实现每个教育阶段的相互衔接,把职前教育、职校学习、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连续学习的整体,提高全民受教育的年限。

(四)注重职业教育体系的全套性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研究机制,影响了教育体制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秉承全套性的原则,构建明确的目标体系,同时健全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确保职业教育体系的持续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首先要构建目标体系,明确发展方向,同时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引导教育机制的健康发展。再者要加强政府部门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引导作用,形成职能明确、协调有序的管理机制,最大发挥教育体系的教育职能。

(五)注重职业教育体系的全通性

当前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因此教育结构体系构建要打破教育的封闭性,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全通性,建立多形式、多层次教育的互通体系,凸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者要做好各层次、各形式之间的衔接,建立各种形式的教育“立交桥”,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

三、结语

总之,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教育体系构建要体现其类型特征,遵从现代化、系统性、开放性原则,构建全面化的教育体系,注重职业人才的全面教育和全程教育,同时做好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沟通衔接工作,实现职业教育的升级,充分发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2]霍丽娟.终身教育理念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

[3]王宁.职业教育理念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2015(15).

篇2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状;解决措施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目前教育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以及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职业教育也出现了许多的弊端,因此,我国应积极探寻职业教育体系的演进规律和发展方向,为我国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性的指导。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制度创新改革,构建内容是针对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制度形式、发展规划、保障机制等多项核心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整理,实施高层设计与相应的解决措施安排,在具体的实施的过程中,出现许多制度建设以及管理方面等问题,影响着改革进度,具体有以下几点:(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不完善。当前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当中,不仅要涉及到职业教育政策方针的制定,而且还包含了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制度创新、职业就业规划指导、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行政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如果相关制度在构建当中不能做到互相协调统一,就会使现代职业教育机构的整体收益无法得到有力保证[1]。(2)受到我国经济基础的影响。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时期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我国教育制度中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到了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的影响,依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职业教育体系建构还有待完善。(3)遭遇我国教育制度的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中着重强调了统筹兼顾、内外兼修,职业学校在具体的构建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利益要妥善解决,与此同时还必须结合我国出台的相关教育制度,并合理的建立一套利益相关的参与机制,否则建立的教育体系将无法达到预计效果。

二、完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合理化建议

1、构建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正确意识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构建中,应结合新时期的教育背景,注重建立现代化的教育意识,以此来更好的遵循职业教育的规范内容,促使职业教育发展的更加完善。因此,职业学校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中,应该从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的发展历程上出发,整理出一条有关职业教育体系产生以及发展演进规律的线路,以此来认清职业教育体系的宗旨,形成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更为准确的认知,进而才能更好的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指导工作[2]。例如:职业学校可以对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的现状、教育模式进行分析,找寻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表象,正确运用国家出台的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鼓励政策,进而对本校构建教育体系制度进行深入的产业以及经济结构的建立。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形成了对现代职业教育意识的创新,使得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符合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2、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点主要放在了专业知识的传授上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上,但是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弊端也就越来越明显,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出现单一、孤立化的现象严重,在实际教育中既不能有效的发挥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又严重的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有些职业学校过分看重课程体系占据教育改革制度的比重,从而导致职业教育的价值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形,职业教育学校应该将课程体系的构建转化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传播平台,在此过程中反映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能更好的适应于现代教育的制度要求,从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3]。

3、处理好职业教育资源引进关系

职业学校要想在构建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使得体系内容更加具有专业性、效率性,就要加强引进、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教育优势资源,具体的做法有:1.相关院校可以积极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许可以及争取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支持;加大对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科研激励机制等相关教育资金的大力投入,完善教育设施。2.逐步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人才教育培养质量的三方评价机制。3.职业学校要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训的保障制度,并积极向政府争取兼职教师的课时费发放、实训期间的意外保险等补贴。

4、加大国际交流力度

我国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关注职业教育理论的本土化问题,并在不断构建中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方面转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本土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我国在政治、经济、教育以及文化等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我国职业教育也开始逐步向国际舞台迈进。

三、结论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事业;职业教育本质;普通教育;新高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5-0201-01

引言

本文基于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社会属性研究,探寻其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与创新性可能,在此基础上,寻求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并通过对现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度与分异性进行分析,理性追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需求满足点,为现代教育事业改革提供思路与帮助。

1现代职业教育的社会需要

1.1现代职业教育更加突出战略地位:随着信息化、科技化、工业化与智能化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也在逐步转变,社会各领域对职业化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强烈。社会已经认识到,不唯学历唯能力,专业的技能型与技术性职业人才越发不可或缺,拥有专业化技能人才的团队才会占有市场先机。与普通的中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倾向于对技能与技术手段进行培养,而普通教育则更倾向于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完善与学习。因此,社会需求的提升和转型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制度愈发精细和完善,这也迫切需要教育实践者与教育制度创立者探索、开拓更具合理性的职业人才培养计划与建设体系。

1.2有序推进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进步需要专业的与普遍的技能知识和人才梯队相互融合,二者缺一不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体系构建的进程中,理论知识的完善是团队基础的建设,专业技能的支撑才是团队强大的保证,两者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只是因为培养目标与教育内容的差异,职业化与普通化教育才有了明显的区分。这正是现代教育事业需要时刻谨记的原则与宗旨,更是教育事业改革需要谨遵的思路与高度朝向。

2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

人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而行、相辅相成。基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与企业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还应注意多样化的社会发展需要,做到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与多种教育办法有效衔接,达到多元化培养人才的目的。

2.1适应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成主要以各类培训机构和专门类培训院校为载体,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专门类人才、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虽能较好地完成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但仍需遵循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对各中、高等职业培训学院与机构进行精准定位、科学布局,重视不同类型教育培养人才的区别,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2.2有机衔接: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企业对接的过程中,培训机构应注意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做到从社会的进步与需求出发,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按需求所,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程度,有的放矢,使技术资源合理利用,技能培养切实贯通。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化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教师的自身培养与行业指导,按企业需要与社会所需,保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与针对性,完成“人才项目”对接,保证“人才”与“技能”不走过场,社会与企业“招必有方”。

2.3多元化立交:近年来,我国多种职业教育相继迈入快车道。包括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多元化专业技能培训水平逐年提升,部分专业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部分本科院校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关注度大幅提高。基于此种良好态势,在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还要推动其与全日制普通教育和其他非全日制教育模式的不断融合,狠抓多部门联动到位,做到多元化、立体化、精细化与层次化发展,沟通融合,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立体化成长,为社会进步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3宏观积极干预,提振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不断进步与相应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级管理部门在通信联动与资源共享等方面,还要做到积极互动、上行引导与完善机制,提升职业教育与培训行业的素质规模。

3.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核心价值:企业需要何种人才,职业教育就应该培养何种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组织构成中,要抓好职业档差的衔接环节,牢固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观,推动多领域教育模式的相互沟通,切实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断深化改革教育教学核心价值,本着“按需索求”的原则,着力提高校企联动能力,在不断提升自身培训素质与团队水平的同时,增强社会及企业参与能力,努力打造“专业人才定向化”、“业务技能针对化”的优势教育模式。

3.2巩固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职业教育应当培养的人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企业技能需要的“攻坚克难”型人才。当前,只有把职业教育摆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有序推进体系建设,巩固和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坚持以“需求”为动力,以“改革”作保障,以“精准”作引导,不断深化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与改革,健全质量与体系评价制度,创新职业教育管理,着力促进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多种教育形式,学以致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才能为职业教育改革营造良好氛围,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结束语

本文基于对现代职业教育本质与社会需求属性的研究,理性探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需求满足点,讨论作为现代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构建更具社会适应性与时代需求性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对现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度与分异性进行分析,积极开拓新思路,建立与普通教育互融互通的教育机制,帮助将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水平推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06):70-75.

[2]张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才智,2015,09(03):52.

篇4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衔接;江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4-0051-05

一、现代职业教育问题重拾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日本视职业教育为“一个民族能否存在的基础”,德国将职业教育比作“经济发展的柱石”和“秘密武器”。对照我国,当下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业已出现,加之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诉求渐强,这些都增长了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然而,在总体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下,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却供给不足,表现出结构性短缺、失衡的特征。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江苏,近年与全国一样,经济亦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期,江苏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人才需求也颇为旺盛,江苏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承担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时代责任。但由于目前江苏职业教育学历通道短、学历层次低,以及固有的文凭观念和学历情结,导致职业院校普遍面临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高,教育教学有难度,结构不尽合理,体制机制不够顺畅,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瓶颈。

一方面,高技能人才需求倒逼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各种障碍因素的牵绊中发展受阻。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完善畅通的职教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促使我们研究破解上述尴尬局面之法,不得不思考职业教育内部衔接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衔接关系,同时激活职业教育之诸多构成要素,进而构建开放的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现状与问题:江苏职业教育衔接的失调表征与问题诊断

职业教育衔接,即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学校体系的衔接,包含纵向和横向系统间的比例关系与衔接关系,具体而言,包含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其他社会教育类型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各种教育类型内部的横向衔接,这里主要指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各教育类型的纵向衔接。就江苏职业教育而言,准确把脉江苏职业教育之失调之处是破解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难题的关键。

(一)职业教育孤立发展问题及诊断

江苏省和全国一样抓住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3.8万人,高于普通高中招生的33.3万人,并实现连续5年保持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方面,高职高专院校83所,招生人数25.0389万人,在校生68.3635万人,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机构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职业教育虽然在整体数量上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各层次职业教育仍是孤立地发展,完整、畅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仍待完善。这和“应急性”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有关,改革开放以降,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需求缺口增大,为尽快解决技术人员短缺问题,就需要发展职业教育,由于发展快,需要应急的发展措施来培养大量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我国出台的一些相关文件以及江苏省职业院校的招生和培养人才的数量急速扩张可以证实这个问题,这是违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

(二)“终结性”教育结构问题及诊断

目前,江苏已率先进行的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在具体实践运作过程中显现出了一些问题,职业教育仍未形成联动协调发展态势,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囿于专科教育层次和少量“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项目(目前仅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工程学院两家专科院校进行试点),尚未形成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还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地方本科高校还没有真正转型为地方应用型院校,还称不上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终结性”断层教育仍是职业教育的主流形态。因此,当前江苏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还未能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诉求。原因在于,在普通民众中,重“学术性”、轻“职业性”的情结仍“固执”地存在,普通教育热、职业教育冷的现象对照鲜明。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和国家、地方政府的招生、人事、资金等诸多政策密切相关,以招生制度为例,中考时,考分高者入高中、乃至重点高中就读,反之,则入职业学校;同理,除联办高职本科教育和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外,本科层次几乎不设职业教育,被高职专科录取实为无奈之举。

(三)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趋同滞后问题及诊断

专业结构设置趋同且调整缓慢是江苏职业教育发展不容回避的难题,“江苏省超过半数的高等职业院校重复开设的专业有 14个,招生规模比例高达34%,超过2/3 院校重复开设的专业,如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设置重复率和招生规模持续处于高位,与逐年增大的就业难度形成巨大反差”[1]。在南京、苏州、无锡等人才供求比例超过全国平均值的苏南城市,人才市场中,中、高层细分专业营销人才紧缺,高级技工人才需求旺盛,但求职者却多持一般经济、管理专业专科文凭,这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短缺,说明专业、学科之间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间的关系需在毕业生供需矛盾运动关系指导下进一步动态调整。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不一,设置盲目、混乱是江苏职业教育面临的另一难题,行业协会未能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未能成功扮演伙伴助手、指导专家与监督者之角色;课程标准未能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未能随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是导致这一难题的重要原因。

三、比较与借鉴:职业教育衔接的国际视角与经验移植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显然都与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这方面,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卓有成效的衔接模式,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先进的发展思路和管理理念,有助于江苏加快推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美国现行学制属典型的单轨制普职融合的教育制度,其职业教育并无单独之体系,“生涯与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CTE)为美国职业教育的名称,可以说,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美国工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农业专门技术人才、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相一致。中等职业教育(Secondary CTE)依托综合高中、全日制CET高中以及区域CET学校或中心实现,高等职业教育(Postsecondary CTE)依托“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技术学院以及少量的“企业大学”实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一是发展了本科层次的社区学院,融通了其与专科职业教育的衔接;二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均以技术应用为主、以学术教育为辅,且授予相应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国学分认证系统使得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完美衔接,让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之间得到了良好沟通。美国的现行教育制度如图1所示。

(二)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与美国的单轨制教育体制不同,“双元制”模式为德国职业教育之最独到、最有特色的内容,“双元制”是一种经实践检验的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为两种教学方式、两个教学场地,即一元为学校,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教育,另一元为企业,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训练,其还包含两种证书、两个经费来源等,因此,“双元制”课程体系之主要特点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过程注重行动能力之培养,而考核却由独立于学校和企业的第三方行业协会和考试委员会进行管理和实施。德国现行的双元制教育制度如图2所示。

(三)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

自明治维新始,日本视教育为“立国之本”,着力发展职业教育,藉此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旨在实现从“资源小国”到“经济大国”的转变。毫无疑问,二战后的经济形势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倒逼日本恢复建立职业教育体制,受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影响,日本建立了单轨制的“6334”学制,开始从小学高年级增设实业科,进行简单的职业训练,初中增设有关职业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高中单列职业科,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横向融通和职业教育内部的纵向贯通,日本针对上述各类职业院校设置了不同的获取学位的资质条件。高等专门学校设置了专攻科并建立准学士学位制度。同时,还对其不断进行完善,最终确立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融通、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见图3。

四、路径与保障:推进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到2020年,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密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江苏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服务江苏地方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发展的需要,是践履科学发展观、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需要。

(一)保持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

发展职业教育当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需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相适应,其中,尤需与社会、经济有更直接的联动,换言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处理好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关系,更要真正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与产业升级、行业标准、企业需求的对接。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最能体现其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高低是衡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志。就专业结构而言,其一,虽职业院校的专业与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但总体上一个专业应能覆盖若干个类似的职业群,即达到大致上的对应衔接;其二,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变化因就业结构的传导而影响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当下,一些旧的职业岗位的消失,新的科技园区、企业学院的大量涌现,均为二者交互产生影响之例证。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的产教深度融合的苏州现代服务业产教园、苏州经院大学科技园;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对接盐城地方行业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江苏悦达合作成立悦达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江苏对接“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与企业合作组建江苏远洋学院、金陵船舶学院、新东方学习中心等企业学院(中心)。

(二)推动职业教育内外体系横纵联动

江苏于2012年2月出台的《2012年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中职、高职到本科的贯通衔接模式,率先从学制改革着手,探索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着力推动学制体系由“h”型向“H”型转变。现已由2012年60个项目、招生人数2881人发展至2014年278个项目、招生11284人,涉及34所本科、50所高职院和119所中职校,其中一本院校有7所[3],形成了多样化学制贯通模式: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等,高职院校与参与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应用型本科的联合培养,开放大学与中职学校分段培养[4]。江苏在不断完善普通高校对口单招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习制度,2011年以来江苏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1.48万人,2014年46所高职院校共注册1.8万人。江苏创新了职业教育之内部贯通的人才培养“直通车”,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的“立交桥”,树立了江苏大职业教育观。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的分析,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欲构建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目前已经存在的中职、高职、少量本科外,还应积极向应用性本科、专业研究生延伸,建立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链条,如图4所示,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教育的联通,形成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绿色通道,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三)构建贯穿职业教育全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层面不能体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设计、分段培养,就很难依托中高职衔接,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江苏把对接产业、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统筹兼顾、协同开发作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构建贯穿职业教育全程的课程体系,使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实现在教学上的衔接,最主要的前提是要实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对口衔接。专业是中高职衔接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因而中高职专业衔接可以说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内容。中、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同,如前文所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需以市场行业需求为依据,行业分类是专业设置的来源,职业分析是职业教育设置的基础,因此,国家教育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和专业结构布局,选择和增设专业。各中、高职业院校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优势,结合专业设置“门槛”条件,选择专业设置方向,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遵循技术层级,避免中职学校设置的“高职化”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中职化”,同时兼顾专业设置契合“市场性”和因应“教育性”。但实际上,职业教育的专业种类较多,且层级分类较多,在专业对接上不能达到完全对接,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上实现宽基础的专业培训,再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再细化、专业、深入的学习。是故,中高职衔接专业知识能力正三角形结构模型与中高职衔接专业数量倒三角形结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高职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要具有比中职学生更全面、较高的技能;而划分较细的中职教育专业应归拢和衔接于高职教育专业大类,提高专业衔接适应度,见图5。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在其城市化进程中,均毫无例外地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首选战略,均把建设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国情、省情,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之成功经验,继续优化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充分激发职业教育构成体系之各构成要素之最大效能,把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建成一个学历层次完备,与普通教育、其他社会教育类型平等、纵向顺畅、横向联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撬动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杠杆。

参 考 文 献

[1]邓光,傅伟,杨晓燕,王伟.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6):7-8.

[2]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Z].苏政发[2014]109号.

[3]尹伟民,张跃东,张S.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0):82-86.

篇5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涵义

1 广义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内部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体(系统)。包括职业教育的学制体系、职业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职业教育科研服务体系等,其中学制体系是核心。

2 狭义的职业教育体系:仅指职业教育学制或结构体系。

二、职业教育体系的类型比较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文化不同,各国的体系有各自的特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四种比较典型的职业教育体系:

1 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系,代表国家或地区是美国。

组织形式:没有独立的体系,职业教育课程、项目的方式散落至各个阶段的教育系统来开展。它的典型特征是普职高度融合,通过课程植入和强大的学分互认及转换系统实现。学生像是在一个大型的课程超市里,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搭配一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课程。此体系有利于消除普职互不沟通的壁垒,让学生有更多尝试和选择的机会,缺点是不利于专业深度。

这一体系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文化特征,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美国强调它的文化、强调实用主义,推崇多元化、推崇个性。我们都知道,美国强调个性化,强调竞争,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是低福利、高收入、高就业率,在就业结构方面,流通性很强。在产业结构方面,中低端制造很少,主要产业是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际上,我们对美国的产业有一个误解,我们都认为美国的主要产业是在服务业、第三产业,金融、信息服务等方面发展,实际上美国的产业也很厉害,我最近看了OECD的一份报告,2010年的产值,中国第一,占整个世界份额的19.8%,第二名就是美国,占19.4%。美国主要是生产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业,比如飞机,波音747、757、767,以及电脑,电脑处理器的价值已经赶上其他所有附件价值的总额,生产一架飞机的价值已经等于我们几卡车的其他产品。

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开放性。一是对其他教育的开放性;二是对人的开放性,只要你有时间,什么年龄都可以来学习。职业教育跨越中等教育、中等后教育和成人教育三阶段,主要由综合高中学校、社区学院这种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我们总说美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由社区学院完成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美国社区学院既是学历教育,也可以是继续教育、培训,比如我想学一个课程,可以随时到社区学院去学习,学完这个课程就算结束了。还有是幸福教育,老年人想学一些东西,可以到社区学院去学习。所以美国的社区学院是一个多功能学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等同于我们的高职。美国在职业能力培养上重视普适性、宽泛的能力,培训的人才是“宽专多能”,这与其产业结构与社会特征是相吻合的。

美国事业教育体系的实现方式:通过强大的学分认可和转移系统来实现。同一层次、不同教育机构的课程学分可以互认:比如综合高中和区域CTE学校、私立综合高中与公立综合高中互认;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中互认:比如高中大学的双月份课程,学生在中学里修的相关课程,可以得到社区学院甚至四年制大学的认可;在合作教育中互认,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经验也可以转换为有效的学分;不同区域之间学分也可以互认。

美国职业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衔接:美国四年制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技术应用性的教育,只有小部分是学术性教育,因此它们可以与专科的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相应地获得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学位。

分析整个美国的学制图,没有哪个学校真正对应职业教育,但是又是哪个学校都对应着职业教育,这就是一种普、职高度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2 国家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代表国家或地区是英国、澳大利亚。

什么是国家资格框架?我们都知道,欧盟,特别是欧洲,在二战以后不主张国家资格框架,他们注重的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90年代开始,他们开始发展国家资格框架,这种资格框架跟职业资格证书有什么区别呢?第一,国家资格框架涵盖了学历教育;第二,国家资格框架对应的不是某一个工作岗位,而是某一专业群,而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是某一个专业岗位。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下北京市实行的分级制,我感觉,北京现在的分级制有点像国家资格框架,但是又没上升到国家,所以现在走起来非常慢。

组织形式:在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下,构建上下衔接、普职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此体系内,强调课程,而非教育机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都比较多元,通过国家资格框架,构建中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立交桥。

从证书教育和文凭教育的角度来看,英国与澳大利亚还有所不同。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更多的是一种“证书”教育,它在寻求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文凭的挂钩或等值。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在资格框架中设立所谓的职业教育研究生证书和职业教育研究生文凭,将职业教育从高中层次经本科层次延伸至研究生课程。

a 英国职业教育体系。

文化决定体系,英国的文化特点是典型的绅士文化、调和折衷主义和经验主义。在经济发展的政策上推行自由主义,尽量引入市场化机制。其产业结构主要是中高端纸扎也和第三产业。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非体力劳动工作的增加持续。

英国职业教育体系特点:英国的职业教育很有意思,上世纪英国有很多学院都有承办职业教育的功能,但后来学院都升格成大学,所以在学院升格的同时,产业也基本上被掏空了,产业发展开始下滑。最近英国提出国家技能战略,英国职业教育特系可以概括为国家资格框架下基于课程的职业教育体系。义务教育的毕业生既可以留在学校继续学业,也可以到继续教育学院接受职业教育,或是接受政府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培训,如现代学徒制等等,也可以接受雇主提供的培训。英国职业教育呈现出对市场的开放性,相信市场的强大动力,尽量减少政府干预。英国政府坚持认为,培训主要是行业的责任,政府尽量少进行干预。

现代学徒制的一些基本元素:实行交替式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如约2/3的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徒和雇主之间签订一份培训协议,明确各自的任务与职责;学徒在学徒期享受低于成年人的

学徒工资;社会合伙人(企业主、培训提供者、培训管理机构)等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英国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方式:英国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来积极地推行能力本位教育,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如关键能力。通过国家资格框架(NQF)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通过NQF(将来是QCF),实现纵向衔接、普职等价、普职沟通。利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体系来真正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b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文化特征: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是一种典型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在思想体系、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中大部分沿袭了“母国”英国的模式,但其“多元文化”移民国家的背景造成了它的创新性,在对个体的重视和尊重下,与美国趋同。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开始也是沿袭英国的,后来经过几十年的自己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澳大利亚是高福利、低收入、高就业需。在经济发展上,提倡技术立国,构建技能的澳大利亚,为职业教育与培训非常重视。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特点: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概括为国家资格框架下普职交互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该体系,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都比较多元,并通过国家资格框架,构建中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教育有效衔接而又相对独立的体系。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主要政府主导,行业与企业各级参与,主要是由劳动部门负责。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机构:在澳大利亚共有五类机构可以举办或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包括:政府举办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机构(TAFE)、部分具有注册培训机构的中学、部分大学、私人培训机构、为自己员工开展培训的企业。其中TAFE教育机构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于培勋体系中扮演主要角色。TAFE虽然是学院,但实际上学员80%的时间在工作现场进行工作本位学习,只有20%的时间在TAFE进行学校本位学习,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澳大利亚落培养的人才也是“专深型”的,强调就业导向以及技能水平的提高。

实现方式: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不仅涉及职业教育的证书、文凭还涉及普通教育的证书、文凭。资格框架涵概了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教育阶段的两种教育类型,包括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领域。将不同教育层次之间、以及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类型之间实现了平等的互通互认的机制。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中,只要有注册条件的中学机构,还可以办学历证书和培训。最近澳大利亚在职业教育六个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了职业教育学士、职业教育硕士证书、职业教育文凭,职业教育硕士文凭和硕士证书不是学位教育,是一种课程,可以说是研究生课程。在高等教育里,普遍院校也开设证书教育,主要是高层次的文凭以及高级文凭,高级文凭相当于本科学历,高层次文凭相当于专科。这几个教育体系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如果拿到高中毕业证书或一到四级证书之后,可以拿到高级文凭和文凭。拿到高级文凭以后,可以拿研究生文凭、研究生证书,但如果不拿职业教育学士,就没法上职业教育硕士学位,如果拿到职业教育学士,还可以进一步拿到普通教育硕士学位。从这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对资格的理解。

3 完全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代表国家或地区是中国台湾。

组织形式:自中等教育后期,分为“普通教育”与“技职教育”两大体系。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职业学校一专科学校一技术学院一普及大学的“一贯体系的,建立了完整的包含专科、本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纵向通达且自成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沟通,平等平行。

文化特征: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台湾的文化有紧密联系,台湾是典型的大陆传统文化,崇尚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如“学而优则仕”,所以他们追求高学历也有其文化背景。

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台湾实行低福利、高工资。在分配方面,台湾更倾向于就业者,激发人们积极接受教育培训的愿望,以获得稳定的工作。在产业结构方面,台湾的制造业相对比较发达。我们知道,台湾在七八十年代相当于中国现在的状况,主要是承接国际上的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提高其产业,形成了自己的产业平台。

台湾职业教育体系特点:中国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典型的完全双轨制。纵向通达自成体系,横向沟通,追求人才的专深性发展。不足之处是:招生对象、培养方式、课程形式等相对单一,且职业教育体系缺乏与市场的联系和竞争的意识。

体系特点:双轨。

普教体系:普通高中一普通高效(大学或学院)(本科4年)一研究所(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设在普遍高校内);以及二技(1998年开始设在普通高校内,以便衔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专科学生入学,学制2年)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部分初中毕业生进入高级职业中学(3年制)一专科(2年制)(或者部分初中生直接进X5年制专科)一本科(2年制)或者高级职业中学直接进入本科(4年制)一研究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设在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内)。

中国台湾职业教育机构:

1)科技大学:以综合性系所为特色,以大学部及研究所为主,点仍附设专科部。

2)技术学院:区分为二类,第一类技术学院(含大学附设技术院系)以专业系所为特色,以大学部为主,研究所为辅,不设专科部;第二类是经专科改制的技术学院,保留专科部,原则上办大学部及专科部。

3)专科学校,分专科二年制及五年制。

4)社区学院,二年制学程及短期学程为主。

5)高级职业学校及综合高中。

4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代表国家是德国。

组织形式: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并举,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同时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题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

整个体系呈类“工”字型。即在初等教育阶段,普职合轨;在中等教育至本科教育阶段,普职分轨;到硕博士阶段重新合轨;在学校职业教育层面上,学生通过对不同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不仅可以选择职业教育,也可以选择普通教育。

德国的体系是由德国的文化特征决定的:德意志民族具有严谨、忠诚和责任感,使其教育富有实用化倾向,强调职业性、专业化。德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全民、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文化”,坚持企业在职业发育中的主要责任。

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德国所采取的是后福利主义,高收入、高福利、低就业率。在产业结构方面,德国仍然保持着世界高端制造业的地位。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特点: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突出特点是双元,两种教育机构――学校、企业;两类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两种教材――企业实训教材和学校知识教材;学生两种身份――企业“学徒”和职业学校学生;两类考试――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两类证书――行会考试证书与企业学习证书、学校毕业证书。

三、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与沟通模式

(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模式

1 通过课程体系模块化实现中高职衔接

作弊是把教学单元按程度深浅分为若干层次的教学模式,中、高职各采用相应层次的模块。通过课程模块化和学分制,实现中高职紧密衔接。代表国家:澳大利亚、英国。英国把部课程分为若干教学单元,在每一个教学单元又分为五个层次,一、二、三层次属于中职,三、四、五层次属于高职。

2 通过一体化的中、高职教学大纲或课程实现衔接

做法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大纲或课程呈现一体化,由大纲、课程的衔接保证中、高职的顺利衔接。代表国家:俄罗斯、美国。比如美国20世纪90年代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改革,在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里加入了以应用为导向的综合课程,将高中和高中后职业教育联系起来,实施技术准备教育,并统一制定出中高职现衔接的教学大纲。我认为我国也有这方面的探索,他们是社区学院和综合高中签协议,签好协议以后共同开发课程和大纲,然后根据各自需要,中职和综合高中交叉一些内容,社区学院交叉一些内容,共同实现从中职到高职的衔接,这和我们的“3+2”差不多,有人说我们的“3+2”有的在课程上一体化的,有的还没有,这也是咱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比如中、高职重复,就是我们在课程设计方面没有考虑中职和高职的分工定位问题。

3 从事分类实现中高职衔接

做法是将高中阶段各类教育划分为说话科类,国家对每一类都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以此与对口的高等职业教育现衔接,这是一种宽口径的衔接。代表国家是法国。

法国将中等职业教育按行业、职业分为17个科类,国家对每一类都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高职各专业分别对口其中某一类。

4 通过专门补习、达标实现中高职衔接

做法是由职教机构对毕业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补习,使之达到高职入学标准而实现中、高职衔接,代表国家是德国。德国的学校非常复杂,但是有很多补习类学校,比如德国的职业高中,可以说是专门的补习学校,它是把中等职业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桥梁,为已接受过各类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且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提供了进大学深造的机会。

5 五年一贯制专科教育,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教育。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是日本、中国台湾。中国是从1985年开始江苏省开始五年一贯制的试点。但是我有个困惑,理论上五年一贯制是很好,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是太多,我找了很多学校问,最成功的是护理专业,其他的真正成功的不算太多。

(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模式

1 通过资格框架体系实现普职的渗透,寻求普职的等值。代表国家是英国、澳大利亚。

2 通过学分转换和认可,使得那些零散的职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最终形成一个个完成的职业教育项目。代表国家是美国。

3 以课程植入的方式实现高度渗透的普职教育体系。这种方式是把职业教育的课程置于普通教育之中,学生们不仅要学习普通教育所规定的基本文化课,还要学习一些职业技术,这些方式在很多国家采用。

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共同特点

(一)注重公平性

让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受教育机会、公共教育资源和相同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只有教育公平,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公平,这些体系都是力争让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地享受和分享公共教育资源以及相同的教育质量。如德国联邦政府对国民作出的承诺:谁都不会因为无钱而不能接受教育和培训。

(二)注重终身性

职业教育面向个人生涯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内容的多元化、形式的灵活化来满足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需求。如美国社区学院,对从15岁到70岁公民,只要本人申请都可以进入社区学院某一专业或班级学习,随时来可以随时拿到学分。

(三)注重开放性

通过各种方式,面向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开放。如台湾采取职业资格证书加工作经验的办法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向成人的开放。台湾的职业资格证书分为甲、乙、丙三类,甲加上五年的工作经验可以相当于高中学历,乙加上四年可以相当于专科学历,甲加上三年可以相当于本科学历。

(四)注重衔接和沟通:注重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沟通。

五、国际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启示

关于这个我们还没想到,但是有一个经验,不管国外的是什么方式,最后都要落脚到课程改革上,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1 以课程改革为重点推进中、高职衔接

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和课程标准,通过课程模块化+学分制(+专门补习),实现中高职紧密衔接。到目前为止,到底中职学什么、高职学什么?比如烹饪专业,中职可以学一些技能,高职可以学一些营养学的内容,中职学中职的,高职学高职的,这块目前还没有规划起来。

篇6

摘要:我国现阶段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呢?本文从高职教育的视角,通过分析最新的政府政策文本,认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三个困惑需要进一步厘清:体系导向――就业还是升学?体系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应用技术教育?体系主导――市场还是政府?并提出相应建议:坚持就业导向、强化高职教育内涵、突出市场机制作用。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次;市场2014年无疑是我国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元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相继出台,吹响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改革号角。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文在学习《决定》和《规划》的基础上,试图从高职教育的视角作批判性思考,以期更好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与表述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在上世纪,我国一直沿用“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直到200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才首次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没有过多表述,仅提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以及“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有了明确表述: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了更多的表述: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归纳起来,核心要点就是完善层次和多元立交。[1]

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最新表述。2014年的《决定》和《规划》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述和构思无疑是最新颖、最全面、最详细的,并对完善层次和多元立交提出具体落实措施。首先,明确提出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第二,明确提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由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后承担。《决定》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第三,明确提出横向和纵向的学生成才的“立交桥”。《决定》提出,“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规划》也提到,“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困惑――高职教育的视角

1.体系导向:就业还是升学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经十多年的努力,取得辉煌成就,人才培养规模与服务社会能力取得新突破,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尽管“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方针存在一定的争议,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职业教育完全变成了就业教育,过分重视招生和技能教育,从而忽视对学生的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2]但对于高职教育应该是就业教育还是升学教育的问题,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者,政府行政机构还是各个高职院校,都是形成一致的共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导向是什么?是继续坚持就业为导向呢,还是升学为导向?解读《决定》和《规划》,笔者发现,在指导思想的表述中两个文件都明确“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但在具体措施上,却转而鼓励升学。《决定》和《规划》提出“提高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由此有充分理由可以预见,不管愿意与否,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社会声誉的核心指标将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转向升学情况。相对前者,后者评价更加直观、更加快捷、更有吸引力。面对生源竞争不断加剧的高职院校,在日后的办学过程中将更加困惑和迷茫:办学理念应该是就业为导向,还是升学为导向?专业设置标准应该是满足市场需求,还是对应普通院校招生?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满足岗位技术技能需求,还是对应普通院校招生考试科目?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应该是“双师型”,还是侧重普通院校招生考试的辅导教师?等等。

2.体系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应用技术教育

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层次还是一种类型,近年一直都在争论之中。层次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只有“安心其位”,才能办出特色,才能有发展,而不应一味盲目追求“上位”,从而丧失特色。类型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应该有其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在政府政策文本中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3]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如何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呢?《决定》和《规划》对此没有明确的表述,反而给人增加一种困惑: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决定》明确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并明确发展路径:“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按此理解,高等职业教育无疑是一种类型,它不仅有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也应(将)有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承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将是由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而来的高校,它们从普通高等教育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理所当然成为职业院校中的一员,只不过办学层次是本科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规划》明确划定职业院校仅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统称”,并不包括承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后者不属职业院校,而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并且,《规划》在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基本原则中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推动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增强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也即说,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及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都不列入职业教育范畴。这样人们就困惑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承担的是应用技术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分别是什么关系?

3.体系主导:市场还是政府

美国伯顿・克拉克创立的“高等教育协调三角”模式一直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研究者采用的主要范式。该模式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受政府、院校及市场三种力量同时影响,这三种力量可以整合成一个三角形,每个角代表一股势力的极端和其他两股势力的最低限度,三角形内部区域则代表不同程度的结合。[4]有学者认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重大创新都不是依靠政府强化管制取得,院校的自生秩序和宽松的环境才是高等教育重大创新的必要条件。[5]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协调政府、院校和市场三者的关系呢?《决定》在指导思想上就明确“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并把“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列为第一个基本原则,同时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市场机制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包括需求平衡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需求平衡机制是指提高高职院校的市场敏感度,加强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公平竞争机制是指营造院校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其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自觉性。“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无疑更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即说,谁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谁具有承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能力,谁就可以(应该)承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这应该通过公平竞争而定,市场筛选而定,而非由政府“钦定”。然而,《决定》却明确规定“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只能由从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而来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承担。这不得不让人们困惑: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究竟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还是直接由政府“钦定”?

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高职教育的视角

1.坚持就业导向。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社会的认可。这与其倡导“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等有着紧密关系。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并在措施上落实到实处。笔者认为,提高“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推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的课程和学分互认以及转学、升学,与“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不符,只会把高职教育演变成普通本科教育的“预科班”,极大弱化高职教育本应具有的本质特征,甚至把这几年高职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此举应该慎行。

当然,上述措施慎行,并不意味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然是“断头路”。笔者建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每个行业不同需求,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市场需要本科层次职业人才,高职院校就不应仅限于专科层次;专科层次职业人才能满足市场需要,高职院校也不应一概升格为本科层次。此举既继续坚持“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又满足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人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

2.强化高职教育内涵。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经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声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疑应该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的内涵,改变人们高职教育等同专科教育、低等教育的印象,从而进一步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声誉。因此,笔者认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前提,是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种类型,它包括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甚至更高层次。承办各层次高职教育的院校都统称为职业院校,而不应另起炉灶,再增加“应用技术类型”一类的名称。对于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而来的高校,一概改称为职业院校。通过“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探索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只会进一步弱化高职教育内涵,只会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等同低等教育的社会印象,严重阻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然,职业院校也有不同层次之分,负责专科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院校统称为专科职业院校,负责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院校统称为本科职业院校。

3.突出市场机制作用。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数量扩张往往可以由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直接推动,但高等教育的质量则更多依靠院校自身的竞争进行提升。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对政府来说,关键是维护和鼓励职业院校的自生秩序,营造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职业院校通过公平竞争,努力提升其在高职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因此,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政府应放弃“钦定”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举办的办法,改为允许有条件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一并参与竞争。我们相信,通过院校之间的充分竞争,一定能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科学和合理,一定能使职业教育更加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 忠.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3(4):97-100.

[2] 冯胜清. “以就业为导向”切莫走偏[N].中国教育报,2012-03-21.

[3] 陈宝华.比较视角:单轨制还是双轨制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J].江苏高教,2010(1):134-136.

篇7

关键词:南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价值诉求;基本路径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协调创新与永续发展。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明确的部署。要加快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融通,提供全体社会成员“人生出彩”的机会,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实现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渐强与质量时代的来临,通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养,进而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正日益成为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性做法。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2,}2,}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①在推进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建立起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其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工程与关键环节。关于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界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外部适应性,即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内部适应性,即坚持育人为本,强调人的终身发展;三是自身的协调性,即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11]这三个主要特征,分别指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组关系:“‘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指向了体系内部的关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指向了体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指向了体系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

二、南宁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诉求

(一)推进南宁市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

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理想愿景。当前,南宁市正处于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与美好理想愿景的起始阶段,正处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南宁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的关键,特别是通过加强和改进与南宁市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与转型升级相契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南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实现南宁市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通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人力资源整体质量的提升支撑南宁市产业结构升级,既是南宁市推进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南宁市作为“一带一路”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节点城市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事实上,现代职业教育是支撑区域产业升级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作为地处欠发达地区的南宁市更加迫切需要通过加强与改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掌握区域竞争“制高点”与主动权。

(三)优化南宁市教育结构的应有之义

目前,南宁市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水平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集中表现在南宁市的教育结构总体上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还不太适应的问题。南宁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布局合理、内涵丰富且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结构是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工程。而要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重点是要把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南宁市调整教育结构、健全教育体系的着力点与突破口,全面推进南宁市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南宁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在加快南宁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一要明确职责、科学规划,积极承担在促进本区域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责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系统制定本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二要注重保障、强化协同,通过建立健全南宁市现代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全面畅通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路径,深人拓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作、融通渠道。三要根据南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院校布局、办学规模、层次结构、专业设置等方面为着力点,完善职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f310

(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彰显职业教育特质

所谓产教融合,一般是指“职业学校或专业部系按所设专业开办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技术服务、生产科研,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办成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能历练、经营管理、科研服务于一体的校企联姻培养人才”[4]。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调的是职业院校要真正实现与推进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相契合,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统一,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相融合,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三)开发课程标准体系,实现课程有效衔接

在加快南宁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务必做好“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课程的科学规划与有效衔接。其中,开发课程标准是基础,实现课程有效衔接是关键,课程设置及标准动态管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当前,部分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设置及标准与南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ll}需改进与完善,即通过动态管理,引导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及教学与南宁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同频共振”以实现“动态平衡”。

(四)设立学分互认转换,推进各类教育联动

对于职业院校层面,通过建立“学分银行”等先进做法,实现“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推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良h}互动。为此,应积极引导南宁市各职业院校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兴趣爱好、专业性质、职业规划等科学安排学习时间跨专业、跨校选修课程、合理规划“上升渠道”,课业修满且考试合格者,给予其学历证明及相应学分。打通学分互认转接,增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五)优化双师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考核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更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这在客观上要求南宁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教师“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既是教师又是师傅,改革职业教育教师晋升职称的标准,将专业技术等级、对口专业职称、企业工作经历作为主要考核标准,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相应的品牌专业[[5]。为此,职业院校既要从行业企业聘请行家里手与能工巧匠,作为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实i)I}的兼任教师;又要安排本校专任教师定期、定岗、定员参加行业指导、到企业挂职锻炼,直接、适时参与企业一线生产活动。

(六)构建“双证”模式,实现技术技食撇通

在南宁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尊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学生个性及特长,根据专业类型及特点,通过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与分层培养、定向或订单式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其中,最迫切的是打造学历与技能相融合的“直通车”,即通过全面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融与互通的“双证书”教育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南宁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校政行企四方联动机制与协同创新、互利互惠的学历技能“双提升”的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培育优质师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为构建“双证书”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优化类型结构,重构职业教育培}Jil体系

篇8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问题途径

1.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使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立起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而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广大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状况,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二,要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建立学习型社会,使人们始终处于学习之中。第三,确保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国家对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非常重视。下文主要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两方面出发来探讨此问题。

2.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2.1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开放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技术上的人才,所以迎合社会的需求、符合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封闭,缺乏一定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吸纳行业、企业要素的动能不足。第二,职业教育中开设的许多课程已经失去了时代意义,不能与时俱进,未能跟上时展的潮流。

2.2理念和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不是要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的经营规模,也不是提高升学的几率,也不是提高学校的级别。许多人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不足,将现代职业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解窄化,未能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3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协调

我国职业教育学校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等情况,经费投入比较欠缺,资源统筹力度也不够。除此之外,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相对较差,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持一种否定态度,认为只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才上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普遍地位不高,就业比较困难,总之,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3.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

3.1 将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将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展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改变,相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也应该发生变化。比如说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大量符合现代经济结构的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质量,进而使得经济的增长由依靠人才的数量转变到依靠人才的质量上来。第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为建立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提供服务。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使职业教育面向所有的人,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3.2构建职业教育创新体制

职业教育创新体制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进行适当引导,企业参与;结构合理、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3.3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合理定位

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定好位,需要面向社会和市场,根据社会和市场发生的变化及时调整职业教育体系。除此之外,由于职业学校需要培养出不同结构、不同类型的人才,而这些都需要以人力资源需求为依据,进行合理的改变和定位,以便更好的适应整个人才需求情况。最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做全方位的调查,在调查时一定要面向全体师生、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市场等。职业学校应该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和层次结构。

3.4充分借鉴他国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比我国更先进一些,因此,我们可以基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现有职业教育基础来吸收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经验。比如说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美国的“AOI”职业教育制度;印度的“NUT”职业教育体制;澳大利亚的“TAFE”体制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目前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国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而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张建华.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各地努力程度分析[J]. 教育与职业. 2011(29)

篇9

关键词:瑞士;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陈磊(1991-),男,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外职业教育比较;谢长法(1965-),男,河南新乡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史、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项目“黄炎培教育编年事辑”(编号:2011HQZZ17),主持人:谢长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4-0087-05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断地修改和制订职业教育政策。2014年制定的《中国职业教育2030》描绘了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愿景:“从2010年开始,我国致力于职业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尽完善,仍处于探索阶段。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完善、效果显著,为经济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瑞士的先进经验有益于我国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况

瑞士职业教育纵向上衔接紧密,横向上沟通顺畅,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不仅有机会升入更高层次的职业学校学习实践技能,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并在学完指定课程后获得相应的学位[1]。

(一)衔接紧密:构建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内部衔接体系

瑞士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职业准备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四个部分。其中,应用科技大学和联邦考试制度,不仅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而且凸显了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独特之处。

1.职业准备教育。为了让孩子在将来具有更好的择业能力,瑞士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进行职业准备教育,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国家当前的职业需求、行业和职位信息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劳动习惯,又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值得一提的是,瑞士的职业准备教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学校和课程。

在基础教育之后,瑞士还开设了“十年级”教育,对不能做出抉择的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经过一系列指导后,学生可进入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试读。试读结束后,若能适应,便升入高年级进行学习;若依旧无法适应,则可重新选择学校学习。

2.中等职业教育。在瑞士,大约70%的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瑞士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十分灵活,包括两个层次的教育和培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x择不同层次的学习。第一层次的学制为2年,基础培训课程考试合格后,可获得“联邦职业技能证书”,凭此证书,可直接就业,或进入第二层次学习;通过第二层次考试可获得“联邦职业高中文凭”,同时也获得从业的资格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2]。

此外,由于地域性和历史性的因素,瑞士成为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文化的聚集地,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其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在德语区,双元制占主导地位;在法语区和意大利区,全日制学校较为集中。因此,瑞士便形成了以双元制和全日制学校为主的两种主要模式。无论哪一种模式,其主要内容均为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3.高等职业教育。在传统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引邦考试,同时建立具有本科性质的应用科技大学,这是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和创新之处。最终形成了以联邦考试和高等职业学院为主的两种实施形式,以及专科、本科、硕士等衔接的局面,丰富和完善了高等职业教育。

(1)联邦考试。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瑞士将联邦考试纳入其中,并作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瑞士的考试分为职业考试和高等专业考试两个层次,分别相当于普通教育中的本科和硕士层次。通过联邦专业考试,可以获得国家颁发的“联邦专业教育证书”,获得证书者可参加联邦高等专业考试,并且通过考试后,可获得“联邦高级专业证书”。如果一个行业既有专业考试,又有高级专业考试,参加者必须先通过专业考试才能参加高等专业考试。

在瑞士,考试条例是由学校和行业协会制定,联邦政府审核,州政府负责实施。目前,全瑞士有210个联邦职业考试和160个联邦高级专业考试,每年15000人获得该证书[3]。正是这种只规范结果不规范过程的联邦考试,使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创新,独具特色,成为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大亮点。

(2)高等专业学校。在联邦考试引入之前,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高等专业学校,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和具有联邦职业证书的社会实践工作者。与联邦考试相比较而言,高等专业学校的学习更具有普适性和广泛性,全日制要求2年,非全日制至少3年,属于既规范过程又规范结果的一种学校教育。

(3)应用科技大学。为了适应济结构升级和保持高水平创新力的需要,瑞士将一批地方分散的高等专业学校合并为技能型的应用科技大学。目前,瑞士拥有7所公立、2所私立应用科技大学,主要开设8大类专业,包括230种本科专业和70多种硕士专业。其中本科学制3年,一般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硕士学制1.5-2年,毕业后大多数从事高级管理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与此同时,瑞士政府也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应用科技大学虽然与州立大学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发展却非常稳健。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的几年里,应用科技大学的国际合作活动将持续增长[4]。

应用科技大学虽然历史很短,但作为把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有机融合的全新的大学[5],被认为是瑞士最成功的改革之一,并以其规范的管理和严格的标准在瑞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职业继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一般由私人组织,主要提供正规和非正规职业培训,如进修培训、企业内短期培训、师傅培训以及面向社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6]。职业继续教育是瑞士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受训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沟通顺畅:构建了普职融合的双向互动体系

瑞士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轨并行,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设有沟通的有效渠道。这有利于学生寻找兴趣、发现特长,摸索出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道路。

1.义务教育阶段的沟通衔接。在瑞士,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开设各种手工类课程,培养孩子的职业兴趣;初中二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配有专门的教科书和专业的老师[7]。在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教师开始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实习岗位,并试着寻找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在这一年中,难以做出选择的学生可以在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试读,试读结束后,能适应则升入高年级学习,相反,则转入其它类型的学校重新进行学习。另外,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手工、艺术类等职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奠定了基础。

2.中等教育阶段的沟通衔接。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若想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只需要参加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试,通过后,即可进入普通高中学习。普通高中的学生,若对实践技能感兴趣或者动手能力较强,亦可通过一定的测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除此之外,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可参加FVB(瑞士职业会考)资格考试,通过后可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

3.高等教育阶段的沟通衔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修完相应的n程、修满足够的学分并通过学业考试获得高等职业教育文凭后,可直接升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更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如果高职学生想进入普通高校学习,可以参加大学知识能力测试,通过考试后可进入瑞士州立大学或瑞士联邦技术学院学习理论知识。若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对职业教育和工作实践感兴趣,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只需在具备一定的实践经历后,通过相应的考试即可。

二、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点鲜明,不仅增强了其职业教育的竞争力,而且引领了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为各国职业教育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空间。

(一)职教体系完备,发挥了职教的规模效应

瑞士职业教育纵向上涵盖了职业准备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等四个部分;横向上实现了教育各个阶段的普职融合。其覆盖范围大,涉及面广,不仅涵盖了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且跨越了各类机构、各种层次,是学生升学和就业的主要渠道,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的规模效应。更值得一提的是,瑞士在专科之上建立具有本科性质的应用科技大学,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至此,瑞士的职业教育从一种教育层次转为一种教育类型,并作为瑞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二)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瑞士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着手准备职业教育,甚至进入小学以后就开设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课程和社会实践课。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的开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更早地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为将来工作做好铺垫。此外,瑞士还在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开展职业教育指导课,帮助学生选择日后实习的岗位并为未来就业做准备。从小学阶段就有目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等到了高年级以后,教师和家长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甚至一些学校还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用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未来的择业能力。

(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化

瑞士根据其文化的多样性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在占全国人口2/3的德语区采用现代学徒制,在法语区和意大利语区则采用全日制学校的形式。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将中等职业教育分为“两年制”和“四年制”两个层次: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两年内修完学分,通过考试,获得就业证明去参加工作;也可以再学习两年,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更高的文凭。另外,瑞士还不断地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建立了一种以职业证书和高级专业证书为导向,以培训为主的联邦职业考试制度。至此,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便形成了以联邦考试和职业学院为主的两种实施形式。

由此可见,瑞士无论是在中等职业教育,还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都没有拘泥于单一的学校形式,而是根据其实际情况采取了多样化的形式。

(四)职业教育与专业任职资格密切结合

瑞士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以及它们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以各种资格证书和文凭为桥梁相互连接起来[8]。学生想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拥有中等职业教育文凭;从职业教育体系毕业的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职业资格证书是其准入凭证。例如,学徒制模式下的学徒,通过两年的学习和培训,可以获得“联邦职业资格证明”,再接受两年的学徒培训和学习,可获得“联邦职业资格文凭”,该文凭在瑞士广受欢迎。全日制学校的学生,学习期满两年可获得“职业会考证明”,学习期满四年可获得“职业会考毕业文凭”,该文凭是升入高等职业教育的通行证。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考试可获得联邦认可的教育文凭和相应资格证书;参加联邦资格考试和高级专业考试同样也可以获得联邦认可的专业证书和相应的教育文凭。因此,正是职业教育和专业资格紧密结合,才使学生就业标准有了保障,年轻人也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三、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师资力量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近年来,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结构不合理,未能真正建立起符合当前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结构、灵活的制度、鲜明的特征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所启示。

(一)构建融会贯通的职教体系

瑞士职业教育各部分之间衔接紧密,普职沟通顺畅。与瑞士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中高职衔接不紧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大多具有终结性教育性质,各个层次之间未能相互衔接。高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普通中学,少部分来自中职学校。中职学生获得高职教育的机会,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并无优势可言,甚至需要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二是普职隔离。普通学校的师生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院校都是差生,读职业院校是低人一等的表现,甚至有人把职业院校看作是成人托儿所,所以只要有选择就不愿去职业院校。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受各种门槛限制很难进入普通高校学习。虽然,这些年来要求建立各种形式、层次教育之间“立交桥”的呼声很高,但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保障难以实施。

因此,我国职业教育要想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构建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中高职衔接紧密、普职沟通顺畅,真正建立起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交桥”。借鉴瑞士经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可实行“两年制课程”和“四年制课程”,完成两年制课程的学生即可以参加工作,又可以接受四年制教育,四年制的毕业生可直接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无论两年制还是四年制的毕业生,通过相应的考试都可以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

(二)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瑞士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设了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相比瑞士,我国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认为上职业院校就是没出息的表现,职业教育发展更是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我国要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在义务阶段开设职业准淇纬蹋提高职业意识、积累职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国家和社会广泛的宣传,让家长和学生都参与进来。最终,使国家从立法和政策上支持职业教育,社会和群众从心理上尊重职业教育,营造出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探索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模式

瑞士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开创了高等专业学校和联邦职业考试两种形式,而且还将“双元制”延伸到高等职业教育,创办了应用科技大学。借鉴瑞士职业教育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应该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一是要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创新培养模式,形成政府、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让职教集团发挥宏观调控功能,不仅实现对各学校专业调整,还可以管理各学校的招生、教学和毕业,这样不仅减少了内部竞争,而且还加强了学校之间团结与合作,营造一个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二是要因地制宜、因时之需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采用3+2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将中职和高职放在一块联合衔接培养。同时在一些职业教育需求较大或职业教育欠发达的地区,鼓励和发展只规范结果不规范过程的职业考试,以达到普及和优化职业教育的效果。

(四)建立和完善资格认证制度

瑞士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层次间的衔接和融通的本质,是“资格要求”间的认可、衔接与融通[9]。只有资格标准明确,才能实现整个教育体系的衔接和融通。我国要解决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出现的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不畅以及外部与其它教育相互隔离的重大难题,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资格认证制度。

目前,我国各级职业教育相应的资格证书不多,而且资格认证不规范。各个省份、各个地区没有统一的资格认证标准和严密的考试制度。以教师资格证和心理咨询师为例,不仅考试标准不一致,而且考试内容只偏于理论,实践比重较少。由于没有统一的资格认证标准,劳动市场也不以资格证书为导向甄选人才。因此,要改善劳动者的素质结构,保证职业培训的人才质量,就必须统一标准,建立与各级教育相匹配的资格认证制度,实现整个教育的融通与衔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社会地位,彻底扭转重普教轻职教的局面。

如上所述,系统化、标准化、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了瑞士的国际竞争力。它将职业教育从一种层次转变为一种类型,为当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可以在借鉴瑞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之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真正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夏莹.瑞士职业教育的体系与升学制度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4(8):13-14.

[2]傅筠.瑞士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6.

[3]姜大源.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57.

[4]Benedetto Lepori. The Research Mission of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the Future Configu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in Europe[J].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10,23(3).

[5]Benedetto Lepori. Research in non-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The case of the Swiss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J]. Higher Education,2008(56).

[6]樊睿.瑞士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7-10.

[7]郑坚.简析瑞士职业教育的衔接沟通[J].职教论坛,2011(10):88-91.

篇10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路向

一、匹配

职业教育只有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社会和产业需求为导向,科学确定职业教育发展的合理规模和结构,才能形成真正支撑起地方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责所在。

常熟正处于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布局由散到聚,产业规模有效扩大,产业结构正在上移。未来常熟将瞄准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导向,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冶金等新兴500亿级规模产业,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结构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格局。我们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梳理产业链,通过淘汰、改造、优化、新设等手段通盘考量专业结构,适应生产力布局的变化。

目前常熟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共涉及14个大类,49个专业点,初步形成了以加工制造类为主干,以农林牧渔类(职教中心)、轻纺印刷类(高新园中专)、生化医药类(滨江职校)为特色的有点有面、错位发展的专业格局,这与市委确立的“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产业发展战略相契合,基本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供给需要。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热门专业办学实力参差不齐,会计等专业集中度低,资源重复投入;数控技术与数控加工等专业相似度高,培养方向模糊;古建筑修缮与仿建等个别专业布局分散,无法形成专业集群优势,持续发展能力偏弱等问题。从产业需求来看,电子、机械、汽修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这与本地产业高度集中在制造业有关;会计、物流、报关等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出现明显过剩;而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软件动漫业等新兴产业的人才供给与熟练劳动力需求的断层较大。

随着常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未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工等行业对一线技术工人以及管理者的市场需求仍将进一步上升,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而服务外包、餐饮旅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业人员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亟待加强。一方面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专业的聚集度;另一方面又由于人才培养总体上会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将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关系从被动对接转向主动创造,同时充分兼顾基础性专业,让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相结合,适时开发地方特色专业,满足未来常熟城市发展对于会展策划、高级护理、城市轨道运营等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二、贯通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岗位设置的不断优化,以复杂创新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自然也会更加丰富,这促使我们必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贯通环节上有所突破。

首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内部是有教育层次的。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促进他们在各自层面办出自身特色,脚踏实地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中职和高职又是异其态而同其质的,彼此密切联系,纵向相互衔接。

现阶段常熟地区职业教育学制的贯通模式集中在对口单招、分段培养、五年一贯、专转本等四种形式。由于在具体招生管理时,上级主管部门对招生计划有相应名额限制,学制贯通遭遇一种有路不畅的梗阻。随着未来产业由单一技术向复合技术发展,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完善人才上升的渠道,丰富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政府部门应制定政策,稳步扩大学制贯通的试点范围和招生比例,继续拓宽教育选择的路径,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上下贯通。

其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应设计合适接口使之相互渗透、横向融通、取长补短。

建议通过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实施相应的职业分段教育,将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向普通教育渗透,提高未来就业竞争力。如小学阶段可设定为职业启蒙阶段,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意识;初中阶段为职业探索阶段,目标是帮助学生熟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类型,增强学生未来选择职业定位的能力;高中阶段则为职业预备阶段,通过学术性课程与职业类课程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抗压耐挫和自我控制等职业适应能力;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正在接受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经过一定的相关测试后,自由选择不同类型的高层次教育。

目前教育部门以职教中心为依托,建立了常熟市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每年安排常熟中学、梅李中学等普通高中学生到职教中心进行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动普职融通从试水走向深入,一方面通过在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就业和生活的必要知识及技能,如职业健康与安全、西点烘焙、数码摄影;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破校际壁垒,在学籍流动、学分互认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双向流动,培养“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多元

通过健全创新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资本投入机制,调动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明确彼此的角色、权限和义务,使四方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形成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构建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平台,制定教育税收优惠配套政策,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引导全社会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软环境。

行业发挥指导作用,密切跟踪和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行业内职业岗位和知识技术变化,以新型产教对话机制切实推动成员企业与职业院校间信息互通和深度合作,主导第三方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和教育督导。

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和培养,积极推进对生产教学过程一体化、校企一体化、职教基地和产业集聚区一体化的探索,把车间办到学校,把学校办到企业。

学校的职责是加快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多种形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改革教学内容使之能真实反映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改革教学流程使之能真实反映生产服务的业务环境,改革教学方法使之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内部管理效能。

四、开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只有注重与教育系统内部其他子系统以及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引导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才能保持并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

第一,办学向职业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开放,加强区域内学校、企业和社会化职业资源的统筹与整合。打破校际藩篱,成立常熟市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推动职业教育共同体形成集约化优势。

第二,师资向生产一线的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各类能工巧匠开放,开辟职业学校人才进编绿色通道,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第三,资源向境外职教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职业院校开放,积极寻求与国际权威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积累的成功经验,大力拓展本地学子海外就业市场和深造渠道。

五、统一

常熟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采用自上而下进行职责垂直对应的多头管理模式。教育行政上的分头管理带来政出多门、职责交叉等问题,加上名目繁多的职业资格证书缺乏监督,往往助长了教育功利行为,这样难免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严肃和权威。

为化解上述矛盾,就必须打破条块分割,以创建常熟开放大学为契机,开展学分银行和弹性学制试点,成立学历教育学分与职业技能资格相互转换和贯通的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对先前技能的认定、学分的折算累积、各级能力的划分、所获证书之间的相互转换做出明确规定,探索以一定的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共同的参照标准来设置相应职业教育等级的资格框架,为客观、公正、准确地考核和衡量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劳动力价值建立统一的标准。

六、循环

随着技术应用周期日益缩短,社会节奏和职业流动不断加速,接受一次性教育便可受用终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换言之,人一生的幸福与接受有组织教育时间的长短日益相关,社会成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实际能力,才能真正与社会同步。

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更多地将关注的视线投向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积极储备人口“新红利”,实现职业教育事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整合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络和开放共享机制,通过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多元化来满足处于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的个体在最需要的时候以最佳的方式获得和提升职业技能的需求,实现让受教育者培训―就业―再培训―更高层次的再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为促进阶层正向流动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人人乐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城市需要职业教育在时间上保持教育年龄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在空间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农村教育、市民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对象上从单纯培养适应生产关系的劳动力延伸到失地农民、残障人员等各类就业弱势人群。

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通过市场化方式按行业需求指导性目录,各职业学校定制教育产品,再由政府择优采购,个人凭职业教育券兑换教育产品,接受职业教育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参考文献】

[1]Eduardo Tome. The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Train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001(6~7)

[2]Indermit S. Gill, Amit Dar & Fred Fluitman. Constraints and Innovation in Reforming National Training Systems: Cross-country Comparis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1999(7)

[3]Jill Turbin. Policy Borrowing: Lessons from European Attempts to Transfer Training Practic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2001(2)

[4]顾明远. 教育学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孟庆国.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石伟平. 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1

关键词 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逻辑;建构范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3-0033-06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依赖于持续推进的国家意志,更需要地方政府基于现实需求予以科学设计和推进。

一、实践探索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和措施后,全国31个省市结合本省实际也相继制定和了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给予了特别关注。5年间,各省份按照纲要要求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主要从如下方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是体系建构的行动起点。各省按照国家要求及结合省情,探索多种招生模式,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为中职毕业生进入高一级职业院校搭建了制度通道。概括来说,其招生考试体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多元性。坚持放权对口自主招生,实施分类测试,调动院校积极性,多个省份形成了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五年一贯制、3+证书、注册或优秀生免试入学等多种招生模式并行的格局。

二是技能性。创新“知识+技能”考核选拔方式,突出技能导向。如,山东省2013年起实行“知识+技能”的春季高考,2014年首次增加专业技能实操考试,2015年将按专业类目进行技能实操考试调整为按专业类别组织技能考试;甘肃省2012年实施了“文化综合素质测试+专业基础知识测试+专业技能水平测评”;湖北省2011年开始探索“技能高考”,2014年有9965人参加技能高考,其社会认可度逐年提高。

三是择优性。无论是自主招生、分类考试还是免试推荐入学,均体现出选拔择优的性质。即使个别省份实施了注册入学,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也注重了育优、择优。如,江苏省在省内高职院校中试行面向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含普高和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的录取模式,并开展了3种分段培养试点。在试点过程中,明确试点项目中入学条件和毕业证书发放办法,2014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试行)》,把转段升学考核设计为课程考试、过程考核、综合评价3个环节,突出培养过程中的育优性、择优性。

(二)学制衔接

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除特殊院校、特殊专业外,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的学制一般为三年,本科高等学校学制一般为四年,研究生教育学制一般为2-3年。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再加上普通高中生源,使得升入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的生源构成非常复杂,同时各个专业具有不同的特性,学生接受技术学习的程度也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导致了衔接试点中出现了不同的学制衔接模式。如,2009年广东省开展中高职“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012年山东省开展了中职与省内本科学校“3+4”分段培养试点、高职和省内本科学校“3+2”联合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试点,陕西省2011年开展了三二分段(中等职业学校3年,高等职业学校2年)连读试点,北京市2012年开展“3+2” 中高职衔接办学试验,浙江省开展了中高职“3+2”和“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广西2012年启动了 5 学年一贯制、“2+3”学制、“3+2”学制等中高职衔接试点,等等。

(三)专业与课程衔接

课程衔接的前提是专业衔接。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的专业衔接要求,北京、浙江、甘肃、上海、福建等地区均选择了契合区域需求的重点专业进行衔接试点,其选择的专业体现出名称相同或相近、专业技术含量高、社会需求稳定等特点。

在课程衔接体系建构中,各省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建立多元主体课程开发机制,对接岗位要求,围绕中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如福建省、江苏省成立专门机构统筹领导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明确人才培养整体要求与分段要求,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统一性、课程内容的连贯性、能力培养的递进性;湖北省对于实行技能高考的各大类专业,实行职业院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标准,推动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材等方面的衔接;广东省组织力量编制中高职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高职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浙江省以资助课题立项的形式积极进行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和探索工作。

二、问题分析

总体来看,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

(一)目标与逻辑

对于我国要建构一个什么样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关政策对此的表述是明确的。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再次明确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得到广泛宣传,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与之对比,各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离这一目标差距还非常大。分析实践发现,各省在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标及推进体系建设的实践中既缺少全面系统的调研,也缺少理论准备,需求导向的体系建构在认识和行动逻辑上有很多误区亟需澄清。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是体系建构的最初动因,这符合体系建构的人本逻辑,即将教育作为人权来建构,将教育作为人类更好发展和充分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机制。但事实上,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对于体系建构的人权基础的调研还很不充分。对于学生而言,选择升学的目标是为提升学历层次还是为技术技能积累,如果是前者,那么出于这种需求的体系建构便违背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如果是技术技能积累,那么职校毕业生相对于普高毕业生升入高一级职业教育系统后所形成的技能积累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如何来体现和保障这种优势?对于这个问题现有政策并未给予解答,而且相应的高一级职业院校也未能就此做好准备或具备相应的条件。此外,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个人主观努力不同,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基础往往不同,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动机也不完全一样,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对受教育者需要的适应性,就应该表现在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层次。目前看,各省域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普遍遵循内部衔接的逻辑,这其实是在体系建设中设置了诸多“限制性”要素,如在事先设计好的“3+2”、“3+3”、“2+3”、“3+4”框架内实施人才培养,其课程设置的自主性、学生专业选择的自主性、学生能力的拓展性等都会受到限制。

其次,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职能。我国各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产业结构、技术状态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导致各省域产业与行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层次、规模是不同的,这构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除经济因素外,政治、科技、文化、人口、国际环境等因素也会对职教体系建构提出要求,而且不同因素对体系建构的要求并不总是一致的。目前看,部分省份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规模需求、结构需求、质量需求、文化需求的研究还很不够,在总体架构上缺少科学规范的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纵向体系衔接也是偏离社会需求的。

(二)结构与逻辑

结构是伴随着系统的不断分化所形成的系统内部资源运行和分配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在这一定义下,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可以区分出两个分析领域:一是职业院校实体内在结构分化与发展,即不同层次职业院校的实体建设;二是职业院校专业体系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演变。目前,省域职业院校层面的实体分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从实际来看,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遇到种种障碍,主要体现为缺乏理论准备、认识定位模糊、主观意愿不足等。应用型本科是高职院校的高一层次,这似乎在政策领域已形成共识。然而,审视当前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其吸引力不高的症结恰在层次之说。

高职之所以成为高职,不在于学制为三年,而在于社会需要的某一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恰好三年可以培养完成。把这类相关三年制专业集聚在一起,放置于一个专门性培养机构中,这才是高职院校学制和类型产生的逻辑。但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不仅有承认高职层次是较低层次的教育类型之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压缩了高职发展空间。中职毕业生或高职毕业生想要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或学历层次,其选择进入到什么类型的院校学习应体现出一定的自由度,而不是很线性地被安排到四年制学校里再学两年或三年同类专业。持有线性衔接的认识或采取这种行动逻辑,并不利于我国职业院校整体的健康发展,也无法真正体现出开放自由、适应需求等目标要素。在上述理论分析框架下,重新审视目前实践中的各种衔接模式,尽管其本义是为了实现学生的技术技能积累并获得更高层次学历教育证书,但从实践逻辑看,无论是“2+3”、“3+2”、“3+3”、“3+4”等哪种模式,都必然会涉及教学内容的分割及重新调整,这不仅增加了院校教学与管理的压力,也让体系建设变得繁琐复杂,其不利于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整体结构的协调发展。

劳动领域的实践已表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劳动力包括技术技能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这种可替代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结构与人力需求结构之间不只有唯一的适应关系,毕业生的适应面、岗位需求的弹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1]。这其中,对于就业弹性的研究及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不可或缺,但当前这些研究明显不足。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来自两个相反方面:一是技术进步直接导致就业弹性系数下降,二是技术进步间接引起就业弹性系数提高[2][3]。由于不同产业或行业的技术构成不同,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密集程度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各个行业产出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相差就比较大。同时,细分行业进行就业弹性分析则会发现,有些行业虽属于就业弹性较大和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产业类型,但其自身就业吸纳作用很小,这意味着,对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研究,仅从宏观角度分析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与专业结构的匹配关系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不科学的。目前,众多研究者在研究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时,均将二者视为简单的线性匹配关系,认为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专业结构,一些省份也是按照这种逻辑进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从长远看,这种粗框式的研究和做法不利于劳动领域人力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劳动力市场既是整个教育体系产出的结果,又可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重要因变量。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发展,职业教育领域在许多方面的边界正在发生改变:更多的职业教育在工所场所发生,或与企业合作进行,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进行;出现了更多跨学科学习和更广泛参与以及与传统学生不同的、拥有不同需要和能力的新型学生。更多学生的混合,显然已在系统输出中出现了毕业生“质量”方面更大和更多的变化。对于很多用人单位来说,其招聘很难跟上所有的变化,许多企业并没有考虑职业教育的变化而对自身的招聘和用工政策给予及时的调整,以至于尽管毕业生供给增加,但企业仍然很难招到足量的“合适的”应聘者,所谓的结构性失业长期难以改变。此外,有部分毕业生或求职者具备企业所需求的专有技能,却因为待遇、生产环境、个人意愿等诸多原因不愿去这些岗位就业,也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些因素也间接导致了所谓的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因此,重新认识和深入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于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质量与逻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质量体现在诸多方面,如类型定位合理、层次划分科学、体系架构开放、教育机会均等、评价标准严格等,每一个要素作用的发挥或运行都需要相应的机制作保障,这是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特色和吸引力的关键。从实践看,目前很多省域初步构建起了纵向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确实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渠道和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院校生源问题。但这背后,却隐藏着质量危机与问题。

首先,同样存在生源危机的中职学校将升学作为吸引学生入读职教的重要手段,在招生上大肆宣传,入读中职成为更多家长和孩子眼中的通往高等院校的“捷径”,而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也逐步偏离就业导向,甚至有的县级职教中心整体为升学而设计课程。职业教育首先作为一种类型并以独特的体系建构与普通教育体系并行于整个国民教育系统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无论是职教体系的哪一个层次,都必须坚持这个目标定位。

其次,多元化的考试方式适应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但也带来了评价标准的多样化问题,如正在探索的“知识+技能”考试评价方法中不同专业对知识和技能要求的把握和衡量标准是存在差异的,对于接受不同专业教育的学生而言,必然存在教育机会不均等和不公平的问题。此外,提前自主招收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系统,或采取注册入学、综合素质考查的方式招生,确实有利于实现多方利益、调动多方积极性,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冲击中职学校对初中生源的吸引力,可能将会使更多的学生选择普通高中,而不是中职学校。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有大量刚性需求且中等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劳动保障政策尚不健全的背景下,中职教育发展困境将更为突出。

再次,在欣喜于解决生源问题的同时,高职院校还面临着生源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技术技能初始水平差异较大等教学管理难题,对于一些转型的应用型院校亦是如此,这必然影响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层次是系统的基本属性,每一层次都有自身的质和量的规定[4],一般来说,高一级层次对于次一级层次具有依赖性并具有包含或包容关系。从目前实践来看,高职是中职的上位系统层次,但其优于中职层次的目标、内容、评价标准等并不突出,现有的衔接试点多是单独建构一个衔接框架,进行内部衔接,但若推广开来,则存在实践操作缺少质量标准的问题,同时中职生与普高生形成两个小体系存在于学校内部,实行单独编班、单独管理并非长远之计。有一些院校在对同时到高职系统层次的普高生源、中职生源施以同样的课程内容、评价标准,而这又无法突出中职生先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优势,相对地也降低了高职教育的技术技能培养层次。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要让职业教育保持其独特类型和优势,必须重新定位高职的功能与目标,即实现对持有技术技能优势学生的身份给予社会认可,建立职业教育和技能识别体系,这对于真正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才是治根之举。

最后,灵活开放的体系目标要素体现明显不足。灵活开放体现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向人人,无论是在校生还是社会有实践经验的工作者,均有机会进入体系中学习。我国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西省在体系建设目标表述中明确提出了“灵活”、“开放”等目标要素,其他部分省份虽没有明确提出,但其目标内涵中则蕴含了灵活开放的要义。但从省域实践看,有实践经历的在职人员进入高一层次教育系统获取学历证书或提升专业理论水平的通道尚未打通,也鲜有高等院校进行试点探索。

三、建构范式

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任务紧迫而艰巨。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是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遵循的理论逻辑,据此方可生成科学的建构范式。

(一)树立服务于职业人成长的体系建构观

促进和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本质目标,但人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人有其职业属性,由此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便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建构的最终目标。“今天的工作世界需要完整的人格”[5],职业世界更需要同时兼具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人才的支撑。对于这一点已形成社会共识。职业人的成长是分层次的,其职业精神、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提升与深化亦是渐进式的,其中职业精神是根基,其形成源于职业认知、职业兴趣、职业信念、职业品质的发展,由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便被赋予了形成职业认知、激发职业兴趣、培育职业信念、塑造职业精神的重要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内生于职业教育内容之中,隐含于升学转换、专业选择、课程衔接、评价考核等体系建构的关键环节中。

马克思曾描绘了人类选择职业的理想图说。他说:“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6]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职业,“并不一定是最高贵的职业,但总是最可取的职业”。在马克思看来,职业不是生存手段,而是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事业和享受。由此,在教育早期阶段渗透职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引导初高中毕业生选择符合自身兴趣及发展潜能的专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则要为人们认识职业、选择职业、变化职业提供更多可能,唯有建立在此观念基础上的体系建构和政策设计,方可深入人心、彰显价值。

(二)加强研究

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体系中各项量化指标的设定及政策措施的出台应该基于科学的调查数据。我国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了全国性的地区人才需求预测,各地区自始自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力求预测方法科学,调查数据精度高,并在调查中发现了人才培养、使用及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对于职业教育发展而言,此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在管理规划层面推进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而且也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专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7]。当前,各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还处于试点探索中,应举全省之力,集合各领域权威研究力量,开展系列普查性调研工作,包括人才需求预测、学生升学与就业意愿(初中生、高中生、中职生、高职生)调查、企业职工继续教育需求调查、劳动力市场变化研究等,紧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基础性工作及关键环节,力求为体系建设提供一个科学的大数据基础。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坚决杜绝以单个调查和访谈作为结论的做法。当下有很多研究是建立在个案调查或访谈基础上的,以个别推论一般,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尤其是关于劳动力市场方面的调查,由于市场一种变化的制度,长期预测并不可行,而在短期预测中,很多企业自己都说不清楚其人才需求到底是什么。正诸多研究已经指出的,“企业代表在谈到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时,通常没有描绘出所有层面期望的能力,而是首重强调那些短缺的或濒临丧失的技能”[8],而且“从雇主那儿获得他们未来需求的任何数据性预测,都是不可能的”[9]。二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涉及的调研数据规模庞大,要避免各领域各自为战及平面数据的简单堆砌,要对数据进行全面、专业化、智能化的汇总、加工和分析,揭示出数据中蕴含的多维度的关联性信息及丰富的特征性信息,发现理念、结构、规模、机制、管理、资源配置等相关变量及其函数关系。三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文化差距较大,职业教育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民众的受教育意识与观念等都存在一定差异,调研问题的设计必须基于现实省情及现有政策,从职教体系建构所需保障制度和政策着眼,力求发现新需求、新问题、新建议。

(三)建立框架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使命在于以培养完满的职业人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此种设计理念,职业教育体系建构须改变以学历教育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向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定位。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设计时,职业资格框架顺理成章地应成为该制度的核心[10]。当前,众多学者提出要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以此从制度层面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等各领域及其各层次的衔接与沟通,并可作为省域现代职教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

我国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目前两种制度并重但两种证书并未实现沟通和等值。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及其相关制度是国家资格框架的核心要件,两者只有实现融通和互认,才能规范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以及人才分层和有序流动[11]。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内,应明确职业资格等级和各级学历证书的等值关系,明确各级职业资格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标准、资格考核点和评价方式,以避免各地职业教育机构因对资格证书的理解或培训水平不同而导致的资格证书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各级证书的关系上,职业资格框架应规定,获得一定级别的资格证书后,必须要有相关证书的工作经历后方可申请更高级别的资格证书,或更高级的学历证书,这样就确保了资格证书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也将确保有一定社会资历和实践经验的人有权利、有机会继续接受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格证书的取得必须经过相关职业教育或培训机构的教育与培训。这些教育与培训机构既包括公立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也包括私立职业教育与培训构机,其中以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为主体。想要升入高一级学校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系统,可经过学术补偿教育和职业技能补偿教育,学术补偿教育由普通高中实施,职业技能补偿由中等专业学校实施。设立国家职业资格高等专业考试,对于中职毕业生且有6~7工作经验、高职学校毕业生且有2~3年工作经验者,可申请参加此类考试,对于通过者颁发相应高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可获得直接进入应用技术大学的资格,通过研究型大学的能力测试后可进入研究型大学,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的转型。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尚未出台前,各省可以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要求,结合省内产业发展水平和特点,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学业水平等级测试,通过者获得相应的中专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同时取得升入高一级职业学校系统的资格,经过学术补偿教育的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考可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技能补偿教育且通过水平等级测式并获得相关证书后,可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或应用技术型高校学习。这其中,在中职学校应设立专业转换机制,允许学生在有了初步的职业体验后可重新选择专业;在报考高职院校或其他本科院校时则应允许学生在大类专业范围内实现专业方向的二次选择。

(四)健全制度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方方面面配套制度的协同推进,其关键制度有以下三个:

一是职业教育数据分析及质量监测制度。各省要建立专门性的职业教育数据监测机构,负责收集、实时公布职业教育发展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质量监测。监测指标包括:入学机会和范围,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效率,人力和物质资源配置,职业教育与就业间关系,劳动力市场、职业和部门活动,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劳动标准、工资和收入,继续学业结果,培训满意度和适应性,专业与就业匹配情况,对先前学习的认可情况等。要逐步构建起系统、科学、具有国际可比的体系质量和就业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对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情况进行监督评估及定期报告。

篇12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专业 衔接

项目来源: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1201023)。

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要掌握先机、拔得头筹,需要有一支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人去实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1 中高职衔顺应了时代要求

18世纪后半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英国的纺织机械化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福特汽车工厂在20世纪初大规模的流水线为标志。 这两次工业革命都改变了社会,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世界的形态。当下,正在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

1.1第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以数字化制造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正在兴起。数字化制造将会取代传统的制造业所用的像大家熟悉的车床、铣床、冲床、刨床等各种各样的传统加工机械,从而颠覆性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这种数字化制造方式不再是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多样化、小批量的生产。

可以预见,这种生产方式下,从事简单劳动的人数将大幅减少,而剩余的劳动力则需要成为机器维护员、软件设计者,通过操纵智能软件管理机器人完成生产任务。生产人员需要很高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对客户需求快速响应,也要求劳动力有良好的设计能力与创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将成为核心的人力资源。

要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要首先从教育开始,职业技术教育首当其冲。因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技术含量高的技能,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需要一大批非常能够追踪尖端科学最新发展的人才。 如果不能够及时应对这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我国在下一轮的全球竞争中必然落伍。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历史责任跃然纸上。

1.2中高职衔接顺应了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现实需要

中高职衔接培养的不是娴熟的技术工人,而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策略。这种策略是把培养对象前移,选拔性的培养具有高技能潜质的人才,对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是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都把中职毕业生或具有一定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中学毕业生作为高职生源的首选目标,如韩国职业专科学院的生源50%来自中职毕业生。因此,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可以给高职输送更好的生源,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培养大批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大批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水平技能型、技术型实用人才,从而引起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高移化和层次的多样化。

2 从区域产业出发,实现专业设置的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衔接必须建立在专业对口衔接的基础上,这决定了中高职培养目标及课程衔接能否实现。高层次的职业院校专业应该是下一层次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立足产业发展,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基础,高等教育的专业对应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大类来设置(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专业目录)。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既相互对应,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而体现培养人才的不同能力层次和规格。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在教育行政部门召集和学校的参与下,依靠行业和企业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研究制订,使各专业的内涵、外延科学清晰,专业口径宽窄有度。

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设定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密切关系。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对现有职教体系的解构。从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可以看出,职教结构需要社会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需求作为支撑,并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因此,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产业发展是中高职衔接的永恒主题,产业发展的趋势直接影响中高职衔接的内涵。当前,产业发展科技化、融和化、人文化的趋势成为职教结构变化的重要导向。

2.1 产业发展是专业衔接的导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也逐渐提高。岗位技术呈现出从原始技术、初级技术、中等技术到高级技术、尖端技术的结构特征。因此,伴随着岗位技术的先进程度和复杂程度的提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经验性向科学性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层次需求逐渐提高。可以看出,产业发展的科技化一方面对职业教育的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作出了导向。这就需要通过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来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以应对产业发展科技化的需求。

然而,在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与实践中,面临的重大难题是中高职专业设置的非对应性。一是从数量上看,中高职的专业不具有对应性,高职对口招生的中职专业数与中职开设专业数相差甚远;二是从内容上看,中高职的专业同样具有不对应性。从专业目录可以发现,中高职之间的专业设置有较大差异。把握产业发展的动向,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教育层次的专业设置,是打破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壁垒的关键。

2.2 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应与区域主体产业相适应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与产业竞争力提高联系最紧密,是对就业贡献最显著的一种教育。因此,需要和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具有强烈的区域色彩。中高职衔接把培养对象前移,选拔性的培养具有高技能潜质的人才,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培养大批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应与区域主体产业对接。以重庆市为例,“十二五”期间,重庆七大重点工业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业(1万亿元)、汽车产业(0.5万亿元)、先进装备业(0.5万亿元)、综合化工产业(0.2万亿元)、材料产业(0.25万亿元)、煤炭电气等能源产业(0.2万亿元)、消费类制造业(0.35万亿元)。重庆市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就应瞄准着七大产业来设置和开发。笔者单位正在实践的“基于职业能力的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三证融合”模式”改革,就以物联网应用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检车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主,取得一定成效。

3 结束语

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教育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改革教育体制是当务之急,培养、激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中国崛起的战略性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EB/OL]. 新教育之梦——朱永新博客.[2000-01-18]. .

[2] 吴 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及影响[N].浙江日报,2012,8,20(983期).

[3] 肖坤. 陈粟宋. 中高职有效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教论坛,2011(30).

作者简介

篇13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63

自从高职院校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行对口单招这一政策以来,对口单招依然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地探索这一招生模式,努力实现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对接。当下,虽然对口单招实现了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和学制的接轨,但是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对接问题上尚未解决。要知道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职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就变得刻不容缓。

1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1.1 中高职衔接由于欠缺课程设置的综合考虑,弊端凸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不管是对于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都较好的高中毕业生,还是文化底子和专业基础薄弱的中职毕业生,采用的都是三年制学制,教学内容也大体一致,这将会导致一:由于中职和高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简单重复,既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也浪费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二:中职学生相比高中毕业生而言,语数外等文化课程的基础比较弱,难以适应高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这将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他们对高职专业理论的深入学习,甚至会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毕业和进一步升学。

1.2 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置应综合考量,构建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1.2.1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先决因素

国家对中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应以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根本,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为前提。中职教育的重点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中等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重点则是塑造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力争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衔接。

1.2.2 采用模块化的课程模式

课程模块化是教学机构和组织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充分考量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将课程内容编排为有针对性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可以是针对某些特定专业开发的(如专门化模块),也可以是根据多个专业的需要开发的(如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相较于过去中高职教育“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模块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强调能力培养,实用性、针对性更强。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和体现职校特点,一般设置五大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门化模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2 科学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指导纲领,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如下一些问题。

2.1 以服务当地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审时度势,关注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趋势,特别要重视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动向,力图使教学计划跟上时代步伐。同时根据市场对专业岗位群的特定要求和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要求,充分考虑学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明确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进行合理衔接。当然各大职业院校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施行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并行的双证书制度。

2.2 积极推进校企一体化的融合与发展

校企一体化合作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着力点。广大职业学校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加强和企业的广泛联系,将校企合作落实成为一种教学机制和联营机制,逐步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的制度,使行业、企业和学校都参与到培养、教育学生的体制中来。实训基地体现院校在职业基础能力教育的水平,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办出职教特色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要不断改善实训基地的基础条件,一方面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另一方面要紧紧依托行业,加强校企、院企合作,利用企业成熟丰富的资源,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能更好地顶岗实习打基础。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变化需求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依据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平稳过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实现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的科学衔接

在制定中高职衔接教学计划的时候,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照顾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便能处理好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中职升学牵涉到对口单招考试,也就牵涉到中职阶段语、数、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而中职学校为了照顾学生的深造需求,会有意加大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比例,这样就会弱化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到就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在协调好中、高职各专业各阶段的模块设置,最大化地利用好院校、企业教学资源,衔接好中职和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要紧握职业资格考证这一抓手,将考证和学生的升学就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学生实行硬性要求,确保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共同实现。

参考文献:

[1]秦文伟.浅析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等职业教育,2012,(8).

[2]张东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5).

[3]霍骁象,赵哲,许俊峰.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篇14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模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遭遇尴尬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增加了中职学校教育的难度。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畸轻畸重在所难免。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中职教育在与高职教育衔接中暴露了诸多的不适应。

二、用心经营中职教育,夯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基

1.增值资本

政府通过中职教育助学金制度,对中职学校的资源配置从分配性转为竞争性,哪个学校办得好,对生源有吸引力,就能得到更多的政府投入。中职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生源吸引力,扩大办学规模,实现学校的“资本增值”。

2.抢占市场

中职招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必然促进中职学校要树立品牌意识,扩大社会知名度,增强社会影响力。通过开展招生宣传、校企结合订单式培养、参与公益事业等形式,可以使中职学校形象深入人心。因此,要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各中职学校之间要相互竞争,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之间也可以竞争。

3.管理改革

一要更新观念,调整培养目标。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生源质量、教学管理上紧紧围绕中职培养的两个任务,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二要“宽进严出”,严把质量关。中职校应对“宽进”的学生,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习指导,严格考试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把他们培养成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合格的中级技术人才。中职教育不能为追求升学率而照搬普高教学模式,它要求中职教师刻苦钻研、积极探索适于中职教学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中职教学模式。三要改变传统的评价办法,健全质量评价机制。转变以专业知识考试分数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观念,建立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实操技能与大型考试(阶段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更灵活的评价机制,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加强中高职衔接,扣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螺丝

当前虽然中职教育向高职升学的机制平台已经搭建,但两者间的联系并不畅通有序,要加强该体系建设,就必须加强两者间的衔接。

1.专业设置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要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起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①课程体系的衔接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②课程内容的衔接

与高职合作制订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③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④教学模式的衔接

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哪个阶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总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是基础、是蓄水池,抓好中职教育,理顺中高职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