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08 16:14:16

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1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质量提高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7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在日益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方面,需要研究出一些能够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质量的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的实质就是风险控制,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使农村集体经济按照保值增值的原则沿着既定目标发展,并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这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和任务。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发展规律,坚持与时俱进,转变管理理念、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与创新方式,增强发展实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以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质量。

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构架,努力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水平。目前我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实行的是“农村‘三资’委托服务制”管理模式,即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实行代管、“资产”实行监管、“资源”实行协管。为了努力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成本,提高效益,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要加强风险教育,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特别是村干部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实行民主理财,减少举债行为,避免盲目决策,从根本上杜绝财务风险的发生。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人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改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事后核算”做法,坚持“事前参与决策,事中跟踪监控,事后核算总结”的原则,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切实参与集体经济管理,给予其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健康有序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法律法规的约束性和严肃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和减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风险。

二、强化资金管理,开源节流、厉行节约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执行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预决算审批制”,村民议事会、村民主理财小组及村财务负责人,要严格按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权限进行理财管理,努力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

建立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账务处理要及时、准确,做到“五相符”。要保证公开的内容真实、准确、及时,要让全体成员都有知情权、质询权。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得,不得搞特殊化。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管理,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侵占、挪用集体资金,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和资金、资产的安全。各级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要养成严谨的生活作风,以铲除滋生贪污受贿、侵占、挪用公款等腐败现象的温床。

三、推进信息化手段控制,确保财务管理信息的真实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是财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质量、提升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集体经济着重强调对于财务管理系统本身的一种控制,要使用统一的财务处理系统,统一的会计科目与记账方法,使整个农村集体经济的会计问题的处理以及信息的形成能够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避免再次出现以往由于会计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或者是科目混乱等现象,从而提高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质量和水平,增强财务管理质量。

落实农村集体经济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各项责任制度,将各方面协调的运用起来,以确保能够正确的处理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各流程。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的监督、检查以及责任追究方面的制度,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报告制度。通过定期对财务管理的监督检查,核实农村经济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以及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从而促进提高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质量。

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议事会和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监督作用,努力提高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水平,必须要以人为本,致力于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避免因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致使在理财管理中发生经济风险;因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成员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不高造成的客观风险,即操作风险;由于人情关系,监督意识不力,导致农村集体经济资金、资产、资源损失,即管理风险。

总之,要提高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质量,必须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体的财务管理实践过程,从建立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强化农村集体经济资金管理、确保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信息真实、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措施出发,才能够保证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顺利开展,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童云.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0(04).

[2]戴玲娟.浅谈农村集体资产的财务管理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3).

篇2

【关键词】农村改革 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对策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村集体收入差距较大,占经济总量比重小。总体上看,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多数村庄的集体经济收入微薄,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庄占到近一半,低于10万元的占到近60%,高于50万元的占22.6%,高于100万的占16%。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为空壳子,拥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村很少,即使是在拥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村子,其集体经济也是规模不大、效益不佳,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

2.农村集体经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基层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农村基层组织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组织。目前,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空缺”,农村基层组织很难拥有“富裕”的资金来为村民办些诸如修建村道、整治河道、修建文化书屋、修建体育设施等实事,也无力发展诸如免费教育、医疗、保险和各种救济等多项公益和福利事业,也无力从根本上消除由贫富差距拉大而潜伏着的不稳定因素,不能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3.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目前,农村集体发展滞后面临困境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严重匮乏,农村集体经济做不强、做不大;二是基层各级政府重视不够,在政策和金融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持续性;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竞争力不强,人才匮乏,管理、设备、技术严重落后。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可能性分析

1.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基础依然存在。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一些农村在行政村(原生产大队)或自然村(原生产队)的社区范围内,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国目前存在200多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有一些农村没有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实际上履行着部分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农业集体化的制度成果,绝不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羁绊,而是今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组织基础。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不是要改革掉这些集体经济组织,而是通过改革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只有这样,农村改革和发展才能向着邓小平所讲的高水平的集体化方向不断前进。

2.工业化发展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不仅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准备,而且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一,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进程,转移了大量农村人口到城镇就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为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既可以是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成的土地承包大户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来实现。第二,工业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为实现农业集约化、集体化创造了基本物质条件。第三,工业化为农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3.农村改革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现代农民。农村改革30多年来,虽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人才大量流向大中城市,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造就了一批立足农村、发展农村的现代农民:一方面,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了原有的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意识,在市场经济中锻炼和提升了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盘活土地,突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面。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农村经济首先必须盘活土地资源。要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尤其是后备资源的有序流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开发效益。盘活土地资源:一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流转机制。

2.实施规模经营,取得规模经济。市场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要实行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形成了规模生产,实现了产品的批量上市,才能降低农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确保生产效益。现阶段的家庭承包经营,对实施规模化经营虽有一定制约,但规模经营并非无路可走,无章可循。只要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组织千家万户统一发展某一项产业就可以形成区域性的规模发展。要实现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的骨干产业规模经营,逐步走上主导产业的小型大规模发展之路,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带动产业规模经营;二是通过示范样板的辐射带动形成规模化生产;三是通过能人带动形成规模化扩张。

3.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所谓“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经济活动,同时还反映着这个地方的经济风貌。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不但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而且最能体现当地优势特色产品,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发展专业化生产,当地政府部门要给与大力支持,特别是技术支持要跟上,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财力帮助农民开拓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

篇3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集体经济

依照我国宪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经营体制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方式。“三农问题”历来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以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为根本的抓手。我国农村现实条件差距较大,不同地区的农村在基础条件,管理水平和资源要素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发展过程中以本地区的农村实际情况为基础,探讨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对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1.1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行农村改革的重要前提

研究发现,长期以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战斗力不足,创造力有待提升,领导干部之间的凝聚力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在一个较低水平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阶段,难以有效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低下,集体经济领导队伍号召力与领导力有待提升,是制约基层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实现农村基体经济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对于盘活农村地区经济,深化农村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集体经济一方面属于农村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该地区基层党建水平,当地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基本经济,能够为农村改革提供雄厚的财力支持,打下坚实基础。

1.2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下,不同地区应发挥农村的各自优势,实现不同的发展路径。经过多年的乡村振兴实践,一个稳定、持续、健康的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产业壮大的必由之路。没有经济支持和产业支撑,农村集体经济难以发挥在农村发展中的依托和支撑作用。高质量的农村集体经济能够形成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进而实现内外部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对于产业结构优化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实现产业水平提升,规模提升,内部结构优化的良性循环。

1.3集体经济壮大是提升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如何通过提升农民的收入,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问题,也是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本质目标。结合我国现阶段农村、农业、农民现实情况,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结构中的积极因素,是实现农民和农村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能够吸纳就业,直接提升当地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能够实现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提供技术条件,最终实现村民的集体富裕。最后,通过大力大战农村集体经济,能够为农村其他公共事业提供一定的财力和经济支撑,大大降低农民的负担,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除此之外,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能积累财富,为农村地区的公共事业提供财力支持,减轻农民的负担,大幅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2.1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支持政策

在宏观政策的制定层面,首先应制定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法律、政策、制度,针对于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个性化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不同村集体经济成员和定位和职责;其次,细化和完善现有的操作性指导意见,为各类人员提供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最后,通过土地、财政和金融等手段,补足农村集体经济大战的薄弱环节。在土地管理层面,一方面应加强耕地红线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应向土地综合整治给予资源倾斜,在村集体土地的出让领域不与村集体更大的自,保证土地出让合理,合规,合法。在金融保障层面,应依据不同地区发展集体经济的产业化内在要求,在信贷层面予以大力支持,尽可能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在财政层面,应有效整合不同部门之间的支农、惠农资金,做到科学统筹,保证惠农基金发挥最大效能。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优选风险可控,发展前景广阔,领导团队强的优质项目进行补助和贴息等政策支持,保证集体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2.2以农村实际情况为基础,创新发展方式

首先,应深入分析不同地区农村的优势条件,具体包括交通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等优势条件,深入研究所在区域的发展现实情况,在时展的浪潮中融入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向和规划。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争取上级组织的支持的引导,分析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展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重点提升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服务性产业。有条件的地区可借鉴互联网加模式,充分借鉴发达地区发展电子金融和电子商务的经验,注重新经济方式对于农村地区发展的引导作用。其次,在发展中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坚持市场导向,创新现阶段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自发地建立专业合作社,应从信息、技术、生产、销售等多个方面,实行全链条的帮扶。应大胆尝试,高效整合现有资源,采用资产股份化的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2.3深入推动改革,增强经济活力

首先,应从现有资源科学配置入手,改革集体产权制度。重点做好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和耕地的确权工作,全面摸清集体经济的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重点提升现有资源的生产效率,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提升经济效益,实现全体村民增加收入的目标。其次,建立活力更强,流动性更好的产权交易平台。针对于资源禀赋较好,效益不佳的地区,可利用灵活的资产交易平台实现对产权使用权的高效配置,实现村民对集体经济资产的市场化改革。建立科学有序的资产占有、收益分配,抵押担保,继承,有偿退出等产权交易环节,深度挖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在严格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和文件的基础上,借助于产业升级、信贷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教兴国等战略布局,做好政策之间的衔接工作,确保扶持政策能够真正发挥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2.4建立规范有效的农村集体经济监督体系

首先,从加强管理的角度实现集体经济资产的保值增值。不同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应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完善的发展章程,运营规则和内控制度,系统核算固定资产收益和债权债务,建立和完善台账管理制度。为进一步提升和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构建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以集体经济经营状况为依据,开展员工的绩效评定,充分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成员的主动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其次,探索建立适合农村集体经济的现代企业治理架构。在资本运营重大决策方面实行集体决策和领导人负责制,明确内部部门的职权划分,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使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将集体经济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紧密绑定。最后,加强内部审计和财务监督,保证每一笔资金流动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重点处理好债务问题,对历史遗留问题,村集体经济应尽可能做到未来发展不受历史问题的限制。

2.5加强队伍建设

首先,通过科学的程序选拔农村集体经济带头人,充分发挥集体经济负责人的带头一样作用。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旧观念,积极吸纳乐于奉献,管理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加入到领导班子中,发挥不同人员的潜能。对于资源极度匮乏,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可适当的打破身份限制,跨地区的吸引和招纳人才,实现领导班子的优化和提升。其次,开展多领域的跨地区人才交流。积极支持村集体经济领导干部,通过上级领导搭建的各类平台赴外地学习,到其他村进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沟通。与此同时,应有组织的进行继续教育和培养工作,尤其是对经营类领导干部,为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对于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可以在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嘉奖和物质奖励。最后,加强人才引入工作,建立健全有竞争力的人才管理制度。一方面充分发挥土秀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借助于上级部门的优惠政策吸纳专业人才,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力。

3结语

在新时期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一项重点的经济建设工程,同时也关系国际民生,对于解决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不同地区应仅仅在深刻学习领悟中央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探索多种形式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杨长江.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17):46-47.

[2]孙国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3):1.

[3]张彩荣.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财会学习,2020,(08):225-226.

篇4

关键词:我国农村经济 发展现状 对策

一、村经济现状

目前农民对土地掠夺式经营和荒置现象严重,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物质和付出的劳动越来越少。看眼前利益,不做长远规划。看中传统经验,不注重科技运用。农村土地撂荒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隐性撂荒和显性撂荒两种。

农村经济制度不健全,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关系是非市场化的,不是靠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关系自愿形成的结合,而是靠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与行政隶属关系强行结合在一起,农民没有退出的权利,限制了土地的流动,土地流转始终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保障。集体经济是限制发展的的原因之一。农村经济不稳定,发展空间和力度弱。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1、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目前农村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有很高的要求。

1.2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1.3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三 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 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快,农产品生产成上升趋势,由于农业科技跟不上其发展,导致农产品质量低,至使农产品大量积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快速,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当前首要工作。但农业科技投资存在严重不足,使农业科技技术得不到提高。直接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

2 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缺少资金也是主要问题,“农”字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相当突出。由于农业项目投资期较长、收益率偏低,商业银行不愿投资农业领域,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比较窄、职能单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务。因此,导致农业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技术设备落后,更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技术支撑。另外,技术推广制度不健全,导致农业推广项目和科技成果脱节现象严重。

3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现在我国还存在集体经济体质,农村基础设施陈旧,这些实际情况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薄弱、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连干部误工补贴和日常开支都难以解决,更谈不上为民提供服务和发展必要的公益事业,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对财政预算政策采取强硬措施,使资金使用准确到位,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也要不断完善,使农村信贷投入充分发挥。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工作,并疏通好供应渠道,使资金安全、准确投放。资金启动好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其次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也要重视,农产品价格改革后,使得农产品价格得到提高,这样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格局,实现农民收入增加,促使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经济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改变,要不断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业多元化,多种农业资源整合后运用到发展农业经济中,增加农产品产量。调研市场所需求种植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最好方式。

3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现阶段,很多农村已经有规模性农业经营生产的条件,紧接着就要看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来发展好农业生产化。农产品要减小风险就要实施产业化,从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加农业经济效益,是农业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产业化不断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篇5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问题;措施

农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跟上社会形势,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现如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与薄弱环节,例如村干部服务理念不强、等问题,土地权益与“三资”处理问题,农村财务制度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建设,更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阻碍因素。基于此,我们必须要不断创新农村“三资”管理制度,抓好“三资”管理,做好“三资”管理工作,推游夜农村经济建设步伐。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

农村集体三资主要是指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源。“三资”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与稳定,这也是当今我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一大问题。现如今,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也实现了电子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模式,构建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农村财务监管平台、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服务站等。并通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软件实现一体化管理,通过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数据分享,构建乡镇县市一体化的“三资”管理平台,积极开展省级一体化平台对接工作,保障“三资”管理质量,保障农村集体产权流传交易安全,大力遏制农村腐败问题,推动农村建设步伐与和谐稳定。

(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问题

1. 执行力度不强

执行力度不强会严重拖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发展步伐。由于个别村开支不经过“两委”研究,使得很多款项支出出现不合理现象,没有做好开支统计工作,仅凭白条入账,使得库存现金账面较大,但实际现金较少。有些村没有正规的报销凭证,报销制度流程不完整、不规范,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自用自批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由于村干部掌握村民理财公章,严重侵犯了理财小组的权利,甚至一些村干部将集体资产据为己有,严重损害村民利益。

2. 管理范围有待拓展

现如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范围还存在诸多漏洞,管理范围不够全面,只有农村集资资金、房屋固定资产、办公设备管理资料相对完善,忽视了公共性资产,例如乡村医疗、乡村公共广场、乡村学校、配电设备、浇灌设施设备等,这些环节都没有列入农村集体“三资”重点管理项目中,还有农村集体土地、林地、荒地等也没有规划到“三资”重点管理项目中,严重影响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与忽略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再者,村集体“三资”部分产权不清的问题,“三资”管理过于混乱,资产、资金、资源相互混淆。

3. 经济效益不够明显

随着新型的农业技术引进,农村产值与养殖技术逐年提高,农村地区大量的土地资源、房屋资源被大量利用与外租,极大提高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但这些只是个别领域,如果从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分析,农村集中闲置资金的使用率与能源利用率还远不到预设标准,信息化管理还不够完善,局部经济发展较快,但整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4. 合同管理存在漏洞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农村资产外租活动等缺乏合同效应,很多外租活动等都是以口头协议为主,使得外租合同必备要素不齐全,各项条款不够明确,无法起到法律效益,村民的权益与义务无法受到有效保障。还有部分村干部问题,例如收取他人贿赂,与承包商达成不符合法律标准的协议,在开展土地资源招标时,不经过“两委”或村民代表同意,擅自做主,严重影响农村集体资金安全。导致村民承包的土地,荒山、荒滩、集体资产拖欠承包费的问题、无合同或合同到期不退出继续侵占的问题等,严重影响村民利益。

5. 村干部素质无法达到管理标准

由于农村村干部极少有专业会计人员出身,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无法适应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经常会出现一些遗漏与违规问题。虽然每个村委会都设有专门的会计人员,主要负责保障与统计工作,但由于很多农村会计人员都是非会计专业,加上工作态度问题,使得财务支出与收入无法及时入账,无法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质量。还有部分村干部利用自身的职权,伙同部分村干部或村民长期侵占三资资源;村干部利用“三资”为人,拉取选票等问题。

二、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质量的主要手段

(一)统一管理思想,提高认识程度

为了保障“三资”管理质量,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服务第一”、“群众第一”的思想观念。上级党委、政府要做好决策工作,进而获取广大民众的支持与信任,让群众参与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来。此外,要从全局观认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加强管理人员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

(二)积极开展“三资”排查,摸清底数

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集中排查清理。排查包括清产核资、登记、纠错、核实、公示和建章立制。通过排查核实活动,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形成农村“三资”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盘活壮大了农村集体资产,推动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三)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定位

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必须要加强集体“三资”的监管工作,这也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前提与基础,强化各个部门的工作能力与协作力度,不断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质量,推动农村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村级财务管理达到了“六个统一”即统一资金管理、统一会计核算、统一财务制度、统一财务公开、统一票据管理、统一档案管理。将农村集体“三资”经济活动进行归档,为后续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四)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完善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财务收入管理、财务支出管理、财务预算、资金周期预算、财务公开披露管理等;构建集体资金双代管模式,实行农村财务“双代管”后,农村财务管理质量不断提高,经过镇一级经管站不断努力,“三资”集体管理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仅减轻了干部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完善了集体“三资”机构。“双代管”工作大大降低了村会计工作压力,解决了因资料不全等原因引起的济纠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资产管理中,必须要做好资产清查制度、资产评估制度、资产承包制度、资产台账制度等,充分发挥集体“三资”管理制度。通过完善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制度,进而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管理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五)加强“三资”管理指导工作,发挥法律效益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必须要有法律的依托,乡镇一级经管站需要以法律的角度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指导工作,精准把握委托权限,保障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与村民利益的内在联系。根据不同地区的改革进程,不断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心,保障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要不断完善管理流程,保障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六)强化管理,保障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落实

乡镇一级经管站部门人员需要走进农村,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指导工作与调研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三资”管理检查。根据管理现状制定相应的岗位标准,并完善“三资”管理考核体系。此外,要发挥调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积极作用,保障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能够顺利开展。加强村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经济活动的透明性;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工作,保障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发展步伐;保障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落实,构建重大事项审查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实施全民监督,如果发现管理人员存在违纪违法行为,要立即通报给监察部门;强化组织领导工作,细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内容,保障“三资”管理的全面性。

三、结语

随着农村发展不断推进,我国农村也由农业生产转变为新型“三资”管理模式,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推动力。但如今我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例如会计人员素质较低、现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经济发展不均衡等,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乡镇一级经管站的指导力度、提高法律效益、构建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水平,进而保障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质量,保障我国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应仙.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集体 “三资”管理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2).

[2]张磊.农村集体三资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3.

[3]赵静.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焦点问题与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3(S1).

篇6

【关键词】村级集体经济;农业产业化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村庄环境整治,以及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等都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实践证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物质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和各类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能够有效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优化和完善“统”的服务功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变革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和发展统一经营的迫切需要。

其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凡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推进的速度就快,农村面貌发生的变化就大,农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就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高。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了,才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最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大力实施“五基本”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工作条件,激发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因此,村级集体经济构成了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一,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建立起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按照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集约经营;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全部纳入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轨道,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发达的高效益产业。

第二,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农业集约化的合理选择。我国农业仍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一方面人均资源相对紧缺,另一方面资源浪费相当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三,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农业产业化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农业产业化给广大农民找到了一条有效的增收渠道,农民可以分享产业化经营的利益,也可以从农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中获取务工收入。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带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第四,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是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三者紧密相关,彼此互动,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互相分割的局面,形成城乡经济有机融合的经济格局。

第五,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培育主导产业,能够有效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主导产业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具有较强产业关联性,且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选择和培植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方略。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产生激活效应、乘数效应和升级效应,带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业产业化集聚力量

第一,在做活土地文章上下功夫,合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产。发展集体经济,必须做活土地文章,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特色优势,迎合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使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

第二,在加强管理上下功夫,提高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要进行制度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的经I管理模式,建立严格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确保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集体经济的管理。二是在集体经济的具体经营上,要通过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登记、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清理村级不良债务的工作;要采用与集体经济管理主体素质较低相适应的经营方式。三是坚持村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加强对集体经济经营的监督。

篇7

影响作用,借以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 城镇化 建议

一、正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内涵是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前提

我国有两千多个县(市),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单位,也是行政区划界定的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和特定的共同内涵,只有正确把握它的内涵,才能避免认识上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偏差。县域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1、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县域经济是城乡工农产业的连接点,它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规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模式,建立工农业协调发展(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乡共同繁荣(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富县裕民,这是县域经济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

2、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1)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县域经济在战略目标的制定、资源配置、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利益分配等方面要服从国民经济的全局,不能变成“独立王国”。

(2)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工农业协调发展既包括县域整个工业同农业协调发展,又包括县城工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标志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协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同步调整,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工业企业规模与农户经营规模同时扩大,企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工农业产品实行等价交换,工农业利益分配合理。

(3)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过去由于工农、城乡分离的体制障碍,致使我国城镇化水平滞后,城市与农村差距日益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快,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大,产业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工农业、城乡发展互进互促的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城市的发展有赖农村支撑,农村的发展有赖城市推动。因此,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要站在城乡统筹的高度,把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进程、农村与城市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要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展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采取资源置换资本、招商引资等措施,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是其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时,第一次明确指出“壮大县域经济”。这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城镇化的建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两者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城乡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

1、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不仅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县域工业化进程,而且有利于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农村城镇化增强增长极的极化作用,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农村城镇化通过工业化使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将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具备条件的乡村农民转入城镇就业、定居和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相对集中,从而使城镇规模扩大,这是城镇极化作用的结果。极化作用使城镇周围的乡村以及县域的集镇和乡村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导致人口、资本、资源向城镇集聚。同时,乡村农业人口减少,为乡村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的资本和技术集约程度创造了必要条件。另外,增长极的扩散作用会使城镇经济中的信息、资本、产品、技术等向乡村和集镇转移。因此,推进城镇化,既有力地促进着本城镇经济增长,又带动着县域其他乡村和集镇经济发展。

第二,农村城镇化形成的集聚效应使县域工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农村城镇不但具有工业集中度高、流通效率高、经济效率高的规模优势,与农村其他地域相比,等量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益,而且能通过规模效益使经济量更快地聚集,以更高的产出率发展。

第三,农村城镇化促进县域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县域经济的巨大动力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能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量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尽管我国农村居民占70%,但消费量不到城镇居民消费量的50%。在县域内,如果有20%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新增加的城镇居民将使县域消费总需求增加近20%。农村城镇化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消费方式、消费量的变化,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农村城镇化使人们的观念更新加速。农村城镇是信息中心,汇集了各种文化、技术、科学发展等社会进步的成果。这些成果为人们认识新事物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新事物的不断接受和认识,推进人的观念更新,从而推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提高县域人口的素质。

2、县域经济对城镇化的影响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首先表现的是非农产业的发展。只有非农产业的发展才能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的职业和居住地的转移。而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农业为其提供粮食、原材料、工业品市场等。因此,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依赖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即县域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一,县域农业的发展对农村城镇化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持作用。首先,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的资金并不多,而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农村城镇是一个非农产业的集合体,非农产业所需的资金大部分是通过金融市场直接或间接地从农业中转移过来的。没有农业的发展,非农产业也难以发展。其次,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员所需的粮食完全由农业供给。最后,非农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农村这个广大的市场来消费。

第二,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和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工业生产必然走向城镇集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这是城镇的性质和工业生产的性质决定的。城镇化进程是资源和经济要素的重新配置过程。工业经济是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需要集中于一定的地域。一方面,大工业是一种有高度协作性的共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一定地域的集中;另一方面,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情况下,生产的集中必然带来居住的集中。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也加速城镇化进程,而农村工业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后续动力。由于县域农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化经营成为可能。县域工业水平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提供的生产性和生活性的配套服务不断增多,第三产业会迅速崛起,这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城镇化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科学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科学的规划,城镇化建设就会无章可循。首先,必须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保障规划的严肃性,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城镇化的各项建设,避免走“城镇化建设遍地开花”的老路。其次,规划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人口规模等因素,遵循市场规律,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科学确立城镇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对城镇的数量布局和规模的把握等,一定要合理、严谨。再次,要注重规划的适度性、协调性。最后,规划制定前要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规划一经确立,就要严格执行,要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不能因人事变动而改变规划。

2、改革并完善各项体制,为县域城镇化创造软环境

在目前情况下,优化制度和政策环境,对推动我国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改革户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到小城镇的各种经济成分和用工形式,尽快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体,由政府、企业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从而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废除或终止那些不利于农民进城的制度规定,允许进镇的农民保留其农村承包地的使用权或将其使用权有偿转让。深化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改革,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打破地区壁垒,实行兼并联合,使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相一致,将是促进县域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实行兼并联合,富村联合穷村,强企业兼并弱村,实现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的有机协作,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集聚功能

政府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示范效用和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建设资金来源多渠道,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高平台。一方面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能源约束问题;另一方面在城镇群基础设施规划中,努力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以适应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需要。城市交通要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和功能布局,加快建设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4、树立经营城镇的科学理念,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营城镇就是把城镇的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达到优化和增值的目的,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经营城镇的基本手段是通过要素市场化,将城镇的各种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资源转化为城镇发展的要素资本,既搞好城镇经济建设又着力推动城镇生态建设。重点建设完善的城镇环境监测体系,打造科技支撑的美丽城镇,以城镇及城镇经济的良性发展为动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李永周:进一步优化农村城镇化的战略对策[J].中国人口科学,2000(3).

[2] 安徽省人大财经委课题组:建立健康稳定的县级财政[J].经济研究参考,2006(62).

[3] 杨荫凯:我国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况与发展思路[EB/OL].中国经济网,2005-12-01.

篇8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日益增长的今天,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依然很落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低下,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要追究其深层次原因,就要深入了解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在,从而分析出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我国处于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当前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有56%的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全局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如何才能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1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现状

我国农村的经济在60年代以来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民主义的过渡时期,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第二阶段,这期间弄寻经济发展因受到的影响而停滞不前;第三阶段也就是改革开放到现在,生产了的提高使农村经济上了一大台阶,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生活逐渐走向小康化。目前,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农村的发展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1.1 农产品质量跟不上,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发展技术滞后,生产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准下,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2 对生产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资金和科技不足的限制,且建设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1.3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集体经济意识薄弱,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导致不平衡发展。

1.4 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农村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农业科学技术,只能以传统的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植一些玉米、高粱等普通粮食作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和文明素质的提高。

1.5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电力、通讯、运输、环保、供排水等设施短缺,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尽管“十五”以来对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对农田水利投入仍显不足。

2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近几年,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村进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要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在现有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发展状况推动农村经济的进步。

2.1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在资金投让方面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疏通供应渠道,启动农村经济的资金。同时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要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及渠道。使原来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转变,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2.3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2.4 集体化经济有利于集中资源优势,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由于大部分乡村对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没有大的举措,群众缺乏市场意识,把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视为唯一的增收渠道,集体化经济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建立集体规划,公共管理,把科学发展观和农村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济。使农村由农业向新型工业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进步创造条件。

2.5 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产品技术能力的培训,通过对农民素质、知识的提高,从而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创新、经营、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智力支撑。

3 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由于我国现在贫富差距相当大,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全局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

[2]田向利.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4.

[3]江小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王文隆,泉州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建设;

篇9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

农村集体三资主要是指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源。“三资”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与稳定,这也是当今我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一大问题。现如今,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也实现了电子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模式,构建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农村财务监管平台、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服务站等。并通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软件实现一体化管理,通过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数据分享,构建乡镇县市一体化的“三资”管理平台,积极开展省级一体化平台对接工作,保障“三资”管理质量,保障农村集体产权流传交易安全,大力遏制农村腐败问题,推动农村建设步伐与和谐稳定。

(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问题

1. 执行力度不强

执行力度不强会严重拖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发展步伐。由于个别村开支不经过“两委”研究,使得很多款项支出出现不合理现象,没有做好开支统计工作,仅凭白条入账,使得库存现金账面较大,但实际现金较少。有些村没有正规的报销凭证,报销制度流程不完整、不规范,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自用自批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由于村干部掌握村民理财公章,严重侵犯了理财小组的权利,甚至一些村干部将集体资产据为己有,严重损害村民利益。

2. 管理范围有待拓展

现如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范围还存在诸多漏洞,管理范围不够全面,只有农村集资资金、房屋固定资产、办公设备管理资料相对完善,忽视了公共性资产,例如乡村医疗、乡村公共广场、乡村学校、配电设备、浇灌设施设备等,这些环节都没有列入农村集体“三资”重点管理项目中,还有农村集体土地、林地、荒地等也没有规划到“三资”重点管理项目中,严重影响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与忽略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再者,村集体“三资”部分产权不清的问题,“三资”管理过于混乱,资产、资金、资源相互混淆。

3. 经济效益不够明显

随着新型的农业技术引进,农村产值与养殖技术逐年提高,农村地区大量的土地资源、房屋资源被大量利用与外租,极大提高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但这些只是个别领域,如果从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分析,农村集中闲置资金的使用率与能源利用率还远不到预设标准,信息化管理还不够完善,局部经济发展较快,但整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4. 合同管理存在漏洞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农村资产外租活动等缺乏合同效应,很多外租活动等都是以口头协议为主,使得外租合同必备要素不齐全,各项条款不够明确,无法起到法律效益,村民的权益与义务无法受到有效保障。还有部分村干部问题,例如收取他人贿赂,与承包商达成不符合法律标准的协议,在开展土地资源招标时,不经过“两委”或村民代表同意,擅自做主,严重影响农村集体资金安全。导致村民承包的土地,荒山、荒滩、集体资产拖欠承包费的问题、无合同或合同到期不退出继续侵占的问题等,严重影响村民利益。

5. 村干部素质无法达到管理标准

由于农村村干部极少有专业会计人员出身,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无法适应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经常会出现一些遗漏与违规问题。虽然每个村委会都设有专门的会计人员,主要负责保障与统计工作,但由于很多农村会计人员都是非会计专业,加上工作态度问题,使得财务支出与收入无法及时入账,无法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质量。还有部分村干部利用自身的职权,伙同部分村干部或村民长期侵占三资资源;村干部利用“三资”为人,拉取选票等问题。

二、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质量的主要手段

(一)统一管理思想,提高认识程度

为了保障“三资”管理质量,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服务第一”、“群众第一”的思想观念。上级党委、政府要做好决策工作,进而获取广大民众的支持与信任,让群众参与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来。此外,要从全局观认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加强管理人员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

(二)积极开展“三资”排查,摸清底数

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集中排查清理。排查包括清产核资、登记、纠错、核实、公示和建章立制。通过排查核实活动,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形成农村“三资”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盘活壮大了农村集体资产,推动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三)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定位

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必须要加强集体“三资”的监管工作,这也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前提与基础,强化各个部门的工作能力与协作力度,不断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质量,推动农村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村级财务管理达到了“六个统一”即统一资金管理、统一会计核算、统一财务制度、统一财务公开、统一票据管理、统一档案管理。将农村集体“三资”经济活动进行归档,为后续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四)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完善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财务收入管理、财务支出管理、财务预算、资金周期预算、财务公开披露管理等;构建集体资金双代管模式,实行农村财务“双代管”后,农村财务管理质量不断提高,经过镇一级经管站不断努力,“三资”集体管理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仅减轻了干部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完善了集体“三资”机构。“双代管”工作大大降低了村会计工作压力,解决了因资料不全等原因引起的?济纠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资产管理中,必须要做好资产清查制度、资产评估制度、资产承包制度、资产台账制度等,充分发挥集体“三资”管理制度。通过完善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制度,进而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管理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五)加强“三资”管理指导工作,发挥法律效益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必须要有法律的依托,乡镇一级经管站需要以法律的角度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指导工作,精准把握委托代理权限,保障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与村民利益的内在联系。根据不同地区的改革进程,不断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心,保障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要不断完善管理流程,保障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六)强化管理,保障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落实

乡镇一级经管站部门人员需要走进农村,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指导工作与调研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三资”管理检查。根据管理现状制定相应的岗位标准,并完善“三资”管理考核体系。此外,要发挥调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积极作用,保障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能够顺利开展。加强村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经济活动的透明性;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工作,保障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发展步伐;保障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落实,构建重大事项审查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实施全民监督,如果发现管理人员存在违纪违法行为,要立即通报给监察部门;强化组织领导工作,细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内容,保障“三资”管理的全面性。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现代农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依据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等状况而有重点的展开,不是把所有村庄都建设成新农村,而是把那些有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潜力的村庄建设成为新农村。同时,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着重培养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即培育“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的载体,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内涵及特征

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载体涉及的范围,可分为狭义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和广义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狭义载体主要是指产业化,即建设“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广义的载体包括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切手段。总之,能为农村人口提供持续、稳定的合法收入来源的都可以纳入广义载体的范围。本文所指的载体是狭义载体。

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其他方式相比,农村经济发展载体是通过整合农村、农业资源,挖掘农村、农业发展潜力,培育农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经济发展载体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在农村经济发展主体方面,强调农民及其它社会力量的参与性。通过“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载体的建设,不断拉长农业生产链条,将农、工、商、贸连为一体。一方面切实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找到可靠依托,增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连接起来,可有效调动社会力量来参与农村经济发展。

第二,在农村经济发展内容方面,强调农民、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载体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问题。通过载体的建设,一是可延长农业生产的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农民面临的风险,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加速农业的工业化进程,带动基础设施、农民素质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城镇化。

第三,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方面,强调农村、农业发展的梯次性。“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载体的建设,体现了梯次开发的建设思路:一是要求各地区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来寻求具有开发潜力的产品。二是以产品为载体,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等建立产品生产、包装、运输企业。三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发展逐渐成熟。四是当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时,将会引起周边同类产业企业和相关联、相配套企业的集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

二、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关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即实现“五新”: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提倡新风尚,乡村风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形成新机制。而建设“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则是实现“五新”目标的关键。第一,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载体建设的核心是产业化,通过开发农产品,扶持农业企业,特别是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将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使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环节连为一体,则有利于农村生产力新的格局的形成和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既可开发有市场前景的农业产品,又可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纽带,可增强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和转化能力,提高农民学习科技、推广技术的积极性;以农产品为纽带形成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售后服务等一条龙农业生产体系,可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步伐。同时,基于成本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建设“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更有利于推广节约型技术,发展循环农业。

第二,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可为农民增收提供稳定可靠的渠道,确保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加工成附加值高的产品,并建立产品的供销渠道,将生产与市场连接起来,为农民生产提供持续稳定的需求,则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收益。农产品加工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将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拓展农业就业空间,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伴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消费环境、农民的消费结构将会不断优化,农民的消费观念也会不断转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第三,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为塑造新型农民打造了平台,有利于形成文明乡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倡导文明、进步的乡村新风尚是建设“文明乡风”的本质要求和突出特征。通过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以产品和企业为桥梁,将农民生产、生活与整个市场连接起来,使农民可有更多机会接受现代文明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的熏陶;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生产必须面向市场,而市场的灵活性、竞争性可不断激励农民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学习,加强先进生产技术的学习。同时,伴随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以及由其带来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将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和培训,为农民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第四,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改变乡村面貌。“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过程,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一是载体建设过程,可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结构的优化,使更多的先进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农业发展也将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进而促进农业的工业化进程。二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有一定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与之配套,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和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的建设。此外,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将吸引更多资源,尤其是劳动力集聚,会极大促进当地城镇化进程,促进乡村面貌的新变化。

第五,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将促使乡村治理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首先,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不断提高。其次,在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农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将为农民生产经营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关系。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则是建立“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第一,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供销生产链条,可有效促使现代工业及其技术全面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将为农民树立现代市场经济理念、运用现代管理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第三,对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为建立现代农业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经济效益。第四,产品、企业、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体系在农业发展中作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第五,农业企业的发展将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可见,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农村经济发展载体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的途径

第一,以产业化为核心,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建立和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集群。一是按照“一县一主业,一乡一名品”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地实际,围绕特色建基地(园区),通过不断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园区)建设,培育优势农产品,带动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二是通过龙头带动,使各生产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三是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体系,成立各种专业协会,引导农民从“小家庭”走向“大市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二,以产业化为核心,合理调整村镇规划布局。按照“县城——中心镇——大村”的布局思路,结合产业发展、人口状况、交通地理位置等因素,在合理确定县城发展规划,拉大县城框架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县域内的乡镇结构,选择具有发展企业的重点乡镇所在地进行建设。同时,重新调整村庄布局。特别是加快落后地区农村的搬迁步伐,实行并村联组,重点建设大村,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的农民居住户;加快县域内重点乡镇的建设步伐,使农村村庄规划与县城、中心镇的规划相衔接;提高农村与城市、集镇的关联度,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城、镇、村梯次布局。

第三,以产业化为核心,调整农村学校结构与布局,教育适当向城镇集中。为解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提高农村教学质量,适应农村产业化的要求,通过政府补贴,使农村教育布局向城镇集中。并实现以下目标:一是调整学校地域布局,通过政府的“三免一补”政策,集中力量在乡镇所在地办小学,在县城办初中,在地级市办高中,农村一般不要办学校。二是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产业化。

篇11

三农问题是什么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具体来讲:

农业问题,是发展农业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和农产品质量(包括质量安全)。

农村问题,是农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也包括两个方面: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农民问题,是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同样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各种社会权利。

那么,我们知道了三农问题是什么,在乡村振兴中三农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一、转变发展观念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发展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

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二、加快改型进程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协调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这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当前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的重要时期。

三、壮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

为了发展和加强村一级的集体经济力量,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盘活存量资产。

要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发展区域,首先要考虑的是集体经济原始资产的积累,并将其转化为扩大规模。盘活闲置存量资产,对集体原有闲置的办公楼、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通过整修或翻建,存量资产的利用率,培育、可持续收入来源。

2、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土地是农村集体资产中最重要的资源。在农村集体化进程中,要全面清查村级土地和住房资产,积极开展宅基地和农用地整理,增加有效土地利用面积,扩大集体资源经营空间。

3、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从全国各富村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有强大的集体经济,即村办集体企业和第三产业。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农村第一富裕的重要条件。

农村实行集体化以后,参加集体劳动的毕竟是少数,还有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解决,为此集体一方面要鼓励、引导一部分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农民外出打工或经商,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让农民就地务工,走“亦工亦农、工农并举”的道路。

4、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集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山地开发,绿化,生态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并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大支持资金。

四、完善惠农政策

随着国家财政资源的不断增加,国家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2004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一些优惠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加强组织建设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坚持用人标准,反映时代要求,大大提高领导班子的素质,形成年龄层次的阶梯式安排,知识和专业结构明显提高。

2、切实推进基层民主。把决策、管理、监督等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规范村务、财务公开。这方面的关键是要强调村干部“领头雁”的作用。村干部作用的关键是掌握发挥作用的基本技能,包括知识和领导技能。

篇12

我区现有行政村29个,农业人口38916人,蔬菜面积10800亩,粮食面积9500亩,水产养殖面积8800亩,果园2200亩,茶园3100亩,一、二、三产企业600多家。2002年全区村级企业完成工业销售7.4亿元,同比增长28.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260元,同比增长4.93%;村级经济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78亿元,同比增长19%,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6%,村级经济作为我区五大经济之一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当前,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重点加强了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建设。蒋乔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嶂山水蜜桃生产示范基地等10个农业特色示范基地及五洲山茶场、蔬菜种子公司等3个龙头企业已初具规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主动与万方超市、牛奶公司等单位合作,订立购销协议,通过“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同时,大力培植各类专业协会,实施品牌战略。先后组建了七里甸葡萄协会、蒋乔嶂山水蜜桃协会、金江水产协会、蒋乔蔬菜协会和官塘园艺协会等5个专业协会,已注册“万祥”、“润星”、“润绿”等9个农业品种商标,其中“五洲”、“彭公”牌茶叶,“润农”牌番茄已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定,“惊春灵芽”和“五峰迎春”先后获省级、国家级名茶评比一等奖。特色水产养殖进一步发展,异育银鲫、青虾、鳜鱼、南方大口鲶等名优产品的养殖比例不断扩大。

二是发展领域向纵深方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已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农业经济,二是广泛涉足一、二、三产,向各种领域纵深发展。一产方面,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目前已建成8个区级科技示范园,50户科技示范户,发展了应时鲜果、茶叶、蔬菜种子等6个产业化项目。二产方面,重点发展机械、建材、服装、工艺品和电子等产业,生产的数控机床、锻压机床、磁性材料、通讯器材、电碳制品、环保设备等产品已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三产方面,在进一步巩固零售商业、小商品、餐饮、修理等服务行业的基础上,向交易市场、房地产开发、家具装饰等行业延伸,并使其成为村级经济三产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是私营个体经济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区相继出台了多种鼓励私个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私个经济的扶持力度,私营个体经济的竞争优势日渐显露,成为我区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补充。各镇、村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地域优势,抓住农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培植了东亚碳素厂、江东铸造厂、光华锅炉厂、新光明大酒店等一批规模私个企业。这些企业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严格管理,注重创新,重视人才,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稳步提高。目前我区现有村级私营企业450多家,占全区私营企业总数的72%;个体工商户2900多家,占全区个体工商户的49%。

二、我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几年来,我区农村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跨越发展,富民强区”的总目标,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实施“富民强村”战略,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扎实开展“五好村”、“五好示范村”创建活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在巩固前几年创建成果的基础上,2002年区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下发了新一轮《“五好村”、“五好示范村”评比考核细则》,提高创建标准,加大创建力度,进一步提升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重点从选准配强村干部队伍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村级领导班子结构,提高村级领导班子抓经济工作的能力。采取镇机关下派、企事业单位交流、邻村调配等形式,多渠道选配村干部,重点抓好“领头雁”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富有朝气和活力、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全部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5岁以下的占77%,大专以上文化的达70%。全区建立了一支常数为150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村干部管理更加规范。近两年来,全区先后涌现出黎明村、韦岗村、四圩村等5个年纯收入超80万元的“五好示范村”和10个年纯收入超30万元的“五好村”。

2、大力整顿扶持经济薄弱村,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98年以来,我区对经济薄弱村采取“一定三帮”的措施,由一名区领导亲自挂帅,一名部门领导定点负责,带领3个部门与帮扶村“结对”挂钩,努力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一是强素质,优化班子结构。几年来,共调整了5个经济薄弱村的领导班子,使一批有脱贫致富信心,有开拓进取精神,奉献意识强,懂经营、善管理的中青年骨干,走上了村领导岗位。每年在区委党校或无锡“全国乡镇企业家培训中心”进行为期7-10天的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使村级集体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二是寻项目,培植经济增长点。区定点领导和区级机关部门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召开了蒋乔镇马山村等12个现场办公会,开展了“寻项目、筹资金”活动,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投入资金30多万元,解决问题120多个,先后培植了蒋乔镇嶂山村白花桃园、官塘桥镇秀山村高标准茶园等农业发展项目;帮助官塘桥镇平山村、开发区蒋家门村兴建门面房40间;盘活了蒋乔镇马山村的砖瓦厂等闲置资产,为经济薄弱村的早日脱贫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1年,全区6个经济薄弱村已彻底脱贫。

3、积极推进“科技致富示范园”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提高村党支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为重点,将培植符合产业化要求、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技致富示范园”作为村级经济新的增长点,按照“多形式组建、分渠道筹资、灵活性经营、特色化发展”的思路,通过“送出去”(组织40多名农技人员、党员干部种植、养殖大户,到扬州大学农学院培训)和“请进来”(邀请专家教授现场授课)、召开农业“科技致富示范园”建设推进会和现场观摩交流会,大力推进“科技致富示范园”建设。全区80%的农业村建立了村级“科技致富示范园”,6个达到区级以上“科技致富示范园”的标准,150多名党员干部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已有1000多户农民被引上了致富之路。

4、大力清理村级债权,化解村级债务,为村级集体经济减负。一是集中力量清收债权。全面清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代垫代缴应由农民承担的各类税费及个人借用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等所形成的债权,采取逐户核实、与农户落实偿还协议和签订还款计划的方式,予以催缴和清收;严格按照企业改制协议,加大企业改制回收资金的力度,加大企业各项上缴资金和借款以及其它承包关系所形成的承包上缴款的清收力度。二是筹集资金化解债务。把偿还村民小组和群众的征用土地补偿款及欠村组干部的报酬作为化解重点,对数额较大,一时难以全部兑现的,及时制定还款计划。在偿还债务上坚持先偿还农户债务,再偿还其它债务;先偿还群众债务,再偿还干部债务;先偿还个人债务,再偿还集体债务;先偿还村内债务,再偿还村外债务。截止2002年底,全区村级债权总额771.38万元,化债率达81.80%,债务总额1260.53万元,化债率达73.64%。

三、当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虽然比较快速,但是也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政策扶持不到位。由于受体制所限,我区在土地、规划等方面没有审批权限,一些村虽然地处城郊交通干道边缘,具有发展工业经济的独特优势,但发展工业项目却十分困难,许多投资者在了解土地价格后纷纷打起“退堂鼓”。二是一些村债务较重,发展资金比较匮乏。由于兴办集体企业、兴办公益事业、拖部报酬等历史原因,我区一些村负债情况还比较严重,加之银行信贷制度改革后对企业信用顾虑多,存在惜贷现象,贷款手续繁多,审查苛刻,导致一些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下降。目前我区村级企业发展筹集的资金60%以上靠自我积累,30%的资金通过其他渠道筹集,银行贷款不到10%。过多的非正规渠道融资不仅增加了融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融资风险和社会不安定因素。三是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由于用人机制不健全和经济条件等原因,造成我区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农村专业经纪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比较缺乏。四是少数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比较薄弱。主要是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两手抓的自觉性,造成村级三个文明建设发展迟缓。

四、对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和实际问题,我们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切实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1、优化配置,实施人才强村战略,锻造一批领航起飞的“领头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干部人才尤为重要。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干部人才队伍。

首先,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农村党员干部,凝心聚力谋发展、奔小康。通过深入开展“星期六读书日”、“读书与实践”活动,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新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等形式,加强调查研究,围绕村级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确定主题进行交流研讨;围绕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举行高层次的专家讲座,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拓展村干部培训渠道和内容,提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积极实施村干部素质教育“双百”工程,采取学历进修、实用技术培训、定期轮训等措施,通过与上海大学、扬州大学、无锡全国乡镇企业家培训中心以及周边高校联合办学,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知识为重点,更新知识结构,使村干部100%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掌握1-2门实用技术,村党支部书记100%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不断提升引领农村经济冲刺起飞的本领。

第三,全面推行村干部公职化管理,选贤任能,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由镇劳动服务站和村干部签订劳动合同,推行公职化管理,实行定期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并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增强村干部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按照“年龄调轻、结构调优、知识调高”的要求,选拔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村级班子。采取公开招聘、异村交流、村企互兼、下派任职等形式,拓宽选人用人渠道。

2、依托城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收支平衡。

首先,以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契机,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借镇江大力改造公共基础设施、扩大城市版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机会,充分利用身处城郊结合部的优势,推动农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以创建“五好村”、“五好示范村”为载体,积极启动农村党组织建设“1011”工程。通过2-3年的努力,在全区培植10个税收在200万元以上、经济纯收入在60万元以上的“五好示范村”,消灭经济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培养100名率先致富的党员干部带头人,带动1000个农村家庭建成小康示范户。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发展新型城郊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要求,着重发展优质应时鲜果产业、无公害蔬菜产业、特色水产业、优质畜禽产业、优质茶叶产业和蔬菜种子产业。二要推进农业科技化。继续实施好三项更新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科技致富示范园建设,抓好“十园百户万亩”工程。三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检测标准和统一产品标示。四要推进农业市场化。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市场信息搜集利用,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积极发展专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组办、领办、合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当经纪人。五是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以骨干企业或营销大户为主成立行业协会,健全职能。通过行业协会,制定本地区农产品的规格和标准,协调产量安排,避免恶性竞争,扩大订单农业的覆盖面,提高履约率,稳定农产品购销渠道。对外宣传产品,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促进产销衔接。预测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降低农业经营风险,保护协会成员的利益。

其次,以企业改制为基础,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一要抓住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吸纳民资和外资,充分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做大做强,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私营个体企业,将小、微、亏集体企业以多种形式出售转让给个人经营,集体企业闲置的厂房、生产设备等可以出售或租赁给私营个体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三要走以农兴工的路子,结合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工业部门。

第三,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快速发展城市近郊农村服务业。一要加快专业特色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巩固和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二要积极开拓农村商品零售市场和生产资料销售市场,采取联购分销、联销经营等形式,增加农村商业网点建设,采取送货下乡等方式扩大农村市场的销售比重。三要发展仓储流通业。借助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选择交通便捷、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中的优势地段发展仓储流通业,建设大型物流中心。

3、狠抓环境建设,为富民强村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首先,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围绕“优化环境、提升功能、注重创新、突出特色”的要求,合理制定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村组道路建设、自来水入户、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营造招商引资的一流载体。

其次,积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优化投资软环境。要按照WTO的要求,改革登记注册办法,降低市场门槛,简化办事手续,取消许可控制,改行政审批方式为市场监督方式。进一步加大清费治乱力度,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建立监督举报机制。

篇13

关键词:集体经济;共同富裕;收入分配;精神文明

党的十报告把“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之一,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然而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九曲蒋家村通过走集体经济的道路实现共同富裕。

一、九曲蒋家村概况

九曲蒋家村位于山东省招远市东北部,群山环绕,距离县城20公里,要进到村里,需要经过九道山涧、十八道弯,当地人称为“九曲十八弯”。全村280户,800人口,山峦4600亩,耕地200亩,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村庄。21世纪前,九曲蒋家人始终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贫苦日子。21世纪以来,通过开办村集体企业,走集体经济的道路,该村也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中国黄金第一村”、“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单位”、“全国十大名村(居)”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农村率先实现“共同富裕”的典范。

二、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九曲蒋家村的共同富裕源于该村集体经济的构建,进入21世纪以来,该村创办的村办企业“春雨集团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下辖15个分公司,拥有5100个员工,集团总资产达35亿元,经济总收入超过24亿元的国家级民营企业。

(一)村企合一、多元经营,拓宽共同富裕之路

2001年,九曲蒋家村将全村被个人承包的黄金矿产资源都收归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统一管理,统一经营,这一举措,为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使集体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壮大,该村制定了“以金兴村、二次创业、以金兴企、多元并举”的战略目标,先后建立了春雨食品有限公司、家纺公司、建筑公司、物资公司等子公司,斥巨资建立了融休闲娱乐会议为一体的“春雨滨海度假村”。截至2012年,春雨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15家子公司的多元化集团公司。

为了真正让集体企业惠及每位村民,春雨集团并未单设领导班子,而是走了党政企三位一体、政企合一的路子。在管理体制上,该村村企合一,统分结合。村党组织“一把手”和村委“一把手”一人兼任。在村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党务、村务和企业分工负责制,“三马共拉一套车”;资金的管理与支配,实行“统一调配,分灶吃饭,独立核算”;对干部的管理与使用,实行统一考察,统一调配,分条块管理与使用。在分配制度上,打破过去的“吃大锅饭”的模式,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下保底、上不封顶’”的分配原则,从机制和体制上为走共同富裕之路提供了保障,也为有能力的村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有效地调动了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

(二)注重科技和人才应用,加快共同富裕步伐

1. 注重科技应用

把私人矿井收归集体所有以后,该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所属矿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测量,在专家的协助下对采矿进行科学规划,制订了科学的开采方案。

在春雨集团进军粉丝产业之前,招远粉丝就已远近闻名,生产技术也已经相当成熟,各家生产质量相差无几。但春雨集团投产粉丝生产时坚持高水准、高起点,花巨资引进了现代化的粉丝生产流水线和冷冻烘干成型流水线,利用优质原材料,经现代科学生产工艺加工,最终生产出在色泽、外形、口感上均为上乘的“金雨”粉丝。投产仅10个月便通过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在招远60多家粉丝行业中脱颖而出,年销售收入560万元,出口创汇60多万美元。公司产品质量与国际产品质量标准全面接轨,获得了国际食品监督检查权威机构和中国国家质量监督局联合颁发的《食品质量合格证》,这是国内食品行业第三个获此殊荣的单位。

在国内家纺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春雨家纺能在国内迅速开拓杭州、威海等市场,在投产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跨出国门远销国外,其主要的原因是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瑞士苏拉机6台,日本平冈机6台。高档次的设备再加上高素质技术人员对国外先进生产工艺的快速吸收,使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都远远高于国内同类厂家。

春雨电力电子有限公司虽然只是一个为集团提供服务为主的小型公司,但公司自2006年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科技兴厂,以质求胜”的发展思路。该公司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开发新品5种,改造升级旧产品6种。其中在黄金矿业公司建设3000吨选矿厂时,该公司研发制作的圆磨软启动器及稀油站连锁控制系统,为缩短选矿厂的工期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公司节省了大量资金。

春雨集团依靠科技谋发展的例子举不胜举,注重科技进步的思想渗透在集团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正是春雨集团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仍能保持健康有序发展的奥秘之一。

2. 注重人才使用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争得主动,赢得优势,就必须培养、吸收和使用好人才。近年来,春雨集团为谋求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求贤若渴,他们集思广益,在培养、吸纳、使用人才方面大做文章。

其一,吸纳人才。为了适应集团快速发展的步伐,集团必须借用外脑,招纳贤才。集团领导按照一贯事前有准备,行事有安排的干事作风,首先对人才市场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掌握了人才分布情况,发现人才闲置的薄弱环节,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专门人员开展了筑巢引凤、招才纳贤的工作。其一是招聘青年职工。在招聘方式方面,他们按照青年人的喜好方式,采用网上招聘和广告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在宣传内容上则抓住了年轻人为谋求自我发展往往看重公司的价值和发展前景的心理,详细介绍了公司的现状和远景规划,着力宣传了九曲蒋家村人在建设新农村做出的贡献,各级党和政府给予的荣誉。最终引来了省内外大批有志青年前来应聘,其中有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也有志向远大的社会青年。其次,聘请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该集团充分利用了退休人员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精通熟练的优势,先后聘请了各界退休、内退人员100多名,其中有浙江温州的工程技术人员,省内高级工程师、经济师、专家、教师等。

其二,培养人才。春雨集团不但重视人才的引进,而且重视对自有人才的培养。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他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走出去――将公司中有文化有潜力的青年骨干送出去进修学习。他们同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选送村两委及集团高中层干部和青年骨干到各大院校进修学习。请进来――将专家教授请进来对全体职工进行培训。按照企业管理和业务素质拔高的要求,每年3~5次邀请山东财经大学、鲁东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到工厂开展知识讲座。定期举办培训班,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其三,使用人才。该村集体不仅会招揽人才而且会用人。在对各类人才进行详细了解的前提下,根据其特长,安排相应的位子、给予相应的职务,对其发挥才能提供各种配套和支持。对于爱岗敬业,贡献较大的人员,则给予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的奖励。对村和集团公司有重大特殊贡献人员,户口可迁入九曲蒋家村,与本村村民享受同等待遇。这一系列的奖励措施使各类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各显其能,建功立业,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为集团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三)按劳分配加福利供给,兼顾效率与公平

按劳分配加福利供给的分配制度是九曲蒋家村的一个显著特征。按劳分配体现在:集团公司依据村民职工所从事的岗位和工种不同,分别按月发放不同数额的货币工资。为了避免等级差别和工种歧视,集团所设的最高工资一般不超过最低工资的十倍,且同一级别中向从事苦、脏、累、险的工种倾斜。为了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集团内部制定了的《岗位责任制》并配套了详细的奖惩制度。少做、不做者扣发工资奖金乃至福利分红;多做、做优者给予奖金和荣誉鼓励;对集团公司有特殊贡献的,根据贡献大小给予一次性特殊贡献奖。福利供给体现在:九曲蒋家村的村民不仅看病免费、上学免费、旅游免费、老有所养,并且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由集体统一供给和承担。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

九曲蒋家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它不能代替精神文明建设。他们在物质富裕起来后将“左手抓经济,右手抓稳定”的发展方针适时地调整为“左手抓素质,右手抓经济”的战略方针,再一次发挥集体的力量带领大家走进精神富裕的殿堂。

在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方面,他们构建“一个框架”,形成“两个机制”,做到“三化”、“五落实”。“一个框架”是村民少幼有所育,中、青有所教、老年有所学的终身教育制度。“两个机制”是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和村民教育培训激励机制。“三化”是教育培训内容系列化、教材乡土化、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五落实”是教育培训组织落实,教育培训教材落实,教育培训制度落实,教育培训人员落实,教育培训经费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两条腿走路”、“四轮驱动”的办法。“两条腿走路”:一是着眼长远,抓全员教育培训;二是立足当前,抓人才招聘。“四轮驱动”:教育培训村干部率先带动;二是党政青工妇协调联动;三是与高等院校合作互动;四是考试考核与经济挂钩利益促动。

三、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之有效途径

集体经济是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是家庭经营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制度保障。

(一)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的形式之一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现阶段执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集体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某一集体的劳动者所有的经济关系,是由劳动者自愿结合而成的,劳动者在集体内部是平等的。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另一种形式。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当时我国农村生产力的状况,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改革经历30多年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现有的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已不适应现有的生产力,已成为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瓶颈。我国“三农问题”始终找不到解决的有效途径,反而越陷越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有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市场化浪潮下,确实有少数农民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富裕起来了,但对于大部分的农民来说,是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站稳脚步的。与孤立无助的小农相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的力量则强大得多。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多次明确指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就是发展集体经济。

(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有效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共同富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它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但精神文明的建设,尤其是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不能完全依靠思想道德教育。千百年来,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分散、组织纪律涣散的习惯,特别是在追求利润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放松,农民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道德责任感就会淡化,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就会减少。要培养造就新型的农民队伍,关键的问题是组织农民。然而有效的组织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集体对农民的凝聚力和组织力的大小则直接取决于集体经济的发展程度。只有集体经济壮大了,带领农民致富了,集体才会对农民产生凝聚力,才能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有效的组织作用。九曲蒋家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根本在于强大的集体经济对农民的组织力和凝聚力。

(四)农村集体经济的分配方式能够兼顾效率与公平

“集体经济”是指劳动者自愿结合、自筹资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形式。集体所有制企业有明晰的产权边界,其财产所有权限定在该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群众范围内。这种产权属性使集体企业职工具有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劳动群众不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有按劳取酬的权利,也是企业财产的共有者,有分享企业经营成果的权利。相对非公有制的经济形式,集体经济的分配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劳动与资本的共享,是实现劳动群众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孟庆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5]曾国雄.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苏南三市”经济发展调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6(06).

[6]田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J].党建,2012(05).

[7]张懋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导农民共同富裕[J].农村经济,1994(06).

篇14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集体经济;问题;改进策略

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国农村集体资产有多种类型且大都无法分割,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只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才能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事实。此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并且,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还能促进农民增收,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一、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和农村集体经济的特点,认为当下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赘龇矫妗

(一)管理者观念落后,领导力不够

就目前来说,一些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者观念落后,对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领导力不够,还有的地方村干部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任务片面地推到农业部门和乡镇党委,思想观念守旧落后,创新精神缺乏,集体经济发展落后。此外,村领导班子素质低下,不能很好地承担村里集体经济的发展责任,是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普遍问题,还有部分村干部工作长期散漫,文化机构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还有的村干部过度强调技术、人才、资金等客观条件的支持,不能依赖已有土地、资源进行发展,带领村内群众很好地发展集体经济。另外,有的村干部是家里重要劳动力,村干部务工补贴少,所以积极性不高。

(二)管理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匮乏

新形势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当中许多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创业、求学、当兵等,留在家里的多是儿童、妇女和老人,这就会使得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缺乏充足的高层次人员和劳动力。其次,对于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才来讲,多是不愿意离开城市去往不发达的农村来施展才能的,而且,本土外出求学成功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也大多不愿意回来为本土服务。因此,管理队伍素质不高,高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如何吸引人才来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是农村不得不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缺少有力的优惠措施和扶持政策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十分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且大力提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但是,中央往往只是给予指令性、原则性、方向性的指导,缺乏有力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优惠措施和扶持政策,而且现在也尚未建立与农村集体经济相关的配套法律,这就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既没有有力的优惠措施和扶持政策的支持,又没有规范指导,发展就极为困难。此外,各级政府也是执行不一致,很多地方都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重视,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指导,优惠措施和扶持政策缺乏,起不到应有的扶持作用,不能引领农村集体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财务监督管理不完善,审计机构不健全

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监督管理不完善,审计机构不健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来说,群众监督、党内监督、外部监督薄弱,职能部门没有受到很好的监管。一方面是因为对党内监督不重视,没有专门的监督员;一方面是没有成立由村民代表、党员和团体组织负责人构成的村民理财小组,就没有对集体经济形成有效监督,还有一方面是街道办的农经站或者是乡镇政府没有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没有对村集体深入了解,满足于现状,这些就导致了监督审计薄弱,会发生严重后果。

二、加快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有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解决农村多余劳动力。因此,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农村落后观念,强化领导发展意识

为了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转变农村发展落后观念,强化领导发展意识,我们需要做到,第一,提高各级领导和村干部的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改善农村服务质量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也是带领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因此必须加强重视;第二,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教育手段,使群众认识到新型农村新集体经济具备制度创新、产权清晰、民主管理、分配合理、收入稳定等特征,是切实能够为村民带来收益的;第三,统一各镇村干部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各级领导、村干部要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打破传统观念束缚,积极开展工作;第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广大村民的积极配合,切实认识到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好处,同村干部一起搞好本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引进农村管理人才,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需要积极挖掘人才资源,推动管理体制创新。首先,需要采取措施培育和引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人才。各级乡镇、村干部可以通过采取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经验推进会、现场推进会等措施来培育农村实用性管理人才,还可以在培育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型人才的同时,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能力,适用于本村集体经济的新型管理人才来促进各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还可以以薪资、福利待遇为突破点,将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报酬与个人业绩、工作能力、平时表现挂钩,实行按能力分配、按劳分配通,将优秀人才吸引到农村就业,同时还可以动员从各村走出去的有知识、有能力、有水平的青年回村为村服务,当村官、办企业,推动家乡集体经济发展;最后,对于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我们可以对其加强培训,多措并举,培养起一支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建设善管理、懂经济、有责任、会经营的村级人才队伍,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给予有力的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对于农村发展集体经济需要加大扶持力度,给予有力的优惠政策。第一,政府需要完善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制度保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需要的是完善的市场体系环境、自由流动以及产权的清晰界定,也就是公共产品,因此需要政府提供;第二,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三资”管理服务。近年来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我省推进了“三资”管理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示范创建活动,在农村集体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农村集体审计、民主理财、村级财务公开及财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促进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三,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提供法律保护。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和集体利益,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和提供相关法律保护,一方面减少农村集体组织代表与国家签约时侵害农民利益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的责任承担机制;第四,各级乡镇应该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ε宸⒄辜体经济给予有力的经济补贴,提高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实际利益和收入。

(四)完善财务监督体制,健全审计监督机构

完善农村集体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健全农村集体审计监督机构,对于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减少经费开支,减轻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负担有着重要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减少农村集体资产流失,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积累,因此,我们需要做到:第一,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会计委派制度,建立起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并且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办事的农村财务管理队伍;第二,建立起农村集体经济会计审批任用制度,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连续性,稳定农村集体经济财务会计队伍;第三,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监督和财务人员激励制度,对村级财务进行有效监管,确保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人员奖惩、考核方法,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第四,健全农村审计监督机构,安排专门人员负责,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全面开展农村审计监督工作,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共建和谐新农村。

三、结语

新型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各级乡镇及农村不断采取措施,改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我们应该根据各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情况,创新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丰富发展形态,不断探索,积极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程慧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