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实验动物的发展范文

实验动物的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04 10:28: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实验动物的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实验动物的发展

篇1

摘要: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先驱和基石,作为动物中的特殊群体,是人类的替难者,它为人类健康和福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人类应重视其福利。实验动物福利首先起源于19世纪欧洲,“马丁法案”通过之后,动物福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发展至今,欧美各国在科学、社会、法律多重推动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比如,欧盟的《欧洲公约》,美国的《动物福利法》等。而在2015年我国第一部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国际标准,使得实验动物的福利伦理真正的践行到了相关国家部门的工作中去。不断完善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法规与标准,是人们不能逾越的底线,更是实验动物真正的福音。

关键词:实验动物福利;法律法规与标准;发展现状

首先关于动物实验,实际上比大多数人想的给实验动物打针,灌药或者解剖之类的复杂的多,动物实验是为了获得有关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或想得到某些预期的目的或结果而以实验动物为载体的科学研究,从而帮助人类揭示生命的本质和规律[1]。动物实验在医学上、农学、药学生物科学、生物学等各个方面扮演者重要角色。

而作为实验基础的实验动物,则为我们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的去关爱实验动物,感受实验动物“内心感受”,满足实验动物健康、快乐的外部条件,是实验动物福利所包含的基本内容[2]。为此,人们为了关爱实验动物,保障实验动物的基本权利,还专门制定了保护实验动物的法规和标准,这真是实验动物界的福音。

实验动物福利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一些有识之士把同情的目光投向动物,想通过法律来解决这个道德问题。曾有人在英国国会上提出过禁止虐待动物的提案,提案在当时背景下,被议院否决,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关于动物福利的思考也渐渐日趋成熟。在1822年,马丁提出了禁止虐待动物的提案―“马丁法令”获得了通过。这是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动物的利益,保护动物权利,是动物保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随即,在全球掀起了防止虐待动物的浪潮,动物福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在WTO中也写入了动物福利条款了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从此开始了微妙的变化。

实验动物福利的内容

为了更好的保护实验动物,英国的动物学家William Russell和生物学家Rex Burch,提出了著名的动物实验“3R”原则:

1、替代(replacement)是指用无知觉的物质替代有知觉活的较高等级动物。

2、减少(reduction)是指为获得特定数量及准确的信息,尽量减少动物使用的数量。

3、优化(refinement)是指对不得以使用的动物,应尽量减低非人道方法的使用频率或危害程度[3]。

在1965 年,Brambell提出了动物福利的核心内容,即五大自由: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动物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动物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具有享受生活无恐惧和无悲伤的自由。3R 原则和动物的五大自由共同组成了日后国际上较为公认的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的基本要素。

总而言之,实验动物福利的核心保障就是保证全体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实验动物福利的国内外进展

在保护动物福利方面,欧美各国在科学、社会、法律多重推动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中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比如,欧盟了《欧洲公约》,美国的《动物福利法》等。

我国的实验动物福利法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验动物的整体水平略有些落后。但是,在实验动物法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发达国家的精髓,同时具有我国特色,对于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和管理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如科学技术行政部主管的管理体系、许可证制度、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各个省市具有各自的保护动物福利地方法规等[4]。

2013年,我国首个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全国性专业组织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正式成立,我国实验动物福利伦理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14 年,中国举办了首届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国际论坛。2015 年,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我国第一部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国H标准,国家标准花委员会批准立项,并在第两届中英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国际论坛上,获得国际学界的高度称赞[5]。

由于法律、标准的不断建立及完善,其强大的约束力,使得实验动物的福利伦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并把保护动物福利伦理真正的践行到了相关国家部门的工作中去。

在人类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推动生物医学发展过程中,大部分都需要利用动物实验来获得科技进步和突破,包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技成就。实验动物是重要的基础和支撑条件,因此,重视实验动物福利可以保证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更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使我国的生物医学研究等科技成果更好的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6]。

重视实验动物福利也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需要。对于强大的人类,实验动物是弱者。如何对待弱者,可暴露一个人、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水平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职业道德。然而,不断完善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法规与标准,则是人们不能逾越的底线,更是实验动物真正的福音。

参考文献:

[1]秦川. 医学实验动物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SINGER P. 动物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M].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2):31-34,36.

[3]孙德明. 中英第一届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国际论坛论文集[C]. 北京:2014. 102-122.

[4]孙德明. 中英第二届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国际论坛论文集[C]. 北京:2015. 154-164.

篇2

(蚌埠医学院 实验动物中心,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实验动物学是生物医学中教育、科研、临床等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然而目前还是有一些医学院校没有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管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要为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提供优良服务,必须实行科学管理,抓好条件设施的改善,重视人员培养与技术队伍建设,加强法制观念,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学科研究和教学,寻求一条切实有效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实验动物学;科技工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Q9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76-02

基金项目:蚌埠医学院科研课题计划(Byky1445)

实验动物学作为现代科学发展中新崛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新兴学科,在医学教学与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科研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校是一所“医、教、研”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在我校的教学、科研和临床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院校的实验动物工作也必须要有飞跃式的发展.为此,作者针对我校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发展方向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1 编制设置促进学科建立

我院实验动物中心成立早期的发展状况与当时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相似,设施、设备简易落后,工作人员知识与技能水平低,实验动物部门称之为“动物房”,只从事简单的饲养、繁殖工作,根本无“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之谈.1987年以后,随着国家对此学科发展和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提高,才使实验动物学得到了持续发展.

1.1 科室设编 学校设编实验动物科,与其他科室起点一致,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1.2 科室发展定位和定名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生产供应为中心,以“保障教学及科研动物实验为主体,实验动物生产使用标准化”的定位而定名为实验动物中心,将实验动物的供应和动物实验有机结合.

1.3 学科管理 将实验动物中心归属科研部门统一协调和管理,坚持学科建设与保障服务协调发展,医学科研与实验动物福利协调发展.改变了某些学校、单位将该学科归为教务、后勤等非专业部门管理,甚至用一些经济指标进行管理,从而出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实验动物体系质量和标准化等关键问题,或只关心实验结果,对实验动物福利和生命伦理关注较少,影响了科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公众的认可程度[1-5].

1.4 日常工作管理 坚持严格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标准化操作规程(SOP):(1)完善动物实验室使用登记表,督促外来实验人员认真详细地填写;(2)与外来实验人员签订实验室使用协议书,严格执行实验室管理SOP;(3)为保障屏障环境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对外来实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4)专人负责清扫实验室,加强卫生防疫管理,保证实验室环境清洁;(5)严格实行消毒制度,彻底清除传染源,防止传染病流行,等等.用制度管理人员,使工作人员、科研人员的每个步骤都依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严格执行,保障动物实验室的环境质量.采用轮岗监督责任制度,使每个人都有监督与被监督的权利与义务.对外来科研人员的管理上,坚持按章办事,进行严格管理和热情周到的服务.

2 设施建设推动学科发展

2.1 设施建设 本中心早期建设了普通环境实验动物设施,后来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科研需要,严格按照实验动物使用设施的国家标准[6,7],不断的改进与增设,目前普通环境占地达2000多平方米.

随着科研水平带动下的设施需求的不断提高,我校在省科技厅及学校领导的密切关注和鼎力支持下,建立起了近900平方米的SPF级啮齿类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具体包括:饲养区、实验区、实验观察区、繁育区、特殊实验区、工作区,配备了空调、换气、纯水机、高压锅、太阳能等大型设备.设施的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已正式投入使用.此设施的运行,使动物实验环境与实验动物质量和微生物等级相匹配,进而保障了科研成果的质量.

2.2 设备使用 在坚持标准化的条件下结合实际需要,定期维护设备,淘汰陈旧、损坏的设备,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增加新设备,确保学科发展与时俱进,保证科研中动物实验的供用.

2.3 实验室使用 确保标准化,提高使用率.普通级和SPF级动物实验室对全校各教研室及临床各科室的科研人员开放,由课题单位制定使用计划表,本中心根据计划表的要求安排使用时间,提前做好消毒、防护服等实验准备.对于使用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必须严格按照SOP进行管理和培训,确保实验室良好的科研环境,以及科研项目的如期顺利完成.

3 人才培养夯实学科发展

实验动物科技人员是保证动物质量、保障实验环境的骨干力量,必须在工作中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业务专长,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提升他们的责任心.标准化实验动物作为“活的标准试剂”、“活的精密仪器”,它的生产与管理绝不同于一般经济动物饲育方法,它要求高、技术性强,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发生疏漏,否则就可能引起种群的污染、传染病的流行、实验的失败,甚至导致实验动物的全军覆没,造成重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方面的损失[8].因此,必须定期的、有计划的对实验动物科技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及严格的考核,考核采用分层次、分岗位,实行人员资格认可制度,鼓励不同层次的人才立足岗位做贡献.

同时,必须为科技人员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实验动物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除了饲养动物的工作以外,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发展也越发的细化和完善了.将学科建设融入国际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潮流中,科技人员必须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科研方法、设备使用、实验室管理等等,来适应和推动学科的多元化创新发展.

4 伦理教育开辟发展新途径

近年来,我院实验动物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加强实验动物学福利伦理的普及教育.在科研工作中重视并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着力提高科技人员及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使科研与实验动物福利协调发展,使学科建设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院在2011年成立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同时制订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实施细则,对此后所有涉及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进行福利伦理审查.在2012年4月到2015年4月,我中心先后多次组织了全院范围内的实验动物知识培训和福利伦理讲座,约200多名医学科技人员参加.与此同时,还开放实验动物知识和福利伦理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批的青年学生、科研人员前来参观,开辟了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新途径.

5 法制观念加强学科管理

近年来,国家逐步从立法上保障实验动物的质量和提高动物实验的科研水平,使我国实验动物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国家立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并逐步进入法制化轨道,各实验动物工作机构也应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确保实验动物相关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科研成果的公正评价.

实验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块基石,而管理工作则是这块基石的组成部分[8].若要提高实验动物科技工作水平,科学管理是其发展关键因素之一,要通过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及标准操作规程(SOP),使生产、监测、供应、实验等各项工作有序进行;通过加强法制观念,科学的进行实验动物工作的设施管理、人员管理、生产管理,使其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医疗工作服务,推动医药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

实验动物中心随着学院的发展而发展,从无到有,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的建设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开创了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多元化、立体化发展新模式,同时使本学科最基本的功能“保障服务”水平和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医学科研和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现在已成为我院科研平台持续、高效、全面协调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9,10].

然而,在生命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今天,服务于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中心必须在动物实验室的改进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学科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展,尤其在动物疾病模型与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努力探索,积极拓展与外单位的科研项目合作,充分展示我院实验动物平台在皖北地区的积极作用,继续推进实验动物学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禄增,王捷,于海英.动物暨实验动物福利学法规进展[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1-182.

〔2〕陆承平.动物保护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81-88.

〔3〕贺争鸣,尚昌连,王禄增,等.关注和提高实验动物福利[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06):381-383.

〔4〕张建红,刘田福,武冬梅,等.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福利问题[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1(01):62-64.

〔5〕Cullen PT.Farm animal health[M].Oxford:Pergramon Press,1991:1-20.

〔6〕GB 14925-2001,1-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2001.

〔7〕GB 14922-2001,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2001.

〔8〕胡岩松,王立.试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方向[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6(Z1):200-202.

篇3

[关键词] 中国移动 服务模式

一、移动通信类公司服务模式的二维模型

移动通信类公司的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移动通信类公司服务模式

1.服务内容

(1)基础服务是指围绕使用移动通信的过程中发生的服务,包括网络、终端、窗口及交易四类服务。(2)增值服务是指为确保客户更顺畅、更满意使用移动通信服务的服务措施,包括保障和关怀两类服务。(3)关联服务是为提供客户忠诚度,按照客户需求价值链进行的服务延伸,包括交易、体验和信息提供三类服务。

2.服务客户

(1)面向市场。这类客户服务的主旨在于服务于最大范围的客户,着眼于通过服务体系的规模效应创建大规模服务产出,适用于客户价值或服务需求相对集中的环境。面向市场提供的是标准服务,确保客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享受到的服务是相同的。(2)面向群体。客户服务的主旨在于服务于差异化的客户群体,通过服务的差异化创建组合的客户价值,适用于客户价值或服务需求相对分散的环境。根据群体的价值特征或需求特征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3)面向个体。这类客户服务的主旨在于服务于以个体为单位的客户群体,通过服务的个性化设计创建组合的客户价值,适用于个体的服务需求差异较大的环境。面向个体提供的是定制化服务,根据客户独特的特征与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中国移动的当前服务模式和改进建议

中国移动当前的服务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移动当前的服务模式

1.中国移动服务内容达到了提供增值服务的级别

从服务内容来看,中国移动已经从提供基础服务扩展到增值服务,但很少提供关联服务。

中国移动提供的基础服务包括网络服务、终端服务、窗口服务和交易服务。网络服务包括客户使用移动网络时在不同环境下网络的稳定性、掉话率、覆盖率和业务质量;终端服务指与客户使用移动终端及卡相关的服务,包括升级、更换、维修和充值;窗口服务指与客户交互的服务界面,包括以客户经理、电话热线、网站、营业厅为载体与客户的交互,以及咨询、申请和投诉等流程;交易服务指客户付费过程中提供的服务,包括缴费地点、时间、计费准确性、账单提供与查询等服务。

中国移动提供的增值服务有保障服务和关怀服务。保障服务是保障客户能够顺利、无障碍地使用中国移动的各项服务,包括备卡、卡升级、卡及终端维修、网络优先接入、跨区服务、延迟停机和快速复机等服务内容;关怀服务是指根据新业务推广计划及客户潜在使用障碍和客户的异常表现,主动进行的服务,包括新业务和实用功能推介、根据客户地点变化的业务开通、个性化帐单提供、服务载体选择和客户挽留等服务。

中国移动提供的关联服务还很少。常见的如机场的中国移动VIP候机厅。

2.中国移动所服务客户达到了面向群体的级别

从最初面对大众提供全球通移动通话服务,到后来面向低消费群体提供的神州行、动感地带,可以看到中国移动对客户群体进行了细分,服务也从标准的通话服务扩展到差异化服务。比如,全球通用户可享有呼叫转移、允许透支、通话费用低等特殊服务。但中国移动目前还没有或者说没有能力把服务细分到个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中国移动理想的服务模式

综上分析,中国移动理想的服务模式定位如图3,即在服务内容上应能提供充分的关联服务,服务客户也应转向面向个体。

图3 中国移动理想的服务模式

关联服务可嵌入到客户的生活工作环节中。比如为客户在购物、休闲、娱乐、旅游和出差过程中的交易环节提供价格优惠和便捷,这属于交易类关联服务;为客户在娱乐、休闲、旅游和公务方面提供体验感受,如机场贵宾厅、娱乐健身、家居维护、专属设施等服务举措,这属于体验类关联服务;为客户提供求学、求职、购物和旅游等信息,这属于信息提供类关联服务。

篇4

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和经验,今天召开全市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座谈会。研究解决我市物流业发展有关问题,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继续发展。刚才,共同学习了省政府《关于促进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结合大家谈到认识,就加快发展全市的现代物流业,讲3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现代物流业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

一)从经济发展规律看。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衡量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以物流业特别是以现代物流业带动工业发展,整合生产、仓储、推销、装卸、运输、包装、配送、信息等资源,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发达地区现代物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为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从自身实际看。对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大家所公认。地处中原之中,有更加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随着石武客专、郑渝高铁、乡村轻轨、异地航站楼的建成投用,区位优势会更加凸显,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硬件基础更加坚实。2009年,全市物流业企业达175家,达到国家A级以上的物流企业有52家,不时壮大的物流企业为现代物流业集群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市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将加快转型升级,产业的集约发展和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对生产业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消费环节中起着纽带作用的现代物流业也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三)从宏观政策环境看。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确立了一中心,十大重点领域”发展战略。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同时,构建中原经济区和加快新区开发建设,为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可以说,现代物流业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必需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全力推动我市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切实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

跳出保守的物流业发展模式,面对新形势。要创新发展思路,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规划是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结合制定“十二五”规划。引领未来一个时期我市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做好物流站场、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并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工业、交通、城建、土地利用、商业网点布局等专项规划相衔接。要依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大力推进“3615现代物流业提速工程。

二)要加快项目建设。物流项目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载体。要加快推进航空客货枢纽港产业园、钧鼎国际物流港、众品冷链物流园二期、鄢陵南方花木交易中心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搞好现代物流业重点项目的论证和储备,积极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做好项目谋划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项目库,切实增加项目储藏,做到滚动发展,有序接替。

三)要壮大物流企业。依照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争取到2015年,全市年经营收入超10亿元的物流企业达到5家,年经营收入超50亿元的达到2家。要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推动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改造和升级。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扩大物流市场有效需求,以一体化物流服务为主攻方向,注重供应链管理,促进服务延伸,实现现代物流服务质量的规范化。

四)要完善基础体系。要用信息化推动物流现代化。积极构筑市商贸物流公共管理信息平台,整合物流信息,实现信息的联网共享和无缝对接。要加快制定和推广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物流信息化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性、通用性规范,平安卫生和环境维护等方面的强制性规范以及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方面的专业规范,实现与全国及国际规范接轨。要将物流统计纳入统计工作范畴,逐步实现全行业统计,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培育和建设专业市场,建立城乡连接、互动疏通的流通网络,构建符合产业发展、与现代商贸流通相适应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五)要培养专业人才。人才是物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要鼓励市内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依照市场需求开办和设置现代物流专业及课程。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要建立物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吸引物流管理、技术等高层次人才。政府要为引进物流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开启政策“绿灯”为物流人才提供守业、兴业的宽松政策环境。

三、加强领导。切实保证现代物流业发展

篇5

本文以“木桶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分析目前广东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为教育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师资队伍发展不平衡,是广东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已成为广东省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制约因素。而打造南方教育高地,既需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合作,更需要欠发达地区的普通师范院校培养和培训大量的农村教师。只有兼顾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发展,使欠发达地区的办学水平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才能真正保障“南方教育高地”的有效实现。因此,本文认为,设计公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是木桶原理对教育政策的诉求,应当通过明确教育公平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使师资队伍建设中各个因素有机联系,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这是广东成为“南方教育高地”的战略性选择。

一、木桶原理及其延伸含义

木桶原理(Buckets effect)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术语,基本内容为:木桶的盛水量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木板的高度或者木板的平均高度,而是由最短那块木板的高度决定的。因此,木桶原理又称为木桶短板原理。从木桶原理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事物的整体功能水平不是受总体中最强一部分或各部分的平均可协调程度决定的,而是受到总体中最弱一部分的可协调程度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这部分最弱的因素成为了总体功能的最大限制因素。

随着环境变化的复杂性,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有学者认为,在短期内仅仅依靠弥补短板远远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只有拉长最长的木板,把优势和特色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事物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扩大。因此,出现了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拉长板木桶原理”。

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检验,木桶原理的含义不断延伸和扩大。无论是传统的木桶原理还是与之相反的“拉长板木桶原理”,我们应当看到,实现事物整体功能的最大化有多种策略和途径,既可以从弥补最大制约因素的短板考虑,也可以从发挥最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的长板考虑。同时,彼得提出的木桶原理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条件,即每块木板无法独立完成盛水的功能,长板与短板是木桶整体中的一部分,木桶的整体容量不仅仅受到最短木板的制约,还与木桶的直径、木板之间的缝隙、底板是否结实等密切相关。因此,系统功能的整体实现依赖于所有的木板,要使事物得到可持续发展,实现系统功能的最大化,不仅需要考虑最大制约因素,还需要从整体考虑,才能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水平。

二、广东省师资队伍基本状况素描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迅速,GDP连续24年全国排名第一。但是广东省的教育发展水平却与经济发展非常不协调。2008年,广东省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为222.86人,比2007年提升了3位,全国排名第6,而排在广东省前面的5个省份中有4个是西部省份。从教师的学历达标情况来看也不容乐观,广东省中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整体偏低,普通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85%,排在全国第20位;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1.09%,排在全国第17位。

(一)省内的教育区域不均衡状况十分突出,珠三角地区师资队伍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2008年,广州市的小学升学率为99.7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1.26%。与此相对应的是,汕尾市的小学升学率为94.2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9.59%。省内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十分明显,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此外,师资队伍水平的地区差距也十分明显。广州市的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为91.43%,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比例为50.65%。而汕尾市的小学教师达标率为97.92%,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96.5%。

(二)各级各类教育的师资队伍容量分布不均,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数量明显短缺

1995年-2008年,广东省的教师队伍数量得到大幅度增加,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教师人数从1995年21960人增加到2008年74726人,13年的时间增幅达到3.4倍,满足了我国高等学校扩招以后的师资需求。高中阶段的教师规模在13年间增长幅度为2.56倍,同时,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师资队伍也逐渐增长,增长幅度分别为1.88倍和2.41倍,但是依然不能满足我省对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师比为21.05,2008年增加到26.20。

(三)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整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师法》规定,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应达到中师和高中以上水平,初中专任教师应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近十几年来,广东省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学历达标率不断上升。1998年,广东小学专任教师大专毕业及以上的比例仅为20.35%,初中专任教师本科毕业及以上的比例为13.32%。经过十年的发展,2008年,小学专任教师的大专毕业以上的比率达到79.00%,初中和高中专任教师本科毕业及以上的比率分别达到了52.45%、91.09%。

同时,我们也看到广东省专任教师的职称水平还需提高。1998年,达到中级职称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比例分别为:16.98%、24.27%、51.10%。2008年,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职称提高非常快,比率分别为55.80%和50.36%,但是高中专任教师的中级职称比率提升不大。

三、促进广东省师资队伍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确定木桶容量: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目标

木桶的最大容量表明事物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而木桶的直径决定着木桶的容量。对于教育而言,师资队伍水平就代表着木桶的直径,师资队伍的水平越高,越能够带动和提升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明确师资队伍的发展目标是制定师资队伍政策的基础,目标制定既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又要切合实际问题,使木桶的容量在合理的直径范围内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就广东省而言,师资队伍的发展目标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尤其要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师资水平。二是协调各级各类教育的师资力量,扩大并加强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三是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批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四是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的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素养,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真正带动师资队伍的内在水平。

(二)寻找木桶短板:分析师资队伍建设的最大影响制约因素

教师队伍是教育资源中最关键的部分,尤其是专任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而广东省的师资队伍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影响和制约着广东教育的整体发展速度。从前文的数据来看,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不平衡、各类教育之间的不平衡、不同学段之间的不平衡表现得尤为突出。

很显然,这些不平衡现象已严重地影响了广东省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成为制约广东省教育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是影响木桶容量的最短板。要突破广东省师资队伍发展的瓶颈,需要制定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策略,补齐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短板”,使欠发达地区的教师的工资待遇、生活条件、专业成长环境都得到重视和改善,进而稳定和吸引高水平人才在教师队伍中从教,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职业受到尊重。

(三)巩固木桶缝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因素的有机联系

1. 处理好教师队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

近10年来,尽管广东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通过各种优惠的政策和待遇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缓解了广东省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不高、职称水平低的矛盾。但是随着全国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广东省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已渐渐失去了吸引力。例如,江苏省从2008年起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项资金由1亿元增加到2亿元。江阴市对创办高科技企业的领军型人才,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三年内免费提供不低于3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和100平方米的住房公寓。很显然,这样的人才引进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最近几年,广东省出现了人才外流的情况,特别是湛江、茂名、雷州、汕头四个市,它们与福建、湖南、江西和广西交界,原来引进的教师回流现象更加突出。目前广东省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吸引力,稳定教师队伍,必须要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只有让教师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才能使他们安心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本地教师是我省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本地教师所占比例很高,但他们的学历层次、职称水平都较低,收入更低,要提高这部分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我省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

2. 处理好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关系

教师的职前培养是阶段性教育,而职后教育则是终身教育,二者在学习内容、培养培训的具体要求及原则、管理方式及评价方法都有本质区别。师范院校主要侧重于职前培养,在知识扩展、理论更新具有优势。而在教师职后培养中,更侧重于师德培养、教学实践能力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等等。这些需要师范院校与各地区中小学、以及教师教育专门机构(如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校)配合共同完成。

目前,广东省共有师范院校12所(本科师范院校),其中1所是华南师范大学,5所师范本科院校,6所以师范专业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因此,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的师范类专业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大胆改革,克服当前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比例过大,选修课比例偏小;教育理论课程课时过少,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等弊病。同时,职前培养应当注重加强教育实践性课程,加强教育体验活动,而职后培训工作,应当引导教师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必要的理论反思。

(四)架设木桶结构: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运行机制

木桶的结构决定着木桶的储水量。根据物理学原理分析木桶的结构,在周长相同的条件下,圆形水桶强调组织结构的运作协调性和向心力,是所有形状的水桶中储水量最大的。同样,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需要建立合理的政策运行机制,使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各个要素达到协调统一。

1. 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有区别、有重点地配置教育资源

广东省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在教育、经济、文化上与省内欠发达地区相距几十倍。为了使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更好地适应,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不同的区域性质的教育发展目标,使政府的财政资金能够有效合理的投入到教育上。这不仅有利于构建教育的基础能力,也是教育更好发展的基本保障。

在2012年度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我省已明确提出了分类指导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创强争先建高地”工程。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提出将以“创强”为抓手,在欠发达地区统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安工程”、规范化学校建设、布局结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工作。这项政策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将有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使教育不均衡的状况得到改善。

2. 实施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从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看,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内在动力。而要实现教师专业化的自我更新,不仅需要教师个人努力和追求,更需要政府和学校为教师创造环境和条件。从广东省的专任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来看,2008年,珠三角地区的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率为11.76%,欠发达地区仅达到1.7%。珠三角地区的中学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为16%,欠发达地区仅有8%。这样的学历和职称水平很难达到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不能适应新《纲要》的贯彻实施。这样的教师专业素质令人堪忧,也使得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的任务更加迫切。

篇6

关键词:图书馆 移动服务 研究现状 发展态势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116-03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迅猛发展和以Ipad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的大量应用,提供移动服务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一大延伸服务途径,且由于移动服务打破了传统的图书馆阵地服务模式,是现代图书馆向社会发展需求的兼具知识、科技双重内涵的现代化服务的发展方向,因此受到了国内图书馆界的积极应用,也得到了图书馆学术界的深入探讨。本文主要梳理了国内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相关研究主题分布,并分析了移动服务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1 我国图书馆界移动服务研究的概况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分别以“移动图书馆”和“图书馆”&“移动服务”作为主题检索词,对我国历年发表的学术文献进行文献检索,去重整理后得到286篇文献(检索日期:2013年8月26日)。从研究成果的分布和数量来看,最早的研究文献是广州财政学校的沈向若发表于《现代情报》2004年第三期的“多媒体短信技术实现图书馆移动服务”一文,但主要研究成果产生于2008年及以后,2011年达到了高峰,共计有28篇相关研究成果,由此可看出在经过了本世纪初的研究探索后,我国移动图书馆及图书馆移动服务开始大量投入实践,研究的热潮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从成果的期刊分布来看,这些成果主要分布在图情类期刊上,也分布在《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等多种非图情类期刊上,说明移动图书馆及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既得到了业内的重视,也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认可,是我国近年来的一大学术研究主题;从研究的主题演变来看,在研究初期,大多成果以移动图书馆与移动服务的服务形式、服务实现及服务终端实践介绍为主,如对图书馆短信服务的介绍、移动图书馆的功能与设计实现等。但随着越来越多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开展,相关的研究也发展到了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改进、中外对比等层面,如对中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对比、移动图书馆建设的经验等。并随着对移动图书馆及移动服务的研究深入,我国业界学者也开始注意到了移动服务的用户需求、信息行为等方面。可以说,移动图书馆及移动服务的研究主题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认识、引进、应用、改进的发展历程,目前这一研究已完成了对其的引进认识、实践总结、经验交流阶段,已向深层次的用户研究方向发展。

2 我国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研究主题分布现状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发生了变革。图书馆界对移动服务的研究主题也分布在多个方面:

(1)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研究。对移动图书馆和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研究主题中,对服务内容的研究占据了最大比例,不少学者在初期研究短信服务、书目检索、新闻通告等基础上,还对可以实现资源检索与获取、互动服务的图书检索与借阅、参考咨询、信息推送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如,郑满生从短信服务的发展和特点入手,对手机短信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之中进行了可行性分析[1];朱雯晶与夏翠娟以上海市各联盟图书馆的移动终端进行二维码或其它条码识别,以获取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各成员馆基本信息为例,介绍了移动服务中的二维码应用[2]。

(2)移动服务的实现手段研究。对移动服务的实现手段研究,目前主要是对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设备以及各种平台系统如何应用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如,卢向华基于短信和WAP网站方式的手机图书馆的不足之处,结合手机客户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Android的图书馆手机服务模式[3];孙萍根据图书馆实现移动服务的短信、WAP及J2EE等三种技术方案的优缺点,分析了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4]。

(3)移动服务的用户体验研究。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服务体验是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建设宗旨,因此,我国图书馆界学者也开展了相关的移动服务用户体验研究。如王茜、张成昱以清华大学图书馆自主开发的移动图书馆所进行的用户体验调研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用户对系统现有功能设置和各项指标的满意程度,并对TWIMS系统的后续开发与完善以及下一阶段的用户体验问卷调查提出了意见与建议[5];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徐婷等人提出了虚拟图书馆的优势及情境体验式的设计理念[6],同时在对移动图书馆WAP网站的发展与实现技术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图书馆网站的建设进行了设计[7]。

(4)移动服务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如何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用户的需求,进而构建、改进能提高用户服务体验的移动服务模式,优化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是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研究主题。如,周怡等对复旦大学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用户需求及体验进行了调查与分析[8];朱多刚对影响图书馆移动服务用户行为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成本、使用态度、使用行为意向五个变量及其关系进行了假设与研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用户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9]。

(5)其它方面的研究。除上述研究角度外,我国图书馆界学者还对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系统建设、信息存贮平台、著作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研究,如,对移动计算时代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如服务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服务内容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操作界面向友好化方向发展等;还有学者对云环境下的移动服务平台构建进行了研究,对云环境下的图书馆移动云服务模式、云平台构架进行了构建;也有学者对现有版权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设置基于提供复制与传播机会的法定报酬请求权,以著作权补偿金为模式,依靠集体管理组织来组织实施;等等。

3 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述评与发展态势

3.1 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述评

从上述研究主题分布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界对移动服务的研究随着移动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等移动服务模式的产生而发展,并随着对移动服务的研究深入,现已发展到了对其可持续发展、系统架构改进、云环境资源存储等较高层面,这些研究也为我国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从概念走向了现实。但仔细分析研究主题的分布,还可以看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主要有:①资源建设的研究视野不够。尽管对移动服务的资源存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在云环境下的资源存储,但对移动服务的资源整合、数据挖掘等研究不足,移动服务所依赖的支撑资源还主要是图书馆已有的自建数据、购买的商业数据库、馆藏目录、网络资源、门户网站资源等,对资源的深层开发不够,明显制约了移动服务的深入发展;②对移动服务研究的系统性不足。对已有的对移动服务研究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图书馆对移动服务的研究没有突破概念的束缚,并没有将移动服务纳入到当前的服务体系之中,这种理论研究上的不足,也在实践中限制着移动服务未能作为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③对移动知识服务的研究尚待加强。主要从网站、短信等形式发展而来的图书馆移动服务,使其服务优势性能主要体现在移动性、便捷性等方面,但随着知识服务[10]、嵌入式服务[11]及学科服务[12]的深入发展并逐渐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加强对移动服务的研究,使其服务向知识服务方向转移无疑是发展方向之一,而目前对移动服务的知识化服务方向的研究尚属空白。

3.2 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的未来发展态势

在对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研究与实践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总结与发展后,寻求未来的发展,无疑更需要理论的先行探究,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未来移动服务的发展态势有:①移动服务的服务研究空间有限,研究重心向资源开发方向发展。随着移动服务的成功实践,对其服务方式、内容、模式的研究将会随着社会技术的产生而变化,但可以预料到研究的空间相对较小,因而转向目前属于薄弱环节的资源建设无疑是必然的,如上文提到移动服务资源整合、数据挖掘、语义开发等都可能为未来的资源开发研究重点;②从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角度去研究移动服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逐渐成熟,驱动着图书馆必须去建立一套服务覆盖、资源节约、方式多样的服务体系,将移动服务纳入到服务体系的语境下研究也将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③提升对移动服务的知识化水平研究。知识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也促使着图书馆进一步向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转移,图书馆如OCLC、谷歌等建立一站式的知识服务检索站点,已是大势所趋且已在实践,因此,如何提高这种发展环境下的移动服务知识化水平无疑也是未来的一大研究趋势。

4 结语

从我国对移动服务的研究发展与现状可明显感受到移动服务的发展之快与带给图书馆的机遇,对其研究现状的分析也能让我们看出研究与实践的不足,对其发展态势的分析更能帮助我们对未来移动服务的发展做出预判,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主动的提升对移动服务的研究水平与服务水平,推动我国的图书馆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满生.论手机短信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0):65-67.

[2]朱雯晶,夏翠娟.二维码在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应用——以上海图书馆为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Z1):120-125.

[3]卢向华.基于Android平台的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65-68,87.

[4]孙萍.图书馆实现移动服务技术方案的比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0):61-63.

[5]王茜,张成昱.清华大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调研[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38-45.

[6]徐婷.基于情景体验式的虚拟图书馆建设模式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7):81-82.

[7]徐婷,汪志莉,徐来.基于用户体验的手机图书馆WAP网站开发[J].图书馆学刊,2012,(3):116-118.

[8]周怡,张敏,李莹.复旦大学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及体验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2,(2):32-38.

[9]朱多刚.高校学生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向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4):77-82.

[10]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0-35.

[17]李文文,陈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92-94.

篇7

【关键词】五人制足球;高校;发展趋势;研究

五人制足球运动无论是从场地上还是人数技术上都是十一人制足球的一个缩影。在1987年的时候,国际足联正式的将十一人制足球缩影的运动命名为“五人制足球”,为了增加这项比赛的精彩度,使其全球化,在1994年的时候将手扔边线球转化成为用脚踢,4米的弧也改成了6米,守门员被允许在的踢球。目前,五人制足球运动已经逐渐的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和喜爱,因其具有健身性、娱乐性以及观赏和时尚性的特点,也逐渐的受到广大大学生们的喜爱。

一、五人制足球运动的特点跟其作用

(1)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街头足球带来了五人制足球比赛,其在任意的一块空地上都能够直接进行比赛,场地占用面积比较的小,组织跟器材设备的要求不高,比较的简单,一般高校的现有条件都能够符合,因此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一项很适合在高校的学生展开的运动;

(2)对于大学生的体能跟运动素质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功能,给大学生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技能带来了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在学生体制跟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承受压力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球员的攻防转换的节奏比较快,射门次数比较多,场地小跟人数少的因素,让攻守双方常常处在短兵相接的拼抢状态,多次数的攻守转换以及高频率、强度大,都比较适合大学生的体制要求,激烈的争夺战,高技术要求、快节奏而不粗糙,多次射门进球,要比十一人制的比赛更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二、五人制足球运动在我国的现状

众所周知,国际足球联赛的五大赛事之一就有世界杯“五人制足球”的比赛,像欧洲那些发达国家也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专业球队,然而我国的五人制足球运动项目开展的比较晚,五人制足球运动比赛首次出现是在1984年广州的邀请赛中,当时参加五人制足球运动比赛的队伍人数非常的少,后来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才慢慢的出现了这种类似的比赛,然而比赛场面不够热烈,缺少观众,运动员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平时缺乏专门的训练跟指导,也没有进行广泛的宣传。虽说我国也参加过五人制足球世界锦标赛,但也只是临时组建起来的一个参赛队伍,至今,我们国家现在也有了职业的五人制足球队和联赛,在整体上也有了一定提升。

五人制足球运动,在我国高校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大学生都很喜爱足球这项运动,随着社会跟企业的力量逐渐进入校园,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学生们有组织系统的参加了各种比赛活动,逐渐丰富了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发展五人制足球运动也受到学生的大量追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

三、五人制足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前景

校园的足球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结合娱乐竞技于一体,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基础,它不仅仅只是一项运动,更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学校体育教育创新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正全面号召全民推行素质教育,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给高校传送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给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健全合格的劳动者,因此,身体的素质要求就比较的重要。然而足球运动属于一项长期发展的体育工程,需要经历过一定时间跟经验的积累。我们从五人制足球的特点中可以了解到,其很适合大范围的普及跟推广,就像是篮球一样,老少皆宜,占地面积小,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有一天它也会像三对三篮球赛那样如火如荼的被开展。五人制足球的比赛规则比较的人性化,不允许冲撞跟铲球,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运动员受到伤害的情况发生,因此它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对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在高校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的意义

(1)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包含校园体育文化。五人制足球是十一人制足球的缩小版本,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对于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崇尚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体育比赛中自由发挥的创造精神、挑战生理极限的挑战精神、服从团队和裁判的规则意识都是高校学生最重要的文化素质。“特步杯”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就是推动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典型案例,不仅可以推广及宣传体育精神,还能展现跟宣扬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积极推动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提升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了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2)给大学生展现自我的体育才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大学生的身心已经基本发育成熟,这个阶段的显著特点就是争强好胜,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渴望有着更多更大的空间来让他们展现自我,张扬自己的个性,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五人制足球的快速攻防转换要求给了他们很好的机会,通过展示自我的球技战术,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自信心得到了发展,在运动中体会到了足球带给他们的快乐,让学生养成了坚持锻炼的好习惯,为以后的终身体育奠定了一个稳固的基础。

五、总结

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五人制足球运动,其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跟教学任务的一个积极有效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吸引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以及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高校推广五人制足球运动,不仅能够弥补高校足球运动发展的不足之处,还能够缓解体育设施的不足以及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大学生学习跟参与足球锻炼的良好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娇,何佳莉.关于在高校中开展室内五人制足球运动的思考[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6)

[2]刘娇,何佳莉.关于在高校中开展室内五人制足球运动的思考[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6)

[3]赵祚福.试论五人制足球在高校推广的价值[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02)

篇8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服务业发展;层次分析法;陕西经济

中图分类号:F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1-0150-09

收稿日期:2011-08-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08BJY087)

作者简介:王美霞,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樊秀峰,女,陕西镇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城市化是指城市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引发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进而导致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转换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从1978年的17.9%增加到2009年的46.6%。陕西省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由1978年的16.3%增加到2009年的43.5%。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逐渐推进,服务业在全省经济结构中的比率也大幅提高,1978年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为17.58%,到2010年增为38.48%,成为推动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从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应该达到65・8%以上,一般第二产业的总产值占到50%以后,将会出现下降趋势,而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上升。2009年陕西省的人均GDP为21732元,服务业所占比重一直徘徊在4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近几年一直保持在52%左右。从城市化的规律来看,当城市化进入中后期,服务业将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陕西省服务业的严重滞后现象同样值得反思,是城市化水平低导致服务业发展缓慢,还是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城市化进程?如何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这对探讨如何推动关中一天水经济开发区、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对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作了大量研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在《政治算术》中提出,“制造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业多得多,这种不同产业问的收入差异,会导致劳动力从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流动。1941年,克拉克研究了一些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资料,证明了配第的观点。钱纳里(H.Chenery)在《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中对不同人均收入水平上的城市化率和劳动力配置进行比较时,发现两者的变化曲线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即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和服务业中就业人员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莫伊尔(Moir)和黑兹尔(Hazel)将75个国家从1945-1973年间分为三个阶段,对各产业劳动力结构与城市化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份额与城市化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丹尼尔斯(Daniels)与康纳等人(conrlor)通过计量分析检验了美国大中小城市区域的服务业发展状况,认为城市化形成的区域性市场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城市化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今井攸淇(Kazuhiro Yuki)通过建立城市化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动态模型,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推动了技术升级、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扩张,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促进了城市传统部门的扩张但并没有推动工业化发展。利奥(Leo)与莱曼(Ly)通过搜集1949-1982年的中国城镇人口、农业人口和城市化率等相关数据,比较分析了中国及其他国家城镇人口数量、城市化率的变化与发展历程,认为中国在该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管制等原因导致其城镇人口数量、城市化增长缓慢,从而影响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中国政府应该尽快放松严格的农村人口户籍制度以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常(Chang)与布拉达(Brada)等对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研究表明,城市化通过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国内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也比较多。晏维龙、韩耀等提出城市与商品流通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认为城市的发展促使了简单商品流通向发达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是造成流通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周红从城市化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并从定量的角度对我国1978年以来城市化水平与房地产增加值、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做了回归分析,得出城市化水平与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有直接的正相关性的结论。祁苑玲认为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城市经济将转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城市也逐渐从工业生产中心转为第三产业中心城市,服务业将成为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路径。罗长刚和阮震通过对武汉市开发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认为第三产业规模与同类开发区和城区相比,均严重落后,其对经济的制约效应已有显现。郭文杰通过对中国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进行动态计量分析,得出城市化是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李思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与城市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服务业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城市化对服务业的促进效应不明显。江小涓和李辉从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的相关性方面提出了服务业滞后的主要原因:统计口径的误差,补偿性增长与常规性增长的影响,低消耗率,服务产业参与全球化程度低,观念体制和政策阻碍等五个方面的原因。

从国外研究文献来看,国外学者主要从产业演进的角度,较多地探讨了城市化过程中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考察了服务业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变化规律,同时考察了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关联度,得出城市化与服务业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从国内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研究某一具体产(行)业对城市化的影响、服务业发展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对城市化发展的单向影响。研究指标单一,对服务业的研究范畴也很简单,难以全面、系统地考察服务业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通过收集1978-2009年陕西省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构建了陕西省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对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以期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二、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关于城市化,有来自不同角度的各种理解。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由于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迁移过程;地理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变化过程;经济学家则强调农业向非农

业经济结构调整等。本文更倾向于将人口学与经济学观点相结合的定义,即城市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由此引起产业机构调整,并带动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塞尔达尔(A.Serda)在1867年提出城市化的概念,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化进程在这之前就早已开始了,由于它强调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化的形态特征发生较为鲜明的变化。谢文蕙与邓卫提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一般认为,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大约在30%以下,由于这一阶段科学技术不太发达,生活资料和社会资本都存在不足现象,城市化的发展水平较为缓慢,服务业就业比重只占20%。中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为30%-70%,这一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工业化规模扩大,城市就业机会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逐步趋缓,并且在后期开始出现下降,而服务业就业比重则持续快速提高。后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这个时期城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已经达到饱和,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增长,发展速度也进入到一个平稳阶段,服务业就业比重上升到50%以上。

关于三次产业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G.Clark),其在所著《经济进步的条件》中,首次使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三次产业划分研究经济发展同产业机构变化之间的变化规律,指出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为制造业,其他的经济活动统统划入第三产业。自从第三产业的概念提出后,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西方国家普遍承认并采用了这一分类方法来统计和整理国民经济数据。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始于1985年。在1985年的三个产业划分中,对第三产业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四个层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四个层次之间的界限已不很清晰。在理论研究中,很多学者至今还依然沿用我国1985年有关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的分类方法。但我国已于2002年再次制订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在这新的分类标准中,对第三产业不再划分层次,其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这些都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发展的密切相关性。

总之,城市的形成与服务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是服务业的基地,它集中了服务业的大部分劳动力,具有商品流通和交易的功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广泛的服务。从城市功能及其发展来看,城市化与服务业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越高,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就越高。随着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服务业转移。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体现为城市化水平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服务业的比重的上升几乎同步进行。

1・服务业是城市化的重要经济源泉和动力。城市经济具有聚集效益特征,即劳动与资本的聚集引起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其上升速度越来越快于工业,城市集聚效益是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来实现的。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物流等商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生产分工中原料及产品的市场问题,有利于城市聚集的进一步深化。教育、文化、科技的发展保证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发达的市场体系、完备齐全的公用事业服务体系会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因此发展服务业是城市经济实现劳动力集聚和外部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城市的产生及规模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服务业发展与市场化进程紧密相连。它一方面繁荣城市经济,另一方面也使城市产生一种市场引力,成为地域经济中心。服务业的这种市场作用在城市化发展中尤为显现。服务业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服务功能。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不仅需要快捷的交通,还需要完善的金融、广告、科技、旅游等行业的高度发达,城市居民还要求提供娱乐、医疗、文化等更多的服务。这些都需要通过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来实现。如果说工业化带来的是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展,那么服务业则提高了城市结构、功能和效益水平,使城市朝“质”的方向发展。

2・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和空间依托。城市化具有经济和人口集聚的双重特征。城市规模的扩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服务需求,包括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需求,促进与之相关的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本身对区位的聚集有很高的依赖性。只有生产要素和人口规模聚集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对服务业的巨大市场需求,才能支持服务业的不断产生和发展。城市主要是以贸易型、服务型和消费型等行业为主,这就需要通过使服务业成为主导性产业来实现。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服务业成为城市最重要的产业,比重日益提高。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越高,服务业所占比重就越高,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对陕西服务业发展与陕西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陕西服务业发展与陕西城市化进程正相关;

假设2:陕西城市化进程与陕西服务业发展正相关。

为验证上述研究假设,本文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构建了城市化综合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陕西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生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描述。

三、评价指标体系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提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适用于结构较为复杂、决策准则较多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可以紧密地和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及推理结合起来。它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确定层次图,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在模型中将层次分成三类:目标层A,只有一个元素,它是预定目标或结果;准则层B,包括要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最底层c,包括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及方案。

2.对同一层次上的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用表l的标度来打分,得到判断矩阵A=a(hy)

3.由矩阵A计算各层次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对于n个元素c(m1)、c(m2)、……c(mn)。对于准则c的判断

矩阵为A,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w(m1)、w(m2)、……w(mn),可以写成向量形式,然后将A的n个行向量归一化后的算术平均值,近似作为权重向量.即

w=(mi)(h1)(mn)Σ=(hn)(ha)(hi)Σ=(ma)i=(m1)(m2)(mn)

4.求各层元素相对总目标的权重。在这之前,要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当一致性比率CR

(二)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以现代化指标体系作为基础,目前主要使用的评价指标可分为单一评价指标和复合评价指标体系。

1.单一指标,指从单一指标的角度对城市化水平某个主要方面进行描述,简单易行,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不能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衡量城市化进程水平,主要有城镇人口比重、非农业人口比重、土地利用指标。

2.复合指标体系,则是以几个指标进行城市化综合评价,其特点是能够比较全面详细反映城市化的多个侧面。有学者曾提出人口指标、城镇指标、经济指标、科教文卫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五大类指标,弥补非农业人口比重单一指标的不足。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评价的科学性,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来设计综合指标体系,用以评价陕西城市化水平。

层次分析法是一般对较为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的简易方法,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因素,然后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针对陕西省情,本文拟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5个方面来构建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1)经济实力,包括人均GDP、服务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项指标;(2)产业结构,主要由非农业产值比重和第二、三产业产值比。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产业结构调整也反映了城市化水平提高;(3)人力资源,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教育经费支出以及每万名职工拥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化需要大量金融、法律等高素质人力资源作为保障,教育无疑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4)基础设施,主要有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5)居民生活,主要包括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文体娱乐业占GDP比重。随着城市化推进,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能否给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公共生活设施是衡量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确定各项指标后,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建立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d=(mi)(mm)(ma)(mx)-c=(mm)(mi)(mn)c=(hi)-c=(hm)(hi)(mn)i=(mn)i=(/)1=(/)2=(/)15=(/)其中:d(md/sub>)(mi)是第i指标效用值,c(mi)是个指标的实际值,c(mm)(mi)(mn)是第:个指标的最小值,是第i个指标的N-k值。

根据上述公示,就可以计算出每个指标效用值,在此基础上,用处于最末端的15项指标的权重值乘以各自对应的指标效用值,即可得到反映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y是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w是第i指标的权重值,d。是第i指标效用值。

在建立以上指标体系之后,本文收集陕西省1978-2009年相关数据,经过整理计算,得到陕西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见表3)。

(三)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综合指标体系的原则,再结合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1)服务业发展水平:体现服务业整体发展规模,是研究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主要包括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从业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服务业发展效益:体现服务业效益水平的变化,包括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经济贡献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3)服务业发展结构:从内部体现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主要包括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4)服务业发展潜力:体现未来服务业持续发展的潜力,主要包括科教经费支出比重、每万人拥有的科研人员数、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服务业增长速度。

确定各项指标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建立服务业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

在建立以上指标体系之后,本文收集陕西省1978―2009年相关数据,经过整理计算,得到陕西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见表5。

(四)测度结果分析

为直观地评价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现绘制图表如下(见图1):

由陕西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变化趋势图(见图1)可以看出:

1.总体来说,陕西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都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陕西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从1978年的0.218上升到2009年的0.745,增长了242%;服务业综合指数从1978年的0.102增加到2009年的0.568,增长了457%。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逐渐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一个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中,陕西城市化与服务业均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过程来看。1978-1991年,13年间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标提高了0.15,服务业综合指标提高了0.127;而1992--2009年,17年问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标提高了0.377,服务业综合指标提高了0.339。从比较可看出,1992年之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快于改革开放之前。这是因为1992年我国正式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调节中起基础作用,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陕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四、实证结果分析

前文对陕西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指标测算,并描述了两者的发展趋势,但两者之间是否存

在互动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本文选取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标Y为因变量,服务业综合指标x为自变量,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1.ADF检验

为了避免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时,造成虚假回归,本文对Y、x序列变量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6。

从以上检验结果来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Y、x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均小于其ADF纷计值,从而不能拒绝h(mn),表明原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处理后,两序列仍然是非平稚的,而Y,X在经过二阶差分处理后拒绝原假设h(mn),是平稳的。

2.协整检验

由协整理论可知,时间序列只有是同阶单整时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y一阶单整,x二阶单整,即y~I(2),x~l(2)、y与x同阶,说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运用EG两步检验法,先做两变量之间的回归,然后解释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分别以y和x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ADF统计量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h(mn),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即服务业就业比重每增加1.57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提升1个百分点。

3.格兰杰因果检

由以上的协整检验结果可知,陕西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下面进一步进行因果关系检验。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选取的滞后阶数非常敏感,本文分别选取滞后1、2、3期来进行逐一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由以上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各检验结果均拒绝了原假设,即城市化水平提高是服务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服务业水平提高也是城市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

因此,前述研究假设得到实证。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分析,陕西服务业发展与陕西城市化水平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互为因果。

1.西服务业的长足发展是陕西省城市化进程加速的重要支撑条件。一方面,由于服务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因而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可以容纳大量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从而无论是生产业还是消费者服务业的需求都会相应的加速增长,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为城市化加速发展提供相关的服务业产业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2.陕西省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则是陕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这是因为,只有城市化进程加速,才会产生对生产业的大量需求,如建筑、物流、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行业才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民工才会有大量进城的可能;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也加速向城市集聚,从而不仅增加消费性需求的总量,还会创造与形成新的消费行业,如家政服务、月嫂服务、小时工等,这些都是城市化进程过程必然伴随而来的经济现象。前述关于陕西省城市化进程与陕西服务业发展的统计分析与描述,已直观地展示了这一特点。

3.度因素即不断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影响陕西省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这可从陕西省1992-2009年间的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快于1992年前的事实中观察到。从1992年起,我国正式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而农村户籍与城市户籍的自由转换,是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条件。

因此,针对陕西省目前城市化发展与服务业发展现状来看,2010年陕西省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亿元,经济发展模式和方式正面临着进一步的转型升级,正面临着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以上研究结论无疑启示我们:

1.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这既包括生产业,也包括消费者服务业,还包括一些新兴的服务业以及现代的服务业。由于服务业总的来说属于微利行业,且从事该行业的大多是中小企业,同时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其流动性资金占用量一般较多。因此,为了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应在税收、银行信贷资金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扶持政策,以促使这些行业迅速的成长起来。

2.进一步加快西咸一体化与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建设速度,从而在大中小城市群的形成中进一步带动陕西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条件。至于如何加快西咸一体化与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建设,这需要专门进行研究。这里不再展开。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市化进程中的障碍。在现有户籍制度下,与全国其他省市一样,陕西也存在着二元结构。进城农民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方面与城市居民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难以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中去。户籍制度这种人为设置的壁垒,阻碍了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阻滞了陕西城市化的进程。尤其是这两年,日益突出的招工难问题,在陕西这个西部省份也得到逐渐显现,这说明,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形成合理的人口流动秩序,已迫在眉睫。

4.需从理论上与实践上建立专题研究与解决农民工自身的城市化融入问题。这包括农民工的专业技能的提升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农民工城市住宅问题,农民工的城市文明精神的培养问题,等等。城市化过程不仅是农民进城落户问题,更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一方面,农民工本身就可成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消费力量,推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问题的妥善解决,可促进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但目前关于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暖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霍利斯・钱纳里,塞莫尔塞斯・塞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3]MOIR,HAZEL-Relationships between Urbanization Levels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0f the Labor Force『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76(1).

[4]DANIELS P w,K O'Connor,T A HUq370N.The Planning Response t0 Urban Service Sector Growth!An International Comparl―son….Growth and Change,1991,pp3-26.

[5]KAZUHIRO YUKI.Urbanization,Informal Sec~r,and Development[J].J0umal 0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7(84).

[6]LEOA ORLEANS,IY BURNHAM.UrbanPopulation GrowthandUrbanizioniI hina sincel949[J].Asian Survey.1984f24).

[7]GENE HSIN CHANG,JOSEF c BRADA.The Paradox 0f China's Growing Under-Urbanization[J].Economic Systems.2006(30).

[8]晏维龙,韩耀,杨益民.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4(2).

[9]周红.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5(7).

[10]祁苑玲.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产业新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03(1).

[11]罗长刚,阮震.武汉开发区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研究[J].学习实践,2010(3).

[12]郭文杰・中国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1978―2004[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3).

[13]李思.我国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0(4).

[14]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15]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法与对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16]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 流式分类 发展

电子商务经济活动的流式分类简介

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经济体从诞生进入行业专家的研究视野起,就被进行了经典的流式分类。原始的分法电子商务由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组成,这种分法经典却有些笼统,比较适合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初期。经过了十多年的电子商务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期,这种分法已经不精确了,电子商务经济已经超深度、超细度的融入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中。现在,电子商务经济活动的流式分类法为:由主要流和扩展性次要流组成。其中主要流还是由经典的四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组成,而扩展性次要流则是由扩展领域涉及的人才流、服务流和设计流组成。这样,最新的电子商务组成的流式分法由7种流式组成,如图1所示。

电子商务典型社会应用模式的流式分类活动流程

电子商务主体经济来源的社会应用模式还是由经典的3种应用模式组成,分别是B2B(business to business)模式、B2C(business to Consumer)模式、C2C (Consumer to Consumer)模式。下文研究这3种电子商务典型应用模式的经济活动流程基于流式分类的应用情况。

(一)B2B模式

B2B模式应用的企业一般是供应链上的供需双方,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又基本是实体企业。故根据符合这种电商模式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系统中的实际角色特征和流式分类法,B2B应用模式流式分类法的经济活动如图2所示。

B2B模式的经济活动中四种基本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本质功能保持不变。另外,电商企业自建网站或经营管理各种ERP系统,就存在了人才流和设计流;企业利用网络所享受的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增值服务,就产生了服务流。设计流和服务流存在于B2B模式交易流程的内部环节,人才流存在于B2B模式交易流程的外部初始端。

(二)B2C模式

B2C模式中开始出现了消费者的角色地位,而且是主角之一,预示着潜在的未来“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营销理念。由于消费者的直接参与,B2C模式经济活动流式分类图与B2B模式的流式分类有所不同,如图3所示。

B2C的经济活动中四种基本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本质功能也保持不变。另外,电商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和运营实施需要人才流和技术性的设计流;企业从网络运营商那里获得服务流;消费者得以实现消费的关键途径工具是网络,而互联网提供的就是服务流。由于消费者的直接参与,提升了服务的重要性,故服务流置于B2C活动流程的内部环节,而只与企业有关的人才流和设计流置于B2C模式活动流程的外部初始端。

(三)C2C模式

C2C应用模式的诞生与推广,更是显性地突出了消费者的主导作用,蕴含着“买方市场”的趋势前景。C2C模式经济活动的流式分类图也更加精简和准确,如图4所示。

C2C模式的经济活动流程中四种基本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本质功能保持不变。这种应用模式的流式经济活动图中,由于交易双方角色比较单纯,因此流式活动也比较简捷,只有基本的四种主要流就可以了。但是,C2C模式的流式活动图简单了,并不说明此种应用模式落后、不适应后电商经济发展,相反消费者的纯粹性取代出现正是预示着真正的后电子商务经济竞争市场还是围绕着争夺消费者的竞争。

流式分类下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分析

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初期(尝试期、涌入期)、中期(平稳收益期)、后期(创新扩展期)。每一个时期的电子商务经济活动流式组成主体基本不变,而变化的是不同时期中某种或某几种流式,在社会应用中从经济发展的配角变为主角,而有些流式从主角后退成配角,又有些流式迎合社会电子商务经济创新发展而诞生。

(一)初期―商流为主盈利点及设计流为难点

电子商务早期经济诞生于提供所需信息方便获得的服务、实现超越地理位置商品的购买。这个时期,消费者主要沉浸于电子商务初现象的神奇,而并没有对电子商务市场系统提出过多的要求,故此时相对来说是“商家市场”。只要电子商务企业自己构建或合作性构建合适的网络销售平台,以及找到适合网上销售的商品(可能是实体商品或信息商品),就可以在初期阶段实现较高盈利。适宜网上销售的商品就是商流的体现,网络销售平台就是设计流的体现。

这个时期,电子商务经济市场的门槛较低,而市场的收益前景又具有吸引力,与互联网的联姻又使其充满了新鲜与神秘感。这些背景催生了形形的电子商务企业。商品定位精准的当当、掌控网络销售平台的阿里巴巴,商品和销售平台都掌控的DELL等。

(二)中期―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主

电子商务经济形态经过消费者市场的洗礼,逐步多元化、生态化。 电子商务企业不再盲目武断开展网络销售活动,其表现在科学地选择网络销售平台构建方式(自建或租赁)、系统地整体规划战略性网络营销方案(从前期市场定位一直到后期售后服务)、科学地选择第三方服务合作商(网络支付方式或物流方面);消费者网络购物更理性、所需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其表现为获取商品信息的途径更优化、网络支付方式的选择要求更多样化和安全化、整体购物流程满足度和对商品的满意度要求越来越高。在这双重的市场需求因素驱动之下,更快更好展示商品的信息流、标志实质性商务交易成功的资金流、对提升顾客忠诚度和提高消费者综合满意度起到关键作用的物流在这个时期就成为电子商务经济市场的主要动力因素。

这个时期,各种形式和各环节的电子商务经济从业者掌控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或者其中一部分的绝对市场,就可以拥有大量忠实的客户群,从而就在电子商务经济市场中充当“赢家”的角色。发现这个原理,并付诸实践成功运用的电子商务企业存在不少。百度、谷歌利用搜索引擎功能掌控信息流,存在已久的腾讯利用不断功能强大QQ掌控信息流;诞生于阿里巴巴公司旗下的支付宝、第三方金融机构银联、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利用自己专业的技术、成熟的顾客群成功掌控了资金流;随着“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理念提出,物流在电子商务经济市场的地位就显现出来,京东、苏宁大力自建的物流系统,第三方物流公司顺丰、圆通、联邦快递等都发挥各自优势力争掌控部分物流市场,从而成功参与到电子商务经济活动中。

(三)后期――人才流、 服务流为主

电子商务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如今的后期(即近期),经济形态已经基本成熟,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已经初具规模,电子商务生态平衡也有些雏形,但是这些宏观的平和景象并不是说明电子商务经济市场已经不再是竞争激励,而实际上是存在着不小势力的“暗流涌动”。这种情形也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中就是从一种平衡到不平衡,然后再到平衡这样反复下去,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当然电子商务经济市场也没有例外。

到了电子商务经济市场多元共处的时期,存活的电子商务企业短期的赢利已经不是问题,改而追求相对长久的市场占有、追求获得未来潜在的利润空间;消费者也不再停留在能够购买到心仪商品获得的满足上,而是在意于购买的过程经历上,希望所购商品能更加物美价廉、购物途径更便捷,同时也希望电子商务市场能渗透并能满足潜在的几乎所有需求。这样,高层次策划分析并能准确定位市场前景的工作就需要人才流,获得高质量、高品质的购物满意度就需要推广发展服务流。

在这个时期,全民电子商务的愿景基本也成了现实,电子商务企业也是如此希望的,只有这样电子商务市场才足够大,利润空间才足够大。在这种背景下,需要真正高层次的人才流诞生。如,苏宁易购提出的O2O模式理念,改变了电子商务经济从诞生初期就存在的顽固性市场矛盾,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辨证统一。这种高技术、高科学的决策,就是发挥了人才流的作用。O2O模式借助人才流诞生后,其积极效果也同步推动了服务流。和苏宁易购一样,借助O2O模式,同时推广人才流和服务流的还有2012年诞生、2013年底展开白热化竞争的热门软件快的打车、嘀嘀打车。这两种脍炙人口的软件的应用和推广,不只是表面表现出来的软件应用到出租车、通信两个跨领域而已,其背后却预意着人才流和服务流的无缝合作。除此之外,现在正在流行的手机营销、正大步进入市场的4G技术也将人才流和服务流进行了提升性的合作,它们也将是随后的电子商务经济市场的竞争优势因素。

电子商务经济市场的内部发展日新月异,但是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未来主旋律是不会改变的。不管经济形态所处哪个时期,其流式分类的主体不会大变,只不过每个时期力推发展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侧重点由电子商务经济市场决定,最终推动着电子商务经济向生态平衡靠近。

参考文献:

1.吴丘林.浅谈我国电子商务模式[J].现代商业,2008(35)

2.岳彩军.电子商务模式分析及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J].中国市场,2008(32)

3.姜艳静.关于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26)

篇10

在石油工业发展的早期,多数石油公司的勘探生产业务和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是混合经营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石油工业进行了重大变革,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国际石油巨头调整了科技战略和科研体系,缩小了研究规模,趋向借助外部研究力量,把能产生技术突破的基础性研究转移到大学院校,而将一些长期研究项目以技术合作或合同研究机构的方式交给服务公司和研发组织。这样,大而全的石油公司分离成油公司(也称油气勘探开发公司或E P公司)及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油公司主要从事油田开发作业,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则在工程和技术领域为其提供服务。

目前石油上游工业正处在由三维向四维油藏特征和模拟分析发展的第三次生产力大飞跃阶段,也就是在整个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处理、解释的一体化,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大幅度提高勘探开发的总效益。世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无不认识到信息网络技术是提升公司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倍增作用、催化作用和加速作用。世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通过科技研发,要应对四个方面的挑战,即降本增效,寻找替代储量,提高产能和采收率,以及保护环境。它们正以市场为导向,以短期实用性研究为主,并与油公司、研发机构二者之间构成多种合作形式,来推动石油科技的进步。

二、不断完善的战略管理促进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发展壮大

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哈里伯顿、BJ Services、Smith、Weatherford等国外大中型油田技术服务公司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们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不断完善的技术发展战略。

1. 在技术发展方向上注重科学部署,敏捷决策

油田技术服务公司虽然从油公司分离,但其研发仍紧密围绕油公司的生产来进行,油公司的勘探、开发及生产要求就是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技术发展方向,也是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研发投入方向。与此同时,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更多地注重在自己核心技术上的的延伸发展,以期达到长期主导市场的目的。

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在于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开发先进技术,并及时把新技术工程化、商业化,继而去占领市场、扩大市场,提高投资回报率。因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特别重视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

2. 建立适应市场的高效的研发管理体系

有了明确的技术发展方向,还需要建立起公司内部有效的研发管理体系来不断激励技术创新,以维护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世界著名的大中型油田技术服务公司都有各自严格的研发管理体系。

贝克休斯公司为了确保其在石油工具、完井、泥浆、电缆测井、钻头等8个专业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明确了以主管各事业部的高级副总裁直接负责技术管理的构架,如图3所示。

同样,斯伦贝谢公司也有一套科研、设计、应用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其测井分部的研发中心负责研究新的测井方法,研制出原理样机后交给工程设计部,由工程设计部设计制造成工程样机交给测井队试用,由测井队把试用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反馈给工程设计部,工程设计部再把信息反馈给测井研发中心,如此反复,直至机型定型,最终进入批量生产。截至2004年底,斯伦贝谢在全球共拥有6年科研基地、8个制造中心、17个产品开发中心。

3. 高度重视研发投入

新技术的研发以及工程化和商业化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并存在很大的开发风险,因此,只有大中型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才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下面我们通过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四个主要指标专利数量、研发投入、研发强度(研发投入/销售额)和研发人员数量来比较几大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研发投入情况。

(1)拥有专利的数量(见图4)

通常每家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每年都有大批的科研成果在申请专利。斯伦贝谢在2004年的公司报告中这样描述:2004年全年公司共收到2000份新点子,选择其中700个进行考察,300个在当年可以进入研发阶段。油田服务公司在任何时间都有大批的项目分别处于概念研究、可行性研究、研发试验或商业化应用等不同阶段,获取专利正是这些技术成果商业化的最好途径。

(2)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斯伦贝谢公司,它为了保持公司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一贯坚持把提高技术水平作为重要的战略问题,并为此投入大量的资金。斯伦贝谢公司的测井技术之所以能在几十年中始终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与其一贯高度重视技术的研发是分不开的。早在1948年,该公司就在美国里奇菲尔德建立了世界科研力量最强的测井研究基地,坚持开展基础研究,注重知识创新。多年来,它的技术投入强度一直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

(3)庞大的研发人员队伍

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汇聚了石油上游工业中绝大部分的技术人才。六大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从业人员均在万人以上,其中主要为技术人员。由于资料的缺乏,笔者不能提供这六大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研发人员的准确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些公司发展壮大的背后,有一支庞大的研发队伍作支撑。为了不断激励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每家公司都为技术人员设计了年金、退休金计划,以及股票期权计划等。此外,各公司的长期培训计划也为技术更新夯实了基础。

4. 灵活多样的技术引进方式

世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不仅靠自主研发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来开拓市场,而且还借助外部的技术资源,或与他人合作投资开发新技术,或买下别人的专利技术使用权,并很快把这些技术成果物化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企业创造效益。它们的技术引进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并购

从世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成长历程来看,其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不断地兼并重组。通过并购,一方面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先进技术和人才。

2005年,Weatherford完成收购大型陆地钻井公司Precision Energy Services and Precision Drilling International(PDI),总交易金额涉及现金9.4亿美元和5200万股的公司股票。Weatherford此次收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以2.8亿美元购买PDI的随钻随测技术(LWD/MWD)研发中心。

(2)以开放式的科研协作来进行重大技术开发

近年来,随着专项石油科学技术的精细化,以及勘探开发技术复杂程度的加深,科技攻关面临的对象更加复杂,投资需求大,涉及的专业和学科更加多样,要求科技成果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世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除自行开发外,还采用合作研究、联合攻关的方式来规避投资风险。其合作方式包括与政府研究机构的合作、与油公司的合作以及与独立实验室和大学的合作等。合作的内容更多地转向研究周期较长、耗资巨大、风险较高的项目,合作各方实行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原则。合作研究已经成为公司间战略联盟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哈里伯顿公司采用了组建多学科综合协作研究小组的方法,集中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把分散的力量和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组建多学科研究小组,解决了勘探开发工作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哈里伯顿公司的研究中心还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以及大学的合作研究。目前该公司与20多所大学以及美国能源部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大学进行的合作研究,既保证了该公司的科研机构可以及时、充分地了解前沿科技的发展动向,还使大学成为公司人才和技术思想的源头。

5. 严密的技术保护措施

作为以提供技术为主的油田服务商,拥有技术和知识资产优势在油田技术服务公司中占有压倒一切的地位,因此,对技术的保护也纳入了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日常管理。

三、我国油田技术服务企业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以上研究,本人粗浅地调研了目前国内油田技术服务现状,有下面一些认识。

1)我国尚不存在一个完整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油田技术服务行业。目前稍具规模的专业服务公司,如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油测井公司、东方物探公司、塔里木油田服务公司等,都隶属三大石油公司,主要服务对象大部分以各自的地域(油田)为限。由于现存的行政隶属关系,形成了自我发展,缺乏技术竞争及有效交流的格局。

2)行业的局限性,使得国内油田技术发展不均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副总经济师张位平在2006中国石油和石化装备产业发展论坛上这样描述:比起陆上石油开采设备高达90%的国产化率,目前我国还缺乏当家的海上石油开采设备,因此,绝大部分海上开采设备依赖进口。此外,虽然我国的石油科技领域50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整体上仍然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某些前沿技术领域的差距更大。在国外,油田技术服务已实现了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可视化和实时化,微孔井开采技术、膨胀管钻完井技术、实时油藏经营管理、数字化油田等已成为主流技术,而国内仍停留在蒸气吞吐、水力活塞泵等人工举升技术阶段;开发地震技术在国外已经成熟应用十多年,而我们才刚开始进行小范围的采集试验;在高端测井设备等方面,我们还是空白,这造成了我国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3)从单个公司内部的技术开发来看多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外国公司使用专利圈地策略,既不断抬高我们引进技术的成本,又不断挤压我们自主开发的空间。同时,我国企业内部的研发管理体系也相对落后;技术开发缺乏规划,预见性不强;开发过程尚需规范;缺乏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研发投入不够,并缺乏配套的研发人才激励机制。这些都制约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4)对比与国外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巨大差距,我国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应把发展自主技术、追求技术突破作为技术发展的关键,把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管理体系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打破现存行政隶属关系造成的地域垄断,加强国内企业的技术竞争与交流,是国内油田技术服务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2] 自主创新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强动力访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地质 师、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贾承造[N].石油商报,2004-11-15.

[3] 康大臣.再论中国石油科技自主创新以石油关键技术突破为例[J]. 国际石油经济,2006(4).

[5] 2004年国外石油科技十大进展[N].石油商报,2005-01-11.

篇11

1 O2O商务模式概述

O2O(Online to Offline),就是将互联网与线下实体经济相融合,通过互联网高效地集合线上消费群体和线下资源,并将线下资源再推送给线上消费者,从而让互联网变成线下交易前台的一个电子商务模式。O2O按照消费模式划分为线上交易到线下消费,线下营销到线上交易,线下营销到线上交易再到线下消费体验和线上交易或营销到线下消费体验再到线上消费体验等四种模式。随着对O2O的探究与运用的深化,很多企业认识到,O2O的构造没有完全的线下,也没有完全的线上。全部线上线下的辛勤,全都是希望完善消费者更方便、更快捷的购物体验。而线上线疏通势必要保障产品、用户等数据在线上线下的统一,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促使线上线下经营一致、推动人与商业的深度联结,给顾客提供更加优质的购物体验,这正是O2O发展的意义。

2 O2O商务模式对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

2.1 技术方面

智能手机的出现,变更了人们的购物形式。移动支付是另一种便利快捷的支付服务。随着3G、4G的逐渐普及,移动支付的需求日渐庞大,倘若没有全程线上的体验,没有移动支付,自然不存在网站的粘性,也就很难产生稳固的客户资源与成熟的商务模式。伴随着二维码和移动支付出现的事移动智能终端,具有用户身份识别系统服务的业务。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移动设备,使线上线下保持一致。

2.2 运营方面

其一是讲求生活质量并寻求新潮前卫的群体;其二是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其三是工作忙碌,空闲时间不多的高学历白领群体。有许多O2O网站依照团购模式的体制经营,运营历程中对规模太过于重视,同时平台订购形式又太单调,欠缺多元化经营,导致消费者对O2O网站的粘度不够。

2.3 营销方面

在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电子商务企业尤其是小型、创业型电子商务企业要想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务必要创造良好的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前期,深入探索和挖掘移动用户的需求可以构成一个新型良好的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新型的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一方面通过对商务模式的革新,比如新的移动互联网广告模式等,另一方面依靠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系统、应用软件的探索与更新。

3 O2O商务模式对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3.1 严格审查商家资格,制定标准规范行业

第三方平台是O2O对自身的定位,它负责设立平台准则,从事整个平台的运营。要对商家的经营资格与运营行为进行审查,不妨通过与本地工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进行协作,强化审查力度;设立违约信誉严惩制度,提升商家信息化水平,力图标准化的商品与服务。另外,O2O经营者同样不能只限于提供低技术、浅层次的业务,还应当考虑发掘更具潜力和竞争力的服务模式。

3.2 创建完备的诚信体制

从整个O2O商务模式发展的角度看,必须要创建完备的诚信体制。相比传统的零售行业,O2O商务模式的反馈机制太过敏捷,客户优先支付商品与服务,一旦实体店的服务质量不如线上承诺的那样时,客户会产生极大程度的不满,同时其迅速散播,对商家的负面影响极大。所以要保证线上承诺与线下服务的统一将是影响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唯有在创建诚信体制的根本上,才能够谈商业环境,谈质量,谈有序竞争。

3.3 树立网络营销品牌

借由O2O平台吸收流量,让客户养成消费习惯,通过深化企业在线上的品牌形象并在线下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消费经历。O2O商务模式下,容易造成线上网络与线下实体商户的营销渠道矛盾,往往传统企业没有树立自己的特有的网络品牌,只是把原有的零售产品直接在线上推广,所以O2O商务模式获得胜利的主要方式是差异化营销,传统企业应该思量树立自有的网络品牌。

3.4 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客户粘度

篇12

摘要: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是将我国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性规划。本文基于“十二五”规划的视角,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通过深入调查,对上海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重要区域――浦东新区的旅游业发展进行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1)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研究;(2)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评估及问题研究;(3)浦东新区旅游业“十二五”及至2020年的发展构想。本研究对其他类似区域制定旅游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浦东新区旅游业;现状研究;发展评估及问题研究;发展构想

1 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研究

旅游业是浦东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2010年5月至10月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场馆的70%在浦东新区,因此,浦东新区旅游业又是受上海世博会辐射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自1990年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浦东新区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本文从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与其在上海的地位这两个维度对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展开研究。

1.1 浦东新区旅游业的设施与企业及占全市的比重

本文从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四类旅游核心企业中的三类――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与旅行社,以及旅游节事活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浦东新区拥有包括东方明珠在内的主要景区(点)14家,其中国家5A级景点2家,国家4A级景点3家。在2008年以营业额大小排序的上海20大旅游景区(点)中,浦东新区占了9个(见表1)。

陆家嘴一花木地区都市景观资源代表性强、景点分布相对集中,全区14家主要景点有9家集中在该区域。2008年,该区域接待游客近18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65亿元,占全区旅游收入总量的90%以上,是浦东新区最为成熟的标志性旅游板块。新区拥有各类宾(旅)馆868家,客房48634间,其中高星级标准宾馆53家,客房16695间,分别约占上海市总量的33%左右。2006年全球排名前10位的酒店管理集团中有8家在浦东设立了18个旗下品牌酒店,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陆家嘴一花木地区。到2008年底,在浦东新区注册的旅行社有80家左右。同年,全市有国际旅行社54家,国内旅行社810家,总计864家,浦东新区注册旅行社约占上海市旅行社总数的10%。

多年来,浦东新区在旅游节庆活动开发及品牌培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成功推出“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上海桃花节”、“欧美风情缤纷秀”、“德国啤酒节”、“万人单骑游浦东”、“金茂国际高楼跳伞”、“国际城市汽车拉力赛”、“环球嘉年华”和“国际小丑节”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活动和产品,特别是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得到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沪上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之一。

1.2 浦东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贡献及在全市的地位

本文用旅游接待收入、旅游增加值与旅游接待人次3个指标对浦东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贡献及在全市的地位进行研究。2008年,浦东新区旅游业直接收入达72亿元人民币,接待旅游者1960万人次,基本与2007年持平。按照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WTTC)公布的乘数效应测算,2008年浦东新区旅游业总收入约在250亿元人民币左右,旅游业增加值约占GDP总量的3.1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的5.8%。据统计,2001年以来,浦东新区旅游业直接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9%,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5%。旅游业已经成为浦东新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据《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浦东新区全年实现地区增加值3150.99亿元,旅游业增加值为99.87亿元,占上海旅游业增加值958.5亿元的10.42%。浦东新区接待游客1960万人次,占上海接待旅游总人次的16.82%。2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评估及问题研究

从旅游产业地位、旅游接待能力、旅游产品板块与旅游节事活动考察,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成果是:(1)初步确立了旅游产业地位;(2)形成了较好的接待设施与能力;(3)都市观光旅游板块相对成熟;(4)培育出了具有影响力的浦东节事旅游活动品牌。但从旅游消费额、旅游产品类型、旅游资源利用方式、旅游投资与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等方面来分析,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旅游消费额低与旅游产品供给单一

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问题从消费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游客人均逗留时间较短和人均消费额偏低;从供给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供给单一,主要为观光旅游产品和商务会展旅游活动,导致旅游产业链短,旅游收入不高,尤其缺乏休闲娱乐度假类产品。典型表现是:大量参展者在参加完新国际博览中心展览活动后,立即离开浦东,到浦西参加旅游休闲活动。

2.2 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程度不高

部分有特色及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如水域岸线资源及金融、现代工业、高科技等产业旅游资源等未得到有效开发和整合,部分景点未串点成线;参加会展商务活动的游客资源与在浦东机场中转的3000名左右游客资源也未得到很好开发。

2.3 旅游投资不足及结构不合理

上述旅游消费偏低与旅游产品供给单一的原因,主要是旅游产业投资不足与投资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浦东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少,目前新区旅游行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旅游饭店业,政府缺乏吸引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有效机制和政策指引。

2.4 抗经济危机风险的能力不强

由于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以商务与会展旅游为主,因此,抗经济危机风险的能力不强。统计数据显示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入境商务与会展游客下降,2009年9月,浦东各景点、旅行社和宾馆共实现营业收入6.19亿元,同比下降13%;接待游客164.41万人次,同比增长11%;2009年1-9月累计营业收入42.95亿元,累计同比下降19%;累计接待游客1567.9万人次,同比增长10%。出现上述游客接待量增加而营业收入下降的原因见下文分析。

2.4.1宾馆营业收入与客房出租率持续下降

2009年9月,浦东宾馆接待游客15.17万人次,同比下降6%;其中接待境外住宿6.74万人次,同比下降13%。1-9月累计接待游客114.2万人次,同比下降16%;其中1~9月接待境外住宿人次数50.81万人次,同比下降23%。2009年9月份,宾馆实现营业收入3.38亿元,同比下降16%。1~9月累计营业收入24.56亿元,同比下降24%。2009年9月份客房出租率55.47%,1~9月平均客房出租率49.51%,同比分别降低2%和13%。宾馆行业各项指标继续明显下降,尤其是接待境外住宿人数下降幅度较大,直接影响了宾馆的营业收入。同时,当月客房出 租率较上年同期略有降低,前三季度客房出租率下降明显。

2.4.2旅行社接待人次增长、营业收入却下降

2009年9月,浦东旅行社共接待游客13.45万人次,同比增长65%,实现营业收入2.12亿元,同比下降14%。2009年1~9月浦东旅行社共接待游客101.67万人次,累计同比增长23%;1~9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2.41亿元,累计同比下降18%。2009年9月,虽然旅行社接待人次增长明显,同比增长65%,但未带来营业收入增长,原因在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流感病毒蔓延及国内突发事件影响,旅游支出少的短途旅游人次增加,而旅游支出多的中远程旅游和出入境游人次减少。

2.4.3景点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增长及启示

2009年9月,浦东景点共接待游客135.79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营业收入6902.8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2009年1~9月,浦东景点共接待游客1352.02万人次,累计同比增长12%;实现营业收入5.98亿元,累计增长7%。浦东新区景点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局部事件――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的影响,虽然造成了中远程游客减少,但同时带来短途游客的增加,本地景点因此受益。同时,上海市及浦东新区及时采取各种促销手段刺激旅游景区的发展。上述现象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国内游客对浦东新区景点感兴趣,浦东新区景点具有高质量与大规模发展的市场潜力。

综上所述,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局部突发事件的影响,使浦东新区的旅游呈现接待人次上升和旅游收入下降并存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人均消费额较低的短途旅游人次增长较大;人均消费额较高的国内中长途旅游与出、入境旅游人次下降。此外,游客消费额较低也说明浦东新区缺乏综合性休闲娱乐度假型旅游产品。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浦东新区景区(点)接待收入和营业收入均呈现增长态势,说明浦东新区投资旅游景区(点)的发展潜力是较大的。

3 浦东新区旅游业“十二五”及至2020年发展的构想

上海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上海旅游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主要参照城市是香港、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等。浦东新区是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浦东新区背靠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在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后,浦东新区的区域面积达到1210平方公里,已经超过香港1070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常住人口412万,是香港700万人的59%,均占上海市的五分之一左右。浦东新区是上海18个区县中的发达地区,其平均发展指标应该高于上海的平均水平,因此,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近期可以香港为参照,远期可以伦敦为参照。香港将金融、贸易与物流、商业服务和旅游并列为四大支柱产业,并相互促进发展。2007年香港旅游外汇收入高达138亿美元,名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rO)统计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第15位。参照香港经验,浦东新区旅游业在拉动内需、实现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在“十二五”及至2020年期间将有巨大发展潜力。

英国大伦敦区域面积为1572平方公里,其中心城区为3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大伦敦为752.24万人,其中心城区为297.29万人。2008年上海市GDP为13698.15亿元,人均GDP72536元。2008年上海市人均GDP只相当于大伦敦2006年的40%左右,相当于香港2007年的80%左右。2007年上海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数为520.10万,伦敦为1534.50万,香港为806.13万,上海入境过夜人次只相当于伦敦的33%,香港的66%。2007年上海旅游外汇收入折算成人民币为346亿元,伦敦为1207.86亿元,香港为966亿元,上海的旅游外汇收入只相当于伦敦的28.65%,香港的35.81%。2007年上海国内游客人均旅游花费为1578.00元,香港为4723.38元,伦敦为3181.66元,上海国内游客的人均花费只相当于香港的33.40%,伦敦的49.60%。2007年上海旅游总收入为1957.32亿元,伦敦为2433.9亿元,上海旅游总收入相当于伦敦的80.42%②。与伦敦相比,上海以及作为上海核心功能区的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将更大,特别在国际旅游业方面。

本文依据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产业定位、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业政策与推广机制,从以下四方面提出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构想。

3.1 提升浦东新区旅游产业定位:成为支柱产业。同时,浦东新区要成为世界级

综合性的商务会展及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转地和延伸地

目前,浦东新区旅游产业定位存在的问题是:将旅游产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主要采用依托现有资源的发展战略及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缺乏像建设支柱产业那样“大投入一大产出”的产业化建设与推广机制,同时,作为单一的商务、会展与观光旅游目的地,出现了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消费低和抗经济危机风险能力弱的现象。

本文建议,应该提升浦东新区旅游产业的定位,使其成为支柱产业,同时,浦东新区要成为亚太地区世界级、综合性的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转地和延伸地,采用“大投入一大产出”的产业化建设与推广机制。

参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与航运四个中心的同时,应建设第五个中心,即国际与国内旅游消费中心。包括国际与国内旅游展览交易中心和总部经济。事实上,国际大都市都是兼具上述功能的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并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如伦敦、纽约、巴黎、维也纳、东京和香港。浦东新区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核心功能区,以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城区建设为目标,拥有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等综合条件与集聚辐射力,应该在这方面走在整个上海的前面。

3.2 优化浦东新区旅游产业布局:实施“两沿-一环-七大板块(组团)-五中心”的空间布局战略

依托长江和黄浦江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世博园区和待建的迪斯尼乐园带来的旅游效应,实施“两沿一一环一七大板块一五中心”的空间布局战略。“两沿”指沿江、沿海,即沿黄浦江与东海岸线布局发展;“一环”是指环迪斯尼乐园的布局发展。

七大板块(组团)是:(1)陆家嘴一花木综合性商务、会展、观光旅游板块:北起罗山路,南到龙阳路,东起罗山路、龙阳路相交的立交桥,西到杨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滨江沿岸;(2)三林世博会展创意文化娱乐板块:北起龙阳路,南到A20公路,东起杨高南路,西到南浦大桥与徐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滨江沿岸;(3)三甲港海滨休闲度假板块:北起龙东大道与宾阳公路,南到A1公路,东起东海滨海沿岸,西到远东大道;(4)滨海生态休闲度假板块:北起大至河,南到临港大道,东起东海滨海沿岸,西到两港大道;(5)滴水湖生态一影视娱乐休闲度假板块: 北起临港大道,南到A2公路,东起东海滨海沿岸,西到两港大道;(6)三岔港游艇休闲度假板块:北起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南到五洲大道和A30公路,东起上海长江隧道与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之间的长江滨江沿岸,西到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与五洲大道之间的黄浦江滨江沿岸;(7)新场古镇民俗文化旅游板块:北起沪南公路,南至大至河,东起A2公路,西到新奉公路。

“五中心”是指建设五大旅游集散中心,将浦东新区旅游景区(点)整合串联起来,联合推广,分享客源,包括:(1)面向大众的世博旅游集散中心;(2)面向国际游客的浦东机场航空港旅游集散中心;(3)面向会展商务游客的新博一花木旅游集散中心;(4)面向城市观光游客的小陆家嘴旅游集散中心;(5)面向休闲度假游客的滴水湖旅游集散中心。这些旅游集散中心未来还可与迪斯尼乐园的旅游接待中心对接,互送客源。

3.3 完善与提升浦东新区旅游产品体系:整合发展、融合发展与建设发展三种方式并举

浦东旅游资源可分为已直接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现实旅游资源和可开发为旅游吸引物的潜在旅游资源两大类共十大系列。

现实旅游资源共有七大系列,包括:(1)现代都市景观系列(东方明珠、磁悬浮、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以及陆家嘴高层建筑楼宇景观群、临港新城、东海大桥);(2)都市休闲娱乐系列(世纪公园、滨江大道、世纪大道、中心绿地、上海野生动物园、滨江森林公园);(3)现代会展旅游系列(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等);(4)科普型旅游系列(上海科技馆、海洋水族馆、东方地质科普馆等);(5)现代游憩商业系列(正大广场、新上海商业城、福克斯品牌购物街);(6)都市节庆活动系列(上海桃花节、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欧美风情缤纷秀、德国啤酒节);(7)历史人文景观系列(、黄炎培故居、内史第、新场古镇等)。

潜在旅游资源共有三大系列。包括:(1)水域岸线资源(黄浦江、长江沿线、川杨河、张家浜、滴水湖、大至河);(2)现代产业旅游资源(金融、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技、洋山深水港);(3)经验和形象性资源(开发开放的成功经验所形成的无形吸引力资源)。

可根据浦东新区市场特征和资源禀赋情况,采用整合发展、融合发展与建设发展三种方式并举,重点开发“两沿一一环一七大板块”范围的系列旅游产品。

(1)都市观光产品系列。它要作为浦东旅游基础性的精品开发。规划期间要推进陆家嘴一花木地区的精深化开发,包括对主要市政基础设施、标志性景观点、城区风貌旅游功能的二次开发和主要景观点周边区域的配套开发。同时注重整合资源,提高景观点的文化附加值以及都市观光区域的文化氛围,提高产品能级,引导游客消费。“十二五”期间应着力开发利用世博会展中心、世博村、临港新城(滴水湖、东海大桥、洋山深水港等)。

(2)游憩购物产品系列。它要作为浦东旅游特色性的精品和深度旅游开发的切入点。充分发挥零售商业、旅游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旅促商、以商带旅,提供适应消费时尚的特色旅游产品。继续打造三大游憩购物区(RBD):以正大广场、新鸿基、东方明珠、滨江大道和环球金融中心为基础的小陆家嘴游憩购物区;以新上海商业城、世纪大都会商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和96广场、1885中心等为核心的新上海游憩购物区;以世博会展中心、世博村、国家展馆、地下综合休闲商业购物区、世博文化中心、世博滨江公园餐饮购物中心等为基础的世博游憩购物区。

(3)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系列。它要作为浦东特色性的旅游精品开发,提高浦东休闲旅游产品的层次和集聚程度,填补浦东度假旅游产品的空白。除积极推进迪斯尼乐园项目外,要着力打造4大度假区域:华夏三甲港滨海旅游度假区;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配套度假区;孙桥-黄楼-六灶-六团主题度假区;滨海森林公园度假区。重点建设10大休闲旅游街/广场:滨江大道休闲街,张家浜创意街,大拇指、思想者广场,碧云红枫路休闲街,张江传奇地铁广场,崂山东路步行街,高桥荷兰风情街,三甲港美食街,东陆路休闲街,豪布斯卡购物街。规划开发三岔港、三甲港、川杨河、张家滨沿岸休闲度假产品。

(4)现代产业旅游产品系列。它作为浦东专题性旅游精品开发,以生产现场观摩、示范性生产、模拟演示、产业相关博览馆参观和产业相关培训与产业相关旅游纪念品开发销售为主。“十二五”期间重点完善产业旅游线路,做大市场规模。“十二五”期间继续组织与推广以陆家嘴上海银行博物馆、张江中医药博物馆、极地馆、上海科技馆、上海地质科普馆等为基础的博物馆游;以张江动漫基地、超算中心、IC基地等为基础的科技游;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钻石、黄金交易中心等要素市场为基础的金融游;以金桥通用汽车、夏普、可口可乐、外高桥造船基地等为基础的现代工业游,以及以孙桥、凌空和六团、南汇桃园、南汇书院景观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游等5大专项旅游线路。

(5)旅游节庆产品系列。它包括“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上海桃花节”、“欧美风情缤纷秀”和“德国啤酒节”等。

(6)旅游夜娱乐生活产品系列。浦东新区旅游夜娱乐生活经济群落开发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将现有的文化、娱乐与逛街购物的夜活动经济点扩大为群落或街区,依据游客需要,可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科技馆、上海海洋水族馆、正大广场、上海商业城等夜活动经济点联合开发成夜经济群落。第二,在外滩段浦江两岸,每晚8点至8点15分推出“幻彩耀浦江”的烟火活动,或举行激光、音乐、烟火汇演。第三,规划引入在每天晚上演出的大型娱乐文化节目。

(7)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系列产品。浦东新区从北到南的主要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有:高桥古镇游;三林的三民博物馆游;川沙古城游;新场古镇游。

(8)水上旅游产品系列。从游船起步,目前开发制约因素相对较少的游艇业,中远期考虑推进邮轮业发展。同期,适时考虑张家浜景观水系开发以及川杨河水上旅游项目。“十二五”期间继续开发建设小陆家嘴游船游艇码头、三岔港游艇港、三甲港游艇基地、滴水湖游艇码头以及上海船厂、南浦大桥和白莲泾等2~3处游船与游艇综合码头。同时改善海通码头的邮轮停靠条件和码头形象。

此外,作为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推进旅游与会展的联动,重点打造浦东商务会展旅游功能。它包括开发4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商务产品和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和世博会为基础的会展旅游产品:会议展览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国际会议展览为主导,以国内会议展览为主体,以国内外大中型公司会议为重点,瞄准已落户浦东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00多家跨国公司以及国内前500家企业这一会议市场,同时依托上海及浦东产业优势,从优势行业人手,拓展金融保险、证券、期货、房地产、人才、产权和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黄金钻石、新闻出版、现代农业等会议展览优势项目;以坚持会展的高层次、高水准和国际性、专业化为目标,招徕规模大、影响面广的国际、国内各类协会会议;扶持定期举办的国际性品牌展会。

3.4 加强产业政策与目的地营销的支持力度:创建国家旅游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及完善目的地品牌营销推广机制

(1)争取成为国家旅游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提供保障。浦东新区要积极争取成为国家旅游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发展措施,如入境会展旅游的免签证制度或专项免签证制度,建设大型旅游功能区的土地政策和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试点等。

(2)制定旅游大项目落地支持政策,完善旅游投资机制。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都有一批国际级品牌与规模巨大的旅游景区(点)或主题公园作为支撑,如巴黎卢浮宫、塞纳河和埃菲尔铁塔,纽约百老汇和自由女神像,奥兰多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公园和海洋世界冒险公园等。在上海建设世界级品牌与巨大规模的景区(点)或主题公园,已成为推进上海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上海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浦东新区要制定促进建设著名品牌的大规模旅游景区(点)或主题公园建设的支持政策,包括公共服务、税收、财政等。

修学旅游、医疗保健旅游、会展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是促进浦东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旅游新业态,需要中央和上海地方财政增加基础性和导向性投入。如在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中,以及城市建设费的使用上,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此类旅游新业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的投资,以促进浦东新区旅游产业结构尽快转型升级。

篇13

1.新型舞台表演形式

传统舞台演出的表演形式,基本可以归为以下几种: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等。多年来它们独立存在,自成体系,有固定的舞台表演方式;产生了一大批优秀表演艺术家,各自独特的舞台台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舞台表演艺术也发生了变化。表演形式由上述单调的表演演变出了许多新型的表演形式。例如:

综艺组合表演形式。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台湾娱乐明星吴宗宪为代表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了。该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主持人跟观众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互动性、娱乐性强,更容易为广大青少年接受。

舞台魔术表演形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魔术越来越多地走上电视舞台,为观众奉献了更多精彩的演出。以前的舞台魔术表演是面对少数的现场观众,而现在的舞台魔术表演,则是面对镜头前的所有观众,是魔术表演艺术的一种新的尝试。

现代舞多媒体剧。《从东到西》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上演的时候,英国杰出的现代钢琴家乔安娜・麦克瑞格与我国现代舞明星金星合作,乔安娜吸收了京剧、评剧以及二胡等多种极富中国色彩的音乐元素;金星则在她的舞蹈中体现出都市生活的节奏、紧张及酸甜苦辣,与融合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钢琴曲形成强烈的反差。由于演出加入了多媒体投影和话剧肢体表演等其他舞台元素,把各种舞台手段融合在一台演出之中,本舞台表演被命名为“现代舞多媒体剧”。这种结合了东西方文化、融合了现代与古典的演出是艺术创作的一大尝试。

“栋笃笑”的形式。广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阮星航在中山纪念堂上演过一场名为“栋笃撑之唔系讲笑”的表演晚会,这是广东文艺界人士首次以“栋笃笑”的形式做专场演出,开创了舞台表演的新形式。

2.新型舞台表演形式对传统表演形式的冲击

在表演风格上,新型表演形式更容易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的审美水平也在提高。传统的表演形式再好,也只是对旧的延续。长时间对着传统表演,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新的表演形式的风格幽默、诙谐,又是观众从未见过或很少见到的,自然会引起观众的兴趣。

在对舞台的适应上,新型表演形式更容易适应各种舞台环境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舞台也发生了变化。剧场由古老的镜框式舞台、终端式舞台到现今的可变式舞台、影视演播中心的伸出式舞台、心连心艺术团深入老区所搭建的开敞式舞台,流动式舞台。由于新型的表演形式更具随意性,所以对舞台的适应性更好,而传统的表演形式似乎对舞台环境要求比较苛刻,从而使得新型的表演形式更容易展示自己的灵活性。

在对先进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上,新型表演形式更是游刃有余。先进的音响、灯光、舞美创造了异彩纷呈、各式各样的表演环境,使得新型的表演形式取得了先机,比传统表演形式更好地调动了观众的感官,从而可以更深入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二、舞台台风

舞台台风从本质上来说,和人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生活环境、艺术水平、性格品德有关,和在生活中表现的素质是基本一致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台风不只是一种技术,而是人的思想修养、性格品质的外观反映。要在舞台上有好的风度、好的台风,首先要充实表演者的内心。

舞台台风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骄傲型:这种类型的人一出台,全然一副“大家的派头”,眼睛不面向观众,不和观众交流,面部表情严肃,至多在一边嘴角挂上一丝的笑容,以示“礼貌”。自我感觉是:“我的身份能来这里表演就很不简单了,应该受到欢呼和崇拜”。观众反映是:“这个派头不小,咱们看看到底有多高水平”,也带着一种冷冷的挑毛病的态度去看其表演。巴结型:这种类型的人一出台时就点头哈腰,蹦蹦跳跳地在向台中心走去时不断以目、以首向观众送去“好感”。类似“你们好吗?今天来到这里非常高兴,这里的山美、水美……”。唱时还不停地说“和我一起唱、和我一起来……”的话。恋台型:这种类型的人大多数是拿到麦克风就不愿意给主持人。他(她)恨不得在这一点的时间里,把毕生的“才华”都展示出来,时间越长越好。有的主持人都示意到时间了,可他(她)还是不下台,表现出他(她)对舞台格外的眷恋。紧张型:这种类型的人出台像是在冰天雪地穿衣不足的感觉。他(她)从心里不敢唱,不愿意登台,眼睛不敢看观众。在舞台上走来走去,表演完后赶紧鞠一大躬,快步下台。有时意外地受到欢迎,和受宠若惊一样不敢返场,舞台监督再三催促才出来谢幕。

三、新型表演形式下舞台台风的个性化与规范化

1.舞台台风的个性化

舞台台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演出节目是否成功。传统的表演形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其舞台台风的好坏,在观众心中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标准。偶尔出现一两个台风不正的表演者,立刻就会被观众否认。所以传统表演形式对台风,实际上已经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

新型表演形式由于形成时间比较短,无论是观众还是表演者自身,都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台风标准,每一个表演者都用自己的想法来演绎自己的艺术,我们可以把这看成每一个表演者的个性显现。比如在吴宗宪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男主持人吴宗宪就特别喜欢和女主持阿雅开玩笑来活跃现场的气氛。也许在传统主持形式中,主持人之间的相互调侃,善意的相互讽刺、挖苦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该节目的实际运作过程中,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活跃现场气氛、缩短主持人和嘉宾距离的作用,而且通过收视率显示,观众对这种非传统的主持形式还是相当欣赏的。又如上述所说的演唱表演中,约定俗称的演唱台风对现在的很多流行歌手不具有太大的约束力。像王力宏在他的《盖世英雄》巡回演唱会中,几乎没有一首歌是按照上述歌唱形式来进行的,他总是有很多花样来刺激观众的神经。他的多变的装束、火热的舞蹈甚至他的一颦一笑,都能很好地调动在场的所有观众的情绪,这也是他与众不同的台风的展现。

台风的个性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大家都按照一个唯一的标准进行表演,每个表演者都有自己的个性,才能让观众欣赏到更多精彩的节目,从而推动表演艺术的发展。

2.舞台台风的规范化

个性化并不代表没有约束。虽然我们的表演形式和台风可以追求个性化,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都又一个“度”,这个“度”就是所有的表演者都应该严格遵守的最底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台风的规范化。许多表演者,为了一时的利益,哗众取宠,用低俗的手法取悦观众,虽然有时候可能获得短暂的成功,但是对于整个演艺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就应该予以坚决的抵制。

由于各种表演形式差别较大,所以我们很难制定统一的标准来规范不同表演者的行为。但是,许多东西是所有表演形式都应该遵守的。比如:谈吐时要用文明的语言,做动作可以夸张但不可以低俗,穿着要因观众不同而得体,这些都是所有表演者都应具备的基本台风。

四、改进舞台台风的对策

笔者认为,改进舞台表演的台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篇14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昆明市高校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17.8%的学生十分喜欢五人制足球运动,82%的学生对五人制足球持喜欢态度。学校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场地设施与教师人力资源较丰富,但开展现状不够理想。建议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进一步加强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开展现状;五人制足球

1 前言

五人制足球运动从场地、人数和技术的使用上,是十一人制足球的一个缩影。1987年,国际足联正式将这项运动命名为“五人制足球”,为了使这项运动全球化,使比赛更精彩,在1994年将手掷边线球改为脚踢,也由原来的4米弧改为6米弧,守门员也允许在外踢球。目前我国对五人制足球运动的热强和喜爱日趋上升。由于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时尚性等特点,五人制足球运动越来越受广大高校学生的喜爱。昆明市高校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为此,就非常有必要就昆明市高校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开展现状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五所高等学校的大学学生、足球专项教师和有关领导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类,做好本研究的文献综述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对五人制足球的认知、态度和需求等情况。近两个月时间共随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2.2.3 访谈法

通过走访了昆明市足球协会部分领导,部分高校具有多年教学管理和足球专项教师和有关领导的访谈交流,了解其对昆明市高校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的看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昆明市高校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

从1996年最早的云南职业足球队云南天元,到1999年云南红塔足球俱乐部,再到2004年的丽江东巴足球俱乐部。现在由昆明市足球协会举办的昆明市都市时报业余足球比赛和云铜地产杯五人制足球比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现在五人制足球运动正在昆明市各大高校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

3.2昆明市高校五人制足球概况

3.2.1 昆明市高校五人制足球高水平代表队的组队情况

根据调研访谈,昆明市各大高校五人制足球代表队有云南师范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等几所高校运动队在平常上课期间保持组队状态,能够集结队员进行训练。其它高校仅仅是在有比赛时才提前一段时间组队训练,比赛一但结束球队也就解散,队员进入到日常的学习中。

3.2.2昆明市高校五人制足球高水平代表队的训练情况

云南师范大学五人制足球代表队是昆明市高校中最强的一支代表队,在2006-2007年第四届李宁杯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进入全国总决赛获得第三名,又在2007-2008年第五届李宁杯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进入南区决赛并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昆明理工大学也是一支非常优秀的五人制足球代表队,在2008-2009年第六届李宁杯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云南赛区)获得第一名。

3.3昆明市高校学生对开展五人制足球的认知、态度、需求和现状分析情况

在昆明市高校中,参加五人制足球运动者集中在大学本、专科阶段有418人占85.1%,而研究生有82人占14.9%,博士研究生有3人。在调查中,昆明市高校参与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学生,男生明显多于女生。从性别上看,学生对五人制足球运动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男生中73.4%的持喜欢态度,而女生中仅有13.6%的持喜欢态度。说明男生更喜欢参与五人制足球运动。总的来讲,多数学生对五人制足球运动持积极态度,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特别是男生,喜欢的较多。

3.4 昆明市高校领导对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的支持情况

云南师范大学于2003年9月承办了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联赛西区的决赛;在2007年4月和2009年4月承办了李宁杯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南区决赛和预赛。2008年4月昆明理工大学承办了李宁杯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预赛。透过这些事实可以看出,高校领导十分重视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开展,尽管目前学校和体育学院还没有主管足球项目的专职领导,但领导们对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是比较支持的。

3.5 有利于加强高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人制足球比赛立足于培养人才,淡化竞技,强调了五人制足球比赛的重要功能——团队精神,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作为素质教育和体育两大文化的交汇点,五人制足球比赛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对于高校加强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起着重要的作用。

3.6 有利于促进足球运动的发展

昆明市高校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各个高校间的足球运动交流,提高了昆明市高校足球运动水平,这种易组织、观赏性强的五人制足球运动更适合在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昆明市各个高校中推广。近几年昆明市足协每年都组织了许多五人制足球比赛,各大高校踊跃参加,这样可以使得昆明市各大高校之间通过比赛很好地促进技术、战术、比赛经验的交流,感情交流,互惠互利。

3.7 有利于加强和完善体育教学、训练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通过进行五人制足球训练,不但可以解决场地紧张的矛盾,也可以加强队员间技战术配合,提高球场上的传切、跑位意识,培养队员们的团队精神。在体育教学训练中,通过进行五人制足球训练,可以改善足球教学实践活动,同时也使教学秩序更加规范,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研究表明,根据五人制足球自身的特点,在昆明高校中发展一般,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足球专项教师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对五人制足球教学的开展持积极态度。昆明市各高校相关领导对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比较重视和支持。昆明市各高校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基础条件良好,但开展现状不够理想,只要加以重视和相应的开发,昆明市各高校就能较好地普及五人制足球运动。

4.2 建议

4.2.1 开设五人制足球选修课程

针对昆明市各高校未开设五人制足球教学的现状和学生对于足球运动喜欢的性别差异特点,建议把五人制足球项目设成选修课,以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通过五人制足球课的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五人制足球的技战术及其教学方法;并通过比赛来宣传和展示五人制足球的特点和风采,拓展五人制足球运动在昆明市各高校的影响力。

4.2.2 通过已有场地设施的加工改造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

尽管昆明市各高校具有不错基础的五人制足球场地设施资源,拥有室内篮球场12块,室外篮球场48块,足球场8块;但这些场地设施资源只有经过适当的加工改造,才能直接用于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开展。为此,必须改变现有场地设施功能过于单一的局面,通过已有场地设施资源的改造和利用,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