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6 09:34: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智慧医疗市场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0-0021-02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扩散很快,形势不容乐观,特别在有偿献血的内地传播也很快,危害很大。HIV感染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宿主的多种组织。本文对26名接受中医药治疗达到18个月的HIV感染者肾功能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其目的是初步探讨长期服用中药与HIV感染者肾脏功能损伤程度间的动态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纯中药治疗组 云南省内确诊的HIV感染者,接受中医药治疗达18个月以上,并且于服药后第6个月、12个月、18个月按时进行肾功能检测的患者,共计26例,男14例,女12例,汉族21例,其他少数民族5例,其中有吸毒史者13例。平均年龄(34.8±8.26)岁,排除同时接受西药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1.1.2 中西药合用组 云南省内确诊的HIV感染者,接受中医药治疗达18个月以上,服中药时已经接受西医抗病毒治疗或服中药后6个月内开始抗病毒治疗,并且于服药后第6个月、12个月、18个月按时进行肾功能检测的患者,共计26例,男17例,女9例,汉族24例,其他少数民族2例,其中有吸毒史者8例。平均年龄(35.2±7.34)岁。
1.2 方法 于清晨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2 mL,静置于37 ℃水浴箱,待血液凝固后3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待检。分析前分别做好各项室内控制。BUN、Cr的检测均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纯中药治疗组与中西药合用组对BUN和Cr的影响比较 见表1。
与同项目同时间点纯中药组比较,*P
一般认为,HIV对肾脏的损害常表现在下述几方面:HIV可以直接侵犯肾脏引起HIVAN,临床上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并迅速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HIV引起的相关感染如肾脏感染等,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肾脏功能。除此以外,感染HIV高危人群中的某些特殊行为,也会引起肾脏病理性改变,如静脉注射海洛因引起的肾脏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样变,临床上常伴有高血压,数年内缓慢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一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也能造成肾功能的损害,如替诺福韦易造成肾功能不全、茚地那韦易造成患者肾结石等。
从表1来看,治疗前纯中药组及中西药合用组的BUN数值无统计学差异,服药6个月时组患者的BUN数值出现统计学差异,然而之后的第12个月、第18个月2组患者BUN值回复到无统计学差异状态。表1中2组患者进行自身前后对比,18个月时BUN比起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均无统计学差异。证明单纯使用中药,或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中协同使用中药,对患者BUN的影响不明显。
在表1显示,2组患者的Cr值在服用中药前及服药6个月后,均无统计学差异。但12个月、18个月2次检测中,2组患者相比,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相对于中西药合用组Cr值的上下波动,纯中药组患者的Cr则呈普遍下降趋势。2组患者进行Cr自身前后对照,纯中药组服药18个月后和治疗前相比,Cr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西药合用组18个月和治疗前相比,Cr上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中西药组Cr值上升,或许与某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肾脏肌酐清除率造成影响有关。单纯使用中药,对肾小球滤过功能影响不明显,可能对Cr值有一定的负向调整作用,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临床观察和研究。
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全球及中国IT市场出现调整,全球PC市场出现了自1994年以来最大的单季度下滑,出货量下降13.9%。中国PC市场的出货量在2013年第一季度也出现了12.3%的下降。
“这一现象在2013年下半年会有所好转,未来5年中国IT市场将依然稳步增长,第三平台依旧引领未来。” IDC中国区总经理霍锦洁认为。
IDC预计,在第三平台技术领域,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及社交等第三平台为基础的技术领域仍将不断向各个行业渗透,其带动的相关硬件、软件及服务市场也将维持高速成长,这四个领域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都在30%以上,依然引领中国IT市场增长。
IDC表示,由于中国政府行业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总的IT花费占到总体IT市场的60-70%,因此,政府政策影响领域对IT市场的贡献巨大。根据IDC的分析,中国城镇化未来10年建设的总投资将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达到两万亿元,直接为IT市场带来的机会超过1万亿元。另外,战略新兴产业、医疗改革、节能环保、水利建设、轨道交通等领域也投资巨大,未来5年每个领域都有超过万亿的投资,这也将拉动这些领域的IT市场高速增长。
除此之外,在行业变革与转型领域,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尽头,各个行业都面临变革与转型,而变革与转型需要IT的强力支撑,这也为中国IT市场带来了巨大商机。如金融行业的电子渠道解决方案、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电信行业的增值业务解决方案、ICT服务解决方案,医疗行业的区域医疗平台、医保与健康管理解决方案等;在区域和城市领域,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中国未来中小城镇和大中部地区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领域,中短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依然是重点,而对于硬件和基础架构软件,以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长沙、郑州、合肥等城市为中心的大中部地区潜力巨大。
报告预计,DLP拼接2016年市场规模基本保持,未来几年降幅不明显,销售额仍将在20亿左右; LCD拼接2016年规模将超过46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小幅低速增长;小间距LED大屏2016年销售额将有较大提高,达16.8亿,预计2020年或将达到45亿元。
GQY视讯2015年净利同比下滑6成
GQY视讯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1-12月,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0万元-6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9.33%-79.55%。
对于净利润较同比大幅下滑,GQY视讯方面表示,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持续影响,专业视讯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总体需求增速减缓,由于同行业竞争加剧、产品毛利降低、以及部分中标项目实施周期延长等原因,导致专业视讯产业盈利情况较上年同期出现一定下滑。
此外,GQY视讯在2015年着重发力的机器人业务开展未达预期,也对其业绩造成影响。目前,GQY视讯主要涉及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与医疗机器人三大领域。报告期内,GQY视讯新产品“车载自平衡救护平台”尚未形成销售,由于公司对该产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对公司2015年度利润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公司”防恐机器人”智能单警和移动警务平台重大经营合同计划实施进展大幅滞后,导致2015年1-12月份“移动警务平台”系列产品销售不达预期。
激光投影销量 2015年同比增长超5倍
近期,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称,去年国内激光投影市场逆势爆发,销量规模达到45万台,同比增长超5倍,纯激光光源产品销量增长更是超过了17倍,而与此同时,激光投影以外的其他类型投影机销量下降3.4%。
报告中还指出,由于国内经济结构转型、政府及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工程项目推动放缓以及受其他大屏幕显示产品的冲击,去年,中国投影市场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而在“十二五”期间,激光显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量资金和企业进入这一领域,使得产业快速健全、壮大,激光显示技术持续升级、成本不断下降,市场终于在2015年实现规模化销售,去年也因此被称作激光投影市场元年。
目前激光投影机主要包括纯激光光源、混合光源(LED+激光)两种。受益于激光荧光粉技术驱动,激光光源产品均价大幅下降至4万元以内,销量同比增长巨大。LED+激光光源产品均价也降至两万元以内,但面临LED亮度升级和激光光源成本下探两方面压力,销量增长受限。
真视通募投项目稳步推进
2015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087亿元,同比增长 21.82%;实现利润总额6,909.67 万元,同比增长29.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003.98万元,同比增长 28.51%;实现经营活动净现金流8,397.81万元,同比增长25.34%,较好的完成了公司的年度任务。
2015年6月18日IPO以来,公司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多媒体信息系统升级项目、生产监控和应急指挥系统升级项目。截止报告期末,募投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中。目前,募投项目具体计划中基于云技术的云平台(云视频、云媒体、云培训)系统项目(申请注册商标:真会通)、智能多媒体交互协作软件、数据可视化展示平台软件等已经投入应用,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金桥信息业绩持续增长
金桥信息年报披露,随着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军队、能源、金融等客户对多媒体信息系统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使得金桥公司经营规模扩大、营业收入增长形成了广阔的空间。报告期内,公司抓住机遇,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尤其在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阳光法院”、“智慧法院”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分产品)均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其中,多媒体会议系统营业收入为 3.63 亿,较去年同比增长 5.87%;应急指挥中心系统营业收入为 1.05亿,较去年同比增长 13.06%;科技法庭系统营业收入为1.31 亿,较去年同比增长12.55%。
报告期内,公司全面落实各项工作,共实现营业收入6.398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 8.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3,676.94 万元,较上年同比减少 3.51%。
迪威视讯积极推进激光产品
迪威视讯4月24日披露2015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6亿元,同比增长43.7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01.34万元,同比增长207.00%;基本每股收益0.03元。公司表示, 报告期,公司积极推进在智慧城市各领域的业务,不断提高公司激光显示产品品牌认知度,并加大研发和自主创新,激光产品线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本报告期,公司通过整合业务资源,优化内部管理体系,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016年,公司将继续推进智慧城市的项目建设和运营服务,一方面尽快完成已签约项目的工程建设和收入结转,另一方面拓展新型运营类的智慧城市业务;激光显示领域,将加大力度推广激光电影放映机和工程投影机,另一方面将尽快推进一体机、触控屏等新产品的产业化,以及中低流明、面向商用和民用的新型投影显示产品;云计算数据中心方面,在年内完成鄂尔多斯数据传输通道和机房的建设。
创维实现全球第一家4K OLED量产!
今年4月14日,创维最新OLED产品 S9-1,让OLED走向更多的家庭变为现实,代表着彩电行业已经进入OLED时代,2016年或将成为OLED元年。
【关键词】广播电视 移动互联网 无线城市 智慧城市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城市广电新媒体的生存现状和图存之路
(一)夹缝中艰难生存
1.中国广电媒体层级结构中的城市台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并推行“四级办广播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即中央、省、地(市)、县四个行政层级都要办广播电视,其宗旨是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尽快把中国落后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上去。当时,“四级办”也确实带来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大发展,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广播电视延续至今的层级化、区域化结构格局,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基本都设立了广播电视机构。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播出机构2568座,其中城市广播电视台①(下称城市台)600多座。
但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全面实行市场经济、政府不再向各级广播电视机构提供运营资金之后,“四级办”的“混合覆盖”让城市台一时难以找到生存发展空间。加上近年来的全国有线网络整合,将地、县级有线网络整体切走,城市广电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据统计,2013年,全国城市广播电视台实际广告收入下滑了15%~30%。
2.现阶段中国城市台面临的难题
现阶段中国“城市台”面临两大难题。第一,城市台在整个传媒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使其难以汇聚市场资源。中央级、省级广电媒体的卫星和地面覆盖,对定位于本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而不能上星的城市台发展形成挤压,使其在传播生态中处于明显劣势。第二,城市台难以留住人才。尤其是地级和县级城市广电媒体,人才瓶颈问题突出。
(二)借机媒介融合寻求突围
近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广电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城市台纷纷采取措施,期待借机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发展突破。
1.城市台发展新媒体初探:发力传统互联网,波澜不惊
在“四级办”的既有框架之下,全国2000多家县级以上行政区都建立了广播电视台,城市台就在其中。如今这些台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下又创办了几乎同样数量的音视频网站。但这些网站的统一特点就是:小而全、小而散。个个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且又分散在全国不同的行政区域,艰难地寻找着生存的缝隙,更难以形成一方竞争力量。
相对于纸媒在各城市率先建立并日趋成熟的门户网站,后起的城市广电网站相对落后,实力较为弱小。而眼下面对商业新媒体在全国布局“主平台+地方特色新媒体平台+移动化资讯聚合分发”的强大战略攻势,广电媒体更是难以抵挡。如腾讯已经在全国12个省建立了12家“大”网,如大浙网、大渝网、大湘网、大豫网等,同时实现资讯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的移动化聚合分发。全国几百家城市广电网站中,做成城市门户或有影响力的本地视听新媒体平台的寥寥可数。除了名城苏州网、太湖明珠网等几家广电网站,因为抢抓机遇及时,运营机制较好,已经成长为当地的综合门户网站外,绝大多数广电网站都是勉强维持着传统广电媒体网络版的“初级阶段”角色。
可以说,城市台第一轮进军新媒体的努力,即发力Web1.0、Web2.0时代,未能在强手林立的新媒体市场引发应有的波澜。
2.城市台寻求体制机制突破的努力: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后续乏力
不过,互联网天然的去行政化、去区域化、去中心化和开放性、互动性、互联互通性特征,以及对市场资源的强大配置能力,让城市台看到了曙光。他们努力尝试依托新媒体走跨区域联合之路。
2011年8月,由14家城市台及5家平面媒体共同发起、经原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正式上线。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采用“总台+城市分台”的架构、“全媒体+产业链”的整合营销模式,期待通过共享“网络电视台”牌照资源、内容资源和技术资源,形成跨媒体、跨领域、跨地域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合力,打造一支重要的市场竞争力量。业界、学界、行业管理部门均对这一新生事物寄予厚望,并给与了热切关注和支持。目前,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成员台及紧密合作媒体达到60多家,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但是,运营近三年来,由于体制机制及运营团队尚未理顺,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发展后续力量不足。
城市台借助新媒体进行整合营销的探索,迄今为止,还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中国城市台发力移动互联:“无线城市”系列崛起
“无线城市”,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它是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融合桌面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智能信息应用平台。通过广泛聚合和多屏分发大量信息内容和应用,为市民的视听消费和生活应用提供便利,为政府的政务公开、城市管理等提供有益帮助,为企业的营销、管理等提供有力工具和渠道、平台,实现“视听无处不在”和“掌上城市”。在“无线城市”发展过程中,部分城市广电媒体抓住机遇,依托独有的新闻视听资讯等资源,与网络商、终端商、应用商合作,适时加入并进而主导了“无线城市”平台,涌现出“无线苏州”“智慧无锡”(原名“无线无锡”)“爱青岛”等一系列城市资讯和生活服务平台,使其成为当地智慧城市的门户。这些中国文化旅游名城也成为“指尖上的城市”,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移动终端上诉说演绎自己的故事。
案例1:“无线苏州”
主办单位:苏州广播电视总台
服务类型:城市公共生活服务类
上线时间:2011年12月31日
用户:截至2014年6月底,已达150万。
功能板块:资讯、直播、违章查询、停车加油无忧、路况、公交、地铁、打的、自行车、天气、智慧电力、二维码、寒山闻钟、互动、爆料、直播、汽车票、电影票、玩游戏等。
“无线苏州”实现了苏州广播电视节目的全球同步直播、苏州文化资讯的迅速传播、苏州城市公共信息的及时查询及城市生活服务的全面应用,也实现了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以及电视屏、手机屏、电脑屏的“三网三屏”融合。
案例2:“智慧无锡”
主办单位:无锡广播电视台(集团)
上线时间:2012年12月
用户:截至2014年6月底,达到90万
功能板块:新闻、专题、政务、直播、点播、图览、爆料、公交、阅读、微博、天气、路况、旅游、票务、影院、惠购、地铁、互助、号码通等。
案例3:“爱青岛”
主办单位:青岛广播电视台
上线时间:2013年1月6日
用户:截至2014年6月底,达到35万
功能板块:资讯、直播、点播、影讯、路况、实时公交、天气、公交、世园会、城市、社保、违章、停车场、公安、应急、交通、医疗、社保、旅游、缴费、购物、应急广播等。
“爱青岛”近期又推出“新媒体电视”业务,除了把在“爱青岛”手机应用软件(App)上所有极具本土特色的“智慧城市”业务与电视屏互通共享,还特别增加丰富的直播点播视听内容。目标是建成智慧城市的电视门户。
三、未来之路:“无线城市”撬动城市台实现融合发展
(一)城市台实现融合发展的优势
未来,城市台将依托“无线城市”平台,撬动媒体实现融合发展。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移动互联网还存在窗口期,城市台应抢抓机遇,决胜Web3.0时代
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规模为世界之最。根据市场研究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中国有近10亿手机用户,其中大约40%使用智能手机。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占总网民数的83.4%。另据调查,无锡市63%的智能手机用户每天使用智能手机搜索信息;苏州市77%的市民表示,通过手机App获取信息。数量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和手机网民是广播电视媒体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潜在市场。
当前,正值Web3.0技术丰富完善时期,城市广电媒体有机会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
2.城市台在基层信息文化服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资源和传播资源
地缘优势。在中国“四级办”“四级混合覆盖”的广电传播格局中,城市广电媒体承上启下,直接面对一方受众,在基层信息文化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市民对广电媒体形成高度的依赖。而城市台与本地政府和城市管理服务各有关方面的地缘关系和密切合作,又让城市台整合各方资源进军移动互联网市场具备了比较优势。
新闻资讯、视听文化资源和公信力优势。城市台在服务一方的长期新闻传播过程中,与所在城市同呼吸、共命运,每天创造和积累着丰富的新闻资讯和视听文化资源,并建立起主流媒体的强大公信力。最有条件把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通过视听化、信息化处理搬到智能平台上,使之流淌在指尖、手掌之间。
3.智慧城市建设准备了良好的传输网络基础设施
各地正在大力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台搭建多网融合的新型城市生活服务平台创造了必要的“硬”环境。
4.城市台船小好调头,目标人群集中,经营方式灵活,容易抓住机遇,做出特色
城市台处于中央级和省级广电媒体强势发展和覆盖的缝隙中,相对来说,没有前两者那么受到行业政策的关注和重视。这一方面是城市台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一定程度上使城市台进行各种发展探索拥有了某种空间。一些有见识、有担当的城市台已经在朝着“以我为主、融合发展”的方向先行先试,为广电在新媒体领域拓展出一片蓝海,为广电未来发展带来光明前景。
(二)借势移动互联网实现“突围”
1.依托“无线城市”,实现由单纯城市广电服务向区域性综合文化信息服务的转变――业态转型
让广电主导的“无线城市”“智慧城市”平台成为市民离不开的媒体平台、生活平台和社交平台。如无锡广播电视台已经在“智慧无锡”平台和微信服务号中出现了“市民电视”“掌上电视”等概念。“无线苏州”已经提出打造“应用平台”的口号。在这类平台上,城市广播电视的频率频道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智能终端,成为高度渗入市民生活的“伴随性媒体”;而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方方面面,则实现了随时随地的移动“应用”。2014年5月1日,苏州有15万人使用了“无线苏州”的“路况”应用。刚刚尝试的O2O(线上到线下)电商业务,已经初显长尾效应,任何产品一旦登上平台,便使平台切入了产品的全产业链。平台主办的房展车展已经撬动房产和汽车的全产业链。票务、游戏、生鲜市场等其他电商业务陆续展开。一个开放共赢、聚合能力巨大的生态化、重体验应用平台雏形已现端倪。
2.壮大“无线城市”平台,撬动广电媒体的全面转型升级――体制机制突破
“无线城市”是以媒体融合为契机,与新媒体接轨、与市场接轨的新型信息讯及生活应用服务市场主体或准市场主体。这是对束缚融合发展的旧体制、老框框的成功突破。
商业新媒体公司具有严密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其机制随机应变,市场需要怎么变就怎么变,因为不变就只能等死。广电媒体既然已经涉入新媒体市场,与这些新媒体公司同台竞技,也必须具有同样的灵活机制。“无线苏州”已经在这方面先行一步,平台创办伊始,其运营主体就不是一个媒体公司,而是定位为IT企业的苏州世纪飞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这就大大拓宽了这个新平台在新技术新服务的市场海洋中乘风破浪的发展道路。
商业新媒体公司在培育市场阶段,都依靠强大的风险投资舍得砸钱,不急功近利,先耐心积累用户。广电新媒体也必须拥有这样的理念才能拓展发展空间。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目前已经在“无线苏州”投入2000多万元,尚无收益。但台领导已经承诺,前几年不指望平台挣钱,而是集中力量不断完善优化平台体验。直到用户突破130万之后,“无线苏州”才尝试广告经营。这样的承诺和耐心,需要决策群体相当的责任担当。
商业新媒体公司对于优秀人才均有股权激励等各种激励措施,这是行业惯例。广电新媒体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人才外流不可避免。没有人才,一切无从谈起。“无线苏州”的运营主体苏州世纪飞越正在筹划股份制改造,核心经营团队将合理持股。
3.以资本为纽带整合聚合资源――做强做大
大家可以看到,商业新媒体公司通过终端产品、关系产品、服务产品等向内容领域的扩张,是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广电媒体从内容产品向其他领域的延伸却是举步维艰。商业新媒体公司从网站到平台、从固网到移动、从视频到电商的转跳和拓展,是那样的如鱼得水,似乎可以随时与各个产业发生交集,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广电媒体对于如何通过与其他产业链条的合作来重新激发自己的优势,还在苦苦探求中。而上述“无线苏州”等广电主导的城市云平台已经成为广电切入其他产业或领域的入口,蕴藏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开发潜能。截至2014年6月中旬,共有包括贵州台在内的16家省级和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与苏州台达成城市信息云平台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合作,“无线苏州”向这些台输出技术、运营机制及商业模式,共同建立优势互补、资源互动、双赢以至多赢的战略合作联盟关系。
如果以数据的采集和运用方式为标准,我们可以把可穿戴设备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型:用于对外界事物实现感知、控制并施加影响的一般可穿戴设备;通过人体数据采集,实现健康干预,乃至诊断、治疗、康复等功能的医疗可穿戴设备。当然,两者在实际产品及应用中可能存在交叉与融合。
不论是智能眼镜还是智能服装、甲胄,一般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是采集人体所发出的位置信息、互动信息、流量信息,利用和扩展人体机能,是对人自然属性的延伸。
而医疗可穿戴不管是智能手环、臂带、帖敷传感器还是体内外康复装置,主要功能则以采集到的体征数据、生电信号、生物能,用于对人体自然属性的监控、管理和辅助恢复人体自身机能。
一、2013年度可穿戴技术创业投资概况
资本实验室全球风险投资数据库显示,2013年可穿戴技术领域完成投资交易64笔,披露投资额5.6亿美元。
1.可穿戴技术投资年度变化趋势
从全年来看,各季度可穿戴技术投资保持持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四季度,增长异常迅猛。由此可见,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在加快抢占可穿戴技术与市场前沿的力度。
另据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于2013年5月的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15年的2至3年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至50亿美元,增长到300至500亿美元。这种趋势的背后是全球硬件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与风险投资的快速跟进。
2.一般可穿戴与医疗可穿戴技术投资对比
在2013年度,一般可穿戴和医疗可穿戴技术同时收获32笔投资交易。其中,一般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3.73亿美元,医疗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1.87亿美元。
投资交易额的落差不能说明医疗可穿戴技术对资金的吸引力更弱,而是从另一个层面表明:与一般消费级的可穿戴技术相比,医疗可穿戴技术因其更高的技术与应用门槛,在投资方面更趋冷静。该领域也正在等待,或营造下一个待爆发的、更广阔的应用市场。
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新近完成了一项市场分析,并作出预测:在未来5年,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值将超过80亿美元,大幅度增长的预期主要来自于健康/医疗领域的推动。CEA与市场研究机构ParksAssociates联合完成的另一份调查则显示:在美国今后的五年中,个人健康/医疗类的可穿戴产品、相关软件和服务的总体营收将激增142%,并且有29%的智能手机用户愿意购买和使用健康/医疗类可穿戴设备。此类乐观的预测正吸引和带动更多投资在该领域的持续攀升。
3.一般可穿戴技术细分领域投资对比
在2013年,众多企业的可穿戴设备走下展台,并且实现了销售数据上的不断突破。据已有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约为700万件以上。尽管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相比,可穿戴设备的销量还不成构成足够的量级,却已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目前已上市或测试中的产品来看,可穿戴设备主要有耳机、腕带、眼镜、头箍、指环、纽扣、帖敷等形式,总体可划分为4大类:腕戴式、头戴式、眼镜和传感器。
由本年度投资数据可见,腕戴式产品(腕带和手表)投资交易数量最大,占比超过1/3;而交易额占比超过2/3,是可穿戴技术最热门的领域。
相比之下,头戴式和眼镜类可穿戴设备的合计交易数量、交易额均位于腕带式产品之后,这主要在于:前两者的功能更为复杂(主要用于游戏、视觉增强现实、数据图形可视化、视觉信息分享、“意念”操控等用途),技术开发难度更大,走向市场需要更多时间和历练。而与此同时,手环、智能手表产品在更多企业的推动下,已经更快地走向市场并在广泛而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迭代。
二、可穿戴技术及其生态系统的成长
1.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增长,为可穿戴技术提供厚实的市场基础
据Strategy Analytics的调查报告显示,2013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51亿部,同比增长45%。另据IDC的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0.04亿部,比2012年的7.253亿部增长了38.4%。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占到手机产品出货总量的55.1%。巨大的智能手机保有量,为可穿戴设备稳健迈入消费市场,积累起了足够大的设备基数和运营支持平台;而智能手机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折射出市场对可穿戴设备在内的移动智能设备,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
尽管现在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还依赖于智能手机,技术和市场也亟需健全,但它们与一般移动“智能”设备有着明显区别:1.更便携和操作更简化;2.实时的数据感知与采集;3.增强现实技术相应扩展了使用者的能力。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可穿戴设备为更多技术和应用,开启了全新的平台和生态系统的入口;而人类进一步变成在线“终端”,思维的互联网正在到来……因此,可穿戴设备对智能手机的依附只是暂时的过渡,势必迎来一个更独立的发展空间。
2.多元化的移动操作系统正在加速生态圈的扩充
Android、IOS、WP等移动操作系统通过把设备接入互联网,赋予了硬件全新的生命。他们所带来的捆绑设备数量、在建的生态系统规模和未来市场的预期都必将实现惊人的增长,而这一趋势也将从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延伸到可穿戴设备市场。
此外,包括亚马逊、Facebook、英特尔、三星、腾讯、阿里巴巴等在内的众多IT巨头都在开发更多的行业应用平台。这将促进软、硬件创新的进一步融合,并为可穿戴技术拓展出更多的数据通道、更广阔的应用环境。
3.云和大数据市场规模的扩大
IDC预测指出“在2014年,云市场规模将增长25%,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大数据技术和服务规模也将超过140亿美元”。另外,“由于云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规模不断扩大,所有IT硬件提供商采取的‘云优先’战略,将使全球数据中心和云服务数量大幅增加”。在2014年中,云服务管理下的数据中心将占到服务器出货总量的25%到30%。这一趋势必将为可穿戴设备在内的计算设备,提供更快、更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服务。
4.物联网的铺开和所有行业的数字化
有预测称:到2020年,物联网将可创造出300亿个自动连接的终端,来自物联网的总收入将达8.9万亿美元。其中传感器、芯片、交互设备等是实现物联技术和应用必不可少的装置,而可穿戴设备轻便、可扩展、乃至可植入的特征决定了这种设备可以成为推动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分享物联网发展成果的重要终端。
5.创新与资本合力推动可穿戴设备市场成长
在可穿戴技术的阵营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Google、Fitbit等互联网巨头与新贵的高歌猛进,还能看到联想、富士康、华为、中兴、索尼、LG、海尔等传统IT厂商的厉兵秣马,甚至还能发现Barneys New York、Opening Ceremony等百货、时尚品牌的跨界参与……上述企业及其他更多参与者共同构成了持续进化的可穿戴生态系统。这个庞大的系统将继续推动可穿戴技术领域投资规模的扩大,技术研发以及产品迭代的加快,也将带来穿戴设备出货量的复合型增长。
三、配套技术为可穿戴设备提供有力支撑
1.芯片技术
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步升温,芯片制造商开始加大该领域拓展力度。例如:英特尔了多款针对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名为夸克(Quark)的处理器;德州仪器(TI)推出了一款能够植入可穿戴设备的投影芯片;博通展示了业界首款用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单芯片解决方案(SoC),直指低功耗可穿戴市场;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最新研发的微控制器Kinetis KLO3 MCU正试图在可穿戴市场分一杯羹;而三星、高通更是直接推出了搭载自有处理器的智能手表。
2.传感器技术
作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基础,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同样在快速进化,并形成一个规模可期的市场。据ABI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7年之间,可穿戴式传感器市场将会以41%的年增长率增加。到2017年,可穿戴式传感器的数量将达到1.69亿个,其中,60%的装置将用于健身监测,23%用于老年人健康监测,7%用于远程病人监测,剩余7%用于医疗护理监测实用。
3.NFC技术
可以近距离、安全、高速传输数据的NFC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移动终端,基于此技术的移动支付、电子设备操控、汽车解锁、家居安防、广告推送等功能层出不穷。而可穿戴设备前所未有的便携性乃至植入式特征,将让我们看到NFC技术在可穿戴领域更值得期待的应用空间。
据ABI Research报告显示,2013年具有NFC功能的设备出货量较去年增加了129%,这一增速在2014年还将显著提升,或将推动可穿戴技术及应用的拓展。
4.人机交互技术
可穿戴的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的鼠标、键盘录入或使用机械语言对话的屏障,进化到使用眼球追踪、语音识别、远程触控、意念控制等技术为入口的全新控制手段。人们可以解放双手,随意通过设备完成计算,得到需要的结果;同时,可以接纳更多交流者即时在线协作,智慧的众包、思维的互联将成为现实。
5.屏幕技术
微流体屏幕技术和弯曲屏幕技术的开发正在推进,可以进一步加强可穿戴技术界面操控的精度和呈现效果。
TactusTechnology展示的微流体屏幕技术,在小屏上做出凹凸,给触摸以物理键盘那样的质感和反馈,使小屏设备操作更精确甚至实现盲打。日前有消息称Tactus已经在日本注册了专利,首款配有微流体技术的产品将会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
相对于微流体屏幕技术,技术大佬们在弯曲屏幕上的竞争更直接一些。三星Galaxy Round手机、LG Flex弯曲智能手机都已显露真容。苹果也于12月10日公布了名为“弯曲触摸感应器”的弯曲屏幕技术专利,并强调这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屏幕厚度,还能保持触摸的高精度。更有趣的是它可以像波浪那样有多个弯曲,而随着技术发展,大尺寸屏幕很可能像纸一样制成卷轴随身携带。
6.机器人技术
可穿戴设备与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之间同样存在更紧密的联系,:在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可以将可穿戴设备捕获和加工的人类智慧与行为数据,传输给机器人,赋予它们仿生特性和“思考”的能力。这为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设计、测试和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有力辅助。而可穿戴技术在向更大的应用范围扩展中,也可以将智能机器人作为人体的替代,特别是在高危环境下完成可穿戴产品的测试,获得精准的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