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交媒体特征范文

社交媒体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06 09:34: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交媒体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交媒体特征

篇1

关键词:社交媒体;国际传播;中国文化形象;文化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4012408

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国际传播是关系到我国软实力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形象,是我国国家形象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我国着力推进的战略和政策路径。随着近年来以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崛起和纵深推进,国际传播的格局和特征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和转型,Web2.0式的网络社交媒体在全球传播领域具有着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和作用。美欧等国所致力的“推特外交”(Twitter Diplomacy)或“YouTube外交”、西亚北非等地的“社交媒体革命”和“茉莉花革命”、国家之间的社交媒体舆论战、《江南style》和《The Fox》等全球性的文化事件及传播,诸多新的国际政治、社会、文化现象都可见到社交媒体的深刻烙印。全球社交媒体的传播给国家文化战略带来重要冲击,也给中国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的对外文化传播、E外交和国家形象的建构带来新的挑战和契机。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Twitter、YouTube、Tumblr、Google+、Flickr、Reddit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国际社交媒体作为抽样对象,以其具有高点击量或受众评论、反馈量的“热帖”为样本,研究中国文化形象国际传播效果的构成和呈现特征,并提出对策建议。选取的这些社交媒体在全球都具有居于前列的影响力,并且各自具有特点。Twitter是微博类社交媒体,YouTube是视频类,Tumblr是轻博客类,Google+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综合性社交网络,Flickr是图片性的网络社交媒体,Reddit则是新闻类的自媒体。根据GlobalWebIndex基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网民的全球社交网络市场调查报告,就社交平台的渗透率而言,YouTube、Google+、Twitter分别居于第2、3、4位,Tumblr位居第10位,Reddit居于第12位;WeAreSocial的《2015数字、社交和移动报告》显示,在不包括即时通讯和聊天工具的社交网络平台中,Google+排第3,Twitter排第5,Tumblr排第6。在2014年8月11日的Alexa全球网站排名数据中,YouTube位列全球第3位,Twitter居第7位,Tumblr居第39位,Reddit居第50位,Flickr居第102位;而在2015年2月21日的Alexa全球网站排名数据中,YouTube、Twitter、Reddit、Tumblr、Flickr依次分别居于第3、8、26、31、127位。总体来看,本研究所选取的媒体都是在全球有重大影响力的网站,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也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

抽样过程是在上述每种社交媒体的首页以“china”和“culture”为复合关键词搜索帖子,并加以软件辅助的自动采集。所有抽样获得的内容,不包括其中的视频、图像、音频等多媒体内容,只限于文字文本部分。Twitter的首页搜索结果,按最相关顺序排序,得到2014年7月4日至2015年1月11日的推文共计6 699条,按照转推数+收藏数的等权处理和标准化处理,得到转推数和收藏数复合指标居于前400的帖子;YouTube在2015年1月28日被检索,得到的首页检索结果,依据视频被点击观看的次数进行排序,去除重复内容和广告内容后得到643条,根据研究需要取前400条,其中观看次数最多的达到90多万次,最少的达到1 018次;Tumblr的抽样方法是每天晚上11点在首页检索最新更新的帖子并抽取20条,自2014年8月6日至2015年2月5日,为期半年,过滤删除其中的重复帖子后得到1 560条,按照note的人数排序,选出其中最热的前400条帖子;Google+是在首页检索出按时间顺序更新的帖子,得到2011年6月30日到2015年2月5日的内容,删除重复选项后得到4 671条帖子,依据为此帖子点加的人数、评论条数、分享人次三个指标进行等权处理和标准化后,再按传播热度排序,选取居于前400的帖子;Flickr在2015年1月23日进行最热门照片内容的首页检索,得到最热门的帖子3 827条,过滤掉照片说明文字为空的帖子之后,选取观看次数为前400的帖子;Reddit是在2015年1月21日进行首页检索,由系统返回最热门的帖子852条,依据帖子本身的point指标和评论条数做等权、标准化处理,过滤出居于前400的热门帖子。

本研究的抽样所得帖子样本根据分析软件的需要,进行文本预处理,包括把英文的大写字母一律转为小写、中文的繁体字一律转化为简体字,以便于分词和词频统计、内容挖掘等。研究中采取ROST ContentMining软件进行分词处理,用ROST NewsAnalysis Tools进行中英文的词频统计和词语挖掘,用NetDraw进行语义网络分析,用SPSS进行对应分析。其中,在用ROST ContentMining和ROST NewsAnalysis Tools分析时,针对所得的样本内容,构建了中英文词库并设定了中英文过滤词。

二、热点内容的高频词分析

社交媒体传播中出现的高频词体现着传播的重点构成内容。通过对每种媒体400条帖文的抓取和整理,结合ROST NewsAnalysis Tools软件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得出6种全球性的社交媒体各自前50的高频词(见表1,其中加粗体的词是在不同的媒体中重复出现的词)。由于本研究中全部帖文抓取的关键词是china和culture,因此在词频表中,china、chinese、中国和culture、cultural、文化都具有高频词,且缺乏不同媒体之间的差异性,应在所列的词频序列中予以剔除。此外,对一些无明显意义且在不同媒体中都共同出现的高频词予以剔除,包括by,in等介词,i,you,they,we等人称代词,please,because,must,then,while等连词和虚词,以及一些无意义的字符如rt,html等,而主要留下名词、形容词、动词等。每种媒体的词频表中去掉自身的网站名称,如Twitter的词频分析中把Twitter关键词去掉,YouTube的词频统计结果中则去掉YouTube,以此类推。在YouTube的词频分析中,电视台、频道等词经查主要用于标注媒体来源,而和中国的文化内容无关,因此予以剔除。在具体分析的文本对象中,Twitter词频分析的对象是推文正文,没有标题;YouTube词频分析的对象包含标题和正文;Tumblr的词频分析中包含标题、正文和标签词;Google+分析的为帖子正文;Flickr为标题和正文;Reddit为标题和正文。通过上述处理,能够更好地考察在国际社交媒体热帖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

从高频词分析表1中可以看出,各种社交媒体中重复出现也即出现次数大于1次的词(表1中为加粗字体标出的部分),在300个词中占到了153词次,比例达到51%。这些共同的高频词或侧重于历史文化传承,如history,ancient;或关注艺术文化和语言文化,如art,language;或侧重地域和地理文化,例如city,shanghai;或关注社会生活文化,如festival,family,food,life;或涉及国际间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关系,如world,japan,korea,western。

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对中国文化的呈现感知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Twitter中的文化内容与政治性的关联相对较大,tibet,tibetan,peaceful,propaganda,institutes等词的词频居于前列。YouTube的内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关系较大,traditional、中国历史、诗人、music、性文化等词汇具有比较强的历史文化传承特征。Tumblr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化如dynasty,history,tea和现当代文化如mao,movement等。Google+的热点内容涉及艺术、历史、工艺、语言等多方面,language,history,art,city,pearl,bonsai等都是其关心的高频词。Flickr作为一种图像社交媒体,比其他社交媒体更多地聚焦在景观、城市、风土等方面,temple,buildings,roof,hill,macau,shanghai等词显著地居于前列。Reddit的词中与其他媒体重复出现的词较多,自身也有的高频词较少,其热点内容特征主要反映在时政、国际等方面,japan,ameirica,asian,western,government,war等所占比重较大。

三、热点内容的共现词分析

单个词频如果还不足以充分反映媒体的内容特征的话,那么,二元的共现词则可以更进一步呈现出主要的关注对象和文本内容。在上述分词的基础上,剔除过滤词后,并将china,culture等搜索的主题词包含进来,则得到上述6种媒体的共现词频,按出现的频次高低依次取前50组,详见表2所示。

从表2所示的高频共现词来看,Twitter中关于tibet,freetibet等地域政治类的话题依然占据了较大比重,而peaceful,beautiful等修饰词也占有较大比例,beautiful,freetibet,peaceful甚至kill都具有较多的共线性,其政治色彩也相对浓厚。在YouTube中,历史与传统文化占到多数部分,ancinet culture,art chinese,culture traditional等众多共现词组都体现了这一点,对中国文化呈现的正面和积极色彩也较浓,比如culture grat,chinese great这样的共现词组都是高频词组。通过高频共现词的分析可以看出,Tumblr的热点内容中同样也侧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呈现,china history,chinese dynasty,art people等诸多共现词都是这方面内容的反映;Tumblr对中国文化的关切还被置于邻国乃至亚洲范围内更大的国际文化关系背景下,因此asian china,asian culture,cultural korea,cultural exchange等具有比其他社交媒体更为显著的呈现。同时,culture red,chinese red,art red等与red相关的共现词在50组中占到了6组,这与中国现当代的红色文化以及文化有关。Google+对艺术文化涉及较多,art culture,art chinese,art use,art people等与art相关的高频共现词组在50个中出现了11次。从共现词组来看,Flickr的热点帖文其内容对象侧重于地点和地方文化空间,ama temple和妈祖文化是其中突出的重点热词,city,place这样与地点有关的词出现频次也较多。Reddit的热点帖文与纯粹的艺术、文化内容关联度较弱,而与国际关系、国家或政治行为相关的词较多,例如japan japanese,american go等。

四、热点内容的语义网分析

在前文所进行的高频词和共现词频分析的基础上,通过NetDraw软件对ROST得出的共现词VNA文件进行语义网络构建分析,进一步呈现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中的传播效果特征。

从图1的Twitter语义网可以看出,围绕china和culture的中心节点,是tibet,freetibet,peaceful,stop,kill,western等构成的子节点群落,体现了在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和接受格局。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al Image in the Content of

Global Social Media:Based on the Content Mining of Web Text

XU Xiang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nd Ar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篇2

在当下网络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视频想要“走出国门”并非难事,但是想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遍地花开”,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将以2012年在全球范围内最为火爆的几则视频为例进行分析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这些视频都是怎样走出了国门,并最终红遍全球的。

1明星助力——基于大众的跟风心理

作为2012年度席卷全球、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网络视频、并且引发一系列的文化现象的《江南style》,最初点击率并不理想,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助力,是这首“神曲”最初火起来的重要原因。

而另一支在12年爆红的MV《call me maybe》在之初也仅仅是成绩平平,随后由贾斯汀·比伯一系列明星恶搞的《call me maybe》在网络上走红,迅速引发了一系列基于这支MV的恶搞风潮,《call me maybe》在视频网站上的点击量急速攀升,而后成功席卷社交媒体,成为2012年最火爆的视频之一。

明星的号召力,往往成为一段视频火爆的重要前期因素。当它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时候,人们的跟风心理往往会促使他点击来看看。借助于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交流性、共享性,往往推动了视频的病毒性传播,并最终成就了一段视频的火爆。

2创意十足——新鲜感是吸引眼球的法宝

《蠢蠢的死法》作为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铁路运输公司Metro Trains制作的动画公益广告,提醒大家:没有比“在火车周围不注意安全而死掉”这种死法更蠢的死法了。这支三分钟的视频,在的24小时内即飙升至iTunes排行榜前十名的位置,这支视频“曲风无比小清新,歌词却很暴力,画面更是重口味,萌到一脸血”。充满创意的画面,让人在一点开就被迅速吸引。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则是在youtube上获得超过1亿点击量的视频五人共弹一把琴,清新的曲风,加五个人一起弹一把吉他的极富创意的画面,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前来观看,一时间,在facebook、twitter上几乎随处可见这支视频的链接,在国内的新浪微博、人人网上,也被大量地分享。

富有创意的视频,往往带给人强烈的新鲜感,而新鲜感,则是吸引眼球的法宝。纵观这些在2012年红遍全球的视频,几乎所有视频皆会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有的靠创意取胜,出的就是创意十足这张牌;有的则以创意为辅,使之成为一个吸引眼球的重要部分。

3剑走偏锋——基于大众的猎奇心理

在当今信息快餐消费时代,人们每天摄取大量的信息,往往导致“懒得动脑”,更倾向于不需要动脑子就能取悦眼球的东西。而这种心理,推动着一系列恶搞的、剑走偏锋的视频蹿红。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诸如曾在12月在极其火爆的恶搞版《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用夸张的表演,戏谑的歌词、荒诞的剧情恶搞了原唱Taylor Swift,这段视频原本在Youtube上点击率并不高,后来被连接到了Facebook、Twitter上,迅速窜红,点击量在半个月内提高到5000万。后被网友转载到国内的视频网站上,并在人人网、新浪微博上被大量分享,据统计,截至2013年初,该视频的点击量已经突破一亿。

另外一个典型例子是恶搞视频《奥巴马对罗姆尼史诗说唱》,由于正值美国大选期间,与罗姆尼、奥巴马有关的讯息本就具有极强的吸睛力;而加入和史诗说唱这一元素进行恶搞,则十分引人好奇。

大众往往存在一种猎奇的心理,往往喜欢探寻新鲜、特别的东西,一些视频刚好剑走偏锋,迎合了大众猎奇的心理,从而得以走红。

4人文关怀——全球通行的共同情愫

除了上述提到的因素外,一部视频中如果具有强大的人文关怀,着眼于饥饿、贫困、污染等世界性问题,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制胜法宝”。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视频有《只是为了孩子》。这部视频由一个名为“被遗忘的儿童”的美国非政府组织在视频网站上,自2012年3月上旬起在国际互联网上受到广泛关注,仅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不到一周的时间观看次数便超过5千万次。这部纪录片控诉了乌干达反政府武装头目约瑟夫·科尼使用童子军及屠杀等罪行。片子中体现出的对孩子的浓浓的关爱,无处不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可以在不同种族的人群中引发共鸣。

5温馨搞笑——大众对正面情绪充满渴求

《我吃了你的万圣节糖果2012版》是2012年万圣节大家收到的又一个礼物。在重复的问题下看不同孩子对于糖果被父母吃掉的不同反应,简单,温馨却又笑点十足。在整个片子中,几乎没有用到任何高科技的拍摄手段,也没有丰富的场面调度,甚至无须前期充分的预设,仅仅是父母手里的手机捕捉到的孩子的实时反应,就组成了这样一部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都发自内心微笑的片子。

篇3

关键词:社交媒体;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后现代主义

冯羲才最初引用的一组资料突显了传统村落逐渐消失的现状:“中国2000年有370万个村庄;2010年,这一数据已经下降到了260万,这意味着每天大约有300个村庄在消失。”[1]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下,人们热衷于追求即时满足感的快餐式文化,大大压缩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空间。而许多传统村落也在追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显现出文化淡化的特征,如村落语言、村落仪式、村落艺术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退,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失忆”危机,因此,借助媒介重构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迫在眉睫。技术变革促进了媒介记忆形态的演进,也使人类的记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口语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人们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并使用媒介储存和记忆过去,媒介成为个体记忆的延展,成为集体记忆的承载者——即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构建与重构是迫切需要媒介的。社交媒体是重构传统村落集体记忆最适用的媒介,如今人人都是“媒体人”,社交媒体自带的“去中心化”特征使众多的独立媒体人制作出有关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所以使用社交媒体讲述村落故事对集体记忆的重构作用在当下是无可取代的。再把视野转向当今我国乡村,一个个“媒介化”的村落悄然而起,基于社交媒体下的四川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影像也逐渐显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因此,本文将基于社交媒体之下,探究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的构建,并分析其“颠覆传统”“去中心化”“戏仿性”“拼贴性”等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以及其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显现的原因。

1社交媒体下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的构建

1.1社交媒体的特征决定了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以影像为主要媒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传统村落到哪里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电脑、手机上下载的各种社交媒体软件成为村落个体传媒使用的主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对村庄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传统的乡村社会或少数民族聚居地作为一种独特稳定的传播区,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语境和区域特点,但在媒体的介入下,其固有的传播语境发生了变化,并对当地的社会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段优秀的影像是创作者对历史、人文、生活的独特理解与综合表现,影像记录能够使历史景象鲜活再现,相比于静态图片的呈现,影像侧重记录时间的流动性,交代事件发生的过程,能够更为真实地展现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村民的生活状态,也能够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动态的记录和保存[2]。例如,非遗纪录片《神性的天空》讲述了被尊为能够连接生死与神灵的“通灵者”,为羌族文化的宣传助力不少;《神性的天空》取景地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导演通84THEFILM影视过纪实的拍摄手法将风光旖旎的岷江山水、源远流长的释比文化展露无遗,影片中随处可见的羌族特色服饰、仪式歌舞等与羌寨的青山绿水相呼应,全片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和羌族文化特色。此外,与更加深度、专业的长视频(故事片、纪录片等)构建不同,短视频更适应社交媒体的传播语态及观众碎片化、视频化的阅读体验,互动性、草根性及娱乐性都更强,由此决定了社交媒体构建村落集体记忆以影像为主要媒介。形态各异的影像担负着叙述真实、唤醒集体记忆的历史使命,也是表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社交媒体的特性更决定了影像是其构建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主要媒介,用影像讲述村落故事不仅是建构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品格。

1.2社交媒体中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构建的主要内容

抖音所属的字节跳动公司曾一组抖音县域景点数据报告,在前100个热门县域景点中,四川省以11个景点成为县域景点热度最高的省份[3]。位于川西大邑县的新场古镇就通过抖音以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对当地村落中独具川西特色的风景建筑、农副产品、传统美食和人物风俗等进行全方位的介绍,每天在其社交媒体平台观看点赞的网友数以万计。再以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爆红的四川甘孜20岁藏族小伙丁真为例,因为意外出现在一名摄影师不到十秒的视频镜头里,伴随着甘孜理塘的蓝天草地和原生态纯真的笑脸吸引了万千网友,不仅入选2020年十大旅游事件,各省市文旅部门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也纷纷加入制造话题。丁真在社交媒体上的爆红,促使甘孜当地的旅游经济显著提升,其日常生活的短视频,如赛马、放牛等也在社交媒体中广泛传播,几乎引发了全网记忆的建构。社交媒体中,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构建的内容主要为村落的自然风光、传统美食、民间工艺、生活碎片等[4],这部分内容往往轻松直白,娱乐性强,不需要很强的专业背景即可理解,拍摄时也比较容易取材,因此受到社交媒体传播者和受众的偏爱。

2基于社交媒体下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体现

步入工业社会后,人们将科学技术视为珍宝,其在逐渐显现出问题的同时也引发人们进行思考,因此,以批判为主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由此诞生。回顾哈桑的理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即是颠覆现代社会已有的体系,对抗现代性并建立理性的秩序[5]。简单来说,后现代主义是对一切现有规则的打破和对新的风格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断掀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促使无数电影研究者投入其研究过程,后现代主义与电影艺术相融合[6],因而“颠覆”则成了后现代主义影像的核心思想。这种影像以反传统的立场对传统电影进行深度思考,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拍摄习惯,拼贴等千奇百怪的艺术技巧与手段,带给观众的是“自我意识强烈”“无序”“浪漫”的一部部反传统影像[7]。哈桑曾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归纳为不确定的内在性,在后现代主义影像中,个性化、自由化、去中心化、矛盾多元化、颠覆性、拼贴性等美学特征也体现在影像的题材选择、叙事手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8]。

2.1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意味着放弃了对中心权威性、同一性和确定性的强调,对“主流”的概念发出了挑战,倡导多元性和差异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也就更看重人的个性化与自由化,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人们拥有了话语权,人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如今的社交媒体大多应用“中心化的媒体和分散的媒体”模式,除了传统的、中心化的传播媒体外,社交媒介自然具有一种去中心化的特征,每个人都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人。过去中心化的主流媒体更多表达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村落集体记忆影像,如《中国古村落》《了不起的村落》等,主流媒体对于传统题材的选择更有利于观众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国家自信,但在如今社交媒体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题材已经突破主流媒体传统题材的限制,它们不仅保留了主流媒体的价值观,更显现出“颠覆传统”的特征,出现了“边缘化”的题材,如“四川矮人村”——全村男女身高只有80厘米。除此之外,“四川长寿村”“神秘的东方古堡”等“边缘化”题材的影像也以猎奇的角度引发关注,其影片内容不再遵循主流文化,而是将镜头瞄准了各村落的奇异事件,选题上颠覆了传统文化价值观,但却有不少外地旅客因此引发好奇心走进四川一座座的“神秘”村落。由此可见,“边缘化”题材的出现不是偶然,是顺应当今社交媒体发展趋势的结果。因社交媒体“去中心化”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人[9],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的美学特征也让更多四川传统村落的人民群众勇敢发声,有关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也逐渐个性化、多元化。媒体人有关村落的一个个影像记录,为人们构建了一个深刻完整的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

2.2戏仿性

“戏仿”希腊原文为“摹仿的歌者”,在后现代主义文本中体现为对社会现实、神话历史文本等的一种荒诞滑稽的模仿,从而达到旧意义充分解构的效果。影像中的戏仿,是对文学、过去影像、社会事实等的一种“特殊的再现”,在经过改编后,影像夸张、荒诞、滑稽的风格引发观众思考。在四川省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乡的传统村落桃坪羌寨中拍摄的影片《杀生》,改编自陈铁军的中篇小说《儿戏杀人》,影片讲述了一群人如何联手杀死了一个“不合规矩”之人的故事。影片不仅有小说故事片段的别样再现,更将桃坪羌寨的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片段特殊再现,整部影片充斥着荒诞悬疑和黑色喜剧的元素,也折射出各种乌合之众的民族集体心理和潜藏的人性心思及人性的复杂,甚是耐人寻味。除了后现代主义“戏仿性”美学特征的体现,《杀生》的选题也是“去中心化”“颠覆传统”的体现,通过荒诞喜剧的戏仿性改编,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影像以一种别样深刻的方式留在观众心中[10]。影片《杀生》在腾讯、优酷等长视频类社交媒体平台播出后,在讨论区引发了热烈讨论,观众都对桃坪羌寨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堡”充满探索欲望。

2.3拼贴性

传统影像的叙事手法多遵循线性叙事,而现代社交媒体多以碎片化叙事的微小视频为主,以“微小叙事”取代“宏大叙事”。村民将不同场景拍摄的影像以拼贴的形式。“拼贴”原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一种创作技巧,指将无序的片段随意拼贴为一个整体的手法。这些零散的片段是大众熟知的,但拼贴出的整体却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给大众带来一种异化的审美体验[11]。后来,“拼贴”手法也常出现在后现代主义影像中,将毫无联系甚至混乱的影像片段拼贴成一个完整的影像,往往能表达出作者不同的意图感想,引发观众别样的思考。所以以用户自制短视频为核心竞争力的短视频类社交媒体,在近年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抖音、快手等头部平台的日活跃用户均已超过3亿,其拍摄制作流程简单、成本低廉,每个短视频在15~30秒,符合现代社会快餐化的生活需求,社交属性极强。例如,近日走红的“四川理塘小伙丁真”的视频在微博、抖音等多类社交媒体平台上播放,引发网友关注视频的主要表现形式都是对丁真日常生活零散片段的拼贴。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拼贴性”的表现形式已运用到大多数的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的重构中,这些看似无序的碎片影像却能给观众拼贴出一幅完整的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图。

3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一个个独立“媒体人”出现了,现今已与传统的主流媒体形成了并存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带来的流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容量限制,“用户生成内容(UCG)”模式应运而生——用户原创内容。当今社会的媒体内容是主流媒体生产和用户生产相辅相成的,因此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的显现顺应了社交媒体发展的趋势,即社交媒体“UCG”模式的发展趋势,而社交媒体也为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建构与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着眼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世界观的怀疑。自文艺复兴开始,人本位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对以神为本产生怀疑,甚至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由此看来,在传统文化传承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保留是并存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的显现和人们对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的保留,以及对我国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构建是相得益彰的。社交媒体自带的“去中心化”特征使众多的独立媒体人制作出有关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之后通过“戏仿”、拼贴等手法将碎片化的影像展现给观众,观众心中由此拼贴出一幅完整的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图。

参考文献:

[1]郑宇彤.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手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39.

[2]郑荣.关于乡土中国视域下我国纪录片创作的嬗变[J].新闻研究导刊,2016(8):228.

[3]何顺民,曹文泉.媒介场景视角下政务短视频的传播[J].青年记者,2020(2):35-36.

[4]宫承波,田园.短视频火爆背后的大众视觉消费转向[J].新闻论坛,2018(1):12-14.

[5]郭瑶.浅谈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D].保定:河北大学,2016:20.

[6]蓝凡.后现代电影的“后式”风格[J].艺术百家,2014(4):108-120.

[7]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0-56.

[8]程青松.国外后现代电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101-110.

[9]刘雅菲.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20(23):163-164.

[10]李展.黑《杀生》脸谱化人物形象的塑造[J].电影文学,2016(15):52-54.

篇4

关键词:社交网络 社交媒体 招聘

经常听到招聘人员在喊“现在招人越来越难,招优秀的人才更是难上加难。”调查显示,只有18%有工作经验的人在积极找工作,而剩下82%与职位相关的候选人,安于现在的工作状态,并不会在网站申请职位。这部分沉默的候选人,恰恰是招聘人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挖掘的目标招聘对象。另外,对于中高端人才来讲,他们经验丰富,选择空间大,人脉也宽,往往不需要积极寻找机会。因此,招聘的难点是,如何发现那些沉默的候选人,以及如何联系到那些中高端人才。社交媒体的优势就在于,通过人际关系形成的由点到面的关系网,各种信息可以快速地通过社交网络传播和扩散。这无与伦比的扩散能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社交网络中,使其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这一丰富的资源,对于招聘人员来说,其作用不可小觑。

1.社交媒体招聘趋势

国外Linkedin,Facebook,Twitter还是国内的微博,微信,各种社交媒体平台都在蓬勃发展。他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已经不可抵挡地进入了社交媒体时代。在这一新的形势下,社交媒体招聘也成为大势所趋。在国外,社交媒体招聘已经成为日常招聘模式。据社交媒体招聘网站JobVite报告显示,2012年,有大约92%的美国公司都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招聘,通过社交媒体成功招聘到员工的企业占73%。

如何应对这一新的形势,企业又快又好地招到所需人才,是摆在每一个招聘人员面前一个严峻的课题。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环境下,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打破旧的观念,寻求新的方式,方能发挥社交媒体平台巨大的能量。

2.社交媒体招聘的特征与优势

2.1社交媒体招聘的特征

社交媒体招聘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但在实施社交媒体招聘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有效的流程。建立完善的社交媒体招聘体系必须对社交媒体招聘的特征有清晰的认知:

2.1.1社交媒体招聘具有全员性。社交网络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随着QQ、微博以及智能手机的风靡,使得社会网络全民性成为可能。企业在公开的社交网络上招聘信息,企业的创始人、管理层、员工、关注者都可以转发、推荐,通过共同参与,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人群会得到招聘信息,招聘信息范围之广使社会化招聘具有全员参与的特性。

2.1.2能准确分类,使信息在不同群体间良性传播。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特征的人往往不自觉间形成自己的交际圈。我们在各种社交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由于职业特征形成的人际交往群,这部分人关注的信息大体相同。通过招聘信息的,一类招聘信息自然会吸引对此有兴趣的应聘者,应聘者通过关注和转发招聘信息,也会吸引其他具有相同职业兴趣的一批人。这就形成了一种快速高效的信息分类,从而使招聘信息的传播更加具有针对性。

2.1.3社交媒体招聘不再只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社交媒体招聘可以说是一个一石二鸟的过程,其同时可以是一种营销,企业可以在社交网络上以一种有趣和可亲的姿态聚拢人气,宣传企业的文化,树立产品的品牌和企业的良好形象。

2.2社交媒体招聘的优势

社交媒体平台比传统网络招聘有着显著优势,具体比较见下表:

3.社交媒体招聘策略

究竟该采用何种招募人才的社交媒体策略,应视该公司的品牌资产而定。例如,具备强力品牌资产的公司,应确保社交媒体能突显公司品牌的某些要素。公司可针对特定群体进行沟通,让他们从产生兴趣,提升到采取行动。至于品牌较弱的公司,则需要先提高公司知名度,例如先到求职网站及社交网路注册,让公司成为使用者社群中讨论的一个话题。

很多社交媒体,特别是求职类的网站,可以让公司以专长、资格或地区等为条件,筛选出相关的候选人群体。藉由搜寻某个职务所需的变数,公司可以很有效率地筛滤掉不合资格的候选人。即便是未主动求职的合格候选人,公司也可透过这个方式与他们接触。随着求职网站的会员越来越多,即使是基层职缺的工作,也可经由线上管道进行招募。重要的是,公司应了解每个目标群体最常使用哪个求职网站。

想要熟悉这类新的招募模式,公司可能需要建立内部招募团队,充分了解网路社群。这个任务相当艰巨,因为很多公司都缺乏有经验的人才。公司不应忽视内部员工,透过他们,公司往往可以接触到潜在的人选。他们可能认识具备公司职缺所需资格,并符合公司文化的人。因此,员工往往是很好的推荐管道。

这种“同事对同事”的招募,常能刺激应征者采取行动(例如投递履历表)。网络乘数效应代表的是,公司员工可能认识成百上千个潜在员工。当网络招募团队从社交媒体平台筛选出大批应征者,即可向认识其中一些应征者的员工征询意见,再针对这些应征者设计招募活动。

一旦潜在应征者对公司产生兴趣,公司即可透过网络科技,例如线上过滤工具、模拟面谈,甚至建置一个能整合公司所有招募活动的入口网站,加速处理应征程序。这类人口网站应透过搜寻引擎最佳比技术、企业博客,及传统线上广告等工具,提高能见度,以及被连结的机率。

同样地,当应征者变成公司新进人员时,他们一样能从线上训练、技术论坛,及内部网络等社交媒体技术获益,和原本的员工连结。

4.社交媒体招聘的注意事项

对想要学习运用社交媒体,以及强化社交媒体能力的公司来说,以下是从我们从实务经验中归纳的一些建议:

4.1确保社交媒体策略符合整体事业和人力资源策略

不论是线上简介视频或其它工具,都应该与人资、品牌及公司整体品牌的目标维持一致。否则,公司品牌很快就会蒙上污点,网络上也会开始快速散播对公司不利的批评。

4.2获取高层主管的支持

高层主管若积极推动网络工具,甚至亲身成为使用者,网络工具将发挥强大威力。麦当劳德国公司人力资源主管,每个月会在博客发表二至三篇文章,谈雇主品牌,也提升公司在这方面的公信力。

4.3厘清职责

公司必须明确指派谁负责社交媒体任务及预算,谁负责评量进展。

4.4订定政策,规范网络行为

为了降低风险,尤其是关于员工恶意贴文,或泄漏机密资讯的网络行为,管理层必须订定新的企业政策,以规范网络沟通行为。波士顿顾问公司的调查统计指出,29%的受访公司缺乏社交媒体政策,风险自然相对提高。

4.5设法深入了解不同管道及其使用者的差异

有些求职网站的搜寻引擎,模仿传统报纸的分类广告,单向沟通;有些网站则纳入互动机制,但设定不同程度的保密限制。另外,使用者对公司回应时间及其它项目的期待,也因人而异。公司必须针对不同群体的需要,设计互动机制,但也不能无限制扩充,以致无法接触所有选定的群体。

社交媒体可以让公司密切追踪新方案的成效,再决定是否全面实行。例如,公司在一个社交媒体刊登征才广告,可计算浏览者人数与点击率,以及阅读网友的评语等。即时回馈可让公司迅速调整做法,并收集自己公司与竞争者活动的资料。统一管理,并采取渐进式做法,公司将逐渐熟悉许多新管道与工具,并订定符合事业需要的征才策略。面对变动飞快的网络时代,公司必须加快网络沟通的脚步,建立起强而有力的雇主品牌。

5.结束语

总之,社交媒体招聘已经是招聘领域发展的新趋势,相比于传统招聘来讲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在短时期内只能作为原有招聘模式的辅助形式,但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毋庸置疑。随着社交媒体招聘重要性地不断提升,在实践的过程中将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招聘模式。人力资源工作者应该积极谋划,勇于探索,建立社交媒体招聘更多更好的方式,从而推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史宗玮(Clara Shih)著、张小伟译.社交网络时代:SNS引发商务与社会变革.(第2版)

[2]赵建凯.通过社交网络招聘.IT经理世界.2012(18)

篇5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社会化网络;社交媒体营销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社交媒体在今天中国的互联网世界绝对是最热话题之一。随着Facebook、Twitter、Youtube、新浪微博、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但改变了信息分享和传递的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对品牌的认知过程,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直接越来越迅速。

登录主流社交媒体,诸如微博和SNS(社交网站)早已经成为很多中国网民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社交媒体目前早已超出“社交”功能,在领先商业组织的利用和影响下,具有诸多广告、营销、公关等特征。企业对社交媒体营销的投入毫无疑问正在迅猛增长,但许多人对这些投入的是否值得和效用仍然存在一定争议。

很多企业都知道什么是社交媒体。毕竟,若把Facebook看成一个网络国家,那么它的人口仅次于中国和印度。很多企业老板和高管还可能了解社交媒体如此强大的原因——能够放大口碑效应。但谈到如何驾驭社交媒体影响力,他们就显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尽管企业纷纷积极开设官方微博,但真正了解社交媒体究竟是如何与消费者互动,并借此拓展产品和品牌认知度、提升销售和盈利、激发顾客忠诚度的企业却是少之又少。

为什么对许多企业老板和高管而言,社交媒体仍然一团迷雾?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原因。首先,源自社交媒体的朦胧本性,尽管谁都知道消费者越来越喜欢在线讨论产品和品牌、寻求并分享相关建议,但企业究竟可以在何处及如何影响这些对话却不清楚。毕竟这些对话横跨各式各样、不断增加的平台,出现在多元且分散的群体之间,可能是以极快的速度发生,也可能花好几个月酝酿。其次,没有一个适合且统一的指标来衡量其对营销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把大量资源(不管是财力资源还是人力资源)投在一项收效尚不明确的项目上,实在很难说得过去。

一、理解社交媒体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信息、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是社会化的沟通方式。社会媒体推动了人们发现、阅读并分享新闻、信息和内容的方式的变革。社交媒体将人们从内容的阅读者转化为内容的者,将单对多的传播模式转化为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将个体从受众变成了媒体。

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的媒体概念,是一个集合了多种功能的在线生活平台,更是一个足以代替真实感知的超级媒体。社会化媒体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视频等。

社会化媒体创造了新的内容创作和传播方式,赋予了每个人创作并传播内容的能力,一般是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参与。社会化媒体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模糊了媒体和受众的界限。

2.公开。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均可免费参与,鼓励大家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中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受保护或隐私内容除外)。

3.交流。传统的媒体采取“广播”形式,内容由媒体向用户传播,单向流动。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形成互动交流。信息传播的效率成倍提高。

4.社区化。在社会化媒体中,大家可以很快形成一个社区,并以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交流。

5.连通性。社会化媒体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快速融合到一起。

6.多平台。基于网络的社会化媒体不受平台限制,任何能够连接网络的终端都可以作为服务平台。

二、中国是新兴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用户大国

全球社交媒体正在爆炸式增长,中国无疑引领着这一潮流。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扩张速度堪称全球之最。到2011年12月,中国共有5.13亿名互联网用户,而德国只有6700万人,印度1.21亿人,美国2.45亿人(图1)。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是年龄不到35岁的群体,其中25-34岁的用户群占40%;中国约有2.5亿名互联网用户集中于一二三线城市;超过一半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周上网12个小时以上。其中社交媒体用户数量达到2.35亿,年增长率达到33.7%。

麦肯锡一项针对5700名中国互联网用户调研发现,一二三线城市居民的社交媒体注册率高达95%。此外,中国也拥有全球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高达91%的受访者表示,最近六个月曾登入社交媒体。这一比例远高于日本的30%、美国的67%、韩国的70%。中国互联网用户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也比日本、美国来得长。例如,中国消费者平均每天花46分钟在这类网站上,日本消费者仅为7分钟,美国消费者37分钟。随着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增加,消费者花在其他网站的时间减少了,也改变了消费者的沟通方式。

麦肯锡的研究还发现,在内容获取上,社交媒体的使用已逼近门户网站,有40%的个人电脑使用者通过门户网站取得内容,36%通过社交媒体;不过,搜索引擎还是最大的内容来源,有80%的个人电脑使用者运用搜索引擎获取内容。

篇6

关键词:社会媒体;营销;泛娱乐

一、社交媒体的概念与发展起源

(一)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特征

关于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特征,传播学者安东尼•梅菲尔德认为其有以下几个特征:公开、交流、参与、对话、社区化、连通性。另外,迈克尔•亨莱因和安德烈•开普勒认为社会媒介是一系列基于Web2.0的技术和思想的网络应用,它允许用户创建和传达自己的内容(UGC)。也有学者认为,社交媒体也叫互动媒体。

(二)社交媒体的发展阶段

社交媒体最早起源于BBS论坛,注册成为用户之后就可以在符合论坛相关规定的条件下自主消息,也可围绕相关内容与论坛的其他成员展开讨论、交流。在互联网的市场上,有需求就会有开发。紧接着,人人网等社交平台出现,标志社交媒体进入第二阶段;而社交媒体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便是“微传播”。“两微一端”的发展带来的是“碎片化”表达。

二、社交媒体营销下泛娱乐化趋势涌现

(一)国内社交媒体营销现状

不难发现,所有中国现有的社交媒体几乎都可以从国外找到原型,从国外的Twitter到国内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从国外的Youtube到国内的优酷、土豆,从国外的Wikipedia到国内的百度百科,还有各种位置服务、消费评论等等,这些媒体都为大众提供了大量互动交流的平台。目前,国内社交媒体的营销现状不容乐观,很多用户开始对各种植入广告产生抵触情绪,很多门户网站负责人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吸引用户点开链接,以此达到网络营销的目的。因此,在此背景下,社交媒体营销开始呈现泛娱乐化趋势。

(二)适度世俗化到泛娱乐化的变化

信息爆炸时代,媒介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受众注意力被分散,人们的媒介生活呈现明显的碎片化趋势,无序的媒介生态最终导致了媒体适度世俗化到泛娱乐化的转变。如此一来,互联网的新闻传播与新闻事实渐行渐远,而只是热衷于炒作所谓的“卖点”。近年来,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的资讯纷繁复杂,每一个市场竞争的参与者都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创新自身的营销策略,以求在恶性竞争中不被淘汰。然而媒体从业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激烈的行业竞争便推动大部分媒体走向“泛娱乐化”的低俗传播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科技的更新换代,受众已经由完全被动接受者变为掌握传播主动权的消费者。社交媒体的评论、转发、点赞、打赏等功能是人们充分表达自我观点的新手段,而媒介泛娱乐化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较多消费者的表达和参与需求。

三、如何有效应对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

现如今,当我们打开社交媒体,看到的更多是营销、卖点、故事,事实、公益、理性却越来越少见,所以更应该想想如何有效应对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如何规避不良风气,使之坚守最基本的媒介专业主义底线。

(一)加强社交媒体法律监管

1.完善网络信息管理的法律。针对泛娱乐化现象,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但对于社交媒体信息供给泛娱乐化的具体规定目前还存在漏洞。对此,首先应界定清楚哪些内容是不可娱乐的,防止媒体钻法律的空子;其次,出台相关社交媒体泛娱乐化法律法规的管理细则,加强对社交媒体信息的监管。只有在法律上加强监管,才能对媒体起到震慑作用,从而缓解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2.强化社交媒体法律法规的管理力度。法律的实施效果在于强有力的执行力,对于国家制定的网络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必须严格执法。首先,执法部门必须严厉制止社交媒体打球的行为。同时为了避免因社交媒体钻法律空子而出现“灰色文化”泛滥,相关执法部门必须加大惩处力度,重视这种不健康的泛娱乐化现象对大众思想的侵蚀。

(二)提高社交媒体专业化

1.加强融媒体优势资源整合。融媒体是以发展为首要前提,把单一媒体的竞争力转化为多媒体竞争力,如此一来实现了资源通融。因此,在如今的融媒体时代,只有创新才能保证生命力,唯有更新换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可以有效避免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操作,不再致力于发掘新闻信息里的消费和调侃因素,而是专注于补充其他媒体由于技术限制无法接触或挖掘的事实层面,使新闻内容本身更加丰富。2.增强媒介专业化。专业化一定是未来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随着分众化传播的加剧,社交媒体传播时的重复化将得到有效的克服,这样一来,高效利用媒介资源使新闻的公共性、客观性得到保证,从而使泛娱乐化传播趋势失去它的必要性。同时,专业化也是为了将媒介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更好地发挥新闻对公共生活的影响作用,体现其公益属性。随着媒介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发挥教育大众、引导价值的作用才是我国的媒体今后发展的趋势;而受众只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影响媒体不断改善自身的问题来适应新环境的需求,所以可以说受众和媒介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

参考文献:

[1]李宝玲.实施社交媒体营销拓展网络营销渠道[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1):13-14.

篇7

社交类媒体的影响与冲击

由于新闻门户业务受到社交网络强有力的冲击,即使报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突破体制障碍,彻底解决全媒体采集创新问题,再也无法吸引用户回归至报业所办网站,因为新的用户需求和技术创新变化决定:即使我们将全媒体内容放到网站上,会通过门户方式浏览资讯的用户也将越来越少。

十几年来“新闻列表、图片、评论、专题、互动、投票”等各种展现形式在报业网站上取得了体验平衡和用户欢迎,在社交网络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否能够照搬?答案是否定的。从微博大战门户的案例可以显见,社交网络的信息携带机制、人际体验、传播效果、阅读效率要远远高于门户网站。未来的新闻展现形式一定而且必须适应于具备云特征、移动特征、社交特征的平台当然无论这个平台是别人的还是自有的。

2010年以来,中国报业被迫就社交网络发展作出回应,纷纷入驻微博,一方面试图挽救和提高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在被动地就信息资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特点进行研究、尝试和总结,虽是被动的,但的确是有益的尝试。

社交网络和移动终端成为新闻资讯目标受众群最主要的集中领域,其开放特征亦给予报业难得的销售通路。但在开放性平台上的突围尝试,必然涉及利益博弈的问题,报业传播尝试也有可能加速报业的边缘化。

首先,即使通过新闻链接将部分用户能够吸引到自己的数字报纸或报业网站上进行深度阅读,带来流量和品牌影响力,在根本上也不会改变用户通过社交网络获取第一手资讯的习惯,反而会更加深用户对于社交网络的依赖感和信任感。

第二,在社交网络,尤其是一家独大的社交网络中,报业的议价能力可能低于曾经和门户网站的谈判,因为用户、平台、黏性都是平台运营商的,作为内容供应商CP无法在各自领域做到垄断以提高议价能力,在平台上进行传播创新所产生的增值价值可能都会归于平台运营商。

移动互联带来的机遇

报业网站的发展路径,一条是顺着电子版路径朝前走,再辅以论坛、博客等互动产品,让记者和读者互动,进而发展成一个有一定影响的资讯门户网站。另一条尝试的路径是近两年才开始的,就是由纸质向电子介质的转变,随着苹果手机及其iPad的上市,业界认为这个电子手持媒体可以作为报业转型的突破口。这的确是个美好的愿望,本来报纸的核心是“报”而非“纸”,现在由电子纸代替新闻纸,当然是个革命。但谷歌前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指出“iPad给了纸媒希望:恢复昔日运营模式,停止分享,圈起内容,用其品牌收订阅费。但这只是对苹果伟大产品产生的假象”,“苹果iPad给了传统媒体一个错误的导向,纸媒应该拥抱互联网,探索新运营模式。”他强调,互联网带来的潮流和变革,才是传统媒体应该关注的,因为“没有一个设备可以长期地阻挡互联网的潮流”。移动互联网对报业来说是一个机遇:一方面移动网络自有的服务特征和报业长期所具有的本地信息采集和渠道优势高度契合;另一方面由于传播介质和用户习惯的巨大差异,网站端竞争者很难将其优势地位简移到移动终端。但考虑到网站端竞争者长期的人才和资金沉淀,机遇期不会很久。

篇8

(浙江工商大学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 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锻炼大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减少现实交流障碍以及节约交往成本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现实同学关系、弱化了现实交往能力、降低了人际信任度。高校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全面把握社交媒体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社交媒体,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

关键词 :社交媒体;大学生;同学关系;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4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学生群体在中国网民中占比23.8%,在所有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中居于高位。大学生思维敏锐,接收新事物能力强,更是处于技术创新浪潮的最前端,社交媒体也因不断地发展创新得到大学生的青睐。社交媒体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和内容,但它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构建和谐同学关系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任务。

1 社交媒体概述

社交媒体是建立在万维网的技术资源基础上,允许用户创建和交换各方面信息的应用程序。其典型代表是腾讯QQ、新浪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社交媒体,花费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与社交媒体的以下四方面特征密不可分。

1.1 交互性与共享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有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心理需求。通过社交媒体,用户可以随时保持沟通、给别人发表评论,还可以将所见所闻第一时间出去与其他用户共同分享。这种互动与共享能够使用户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拓展人际网络,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交往、情感需求。

1.2 开放性与平等性

当今大学生开放程度高,个体意识强,平等观念深。社交媒体使交往不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加之有些社交媒体为匿名登陆,使得信息与获取的自由性进一步增强,便于大学生找到自己的“圈子”发展兴趣。这样,社交媒体打破传统媒体的精英运作模式,原先传播者与受众的失衡关系得到平衡。因此,社交媒体的开放是基于所有人的开放,它为每个人提供了更为公平的机会,开放和平等成为社交媒体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3 娱乐性与个性化

冰心曾说过,娱乐至少与工作有同等的价值,或者说娱乐是工作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娱乐必不可少,绝大部分社交媒体都有供用户来娱乐消遣的板块,如QQ游戏、QQ宠物、QQ空间日志,以及微博、微信等媒体提供的娱乐图片、视频以及各种热门话题;社交媒体大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具体表现在主页装饰、页面排版以及聊天背景等细节设置上,用户可以以多种形式、转载、评论信息。

1.4 融合性与“碎片化”

社交媒体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介融合的有效平台,兼容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传播形态,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表述、发送信息,这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许多社交媒体要求发送内容简短精炼,信息的这种碎片化倾向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如微电影、微视频等“微”事物广受大学生的青睐。

2 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影响

2.1 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诗经》中传唱千载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比鸟矣,犹求友声”,传递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与人交往、表达的渴望。然而,有些大学生因不善交际或害羞、自卑、社交恐惧等心理障碍的禁锢,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同别人互动交流,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把自己孤立起来,阻碍了正常的同学交往。社交媒体具有匿名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这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锻炼机会,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沟通更自由。

(2)有利于减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客观障碍。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每个人生活习惯不同,家庭背景等亦存在差异,交流起来很容易出现误解甚至产生矛盾。科技的飞速发展实现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言,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交往基于血缘、地缘的格局。通过社交媒体,大学生有机会充分接触不同地域的道德风俗习惯、伦理规范以及思想观念等,能开阔眼界,更好地了解各地域同学的生活习惯,进而使大学生增强对交流信息的理解,减少交流过程中的摩擦和碰撞,交往起来更得心应手。

(3)有利于大学生节约交往成本。高校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同班同学日常见面机会逐渐减少,毋庸置疑,同学间要经常性的互动交流才能保持同学关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然而,专注于现实交往成本过高,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重要补充,社交媒体成为人际联络的好帮手。同学间可以通过网络保持联系。一方面,大学生无需话费只需要WIFI或者流量就可以使用社交媒体来维持人际关系,节约了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使用社交媒体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关注对方动态,及时掌握最新资讯,社交媒体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日常压力。大学生在校内会面临来自生活、学习上的各种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产生的消极情绪,有些大学生往往得不到社会支持系统(家长、老师等)的慰藉,转而把目光投向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以及娱乐性等特征,大学生可以在网上痛痛快快地打游戏、开开心心地看视频、随心所欲地聊天……他们就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儿遨游在大海里。这样,不良情绪就能随着手指摆动而“烟消云散”,积极情绪便会“扑面而来”,这种积极情绪有益于和谐同学关系的构建与维护。

2.2 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负面影响

(1)疏离现实同学关系。社交媒体内在的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娱乐性等特征,使部分大学生浏览各大社交网站成为一种习惯,以至于吃饭走路甚至在同学聚餐等公共活动中都要时不时聊QQ、玩微信、刷微博,有些人甚至形成了社交媒体依赖。结果,大学生交往有广度而缺乏深度,缺乏心灵沟通,增加了内心的孤独感。寝室同学关系更是如此,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求,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室友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真诚地沟通,他们把归属感转移到各种虚拟网络社区,导致同学情感上趋于冷漠、疏离,以至有人毕业时要“感谢室友的不杀之恩”。

(2)弱化现实交往能力。在网络上扮演好角色比在生活中容易,开放、平等、自由的社交媒体使大学生在交往中更加具有随意性。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要受到外部环境,个人角色及言语、声调、表情、姿势、服装等太多非语言信息的束缚,长时间的网络交往使他们难以适应二者间的角色转换,以至于对现实交往力不从心。他们找机会逃离现实交往,向网络寻求安慰,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

(3)降低人际信任度。社交媒体具有匿名性、开放性的特点。这导致网上道德约束力不强,网民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自由交流,这给那些不法行为带来了施展机会,网上虚假信息遍布,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网络诈骗、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大学生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不足,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很容易受骗,一旦被骗,就会对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灵产生巨大影响,他们会本能地对周围人失去信任,防止悲剧再次发生;即使没有被骗经历,经常看到网上曝光的庞杂负面的新闻,亦会把社会上的不信任带到现实生活中,导致同学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使人际关系蒙上阴影。

3 合理利用社交媒体,构建和谐的大学同学关系

社交媒体给大学同学关系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合理运用社交媒体。合理用之,利大也;过度用之,弊大也。

3.1 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育工作

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潮流势不可挡,辅导员也应该积极顺应这一潮流,使之为构建和谐同学关系服务。因此,辅导员应该熟练掌握主流社交媒体,尽可能与大学生成为好友,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减少他们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在上网交流的过程中向大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为现实人际交往做好理论铺垫;同时,辅导员还应经常性地在主流社交媒体上分享一些集思想性、趣味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优秀资源,让大学生充分吸收正能量。

3.2 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交媒体素养

社交媒体对同学关系的消极影响反映出大学生的社交媒体素养有待提高,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交媒体素养,就应该教育大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和对待社交媒体——既要认识到它可以锻炼情感表达能力、减少交流障碍等有利的一面,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它消极的一面,使之为我所用;从我做起,促进网络文明化、道德化——在提高防范意识、提高信息批判能力以及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的同时,还要自觉传播正能量(比如,与他人聊天时聊一些高雅的、有品位的话题,使聊有所得);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大学生要加强自律,抵制社交媒体的诱惑,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现实交往和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3.3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现实交往是“本”,网络交往是“末”,要防止大学生本末倒置或者舍本逐末,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积极加强线下工作,经常性地开展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如读书月活动、体育周活动、辩论赛、演讲比赛、节日晚会等。这不但能够减少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发展业余爱好找到自己的“圈子”,而且能够提供广阔的平台为大学生锻炼现实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交际水平。

3.4 重视构建和谐寝室同学关系

清华大学朱令案、马加爵案以及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几起恶性杀人事件都是发生在寝室内,寝室人际关系原本就存在问题,社交媒体出现后更使某些寝室人际关系雪上加霜。辅导员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和谐的寝室同学关系的构建,可行性路径为:鼓励学生设计健康丰富的寝室文化;定期进入学生宿舍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多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活动。这样能更好地增强室友间的默契和凝聚力,让寝室成为情感沟通的场所,成为大学生的“心灵港湾”。

4 结语

社交媒体以其鲜明的特征成为大学生使用的主流媒体,它给大学生带来了平等、自由,却使他们丧失了安全感、归属感。辅导员应在倡导、鼓励大学生现实交往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合理利用社交媒体。这样,大学生才能找到心灵的最佳归属,使那颗冰冷、孤独的心得到缕缕温情与安抚;才能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互相关心、相互帮助、互相促进、良性竞争的一种积极状态;才能在美好而短暂的青春年华里充分吸收营养、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 巴巴拉·M·纽曼.社交媒体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友谊、孤独感和归属感[J].中国青年研究,2014(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严三九.新媒体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 王晓霞.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篇9

关键词:社交媒体;高校体育教育;变革路径

1社交媒体及其传播特征

社交媒体(SocialMedia)是一个随着媒介技术发展而提出的概念,最早出现是在2007年。目前,社交媒体没有统一概念,通过学界对社交媒体的多种版本定义,本文认为社交媒体是一种允许人们原创、分享、评论信息内容的网站技术和工具平台。现阶段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Facebook、Twitter、Youtube、QQ、微信、微博、博客、播客、人人网、陌陌、时光谱、SNS、论坛等社交网站和即时通讯载体。相对传统媒体来说,社交媒体有独有的传播特征:①无缝隙融合虚拟时空和现实时空[1]。②去中心化趋势明显,创造和消费活动融合传播[2]。

2社交媒体对高校体育教育变革的影响

2.1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体育教育内容相对浅显,运动技能提升效果不明显。由于高校体育教育考虑到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设置课程主要是基础入门为主,故课程时间往往较短,合班上课多,内容难以深入,学生一般不会重复选修一门体育课,这些客观因素导致高校体育教育难以兼顾深度和广度。第二,体育教育手段较为单一,自主学习方式缺乏多样性。高校体育教育传统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一般是实行“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传统方式,学生依赖于老师。同时,由于学生自主学习受限于体育技能的学习规律,大学生难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和创新。

2.2社交媒体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丰富大学生对体育教育内容的视野。目前,大学生日常接触的主要媒体形态是社交媒体,他们通过各种形态的社交媒体,接触到许多“高、新、奇”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瑜伽、肚皮舞、跑酷、平板撑、轮滑和登山等新型的体育项目类型,丰富了大学生对体育教育内容的认知范畴。第二,拓展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传统的体育教育的空间一般是在田径运动场和体育馆。而社交媒体涵盖的广泛网络学习资源,无疑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大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利用社交媒体查阅各种相关教学视频,达到反复学习和完善技能的目的。第三,颠覆传统体育教育方式。在社交媒体中,每一个受众即每一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他们之间是一种双向性的信息传播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重视书本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师生通过社交媒体的平台,不再拘泥教学角色和位置,双方之间可以开展深入交流,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内容,实现了“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交流。

2.3社交媒体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消极影响

第一,社交媒体弱化了体育教育的真实性。体育教育强调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传授的真实教学情境,教学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学习效果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较为零距离地和全方位地观察以及模仿教师的肢体动作。社交媒体虽然具有学习平台多样化和学习内容丰富性等优势,但是不能为大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师生之间亲身互动难以实现。第二,社交媒体忽略了体育教育的规律性。传统教学中,体育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学习规律,体育教师根据自我掌握的体育教育理论,遵循体育教育的技能形成规律,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教学活动,促使大学生开展合理科学的运动技能。作为社交媒体上承载的教学资料,虽然可以教会大学生基本技能,但是无法帮助大学生把握和控制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3高校体育教育的变革路径

(1)社会层面:

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交网络环境传播体育教育文化内涵。社交媒体是一种全社会覆盖的具有亲和力的文化传播媒介,它具有双向互动和平等开放等媒体优势,因此受到高校广大学生的认可和运用。但是对于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来说,对社交媒体中展现的体育教育项目缺乏理性思考,有时甚至接受了不健康的体育教育视频材料而误入歧途。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建设良好的社交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知提供条件。一是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社交媒体相关网络技术,提高网络安全防护功能,防止网络病毒和不健康产品的入侵,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二是制定社交媒体使用文明制度。社会要制定出社交媒体文明使用的规章制度,以此促使网络社会秩序和个体网络自由能协调发展。

(2)高校层面:

搭建弘扬体育教育精神内涵的校园公共社交媒体。高校是开展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主体。作为高校,应该充分运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搭建弘扬体育教育精神内涵的校园公共社交媒体,根据体育教育类型进行分类规整,以大学生所广泛接受的生动活泼语言来推进校园公共社交媒体的建设,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教育文化理念。一方面是建立宣传高校体育教育的微信公众号等公众平台。另一方面是高校要组建专门的技术人员和宣传策划人员保证公众平台的良好运营,组建专门的公众平台管理团队,科学准确和巧妙灵活地表现体育教育文化,使大学生在接受公众平台传递的信息时领会体育教育的精髓;另外,需嫁接社交媒体和校园传统媒体。

(3)教师层面:

顺应社交媒体发展态势,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学教育工作。社交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它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高校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体传播者,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学教育工作。一是高校教师要提高体育教育的理论素养,熟知社交媒体的优势、传播特点和使用规律,能够熟练且灵活地使用社交网络平台开展对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活动;二是高校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广泛使用和熟悉的社交媒体网络环境中,充分发挥社交平台交互性较强的优势,倾听学生发自内心的心声,收集学生的相关意见,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践行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和本质。

(4)学生层面:

培养自我驾驭社交媒体的媒介素养。一是要设置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尊重人的主体性价值,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能动意识,让大学生主动学习如何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二是融合社交媒体和校园媒体创造体育教育的良好实践环境。高校应充分融合社交媒体和校园媒体,鼓励学生通过这些媒介形态积极参与体育教育之中,提高他们信息传播和公共参与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从营销角度跟90后沟通,对很多客户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看到,90后的共性特征不是那么多,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最强是他们最大的共性,但有的人喜欢这个,有的人喜欢那个,而且变化特别快,这种个性化的特征在90后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果说靠大众媒体实现全民覆盖的那一套营销方式在80后面前已经碰壁,那么在90后身上彻底行不通了。因此,对于目标受众是以90后为核心,尤其是以一、二线市场为主的品牌,我们会更建议比较偏数字化媒体的解决方案,比如使用社交网站来和他们的目标消费者做沟通,先建立关系,再销售产品,逐步建立品牌忠诚度。90后对数字媒体以及数字媒体形态下的某些购买环节比70后、80后的依赖度更高,更愿意从社交网站平台获取资讯和评价,包括网上购物等对他们来讲完全没有障碍,甚至已经变成一个很常规的、无需转化的动作。

说到社交网站,我觉得人人网最大的差异化,一是实名制,二是年轻人,尤其是90后人群重要的社交阵地。这是我看到人人平台带给品牌客户的重要价值。我们服务的客户,比如诺基亚等品牌,每年都会在人人网上做投放。消费者的兴趣点随时在变,90后更是如此,但他们真实的社交关系,无论他们与朋友的,还是他们与品牌的,却在自己长期的经营下沉淀在了社交网站上。他们在社交网站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就越离不开这个平台。因此,越来越多的品牌客户不仅将更多预算划拨到社交平台,更在内部建立专业的团队,自上而下用心经营社交营销阵地。这就是关系的力量。

篇11

社交网在新的一年里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新媒体领域现有局势的搅局者,引起各方关注。本文以国外主要社交网为研究对象,探求新一年来国外社交网所具有的传播特征与盈利趋势。

传播特征:墙内开花墙外香

社交网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体,甚至是其他网络传播形式。

从受众分布上看,按照Google调查的数据,受众收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坐标。分类为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社交网用户为初等(水平),收入在大于等于25万美元、小于45万美元的区间为中等,收入大于等于45万美元、小于75万美元的为较高(收入),以及年收入在7.5万美金之上为高收入。应该指出,中国年收入达到2万美金以上的并不多,考虑到购买力与人口因素,实际上初等收入水平基本上包含了我国的中产阶级。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年收入2万美金上下实在不能算高。另外,在学历上,图表使用的“大专”把各类提供专科教育、相当于我国本科教育的职业技术教育却没有归纳在内,而拥有学士学位教育的人被归为“大学”。

首先,美国有影响力的社交网站多具有跨国度的异地传播效应。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美国社交网用户最多的城市或国家往往不在其总部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甚至美国用户数量都不排在第一位。Facebook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拉阿图,而用户最多的地方却在北非和南欧国家;MySpace因为功能与Facebook极为接近,目前已被后者超越,在市场竞争中疲态尽显;Twitter总部在旧金山,而其用户最多的国家却在南美与南亚,不是因为语言障碍,而是因为美国大的社交网都有多语言功能。

美国社交网的功能因为技术特征而有所区别,各不相同。Facebook主要属于多媒体新闻类社交网,主要是交换或告知信息。包括共同兴趣或身份特点结成的组群,自动告知等功能;Twitter主要传播方式为文字新闻,形式为微博,被称为互联网短信;Youtube强调视觉传播,主要形式是视频,包括电视新闻切片与MTV等;Hi5属于在线游戏平台,主打新开发的在线游戏,可以同时进行交流,如个人上传与下载照片、视频与音频,还有好友分组、共同兴趣族群等。可见,美国社交网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其主要的功能还是传播新闻、分享信息,而且手段多样。

其次,从用户区域分布来看,美国主要社交网用户数量排在前面的多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

些较为动荡的国家或区域里受到欢迎,而不是美国境内。如Facebook在突尼斯与土耳其、Twitter在巴西与委内瑞拉。以Facebook来看,世界动荡区域具有很高的用户渗透率。如在非洲,2010年的数据显示非洲Facebook在网民中渗透率为15.9%,而亚洲国家此渗透率仅为11.3%;亚洲的网络渗透率为21.6%,非洲10.9%。这表明非洲比亚洲有更高比例的网民通过Facebook与外界接触。北非情况更为突出:埃及有8200万人,有1700万网民,而Facebook的用户就有658.6万人,该网站在埃及的渗透率为8.0%;北非的突尼斯情况更为惊人:以2011年3月的数据来看,该国有234.65万人使用Facebook,在全国人口渗透率中达到22.2%。实际上,社交网在这些国家中开辟了信息自由流通的另个通道。

最后,除了美国以外,其他国家主要社交网多数用户集中于本国或传统影响范围内(如俄罗斯的Vkontakte.省略是由罗德里戈(RodrigoTeijeiro)针对西班牙语的中南美国家设立的社交网(2007年),一年后于2008年设立葡萄牙语网点,这一网站特点是多媒体的快乐交流;德国最大的社交网Kennt-wen.de用户排名前15位的全部是本国城市;波兰最大的社交网站NK.pl有90%以上的用户在本国,少数用户分布在波兰裔较多的挪威、瑞典、爱尔兰与英国;日本的最大社交网之

Mixi也是如此。出现社交网跨境传播现象较多,但美国社交网与其他区域表现不同,其他国家多因文化亲缘关系或传统影响力,美国社交网则表现出“美国――不稳定区域”的模式特征。

盈利趋势:纵横业务扩张

Facebook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社交网络,其发展与盈利特征均在某种层面代表着社交网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此,本文选取Facebook作个案分析,探索社交网最近的盈利模式。

首先,空间上扩张领地,以实现受众市场西方不亮东方亮的目标。

就Facebook而言,在西方国家里,它的受众不是在不断上升,相反,它的受众在不断减少。以2010年5月为起点,在北美、英国与挪威,其受众数量出现了下降。至2011年5月,美国受众从1.552亿降至1.494亿,加拿大更是流失了8%的受众。而Facebook这一时期受众的整体增长则来自于其新开拓的发展中国家之疆土上,如墨西哥、巴西与印度尼西亚等国,最高的渗透率甚至达到这些国家网民的50%。

正是这原因,Facebook重启进入中国市场的计划,准备在经济上发展最具活力、市场最大的疆土上积极寻求网络合作伙伴准入互联网市场。这其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遵循中国的法律法规与市场竞争规则,也正因为如此,Facebook曾在2009年被中国拒之门外。Facebook为了在中国法律框架内运行,很有可能寻求与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商合作,这样能够保证其在中国的内容检查限定于中国法律框架内运行。无独有偶,人人网融资6.4亿美元也在积极准入美国市场。开拓空间疆土是当今社交网盈利与发展的大趋势。

其次,在业务上,Facebook积极寻求与移动出版商的合作,拓展其服务形式的疆界。

Facebook尽量采用与有张力的移动软件公司合作的方式,促使自身业务在空间与业务形式上都得以扩张。2010年3月,Facebook收购了移动软件商Beluga,能够让Facebook的用户通过Beluga多媒体使用平台发送群体短信,包括文字、照片等多种内容。同时,Facebook还收购了以色列的移动程序运营商Snaptu,其开发的平台可以容纳2500个移动应用程序。这就意味着在Facebook上面的用户,可以利用Snaptu强大的综合性信息软件订阅RSS、天气预报、日历、字典、新闻、电视节目预告等,还附加有数字游戏。如此看来,Facebook想把社交网打造成个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从而具有其他传统媒体不具有的服务特性。

在现有的八亿(时至2011年12月)Facebook全球用户中,有35%的用户是通过移动媒体使用Facebook的,为此Facebook非常注重与移动载体的合作。这方面,Facebook一直在期待与苹果的联手。由于苹果公司独特的企业风格,Facebook一直被乔布斯拒之门外。苹果教父乔布斯去世以后,此合作重现曙光。苹果公司初步同意在iPad等产品上与Facebook合作,包括传播高清视频、与其他移动装置对接等服务。这些合作来的正是时候,因为它让Facebook与风头正劲的Google+竞争中多了些筹码,后者自2011年夏天建立以来,五周之内吸纳了3000万用户,其优势主要在于其平台的游戏与社交功能,而iPad高清视频功能多少可以让Facebook在游戏平台使用上扳回一局。

最后,社交网资本内部集中与上市趋势。

篇12

P键词:新媒体;社交行为;文化交流;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新媒体社交平台对社交行为的影响及趋势研究”(湘教通:2016-283)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6日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成熟,传统的人际交往正在发生改变,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媒介,而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调查问卷和现阶段国民社交情况,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就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规范人们的价值观培养阵地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衡量的一般标准。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个社会阶段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是社会行为模式。

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体现在金钱或财富的创造上,也要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上;不仅要看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要看他创造的社会效益;不仅要看他对经济的贡献,也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价值观可分为理性价值观、美的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等。

(二)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影响着价值取向。主流文化价值观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受其影响的人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现实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自我实现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受其影响的人注重和谐,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三)新媒体对价值取向的影响。新媒体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网络成为现实的延伸、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不再只是处在虚拟的层面,它已经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社会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产生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理解认知系统,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构建的方式和强度。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能够更便捷地获取社会上的各种信息,思想得到解放,随着视野的扩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身边事物,价值取向也开始发生转变,加上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人们对物欲的需求更加强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往往用过度的物质消费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功利主义观念渗透到精神生产当中。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交流

(一)多元文化与文化认知。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复杂、信息流通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多元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时代下社会的巨大变化。在信息高速流通的当今社会,人们之间交流的距离日渐缩短,这就导致了移民文化的产生,某个国家或民族的新移民的到来往往会对原有存在的社会产生冲击,导致社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原有平衡被打破,经过长期的冲突和融合,新的一轮又形成,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多元文化也相应产生。

人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研究得出体会、感知,记录下来变成了文明,同一思维模式下,文化通常体现出民族的、地域的或特定人群的特点。认知的本质即是人们对来自外在世界的刺激做出选择、评估与组织内在的过程,文化不仅提供了解释认知的基础,而且引导人们选择与归纳认知的对象,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即是对已有文明做出选择的过程。影响文化认知的因素有很多:年龄、社会角色、价值取向、、教育、地域环境等。

(二)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包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各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相互接触会产生相互竞争和对抗状况,这便是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取向冲突、政治文化冲突、冲突。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俞思念的《文化与宽容》一文中指出“文化的本质与源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文化的宽容是文化的跃迁”,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除了冲突,还会相互包容,文化的冲突与包容是相对的,这两个过程均带来了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产生。

(三)新媒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新媒体社交环境下,人类社会开启了全球交往的新篇章,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冲突的范围也被扩大,无论是在空间地域上还是内容上,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交往和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文化的冲突也开始由地方上升到全球,由个别内容扩展到文化的各个领域。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冲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被增加,随着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征明显地凸现出来,激发了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对民族文化特殊性的诉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发生着猛烈的碰撞,由此引起文化上的冲突,而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冲突的发生将更具有经常性和普遍性,在强度上也更加深刻和尖锐。全球化跨越了地域和国界界限,极大地扩展了各国文化交往的空间。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行为

(一)社交心理及行为的具体表现。健全的社交心理可归纳为平等心理、真诚心理和认同心理。平等心理的人注重自身修养、谦虚待人、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待人宽容。真诚心理的人待人真诚,不因权利地位私欲而变得虚伪和残忍。认同心理的人在社交中利用彼此相似之,从而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类人善于消除隔阂、融和气氛。然而,人在后天受诸种社会因素影响,容易铸成畸形的社交心理,称之为“妨碍社交的不健全的社交心理”。比如骄傲嫉妒心理、自卑冷漠心理、自私自利心理等。骄傲嫉妒心理的人非常自负且心胸狭窄,看不起别人,又不许别人超过他,唯我独尊,容不得别人说个不字。自卑冷漠心理的人不追求自身价值,时时看不起自己,对周围人事态度冷漠,他们适应能力差、悲观厌世、遭受挫折不易振作。自私自利心理的特点是一切从我出发,为一己之私可以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这种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会采用各种欺骗手段。

(二)社交行为策略。人们在社交过程中应该时刻本着真诚、善良的心,社交活动是一种互惠,任何交往都不能只为自己不顾他人,我们要坚决摈弃社交中的极端利己主义。在社交生活中,我们应该在朋友孤独时解除他们的寂寞,失志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被误会时给予理解和同情、成功时给予认同和肯定等等。社交双方在交往时应处于同一心态,对某人某事某物有共同的认识和情感倾向,那就很容易靠拢、融洽。如果情绪相互感染,达到比较强烈的程度,就会产生共鸣。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交结果,一定要找到能产生“共鸣”的话题来交谈。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行为特征。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经过高频次的互动交流,原本关系为弱连接型(现实社交中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好友发展成为了强连接型(联络频繁关系密切)的好友。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对象具有易得性,新媒体社交平台可以通过通讯录自主选择好友的添加或者不添加,也可以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和关注点,而结成好友关系。

四、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联动模型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应当考察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过程的知识要素,而新媒体社交平台是人们进行社交的重要渠道,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社交过程中会涉及的两个方面,为如何正确进行社交提供重要思路。本文考虑新媒体环境对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以及社交行为的影响所持的基本假设是:新媒体环境直接影响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同时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这三者之间也在相互影响,进而影响新媒体环境。具体来说,新媒体对三者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同时,三者也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社交行为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一)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机理。新媒体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均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交往的社会媒介系统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人们构建新的社交环境。新媒体利用新的平台把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综合起来,实现复合型且无边界的传播。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群体的多样化以及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社会各方面信息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得以全方面的传播,包括正负面信息的互动性传播,人们的思想心理、价值观念也因此发生改变。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而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价值取向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交思想以及社交行为本身两个方面,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体现人的社交思想,一个人价值取向是否正面决定了他在社交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是否合理,人们将自己的社交思想传递给他人,影响他人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价值的判断,实现价值取向的传递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以社交行为为纽带的价值取向的传递链。

(二)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交流对社交行为的影响脉络。文化交流可以通过直接沟通、间接传递信息等多种方式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比较常见的有通过传统交流方式(如面对面式的交谈沟通、报纸、电视、书本等传统媒体工具)来快速直接地进行文化交流,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文化交流通过社交平台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社交行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大量的亚文化影响,比较显著的便是不假思索的“快餐文化”。“快餐文化”是一种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新媒体与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快餐文化”更是演变成一种时尚并且冲击着传统文化。在现代快节奏社会中,“快餐文化”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快餐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也是新媒体社交与传统社交的碰撞,通俗小说与流行音乐等的风行、正统文学作品的低落,人们的社交行为变得华而不实,归根结底,新媒体社交环境下的文化交流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其社交行为。

(三)社交行为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分析。社交行为、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两两相互影响的,社交行为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在社交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等沟通交流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社交的另一方,其中信息的传达就是人价值观的表达。社交行为深受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由于受各种地域等多种非人力因素和人为因素,如人本身的个性气质等所影响,以多元化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可以通过人可触碰的任何物体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来影响人的认知,人的社交行为很多时候是人对事物认知的一种阐述和内心价值体系的表达,从而文化多元化的特质直接影响社交行为。

五、结论

本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可通过价值衡量一般标准以及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了解新媒体环境对价值取向的影响,通过将多元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在新媒体出现前后的情况对比,得出新媒体环境对文化交流的影响,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社交心理以及行为的变化得出社交行为的特征,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总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

主要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新型社交媒体;大学生;行为习惯;社交媒体依赖

前言

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就中国大学生媒体接触与消费行为展开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96%的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且在有效的1500个样本中,每天利用手机上网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的人数在25%以上,而2011年该数据仅为5%。2015年10月11日,第二届华南青年传播学者论坛上有学者调查,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中,微信使用频率最高,为92.53%,日均使用时长为2.72小时,其次为微博,使用频率为47.71%,日均使用时长为1.31小时;QQ使用频率为26.76%,日均使用时长为2.16小时。同时调查显示,微博好友数量超过微信,“睡前一刻”通过微信看新闻已成为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借助手机上网、通过新型媒体社交,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

1.社交媒体的概念与引发的新变化

1.1、社交媒体的概念

社交媒体,又称社会化媒体,是指一种网站和技术,用户借助网站和技术这样的工具和平台,进行沟通、分享、自由讨论和评价等一切社会互动活动,并在互动过程中,满足“建立关系”或“发挥影响”等需求。社交媒体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技术的支撑,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从社交网络、论坛、博客等社交形式发展到如今的新型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可以说,社交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1.2、社交媒体引发的信息传播新变化

从传统的社交媒体到新型社交媒体,媒介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促进了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并引发信息传播的新变革。

首先,更注重传受主体的交互性。在传统的社交媒体中,受众的角色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缺乏对信息内容的反馈和互动。新型社交媒体下,任何个人均可以借助移动设备与外界的交流互动,集信息的接收者和者为一身,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体;其次,传播内容个性化、碎片化。传统社交媒体传播的内容是经过加工后呈现在受众面前,而新型社交媒体下,一张图、一段视频、一条评论,甚至事件不完整的一个片段,都可以成为传播内容。借助新型社交媒体,多样的信息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侧重关注程度,在选择与互动过程中进行个性表达;最后,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影响广泛性的特点,弥补了传统社交媒体的不足。

2.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2.1、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方式、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乃至行为规范,帮助他们打破原有的圈子建立新的圈子,并从单向的文化接受转向多向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大学生展示自己积极优秀的一面,寻找志同道合的人,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评论赢得朋友的认同,并通过资讯共享不断增长见识,进而满足大学生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社会整合的需要以及纾解压力的需要,为大学生提供较强的归属感。以微信为例,作为新型社交媒体,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结交一些志趣相同的朋友,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事情的看法,或者记录自己的经历。大学生还可以临时创建群聊分享创业、就业等信息;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订阅号有选择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确保信息交互更具有个性化特征,扩大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交范围。

2.2、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消极影响

2.2.1、过度依赖社交媒体

新型社交媒体在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媒介体验和自我展示、表达途径的同时,也存在社交媒体依赖的隐忧。刘振声在《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中指出微博依赖者表现出更高的逃避倾向,他们会将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停留在网络碎片化、无意义的信息上,拖延甚至懈怠学业。此外,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有近47%的大学生具有社交媒体依赖倾向,他们往往因为过度关注有没有人评论、圈里是否有动态更新等,造成注意力无法集中到学业上来,也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

2.2.2、虚假信息侵害大学生安全利益

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微信持信任和依赖的态度。伴随着腾讯财付通和微信支付的兴起,95%以上的大学生会在微信中填写真实的的个人信息,在网络监管不规范、系统出现漏洞等情况下,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给自身带来人身、财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对于一些网络信息缺乏严格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让自己不觉成为低俗、虚假信息的传播者,被不法分子利用。

2.2.3、现实人际关系异化

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效率的同时,也出现部分大学生沉迷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人际交流障碍,真我与虚拟人格的错位冲突,最终可能导致学生焦虑、自恋、偏执、抑郁、冷漠、拖延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有调查显示,75%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手机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在“每天使用手机时长”上,有近一半的同学表示“超过5小时”。对于“聚会时同学低头玩手机”的现象,仅有16%的学生表示不会出现。同样以微信为例,“点赞党”、“秒赞党”的出现,都是人际交往中伪亲密的体现;此外,在微博的使用上,部分大学生出现过分关注星座命理,用所属星座来解释自己的性格成因,用命运来解释自己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失败,对微博谣言辨别能力相对较差,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科学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策略

3.1、完善网络社交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出大学生网络社交条例

人治与法制的本质是自律与他律。新型社交媒体的虚拟、开放等特征,更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交媒体保驾护航,通过《信息净化法》、《隐私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网络社交工具健康发展。截止到2014年9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6.32亿。作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在大力完善网络社交秩序、推进网络立法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等群体特点加强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网络社交条例建设,积极推行网络社交工具后台实名制。新型社交媒体的虚拟性不等同于虚假性。实名制的网络社交环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往的安全性,增强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有效地规范了网民网络社交行为,防止大学生成为谣言、恐慌情绪的者和传播者,培养大学生网络社交言论的责任意识。

3.2、创新大学生网络社交教育管理模式

新型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需要学校管理者与时俱进,培养出一支集专业技术人员、心理辅导老师为一体,具有专业网络教育管理知识的师资队伍,便于积极参与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建设。并通过开设人际交往、网络安全与网络法规等相关课程,对在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大学生使用情况和偏好,进而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社交媒体上常见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必要的干预,有效引导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借助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鼓励大学生更多地融入现实人际交往。

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教育者可以借助新型社交媒体与大学生建立自由、平等的朋友关系,借鉴成都理工大学经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设学生党建、教师风采、师生论坛等版块,借助学生骨干力量,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社交,必要时利用微信的“群聊”功能引导学生在现实中积极开展对有关公共话题的讨论,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现大学生社交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处理,提出人际交往技巧和安全提醒。社交媒体之外,开展演讲比赛、社会实践、假面舞会等活动,促进网上自由交流网下良好共处的有机结合,避免大学生出现社交媒体依赖情况。

3.3、注重舆论引导,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青少年课堂教育中。作为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和评估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体,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评估和管理个人媒介接触行为,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应该加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如何使用媒介、如何判断媒介信息的价值和意义等。总之,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导向工具,大学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运用新型社交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通过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借助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加强对学生的吸引凝聚和思想引导,打造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体系。无可否认,社交媒体不仅带给大学生新的交往体验,更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因此,学校在避免大学生沉迷新型社交媒体的同时,要善于借助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官微等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步宽.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

[2]杨宏兰.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1.

[3]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网络思政,2014.

篇14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社交;实证分析;高校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206;C912

一、网络社交环境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一)新媒体与社交网络

对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新媒体”的定义,学界尚无定论。但确定的是,新媒体的界限是在与旧媒体的区别比较中突显出来的。旧媒体“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而新媒体则提供了替代性的沟通手段“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①。新媒体的发展塑造着一个新的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并影响着青年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和社会关系,对青年发展起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包括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娱乐、网络交易②四大方面。其中,网络社交生活是网络生活中最活跃、参与者最多的方面。网络社交生活的支撑平台――社会性网络服务(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下文简称“社交网络”)――是新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③特性的最集中体现,也是网络时代学生工作直面的机遇和挑战。

(二)社交网络对学生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从社交网络的技术平台特征来看。机遇方面,大多数社交网络采用的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开放性管理模式,是现实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延伸,具有较少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学工队伍中的教师可以在社交网络上与学生进行“个体对个体”的交际,这种平等开放的交流是对线下不对等的师生关系的有力补充。挑战方面,社交网络的信息流具有高度动态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多元上网终端打破了高校BBS等封闭网络的集中管理”④。这种开放性和多元化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捧,但对于教育者而言具有很高的不可控性,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从社交网络的个体表达特征来看。机遇方面,社交网络为深度辅导提供了新的工具。面对面交流容易发现实际的自我(actual self),而网上交往更容易发现真正的自我(true self)⑤。青年在网络社交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寻找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能够把握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多重自我,提高深度辅导的信度和效度。挑战方面,学生的实际人格与网上行为可能存在着差异,网络行为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现实中的可能行为,这增加了通过网络把握学生动态的不确定性。

再次,从社交网络的公共舆论特征来看。机遇方面,社交网络已经成为青年群体公共舆论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场所。通过社交网络来把握学生整体的思想动态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广泛参与网络社交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挑战方面,网络空间的公共舆论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青年意愿的表达存在着“常态下政治意识淡化”与“重大事件时的极端表达”⑥的双重特点,使得常态下的网络舆论被泛娱乐化,而重大事件时又难以引导。此外,网络舆论的民意代表性也存在争议。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网络社交行为研究的科学化和精致化

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要求把握各项工作内在的规律性。对工作内在规律性的把握需要两种途径的结合:一是现象背后的理论基础,二是行为分析的科学工具。本文接下来将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统计学的分析工具两个方面对网络社交行为进行研究。

学生工作的精致化要求“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合,要求“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依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⑦。本文将借鉴社会心理学理论,区分“个体间”和“个体内”因素,分层次地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研究;采用统计检验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细分学生群体和各类影响因素,分类别地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工作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景的力量的科学⑧,研究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的心理感受及其带来的行为特征。目前,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影响青年人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周围情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⑨,其中社会思维和社会影响可以理解为“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和联系⑩(或者理解为“主观”和“客观”因素对网络社交行为的影响)。对于个体间的区分,本文考虑性别、学科、年级、消费水平、生源地、学习成绩等“客观”区分标准,对于个体内的影响因素,本文考虑不同性格、不同活跃程度等因素来分析各类因素对网络社交的影响作用。

(三)统计学基础及其分析工具

我们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第一,为了回答不同类型的群体是否在网络社交方面真正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多大的差异,我们采用假设检验中均值检验(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可以称作定性分析。第二,为了量化不同主客观因素对网络交际行为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的方法对问卷进行计量分析。这可以称作定量分析。本文采用的统计软件是Stata 10,相比较于SPSS或者SAS,Stata可以采用更加简便灵活的编程方法来实现统计分析。

三、网络社交的多维度解析

(一)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1. 被访者基本情况

本文所采用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92.7%。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总人数的48.9%,女生占51.1%,性别比较均衡。其中本科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66.9%,硕士研究生占25.5%,博士研究生占7.6%。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院系的占61.9%,来自理工科院系的学生占38.1%。在所调查的学生中,仅有2.8%的低年级学生没有电脑。

2. 被访者上网及网络社交的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控制在1至3小时的学生占37.1%,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占57.6%。其中,每天上网时间中用于网络社交的时间占50%以上的被访者占32.7%。可见学生网络社交频繁,已经成为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

3. 被访者上社交网的主要目的和活动

在对使用社交网络目的的排序中,排在第一位最多的目的是“与朋友、同学保持私人联系”,占到总数的43.8%,其次是“获取交流信息”,占到总数的36.9%,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目标是和家人联系及消磨时间。值得关注的是,“工作、学习需求”和“与老师保持联系”两个选项排序非常低,分别只有6人和4人将这两项列在了第一位。

在社交网络上进行的主要活动中,42.4%的被访者将“浏览帖子,信息接收”排在了第一位,33.9%的被访者则把“与他人聊天”排在了第一位,再次是“分享帖子和分享近期状态”和“日志、照片”等。在对选择社交网络的原因中,选择“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和“同学们都在用”的被访者,分别占到68.3%和67.6%。可见,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活动是与他们上网的目的紧密联系的。

4. 被访者对上网的评价

在网络社交对生活的正面影响中,被选择比例居前三位的选项依次为“丰富了生活、增添了情趣”、“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扩展了知识面”、“增进了与网络社交对象的关系”。而在对负面影响的选择中,选择“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学习”的最多,占57.2%。

(二)“个体间”差异对网络社交的影响

问卷对社交网络使用频率的调查采用了里克特五点式等距量表的方式(包括非常频繁、频繁、偶尔使用、很少使用和从来不用等五个选项)。使用等距量表得到的数据可以求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也可以利用t检验、F检验等参数统计分析法。

为了首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网络社交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采用t检验来考察不同类型群体是否在网络社交行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1.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科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差异

表1中,Group1代表人文社会科学,Group2代表理工科学生。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这两类学科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并且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1.7880>0)。

2.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差异

表2中,Group1代表本科生,Group2代表研究生。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并且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本科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3.9025

3. 城市生源与县乡生源的网络社交行为差异

表3中,Group1代表城市,Group2代表县乡。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城市生源的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1.5602

4. “个体间”差异对网络社交行为影响的定量分析

上面用t检验考察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上网情况,我们下面要做的是衡量群体的类型特征对社交网络行为的定量影响。由于因变量(社交网络使用频率)是用里克特五点式等距量表来衡量的,我们采用有序分类Logistic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如表4所示,以自变量var72(即年级,本科生赋值为1,研究生赋值为2)为例,回归系数0.795意味着,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本科生使用网络社交的概率与研究生的比值为ecoef.= e0.795=2.21。类似地,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城市生源的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概率与县乡生源学生的比值为ecoef.= e0.4154974=1.515124。对于其他影响因素,我们也可以进行类似分析。

表4的/cut1至/cut4的系数是辅助参数(Ancillary parameters)。其表达的意思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如果我们预先知道一位学生的性别、学科、年级等上述自变量,把这些自变量带入回归方程式,如果计算所得的数值小于-1.02913,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名学生平时“非常频繁”地使用网络社交。反之,如果计算所得的数值介于-1.02913和0.6660486之间,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该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频率属于“频繁”的程度,依次类推,如果高于2.507096,那么可以认为该生“从来不用”社交网络。

(三)“个体内”差异对网络社交的影响

克劳特等人的研究 认为,外向型的、在线下有很多朋友的人,参与网络社区的程度比内向的人更高。另有研究认为,性格较为封闭的人会努力避免不确定性,减少网络社交的频率,而较少这一倾向的人会愿意在网上寻找个体的认同,并愿意形成新的社交关系。本文的调研数据也反映,学生进行网络社交最主要的目的是与朋友交流,而且绝大多数被访者的网络社交对象是现实当中的朋友,因此,可以推断现实中朋友越多的人,越倾向于进行网络社交。另外,在性格上寻求新鲜事物或者更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更倾向进行网络探索和网络社交,而不喜欢刺激的人在网上则会更加谨慎。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和本文调研问卷的初步分析,我们分别对自我性格评价 和参加团体(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活动积极度与网络社交频率进行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如下。

从表5我们可以看到,性格越内向,进行网络社交的频率越低,不过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水平只达到80%;但从表6可以看到,在团体活动中的活跃程度显著影响着网络社交行为: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越乐于参加团体(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活动,进行网络社交的频率也就越高,而不爱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进行网络社交的概率是积极参加活动学生的51.57%(ecoef.= e-0.6623=0.51565)。另外,我们还选取了其他的性格变量与网络社交频率进行回归,结果也同样验证了这个观点。

我们容易直观地认为,内向的同学更倾向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寻找自我认同。而上面的实证结论则告诉我们:性格越外向,越乐于参与团体活动,则越倾向于进行网络社交。这就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网络化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团学工作本身所接触的就是网络社交比较活跃的人,而这些同学本身就是学生工作容易把握和引导的;另一方面,性格内向、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在网络中也很难反映他们的声音,反倒不容易被了解和把握。

四、基于网络社交实证研究的对策思考

(一)针对社交网络的平台特征,应研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性

一是要加强对技术平台的研究。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校园网络环境的封闭管理,我们在积极应对的同时更需要主动研究其技术平台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完善校园网络管理模式。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网络社交行为规律的研究。一方面要为理解相关工作寻找坚实自洽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另一方面要善于在工作中提炼思路,提高研究结论对改进工作和指导实践的可行性。

(二)针对社交网络中个体表达特征,应重视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工作的精致化

一是基于“个体间”差异对不同群体区别对待,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策略。前面的分析中,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学生、城市和县乡生源学生在网络社交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我们在分类指导中需要注意的,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因材施教。二是基于“个体内”性格差异,需要认识到学生工作的网络化并无法代替传统的工作方式。我们并不能通过网络把握我们本身就接触不到的内向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动态,因此线上和线下的工作更应该相互协调和配合。

(三)针对社交网络中公共舆论特征,应拓宽育人渠道,提高学生工作的立体化

一是应对“公共空间的私人化”的挑战。当前社交网络中存在泛娱乐化现象,“‘公共空间’被‘私人’占领着;‘公共关注’被贬低为对公众人物私生活的好奇心”。对此,需要通过党团组织、学生团体等拓展在社交网络的公共领域,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中的阵地。二是把握“私人空间的公共化”的机遇。私人空间的公共化不利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但对于学生工作而言却是一个可以把握的机遇。利用社交网络,老师可以较为自然地切入到学生的私人空间,提高学生工作在学生生活中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释: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85页。

赵国栋、王珠珠、原帅:《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10月。

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339017.htm。

霍晓丹、李玉桥:《新媒体环境对高校BBS的影响》,《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0年第7期。

Bargh,J A.,K.Y.A. McKenna and G.J.Fitzsimons,“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 Self’ on the Interne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8 (2002),pp. 33-48.

陆昊:《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2月16日。

张彦:《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4月。

戴维・迈尔斯 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第1页。

同上,第2页。

同上,第122页。

刘京萌、张晓东、赵锦勇等:北大第挑战杯课题:北京大学学生网络社交方式调查。

Kraut,R.,S. Kiesler,B. Boneva,J.N. Cummings,V. Helgeson and A.M. Crawford,“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8(2002),pp. 49-74.

Amichai-Hanbruger,Y.,(A) Fine and (A) Goldstein, “The Impact of Internetinter-activity and Need for Closure on Consumer Prefere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2004),pp. 103-117.

Leven,M. R.,“Risk Taking and Persona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8 (1990), pp. 1073-1080.

“开朗活泼、乐观热情”赋值为1,“动静相宜、内外兼有”赋值为2,“较为内向”赋值为3。

“从不参加”赋值为1,“偶尔参加”赋值为2,“经常参加”赋值为3,“主动参加并积极组织”赋值为4。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235页。

同上,第236页。

同上,第241页。

参考文献:

戴维・迈尔斯. 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 社会心理学[M]. 8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胡泳.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霍晓丹,李玉桥.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BBS的影响[J]. 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0 (7).

陆昊. 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R].2009-2-16.

张彦. 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J]. 思想教育研究,2010(4).

赵国栋,王珠珠,原帅.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 (10).

Amichai-Hanbruger, Y.,(A) Fine and (A) Goldstein. The Impact of Internetinter-activity and Need for Closure on Consumer Preferenc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4(20): 103-117.

Bargh,J A., K.Y.A. McKenna and G.J.Fitzsimons. 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 Self” on the Interne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2(58): 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