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6 09:34: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医疗市场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0-0021-02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扩散很快,形势不容乐观,特别在有偿献血的内地传播也很快,危害很大。HIV感染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宿主的多种组织。本文对26名接受中医药治疗达到18个月的HIV感染者肾功能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其目的是初步探讨长期服用中药与HIV感染者肾脏功能损伤程度间的动态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纯中药治疗组 云南省内确诊的HIV感染者,接受中医药治疗达18个月以上,并且于服药后第6个月、12个月、18个月按时进行肾功能检测的患者,共计26例,男14例,女12例,汉族21例,其他少数民族5例,其中有吸毒史者13例。平均年龄(34.8±8.26)岁,排除同时接受西药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1.1.2 中西药合用组 云南省内确诊的HIV感染者,接受中医药治疗达18个月以上,服中药时已经接受西医抗病毒治疗或服中药后6个月内开始抗病毒治疗,并且于服药后第6个月、12个月、18个月按时进行肾功能检测的患者,共计26例,男17例,女9例,汉族24例,其他少数民族2例,其中有吸毒史者8例。平均年龄(35.2±7.34)岁。
1.2 方法 于清晨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2 mL,静置于37 ℃水浴箱,待血液凝固后3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待检。分析前分别做好各项室内控制。BUN、Cr的检测均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纯中药治疗组与中西药合用组对BUN和Cr的影响比较 见表1。
与同项目同时间点纯中药组比较,*P
一般认为,HIV对肾脏的损害常表现在下述几方面:HIV可以直接侵犯肾脏引起HIVAN,临床上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并迅速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HIV引起的相关感染如肾脏感染等,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肾脏功能。除此以外,感染HIV高危人群中的某些特殊行为,也会引起肾脏病理性改变,如静脉注射海洛因引起的肾脏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样变,临床上常伴有高血压,数年内缓慢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一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也能造成肾功能的损害,如替诺福韦易造成肾功能不全、茚地那韦易造成患者肾结石等。
从表1来看,治疗前纯中药组及中西药合用组的BUN数值无统计学差异,服药6个月时组患者的BUN数值出现统计学差异,然而之后的第12个月、第18个月2组患者BUN值回复到无统计学差异状态。表1中2组患者进行自身前后对比,18个月时BUN比起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均无统计学差异。证明单纯使用中药,或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中协同使用中药,对患者BUN的影响不明显。
在表1显示,2组患者的Cr值在服用中药前及服药6个月后,均无统计学差异。但12个月、18个月2次检测中,2组患者相比,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相对于中西药合用组Cr值的上下波动,纯中药组患者的Cr则呈普遍下降趋势。2组患者进行Cr自身前后对照,纯中药组服药18个月后和治疗前相比,Cr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西药合用组18个月和治疗前相比,Cr上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中西药组Cr值上升,或许与某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肾脏肌酐清除率造成影响有关。单纯使用中药,对肾小球滤过功能影响不明显,可能对Cr值有一定的负向调整作用,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临床观察和研究。
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全球及中国IT市场出现调整,全球PC市场出现了自1994年以来最大的单季度下滑,出货量下降13.9%。中国PC市场的出货量在2013年第一季度也出现了12.3%的下降。
“这一现象在2013年下半年会有所好转,未来5年中国IT市场将依然稳步增长,第三平台依旧引领未来。” IDC中国区总经理霍锦洁认为。
IDC预计,在第三平台技术领域,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及社交等第三平台为基础的技术领域仍将不断向各个行业渗透,其带动的相关硬件、软件及服务市场也将维持高速成长,这四个领域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都在30%以上,依然引领中国IT市场增长。
IDC表示,由于中国政府行业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总的IT花费占到总体IT市场的60-70%,因此,政府政策影响领域对IT市场的贡献巨大。根据IDC的分析,中国城镇化未来10年建设的总投资将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达到两万亿元,直接为IT市场带来的机会超过1万亿元。另外,战略新兴产业、医疗改革、节能环保、水利建设、轨道交通等领域也投资巨大,未来5年每个领域都有超过万亿的投资,这也将拉动这些领域的IT市场高速增长。
除此之外,在行业变革与转型领域,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尽头,各个行业都面临变革与转型,而变革与转型需要IT的强力支撑,这也为中国IT市场带来了巨大商机。如金融行业的电子渠道解决方案、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电信行业的增值业务解决方案、ICT服务解决方案,医疗行业的区域医疗平台、医保与健康管理解决方案等;在区域和城市领域,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中国未来中小城镇和大中部地区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领域,中短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依然是重点,而对于硬件和基础架构软件,以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长沙、郑州、合肥等城市为中心的大中部地区潜力巨大。
报告预计,DLP拼接2016年市场规模基本保持,未来几年降幅不明显,销售额仍将在20亿左右; LCD拼接2016年规模将超过46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小幅低速增长;小间距LED大屏2016年销售额将有较大提高,达16.8亿,预计2020年或将达到45亿元。
GQY视讯2015年净利同比下滑6成
GQY视讯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1-12月,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0万元-6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9.33%-79.55%。
对于净利润较同比大幅下滑,GQY视讯方面表示,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持续影响,专业视讯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总体需求增速减缓,由于同行业竞争加剧、产品毛利降低、以及部分中标项目实施周期延长等原因,导致专业视讯产业盈利情况较上年同期出现一定下滑。
此外,GQY视讯在2015年着重发力的机器人业务开展未达预期,也对其业绩造成影响。目前,GQY视讯主要涉及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与医疗机器人三大领域。报告期内,GQY视讯新产品“车载自平衡救护平台”尚未形成销售,由于公司对该产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对公司2015年度利润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公司”防恐机器人”智能单警和移动警务平台重大经营合同计划实施进展大幅滞后,导致2015年1-12月份“移动警务平台”系列产品销售不达预期。
激光投影销量 2015年同比增长超5倍
近期,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称,去年国内激光投影市场逆势爆发,销量规模达到45万台,同比增长超5倍,纯激光光源产品销量增长更是超过了17倍,而与此同时,激光投影以外的其他类型投影机销量下降3.4%。
报告中还指出,由于国内经济结构转型、政府及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工程项目推动放缓以及受其他大屏幕显示产品的冲击,去年,中国投影市场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而在“十二五”期间,激光显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量资金和企业进入这一领域,使得产业快速健全、壮大,激光显示技术持续升级、成本不断下降,市场终于在2015年实现规模化销售,去年也因此被称作激光投影市场元年。
目前激光投影机主要包括纯激光光源、混合光源(LED+激光)两种。受益于激光荧光粉技术驱动,激光光源产品均价大幅下降至4万元以内,销量同比增长巨大。LED+激光光源产品均价也降至两万元以内,但面临LED亮度升级和激光光源成本下探两方面压力,销量增长受限。
真视通募投项目稳步推进
2015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087亿元,同比增长 21.82%;实现利润总额6,909.67 万元,同比增长29.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003.98万元,同比增长 28.51%;实现经营活动净现金流8,397.81万元,同比增长25.34%,较好的完成了公司的年度任务。
2015年6月18日IPO以来,公司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多媒体信息系统升级项目、生产监控和应急指挥系统升级项目。截止报告期末,募投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中。目前,募投项目具体计划中基于云技术的云平台(云视频、云媒体、云培训)系统项目(申请注册商标:真会通)、智能多媒体交互协作软件、数据可视化展示平台软件等已经投入应用,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金桥信息业绩持续增长
金桥信息年报披露,随着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军队、能源、金融等客户对多媒体信息系统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使得金桥公司经营规模扩大、营业收入增长形成了广阔的空间。报告期内,公司抓住机遇,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尤其在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阳光法院”、“智慧法院”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分产品)均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其中,多媒体会议系统营业收入为 3.63 亿,较去年同比增长 5.87%;应急指挥中心系统营业收入为 1.05亿,较去年同比增长 13.06%;科技法庭系统营业收入为1.31 亿,较去年同比增长12.55%。
报告期内,公司全面落实各项工作,共实现营业收入6.398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 8.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3,676.94 万元,较上年同比减少 3.51%。
迪威视讯积极推进激光产品
迪威视讯4月24日披露2015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6亿元,同比增长43.7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01.34万元,同比增长207.00%;基本每股收益0.03元。公司表示, 报告期,公司积极推进在智慧城市各领域的业务,不断提高公司激光显示产品品牌认知度,并加大研发和自主创新,激光产品线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本报告期,公司通过整合业务资源,优化内部管理体系,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016年,公司将继续推进智慧城市的项目建设和运营服务,一方面尽快完成已签约项目的工程建设和收入结转,另一方面拓展新型运营类的智慧城市业务;激光显示领域,将加大力度推广激光电影放映机和工程投影机,另一方面将尽快推进一体机、触控屏等新产品的产业化,以及中低流明、面向商用和民用的新型投影显示产品;云计算数据中心方面,在年内完成鄂尔多斯数据传输通道和机房的建设。
创维实现全球第一家4K OLED量产!
今年4月14日,创维最新OLED产品 S9-1,让OLED走向更多的家庭变为现实,代表着彩电行业已经进入OLED时代,2016年或将成为OLED元年。
【关键词】广播电视 移动互联网 无线城市 智慧城市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城市广电新媒体的生存现状和图存之路
(一)夹缝中艰难生存
1.中国广电媒体层级结构中的城市台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并推行“四级办广播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即中央、省、地(市)、县四个行政层级都要办广播电视,其宗旨是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尽快把中国落后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上去。当时,“四级办”也确实带来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大发展,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广播电视延续至今的层级化、区域化结构格局,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基本都设立了广播电视机构。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播出机构2568座,其中城市广播电视台①(下称城市台)600多座。
但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全面实行市场经济、政府不再向各级广播电视机构提供运营资金之后,“四级办”的“混合覆盖”让城市台一时难以找到生存发展空间。加上近年来的全国有线网络整合,将地、县级有线网络整体切走,城市广电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据统计,2013年,全国城市广播电视台实际广告收入下滑了15%~30%。
2.现阶段中国城市台面临的难题
现阶段中国“城市台”面临两大难题。第一,城市台在整个传媒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使其难以汇聚市场资源。中央级、省级广电媒体的卫星和地面覆盖,对定位于本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而不能上星的城市台发展形成挤压,使其在传播生态中处于明显劣势。第二,城市台难以留住人才。尤其是地级和县级城市广电媒体,人才瓶颈问题突出。
(二)借机媒介融合寻求突围
近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广电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城市台纷纷采取措施,期待借机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发展突破。
1.城市台发展新媒体初探:发力传统互联网,波澜不惊
在“四级办”的既有框架之下,全国2000多家县级以上行政区都建立了广播电视台,城市台就在其中。如今这些台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下又创办了几乎同样数量的音视频网站。但这些网站的统一特点就是:小而全、小而散。个个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且又分散在全国不同的行政区域,艰难地寻找着生存的缝隙,更难以形成一方竞争力量。
相对于纸媒在各城市率先建立并日趋成熟的门户网站,后起的城市广电网站相对落后,实力较为弱小。而眼下面对商业新媒体在全国布局“主平台+地方特色新媒体平台+移动化资讯聚合分发”的强大战略攻势,广电媒体更是难以抵挡。如腾讯已经在全国12个省建立了12家“大”网,如大浙网、大渝网、大湘网、大豫网等,同时实现资讯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的移动化聚合分发。全国几百家城市广电网站中,做成城市门户或有影响力的本地视听新媒体平台的寥寥可数。除了名城苏州网、太湖明珠网等几家广电网站,因为抢抓机遇及时,运营机制较好,已经成长为当地的综合门户网站外,绝大多数广电网站都是勉强维持着传统广电媒体网络版的“初级阶段”角色。
可以说,城市台第一轮进军新媒体的努力,即发力Web1.0、Web2.0时代,未能在强手林立的新媒体市场引发应有的波澜。
2.城市台寻求体制机制突破的努力: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后续乏力
不过,互联网天然的去行政化、去区域化、去中心化和开放性、互动性、互联互通性特征,以及对市场资源的强大配置能力,让城市台看到了曙光。他们努力尝试依托新媒体走跨区域联合之路。
2011年8月,由14家城市台及5家平面媒体共同发起、经原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正式上线。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采用“总台+城市分台”的架构、“全媒体+产业链”的整合营销模式,期待通过共享“网络电视台”牌照资源、内容资源和技术资源,形成跨媒体、跨领域、跨地域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合力,打造一支重要的市场竞争力量。业界、学界、行业管理部门均对这一新生事物寄予厚望,并给与了热切关注和支持。目前,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成员台及紧密合作媒体达到60多家,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但是,运营近三年来,由于体制机制及运营团队尚未理顺,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发展后续力量不足。
城市台借助新媒体进行整合营销的探索,迄今为止,还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中国城市台发力移动互联:“无线城市”系列崛起
“无线城市”,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它是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融合桌面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智能信息应用平台。通过广泛聚合和多屏分发大量信息内容和应用,为市民的视听消费和生活应用提供便利,为政府的政务公开、城市管理等提供有益帮助,为企业的营销、管理等提供有力工具和渠道、平台,实现“视听无处不在”和“掌上城市”。在“无线城市”发展过程中,部分城市广电媒体抓住机遇,依托独有的新闻视听资讯等资源,与网络商、终端商、应用商合作,适时加入并进而主导了“无线城市”平台,涌现出“无线苏州”“智慧无锡”(原名“无线无锡”)“爱青岛”等一系列城市资讯和生活服务平台,使其成为当地智慧城市的门户。这些中国文化旅游名城也成为“指尖上的城市”,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移动终端上诉说演绎自己的故事。
案例1:“无线苏州”
主办单位:苏州广播电视总台
服务类型:城市公共生活服务类
上线时间:2011年12月31日
用户:截至2014年6月底,已达150万。
功能板块:资讯、直播、违章查询、停车加油无忧、路况、公交、地铁、打的、自行车、天气、智慧电力、二维码、寒山闻钟、互动、爆料、直播、汽车票、电影票、玩游戏等。
“无线苏州”实现了苏州广播电视节目的全球同步直播、苏州文化资讯的迅速传播、苏州城市公共信息的及时查询及城市生活服务的全面应用,也实现了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以及电视屏、手机屏、电脑屏的“三网三屏”融合。
案例2:“智慧无锡”
主办单位:无锡广播电视台(集团)
上线时间:2012年12月
用户:截至2014年6月底,达到90万
功能板块:新闻、专题、政务、直播、点播、图览、爆料、公交、阅读、微博、天气、路况、旅游、票务、影院、惠购、地铁、互助、号码通等。
案例3:“爱青岛”
主办单位:青岛广播电视台
上线时间:2013年1月6日
用户:截至2014年6月底,达到35万
功能板块:资讯、直播、点播、影讯、路况、实时公交、天气、公交、世园会、城市、社保、违章、停车场、公安、应急、交通、医疗、社保、旅游、缴费、购物、应急广播等。
“爱青岛”近期又推出“新媒体电视”业务,除了把在“爱青岛”手机应用软件(App)上所有极具本土特色的“智慧城市”业务与电视屏互通共享,还特别增加丰富的直播点播视听内容。目标是建成智慧城市的电视门户。
三、未来之路:“无线城市”撬动城市台实现融合发展
(一)城市台实现融合发展的优势
未来,城市台将依托“无线城市”平台,撬动媒体实现融合发展。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移动互联网还存在窗口期,城市台应抢抓机遇,决胜Web3.0时代
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规模为世界之最。根据市场研究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中国有近10亿手机用户,其中大约40%使用智能手机。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占总网民数的83.4%。另据调查,无锡市63%的智能手机用户每天使用智能手机搜索信息;苏州市77%的市民表示,通过手机App获取信息。数量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和手机网民是广播电视媒体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潜在市场。
当前,正值Web3.0技术丰富完善时期,城市广电媒体有机会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
2.城市台在基层信息文化服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资源和传播资源
地缘优势。在中国“四级办”“四级混合覆盖”的广电传播格局中,城市广电媒体承上启下,直接面对一方受众,在基层信息文化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市民对广电媒体形成高度的依赖。而城市台与本地政府和城市管理服务各有关方面的地缘关系和密切合作,又让城市台整合各方资源进军移动互联网市场具备了比较优势。
新闻资讯、视听文化资源和公信力优势。城市台在服务一方的长期新闻传播过程中,与所在城市同呼吸、共命运,每天创造和积累着丰富的新闻资讯和视听文化资源,并建立起主流媒体的强大公信力。最有条件把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通过视听化、信息化处理搬到智能平台上,使之流淌在指尖、手掌之间。
3.智慧城市建设准备了良好的传输网络基础设施
各地正在大力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台搭建多网融合的新型城市生活服务平台创造了必要的“硬”环境。
4.城市台船小好调头,目标人群集中,经营方式灵活,容易抓住机遇,做出特色
城市台处于中央级和省级广电媒体强势发展和覆盖的缝隙中,相对来说,没有前两者那么受到行业政策的关注和重视。这一方面是城市台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一定程度上使城市台进行各种发展探索拥有了某种空间。一些有见识、有担当的城市台已经在朝着“以我为主、融合发展”的方向先行先试,为广电在新媒体领域拓展出一片蓝海,为广电未来发展带来光明前景。
(二)借势移动互联网实现“突围”
1.依托“无线城市”,实现由单纯城市广电服务向区域性综合文化信息服务的转变――业态转型
让广电主导的“无线城市”“智慧城市”平台成为市民离不开的媒体平台、生活平台和社交平台。如无锡广播电视台已经在“智慧无锡”平台和微信服务号中出现了“市民电视”“掌上电视”等概念。“无线苏州”已经提出打造“应用平台”的口号。在这类平台上,城市广播电视的频率频道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智能终端,成为高度渗入市民生活的“伴随性媒体”;而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方方面面,则实现了随时随地的移动“应用”。2014年5月1日,苏州有15万人使用了“无线苏州”的“路况”应用。刚刚尝试的O2O(线上到线下)电商业务,已经初显长尾效应,任何产品一旦登上平台,便使平台切入了产品的全产业链。平台主办的房展车展已经撬动房产和汽车的全产业链。票务、游戏、生鲜市场等其他电商业务陆续展开。一个开放共赢、聚合能力巨大的生态化、重体验应用平台雏形已现端倪。
2.壮大“无线城市”平台,撬动广电媒体的全面转型升级――体制机制突破
“无线城市”是以媒体融合为契机,与新媒体接轨、与市场接轨的新型信息讯及生活应用服务市场主体或准市场主体。这是对束缚融合发展的旧体制、老框框的成功突破。
商业新媒体公司具有严密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其机制随机应变,市场需要怎么变就怎么变,因为不变就只能等死。广电媒体既然已经涉入新媒体市场,与这些新媒体公司同台竞技,也必须具有同样的灵活机制。“无线苏州”已经在这方面先行一步,平台创办伊始,其运营主体就不是一个媒体公司,而是定位为IT企业的苏州世纪飞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这就大大拓宽了这个新平台在新技术新服务的市场海洋中乘风破浪的发展道路。
商业新媒体公司在培育市场阶段,都依靠强大的风险投资舍得砸钱,不急功近利,先耐心积累用户。广电新媒体也必须拥有这样的理念才能拓展发展空间。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目前已经在“无线苏州”投入2000多万元,尚无收益。但台领导已经承诺,前几年不指望平台挣钱,而是集中力量不断完善优化平台体验。直到用户突破130万之后,“无线苏州”才尝试广告经营。这样的承诺和耐心,需要决策群体相当的责任担当。
商业新媒体公司对于优秀人才均有股权激励等各种激励措施,这是行业惯例。广电新媒体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人才外流不可避免。没有人才,一切无从谈起。“无线苏州”的运营主体苏州世纪飞越正在筹划股份制改造,核心经营团队将合理持股。
3.以资本为纽带整合聚合资源――做强做大
大家可以看到,商业新媒体公司通过终端产品、关系产品、服务产品等向内容领域的扩张,是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广电媒体从内容产品向其他领域的延伸却是举步维艰。商业新媒体公司从网站到平台、从固网到移动、从视频到电商的转跳和拓展,是那样的如鱼得水,似乎可以随时与各个产业发生交集,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广电媒体对于如何通过与其他产业链条的合作来重新激发自己的优势,还在苦苦探求中。而上述“无线苏州”等广电主导的城市云平台已经成为广电切入其他产业或领域的入口,蕴藏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开发潜能。截至2014年6月中旬,共有包括贵州台在内的16家省级和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与苏州台达成城市信息云平台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合作,“无线苏州”向这些台输出技术、运营机制及商业模式,共同建立优势互补、资源互动、双赢以至多赢的战略合作联盟关系。
如果以数据的采集和运用方式为标准,我们可以把可穿戴设备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型:用于对外界事物实现感知、控制并施加影响的一般可穿戴设备;通过人体数据采集,实现健康干预,乃至诊断、治疗、康复等功能的医疗可穿戴设备。当然,两者在实际产品及应用中可能存在交叉与融合。
不论是智能眼镜还是智能服装、甲胄,一般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是采集人体所发出的位置信息、互动信息、流量信息,利用和扩展人体机能,是对人自然属性的延伸。
而医疗可穿戴不管是智能手环、臂带、帖敷传感器还是体内外康复装置,主要功能则以采集到的体征数据、生电信号、生物能,用于对人体自然属性的监控、管理和辅助恢复人体自身机能。
一、2013年度可穿戴技术创业投资概况
资本实验室全球风险投资数据库显示,2013年可穿戴技术领域完成投资交易64笔,披露投资额5.6亿美元。
1.可穿戴技术投资年度变化趋势
从全年来看,各季度可穿戴技术投资保持持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四季度,增长异常迅猛。由此可见,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在加快抢占可穿戴技术与市场前沿的力度。
另据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于2013年5月的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15年的2至3年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至50亿美元,增长到300至500亿美元。这种趋势的背后是全球硬件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与风险投资的快速跟进。
2.一般可穿戴与医疗可穿戴技术投资对比
在2013年度,一般可穿戴和医疗可穿戴技术同时收获32笔投资交易。其中,一般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3.73亿美元,医疗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1.87亿美元。
投资交易额的落差不能说明医疗可穿戴技术对资金的吸引力更弱,而是从另一个层面表明:与一般消费级的可穿戴技术相比,医疗可穿戴技术因其更高的技术与应用门槛,在投资方面更趋冷静。该领域也正在等待,或营造下一个待爆发的、更广阔的应用市场。
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新近完成了一项市场分析,并作出预测:在未来5年,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值将超过80亿美元,大幅度增长的预期主要来自于健康/医疗领域的推动。CEA与市场研究机构ParksAssociates联合完成的另一份调查则显示:在美国今后的五年中,个人健康/医疗类的可穿戴产品、相关软件和服务的总体营收将激增142%,并且有29%的智能手机用户愿意购买和使用健康/医疗类可穿戴设备。此类乐观的预测正吸引和带动更多投资在该领域的持续攀升。
3.一般可穿戴技术细分领域投资对比
在2013年,众多企业的可穿戴设备走下展台,并且实现了销售数据上的不断突破。据已有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约为700万件以上。尽管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相比,可穿戴设备的销量还不成构成足够的量级,却已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目前已上市或测试中的产品来看,可穿戴设备主要有耳机、腕带、眼镜、头箍、指环、纽扣、帖敷等形式,总体可划分为4大类:腕戴式、头戴式、眼镜和传感器。
由本年度投资数据可见,腕戴式产品(腕带和手表)投资交易数量最大,占比超过1/3;而交易额占比超过2/3,是可穿戴技术最热门的领域。
相比之下,头戴式和眼镜类可穿戴设备的合计交易数量、交易额均位于腕带式产品之后,这主要在于:前两者的功能更为复杂(主要用于游戏、视觉增强现实、数据图形可视化、视觉信息分享、“意念”操控等用途),技术开发难度更大,走向市场需要更多时间和历练。而与此同时,手环、智能手表产品在更多企业的推动下,已经更快地走向市场并在广泛而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迭代。
二、可穿戴技术及其生态系统的成长
1.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增长,为可穿戴技术提供厚实的市场基础
据Strategy Analytics的调查报告显示,2013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51亿部,同比增长45%。另据IDC的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0.04亿部,比2012年的7.253亿部增长了38.4%。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占到手机产品出货总量的55.1%。巨大的智能手机保有量,为可穿戴设备稳健迈入消费市场,积累起了足够大的设备基数和运营支持平台;而智能手机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折射出市场对可穿戴设备在内的移动智能设备,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
尽管现在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还依赖于智能手机,技术和市场也亟需健全,但它们与一般移动“智能”设备有着明显区别:1.更便携和操作更简化;2.实时的数据感知与采集;3.增强现实技术相应扩展了使用者的能力。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可穿戴设备为更多技术和应用,开启了全新的平台和生态系统的入口;而人类进一步变成在线“终端”,思维的互联网正在到来……因此,可穿戴设备对智能手机的依附只是暂时的过渡,势必迎来一个更独立的发展空间。
2.多元化的移动操作系统正在加速生态圈的扩充
Android、IOS、WP等移动操作系统通过把设备接入互联网,赋予了硬件全新的生命。他们所带来的捆绑设备数量、在建的生态系统规模和未来市场的预期都必将实现惊人的增长,而这一趋势也将从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延伸到可穿戴设备市场。
此外,包括亚马逊、Facebook、英特尔、三星、腾讯、阿里巴巴等在内的众多IT巨头都在开发更多的行业应用平台。这将促进软、硬件创新的进一步融合,并为可穿戴技术拓展出更多的数据通道、更广阔的应用环境。
3.云和大数据市场规模的扩大
IDC预测指出“在2014年,云市场规模将增长25%,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大数据技术和服务规模也将超过140亿美元”。另外,“由于云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规模不断扩大,所有IT硬件提供商采取的‘云优先’战略,将使全球数据中心和云服务数量大幅增加”。在2014年中,云服务管理下的数据中心将占到服务器出货总量的25%到30%。这一趋势必将为可穿戴设备在内的计算设备,提供更快、更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服务。
4.物联网的铺开和所有行业的数字化
有预测称:到2020年,物联网将可创造出300亿个自动连接的终端,来自物联网的总收入将达8.9万亿美元。其中传感器、芯片、交互设备等是实现物联技术和应用必不可少的装置,而可穿戴设备轻便、可扩展、乃至可植入的特征决定了这种设备可以成为推动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分享物联网发展成果的重要终端。
5.创新与资本合力推动可穿戴设备市场成长
在可穿戴技术的阵营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Google、Fitbit等互联网巨头与新贵的高歌猛进,还能看到联想、富士康、华为、中兴、索尼、LG、海尔等传统IT厂商的厉兵秣马,甚至还能发现Barneys New York、Opening Ceremony等百货、时尚品牌的跨界参与……上述企业及其他更多参与者共同构成了持续进化的可穿戴生态系统。这个庞大的系统将继续推动可穿戴技术领域投资规模的扩大,技术研发以及产品迭代的加快,也将带来穿戴设备出货量的复合型增长。
三、配套技术为可穿戴设备提供有力支撑
1.芯片技术
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步升温,芯片制造商开始加大该领域拓展力度。例如:英特尔了多款针对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名为夸克(Quark)的处理器;德州仪器(TI)推出了一款能够植入可穿戴设备的投影芯片;博通展示了业界首款用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单芯片解决方案(SoC),直指低功耗可穿戴市场;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最新研发的微控制器Kinetis KLO3 MCU正试图在可穿戴市场分一杯羹;而三星、高通更是直接推出了搭载自有处理器的智能手表。
2.传感器技术
作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基础,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同样在快速进化,并形成一个规模可期的市场。据ABI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7年之间,可穿戴式传感器市场将会以41%的年增长率增加。到2017年,可穿戴式传感器的数量将达到1.69亿个,其中,60%的装置将用于健身监测,23%用于老年人健康监测,7%用于远程病人监测,剩余7%用于医疗护理监测实用。
3.NFC技术
可以近距离、安全、高速传输数据的NFC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移动终端,基于此技术的移动支付、电子设备操控、汽车解锁、家居安防、广告推送等功能层出不穷。而可穿戴设备前所未有的便携性乃至植入式特征,将让我们看到NFC技术在可穿戴领域更值得期待的应用空间。
据ABI Research报告显示,2013年具有NFC功能的设备出货量较去年增加了129%,这一增速在2014年还将显著提升,或将推动可穿戴技术及应用的拓展。
4.人机交互技术
可穿戴的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的鼠标、键盘录入或使用机械语言对话的屏障,进化到使用眼球追踪、语音识别、远程触控、意念控制等技术为入口的全新控制手段。人们可以解放双手,随意通过设备完成计算,得到需要的结果;同时,可以接纳更多交流者即时在线协作,智慧的众包、思维的互联将成为现实。
5.屏幕技术
微流体屏幕技术和弯曲屏幕技术的开发正在推进,可以进一步加强可穿戴技术界面操控的精度和呈现效果。
TactusTechnology展示的微流体屏幕技术,在小屏上做出凹凸,给触摸以物理键盘那样的质感和反馈,使小屏设备操作更精确甚至实现盲打。日前有消息称Tactus已经在日本注册了专利,首款配有微流体技术的产品将会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
相对于微流体屏幕技术,技术大佬们在弯曲屏幕上的竞争更直接一些。三星Galaxy Round手机、LG Flex弯曲智能手机都已显露真容。苹果也于12月10日公布了名为“弯曲触摸感应器”的弯曲屏幕技术专利,并强调这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屏幕厚度,还能保持触摸的高精度。更有趣的是它可以像波浪那样有多个弯曲,而随着技术发展,大尺寸屏幕很可能像纸一样制成卷轴随身携带。
6.机器人技术
可穿戴设备与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之间同样存在更紧密的联系,:在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可以将可穿戴设备捕获和加工的人类智慧与行为数据,传输给机器人,赋予它们仿生特性和“思考”的能力。这为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设计、测试和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有力辅助。而可穿戴技术在向更大的应用范围扩展中,也可以将智能机器人作为人体的替代,特别是在高危环境下完成可穿戴产品的测试,获得精准的试验结果。
自2010年Apple推出iPad,使具触控功能的平板电脑兴起,且台湾各家业者看好平板电脑的市场,相继推出平板电脑,使平板电脑成为电脑制造业最亮眼的明星,各大电脑制造商推出多元的新机种,加上作业系统的不断创新,预期2013年出货量将达2.4亿台....
一、产业年度慨况回顾
依据中华征信所近五年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TOP5000资料显示,虽然电脑制造业近年来TOP10业者营收总额以12.56%的年平均成长率呈现成长(详见下图一)。经观察,电脑制造产业经过多?发展,已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随产业发展成熟,台湾?论是桌上型或笔记型、掌上型机种皆已?积相当的技术能?,成为全球资讯硬体产品的接单重镇,入榜业者总营收由2007年度的新台币3,392亿元,快速成长到2011年度的新台币5,915亿元,可以确定电脑制造产业仍居台湾制造产业的主轴之一。
资料来源:中华征信所征信资料库及近五年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
台湾经济研究院估计2012年全球电脑出货量年增率呈现下滑趋势,除泰国水灾导致电脑相关零组件短缺外,另因新兴市场需求低迷,消费者购买力不足而导致。然笔记型电脑因新机种不断推陈出新,刺激买气下,在加上由于平板电脑兼具简单编辑功能及方便携带,因此影响小笔电的需求下滑,平板电脑成为小笔电的最佳替代产品。因此也在市场研究公司IDC资料显示,全球智慧型产品,平板电脑出货量成长第一,其次为智慧型手机。
全球笔记型电脑(NB)产业发展状况,由于台湾笔记型电脑(NB)制造商具备全球运筹能力及经济规模等竞争优势下,使台湾笔记型电脑(NB)制造商排名领先全球,2011年市占仍约九成,已成为国际大厂主要代工重镇(详见表一)。另观察全球笔记型电脑(NB)出货量发现,虽然2011年出货量年成长率仅为1.67%,但因笔记型电脑(NB)不断推陈出新,Ultrabook系列(包括Apple Macbook Air)预计2012年出货量表现突破近六年新高。因此就目前成长趋势来看,预期近几年台湾笔记型电脑(NB)产业应仍呈现成长现象。(参见图二)
二、TOP 10业者分析
综观入榜电脑制造业前10大业者,皆为岛内颇具知名度的上市公司(详见表二),而且也是国际间的知名资讯业者,而鸿海精密工业(股)持续稳坐电脑制造业者龙头宝座,其2011年度营收高达新台币2,773亿元占该业TOP10之营收总额的46.89%,营收亦较第二名的广达电脑(股)差距有新台币1,712亿元,可见电脑制造业排行榜之榜首,其龙头地位稳固。
依据近五年电脑制造业TOP10排名状况分析(下表二),近五年来TOP10入榜业者的变动幅度不大,而鸿海精密、广达电脑、仁宝电脑、纬创资通、英业达、神达电脑等6家厂每年都在TOP10的行列,另和硕联合、佳世达科、精英电脑三家厂商近四年排名也均在前10名内。再加上,除了鸿海精密工业(股)蝉联连续五年冠军外,近年位居2、3名地位的广达电脑、仁宝电脑公司亦维持不变,两家业者均系为国际品牌笔电产品的代工龙头,而广达电脑2011年营收达新台币1,061亿元,为仁宝电脑的1.6倍,也较2010年的1.26倍逐渐扩大差距。因此,可证明电脑制造业呈现大者恒大的趋势,中小型厂商欲跨入TOP10排名门槛不易。
观察TOP10业者中,营收呈现逐年成长的情况下,其纯益率略有下滑的状况,除因2011年全球景气受欧债危机影响外,且对产品价格弹性敏感度提高。而华硕电脑(股)将代工制造业务移转,因此目前华硕电脑(股)仅专注于自有品牌ASUS产品经营,故华硕电脑(股)将不再列入电脑制造代工厂商的行列中。但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研华(股)挤进TOP10的行列,不但如此,其纯益率高达19.08%,较前9名业者增加许多。(详见表三)
三、电脑制造业者之介绍
华硕电脑(股)创立于1990年,并成为美商Intel直接客户,并于1994年将原名弘硕电脑(股)更名为华硕电脑(股)。该公司专业于电脑厂商,产品涵盖电脑主机板、3D绘图卡、网路卡、笔记型电脑、手机、光碟机及伺服器等。除了为国际大厂代工外,亦以自有品牌「ASUS对外销售。但该公司自2008年正式将品牌与代工业务分割,该公司负责品牌经营;而和硕联合科技(股)与永硕联合国际(股)两家公司,其中和硕联合科技(股)负责代工PC产品,永硕联合国际(股)则负责机构件与非PC产品之代工。该公司2012年第二季于泛欧市场挤下戴尔电脑,跃居泛欧地区第三大PC品牌,目前为全球第五大PC品牌厂商;而2012年第三季PC出货季增率居前五大品牌之冠。至2012年第三季止,该公司笔记型电脑出货量为500万台,相较于2011年同期成长16.28%,而平板电脑则从2011年第三季的80万台成长至230万台,成长幅度高达187.5%。
研华(股)成立于1981年,主要系从事嵌入式板卡、产业应用电脑、工业控制模组及工业用电脑等产品,其中嵌入式板卡系以PC为核心之控制模组,提供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下之应用控制元件;产业应用电脑则结合LCD萤幕、主机及键盘于一体之单件式电脑,可应用于医疗设备、数位监控、电子播放及网路家庭相关领域;工业用电脑则系使用于工业环境需求较特殊之电脑。于2010年3月并购Augusta Technologie AG之旗下专注于车载仓储、重型工程车(矿车、农耕机)市场,为全球排名第五,欧洲第三的DLoG GmbH公司;另于2010年11月并购英国从事设计及生产博弈用的电脑平台软、硬体设备之Innocore Gaming Ltd.。而销售方面,该公司以自有品牌「ADVANTECH行销全球。该公司目前为全球工业电脑第三大厂,竞争对手分别为全球第一的德国Kontron、第二大的美国NCR以及位居第四的美国Radiant。
四、产业回顾与展望
4月1日起新建住宅全面实施光纤到户
(本刊讯)自2013年4月1日起,在公用电信网已实现光纤传输的县级及以上城区,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的通信设施应采用光纤到户方式建设,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农村地区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实现光纤到户。
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贯彻落实光纤到户国家标准。根据通知,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涉及的通信管道、楼内光纤、设备间等通信配套设施,应满足多家电信运营企业共享使用的需要。光纤到户通信设施未按要求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接入公用电信网。与此同时,两部门还要求加快推动既有住宅建筑光纤到户改造。
点评:此次住建部与通信部的新规将加速推进光纤入户进程,特别是新规以国家标准形式出台,具有强制性,有助于将我国“十二五”期间光纤宽带发展目标逐步落实,加快实现小区光纤宽带普及率,也为智能家居和智能社区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
“智能城市评价体系建设研究”将试验运行
(本刊讯)我国城市越来越多加入“建设智能城市”行列,为“智能城市建设”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提上议事日程。近日,由中国工程院立项、同济大学承担的“智能城市评价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研讨会举行。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戴复东、项海帆、范立础、李同保、江欢成等多位院士及来自上海、浙江、宁波、广州、沈阳、库尔勒等部分省市的相关代表与会,研讨如何科学建构“智能城市评价体系”的若干具体指标。
据介绍,“智能城市评价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研究团队已初步确定此评价体系的5项一级核心指标,分别为: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城市产业与经济水平、城市建设与环境水平、城市信息化水平、城市居民素养水平。在此框架下,研究团队整合国内外现有的12套“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团队近年来开展可持续发展城市研究中所形成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希望能规划出能反映智能城市发展中本质问题的若干项指标。
课题计划于下月完成“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报告,并接受部门规范的指导检验:6月形成指标体系中期研究报告,并在部分城市进行试验运行。9月完成中、英、德三个版本的“智能城市评价体系”国际交流稿,进行国际交流。
全国智标委2013年会暨智慧城市标准研讨会成功召开
(本刊讯)日前,“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3年工作会议暨智慧城市标准研讨会”在北京湖北大厦胜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智标委”)主办,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的领导和全国智标委委员、观察员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代表共20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全国智标委副主任委员张永刚主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标准二部张成宇、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处长梁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副所长李铮向大会致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全国智标委副主任委员马虹向大会作了全国智标委工作报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总工、城市物联网技术研究院院长王辉作了全国智标委财务报告。会议还对全国智标委批准立项的东海颐湖园、番禺南景园等“智慧社区试点项目”进行了颁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副所长李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总工/城市物联网技术研究院院长王辉对首批受聘成为全国智标委的内部简报《智能建筑标准化》的编委会委员颁发了聘书。同时,受邀参加会议的嘉宾也一一与大家分享了精彩的演讲。
此次会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各位代表分别对全国智标委一年来开展的工作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全国智标委时刻紧跟时展,对行业发展及应用方向的技术、标准化方面进行研究,对企业及相关专家的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工作平台,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到全国智标委开展的如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智慧社区建设指标体系、智能化养老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工作中来,推动应用试点,开展项目的顾问咨询工作。
三网融合三年规划将出炉
(本刊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成立后,业内对三网融合有了更新的期待。日前,据相关人士透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在制定2013年至2015年三网融合的规划,不久将会公布。其核心目标之一是,“到2015年底,全国县级和县级以上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将全部实现数字化,其中80%具备双向接入功能,并具备互联网接入服务,以及IPTV、付费电视、互动娱乐游戏、在线支付、IP电话等其他网络服务功能。”
在2013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上,广电总局广播科学院院长邹峰认为,2013年需要确定三网融合双向准入的地区和双向进入的业务。应该推动宽带接入技术,在2015年实现每家固定的接入带宽30兆的数据,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能够达到100兆。另外,2013年至2015年将大力开展建立好关于三网融合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工作。
此外,备受关注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如何运作也有了眉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表示,国家级网络公司组建方案已经批准,未来会专门做互联互通的工作,实现各地网络、业务和运营支撑的互联互通。建设全国有线网络互联互通平台,重点有五方面工作:一是网络互联互通,骨干网和各地分配网在物理上相连接;二是技术互联互通,统一技术标准,分发调度跨域业务;三是业务互联互通,各台节目和各行业内容跨域传送;四是运营互联互通,统一结算跨域业务,产业链利益分成;五是管理互联互通,统一管理网络业务,确保内容安全。同时,全面提高网络的大规模内容汇集能力,开发各种跨越新兴业务,加快高清交互、视频点播、信息服务等新业务研发。
点评:智能家居在未来三网融合后的发展将是一个加快发展的时期,那时的智能家居拥有了便利、高效的网络传输环境,很多目前“纸上谈兵”的功能就可轻松实现,而相信到那时智能家居的技术也将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
“智慧山东”试点建设全面推进
(本刊讯)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现在智慧山东的重点将放在项目落实上。各市已经开始提报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形成好的应用模式,提高全省的信息化水平。“智慧山东”试点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过去几年,“智慧山东”建设主要放在矿山、交通这两个重点领域,山东省内矿山开始从数字化、智能化向智慧化发展:莱芜、济南等市交通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山东省确定潍坊、威海等为“智慧城市”试点,围绕交通、能源、物流、医疗等重点应用行业,开展试点;以济宁市任城区等为“智慧城区”试点,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以枣庄市安乔东城国际小区等为“智慧社区”试点,推进智能家居、智慧楼宇、远程医疗等技术的应用。
为推进“智慧山东”建设,山东省将研究制订一系列财政、土地、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目前,山东省已经确定正在研究中的政策措施包括省部共建,联合国家部委和大型企业共同推进“智慧山东”建设,今年争取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引导企业从制造商转变为运营服务商,在云计算、重型汽车等领域实现突破;引导建立“智慧山东”建设基金。
西安将建成100个数字文化社区
(本刊讯)记者近日从“和谐新家园”数字文化社区启动仪式上了解到,西安市将在1年内建成100个和谐新家园数字文化社区。
“和谐新家园”数字文化社区是以户外终端一体机的方式,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融为一体,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段、不同题材的形式向广大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电子图书、期刊、报纸、音乐、文化动漫、国学精粹、生活资讯、文明礼仪、心理关怀、养生健身、旅游饮食、电影娱乐等内容,社区居民可以根据需求了解自己所需的文化知识和生活资讯。
数字文化社区建设运作平稳后的两年之内将实现手机无线平台的开发及上线,通过智能终端应用,实现业主身份自动识别、车辆出入、水电自动抄送、智能家居、社区安保、社区医疗、家政护理、老人关爱等智能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的综合服务。
工信部:将建立智能终端标准体系
(本刊讯)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智能终端技术与标准研讨会”上,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赵新华表示,工信部正在考虑建立智能终端技术标准。
从传统家电、平板电脑、手机,到智能家居、车载导航……智能终端应用正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中。不过,如何判定一个终端是否智能?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界定的技术标准。
“由于标准缺失,现在大多数智能终端设备和用户应用体验的质量技术判定,多采用传统非智能终端的技术标准,不能衡量智能终端设备‘智能’特征。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智能终端标准体系和关键标准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目前,工信部各司局正在考虑此事。”赵新华表示。
中国移动今年4G网络覆盖将超过100个城市
(本刊讯)2012年,中国移动在15个城市建设了TD-LTE试验网,在杭州、深圳、广州实现了主要城区的全覆盖,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规模TD-LTE客户体验活动。
2013年中国移动4G网络覆盖将超过100个城市,4G终端采购将超过100万部。
中国移动工作人员表示,TD-LTE技术和产业已经迈向成熟,具备了规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中国移动将扩大试验网络建设规模,构建全球最大的LTE网络,采购超过百万部TD-LTE终端,推动TD-LTE多模多频段终端尽快达到3G水平,为全面商用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的TD-LTE网络建设计划覆盖了全国地市级以上的100个城市,基站数量超过20万个,覆盖人口超过5亿,网络建成后将成为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4G网络。
随着全球终端芯片厂商的集体发力,TD-LTE多模多频段智能手机技术日趋成熟,预计今明两年将迎来TD-LTE终端多样化、规模化发展的黄金期,覆盖高中低端的TD-LTE手机将陆续进入市场,同时满足用户全球无缝漫游的需求。
中国RFID芯片市场2017年将达8.07亿美元
(本刊讯)近日,Lux Research市场调研机构报告称,由于中国政府对未来物联网产业的重视,以及受物联网私营企业经济高涨影响。预计在2017年,中国的RFID芯片市场将增长至现有规模的两倍以上。
报告显示,RFID卡和标签的市场规模将从2012年的8.94亿台增长到21.1亿台,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19%。在收入方面,预计到2017年,市场将从2012年的4.54亿美元增长到8.0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
Lux Research机构总监兼该报告的主要作者Richard Jun Li称“从目前来看,政府项目占物联网市场规模的22%,占全部收入的34%,但情况将迅速改变,因为来自中国新兴RFID生态系统的威胁在不断增长。”
Lux Research的分析师研究了中国RFID市场和政府的政策,以评估该行业的增长前景。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市场在防伪RFID标签、工业应用芯片以及ETC销售额增长的带动下,消费市场表现强劲:而中国原始设备制造(OEM)供应商的崛起,也为RFID卡和标签市场创建了一个新的行业动态:未来,中国政府计划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发展国产超高频芯片中,预计到2017年超高频(UHF)市场规模将达到2.36亿美元。
智能照明于2018年市场值达67.5亿美元
(本刊讯)MarketsandMarkets最新的市场研究报告指出,到2018年,智能照明(Smart Lighting)市场产值将达67.48亿美元,2013至2018年的年复合成长率(CAGR)将可达到36%。
照明控制系统能源效率、电子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白炽灯的淘汰、有利的政府政策和全新无线技术的变革,是智能照明市场实现惊人成长的最主要动力。
MarketsandMarkets指出,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的照明设备,除了LED照明之外,还包含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和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LED照明,因为在省电方面最具潜能,且更适合智能照明使用。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新兴公司甚至大型企业,积极开发以照明控制系统控制的智能照明解决方案。
目前最知名的智能照明方案包含:由GreenWave所实现具备GreenChip能力的灯泡、NXP公司以LED灯泡所完成的GreenChipiSSL无线解决方案,以及飞利浦Hue智能LED灯泡等。
目前智能照明几大应用市场,分别是商业和工业建筑,公共及政府建筑物,户外照明和住宅应用等。商业和工业建筑、公共及政府建筑物这两大应用市场于2013年智能照明市场预计将占90%的市场值。
品牌动态
苹果或将凭借iWatch每年创收36亿美元
(本刊讯)多位知情人士上个月透露,苹果已经指派了一个大约100人的设计团队,打造腕表类型的设备,这款产品或许能完成一些类似于iPhone和iPad的任务。其中一人称,正在讨论中的功能包括,让用户打语音电话,识别来电者的身份,检查地图坐标等。它还将置入计步器和传感器,监控与健康有关的数据。
此人还透露,苹果计划最早在今年推出这款设备。苹果已提交了至少79项包含“手腕”(wrist)一词的专利申请,如一款由动能驱动、配备柔性屏幕的设备专利。知名手表设计师斯科特·威尔逊(ScottWilson)说,为了能让手表容纳更小的屏幕,苹果可能会采用iOS操作平台,对发送至手腕设备的信息类型进行限制。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近日暗示,该公司正在开发智能电视产品,以推动其未来十多年的业绩增长。但分析师认为,仍在开发中的智能腕表iWatch或许能给苹果创造更多的利润。苹果只要能获得这一市场10%的份额,苹果手表业务的毛利润将达到36亿美元。
点评:继智能手机、智能眼镜之后,苹果、三星和谷歌三巨头将再度开辟第三战场——智能手表。随着苹果iWatch产品的即将问世,三星也宣布开发智能手表,这无疑会令智能手表领域的关注度升温,同时其他很多公司也已经加入了这场“智能手表”大战中。例如创业公司Pebble推出的智能手表,该产品可以推送电子邮件、短信、社交网络更新、天气等内容。而索尼也已经开始销售Smart Watch智能手表,可以兼容多数Android手机。而最新的消息,果壳电子智能手表Bambook Smart Watch或将加入NFC技术,未来将会和支付类产品及智能家居类产品合作应用,方便用户进行移动支付和家居智能操作。
总之,穿戴型智能设备已掀起一股科技浪潮,但是让这些穿戴式智能设备融入未来日常生活习惯里,可能比克服技术上的困难还有挑战性。
Google Glass或成未来智能家居控制中心
(本刊讯)据Engadget消息,Google Glass于近日新增加两项专利:控制车库门以及电冰箱。
此前Google Glass给人的印象主要用于查看地图数据、邮件、媒体流等,而从这两项专利来看,Google很可能会将进一步拓宽Google Glass的适用范围,将其打造成未来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
Google Glass会采用视觉认证机制,比如RFID/红外线/蓝牙甚至二维码等方式来识别可被Glass控制的硬件设备。一旦Glass识别了某一个特定的设备,它将会显示这个设备的相关信息,同时还会出现其相应的控制界面。
用户只需通过Glass即可操控通过WiFi联网的智能家居,比如车库门和冰箱等,目前尚未明确是否只有声控这一种方式。
点评:此次谷歌智能眼镜的两项专利向人们揭示了,在智能眼镜大战之中,真正的突破不是内容,而是控制整个物联网。用手机等智能终端实现对智能家居的控制已经轻而易举了,但是搬到智能眼镜上后,你只需要把以前用手机App控制的过程用眼睛和面部姿态代替就行了,这对控制整个物联网产生了很大的便利性和可行性,甚至以后可以上升到革命性的意义。
IBM联合意法半导体与Shaspa推进智能家居
(本刊讯)IBM、意法半导体与Shaspa联合宣布合作研发云计算和移动计算,让设备商和服务商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创新的家居功能管理和互动方式,使用手势识别和语音识别等多种用户界面控制家居功能和娱乐系统,打造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家居环境。
三家公司已展示了一台连接至意法半导体网关和IBM云的电视,这台电视运行Shaspa的软件。系统通过传感器可监测家居环境参数(如温度),通过无线或无电池的IPv6网络可监测二氧化碳含量或人们在家中的运动。数据通过无线路由器发送至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通过这种方式,业主可将大量的家务管理转移至云,使用事件和基于时间的预设情景与系统互动。
三家公司预计此计划可让消费者使用任何能够运行应用程序的设备管理各种形式的个人活动,如查看家庭用电情况:控制家庭保安、供暖和照明系统;启动家电(如洗衣机):监视健康状况或辅助生活条件;从事电子商务。例如,一个行动不方便的人对电视做一个手势,即可打开房门,提高暖风量,或查看生命体征。传感器和设备无缝响应用户的需求,模仿人类感测环境的方式,因此这个项目代表了电子技术的未来。
ABB天猫旗舰店开启315促销优惠活动
(本刊讯)在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ABB天猫官方旗舰店为了更好的回馈广大网购消费者,在3月15日至29日期间,特为网购消费者提供了多种优惠促销活动。
除此之外,ABB低压新浪官方微博(昵称:ABB低压一直在你身边)正在举行由艺彩边产品微博互动有奖竞猜活动。由艺系列是ABB秉承旗下德国企业130年的开关插座研发和生产经验,推出的个性化产品。由艺系列产品强调人性化设计,黄金分割比例,九种绚丽色彩装饰线自由组合,彰显独特口味,超薄设计及明眸般LED指示灯,为您呈现亮丽的风景线。
据悉,ABB于2010年10月入驻淘宝,在淘宝网正式推出了ABB天猫官方旗舰店。在天猫旗舰店中,ABB提供了开关、插座、微型断路器、漏电断路器、隔离开关、配电箱、继电器、按钮指示装置、开关电源、接线端子、工业连接器等类别的产品,为消费者选择ABB的高品质电气产品提供了新渠道。
海尔U-home亮相首届上海建筑智能化展
(本刊讯)近日,首届上海建筑智能化展如期拉开帷幕。海尔U-home携“云社区”解决方案在上海首次亮相,其全新的生活体验及创造性的服务模式成为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
另外,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本届展会还吸引了不少地产人士的到来。随着房地产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地产商也在积极寻求新出路,而云社区就成为大家争相追逐的新热点之一。
据悉,海尔U-home推出的云社区是基于云计算应用并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对社区进行智能化管理的新型社区,是建立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展会现场,海尔U-home设置了产品展示区和体验区,参展者除了可以现场了解产品的具体外观和品质,还可以亲身体验云社区解决方案。
冠林2013技术年会成功召开
(本刊讯)近日,冠林公司2013技术年会在冠林公司总部胜利召开,本届技术年会以“品质服务、创造价值”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与公司总部的60余位技术主管和精英齐聚福州总部,共同参与了此次冠林技术人员的年度盛会。
会上,冠林公司总经理朱莹向与会人员介绍了2012年公司所取得的业绩,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等,她充分肯定了公司技术团队的工作,同时也对技术团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技术团队能够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更加规范、高效、专业的服务于客户。
此外,冠林公司副总经理洪群青向介绍了2013年公司的产品研发方向和技术发展方向,同时与会代表还与公司技术维修部、技术部主管等一同交流了如何提高产品的维修效率,有关技术经验的分享以及公司新产品新技术研讨等。公司的培训主管还对与会人员进行了一场专业性的拓展培训,通过拓展活动激发与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在年会的最后阶段公司还举行了颁奖晚宴,对2012年度的优秀技术标兵以及技术协作人员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狄耐克质量万里行全国“扫雷”行动开启
(本刊讯)狄耐克自2011年开展首届“狄耐克3·15质量万里行——五年真情回馈·全国巡回‘扫雷’行动”以来,一直持之以恒的将‘扫雷’行动作为售后服务的一大主要途径。2013年度狄耐克3·15质量万里行于3月15日正式启动,9月15日结束。狄耐克“扫雷”行动的目标是尊重消费者权益,履行企业售后职责,以“主动维护、免单维修、耐心对答”回馈消费者,真正做到使广大终端用户、商、工程商、地产商等各级消费者“买的舒心,用的放心”。此次活动将邀请广大的狄耐克消费者参与到“扫雷”活动中,务实的维护消费者自身权益。所有使用狄耐克品牌的楼宇对讲与智能家居产品的消费者,均可联系扫雷小组委员会,进行报备报检。
同时,为回馈广大消费者的支持与积极参与,狄耐克在活动期间开展了微博互动与问卷调查抽奖活动,每一位消费者的参与及支持是狄耐克源源不断的动力,狄耐克也将努力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务实、和谐的“质量万里行”活动。
官方微博
@数字社区与智能家居
本期微博话题:#3月,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2013年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智能家居行业的标准问题成为行业内专家、厂商以及集成商共同探讨的热议话题。智能家居行业能否建立起统一的行业标准,标准壁垒又将如何打破?针对这些问题,您怎么看待?#
@周军
2013年,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将分步骤开展智能家居产业相关行业规范、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的研究与策划,组织建立标准研发机制和配套测试评价体系,并以联盟形式推动国内标准体系的建立及有效应用,力争在今年年底对社会1-2项智能家居联盟标准。为政府产业决策和行业市场监督管理提供参考。
@天朝一愚民
智能家居迫切需要与家电行业结合,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协议,让家电产品有标准的配套产品,市场前景会更好。
@韩岳谷
ZigBee是一种新型物联网技术,具有低复杂度、低成本、低功耗、高安全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与市场通行的RF433、WiFi等技术相比,它可以无限制地增加端口,即嵌入家居设备,是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目前国际ZigBee联盟在中国仅有物联传感、华为等少数成员,该联盟正在介入中国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的标准制定。
@牛掰掰的阿童木
目前智能家居还处于看起来很美的阶段。一是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各品牌的控制设备兼容性很差,扩展受限:二是目前造价仍然较高,简单的智能控制成本也得占普通家庭装修成本的30%以上;三是定制化强,缺少专业团队,懂装修的不懂智能控制,懂控制的不懂装修。
@物联网工程
行业标准的建立需要以下两个条件:一、切实高效可行的技术标准。云服务、物联网、IPv6的逐步建立,让技术标准变得清晰但是还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二、足够的行业影响力。现阶段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及产品厂家多数还停留在物理控制层,还没有任何一家具有足够的行业影响力。
@柏斯维
国外很多标准是企业标准,市场规模大了就变成国际标准。所以要遵循市场原则是最靠谱的。我们正在努力寻找有代表性的企业,让这些企业达成技术联盟,有足够的市场后,就可以逐渐形成标准。
@美莱恩_智能照明控制专家
1.各厂家都各自为政,使行业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售后和维护成了最大的问题;2.多数国内厂商都在炒噱头,搂资金,真正做稳定的产品的很少;3.智能家居应用的系统很小,但涉及的子系统是很广的,而现实中没有人出来挑大梁,形成完整稳定的智能家居系统。可以说家家都是智能家居,家家都不是智能家居。
@谜团喝椰汁
智能家居行业因为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协议,阻碍了行业的发展。10年前就提出的概念,发展了一个年代还是无法形成规模,无法把大批实用的产品带给客户,实在可惜。同时目前的这种不统一的局面,会不会也是我们的一个机会呢。
尚品资讯
谷歌概念新品“会说话的鞋子”
(本刊讯)Google近日了一款新的概念产品:会说话的鞋Talking Shoe。Talking Shoe内置有计步器、陀螺仪、压力感应器、喇叭以及蓝牙芯片等,这些设备集成在一个芯片控制器上。Talking Shoe可以收集鞋子的运动信息并发出诙谐的语音信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将这些信息直接到你的Google+页面上。除此之外,这款鞋能通过蓝牙跟手机APP相连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化设置。
未来感十足的飞利浦超薄电视
(本刊讯)飞利浦近期推出了这款未来感十足的超薄电视,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今年夏天商场里面看到它。这款超薄电视的主体就是一块比家里镜子稍厚一些的大玻璃板显示器。这块大玻璃板的显示部分为黑色,继续往下颜色渐浅,直至透明。您可以将其斜倚在墙上,或是紧贴墙壁放置,抑或将其悬挂起来。在播放节目的时候,电视画面的背光还会溢出,投射在周围的墙壁上,十分漂亮。
富士通研发“观脸色识脉搏”技术
(本刊讯)手机的面部识别技术如今已成主流,日本富士通公司则希望趁此机遇将此技术提升至另一高度。他们新近研发的面部识别技术可通过检测面部明亮变化来获得当事人的心跳频率,从而结合其他数据后做出健康诊断。其原理是血液流动会带动能吸收绿光的血红蛋白一起循环,进而得到面部明暗变化情况。据称,富士通有望在年底的相关硬件上配备此技术,到时,即便是工作再忙,看看手机就知道自己身体健康程度了。
关键词:物联网 传感器 市场 产业
1 物联网全球市场发展现状
1.1全球物联网市场发展概况
据2012年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透露的消息,2012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会超过1700亿美元,2015年将接近3500亿美元,年增长率接近25%。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仅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美元(见图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未来10年,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的普及与发展。其中,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量成熟技术和产品为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对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物联网应用被视为巩固综合国力,促生经济动力的重要手段。据思科最新报告称,未来10年,物联网将带来一个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思科预计,未来1/3的物联网市场机会在美国,30%在欧洲,而中国和日本将分别占据12%和5%。
1.2中国物联网市场发展概况
从2009年以来,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201 1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在政策的培育下,物联网产业在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期,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总产值约1900亿元,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2012年已经超过3600亿元,年增速接近40%。赛迪顾问预测,2013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5000亿元,是2010年1933亿元的2.59倍;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至“十二五”末,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而未来3至5年,物联网核心细分产业(如传感器等)的增速将会维持35%以上的年复合增速。
据“物联中国”网站报道,传感器产业已直接从中受益。2010年,我国传感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440 27亿元(见图2)。在物联网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带动下,201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以上。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测,从2010年至2015年之间中国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31%。
2 主要发达国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概况
目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技术研究与试验阶段:美、欧、日、韩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物联网行动计划”、“U-Japan”、“U-Korea”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
2.1美国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理念后,迅速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响应,《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提出要在电网、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带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应用,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美国推动经济复苏和重塑其国家竞争力的重点。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发表的《2025年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关键技术报告》中,把物联网列为六种关键技术之一。此间,国防部的“智能微尘”(Smart Dust)、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全球网络研究环境”(GENI)等项目也都把物联网作为提升美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以思科、德州仪器(TI)、英特尔、高通、IBM、微软等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也在强化核心技术,抢占标准建设制高点,纷纷加大投入用于物联网软硬件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在2013年开幕的CES展上,美国电信企业再次将物联网推向了。美国高通已于2013年1月7日推出物联网(loE)开发平台,全面支持开发者在美国运营商AT&T的无线网络上进行相关应用的开发,双方预计,该物联网开发平台将在2013年二季度提供给开发者。与此同时,思科与AT&T合作,建立无线家庭安全控制面板。思科还获得“2012年度物联网行业突出贡献奖”的提名,2012年思科了一款物联网路由器ISR819,同时借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思科大力地推广了其物联网技术。
市场研究公司IDC预计,到2016年,仅在美国,为计算机和手机之外设备提供无线连接服务将为一些公司带来近10亿美元的收入。
2.2欧盟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通告》,以确保欧洲在构建物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告提出了14项物联网行动计划,了《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到2010、2015、2020年三个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以及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目前,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外,作为欧盟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智能汽车、智能建筑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2009年11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除了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外,欧盟委员会还将于2011―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支持物联网相关公司合作短期项目建设。
为了加强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物联网的管理规则,并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架构,使全球管理机构可以公开、公平、尽责的履行管理职能。为了完善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提出持续监测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问题,修订相关立法,加强相关方对话等;执委会将针对个人可以随时断开联网环境开展技术、法律层面的辩论。此外,为了提高物联网的可信度、接受度、安全性,欧盟积极推广标准化,执委会将评估现有物联网相关标准并推动制定新的标准,确保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是在各相关方的积极参与下,以一种开放、透明、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
2.3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泛在网”战略的国家,2004年日本政府在两期E-Japan战略目标均提前完成的基础上,提出了“U-Japan”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物、何人都可受益于计算机通信技术(ICT)的社会。物联网包含在泛在网的概念之中,并服务于U-Japan及后续的信息化战略。通过这些战略,日本开始推广物联网在电网、远程监测、智能家居、汽车联网和灾难应对等方面的应用。2009年3月,日本总务省(MIC)通过了面向未来三年的“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物联网广泛应用于“泛在城镇”、“泛在绿色ICT”、“不撞车的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等项目中。2009年7月,日本IT战略本部发表了《I-Japan战略2015》,作为U-Japan战略的后续战略,目标是“实现以国民为中心的数字安心、活力社会”,强化了物联网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2012年全日本总计发展物联网用户(放号量)超过了317万,其中NTTDOCOMO现有超过150万物联网用户,主要分布在交通、监控、远程支付(包括自动贩卖机)、物流辅助、抄表等九个领域;KDDI虽然起步较晚,但一开始就追求高速大容量的物联网通信,通过推出可车载、小型、轻量、廉价的物联网通信服务,在交通、物流行业发展了超过100万用户:而Softbank因为最迟涉足物联网行业,目前仅25万多用户,大部分是数码相框等个人电子消费品,还有少量的电梯监控和自动贩卖机业务。
从日本物联网业务发展现状来看,最热门的业务无疑是自动贩卖机、交通运输管理、监控及电子钱包业务。日本通信行业对物联网发展寄予厚望,预计将来会在遥测、交通运输管理、电子支付、安全监控、数字标牌、数据备份等行业大力发展物联网,以此突破日本市场业已饱和的手机放号,从而带来新的巨大商机。
2.4韩国
与日本类似,韩国也将物联网这一技术的发展纳入了信息产业的范畴。从1997年推动互联网普及的“Cyber-Korea 21”计划到2011年对RFID、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的明确部署规划,14年来,韩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达8项的国家信息化建设计划,其中,“U-Korea”战略是推动物联网普及应用的主要策略。自2010年之后,韩国政府从订立综合型的战略计划转向重点扶持特定的物联网技术――致力于通过发展无线射频技术、云计算等,使其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推动力。
2004年,韩国提出为期十年的U-Korea战略,目标是“在全球最优的泛在基础设施上,将韩国建设成全球第一个泛在社会”。2006年,韩国《U-IT839计划》提出要建设全国性宽带(BcN)和IPv6网络,建设泛在的传感器网(USN),打造强大的手机软件公司;把发展包括RFID/USN在内的8项业务和研发宽带数字家庭、网络等9方面的关键设备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为推动USN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并进行商业化,韩国在食品和药品管理、航空行李管理、军火管理、道路设施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试点应用。2009年,通过了《基于IP的泛在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传感器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确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构建基础设施、应用、技术研发、营造可扩散环境等四大领域的12项课题。韩国通信委员会(KCC)决定促进“未来物体通信网络”建设,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智能通信,由首尔市政府、济州岛特别自治省、春川市江原道三地组成试点联盟,建设物体通信基础设施。其中首尔市的建设重点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业务,济州岛聚焦于建设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环境测量智能基础设施,春川市江原道则致力于打造智能化娱乐化城市。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增长动力,据估算至2013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50万亿韩元。
3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在标准方面,据工信部透露,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我国已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四大主导国(中国、美国、韩国、德国)之一,在制定国际标准中享有重要话语权。由中国提交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于2012年3月30日经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成为了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上海已经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物联网应用地方标准,即首个轨道交通防恐系统。
在技术领域,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分别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于世界前列,并拥有多项专利。2009年10月24日,在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MHz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09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2011年底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此次政策将有相关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配合。行业内纷纷预期,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将进入新一轮的提速发展。
在国家高层的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扬鞭奋起,北京等28省市开始制定物联网产业的规划政策,努力打造无线城市、发展物联网示范工程、培育物联网产业、攻坚物联网核心技术、举办物联网主题展会,积极抢占物联网发展的制高点。产业分布上,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之首。
在应用发展方面,目前占据中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的应用领域为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其中智能工业占比最大,为20.0%。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自建成以来,投资金额已达到10亿元。其主要用于云端产品的开发,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教育、金融、市政管理、城市安防等领域。不仅如此,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已将物联网业务提升到战略层面,均申请了物联网专用号段。
4 结束语
关键词:智慧交通;智能交通;发展现状;物联网;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 U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07-3
0 引言
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交通的发展程度也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程度体现。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活、工作效率。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持续繁荣,使得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这对原有的城市交通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当前全国大、中、小城市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益严峻的生态和生存环境不断考验着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如何缓解并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成为关注热点。
1998年原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从而引发了将其概念应用到“数字城市”的社会信息化运动,2008年,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引发了世界上国家和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
1 智慧交通的特点
智慧交通是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通信传输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等有效集成,并运用到交通系统中,以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效率、提升人们的出行体验为目的,以更精确的信息在更广的时空范围内构建的智能化、人性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1 高效省时
智慧交通通过实时跨网络交通数据分析和预测,避免不必要的时间、能源等浪费,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使交通流量最大化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1.2 安全便捷
智慧交通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向各交通行驶主体及相关部门提供实时、有效的交通信息,使其避免产生交通事故,防患于未然,力图做到安全出行。通过移动通信提供最佳路线信息和车辆实时运行信息,以及一次性支付各种交通费用,为旅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增强旅客体验。
1.3 以人为本
智慧交通面世以来即秉承着以人为本、服务民生、需求引导、开放创新的理念,“智慧”落脚于人们的出行需求得到高水平满足。
1.4 节能环保
新能源汽车等智能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和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2 智慧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国外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里程来看,各国交通发展均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大力增加公路通车/通航里程;提高公路/航道等级;综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优化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信息化、智能交通/智慧交通。由于智慧交通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概念,是智能交通在新时期的趋势和最终目标,因此本文主要以智能交通的发展为主要论述对象。
1995年,日本的通产省、运输省、邮政省、建设省和警察厅五部门制定道路、交通、车辆的信息化方针,拉开了ITS系统研究开发和实施的序幕。日本心交通系统是实现智能交通的关键之一,在“日本ITS框架体系”的指导下,该系统有一个具有高性能的核心性综合交通控制中心和10子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包括:公交优先系统、交通信息提供系统、综合智能图像系统、安全驾车辅助系统、行人信息通信系统、紧急车辆优先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动态车辆导航系统、车辆行驶管理系统等。
英国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其拥有世界最多用户的SCOOT系统一直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英国交通信息高速公路(Travel Information Highway,TIH)和视频信息高速公路(Video Information Highway ,VIH)是世界领先的交通信息网络平台系统。
2.2 国内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在交通运输和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及自动控制技术,并在全国主要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使用单点定周期交通信号控制器和线协调交通信号控制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如英国的SCOOT系统、澳大利亚的SCATS系统等。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趋于饱和,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加大城市智能化交通系统建设,成为各地智力交通问题的首要任务。特别是结合了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举办需求,实施了国家综合智慧交通技术应用示范等重大项目,并且围绕国家高速公路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北京奥运智能交通集成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远洋船舶与战略物资运送在线智能检测系统五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科技引领是我国智慧交通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十一五”开始,“863计划”将现代交通技术列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来开展研究;2011年4月,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研发包括智能车载终端设备、公共交通信息采集监测于服务、运营监管和应急保障等城市智能交通关键技术。2012年国家《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将智能交通提高国家战略地位,成为我国第一部以政府文件形式的智能交通战略。另据“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研究报告”统计,2008年至2013年期间,城市智能交通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2%,而受益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道路交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多项政策,预计未来10年内智能交通的资金投入将超过1700亿元。
从整体上而言,我国智慧交通未来的发展呈现三大态势: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给智慧交通产业创造巨大空间;二是世界智慧交通系统将进入一个创造新一代移动社会的崭新阶段;三是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方面,利用智慧交通技术来减少交通污染,发展低碳和绿色交通,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方向。
3 智慧交通总体构架
传统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交通管理系统、交通信息系统、公交信息系统、车辆管理系统、泊车系统、车辆控制系统六大子系统,其核心在于控制,即将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融入交通领域,形成完整的控制体系。
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的基础上,融入人的智慧,实施及时、便捷、安全、高效的交通控制。智慧交通的核心在“智慧”,即给交通安装大脑,使之能够及时看到、听到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安全事故频发、难以实时控制事态等难题,使城市交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智慧交通系统是将电子、信息、通信、控制、车辆以及机械等技术融于一体,应用于交通领域,并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交通状况,使交通发挥最大效能的系统。
智慧交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型系统,由许多关系密切的不同领域、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综合集成。其中,人、车、路和环境是交通的四大基本要素;管理者、行人与驾驶员构成交通中人的要素;公交车、地铁、出租车、自行车、商用车、特种车辆等构成交通工具要素;普通公路、高速公路、轨道、航线、公交站、停车场、综合交通枢纽等构成交通基础设施要素;自然灾害、天气状况等构成交通中的环境要素。这几者之间依靠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构成以车联网为中心的交通信息广泛采集、即时传输的网络,将交通流信息和气象信息等输送到城市交通云中心,利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对交通信息进行储存处理,并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交通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将结果输出给公众,向管理者、出行者提供随需而变的服务。最终形成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智能高效于一体的智慧交通体系,涵盖交通管理系统、出行者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智能车辆、自动公路、综合运输、紧急事件与安全以及车联网等系统。
4 智慧交通建设内容
智慧交通将先进的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和交通工程集成,形成各项建设内容,加强人、车、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将各种设施单元(车载设备、路侧单元、控制中心)、交通管理部门和出行者集成到一起,为提高运输系统的总体运输效率和安全水平提供基础和手段。
4.1 交通规划与管理
智慧交通在交通管理与规划领域的建设包括三方面,分别为: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控系统、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其中,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是重点,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控是基础,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则属于长期宏观类型的应用。
4.2 出行者信息服务
出行者信息服务领域包含的内容及分类方法较多,从系统建设独立性的角度分析,智慧交通在该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三方面:智能车流诱导系统、智能车载导航系统和多渠道信息服务系统。
4.3 车辆运营管理
智慧交通在车辆运营管理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公交系统、快速公交运营管理系统、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系统、出租车调度管理系统、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智能商用车辆管理系统以及特种车辆运输智能监控系统等。
4.4 电子收费
智能交通在电子收费领域的建设主要体现为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和智能停车系统。其中,不停车收费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中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建设内容。随着传感器技术和短程物物通信技术的进步,还将衍生出多种其他基于便携终端的自动收费系统。
4.5 智能车辆
智慧交通在智能车辆的建设内容包括智能防撞系统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通过先进的车载电子系统、车载传感系统以及车程无线短程通信系统,实现全方位的车辆避撞功能,包括:纵向防撞、横向防撞、交叉路口防撞以及碰撞前的车辆乘员保护等。
4.6 紧急事件与安全
智慧交通在该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和紧急救援系统。其中,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包括事件的预防、事件的检测与确认、事件的鉴别、事件的响应、事后管理、事件的记录等功能。紧急救援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机动车驾驶员、行人、摩托车驾驶员以及非机动车驾驶员等。
4.7 综合运输
智慧交通在综合运输领域的建设内容主要体现为智能客货综合联运系统。该系统利用部署在货物、车辆上的各种传感与识别技术以及旅客的便携智能终端的能力,结合运输路径所在范围内的实时路况信息,实现客货运信息资源的交换,大幅提升旅客联运服务和货物联运服务中的效率和质量问题。
4.8 自动公路
自动公路系统是智慧交通中最先进的应用领域之一,通过在公路系统上铺设路面磁钉车道,控制中心可直接对每辆智能汽车发出指令,调整其行驶工况。该系统通过与智能车辆系统进行信息交换来检测周围行驶环境的变化情况,达到行车安全和增强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
4.9 汽车移动物联网
汽车移动物联网,简称车联网,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具体应用。在物联网的技术背景下,交通系统中的人、车、路灯组成要素的感知能力将逐渐实现。相当于提供了覆盖率极高的海量信息采集终端和信息终端。在物联网的环境中,以汽车移动计算平台为核心,利用泛在感知能力可以对现有的几乎所有智能交通系统进行升级强化,建设基于物联网的路网车辆状态监控系统、基于物联网的交通控制系统以及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服务系统等。
5 结语
在信息化浪潮与数据科学崛起的共同推动下,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下一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及基础支撑。智慧交通的实现依赖于技术与理念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是交通朝纵深、智能的方向发展;技术和理念的提升给交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延伸拓展空间,不但连通了各种交通方式和交通参与主体,使交通更加高效,而且将交通系统的末端渗透到智慧城市的其他领域,通过便捷的交通吸引大量客流、物流、资金流,给城市医疗、旅游、教育、安防、商业等领域带来巨大活力,极大地开拓城市的发展潜力,而城市的发展也会带来交通领域更大的繁荣,激发出交通领域更多更新的商业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418-429.
[2] 孙怀义,王东强,刘斌.智慧交通的体系架构与发展思考[J].自动化博览,2011,10:61-62.
[3] 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224-227.
[4] 张新,杨建国.智慧交通发展趋势,目标及框架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5,4:150-152.
[5] 苑宇坤,张宇,魏坦勇,等.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J].电子技术应用,2015,41(8):9-12.
[6] 尹方平.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71-173.
11月23日,日立携手中国电子商会举办了“中国制造2025”技术交流会,解读“中国制造2025”,介绍“绿色制造”及“智能制造”相关技术。
“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政府的顶层规划,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10年路线图,这一计划从今年5月份提出后,让众多在华外企捕捉到新的契机,纷纷希望搭上这一快车,在中国开始新的布局。
日立:用“绿色+智能”寻找发力点
当前,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已经转变成了技术和创新的竞争。随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正在成为一个新的风口。
“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经济所处位置也出现相应变化。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今后对外资的利用将会更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变化,逐渐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因为我国在近些年本身也在发展这些产业,在这些产业上,利用外资也有更大的空间。”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显然,精明的外资企业也捕捉到这个机会。对于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正式进入了中国市场的日立来说,近年来已经完成了在中国的转型,逐渐淡出人们熟悉的家电领域,开始在信息通信、电力、电子装置、建筑机械、高性能材料,甚至包括金融服务、物流等行业深耕。
日立的数据显示,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日立全球销售额达到5138亿元,日立在华销售额达609亿元。日立在中国已发展成为拥有180余家公司、近5万名员工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中国已经是日立最大的海外市场,约占其全球总销售额的12%。
“中国政府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中包括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分别是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日立既有制造大型基础设施包括电力系统、铁路系统、汽车系统、医疗系统、高性能材料等的能力,也有IT信息通信能力和操作技术运营服务能力。因为这样多维度的融合能力,使得日立在帮助客户推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方面有很多独到的优势。”小久保宪一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改革开放初期就进入中国市场的日立,逐渐淡出家电领域,开始在信息通信、电力、金融服务、物流等行业深耕。
早在2009年,日立就和国家发改委签署了合作协定,2015年 11月初,日中经济协会和日本的经济团体联合会派遣了多达200人的大型访华团来中国进行访问,日本主要企业的负责人基本上都积极参与,希望加入到“中国制造2025”的专列上。
“当今的中国已经在发挥世界经济领头羊作用,中国经济也从高速增长期转入政府提倡的新常态时期,社会对解决环境问题和低碳化进程的高度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尤其是对水、空气这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源尤为敏感。”小久保宪一认为,在这一背景下,日立有很大的机会可以与中国社会同发展,把握诸如提高环保意识等来自当地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利用自身作为制造企业积累的技术优势,生产环保型产品和服务,实现低碳经济。
恩智浦:抢占风口,联合中国大企业
如果说日立是利用自身优势来参与“中国制造2025”,来自荷兰的恩智浦则是通过和中国领先的公司进行合作,将在中国的业务开展得风生水起。
在2015年3月,这家荷兰半导体公司对外宣布将大中华区总部设在上海。接着,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Guido Dierick全程参与荷兰首相马克・吕特访华,其间宣布与宝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三方正式结盟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将于上海市中心建立基于无线物联网技术的大型智能商业社区。
“恩智浦耕耘中国市场已近30年,此次与中国商业地产的战略合作是一次新的突破。通过安全互联的智能城市解决方案,我们助力基本实现了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恩智浦半导体中国区CEO兼全球市场销售资深副总裁郑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据介绍,恩智浦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良好契机,该公司一直将中国当作一个创新技术平台,希望将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带到这个市场。因此,恩智浦谨慎选择合作伙伴,希望与行业内最优秀的中国公司结成联盟。
因此,该公司先是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做出决定携手华为共同开拓工业4.0中国与全球市场, 接着在5月份又同小米结成了联盟。
郑力认为,与华为、小米的合作是强强联合,不但可以帮助恩智浦完成帮助人们实现“智慧生活,安全连接”的战略布局,还可以在新领域如智能家居打开缺口。
这就是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大卫・格伦恩特尔(David GeIernter)在其1990年代初的著作《镜像世界》(Mirror World)中所描述的情景。“你将从计算机屏幕中看到现实。”他预言道,“你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你生活的地方、你工作的单位、你的学校系统、市立医院――将出现在一个可识别的、色彩亮丽的抽象映像中,在鳞次栉比的地标中若隐若现。
20年过去了,这一幕听起来仍旧像是科幻小说。但本期《特别报道》将指出,格伦恩特尔有着惊人的先见之明:人类确确实实制造着一个又一个“镜像世界”,这些镜像世界通常被称为“智能系统”。当今世界,互联传感器和摄像头到处都是,无线网络无所不在,通信标准层出不穷。人类活动也日新月异,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正在越走越近。
两个世界的合一趋势或许不易发现,因为它正在同时发生于众多领域,且通常难以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趋势在环境控制方面最为明显。比如,由技术巨头西门子公司研发的软件已能对制造厂进行虚拟复制和重新配置。在其他领域,这一趋势也在在四处开花,并已发展出一套自身的语言。咨询公司Harbor Re-search的格伦・奥门丁格(Glen Allmendinger)称之为“真实世界的虚拟化”。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1T’s Media Lab)的研究人员将真实生活中的对象与“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一种虚拟世界)中的复制角色对应起来,将所产生的结果称为“交叉现实”(CIOSS reality)。谷歌的地球及街景服务首次实现了整个世界的静态复制。装在牛身上的传感器可以追踪它们从出生到屠宰场全过程。智能电表可以向发电厂输送实时电力使用数据。
智能手机,威力无穷
还有智能手机及其“应用程序”(即可下载并在安装使用的小应用程序),它才是推动现实和数字世界合一的利器。智能手机拥有内置传感器,测量着从使用者方位到周围亮度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中的很大一部分被传回网络。应用程序就像一个个微型智能系统,在它们的武装下,使用者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追踪朋友行踪和控制家中电器。
智能手机也是虚拟和真实世界最直接的碰撞之处,两者在这里合并成一个新的花花世界:“增广现实”。下载一个叫做“Layar”的应用程序到你的智能手机中,然后打开摄像头,对准一条街道。你会发现屏幕画面上多了一层东西――各种各样的数字信――比如街边商店的名字以及是否有待售房屋。
应用程序和其他服务迟早将携手共进,进化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家杨・拉贝伊(Jan Ralmey)口中的“社会信息技术系统”(societal information-techndogy system,简称SIS)。毫无疑问,技术进步将为这一系统提供必要零件。摩尔定律――单个计算机芯片处理能力大约每18个月翻一番――对传感器也适用。
更强大的处理能力和更好的互联性能还使人们得以建造出足以储存和处理这些传感器和其他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放眼全球,各太公司都在组建数据中心网络,服务器动辄数以千计,这就是所谓的“云计算”。云计算不光进行数据储存,也进行数据处理,比如促使智能系统对所处环境的变化产生即时反应。
下一个大事件
信息技术(IT)企业将智能系统视为下一个大事件。不言而喻,该行业最雄心勃勃的计划来自各大巨头,特别是IBM,其老板彭明盛(samPalmisano)巳将智能系统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数年前,IBM便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erPlanel)的概念,大力宣扬数字技术能够令能源、交通。城市以及其他许多领域更加智能。其他公司也是争先恐后,各展所长。
全球最大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的口号是“智能互联城市”(Smart+Connected Colmnnni-ties)。世界第一大硬件制造商惠普高举“地球神经中枢系统”(centnfl Nervous System fnr theEarth)的大旗:西门子及其竞争对手通用电气则市足现实世界,计划对多种智能系统进行整合,以此展示它们在医疗和制造等产业的深厚功力。此外。“智能”企业数量正在日益壮大,提供的服务也是包罗万象,比如对设备进行精确定位啦,为传感器数据提供平台啦,等等。
政府也不甘落后。许多国家都把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刺激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还把智能系统设为优先产业政策。“物联网”――智能系统的另一种说法―一便在欧盟“数字日程”(Digital Agenda)中居于核心地位。这一市场的主要竞争者是精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以德国和叫中国为翘楚。
然而,光是对技术公司和野心政客有利是不足以令智能系统风靡全球的。智能系统强势的推动力是现实需要。许多国家基础设施正在老化,医疗负担日渐沉重,面临着很大的资金压力。更加智能地使用资源可以使纳税人的钱花得更有效率=远程监控病人要比将让他们住院更廉价,也更安全。在大桥上安装传感器有助于工程师了解大桥何时需要整修。
中国在这方面树立了好榜样。那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数据,到2025年,中国将新增3.5亿城市居民。相当于当前整个美国的人口,没有数字技术对基础设施进行强化,中国就不可能为新增城市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交通、电力和水
最重要的是,智能系统可能是人类应对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全球变暖问题――的最有力工具。如今,电网、交通系统和供水系统从本质上说都属于“哑管道”(dumppipes)网络,IBM的计算结果表明,只要美国电网的效率能够提高5%,就能减少相当于5300万节车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据德克萨斯交通研究所的数据;2007年,交通拥堵白白浪费了美国人42亿小时的工作时间和1060亿升汽油、据市场研究公司Lux Research的数据,全世界发电厂25%~50%的处理水是白白漏掉的。
智能系统好处多多,那么坏处呢?首先进入人们脑海的是隐私侵犯和政府权力滥用,事实上,与一些智能系统相比,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tll)的小说《1984》中的“电幕”简直是小儿科。在智能系统时代,小说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Winston Smith)要想在自已的房间里躲过“老大哥”的监视简直是痴人说梦
关键词:城市广播电视报;报纸策划;竞争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082-02
一、引 言
张庆海总编再次回到《菏泽广播电视报》工作是2007年12月29日,作为多年正高职称和处在局(台)广告监审室主任优越位置上的他,能够义无反顾地回到时为风雨飘摇菏泽广播电视报社,很多人包括他的家人和我们局(台)的同事都难以理解。菏泽广播电视报》如同全国城市广播电视报一样,从诞生起就是一个畸形儿,关系隶属广电局,没有电台、电视台应有的地位。世纪之交,张总编是电台副台长兼电视报总编,自从他离开了报社去北京读研后,报社7年内换了5届总编,报社何去何从,如何发展,谓之风雨飘摇一点也不为过。菏泽广播电报如何在各种新闻媒体发展的缝隙中生存,张总编上任之初就给报社一个新的定位:立足菏泽,延伸广电,提供娱乐服务的同时积极推进实用信息传播和强化家庭生活服务。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他上任不到3个月,竟然一下子砍掉了当时占报纸广告版面近乎半数的医疗、药品、保健品广告。砍掉这些广告后,旅游、汽车、通讯、房产等行业的广告都有明显的提升,读者的反响非常之好。就旅游行业来说,我们的广告收入已达到3年前的10倍之上了。
3年多来,我们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更换了所有办公电脑,改善了办公环境,连年被评为市级先进集体,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报纸,全国城市广播电视报60强,山东省、全国广告行业先进单位,广告经营总额已经达到3年前的3倍多,且每年纯上缴局(台)的利润均在百万元之上,已经跨入了山东省城市广播电视报行业第一军团的阵营。细细回忆这3年多的时间,张总编超前的办报理念主要体现在报纸的三个层面的策划上:报纸的定位策划、版面策划和广告策划。
二、报纸定位策划
报纸定位策划决定报纸的成败。用张总编经常说的话说,“成功的报纸定位策划,是一个报社前进的灯塔,是总编辑心中的航向标”;而失败的报纸定位策划或者根本没有策划,则往往是“一个报社最大的失败。”
他说报纸的读者定位策划,就是一家报纸在所有的报纸读者范围内科学地确定自身最优化的目标读者。我们知道,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传媒的发展速度极快,大众传播已进入了由“大众”走向“分众”(或“小众”)、由“广播”走向“窄播”的历史时期。一家报纸已经不可能面向所有读者,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放弃,“舍得”后方可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目标读者。
从产业化运作的角度看,读者定位是报纸实现市场占有的基础。一方面,读者是报纸的消费者,一张报纸只有为读者所消费、所认可,才有市场,才能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报纸等媒介“双重出售”或“两次出售”的特殊经营方式,又使报纸的读者定位与报纸的广告效益联系在一起这就意味着,一家报纸的读者越密集,对广告主的吸引力就越大,也就越能获得更多的广告量。所以,在报业竞争的格局中,一家报纸要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首先就要有明确而合理的读者定位。
报纸的功能定位策划,就是一张报纸在所有媒体功能范围内科学地确定自身所要发挥的功能或作用。一般说来,新闻媒体的功能可概括为六个方面,即:传播信息,宣传思想,舆论监督,传授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1]。媒体决策者当然有权决定一家新闻媒体全面地发挥上述六大功能,但是,由于媒体间的激烈竞争,要全面地发挥这些功能并非易事,大多数的媒体往往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只选择其中的几项作为自身的主要功能。于是,功能定位策划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如《菏泽广播电视报》就主要定位在了立足菏泽当地,延伸广电精彩,提供娱乐服务的同时积极推进实用信息传播和强化家庭生活服务上。不仅建立了读者数据库,成立了读者俱乐部、太太理财团、车友俱乐部、驴友俱乐部、房产营销经理俱乐部、菏泽小记者、单身派对、金婚之约等一系列分众团体俱乐部,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
报纸的读者定位和功能定位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功能定位是在读者定位的基础上考察读者的信息需求,结合报纸主办者对报纸的角色期待而确定的,它最终是读者的客观需要与报纸主办者的主观愿望相结合的产物。而报纸的读者定位,则需要借助于报纸的功能定位才能对报纸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具有最终指导意义,因为读者定位只是决定了报纸为谁而办,功能定位才能决定报纸给读者提供什么内容[2]。
三、版面策划
张总编常说,报纸定位策划解决的是办一张什么样的报纸的问题,是一种根本性的战略性的策划。而如何把既定的办报战略落实到实处,就需要报纸版面策划,报纸的版面策划决定报纸的风貌。
报纸版面作为“报纸的面孔”,是指:各类稿件在报纸平面上的布局整体。如果说各类稿件本身是“散兵游勇”,那么经过编辑人员的选择、加工,并根据一定的传播意图组合起来的这些稿件的总和,就成为有组织、有战斗力的“正规化部队”了。
所谓版面策划,就是对报纸版面的内容、结构、形式、特色等各方面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规划与设计,以便使各类稿件在报纸各版上成为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大体上,版面策划的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策划版面内容;二是设计版面形式;三是有机组合版面;四是推出特色版面。
我们《菏泽广播电视报》创刊19年来,逐步从广播电视受众出发,面向城市的广大市民,走向了千家万户。特别是近几年来,先后几次改版扩版,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在版面设置及其内容安排上,做到“关注版,以市民生活为第一版块,头条多为重大生活新闻;社会新闻版,以社会热点、人物命运为突破口,拓宽报道领域,挖掘报道深度;娱乐导视版,以广播电视受众为服务对象,荧屏热点、追踪,热播剧介绍;生活版,走通俗化、都市化的路子,反映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以市民生活服务的大杂烩、小文章的面貌,走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厚报”时代的到来,如何将版面内容与版面形式有机地组合起来,也是需要精心策划的。《菏泽广播电视报》报纸创办初期,只有四个版,版面组合以广播电视节目介绍为主,相对简单。如今,市场化的进程我们的报纸一般都期发40~60个版面,主要分A、B、C、D四叠,侧重点分别为“社会关注”、“缤纷生活”、“娱乐导视”、“综合服务”,版面组合也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在版面策划中,除了内容和形式及其组合的策划,我们还十分注意特色版面的策划。特色版面常常给人以奇峰突起之感,成为一张报纸最吸引人的亮点,并且使受众对整张报纸产生喜爱之情。
我们当地的党报和晚报于前年联合推出的一份报纸,其版面和印刷装订都是模仿我们而做的,用他们内部的话说,半年之内打败广电报,可就到现在他们也没有资格能够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
四、广告策划
报纸广告策划,就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整合各种有效资源,然后以报纸媒体为载体进行一系列广告活动。广告策划得好,往往能给报纸带来巨大的、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给报纸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3]。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这是张总编口头禅。他对报业广告人经常强调树立两种意识:
一是捕捉商机的意识。即利用社会经济热点,捕捉商机,创造商机,开展一系列专题活动,从而赢得市场。二是市场研究的意识。他对报社全体采编人员也经常强调两种意识:一是采编组版稿件时要有发行意识,要明确选择或采编这篇稿件的读者是谁?发行点在哪里?
二是要有广告意识,要明确选择或采编这篇的稿件能够带动哪些广告客户,影响哪些广告客户?是启动发掘了广告源还是毁掉影响了广告商?
近几年,很多的大型活动在当地都是我们先做,同级媒体甚至上级媒体再模仿我们做,对此我们都为没有活动策划的产权保护而伤感。我们张总编却笑谈:“同行模仿我们是我们的骄傲,但让模仿者超越就是我们的耻辱。”
报纸的广告经营,也和其他工作一样,需要科学的策划、周密的谋略,在当前报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告经营尤其如此。在激烈的竞争中要做大做强自己的报纸广告,就要求广告人根据自己的媒体定位,充分利用各种广告资源进行广告策划。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为谋略。谋略者为策划者,有思路有谋略有策划,才能做好事情。如果说,产品竞争主要是以质量取胜的话,那么报纸广告的竞争,则是以智慧取胜。有了智慧,就有了谋略,更有了好的策划,这样在商战中才能大获全胜。
广告策划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符合广大读者、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又要有利于广告客户促进销售、提升形象、扩大知名度、发展自我。搞好广告策划,就必须加强调研、主动出击,只有及时掌握市场动向,才能策划出适销对路的广告品种。鉴于此,广告人必须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市场,充分了解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
搞好报纸广告策划,要把握战机,群策群力,通力合作,还要抓住热点,分步实施,早谋略,早策划。报纸的广告策划直接提升广告业务量。如:在春节过后的3月份,往往是报纸广告的低谷,我们却成功地将第10期报纸策划为“关注民生、支持消费维权”的《3.15特刊》,直接带动广告收入30多万元……。实践证明,只要早制订好计划,提前介入,加强策划,分步实施,就必然会有收获。
当今时代,广告策划才是报业广告人智力的竞争、智慧的展现,才是广告竞争中的最有力的武器,是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报业广告人必须学会掌握这种武器,使每一个策划活动都获得成功,为报业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 沈长根.关于报纸定位的思考[J].新闻实践,1997(4).
2012年2月1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计划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完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构建。
“十二五”是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产业模式从“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五年。可以想象:未来五年间,政策将推动物联网市场高度繁荣,科幻电影中众多智能场景将逐步照进现实,科技逐日创新,市场创造财富传奇……这场盛宴中,哪些行业将成为真正受益者?
内容详实凸显高度重视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提出: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以及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俗而言,物联网即是把物品与物品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使人可以通过网络识别方法控制各类物品,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遵循以上核心理念,我国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发展战略,包括“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及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规划》明确指出:力争在“十二五”末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无疑,此次规划是中国首次出台如此详细的物联网规划,自上而下地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高度重视。工信部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千亿元,而在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级,未来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超过30%。
当前,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此次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须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
四大行业分享物联盛宴
深入剖析此次《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发现,在物联网行业众多分支中,智能卡技术、二维码识别、RFID芯片和传感器等诸多细分行业,将最大程度地分享市场带来的增长收益。
首先是智能卡技术,该技术已成为物联网的技术核心。智能卡是一个带有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等微型集成电路芯片、具有标准规格的卡片。智能卡作为IT行业的一个小分支,原本市场份额很有限,但随着通讯、金融和政府安全等项目的实施,智能卡独特的技术特性及不可替代的地位已开始显现。
二维码识别则是物联网的关键环节,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二维码能多次读写且存储容量更大,在产品溯源、物流、防伪、防串货、会员管理、精准营销、召回等环节均能扮演关键角色。此外,二维码可通过网络传输和下载,其应用具有高度灵活和便捷性。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二维码的应用已更加便利快捷,目前二维码和智能手机相结合的应用包括电子票、电子折扣券、手机广告、手机上网及下载、二维码名片等。
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灵魂,主要包括标签和终端设备两部分。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讯号读写标签中的信息,实现高速无接触式的物体标记和识别。由于RFID标签无需电源,且成本低廉、方便易用,因此已成为物联网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但由于成本的原因,目前还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推广。
传感器则是物联网信息采集的基础。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落后,国内传感器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缺口巨大,目前传感器进口占比80%,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达90%。
全力突破“应用”瓶颈
尽管国家已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并出台了相应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且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但“应用层面突破乏力”仍是物联网产业商业化的瓶颈。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推广还处于探索阶段,清晰的规划和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依然缺位。一位曾参与《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传感器、安保以及云计算等领域近年来发出的声音不少,但真正产生经济效果的却并不多,如果真用产业产出的标准去衡量物联网的发展,那么其距离真正的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而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物联网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诸如微电子技术、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并不断催生市场利润。
专家估算,目前中国约有1亿台个人电脑,而物联网终端的需求量则远大于此,诸如10亿数量级的信息设备、30亿数量级的智能电子设备、5000亿数量级的微处理器和万亿数量级以上的传感器需求,仅从终端潜在需求的角度,即可比较得出物联网市场空间远远大于互联网。
此外《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还指出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
其中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还将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从这些内容中不难看出,未来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是寻找规模化应用突破口。目前,很多城市已陆续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方案,城市应用将是未来三至五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
政策之春泽被上下
自物联网概念提出以来,最初发展模式是地方政府驱动,无锡、江苏、杭州、成都、重庆、上海等各个地方政府已相继出台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地方规划和政策。
然而,纵观各地的物联网规划,由于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协调,在产业发展重点和应用上多有布局重复的弊病,且各地对物联网概念理解不一致,政策扶持对象也各有差异。尤其涉及重大指导意义的物联网标准方面,各地方政府很难达成一致,造成本就薄弱的物联网产业资源趋于分散。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此起彼伏的优惠政策,也使得物联网产业背上了“过热”、“虚假繁荣”等恶名。
而本次出台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产业范畴,使各地方政府与中央指导思想达成一致,还明确了包括“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营造政策法规环境、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注重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在内的五大保障措施。无疑,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政府驱动的优惠政策之春。
根据规划精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将围绕几个重点展开。首先是重点技术领域,诸如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尤其是与制造业有关的传感器制造业领域,是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重点。
其次是重点应用领域。在关乎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础行业,如环境、工业、农业等已成为了发展的重点,而在民生密切关联的医疗、食品及社会管理领域,也已成为焦点。
此外,在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域规划领域,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思路是以“市场驱动”模式,以靠近关联应用产业为原则,如以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物联网聚集区。
物联网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与产业基本面政策之春遥相呼应的是政府对于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给力”政策。2010年8月,教育部即公布了通过审批的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各高校纷纷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目前共有37所高校获批,新设专业在2011年已开始招生。
而物联网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正式进入高校培训人才的教学课程,不仅是国家和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巨大体现,也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及时做出反映的重大举措。目前,国内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包含传感器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技术等教学课程,为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培养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
商业模式日渐清晰
随着物联网市场商业盈利模式的日渐清晰,以及物联网设备和产品制造业、物联网运营产业、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据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展望未来,从物联网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直至“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政府一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但专家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要克服技术问题,及市场规模化应用瓶颈;其次,需要培育一些能够整合物联网产业上下游环节的龙头企业;再次,需解决需求与技术不匹配的矛盾,形成市场导向的产业整合;最后是绿色发展,将物联网应用于节能减排、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等领域,以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发展前景。
当前,物联网应用已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监控、食品安全等多个行业崭露头角,并广泛出现在政务、公共安全、健康护理和国防等各大领域,商业模式亦日渐清晰。在广阔的市场前景面前,世界各国都对其寄予厚望,视之为“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仿效发达国家的做法,其出发点就是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然而如今工业设计却遭到了企业的质疑,归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原因
与有百年历史的国外工业设计相比,真正的工业设计在中国才只有十几年的发展时间,无论是国民意识还是政府政策都有一定差距。
(二)教育原因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始终都是在模仿,相对国外从包装开始的设计教育还是有许多弊端。
(三)大众意识的原因
国民自身对工业设计地认识不够清楚,企业内部不能很好地管理工业设计,没有统筹结合其他部门,更谈不上相互协同,互相促进。
(四)设计师的原因
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设计师们的思维方式存在多方面的偏颇,只顾自我目标的实现,无法和企业大的发展战略协调同步。
(五)其他客观原因
受政策、技术、工艺、设备、资金等限制,很多优秀的设计无法得到实现。在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只有十几年的历程,而真正为大多数企业接受和认同也就是近几年时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使许多企业意识到需要工业设计,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运用它,不知道在企业内部如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当前我们国内许多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二、工业设计的作用
(一)有效的设计管理
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过去,设计的大部分工作由设计师个人完成,如,设计一张椅子、一件陶瓷作品或者一个玻璃花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所涉及的材料、机械、结构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此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促使人们对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现代设计,特别是产品设计,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合理的设计管理,是将其规划纳入到可持续发展规划之中,因为企业的产品不可能没有一点延续性。例如诺基亚,其产品设计延续了自身的一贯特征,即使一款产品没有贴上“NOKIA”大家仍可以认得出其产品。这对企业来讲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
(二)激励企业大胆创新,积极引入设计人才
设计就是要创新,企业要想生存就要创新。伴随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发展,人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设计师应当对一些变化有所察觉并且非常敏感。再根据这些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不断去适应市场,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这样才能让企业得到高的收益。当然这些创新离不开设计管理者的引导和决策。这些举措是实现企业价值创新的最有效环节之一。随着设计的发展,设计师人数也在慢慢增长。例如,日本的索尼公司在1954年的时候设计师只有1个人,到1984年的时候增加到了130人。在英国由于政府对设计的重视,工业设计等设计领域内的设计师人数增长非常快,设计群体的增大充分显示了当今设计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使企业形象深入人心
在社会中,任何事物在人们脑海中都有一个“形象”,这种形象是人们识别该事物的一个最直观的因素。比如,我们每个人的面容、衣着打扮、性格等都体现着自己的不同形象。作为企业也不例外,每个企业都会在其营销过程中带给消费者不同的企业形象。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成功的企业,他的产品可以深入人心,甚至可以成为这个企业最有效的宣传途径。例如,苹果公司的历代产品,无不凝聚着独具匠心的设计,同时也反映了该企业的品牌特点。这些都要归功于企业所建立起来的企业形象。企业的形象是消费者给予的,是经过市场验证过的。企业形象可以反映到具体的产品上。工业设计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的设计方向、风格要和企业形象始终保持一致,产品的外观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的风格必须要统一。这样消费者才愿意为品牌去买单。在企业形象设计中不得不提的是飞利浦的设计战略。飞利浦公司是世界上以生产销售家用电器为主的著名企业之一。产品分为消费型电子、商务电子、小家电、照明、半导体、电子零部件及医疗器械等七大类,畅销全世界,被誉为世界“电器王国”。围绕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飞利浦的产品融合了现代高科技技术和设计师、人类学者、人类工程学者等共同的智慧,创造出了一种以关怀人、服务人为宗旨的清新的设计风格和独特的视觉识别。这一理念完全体现了飞利浦以人为本的高品质设计战略的精神内涵,它既强化了飞利浦公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企业形象,也使飞利浦在产品和服务形式方面的设计新主张更加深入人心。这才奠定了飞利浦公司的成功之道,使之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四)将设计意识逐步植入企业领导者的头脑中
一个企业只有设计取得领先才能赢得市场。但是很多企业领导者往往只注重市场份额却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市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设计与消费的结合点。企业只有在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制定广告政策、销售政策,决定市场需求。正如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所说:优秀的设计是企业成功的标志。日本企业更是很直接地提出“设计治厂”的企业发展战略。这些都在提醒着企业决策者应该重新认识设计,重新学习设计,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市场。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